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0 14:53:3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航空航天概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參考文獻。
[1]王仁祥.電力新技術概論[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9.
[2]戈東方.電力工程電氣設計手冊.第1冊,電氣一次部分[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1989.
[3]丁毓山、雷振山.中小型變電所使用設計手冊[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0.
[4]姚志松、姚磊.中小型變壓器實用手冊[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5]祝淑萍.工業企業電力網際變電設備[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343-54.
[6]劉百昆.實用電工技術問卷[J].內蒙古: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
[7]傅知蘭主編.電力系統電氣設備選擇與實用計算[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4.
[8]李金伴、陸一心.電氣材料手冊[M].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9]清華大學高壓教研組.高壓斷路器[M].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78.
[10]華東電氣.SF6金屬封閉組合電器[M].北京:華東電氣股份有限公,1997.
參考文獻:
[1]齊浩,李佳新.常用電動機維護與故障處理[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0,(10).
[2]張東凱,王文楷.三相異步電動機電機啟動常見故障[J].電力安全技術,2012,(1).
[3]彭良玉,徐長浩.三相異步電機使用與維修應用手冊[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
[4]怨磊,王國偉.交流異步電動機故障綜合診斷方法的研究[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06,(1).
參考文獻:
【1】陳正義.單片機控制實習.北京:人民郵政出版社,2006
【2】何立民.單片機高級教程.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1990
【3】譚浩強.應用教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9
關鍵詞:漢語;外來語;中式英語
一、收錄漢語外來語的必要性與權威性
外來語指某語言直接或間接從其他語言接受新詞語。英語被公認為是國際性語言,美國“全球語言監督”機構曾宣稱,自1994年以來,新增的英語詞語中,漢語貢獻了5%到20%,超過了任何其他來源。
牛津英語詞典收錄新詞的原則是單詞使用時間一般是10年的單詞。所以被收錄到詞典中的詞是經過嚴格審查的,是權威的。
二、新增漢語外來語
英語中的漢語外來語范圍涵蓋各個方面,包括政治、經濟、網絡熱詞、科技等方面。本文列舉了1994年以來幾個被收錄到知名辭典中的新增漢語外來語。
1.做正式語的漢語外來語
(1)Taikonaut(宇航員)
這個詞在1998年就已經被使用過,之后被熟知是因為許多英語新媒體組織用它來報道中國的宇航員。現如今,這個詞已經被收錄于朗文詞典和牛津詞典。
2003年,中國將宇航員楊利偉和其搭乘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送向外太空后,新華社使用這個單詞對中國航天事業的進步進行了報道,之后“Taikonaut”這個詞就開始廣為流傳。此詞在5年后才真正熱起來,究其原因是中國航天航空事業發展之快深受國內外矚目。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國備受關注是必然的,當然這也鼓勵著中國的航空航天事業沖向另一個高峰。
(2)Laogai(勞改)
1994年《簡明牛津英語辭典》收入了“Laogai”一詞。2003年版的《牛津英語短語和寓言詞典》對“Laogai”詞條作了進一步解釋:“中國的勞教所系統。”《麥克米倫英語詞典》也收錄了“Laogai”這一詞條:“英語中已知首用于1983年,指中國由勞教所網絡組成的懲戒體制。”
(3)Guanxi(關系)
作為被收入牛津詞典最出名的中文音譯詞,《牛津英語詞典》對“Guanxi”的釋義是:“源于中國普通話,字面上理解和‘聯系’是一個意思,特指在中國有助于商業活動和其他交易的社交網絡系統、有影響力的人際關系。”
說起這個詞,不得不提的就是中國文化里特殊的人情理念。中國人特別重視“關系”,重情重義。然而這種感情在某些人群中逐漸變得畸形,“關系”幫助許多人得到了本不該屬于他的東西,而“關系”中總會牽扯著太多社會的陰暗面。
2.做俚語的漢語外來語
(1)no zuo no die:Means if you don't do stupid things, they won't come back and bite you in the ass.
(2)you can you up:If you can do it then you should go up and do it. It's used against people who criticize others' work, especially when the criticizer it not that much better.
(均摘自美國俚語詞典)
一般被用作俚語的漢語外來語都是中式英語,是一種洋涇浜語言。從釋義來看,這些句子的意義完全借自于中文意義,且帶有明顯漢語拼音特點。從結構來看,這些漢語外來語的詞匯特點是有中文發音和英文后綴以確定本詞的詞性。從此趨勢來看,中式英語將不再僅僅是翻譯成英文去適應外國人,而是讓外國人學習并了解中國詞匯。
目前,中國備受關注。因此不管是做俚語的漢語外來語,還是做正式語的漢語外來語,當它們被收錄到詞典中的時候,也是將中國文化傳播出去的時候。
三、漢語外來語帶來的影響
調查中我們發現,本文所列舉的漢語外來語幾乎全部是為人所熟知的,而且還有被調查者可以列舉出許多未提供的漢語外來語。超過60%的人認為,漢語外來語被收錄到英文辭典里,體現了中國的影響力和地位在不斷提升,這也是將中國文化發揚出去的方法。但也有少部分人認為,中國文化中有些精華沒有傳播出去,個別難登大雅之堂的詞匯倒是傳播很快,對此深感惋惜。
英語自始至終都是一門開放性語言,它吸收各個國家有歷史基礎、熱度高的詞。無論是轉移借詞還是混合借詞,這都體現了英語體系在發展,并不斷關注漢語。
語言彰顯國力。語言的不斷輸出是中國國力強盛的表現。中國正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并影響世界。
(指導教師:方元)
參考文獻:
[1]Hebdige,Dick.Subculture:The Meaning of Style[M].London:Routledge,1979.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李娟,龔蘊華.于跨文化語言交流的思考[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5).
【關鍵詞】高校創業教育 課程體系 設置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8-0002-01
隨著我國就業壓力的日益增大,高校畢業生在走上社會后,有很多都選擇了自己創業。由于學生在大學里沒有接受過系統、專業的創業方面的指導,所以在創業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難。隨著大學生創業熱潮的出現,各大高校也紛紛把創業教育課程列入教學體系之中,這對培養學生創業方面的專業素養和市場意識具有很大意義。基于當前我國在創業教育課程方面存在的不足,以美國的創業教育體系作為參考,能為我國提供很大的借鑒意義。
一、我國高校創業教程設置的現狀及意義分析
(一)高校創業教程設置的現狀
我國的就業教育課程開設于1998年,由于起步較晚,所以在課程設置、教學考核以及師資建設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足。學校創業課程的設置,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創業方面的認知能力,也決定著學生是否有創業的決心和信心。
目前我國開設創業教程設置的試點學校主要有:清華、人大、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黑龍江大學、武漢大學等9所大學,這些大學所表現出的高校創業教程設置上的現狀主要為:第一,課程設置不成體系。這些學校設置的課程主要包括創業管理、風險投資、創業教育與創新規律、創業學概論等方面,都是根據自己學校的學科特色設置的,沒有形成一致的體系。第二,創業教育實踐活動收效明顯。試點高校對學生的創業課程進行考核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通過創業教育活動和創業實踐。清華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每年都會舉辦大學生創業競技活動和創業成果展示等活動,通過為學生提供實踐園地,催化了學生創業靈感的成熟。第三,創業環境的實戰性不強。對于試點學校舉辦的創業講座或創業論壇,雖然能起到激發學生創業激情和熱情的作用,但是學生還是很難會有實戰的感覺。
(二)高校創業教程設置的意義
高校設置創業教育課程,對學校而言,是學校將對學生的教育責任延續到學生走上社會之后,具體來說,讓學生在學校掌握創業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能保證他們走上社會后在遇到就業瓶頸而選擇創業時,能有知識可以運用,而不至于沒有方向而創業受創。對學生而言,技多不壓身,經過對創業知識的系統學習,學生可以在上學期間利用老師的指導和學校豐富的設施資源,讓自己的創業想法成熟起來。
二、我國高校創業教程設置的基本策略
(一)樹立創業教育理念和教學目標
高校在開設創業教育課程時,必須明確學校進行創業教育的理念和教學目標。該理念的確立,必須從讓學生了解創業過程、轉變創業思維方式、樹立對市場的前瞻性預測等多方面入手,積極對學生的創業靈感進行引導。
教學目標的明確,必須從老師做起。創業教育作為一個新學科,老師在沒有教學模式作參考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學習和研究美國創新教育的成功案例來培養自身的創業意識。然后根據國內的創業環境及學生的綜合素養,制定出符合中國學生的教學目標。
(二)完善教學資源和條件
由于我國的高校創業教育課程開設得比較晚,并且到目前為止,也只是在部分高校設置試點,所以,現有的資源和條件都很不齊全,基于這種現狀,開設創業教育課程的學校,必須認真參考國外創業教學的成功案例,結合學校的課程設置和學生創業知識的接受能力,從硬件和軟件雙方面對教學資源和條件進行改進和完善。
(三)加強師資方面的投資建設
在校大學生在沒有進行創業知識學習時,他們對創業的認識非常模糊,甚至還存在誤區。加強師資方面的投資和建設,首先,必須為學生配備合格的具備深厚專業理論知識的專業教師,由于學生對創業的認識不足,所以對引學生入門的老師的水平和素養非常高。其次,為了增強學生創業的實戰感,可以為學生聘任優秀的兼職教師,這些教師可以是社會上的自由創業者,可以是成功的企業家,也可以是創業方面的專家,由他們來為學生講授創業的經驗和知識,能從很大程度上開闊他們的視野。
(四)建立有效的課程考查和反饋機制
創業教育課程設置后,對學生進行定期的考核能讓老師和學校了解到學生的創業知識學習狀況、對該課程的接受狀況以及學生課下創業實踐的進展情況。另外,學校還可以通過成立專門的創業教育委員及創業研究機構等,為學生進行課程的考核和評估。經過對學生考核結果的分析,能促使學校對設置不合理的地方進行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上的改進。
三、結束語
隨著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學生的就業壓力也越來越大。面對就業困難,很多學生選擇了自主創業。對于剛走出校園的學生來說,缺乏專業知識和老師的指導,會走上很多的彎路。高校開設創業教育課程能給即將走上社會的學生提供系統的知識和技能上的指導,能把學生的創業靈感孕育成熟。隨著我國創業教育課程在高校的普遍開展,屆時學生的創業熱情將更加高漲。
參考文獻:
[1]梅偉惠,徐小洲.中國高校創業教育的發展難題與策略[J].教育研究,2009(4):67-72.
