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4 15:12: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國社會保障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理論學術界關注的重點及分歧
對中國社會保障改革問題的研究,理論學術界關注的重點與政府關注的重點領域基本一致,并伴隨著中國社會保障改革的推進而發展。目前討論的熱點如下:
1.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在改革傳統社會保障制度的背景下,如何看待社會保障制度?中國需不需要建設一個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如何建立一個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理論學術界對這些基本問題的看法客觀上存在著分歧。不過,絕大多數學者對社會保障制度持肯定態度,認為社會保障制度不僅是必要的制度安排,而且是利國利民的十分重要的制度安排。長期從事中國社會保障問題研究的宋曉梧、馮蘭瑞、鄭功成、何平、胡鞍鋼等多數專家、學者均主張中國應當建立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將中國新型社會保障體系發展成為一個多層次的體系亦已成為學術界與政策層面絕大多數人的共識;但也有陳平等人對社會保障制度基本上持否定態度,認為“建立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短視國策”。
在贊成建設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前提下,不同學者的具體看法亦不盡一致。劉福垣主張大一統論,即以國家財政為基礎,提出應盡快統一全國社會保障體系,并將農民納入這一體系之中,宋曉梧是城鄉有別論,他將建立城鄉有別的社會保障體系列為中國社會保障改革的中長期目標;馮蘭瑞主張盡快通過實現省級統籌來過渡到全國統一;何平堅持長期持續發展論,認為實現這一目標“需要一個艱苦的長期過程,這個過程大約需要30-50年”鄭功成則是漸進統一論,他認為需要在化解養老保險歷史債務、降低社會保險繳費率、強化國家財政與勞動者個人的責任并縮小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差距的條件下,積極穩妥地推進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與此同時,在探討社會保障體系問題時,必然涉及到對社會保障制度如何界定的問題。國內學術界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是大社會保障論,認為社會保障制度包括社會救助、社會保險與社會福利等各種保障國民生活系統的總稱,這一界定最早是由民政部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確立的,以后成為官方的正式界定,并為理論學術界絕大多數人所認同;一是大社會福利論,認為社會福利制度不僅不應當納入中國社會保障體系,而且社會福利制度應當包括社會保障體系、社會救助體系和社會福利服務體系,這一觀點主要是竇玉沛、尚曉援等的新主張;鄭功成在贊同大社會保障制度論的同時,則提出應當分理論與制度層面來展開討論,即在理論上探討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的差別具有必要性,但在制度層面上尊重已經約定俗成的界定并無問題。上述討論并非純學術探討,而是隱含著重新界定中國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政策體系及框架之爭。
2.中國社會保障改革優先考慮的領域。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是全方位改革,但受各種因素的限制,客觀上不可能全方位推進,因此,優先考慮哪些制度變革是改革進程中必須抉擇的問題,理論學術界已有的成果表明在這一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分歧。
由于城鎮改革尤其是國有企業改革是整個改革事業的重心所在,與之相關的社會保險制度改革亦成為最引人關注的問題,它反映在理論學術界就是絕大多數論著均著眼于社會保險制度尤其是其中的養老保險制度,在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承辦的書報資料復印雜志《社會保障制度》的備選文章中,研究社會保險改革的論文約占總數的60%以上。在眾多研究者的論著中,社會保險事實上成為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必須優先考慮的問題。這種傾向與國家近十多年來對社會保險改革的特別重視及社會保險改革在整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中的特殊地位基本一致。
在大多數學者主張優先考慮社會保險改革時,也有部分學者對此并不完全贊同。景天魁、楊團等人在其有關著作及論文中提出基礎整合的社會保障模式,就強調以最低生活保障、社區保障為重點而不是以社會保險為重心來構建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唐鈞亦特別強調社會救助是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重中之重。
鄭功成則從全球范圍出發,將社會保障發展進程劃分為以社會救助為核心的社會救助型社會保障階段、以社會保險為主體的社會保險型社會保障階段和以社會福利為重點的社會福利型社會保障階段,他認為中國正處于一個特殊時期,它既需要著重考慮社會保險制度改革,又必須以改造和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為基礎,同時還面臨著如何滿足社會成員日益增長的社會福利需求問題,從而主張整體協調發展。
3.政府在新型社會保障制度中的責任。有的論者將其提高到憲法所確定的權益保障層面強調政府責任,有的論者則強調個人及家庭應當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主流的觀點則是建立社會保障責任共擔機制,即政府、企業、個人乃至社會均應當分擔相應的責任。例如,劉福垣就認為社會保障是國家責任,它應當通過稅收來解決全體國民的社會保障問題;何平則認為社會保障不能搞成一個純粹的國家福利和政府行為,主張政府扮演最后出臺的角色,一部分入主張政府財政只承擔社會保障基金收不抵支時的兜底責任。鄭功成認為無論社會保障制度如何改革,政府均肩負著主導社會保障制度的責任。
4.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中的若干具體問題。中國新型的養老保險制度采取的是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模式。對此,多數學者認為有創新意義,較單純的現收現付式或單純的個人賬戶式制度更能夠適應發展需要。但也有人認為個人賬戶并不適合,如劉福垣基于社會保障是公共物品的原理而反對建立個人賬戶,莫泰基基于經濟、社會乃至個人的客觀風險也反對采取個人賬戶制;在國際上,國際勞工組織也是反對個人賬戶模式的,而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經濟組織卻推崇個人賬戶制,這些組織的專家還向中國政府提供專門的政策研究報告。在承認統賬結合模式的專家中,有的人肯定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緊密結合在一體,有的主張實行板塊狀結構(即分開管理),有的主張將這一統賬結合模式改成兩個獨立的支柱。在統賬結合的比例上,亦存在著統賬均等、大統籌小賬戶、小統籌大賬戶之爭;在個人賬戶的繳費責任方面,有人主張雇主分擔,有人主張個人承擔全部責任。還有人從長遠目標出發,提出將其改造成普惠式的國民養老金和差別性的職業養老金結構。
