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社會學課程論文

社會學課程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17 18:06: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社會學課程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社會學課程論文

篇(1)

關鍵詞:社會學 理論課程 心理特點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41

專業課的學習,最難的內容是相關理論的學習。沒有理論的構架和積淀,相應的專業實踐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系統的理論學習課程,是大學中每個專業課程安排中的重中之重。社會學學科成立以來,出現了很多的理論流派,大師級人物的閃耀的思想不僅照亮了社會學前進的道路,也成為整個文科的發展的重要基石。因此,如何使學生通過系統的學習,在腦海中構建起社會學專業的理論框架,對其之后的具體專業學習和實踐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但是,理論學習的困境在于,由于理論講授內容的枯燥乏味性、缺乏靈活性,理論課的學習內容一直是學生認為最枯燥的、最容易產生抵觸心理的。學生上課沒有積極性、老師講授沒有動力,成為理論學習現狀的真實寫照。

1 社會學專業理論課程安排的現狀

現階段,社會學專業的理論課,大致有社會學原理、中(西方)社會思想史、西方社會學理論和社會學名著選讀等課程,其中課程的具體命名會有所差異。

社會學原理(或稱社會學概論)是社會學專業課程中的重要課程,它作為社會學的入門課程,是對整個專業知識的系統梳理,內容涉及廣泛但是相對淺顯,涉及到社會學研究領域的方方面面,對整個社會學的專業知識框架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因此,能否學好這門課程對以后的專業知識的學習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一般來說,這門課程安排在大一期間。

其他幾門課程,分別涉及到專業知識的歷史發展的沿革、理論流派的傳承以及相應經典專著的閱讀,對社會學專業理論知識的系統學習和進一步的深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掌握了這些知識,就能較為全面掌握社會學理論知識,為后面的實際的專業運用起到具體的指導作用。沒有理論知識的掌握,就沒有社會學專業的實際田野調查和應用。對專業知識的學習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學習了概論之后,需要系統梳理社會學理論流派的發展,進而了解整個學科理論的歷史發展過程,其中輔以相關大師級人物經典著作的研讀,才能到達對社會學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要求。因此,現階段這幾門理論課程的安排,參差不齊,基本上處于大二至大三這四個學期之中。

此外,理論知識的講授并不是僅僅出現在上述幾門單純的理論課程,在各個具體的專業課程的教學計劃中,會有一些和本課程相關的理論知識的提及和具體應用,因此,專業課程會以“知識點”的形式零星地體現理論課程的“知識面”,在具體的講授內容上會有理論“點”重復的現象,這是在具體的教學中常見的現象。

2 大學生各學年的心理特點

大學四年,能夠真正讓大學生安心學習、學到實用的知識的具體時間并不多。

2.1 大一:新奇與適應

大一剛入校,新生往往是好奇和適應的心理。一方面,要適應從高中階段向大學階段的學習方式的過渡,適應遠離家鄉獨自住校的生活過渡;另一方面,是對新的相對自由的大學學習、生活的好奇和自身的重新調整。這需要大學生拿出一定的時間來完成,大一的第一學期甚至整個大一就首當其沖。

這一時期,大學生剛從高中的填鴨式教育中走出來,在學習上還保留著高中的學習方法,血液中還有高考奮斗的激情,在大學的學習中自然地會將過去的學習激情和學習方法帶入。學習激情與好奇結合,是新生顯著的心理特點,容易使大學生對自己的專業產生學習興趣,也能促使其對高中的學習方法的反思。學習氛圍,過去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緊張艱苦,現在轉變成為很寬松、充分自由的;課堂上,不用再預習、復習,不再是“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而是“60分萬歲”。高中的學習方法已經不能適應大學的學習。

這個時期,大學生的重心從學習轉移到了各種的大學社團活動與集體活動,容易造成對專業課程的輕視,但是憑借學習激情的慣性,有些新生已經開始反思具體學習方法的改變。

2.2 大二:迷惘

大二這一學年,大學生進入了一個充滿迷惘和困惑的階段:對大學學習的迷惘、對課外活動的重新反思、對自己未來的迷惘……

這一時期,學習目的不明確。過去是一切只為高考的明確的目標,有家庭、社會交付給他們的明確的學習目的。現在考上大學的階段目標已經完成,那進入大學之后的學習目的又該是什么吶?

學習方式有待變化。過去是被動學習、填鴨式的高考教育,現在大學中一切寬松的學習環境為大學生提供了主動學習的良好氛圍,如何才能轉變成為主動的學習,這就需要找到和過去不同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定位。

2.3 大三:自我定位

經過了前兩年的新奇和迷惘,大學生進入大三之后,對于大學生活和學習已經較為適應,基本上有了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生活方式,自己對于社會和未來開始有了一些認識和看法。相對來說,這個時期的大學生的思維較為成熟一些了。但是,面對社會日益激烈的就業形式,“畢業就失業”、“學的好不如嫁得好”等輿論甚囂塵上,在校大學生開始明顯感受到外界的巨大壓力。

這個時期,大學生開始對未來的職業有了一定的規劃,開始利用課余時間甚至翹課來進行自己的規劃,對專業課程的重視度明顯下降。同時,運用還不怎么成熟的學習方法去自學其他的知識,顯然是事倍功半,達到的效果不佳。

3 有針對性地課程設置與教學

3.1 課程設置

專業課程的整體安排。大四學年,是大學生四年大學生活的最后一年,也是四年生活的總結,大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找工作、撰寫畢業論文,是對之前三年專業課程學習效果的一次實戰檢驗。畢業論文的撰寫,除了要應用社會學中的統計方法,還需要有相應的具體理論和研究方法與實例的相結合。因此,這一學年一般不用安排專業課程的學習,充其量有幾門關于就業技巧的課程可以安排在大四第一個學期。

理論課程的安排。鑒于從大三開始,大學生需要使用在前兩年習得的新的學習方法來規劃自己的未來職業,難以有太大的精力和熱情來學習枯燥的理論知識,因此大三學年的主要教學目標在于社會學各個分科社會學的學習。這些社會學分科課程(比如家庭社會學、人口社會學、農村社會學等等),內容比較貼近生活,教學形式和考核形式也可以多樣化,以靈活的方式引起學生對專業課程學習的興趣,也是社會學具體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最好運用。

社會學主要理論的學習應該集中于大一大二兩年。這兩年是大學生進入高校之后、建立自己的新的有效的學習方式的主要時間。在保持高中學習的激情的同時,探索如何由被動學習轉向主動的學習,提高學習的效率,增強理論修養,為之后專業學科上認知的進一步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

3.2 教師的講授策略

社會學的整體課程,雖然由不同的教師來承擔不同課程的講授,但是應該遵循社會學學科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有效地進行溝通和相互借鑒,將專業知識的傳授融合成一個有機的有效整體。

社會學概論的課程作為整個社會學專業的入門課程,要給學生一個清晰的學科內容和發展的框架脈絡。在此基礎上,將中西方的思潮、主要理論學派按照時間的順序將框架中相應部分充實起來。大學的課堂教育一直崇尚學生主動自主的學習,雖然現有的中國教育資源不能達到西方教育那種寬松的課堂形式,但是教師可以通過各種形式來達到課堂的活躍。理論知識的內容很是枯燥,可以將學派人物的一些軼事、趣事作為引起學生興趣的調味品來活躍氣氛,在分析人物的特定性格的基礎上引出其闡述的特定理論,這樣可以適當的增加趣味性。同時,理論課程的講授要注意理論演進的歷史發展和傳承關系,注重其理論的整體性和全面性,并重點突出其對實地調查的應用性,借以擴大理論知識的“面”。

其他專業課程,在講授具體的理論知識“點”的時候,由于之前的理論教學已經涉及到了這部分內容,就可以采用較為靈活的不同形式來教學:比如學生主講、教師評價的鞏固以往知識的方法;比如采用分組討論的方式,鼓勵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的基礎之上能夠闡發出自己的想法和思想。在考核方式上,引入多種的考核形式,多方面地督促學生對已有知識的活學活用。比如采用小型的論文答辯的形式,就能有效地遏制學生在課程論文上的抄襲行為;比如采用舞臺劇的形式,讓學生將社會工作的調解行為通過實際的案例表演出來,不僅使學生運用了相關理論,而且為之后的工作進行了提前的演練。