關鍵詞:測控技術與儀器;CDIO;人才培養
作者簡介:張廣明(1965-),男,江蘇江都人,南京工業大學自動化與電氣工程學院院長,教授。(江蘇 南京 211816)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07-0056-03
隨著信息工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對高層次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知識面覆蓋廣,強調動手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從教學的經驗來看,測控專業的學生需要加強實踐環節培養。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來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的成果,以構思、設計、實施、運行為工程教育理念和實施體系,其教育模式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養、全面實施及檢驗測評的標準。本文以測控專業的培養目標為依據,按照CDIO的模式構建一體化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對工科應用型人才培養起到了良好的指導作用。
一、專業現狀及要求
1.社會對專業人才需求的趨勢
(1)社會對本專業人才需求的趨勢。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是信息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信息工業的源頭,也是信息技術中的關鍵技術,涉及數據采集、信號傳輸、信號處理、自動控制等測控過程。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計算機技術、軟件技術、微納米技術的發展,測控與儀表技術呈現出虛擬化、網絡化和微型化的發展趨勢。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涉及國民經濟各部門,是應用十分廣泛的專業,人才需求旺盛。隨著以電子技術、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為代表的知識經濟的發展,對測控技術與儀器學科專業的人才需求將進一步增加。南京工業大學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于2002年首次招生,依托機電專業學科群,以信息測量、信息控制為重點,以化工過程分析儀器設計和虛擬儀器設計為特色,具有較扎實的學科基礎。同時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畢業生的一次就業率近年來呈現逐年提高的趨勢。
(2)國內高校同類專業的發展狀況及趨勢。目前,我國已有近200所高校設有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由于各學校原來的相關專業情況不同,現有的辦學條件、專業規模以及教學水平也各不相同。一些 985 所屬高校該專業辦學時間長,辦學實力雄厚。如:天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各個學校服務的對象不同,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偏重于航空領域,長春理工大學偏重于光學領域,成都理工大學偏重于電子技術及核技術等。所以國內各高校測控專業在專業方向、課程設置、實踐內容等方面的設置存在著很大差異。
(3)本校測控專業現狀及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南京工業大學測控專業辦學時間較短,目前辦學實力不及以上各高校,但依托化工行業,辦學特色鮮明。從各高校的招生情況看,近幾年測控專業的學生構成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該專業的社會認知度不高。但測控專業涉及面廣、需求量大,各高校的就業率普遍較高,出現了分配熱的局面。所以加強測控專業人才培養是培養高素質工科人才的質量需求,也反映了工程師所應具有的能力和素質。
2.現行培養模式
目前高校提出了很多新型培養模式。有以培養卓越工程師為目標,依照國家和行業的培養標準,以工學交替為手段的“有創意、能創新、善創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建設“高水平”、“雙師型”、科研能力強、工程經驗豐富、教育教學水平高的師資隊伍;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項目需求為載體,修訂教學內容,采用“導師負責制”,鼓勵吸引優秀本科生參與課題和項目;探索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互動參與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改革等等。這些對于本科生的培養模式改革、提升測控專業的學生就業競爭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這一方面仍是“通識教育”;另一方面,進行的一系列教學改革系統性差,目標不清晰,沒有形成可持續發展機制。CDIO模式則有所側重,對于本專業不同層次人才會有不同的側重點。本文對基于CDIO模式的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集成化設計教學方案進行探討。
二、CDIO模式簡介
CDIO代表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Implement)和運作(Operate),它以產品研發到產品運行的生命周期為載體,讓學生以主動的、實踐的、課程之間有機聯系的方式學習。CDIO培養大綱將工程畢業生的能力分為工程基礎知識、個人能力、人際團隊能力和工程系統能力四個層面。大綱要求以綜合的培養方式使學生在這四個層面達到預定目標,包含12條標準與4種能力大綱。如表1所示。
基于CDIO的專業建設內容的主要任務有:
(1)人才培養方案:基于標準2(CDIO的教學目標結果)和標準3(集成化的課程設置)。
(2)教學管理制度:基于標準1(CDIO關聯原則)和標準6(CDIO的工作環境)。
(3)教學資源建設:創建高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基于標準9(教師CDIO能力)和標準10(教師教學能力)。
(4)教學方式和方法:基于標準5(設計制作實踐)、標準7(集成化學習過程)、標準8(主動學習)和標準12(CDIO項目評價)。
(5)學習效果評價:基于標準11(學生CDIO能力評價)。
CDIO原則就是把工程師職場環境作為工程教育環境,基于CDIO模式進行專業建設不是強調“內容”,是環境中的“關聯”;培養“做事”和“做成事”的能力,學以求知、致用、共處、做人。
根據CDIO原則制訂的測控專業的集成式、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專業目標為細化、可落實、可觀測的目標,每一門課程可根據課程描述提煉專業目標。二是根據信息技術領域對人才的質量需求,把電子工程師職場環境作為工程教育環境,培養具有五種能力的高素質的優秀工科人才:獲取知識(自學)、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共享知識(團隊合作)、發現知識(創新)、傳播知識(交流溝通)。并以此為專業理念制訂培養計劃。三是培養計劃設置包括專業設置和課程大綱及課程描述,每一門課程根據知識點設置專業目標。
三、基于CDIO的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集成化專業設計方案
1.課程設置與培養目標集成化教學設計
與傳統的學科導向課程體系不同,集成化課程體系以學科為主,把項目穿插其中;教師之間團隊合作,分工協調,實習、項目開發與授課穿行。
(1)以電子實習為起點,以測控技術概論為導向,將學生引入嵌入式系統世界,焊接實際的單片機開發平臺,培養學生電子設計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
(2)以嵌入式系統三門課程為主線,聘用具有工程背景的教授授課,系統地培訓單片機、嵌入式系統、片上操作系統知識,沒有照本宣科。課程全部采用案例教學,每堂課要求每個學生在單片機開發平臺上分析2個案例并進行修改,以達到靈活運用的目的。一門課程對應一個實習,每個實習完成12個簡單項目。
(3)最后將分析儀器設計、智能儀器設計、虛擬儀器設計三門課程作為課程體系的最終三大設計任務,將理論學習與工程實踐集成在這三門課程的課程設計中。
本課程體系共包含三門課程、三個實習,不少于24項實訓項目。分成6大模塊,可根據需要自下而上進行組合,滿足不同層次、不同級別的教學、科研需求。
學生主動學習,動腦動手,全部課程體系結束后可成為適應現代社會需求、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豐富的電子知識和具有良好的電子電路分析和設計能力的電子工程師。
基于集成化的教學設計、一體化專業設計的思想進行課程設置的培養目標設計。本專業的培養目標為以光、機、電、計算機、化工分析一體化為特色,培養在信息技術領域(計量、測試、控制工程、智能儀器儀表、計算機軟件和硬件等高新技術領域)具有扎實的新型嵌入式系統軟硬件設計能力,具有研究、設計、制造、應用、維護、管理現代儀器儀表和測控技術裝備的能力,具有多元人文背景,有道德、善學習、勤思考、重實踐、富有創新意識、團隊合作精神和敬業精神的“研究開發型”和“工程應用型”技術人才。
為使課程設計與培養目標一致,首先根據專業目的、專業理念設計教學計劃,根據教學計劃完成專業設計矩陣和相關課程描述,并編寫課程大綱。同時,以專業目標為核心對專業設計矩陣和設計的課程進行完善和補充,形成一體化專業設計方案。如圖1所示。
2.基于CDIO模式的課程知識能力矩陣和課程體系方案
根據課程目標制訂了專業設計矩陣,指明了課程與專業目標的對應關系,使得學生在每門課程修完之后都會獲取一定的知識,提升相應的能力。
由表2可看出,在入學初期以概論引導和基礎理論學習為主,旨在將學生的思維和學習方式從高中階段轉變過來;學習中期以專業基礎培訓為主、興趣導引為輔,一方面為進入專業學習打基礎,另一方面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專業方向;本科學習后期,主要進行工程實訓和大型的專業設計課程,為就業和進一步深造做好準備。整個課程內容和開課時間按照CDIO模式進行設計、分配,合理、高效地利用學生的全部學習時間。
