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4: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消費著行為研究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不同生源地大學生,體育消費動機,比較分析
1前言
當前大學生群體包容著具有多種經濟狀況和消費能力的個體,他們拉開層次,并且區分程度相對穩定。這種經濟上的差異和分層不僅取決于他們不同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性格特征,而且也是地域經濟差異性的反映。這一特點在大學生體育消費動機上也、有所體現,不同生源地的大學生由于不同的經濟背景和成長環境,在體育消費動機方面呈現出很大的差異。消費動機是直接驅使消費者進行某種消費行為的一種內部動力,它反映了消費者在生理上、精神上和感情上的需求,實質上是消費者為滿足某些需求進行消費行為的動力。【1】當前大學生的體育消費動機主要是愉悅身心、社會交往、強身健體、審美追求等。但這種消費理念還不完全穩定體育論文,【2】不管是來自農村還是來自城市的大學生,其消費行為容易受到感情的支配及攀比思想的影響,因此,學校、家庭和社會給予正確的引導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對不同生源地大學生體育消費動機的差異進行比較分析。
2 研究對象和研究工具
2.1研究對象
本研究從五所普通高等院校隨機抽取三個年級(包括大一、大二和大三,大四因畢業實習不作為調查對象)740名大學生為樣本作為研究對象。按照生源地劃分,其中農村340名,占45.9%;城鎮327名,占44.2%;大城市73名,占9.9%。
表1 被試樣本生源地情況一覽表
生源地
農村
城鎮
大城市
人數
340
327
73
百分比
45.9%
關鍵詞:老齡消費者;自我概念;購買決策
一、 引言
世界正在進入人口老齡化的狀態,中國的老齡化進程也在加速發展,60歲以上的老人占全國人口的11%,預計到21世紀20年代,老年人口數將達到2.43億,占總人口的17%,會形成一個龐大的老年消費群體。預計到本世紀中期,中國60歲以上老人將超過4億人,其中8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可能突破8 000萬人。根據中國國家老齡委提供的數據,2011年中國老年人用品市場的總需求量將超過10萬億元,而現階段全國為老年人提供的產品不足市場需求的10%。目前已有許多學者對老齡人口消費決策行為進行研究,但是很少有學者關注中國老齡人消費自我概念特點與購買決策風格的關系研究。我們認為研究老齡消費者自我概念與購買決策的關系,有利于更好的服務老齡市場。
我國關于自我概念與消費行為方面的研究始于最近一段時期。劉鳳娥和黃希庭(2001)將大學生消費者自我概念分為四種類型,即情感自我、表現自我、發展自我和心靈自我。楊曉燕(2002) 研究了中國女性消費者自我概念與消費態度的相關性。她將中國女性消費者自我概念分為五個維度,即情感自我、表現自我、發展自我、心靈自我和家庭自我。曾智(2004)通過研究自我概念的四個結構成分表現自我、情感自我、發展自我、心靈自我與大學生消費行為之間的關系,得出他們之間具有顯著相關性。陳玉國 (2005)探討了消費者決策風格與不同世代的相關關系。趙恒(2007)研究了消費者的自我概念和手機消費中品牌的關系,結果發現,消費者自我概念同品牌形象之間的一致性在不同消費者人群中具有差異。陳延斌(2007)使用購物決策量表研究了大學生自我概念與消費決策間的關系。李曉蕾(2008)研究了中國女大學生消費自我概念特點與購買決策風格相關關系。張旺芝(2008)以石家莊市為例,對城區老年人消費行為特征進行了實證研究。本文試圖以老年消費者為對象,引入自我概念理論,并考慮到老年人的性別、健康狀況等相關特性,以情感自我、表現自我、心靈自我、家庭自我四個維度研究自我概念與老齡消費者購物決策相關關系。
二、 研究框架與研究假設
本文對老齡人消費自我概念特點的研究綜合選取了楊曉燕(2002)等的結構成分研究思路,確立老齡人消費自我概念的四個維度,即情感自我、表現自我、心靈自我、家庭自我,并基于這四個維度,從整體的視角來分析老齡人的自我概念特點。情感自我展示的是個體對待環境中各種事物的感受方面;表現自我的特點是喜歡通過各種方式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個性和思想;心靈自我展示的是自己對內心世界方面的關注,注重內心世界的感受和體驗;家庭自我是消費者在家庭物質生活方面的觀念和形象特征。并且,不同性別與不同健康狀況的老齡人口消費自我概念都會呈現不同的差異性特點。由此,提出本研究的第一個假設:
H1:不同人口統計變量的老齡消費者在消費自我概念方面存在顯著差異。
H1a:不同性別的老齡消費者在自我概念的四個維度情感自我、表現自我、心靈自我和家庭自我四個維度上存在差異。
H1b:不同健康狀況的老齡消費者在自我概念的四個維度情感自我、表現自我、心靈自我和家庭自我四個維度上存在差異。
老齡人進入到一定時期之后,身體健康狀況會逐漸成為制約或促成他們消費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而性別作為人口統計中非常重要的變量,也會對老齡人的消費行為起著重要的影響。例如,男性購物時表現得會更加果斷,而女性可能在選取物品或服務時考慮的因素會更多一些,女性對于距離遠近、是否是名牌產品、是否有折扣等可能會給予較多關注。由此,提出本研究的第二個假設:
H2:不同人口統計變量的老齡消費者在購買決策方面存在顯著差異。
H2a:不同性別的老齡消費者在購買決策方面存在差異。
H2b:不同健康狀況的老齡消費者在購買決策方面存在差異。
消費行為是人們對自我認知的外在體現。對自我的認知不同,往往會做出不同的購買決策。自我概念從某種意義上是由個體所擁有的某些物品,如汽車、住宅等所界定和展示的。然而,不同的個體對這些物品的注重程度是有差異的。老齡人的消費自我概念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他們的購買決策。由此,提出本研究的第三個假設:
H3:老齡消費者自我概念的不同維度對購買決策有顯著影響。
H3a:情感自我對老齡消費者購買決策有顯著影響。
H3b:表現自我對老齡消費者購買決策有顯著影響。
H3c:心靈自我對老齡消費者購買決策有顯著影響。
H3d:家庭自我對老齡消費者購買決策有顯著影響。
老齡人的購買決策服從其內心對自我的認知。性別作為人口統計變量的一個重要因素,在自我概念與購買決策關系之間也會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老齡人由于健康狀況的不同,自我認知對購買決策的影響也可能會發生一定的變化。由此,提出本研究第四個假設:
H4:不同人口統計變量會調節老齡消費者自我概念與購買決策的關系。
H4a:性別差異會調節老齡消費者自我概念與購買決策的關系。
H4b:健康狀況的差異會調節老齡消費者自我概念與購買決策的關系。
三、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量表涉及到老齡人口統計變量, 如籍貫、性別、健康狀況,也包含與情感自我、表現自我、心靈自我、家庭自我相關的題項。我們選取長春市6個區:朝陽區、南關區、二道區、寬城區、綠園區、雙陽區老齡人口為樣本對象。首先,通過查閱2009年資料得出這6個區的人口比例,算出每個區所要發放的樣本量。然后,分區進行問卷發放和回收。本次調查選取樣本400份,共收回有效問卷321份,有效回收率達到80.25%。在對數據進行整理之后,得到樣本特征如下:女性占51.8%,男性占48.2%,男女比例基本均衡;從健康狀況的分布來看,身體狀況一般的居多,達到54.9%,而很差和較差的分別為4.5%和15.3%,健康狀況較好的占20.9%,很好的僅為4.4%。經檢驗我們發現,自我概念量表及購買決策的Cronbach's 系數均超過0.70。同時,老齡消費者自我概念量表KMO值為0.638,巴特利球的顯著性概率為0.000。老齡消費者購買決策的KMO值為0.618,巴特利球的顯著性概率0.000,均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表1是對老齡消費者自我概念的性別和健康狀況所進行的方差分析。從表中的統計分析可知,性別對心靈自我有著極顯著的影響,對總自我概念也有顯著影響,對情感自我、表現自我、家庭自我影響則不顯著;健康狀況對總自我概念及其四個結構成分都有顯著的影響。性別和健康狀況的交互作用對總自我概念的影響極其顯著,并且對情感自我和心靈自我的影響顯著,對表現自我和家庭自我的影響不顯著。表2是對老齡消費者購物決策的性別差異和健康狀況差異所進行的多元方差分析。通過多元方差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老齡消費者購物決策受性別差異影響的顯著性為5%,而受健康狀況和文化程度的影響顯著性為1%。性別與健康狀況的交互作用對老齡消費者購物決策的影響也非常顯著。
