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醫院后勤物質發放工作
時間:2023-03-07 15:05:5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醫院后勤物質發放工作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衛生應急是指通過采取監測、預測、預警、現場處理、醫療衛生救援、應急保障和善后處理等措施,及時對產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可能因素進行預防和對已出現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進行控制。如何搞好衛生應急工作管理,保障公眾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樣也是基層醫院面臨的新課題。幾年來,我院探索出一種能適應新形勢的基層醫院應急管理模式,現將我院衛生應急工作報告如下:
1 建立健全應急組織機構
1.1醫院指定預防保健科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辦公室,負責日常事務工作,并成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小組:由院長牽頭并任組長,小組下設立應急機動隊和醫療救援應急機動隊,預防控制專家指導組、病原學檢測專家指導組、后勤保障組等,明確各組職責。
1.2把衛生應急工作納入醫院年終工作計劃、總結,每年至少召開醫院辦公會議,研究部署衛生應急工作,有記錄可查。
2 機動隊人員配備
組建兩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動隊,要求身體強壯,多專業,高年制專家組成。組建兩支醫療救援應急機動隊,要求身體強壯,多專業,中、青年多專業專家組成。
3 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
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制定切實有效的管理措施,加大力度落實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首診負責制度,衛生應急值班報告制度,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報告制度,不明原因疾病及重大傳染性疾病會診制度,衛生應急物資管理臺帳制度,使其管理規范化、科學化。
4 組織培訓
4.1由應急辦年初制定出培訓計劃,安排培訓老師,發放培訓通知,每季度組織一次全院醫務人員、應急隊成員學習培訓應急理論知識,適時組織應急演練,并不定期下科室進行抽查,以鞏固應急相關知識。
4.2培訓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新發、重大傳染病的防治知識,應對突發事件的方法及措施等等。
5 掌握應急工作動態
應急辦要掌握應急動態,對突發的重大傳染病,群體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以及自然災害(水災、冰災、雪災、地震、高溫等),事故災難(火災、電擊傷、車禍等),并對引起嚴重影響公眾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及時掌握并做出判斷,制定出一系列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及救援應急預案,并加以規范,不斷更新。
6 加強重大傳染病疫情監測
我院有規范設置的感染性疾病科,獨立設置,內部結構布局合理、分區清楚,便于患者就診,符合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要求;規范開展預檢分診工作,分診人員做好發熱及不明原因肺炎等病例監測、排查工作,登記項目做到盡量詳細,病例可追蹤到位;感染性疾病預檢分診室應配備必要的防護設備和設施;明確醫院重癥病例轉院制度,對需要轉出的病人,在轉院過程中應估計途中可能加重病情或死亡等風險情況,等病情穩定過后,經家屬簽字后才能轉院,且在病程記錄中詳細記錄;由本院120救護車接送病人,轉院時應派醫護人員護送。