圖2為測控專業培養計劃與課程體系魚骨圖,體現了課程體系在四年大學教育中的培養進程,主干課程和輔助課程的關系一目了然,有助于師生在教學過程養成課程體系觀念,形成系統的培訓思維。
3.建立持續改進機制,解讀CDIO標準
集成化教學設計的基本要求為課程設計、教學方法、學習方法、考核方法與培養目標一致,并能夠持續改進,從而建立了圖3所示的集成化教學設計方案,實現了可持續發展。
測控專業基于CDIO模式的教學改革實行過程中注意了以下幾點:
(1)強調環境和關聯,提供各種機會而不是增加學習內容。以案例、項目式教學方式把電子工程師職場環境作為工程教育環境:課堂的案例教學強調CDIO作為工程教育的環境,而不是作為工程教育的“內容”;通過參與科研項目,培養學生的知識交流能力、團隊配合能力等,實現手段是實踐、重復、反饋的方式,而不是單純的講授。
(2)能力與素質培養。培養實際的工程能力不是“軟能力”,交流和團隊工作需要技術知識的應用和表達,所以技術交流能力、團隊工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職業道德等都屬于工程能力。課堂教學一段時間后集中進行學習和培訓,而不是附加能力課程,重點培養“做事”和“做成事”的能力,而非某一門課程知識,強調知識的運用而非知識本身。在實踐中鍛煉個人,人際、產品、過程和系統構建能力是應用、表達技術知識的方法。工程能力是在這樣的技術環境中培養的。因此針對測控專業不同層次人才培養,CDIO更側重于嵌入式系統工程師的培養。
4.教學管理改革和教學團隊建設
在現有學校和學院教學管理制度的基礎上,為實現基于CDIO模式的教學改革,創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管理改革模式并且有效利用現有機制。
首先,打造雙師型教師。對教師的基本要求是:具有較高的文化和專業理論水平,有較強的教學、科研能力和素質;有廣博的專業基礎知識、熟練的專業實踐技能、一定的組織生產經營和科技推廣能力及指導學生創業的能力和素質。
其次,培養專業帶頭人與骨干教師,建立新型教學模式管理制度、監控制度。并對教有所成和學有所成的師生采取一定的激勵措施。
最后,充分發揮現有測控專業教師的主動性,有效利用工科院校優質師資,聯合企業工程技術高級人才,在教學和科研上將理念與實際緊密融合,聘用實際工程經驗豐富的授課教師,通過學科的橫向拓展和縱向深入實現綜合創新。
5.教學內容、方式和方法改革
在授課方式上,以信息傳遞為主,經驗授課為輔。圍繞嵌入式系統的專業知識,確定了“嵌入式工程師”的主要培養方向,在課程內容建設和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狠下功夫,著重實施了以下措施:
(1)授課環境的改革。體系內的課程全部在實訓中心授課。為保證授課效果,人數不得超過80人。學生人手一臺電腦、一套學習開發系統,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將講授的全部例題當堂演示,學生當堂實驗,有問題現場解決,真正做到了聽講、練習、疑難解答一體化。學生課后也可以使用開發系統自行練習、設計、開發。
(2)授課內容的更新。授課內容精挑細選,自下而上,由淺入深,將學生從普通的電子愛好者培養成經驗豐富的電子工程師。首先,電子實習焊接的開發板根據單片機授課內容自行開發;其次,授課過程中的所有實例自行開發設計,且全部在開發板調試通過,示例代碼注釋詳盡,說明文檔參考資料豐富、可靠,方便學生自學;最后,在單片機實習和嵌入式系統實習中,要求完成實訓項目結合工程項目實踐,極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3)專業實驗室建設。依托中央與地方共建項目新建和改建了4個專業實驗室,其中包括1個實訓中心和虛擬儀器實驗室、傳感器技術實驗室、智能工業檢測技術實驗室。
四、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教學改革總結
針對測控專業學生的系統學習采用基于CDIO模式的集成式、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將工程項目生命全周期引入工程教育環境;結合工程實踐,既開展通識教育,又培養了學生運用知識和發現知識的能力。具體措施有:學生邊學邊做,在課堂內外進行實踐;做中促學,學生產生問題現場解決;實驗、實習創新,積極引導學生的創新思維,參加各類競賽和項目;以項目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測控專業學生培養模式改革已實施一年,培養本科生近120名,參與各類學科競賽約20項,參與科研課題45項,撰寫論文5篇,發表專利3項,獲得省級以上獎勵8項,參與的課題和項目涉及嵌入式系統、虛擬儀器、智能儀器、分析儀器、過程控制、電氣控制等領域,培養的畢業生的就業前景普遍好于往屆畢業生,獲得了用人單位和校內師生的一致好評。
參考文獻:
[1]李堅強,王志強,薛麗萍.基于CDIO模式的嵌入式系統教學研究與探討[J].計算機教育,2010,(12):122-125.
[2]王亞良,張燁,陳勇,等.基于CDIO的實驗項目開發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2):119-122.
[3]陳春林,朱張青.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工程學科教育改革與實踐[J].教育與現代化,2010,(1):67-69.
[4]嚴國志.基于電氣工程專業的ARM嵌入式系統教學研究[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0,(2):11-13.
[5]李寧,宋薇,庫少平.項目化嵌入式教學方法研究[J].單片機與嵌入式系統應用,2010,(2):5-7.
關鍵詞: 認知語義學 預科段英語 詞匯教學
一、認知語義學簡介
認知語言學主要從語言的角度,研究人腦中的概念,或根據語言分析推測思維中概念的內容。而認知語義學是認知語言學研究的核心內容,其基本原則與認知語言學的指導原則或理論基礎一致,即意義的構件是認知的概念化過程,而概念化過程以心智的體驗性為基礎,以意圖式結構為中心,通過隱喻性推理進行運作過程而改變。因此,語義比句法更為基本,并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句法。
認知語義學是語義理論研究的新階段,同時為語言教學開辟新的發展思路,為語言教育者創造出更為有效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提供理論支持。
二、五年制高師預科段英語教育現狀
五年制高等師范教材是為進一步培養高規格和高素養的專科層次小學、幼兒園教師而編寫的教材。該教材在編寫上努力體現“五年一貫”的思想。其基本構思是前三年以基礎性為主,后兩年以選擇性為主。本論文著重研究前三年英語教學情況。根據教學實踐及理論知識,筆者對此有所感悟,即預科段英語教學存在不同程度的困境,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中國學生的詞匯學習處于“耗時低效”的狀態――中學英語對單詞量要求較大,而詞匯對于大部分英語學習者來說都是很大的難題;
2.學生聽力和閱讀也不能達到應有的水平――對于聽力或是閱讀中涉及的外國文化與習俗,學生知之甚少,從而導致學生在英語聽力和閱讀理解方面存在很大困難。
3.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普遍偏低――很大一部分學生怯于開口練習英語對話,導致很多英語學習者經過多年的英語學習后,習得的只是“啞巴英語”。
筆者試圖從認知語義學與預科段英語教學中的詞匯教學方面入手,嘗試說明其中認知語義學與預科段英語詞匯教學方面的關系,即認知語義學在預科段英語詞匯教學方面的應用。
三、認知語義學具體英語教學的應用
筆者結合上述認知語義學的相關基本觀點,歸納總結了認知語義學在預科段英語詞匯教學具體時間方面的應用。具體以英語中的詞匯教學為例,提出認知語義學的相關理論可以與預科段英語詞匯教學相結合,比如,結合語境進行詞匯的進一次或同一詞的辨析教學,以及運用語境確定一詞多義義項的具體選擇與使用;通過語義學中不同義場與相同義場,進行聯想與歸納;最后從語義的關聯性,搭配式詞語的常用現象。
1.語境
(1)辨析近義詞使用:英語中有許多同義詞或近義詞,給詞匯教學帶來不小的難度。如果老師列舉一組同義詞或近義詞,孤立地講解它們在語義或用法上的區別,則可能會使學生理解偏差、運用混淆、記憶困難,因此,創造語境,在生動的語句中講詞解義、辨別用法。例如:“一個年邁的老人獨自一人生活,感到很孤單。”在這個句子中,前后分別用到“獨自”和“孤單”,那么到底是用alone還是用lonely呢?近義詞alone和lonely均含“單獨”的意義,但二者的感彩不同:alone意為“獨自的(地)、單獨的(地)”,側重說明獨自一人,沒有同伴或助手,是指客觀情況。lonely表示“孤獨的,寂寞的”意思,該詞帶有濃厚的感彩,具有“渴望得到同伴”的含義。因此,“獨自一人生活”就要用alone修飾,“感到很孤單”可以用lonely描述。就可這樣翻譯為:“A very old man lived alone and felt very lonely.”通過語境,把alone和lonely的詞義、詞性和用法的差別展現出來。老師在創造語言語境的同時,還可以利用表情、手勢等非語言語境強化單詞區別,幫助學生加深印象。
(2)確定多義詞義項:一詞多義現象極大地豐富了英語詞匯,但給詞匯的確定與理解帶來困難。這些詞匯在不同的語境中會有不同的詞義。因此,可以根據詞匯在句子中的具體使用了解詞匯的一詞多義現象。比如英語單詞lie在不同語境中會有不同意義。在這里分析三種:①I saw him lying on the couch asleep.(我看見他躺在沙發上睡著了。)這里lie是“躺著”的意思;②The issue lies with you. You must decide.(這件事要看你的了,你必須拿主意。)這里lie是“看你的”的意思;③Don’t lie any more; I don’t trust you.(別再撒謊,我不再相信你。)這里lie是“撒謊”的意思。因此我們要結合語境,分析一詞多義現象。
2.語義場
在英語中,語義場是指許多單詞是沒有聯系的,但是其形成不同的語義場。在相同的語義范疇下的詞語屬于同一語義場,比如色彩詞語。這里給出隸屬于同一語義場的一些例子:
A.vegetable: cabbage,spinach,cucumber,cauliflower,pepper,onion,tomato,etc.