通過檢驗老齡消費者自我概念對購買決策的影響關系,我們發現感情自我、表現自我、心靈自我和家庭自我對老齡消費者購買決策的影響都是顯著的,從而我們進一步選用分組回歸分析來檢驗性別和健康狀況對老齡人消費的調節效應。計算結果在表3中給出。由分組回歸分析結果可見,女性消費者中情感自我對老齡消費者購買決策的影響力未通過檢驗;兩組中表現自我對購買決策的影響力均通過檢驗,標準系數分別是0.216和0.369,這說明女性消費者中表現自我的影響力顯著強于男性消費者;兩組中心靈自我對購買決策的影響均通過檢驗,標準系數分別是0.173和0.206,也這說明女性消費者心靈自我的影響力顯著強于男性消費者;兩組中家庭自我對老齡消費者購買決策的影響力均通過檢驗,標準系數分別為0.273和0.300這說明女性消費者中家庭自我的影響力也略強于男性消費者。
由表4中可見,在健康狀況較差的老齡消費者中,情感自我對購買決策的影響力未能通過檢驗。健康狀況很差時表現自我對購買決策的影響力未能通過檢驗。隨著健康狀況的改變,各自我概念維度對購買決策影響的作用漸進性并不明顯。例如很好與較好相比較,心靈自我的標準系數分別為0.185和0.211,可見,健康狀況較好的心靈自我影響力比很好的心靈自我影響力顯著。然而,通過較好與一般的比較, 又會發現心靈自我的標準系數分別為0.211和0.173,健康狀況較好的心靈自我影響力又比健康狀況一般的心靈自我影響力顯著。
四、 研究結果與討論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由于退休金、養老保險等的增加,以及子女對老年人的贍養和回饋,老齡人的購買能力在逐漸增強。通過本文的分析結果,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許多老齡人出于對自我概念的滿足從而做出不同的消費決策,老齡消費者在不同性別和不同健康狀況方面存在顯著的消費差異,針對老齡人的上述消費特征,企業可以從以下一些方面來展開他們的營銷策略。
1. 針對老齡人的特定情感需求,設計富有人文關懷的產品。目前,我國正步入老齡化階段,各個城市的老齡人口比例不斷上升。但據統計,我國的主流產品市場并沒有重視這一逐漸龐大人群的需求,針對老齡人的產品和服務比較單一,大多集中在保健品領域,或是僅處在邊緣產品形態上。雖然現代的老年人越來越開放,接受新鮮事物的認知程度正在不斷提高,但是,普遍來說,他們對產品的要求更注重效能性和可操作性。如今的城鄉二元化化社會,造成很多年輕人和老年人相隔兩地,子女在外打拼事業,老人晚年難免會有孤單寂寞的感覺,所以我們認為,適合現代老年人的產品更應該彰顯人文關懷,無論在產品設計上還是服務管理上都應該照顧到老年人所特有的情感需求,才能成為市場的贏家。
2. 從物有所值型出發,加強符合老齡人消費習慣的定價策略。企業可以根據老齡人性別等方面不同實行差別定價。對于女性老年人,產品應更多考慮情感訴求。而針對男性老年人,則更多地考慮產品的功能,選取相對較高定價,以彰顯產品的價值。同時,對于老齡人這樣的特殊群體,需要運用特殊的廣告運作方式來進行市場開發,尤其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老齡人的消費習慣和消費意識和從前相比都發生很大的改變。如今的老齡人的消費心態正朝著年輕化、時尚化的方向發展,他們遠比我們想象中更能接受新鮮事物,因此應該適當把握新穎時尚元素,注重情感自我,對一些注重時尚的老齡人提供相應的時尚服務。一些老齡人還可能更愿意花一些錢來補償年輕時候的消費缺憾。因此,企業也可以針對老齡人的這些特點,注重產品和服務的時尚性。
參考文獻:
1. 陳延斌. 大學生服裝消費決策風格量表編制及其與自我概念關系研究. 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7.
2. 陳玉國.消費者決策風格與不同世代之研究.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5.
3. 李曉蕾.中國女大學生消費自我概念特點與購買決策風格相關關系研究.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8.
4. 劉鳳娥,黃希庭.自我概念的多維度多層次模型研究述評.心理學動態,2001,(2).
5. 楊曉燕. 中國女性自我概念與消費態度. 南方經濟,2002,(11).
6. 曾智.大學生自我概念與消費行為研究.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4.
7. 張旺芝.城區老年人消費行為實證研究.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8.
8. 趙恒.基于自我概念的品牌態度實證研究.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7.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號:09YJA790081)、吉林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項目號:362094070531)、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項目號:11YJC790158)資助。
無論國內還是國外,旅游消費的專門研究較為少見,主要的工作是附帶在相關專題或系統研究中進行的。從國外100余年的旅游研究史來看,尚未找到專門系統研究旅游消費的著作。從近期研究動態來看,也未將注意力擺在旅游消費的系統研究上來。從國內的旅游科學研究情況來看,旅游消費的系統研究已經起步,但從嚴格意義上來看,相關學科所作的工作更多。
旅游消費的研究,已有工作大致可從兩條線索中追溯:一是從消費經濟學的角度,二是從旅游科學研究中附帶或從其他相鄰科學角度所從事的專題研究。
1.從消費經濟研究中產生的旅游消費研究成果
從消費經濟角度探討旅游消費問題,在我國是尹世杰教授最先敏銳地感覺其意義,并率先倡導的。還是在80年代初期,尹世杰教授就指導研究生從事過這方面的研究,同時他也認為董輔@①較早就具有旅游消費經濟思想,主要是旅游資源價值問題和旅游資源開發保護問題的研究。實質上,在80年代就有從基本理論研究入手進行探討的,如龔曉寬、宋維真的研究,但是總的說來未形成體系,也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另外,主要從消費文化的角度,涉及了旅游消費的研究,1994年底,由《消費經濟》雜志社首先發起的消費文化的討論中,就出現了許多觀點,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旅游消費的研究,如尹世杰教授認為消費文化包括優美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人們精心創造的實物生活資料和精神文化產品,以及富有創造性的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消費行為;周淑蓮等則認為與旅游密切相關的茶文化、酒文化、服飾文化等是消費文化在消費品上的表現,風俗、風格、地方特色等是在消費方式上的表現。這些認識,與國內國外旅游文化研究的范疇有十分類似之處,當然,也是各有側重。值得指出的是,消費文化對旅游文化的較細致的研究也有成果,如梁琦對生態旅游消費的研究;近年來興起的閑暇消費研究,也有不少涉及了旅游消費問題,如曹茉莉的工作;從旅游消費的分析入手進行部分預測的研究工作也有開端,如池進的工作。
2.從旅游科學進行的旅游消費研究的成果
從旅游科學的角度研究旅游消費現象,已有較多的成果。主要工作大致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旅游消費供給與旅游消費需求的研究。旅游消費供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地的規劃和區域旅游開發兩個方面,可以說近20年來這兩個方面的研究是最豐富多彩的,僅90年代以來從地理學角度進行的研究,相關論文就多達千余篇,論著和教材達30余部。據統計分析,1980~1993年旅游地理論文的63.6%為旅游資源與區域開發內容。旅游供給的研究有過以國內國外兩種對象的研究,面向國外旅游市場的研究,如謝彥君的工作;面向國內的研究又有兩類,一類是傳統的和旅游資源非常優越的旅游地的開發研究,這是主要的;另一類是旅游資源不是很優越的旅游地的開發研究,這是一個重要的有希望的新研究領域,如許春曉的系列研究。從旅游科學角度研究旅游消費需求的專題論文較為缺乏,謝彥君作過國際旅游市場對中國旅游消費需求的研究工作,但旅游經濟學中的旅游消費研究以及旅游市場研究等領域,就是為了揭示這一類問題的。值得一提的是牛亞菲在這方面的突出的有特色的工作,將旅游消費供給與需求的平衡特征研究推向地域空間,將旅游地與旅游市場的空間組織模式及動態平衡關系揭示了出來,并以大城市為中心分析了不同地域的旅游供需關系。