7 做好應急物資儲備管理
7.1應急物資包括應急搶救藥品、器械;醫療檢驗檢測試劑;應急防護、消毒物品等。
7.2應急辦要建立動態應急物質儲備臺帳,隨時掌握各種應急物資的使用情況。
7.3當發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相關科室根據需要向應急辦提出應急物資申請,醫院領導審批同意后,應急辦負責統一領取、發放工作;事件處置結束后,各科室對領用的防護服、防護眼罩、消毒器械等可反復使用物品進行清洗、消毒后交應急辦庫房統一保管,以備下次使用;各科室對一次性口罩、消毒液等低值易耗品,未用完且數量較少的留本科室使用。
7.4嚴防積壓浪費,并每季度對應急物資進行及時準確的統計核對,對低于基本量時,要及時建議醫院購買補充,做到賬物相符。
8 加強疫情監測上報工作
8.1應急辦制定出合理的疫情上報流程。
8.2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不得隱瞞、緩報、謊報,相關科室積極配合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調查、檢驗、樣本采集等工作。
8.3醫院配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網絡直報電腦,選擇一名懂電腦、業務精的工作人員負責監測上報工作。
關鍵詞:無償獻血;返還費用;血站影響
隨著無償獻血事業地不斷發展,參與無償獻血的公民日益增多,因而享受免費用血政策的人員也在逐年增加,相應用血返還費用也在不斷增大,無償獻血返還費用政策實施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也不斷增多。因此,筆者就實施返還費用政策中所存在的問題和困難以及由此對血站發展帶來的影響進行分析和探討并提出建議。
一、無償獻血返還費用政策實施的基本情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以下簡稱《獻血法》)第十四條明確規定:公民臨床用血時只交付用于血液的采集、儲存、分離、檢驗等費用;具體收費標準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制定。無償獻血者臨床需要用血時,免交前款規定的費用;無償獻血者的配偶和直系親屬臨床需要用血時,可以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規定免交或者減交前款規定的費用。河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辦法第十九條規定:獻血者及家庭成員臨床需要用血時,各按下列規定免費用血:獻血者從獻血之日起五年內免費享用獻血量三倍的血量,自獻血之日起五年后至終生,免費享用獻血量等量的血量;獻血量累計滿八百毫升的十年內免費享用所需血量,十年后至終生免費享有獻血量三倍的血量;獻血量累計滿一千毫升以上的終生免費享用所需血量。獻血者的家庭成員臨床用血的按獻血量等量免費用血。
《獻血法》實施以來,由于獻血后用血返還優惠政策的吸引、中原大地純樸民風地熏陶以及河南省領導重視并身先士卒,加上血站工作人員進一步加大了獻血工作的宣傳力度,為獻血者提供了優質的服務及實施了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公民自愿無償獻血活動得以廣泛開展,《獻血法》實施十年來,河南省無償獻血者已經達到幾十萬余人次,自愿無償獻血已經連續9年的達到100%,河南省臨床用血全部來源于非政府指令計劃的無償獻血。這樣既保證了有足夠的血液用于臨床,也保證了河南省臨床用血的安全。但是隨著返還費用逐年增多,也給河南省各級血站的發展帶來了不小的經濟壓力。下文就鄭州地區獻血、用血返還的有關數據分析這一問題對各級血站發展的影響。
河南省紅十字血液中心擔負著鄭州地區(中牟縣、滎陽市、鞏義市、登封市、新鄭市、新密市、鄭州市)724萬人的臨床用血的采、供血任務。2003年的采血量為19.14噸,2007年達到了34.48噸,增加了1.8倍,2003年的供血量為17.91噸,2007年達到了32.84噸,增加了1.83倍(如表1所示)。