3.3 學生的學習

大學生通過幾年的大學學習,主要是為了建立適合自己的有效的學習方式,這是會終身受益的。如何達到學生主動的、有針對性的高效學習,需要大學生有意識進行自我培養。

專業知識不是一成不變的,不是照本宣科的,大學生要用發展的、創新的眼光來看待理論知識的發展。社會學是一門實證為基本取向的社會科學。離開了對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就不可能達到社會學專業的教學任務。

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對社會學專業知識的吸收。面對內容龐大卻瑣碎的理論知識,學生需要主動地去理解并吸收相關的知識,而不是略帶無奈地為了學分而學。教師改進教學方式的同時,學生也要發揮積極性,課下研讀經典專著,用新時代的新眼光發展地了解這些理論的現實意義,賦予更多的新時代的氣息,用相關理論、視角分析各種當今的熱點問題、社會現象。一旦找到了理論與現實的契合點,就更容易找到大學生學習興趣的切入點。

4 結語

篇(2)

                                北大結業歸來將回廣東工作的謝杏芳 畢業論文寫了 4W字

 

在退出賽場后,廣州美女謝杏芳就開始轉型,2011年9月她入讀北大,攻讀社會學研究生,師從著名社會學教授王思斌。一晃兩年過去,近期謝杏芳將獲得碩士學位。對于未來的打算,她就透露,畢業后準備回到廣東為家鄉效力,而“讀博”目前還沒有納入計劃。

在隱逸賽場之后的美女謝杏芳就開始轉型。11年九月她在北大入讀。攻讀社會學的研究生。從師與著名的教授王思斌。一眨眼就兩年過去了。近期的謝杏芳將獲得碩士學位。對于未來的一些大蒜根據她本人的透露。在畢業后將會會老家工作。而且在讀博 暫時沒有納入計劃。

她回到廣東后還是將繼續從事著羽毛球相關的工作。

謝杏芳透露,讀北大的兩年讓她完成了人生歷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在社會學系就讀,研究方向在入學前就已經確定,是志愿者組織管理。談及自己的學習,謝杏芳說“不算太苦”。她說,社會學系的其他同學基本都是前一年半學習,最后半年到處找工作,而自己因為就業壓力較小,就可以把所有的課程平攤在兩年的時間內完成。她坦言,與身邊的同學相比,自己基礎較弱,學習有時候會吃力,“一次課堂討論后的作業論文,八九千字,其他同學寫一星期就能完成,我可能得兩星期以上。”不過謝杏芳說自己對每一次作業都很用心,“到處查資料,還找朋友借書。”謝杏芳的研究生畢業論文題目是《志愿者組織管理研究》,她說自己寫了4萬多字,感覺“還算馬馬虎虎”。

篇(3)

論文關鍵詞:社會學;理工院校;就業競爭力

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上,如何使專業與就業形成良性互動、如何使理工院校中的文科專業有出路、使畢業生有就業競爭力,這些是需要思考的現實問題。通過15年的教學探索,筆者認為,理科院校的文科專業只有辦出特色才有助于專業的生存發展和畢業生的較好就業。為此,本文以成都理工大學社會學本科專業為例,對特色專業與就業的關系進行實證和理論分析,以此為文科專業建設和就業提供借鑒。

一、社會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狀況

目前我國有社會學本科專業共77個,分布于重點大學和一般本科院校之中。成都理工大學(以下簡稱“我校”)社會學本科專業開設于1995年,屬一般本科院校中的文科專業,有畢業生800余人,在校生267人,就業率穩定在90%以上。從畢業生的就業追蹤信息中獲取就業和專業辦學情況是一條有效的途徑。為此于2010年5月至8月從1999至2010年畢業的學生中選取80人進行網絡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80份。男生占42.5%(34人),女生占57.5%(46人);最大年齡32歲,最小年齡23歲。

就業競爭力是一種獲取就業機會并適應職業發展的綜合能力,包括基本求職能力、職業適應能力兩個部分。基本求職能力是發現和利用就業信息并獲得相應職位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測量指標有三個:對就業形勢的評價;第一份工作單位的時間、業務、職務;找到工作的途徑。職業適應能力是工作過程中取得成績和尋求更好工作機會的能力,測量指標有三個:現在工作狀況;工作變動情況;工作滿意度。根據就業競爭力的測量指標,社會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狀況調查結果如下。

1.基本求職能力

(1)就業形勢的好壞是客觀存在,但對就業形勢的評價能夠反映畢業生就業信息發現與獲取能力,認為就業形勢好的比例越高,越證明自己的就業競爭力強。認為自己畢業那年就業形勢“非常好(1.3%)和比較好(26.3%)”合計為27.6%,“說不清”占30.0%,“不太好(38.6%)和非常差(3.8%)”合計為42.4%,這表明多于1/4的畢業生對當年就業形勢作出好的評價,這部分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較強。但有超過四成的畢業生在就業信息發現方面的能力較低。

(2)畢業生第一份工作單位情況反映求職的起點,以每年7月底為分界線,之前的為畢業當年,之后的為延遲就業,畢業當年找到工作的學生比滯后找到工作的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強。從調查可見,近年來我校社會學專業畢業生當年就業的比例為90%,滯后就業比例為10%,高于全國大學畢業生的一次就業率——2001年6月本科生一次就業率超過80%,2002年為80%,2003年為75%,2004年為73%,2005年72.6%,近幾年為70.6%左右。[1]從第一個就業單位來看,在政府部門工作的占26.6%,在企業工作的占62.5%,在學校工作的占9.4%,自主創業1人,占1.5%。從具體業務來看,從事管理類業務的占41.3%,從事執行類業務的占58.7%。從職務來看,擔任初級職務的占95.2%,擔任中級職務的占4.8%。

(3)畢業生就業渠道越是通過人才市場競爭獲得,就業競爭力越強。調查表明,社會學專業畢業生通過人才市場就業的占65.6%,通過家庭、親戚朋友就業的占34.4%。近2/3畢業生通過市場就業,就業競爭力較強。

2.職業適應能力

(1)經過若干年職業生涯的磨礪,截至2010年7月,畢業生的職業發生了一定變化。在政府部門工作的占32.8%,在企業工作的占53.1%,在學校工作的占10.9%,自主創業的占3.2%。可見,在政府部門任職的比例上升了6.2個百分點,在企業任職的比例下降了9.4個百分點。現在從事管理類業務的占57.8%,上升了16.5個百分點,從事執行類業務的占42.2%,下降了16.5個百分點。從職務來看,現在擔任中級職務的占25%,上升了20.2個百分點,擔任初級職務的占75%,下降了20.2個百分點。

(2)從工作變動次數來看,60.9%的畢業生工作變動1次以上,39.1%的畢業生至今沒有變動工作。就變動工作的原因來看,尋求更好工作機會的占30%,通過變動工作積累經驗的占25%,其他原因的占45%。沒有變動工作的原因是工作穩定,有預期的升遷機會。凡是工作穩定和尋求更好發展機會的變動都被視為就業適應力強的表現,可見畢業生的職業適應力較強。

(3)工作滿意度是衡量職業適應力的重要標志,從現在工作滿意度來看,“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的比例合計為57.7%,“一般”的占34.3%,“不太滿意”的占8.0%。這表明畢業生的職業適應能力較強。

可見,我校社會學專業畢業生的總體就業能力較強,尤其是市場就業能力和職業適應能力較為顯著,能夠憑借專業素質在人才市場上獲得就業就會,并在職業實踐中獲得向上流動的機會,實現職務上升,由執行職位提升為管理職位,畢業生普遍對現在的工作具有較高的滿意度。在最近幾年的就業市場上,我校社會學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得到顯著提升,一是就業素質進一步優化,就業更有信心;二是就業方向更明確,能夠根據職位提供相應的學習和技能簡歷,使學習和就業職位的相關性更高,就業成功率提高。三是一半以上的畢業生贊同我校社會學專業可以在公共關系、社會調查和社會工作方面辦出特色。