②旅游消費力與旅游消費關系的研究。關于旅游消費力的研究,國內一般用人均GNP水平與旅游消費關系來探討,并已成為一個經典范式。許春曉提出“四力詮釋”(資源吸力、城市擠力、收入動力、時間助力)觀點,細分了形成機制;旅游消費力的實證研究,往往與其它研究夾在一起進行,常見于其它標題下的論文之中。對于旅游消費關系的研究,近年來成為熱點,一方面,繼續對旅游消費的正面影響給予充分肯定和更加深入的研究,甚至作為扶貧開發的重要措施研究,如蔡雄等和陸林的工作;另一方面,對旅游消費的負面影響,旅游開發對旅游地的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的沖擊的研究,這一課題近年來引起了許多專家學者的注意,有不少研究成果,如全華等的工作。
③關于旅游消費模式的研究。首先是旅游消費的行為模式研究,率先工作是陳傳康教授指導的碩士生研究課題,之后又有許多更深入的研究,如吳必虎等的工作以及曾尊固教授指導的陸林博士的工作;其次是旅游消費組織形式的研究,目前對團隊和散客兩種形式都有較多的研究。現代旅游業最初的旅游消費都是力圖通過團隊形式去組織的,進而在90年代以前大多把研究注意力放在團隊組織上,有一批成果,如閻綱的工作。自90年代始,旅游消費觀念明顯的變化,散客市場迅速擴大,研究工作隨之出現,如李海瑞和向才德的工作。更有人開始了自助式旅游的研究。
④旅游消費水平和旅游消費效果的研究。旅游消費水平高低的研究,確實是一個少有人深入的研究領域,目前的工作還停留在旅游消費的人均花費分析及其原因探究上,這些工作也較為分散,可見于旅游開發的現狀描述和前景分析的研究工作中,如劉德謙的工作;當然,對旅游消費群的擴大速度及其旅游消費總需求的研究,也可在一些對旅游業發展的預測性研究工作中見到,但也不深入。主要工作如蘇敬之和石建國的研究。關于旅游產品的精細化以適應提高了的旅游消費水平的研究,有兩方面工作比較突出:一方面從旅游地的形象定位角度進行了較深入研究,如陳傳康等的工作以及李蕾蕾博士論文的部分內容;另一方面,對旅游產品加工和包裝的研究,如馬永立和王曉云的工作。關于旅游消費中審美情趣高尚化與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研究,近年來雖有人涉足,如陳光照的工作,但尚不多見,是一個應加強的研究方向。關于旅游消費效果優化的研究,集中于旅游地的可持續發展規劃和戰略研究,如謝彥君、沈兵等的工作;對于旅游地開發后各種關系的調查及其協調途徑的研究,有部分成果,如李海瑞的工作。
⑤旅游消費結構的研究。旅游消費結構研究主要分兩個方面進行,第一是旅游消費結構的基礎理論研究,主要有旅游消費的類型劃分和層次認定,如陳傳康的工作;旅游消費結構的形成機制研究,如李中的工作;也還有旅游消費結構的研究方法的探索,如衛海英的工作。第二是旅游消費結構的實證研究和發展趨勢研究,專門研究較為少見,多夾于旅游市場分析和區域旅游開發的有關文章中,如陳傳康的許多區域旅游開發研究就涉及這類工作。
二、旅游消費研究的近期熱點
鑒于旅游業迅速發展和旅游消費研究的現狀,1997年6月,在尹世杰教授的倡導下,由《消費經濟》編輯部和湖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在湖南師范大學聯合舉辦了中國首次旅游消費學術研討會,會議收到了30余篇論文(主要論文由《消費經濟》陸續發表),到會的有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京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廣西大學及湖南省社會科學界的代表,湖南省政府及旅游局也派了代表,會議匯集了旅游管理職能部門的主管領導、旅游實業家和經濟、哲學、旅游、地理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大會的主要論文和討論的熱點問題,反映著旅游消費研究的近期熱點。
1.旅游消費基本理論問題的討論
以尹世杰教授《略論旅游消費》的發言為主線,就旅游消費的作用、當前我國旅游消費的主要問題、如何提高旅游消費質量等進行了具體的討論,同時引發了旅游消費概念、對象、內容的討論,如彭明朗教授提出了對旅游消費的初步定義,并劃分了旅游消費的幾種類型,其余專家也各持己見,因沒有這方面的專題論文,未能深入而形成相對一致的看法,肯定了旅游消費不僅是一種經濟活動,也是一種文化活動的說法;翟輔東教授《旅游消費問題淺議》的發言,對旅游消費形成條件、特點、存在問題及引導途徑進行了論述,研究生黃芳《淺析旅游消費有關特點》一文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這些理論問題的討論特別熱烈,在以下問題上達成了一致意見:旅游消費作用對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對人的發展有很大作用,贊同其具有經濟性、閑暇性、異地性、文化性;旅游消費問題有基礎設施、環境污染、軟環境落后、產品類型少等;旅游消費質量的提高途徑要針對問題采取措施,特別強調了服務質量和旅游消費者素質提高兩方面的作用。
2.關于旅游消費趨勢的討論
以許春曉《與湖南旅游消費趨勢》的發言為引子,對后湖南旅游消費趨勢,湖南旅游發展的新機遇及其旅游消費趨勢下的旅游業進一步發展的對策等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特別是旅游消費趨勢問題,引起了觀光旅游的命運、旅游消費熱點演替問題的深層次探討;討論后基本同意旅游消費趨勢為旅游消費供給和旅游消費需求開始轉型并漸漸趨向平衡,旅游消費力增強且旅游消費關系進一步改善,旅游消費模式將現代化并且旅游消費內涵化將明顯,旅游消費水平提高而且旅游消費效果將優化,旅游消費結構將變化,具體是觀光旅游形式、自然風光旅游產品消費份額將下降,商務、度假、生態等旅游形式和文化旅游消費份額將上升,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觀光旅游還將占大份額,自然風光旅游產品還是主體。梁琦通過對中國國際貿易中旅游業份額的增長趨勢的分析,談了中國旅游業發展的趨勢。
3.關于旅游消費和文化消費問題的討論
以趙學增教授《旅游與文化消費》的發言為主線,認為旅游是文化消費的基礎形式之一,旅游管理的核心是文化管理,并就旅游的文化內涵和特征作了深刻論述,認為其有復合性、情景文化、本性復歸、路上文化、移植文化五大特征;鄭炎博士等也就這一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4.關于旅游消費與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的討論
以曾坤生《生態旅游消費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發言為代表,既強調旅游本身的發展,也強調旅游資源的保護,認為生態旅游的發展為中西部發展提供了機遇,區域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必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莫一心研究員就《發展旅游業,促進持續發展》作了發言,重點就發展旅游業與轉變消費方式作了論述,特別指出了旅游消費者素質提高的意義;柳思維教授和劉醒夫研究員也就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談了湖南的戰略;徐飛雄《關于旅游購物品消費的幾點思考》就旅游購物品消費的特點、消費水平的意義及其提高途徑作了細致的研究。
三、旅游消費研究的近期主攻方向
1.學科基本理論建設
由于旅游消費的專門研究還不是很普遍,不是很成熟,夾于旅游學科中的旅游消費研究又注重實踐中出現的實際問題,進而旅游消費基本理論問題未被提到應有的高度來加以認識和研究。而今,這一工作就顯得緊迫而又艱巨起來。因為旅游消費研究的獨立發展,已迫切需要基礎理論的指導了。
學科基本理論的建設,對旅游消費來說還是開頭,故而急需解決以下問題:①旅游消費的基本概念問題,包括旅游消費的定義、內涵、外延,旅游消費活動的特點;②旅游消費研究對象和主要內容,由于旅游消費問題的研究具有綜合性和邊緣性,并且目前的狀況是學科相關研究走在前頭,自身系統理論研究尚為起步階段,故而明確旅游研究對象和內容,實質上是明確自身與相鄰學科的界線,守住自己的陣地;③旅游消費研究的方法論問題,任何一門獨立的學科或相對獨立的學科,都應該有十分切合解決自身獨特研究內容需要的有特色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論的形成有兩條途徑:其一是借鑒相鄰學科的研究方法,在研究過程中不斷應用篩選,精選出適合者;其二是創新研究方法,根據旅游消費研究的特點,設計出一套新方法。
2.學科應用理論建設