B.furniture: table,stool,bench,cupboard,wardrobe,bed,sofa,tea table,etc.
C.movement: run,walk,scramble,stroll,saunter,wander,stride,strut,pace,parade,tramp,ramble,race,dash,etc.
D.laugh:giggle,guffaw,heehaw,sneer,simper,smirk,etc.
筆者認為通過不同語義場,以及同一語義場,可以很好地幫助我們認識、區分并掌握英語詞語。比如,教師在課堂上,通過不同語義場及同一語義場的聯想與歸納,可以更好地講解英語詞語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使學生在記憶時,通過同一語義場的聯系,舉一反三,有一個清晰明了的概念,從而形成思維的聯系,便于記憶。
3.關聯性
關聯性在語義方面,主要是指搭配,即詞匯在一定環境中,由于它與其他詞匯的共同聯系而獲得的關聯性。例如:牛的走路方式,我們用“wander”,而不用“stroll”,因為wander,vi. to move about aimlessly or without any destination,esp. in search of food or employment,而stroll,vi. walk leisurely and with no apparent aim。 People were strolling along the beach. 即stroll 指很閑適的散步,wander指毫無目的地漫步,或者是不直接地去一個目的地。雖然都是漫步、散步,但是重點不一樣,一個著重在“悠閑”,一個著重在“無目的”。所以我們描述牛的走路方式用“wander”而不用“stroll”。 同樣,“pretty”和“handsome”在與其他詞語搭配時也是不同的。具體如下:
Pretty { girl,woman,flower,etc.}
Handsome {boy,man,car,vessel,etc.}
對于大家普遍感到疑問的“make”與“do”的區別,也可以用搭配式教學法加以區分。如:
Make{a living,a meal,friends,a face,an effort,an attempt,etc.}
Do {a job,one’s duty,the dishes,a favor,etc.}
通過“wander”與 “stroll”、“pretty”與“handsome”和“make”與“do”,我們不難設想,搭配式英語詞匯教學法可以廣泛應用到英語詞匯教學中。搭配式教學,對于解決詞語的搭配問題可以提供很好的解決方法,特別是對高考英語中的單項選擇和完形填空有很大幫助。
四、結語
筆者以預科段英語中的詞匯教學為例,簡述認知語義學的相關理論可以與預科段英語詞匯教學相結合,比如,結合語境進行詞匯的近義詞或同義詞的辨析教學,運用語境確定一詞多義義項的具體選擇與使用,通過語義學中不同義場與相同義場,聯想與歸納,從語義的關聯性,利用詞語之間的搭配關系進行詞匯教學。
運用這些基本的認知規律認知語言體系,可以加深學生對詞匯的理解和記憶,從而使學生的詞匯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終有利于學生構建一個完整和牢固的詞匯體系。
總之,預科段英語詞匯教學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讓學生快速、牢固地掌握一定數量的詞匯,還必須將詞匯的學習與語言的實際應用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胡開杰.外語教學改革與實踐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6.12第一版.
[2]劉潤清.外語教學研究的發展趨勢。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1).
[3]魯子問.新編英語教學論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5]吳國華,王銘玉.語義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48-49.
關鍵詞:虛擬現實;教學實踐;三個基本;點面結合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1引言
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簡稱VR)主要采用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現代高技術生成逼真的視、聽、觸覺一體化的特定范圍的虛擬環境(Virtual Environment,簡稱VE),用戶借助必要的設備(如特制的服裝、頭盔、手套和鞋),以自然的方式與虛擬環境中的實體對象進行交互作用、相互影響,從而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和體驗。虛擬現實具有3I特性,即交互(Interaction)特性、沉浸(Immersion)特性和構想(Imagination)特性。交互特性強調參與者通過專用設備以人類自然方式與VE中的對象進行相互操作;沉浸特性要求計算機所創建的虛擬環境能使參與者產生置身其中的體驗;構想特性是指虛擬環境能夠啟發參與者發現新問題并輔助產生創新思維。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圖靈獎”獲得者,被稱為計算機圖形學之父的美國科學家Ivan Sutherland發表“終極顯示”論文提出虛擬現實概念,自此,虛擬現實技術歷經一系列里程碑式的理論、方法與技術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重大工程應用成果。今天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領域已經非常廣泛,主要包括三大應用方向,即訓練演練、規劃設計與預測、觀賞娛樂等。例如在虛擬戰場環境中進行作戰指揮模擬,宇宙飛船、飛機、艦船模擬駕駛訓練,飛機、導彈、輪船等復雜系統的虛擬設計與制造,城市環境規劃及其建筑物的展示,手術培訓與導航,游戲動漫與影視制作等。由于虛擬現實技術涉及的學科綜合性、交叉性強,是可以拉動多學科發展,不斷產生新思想、新技術,具有廣泛和重大應用前景的科學技術領域,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把虛擬現實技術確定為信息領域優先支持的三大前沿技術之一。
2課程的特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學院從1994年開始從事虛擬現實技術領域的研究,取得許多創新成果,在相關學科領域產生了較大影響,逐步形成了北航計算機學院一個新的優勢學科方向。作為計算機應用本科生的專業限選課程,“虛擬現實技術”課程教學已經講授了5年。本課程的教學目的是通過對有關虛擬現實技術國內外研究熱點問題、典型研究工作的介紹,使學生了解當前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趨勢;通過對虛擬現實基本原理、基本算法、開發方法、主流系統的介紹,使學生掌握虛擬現實主要技術、開發環境與平臺;以虛擬現實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工作為主要實踐教學支撐,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滿足國民經濟和國防部門對虛擬現實領域專門人才的需求。虛擬現實課程具有以下特點:
2.1學科交叉性、綜合性強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虛擬現實技術重點研究心理學、控制學、計算機圖形學、數據庫設計、實時分布系統、電子學和多媒體技術等多學科融合的技術,研究醫學、娛樂、藝術與教育、軍事及工業制造等多個相關領域的虛擬現實技術和系統。”虛擬現實技術主要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技術、機械工程科學與先進制造技術等學科中孕育并實現跨越,逐步發展成熟,涉及心理學、認知科學、計算機圖形學、仿真技術、多媒體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并行處理技術和多傳感器技術等,學科交叉性、綜合性強,如圖1所示。
2.2數理基礎要求高
虛擬現實課程的許多理論、方法和技術涉及大量的數學公式和物理定律,例如在基于圖形的虛擬現實技術中所涉及的計算機圖形學,基于圖像的虛擬現實技術中所涉及的圖像處理和信號處理技術,在建模技術中涉及的動力學、運動學等,都需要學生具備深厚的數理基礎。
2.3創新思維豐富
虛擬現實被眾多學者認為是科學研究與工程實踐中理論和實驗方法之外的第三種方法,可以虛擬和仿真人類難以到達的宏觀或微觀環境,進行研究和體驗;在虛擬環境下進行逼真的規劃、設計、訓練演練,作出評價和決策,其與生俱來的構想特性能夠啟發參與者發現新問題并產生創新思維。虛擬現實技術由于多學科交叉性,在不同學科交叉融合中源源不斷地產生新思想、新方法。
2.4工程應用突出
虛擬現實技術既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方法,也有大量的典型算法,同時又是一門應用牽引強,各種開發平臺和應用工具豐富,人機交互設備多,軟硬件結合與系統集成占相當比重的課程。
2.5課程內容多課時緊