在籌資手段方面,單一渠道的資金來源已經被摒棄,主張多元化籌資方略已經成為絕大多數學者的共識。但在社會保險籌資方式上,卻存在著費稅之爭。除劉福垣是將社會保障看成是國家或政府的完全責任而自然完全需要依靠稅收外,包括吳樹青等許多學者均主張盡快開征社會保險稅以替代現在的社會保險征費制,唐鈞、楊良初等人甚至對如何開征社會保險稅進行了政策設計;鄭功成則通過對中國現行社會保險統賬結合模式的考察,明確主張社會保險費改稅緩行,并將這一主張提交給決策層;后來鄧子基、厲以寧等從我國財政稅收體制的角度亦認為中國目前不具備開征社會保險稅的條件。
在農民工社會保障方面,鑒于農民工作為中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與傳統戶籍制度沖突中出現的—個特殊群體規模龐大,在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上,越來越多的學者主張應當給農民工以社會保障,北京等地甚至制定了專門的農民工養老保險政策;也有一批專家認為農民工因為有土地保障,加之政府承受能力不強而主張不必考慮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上述兩種觀點均較流行;第三種思路則是主張分類分層保障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權益,在肯定農民工需要社會保障的條件下,認為應當優先考慮農民工的工傷保障、特困援助等,養老保險則在其后且應分類展開。
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方面,多數專家主張農村居民應當享有社會保障,但也有人認為農民有土地保障和傳統的家庭保障,現階段可以不考慮。在主張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方面,不同的學者亦存在著觀點分歧,宋曉梧持城鄉有別論,王延中主張分區域推進,鄭功成仍然持分類分層推進的觀點,認為應當承認農村人口不斷分化的現實并采取有區別的社會保障政策。
二、對中國社會保障改革研究的綜合評論
1.價值評判?;谏鐣U鲜且越洕侄谓鉀Q社會問題進而達到特定政治目標的制度安排,制度變革的實質是利益格局的重大調整,研究并解決這一問題顯然不是單一學科能夠完成的。因此,近十多年來尤其是近幾年來,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法學、管理學、精算學等學科的專家均有一些人從不同的角度來研究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問題,專門的社會保障學者也需要運用經濟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知識與方法,多學科合作與跨學科研究已經成為中國社會保障改革這一領域的重要取向,它從一個側面表明了當前社會科學學科尤其是處于應用層次的學科發展的新趨勢。
從中外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歷史來看,社會保障要受經濟、政治、社會乃至歷史文化等多種國情因素的深刻影響,研究中國的社會保障問題必須與中國的具體國情緊密結合。在西方國家社會保障制度早已成熟但又面臨著一些問題的條件下,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一個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時期的國家和一個對社會保障制度進行全面變革的國家,有著非常獨特的研究價值,這種價值揭示出立足中國國情來研究并解決中國的社會保障改革問題,將為各國改革、完善自己的社會保障制度提供新的啟示和經驗,從而可以對國際社會保障理論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這正是中外學者普遍關注中國社會保障改革問題的根本原因所在。
推動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和這一制度健康發展是中國社會保障改革研究的基本目標。在近幾年的社會保障改革歷程中,可以發現學術界的研究及其成果對這一改革實踐的影響。如1998年以來,國家的重大社會保障改革方案或政策出臺,大多數均有相關的研究成果作為決策依據,決策層對國內外學術界意見的重視,揭示了中國社會保障改革研究日益理性化和極高的應用價值。
中國社會保障改革研究的貢獻,還表現在對社會保障學科發展的推動方面。盡管社會保障作為一門學科還缺乏必要的、穩定的內核,但確實已經成為一個專門的學術領域。
對中國社會保障改革的研究,因其具體內容(包括國民的養老、疾病醫療、失業、工傷、貧困及各項福利措施等等)均涉及到國民的現實生活,必然促使著學者與學術走出象牙塔,進而推動著理論學術研究更加貼近現實和更富人性與人文關懷精神。
2.值得注意的一些傾向。第一,創新不夠,學風堪憂。盡管研究中國社會保障問題的書籍與文章日益豐富甚至有一片繁榮的景象,但真正具有創新價值的論著并不多見,部分人過于急功近利,在創新不夠的同時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學風問題。
第二,不做深入調查,照搬國外學說。從已有的文獻來看,可以發現相當多的研究缺乏深入的社會調查,一部分研究成果脫離中國的現實國情,或者過分迷信某些國際組織與國外學說,甚至將社會保障政策視同為經濟政策,以至于給社會保障改革的深化帶來負面影響。
第三,對深層次理論問題關注不夠。相當多的研究成果缺乏對中國經濟改革與社會發展宏觀背景及現階段各相關因素的了解與分析,對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建制理念的發展和特有的人文關懷精神視而不見,對經濟領域中的效率優先與社會保障制度中的公平優先認識不清,只是針對中國社會保障改革中的局部問題開出“頭痛醫頭”的藥方,這一傾向直接損害了中國社會保障改革研究的理論價值與應用價值。
第四,研究中的失衡性。中國社會保障改革研究主要集中在體系構建和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面,對同樣重要的社會救助制度改革(如對規模龐大的貧困人口的救助)與社會福利制度改革的研究卻較少;對經濟保障研究多,對服務保障與情感保障研究少;對城市保障問題研究多,而對農村社會保障問題研究少;對國有企業職工的社會保障研究多,對非國有單位職工的社會保障問題研究少,對改革中出現的農民工或流動人口群體的社會保障更少;對正規就業者的社會保障研究多,對非正規就業者的社會保障問題研究少;對政府責任的控制研究多,對合理的責任分擔機制研究少;對中央政府的責任問題多,對地方政府的社會保障責任以及中央與地方責任劃分研究少;等等。
3.可以預見的走勢。首先,多學科交叉研究中國社會保障研究將趨向深化。多學科交叉融合將既是中國社會保障改革研究的內在需要,也將推動著中國社會保障改革研究逐漸走向成熟。當然,在肯定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同時,各學科關注的重點肯定存在著差異,這種格局表明社會保障政策選擇過程中對改革研究成果的取舍是否合理,將取決于決策者的政治智慧與魄力。
其次,價值取向與建制理念的研究將更加引起重視,社會保障改革研究將更富人道主義與人性化。以往的研究多從經濟效率角度出發,忽略了社會保障制度固有的倫理基礎與人文關懷精神。近年來的趨勢表明,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中的效率至上觀念和慈悲意識遭到抨擊,社會保障公平理念正在回歸,這將使研究成果更加接近社會保障制度的本質追求,同時更加富有現實價值。
關鍵詞:奧托·馮·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簡·亞當斯(Jane Addams);社會工作理論
