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3 17:55:5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學前教育專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
這兩個班級的學生來自的6個大區,城市學生比例較小。年齡在16—22歲之間,藏族占了90%以上,也有個別的漢族學生。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人們張口就能唱,伸手就能跳,那來自雪域的天籟之聲和讓人激情澎湃的高原之舞給我們留下了太深的印象。尤其是“鍋莊舞”,這是個人民幾乎人人會跳的集體舞,也是學生最愛跳的舞種。“鍋莊舞”是人們茶余飯后或是聚會節慶時的一種集體性舞蹈,一般節奏歡快悠揚,跳舞時,人們圍成圓圈,根據不同的音樂段落跳出不同的動作。每當節奏歡快的鍋莊音樂響起,學生們帶著吆喝,圍成大圈,邊跳邊走,動作整齊,情緒高漲,極具民族風情的表演著實讓我這個內地的舞蹈老師欣喜不已。在舞蹈教學中我也發現學生在很多方面和內地學生之間有著較明顯的差異。比如內地女生班的同學對古典舞的學習很感興趣,細膩委婉的韻味受到學生們的喜愛,而的同學則更加喜歡節奏歡快的音樂和熱情奔放的舞蹈,比如藏族的踢踏舞、蒙古舞、街舞等,這和民族豪放粗獷的性格有關。在舞蹈的表現力方面也有著較大的差異。與內地同學相比較,學生顯得更含蓄、更羞澀,往往要在老師不停地調動和激發下才能在舞蹈中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情緒。
2.舞蹈學習能力的差異
學生“能歌善舞”,不過我也發現了“善舞”的局限性,他們對自己本民族的民間舞蹈比較擅長,然而隨著舞蹈課程的開展,我發現學生的舞蹈學習,并不得心應手,尤其是芭蕾組合訓練,和漢族民間舞蹈的學習,無論是動作的規范性,模仿能力及音樂的理解能力都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好,經過調查了解,同學們擅長的“鍋莊舞”很多都是跟著自己的家人一起跳著學會的。幾乎沒有學生接受過正規的舞蹈訓練。一些同學的對漢語的理解能力弱,使得學生在課堂上對老師的講述的反映慢,接受能力較弱,呈現出舞蹈學習的能力較弱。在加上芭蕾組合及漢族民間舞等與舞蹈完全不同的動作韻律和舞蹈風格,使得學生學習起來非常的吃力。
3.學生個體差異
同學由于所在地區不同,年齡不同,接受的教育水平不同,在個體之間也有著較強的差異性。主要反應在對舞蹈動作的接受能力上。我發現在一個班級中,學生的年齡相差較大,有的甚至相差6—7歲,來自城市的學生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較快,學習比較主動,課堂上和老師的互動也比較積極,而偏遠地區的同學則更顯羞澀,不太敢于表現自己,學習新動作也較慢一些。諸多差異性的存在,讓我們無論在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以及課堂教學中的因材施教等方面都要有全新的考慮。考慮到學生年齡和能力的差異,我降低軟開度訓練的要求。同學韌帶普遍比較硬,課堂上同樣強度的腰、腿、胯的軟度訓練,在班學生的身上效果甚微。考慮到課時緊張以及將來的職業需要,我覺得不需要把大量的時間放在軟開度的訓練上。所以降低學生軟開度的要求,但要強調開肩的的訓練,為學生提拔身姿的形成提供條件。考慮到學生的喜好,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把民族民間舞的學習重點放在藏舞和蒙古舞上。實際教學中,學生對這兩個舞種的學習非常有興趣,尤其是對于自己民族的舞蹈的系統學習,學生更加愿意接受。由于學生的接受能力較弱,一個中等難度的民舞組合要推3—4個學時,復習鞏固需要2—3個學時,這樣一個學期也只能推進4個左右的組合,幾乎只是一個舞種的內容,因此我的課程安排做了一個合理分配:藏族舞蹈、蒙族舞蹈、漢族民間舞各一個學期完成,維族和傣族做為簡單了解一個學期內完成,幼兒舞蹈一個學期完成。在教學方法上,我也做到重難點部分多示范,邊示范邊做更加細致的講解,加強練習的次數,逐步提高要求,用“小臺階、分步走”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舞蹈技能的習得和掌握。
二、突出專業,體現實用
對于中職學生來說,學以致用是關鍵。所以,學前中職舞蹈課程也應該體現實用二字。因此無論是舞蹈的理論知識、基本動作和組合動作以及創作舞蹈內容,都應密切聯系幼兒教育和幼兒舞蹈的實際。
1.加強幼兒舞蹈的學習內容
在舞蹈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我在每個民族民間舞之后都選擇一個小的該民族的兒童舞讓學生去學習,比如藏族兒童舞《拾青稞》、維族兒童舞《娃哈哈》、蒙族兒童舞《小騎兵》、傣族兒童舞《金孔雀,慢慢飛》、漢族兒童舞《拾豆豆》等。一方面鞏固對該民族民間舞蹈基本動作、動律的掌握,另一方面也不斷地讓學生熟悉幼兒舞蹈的舞蹈語匯和表現方法,為后面的幼兒舞蹈系統學習做準備。
2.選編幼兒園藝術教材當中的舞蹈內容,做為學生課堂創編的作業
為了更加聯系實際,體現實用性,我從購回全套幼兒園教材,并選擇其中《藝術》教材中的“舞蹈”內容做為學生的創編練習作業,并且在小組創編匯報后加以點評,這樣做,可以更好地“接地氣”,使學生更有針對性的適應幼兒園的需要。
3.舞蹈學習,從操場到舞臺
舞蹈學習的另一個目的是通過舞蹈教學,提高幼師學生的舞蹈素養和精神文明程度,陶冶美的情操,充分發揮想象力、表現力和創造力,促進身心的和諧發展。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為了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舞蹈能力,我們利用各種節慶,競賽,表演等活動,鼓勵學生上臺表演。經過不斷的學習、訓練,同學們從一開始的只會在操場上跳鍋莊到后來能夠自己編排出精彩的舞蹈節目在舞臺上展示,甚至還進行了歌舞專場匯報演出,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不僅舞蹈能力在不斷增加,同時組織策劃能力,協調合作能力等綜合素質也在不斷提升,這些無疑對他們的將來的工作是個有益的鍛煉。
三、貫穿情感,寓教于情