本課程是本科生計算機應用方向的限選課程,在本科四年級上學期開設,其間正值學生考研復習準備階段,課時總計36學時,課內教學18學時、課外實踐18學時,授課時間十分緊張。
3教學內容安排
我們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在不斷與學生教與學交互的活動中,結合自身學科研究特色,總結、完善主要教學內容,形成了如下的教學大綱:
第一章:概論(2h)
問題的提出、名詞術語、虛擬現實特征、里程碑工作和研究現狀、國內外典型應用實例。
第二章:虛擬現實硬件與系統(2h)
虛擬現實輸入設備、虛擬現實輸出設備、高端圖形工作站、圖形處理單元(Graphic Processing Unit簡稱GPU)、典型沉浸式交互系統的構建實例。
第三章:基于圖形的虛擬現實建模與開發技術(6h)
視覺感知相關基本概念、場景表示與數據庫結構設計、CREATOR建模軟件與合成自然環實例、場景圖組織與基本繪制流程、OpenGVS與WTK開發軟件、虛擬場景漫游應用程序開發實例。
第四章:基于圖像的虛擬現實建模與繪制技術(2h)
IBMR技術與全光函數、全景圖像與柱面全景圖像實例、同心拼圖方法。
第五章:人工生命-人工魚實例(2h)
人工魚的總體方案、人工魚的生物力學分析、感知與行為建模、幾何建模與外觀屬性、虛擬海洋環境建模、運動系統、逼真性與效率權衡。
第六章:虛擬人技術(2h)
人體抽象模型與國際標準、逼真運動獲取與表示、運動約束與重用、虛擬人技術應用實例。
第七章:分布式虛擬現實技術(2h)
DIS技術與IEEE1278、HLA技術與IEEE1516、分布交互仿真程序開發與應用實例。
教學實踐與課外教學安排:(18h)
課外研讀學習OpenGL、構建虛擬現實漫游程序;參觀虛擬現實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觀看演示、操作實驗室研究設備,了解當前主要研究方向和趨勢。
4教學實踐與思考
針對虛擬現實課程的上述特點,我們在課程的教學活動中形成了“突出三個基本,注重融會貫通;點面結合,各有側重;結合實例,促進創新思維”的教學思路。
4.1突出三個基本,注重融會貫通
在教學中突出三個基本,即突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算法的講授。虛擬現實課程的諸多內容來自不同的研究和應用領域,貌似差之千里,但是其核心思想常常殊途同歸。對于這部分內容在教學活動中應有意識進行聯系,分析講解,努力讓學生融會貫通。以細節層次概念(LOD)為例,細節層次概念是圖形建模中的基本概念,是指用一組復雜程度(常常以多邊形數來衡量)各不相同的實體細節層次模型來描述對象,在運行時根據一些主客觀標準在這些LOD模型間進行切換,實時改變場景的復雜度,從而能夠繪制效率與效果的平衡,該方法需要解決模型間切換時產生的視景跳躍問題。在GPU的基本貼圖處理(MIP MAPPING )、復雜光照模型實時繪制等研究工作中也引入和應用了同樣的原理,因此在講解細節層次概念時進行舉一反三,加深學生對這一滿足逼真性和繪制實時性普適基本方法的理解,進一步可以引伸出連續細節層次方法以及與視點相關的遞進傳輸技術如何滿足基于網絡的虛擬現實應用問題。這樣教學思路始終貫徹在七維全光函數降維、八叉樹的數據組織方法等諸多教學內容中,以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
4.2點面結合,各有側重
虛擬現實課程涉及學科眾多,內容十分豐富,有限的課時內做到面面俱到幾乎不可能。我們的教學大綱基本覆蓋虛擬現實的主要研究分支,重點是基于圖形和基于圖像的虛擬現實技術,由于增強現實在其他課程有重點講授,不過多涉及。其次注重對當前國內外的研究重點、熱點問題,以及當前的主流設備、開發工具與平臺介紹。通過發揮授課教師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背景,結合實驗室多年的研究工作進行知識點的深入講解。例如在分布式虛擬現實技術教學中,實驗室在該方向上開展了長達十年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既體現了該內容的基本方法、國際標準,又體現了當前的最新研究成果。該內容的教學從早期的DIS入手,通過與HLA核心技術的對比,重點講解分布式虛擬現實技術如何應用數據抽象與封裝、與訂購、基于值的信息過濾 (DDM)等核心技術解決大規模交互仿真問題,進一步引伸介紹目前該方向的研究進展,讓同學了解當前研究熱點問題。
4.3結合實例,促進創新思維
虛擬現實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科學技術,不同學科理論與方法的互相借鑒、啟迪、創新尤為明顯。因此在講授具體內容的同時,應介紹該研究工作和成果產生的背景,體現交叉創新、集成創新思路,啟迪同學的創造性思維是本課程不斷追求“授之與漁”的目標。在課程綜述中重點介紹信息資源環境的智能化、普適化、協同化、沉浸化發展的各個不同歷史時期代表性工作,以及仿真技術、先進制造技術等學科對虛擬現實的重要貢獻,突出虛擬現實技術交叉融合的特性。將具體的課程知識點講授融入到典型實例中,人工生命課程教學中以ACM優秀博士論文工作為基礎,講述了人工魚的感知與行為建模、幾何與外觀屬性建模、虛擬海洋環境建模等,目的在于突出建模內涵的寬泛性和在虛擬現實技術中的重要地位,通過詳述人工魚的生物力學分析、總體方案設計,行為與運動系統實現,歸納總結出多學科交叉、逼真性與效率的完美平衡是其創新所在。在講授虛擬人技術時,首先提出逼真人體運動復雜性和實時性這一矛盾,引入機器人技術領域的逆向運動學以及信號與系統中的信號處理方法,重點介紹借鑒其他學科方法解決虛擬人運動重用和大規模人群等關鍵問題,強調借鑒啟迪是創新的源泉。在諸如同心拼圖、分布式虛擬環境中同樣貫徹了結合實例,促進創新思維這一教學思路。
5結論與展望
“虛擬現實技術”涉及面寬、內容十分豐富,同時發展迅速,應用越來越廣泛,如何講授好該課程是一個需要不斷探討、研究總結的教學課題。筆者在多年的教學活動中,通過教與學的交流,不斷總結形成了一些教學思路和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仍然需要不斷完善充實,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內容:(1)如何做好虛擬現實技術課程與計算機圖形學、多媒體技術、圖像處理技術的銜接;(2)如何利用好虛擬現實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環境、軟硬件資源以進一步加強虛擬現實課程的實踐環節。我們將在今后繼續研究探索,以解決這些重要問題。
參考文獻:
[1] 趙沁平. DVENET分布式虛擬現實應用系統運行平臺與開發工具[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
信息素養教育
調研分析
分類號G201
DOI
10.16603/j.issnl002-1027.2016.06.014
多年來,高校圖書館在信息素養教育的實踐中逐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實現了多元化、全方位的用戶信息素養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各館發展不均衡、教育理念保守、教育模式落后等問題。隨著微課、慕課等新型教育模式的興起,高校圖書館的信息素養教育也進入到創新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就目前國內高校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的現狀進行了全面調研和考察,梳理了信息素養教育的現狀,查找了現有問題,提出一些建議,旨在為國內高校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的改革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1.調查概況
本次調查的是全國高等院校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的現狀。調查時間為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調查內容主要是高校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的教學硬件與師資的基本信息、面向本科生開設的信息檢索課程、面向研究生_設的信息檢索課程、新生培訓、專題培訓講座、“嵌入式”教學、開展各項信息素養教育活動等七個方面。此次調研通過網絡問卷形式進行。問卷設計了72個問題,由沈陽師范大學圖書館主要負責,清華大學、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貴州師范大學、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四川農業大學、首都醫科大學、長春職業技術學院、內蒙古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內蒙古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北京工業大學、重慶大學、江蘇大學、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安徽職業技術、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同濟大學等17家高校的圖書館協助完成。共回收問卷545份。問卷來自全國28個省份的高校圖書館,其中“985工程”、“211工程”高校有71所,普通高等院校有314所,高職高專院校有160所。