在早期形成的社會工作理論中,奧托·馮·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起著重要的作用。俾斯麥時代社會保障政策的制定,是對現實的社會問題做出的理性的反應。這種自上而下的政府治理模式對社會工作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而簡·亞當斯(Jane Addams) 則從社區改良運動的角度通過自下而上的社會行動改變貧民生活環境,進而促進社會整合。本文對這兩個理論進行比較,探討兩者是如何在推動社會工作的發展的基礎上開展社會工作實踐的。
1、兩者的理論觀點
1.1 奧托·馮·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與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
隨著俾斯麥時代德國的工業化進程加快,一方面推動了生產力的進步,形成資本主義發展的動力,另一方面也帶來了如社會風險的增加、城市人口貧困化等諸多社會問題,因此推動了工人運動的高漲。俾斯麥出于維護社會秩序和發展的目的,討好工人階級,通過自上而下的立法制定社會保險政策,開創以社會保險制度為核心的社會保障制度,以此緩解社會矛盾。
1.2 簡·亞當斯(Jane Addams)與美國城市社區改良運動
19世紀末20世紀初, 大量貧困移民聚居的城市貧民區問題困擾著美國人民,面對這一城市難題,簡·亞當斯發起的社區改良運動獨樹一幟。在亞當斯看來, 自下而上的社區改良運動的目的是幫助解決大城市的社會和工業問題以及減輕社會兩極分化的問題,實現社會的整體進步。
2、兩者的區別
第一,兩者的研究動機不同。俾斯麥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推行社會保險制度,從統治者的動機來看是對工人階級的讓步,在客觀上達到了維護社會穩定,緩和社會矛盾的目的。而社區改良運動從動機出發就是對一般意義上的慈善運動的一種超越。相對于以高高在上地姿態對移民施加憐憫,社區改良者更傾向于長期生活在貧民區中,將窮人視作鄰居,將社區改良運動提高到了社會改革的高度,賦予其以新的時代的內涵。
第二,兩者研究的視角不同。俾斯麥的社會保險立法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是資產階級為維護政治統治需要所采取的,它意味著國家開始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干預,它對以后的德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亞當斯則以政策的倡導者身份自下而上的鼓動宣傳政府保護下層人民利益,推動社會的進步。簡·亞當斯還注重開展社區調查,這就一方面宣傳倡導美國人對于貧民區的極大關注,另一方面也積極推動政府實行進步的社會立法,從根本上改善貧民區居民的生活處境。
3、兩者的共通點
奧托·馮·俾斯麥與簡·亞當斯的社會工作都是對社會工作專業實踐的探索,這些共性也為比較研究提供了基礎。
首先,兩者都是從宏觀社會工作層面闡述其觀點的。俾斯麥時代社會保障政策的制定,是德國政府對現實的社會問題做出的理性的反應。國家通過社會立法推行社會保險政策,防止了社會保障制度建構的隨意性,確保政策在制定和實施過程中的有效性和暢通性,從而達到維護社會穩定的目的。亞當斯也認為,社會和經濟原因才是造成社會問題的最主要原因。她深信,“沒有整體的提高和進步,個人也不可能實現他在道德以及物質方面的持久的進步。”亞當斯致力于構建較高層次的社區和社會生活中心,“赫爾之家”的志愿者們認識到,局部問題的解決需要制度層面的保障。只有將不合理的制度加以改革,賦予社會中所有人以平等的權利,才是實現對人的權益的最高尊重?!昂諣栔摇钡墓ぷ髦攸c從微觀的救助行動轉向對宏觀政治制度的變革,進而解決社會問題。
其次,兩者都致力于為解決社會問題做貢獻。俾斯麥時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改善了工人階級的境地,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淡化了無產階級的革命意識,有利于社會整合。簡·亞當斯的社區改良思想是在社區改良的實踐中逐漸形成并完善的?!昂諣栔摇弊畛鮿撧k的目的是要幫助社會底層的大眾解決實際問題。隨著亞當斯改良思想的不斷完善,她一直都致力于改善居民居住環境以及公民福利,促使社會進步。
4.對中國社會工作的現實意義
政府對于社會政策的制定可以為社會行動的實施提供方向和指引,是社會行動的基礎和框架,而社會行動是社會政策必不可少的執行環節和組成部分,并且促進社會政策的完善。兩者結合,通過自上而下的政府治理和自下而上的社會行動,促進社會的整合,推動社會進步。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中國所面臨的社會問題層出不窮,政府有責任建立和完相關社會政策。由此可見,無論是俾斯麥自上而下的社會保障發展模式還是亞當斯自下而上的社區改良運動,都為中國探索本土社會工作理論及實踐提供了參考。(作者單位: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 唐慶,《論俾斯麥時代德國社會保險制度的創建》,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年第5期
[2]唐志明,《論俾斯麥的社會保險立法》,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6期
[3]厲光通,《論簡·亞當斯的社區改良思想及實踐》:[碩士學位論文]. 浙江:浙江師范大學,2011
[4]張驍虎,《19世紀末20世紀初“赫爾之家”組織研究》:[碩士學位論文]. 吉林:吉林大學,2012
論文摘要: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是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對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構建和諧社會,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分析了建立中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必要性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幾點建議。
一、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1.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是保障農民基本權益的客觀要求。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國家發展為公民享受這些權利所需要的社會保障、社會救濟和醫療衛生事業”。農民是公民成員,依法享有憲法賦予的享受社會保障的基本權利
中國是傳統農業大國,廣大農民群眾的基本要求和愿望是實現“生有所靠、病有所醫、老有所養”。農村社會保障是實現社會公平和體現人的自由和尊嚴的客觀要求。
2.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是農村穩定的重要保障農村的穩定是中國社會穩定的基礎,“農村不穩,則國家難定”。但是長期以來,中國農村并沒有建立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主要還是通過個體的家庭保障來實現“積谷防饑,育兒養老”這般的觀念在農村社會根深蒂固。