二、特色專業與就業競爭力的關系

特色專業是在人才培養模式、培養質量等方面具備獨特風格和個性特征的專業,其培養的學生在某些素質方面優于其他學校該專業學生,得到社會認可,具有較高聲譽。特色專業的“特色”有三種表現形式:“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我校社會學2009年被評為校級特色專業,其特色歸結為:(1)專業屬性與職業屬性有機結合,克服了社會學專業職業屬性模糊的缺陷;(2)就業指向明確,應用性特征顯著,緊密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構建涵蓋社會學專業主干課程,以公共關系、社會調查、社會工作為特色的學科專業教學體系;(3)學生具有較強的職業變通和社會適應能力。特色專業建設對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提高起到了促進作用。

1.彰顯就業方向

高等教育大眾時代已經來臨,高等教育擴招導致專業趨同現象突出,專業特色成為學校核心競爭力的核心要件,也成為市場競爭力的關鍵。特色專業劃分了人才市場的層次和功能分區,使得用人單位能夠根據特色專業的優勢選擇到最佳的畢業生,為用人單位提供了選擇畢業生的直觀標準。在明晰社會學專業一般屬性的同時,增強了專業的就業指向,既使學生明確了專業的就業方向,也使用人單位對社會學專業有明晰的認識。

2.造就畢業生獨特的就業素質和優勢

特色專業獨特的定位、培養方案和教學方式方法使得自己與其他同類專業有差異,形成鮮明的人才培養特色,重視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同時使大學生對自己的專業更加了解,有助于調動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能夠學到實在的知識,培養過硬的技能,知曉專業優勢,為就業方向打下堅實基礎。

3.形成品牌效應

在專業趨同背景下,特色專業凸顯高校之間的差異,特色專業就是學校的品牌,對提升學校知名度和美譽度具有促進作用,也會吸引更多的用人單位到這類學校挑選畢業生。

三、社會學特色專業形成的路徑

1.特色專業形成的內外環境分析

(1)就業市場行情分析。就業市場對人才需求的專業方向、數量和質量影響特色專業的選擇方向。人才需求狀況取決于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社會、技術和產業發展狀況。我國目前奉行科學發展模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社會學專業以其特有的調查研究技術、多元化的理論視角、較強的職業適應能力積極介入新型發展模式之中,就業需求和前景廣闊。教育部社會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社會學會前會長鄭杭生教授2004年組織全國社會學系開展了關于社會學專業現狀與前景的調查,結論是:未來社會發展對社會學人才培養的需求量將大大提高,人才分布的行業領域將更為廣泛,人才質量層次也將大大提升。社會學專業人才的具體分布領域是:各級各類研究機構和學校的社會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各級政府所需要的社會學人才;社區建設和社區發展所需要的社會學人才;勞動管理、婦女工作、青少年工作、工會工作、老年工作以及犯罪矯治等具體社會工作所需要的社會學人才;企業或公司等經濟活動部門所需要的社會學人才。

(2)相關高校專業情況分析。要了解其他高校相同專業的情況,才能知己知彼,準確定位,實行差異化建設。目前四川省有社會學類專業(社會學、社會工作)12個,其中本科專業11個,專科專業1個。有社會學碩士點的高校1所(四川大學),有社會工作專業碩士點的高校2所(四川大學、西南財經大學),省級社會工作特色專業3個,我校社會學專業是四川省第一個社會學本科專業,是中國社會學學會理事單位,在全國具有一定專業知名度,綜合實力在四川省內高校位列第五,處于中上等水平。

(3)學校區位和學科優勢情況分析。學校區位是影響專業建設的地理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因素的總稱,對特色專業建設具有導向功能。每個高校社會學專業都要在一般屬性基礎上思考和構建自己的獨特性。如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專業注重法律社會學的特色建設。清華大學社會學專業著重發展城市社會學、醫學社會學、轉型社會學3個方向。沈陽師范大學設立社會學學院,在社會政策咨詢和社會服務方面在遼寧已開始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南京農業大學社會學專業確立了以農村社會學、城市社會學、社會保障、環境社會學和信息社會學為重點的研究方向。優勢學科和專業是影響學校知名度和美譽度的重要因素,對特色專業建設產生暈輪效應。結合我校資源環境、能源、地質災害防治等優勢學科和地處西部的區位特征,確立了環境社會學、城鄉社會學和科技社會學的教學科研方向,立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在社區調查、企業行政、市場開拓等方面培養學生實務能力。

(4)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意見分析。從畢業生的追蹤調查中獲取專業建設信息,從中知道專業人才的職業適應狀況。通過對用人單位的訪問,從中了解畢業生職業勝任狀況,為專業建設方案制定提供了依據。

2.特色專業建設規劃與實施

(1)優化專業培養方案和課程結構。在內外環境調查分析基礎上確定特色專業建設目標和方案。1)我校確定社會學專業建設的思路是:以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中心,增加專業屬性和職業屬性,培養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2)在190個學分中,必修課學分144.5,占76.0%,選修課學分45.5,占24.0%。理論學分139.5,占73.4%,實踐學分50.5,占26.6%。3)優化課程設置,取消4門存在重復內容的課程:“管理社會學”、“文化社會學”、“人際關系學”、“法律社會學”。增設2門實務性和職業屬性強的課程:“團體社會工作”、“個案社會工作”。壓縮理論課時,增加應用型課程課時:“中國社會思想史”學時由72減為56,“心理學”學時由56減為48。“社會統計軟件與應用”學時由32增加為40。4)在課程體系方面形成了有機聯系,凸顯了社會學專業屬性與職業屬性的結合。設置了教育部社會學本科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規定的11門課程,奠定了社會學專業學科知識體系和研究方法的基礎。在特色方向上初步形成公共關系、社會調查、社區服務的理論與實踐體系。公共關系模塊由“公共關系學”、“公關策劃”、“公關心理學”、“廣告學”、“組織行為學”等組成;社會調查模塊由“高等數學”、“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社會統計學”、“社會統計軟件與應用”等組成;社區服務模塊由“社會工作概論”、“團體社會工作”、“個案社會工作”、“社區概論”、“公共政策分析”、“社會保障”、“農村社會學”、“城市社會學”、“家庭社會學”等組成。

(2)加強實驗室、實習基地和第二課堂建設。建有社會調查與統計分析實驗室,在專業主干和方向課程中設有實驗教學環節,通過實驗課程設計等環節增強學生應用能力。建有實習基地,使得學生在公共關系、社會調查、社區服務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得到檢驗和運用。設立認知實習、科學研究、學年論文、教學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等前后相繼的實踐環節,增強了大學生的動手操作和學以致用的能力。另外,社會學專業所在的文法學院還有相應的學生第二課堂活動環節,如演講比賽、暑期實踐、志愿者服務、文化藝術節、魅力文法晚會、大學生記者站、勤工儉學、國旗班、心理驛站、農民工子女結對服務、黨員服務隊等,這些活動對大學生接觸社會、感知人情世故、培養人際溝通能力和服務社會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與第一課堂形成良性互動關系和互補結構,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就業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

(3)促進教學與科研互動。本科教學質量是生命線,通過科研促進教學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一般規律。為此,充分發揚社會學專業教師科研優勢,有意識地通過吸收學生參與科研、指導學生科研立項等方式提升教學效果和學生研究能力。學生課外科技立項數量和質量近幾年大幅度上升,并獲得四川省和學校大學生科技成果多項獎勵。學生在就業和工作中顯著感受到科學研究和調查研究訓練帶來的好處。社會學專業教師在農村社會學、宗教社會學、科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等優勢領域開展研究。申報各種科研課題,提高學術水平。鼓勵教師把研究成果融入教學內容,編寫特色教案、特色教材,通過校教學骨干和科研骨干培養計劃,進一步提高教學和科研水平。注重科技哲學與本科相關課程的貫通,達到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的目的。

