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6: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管理類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近年來,高校大規模擴招及本科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學生為了能在限定的時間內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就把畢業論文放在了從屬地位,加上用人單位很少關注畢業論文,更造成了學生對畢業論文的怠慢心理,致使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日趨下降。其中,經濟管理類本科畢業論文的質量更是令人擔憂。
一、經濟管理類畢業論文指導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在高校畢業論文指導環節中普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
1.指導時間偏少。
本科生的畢業論文指導工作,基本上都是從大四第一個學期開始,有些院??赡芴崆耙稽c,也是從大三第二個學期才啟動,而這個學期本科生的上課壓力比較大。當他們剛剛對畢業論文有一些想法時,考試又將他們的想法打斷。到了大四,各種求職、考試等壓力撲面而來,到他們真正安心寫作畢業論文時,距離畢業時間已經不多了。因此,從大三第二個學期開始畢業論文的指導,已經是比較晚了,表面看起來還有一年時間,可實際有效時間不到兩個月。這時,指導教師指導基礎較弱的學生,他們被提升的空間已經很小了。
2.整體指導的策略。
現行畢業論文的指導模式從指導策略上來看,屬于一種整體指導。這種模式是指導教師從多方面指導本科生的畢業論文,包括論文的主題、結構、表達和學術創新等。這種指導模式的結果是,學生自己不努力收集資料進行論文寫作,大部分甚至全部依靠指導教師。這樣的指導策略,使指導教師非常辛苦,而本科生畢業論文的質量卻呈逐年下滑的趨勢,期望學生通過寫作畢業論文培養其獨立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目標沒有達到。
3.缺乏獎懲措施。
指導教師指導完本科畢業論文,答辯委員會打過分之后,本科生的畢業論文就被束之高閣。某個學生的畢業論文是否真的應得某個分數,畢業論文有沒有抄襲的成分,也就沒有人去關注了。由于沒有明確具體的監督和獎懲制度,指導教師、本科生和有關的管理部門對畢業論文實質上都是不太重視的。在這種情況下,指導教師對本科生畢業論文的重視程度必然會有所下降。
二、經濟管理類畢業論文指導模式的重構
針對上述經濟管理類畢業論文指導模式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對經濟管理類畢業論文指導模式進行重構,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指導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雙向選擇”。
目前,大多數高校對畢業論文采用的都是配給制,即由學院將學生平均分給每個教師指導,很容易出現學生的選題方向不是指導教師的研究范圍,給指導教師帶來困難。如:無法把握選題的意義,無法判斷使用材料的準確度,無法判斷論文有沒有新見解,無法判斷論文是否具有實用價值,等等。這樣,指導教師只能從形式上予以指導,論文的質量很難把握。因此,要提高本科畢業論文的質量,必須打破這種配給制,實行師生互選的制度,優化指導工作。筆者認為,具體操作可以這樣:首先,征集學生的選題或選題方向,然后按學科方向將學生劃分到不同的學科,由教師來選擇學生;教師選定以后將結果反饋給學生,學生如果對教師不滿意,可以提出來換指導教師。在“經濟管理類本科的畢業論文調查問卷”中,有這樣一個問題:你希望畢業論文課題分組應采取的方式?78%的學生反映,希望教師和學生能夠進行雙向選擇。因為,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已經對對方有所了解,尤其是教師,他在選學生的時候就考慮到了自己能不能指導學生提交的選題。所以,雙向選擇是一種優化畢業論文指導工作的方式,也是提高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一種切實的制度保證。
2.對學生采用習慣培養的方式。
前已述及,本科畢業論文的寫作一般都安排在第四學年集中進行。這種突擊戰必須以學生訓練有素為前提。因此,筆者認為,要提高本科畢業論文的質量與水平,必須科學安排、強化平時訓練、循序漸進、變突擊式為習慣性培養式。當我們取消了年度論文的教學方式后,必須找到一種替代的方式,平時訓練這一環不能少。筆者認為,可以落實到學科課程的教學中去,通過加強學科課程平時作業的學術性訓練,既可以在平時的練習中作要求,也可以撰寫學術述評或學科課程論文的形式予以強化。在一門學科課程結束時,或要求學生就學科課程中的某一問題研究現狀進行梳理,加以評價,或提交有自己一定見解、符合學術規范的學科論文。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刻苦鉆研、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可以形成良好的學風。
3.采取多渠道的指導模式。
所謂多渠道指導模式,就是以網絡指導為主體,輔之以傳統的課堂教學指導和學生課外學術活動引導。具體實施如下:第一,在正式寫作畢業論文之前,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實行見面與不見面相結合的指導方式,使師生間的交流渠道變得暢通。通過網絡,可以實現師生適時異地交流,同時也可通過電子郵件實現異地不同步的及時交流。第二,將本科生的畢業論文與傳統的課堂教學有機聯系起來。通過調查我們發現,現在的本科生畢業論文寫不好,是因為期刊論文讀得少,理論基礎薄弱,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多講期刊論文的前沿動態。同時,教師要結合自己的課程和自己的論文寫作經驗,向本科生談論文該如何選題、如何查找資料、如何選用相關理論等。第三,利用各種學術活動激發本科生的學術興趣和論文寫作能力。如,院系進行教工的學術論文或教研論文研討會,邀請本科生參加。
本科畢業論文是學生創新素養與學識水平的一個重要的標志。但這種教學方式是以精英教育為背景的,它與當今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情勢并不十分貼近。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前提下,必須優化指導、相互協調,對經濟管理類畢業論文指導模式進行重構。從而,切實提高本科論文的質量,提升高校的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胡小燕.本科畢業論文(設計)質量滑坡原因分析及對策[J].科技廣場,2005,(11).
[2]冀滿祥.本科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監控的實踐與思考[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經管類專業實踐教學
本文以經管類專業為視角,從人才供需兩方面進行分析,認為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前提下,把大學畢業生培養成“準熟練”人才是問題解決之道。
一、應屆畢業生的供需失衡
從知識的更新性看,應屆畢業生應該更具有優勢,他們有最新的理論知識和前沿知識。然而在對江浙千家用人單位進行的調查中,“多數企業普遍看重的是大學生的個人能力和實踐經驗”,“八成的企業認為大學生對企業崗位專業知識缺乏了解,所學知識實際用處不大,需要在崗位上重新學習”。根據人事部對北京、廣州等城市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的調查,2006年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需求比往年下降22%,而高校畢業生人數是逐年攀升,從2001年的114萬到2005年的338萬,2007年將達到495萬人,創歷史新高。應屆畢業生的供需失衡,導致大學畢業生待業人數年年增長,根據教育部的統計,2005年的待業人數達79萬人。
應屆畢業生就業形勢的整體狀況如此,作為其中一部分的經管類專業畢業生,其就業形勢更不樂觀。值得深思的是,用人單位在降低對應屆畢業生要求的同時,仍在抱怨招不到既懂先進理論又有工作經驗的滿意人才。
二、應屆畢業生的供需失衡分析
1.用人單位傾向于有經驗的人才
用人單位的人才來源主要有應屆畢業生、社會待聘人員、其他單位在職人員,也就是說,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競爭是同整個社會在進行競爭。從專業技能上,應屆畢業生對實際工作還是很陌生。從職業道德和工作作風看,應屆畢業生還缺乏實際工作所需要的踏實肯干、嚴謹務實的工作作風。為此,用人單位招聘應屆畢業生需要投入資金和人力進行培訓,而人才流動性的日益增強,使用人單位擔心為他人做“嫁衣”。市場經濟講求的是效益,用人單位最終會傾向于有工作經驗的應聘人員。
2.育人單位的培養與市場需求錯位
現有經管類專業設置實行寬口徑原則,體現了大而全的特點,這種教學有優勢,為大學生構建了較寬的理論體系,適應面廣,但也應看到,在一個具體的實際工作環境中,應屆畢業生能遇到的經濟事項是很有限的,能運用的經管理論知識也是有限的。這就產生了學與用之間的矛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內容重理論,輕實踐?,F有經管類專業的教學普遍側重熱點和難點的經濟事項,輕視實際工作中常見事項。以會計為例,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投資性房地產和外幣折算等知識是教學重點,而在實際工作環境中,又有多少公司會遇到這些經濟事項?即使遇到,又有多大可能讓剛畢業的大學生去做?
