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5:27: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六年級英語上冊教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小學;畢業班英語;優質總復習
小學階段是英語學習的最佳時期,畢業班總復習則是最佳時期中的關鍵期,優質的總復習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更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而促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筆者通過大學四年英語教學理論的學習與參加工作后教學實踐經驗的積累,認為優質的總復習應從如下方面進行。
一、分析學情,研讀教材
從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論來看,小學畢業班學生處于勤奮感對自卑感階段,學生心理變化波動較大,如班級學習氛圍較好,學生之間形成良性競爭,學生自然產生勤奮感,但學習習慣較差或學習方法不對的學生在學習上容易遇到困難,從而產生強烈的自卑感,導致學業及人際交往困難。因此在總復習進行之前,筆者主張進行學情分析,通過個別談話、班干部座談等方式了解本班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和學習近況等。再者,隨著小學英語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課程資源在英語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日顯重要,教材是課程的核心,教材決定了教學的內容,因此在總復習開始之前,筆者認為教師應該認真研讀教材。如現在我校畢業班學生使用的是外研社版新標準三年級起點六年級上冊教材,其包括十個學習模塊和一個復習模塊,每個學習模塊的第一單元呈現語言內容,第二單元提供任務型活動。再進一步分析每個模塊,都復習了之前所學的知識點,如第一模塊復習和鞏固“Be”動詞的一般現在時的用法,第二模塊復習和鞏固“There+be”句型的一般現在時用法。熟悉每個模塊的教學內容,教師才能更好地編寫復習教案和制作課件,從而幫助學生更系統、更全面地掌握所學知識點。
二、創設情境,故事教學
語言的學習,需要讓學生進入特定的情境,讓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體驗英語的真實性和實用性。從教育心理學來角度來看,小學畢業班的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有所加強,語言表達能力明顯提升,想象力更加豐富,因而在總復習時為學生創設一定的語言情境,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點,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而促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表達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語言能力。創設一定的情境,最簡單有效的方式就是融入故事教學。例如六年級上冊第五模塊二單元課文內容是四名學生為征集筆友進行的自我介紹,說明自己的能力和喜好,由研讀教材可知,本單元學習重點是復習和鞏固“can”和“like”的用法,因此筆者為學生準備了故事腳本,外國小學生到我校參觀,班上孩子們主動進行自我介紹,用“can”和“like”說明自己的能力和喜好。然后將學生分成小組,小組內學生自行設定角色,設計英語情境對話,小組內進行練習,教師適時指導,強調“can”表能力,其后加動詞原形,“like”表喜好,其后加名詞或動名詞。最后請小組上臺展示,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表現力為課堂增色,情境中的故事教學不僅幫助學生輕松復習和鞏固了知識點,更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
三、學生主體,教師引導
小學英語新課程改革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目標,感受成功。在畢業班總復習進行時,教師應該更加注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學習不是單純的“知識的記憶”,而是讓學生主動地參與“知識的構建”。因此,教師應該最大限度將課堂交還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給學生提供表達和展示的機會。從總復習開始,教師就應該有意識地將打開英語知識大門的“鑰匙”交給學生,學生有了鑰匙,就能積極參與課堂,主動思考,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敞開大門,讓學生在英語知識迷宮里筋疲力盡、迷失方向。如筆者倡導的情境中故事教學,就是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在課堂上做教學的引導者而不是主導者,讓畢業班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復習和鞏固已學知識點。
作為小學畢業班的英語教師,在進行學情分析和教材研讀時,應該結合小學英語新課程改革標準合理編寫總復習教案,關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帶有適當難度的復習內容,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其潛能。同時為學生創設生動的語言學習的情境,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幫助學生獲得優質總復習的效果。
⒖嘉南祝
[1]張菊紅.淺談小學英語教學中興趣的激發和培養[J].教育革新,2004(1).