(4)開展社會服務以增強專業的應用性。建立社會學專業滲入社會相關領域的通道,在公共關系、社區服務、市場調查、新聞廣告等領域提供專業服務,鍛煉學生能力。社會學專業教師承接“成都市工會縣級工會工作社會化評估”項目,承接大足、安岳、樂至3縣聯合工作組辦公室橫向委托“關于修建成渝城際鐵路的對策建議”,與四川省婦聯合作開展留守婦女調查工作,參與成華區和諧社區建設調查工作,學生對專業的認識更加深刻,學以致用的能力得到鍛煉。

篇(4)

[論文關鍵詞]法律思維;法社會學思維方式;思維方式

何為法律思維?何為法社會學思維方式?對于這些涉及法律思維和邏輯方面的基本概念,人們知之甚少,學界也是近十幾年才開始關注和研究。這些概念對于普通法科學生而言同樣是比較陌生,況且也無相關課程的開設,即便是《法律邏輯》,講授的多是形式邏輯方面的內容,并沒有著重往法律思維的培養和訓練方面來開展,法科學生在日后的專業課程學習中并沒有清醒地意識到,更談不上主動地運用這種思維方法來解決法律問題。其實,在法科學生的課程學習和討論中已經或多或少用到了這種思維方式,但運用者大多是潛意識的,是與其他普通思維混沌或同步進行的。如何更好地認識法社會學思維方式?如何在課程學習中更好地運用這種思維來解決問題?這正是課題研究所要達到的目的。為此需要了解廣州高校法科學生的人文素質現狀,需要了解法科學生對法律思維以及法社會學思維方式的認知和實踐的情況,為完善法社會學思維方式在理論法的教學實踐提供充實的數據資料。

一、法社會學思維方式實證調查的基本情況

(一)調查對象和調查方法

   限于時間和人力因素,本次調研選取了廣州市大學城十所高校中部分學校的法科學生進行調查。學校方面選擇了廣州大學、華南師范大學、中山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分別體現了廣州市屬院校、廣東省屬偏文科的綜合性大學、廣東省屬偏理科的綜合性大學的特征。學生方面,主要以法學本科生為主,輔以部分法學碩士研究生、非法律專業輔修法學的本科生和大專生,學生參與調查面的擴大主要考慮到讓調查對象更具基礎性和廣泛性。

調查方法主要包括走訪調研和問卷調研。課題組成員利用課堂教學間隙發放問卷,并發動學生在本校和外校發放問卷,還利用電子網絡發放問卷,收集調查數據。共計發放調查問卷300份,收回300份,因課題調查所涉及的主題內容、調查對象的專業和層次、參與的人數等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此得出的調查數據和結論應該具有較強的真實性和客觀性。

(二)調查提綱

這些提綱側重調查的內容是廣州高校法科學生的人文素養、法科學生對法律思維的認知情況以及在具體教學中的實施情況等:

1.您對法科學生的人文素質了解多少?(沒聽說過;不行;一般;還可以)

2.您對思維方式的了解有多少?(一般;很詳細;一無所知)

3.您對法律思維的了解有多少?(一般;很詳細;一無所知)

4.您對法社會學思維方式的了解有多少?(一般;很詳細;一無所知)

5.您在法律課程學習中是否運用了法律思維和法社會學思維方式?(沒有;不知道;有一點;有不少)

6.您學過的法學課程中有否提及或強調法社會學思維方式?(沒有;很少;一般;經常)

7.您對目前的法學教學方法如何評價?(一般般;填鴨式無自主性;啟發式很好)

8.哪些課程應該特別強調法律思維和法社會學思維方式的運用?(理論法;部門法;所有課程;大部分課程)

9.采用法社會學思維方式進行教學的課程效果如何?(沒有明顯效果;一般;很好;效果有待進一步確認)

10.您認為此類思維方式在教學中的作用和地位如何?(無所謂;有點用處;很有用處;關鍵是如何在教學中實施)

二、法社會學思維方式實證調查的分析

(一)調查數據

通過對調查問卷和走訪調查的數據進行分析比較,發現法科學生對“思維方式”、“法律思維”了解不多,知之甚少,有些甚至覺得對思維方式的了解沒有必要,認為應該將時間和精力花在具體的課程學習上,只有少數同學對“法律思維”和“法學思維”有一定的認知。

調查數據得出的基本結論總結如下:

1.90%的學生認為沒有必要關注此類問題,學好十四門法律核心課程即可。

2.5%的學生認為有必要關注此問題,了解思維方式和法律思維有一些用處。

3.3%的學生認為很有必要關注此類問題,法科學生的思維方式培養非常重要,有助于提高思辨能力和深入理解法律問題。

4.2%的學生認為很重要,問題是如何來培養學生的法社會學思維方式,如何在課程教學中加以運用和體現。

(二)調查數據的分析

1.對“法律思維”的認知。調查數據表明,少數同學聽過“法律思維”,但要說出其具體含義時就難以表達。其實,“法律思維”是與普通人的思維(Thinking like a person)相分開的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其概念內涵即便在美國本土的研究也是沒有定論,可從多方面來理解,既可以簡單理解為“法律人的思維”(Thinking like a lawyer),像法律人(包括法官、檢察官和律師等)那樣地來思考和解決問題,也可寬泛地理解為從法律角度來思考和解決問題的一種思維習慣或潛意識,國內外學者對此研究不少,觀點不一。“像法律人一樣思維”被默認為美國法學院的教育目標,這種思維被美國學者表述為多種術語的組合系統,如“案例方法”、“學會專業范式和法律話語”、“批判性思維”、“洞察法律背后的道德原則”等,中國學者也有自己的觀點,法律思維只是法律人的思維方式中的一種,“法律人的思維方式是以理性思維為基礎、以法律思維為核心,以法學思維為先導的思維習慣或思維定勢,而法律思維就是以法律為坐標和工具,按照法律觀念和邏輯來理性地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維習慣和思維能力” ,還有的側重從法律適用和法律解釋角度來談及,法律思維是“依據法律邏輯,以價值取向的思考、合理的論證,解釋適用法律,包括法的價值層面和方法層面”。還有的認為法律思維包括法律思維方法和法律思維方式兩方面內容,是指“人們對于法律的認識態度,以及從法律的立場出發,人們思考和認識社會的方式,還包括這一過程中,人們運用法律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

  因此,對普通國人不應有所要求,但對學習法律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而言卻是必須要了解的。即使對“法律思維”的概念說不出所以然來,也應該對此類術語有清醒的認知,意識到它是什么,何時應該運用此種思維,然后才是對其概念內涵的深度理解。或者說,法科學生應該在遇到法律問題時主動自覺地運用法律思維來分析思考,運用法律概念、法律原則和法律解釋等使法糾紛得以圓滿解決,使法律問題朝著制度化的軌道運行而不是演變為政治問題和道德問題來解決。

2.對法社會學思維方式的認知。課題實證調查數據反映出法科學生對思維方式和法社會學思維方式的認知非常有限。思維方式是一種職業群體所特有的標志或特征,并非短期可以學到,而是要靠長期的培養和訓練,法律思維方式正是這樣一種日積月累而成型的思維方式,是“按照法律的邏輯來觀察、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的思維方式,是圍繞著合法與非法來思考判斷一切有爭議的行為、主張、利益和關系”。而作為法律思維方式所屬的“法社會學思維方式”,則是一種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獨特的視角、立場與方法,強調從整體性思維角度出發,秉持社會立場,對法與社會的互動關系、對社會中的法律以及具有法律意義的其他社會現象進行經驗研究與法益分析。

法社會學思維方式其實借鑒了法社會學的立場和研究方法來思考和解決法律問題,強調用一種外在、審視的態度來學習、理解和運用法律,帶著一種社會現實的眼光來看待法律的運行,這種思維方式能夠使學生盡快融入社會現實,提高其應變能力。這種思維方式不是簡單地套用傳統的三段論“歸納-演繹-推理”來推導出常規的審判公式,而是前置式地嵌入法社會學的研究視角,在傳統的法律適用之外,更關注法律的社會實施效果和社會輿論的影響。這種思維方式在理論法課程的教學中尤為重要,要求學生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課堂內容不限于理論講授,而是將問題和案件置于社會現實中,要求學生多角度、多層次來分析看待。

