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6:00: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兩會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兩會閉幕;房地產行業;發展狀況
一、前言
嘹亮的國歌聲中,2010年全國兩會相繼勝利閉幕。此時,已是3月中旬,距離春分時令也只有幾天的時間,這意味著一年之中已經過去了將近1/4的時光。切實貫徹兩會精神,扎實做好兩會確定的各項工作就顯得尤為緊迫。根據中國社會調查所2009年12月對全國16個城市2000位公眾的調查顯示,老百姓最關注的是住房與物業問題,其關注度高達75.3%。但是,在過去的幾年中,房價的非理性上漲卻使得“住”這個最基本的需求給百姓生活帶來巨大壓力,進而發展成為了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隱患。去年各級主管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對房地產市場進行宏觀調控,收到了一定成效,但也遺留了不少問題。本次兩會中,房地產行業受到廣泛關注,而本文就兩會閉幕后房地產行業發展狀況將走向何方,房地產能否長期作為我國經濟的支柱產業等問題進行了一系列探討。
改革開放以來,房地產業作為國民經濟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由于具有相關產業鏈較長的特點,在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本輪國際金融危機中,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刺激房地產業發展的措施,而房地產業的率先復蘇對我國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保持經濟穩步增長更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正因為如此,我國很多地方政府都把房地產業作為當地經濟的支柱產業。目前,房地產投資占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已經接近20%,占GDP的比重接近10%,個別地區這一比例更高,有些城市甚至把房地產當做地方政府的經濟命脈。房地產能否長期作為我國經濟的支柱產業呢?筆者認為,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不符合中國的基本國情。眾所周知,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多地少是我國面臨的基本國情,如何解決13億人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擺在我國政府面前一項重要課題。雖然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我國基本上解決了人民的溫飽問題,但長期而言,對糧食安全仍不可掉以輕心。也正是出于對糧食安全的考慮,我國確定了不可突破的18億畝耕地紅線。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面對經濟建設和工業化、城市化對土地需求的不斷增長,這一耕地紅線的維持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在土地資源十分有限、糧食安全又不可忽視的情況下,將房地產業作為我國的支柱產業顯然不具有長期的可持續性,不顧中國的這一特殊國情而普遍把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無異于飲鴆止渴、貽害子孫。同時,房地產業作為支柱產業加劇了地方政府的短期行為。房地產業由于具有投資規模大、拉動GDP速度快、帶來的經濟利益多、彰顯政績效果明顯等優勢而與地方政府的短期行為特征相吻合,從而不僅成為地方政府確定當地支柱產業時的首選,而且又反過來成為刺激地方政府行為短期化的重要因素。房地產業與地方政府行為短期化之間的相互作用,必然會在催生房地產市場短期畸形繁榮的同時,為這一產業和地方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埋下不穩定的隱患。
二、兩會閉幕后房地產行業發展狀況
第一,住房供給將有所增加。
首先,保障性住房建設規模將增長。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提出,2010年要進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其開工建設的套(戶)數要比2009年增加三分之一,以加快解決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的住房問題。安排建設的限價房、公共租賃住房和安置住房規模將比2009年增加一倍,以逐步解決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其次,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要求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大力增加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建設和供應。第三,2009年下半年,房地產土地購置面積、開發土地面積和新開工面積增長速度逐步回升,1—11月新開工面積同比增長15.8%。2009年開發商盈利豐厚,資金寬裕,新建商品房供給將保持繼續增長態勢。
第二,住房銷售將趨于平穩。金融危機中出臺的鼓勵住房消費的政策,使一部分住房剛性需求在2009年得以釋放;2009年末房地產市場的火爆,促使一部分潛在需求進人“搶購”行列,購買力被提前預支;高起的房價,超過了普通居民的購買能力,加之年末房地產調控政策的變化,有實際需求者將會暫時選擇觀望。2009年末國家出臺的一系列調控房地產市場的政策,表明了中央遏制房價過快上漲的決心,政策調整加大了炒房成本,炒房投機行為將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二手房市場受到營業稅調整的影響,銷售平淡。2010年年初,住房需求將有所減少,住房銷售將趨于平穩。
第三,住房價格將由高位盤整轉向回落。
2010年初,雖然大部分需求者持幣觀望,但開發商手中資金寬裕,并不急于銷售,供需雙方將呈僵持和膠著狀態,房價將在高位盤整。隨著調控政策進一步落實,普通住房供應增加,投機需求被進一步抑制,房價漲幅將回落。
關鍵詞:黨外知識分子;三友集團
面對復雜多變宏觀環境和市場競爭嚴峻考驗,三友集團黨委認真貫徹落實省市統戰工作部署,依托知聯會,深入開展“愛本崗、創一流、做貢獻”主題活動,大力營造同心同行迎挑戰,獻智聚力促發展的良好環境,廣大黨外知識分子為推進企業創新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一、領導重視,制度給力,為創新發展筑牢人才支撐
