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中國建筑特征論文

中國建筑特征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02-17 20:54:2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國建筑特征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國建筑特征論文

篇(1)

關鍵詞:工藝技術;建筑品質;建議;主觀因素

中圖分類號: TU198 文獻標識碼: A

一、影響建筑品質的主觀因素分析

(一)社會因素

(1)建筑活動中的社會角色

建筑的決策者通常是由那些能夠在建筑活動中提供人力、物力、財力支持的一方來擔當,建筑師則更多的是扮演參與決策的技術專家或服務者。正因為這種社會角色分工存在的必然性使得建筑活動不僅是單純的造物活動,同時也是執行者與決策者在建設目標、建設方式等方面的博弈,這個過程必定會受到執行者與決策者在社會活動中的工作職能的影響。

(2)市民文化與大眾審美

市民文化和大眾審美是一個地區長時間積淀下來的意識形態方面的共性特征。這些特征是地理環境、人文環境、氣候環境、生活習慣、、歷史事件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對于工藝技術的表達具有選擇作用??陀^的工藝技術在文化特征與大眾審美的綜合作用下,具有了民族精神與地域性特征,避免了工藝表現的趨同性,從而保證了建筑工藝表現的藝術價值。

(二)行業因素

中世紀末期,為了與不斷涌入城市的逃亡農奴競爭,并最終維護已有利益、保護辛苦學來的手工技藝,各行各業手工藝人聯合起來成立了行會。不斷完善的行會制度,逐漸形成了各行各業對于職業精神與職業素質的要求和行業內部的運營機制。如果將建筑師的職業實踐作為建筑理論的一部分進行研究,那么職業精神、職業素質以及行業內部的運營機制必然對建筑品質的塑造起到了不可忽視的引導與督促作用。

(三)個人因素

建筑活動具有藝術創作的主觀性與偶然性。建筑并不是一個單向的、精準的數理推導過程,而是在滿足特定的功能要求、技術要求的基礎上,自由發揮建筑師的想象力與創造力進行創作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建筑師的個人能力、文化背景、審美情趣、成長環境等等因素都會影響到其對于工藝的選擇與應用,進而呈現出不同的工藝表達方式。這種個人因素的影響存在于每一個建筑活動中,其作用方式、影響結果又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性和偶然性。

二、當代中國建筑實踐中影響建筑品質的主要因素

(一)建筑師的技術展開與工程控制能力有待于提高

對于當前中國建筑實踐而言,非技術性因素是影響建筑品質提升的關鍵因素。其中,首當其沖的是建筑自身的職業能力,特別是建筑師的技術展開能力和工程控制能力有待于提高。

首先,與國外優秀建筑師相比,中國建筑師選擇適應性技術的能力欠缺。以蓋里為例,他的作品是典型的參數化設計成果,建成效果也得到了世界廣泛的認可。他的成功之處就在于他本人及與其相配合的專業設計團隊采取了一系列的適宜性工藝技術。

其次,中國建筑師在技術落實環節的工程控制能力不足。在建筑實踐過程中,凡是建筑專業的問題都是可以控制的,但這些問題不是單純的功能和空間問題,更多的是與各專業技術相關的交叉問題。解決這些交叉問題既需要建筑師有扎實的專業基本功,同時也需要建筑師對建筑相關技術有全面的、清醒的認識。當然,作為一個集體創作行為,建筑師自身職業能力的充分發揮必須在良好的行業運營機制下才能夠實現,于是又引出了當代中國建筑實踐中影響建筑品質的另一個因素,即建筑行業運營機制。

(二)建筑行業驗收與反饋機制有待于完善

建筑活動是一個極復雜的多系統合作過程,其行業運營通常包括“可行性研究――規劃與建筑設計――商業合同――施工――竣工驗收――保養與反饋”六大部分內容。每一部分工作內容都有對應的評估系統與技術支持系統,對建筑師各環節的工作進行了嚴格監督,保證整個建筑設計流程的有效運營。然而,在中國當前的建筑實踐中,由于建設周期短、工期緊張,通常不能保證建筑活動全過程按照標準運行,特別是在“竣工驗收”和“保養與反饋”階段,缺乏良好的、行之有效的保障機制。這造成了建筑工程質量得不到有效的監督與保障、工藝經驗得不到及時的總結與反饋,阻礙了建筑品質的提升。

(三)市場對于建筑精致性的需求不明顯

在市場規律逐漸發揮主導作用的建筑活動中,缺乏對于精致性的需求是當前建筑品質不高的原因之一。理論上講,建筑的精致性需求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其一是業主方對商業價值的需求;其二是施工方在技術突破方面的需求;其三是設計方自我實現需求。在當前中國的建筑實踐中,這三方面對于精致性的需求都不明顯。

(四)建筑產業鏈需要進一步系統化

建筑工藝需要一系列相互關聯的產業協同工作,它們彼此之間存在良性競爭和合理的經濟制約關系,這有效地督促了相關廠家進行技術改進,保證了建筑工藝的圓滿完成。而中國的建筑行業還沒有形成如此精細、嚴謹的技術體系。盡管近幾年建筑行業相關技術廠家正在向專業化、精細化、系統化的方向轉型,然而健康產業鏈的形成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三、提高建筑品質的幾點建議

(一)工藝系統架構

具體而言,工藝系統的知識構架包括兩個層面的內容:第一個層面與工藝技術相關,它包括材料知識、工法知識、設備知識、施工知識、構造知識6個子系統;第二層面與意識形態相關,它包括設計理念、比例形式、象征意義3個子系統。技術層面的各個子系統直接關系到是建筑的實施過程,是建筑品質塑造的必要條件。而意識形態層面各子系統則是建筑師希望通過建筑傳遞出來的精神含義,是建筑能夠得到大眾認可的感觀依據。兩個層面各個子系統之間相互作用、協同工作,最終實現工藝經驗的圓滿完成及其與判斷經驗的耦合。

(二)適宜性技術調整

建筑工藝與制造業相比較為保守,對于建筑工藝體系中單項技術的提升與調整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技術指標的刷新,而是要針對建筑所在地的整體技術水平和環境特征進行適宜性調整與可行性技術開發。適宜性的技術調整與可行性的技術開發能夠在特定的經濟技術條件下,最大限度地發揮技術優勢,塑造工藝表達的地域性特征,實現高品質的建筑需求。

(三)產業鏈整合

當代技術體系是一個自組織系統。按照經濟學家理查多.龍西尼(RiccardLeoncini)的觀點,當代技術系統是按照自組織演變模式和選擇機制向前發展的。一個系統的進化是其子系統之間相互作用,連續、平穩地進行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換的過程。而健全的產業鏈是各個子系統之間協同工作的基本生產模式。在建筑行業內部建立、健全系統化的專項技術產業鏈有助于建筑品質的提升。

結語

建筑品質的研究主體是建筑師,研究對象是建筑的工藝技術呈現。建筑品質問題的內涵是建筑活動中所必需的技術條件,而外延是與建筑活動相關的人文環境。建筑師判斷建筑品質的基本原則是在特定的媒介條件下,工藝經驗的圓滿完成以及其與判斷經驗的耦合。影響建筑品質提升的因素由主客觀兩方面組成。論文從主觀方面進行了必要的分析,針對中國當代建筑實踐的現狀問題,提出了提升建筑品質的意見。

參考文獻

[1]秦佑國.細部設計概論:兼論工藝技術[J].建筑創作,2010,01:176-179.