現代科學的發展都是圍繞國家、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這一主題展開的。旅游消費要加強研究的呼聲,也是在旅游業日益壯大,旅游消費現象日益普及,旅游消費課題日益增多的時代大背景下提出的;旅游消費研究必須面向實際問題,立足應用研究。當然,作為指導應用研究的應用理論,是一不可缺少的基礎理論研究工作。目前急需解決以下幾大問題:
①旅游消費的發展規律與預測方法研究。旅游消費的發展變化,其總體風格是與社會文化心態的變化密切相關的,其變化速率是隨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提高而同步的。而總體風格的具體形成機制與結果,變化速率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聯水平,還是很難建立精確的數量模型作中長期的預測。這又是一個意義十分巨大的工作。
②旅游消費對旅游開發影響與供需平衡研究。旅游消費會拉動區域旅游開發,這已是定論,但具體作用機制及過程尚未清楚;現今多數學者主張的旅游開發適度超前理論,也未找到這個“度”,以致旅游界在供需之間難于找到平衡點或適度點。
③旅游消費的引導方法和措施研究。旅游消費的發展在方向上存在著合理與不合理,在速度上存在快與慢,特別是在一些旅游消費習慣不普遍的地區,往往經濟發展已到了旅游經濟快速發展的水平,但是沒有旅游消費的引導就是不能很好地發展。
④旅游消費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旅游消費與區域經濟發展具有互動關系,旅游消費的水平依賴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增長,旅游消費的發展又反過來促進區域經濟發展速度和質量的提高,特別是對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和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意義尤為重大。深入探討這種關系十分必要。
3.旅游消費的典型現象研究
①典型現象的調研。任何學科的實證研究都十分注重典型現象的研究,典型現象的調研,為實證研究積累樣板,為理論研究提供素材和證據。這種典型旅游消費現象,是全國范圍出現的各種富有代表性的各類型事象的研究。
論文關鍵詞:居民消費,財政支農支出,VAR模型,脈沖響應函數,方差分解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轉型戰略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內需不足的結構性失衡問題一直未得到根本解決,尤其是廣大農村居民消費率明顯偏低,已成為中國經濟長期健康運行的隱憂。伴隨著世界經濟進入后危機時代,以及中國改革向縱深推進,問題變得更為復雜。因此,深入研究農村居民生活消費的主要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機制,是一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豐富政策蘊含的命題。
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在農村。本文對傳統的居民消費模型進行修正,研究了影響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的因素,把國家財政對農業的支出、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等變量引入模型。結果顯示,農村居民的人均純收入、財政用于農業的支出水平對居民消費具有顯著影響。在此基礎上,本文探討了擴大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的財稅對策。
二、文獻綜述
(一)外文文獻綜述
關于居民消費需求的研究文獻較多,如凱恩斯絕對收入假說、杜森貝利提出了相對收入假說、以莫迪利亞尼為代表的生命周期假說和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持久收入假說。霍爾第一個正式把理性預期假說和LCH/PIH結合起來,得出了不確定性下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隨機游走模型。但Campbell和Deaton也提出了消費的“過度平滑性”,用以說明隨機游走假說與實證結果之間的矛盾。隨后發展起來的預防性儲蓄假說和流動性約束假說,采用了更符合現實的不確定性假定來研究消費最優化行為。
在研究財政支出對消費的影響方面,Fatas和Mihov、Blanchard&Peroti采用結構向量自回歸方法對政府財政支出與居民消費關系做了考察,結果表明財政擴張會導致產出和居民消費的顯著增加。
在研究預防性儲蓄對消費的影響方面,哈波德認為社會保險可降低居民預防性儲蓄,首先,因為在居民面臨大額醫療支出或收入下降的情況下,在困難時期保障的存在降低了家庭所面臨的不確定性,由此可以降低居民的預防性儲蓄。菲爾德斯坦提出養老社會保障對居民儲蓄的替代效應和引致退休效應。他運用擴展的生命周期假說模型,考察了美國居民消費養老社會保障之間的關系。
(二)中文文獻綜述
我國對于消費需求的研究起步較晚,對于影響居民消費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關于居民收入對其消費的影響。在諸多研究當中,眾多學者都認為收入水平一直是影響居民消費的主要因素,二者之間存在長期穩定地均衡。陳天祥、李貴榮(2001)分析了我國農村居民消費不足的原因,認為影響農村居民消費的因素可歸結為三類:較低的農村居民純收入水平;勤儉節約的消費觀念;宏觀經濟發展,其中收入水平對農村居民消費取決定性的影響。黃少安和孫濤(2005)從家庭倫理、道德習慣等非正規制度的角度分析研究了中國等國家和地區居民消費和儲蓄的特點,并沿用和擴展代際交疊模型,用最優化條件分析了我國居民在儲蓄和消費行為等方面的特征和存在的問題。
二是社會保障支出對居民消費影響的研究綜述。吳敬璉(1998)指出,在社會生活越來越不確定的情況下經濟學論文,要想擴大消費首先要讓消費者對未來的預期越來越好。劉鈞(2000)認為社會保障問題制約著消費啟動的作用力度,完善的社會保障運行機制可以提高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可以替代居民用于養老和防止意外事故而進行的儲蓄。王云、辜萍(2001)通過分析社會保障制度對城鄉居民收入分配、消費觀念等消費行為的影響,認為社會保障制度與城鄉居民消費行為存在非常密切的關系,社會保障制度的健全與完善有利于擴大城鄉居民消費,推動經濟增長。
三是財政支農對居民消費影響的研究綜述
國內學術界對財政支出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也進行了一些研究。許允彬、趙衛亞(2007)使用半參數模型考察了農村產出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財政農業支出、農村產出與農村居民消費等農村經濟變量之間是密切相關、相互影響的,財政農業支出的政策效應也會隨時間動態地變化。張陽、楊宏嶄(2010)利用協整和誤差修正模型對山東省財政支農支和農村消費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發現山東省的財政支農支出與農村消費之間存在Granger因果關系、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同向變動關系和相互促進作用。
四是預防性儲蓄方面。不少學者認為未來的不確定性越大,預期未來的消費增長就越大,預防性儲蓄就越多。劉麗敏(2004)認為思考中國農村居民儲蓄行為及影響因素必須要結合中國經濟體制變遷。還有不少學者研究了城鄉居民消費的流動性約束問題,認為流動性約束太強和消費者短視行為是造成我國目前消費疲軟的根本原因。
還有眾多學者分析研究了就業、人口年齡結構等因素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如施祖輝(1997)通過對就業率與居民消費增長之間關系的實證分析,研究了就業對消費的影響。[1]
三、山東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情況分析
自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如下圖所示,山東農村居民人均消費也呈現出大幅增長的趨勢,從1978年的農村人均消費僅為93.69元,增長到2008年的4077.05元,并且在1995年及其以后年份出現一個人均消費快速上升的趨勢,并且在2006年之后又進入了另一個快速上升的階段。
圖1 1978-2008年山東農民人均消費線條圖