2.基本信息的調查統計
2.1教學硬件
擁有1-6個培訓教室的圖書館占絕大多數,占總數的84.7%;擁有7個以上的專用培訓教室的圖書館占總數的4.1%;培訓教室由學校統一安排的圖書館占總數的4.1%。沒有培訓教室的圖書館占總數的7.1%。
擁有教學電腦達到100臺以上的圖書館占39.13%,擁有50-100臺教學電腦的圖書館占29.19%,擁有50臺以下教學電腦的圖書館占總數的31.67%。在投影儀方面,擁有1-6臺投影設備的圖書館占總數的82.1%,只有9.39%的圖書館沒有投影設備。
2.2師資力量
信息素養培訓教師數量在6人以內的圖書館占總數的62.1%,7-10人的圖書館占總數的23.38%,達到11人以上的圖書館占總數的14.52%。
圖書館員為培訓教師的主要來源。有186所圖書館邀請數據庫商為讀者開展過信息素養教育方面的培訓,有172所圖書館邀請過院系教師進行培訓。
學歷方面,從事培訓的教師絕大多數擁有本科以上學歷,其中421所圖書館共1769位培訓教師擁有碩士學歷,還有100所圖書館共194名博士擔任培訓教師。
職稱方面,擁有中級職稱的教師占絕大多數,425所圖書館共有1746名培訓教師擁有中級職稱;另外,368所圖書館擁有副高級職稱的培訓教師共955人,175所圖書館擁有正高級職稱245人。
只有64所圖書館的培訓人員全部為專職。302所圖書館的培訓人員為兼職,還有123所圖書館是專職和兼職教師均有。
2.3其他
圖書館網站擁有信息素養教育或相關欄目的圖書館有236所,占總數的43.30%。此外,有375所圖書館對本校學生開展過信息素養意識和能力方面的相關調查,占到總數的68.80%。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高校圖書館對于學生信息素養的摸底工作給予了足夠重視,對于了解學生具體情況,開展有針對性的信息素養教育具有很大幫助。
3.面向本科生的信息檢索課程的調查、統計與分析
開設信息檢索課程一直是高校圖書館進行信息素養教育的主要方式。圖書館信息檢索課程開設時間早,歷時長,課程內容豐富,體系完整,具有較高的受眾群體,是圖書館主推的信息素養教育模式。到目前為止,被調查的545所高校圖書館中有377所至少開設一門授課對象為本科生的信息檢索相關課程,比例達到69.17%。
3.1課程基本情況
我國高校圖書館的文獻檢索課啟蒙于20世紀70年代末期。調查顯示(表1)最早開設文獻檢索課的為湖北醫藥學院,開設于1977年,華東理工大學開設于1979年。此后,文獻檢索課迅速發展,一大批高校在80年代初期開設了與文獻檢索相關的課程,并一直處于穩步增長狀態。
從課程名稱來看(表2),開設課程的高校中有70.29%的高校以“文獻/信息檢索”為課程名稱;一些專業性質比較鮮明的高校則側重于專業信息檢索,如醫學信息檢索、經濟信息檢索等。
有21%的高校將文獻信息檢索課區分為文科和理科,還有7%的高校區分為科技類和文史類,其他則未作區分。例如清華大學圖書館的“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程,按學科分為化工、理工和社科三類;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將“信息檢索與利用”課程分為理科和文科。
在接受教育的對象中,本科一到四年級所有學生都為接受教育的對象,但以大學二年級和大學三年級的本科生為主。
有94所高校將課程設為必修課,占25%,而283所高校將此課程設為選修課,占75%。
在課時設置方面(表3),最少為2課時,最多為72課時,大多數高校圖書館的文獻檢索課程都為16/18學時或者32/36學時,即上課頻率為每兩周一次或者每周一次。
高校每學期平均接受教育人數在100-500人的最多,有114所,占33.43%(表4)。受教育人數的多少主要取決于開設課程的性質及配套師資與硬件條件。以沈陽師范大學圖書館為例,該圖書館開設本科生文獻檢索通識選修課,采取50人小班教學的形式,每學期開課的約6個班級,每學期平均接受教育人數為300人左右。而江蘇大學圖書館開設“文獻檢索與利用”必修課,平均每學期接受教育人數為7000人,為受教育人數最多館。
3.2教學內容與方法
作為一門方法類課程,超過半數的圖書館沒有指定教材;有30%的圖書館選用任課教師自編的教材,均為正規出版發行的圖書;只有7%的圖書館使用他編教材,被選用的教材多是來自清華大學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信息檢索類相關圖書;有8%的圖書館使用規劃教材,這些院校以醫學類高校和高職高專院校為主,使用衛生部統編教材和“十二
五”規劃教材。
各學校在教學內容中涉及了與文獻檢索相關的眾多內容,但更多圖書館將教學內容集中在信息檢索基礎知識、常用數據庫與網絡資源的檢索方法等,針對信息的管理、評價與利用的教學內容相對較少
在教學方法上,94.7%的高校圖書館都采用“課堂講授+教師操作演示+學生上機實習”相結合的經典教學方法。并且學生上機實習的課時為課程總課時的1/3至1/2。但也有17所院校未專門安排上機時間,而是采用課后學生自行練習的方式來完成實踐。信息檢索作為一門操作性較強的課程,有必要給學生留出充分時間進行實際練習,以便吸收消化理論知識。
此外,還有部分圖書館開發了信息檢索教學平臺,通過網絡授課的方式完成課程教學。如北京工業大學圖書館的文獻檢索教學平臺和復旦大學圖書館的信息檢索與利用網絡課堂。各圖書館在文獻檢索課程中融入了許多創新教學模式(表5)。最廣泛采用的是應用案例教學法和任務驅動教學法。此外,項目教學法、激勵型教學法、Big6教學法、TBL教學法等也被廣泛應用于信息檢索課的教學實踐中。
調查統計顯示(表6),各高校圖書館為在教學實踐中達到最佳效果,積極將各種創新教學方式和手段引入課堂。其中交流互動就是被最廣泛采用的方法之一。此外,還有圖書館進行“課間秀”,或以小組為單位獨立完成學習任務,從而給學生鍛煉和展示的機會。在課程設計中,融入“階段式”教育理念,對學生進行“漸進式”教育。或采用融入教學競賽的“一體化”方法,讓學生在競賽與游戲中愉快學習。
應用最新的教學方法,有助于促進文獻檢索課的發展。近兩年微課、慕課、翻轉課堂逐漸被人們所了解,圖書館也與時俱進,將這些最新教學手段應用于信息檢索課的教學中(表7)。雖然采用這些最新教學方法的圖書館并不多,還處于萌芽階段,但相信隨著教學理念的發展,必然有更多圖書館采用這些最新的教學方式來優化面向本科生的信息檢索課程。
3.3考查方式與效果評價
大部分圖書館都以多種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考核,其中出勤情況和平時作業是使用最廣泛的兩種方式,在這兩項的基礎上,再增加期末考試,然后得到學生的最終成績。采取開卷考試為期末考核方式的圖書館最多,僅有少數圖書館采用閉卷考試的方式(圖2)。此外還有其他考核方式,如北京語言大學、哈爾濱商業大學等采用課題檢索報告的方式,考查學生對檢索方法的綜合掌握情況;上海商學院等采用撰寫課程論文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考查;南_大學在考察方法中融入學生學習成果個性化展示環節,讓考核生動有效;還有部分圖書館不設置考試或考核環節。
大部分高校都對課程是否達到預期效果進行了評價(圖3)。采用課堂反饋與交流方式的最多。此外,還有一部分院校借助學校教務處統一的評教系統以及教務處統一組織督學聽課的方式來進行課程效果評價。
4.面向研究生的信息檢索課程調查、統計與分析
面向研究生的信息檢索課程的調研內容與面向本科生的信息檢索課程的調研內容基本一致,調研結果顯示的規律和趨勢與面向本科生的信息檢索課程略有不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4.1課程基本情況
開展面向研究生的信息素養教育課程的圖書館共有134所,占總數的24.58%。其中安排學生上機實習的課時一般占總課時的1/3。課程以選修課居多。研究生一年級新生是主要授課群體。課程多不區分學科。每學期平均受教育人數在100人以下的圖書館居多。
4.2教學內容與方法
多數圖書館并不指定教材,相比面向本科生的課程可以看出,面向研究生的信息素養教育課程更加側重對信息利用方面的知識的講解,增加了論文寫作與投稿、文獻管理軟件、學術道德方面的教學內容。此外少數圖書館的教學內容還包括情報學基礎理論、科研課題選題方法、學術研究過程中的規范、學術論壇、課題查新、文獻傳遞與全文獲取方法、信息分析方法、專業軟件使用(如醫學)等。面向研究生的信息素養教育課程應用最多的創新教學法是“應用案例法”。有15所大學圖書館采用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有14所大學圖書館采用了“慕課”教學模式,有ll所大學圖書館采用了“微課”教學模式。對業界起到很好的引領和示范作用,經過實踐檢驗,運用成熟后,可以普遍推廣。
4.3考核方式與效果評價
面向研究生的信息檢索課的考核方式以期末開卷考試為主,提交文獻綜述、撰寫綜述論文、為導師所定課題撰寫綜合檢索報告、提交項目檢索匯總報告等考查方式也占有一定比例。可見,對研究生信息素養能力的考核更傾向于與其所在專業、學科緊密聯系,達到學以致用的授課目的。
5.關于新生培訓的調查、統計與分析
5.1新生培訓形式
新生培訓是引導新同學了解圖書館的資源與服務、建立對圖書館初步印象的重要途徑。調查顯示(表8),幾乎所有的高校圖書館都采用了兩種以上的教育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開展新生教育。以發放新生手冊等宣傳材料、現場講解與參觀圖書館這兩種形式最為普遍。還有一些非常有新意的教育形式,如四川電子科技大學圖書館通過沙畫視頻、武漢大學圖書館通過舉辦書海尋寶和知識問答等活動來吸引新牛,加深他們對圖書館的認識。