(2)講授知識重長遠、輕當前?,F有經管類專業學生學到的很多知識要到畢業后多年才有可能用到,而對大學生一進入社會就可能遇到的或運用的知識,卻因理論含量少和難度低,講得少。如會計專業教學強調成本核算并單獨開設成本會計課,而成本數據屬企業核心財務數據,剛畢業的學生很難接觸到的。
(3)師資力量有理論、無閱歷?,F有高校經管類專業教師多數沒有實際工作的經歷,特別是高校擴招后,師資不足,只能從應屆畢業生補充,與社會脫節嚴重,加上教學重心與市場需求的錯位,使培養出來的大學生理論知識有余,實踐能力不足。
3.供需雙方對實踐教學的主體責任不明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無論是高校這樣的育人單位,還是企事業用人單位,都是國家撥款。人才培養,無論是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教學,放在高?;蚴欠旁谟萌藛挝?,最終都由國家承擔,并基本形成了這樣的格局:高校負責理論教學,大學生畢業后,由用人單位對其進行實踐教學,叫“見習”。
隨著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換的不斷深入,市場主體呈現多元化,多數用人單位追求效益,不再為實踐教學買單。不僅如此,如果有大學生到用人單位實習,用人單位還收實習費。而高校的觀念轉變滯后,沒有承擔起實踐教學的責任,更談不上開展有效的實踐教學工作,對經管類專業更是如此。
三、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準熟練”經管類人才
1.育人單位應充分開展經管類專業的實踐教學工作
要培養出市場經濟需要的“準熟練”經管類人才,高校應在現有理論教學的基礎上開展有效的實踐教學工作。
一方面與用人單位建立有效的溝通,為經管類實踐教學確立培養目標。高校應深入到用人單位進行廣泛的市場調查,以獲取社會對經管類人才應具備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并以此進行教學改革,通過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并加強實踐教學環境建設,培養符合市場需要的畢業生;另一方面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為實踐教學提供師資保證。高校應改革現有的人事制度,從實踐教學的實際需要出發,突破在工資待遇、體制、學歷、編制方面的諸多限制,從社會招聘既懂理論又懂實務的經管類人才充實到實踐教師隊伍并選派優秀的教師深入到企業實習或兼職,充分了解社會的實際需求。
2.用人單位應配合高校提出切實可行的人才需求標準
在經濟發達的歐美國家,特別是職業教育水平很高的德國,職業界對高等教育有重大的影響力,它們與高校共同探討人才培養目標,并深入到教學計劃的修訂,學生的學習考核等工作中。更有行業協會為教育改革適時修改示范性課程,發表人才需求特別報告,提出切實可行的人才需求標準,從而使得各教育機構在教育改革中能夠做到有的放矢。
以此為鑒,我國用人單位也應積極參與高校的人才培養工作中,經管類行業協會、職業團隊在對現有的從業人員進行規范的基礎上,對高校經管類人才應提出培養需求;其他各行業協會和組織也應從本行業的特殊需求出發,對高校經管類人才培養提出具體需求。只有這樣,高校經管類專業教學改革才能有目的,有方向,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培養出來的畢業生才能最大程度地得到社會的認可和肯定。
參考文獻:
關鍵詞:經濟管理類專業; 會計教學; 創新
會計作為一種核算技術適用于各種行業、各種經濟類型和不同經濟主體,財務會計信息作為核心的價值信息滲透到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在高等學歷教育中,會計被賦予愈來愈重要的地位,教育部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明確將會計學課程作為經濟管理類專業和其他有關專業的主要課程。高等本科院校的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一直將會計課程設為必修的專業課程。但是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從事會計教學的教師不僅要承擔會計專業與非會計專業的教學工作,可能還包括不同學歷種類、不同學歷層次的教學。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條件下和有限的學時內,使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學生學習掌握會計理論與方法,全面了解會計主體經濟活動的資金運動,培育他們有效運用財會信息進行經濟活動分析、理性導向經濟決策的能力,的確是有待深入探討的教學研究課題。
1 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現狀
目前,在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中,從授課教師到學生都存在一些認識上的偏差,從而導致在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會計課程的教學效果。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1.1 教學目的不明確
在各本科院校的培養計劃中,并未明確劃分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和會計專業的教學目標,往往實行的是一視同仁政策,這使得非會計專業的學生疲于死記硬套會計專業的一般基本概念和原理,缺乏對所學專業知識的理解和分析,忽視會計對非會計專業學生的作用,影響了學生對會計學習的積極性。一些教師對會計學專業要學習的知識與非會計專業的教學內容二者區分不清,加之對非會計專業學生所學專業知識的內容缺乏必要的了解,難以把握會計對于非會計專業學生的作用。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就無法將會計教學與特定的專業需求相聯系,只能就會計論會計,所講的內容不能很好的吸引學生,要么讓學生覺得會計晦澀難懂、深不可測,要么使學生不知所云,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而當學生感覺教師所講的會計與他們所學的專業毫不相干時,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會大打折扣,更談不上學習興趣了。面對學生的這種消極學習態度,教師往往也會逐漸喪失了教學的激情。這種由于目的不明確而導致的教與學溝通出現問題的結果就是,會計教學和會計學習的雙重失敗。
1.2 教學內容設置不合理
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與會計專業本科生都是應屆高中生直升大學的,在學習基礎、學習方法及社會生活經驗上基本相同,會計教育對象的區別在于他們學習的專業不同和對會計知識的需求不同。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學生對某些會計知識(如會計記錄的方法、會計技能的操作)的興趣要大大遜于會計專業的學生,同時他們學習的側重點和對會計知識的關注點也不相同,因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不相同,師資力量的分配也不相同。然而在師資緊張的院校,往往會出現同一名會計專業教師同時擔任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和會計專業的會計課程的教學任務,忽視了對專業與非專業的不同學生應把握不同的教學側重點。
1.3 教材體系陳舊且缺乏針對性
如何選用適合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教材是涉及教學改革的關鍵問題。多數院校都是采用會計專業的教材作為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的教材,而此類會計專業使用的教材都將重點放在會計核算中,對于會計報表分析和會計信息如何使用涉及較少,影響了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教學的目的。特別是在當前提倡會計國際化的階段,部分會計教材的內容和觀點陳舊過時,不能及時反映最新的會計理論和處理方式。
1.4 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
對于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來說,實踐環節的教學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由學生到校外實習,即到具體的單位,由會計人員指導學生做一些具體的會計工作;二是校內模擬實習,即由學生到模擬實驗室,在教師指導下做一些模擬的會計工作。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因課時不足一般不安排會計課程的校外實習,因此,就只有通過安排校內的模擬實習,讓學生掌握實際的會計工作流程。但是,有的院校在非會計專業的培養計劃中沒有安排會計課程的校內模擬實習,有的名義上安排了卻沒有執行。放松甚至忽視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就會導致學生不能深入理解所學的內容,更不清楚會計的實際業務工作是如何操作進行的,使教學效果受到影響。