以上只是對歷年數據中山東農村居民人均消費的規模大致分析情況,關于山東農村居民人均消費背后增長的原因還有待于進一步分析。以下將引入一些列影響農村居民人均消費的變量對其進行定量實證分析論文格式。
三、數據與模型設定
本文所使用的數據為1978—2008年的年度數據,原始數據來源于山東省統計年鑒(2008)及山東統計信息網,根據相關理論及數據的可得性,本文選取山東省農村人均消費支出(ct)為被解釋變量,農民人均純收入(yt)、財政支農支出(gt)、農村消費價格指數(pt)作為影響農村居民消費的解釋變量。
其中,財政用于農業的支出主要包括:支農支出、農業基本建設支出、農業科技三項費用、農村救濟費、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等。農村消費價格指數采用的是以1977年為基期,1977年的農村消費價格指數為100。
同時為了消除時間序列中存在的異方差現象,對變量進行對數變換,變換后不影響原序列的相關性。分別用Lnct、Lnyt、Lngt和lnpt表示取自然對數后的農村人均消費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財政支農支出、農村消費品價格指數。
四、多線段回歸模型
通過觀察分析山東省農村人均消費水平及其線條圖可知,數據在1995年、2006年有兩個顯著的突變點,可以建立關于人均消費水平與時間變量的多線段回歸模型進行研究,以下將對其進行分析。
建立模型:
其中,T為時間變動量,當時間為1978年時,T=1;當時間為2008年時,T=31。D1、D2為虛擬變量,在1995年以前(不包括1995年),D1取0,D2取0;在1995-2005年,D1取1,D2取0;2006年之后,D1、D2都取1。
運用Eviews 6.0對上述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得到以下回歸方程:
Ct=-110.366+62.913T+103.903(T-18)D1+474.085(T-29)D2
t=(-1.332) (9.041) (6.322) (4.703)
=0.977 F=381.556DW=1.490
從回歸結果可以得出如下分析:t檢驗值(除常數項外)、F檢驗值、呈現出高度的顯著性,并且不存在明顯的自相關問題。可見,可以從1995年、2006年進行分段。
按1995、2006年進行分段,可得到以下分段回歸線性函數:
五、實證回歸分析
(一)ADF檢驗
在運用經濟變量建立模型時,通常要求時間序列是平穩的。否則,通過普通最小二乘法得到的回歸分析結果可能是毫無意義的偽回歸,而經濟時間序列常常是非平穩的。
運用Eviews6.0對時間序列lnct和lnyt、lngt、lnpt進行ADF檢驗,以判斷時間序列的平穩性。若ADF值大于臨界值,則意味著變量時間序列含有一個單位根,即變量時間序列是不平穩的;否則,若ADF值小于臨界值,則認為變量的時間序列是平穩的。
ADF檢驗結果見表1
表1 ADF檢驗值表(lnct、lnyt、lngt、lnpt)
變量
檢驗類型
ADF檢驗值
5%臨界值
結論
lnct
(C,T,2)
-3.013053
-3.574244
非平穩
Dlnct
(C,0,2)
-3.776756
-2.971853
平穩
lnyt
(C,T,2)
-2.881591
-3.574244
非平穩
Dlnyt
(C,0,2)
-3.519626
-2.971853
平穩
lngt
(C,T,2)
-2.089553
-3.568379
非平穩
Dlngt
(C,0,2)
-3.481609
-2.967767
平穩
lnpt
(C,T,2)
-2.586008
-3.568379
非平穩
Dlnpt
(C,0,2)
-4.834808
關鍵詞:出版制度 學術書評認定制度 學術著作出版基金制度
好的出版制度應具備基本的六個條件[1]:揚善抑惡、激發原創、持續增長、鼓勵敬業、無為而為。我以為這六條很好,每條設想,都是針對現行制度弊端的反制構想。《我國現行出版制度的弊端及其影響》所反映的問題,一是屬實,二是嚴重,三是根子深,非寫寫文章所能奏效。甚至,大多數基層從業人員不得不無奈應對,而且難以預料什么具體時間可以解決。但就本質而言,是必須解決、也一定會解決的。出于這種認知,每個有責任心、有良知的出版從業者都應為之鼓與呼。
1、打破“高度的行業壟斷”
高度行業壟斷的表現[1]是:“目前,出版權力都壟斷于各種以利潤最大化為唯一目標的出版機構(出版社和雜志社),國家將書號分配給各出版社后出版社就直接高價賣給作者,再加上出版社強行要求著者由出版社安排進行設計、排版和印刷等附加服務(強制消費)而形成的費用。”歷史形成的出版社、雜志社,作為出版的龍頭機構還是必要的。打破壟斷,不是自由出版,而是建立新聞總署與讀者上下交叉的監管機制并對出版業有效實施監管。書號作為出版物經營許可標識,它反映的是“本品在新聞總署控制之下”。發放標識的新聞總署對作者是進行行政管理,而非商品交換。此外,新聞總署也并未因為控制書號發放而獲得收益并繳納所得稅金。新聞總署對下屬出版社的權錢交易不軌行為負有失察之責,當在取締之列。“出版社強行要求著者由出版社安排進行設計、排版和印刷等附加服務”等項活動中又的確存在為了統一、增強出版物價值的合理編輯成分,應該通過編輯作業程序與著作者通過平等協商、溝通解決。“強制消費”,本質上是欺行霸市行為,為嚴肅市場秩序,亦當在取締之列。
“版面費”問題的是與非,學界早有爭論,這里不再贅述,本人認為要區分對待:
(1)基金項目含有費用者,收取版面費是合理的。
(2)非基金項目,經論文評審具有發表、出版價值的作品,免收版面費。
(3)非基金項目,經論文評審認為價值不大,作者希望發表,酌情收取適當版面費。
版面費問題,在操作層面,應屬“獨立編審”之作業事項。
“論文湊數”[1]。“只看數量不看質量的職稱評定制度”是“論文湊數”的淵源。“論文湊數”的現象,已經涉及“學術腐敗”是其根源[2]。要消除“湊數論文”,根本是改革現行職稱評定制度。職稱評定制度,本也清清楚楚,做事的能力和忠誠心是根本,再西化、量化之類看似新穎,實則舍本求末的制度演變中弄得面目全非。癥結的根本是:與職稱掛鉤的好處太多。名為尊重知識和人才,實則驅趕千軍萬馬擠獨木橋。這個問題不解決,“論文湊數”就會如影隨形。這是一個社會大問題,本文不再展開討論。
2、出版業一行兩制
商業性出版物是私人物品,商業性出版物有消費需求和市場,按照市場法則來提供,實行市場化運作。商業性出版物可以按照市場法則由私人來提供。商業性出版物(如小說、保健書、藝術作品集等)可以作為一種私人的精神消費品;可以按照非零價格由私人付費來實現交易;或由私人單獨通過付費購買的方式排他性地作為精神糧食來消費。
非商業性出版物是公共物品,非商業性出版物不存在市場或市場極小以至于無法通過市場來實現其價值(如學術著作),非商業性出版物則只能按照非市場法則即行政法則來提供,實行國營計劃運作。
出版行業原本就存在兩種情況,一種是商業性出版,另一種是公益性出版。出版物的消費目標不同,制作過程不同,資金運行特征不同。實行一種制度],本就不適宜,削足適履、滋生弊端,在所難免。
出版業實行兩種制度,事業與產業分離,商業性出版產業按市場機制運行,出版產業在市場機制中除接受黨和國家文化產業政策約束之外,自由出版,在市場運作中爭得繁榮;公益性出版事業則按公益制度視國家財力投入規模運行,在可能的條件下,國家財政資金重點支持學術出版,當國家資金不足時甚至有條件地引入民間資本,做大做強,促進學術思想的進步和學術創新的發展。能如此,才是回歸了“制度”約束不正當與鼓勵正當行為的本意:制訂行為之“度”,不可或缺,不可超越。
商業性出版制度與非商業性出版制度分立,實行出版一個行業,商業性出版與非商業性出版兩種制度,簡稱“一行兩制”。
3、獨立編審
版面費問題,在操作層面,應屬“獨立編審”的作業事項。編審作業之一是判定送審文稿的出版價值,建立學術著作出版基金制度(略)以支持獨立編審。完善并實施學術書評認定制度,創建或完善新制度,改革已造成弊端的舊制度,是大勢所趨,亦是業界共識。
4、重倡“科學發展觀”
社會公正的責任在于獎勤罰懶、鼓勵“清白做人、老實做事”,“需要數十年的學習、研究能力訓練、等待時間、機會、檢索、資料、撰稿、調查、實驗、個人天賦和辛勤勞動”[1]是誠實的著作者本俱的才賦。如今這種本俱的高尚品質被邊緣化,有制度漏洞、有較長時期的社會風氣熏染的宏觀原因,也有“無數劫以來”貪嗔癡慢傻習氣造業的微觀原因。我們不能不看到它的嚴重性。這只是事情的一個方面,還有另一個方面,幾十年與幾千年相比,微不足道。中華文化是經過了歷史考驗、并在考驗中積淀著精華:誠實的勞動和獻身精神創造財富、推動社會進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什么?走提高生產效率、共同富裕之路[6]。重倡科學發展觀,在“以人為本、和諧、可持續發展、共同富裕”為特征的社會教育環境中,普通人的良心都要回歸,誠實著作人本俱才賦肯定會復位核心。
參考文獻
[1] 何其多.我國現行出版制度的弊端及其影響.省略/m/? Source= ShowArticle|1|301720|0|4|1.