舞蹈是一門用肢體語言表達情感的藝術,沒有情感的舞蹈是蒼白的。因此在整個舞蹈教學中,我始終強調情感的投入,對學生進行適時的教育。比如,在軟開度練習時,我鼓勵學生們克服身體的痛楚,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在藏舞的學習中,我又激發學生熱愛自己的家鄉自己的民族,更加熱愛祖國這個大家庭的情感。在教授漢族民間舞時,讓學生在音樂舞蹈中體會漢民族文化的優雅和豐富,培養學生民族大團結的思想。教學兒童舞時,讓學生感受天真快樂的童心,培養熱愛兒童的專業思想。同時,在對于學前中職的教學中,我認為教師要付出更多的情感。學生對于內地的學習環境和老師都是陌生的,師生間良好情感的建立有助于學生更快更好適應學習生活,有助于課堂上形成融洽的師生互動,最終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
四、結語
(一)培養學生準確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的言語是學生接受知識的主要途徑。如果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語言不準確,極容易導致學生接受錯誤的信息。相反,如果教師用準確的言語進行表達,不僅可以減少學生誤解的情況,還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從而為教學的順利進行提供保障。當然,語言表達能力不僅體現在對舞蹈理論知識的講解,也體現在對舞蹈動作要領的傳遞。在模擬課堂中,可以讓學生嘗試講解舞蹈動作,也可以向學生提問動作要領等問題,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準確語言表達能力的目的。
(二)培養學生生動的語言表達能力
生動的語言表達在教學過程中同樣十分重要,它不僅可以調節學習氣氛,還可以喚起幼兒對舞蹈的興趣。舞蹈教師生動的語言表達能力主要體現在將需要講解的舞蹈知識形象化,例如在教幼兒芭蕾舞時,有些幼兒的手型動作不到位,可以提醒幼兒想象一下天鵝揮動翅膀的樣子,這時幼兒就會注意到自己的手型,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的手型像天鵝的翅膀一樣美麗動人,這樣更容易使得幼兒記住在舞蹈中正確的手型是如何擺放的。培養學生生動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僅拉近了學生與幼兒之間的距離,更提高了幼兒舞蹈教學的質量。
二、舞蹈動作示范能力的培養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僅語言要生動準確,動作也要規范標準。教師是學生模仿的對象,教師在進行動作示范時,全面協調身體的各個部位,并配合適當的面部表情,以優美的舞姿獲得學生的認可,從而在學生中建立威信,獲得學生的尊重。而在舞蹈教學過程中,學生完成舞蹈動作的能力可以從動作技能和表現能力兩個方面反映出來。動作技能是對舞蹈基礎動作的掌握,而表現能力是對舞蹈藝術性的體現。只有兩者完美結合,才能更好地表現出幼兒舞蹈的特點。因此,在培養學生示范舞蹈動作能力的過程中,要著重注意學生動作技能和表現能力的學習。不僅要加大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肢體語言能力訓練,還可以在學前教育專業幼兒舞蹈教學的內容中,增加各個種類舞蹈的動作訓練,如芭蕾舞、古典舞等的基本功訓練,使學生更大限度地了解以及掌握不同舞蹈的風格特點以及動作要領,以便在以后的學前教育工作中為幼兒傳播更多不同風格的舞蹈知識,更全面地為幼兒打開舞蹈新天地。
三、編創幼兒舞蹈能力的培養
在舞蹈教學過程中,還要著重培養學生編創舞蹈的能力,以滿足學生未來的學前教育工作對編創幼兒舞蹈的需求。進行幼兒舞蹈的創新,首先,要求學生對幼兒的心理特征有一定的掌握。幼兒在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心理特征,他們接受舞蹈能力也會不同,因此要根據幼兒的記憶、模仿、接受能力等各方面心理特點進行編創舞蹈。其次,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將學生分組輪流進行創編作業練習,讓學生互相觀摩、互相糾錯、互相促進。學生熟練掌握基礎知識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對生活的理解,用自己的舞蹈語言表達所學到的動作,進而學會思考、有意識地進行舞蹈組合創編。最后,注重鍛煉學生對于生活細致觀察的能力,因為在今后的幼兒教學工作中,要認真觀察幼兒的喜、怒、哀、樂等不同的情緒,在幼兒表達不同情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其中得到靈感,從而編創出能反映幼兒生活的舞蹈。
四、結語
1、對課程的目標定位進行明確
學前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前教育音樂課程的目標定位,高校在確定學前教育音樂課程目標之前需要對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一定音樂專業技能復合型人才還是培養音樂專業人才進行科學確定。培養全面發展的、能夠滿足學前教育事業發展需要的、具有一定幼兒教育專場的學前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是學前教育專業的定位。根據這一培養目標可知在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整體方案中的音樂教育應當將專業技能、專業能力實踐運用、自主學習和研究能力作為培訓重點。學前音樂課程的教育目標應當服從于培養全面發展的幼兒教育人才這個整體目標。
2、對課程體系進行完善
實現學前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就是合理的設置高校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高等院校應當以國家教育方針和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為依據,在對音樂學科教育的特殊要求和各學科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協調功能進行充分考慮的情況下,對學前教育音樂課程進行科學設置。在具體的設置學前教育音樂課程的過程中,相關人員應當充分協調音樂課程的特殊性和學前教育專業的特色,讓設置的課程既能夠滿足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音樂學習的需求,又能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培養和提升。