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土地保障為主的農村家庭保障制度的地位和作用不斷弱化,完全依靠家庭養老,風險很大。傳統家庭養老保障模式受到嚴重挑戰,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也受到嚴重威脅,“城鄉二元制”的社會保障制度種種弊端不斷顯現,農民要求建立社會保障的呼聲口趨強烈,都要求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這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勢在必行。通過社會保障代替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無疑可以減輕家庭負擔,緩解農村貧困,增加農民福利,維持社會穩定。
3.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中國,城鄉收入差別大,相對于城市較為健全的保障體系來看,農村社會保障刺度的建設大大落后于城鎮,這種狀況已經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以不斷深化農村改革與大力發展農村市場經濟為基本前提而市場經濟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風險性”,農村經濟也是一種典型的風險經濟。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雙層經營體制的實行,使農戶成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市場行為主體,從而決定了他們必須獨立承擔生產經營中的各種風險,因而也就產生了相應的社會保障要求此外,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也是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增多的客觀要求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化和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中國將有大量的剩余勞動力需要轉移到第二、三產業就業,這些脫離傳統農業的農民,如同城鎮職工一樣,也迫切需要有穩定的社會保障。
二、中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存在的問題
1.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建設起步晚,整個社保體系還不健全,處于摸索階段社會保障制度從城市延伸到農村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具備了一定社會經濟政治條件后的結果。建立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所決定的,需要具備相應的條件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從誕生到發展,在發達國家中已有相當成熟的經驗。而在中國,開展農村社會保障工作時間很短。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才明確提出,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農村社會保障建設還處在探索階段、在國內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供遵循。
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主要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優撫安置和社會互助等。從中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現狀看,農村社會保險制度嚴重缺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目前依然處于探索階段;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尚在起步和逐步推廣階段;工傷、生育、失業三大社會保險制度至今尚未在農村建立。目前農村社會救助也主要局限于基本生活救助,醫療救助制度基本沒有建立。在農村,敬老院和殘疾人福利院是農村社會福利體系的主要機構,但受資金供給渠道制約,這些福利機構大大衰減。
2.中國農村社會保障管理體制小順,責任主體不明晰中閏農村社會保障的管理不夠科一學化和規范化,長期以來一直處于“條塊分割、多頭管理”的狀態。財政、民政、巨生、人事、計生、勞保等部門都設有社會保障機構,難以形成統一的管理格局。這些共同行使社會保障職能的眾多機構,由于實施部門所處地位和利益關系的不同,在實際工幾作中會發生決策及管理上的矛盾,必然導致保障政策檢驗與實際效果之間的偏差。農村社會保障基金也缺乏有效的監督這些都直接影響中國農村社會保障的順利實施。
責任劃分模糊,分工不明晰政府、部門、企業和家庭之間、政府各部門之間皆存在責任分工不明確的問題,如政府責任與市場責任相混淆。這既不利于有計劃地緩解歷史遺留問題,也使現實責任難以準備配置,不利于政府職能的行使,也妨礙了市場作用的發揮。
3.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缺乏穩定來源。農村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農民收人不高。資金嚴重不足一直是束縛農豐并士會保障制度發展的重要原因。中國中央財政用于社會保障的支出比例偏小,只有10%左右,且這10%的投人也基本給了城鎮居民農村從國家財政獲得的主要是每年的扶貧開發基金和用于“五保戶”最低生活補助的救災救濟資金,人均保障額遠遠低于城鎮居民有限的資金難以滿足農民需求,合作醫療資金短缺,農民生病得不到很好治療,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較為嚴重。農村社會保障血臨的最為突出的間題是資金缺乏的問題。
農村社保資金來源單一、有限,主要推行“個人繳納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給予政策扶持”的原則。大部分農民實際無力承擔各類保險費用,即使部分農民有能力繳納,卻由于對子卜會保險制度認識不清等原因,而不愿參加保險這樣,社保資金就缺乏穩定性與持久性
4.農村社會保障法制不健個社會保障制度作為一項基本的國家“民生”制度,其建立和完善需要依靠國家法律法規的支持。但是,中國迄今沒有一部專門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法律,部分社保條款只是散見于相關法律之中,沒能形成體系,不具備較強的操作性在一些已制定的條例中,很多是通過各種“紅頭文件”的,這些文件缺乏法律權威,穩定性差,難以有效推進農村社會保障工作。
三、完善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幾點建議
l.加強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研究,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建議國家有關職能部門和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加強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專題研究,深人農村,調查了解農村社會保障工作的實際,查找原因,研究一切實可行的實施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途徑和方法,供決策層參考,以盡快構建和完善符合中國農村實際的社會保障制度