篇(2)

論文摘要:建筑不僅僅是人類居住的場所,在社會的發展中經過歷史的積淀,建筑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物質載體。中國建筑不僅具有自己獨特的建筑風格也形成丁獨特的建筑文化。本文對于中國的傳統建筑做了簡單的介紹并對傳統建筑文化進行了分析。

建筑是人們用木材等建筑材料來構建的供人居住和使用的場所。從這個定義上看建筑的范圍包括諸如居住場所、橋梁、公共建筑甚至園林等。在歷史的發展和沉淀中,建筑已經不僅僅是現實存在的建筑,它已經擁有了深厚的文化內涵,成為人類眾多文化的組成部分,而且以其物質存在的長久性記錄了不同民族、地區國家的發展歷程,成為了人類文明的紀念塔。

從建筑的文化本質而言建筑是人類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合,他以自己獨有的形式揭示一定的審美觀念和出世原則。既能夠反映出時代特征又具有濃厚的民族烙印。我們甚至可以認為建筑是一種物質化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哲學。

中國建筑作為中國文化的物質載體和中華民族物質化存在,必然有著與西方不同的建筑風格和特點,并以其發展中獨特的形質格局,超拔的內容體系而流放異彩為人矚目。從理念上看中國建筑有著濃厚的天人合.的時空又見念和和諧精神,而在建筑布局上則有著濃厚的以皇權為中心的到建倫理藥直德觀念??梢哉f中國的建筑滲透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

“天人合一”這一思想,貫穿了中國哲學并影響中華民族的審美觀念,因此在中國的建筑中也帶有濃厚的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諧為一的天人合一意識。李約瑟曾經說過:“中國建筑總是與自然調和,而不反大自然”。然而這種天人合一的建筑意識在具體的建筑過程中又和具體的儒釋道文化結合起來。因此,儒釋道具體的天人合一觀念才對中國的建筑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在具體的建筑過程中儒釋道三家的天人合一觀念有著具體區別:儒家將自己主導的倫教綱常思想融人到建筑理念當中,尤其是在宗廟的建筑中有著嚴格的要求和限制;佛教則是將自己的教義融人到佛教建筑之中;道家將自己的返璞歸真的自然意識融人到建筑理念當中,在這種思想主導下建立的建筑意在追求天(自然)人合一境界,因此道家對于中國建筑最大的影響主要是在園林方面,然而這種思想和今天在郊區建立遠離大都市喧囂的郊區別墅有著很大的相同之處。然而在民間的建筑中又有著自己的主導思想,通俗的講民間建筑有著濃厚的風水意識,用較為專業的術語則是堪輿之術。長期以來我們都把這種思想看做封建迷信,然而在堪輿之術里面涵蓋著濃厚的天人合一意識,甚至可以認為堪輿之術的本質就是通過一些行為和建筑來實現天人合一。

通過這些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審美精神,也就是中國傳統建筑的文化內涵。 在具體的布局中中國建筑有著自身的特點和風格,中國建筑大多是講究中軸對稱的平面布局和秩序井然的倫理營構,以組群布局的方式在平面上展開,形成中華傳統建筑的尚大性格。眾多的建筑聚集在一起,看似凌亂的建筑群體中卻有著嚴格結構布局。占據中心位置的無疑是地位最高影響最大的建筑,其余的建筑圍繞著中心建筑而建。這種理念和中國的儒家思想結合就使得中國的建筑群整體與局部相結合,使得中國的建筑具有強烈的文化意味。當這種布局思想和堪輿之學相結合時,就使得我國的建筑既具有濃厚的使用精神又滲透著中國人的宇宙觀、人生觀和審美理想,充滿了既理性又浪漫的藝術精神,展現了中華古民的無比智慧和獨特風采,也展現了中華傳統建筑的強烈個性和藝術魅力。

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孕育出了令人驚嘆的文化碩果,我國的建筑文化無疑是其中優秀的一枝,不僅給中華民族留下了優秀的建筑文化,也為世界建筑史創造了奇跡,然而在近代伴隨著西方文明的沖擊,我國的建筑也受到了西方建筑的沖擊,隨之而起的是現代化的建筑傳統建筑正在銷聲匿跡,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如何面對?

向西方學習是必不可免的,因為現代建筑設計方面中國的建筑設計總體水平確實不如西方,學習固然重要,然而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有所選擇不能一味的照搬,要和中國的文化接軌。其次,在學習的同時還要保存傳統建筑文化的精髓,要使中國的傳統文化要與現代社會相結合。

我國的傳統建筑不僅受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沖擊更受到了現代社會文化的沖擊。當社會向市場化、世俗化轉變之時,建筑從過去更為重視具有恒久價值的審美感受、意識形態的超越性力量、統治者的意志和權威,以及精英階層的文化趣味,轉為重視和強調現實的功利、即時需要、時尚潮流等等。建筑也就從文化和物質的結合體變成了一種商業行為。這種變化更大的體現在城市建筑上面,豐富多彩的傳統城市建筑被磁磚貼面、藍玻璃的現代建筑所取代。建筑在變的世俗化的同時也越來越重視它形式功能實用性功能受到忽視,城市建筑中的廣場就是最好的代表。然而建筑本身就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和社會、自然相結合,構成了獨特的建筑文化,因此建筑文化從其本質而言也是一種環境文化。在這種建筑理念的指導之下,建筑不僅要具有形式上的功能更要有實用性的功能。因此,伴隨社會世俗化而進行的建筑世俗化在扼殺著建筑的本質,當然也在侵蝕著中國傳統建筑文化。

篇(3)

[關鍵詞]減沉樁;復合樁基;沉降計算

0前言

舟山群島存在大面積的海積、沖海積和山前沖海積平原,地基土存在厚10~50m的高壓縮性、低強度、大孔隙比和高含水量的淤泥質粘土層。在其頂部大多存在厚1~2m的粉質粘土(俗稱硬殼層),當量大面廣的多層住宅等建筑采用淺基礎時以該層為持力層,一般情況下地基承載力和軟弱下臥層承載力均能滿足要求。但由于軟土層太厚,將產生過大的沉降,不滿足使用要求,因此該地區1~6層建筑大部分均采用樁基礎,且多數采用預應力管樁,樁長達40~60m,甚至某公園一單層廁所也打了6根直徑0.4m、樁長30m的預應力管樁[1],因此基礎造價相對較高。和常規樁基相比,減沉樁的復合樁基可以減小沉降和降低造價,所以在上海、天津等軟土地區已有較多的應用,但在舟山還未曾用過。某3層辦公樓減沉復合疏樁基礎設計工程在舟山是首例,可為這項技術的推廣使用積累經驗。