三、法社會學思維方式的課程教學實踐

(一)實施情況

目前專門和針對性的教學課程還沒有,課題組成員在已經開設的課程中有意識注入此類方法,如《中國法制史》、《外國法制史》、《憲法》、《法理學》和《中西法律文化比較》等課程。教學中明確告訴學生此類課程中要有意識運用到法律思維或法社會學思維方式,讓學生帶著法律的有色眼鏡去看待生活中的糾紛,運用法言法語來表達觀點,找尋相關的法律條文來分析,在法律、情理和鄉俗之間尋找平衡點,而當不能很好地兼顧情理法時,則要有所取舍,并始終堅持依法處理的標準,而在面對這類難以處理的糾紛時,也會看到現行法律的不足、不夠或不當之處,認識到這一點就是在很好地運用法社會學思維方式來分析處理的結果。

在教學方法上注重探究法社會學思維方式的培養與學生創新能力的關系,具體要處理好理論法與部門法、實證調研與理論學習、個案討論和綜合討論、演示教學與實踐活動的關系,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嘗試,再根據學生的反饋效果和老師的教學感受,以及定期的問卷調查和量化評分,初步取得一定的預期效果,但明顯的效果有待長期的檢驗。

(二)教學實踐的評價

一方面是廣州高校法科學生人文素養的不足,重法學實踐、輕法律理論的現狀;另一方面是尚未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只是滿足于短期的學習效果,缺乏對專業學習的長期規劃和專研法學理論的熱情,這樣培養出的法學人才即便是合格的但并非創新型人才,尤其是缺乏思辨性和發散性的思維能力,對處理社會轉型期多發性和復雜性的案件缺乏足夠的認識力和掌控力。

篇(5)

關鍵詞: 國內外 班級文化建設 研究綜述

一、國外有關班級文化建設的研究

17世紀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1592年—1670年)是“班級授課制”的奠基者。他在《大教學論》中描述了他所設計的“國語學校”的教育方式:“國語學校的一切兒童規定在校度過六年,應當分成六班。如有可能,每班有一個教室,以免妨礙其他班次。”1872年《小學及教員養成一般規程》公布,規定兒童80名以上者應設兩個班級,120名以上者設三個班級。數百年以來的個別教學被班級教學所替代,登上了歷史舞臺。而后對于班級授課的形式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與演變。

20世紀初梅耶和莫依曼通過研究提出的“作業共同體”和“生活共同體”,對班級組織有了重新認識。對班級組織的認識發展,使學者逐漸關注學生生活環境,開始重視學生的個體生活與發展,重視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在班級教學上的視野也開始關注這些潛在因素對學生的影響。20世紀50年代,西方學者運用社會學原理和方法,分析班級社會體系的功能與結構,并發展成為了一門新興的學科——教學社會學。在班級社會學體系的研究中,形成了班級社會學體系的結構化模式和交互模式。對班級社會體系的研究,指出了班級氛圍、班級團體、師生互動對學生的影響,這些都是對班級文化相關因素的研究。

雖然國外學者沒有直接提出“班級文化”一詞,但是也有一些相關的研究。例如,美國學者杰克(Jackson.P.)在著作《班級生活》(1968)中首次提出了“隱蔽課程”,實質上就是對班級文化的研究。美國學者R.M.基辛在著作《文化、社會、個人》(1988)中對于群體文化對個人發展的影響作了論述。美國學者班尼·約翰遜的著作《教育社會心理學》(1986),詹姆斯.H.麥克米倫主編的《學生學習的社會心理學》(1989),和B.瑞文、J.儒本的著作《社群心理學》,安德森.I.卡特的著作《社會環境中的人類行為》等中,都有有關環境對人的成長的影響的介紹,反映了群體文化對于人的健康發展的關系。日本教育家片岡德雄在著作《班級社會學》(1993)中則更充分地論證了班級文化對于學生生活和行為的影響。

二、國內對班級文化建設的研究

我國對班級文化建設的研究始于對校園文化的研究。校園文化的形成時期是從1995年至今。這一時期對校園文化的認識已統一到了校園物質文化、校園制度文化和校園精神文化三個方面,而對校園文化內容的研究也逐步關注到了微觀層面,以此指導校園文化的實踐活動。于是,校園文化的建設深入到了基層,如班級文化建設、社團文化建設等。我國對于班級文化的關注和開展是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開始的。在90年代中后期,班級文化建設廣泛開展。對班級文化的理論研究,也得到了很大發展。吳立德先生在《班級社會學概論》(1996年)中對班級社會文化模式從教育社會學的角度進行了理論研究,對班級文化模式的要素及其構型做了粗略的分析,對班級文化建設如何開展做了一些探索。他認為班級社會文化的要素有教師文化與學生文化、個體文化與群體文化、制度文化與素質文化、統合型文化與離散型文化,這些都是學校文化系統的次級文化。他認為班級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培養人、教育人。班級社會是用社會文化教化、習染和塑造青少年的場所,但班級文化不是社會文化的縮影,而是對社會文化的選擇、提煉和再創造,是一種歷史文化與未來文化之間的中介文化形態。他倡導在建設班級文化時,要重視教師文化的主導作用,祛除社會文化中的不利影響,還要重視潛在課程的影響,堅持尊重學生的觀點,爭取社會力量的配合。

南京師范大學的李學農先生在著作《中學班級文化建設》(1999年)中,較為詳細地闡述了對班級文化概念、性質和研究意義等方面的理解。作者在書中分析了班級文化的構成,并且分別從價值觀層面上、規范層面上、環境層面上論述了中學班級文化建設。他認為班級文化是一種“教育存在”,是一種潛在的教育力量,學生對于班級文化的學習是潛在的學習。并從操作的角度把握班級文化,認為班級文化中有觀念文化、行為文化和環境文化。認為班級文化的構成要素有青少年文化、同伴文化、教師文化、教育文化等。

近幾年一些學者對班級文化建設問題也進行了探討。如王寧主編的《今天,我們怎樣做班主任》中指出:“人總是在一定的文化環境熏陶中成長起來的,我們要用和諧的班級文化來陶冶學生的人格。”諶啟標、王唏編著的《班級管理與班主任工作》中提到“班級文化是指班級成員(包括教師、學生)在班級活動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班級成員共同創造的群體文化,以及教室內外環境為主要內容的班級物質文化,以及班級組織與規章制度為主要內容的班級制度文化。班級精神文化是靈魂,物質文化是基礎,制度文化是保障。”一些研究者針對班級文化建設撰寫了一些論文。如福建師范大學的武莉,在論文《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班級文化建設研究》中探討了新課程改革與班級文化建設的關系。四川師范大學的江紅在論文《班級文化發展論》中討論了班級文化發展的影響因素和總趨勢。東北師范大學的邊妮佳在論文《論班級文化建設意義的解讀和生成》中,探究了班級文化建設的意義。東北師范大學的潘麗珊,在論文《班級文化建設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中,主要從理論層面對班級文化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此外,一些一線教師根據自身的工作經驗撰寫了有關班級文化建設某一側面的實踐做法,比如王紅順在《班級文化建設的小創意》中,總結了其個人在班級文化建設中的一些小點子、小竅門。汪愛華在《班級管理中的文化建設》一文中指出:“弱勢群體的轉化是班級文化建設最終成功的關鍵”等。

學校是塑造人培育人的搖籃。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校的文化建設也在蓬勃興起。而現代教育以班級授課制為主要模式,班級是學校的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在學校一切教育和教學活動都是通過班級進行的。班級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主要場所,是培養學生健全人格、良好道德品質和積極樂觀態度的重要基地。班級文化作為學校文化的一種亞文化,是依托并通過班級這個載體反映和傳播文化現象的。班級文化具有“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它在無形中影響并制約著班集體中的每一個成員,為班集體建設指明前進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魯宏飛,沈艷華,魏馨.學校文化建設與管理研究[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諶啟標,王晞著.班級管理與班主任工作[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3]傅建平,胡志奎.班級管理案例.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

[4]錢穆.文化與教育[M].九州出版社,2011.