與此同時,中國應當在結合國情的前提下,借鑒國外的有益經驗,縮短摸索周期,加快推進農村社會保障工作。例如,日本、德國、巴西等國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經過多年的實踐,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例如:日本倡導企業的社會保障責任,于2000年建立了“護理保險”,國家、地方政府、企業、40歲以上的人共同付費支持老年人護理所需的設施、服務等回??偨Y這些國家的先進做法,借鑒成功的經驗,對于完善中閏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理順農村社會保障管理體制,明確政府的責任主體地位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緩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農村社會保障薄弱的最根本原因,是政府對農村社會保障責任承擔的缺位。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中,政府應當充當主角,承擔主導責任全面統籌管理農村社會保障工作。
概括而言,政府責任主要包括領導管理責任、引導責任、利益主體的協調責任和資金的監管責任等
政府應當構建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制定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遠景規劃與近期規劃,理順管理體制,徹底消除“條塊分割、多頭管理”現象,使管理機制更加統一、規范、有序。
在政府的多項職責中,其監管職責尤為關鍵政府應通過建立民主、科學的農村社會保障的監管機制,強化對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的收繳、運營、發放等具體業務環節的監管責任,實行業務公開和信息定期制度,增強工作的透明度。
一、引言
養老保險是社會保障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外文獻中養老保險被直接稱為社會保障(Socialse-curitySystem)。按籌資方式的不同,養老保險可分為現收現付制(Pay-as-you-goSystem或UnfundedSystem)和基金制(FundedSystem)兩種類型。現收現付制是從社會保障制度產生以來至今大多數國家采納的一種養老保險制度模式;而基金制是自20世紀80年代人口老齡化及養老保險面臨的財政支付危機以來,一些國家開始試行并逐漸實施的一種養老保險模式。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Samuelson(1958)和Diamond(1965)的世代交疊模型(OLG)的基礎上,多數研究通過對個人儲蓄、收入分配、勞動力流動之間關系的認識,對養老保險制度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例如Barro(1974)從遺產動機的角度、Romer(1986)從個人儲蓄、勞動供給的增長模型討論了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險制度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等。不過這類研究通常不考慮技術、人力資本、制度等要素。
自Lucas(1988)和Rome(1990)等的新增長理論形成以來,經濟增長更加強調技術和人力資本等要素的重要作用,于是人力資本積累與物質資本一樣也被看作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此后,許多研究借助于人力資本積累這一橋梁來研究養老保險制度同經濟增長之間的聯系。在人力資本的新增長模型中,教育投入成為衡量人力資本積累水平的一個重要的指標,教育投入量、受教育時間與人力資本積累水平三者之間是成正比的,延長受教育時間意味著教本論文由整理提供育投資越多,人力資本積累水平就越高;反之,受教育時間少則教育投資則相對會減少,人力資本積累水平也較低。人力資本投資主體可分為政府和非政府兩類,其中政府對人力資本投資一般表現為財政性教育投入,而非政府的人力資本投資主體則包括企業、社會其他經濟組織、學生家庭以及學生本人等。但從新近的文獻研究來看,各類研究主要針對養老金制度與政府或者學生家庭對子女人力資本投資而進行,一般不涉及其他非政府主體的人力資本投資(如企業和社會團體對教育的資助)的內容,且研究路徑也各有差異。
二、養老保險與人力資本投資的理論研究
通過世代交疊模型假定年青期和年老期人力資本和養老保險效用存在代際間相互轉化,是研究養老保險制度與人力資本投資的基本理論框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人力資本投資屬于公共支出,需要符合公共服務效用最大化的公共決策原則;而家庭人力資本投資的決策則需要符合個人終身效用最大化的原則。這樣,通過2期或3期的世代交疊模型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就可以針對現收現付制和基金制這兩種不同的養老保險制度對人力資本投資之間的關系進行分類研究,約束條件為市場均衡條件下的微觀主體效用最大化和經濟穩定增長。
(一)養老保險與家庭對人力資本的投資
在世代交疊模型中,基金制條件下的強制性儲蓄或社會保障稅使父母在年老時獲得的養老保險與子女未來承擔的賦稅無關,也無法產生遺產效應,這可能造成生育率上升和人均人力資本水平下降,不利于經濟長期增長(Stuart,1998等);反之,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險制度則能通過對年青期個體強制征收養老保險或社會保障稅并轉移給當期的老年期個體(或者父母),以保證年老期個體(或者父母)對孩子人力資本投資的回報,也有利于鼓勵父母對子女進行人力資本投資,提高他們的技術水平,有利于經濟增長。
Kemnitz&Wigger(2000)等則認為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險制度實際上是人力資本積累存在外部性時政府矯正市場失靈的政策手段,它可以本論文由整理提供促成人力資本積累達到最優水平,而基金模式的養老保險制度則與沒有社會保障的自由放任經濟一樣會造成人力資本積累的不足。其原因是,每一代人的人力資本積累總是建立在上一代平均基礎之上的。如果每個人都增加學習時間,不僅可以提高其自身的人力資本存量,還可以提高下一代人的人力資本水平及勞動生產力。在具有基金制社會保障制度的自由經濟中,個人并不能獲取人力資本積累所產生的全部收益,也不可能為了提高下一代人力資本水平而增加學習時間,因此個人投人學習的時間往往少于最優配置的學習時間。
在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險制度條件下,養老金的數量往往與個人的工作年限和工資收入有關,而工資收入通常是與教育程度正相關的,這相當于將養老金數量直接與年輕時積累的人力資本掛鉤,使得延長學習時間的人能夠在年老時獲得更多養老金,這種更高的回報是來自于下一代人的人力資本增加而帶來的整個社會生產水平的提高。所以從理論上講,只有現收現付養老保險制度才能體現出人力資本積累在代際之間的正向溢出效應,刺激各代人為了提高下一代的生產能力而積累更多的自身人力資本。
(二)養老保險與政府對人力資本的投資
由于人力資本投資離不開政府對公共教育領域的資助,許多研究還將政府人力資本投入引人理論模型分析之中。政府支出包括生產性支出和非生產性支出,其中,非生產性支出中包括政府用于公共教育和社會保障等領域的投入。由于一國政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府每年預算的約束,增加一方面的公共支出比重則必然會導致另一個公共支出領域預算的減少。