1、減沉復合疏樁基礎工作機理

減沉復合疏樁基礎是在軟土天然地基承載力基本滿足要求的情況下,為了減小建筑物沉降采用疏布樁(樁距>6d,d為樁徑)的復合樁基礎,外荷載由樁和樁間同承擔,樁的截面較小,樁間距較大,以保證樁間土的荷載分擔足夠大。隨著上部結構荷載增加,荷載開始主要由樁承擔,樁、土間的變形以受基礎底壓力作用影響為主,受樁土相互作用影響次之,基礎底的樁和土沉降是相等的,而承載力的可靠度主要由淺基礎承載力作保證。

減沉樁設計為變形控制設計方法,主要對存在深厚軟土層的多層建筑的絕對沉降和整體傾斜、撓曲和結構支點間的差異沉降進行控制。減沉樁的工作機理很復雜,其受力性狀與常規樁距的樁基礎有明顯的不同,對此目前還研究得不夠,尤其現場足尺試驗資料不多,學術上有不同的觀點,爭論焦點之一是在正常使用條件下,減沉樁是在承載力特征值還是在極限承載力下工作或在兩者之間工作。本文[2]通過減沉樁模型試驗和有限元分析認為,樁在80%~90%的單樁極限承載力下工作;文[3],[4]建議樁承載力按0.9Qu設計(Qu為單樁極限承載力),按單樁極限承載力設計復合樁基可為充分發揮承臺底地基土的直接承載作用創造條件;文[5]認為,當淺基礎(承臺)產生一定沉降時,樁能充分發揮并始終保持其全部極限承載力,即有足夠的“韌性”;文[6]提出上海地區可令樁發揮極限承載力的樁與承臺摩擦樁基礎的設計建議;上海規范[7]規定,復合樁基、樁和同作用,當荷載達群樁極限狀態時,荷載全部由樁承擔,地基土不承受荷載,當荷載超過極限承載力時,超過的部分由基底地基土承擔。文中工程減沉樁復合樁基設計采用《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2008)[8]中的設計方法,基底附加壓力按總荷載扣除單樁承載力特征值進行計算。

2工程概況

六橫沙浦一3層辦公樓,建筑面積1600m2,框架結構,上部結構荷載效應基本組合設計值32442kN,基礎埋深0.9m,地下水位0.9m,采用梁板式筏型基礎,平面尺寸39.24m×17.4m,板厚250mm,縱向地基梁500mm×650mm和500mm×800mm,橫向地基梁400mm×600mm,基礎平面見圖1,承臺構造見圖2。

3、天然地基沉降計算

(1)基底平均壓力為:

pk=Fk+Gk

A=32442P1135+68218×019×2068218=5312kPa

(2)軟弱下臥層承載力按下式驗算:

pz+pcz≤fazpz=lb(pk-pc)(b+2Ztanθ)(l+2Ztanθ)式中:pz為軟弱下臥層頂面附加壓力;pcz為軟弱下臥層頂面自重壓力,pcz=2413kPa;faz為經深度修正軟弱下臥層承載力特征值,faz=6216kPa;pc為基礎底面處自重壓力,pc=1711kPa;Z為基礎底面至軟弱下臥層頂面距離,Z=018m;θ為擴散角,由ZPb=018P1714=0105,Es1

PEs2=811P212=317,故θ=0°。計算得:

pz=39124×1714×(5312-1711)(1714+2×018×tan0°)(3914+2×018×tan0°)

=3611kPapz+pcz=3611+2413=6014kPa≤faz=6216kPa滿足要求。

(3)按分層總和法計算筏板基礎沉降:

s=ψsΣn1p0Esi(zi.αi-zi-1.αi-1)式中:ψs為沉降計算經驗系數,根據地基規范[13]由.Es=2146MPa查表得ψs=111;p0為荷載效應準永久組合的平均附加壓力,p0=33kPa;Esi為基底下第i層土壓縮模量;.αi,.αi-1為承臺等效面積角點平均附加應力系數;zi,zi-1為承臺底至第i,i-1層土底面距離。最終計算得出s=25414mm。

4、減沉樁復合疏樁基礎設計和沉降計算

由上述計算結果可知,采用天然地基的筏板基礎的基底壓力和軟弱下臥層承載力驗算均滿足要求,但沉降s=254.4mm,已超過各地規范[7,9,12]規定的地基變形容許值:上海規范[7]規定,多層框架結構天然地基筏板基礎中心點容許沉降為15~20cm;天津規范[9]規定,多層建筑容許沉降值為10~15cm;北京規范[12]規定,多層建筑框架結構長期最大容許沉降量為3~12cm。

為減少筏基沉降,采用減沉復合疏樁基礎,即在每一根柱下各布設一根預制樁,樁截面250×250,樁長21m,樁端持力層為層③含角礫粉質粘土,總樁數44根。

根據表1中的參數,單樁承載力特征值為:

Ra=uqsiaLi+qpaAp=376.5kN

減沉復合疏樁基礎底板中點最終沉降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基礎底面土在附加壓力作用下的壓縮變形的沉降ss,二是樁對土影響產生的沉降ssp。

s=ψ(ss+ssp)(1)

式中ψ為沉降計算經驗系數,無當地經驗ψ取1.0。

由于基礎底面樁和土的沉降是相等的,式(1)是通過計算樁間土沉降的方法計算基底中點最終沉降量。

4.1基底地基土附加壓力產生的沉降ss

基底地基土附加壓力產生的沉降ss,是按Bouissinesg解計算土中附加應力,由單向壓縮分層總和法計算:

ss=Σui=1p0Esi(zi.αi-zi-1.αi-1)(2)承臺等效寬度為:

Bc=BAcPL(3)

式中:Ac為承臺底凈面積;B,L分別為承臺基礎平面的寬度和長度。經計算Ac=680m2,B=17.4m,L=39.24m,Bc=11.56m。

根據荷載效應準永久組合計算假想天然地基平均附加壓力p0

p0=ηp(F-nRa)/Ac(4)

式中:ηp為基樁刺入變形影響系數,取1.2;F為荷載效應準永久組合荷載值,F=33918kN;n為樁數,n=44。計算得出p0=30.6kPa。

基底附加壓力作用下的沉降計算見表2。

滿足σz=011σc確定的沉降計算深度zn=15m,由基底地基土附加壓力作用下產生的筏板基礎中點沉降ss=131.3mm。

4.2樁對土影響產生的沉降ssp

因減沉樁端阻力相對較小,同時l/d=84(d為樁徑),單樁沉降受樁端持力層性狀影響不大,所以忽略端阻力對基底地基土沉降的影響,僅考慮樁側阻力引起樁周土的沉降。按剪切位移傳遞法計算,當軟土層樁側剪切位移影響半徑按8d考慮時,可得到ssp的簡化公式:

ssp=280.qsu.Esi×d(SdPd)2(5)