【關鍵詞】自有品牌;品牌態度;價格知覺;促銷
全球零售產業競爭日益激烈,使得企業在經營方面必須在不降低競爭能力的原則下,來有效降低營運成本,因而零售品牌延伸出具有保護利潤的自有品牌(private brand)或稱商店品牌(store brand)。在過去十五年,在歐美地區幾乎所有的超級市場及大型零售連鎖店均有售賣自有或商店品牌,過去八年間平均增長大約24%,相比于全球品牌( national brand)僅為8.7%(Corstjens and Lal,2000),兩者相比較下,自有品牌的增長趨勢十分迅速( Quelch and Harding,1996),自有品牌將成為零售商掌握營銷權力的表現,一方面可從制造商獲得較低廉的價格,轉而針對高價格敏感區間的消費者獲取穩定邊際利益與商品周轉率之外,另一方面可作為抵抗同業在價格競爭上的壓力,并可成為提升交易量與商店忠誠度的防御工具(Dick et al.,1997)。
本研究主旨為探討影響消費者自有品牌態度中,所潛藏的相關變數,針對消費者對價格知覺、交易促銷與心理因素方面,探究這些相關因素、自有品牌態度與購買行為之關系,進而區分出消費特性,最后再分析不同消費區特性對于自有品牌態度與購買傾向的看法。
一、自有品牌的起源與意義
由于零售商具有“從消費者吸收信息,操控回饋給制造商”的能力,故衍生出自行開發商品的優勢。所謂自有品牌,是零售商所擁有、操控并專賣的品牌,也就是說自有品牌是零售商販賣貼上自有標簽的商品,而不是制造商品牌名稱(Kotler and Armstrong,1996)。自有品牌源自于100 年前,最先是茶類等商品所使用,到目前為止,在一般雜貨品類有高達60%以上是由自有品牌所涵括(Raju et al.,1995)。一般而言,自有品牌與商店品牌兩個名詞常會互換使用,在定義上并沒有確切的劃分,根據Retail Business 對自有品牌的定義為:“凡消費者產品是以配銷商利益為著眼,并又以配銷者的名字或商標為名,就稱之為自有品牌(private label/private brand,PB)”。
二、價格與態度的關系
價格是市場上一項最重要卻不甚可靠的線索,但總是存在于各個購買情境中,反應在消費者購買交易活動需要支付的費用,事實上,價格對于消費者而言扮演著一項十分復雜的刺激,價格意味著從事特定購買交易所必須犧牲貨幣的數量,因此價格對購買機率或購買意圖具有負面的影響(Zeithaml,1988)。由于產品質量往往被視為價格印象的反映,價格與質量間成比例的操弄是極為重要的,高質量品牌降價吸引消費者購買,但質量低的品牌本身并不會吸引消費者購買(Raju et al.,1995)。這是因為消費者覺得高質量品牌降價,其所能獲得的利益較高。一些研究提及消費者在購買過程中質量認知是一項重要的考慮因素,消費性非耐用產品,其質量判斷是依消費者長期以來,所建立對產品的認知作為準則(Bagozzi,1981;Cunningham et al.,1982),而消費者對于零售商自有品牌的質量認知比制造商品牌低(Richardson et al.,1996)。主要是因為自有品牌價格的要求,會較制造商品牌價格來得低,而消費者就把價格當成質量的指標(Zeithaml, 1988)。
三、促銷與態度的關系
Thaler(1985)提出交易效用理論(transaction utility theory)來說明促銷與消費者知覺關系,假設有兩種效用伴隨消費者購買而產生,即獲得效用(acquisition utility)與交易效用(transaction utility)所組成,該理論認為當消費者暴露在廣告等訊息下,心理會產生此兩階段的程序。獲得效用是經由交易而產生經濟上獲得或是損失,是從獲得商品而產生的價值與金錢支出兩者間權衡所得到的,也就是消費者對產品所產生的知覺利益(perceived benefit)與對產品所知覺的代價(perceived sacrifice)兩者間的取舍;而交易效用是一種滿足(或不滿足),與交易本身所呈現或于內部參考價格聯想在一起,是基于從交易中所獲得的額外效用。
四、心理概念
(一)品牌忠誠
過去大多數研究者所采用的定義是以行為測量的操作性定義來解釋品牌忠誠,即以實際行為指標,如:購買率、購買品牌,以及再購同一品牌的機率來定義品牌忠誠。而近年來,后續有關品牌忠誠的研究(Bloemer and Kasper, 1995),對于品牌忠誠的定義多采用Jocoby (1978)所提出的六點概念性定義:(1) 非隨機:強調行為有偏好的概念;(2)行為反應:所指為購買行為;(3)長時間存在:表示行為的持續性;(4)決策單位:指的是個人、團體或是組織;(5)選擇一個或一個以上的不同品牌:表示在不同品牌間作選擇;(6)一種心理承諾的歷程。故可將品牌忠誠視為“非隨機的行為反應,是長時間存在,對于某決策單位在考慮一個或一個以上不同的品牌之后,所形成的一種心理上的決策與評價,對于品牌承諾(commitment)的購買歷程”。在心理概念部分,“品牌忠誠”與自有品牌態度有負向相關。
(二)風險規避
從消費者行為理論得知,一般消費者對于風險,大多是保持著規避的態度,Webster (2000)認為全國品牌提供消費者一種產品質量的保證,較自有品牌的品質變異幅度小,可給予消費者較低的認知風險,擁有長久良好的聲譽與品牌印象會相互連結(Montgomery and Wernerfelt, 1992; Kotler,2005)。對于消費者而言,選擇全國品牌商品可以降低風險,且自有品牌的質量變異較大,綜合前述所提及的價格與知覺質量關系,消費者為規避風險而寧可選擇高訂價的品牌,以獲取較佳質量來降低風險,所以當消費者具有高度風險規避特性時,可能較無法接受自有品牌,所以對于自有品牌態度是負向相關。所以本研究推論如下:在心理概念部分,“風險規避”與自有品牌態度有負向相關。
(三)沖動性
根據Thaler(1985)認為交易效用由于消費者支付花費低于自己內部參考價格所獲得的滿足感的購買行為而引起,所謂內部參考價格是消費者心中對于產品價格的適應水平,而內部參考價格和全國品牌所訂定的市場一般價格有關, 也是形成交易效用與自有品牌態度的評估基準,消費者會通過心理計算進行深思與努力去評估交易的價值,若消費者對于自有品牌購買決策是會思考價格、質量與聲譽等屬性,其沖動性購買的情況將大幅降低,因此在消費者心理計算過程中,自有品牌相較于全國品牌而言,其沖動性對于自有品牌態度將呈現負向關系。在心理概念部分,“沖動性購買”與自有品牌態度有負向相關。
(四)消費者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與品牌形象具有一致性的關系,消費者會偏向購買符合與自身具有一致性關系的品牌或商品(Sirgy,1982),而在Burtonet al.(1998)研究指出購買自有品牌消費者,其在購買的過程中不受外在影響,而從事大量的購買決策,對自己的選擇擁有較高的自信,進而建構自己是“精明購買者”的自我意識, 且不易受到全國品牌的影響(Blattberg and Neslin,1990)。Walker(1991)說明至少在購買自有品牌的消費區間,對于不同品牌間的評比較為熱衷,可視為“高層次精明購物者”,并認為在這種交易行為中可獲得優勢。綜合上述假設為:在心理(下轉第61頁)(上接第59頁)概念部分,“消費者自我意識”與自有品牌態度有正向相關。
(五)品牌態度
消費者通過自有品牌態度,可以比價格知覺、交易促銷傾向與心理概念更能有效解釋自有品牌購買行為的總變異。根據Ailawadi et al. (2001)認為全國品牌或是自有品牌促銷,所吸引的區間都是具有價值意識的消費者,依據促銷活動偏好與自有品牌態度傾向可區分出:重視促銷者、重視自有品牌者、同時注重促銷與自有品牌者、兩者都不重視者等四個區間,顯示消費者不同區間對于自有品牌態度與實際購買金額會具有差異存在。因此提出假設:不同的消費區間集群對自有品牌態度與購買金額上具有顯著差異。
五、結論與建議
消費者自有品牌態度相關因素根據文獻可歸納出三個概念,分別為價格知覺(包括價格意識、價值意識、價格-質量知覺)、交易促銷傾向(包括一般促銷傾向、價格促銷傾向、非價格促銷傾向)與心理概念(包括品牌忠誠、風險規避、沖動性購買與消費者自我意識),此為消費者潛藏心中與自有品牌態度具相關性的因素。研究發現在價格知覺部分,“價格意識”和“價值意識”與自有品牌態度評估有顯著的正向相關,而“價格-質量知覺”與自有品牌態度則呈現負向相關。在交易促銷傾向部分,“一般交易傾向”、“價格促銷”和“非價格促銷”與自有品牌態度評估有顯著正向相關,而“價格促銷”相對于“非價格促銷”與自有品牌態度有較強的正向相關。然而,在心理概念部分,“品牌忠誠”、“風險規避”、“沖動性購買”和“消費者自我意識”與自有品牌態度評估皆有顯著的負向相關,其中消費者自我意識未能符合原先假說的正向相關,推測原因為精明消費者可能還會考慮其他重要因素,例如:商品品牌權益、質量保證等,所以消費者自我知覺對于自有品牌態度是呈現負向的關系。
對營銷或是零售業相關研究學者而言都具有啟發性的意義的是,本研究仍然支持態度與購買行為具有高度相關,自有品牌商品是零售商店品牌的延伸,更佐證品牌經營的重要性,而由于自有品牌在促銷、廣告等經營策略上與全國品牌完全不同,所以未來應開始針對自有品牌態度發展多重問題衡量的方式,來建構自有品牌態度與購買行為的專屬量表。而經由本研究論文可了解到影響自有品牌購買的主因素以態度、價格-質量知覺與一般交易促銷傾向最為關鍵,目前消費者能接受自有品牌的原因,仍基于經濟—實用利益為主。未來探討自有品牌的相關研究,除了考慮品牌忠誠度、最適價格水平與利潤模式建構之外,尚可加以考慮商店印象或是品牌權益的中介或調節影響,使研究能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Ailawadi, K.L., S.A. Neslin, and K. Gedenk (2001), “Pursuing the value-conscious consumer: Store brands versus national brand promo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65(1),1-89.