從表1中可以看出:鄭州地區獻血人數逐年增加,返還人次逐年增加,返還費用也在逐年增加,并且返還費用的增加百分比增幅較大。返還費用的增加勢必帶來大量返還經費的支出,給血站的發展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近五年來主要是直系親屬用血(如表2所示),比例遠遠高于獻血者本人用血,有的年份直系親屬返還費用竟占總返還費用的83.33%,其余各年都在80%以上,平均達到了82.3%。各地情況基本類似。這也真正體現了“無償獻血,免費用血;一人獻血,全家受益”的獻血政策,為許多家庭減輕了經濟負擔。享受免費用血政策的好處使得廣大無償獻血者在奉獻愛心的同時獲得了回報,既推動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又充分體現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樸素的價值觀念。但返還用血費用的增多逐漸給血站帶來越來越大的財政壓力。
二、無償獻血返還費用對血站發展的影響
《獻血法》中規定“血站是采集、提供臨床用血的機構,是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公益性組織。”目前在我國財政并不寬裕的情況下,國家對輸血事業的扶持是有限的,因而政府制定了血液收費標準,用這部分收入維護血站的生存和發展。為了實現資金效用的最大化,必須對采、供血過程進行成本測算。血液的采集、檢驗、質量控制、分離、儲存、運輸等過程消耗的物質資料和人力資源構成了無償獻血的成本。采供血和相關服務過程的全部費用歸屬為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兩類。
(一)直接成本
直接成本也稱為變動成本,它的總額隨業務量多少呈正比變化。它包括:血源管理費用:獻血者教育、宣傳、招募、保留、體檢咨詢表、獻血證;體檢、采血費用:體檢所需試劑、一次性采血袋、血型鑒定、指血針、塑料吸管、一次性注射器、輸血貼等衛生材料;血液檢驗費用:對血液采用國產或進口試劑進行初、復檢或兩次檢測。項目包括:丙型肝炎抗體檢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檢測、艾滋病病毒抗體檢測、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檢測、梅毒血清檢測、ABO血型、RhD血型測定等;獻血者食品費;血液包裝、儲存、運輸費用;質量控制費用:含抽檢用的血液、試劑、藥品、衛生材料;不合格血液的報廢損失。
(二)間接成本
間接成本又稱為固定成本,它的總額在一定時期和一定采血數量范圍內不受業務量增減變化的影響。包括:無償獻血活動宣傳、教育、招募、保留,無償獻血返還費用、人員經費差額部分、大型設備購置以及大型房屋修繕等費用支出,應攤的水電費、供暖、降溫費、機動車油費、修理費,保險費、社會保障費、科研教育費、社會攤派、行政管理、后勤管理、各種消耗、固定資產的折舊等。無償獻血直接成本通過血液收費支出;血站采供血發生的間接成本支出,尚需財政的支持。河南省紅十字血液中心為差額事業,財政撥款只能解決小部分職工的工資,設備購置大部分人員的經費還需要自籌。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增長河南省紅十字血液中心的業務支出和人員經費支出在幅度提高,如果各級政府不給予經濟上的扶持,靠單位自身努力是很困難的。長此以往,血站的發展必然會受到制約。近五年來每個工作日都有獻血者前來辦理領取返還費用的手續,并且每年領取返還費用的人數都在增加,從2003年的898人次到2007年的1513人次,5年增加了168.48%左右;返還金額從2003年的42.1432萬元到2007年的93.7381萬元,5年增加了222.43%左右,預測到2010年按當前的返還人數遞增,這樣的返還費用比例還會進一步增大血站的財務壓力。對于血站作為差額撥款的事業單位來說,面對如此高的返還費用,負擔將越來越重,不利于血站的發展,而返還費用是推動《獻血法》實施的一項重要過渡措施,因此建議相關部門能盡早引起重視。
三、無償獻血返還費用兌現工作中的實際問題
(一)異地報賬的問題
目前,在無償獻血群體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大學生和軍人,而這部分人一般都是在校或服役期間獻血,他(她)們在畢業或復員后,大多數都離開了獻血的所在地,如需享受兌現待遇時按規定受益人必須將獻血證和用血原始資料通過郵寄方式郵寄到獻血所在地進行審核。這樣有可能出現幾種情況:可能會出現郵寄接轉差錯;給受益者報賬時帶來不便,影響獻血者獻血的熱情。
(二)報銷相關憑證不詳的問題