式中:.qsu,.Es分別為樁身范圍內按厚度加權極限側阻力和平均壓縮模量;d為樁身直徑,方樁d=1.25b(b為單樁截面邊長);Sd/d為等效距徑比,方樁Sd/d=0.886A/(nb)。經計算.qsu=2318kPa,.Es=2179MPa,SdPd=14,ssp=318mm。

故減沉復合疏樁筏基中點沉降為:

s=ψ(ss+ssp)=1.0×(131.8+3.8)=135.6mm所以減沉復合疏樁筏基比筏板天然地基中點沉降(254.4mm)減小47%,且沉降值滿足規范要求。

5、結論

(1)計算的基礎中點沉降比天然地基沉降減小47%,說明設計少量減沉樁可使沉降滿足規范要求。從結構封頂后的沉降觀測知,其最大沉降量為45mm,預計最終沉降達128mm左右(假設封頂后沉降完成35%),當沉降速率0.01mm/d為沉降基本穩定標準時[10],預計沉降穩定時間不超過10年[11]。而不遠處類似土層的框架結構,采用十字交叉梁條形基礎,結構封頂后的最大沉降達105mm。

(2)該辦公樓周邊有多層住宅樓,道路下有自來水管線,當采用常規的預應力管樁或預制方樁時,無論是錘擊法或靜壓法沉樁都將產生擠土效應,擠土范圍達1~1.5倍樁長,所以要設置應力釋放孔等減少擠土效應,同時設置測斜孔監測深層土移來控制打樁速率,就會增加工程造價。而減沉樁樁間距很大,達15.2d~16.4d,大大減少了擠土效應,甚至可不用考慮樁施工的擠土效應。

(3)該工程與采用常規樁基比較,采用減沉復合樁基可減少樁數30%,降低造價35%(含防擠土措施和監測費用)。

參考文獻:

[1]東港海濱公園預應力管樁檢驗報告[R].浙江宏宇勘察設計有限公司,2004.

[2]鄭剛,顧曉魯.減沉樁承載機理的試驗及計算分析[C]PP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樁基學術委員會第2屆年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建材出版社,1994.

[3]宰金珉.復合樁基工作性質分析[C]PP中國建筑學會地基基礎學術委員會論文集.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2.

[4]宰金珉.復合樁基設計的新方法[C]PP第七屆土力學及基礎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4.

[5]黃紹銘,高大釗.軟土地基與地下工程(第二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6]童翊湘.上海樁基礎的使用經驗和設計方法[J].華東電力設計院院刊,1979.

[7]上海市工程建設標準.DGJ08―11―1999地基基礎設計規范[S].

[8]JGJ94―2008建筑樁基技術規范[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9]天津市工程建設標準.DB29―20―2002巖土工程技術規范[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10]JGJP8―2007建筑變形測量規范[S].

[11]陳皓彬.軟土地基建筑物沉降分析與計算[C]PP建筑地基研究文集.福州:福建省地圖出版社,2005.

[12]北京市標準.DBJ01―501―92北京地區建筑地基基礎勘察設計規范[S].

篇(4)

論文關鍵詞:北京;廣義建筑學;建筑理論;可持續發展;繼承;反思

1999年6月以“21世紀的建筑學”為主題的世界建筑師大會,在代表著東方思想哲理和建筑文化的長城腳下召開。會議討論并通過了由吳良鏞先生執筆的《北京》。這標志著跨世紀的建筑師們在回顧和反思百年來現代建筑發展成果的同時,對新世紀開始了理性的思考和展望。正如《北京》中所說:“我們需要激情、力量和勇氣,以更廣闊的視野、更深邃的眼光,自覺思考21世紀建筑學的未來”。

一、批判的歷史:對“批判”與“反批判”的再思考

從1928年的CIAM成立到1959年“十人小組”的繼位;從1933年的《雅典》到1977年的《馬丘比丘》,現代建筑意識形態的變遷無疑是一部批判與反批判的歷史]。建筑——作為人類有意識改造自然的主觀活動,其內容總是受到人類認識自然客觀程度的限制。因此,這種“認識一改造一再認識”的互動式前進也決定了建筑思想“批判與反批判”的發展模式。

今天,《北京》的發表,正是基于對現代建筑批判史的繼承與反思,其關于廣義建筑學理論的提出,同時具有歷史的必然性和時展的必要性。

其一,這種批判與反批判的發展模式決定了現代建筑的發展是在人類不斷改善自身環境的斗爭中實現的。從CIAM成立之初提出的“最小生存空間”到關于“功能城市”的《雅典》,再到之后《馬丘比丘》所提出的關于城市與區域、建筑與技術、環境與文化等面I臨的問題及對策,不難發現,隨著人類認識自然活動的不斷深入,建筑文化也正不斷拓展其領域,從早期所關注的單純建筑活動轉向關注與之相關的其他領域,諸如城市、科技、生態、環境、經濟和人文等。因此,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從傳統建筑學走向廣義建筑學是現代建筑理論發展的必然,也是新世紀發展的方向。

其二,這種批判與反批判的斗爭極大地促進了2O世紀建筑思想的新陳代謝。新的建筑思想和流派層出不窮,造就了豐富多彩的建筑設計作品,同時也促進了技術和藝術的革新。然而,多種建筑思想的并存與碰撞、批判與反批判,也使整體的建筑觀念走向支離破碎。正如吳先生所說:“這固然反映出時代思想的活躍,同時也反襯出哲學和藝術觀念上的混亂?!逼鋵⑽覀児餐膯栴}分裂成個別單獨論題的做法,使得建筑學的前景趨向狹窄和破碎。”因此,廣義建筑學理論的提出是對20世紀建筑思想的反思,是及時而必要的,其為新世紀的建筑觀確立了正確的發展方向。

二、迷惘的現狀:“十字路口"的徘徊與思考

吳先生指出:“100年來,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即建筑學和建筑職業仍處在發展的十字路口。”

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能否在世紀更替的“十字路口”上選擇一張適合自身發展的“識路地圖”,這將決定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建筑業發展的得失成敗。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中國創造了建筑發展的奇跡。但是,如今的現狀令人迷惘而擔憂:盲目開發、資源浪費、環境污染、語匯混亂以及特色丟失等方面的惡果已經明顯而集中地暴露出來?!俺掷m發展的傳統模式與恣意妄想的現代主義之間的矛盾”,使國內的大部分建筑創作始終停留在建筑語匯的抄襲和堆砌上。而且,這種缺乏整體意識的無序開發和粗制濫造的低級創作正以迅速蔓延之勢,從大城市發展到中小城市,再到縣城、鄉村。其結果,除了能給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下一堆不知所云的建筑“垃圾”之外,還能留下什么呢?《北京》的發表,不僅創造性地提出了新世紀的“識路地圖”,而且深深喚醒了我們作為建筑創作者的使命感?!鞍丫薮蟛罹嗟呢熑味纪葡蛏鐣男姓詈蜕虡I行為是不可取的,因為用以描繪建筑、城市和環境的建筑語言畢竟還是由我們建筑師‘出手,的。