[5]汪愛華.班級管理中的文化建設.班主任之友,2004.10.

[6]白蕓.“多元智能”視野中的班級文化建設.中小學管理,2002.

[7]伍莉.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班級文化建設研究.福建師范大學,2007.4.

篇(6)

碩士學位申請報告填寫指南

學位申請報告是記錄申請者申請碩士學位過程的重要材料。獲得學位后,學位申請書和答辯材料都要歸入本人人事檔案和學校檔案館存檔,因此院系、碩士學位申請者必需認真、如實、準確地填寫和(或)簽名、加蓋公章。

一、封面(申請人填寫)

1.申請者姓名

中國籍申請人,請填寫身份證上的姓名。

對于非中國籍或非華裔的外國留學生,本欄請填寫本人在讀期間所使用的漢字姓名(要與本人研究生證上姓名一致),同時還應標明護照上本人法定姓名的拉丁字母拼寫形式,如留學生約翰·史密斯,本欄應填寫為“約翰·史密斯John Smith”;田中太郎,應填寫為“田中太郎Taroh Tanaka”。

2.身份證號碼

填寫18位的身份證號碼。

現役軍人填寫軍官證號碼,并在號碼后加括號注明“軍官證”;外國留學生,填寫護照號碼(如持馬來西亞護照的留學生,填寫“馬來西亞EF2100345(護照)”;港澳臺學生,填寫“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臺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號碼或護照號碼、當地身份證號碼(并用括號注明證件名稱)。

3.“所在院系”

院和系都必須填寫,且都必須填寫全稱。比如:物理系為“理工學院物理學系”;同時,申請書作為入檔的材料,名稱必須準確、詳細,因此院系名稱不能寫簡稱,如中文系應為“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

院系名稱過長時應盡量控制字體大小。不清楚院系全稱的,請咨詢本院系老師或查詢學校主頁4.指導教師

填寫導師的姓名和職稱(如: 王學仁教授, 張小山副教授)。

5.專業

“專業”和“研究方向”是不同的,切不可把方向當作專業。如“明清史”,是方向,其專業應該是“中國古代史”;“李代數”是方向,其專業是“基礎數學”。

專業的規范名稱,可查詢研究生入學時的錄取通知書。若在學期間,經研究生院同意轉專業的,應按轉專業后的新專業填寫。同時,也可咨詢院系研究生秘書、查看《研究生手冊》或查詢學位辦網站

6.申請學位學科門類

我國的學位是按專業所歸屬的學科門類授予的。其關系結構是:“學科門類”——“一級學科”——“二級學科(專業)”。如物理化學專業,其所歸屬的一級學科是化學,化學所歸屬的學科門類是理學,因此物理化學專業研究生被授予的是理學學位,在“申請學位學科門類”欄填寫“理學”;體育人文社會學專業,其所歸屬的一級學科是體育學,體育學歸屬的學科門類是教育學,因此體育人文社會學專業同學被授予的是教育學學位,在“申請學位學科門類”欄填寫“體育學”。

我校可以授予學位的學科門類有九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管理學。專業所歸屬的學科門類,請查看《研究生手冊》或學位辦網站 ,切勿張冠李戴,錯填學科門類。

特別注意的是,我校的基礎心理學、教育技術學、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環境科學、教育經濟與管理是跨學科門類授予,請以上專業的學位申請人務必明確自己申請學位的學科門類。

7.申請日期

指通過課程審核和科研成果審核后領取學位申請書進入論文答辯程序的時間。

二、主體

(一)申請人填寫部分(第1—4頁)

1、政治面貌

2、出生日期

以本人身份證(護照、軍官證、港澳臺通行證)和戶籍上的出生日期為準,不可填寫其他任何日期。

3、已獲學位

指本人讀研究生之前已經獲得的學位,一般為本科畢業、學士學位。學士學位也是按學科門類授予,因此還要把學科門類加上,如不確定務請查看本人學士學位證書

本欄應填寫“文學學士”、“理學學士”、“管理學學士”等。只有本科學歷沒有學士學位的,或只有大專學歷沒有學士學位的,則本欄填“無”。若入學前已經取得其他學科的碩士學位的,則應如實填寫。

4、照片要求

第一頁的右上角必須粘貼申請者本人一寸免冠近期照片。

5、最后學歷

指本人研究生入學前的學歷。一般為本科學歷,本欄填寫取得本科學歷的時間、就讀的本科學校和專業,如“本科,2019年,上海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學歷為大專學歷的,則填寫如“大專,2019年,上海旅游高等專科學校,旅游管理專業”。少數同學研究生入學前已經獲得過其他專業研究生學歷的,也應如實填寫,如“碩士研究生,2019年,河南大學,政治經濟學專業”。

留學生或者在海外、港澳臺地區就讀過的,則應在學校名稱前加國家或地區名稱。

6、所申請碩士專業

與封面“專業”要求相同。“研究方向”按本人撰寫的學位論文的研究方向填寫。

7、學位課程學分

指本人按培養計劃已經修過的學位課程學分總數;“已修課程總學分”指在學期間所修習的所有課程的總學分(含學位課程學分)。

8.院系(成績管理部門)公章

由院系的研究生秘書加蓋本院系的公章(或成績專用公章),切勿缺少。

9.海外研修情況

在學期間如有海外研修經歷,請寫明研修所在的國家、學校、院系,修習的主要內容,時間。沒有請填“無”。

10、掌握何種外語,程度如何

填寫掌握的語種和熟悉程度(一般、熟悉、優秀),取得的有關證書,參加外語考試的成績等。

11.在學期間參加過哪些科學研究工作,有無著作、論文、報告、譯著(已經發表的請注明刊物和時間),取得的科研、學術成果獎勵情況

請勿填寫和要求無關的內容。

12.學位論文情況

論文關鍵詞請填3-5個;論文內容的簡介篇幅不要超出本頁范圍。

(二)導師填寫部分(第5頁)

第5頁“論文指導教師對申請者的推薦意見”

由導師本人填寫并簽名。如果導師不填寫本頁,則申請者不能進行論文的評閱和答辯。導師如果是校外兼職導師,應在“院系”欄中注明校外所屬單位名稱(例如:王吾教授為新疆師范大學的教師,是我校生命科學學院的兼職導師,在“院系”一欄應填:“生命科學學院/新疆師范大學兼職導師”)

(三)申請者所在院系主管領導或研究生秘書填寫部分(第6、8頁)

第6頁“申請者所在院系推薦意見”

其中 “申請者所在院系基層(教研室、研究室或指導小組)意見”由教研室或研究室或指導小組的負責人填寫推薦意見,最后簽名。“申請者所在院系意見”由院系的院長(系、所長)或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職領導簽署意見及簽名,最后加蓋公章。

第8頁“學位評定分委員會審核意見”

需在申請者論文答辯通過并經學位評定分委員會會議審核通過后,由分委員會負責人或指定的研究生秘書填寫,最后由分委員會主席簽名和加蓋分委員會公章(分委員會公章由分委員會所在院系公章代)。注意:落款的年月日不可缺少。

注意:學位評定委員會由于個別委員無法出席會議但是委托了其他委員投票。這種情況下,同意票、不同意票、棄權票數的總和要大于出席成員人數。

篇(7)

(一)著作出版

“十一五”前期,我國首部關于成人教育社會學的專著出版,即高志敏等的《成人教育社會學》,該書為“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回應新世紀發展的成人教育社會學研究”的研究成果。該書揭示了成人教育與社會發展間的相互影響,凸顯了成人教育與社會變革之間的互動意義,基本形成了成人教育社會學的雛形;次年出版的何愛霞的《成人教育社會學研究》則從成人教育社會學“元”問題切入,系統探討了成人教育與政治、文化、人口、社會變遷、社會流動、成人社會化、社區成人教育的關系以及成人教育教學和課程的社會學分析等問題。其間,一些非“成人教育社會學”論著中也對成人教育社會學有所涉及,基本確認了“成人教育社會學”作為成人教育學分支學科的重要地位,諸如《中國成人教育學科體系結構及其分類研究》《中國成人教育改革發展三十年》等。此外,基于社會轉型的成人教育研究專著也陸續出版,如《社會轉型期成人教育、終身教育研究》《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研究》等,不斷豐富著成人教育社會學的研究。