由于少數獻血者及受益者不了解免費用血的報賬程序,不了解需要提供哪些憑證,尤其是醫院用血原始發票因與其他醫療費用合并開在同一張票據上,用血者拿不出單一的醫療用血憑據,醫院又未單獨開具醫療用血發票,因此,受益人因未按規定提供這些相關報銷憑證時,以致造成一次或多次不能報銷用血費用,給免費用血者帶來了極大的不方便,同時也給核報工作帶來了困難。這樣既給核報獻血者工作、審批工作造成諸多困難,又影響了獻血熱情,給無償獻血工作帶來負面影響。
(三)獻血證遺失和證件相關內容記錄不詳的問題
血站發放的《無償獻血證》既是無償獻血者的榮譽證書,又是享有法定優惠的主要憑證,是核報用血費不可缺少的依據,因此填寫無償獻血證必須嚴格規范。但是目前,在填寫獻血證時有獻血者的姓名、年齡與身份證不相符的;也有漏寫血量或錯寫血量的;漏填或錯填證件號碼的問題均有存在。此外,獻血者丟失《獻血證》的情況也時有發生,給報賬者和核報工作造成很大難度和麻煩,既影響政府的信譽又給無償獻血工作帶來負面影響。
四、針對上述問題作出的思考與建議
第一,《無償獻血證》既是獻血者個人的榮譽證書,又是報銷用血費用的有效憑證,因此應切實加強對無償獻血證件的使用和管理,要加強對無償獻血證件的保管和發放工作實行以“卡”代“證”管理機制,加快推進《無償獻血證》的智能化管理,在全國逐步推行數據卡及費用微機管理系統,最大限度地減少工作上的差錯和失誤。實行計算機網絡全國聯網,一方面建立一個全國輸血系統專用的計算機網絡,建立獻血員查詢數據庫。通過快捷方便的網絡系統,達到隨時查閱獻血者的相關資料及時兌現免費用血的目的。另一方面血站與血站之間可以相互配合,相互交流,溝通獻血者用血待遇的有關情況和信息,以免造成冒報或重報等現象的發生。
第二,進一步加大免費用血返還政策及報銷有關程序的宣傳工作,使公民能準確,全面地了解免費用血兌現政策和有關規定,各醫療機構要認真做好無償獻血、免費用血的宣傳、咨詢工作,主動而且必須為用血者單獨提供用血收費憑據及有關醫療用血證明,對故意刁難用血者或出具假證明的將依據有關法規嚴肅處理,并視情節追究當事人的責任,同時加強和改善對免費用血審核、報賬工作流程的管理,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公民參與無償獻血的積極性。
第三,血站要大力宣傳無償獻血與返還用血的政策,希望政策能給予血站發展的動力。既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公民參與無償獻血的熱情又要擔負由此帶來的返還費用的財務壓力。按照《河南省實施辦法》的規定,直系親屬指公民的配偶、子女、雙方的父母,這樣一位獻血者可為本人和七位直系親屬提供用血費用返還的機會。按照國外的統計數據,人群用血概率為2%,從統計數據得出鄭州地區已超出國外用血概率2%的范疇。未來這樣的用血概率會越來越高,希望有關部門能引起重視,早日出臺一個既不會影響無償獻血者的利益又能給血站發展帶來契機的大好政策。
第四,將輸血費用納入醫保報銷范圍,減少病人及家屬的經濟負擔和血站的經濟壓力。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輸血技術作為疾病治療的有效方法,在疾病治療過程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輸血量也越來越大,其費用支出也越來越高(見表3)。在現行的城鎮職工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及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中,均明文規定,輸血費用不能報銷,這項費用支出必將成為病人及其家屬的巨大的經濟負擔,也是血站的經濟負擔,為了減輕血站今后的費用返還壓力,建議有關部門對這一規定進行修訂,將輸血費用納入醫療保險的報銷范圍。
第五,血站向商業保險公司投保由商業保險公司承擔返還費用的資金缺口風險血站及制訂政策的部門,可根據《獻血法》及采血成本和用血返還費用的情況,與保險公司合作由精算師進行風險評估及保險費核算,血站按每袋200ml全血向保險公司交納若干保險費,當獻血者本人或直系親屬用血后報銷時,直接到承保的保險公司辦理用血費用返還手續。
參考文獻:
1、趙藝,單藕琦.全國部分城市無償獻血返還經費情況的調查[J].中國輸血雜志,2005(2).
2、李云,李曉玲,吳建香.采供血機構返還用血費用情況的分析與預測[J].中國輸血雜志,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