論文關鍵詞:勸說,語用學,言語行為,綜述
引言《現代漢語詞典》對“勸”的解釋是“拿道理說服、使人聽從。”“勸說”是“勸人做某種事情或使對某種事情表達同意”的意思。勸說是一個古老的研究課題,中國古代思想家韓非子就有“勸說難”的感慨,西方國家早在古希臘時期就建立了以傳授勸說技巧為核心的修辭學。人們已經從修辭學、社會心理學、傳播學、經濟學和廣告學等多維度、多層次對勸說言語進行研究。近年來西方的語用學理論和觀點被廣泛引入到勸說的研究,在界定勸說言語行為的基礎上,對勸說言語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對于勸說言語來說,Austin、Searle的言語行為理論、預設、禮貌原則與Grice的合作原則和JefVerschueren的順應論等對其有一定的解釋力。
⒈ 社會交往的角度
(1)勸說的言語行為研究
英國語言哲學家奧斯汀(John Austin)在他的《如何以言行事》一書中提出了言語行為理論。奧斯汀把言語行為分為:言內行為、言外行為和言后行為。言內行為是指說話者說出的這一個句子;言外行為是指說話者通過這一句話所表達的隱含的真實意思;言后行為則是指這一句話在聽話人方面產生的效果,它與特定的語言環境相聯系。Searle發展了Austin的理論,提出了實施言外行為的條件:基本條件、命題內容條件、預備條件、真誠條件。Searle又提出了“間接言語行為理論”(IndirectSpeech Act),即用一個言語行為來間接地完成另一個言語行為。
勸說通過某種交際形式(通常是語言),根據語境、目的和對象選擇相應的策略來實施一種行為,并以此來影響或改變他人的信念或行為方式。所以,勸說就是一種言語行為。(申智奇,2004)勸說者有目的地使用語言作為傳播媒,且指向說話本身,是言內行為;博取勸說對象的好感與同情是常用的有效策略;傳遞某種信息指通過說話實現告知,是言外行為;影響、干預他人或一定群體態度和(或)行為指通過說話做事實現感化,是言后行為。(唐霞,2009)
勸說現象極其復雜,間接言語行為在勸說過程中使用頻繁言語行為,主要可能是因為該行為所體現的勸說力往往受到禮貌原則的制約,表現得較為禮貌、溫和,容易讓人產生親近感和信任感,因而易于激起人們的積極響應。同時也受到不同文化因素和適宜條件的制約。徐昌華(2002)認為勸說語可以通過疑問、推量、陳述、命令等間接言語行為達到勸說的交際功能。孫淑芳(2001)也認為間接言語行為(指愿望式、疑問句式、及帶模詞的陳述式)是勸告類言語行為的表達手段之一論文的格式。曹希紳在他的著作里提到勸說可以采用間接言語,但是一定不要使對象對勸說內容產生歧義,否則將達不到勸說的目的。張明芳(2002)認為廣告主更傾向以間接言語的形式傳遞信息,因為直接言語比間接言語更容易引起消費者的質疑和抵觸,而間接言語行為能使消費者對廣告產生積極地評價。王桂琴,劉長慶(2004)運用言語行為有關理論以書面語(印刷)商業英語廣告為研究對象,通過統計分析,探討了廣告語言中的勸說力的問題。他們總結出英語廣告勸說力的實現,直接言語行為和間接言語行為都是普遍使用的,但是直接言語行為(占56℅)多于間接言語行為(占44℅)。這種差異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奧斯汀與塞爾的言語行為理論解釋了日常語言的一些現象,對勸說言語的特點做了分析,總結歸納了勸說的策略和技巧,但是忽視了對情景與語境的研究。其次勸說過程中不僅需要勸說者實施勸說行為本身,還需要在聽話人中產生一定的效果,當需要對人們的態度、觀點的改變進行解釋時,言語行為理論就顯出了局限性。
(2)勸說的語用預設研究
預設(presupposition)也叫前提,作為一個哲學概念最早出現于德國哲學家弗雷格(G.Frege)的著作《意義和指稱》(On Sense andReference )。自從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隨著語義學的發展和語用學的興起言語行為,預設就成為語言學家關注的熱點。(何自然,陳新仁,2004)有關勸說的語用預設的研究也在這兩年剛剛開始。預設在勸說過程中發揮著委婉功能、隱藏功能、自我保護功能,從而可以增強語言的勸服力。厲燕(2007)通過實例論證了進行勸說時可以采用潛隱說勸法將重點信息以潛隱的方式表達出來,更利于達到預期的勸說效果。唐霞(2010)對勸說語篇中的語用預設進行分類,結合中國特有的文化背景論證了勸說者利用人品預設、過程預設、內容預設和文化預設建立特定的話語假設,實現預設的勸說功能。語用預設所具有的特點和廣告的語言特征有很多相似之處,預設由此可以從不同角度為廣告實現其勸說目的,語用預設在廣告語言中出現頻率很高。張軍益,高曉琪(2009)將廣告語用預設分類,并且論證了預設在廣告成功實現勸說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閆毓芳,楊惠麗(2007),趙宏(2001)運用語言學知識,從語用預設在廣告語中表現出的特征、分類以及功能三個方面進行論述,說明了不同類型的預設能從不同的角度服務于廣告,為廣告語發揮最大功效提供了可能性,增強廣告的說服力。
從以上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出語用預設對于勸說言語的產出過程做出很好的解釋,可是說話人所預設的內容與聽話人所理解的內容之間會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語用預設并未解釋勸說言語的理解機制。
(3)勸說的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研究
美國的哲學家格萊斯(Grice)認為在所有的語言交際活動中為了達到特定的目標,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存在著一種默契,一種雙方都應該遵守的原則,他稱這種原則為合作原則。合作原則又包括四項準則,每項準則又包括一些次準則:①量的準則,即給聽話人提供充足的信息;②質的準則,即提供準確的信息;③關系準則,即提供的話語要彼此相關;④方式準則,即講話要有條理,要簡潔。唐霞(2009)認為合作原則對勸說言語具有重要意義,勸說的價值在于促使對方選擇合作并持續合作,贏得合作原則至關重要。張明芳(2002)、高契(2010)等從語用學角度運用格賴斯的合作原則理論分析廣告語言的說服性。勸說的實質在于試圖改變他人的觀點和行為,從本質上說是威脅面子行為。勸說情況也并不像看起來言語行為,說起來那樣簡單。人們不僅選擇使他們能夠成功進行勸說的技巧,而且這些技巧必須幫助他們達到其他目標,即要保持自己的身份,要給別人留下好印象,要與人保持良好的關系。人們自覺不自覺地處于一種尋求認同的情景之中。Leech的禮貌原則能更好的解釋勸說言語行為及策略。唐霞(2009)認為勸說者遵循禮貌原則的“得體準則”和“慷慨準則”,做到盡量少讓別人吃虧讓自己多吃虧,盡量多使別人受益少使自己受益,從他人的角度和利益出發,隱藏或弱化自我利益和對勸說對象的不利因素,凸顯和強化對其有利因素;遵循“贊譽準則”、“謙遜準則”、“一致準則”和“同情準則”,多用贊美少用貶低,減少雙方的分歧和反感,增加雙方的一致和同情,最終實現勸說目的。黃紳(2007)以問卷調查的方式通過實驗得出結論:多數人在通常的情況下會利用報答的方法來進行勸說,幾乎沒有人使用懲罰這種勸說方法。
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對勸說言語具有一定的解釋力,勸說的目的在于試圖改變勸說對象的態度和行為,勸說的方式要被勸說對象接受,在心理上產生好感。因此勸說者要遵守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但是,合作原則在解釋勸說言語行為時有自身局限性。Grice的交際理論基于交際雙方必須合作的觀點之上,而實際上勸說對象對勸說者經常持有敵對態度或沒意識到勸說的存在。現實生活中勸說者為了達到目的,有時會根據具體的語境和被勸者的性格故意不遵守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