5.2“面對面”式培訓
“面對面”式的培訓是高校圖書館開展新生人館教育的最主要途徑,這一培訓模式的實現途徑主要是課堂講授與圖書館參觀兩種。調研顯示,有76%的高校圖書館要求新生入學必須全部參加入館教育,從而保證了新生教育的覆蓋面。有15%的圖書館采用自愿參加入館教育的方式,還有9%的圖書館則是組織部分院系的新生參加入館教育。
新生培訓的班級人數多少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培訓的效果。調查結果顯示(表9),單場培訓采用最多的是以學院為單位、禮堂式全員培訓、百人以上規模,這三種大班型的培訓之和比例高達62.11%。而采用效果最好的以40人以內小班形式開展培訓的圖書館僅有8.06%。人數過多的大班培訓方式,會嚴重影響培訓的效果。
在新生培訓工作中,圖書館的人力資源明顯不足。為緩解這個問題,一些圖書館開始嘗試通過聘用學生志愿講解員的方式來進行彌補。調查結果顯示,有18.62%的高校圖書館聘用了學生講解員。以沈陽師范大學圖書館為例,該館以讀書文化節為契機,每年招聘30-40名對圖書館較為了解、且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作學生講解員,并對他們進行集中培訓,以達到圖書館所要求的標準。
5.3新生專欄
越來越多的高校圖書館開始注重新生專欄這一新興的教育陣地,調研顯示,共有153所高校圖書館在網站上開辟了新生專欄,占總數的30%。其中50所參與調查的“211工程”高校的圖書館當中,有28所擁有新生專欄,占比達到56%。
從欄目內容看,調研顯示(表10),最多的是宣傳網頁、PPT或PDF格式的宣傳材料,此外,視頻動畫、圖片秀等較為直觀的形式也是各高校圖書館比較樂于使用的方式。一些更為新穎的形式,如虛擬場景導航和排架游戲等,則由于技術門檻較高、設計難度較大,因此只有非常少的圖書館應用。此外,還有37所高校圖書館在新生專欄中提供相應的自測題。如溫州大學圖書館將自測題與開通借閱權限相掛鉤,測試通關的同學才能開通借閱權限,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培訓效果。
6.專題培訓講座的調查、統計與分析
在調研的545所高校圖書館中,有499所開展過專題培訓講座,占91.5%。
6.1主題內容
總體來看,專題培訓的主題仍以圖書館數字資源和網絡信息的檢索與利用為主,但近幾年圖書館也在不斷拓展主題范圍,以滿足用戶不斷變化的需求,調研顯示有121所圖書館增設了有關“計算機及常用軟件使用”“新技術新媒體”“就業指導”“科學研究方法”“學科信息資源檢索”等方面的專題講座,如浙江大學開設有“OFFICE各類應用軟件使用介紹”;沈陽師范大學開設有“3D打印”“微視頻制作”;中華女子學院開設有“進入職場:應聘和面試”;清華大學圖書館開設有“開題立項前的文獻調”“論文寫作與投稿指南”“物理\化學\航天航空\醫學\材料類學科信息資源概述與檢索”等專題講座。
6.2講座的時間、場次、人數
講座的時間安排要充分考慮到是否與學生的專業課時間沖突,為了讓更多學生聽到講座,大部分圖書館會將講座時間安排在下午或晚上9-10節,更有15所圖書館選擇學生較少有課程的晚上11-12節進行專題培訓(表11)。
每學期開展培訓講座的次數(表12)在1-10次的圖書館居多,占總數的74.44%。每學期開展次數達到40次的只有10所圖書館,占總數的2.03%。
每學期接受培訓人數達到1000人以上的圖書館有102所,占20.73%,受培訓人數為500人以下的有285所圖書館,占到57.92%。501-1000人的有105所圖書館,占21.34%。總體看,圖書館專題培訓講座的受教育人數還比較多,多數圖書館每場平均都在50人以上。
6.3培訓方式
培訓講座以教師講授形式進行的有478所圖書館,此外有部分圖書館還同時上傳了網絡培訓課程,或通過網絡課堂進行授課,或請數據庫商作為培訓師授課等。其他創新還有:北京大學的答疑式講座;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根據電子資源特點,主動聯系各學院教研室設置專題講座;山東師范大學根據學生學業進程,安排不同的內容培訓等。
培訓講座結束后,一些圖書館也會在網上及時共享課件、講稿和視頻等課程資源,供學生課后學習。有197所圖書館提供校園IP范圍內的資源下載服務,占40.45%。134所圖書館提供開放下載,還有156所圖書館不提供下載。不提供課件等資源下載的圖書館的比例達32.03%。
針對因各種原因無法聽到課程的學生,除提供課程資源供線上自W外,還有245所圖書館提供專題培訓講座的預約服務,占50.52%。學生可以預約講座的主題及時間,圖書館老師根據預約請求,有針對性地為其進行專場培訓。但也有240所圖書館不提供自行預約服務,占49.48%。兩種情況基本持平。
6.4宣傳推廣
調研顯示(表13),大多數高校圖書館都采用多途徑、立體化的宣傳方式,最大程度地吸引學生參與培訓。圖書館主頁、電子顯示屏、海報、數據庫商宣傳單是最常用的組合宣傳方式。其他宣傳推廣方式還包括QQ群、學校辦公系統、與院系輔導員聯系、在學生公寓黑板張貼培訓日程、短信平臺通知、校園BBS、教學網站等。
7.對“嵌入式”教學的調查、統計與分析
7.1“嵌入式”教學的總體情況
自2003年起,高校圖書館嘗試將“嵌入式”教學法引入信息素養教育。被調查的545所圖書館中,已有97所開展了“嵌入式”教學服務,占調研總數的17.79%。這表明“嵌入式”教學正在逐漸地、穩步地開展。從嵌入課程的數量分布來看,能夠嵌入學校1-3門課程的圖書館占大多數,共有53所,占54.64%。雖然絕大多數圖書館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但也有少數圖書館取得了顯著成效,嵌入課程的數量達到了一定高度,如復旦大學圖書館、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武漢大學圖書館、沈陽師范大學圖書館,他們嵌入的課程均達到20門以上,武漢大學圖書館更是嵌入了全校30多門課程,為所有圖書館之最。50所圖書館的累計嵌入學時在15課時以內,占開展嵌入式教學的圖書館的51.54%。
7.2“嵌入式”教學模式
“嵌入式”教學一般有虛擬嵌入和實體嵌入兩種模式。提供虛擬“嵌入式”教學的圖書館共有87所,占89.69%。提供與學科相關的網絡學術資源是多數圖書館的做法,有59所圖書館采用。另外,提供與學科相關的教學課件、教學參考書目、信息素養實習題與指南,利用即時通訊工具進行在線咨詢互動等,也是這些高校圖書館常用的嵌入方式。
提供實體“嵌入式”教學的圖書館有94所,占96.90%。講授相關信息素養知識是多數圖書館“嵌入式”教學的主要內容,有77所圖書館提供此類服務;課堂互動答疑也是各館主要采用的嵌入方式,有52所圖書館提供。此外,“嵌入式”教學的方式還有參與課程設計/大綱討論/分析教學案例、收集反饋信息用于調整教學、評判學生作業、提供上機實習指導等。
8.關于開展各項信息素養教育活動的調查、統計與分析
8.1舉辦讀書會活動
被調查的545所高校圖書館中,有341所曾舉辦讀書會等活動進行信息素養教育,比例達到62.6%。讀書會可以拓展學生的學術視野,豐富學生知識,在信息素養教育中具有特別積極的作用。活動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以讀書月、讀書節為契機,開展讀書會等活動;二是依托學生社團或成立讀書社,定期舉辦讀書活動。
8.2舉辦檢索競賽活動
通過調研發現,競賽式信息素養教育模式已悄然興起,目的是通過“以賽促學”來提升信息素養教育。被調查的545所高校圖書館中,有184所舉辦過檢索賽等競賽活動。檢索賽等競賽活動與傳統信息素養教育模式相比,更有趣味性,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能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圖書館的各種電子資源和服務內容,快速掌握檢索和使用電子資源的技巧,增加利用圖書館各種電子資源的興趣。
8.3舉行講座、報告
講座、報告類活動也是促進信息素養教育的常用方式。被調查的545所高校圖書館中,有224所舉辦過真人圖書館、專家講壇、沙龍等講座、報告類活動來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教育。2008年,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首次嘗試真人圖書館,隨后在國內圖書館引發新潮流,現已成為信息素養教育的新模式。各高校圖書館都在著力打造自己的專家講壇品牌,如武漢大學圖書館的“文華講壇”、國防大學圖書館的“周六講壇”、北華大學圖書館的“書苑講壇”等。
9.對全國高校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現狀的思考與建議
9.1傳統信息素養課程的普及化、層次化、系列化
(1)課程開設普及化。