在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中真正存在校內模擬實習的院校中,有些完全按照會計專業的實踐教學模式進行,沒有將不同專業具有不同教學目標和課程設置背景的教學對象區分開來,并從各自的課程體系和能力結構特點出發來設置和規劃實踐教學過程,導致學生對實習的積極性不高,實驗效果不佳,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還有很多實習內容并沒有結合專業特點,實習的業務量偏大,學習中填制了大量會計憑證、登記了很多會計賬簿,卻忽視了會計報表的編制和簡單分析,以至于最終結果便是被大量的經濟業務弄得暈頭轉向,無心編表,更不用說進行簡單分析了。
2 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創新設想
2.1 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目標創新
從理論上說,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開展會計教育的動機,一則是考慮到會計理論知識與財務會計工作實務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即會計的普遍適用性;二則是基于非會計專業的內在邏輯聯系而架構本學科知識結構完整性的需要。非會計專業開設會計課程、實施會計教育的主要目標是期望學生通過學習會計課程,理解掌握會計這樣一種價值信息核算技術,培養他們對經濟數據的認知能力、運用能力,拓展思維,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符合高等教育培養知識結構合理、綜合素質高的培養目標,這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從事會計實務以及教學、科研方面工作的高級應用型人才”有明顯差異。
以大學本科為例,會計專業學生從入校到畢業的四年中。要開設初級、中級、高級的財務會計學、財務管理、成本會計、管理會計、審計學、會計電算化等十多門主干會計課程,經歷專業引導、課堂教學、專業認知實習、課程模擬實驗、行業會計實踐、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等完整的會計專業教學環節的培養,講求專業課程學習與專業人才培養的系統性、全面性與會計專業工作能力的高標準要求;與此相比,非會計專業一般開設2~3門會計課程,作為必修的專業基礎課或專業課,學時、學分有限,教學中不可能完全移植會計專業教學模式。
故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應本著使學生“懂會計,合理運用財務會計信息,分析經濟問題、實施理性經濟行為”的宗旨,安排適中的會計教學內容、教學難度,突出教學重點,與本專業要求相銜接,注意與其他課程的互補與滲透,采用與教學對象相協調的教學方法與教學要求。
2.2 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內容創新
在對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教授會計課程時,不能就會計講會計,特別是第一門會計課程――會計學,需要運用經濟學、管理學等學科知識進行課程導入和會計專業知識點的講述。會計學課程內容分三個層面:一是會計基礎理論與會計方法;二是從企業成立、經營活動主體過程到財務成果核算及年終決算;三是會計信息加工程序。按學生理解能力,掌握循序漸進的三個關鍵點:會計對象――會計賬務處理――會計報表,逐步使學生學習掌握會計主體經濟活動中的資金運動及其相應的會計處理、理解并合理運用會計綜合信息,通過一定的實驗教學,切實培養學生運用會計信息思考問題、理性分析相關問題的能力。
會計學的后續會計課程為財務管理,財務管理課程劃分三個部分:基礎理論、財務主體理財環節、理財專題;對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一般教學重點放在前兩個部分,突出財務估價、資本成本資本結構、投融資管理、營運資金管理等內容。對學生來說,財務管理課程的學習理解可能較難一點,教師注意掌控教學廣度與深度,在基礎理論與投融資部分可以安排章節論文,安排兩個學時進行講評,了解學生學習掌握情況。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運用財務知識,評析客觀經濟生活中的一般財務現象。在教學實踐環節中,根據專業需要與經濟動態安排專題講座、模擬實驗等,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引導他們做一些有關方面的問題研究。
財務管理的后續會計課程為財務報表分析,對于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學生來說,要對會計信息分析方法論、單項分析與財務效率分析、上市公司綜合財務分析等內容進行重點講解。適度增加完全成本(制造成本)與變動成本比較、會計控制、會計法規、傳統行業標準等內容,引導學生學會客觀理解會計信息,正確運用相關理論與方法分析會計信息。在實驗教學中,重點安排對上市公司財務分析、財務判斷提出建議等內容,開展投資理財模擬實驗,有條件的參與國家、地方和院校舉辦的模擬實驗競賽。在此需要說明一點:對于不開設財務報表分析課程且會計學課程中未曾展開財務報表分析的有關專業來說,可將報表基本分析理論與方法、上市公司財務分析指標及其運用等內容安排到財務管理課程中。
2.3 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材體系創新
教材是教學計劃實施的載體,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使用的會計教材應區別于會計專業,其教材應適應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目的和特點,遵循其教學原則。然而,現有的會計理論和實踐教材,基本上是按照財經類專業教學要求編寫的,會計知識模塊的內容分散在多門課程之中,沒有合適教材可供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使用,迫切需要開展以下工作。
2.3.1 教材中教學內容應向模塊化發展
由于需學習會計知識的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學生將來的就業面較廣,會計教學應服務于學生將來的就業意愿或選修目的,因此對教材的內容可進行模塊化處理,在每一大模塊下又分成幾個小模塊。這樣便于教師根據學生意愿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學生也可以根據需要選學其中的其他內容。會計教學內容可設計分為四大模塊:①會計基礎知識:介紹會計史及會計概念、會計法規、會計要素、會計原則、會計核算方法等;②借貸記賬法及其應用:又分為工業、商業、旅游、運輸、建筑業、事業、金融單位等小模塊分別介紹各行業主要會計核算及成本計算方法;③會計綜合知識:又分為一般會計核算(介紹各行業相同的核算如固定資產折舊、投資等)、會計賬簿組織、財產清查、金融、證券、稅務知識等小模塊;④會計信息分析:主要介紹報表分析。
2.3.2 教材中理論教學應適度
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學生對會計理論的學習需求不高,教材中對會計理論的介紹不宜太深,應淺顯。對于會計準則的介紹應以案例介紹為主,要求學生對會計假設、會計原則、會計要素有感性了解便可,他們可以背不出會計準則中這些概念的具體定義,但一定要能判斷事物的正確與錯誤。例如,他們必須知道什么是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對于具體某項資產要知道其屬于流動資產、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還是長期投資等等。所以教材中的理論介紹應以最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為準。教材中應配備大量案例性判斷題,加深學生對會計理論的理解。
2.3.3 教材編寫時應忽略會計操作技能,突出經濟實用性
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學生不必掌握如何編制會計憑證,如何登記會計賬簿,如何編制會計報表,即他們不必學習會計操作技能,但一定要明白會計憑證、賬簿、報表在會計工作中的重要性。例如,對《會計學課程》中的會計賬簿組織內容不能做簡單刪除,只是教學的角度與會計專業不同,應聯系有關會計法規如《會計法》、《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內部會計控制規范》,介紹證、賬、表的概念及財務工作中的有關規定,而不必花大量筆墨在憑證的編制、結賬與對賬上。教材內容一定要突出經濟生活中會計知識的實用性,對與之有關的金融、稅務、證券等知識也應加以介紹,如銀行結算方式、所得稅的計算與交納等。
2.3.4 教材的重點應放在會計信息分析