三、“大轉折’’的未來:關于廣義建筑學理論的思考

對于未來百年建筑學的發展狀況,目前我們也許還難以準確地勾畫,因為這不僅僅取決于建筑本身,更決定于整個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變革?!侗本匪岢龅摹皬V義建筑學’理論及其十個基本觀點,就像吳先生所說的將成為“下一世紀的識路地圖”,它將從設計理念和方法論的高度為未來的建筑設計提供指導。

1.關于基本原理及其學術建構的思考

“一法得道,變法萬千……為今之計,宜回歸基本原理,作本質上的概括,并隨機應變,在新的條件下創造性的加以發展。”

現代建筑在中國發展至今已有50年的歷史,尤其是改革開放后的二十多年,面對豐富多彩的外部世界,流派紛呈的建筑風格,中國的建筑師們在實踐中進行了很多嘗試和摸索。然而,我們對于基本原理及其學術建構的思考和研究尚有不足。

其一,對世界現代建筑理論基本原理建構的研究不足。目前,國內的絕大多數作品依然停留在對國外建筑的模仿和抄襲上。誠然,我們的現代建筑起步較晚,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在建筑理論、建筑技術等方面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但是,“拿來”之后,更重要的是消化吸收和變通地運用,而非不加思索地生搬硬套。這就需要在學習西方建筑造型語匯的同時,更深入地研究其理論基礎及建構。弗蘭姆普敦先生在“千年七題”的報告中說:“……在我看來,應優先教授1650年至今的建筑和城市歷史”,這也正是中國的建筑師們應該重視和補習的一課。多做一些回歸原理的基礎性研究,也許這才是解決目前國內建筑語匯混亂狀況的有效途徑。

其二,對本民族建筑理論基本原理建構的研究不足。中國5000年文明史曾經創造出輝煌的建筑成就,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積累的民族。但是時至今日,我們對本民族建筑文化理論的研究尚待深入。吳良鏞先生曾指出:“中國建筑的研究在達到一定廣度后,需要逐步地,更為自覺地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即理論研究階段?!眹夂芏嘀慕ㄖ煾灿诒就廖幕某晒撟髦?,已經為中國建筑師們作出了榜樣。

綜上所述,目前中國的建筑師們迫切需要對本民族以及世界建筑理論基本原理進行深入研究和概括整理,去偽存真,回歸本原,“有意識地探索建筑若干方面的科學時空觀”[1],以進一步提升我國建筑創作的品位和內涵。

2.關于“人居環境循環體系”及可持續發展的思考

“新建筑與城鎮住區的構思設計都要納入一個動態的、生生不息的循環體系之中,……這也是可持續發展在建筑與城市建設中的一個體現。

我國是開展可持續發展研究較早的國家之一,在人居環境科學建設方面曾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現實的發展狀況令人擔憂:土地資源的過度開發、無休止的高層和別墅建設、建筑設計的求洋仿古……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很多人對環境問題的漠不關心。建設者一味追求短期效益和設計者一味追求經濟利益,使我們的環境構成遭受日益嚴重的破壞。

針對人口眾多、資源匱乏的國情,建立可持續發展的人居環境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建設單位和設計單位都應該避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綜合衡量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盡管大自然是慷慨的,但它對無節制攫取的報復也是非常嚴厲的。西方發達國家“先發展后治理”所造成的無可挽回的破壞,對今天的發展中國家提出了警告。盡管對于建筑師來說,“我們無法承擔那些明顯處于我們職業以外的任務”,但是在對市場經濟的服務過程中,我們應該把“可持續發展的人居環境”作為一項基本的職業道德原則加以貫徹。

廣義建筑學對建筑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敖ㄖ焸円非笕吮?、質量、能力和創造,……在有限的地球資源條件下,將廣義的建筑學視野、整合的建筑學內容、融貫多學科的方法,作為綜合創造的新起點,建立一個更加美好、公平的人居環境。

3.關于“多層次技術建構”的思考

“充分發揮技術對人類文明的促進作用,擴展建筑技術功能的內涵,直至覆蓋心理范疇……每一個設計項目都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技術路線。

社會經濟的繁榮與科技的進步,使先進技術逐步表現為全球化的傾向,新的技術美學觀正在逐步形成。但是,“高技派的建筑要么太昂貴,要么或者由于其它原因而無法在今天一般的技藝水平下實現。因此,在今后一個時期內,在發展中國家對低技術、低造價、低能耗的建筑的進一步研究具有實際意義。今后十年,我國將新建50座大城市,這個潛在的巨大建筑市場,將吸引越來越多的國際商家加入競爭,這無疑會促進先進技術在我國的推廣和應用。但與此同時,我們必須警惕一些西方建筑師試圖把資源浪費嚴重的建筑移植到中國。因此,避免對高科技的盲目崇拜,“積極而有選擇的把國際先進技術與國家或地區的實際相結合,推動技術進步¨,才是我們的成功之路。

另一方面,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其“建設力量和破壞力量在同時增加”,如何更好地利用這把“雙刃劍”為人類造福,是在現代建筑不斷受到優化技術支配的今天,全球建筑師們所面臨的課題。弗蘭姆普敦先生在“千年七題”中有針對性地指出:“我們推薦高技派的和其他一些建筑師近年來的努力,如馬來西亞的楊經文和德國的赫爾措格的設計思路。我們要探索設計具有適合生態特征的建筑,……形成一種混合的時尚。除此之外,筆者認為可以在更廣的范圍內擴展建筑技術的內涵,將其與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等相結合,如利用新技術降低建筑能耗、延長建筑壽命、開發無污染建材以及進行建筑再生等等。這些做法也許更有助于我們回歸建筑本原,發掘技術的潛能。

針對以上思考,筆者認為中國建筑在未來幾年有必要作三方面的努力:

其一,深入研究現代建筑思想基本原理,并進行本質上的概括和整理,以解決建筑語言混亂問題;同時立足民族文化,創造性地加以發展。

其二,增強環境意識,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在大規模建設中,注意做到有序發展,合理開發,建立人居環境動態循環體系。

其三,加快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技術路線;同時不斷擴展建筑技術內涵,大膽創新,推進建筑產業技術革命。

篇(5)

快速

    論文摘要:灰巖地區地質條件較為復雜,溶洞、溶穴、溶槽、溶溝及構造帶等普遍發育,因此在灰巖地區進行基礎方案選型及施工確實存在較大困難,選擇不當會造成嚴重的安全隱患及質量安全事故。本文結合工程實例,在充分了解場地的地質和水文條件的基礎上,對某大型工業項目基礎方案進行了分析比較,最終選用了強夯法處理,并對其處理效果進行了論述

快速

    1、工程實例

快速

1.1 工程概況

擬建工程為某大型鋁廠廠房建設,廠區位于河南安陽林州市,廠區占地面積1200余畝。廠區內擬建建筑物主要包括工業車間及其配套設施,最大單體荷重150000kN,原設計擬采用鉆孔灌注樁基礎。