(二)期刊和學位論文

通過中國知網用“成人教育、社會學”“成人教育、社會”“成人教育、文化”“成人教育、公平”等相關關鍵詞進行檢索,對得到的文獻進行篩選、統計發現,1990年到“十五”末期(2005年)的15年間,與成人教育社會學研究相關度大的論文才90余篇;而“十一五”到“十二五”中期的7年間,與成人教育社會學研究相關度大的論文數量已達100余篇,呈現出論文數量不斷遞增的態勢。此外,不少研究生的學位論文也從社會學的視角研究成人教育問題,諸如《成人教育功能的社會學分析》《社會學視野下成人高等教育實踐主體研究》等,充分顯示了成人教育的社會學研究被逐步關注。

二、“十一五”以來我國成人教育社會學研究主要內容

雖然我國成人教育社會學的研究成果還不十分豐富,但研究已廣泛借鑒了社會學、教育社會學中主要理論流派的經典理論,也積極運用了新興的社會學理論。李峰從教育社會學中經典的結構功能論、沖突論和符號互動論的視角對成人教育問題進行了述評,并提倡研究的多元取向,兼容三者所長。知識社會學尤其是許茨的知識社會學也開始被運用于成人教育研究,葉劍結合了一些實例展現了成人教育與許茨知識社會學之間的關聯,對成人教育中如何發揮“類型化”的作用、推廣關聯性記憶和創新、關注多重實在間的轉換等問題進行討論,彰顯了許茨知識社會學在成人教育領域的價值。崔愛林,薛灘則以新興的吉登斯的現代性理論為啟發,全方位看待成人教育的存在與發展,提出打破原來孤立封閉、各自分離的成人教育狀態,通過資源重組達到優勢互補;重視成人教育專家系統的建立;運用信息技術使在場和缺場學習方式相互結合等。而李蘇娟著重研究了吉登斯現代性理論中的自我認同理論,并提出成人教育研究應該走進成人“生活世界”,積極促進成人的“自我反思性建構”。隨著我國成人教育社會學的理論內涵的不斷擴充,研究方法不斷豐富,研究范域也日益拓展,各領域研究均取得不同程度的進展,成人教育社會學框架日益完善。

(一)社會化與成人教育研究

“十一五”以來的社會化與成人教育的關系研究更加具體細化,主要涉及四個面向:一是繼續社會化與成人教育的關系研究,諸如社區成人教育對“城市新市民”的繼續社會化功能的研究;二是再社會化與成人教育的關系也引起關注,于金翠指出成人教育可以激發進城就業農民參與再社會化的主動性,幫助他們成功進行職業、社會規范和角色的再社會化;三是正、反向社會化與成人教育的關系研究得到重視,如谷文華從博弈論角度對正向社會化與反向社會化進行宏觀分析,并在此分析的基礎上聯系成人的社會化實際提出微觀和宏觀層面的因應策略。何愛霞則特別關注現代社會下,反向社會化與成人教育的關系,闡釋了反向社會化即年長者向年輕者學習的社會化,提出反向社會化可以通過家庭、學校、社區來實施成人教育,并指出反向社會化是成人教育的重要形式。另有研究提出的“文化反哺”的概念即是反向社會化的另一提法。此外,關于高校成人教育社會化或成人教育社會化的論文中的“社會化”概念更多的是指構建成人教育辦學與社會的良性互動關系,不同于從社會學的視角提出的成人社會化與成人教育的關系。

(二)社會文化與成人教育研究

成人教育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得以發展的,而優秀文化的弘揚與繁榮又是通過各類教育的發展得到實現。因此,關于社會文化與成人教育的關系研究向來是成人教育界普遍關注的課題。“十一五”以來的相關研究在對之前研究成果吸納提煉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發展。如高志敏認為,我國成人教育內部文化方面存在理念性文化和制度性文化的脆弱問題,長此以往將嚴重制約成人教育的“由弱變強”的趨勢;在社會文化與成人教育關系問題上,他特別強調社會文化施與成人教育的影響作用,認為社會文化對成人教育的發展具有“激勵、規定、供給作用”;反過來,成人教育對社會文化的傳承、揚棄、調合及創造功能的研究也得到了充分的關注。在多元文化與成人教育方面,他指出多元文化對于成人教育的發展具有五個“約定”的規制,并提出了回應“約定”挑戰的文化選擇。何愛霞則指出多元文化在為成人教育提供良好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對成人教育目標、內容、形式、方法乃至評價提出了全面性挑戰。此外,她還提出了“三喻文化”與成人教育的關系,尤其是前喻式成人教育對成人教育的獨特作用。另有學者基于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大背景,以宏大的成人教育發展為研究對象。如曾青云、郭凌雁基本梳理中國成人教育發展方式轉變的文化脈絡、文化動因、文化訴求的基礎上,努力追索中國成人教育發展方式轉變的文化蘊義、文化價值、文化路徑。鄭義寅,丁昶瑋引入文化資本理念,廓清中國成人教育變革的理念與思維,反思與叩問變革中存在的問題與矛盾,并指出文化資本重構理念對我國成人教育未來變革的影響。

(三)社會分層和流動與成人教育研究

社會分層研究主要是從靜態的、共時性角度研究社會地位結構,而社會流動則主要是從動態的、歷時性角度研究社會地位變化。社會分層體現了社會群體的結構性差異,反映在成人教育方面,體現出了成人教育的不公平問題。“十一五”以來對成人教育公平的研究方興未艾。晉銀峰對改革開放前后的成人教育公平進行了對比研究,指出從教育權利差異的群體化、教育價值取向的精英化、教育實現途徑的正規化向教育權利實現的社會化、教育價值取向的普及化、教育實現途徑的非正規化轉變。羅永彬和李康林則分別基于在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對我國“成人教育公平”的現狀進行分析。此外,不少碩士研究生直接把“成人教育公平”問題作為論文選題。社會流動作為社會分層研究的延伸和深化,其與成人教育的研究成果非常豐碩。“十一五”以來的成人教育學專著及相關的立項課題都重點關注了社會流動與成人教育。社會流動串起了成人教育社會學諸多方面的研究,包括繼續教育、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促進社會流動、成人群體尤其弱勢群體社會流動、職業流動等。如林文廣認為我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促進了包括城鄉流動、地域流動和水平流動等,為社會成員尋求工作崗位和社會位置提供了公平的機制,并提出必須不斷健全完善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更好的利用它為我國社會合理、良性的社會流動服務。曾榮青、賀義梅則特別關注了外來女工的流動,指出外來女工自身文化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傳統的性別意識和社會職業歧視等因素導致大部分外來女工只停留在水平流動的基礎上,而垂直流動的發展性較小。成人教育具有其獨特的教育性質,能幫助外來女工獲得技能與綜合素養的提高,成為她們實現垂直流動的最佳渠道。