在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險模式中,當期工資與養老金數量掛鉤,這利,養老保險計劃不影響當年的財政收支平衡,政府可將更多的公共資源用于教育和基礎設施等公共支出領域,優化公共資源配置以提高全社會生產效率。而在基金制的養老保險模式下,個體的養老金數量或者說未來的福利是由他本人過去的儲蓄和基金運作表現決定的,與下一代人力資本水平提高而帶來的教育收益率的提高沒有關系,他們希望政府能將更多預算投入到社會保障體系中來,這將會減少政府對教育和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公共支出,從而不利于政府人力資本投資的決策。因此從養老保險與政府人力資本投資的研究結果來看,這些結論也大都偏向于現收現付養老保險制度對政府人力資本投資和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
在一個3期的世代交疊模型中,Buiter&Kletzer(1995)考慮了現收現付養老保險的代際轉移再分配政策對人力資本積累的影響,發現當年輕個體不能夠從資本市場上進行借貸以支付他們的教育費用時,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險制度盡管會降低物質資本的積累,但卻有利于公共資源偏向于對人力資本的投資。而Kaganovich&Zilcha(1999)的研究表明,假定在現收現付的養老金制度下存在市場均衡,那么政府會將大量預算開支用于教育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社會保障的轉移支付,這時養老金計劃也許沒有存在的必要。而在子女的福利狀況是由人力資本水平決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定的前提下,父母的效用函數由其自身消費大小和子女當期的人力資本回報來決定,因此,父母考慮到今后的退休福利水平,就必然會加大對子女的教育投入,這時政府給予家庭的教育補貼也會起到積極作用。此外,Bellettini&Ceroni(1999)還將公共支出和人力資本作為經濟增長的內生變量并引入理論分析,指出只有現收現付社會保障才會增強公眾贊成提高生產效率政策的意愿,從而對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力資本投資方面產生積極作用…。。
也有一些研究如Starketa1.(1997)、Panu&Poutvaara(2007)等從跨國之間勞動力流動或者技術轉移的角度考察勞動力流動對人力資本的影響。結論是跨國間勞動力的自由流動,能夠促進欠發達國家的人力資本投資并通過技術人員的雙向流動提高欠發達國家的人均人力資本,但現收現付制社會保障形式下,比例工資制社會保障制度國家和固定本論文由整理提供費用制養老保險制度國家間的勞動力流動會導致前者人力資本投資的減少和后者人力資本投資的增加,并由此帶來帕累托改進。
三、養老保險與人力資本投資的應用研究
與理論研究不同的是,養老保險與人力資本投資的應用分析并不關注養老保險制度的唯一合理性問題,而是圍繞著生產率提高和經濟增長這些主題,對不同經濟體中現行的養老保險制度與受教育年限、退休年限、社會福利及生育率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
Rojas(2004)的研究配合了內生生育率選擇來量化1985年以來西班牙的高等教育資助(政策)的成本和收益,結果顯示:西班牙的政府教育補助的增加改變了人口教育程度的分布并導致人口出生率下降,受教育人群中低人口出生率和高人均壽命改變了總人口的年齡結構,使得政府必須增加社會保障稅率以平衡養老金預算,因此這一機制實際上降低了教育投入政策的社會福利。
在充分考慮了美國勞動者工作期內繳費形成的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險這些參數的條件下,CruzAEchevarria.AmaiaIza(2006)的研究結果表明,在美國,由工作期內勞動者繳費的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險支付制度會促使人們考慮提前退休,但隨著未來社會保障費用負擔人口的減少,預期壽命的提高也能夠促進單位資產GDP增長速度的提高?,F收現付的本論文由整理提供養老保險制度能夠促使個人延長受教育時間,增加家庭或個人對人力資本的投資,但隨著社會保障負擔率的提高會帶來單位資產GDP增長速度的降低,使政府面臨著預算平衡等問題。
我國的養老保險模式是現收現付型還是混合型模式目前還存在許多爭議,不過從目前養老保險資金賬戶運行的實際情況來看,現階段中國仍然處于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險模式中。針對這種情形,近來國內也有一些關于養老保險與人力資本投資方面的研究。例如,于凌云等(2008)針對中國社會保障改革過程中養老保險和人力資本公共支出的增長效應進行了分析,并通過人力資本這一指標來體現它們與經濟增長的相關關系,結果表明:從公共支出角度來看,政府對養老保險的轉移支付與人力資本和長期經濟增長率之間呈現出一種負相關關系;公共教育投入對于長期人力資本及經濟增長的正面效應很明顯,而對短期經濟增長的正效應卻不明顯。超級秘書網
針對中國長期的城鄉分割的現實情況,賴得勝等(2004)、田永坡等(2006)等的文獻根據當前中國“統賬結合”的社會保障模式,對我國城鄉人力資本投資進行了比較研究,認為由于當前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缺位,造成了基層政府和農村家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庭在教育投資領域的沉重負擔,因此需要盡快建立覆蓋全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同時提高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的比重,從而有利于人力資本投資。
四、結論與展望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加深,社?;鸬闹Ц秹毫υ絹碓酱螅绫V贫让媾R著嚴峻的挑戰。研究其營運管理現狀與對策有著很現實的意義,本文主要分析了現階段我國社?;鸸芾頎I運中存在的問題,最后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對策建議。
一、我國社會保障基金營運管理的現狀
隨著我國國內資本市場和海外市場的發展,社保基金的營運取得了一定的收益,但是還存在著很多問題,筆者認為主要體現在資金缺口大、保值增值困難、監督體制不健全等方面,具體如下:
1、資金缺口大
這個主要體現在隨著我過老齡化程度的加深,社保基金存在著嚴重的支付危機,由于我國在體制轉型的時候存在著龐大的歷史欠賬,為了解決社會統籌基金不足的問題,現在社會統籌基金擠占個人賬戶,使得目前我國“空賬”現象嚴重,基金缺口越來越大。
2、社?;鸨V翟鲋递^困難
(1)基金投資渠道狹窄,投資組合單一
在目前社會保障基金的投資營運環節中,為了安全性的考慮,我國社?;鹜顿Y監督管理原則為數量限制性原則。從表面上看,這樣做可以確保資金的安全,但實際上,根本無法規避利率風險和通貨膨脹風險,別說保值增值,甚至存在著貶 值的可能。
(2)社會統籌基金的覆蓋面窄、統籌范圍小、層次低
目前我國社會保險基金現收現付的統籌賬戶由各級地方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分級管理,中央和省屬企業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實行了省級統籌,其他險種實行地市級統籌或縣級統籌,統籌的層次還處在較低的水平?;鸸芾碇黧w分散,使基金結余分散,影響了基金的存量規模,必然削弱基金運營的規模效益。
3、社?;疬\營過程中制度的不完善
(1)監管和監督體系不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社?;鸸芾碇胁唤∪男畔⑴吨贫龋煌晟频谋O督機制,以及營運管理過程中透明度過低等問題的存在,導致了我國社?;鹄寐实汀D占和挪用等現象的發生。