1.2 工程地質條件

本場地地貌單元上屬于低山丘陵區,該區表層主要被耕土覆蓋,局部地段灰巖出露;其它地段埋深約1-6m以淺為第四系中更新統坡積地層,以粉質黏土、黏土為主;以下為奧陶系中統灰巖。從地質條件來看,本場地巖溶發育一般,多溶蝕溝槽、石芽,分布較多被粉質黏土充填的小溶洞、溶穴。地層巖性及特征見表1:

表1 地層巖性特征一覽表

地層 巖性 埋深(m) 特征描述 承載力(kPa)

1 粉質黏土 1-6 褐紅色,可塑-硬塑。見短條帶狀高嶺土,見大塊漂石。 200-250

2 強風化灰巖 2-10 以大塊孤石或灰巖石芽為主,組成極不規律,局部以碎石夾粉質黏土為主。巖芯呈碎塊、短柱狀,長度約8-15cm,裂隙較發育。 400

3 中-弱風化灰巖 - 厚層狀構造,結構部分或未破壞,局部含有被粉質黏土充填的溶穴。 1000-2000

1.3 水文地質條件

場地內地下水位埋深較深(大于30米),可不考慮對基礎設計施工的影響。

2、地基基礎方案選擇

本場地巖溶發育一般,未發現大的空洞式溶洞,但場地內基巖面埋藏深度和強風化灰巖、小溶穴、溶洞分布極不均勻,這對于有效控制擬建建筑物不均勻沉降極為不利,需要選擇合理的地基基礎型式和地基處理方案避免不均勻沉降的發生。根據以往類似工程經驗,在灰巖地區基礎方案可采用鉆孔灌注樁基礎,但本場地基巖面起伏太大,局部出露,局部埋深達10米,且基巖面呈石牙狀分布,極不規律,樁端持力層不好控制,若采用鉆孔灌注樁,需每樁設置勘探孔進行勘察驗證,經濟、工期等因素上不盡合理,而且淺層地基土局部夾有大塊孤石,個別直徑大于5米,施工成孔有一定困難。

強夯法適用于處理碎石土、砂土、低飽和度粉土、黃土、雜填土等地基,特別是處理非均勻回填地基,具有地基加固明顯,施工工期短,節省工程投資等諸多優點。強夯處理后的地基密實性、均勻性、承載力均可得到顯著提高。在技術可行的前提下,綜合考慮工期、經濟等因素,對大面積填方區、覆蓋層厚度較大非填方區均可采用強夯法地基處理。

本工程場地面積較大,且場地地形起伏較大,最大高差約50m,存在較大面積的填方及挖方區,且本場地完整基巖面起伏較大,灰巖破碎帶分布不均,對于建筑物不均勻沉降不好控制。結合場地地質條件、建筑物荷載特征及各建筑物設計標高,以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為原則,最終建議采用強夯法地基處理。強夯法不僅施工效果好、而且可以就近取材,保持場地本身的土石方挖填平衡,大幅度節約投資,還大大縮短了工期,為工業項目的投產運營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3、社會及經濟效益

1)本工程所建議的強夯法地基處理,在施工過程中未出現任何異常情況,經檢測,處理后的地基土均勻性、承載力等均能滿足設計要求,竣工后經過3年多的使用,業主反映良好,通過對建筑物沉降觀察,沉降及變形量均滿足規范要求,取得良好的效果。

2)本工程若采用鉆孔灌注樁,保守估計工期在8個月左右,而采用強夯法地基處理,施工周期較短,實際完成地基處理只用4個月,大大縮短了工期,施工完成后,從現場反饋回的信息表明,工期,質量等都得到了保證,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3)本工程建議采用的強夯法地基處理,工程投入較小,保守估算,與鉆孔灌注樁比較,節約成本在40%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4、結語

灰巖邊坡場地不能盲目的根據以往類似工程經驗而提供沒有針對性的地基基礎方案,而應該根據不同工程、不同場地地層條件,精勘細測、科學分析比較,最終得出既經濟又合理的方案。本工程針對灰巖山區邊坡場地的具體場地條件、工程地質條件,依據有關規范和已有資料、經驗的基礎上,建議采用強夯處理填土地基的地基處理方案,既可達到所需承載力要求,又能保持場地本身的土石方挖填平衡,可顯著的節約投資和縮短工期,該方案在類似的工程中具有較好的借鑒意義及推廣前景。?

參考文獻:

[1]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篇(6)

關鍵字:古建筑文化;中式建筑;民族建筑;特點;風格

中國建筑,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我國古代的建筑藝術也是美術鑒賞的重要對象。而要鑒賞建筑藝術,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藝術的主要特征外,還要了解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一些重要特點,然后再通過比較典型的實例,進行具體的分析研究。建筑是人類為居住和相關社會活動而創造的一種特殊器物。建筑是從本土生長出來的,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結晶、載體。世界文化的交融給建筑刻上了外來文化的痕跡,但這種痕跡不能替代建筑的本土特征。建筑是多元的,這種多元化主要表現為建筑的民族化和地域化。

一、我國古代建筑的發展歷程

中國古代建筑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以及封建社會的早、中、晚五個歷史階段,在封建奴隸社會時期,木構架逐漸成為中國古代建筑主流,隨著公元5世紀左右建筑技術的長足發展,建筑藝術形態日漸成熟,至漢代時,中國古代建筑的一些典型特征已基本形成,而后經過500多年的發展演變,至唐宋時代中國古代建筑發展到了它的頂峰,到封建晚期的明清時代,中國古建筑在某些方面更趨完美,著名的皇家園林有圓明園、頤和園、北海、承德避暑山莊等,私家園林則以江南的蘇州、揚州等地最為興盛,名園佳作不勝枚舉。此外,在明清時代,中國各少數民族的建筑也有了相當的發展,現存的著名建筑有的“布達拉宮”、日喀則的“札時倫布寺”,以及云南傣族的“緬寺”、貴州侗族的“風雨橋”等等,形成了各族建筑群芳吐艷、異彩紛呈的現象。

二、關于我國古建筑的特征表述

以漢民族木構建筑為代表的中國古典建筑自古以來就以其風格優雅、結構靈巧而稱頌于世。這種建筑風格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完整的體系和鮮明而一貫的特征:它以木構架主要結構方式,并創造了與這種結構方式相適應的各種平面形式和外觀造型,常采用的是一種被稱為“抬梁式”的木構架結構體系。

由建筑單體的外部造型特征看,中國古典建筑基本上由:臺基、屋身、屋頂三大部分組面。臺基―由磚石砌成,承托著整座房屋,一方面起保護木柱不受雨水和潮氣侵蝕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與柱的側腳、墻的收分相結合增架建筑物的穩定感,使其顯得莊嚴雄偉。如故宮太和殿及天壇祈年殿的臺基,前者顯示了皇宮難以企及的尊貴;后者則表現了祈天建筑的高聳云霄、與天相通的氣度。