(四)成人教育背景下的社會群體研究

成人教育背景中的基本社會群體可分為成人教育者群體、成人學習者群體以及學與教組合群體。成人教育者是指從事成人教育的教師和管理者。對這一群體的研究,在“十一五”以前有較多論述,而“十一五”以來的研究重點主要集中于成人學習者群體,尤其是從構建學習型社會背景下的或在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的視角對成人學習群體展開研究,特別關注了成人學習的動力源泉、方法、手段、效果及角色定位,成人個性發展等。如姚遠峰從社會學角度歸納得出:成人學習是人不斷社會化的過程;成人學習的動力源泉來自社會,其目標是為了適應變動不居的知識經濟社會,并成為自己文化進步的主宰者和創造者。帥良余在學習型組織條件下,研究成人學習、成人個性發展。從成人個性發展的視角看,將社會學與哲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多學科結合進行個性理論分析,使得個性以及成人個性發展與成人學習、學習型組織之間建立聯系,為分析成人學習提供理論依據。彭景陽用社會學的社會角色理論分析網絡條件下成人學習者的角色類型與沖突,提出通過正確的角色定位和自我調適來進行協調和解決。陳曉新指出學習型社會下的成人學習者角色對傳統的學生角色提出了挑戰,論述了成人學習者角色與學生的“邊際人”角色的本質區別,提出了成人學習者角色的定位、影響成人學習者角色發展的因素及其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關于不同成人群體與成人教育的社會學研究也是一大研究重點,這也是成人教育社會學研究極具現實意義的一個方面,包括對農民、失學無業青年、老年人、工人、干部等不同群體的研究,其中研究主要針對農民,具體包括新生代農民工、農村流動勞動力、“城市新市民”(失地農民)以及農村女性等,主要是從社會流動、繼續社會化及社會文化三個社會學研究的角度,研究中體現出了研究者的人文關懷。此外,成人教育社會學還從教育的維度進行了多樣化研究,包括對社區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社會學研究。社區是社會學中的一個從空間形式反映人們社會生活的重要概念,社區成人教育是成人教育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現有的社區成人教育的社會學研究系統深入地闡述了社區成人教育的概念、內容和功能等,提出對創建“生態社區”“安全社區”“健康社區”“學習型社區”的具體設想,以最終促進社區的可持續發展。關于成人高等教育社會學研究方興未艾,研究涉及面較為廣泛,包括成人高等教育實踐主體、成人高等學歷教育、成人高校招生考試、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本質、成人高等教育公平性等,限于篇幅,在此不能一一展開。

三、我國成人教育社會學研究的問題與展望

(一)存在問題“十一五”以來我國成人教育社會學研究雖在既有成果的基礎上,取得了上述的發展,但也不能忽視所存在的不足。

1.課題立項少,研究隊伍仍薄弱

課題立項、課題成果及著作是學科發展的重要標志。近年來,研究者對我國成人教育社會學的研究熱情高漲,研究成果也不斷涌現,但是全國性的重大課題并不多,不能形成全國或區域聯動的研究格局,總體上呈現出小而散、不系統、各自為政的研究態勢,沒有太多的著作或叢書出版。成人教育社會學研究隊伍仍不強,研究人員不多且較集中在少數大學或科研機構,沒有形成合理化的結構,年長學者大多非本學科科班出身,理論功底相對欠缺,中青年學者尚未形成足夠的學術影響力,又沒有促使研究隊伍形成合力的科研機制,從而導致研究內容較分散、不深入、欠系統。

2.研究領域窄,關注群體較集中

從研究領域看,關于社會變遷與社會流動的研究已逐步往縱深處發展。繼續社會化、社會文化與成人教育等在繼續深化的同時,應拓寬對社區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的社會學研究。從現有成人教育社會學研究關注的群體看,農民是研究的聚焦點。隨著社會變遷,還應順應時代關注更廣泛的社會群體,不僅要關注弱勢群體,還應關注強勢群體,包括是否是強勢群體占據了大部分成人教育資源及成人教育對強勢群體影響等,因為成人教育不只是一種關注弱勢群體的教育類型,由此可以產生強勢與弱勢群體的對比研究。

3.“成人教育”有余,“社會學”不足

既有的成人教育社會學研究大多關注的是“成人教育”,更多的是探討成人教育的目的、任務、模式、機制等,而對“社會學”的關注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可謂“成人教育”有余,“社會學”不足。有些研究雖然冠以“社會學”研究之名,但是并沒有彰顯社會學研究的特色,并未從社會學的視角切入;有些研究雖然運用了社會學中的理論,但是運用的較為生硬,理論分析不深入;另外還有研究簡單套用教育社會學研究的理論成果,再加上“成人”二字,并未仔細辨別出不少教育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為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社會學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對象,在借鑒這些教育社會學研究的成果時,不可簡單移植。應把握住成人教育社會學的理論方法多借助于社會學,以顯示出成人教育社會學研究的獨特質感及成人教育個性特色。

4.研究取向偏離,研究方法單一

在成人教育社會學研究中存在兩種取向,即以構建起成人教育學科體系為目的的理論體系取向和以解決成人教育實踐中存在的現實問題為目的問題取向。由于成人教育社會學研究起步較晚,研究還不很成熟,加之我國不少成人教育研究者習慣于采用問題研究取向,理論體系取向的研究相對較少,這并不利于建立和完善我國成人教育社會學學科體系。此外,研究方法有多元化發展的趨勢,但是整體上研究方法仍較單一,還不太借鑒社會學或教育社會學的諸多研究方法,以致研究容易出現泛泛而談,未能向縱深發展,這也是影響學科地位的一個原因。

(二)未來展望

成人教育社會學研究雖然存在一些不足,但在回顧和反思現有研究的基礎上,我們不難展望其良好的發展未來。

1.研究領域繼續拓展,研究層次不斷深化

我國的社會學研究仍然存在諸多未觸及或觸及不深的方面,如成人教育辦學體制、成人教育技術、強勢成人群體的社會學分析等。成人教育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決定了它與社會的密切互動性。“十一五”“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肩負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節約型、環境優化型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多重任務,“十二五”時期還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這樣的社會發展背景,會不斷催生出成人教育社會學橫向上更多的研究領域,也要求我們的理論研究往縱深處發展,闡釋更深層次的問題。

2.研究力量持續增加,研究成果更加豐碩

除以高校成人教育學研究中理論研究專業化程度高的專家、老師為主力外,成人教育社會學的研究隊伍還包括:越來越多的成人教育學或社會學的研究生將研究興趣定位于成人教育社會學,作為一股新生研究力量不斷擴大研究隊伍,同時也因為接受著社會學或教育社會學的理論熏陶,將觸發更多理論性強的研究成果。此外,高校成人教育的管理人員、政府機關和行政機構中成人教育工作者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若能再結合相關理論,形成的基于實踐的理論分析將會是更加飽滿有力的。

3.注重理論研究取向,尋求多種研究方法

現有研究多采用問題研究取向,而多采取理論研究取向是成人教育社會學學科理論體系構建的內在要求,有助于學科獨立、學科成熟。學科地位的建立與鞏固不僅依賴理論體系的構建,還與多種研究方法的運用有關。在研究中可以積極采用社會學、教育社會學的研究方法。謝維和曾指出教育社會學的分析與研究方法除一般的社會科學分析與研究方法,還包括教育社會學的理論本身,以知識作為基本工具研究教育活動等。現有研究已出現運用社會學分支理論以思辨方法分析成人教育,如現代性理論;也嘗試用知識的分析和研究方法,如運用知識社會學理論分析;也出現運用生活歷史法。采用多種研究方法,又如田野調查法、人類學的民族志法等,是成人教育社會學未來發展的一大趨勢。

4.更加彰顯時代特色,尤其關注社會群體

主站蜘蛛池模板: 蜜桃日本免费观看mv| 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精品|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7777按摩|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无码区| 日本少妇春药特殊按摩3| 国产精品久久精品第一页| 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左线| 乱人伦中文字幕在线| 人妻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最近最好的中文字幕2019免费|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永久网站| 久久丫精品国产亚洲av| 狠狠色丁香婷婷久久综合| 国产午夜福利片| 国产精品爽爽v在线观看无码 | 成人无码av片在线观看| 日韩亚洲av人人夜夜澡人人爽| 三级国产三级在线| 亚洲av福利院在线观看| 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观看| 94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 特级毛片爽www免费版| 亚洲av无码av制服另类专区| 老师翘臀高潮流白浆|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 无码免费午夜福利片在线| 国产又猛又黄又爽|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 | 欧洲野花视频555| 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久...| 成人综合婷婷国产精品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免费视频| 日韩丝袜欧美人妻制服|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一精品亚洲无线一区| 免费国产黄网站在线观看视频 | 好爽别插了无码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