對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學生來講,會計信息分析是其學習的主要目的,學生可通過學習會計信息分析了解企業財務信息,為后續課程――《財務管理》打下基礎。如會計報表主要應學習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會計資料分析的指標應學習:①償債能力指標,如流動比率、速動比率、資產負債率;②盈利能力指標,如銷售利潤率、凈資產收益率等;③企業發展能力指標,如銷售增長率、資本積累率等。對于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來講,還可以學習營運能力指標,如流動資產周轉率、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等。為滿足學生的理財需要,還可以介紹市盈率、每股收益等指標。
2.4 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方法創新
在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過程中,應該更多地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和批判性思維教學法, 注重管理能力的培養。
2.4.1 多媒體輔助教學法的應用與改進
很多人將多媒體輔助教學誤解為僅僅是“多媒體輔助教”,對于如何進行“多媒體輔助學”和“多媒體輔助考”則考慮和實施得較少。完整的多媒體輔助教學應該包括以下三個部分:
2.4.1.1 “多媒體輔助教”。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并不是簡單地把教師的教案通過投影儀投射到屏幕上,而是要利用多媒體能夠處理圖、文、聲、像的優點,努力營造一個“圖文并茂、動靜結合、聲情融會、視聽并用”的多媒體交互式教學環境。
2.4.1.2 “多媒體輔助學”?!岸嗝襟w輔助學”關鍵是建立良好的學習支持服務系統,提供有效的支持服務,以幫助、促進、維持有效的非現場學習活動。在建立良好的學習支持服務系統中需要注意:平臺和課程設計應以學習者為中心,使操作便捷、易懂,并能提供下載、打印等功能;建立多個信息傳遞通道,及時信息,并對學生的信息給予及時反饋;設置專門人員為學生解決各種問題,如輔導教師、咨詢人員、學生顧問;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搜索功能,制作和編制幫助軟件和文檔。
2.4.1.3 “多媒體輔助考”?!岸嗝襟w輔助考”主要是要求建立完善的會計網絡考試系統,這涉及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要有足夠的計算機供學生同時進行考試,或者是建立大量的試題庫,使得計算機可以隨時隨機選擇設計出一套可供考試的試卷;二是要及時地更新試題庫中的試題;三是設計科學的考試軟件。
2.4.2 批判性思維教學法的應用與改進
批判性思維就是在研究問題時,對復雜多變的真實情況根據有用的證據和切實可行的價值體系整合所有相關信息做出正確的判斷,得到一個令人可以接受的假設或結論。目前,批判性思維教學方法研究在美國的教育理論界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而且,以Richard Paul為核心的研究小組所設計的“三因素”(推理元素、智力標準和智力特質)批判思維模式被認為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
在工商管理專業會計教學中運用批判性思維教學法,有利于工商管理專業學生更快地理解會計知識,更有利于將會計知識運用于自己的專業學習和將來的工作中去。
2.5 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考評體系創新
考核評價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學生應本著“淡化理論、注重基礎”的原則。“淡化理論”是指考核非會計專業學生會計知識的掌握應區分不同的學習對象,采用靈活性原則,對學生掌握會計知識的要求應淡化理論要求?!白⒅鼗A”是指會計課程的考核應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只要非會計專業的學生掌握了必要的會計學知識,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完成財務報表的分析,說出正確的理由,都應給予合格的評分。會計考試評估方式應注重考察學生掌握會計知識的綜合能力和素質??己朔绞娇稍趯嶒灲虒W的基礎上,以案例的分析和評價作為依據,突出考核學生的方法和觀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結束語
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是所有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教學環節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對于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學生而言,會計課程只是眾多專業基礎課程之一,所以一般本科高校對于會計課程的安排一般是兩門,100學時左右。要想在這短短的時間內,學好這么多的內容,對教師和學生來說無疑都是極大的考驗。因此,在會計課程的教學中,明確教學目的、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結合專業特色展開教學并重視實踐教學,以實踐教學帶動理論教學就顯得非常重要。只有真正地使學生掌握將來所需的有關會計知識,特別是有關會計信息的內容、實際應用等,才能構建學生合理的知識體系,培養較強的綜合能力,更好地迎接未來社會的挑戰。
參考文獻
[1] 陳敏,徐梅,顏劉瑤.非會計學專業會計教學體系改革――基于湖南對象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實踐調查分析[J]. 財會通訊(綜合下),2009,(2)
[2] 楚蓓. 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內容的設計[J]. 全國商情,2009,(13)
[3] 王春萍. 案例教學法在會計高職教育中的應用[J]. 會計之友,2007,(5)
[4] 瞿曉龍. 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培養目標:復合型人才[J].企業科技與發展,2007,(14)
【論文摘要】當前,高等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實驗室建設存在重視不夠、重復建設、沒有實驗教學大綱和教材等問題。應加強經濟管理類專業實驗室的硬件、軟件建設,整合實驗資源,提高利用率,同時努力提高實驗教師的整體素質。
經濟管理類專業要培養新時期所需要的“寬知識、厚基礎、應用型與創新性”人才,必須在開展理論教學的同時,注重實踐與實驗環節,使實驗教學成為人才培養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認識上的偏差,我院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實驗室建設長期處于滯后的狀態,難以適應不斷提高的人才培養的要求,成為制約經濟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的“瓶頸”。因此,如何加強實驗室建設,發揮實驗教學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已經成為當前教學改革中急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經濟管理類實驗室建設的必要性
經濟管理類實驗室的規劃與建設必須堅持“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設計思想,站在一定戰略高度來考慮問題。20世紀90年代末期,軍事經濟學院經濟管理專業開始進行計算房的建設,這就是經濟管理實驗室的雛型,經歷1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它對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1、建設經濟管理類實驗室是培養復合型經濟管理創新人才的有效途徑
面向21世紀的經濟管理人才,必須是適應信息化和國際化的要求、理論與實務并重、具有全局觀念和創新精神的復合型經濟管理人才。這就對傳統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提出了挑戰。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很難使學生將所學過的專業知識與相關知識融會貫通起來,而難以培養出復合型經濟管理創新人才。計算機模擬技術方式被應用于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領域則解決了這一難題。學生通過參加計算機模擬實踐教學,可以把同一課程中的不同知識點、同一專業不同課程的知識點貫穿起來,把不同專業不同課程的知識點貫穿、綜合起來,教師通過案例教學、企業模擬實戰等教學方法啟發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鼓勵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從而真正獲得知識,也使學生分析問題、自我學習的能力得到提高。從而使學生在受到良好的專業教育與專業技能訓練的同時,獲得對經濟管理類的專業知識、專業活動的系統理解與認知,在現代教育技術基礎上真正搭建起一個培養復合型經濟管理人才的平臺。