3、對課程實踐進行強化
與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教育理論和技能的學習相對應的是成為一名合格幼師應當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所以高等院校應當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進行強化,進而提升學生教育能力并且為未來的工作積累經驗。培養合格的具備實踐操作和自主研究能力的幼教工作者是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在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培養的過程中通過在學前教育專業的音樂課程教學中融入幼兒園課堂實踐的教育內容,有機結合學生專業技能的掌握與幼兒園課堂中專業技能的實踐運用,從而推動我國高校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堂改革的核心任務的實現。
4、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進
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教學方法,而學前音樂課程教學相對于其他音樂課程教學具有特定的規律,所以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師教學中應當在對基礎問題、常識問題進行充分考慮的基礎上,對針對學生的不同能力基礎怎樣進行因材施教進行深入研究。在具體教學中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教師應當采取有效措施對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行充分調動,在對技能表現的方式方法進行切實掌握的基礎上,對音樂活動的組織教學方法進行深入學習,進而使得未來幼兒園課堂實踐的運用需求得到不斷滿足。高校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教師應當對傳統的教師主導課堂教學模式進行變革,從當前學前教育的特點出發,對多樣化的教學模式進行探索。如可以由能力較強的學生對分課堂的小組教育模式進行組織;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師生聯合評價模式,通過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提升學前教育音樂教學的效率和水平。
5、對課程評價標準進行完善
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就是課程評價,它以教學目標為核心,通過對有效評價手段的運用,實現對教學過程和結果的測定、分析,進而做出最終價值評價。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堂教學改革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程評價能夠正確有效實施,具體音樂課程教學圍繞課程評價展開,同時對學前教育音樂教學質量的監控也有賴于此。在具體教學活動評價中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堂教職人員應當充分貫徹評價方式多元化原則、知識和能力并重的評價原則、綜合性原則、實踐性原則。高校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教師應當在設置音樂課程教育評價標準的過程中,對學前教育轉的本質和特點進行深入了解和掌握,不僅要對學生的音樂專業技能能力進行評價,還要從學前教育實踐運用和崗位需求特點出發有機合格課程評價和人才培養目標。
二、結語
1.認識自己
做一個謙遜、沉靜、有愛的教師。教師在職前要做的重要事情就是認識自己,系統地剖析自己,以便發現身上某些阻礙其理解兒童的缺點,比較典型的表現如專制和容易發怒的脾氣,這兩種元素疊加在一起使兒童的需要被成人指引或壓制。作為準教師,必須檢查自己摒棄專制,變得謙遜和有愛,這也是教師必須經過訓練獲得的美德。另外,幼兒教師還得是一個沉靜的人,這里所說的沉靜是指謙遜的品質和理智的頭腦,是理解兒童所不可缺少的。做一個有專業技能的教師。《幼兒教師專業標準》明確提出,幼兒教師需要掌握系統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在職前應該多方面培養自身的專業技能:藝術技能,如聲樂、鋼琴、舞蹈和繪畫;體育技能,如編排兒童體操、兒童體育游戲和運動;教學技能,如熟練掌握應用信息技術教學;組織設計技能,如活動設計、環境設計等。其中,最為核心和個性的能力體現在教師的觀察、溝通、對教育環境創設及教育活動組織、實施和評價上。
2.認識兒童
要做一個合格的幼兒教師,首先要認識兒童,認識兒童才能幫助兒童。認識兒童要做到兩點:第一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應具備自然、人文、社會科學等方面的知識,以能夠影響兒童健康的審美,滿足兒童天真、好問、求真的特性。重點是要掌握教育科學知識,精通兒童教育學和心理學,了解兒童心理發展與需要;第二要有較強的觀察能力,觀察是幼兒教師必須具備的素質,作為一位出色的觀察者,才會耐心而不是粗暴地干涉兒童的各種自由活動。當然觀察能力不是自然生成的,它需要在教師培訓的基礎上,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來加以訓練,包括觀察技術的提升、科學觀察態度的養成和強烈觀察欲望的激發等。
3.學會共處
“學會共處”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之一。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指基于雙方對人格、地位及主體權利的尊重,在合作意向上的交往關系。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與兒童往往處于一種不平等的地位,教師是活動的掌控者,幼兒常處于服從、依賴的被動地位。教師應該基于平等對話的基礎上,以伙伴關系來指導兒童,學會傾聽兒童的聲音,并掌握好對兒童活動進行干預的時機,過早、過晚或全程干預都得不到好的效果,不利于和諧師生關系的形成。