一、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與提高課堂效益相結合
“新課改”要求教師尊重每個學生,積極鼓勵他們在學習中的嘗試,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積極性,盡可能多地為他們創造語言實踐的機會。我時刻謹記這些要求,但在剛開始的教學中,往往太過教條。
依然記得初一教英文數字那節課時,學生熱情高漲,我說漢語數字,他們用英語表達,幾乎每個人都把小手高高舉起;這時,老師對我的教誨在耳邊響起:尊重每一位學生,給他們盡可能多的機會說英語。于是,我讓每個學生都起來展示,時間一分分過去,轉眼間下課鈴響了:一節課就學了十個數字,而這些數字他們在小學時早已滾瓜爛熟!我懊惱地結束了這節課,心中即刻想到:不能太死板、太教條了,除了給學生盡可能多的鍛煉機會外,也要盡量完成教學任務,提高課堂效益,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在以后的教學中,若碰到學生很感興趣的話題時,我會提醒自己把教學進度盡量拿捏得恰到好處,防止類似的情況發生。
二、以具體學情為準繩,放棄過分“環節化”
同一節課,不同的教師會教出不同的風格;實際上,同一個教師的同一節課在不同的班級也會有不同的效果。
記得有一次教研員要來聽課指導,為保證課的質量,我們組的老師通力合作,備出了一節環節齊全、重難點突出的課。我有幸被聽到,于是,按照設計好的思路,我一環扣一環,從導入、講解、到練習、拓展、布置作業,每個環節都進行得很順利,學生配合得恰到好處,小組活動“活而不亂”,當下課鈴響時,我圓滿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得到了教研員的好評。我心想:下一節課在另一個班也按照此思路上吧,一定也會很成功。然而,當我滿懷激情地按照預設好的環節授課時,學生顯得有點麻木,反應漠然,小組活動差點開展不起來,我越上越生氣,對學生發了火,直接導致教學任務沒完成,師生關系變得緊張起來。下課時,我氣呼呼地離開了教室,心中充滿了不解與迷惑:為什么同一節課在不同的班級講授,效果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呢?在和其他有經驗的老教師溝通過后,我才幡然醒悟:課是一樣的,但學生不同呀!是的,自己班的學生大部分活潑好動,而另一個班的孩子們相對比較害羞,不太善于表達。在備課、講課時如果能充分考慮不同的學情,預設的環節是可以靈活調控或刪減的,若能如此,教學效果是否會改變呢?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試著改變自己的教學策略,經證實,效果真的不同。我終于明白了:一節課,若過于追求各環節的完整,忽略學生的感受,不僅老師上得累,學生又何嘗學得不累呢?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根據不同的學情,靈活地調控課堂節奏,防止過分“環節化”。
三、師生“學活”教材,實現效益最大化
《新目標英語》的每個單元由兩部分組成。其中Section A學習本單元的基本語言結構和詞匯,主要練習聽說能力;Section B有擴展的詞匯及表達方法,在聽說的基礎上,著重練習讀寫。雖然教材的編寫非常科學,但是由于學生的基礎不同,我認為教師可以適當調整教學內容及教學重點。比如,在教授六年級上冊Unit 9 Do you like bananas?時,課本在兩部分都有聽力練習,Section A主要練習“Do you like...?”“Yes,I do.”“No,I don’t.”, 而Section B 則主要練習第三人稱:“Does he/she like...?”“Yes,he/she does.”“No,he/she doesn’t. He/ She likes...”為了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重點句型,我創設情境,把兩部分的聽力整合到一起,并把聽力材料變為口語練習材料,讓學生在完成書上的聽力任務后,再做Group work(小組合作)。教材經過整合與重組,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既鍛煉了聽力,又給學生提供了說英語的機會,提高了課堂效益。
以上是我在幾年教學實踐中的一些體會,對于這些原則,我會努力踐行并不斷創新。
“新課改”的路還很長,我會和其他同仁一道繼續探索如何建設高效課堂,爭取逐步讓自己及學生充分利用課上的每一分鐘,實現效益最大化,做一位與時俱進的人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