在培養經濟管理類專業本科生的實踐活動中可以發現,普遍采用的教學模式突出存在三大問題。第一,片面強調知識的傳授,忽視知識的整合與知識意義的建構;第二,片面強調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與理論的應用。第三,注重教師的“教”,而忽視學生的“學”,忽視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與創造性的發揮。長期以來,為解決上述問題,對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教學改革只局限于將案例教學、討論式教學引入到課堂教學之中等。然而,案例教學大多蛻變為課堂講授中的實證舉例,這些“打補丁”式的改革并未獲得理想的效果。
2、建設經濟管理類實驗室是經濟管理專業學科發展的必然結果
隨著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的滲透,經濟管理的理念也在不斷地發展,經濟管理學科系統自然地融入了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和新思維,因此經濟管理實驗室的建設正是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科發展的結果,是經濟管理學科現代化建設和發展的必然結果。
二、經濟管理類實驗室現存在的問題
1、對實驗室的作用認識不足,重視不夠
長期以來,對于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教學方式有一個普遍的看法,認為經濟管理類專業屬于軟科學,只需要一支筆、一本教材和一本講義就可以完成人才培養計劃。而經濟管理類專業實驗室較之于理工科實驗室而言,完全是“只投人、不產出”的實驗室。因此,不少高等院校更愿意將資金投向于能夠帶來明顯經濟效益的理工科實驗室,而不愿意將資金投向于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實驗室的建設。在人員配備上,也不愿意合理增加編制。由于對經濟管理類實驗室的作用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導致實驗室的建設長期滯后于人才培養的需求,難以發揮其在人才培養中的必要作用。
2、低水平重復建設,實驗室利用率較低
一方面是實驗室建設的資金不足,另一方面,經濟管理類實驗室又面臨著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局面。院內實驗室普遍是按照專業來設置實驗室,一般分屬不同的系,有的甚至掛靠在教研室,經濟管理類專業實驗室也不例外。由于實驗室之間一般情況下不允許跨系使用,因此不少實驗室不得不重復設立一些設施與項目。“小而全”的重復建設,不但浪費了實驗室資源,降低了實驗室的使用率,而且難以使實驗室發揮規模效益。
3、缺乏行之有效的實驗教學大綱與實驗教材
傳統教學認為,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實驗大多以驗證課程理論為主,因而把實驗教學作為對理論知識的鞏固與加深,實驗課內容只是重復理論教學內容的簡單、孤立的實驗項目。基于這些觀念的影響,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實驗教學難以像理工科實驗教學那樣,事先編寫行之有效的實驗教學大綱以及與專業教學內容相配套的實驗教材,往往使實驗教學與人才培養計劃相脫節,實驗環節流于形式。學生普遍反映實驗環節收獲不大,也沒有興趣,因而實驗課程成為學生“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課程。
4、實驗室教師隊伍建設長期滯后
由于經濟管理類專業實驗方法的滯后性,使實驗教學在教學上長期處于從屬地位,實驗室教師與專職教師相比薪酬較低,職稱晉升也相對較難。因此,實驗室隊伍處于“專業人員少、學歷低、知識結構單一、接受培訓機會少、工作熱情低”的狀態,實驗室人才隊伍長期滯后。有的實驗人員實質上只是實驗室的設備管理人員,缺乏經濟管理專業理論知識,對實驗教學的開展也缺乏全面認識,既不利于實驗教學質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
三、經濟管理類實驗室建設思路
實驗室的建設與發展必須以實驗教學與課程體系改革為先導,建立獨立的實驗課程體系,實驗室改革才有內涵與支撐。
1、改革實驗課程教學體系
在課程管理過程中,應該按大學科分類單獨設置實驗課,才能改變實驗課的從屬地位。今后,隨著專業的不斷拓寬在教學計劃中應按專業分類,設置相同的基礎課程,這在客觀上就為實驗課的單獨設課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經濟管理類專業實驗課程教學體系應符合相關學科群的發展,課程的設置、實驗項目的選擇及內容的覆蓋面都應符合這一要求。通過分析現有的管理類實驗課教學體系和實驗設置,對實驗項目、內容和深度,以及側重點加以區別,把實驗教學活動分為經濟類和管理類兩大類型。對于經濟類專業的實驗課程應整合設置為一門課程,以便相關理論驗證及相關原理演示的融會貫通,而對于管理類專業的實驗課程則分設會計實驗(手工和電算化)、審計實驗、統計實驗、財務實驗、經營實驗、商務實驗、證券實驗等,以便每個實驗課題具有相對獨立的實驗內容。同時,各個實驗課程都應有獨立的教學體系和教學大綱,突出設計性及綜合性實驗的項目,通過仿真模擬和電子計算機技術實現綜合設計。
2、進行分層次的實驗教學
在原有教學形式上,實驗教學一般是驗證性實驗較多,而設計性實驗較少。實驗課按照大學科獨立設課后,整個實驗教學活動有利于進行分層次教學。第一層次,主要則是以演示驗證性、模擬操作性實驗為主。這一層次主要是培養學生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掌握實驗的基本技能。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基礎實驗的方法步驟,熟悉常規實驗設備的使用,在教師指導下較熟練地獨立完成各項實驗,并能掌握數據處理的方法,完成實驗報告。第二層次主要以設計性實驗為主。這一層次主要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設計能力的主要階段。實驗的方案、步驟和所需的儀器設備的選擇完全由學生自己完成,自己選擇調配實驗所需的儀器、軟件等。通過這樣的實驗教學,使學生在大學期間的綜合設計和操作能力得到真正的培養。第三層次,逐步開設綜合性選修實驗課。這一層次,要求學生設置一些難度較大或根據學生的愛好與特長自己設計開發的實驗項目,利用實驗室的實驗條件進行實驗。由于這類實驗一般具有一定的研究性質,在實驗實施過程中,可以舉辦一些綜合設計性實驗競賽和等級考試,以培養學生的綜合創新能力。第四層次,探索開放性實驗課程的設置。這一層次,則主要是為那些基礎較扎實、動手能力強、具有探索精神的學生提供廣闊的空間,并能夠輔助專業教師以完成其相應的科研課題。同時,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是教學科研上水平的一個重要性標志。
3、實驗隊伍建設要改變傳統的用人觀念
實驗教師是實驗室建設與管理中最活躍的因素,建設高水平的實驗室必須配置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根據新形勢的要求,從知識結構、學歷結構、專業結構、年齡結構等方面綜合考慮,力求建成一支技術精干、基礎扎實、素質過硬、樂于奉獻的實驗技術隊伍。
4、建立適應教學和科研發展需要的多種功能并存的實驗室體系
教學型和科研型的實驗特點及要求雖有相同的地方,但還是存在著差別,而且教學與科研自身對實驗的要求也有差別。因此,實驗室就要根據教學與科研的不同特點和要求而有不同的功能形式。所以,必須根據專業的需要,以大學科分類的實驗課程體系和實驗教學改革為龍頭,建立相應的大規模實驗中心或覆蓋面寬、綜合性強的多功能實驗室,確保實驗室建設與改革的持續發展。
四、結束語
隨著現代經濟、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的“課堂填鴨式”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經濟管理類人才的培養需要。經濟管理類教學和科研必須緊密結合實驗教學以成為廣大經濟管理類教師和研究者的共識。經濟管理類專業實驗室的建設從而也提高到一個十分迫切、重要的地位。在經濟管理類實驗室的建設過程中,必須深刻認識到經濟管理類實驗室建設的必要性和對于經濟管理類實驗室的正確定位,重點從實驗室場地保證、計算機網絡等“硬”環境和應用軟件、實驗師資力量和實驗教材等“軟”環境兩個方面如手,最終實現有機結合,培養出合格的經濟管理類人才。
參考文獻
[1]尹恩山:經濟管理專業實驗室若干問題研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3(5).