二、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策略
1.明確人才培養的目標
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有顯著差別,高職院校更加注重技能的培養,將學生定位于技能應用型人才。鑒于此,學前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謙遜、慈愛的美德,寬廣的知識結構,具有先進的幼教理念和較強的保教能力,兼具琴棋書畫的教學技能,較強的觀察能力,善于交往,勤于思考的學前教育一線教師。
2.科學設置課程
在課程內容設置上,一般院校都會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規定的幼兒園健康、科學、社會、語言、藝術五大領域來開設課程。一般分為四類課程:公共課、專業理論課、專業技能課和實踐性課程。課程設置上更為重要的是課時比例的安排。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培養技能應用型人才,要增強應用實踐性課程的設置。3.教學模式理念的革新。幼兒教師是幼兒活動環境的創設者、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心理活動的研究者,這種角色期望要求教師懂得幼兒心理發展的規律及影響因素,能創設有利于幼兒發展的環境,具備與幼兒互動的知識與能力。所以在教學模式、理念上都要進行一系列革新。
(1)專業理論課技能化。在專業理論課的教學中,教師應始終以學生為教學活動的基點,貫穿兒童中心的理念。將枯燥的理論知識學習項目化為觀察兒童、回應兒童、解讀兒童能力的獲得。理論知識學習目的是為了發現兒童,熟知兒童的特點和需要。所以觀察就顯得尤為重要,使學生學會記錄,并進行解讀,以此來制定符合兒童需要的教學活動。
關鍵詞:互動;交流;聲樂;教學
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生的互動關系是課堂教學能夠進行的必要前提,師生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
聲樂課在學前教育專業中是一門很重要的學科,低年級的聲樂教學一般都是采用集體教學的方式,由于人數多,基礎差,學生的聲樂知識幾乎是空白的。而要使學生對聲樂知識的理解、接受變得容易,并解決學習中的困惑,提高學習質量,增強學習聲樂的自信心,就必須在聲樂教學中有效地更好地采用多種“互動與交流”的方式。筆者借此談談個人的教學體會。
一、“互動交流”——來自課前熱身運動課前是課堂的前奏,自由性和體驗性是它的兩大特點。
課前的互動和交流是在課堂以外的時間和空間里進行的,學生可以自由地和教師交流,沒有緊張的心理,教師也可以隨機地在交流和互動中進行自由提問,了解學生的真正需求。因此,課前的交流給學生提供了一個非常大的學習空間,教師可以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在有限的時間里精心設置互動和交流的內容及實施的方案,利用富有趣味性故事、談話或借助于現代話的電子、音響設備及課堂環境的布置,調動學生的中各種感官感受音樂。例如:彈奏一首學生們在小學、初中最喜歡唱的歌曲,讓他們回憶起童年時的美好時光,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中外世界名曲,熏染課前學習氣氛,還可以請敢于表現的同學演唱一首自己喜歡的歌或交流課后的歌唱練習體會。
總之,課前的交流和互動具有極大的靈活性,這種自由、歡樂的歌唱前“熱身運動”,為課間的歌唱教學奏響了一段很好的前奏。在這有限的時間里,學生在互動與交流中,能體現個性,明白了自己要唱好一首歌的不易和距離,增強了學習的欲望,并帶著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心理走進聲樂課堂的學習中。
二、“互動交流”——來自相互傾聽聲樂教學是師生共同創造聲樂藝術表現力的雙向活動,教師在講授發聲方法和歌曲演唱的過程中,相互傾聽是一種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學手段。師生間相互傾聽,互為主體,缺一不可。
教師如何教、如何指導,學生首先都是通過傾聽教師的講解、示范、演唱進入聲樂學習的初步認識階段,學生在傾聽中辨別聲樂發聲的方法,在傾聽中模仿和學習正確的歌唱,在傾聽中辨別音高、節奏、位置、共鳴、情感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是通過傾聽學生的練習和歌唱,了解學生學習的難點、困惑和錯誤。教師還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法如:“傾聽中的比較”——正誤之間的比較。“傾聽中的思考”——學習的要領及方法。“傾聽中的探索”——通過錄音的方式傾聽自己歌唱,確立自己歌唱的努力方向。還可以通過多媒體等音像資料傾聽歌唱家們的演唱,開拓藝術視野。讓學生帶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帶著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課堂教學。例如:在學習《我愛你,塞北的雪》這首歌曲,借用多媒體的教學工具展示塞北風光,為課堂營造了一種音樂氣氛,學生們在傾聽中產生了一種入情入境的感受,使得學生迅速而自覺地進入學習活動中。在練習歌曲的過程中,重難點之處也是通過多次的傾聽教師的示范,學生的練習、模仿等,來解決歌唱的各類問題。通過傾聽,在課堂教學中就能做到學生與教師實質性的知識互動。這是聲樂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一個內容。
三、“互動交流”——來自平等和信任聲樂教學是建立在平等、信任與合作的基礎上,這是先決條件,一旦違背了這一先決條件,所有的教學努力都是徒勞的,尤其是對剛剛入學的新生,由于自身的聲音條件差,對聲樂課的不理解,缺乏信心,自暴自棄,產生自卑心理,這些現象都是直接影響聲樂教學的不良因素。