(2)現行的管理辦法缺乏統一性和連貫性
雖然我國已經實行了個人賬戶與社會統籌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但是對于制度實施的后續安排并沒有統一的連續的政策支撐,如是否有必要做實個人賬戶、怎么做實以及做實后基金的保值增值等都沒有一個制度的延伸,這些都影響了這一制度的實施效果。
(3)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和相關法律法規建立的過程中存在著立法滯后和立法難度大的問題,法律的不健全不完善直接影響和制約著社保制度的實行效果。
4、管理機構的弊端
(1)社?;鸸芾韺哟味啵芾頇C構分散
由于各部門和各級別相關機構都在參與社會保障基金的管理和統籌, 這就導致部門和地區間難以集中和協調運營社?;?,擴大了基金的營運風險,同時不能發揮規模效應。
(2)缺乏有專業化資產管理能力的經營管理機構
現階段,我國并沒有市場化、專業化的社?;疬\營機構,其次與社保基金營運有密切關系的證券管理公司和商業保險公司自身不硬,存在著許多問題,資產管理能力亟待提高。
二、完善我國社?;鸸芾頎I運的對策建議
1、加強社?;鸬耐顿Y渠道和來源
(1)拓寬投資渠道,實現多元化投資 轉貼于
在保證一定安全性下,社?;馉I運渠道應多元化,這樣有利于社保基金的保值與增值,也有利于提高社?;鸸芾淼男?。根據不同的基金性質進行不同的投資管理,如企業年金、個人賬戶基金等就可以投資到海外市場,提高其收益率。
(2)提高社保基金的統籌層次,增加基金的規模效應
盡快提高我國各險種的統籌層次,打破其原有的條塊分割和碎片化管理。例如,四川省成都市在今年的4月份將原來針對于非成都市戶籍的人員而設置的綜合保險并入城鎮職工社會保險,這樣就打破了原來的碎片化管理,有利于加快統籌層次,增加基金的規模效應。
2、加強社?;鸬闹贫冉ㄔO
(1)加快信息披露和監督監管制度
一是加快市場準入與退出機制和嚴格的信息披露制度,這樣可以提高社?;馉I運管理的透明度。二是建立科學的決策機制、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專家論證制度、協調統一的內外部監控機制以及必要的聽證制度等來實現對社?;鸸芾磉\營的監督監管。
(2)國家應加快社會保障立法建設
加快社保制度的法制化建設,使社會保險基金營運的過程中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防止出現管理混亂的現象。所以我國目前應盡快形成一套覆蓋面寬、法理嚴明的社會保障法律監管網絡。
(3)建立社會保障基金的預算制度
實行社保基金預算制度有利于加強社會保險基金管理,規范社會保險基金收支行為,明確政府責任,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3、完善我國社?;鸬墓芾頇C構
(1)建立具有專業化資產管理能力的社?;鸸芾頇C構
現階段,我國并沒有市場化、專業化的社?;疬\營機構,而且社?;鸸芾碇饕獑栴}是其不善于營運經營、缺少專業人才。因而, 應逐步建立專業的社?;鸸芾頇C構,聘用專門的人才,加強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等,進而實現社?;鸬臓I運效益。
(2)建立基金的營運管理和監管機構
我國應建立基金的營運管理和監督機構,明確各自的工作職責,按照基金營運管理辦法進行營運和管理。營運管理部門和監管部門應相互制約,有各自的職責,互不隸屬,嚴格按照法律的規定運行。
參考文獻
[1]:宋曉梧. 中國社會保障基金運營管理.【M】.企業管理出版社.1999
[2]:林義.社?;鸸芾?【M】.勞動與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
[3]:李珍.孫永勇.張昭華.【M】.中國社會養老保險基金.人民出版社.2005
關鍵詞: 社會保障 課程教學 教學質量
社會保障指國家和社會通過立法對國民收入進行分配和再分配,對社會成員特別是生活有特殊困難的人的基本生活權利給予保障的社會安全制度。社會保障作為一項正式制度,建立已有一百多年的時間,社會保障發展速度很快,原因在于社會保障屬于國民再分配的范疇,關系到每位公民的切身利益,已經成為當代社會重要的保障機制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機制。社會保障制度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影響一個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和穩定,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隨著經濟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社會保障事業逐漸為國民所熟悉。在這樣的背景下,《社會保障學》課程逐步進入大學的課堂,成為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重要專業課程之一?!渡鐣U蠈W》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比較強的課程,如何提高教學質量,改變傳統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的模式,是當前授課教師的突出任務。
一、社會保障學在教學中存在的難點
經過二十幾年發展,社會保障學教學體系逐漸成形。但是,社會保障學的學科屬性比較復雜、涉及面寬廣,理論框架雖已定型,但是學科體系還有待完善,在教學中產生了特殊的教學難點。
首先,社會保障學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社會保障體系中,各種規章制度非?,嵓?,并且世界各國規定千差萬別。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都在進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相關理念和制度或多或少發生變化。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時間雖然比較短,但發展速度較快,不僅社會保障政策變化周期短,而且每項具體政策在不同地區的執行上存在很多差異。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單純依據教材,必然使課堂知識內容滯后于現實發展。鑒于此,社會保障相較于其他課程,自身特點給教學帶來了許多困難。
其次,學生容易受自身閱歷和課程內容影響,感到社會保障學整門課程內容都與“生老病死”有關,至少這些內容現在與自己沒有關聯,所以對課程內容自然提不起興趣。
最后,學生容易對本課程不重視。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有的認為社會保障學不是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人力資源管理中的六大模塊沒有體現出重要地位,導致學生對社會保障學不太重視。
二、社會保障課程教學研究目標
教學過程中主要致力于培養學生幾方面能力:第一,通過構建社會保障理論整體框架體系,使學生能從整體觀出發分析中國社會保障各方面問題。第二,深入社會保障各個板塊,能有效分析問題,樹立學生自己的問題觀。第三,深入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社會保障課程教學方法研究
1.討論教學法