架設于臺基之上的屋身,一般采取明間略大,兩側面闊遞減的方式,既滿足功能要求,又使外觀取得了主次分明的藝術效果。在較為重要的建筑物上,在其屋身和屋頂的交接部分設置有一種稱為“斗拱”的構件,稱為中國古典建筑的一個顯著特征。所謂“斗拱”,實際上是用短木塊,木枋所組成的一種懸挑結構,主要起支撐巨大的屋頂出檐和減小室內大梁跨度的作用。明清時期斗拱逐漸蛻化,成了柱網與屋頂構架間,主要起裝飾作用的構件。

屋頂部分是中國古典建筑最具特色的造型要素之一,它不僅為建筑特在美觀上增加了不少神韻,而且也對其性格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屋頂的形式歸納起來有五種形式:廡殿頂、歇山頂、攢尖頂、懸山頂和硬山頂。

在建筑色彩運用上,中國建筑也是極富特色 。最突出的表現使用原色及大面積的色塊對比與烘托。以故宮太和殿為例,藍藍的天幕上映印著金黃色的琉璃瓦頂,這正是建筑物與環境色調的對比,烘托出建筑物壯美的屋頂輪廓。檐下運用青綠色調的彩畫,它們在深深的陰影下同陽光下暖色調的黃琉璃瓦頂、紅色柱身、墻面和門窗形式對比,使建筑物的色彩效果格外的響亮奪目。素潔的玉石欄桿和臺基又與富麗堂皇的柱梁顏色形成對比,烘托出建筑物的圣潔,并使其與地面有一個協調的過渡。

中國古典建筑由于主要為木結構,故單體建筑的體量一般不可能很大,因此除了利用高隆的地勢,巨大的臺基的烘托及向高層發展外,更常采用的是借助于建筑群體組合取得宏偉壯麗的藝術效果。通常是利用一系列緊湊的院落的遞進,富有層次和秩序的將空間畫卷隨時間順序展開,強化了古建筑的藝術感染力。

三、我國古建筑的風格特點小議

風格就是一個時代,一個民族,一個流派,一個人的作品所表現出來的作者的創作思想和藝術特點。不同時代的特征和文化背景反應在建筑裝飾中也表現出不同的風格;不同的材料,加工工藝可以形成建筑裝飾的獨特風格,甚至是不同的地域環境、氣候條件也可以形成建筑裝飾的不同的風格等等。

中國建筑體系是以木結構為特色的獨立的建筑藝術,在城市規劃、建筑組群、單體建筑以及材料、結構等方面的藝術處理均取得輝煌的成就。傳統建筑中的各種屋頂造型、飛檐翼角、斗供彩畫、朱柱金頂、內外裝修門及園林景物等,充分體現出中國建筑藝術的純熟和感染力。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即有榫卯和企口做法。半坡村已有前堂后室之分。商殷時已出現高大宮室。西周時已使用磚瓦并有四合院布局。春秋戰國時期更有建筑圖傳世。京邑臺榭宮室內外梁柱、斗供上均作裝飾,墻壁上飾以壁畫。秦漢時期木構建筑日趨成熟,建筑宏偉壯觀,裝飾豐富,舒展優美,出現了阿房宮、未央宮等龐大的建筑組群。魏晉、南北朝時期佛寺、佛塔迅速發展,形式多樣,屋脊出現了鴟吻飾件。隋唐時期建筑采用琉璃瓦,更是富麗堂皇,當時所建的南禪寺大殿、佛光寺大殿迄今猶存,舉世矚目。五代、兩宋都市建筑興盛,商業繁榮,豪華的酒樓、商店各有飛閣欄檻,風格秀麗,明清時代的宮殿苑囿和私家園林保存至今者尚多,建筑亦較宋代華麗繁瑣、威嚴自在。

具體而言,中式風格主要包括的內容:一是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背景下的演繹;一是在對中國當代文化的充分理解基礎上的當代設計。中式風格并不是元素的堆砌,而是通過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提煉,將現代元素與傳統元素相結合,以現代人的審美需求來打造富有傳統韻味的空間,讓傳統藝術在當今社會得以體現。中式風格在設計上繼承了唐代、明清時期家居理念的精華,將其中的經典元素提煉并加以豐富,同時摒棄原有空間布局中等級、尊卑等封建思想,給傳統家居文化注入了新的氣息。

要把握好現代中式風格的設計,與設計者本身的文化修養和設計功底是密不可分的,這是多方位的知識累積,需要對傳統中國文化的了解及對當代社會時尚元素的敏感有效結合在一起,并使之相得益彰、水融方可。兩者細入后都是一門甚至數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前者包括中國歷史、人文、地理、古典建筑、儒家、佛家、道家、繪畫書法、園林、風水……等等知識的融會貫通;后者包括現代及西方建筑、美術,對生活的理解和現代生活各項流程的熟知、對流行元素的敏銳和理解,近現代中國建筑藝術在繼承優秀傳統,吸收當今世上建筑藝術長處的實踐中,不斷發展,有所創新。

四、結束語

在世界建筑藝術百花園中,中國古代建筑是朵奇葩,它自成體系,獨立發展,綿延數千年,直至20世紀初還保持著自己的造型特征和布局規則,并傳播影響到東亞等鄰近國家。中華民族是歷史文化非常悠久、建筑傳統文化非常豐厚的民族,繼承、弘揚中華傳統建筑文化,是中國建筑師和文物建筑保護工作者光榮的歷史責任。

參考資料:

[1] 姜曉萍;中國傳統建筑的歷史文化意蘊[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2] 王貴祥;;中國古代宮殿建筑群基址規模問題探討[A];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2012年

篇(7)

    【論文摘要】:隨著信息時代給人們帶來新材料、新結構、新技術的同時,也帶來了對地域建筑的沖擊,通過探索地域建筑的創作因素,結合時展創造出以人為本的具有生命活力的地域建筑。    

    建筑,是一棵樹,它們植根于這片土地,從這片土地上吸取養分,如果它與這片土地割裂開的話,實際上它的生命力也就跟著消失了。世界上沒有兩棵完全相同的樹,每一棵樹都有自己的靈魂,每一棵樹都在歷史的長河中年年更替新的枝葉,年年記載著歷史的變遷。這就是我對地域建筑的理解,她就是一棵有生命力的樹。

    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各地的人們前所未有的被拉近,但是同時也帶來了對地域文化的沖擊,城市的市中心已經開始出現趨同化現象。旅行在城市建筑中的人們開始疑惑,我在哪里,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每一個城市都應具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地域文化特質,每個城市都應給人不同的感受,一片街區、一棟建筑、或厚重、或秀美、或人文、或休閑。大量的老建筑正在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沒有歸屬感的全球化的現代建筑,城市失去記憶,就像失去記憶的人一樣蒼白和迷茫。如同一棵大樹被無情的砍伐,然后隨意的嫁接新的枝條。