要使不良的因素轉變為積極的因素,教學中的互動與交流是實現良好教學的重要手段,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深入到學生的內心,尋找他們的個性特點,揚長避短,對條件差的學生以鼓勵為主不嫌棄,并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形式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我校學前教育專業每班只有2到3位男生,在上課時他們總是低著頭坐在課堂的最后面,為了消除他們不平等的心理壓力,筆者將他們調整到自己的身邊(鋼琴旁),上課時總是給他們送去鼓勵的眼神,在教學的內容上也選擇了適合男女聲演唱的歌曲,在課堂個別抽查的過程中,選擇適合的調讓他們演唱。對五音不全,連張口的勇氣都沒有的學生,教師不是用眼神去斥責學生,用動作去制止學生,而是要以平等的態度去對待他們,讓他們知道害怕就是自己的敵人,只有戰勝自己才能調整好心態,每個人的學習都是從不會開始的,只要努力就會獲得好成績,就能獲得美好的歌唱。
在課堂提問的環節里,讓學生知道提問、抽查不是為了讓他們出丑,而是針對每位同學對知識理解的程度進行教學反饋或把他們存在的不同問題和錯誤進行糾正。以點帶面使沒機會被問到的同學也能進行自我更正。
在交流和互動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多用表揚、贊許的語言,哪怕是一個眼神和會心的微笑,也會讓他們對教師產生真正的信任,以便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效用,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消除過于緊張的心理狀態,從而端正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目的。低年級學生的聲樂基礎訓練過程由于聲樂理論比較抽象,技術性又很強,初級練聲曲也比較單調,又要不段反復地練習,因此就需要學生要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目的、堅定的信念,這樣才能與教師積極配合,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計劃。
這也就決定了平等與信任在聲樂學習的重要性。
四、“互動交流”——來自情感的體驗情感互動是師生互動中的高層需求,是知識互動中的另一種高級形式。
師生之間的情感互動不容忽視,尤其在低年級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聲樂基礎差使得教學組織顯得重要而艱難。因此,建立親密的師生情感互動與交流是教學過程的動力。教師用自己的情感去撥動學生感情的琴弦,保持溫和熱情的教學態度,營造輕松和諧的氛圍,用鼓勵的眼神、甜美的微笑,消除學生的緊張感,使學生獲得全身心的放松,樂意與教師進行溝通,主動參與課堂的討論,積極的動腦、動口、動手,從中體驗和感受歌曲的演唱及作品的表現方式。
要達到真切的情感體驗,教學就必須設計豐富的內容,采用多種手段,創造多彩多姿的情境,例如:根據學前教育專業的特點和低年級學生的歌唱水準,教學內容可以從幼兒歌曲著手,如:《小烏鴉愛媽媽》、《搖籃》、《大鞋與小鞋》等不同風格,不同內容的歌曲進行歌唱訓練。這些歌曲短小、精練,音域也不寬,對剛學歌唱的同學來說容易接受,從中也增強了學習的信心。還可以增加一些他們喜歡的流行歌曲和藝術實踐。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預留一點時間,讓學生自由組合進行自我展示、相互評價、挑戰自我。在活動中得到情感和心理的滿足,師生可以根據歌唱作品的內容一起進入教學內容所規定的角色,愉快地完成教學任務。
由此可見,情感的體驗與投入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要讓學生都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中,教師語言的情感成分和教學環節的情感把握與設計就顯得非常重要。例如在學習《繡紅旗》這一課時,教師預先讓學生上網查閱歌劇《江姐》的有關資料和片段,課堂上讓學生參與情景劇的表演,將情感體驗與創作表演融為一體,在身臨其境中體驗歌曲的美妙,深刻地感受革命先輩們對黨的熱愛和高尚的情懷。這就象人們常說的“上課如演戲”,“戲”的好壞離不開導演(即教師)的教學設計與編導,演員就是教師(也可以換位為學生),觀眾就是學生(也可以是教師)一場戲的好壞來自于臺上與臺下的共鳴。演員的好壞來至觀眾(學生或教師)認可和肯定。因此師生情感的互動從多個角度入手,了解學生的需要、興趣、愛好,這就是較好的一塊敲門磚。
五、“互動交流”——來自課后的知識鞏固課后的互動交流來自于學生的課后反饋作業和課后輔導。教師要求學生把課堂上的感受、收獲、難點、困惑及要求寫成書面作業交給老師。
這是檢測課堂教學互動的第一關,這種反饋形式讓教師能更具體更全面地了解每位學生在聲樂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要求。了解學生群體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對后面的教學提出更高要求,具體到可以將每一首歌曲的難點集中、匯冊。還可以使教師發現班級中的學習薄弱群體,以便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同時也是對課堂互動的補充和彌補。
課后輔導就是將這些在聲樂學習中的薄弱群體組織起來,針對他們的問題進行個別輔導,教師如果在教學過程中疏忽了班級中的薄弱群體,容易導致這個群體的增大和教學負面因素加大。因為課堂教學是面對整個集體,而這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畢竟是少數,由于他們有心理負擔,不敢開口歌唱,往往容易被忽視,因此,在課后的輔導中教師輔導的不僅僅是歌唱的技能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使他們明白學習的理念,增加他們的信心,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采取針對性的交流與互動的方案和要求。真正解決他們存在的問題如:音準、咬字、頭腔共鳴、位置等。
總之,學生課堂互動與交流需要的滿足遠比純粹的知識、技能的學習來得重要的多,學生的課堂交流需要能否得到滿足,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和學生是否能共同創建健康的課堂交往環境、有效地師生互動。
參考文獻:
[1]劉何仙.對合作學習有效性的思考[J].中國音樂教育,2005,(2).