社會保障制度目前很多方面都不完善,專門依靠教師講授遠遠不夠,需要引導學生多讀相關書籍,多關注社會保障領域相關問題,多思考社會保障制度未來應如何發展。例如:養老保險學習中,首先給出這三個問題讓學生分析:(1)我國養老保險面臨的最大壓力是老齡化,它產生的原因是什么?(2)在這種壓力下我國養老保險實施現狀如何?能否滿足社會的養老需求?(3)未來的養老保險如何才能應對老齡化?其次分別就每一個問題讓學生組織分組討論,每組派代表進行發言,其他組員可以進行補充。教師融入社會熱點共同討論,如:養老壓力環節,讓學生討論會同意父母入住養老院嗎?通過這些問題的辯論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未來養老院的發展趨勢與要求。在這種教學思路下,學生學習一直處于問題、思考、探索、解答的積極狀態。不同學生由于自身經歷、學習經驗、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會從各個維度揭示基本概念的內涵和本規律的實質,如果就這些不同觀點和看法展開討論,就會形成激烈的外部刺激,引起學員的高度興趣和注意,以及產生自主性和協同性學習。
2.案例教學法
社會保障學課程的理論性、政策性、實踐性都較強,教學中如果不結合案例,課堂教學形式就會顯得死板,內容枯燥乏味。此外,單純的課堂理論講授無法與學生形成良好互動,而案例教學法則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案例教學中,針對案例涉及的主要問題,首先進行與案例問題相關理論的回顧或者闡釋,再對與案例有關的政策規定做出正確解讀。因此,該課程案例教學實施和完成的關鍵在于引導學生掌握對案例問題的相關理論和現實政策,提高學生自覺運用社會保障知識解決相關問題的能力。例如:社會保險內容講授中,對于社會保險的每一個險種而言,相關政策是實施依據,相關社會保險爭議和問題往往是圍繞政策實施形成的,借助相關案例認識分析和思考這些問題不但可以重新理解相關理論和政策,還可以激發學生自覺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相關問題,提高自己的專業實踐能力。
3.角色扮演教學法
角色扮演法是通過運用實際案例,讓學生在角色扮演過程中感受和學習課堂知識。教師依據教學內容,在活動開始之前設計角色扮演情景,進而分配角色。社會保障學課程中采用角色扮演教學法,就是應用了該方法具有的游戲性質的娛樂性特點,使學生對課程內容產生濃厚興趣,既能讓學生學習效果有所增強,又能讓學生更為透徹地理解課程實質,更為熟練地掌握并且運用課程內容。該教學方法的運用提高了學生學習社會保障知識的興趣,促進了學習過程中的良性循環。
4.實踐教學法
由于教材偏重于介紹社會保障理論,學生缺乏感性認識。故設計了三種形式的社會保障實踐性環節:一是到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門進行考察和調研,帶學生到北京市各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辦事服務大廳參觀學習,了解該服務機構的工作性質與服務內容。二是到社會養老服務部門進行調研。三是進行暑期社會保障專業問題調研,結合教師相關研究課題進行,并要求學生提交專業的調查報告,主要培養和鍛煉學生社會調查能力和論文寫作能力。
四、結語
因社會保障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問題,我們在課程教學中既要重視理論知識教授,又要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摸索高效、靈活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課堂有較大收獲,使學生走出校門后較快地適應實際工作需要,為國家和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關鍵詞 社會保障職能 社會網絡視角 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
近年來,全球化發展的同時,我國在社會保障方面也在不斷借鑒高福利國家的經驗,但由于城鄉結構巨大差異,農村的老齡化進程高于城鎮,在農村我國公共部門社會保障方面的支持力度依然有限,絕大多數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仍靠家庭解決,而隨著社會轉型,分家立戶以及外出務工人員數量的絕對增加,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遭受到嚴重的沖擊,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己成為公共部門社會保障職能履行的焦點。
一、全球化時代下各國社會公共部門社會保障職能履行情況的參考
世界各國政府所采取的社會保障職能的手段基本相同,一般都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和社會撫恤等幾大領域,但是具體到各國又有所不同。目前,世界各國主要有瑞典、美國、新加坡、智利等國公共部門已經建立了幾種成熟的社會保障模式。但是,由于這些國家的公共部門在社會保障資金籌集、給付和社會保險基金投資運營等方面又各有自己的特點,所以對比分析世界各國公共部門的社會保障制度,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也有助于推進我國正在進行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中國很大程度上由政府主導,公共企業和非盈利性組織的作用發揮有限,但由于政府的稅收有限,因而可供于社會保障的資金有限,因此今天中國社會所面臨的養老保障不足、醫療保險改革步履維艱、空巢老人的問題日益突出等問題最終都將矛頭指向了政府的職能發揮。故這里明確一點,就目前看,盡管強調政府的社會保障職能是要主導的,但也并不是無所不能的,其所發揮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一系列關系養老問題解決的困難,除了政府發揮其應有職能外,也應創造條件,在社會網絡視角下,由政府牽頭,聯系更多的社會主體,籌措用于社會保障職能履行所需的資金,從而為職能的履行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從社會保障的支出層面來看:農村空巢老人經濟收入有限,生活負擔過重;但公共部門社會保障方面的支持力度不足;(2)從社會保障職能一社會保險層面看:農村空巢老人的社會醫療保險整合程度和水平遠低于城鎮醫保;(3)從社會保障職能一社會救助層面看:農村空巢老人存在中殘疾人、患癌人以及重大疾病者,無力支付巨額的醫療費用,而社會救助往往未能照顧到此群體的需要。
三、農村空巢老人養老的對策
1、建立公共部門社會保障職能中的社會網絡支撐體系,加大社會保障在養老問題和福利問題方面的支出力度,為空巢老人提供養老補助:政府要在社會保障支出上予以支持,不斷促進養老服務向多元化社會網絡方向發展,不局限于社會大網絡中的城鎮模塊,突破社會網絡中的農村模塊。
2、以公共部門的社會保障為核心,鏈接整個社會網絡多個領域:以公共部門的社會保障為核心,鏈接整個社會網絡中的的經濟、公益、媒體、其他社會組織和社會團體多個層面,多渠道籌集發展資金,合理利用:(1)福利彩票公益金;(2)慈善、募捐等社會資金;(3)社會媒體的宣傳與監督;(4)其他社會組織的支持與配合;從而支持農村養老服務工作的發展。
3、政府在履行社會保障職能時,注重養老服務設施的社會網絡化:逐步改變僅是由政府、社區建設老年服務設施和服務網絡的做法,制定優惠政策吸引民間社會資本,多渠道投資興辦老人公寓、老人福利院等,使機構養老與家庭養老均衡發展、互為補充,構建多層次、多形式的養老網絡服務體系。
4、社會保障下社會救助和社會互助相結合,促進關注空巢老人的社會組織的成立與發展:對獨居、殘疾空巢老人等特殊群體,應按照政府社會救助和社會互助相結合的原則,構筑多層次、多元化、多項目的救助服務體系與網絡。
四、研究特色與創新――研究視角獨特
1、與目前其他現有研究相比:本文對于此類問題的研究定位于公共部門的社會保障職能,并以社會網狀的形式結合社會保障職能鏈接社會多個層面,從而進一步解讀公共部門的職能,并提出相應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