傳統信息素養課程通常是指針對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信息素養教育學分課程,特別以“文獻信息檢索”類課程為主。1984年,教育部印發《關于高等學校開設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的意見》的通知,自此高校圖書館紛紛開設文獻檢索課。30多年來,每年都有相當數量的圖書館開設課程,但也有很多高校圖書館因各種原因而不得不停開課程。時至今日,面向本科生的開課率僅為69.17%,并沒有預期中那樣達到很高的普及率。與此同時,面向研究生的信息素養教育課程的開課率更是低至24.58%。傳統信息素養課程的低開課率現象令人堪憂。雖然絕大多數高校圖書館已將信息檢索課程申請為一門通識類選修課,但還沒有像英語、計算機、思想政治等課程一樣,將信息素養課程納入到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必修課中去。當然,這與學校對信息素養教育的重視程度、圖書館的師資力量、教學硬件條件等因素有直接關系。2015年12月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別指出“圖書館應重視開展信息素質教育,采用現代技術手段,加信息素質課程體系建設”。因此,高校圖書館有責任也有義務高度重視信息素養教育工作。高校圖書館可以一方面努力爭取學校對這門課程的重視程度,給予一定師資和教學硬件的投入,另一方面可以嘗試先在有強烈需求的部分學院開設面向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必修課程,再逐步擴展到全校范圍,最終使信息素養教育課程在高校得到最大范圍的普及化。
(2)課程內容區分化。
高校圖書館的信息素養教育應該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學習階段,針對每個階段的特點和需求,通過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方式給予相應的指導;不同專業、不同學科的學生對信息素養的需求也不盡相同,因此也非常需要進行區別化教學。而調研結果顯示,信息素養教育課程的授課對象集中在本科大二、大三學生以及研究生一年級學生。70%以上的高校圖書館的信息素養教育課程不區分學科。這就存在教學與需求嚴重脫節的現象,學生在低年級學習的信息檢索知識,在高年級面臨畢業論文寫作、課題研究時發現很多已經遺忘,而這時卻沒有相應的課程給與學生輔導。不分學科和專業的普適型教育,也使學生無法將所學的信息檢索知識與專業知識進行有機結合,不能更好為科研創新提供支持。信息素養教育是一個過程教育,高校圖書館應該充分認識到不同年級、不同學科的學生對信息素養需求的差異性,開展具有層次化的連續性信息素養教育課程,通過階段式的教學,由淺到深、由簡到繁地逐步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水平。
(3)課程內容系列化。
2015年美國大學與研究圖書館協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養框架》認為信息素養是指包括對信息的反思性發現,對信息如何產生和評價的理解,以及利用信息創造新知識并合理參與學習團體的一組綜合能力。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人們面臨的整個信息生態環境正在發生著顛覆性的變革,日益多元的新型信息環境對大學生的信息素養能力也提出新的要求,而如何更好地培養學生具備這樣的綜合能力是當前高校圖書館教育者需要應對的緊迫問題。調研顯示,有70.29%的高校以“文獻/信息檢索”為課程名稱,教學內容多與文獻檢索相關,特別集中在信息檢索基礎知識、常用數據庫與網絡資源的檢索方法等內容。這間接說明國內高校圖書館依然狹隘地認為培養學生的“文獻信息檢索能力”就是提升了學生的信息素養,致使多年來的教學成效并不顯著,學生的信息素養水平不容樂觀。高校圖書館應積極開設與信息素養有關的系列課程,拓展信息素養教育課程的教學內容,避免信息素養教學的單一化和邊緣化,根據學生需求,開設如圖書館資源與服務概況、信息檢索、分析與利用、信息組織與管理、學術論文寫作、信息倫理與安全等系列課程,注重學生的檢索技能和辯證思維的雙重培養,從而全面建構學生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體系,增強其創新能力。
9.2新生培訓創意化
當代大學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他們充滿自信,樂于接受挑戰,喜歡充滿激情和新鮮的事物,渴望通過參與互動成為團隊的焦點。因此,單一的說教式、灌輸式的教育思路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新生培訓一直是圖書館開展入門信息素養教育的重要階段,高校圖書館應該充分利用這個契機,吸引新生關注圖書館的資源與服務。因此,進行全員、高質量、創意化的新生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調研顯示,95.04%的高校圖書館開展了新生培訓,但單一的大班式培訓仍是主流,這種培訓方式的實際成效并不理想,雖保證了培訓人數,但走馬觀花式的教育最終使培訓流于形式。多數高校無法進行小班精致教學,主要是受限于師資力量不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部分高校圖書館創新地嘗試聘用學生講解員,收到很好效果,值得業內推廣。網站上的新生專欄是基于互聯網的一種自助學習模式,易于吸引新生的注意力,降低圖書館在其心目中的神秘感和刻板印象,進而拉近圖書館與學生的距離,是傳統面對面新生培訓模式的有力補充。但多數高校圖書館的新生專欄的設置還相對保守、單調,應結合文字、視頻、音頻、圖像等多種媒體形式進行創新設計。如果技術允許,還可以設計自測題、3D虛擬場景導航、通關游戲等內容,拍攝微電影、沙畫等宣傳視頻,使新生教育寓教于樂。除面對面的培訓和在網絡上開設新生專欄外,高校圖書館還應該通過策劃一系列的創意活動來迎新,讓新生通過活動潛移默化地接受圖書館的信息素養教育。
9.3專題培訓立體化
專題培訓講座是將系統的信息檢索知識化整為零,分解成更為實用的知識章節,方便學生快速學習,它是一種可自由選擇的學習模式,學生可以根據個人需求與學習興趣自主選擇專題聽課,是對傳統的信息素養教育學分課程的有效補充。調研顯示,多數高校圖書館的專題培訓在培訓內容、師資、時間、宣傳、資源、方式等方面存在嚴重的單一化問題。高校圖書館應從讀者需求出發,打造全方位、立體化的專題培訓。首先應擴展與延伸培訓主題,如增設計算機及常用軟件使用、職場入門培訓、新媒體新技術介紹等內容。其次,組建立體化的師資隊伍。考慮外聘數據庫商培訓師、學院專業教師、校外人士等加入到專題培訓講座的教師隊伍中。三是培訓時間宜覆蓋各個時間段,循環舉辦講座,如果條件允許,可盡量安排在學生課程較少的1l-12節課進行,從而讓更多學生受益。四是打造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硬宣傳與軟宣傳、線下與線上相結合的全方位的立體化營銷模式,從而吸引更多的讀者自愿來參加專題培訓。五是加強開放共享的意識,及時培訓講座的課件、講稿、視頻等教學資源,供學生自由下載、學習使用。六是除日程化培訓外,主動提供培訓的預約與定制服務,滿足讀者的個性化需求。
9.4“嵌入式”教學策略化
與傳統的信息素養教育形式相比,“嵌入式”教學還沒有被多數高校圖書館充分認識和普及。調查顯示,高校圖書館開展“嵌入式”教學并非一帆風順,遇到了不少困難和阻礙,而那些成功開展“嵌入式”教學的圖書館,主要通過兩種策略進行破冰服務:一是圖書館直接與學校教務部門、學院主管I導進行溝通,再傳達給任課教師,尋求合作的突破口。讓院系領導層認同這種新型教學模式,并得到任課教師配合,是這種策略面臨的主要挑戰。二是學科館員直接聯系院系教師。根據學校課程的安排,主動聯系那些課程當中包含文獻信息檢索相關知識的專業課程,直接與任課教師溝通、合作。這種方式的最大挑戰是圖書館員的溝通能力和學校的相關教學規定的限制。兩種方式各有千秋,各高校圖書館需結合本校情況進行探索。
雖然“嵌入式”教學在國內剛剛起步,但一些圖書館已經成功打開局面并取得不錯的成績,他們雖采取了各不相同的策略,但殊途同歸,其經驗值得同行借鑒。調查顯示,在開展嵌入式教學的高校圖書館中,嵌入到“科研方法”、“論文寫作”方面課程的情況居多,如武漢大學圖書館嵌入的“專業文獻檢索”“科技論文寫作”課程;復旦大學圖書館嵌入到管理學院的“研究方法”課程等。這說明相對于其他專業課程,“科研方法”“論文寫作”這些課程會涉及到更多的與文獻檢索相關的知識,因此也比較適合開展嵌入式教學。此外,也有一些圖書館以專業課為突破口。如武漢大學圖書館面向傳播學專業必修課“網絡經濟概論”開設嵌入式教學,與主講教師在課程設計、授課方法、課程目標方面進行充分溝通,結合師生的需求制定嵌入方式和內容,對學生使用學術文獻的基本能力進行調查和評估,采用競猜、分組競賽等方式進行實踐操作,指導學生有效地收集和篩選文獻、規范參考文獻格式,最后對課程作業進行點評。
9.5信息素養教育活動豐富化
信息素養教育的方式除課程與培訓外,還可以通過開展豐富的活動來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調研顯示,各高校圖書館都在不同程度上利用多種活動促進信息素養教育,形式主要集中在讀書會、檢索大賽、真人圖書館、專家講壇等。圖書館開展的豐富多彩的活動也在潛移默化地提升著學生的信息素養意識與能力,而如何開展有效的創新活動,則需要圖書館精心策劃與設計。一些圖書館的活動就非常有特色,如山東師范大學圖書館開展學生實驗室、研究生學習室的現場調研、培訓及輔助活動;哈爾濱理工大學圖書館與數據庫商合作評選數據庫的推廣形象大使,促進學生對數據庫的認識;武漢大學圖書館開發設計網絡教育游戲“拯救小布”,將有關圖書館的借閱規則、歷史概況、資源服務和宣傳活動的信息融入到游戲題目中,寓教于樂,使學生在玩游戲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圖書館的教育培訓。這些活動新穎別致,深受學生喜愛。
9.6師資隊伍專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