[2]楊方.談音樂教學中學生的參與[J],音樂天地,2006,(1).
[3]嚴鳳.聲樂演唱與教學指南[M].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1.
通識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處于基礎科學的地位,其主要目的是:培養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培養人文精神,塑造健全的人格;塑造認識事物、觀察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處理社會關系以及交流、協作的能力。在課程內容上,一般由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工具類課程組成。作為文科生,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對學生文化素質的養成往往注重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開設,而對自然科學方面的課程普遍開設不足。實際上,在幼兒園科學教育等領域的活動中,幼兒教師承擔著激發幼兒對自然、對科學、對周圍世界的興趣,啟迪幼兒心智的任務,對于孩了生活中一些有趣的、有益的生物、物理、化學現象都要能深入淺出地作出適當的、科學的解釋。因此,學前教育專業通識課程的設置要適當增加自然科學方面淺顯的與今后幼兒教育工作相關的知識,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都作為基礎學科正常開設,這對于拓寬師范生的知識面,開拓視野,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培養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的師范性有極大的幫助。
二、加大技能教育課程的比例
幼兒教師不僅需要掌握廣泛的學科知識,具有較高的教育理論素養,以滿足現代教育對專家型教師的要求,同時還要具備開展幼兒教育的職業技能和藝術表演(表達)能力,以滿足幼兒教育自身的特殊要求。高師學前教育專業設置技能教育課程既是幼兒教育的任務決定的,是幼兒教師素質的必然要求,也是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師范性的特殊性所在。藝術教育在幼兒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它既是重要的教育內容,也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同時還能豐富兒童的生活,增加活潑愉快的氣氛。這類課程主要包括樂理與視唱、樂器演奏、歌唱舞蹈、繪畫和手工制作等。通過這類課程的學習,使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獲得一定的彈(琴)、唱(歌)、跳(舞)、畫(畫)、做(泥工紙工)、演(表演)等藝術表達能力,并擅長其中一、二項,既
有利于今后開展幼兒教育教學工作,也有利于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兒童全面發展。
目前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藝術教育技能技巧差是制約高師學前教育專業面向幼兒園教育發展的瓶頸。究其原因,與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招生制度、藝術教育課程的開設不足、學生技能訓練不力有很大關系。首先,招生制度的缺陷導致高師生藝術教育技能形成先天不足。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招生主要依據高考文化課成績,而忽略了其音樂、美術等藝術基本素養的考察,即缺少面試這一重要環節。大部分學生進校時藝術修養較差,很多學生沒有受過任何藝術方面的)}I練。不懂音樂,不會畫畫,不會跳舞,語言表達不佳的學生大有人在。這對以后專業技能的培養帶來較大的難度。其次,技藝類課程比例失調,導致高師生技藝訓練后天營養不良。與中師相比,中師技藝類課程的開設一直貫穿中師教育的三年全程,課程開設在整個課程中也有較大的比例。而在高師,音樂、美術等課程的只開設兩年四學期,其后的三、四年級在學生見習、實習時,在對技藝要求最高的時候,反而缺乏這方面的指導和)}I練,一些在低年級學會的藝術技巧由于長時問不練不用,到了在幼兒園實習時變得很生疏。藝術教育能力差也是導致許多幼兒園拒絕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一個重要的因素。
為了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狀況,首先,正如高師音樂、美術專業需要面試,英語專業需要口試一樣,鑒于學前教育專業特有的對人才的基本要求,有必要加
設面試。當然,考察學生藝術素質并非等同音樂、美術專業,其意義在于了解學生在藝術方面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與前景,在側重學生文化知識的同時,適當地對藝術特長生有所傾斜。其次,加大藝術技能學習與)}I練的課時比例,將高師生藝術教育能力的提高放到一個突出的位置,并將幼兒教師技能的)}I練工作貫穿于高師生就讀的四年全過程。第三,制定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教學基本技能考核標準,實行“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教學基本技能”考核制度。在學生畢業前,要求他們通過有關音樂舞蹈、美術、口語表述、體操和隊列操練等考核內容,并將考核成績作為學業成績的重要內容。
三、注重教育實踐課程的教育效果
幼兒教師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職業,需要具有較強的教學實踐能力,這種能力必須在具體的幼兒園教育教學實踐中才能發展、完善。高師開設教育實踐課程,n在通過幼兒園教育教學實踐,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既是培養合格幼兒教師的重要環節,也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最好途徑。高師教育實踐課程主要包括教育見習、教育實習兩部分。因為人力、物力、財力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我國高師學前教育專業教育實踐課程的開設在整個教學計劃中一直處于較輕的地位。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幼兒園見習一般在大學低年級集中進行,為期一周。幼兒園實習時問一般為8—10周,在四年級集中安排。應幼兒園學科教學法開設的需要會安排零星的見習活動。在實習過程中,高師往往也是將幼兒園