[2]趙公民: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實驗教學研究[J],華北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4(2).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分析經濟管理類實驗室內涵,提出管理體制的創新發展策略,以期通過本文的闡述促進經濟管理類實驗室建設與管理更加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
一、經濟管理類實驗室的內涵
經濟管理類實驗室的主要任務是通過經濟管理科學與現代信息化技術融合滲透,提高實驗教學手段的網絡化、信息化程度。在布局上打通專業的實驗教學界限,為相同的專業實驗課程建立共同的實驗教學平臺;同時從專業特殊性上,針對各專業實驗教學的各自特點,建立不同的功能實驗教學平臺。
圍繞大學的實驗教學理念和培養目標,經濟與管理實驗室在實驗教學上需堅持深化實驗教學改革為動力,狠抓素質教育:加強實驗教學管理,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加強實驗室建設,以人為本,突出學生能力培養:依托購置的經濟管理類模擬教學系統,增加自己設計、制作的實驗方案和教具,采用互動式的教學方法,不斷挖掘實驗課程內涵,革新實驗教學內容:運用模擬軟件操作、多媒體演示教學、案例實戰演練的特色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操做應用能力大大提高,達致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高校經濟管理類實驗室管理體制的創新發展策略
(一)實行實驗室集中管理模式。實驗室建設過程中一個常見的問題是實驗室的管理模式,最常見的管理模式有分散管理模式和集中管理模式兩種。
其中,最常用的一種模式是集中管理模式,因為它有更多的優點:首先,集中管理模式可以實現軟硬件資源充分共享的目的,提高設備的使用效率,節約建設資金。其次,有利于統一協調和實現規?;虒W。在分散管理模式下,各個專業實驗室各自為政,課程的安排、資源的調配和利用需要在各個系之間進行協調,在時間和資源上都是一種浪費。集中管理模式下的管理,則可以在學院的框架下進行統一的調度,有利于實驗課程的統一協調。
(二)強化實驗室硬軟件管理。計算機硬件設備是經管類實驗室的基礎設備,對其管理應從采購環節開始人手。在設備采購過程中,應派專業知識豐富的技術人員前往,并對硬件設備進行仔細檢查,保證設備質量過關。注意簽訂合同并妥善保管,以便事后發生什么問題的時候有據可依。購買安裝后更要管理好硬件設備。學期初組織實驗室技術人員對所有硬件設備進行全面的檢查,確保實驗設備正常運轉無誤。遇到設備不能正常運行的要做出標記,及時解決。學期中,遇到試驗設備出現故障時,也應及時解決,保證試驗設備的完好率達到98%以上,以免影響正常實驗教學。
軟件是實驗教學的重要資源,一套教學軟件往往貴則上萬,甚至幾十萬上百萬,便宜的也要上千元,所以,要加強對軟件的管理,放置在安全防潮的地方妥善保管,防止出現軟件丟失和損壞現象的發生。購買軟件時應該注意軟件的升級功能,有些課程內容隨著相關制度的完善會有所變化,例如,會計學實驗軟件,會計制度每年都可能有變化,學生實驗內容最好也能隨之更新,這樣既可以達到教學軟件及時更新,滿足教學需求的目的,又可以達到節省建設成本的目的。
(三)注重學生管理,提高實驗效果。實驗課程的主體是參加實驗的學生,為了提高實驗課的效果,必須加強對參加實驗學生的管理。經管類實驗課的特點之一就是利用網絡資源,例如電子商務實驗課,如果實驗教師對學生實驗課堂紀律管理不好,勢必會有學生偷偷摸摸上網聊天、看電影等。有些實驗課程可能不需要網絡,只要計算機設備即可,但是,因為現在移動存儲設備的容量不斷加大,上課教師如果看管不嚴,也可能出現學生看電影、打單機游戲等與實驗課內容不相關的動作,如果這類事情發生的話,實驗課的效果必定大打折扣。
避免上述事情發生的最有效方法就是任課教師加強實驗課監管力度。可以利用安裝的電子教室設備不時查看學生屏幕,提醒學生把注意力放到實驗內容上面,掌握課堂基礎知識,熟悉試驗流程與內容。也可以在試驗過程中流動巡視,既可以隨時解答學生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又可以起到監管學生的目的。
(四)加強衛生環境管理,營造優良教學環境。環境管理,重在教育。實驗室是學生做實驗的場所,優雅干凈的學習環境要學生自覺維護才是根本,所以,在上課之前實驗指導老師一定要提前強調,對學生提出具體的衛生維護要求,使學生逐漸意識到衛生環境靠大家的重要性。實驗室工作人員還要制定相應制度,按期打掃實驗室衛生,保證實驗室的衛生環境。另外,還要制定相應的衛生管理條例,以便提醒學生注意和學習。
(五)提高防范意識,加強安全管理。隨著先進實驗設備的不斷增多,電的耗用量也在不斷加大,要時刻注意用電安全。要經常配合學校電工檢查電源接口是否老化和松動,查看滅火設施是否健全有效,擺放位置是否銘記在心,緊急疏散通道是否暢通,利用每年的消防演習熟練消防設備的功能和用法,做到知識熟在口,技能熟在手。
經管類實驗室以計算機設備為主,所以價值較高,容易成為不法分子重要的獵取對象,要對設備安全加強管理,最好的辦法是安裝攝像設備。
數據的安全保管也是安全管理的重點對象。一些重要數據是某些事件發生后查找線索的重要依據,比如監控數據、學生上網數據等,要按照主次定時備份這些重要的數據。制作相應的安全管理制度,制成掛牌懸掛墻面,對學生起到警示作用。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校經濟管理類實驗室的管理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作為高等院校,應該以現代化科學管理的思想為指導,不斷改革創新,以培養順應時代潮流的優秀畢業生為宗旨,結合自身特點,從實際工作出發,將經濟管理類實驗室的建設與管理更加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
參考文獻:
本科院校如何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改革現有的課程設置已成為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針對經濟管理類專業現有課程設置中普遍存在的教學內容重復、知識碎片化以及重理論輕實踐等現狀,建議以提升學生素質和能力為導向,構建精簡教學內容、破除學科壁壘、理論和實踐并重的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群,并從組織架構、保障機制、評價和反饋機制、考核機制等方面提出構建課程群的對策。
關鍵詞:
本科教學;應用型人才;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群
1經濟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對本科院校經濟管理類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部明確提出高校應將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作為抓手和突破口,轉變辦學思路,調整人才培養目標。我國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培養目標基本定位在“高級專門人才”之上,強調的是專業設置與工作崗位的一一對應關系,試圖把學生培養成從事某一部門工作或完成某一崗位職責的專家[1]。這種培養目標的定位,導致專業設置固化和細化,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和素質的提高。學生所能勝任的崗位已按培養目標定格,擇業時受到了極大的限制[2]。禹奇才等人(2010)提出了“創新性應用型人才”的主體目標,即以應用為主,兼顧創新,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人才,基礎教育和政府與社會基層組織的業務骨干、管理骨干以及中小企業的創業人才[3]。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體現了“學以致用,通專兼備”的教育理念,即在本科通識教育背景下,通過對學生應用能力的訓練和培養使其具有一技之長。
2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2.1教學內容重復