(4)順應論關于勸說的研究
維索爾倫(Jef Verschueren)的語用綜觀說認為把語用學看作是從功能方面對語言的綜觀比把語用學看作是語言學的一個分科來研究更加科學和完善。順應論是語用綜觀說的核心內容,它闡明了這樣一個觀點:使用語言的過程就是選擇語言的過程。語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夠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作出種種恰當的選擇,是因為語言具有變異性、商討性和順應性,根據語用綜觀說和順應論,要從以下四個方面描述和解釋語言的使用,即語境關系的順應、語言結構的順應、順應的動態性和順應的意識程度。在勸說言語產生的過程中勸說者通過不斷地調整、協商、選擇合適的語言,以便達到最佳的勸說效果論文的格式。
目前運用順應論對勸說言語進行解釋的文章并不多見。安美麗(2004、2010)通過對服裝銷售人員的語料分析,運用語言順應論從語用學的角度對服裝銷售語言進行了解釋。她把商品銷售中的勸說語言分為:順應物理環境、順應社會規約和順應心理動機。邵廣(2008)以順應論為依據,結合勸說的三要素,研究分析了商品銷售語言如何實現勸說的三要素,形成了商品銷售勸說語言的框架。
順應論提出了新的語言觀和語言使用觀,把語言當作整個人類和個體擁有的一種交際順應手段。(謝朝群言語行為,陳新仁,2007)順應論對勸說言語作出了更加全面的解釋,是對言語行為理論、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關于勸說研究的補充,加深了我們對于勸說的了解。但是順應論本身具有先天不足,即:“將‘順應’看成一把萬能鑰匙,以解釋所有的言語使用,有運用過度之嫌”(劉正光、吳志高2000)勸說的順應論解釋過于籠統和片面,因此也未能觸及其本質。
⒉ 認知的角度
關聯理論被看作是Grice合作原則的深化。關聯理論把交流看作是一種認知活動,而為了達到交流的成功,對話雙方必須要遵循最佳關聯(optimalrelevance)。運用關聯理論對勸說言語進行研究的成果不多,目前國內有申智奇運用了關聯理論中的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分析了商業廣告如何實現勸說的目的。(申智奇,2004)勸說過程中,說話人期望通過勸說性言語在勸說對象的大腦里產生某種效果,比如控制思想,改變態度,誘發或抑制行動;說話人期望自己的意圖能夠被勸說對象識別;最后,說話人期望自己想要的某種效果能夠通過勸說對象的識別而出現。關聯理論認為只要有辦法識別交際者的意圖,交際就是有可能的。斯波伯和威爾遜把意圖看作是一種心理狀態,認為意圖的內容肯定會在心理層面上得到表征,而交際者的意圖直接改變的不是受眾的思想而是認知環境,交際者之間相互認知環境的改變則會影響后續言語互動的過程及其結果。因此,從關聯理論的角度看,勸說者期望通過所傳遞的信息意圖強化或者改變勸說對象的認知環境言語行為,使雙方的認知環境互明,實現勸說對象對勸說言語的認同,產生勸說效果,最終實現其交際意圖。勸說是極其復雜的現象,對勸說的全面研究需要結合人類社會各個學科的知識,正如肯尼斯.伯克認為的那樣:那些由人類學家、人種學家、心理學家等所作的論斷都能對語言學的勸說功能產生影響。關聯理論集合了認知語言學、語用學、心理學、哲學等學科的觀點,是一種跨學科的理論,其主要觀點具有較強的解釋力,能夠得到各學科研究成果的支持。
小結:從以上勸說言語的文獻綜述中我們可以看出,目前國內語用學界對于勸說言語的研究多采用某一理論對其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出勸說言語的特點以及語用策略。但是從認知模式、心理機制角度著手的少,因為沒有從其認知本質出發解讀,所以對勸說言語的生成和理解機制的解釋不夠全面。勸說是一極其復雜的人類交際活動,其背后有著特殊的心理認知機制,因此從認知語用學的角度給予界定將對我們更深入地研究勸說言語提供了新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曹希紳.說勸心理和說勸技巧[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
[2]孫淑芳.俄語祈使言語行為研究[M].黑龍江: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1.
[3]何自然,陳新仁.當代語用學[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4.
[4]何自然主編,謝超群,陳新仁編著.語用三論:關聯論.順應論.模因論[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5]唐霞.勸說言語的語用研究[J]. 長沙大學學報, 2009,23(3).
[6]郜峰.《紅樓夢》勸說語的語用分析[J]. 淮南師范學院學報, 2009,11 (26).
[7]徐昌華.關于勸說語的語用考察[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2,25(3).
[8]唐霞.勸說中的語用預設[J]. 隴東學院學報, 2010,21(2).
[9]厲燕.預設在說服學中的運用[J]. 語言應用研究, 2007.
[10]張軍益,高曉琪.廣告語言預設的元語用分析[J]. 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9(6) .
[11]閆毓芳,楊惠麗.語言預設在廣告語中的應用[J]. 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 2007,6(2).
[12]趙宏.語言預設藝術在廣告言語中的應用[J]. 貴州大學學報, 2001,2.
[13]張明芳.從語用學角度分析廣告的說服性[J]. 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 2002,2(1).
[14]高契.廣告語說服藝術的語用學探析[J]. 文史, 上月刊 2010.
[15]安美麗.服裝銷售交際語言的語用分析[J]. 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科版), 2010,12(3).
[16]杜金榜.司法語篇隱性說服研究[J]. 現代外語(季刊), 2008,31(3).
[17]蔡榮壽,鄧杏華.跨文化交際中的勸說技巧[J]. 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27(4).
[18]李冬梅.銷售勸說言語行為的實證研究[J]. 商場現代化, 2008 , 526.
[19]申智奇.關聯理論對說服行為的解釋[J]. 外國語言文學(季刊), 2004, 4.
[20]邵廣.商品銷售中“勸說言語”的語用特點研究[D]. 大連海事外國語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2008年.
[21]商珍.商務語篇的修辭勸說分析[D]. 廣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7年.
[22]孫文娟.從修辭學的角度分析廣告語言中的勸說手段[D]. 廣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5年.
[23]黃坤.從跨文化角度分析勸說技巧[D]. 黑龍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7年.
[24]叢丹.俄漢語勸告類言語行為對比研究[D]. 黑龍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9年.
[25]唐霞.中美“勸說”言語行為的對比研究[D]. 廣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