實習看作是鍛煉高師生在幼兒園備課、上課的技能,而不重視高師生參與幼兒園全面教育活動的鍛煉。見習、實習形式單一,內容簡單,從而使高師幼兒園教育實踐流于形式,不能實現預期的教育效果。
進行這方面的改革,首先需要建立相對穩定的高師學前教育實習基地,并與幼兒園實習基地保持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在圓滿完成教育實習任務的同時,積極為幼兒園實習基地服務,加強與實習基地的聯系與交流,從而能在較為真實、穩定的教育、教學環境中培養高師生的教育能力。其次要豐富教育實習的內容和形式。將模擬實習(試講等)、幼兒園各領域教學工作實習、幼兒班級管理實習、衛生保健工作實習等不同實習重點結合起來,使各種實習內容相互補充,提高高師生的教育能力;另外要探索幼兒園實(見)習的形式,將集中實(見)習、分散實(見)習、穿插實(見)習、頂崗實習結合起來,強調教育實(見)習安排的創新,以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第三要延長教育實(見)習的時問。高師教育實習的效果如何,一定程度上是以足夠的教育實習時問來保證的。目前大四開始集中八周的實習遠不能滿足高師生鍛煉和成長的需要,而目_時問過于集中也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我認為,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的幼兒園實習可分為兩個時問段,一段可從三年級學習幼兒園各科教學法、幼兒園游戲理論等課程的開設開始隨堂進行短期實習鍛煉,如,圍繞所學教學法到幼兒開設相應的組織教學活動或在幼兒園開展幼兒游戲活動,及時將理論聯系實際,提高今后工作的適應性。最后在大四再集中實習較長一段時問,實踐高師生綜合教育的能力。以幼兒園教師為主要培養任務的高師院校,必須強化幼兒園實踐環節,將幼兒園實習時問延長到14周左右,同時,根據課程教學需要,經常帶高師生去幼兒園參加見習活動,幫助他們及早認識幼兒、了解不同年齡階段的孩了身心發展特點、了解幼兒園教育工作的特點以及幼兒園教師工作的職責,在見習與實習中培養他們對幼兒、對幼兒教育事業的熱情。
四、改革專業教育課程的教學模式
高師學前教育的專業課程是培養師范生職業素養的理論基礎。主要是通過對與幼兒教育相關的教育學心理學、衛生學、游戲理論、科學研究方法、教育史及教學法等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具備現代幼兒教育思想觀念,懂得幼兒“保教”規律,掌握對幼兒進行各種知識的教學和組織幼兒各種活動及管理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教學與科研結合、解決實際問題及有機結合“三位一體”的幼兒教育的能力。
首先,要適當壓縮專業教育課程和通識課程的比例。上述觀點都強調實踐能力的培養課程的比例要增加,這必然要重新審視高師學前教育教學計劃四大模塊的比例關系,改革并不是要求課程超載,而是要對相關課程進行必要的整合。如“中國幼兒教育史”少外國幼兒教育史”少中外教育史”這三門課可以整合為一門課;有高師將六門教學法合并為“幼兒園教育活動的設計與指導”一門課,這也是一個大膽的嘗試。筆者以為目前幼兒健康教育方面的課程開設過多,如幼兒衛生學、兒童營養學、兒童生活護理、學前兒童健康教育、兒童心理咨詢等,這些課程之問必然存在著一定的重復,有必要作適當的刪減。
其次,改革專業教育課程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高師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為中心,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積極性與創造性都受到某種壓抑。改革后的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必須實現從“教”向“學”轉變,實現“知識授受”向“問題解決”轉變。高師教師自身要密切關注幼兒園教育發展的新動向,及時根據幼兒園教育發展的實際調整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貼近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實際。如目前許多幼兒園開展了英語教學活動,但時至今日,高師教學中依然回避這一有爭議的教育現象,致使高師生畢業后雖有較好的英語教學的基礎,但仍然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在幼兒園開展雙語教育活動。對于這些幼兒園教育工作中的熱點、難點問題,我們完全可以主動出擊,引導高師生展開討論,共同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教學中,我們提倡案例教學,通過大量詳實的活生生的幼兒園教育活動案例,激發高師生積極思索,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勇于創新的習慣;另外,在教學中還要注意營造一個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淡化教師權威和書本權威,相互交流,相互切磋,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敢于發表不用意見。
【論文摘要】把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目標定位為研究型幼兒教師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要求。研究型幼兒教師具有強烈的求知和探索欲望、獨立自主的工作能力、不斷反思實踐的態度和較強的科研能力。對于此,高師學前教育專業應改革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加強實踐環節,通過改革教育教學工作,更新課程設置等,為幼教機構培養出合格的研究型幼兒教師。
一、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目標應定位為研究型幼兒教師
1952年,教育部頒發了《關于高等師范學校的規定》,其中強調高師教育系得分設學前教育組,以培養中等幼兒師范學校的教師。該年,教育部集中力量組建了南京師范學院幼兒教育系和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學前教育專業,培養中等幼兒師范學校師資。1955年,教育部頒布了《師范院校教育系幼兒教育專業暫行計劃及其說明》,在幼兒教育專業科目設置中,專設“幼兒師范教育科目教學法”課程,以培養中等幼兒師范學校師資。1978年10月,教育部又頒發了《關于加強和發展師范教育的意見》,再次強調“原有學前教育的師范院校,應積極辦好這個專業,擴大招生名額,為各地幼師培養師資”。目前,全國絕大部分省(市、區)至少有一所高等師范院校設置了學前教育專業。