華東石油大學的趙璽玉在1994年最早探討了思想政治教育課內容重復的問題,并提出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的重復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4]。宋淑琴(2015)認為管理類專業基礎課容易產生授課內容重復的問題,并以金融學和財務管理為例分析了整合方案[5]。根據統計結果,管理學類課程分為管理原理方面的重復、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重復、市場營銷方面的重復、財務管理方面的重復和經濟學方面的重復等6方面,共存在30個重復知識點,重復109次,最高重復頻率6次,每個知識點平均重復頻率3.63次[6]。為了銜接不同課程的知識點,課程之間往往有部分內容是重復的。如金融學和財務管理之間、管理會計和成本會計之間,關聯性越高的課程,重復的知識點越多。如果將關聯性高的課程歸入同一個課程群,組織教師重新編寫大綱和教案并按照課程群的知識體系而不是按照單門課程的知識點授課,則可以有效避免教學內容重復的問題。
2.2學科的細分導致了知識的碎片化
隨著學科的細分,國內經濟與管理類專業點猛增,常見專業包括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企業管理、工商管理、市場營銷、物流管理等20個左右的專業。專業設置過細,大類專業的知識鏈條被割裂成知識碎片,導致學生的知識面過于狹窄且無法有效地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在這一背景下,經濟管理類課程在高校教學中出現了屬地主義的傾向。現有課程設置使得教師囿于主講1~2門專業課程,這使得教學的能動性受到了課程的極大限制,導致經濟管理類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降。國外一流大學很早就在課程設置時嘗試了不同學科知識點的融合。如在管理學專業講授實驗理論,在金融專業開設心理學課程,將社會學或神經科學知識點融入經濟學專業。課程設置應以提升學生的素質和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課程群建設有利于課程之間知識點的融合。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以不同能力提升為導向設置課程群,通過課程群構建,達到學科融合的目的,讓學生能夠在一個多樣化的學術環境下盡量提升自己的綜合知識儲備,進而激發自己的創造力。
2.3重理論而輕應用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既需要專業理論知識,又需要通過實驗、實踐和實習等環節進行積累。在課程設置中,理論課程比重偏大,而實驗、實踐和實習課程所占比重偏小且得不到管理部門的重視。在前期調研中發現,有些學校在計算實踐環節教師工作量時,將課時數乘以小于1的系數進行折算,而實習環節的工作量則更低,這降低了教師的積極性,導致實踐環節缺少優質師資。實驗課程內容陳舊、方法單一、實驗手段和設備落后而得不到更新,這些都影響了實驗教學效果。另外,調研表明,部分經濟管理類專業負責人存在“本科教育就是通識教育”、“本科教育應以提高學生理論水平為主,職業教育應以提高學生應用能力為主”的心理認知。在這一錯誤認識的指導下,相關專業很難培養出合格的應用型人才。
3課程群模式構建
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要求打破現有的課程體系,構建新的課程群教學模式。課程群建設不是將內容相近或關聯度高的課程簡單地歸在一起,而應在此基礎上重新調配師資力量,圍繞精簡教學內容、打破專業壁壘來編寫教學大綱和教案,增加實驗、實踐和實習課程,以提升學生應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已有試點的教學實踐證明,課程群教學模式對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東華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圍繞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總體目標,組織師資力量積極探索課程群理論。在廣泛調研社會對畢業生需求和反思課程現狀的基礎上,我們比較和借鑒了國內外高校在課程群建設方面的先進經驗,總結了課程改革的障礙因素,并形成了課程群建設的總體思路。將現有課程歸為四大課程群,組織相關師資力量圍繞同一課程群中所涉及的知識鏈改革培養計劃、編制教學大綱、撰寫新的教案、優化課程設置,并達到了學科融合的目的。在教學層面上,學院積極組建教學團隊、推出精品課程并革新教學方法,從而保障課程群教學模式得到了落實。但要達到課程群的建設目標,還需要學校從組織架構、軟件與硬件保障、評價與考核等方面出臺相應措施。以下分別闡述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群的劃分和運行機制。
3.1課程群的劃分
按照提高素質和培養能力的要求,學院將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分為“通識教育公共課”“經濟管理學科基礎課”“學科專業方向課”“實踐與創新課”四個課程群,按照四個課程群整合優化現有課程。“通識教育公共課”包括提升學生體育素養的系列體育課程,提升學生政治素養的系列課程,提升學生語言素養的大學語文、應用文寫作和系列外語課程,提升計算機素養的計算機基礎、以講解算法為主的編程基礎、信息檢索、數據庫管理等課程。“學科基礎課”包括提升學生經濟和管理基礎知識及自學能力的系列課程,主要包括高等數學、線性代數和線性規劃、概率論、統計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管理學原理、經濟法概論、會計學原理、財務管理、金融學和市場營銷學。有條件的高校應該將三門數學課程合并成經濟數學,然后分為三至四個學期來講授,并且在講授過程中重點講授數學知識點在經濟與管理中的應用,從而提升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應用數學模型的能力和專業課自學能力。“學科專業方向課”按照經濟管理類專業不同的培養方案確定相應專業核心課程,并根據本校的特色專業和師資情況開設專業選修課程。“實踐與創新課”按照不同專業不同的培養方案安排實踐與創新環節。以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為主要目標的高校應適當提高實踐與創新課程的比重。這一類課程主要有實驗室操作、數學建模和挑戰杯等各類技能競賽、田野或課外調查、專業認知實習和論文寫作等。
3.2課程群的運行機制
課程群建設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導向,相應的課程與能力和素質形成映射關系。學院課程群由過程系統和結構系統有機構成。過程系統包括決策、實施、溝通、評價、反饋和重構六大環節,而課程群的結構系統主要包括建設目標、知識結構、培養計劃、教學大綱和教學方案。另外,還要配套改革教學管理體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以保證教學質量;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突出重點,以精品課程建設為龍頭,推動課程群建設。
4對策建議
課程群建設需要學校自上而下創新現有的教學管理體制機制。第一,創新組織架構。學校應設計有利于組織協調跨學科教學和研究,也有利于加強各專業之間的橫向聯系與合作的組織架構。第二,完善保障機制。學校應加強對課程群建設的組織和服務,重視實習、實踐教學,特別是增加對實驗、實習和實踐教學環節的投入,將實習和實踐課程提高至與理論課程同等的地位,在人、財、物方面給予傾斜。第三,建立評價和反饋機制。院系應重視學生、教師、管理人員三方的溝通,定期召開課程群教學研討,在評價與反饋中不斷提高課程群建設水平。第四,健全績效考核機制。將課程群建設工作納入年終績效考核,做好課程群建設任務的切分,任務落實到個人,在客觀、公平、公正和公開的原則下強調權責利對等,發揮制度建設的激勵和約束作用。
5結語
總之,課程群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圍繞課程群建設,推進教學團隊、課程教材、教學方法、教學管理等重要環節的改革,才能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及培養規格。沒有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管理體制等方面的配套改革,課程群教學模式的改革就會事倍而功半。課程群建設是教學改革的關鍵,如何圍繞課程群補充新的教學內容、探索新的教學方法、設計新的教學管理體制,仍有待深入思索。
作者:趙玉 張玉 熊國保 單位:東華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賀建清,胡林龍.創新經濟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5):140-141.