    在具體的建筑設計創作中,我們應從以下方面綜合分析,設計出真正意義上有生命的地域建筑。

    充分結合當地地形、地貌、氣候等自然條件進行建筑創作

    特定自然環境是地域建筑最基本的要素之一。自然環境包括了氣象氣候、水源水流、地形地貌和物種資源等等, 在建筑中可表現為采光、通風、形體空間等。巧妙地結合自然環境, 才能創造出具有宜人空間和強烈地域特征的建筑形態。

    回到建筑最初的功能,她是作為人類抵擋風雨的遮蔽物出現的,在物質生活比較貧乏的時期,無論在中國,還是歐洲,都是巢居或者穴居,都是有同類性質的建筑形式。后來由于自然氣候、物質條件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文化習俗,不同地區的人們根據當地的地形地貌、氣候條件、地方物質條件,產生了不同的建筑發展之路。比如南方氣候炎熱潮濕的山區產生了底層架空的干闌式建筑;黃河中上游利用黃土斷崖挖出橫穴,我們稱之為窯洞;東北與西南生長這旺盛的樹木,他們利用原木壘成墻體的井干式建筑。

    舉一個尊重當地的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的例子,馬來西亞建筑師在創作中注意結合熱帶雨林的氣候條件,創造有地區特色的建筑。特別是楊經文成功地運用生物氣候學進行高層建筑的生態設計,注重采用自然通風、屋頂遮陽格片、外墻綠化系統等防曬、隔熱、通風等措施,節約能源,并保持了地區特色

    又如汶川水磨新城的規劃,以教育、人居、旅游為主,發展成為現代服務型城鎮。依河發展的水磨新城,由于地形條件的制約,規劃區一山臨水,呈現出山水城市形態。

    合理依據當地資源進行建筑創作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但同時我們還應認識現階段國情,即我們仍然處于發展中國家,沿海與內地經濟發展的差距,東、中、西部經濟發展的差距仍然存在,我們應根據特定地區的實際發展水平和技術水平來選擇適宜的建筑創作方式。

    地域建筑創作最適宜的就是綠色建筑,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設計手法主要有三種,一是從建筑所在地域出發,提倡利用本地材料和傳統技術的設計方法,二是既注重地方性,又適當引入適宜技術,三是利用最新理論和最近科技來設計。我們應在充分利用當地傳統技術來創造經濟節能的建筑,并非一定要通過高成本,高技術來刻意追求綠色建筑的標準。

    例如,一次在媒體上看到了報道膠東半島的海草房,海草房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態民居之一。由于生長在大海中的海草含有大量的鹵和膠質,用它苫成厚厚的房頂,除了有防蟲蛀、防霉爛、不易燃燒的特點外,還具有冬暖夏涼、居住舒適、百年不毀等優點,深得當地居民的喜愛。

    又例如簡單、適用、有效、經濟的山東交通學院圖書館生態設計。該建筑位于山東省濟南市,是一座地上5層、地下1層的現代化校園建筑,總建筑面積約1.6萬平方米。通過包括遮陽、自然采光、中庭和邊庭自然通風、圍護結構高性能保溫、水池替代冷卻塔、地道風等各種節能技術的運用,在設計中采用普通建筑材料,普通適宜技術,降低材料與技術成本。

    以人為本,關注時展進行建筑創作

    縱觀我國建筑發展史,從秦磚漢瓦到唐代的斗拱,再到宋、清的營造法式,每朝每代都在傳承與創新中變化,都具有那個時代的歷史文化和技術烙印,都是“新的時代建筑”。

    如果建筑無法圍繞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那么就將停滯不前。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社會發展帶來社會觀念的變化和思維模式的更新,極大地影響著人們的審美觀和價值觀,社會生活方式也發生很大的變化,人們的生活方式、生活節奏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斷變化。而建筑的空間與形式,是人們某一種生活方式的直接物質與精神。

    以人為本,就是設計者將自身融入到使用者的世界中,細心發掘特定區域的人們在時代的變遷中,他們的生活方式,心里感受和需求是什么。如今設計者經常缺乏的是對生活的體驗,對當地生活的深入了解,對老百姓的追求的是什么,喜聞樂見的是什么,以及氣候因素等等方面如果沒有生活體驗。實際上就很難創作出真正具有地方文脈、地域特點的建筑。

    繼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建筑創作

    中國建筑文化源遠流長,有豐富深遠的文化哲理,創作思維上強調“天人合一”的整體和諧觀。中國又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地區地理條件、經濟、科技和建筑文化有明顯的地域差異,中國傳統的建筑文化正是由各個地區、各個民族各具特色的地方建筑文化所組成。

    一個有意思的例子,有人提出想要體會古代的唐詩宋詞的韻味,就要用陜西話去讀,同樣的道理,如果在建筑創作中沒有與當地傳統文化很好的融合的話,在建筑創作中可能會忽略很多建筑中最本質的問題。

    建筑屬性就具有地域性,就是依托地域文化誕生的,建筑脫離不了文化屬性。我國從南到北,從西到東,雖然氣候、環境、民族各有不同,建筑都包含有當地地域特征和文化的背景,由于不同民族在生存的地理環境、歷史淵源, 心理結構、倫理觀念及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建筑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 其各方面都滲透著本民族的文化特點。

    對地方建筑形式提取與變形, 傳承具有藝術價值的建筑文化。比如美國SOM 事務所設計的上海金茂大廈通過對中國古代密檐式塔形象的成功抽象, 將高聳的體量分成幾段來處理。每段的高度自下而上逐漸縮減, 形成了密檐式古塔的意象, 在表達中國建筑的地域特征方面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綜上四點,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我們應以整體的思維方式去進行地域建筑創作,辯證的分析當地經濟技術、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變化的差異,由宏觀到細節,由表及里,深入思考?!苯ㄖ堑赜蛭幕妮d體,特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相對獨特的地域文化。我們在設計創作時應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制宜,尊重生活,強調品質,創造出既符合現代人們需要,又具有傳統特色的、具有生命力的地域建筑。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不卡| 后入内射国产一区二区|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欧美|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婷婷| 欧美老熟妇xb水多毛多| 疯狂迎合进入强壮公的视频| 人妻 日韩精品 中文字幕| 日韩大片高清播放器大全| 国产精品十八禁在线观看| 日本护士毛茸茸| 少妇午夜啪爽嗷嗷叫视频| 制服丝袜中文字幕在线| 精品无码黑人又粗又大又长| 国产超碰人人模人人爽人人添| 免费a级毛片无码av| 性色生活片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日本人妻久久久免费| 在线精品无码字幕无码av|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韩国| 日本在线视频www色| av激情亚洲男人的天堂国语| 亚洲综合精品第一页|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 国产白嫩美女在线观看| 国产真实伦在线观看| 三级特黄60分钟在线观看 | 无遮挡又黄又刺激的视频|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又粗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 国产色无码精品视频国产| 美女高潮无遮挡免费视频| 久久久国产成人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华液| 日日av拍夜夜添久久免费| 老司机在线精品视频网站| 欧美xxxxx高潮喷水麻豆| 精品久久8x国产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7777|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a毛片| 亚洲人成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