基于以上慣性,一直以來,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主要定位于培養幼兒師范學校和中等師范學校(包括職業中學)教育學和心理學教師、幼教管理人員及理論科研人員。學前教育專業在教學中也逐漸形成了重理論、輕實踐,重觀念、輕技巧,重學歷、輕能力的傾向。然而,這種培養模式已遠遠不能適應新時期社會發展需要。一是隨著近年來的改革與發展,我國教師教育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三級師范向兩級師范過渡,原來處于三級師范的幼兒師范學校紛紛撤并。二是由于近幾年高校擴招,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人數猛增,幼兒教師崗位以外的其他所謂兒童工作崗位無法容納已有一定規模學前教育本科畢業生。而且近幾年的幼兒園處于一個課程改革、;}.}3念更新時期,對教師的知識、學歷、科研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
對于以上變化,各高等師范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紛紛調整培養目標,如“培養達到高等師范學前教育專業本科學歷水平的幼兒園骨干教師,幼兒教育管理和
教研科研人員及其他幼兒教育上作者。”“培養具備學前教育專業知識,能在托幼機構從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師,學前教育行政人員以及其他相關機構的教學、研究人才。”……“培養幼兒園從事管理、科研、教學的專業化教師,也培養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幼兒教育專業課教師,教育行政部門的幼教管理人員,科研部門的幼兒教育研究人員,同時培養社區服務機構和計劃生育部門及婦女兒童工作的相關人才”。
盡管以上院校對學前教育本科培養目標的提法不盡一致,但都強調一個很重要的培養方向,即培養研究型的幼兒園教師。
達成以培養研究型的幼兒園教師作為高等師范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基本培養目標,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原有的本科學前教育的培養目標與目前社會對學前教育人才的需求錯位。當代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文明程度的提高,使社會各領域提高了對人才需求的規格。這一變化必然會影響到作為培養人才奠基工程的學前教育。放眼世界,我們會發現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和日本的幼兒園,高學歷者(碩士、博士)擔任幼兒園教師的越來越多。毋庸置疑,隨著時代的發展,本科學前教育畢業生走向幼兒教育機構必將成為一種大趨勢。
第二,原有的本科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與生源狀況不協調。一般情況是,學前教育本科專業大多辦在二批本科錄取線以上的大學,這些學校往往按高考分數錄取學前教育專業的新生。這樣的生源文化素質比較好。但進人大學后,由于年齡原因,對于學習學前教育專業的基本技能技巧課程,如形體訓練、鋼琴、舞蹈、美術等課程,有一定的難度,且大多數學生達不到比較理想的水平。因此,把本科學前教育的培養目標定位大技能型教師,恰恰是生源的弱項,而墻養蜂們的科研能力,才是揚長避短。
2.幼兒園觀摩模式獷
這種模式有下列幾種做法。
現場觀摩幼兒園教師的教育教學競賽活動,優質課活動,新觀念、新方法展示活動,教學改革活動等。觀摩前,先由主持者介紹自己的活動設計理念及具體方法步驟,觀摩后,通過座談方式由主持者向學生釋難答疑,之后每個學生提交觀摩總結。這能使學生獲得意想不到的科研收獲。
教育理論課程尤其是教學法課程教師有針對性地選擇有關內容讓學生到幼兒園現場觀摩幼兒活動,必要時直接參與幼兒活動,現場學習、現場消化、真正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發現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
學生將自己在教師指導下完成的科研設計作業帶到幼兒園實施研究。學生在研究、觀察與反思中,、獲得科研素養的提高。 3.創新的“師傅帶徒弟”模式
即在一段時間內,到幼兒園實習科研基地請那些已經畢業且有較高科研水平和科研管理經驗的教師擔任師傅,具體而又詳細地指導學生進行科研性質的見習和實習工作。這種做法可以有針對性地使學生了解幼兒園教育教學工作存在的問題,研究的現狀,研究熱點,積累科學研究的實踐知識,從而能大大縮短學生理論知識和實際研究的距離,能更快地適應作為純兒園研究型教師的工作要求。
(三)加強實踐環節,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教育科研的源頭在于實踐,只有在教育實踐中,科研的靈感才能迸發出來。教學中必須切實加強學生的教育實踐訓練,使學生獲得從事學前教育工作的實踐經驗。通過采取集體與分散結合的形式,根據課程內容適時安排見習、實習活動,讓學生帶著有關課程內容同題進行幼兒教育的調查、測查、咨詢等科研實踐。
(四)改革考試評價方法,凸現科研素養考核
可采用口試與筆試相結合,考試內容增加分析向題和解決問題的主題形式,降低死記硬背題目的比重,把平時課程的見習報告、教育活動設計、活動評新,特別是科研小論文、研究報告,甚至與課堂中提出薪問題、新觀點和閉卷考試等結合起來評定成績,明確科研素養考核的地位。
(五)教學實習、科研實習、畢業論文“三位一體”
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科研實習是指學生深人到有一定教科研基礎和指導能力的幼兒園等實習單位,全面參與幼教一線的科研活動,運用課堂學習的教育理論知識和研究方法,通過對幼兒園工作的診斷,提出問題,進行活動記錄與分析、調查訪談等各項教育研究工作,并盡可能完成相關的科研任務。
目前,高師學前教育專業長期存在的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已引起重視,學生在校接受理論學習時間長,而實踐時間過短的現象已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一般情況下,學生在校學習四年中,有2個月左右的實習時間,另外在專業理論課程學習中還安排有必要的見習、觀摩、觀察和短暫實習。但是,作為培養研究型幼兒教師的重要一環—科研實習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事實上,鑒于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四年學程有比較繁重的課程學習任務,不可能有比較充裕的時間進行科研實習。因此,教學實習、科研實習一體化,一方面能改變以往教學實習因時間不夠而淺嘗輒止的困境;另一方面,學生科研工作能夠立足幼兒園工作的實際需要而避免常見的紙上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