[2]王艷.中日經濟學類人才培養模式的比較研究[J].現代日本經濟,2005(2):57-61.
[3]禹奇才,張俊平,張靈,等.創新性應用型人才:地方重點建設高校培養目標定位[J].中國高等教育,2010(22):42-43.
[4]趙璽玉.對思想政治教育課內容重復問題的認識與探討[J].石油教育,1994(1):30-32.
畢業論文被認為是大學生培養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影響著本科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的高低從近年來的實際情況來看,學生對論文寫作認識不夠,興趣不高,并且受大學生就業體制變革的影響,大學生本科畢業論文在選題、指導、寫作、答辯等各個環節中存在著諸多問題正如時偉在《大學本科畢業論文的棄與存》指出,本科畢業論文仍然存在著指導不力、過程不嚴以及質量泡沫等問題,正經受著廢除與續存的輿論煎熬吳國杰等在《本科畢業論文教學改革探討》一文中認為本科畢業論文教學的制約因素在于:畢業論文的時間安排不合理、學生對畢業論文的重視程度不足、學校的科研物質基礎不足、畢業論文師生比不合理、畢業論文過程管理力度與考核監控缺乏等等再比如,畢業論文理論研究較多,整體較為空洞,缺乏實踐意義;部分學生對畢業論文的重視程度不夠;個別教師要求不嚴,部分青年教師經驗不足;等等最為突出的就是學術不端,而且不端行為在升級筆者在與一些外校同行進行交流時,感覺本科生畢業論文還存在一個嚴重問題——學術不端在本科生畢業論文中也開始苗頭漸起,大有泛濫與升級之勢;甚至拷貝網上的碩士學位論文,或將幾篇碩士學位論文壓縮、拼湊、肢解為自己的畢業論文同時,由于本科院校擴招,教師畢業論文的指導壓力也很大例如天津某高校的經濟管理學院,2011年共有約1200名畢業生,專業教師約160人,平均每名專業教師要指導7.5名學生的畢業論文,其中某兩個系每名教師平均要指導12人以上如果再考慮部分教師還要指導二學位畢業論文、二級學院的畢業論文、夜大學的論文、研究生的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指導任務是比較繁重的。
二、本科畢業論文的廢與立
畢業論文是高校人才培養中一個綜合性實踐教學環節它集實踐性、綜合性與創新性于一體,對于培養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畢業論文是對學生四年所學知識綜合運用能力的一次全面、系統的檢測,直接反映著一所高校教學質量的整體水平教育部對此予以高度重視,明確要求確保畢業論文質量,并曾經是教育部對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水平評估體系中一個重要的二級指標實際上,本科畢業生要不要撰寫畢業論文,是由來已久的一個爭論正如人們所言,本科畢業論文已成“雞肋”,不僅學生寫起來痛苦,指導老師感到棘手,而且社會輿論指責本科畢業論文太水,與其維持目前這種尷尬局面,不如放棄。丁晴雪在2009年10月14曰《光明曰報》撰文“本科畢業論文的存廢值得探討”,明確贊成取消本科畢業論文或不再將論文作為本科畢業的硬性條件丁晴雪指出,主要理由并不在于本科畢業論文“摻水”問題嚴重,而是在于本科教育的定位和功能已經發生了轉變——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呈現出大眾化趨勢,本科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一半左右(現在已經超過這個比一的高中畢業生都能夠享受到的“平民教育”相應的,本科教育要培養的并不是精英人才,而是適應社會需求的大眾化人才正因為我國高等教育發生了這種變化,本科畢業論文的必要性才受到懷疑但是,取消畢業論文的做法是不是有些過激或一刀切呢?2009年曾經傳言“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新聞系擬從2010年起在教學計劃中刪除畢業論文”僅僅過了一天,四川大學宣傳部就將這個“善意的謊言”戳破了可能是四川大學在各方面承受的壓力過于大了吧!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的確有些難當??!
三、經濟管理類本科畢業論文改革的若干設想
有鑒于此,本科畢業論文有必要進行改革針對經濟管理類本科生的專業特點和培養目標,其畢業論文改革可以分為近期和中長期兩步走。
1.近期設想 近期就是嚴格規范畢業論文管理,具體設想有兩點:第一,對那些畢業論文不合格、第一次沒有通過答辯的同學,即使以后答辯通過,應適當延遲畢業證、學位證的發放時間,直至取消筆者所在單位,為了提高畢業論文質量,出臺了一些制度與措施,如開題報告制度、指導教師與學生背對背答辯制度、二次答辯制度,等等但是,措施的實施效果依然難以令人滿意不少教師私下反應,現在畢業論文的指導是“學生不急、老師急”在學生心目中論文寫作答辯只是一個過程,早晚得通過,即使進行了N次答辯通過推遲發放畢業證、學位證來引起學生對畢業論文的重視當然,為了慎重起見,維護和諧校園,而且更具有權威性,不合格畢業論文的確定應該由學院學術委員會或學位委員會組織進行第二,對本科畢業論文進行查新現在,本科畢業論文是否存在學術不端的任務一般由指導教師來負責,明顯沒有權威性;而且也不現實,因為指導教師的資源有限、時間有限只能通過非正規的方式確認,如上下文的行文、直覺、交流談話等,或者是根據電子版文件中回車符、逗號、分號是不是半角提出質疑建議由教務處、學院和學工部等部門出頭,組織對本科生畢業論文的查新工作對不符合要求的學生一律延期畢業,甚至更嚴厲的措施此舉即可樹立學校嚴謹的學風又可以起到對學生起保護作用,免得出現“秋后成名算賬”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