三友集團黨委始終高度重視企業黨外知識分子工作,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么志義同志非常關心知識分子和各類人才成長,每年抽出時間深入基層,親自參加有關座談會,c大家歡聚一堂,親切座談、傾心交流。特別是黨外知識分子孫雨昌和劉金龍被評選為集團勞動模范,全集團僅13人,極大地激發了廣大黨外知識分子忠誠三友的工作熱情。同時,集團在進一步完善、落實《主任(副主任)工程師制度》《技術創新獎勵辦法》等激勵機制的基礎上,實行了技術人才專家制,提高技術職稱津貼標準,高級職稱人員每月補貼由原來的600元增加至700元,享受范圍擴大一倍,為黨外知識分子充分發揮技術拔尖人才帶動作用,給予了更高的平臺和地位。
集團黨委以知聯會為依托,密切與黨外知識分子聯系,全面了解和掌握所思所想所盼,做好人文關懷。特別是,面對嚴峻市場形勢,集團仍然投入大量資金組織健康體檢、暑期休養和各類培訓,推進“四個放心”工程,讓廣大職工喝上放心的水、吃上放心的肉、糧食和蔬菜,省屬企業絕無僅有,并繼續解決大學生配偶就業難題,讓他們進一步感受到三友大家庭的溫暖。
二、強化學習,持續引導,為創新發展提供思想動力
三友集團著力深化知聯會的組織協調職能,不斷強化學習、持續引導,使黨外知識分子工作與生產經營、思想政治、文化建設和高素質員工隊伍建設等密切融合,為企業成功戰勝危機挑戰提供了強大思想動力。年初集中組織職代會工作報告主題宣講;每月黨政聯席(擴大)會等重要會議后,及時傳達學習,積極引導黨外知識分子為集團發展獻計獻策;舉辦“科技創新大家談”,組織集團知聯會成員撰寫心得體會文章,進一步增強了大家的責任意識、危機意識和擔當意識。利用企業廣播、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開辦“科技展臺”、“科普大篷車”等欄目,大力宣傳科技法律法規,充分展示集團科技創新的豐碩成果。
全國兩會期間,組織黨外知識分子收聽收看開幕式盛況,會后及時組織學習兩會精神,大家一致表示,一定要認真貫徹落實兩會精神,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實現各項目標任務上來,扎扎實實立足本崗,建言獻策、建功立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三、拓寬平臺,用活載體,為創新發展積蓄強大實力
關鍵詞:區域內;綜合實踐活動;重視;效果
大家知道,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開設是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和熱點,但現在似乎“亮點不亮”,“熱點成難點”,近來出現了“兩種現象”:一是綜合實踐課程淪為“三無”課程(無教材、無教師、無課程標準);二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科化現象。據調查顯示,87%的老師覺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好上”“難教”。因為有超過一半的教師就與學生圍繞“資源包”在教室里“講”或“教”綜合實踐活動,學科化現象嚴重。
那么,在一定區域內如何推進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為學校和一線教師提供應有的支持與幫助?我們從“六個重視”來解決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樣?最終,達到較好的教學活動效果。
一、重視課程的落實,喚醒憂患意識
1.教育部門
一是出臺相關文件通知,制度保證,規范辦學行為。教育局層面關于印發《中小學貫徹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方案》的通知。二是配備督學,進行隨訪,經常性下校督導綜合實踐課程的執行情況。三是制定評價標準。制定《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工作督導評估指標體系》,從辦學思想、辦學行為、教學常規、綜合課程、學習習慣等方面制定標準。
2.教研部門
一是具體量化,如出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教研常規管理暫行規定(試行方案)》。具體規定到學校、教師每學期、每月、每天都應該做些什么。二是過程視導,進行教學視導,抓好常規工作。三是質量監控,在期中、期末舉行教學質量抽測工作,做好診斷性評價。
3.學校層面
一是提高課程的執行力,安排好總功課表,確保開足、開齊每門課程。二是制定好課程整體規劃和安排,要警惕這兩種現象:一種是只看重語、數、英學科計劃,忽略了綜合實踐活動計劃;另一種是用少先隊計劃、德育工作計劃替代綜合實踐活動計劃。
4.教師層面
拘牙鮮Φ撓腔家饈叮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自覺性和示范性。一是因為綜合實踐的開設是順應世界潮流,朝兒童經驗和生活回歸,追求課程綜合化;二是因為教育工作者應該時常想起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人才?”。因為成人的過多包辦,使得當今的學生“精神成長”和“動手能力”出現了嚴重問題,健康狀況令人擔憂:球越打越小,步越跑越短,聲越來越細,氣越來越粗,手越來越瘦,人越來越胖。這些都迫切需要教師的引導、示范和解決。
二、重視資源的開發,豐富內容選擇
1.現有資源
一是用資源包,主題示例――為老師提供了選擇“教什么”的種種可能。二是地方校本,因地制宜――為老師提供了選擇“教什么”的優先條件。
2.潛在資源
一是開展“三活動”:自主探究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為師生的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依據。二是辦學特色,名勝古跡――為師生探究過去的歷史和學校生活提供了便利。三是時事新聞,熱門話題――為師生認識當今的社會和自然環境提供了素材。如:利用名勝古跡、辦學特色、熱門話題,重視資源的開發,必然豐富課程內容的選擇,有好的內容才會有好的開始。
三、重視隊伍的建設,促進專業發展
1.招考
招考綜合實踐的專職教師,如,近五年我們區域內共招聘了791位新老師,其中綜合實踐活動教師36位,占招聘總數的4.6%,有了專職教師,這一學科才會有中堅力量。
2.聘用
除專職綜合教師外,聘用兼職教師,聘用校外能人。如,聘請校外的學者、民俗專家及其他專業人員參與,有法院的庭長、居委會主任、園林工程師、酒家的涼菜師傅、工廠的退休職工、本校食堂的廚師、保安等人都可聘為專業指導老師。
3.培養
教育改革面臨著許多新問題,可以采取請進來的辦法,加大教師隊伍的培養力度。如,請大學教授或市教科院的教研員等,開展新課程背景下的中小學課堂教學調研指導活動。也可以走出去學習,華東師大、東北師大、北師大等地都是外派教師學習的好地方。同時,還可采用同伴互助、在崗學習等辦法來培養教師,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四、重視方法的指導,發展實踐能力
1.以“兩會”指導
這里的“兩會”雖非比人大會、政協會這兩會,卻是區域內教育的盛會,即“教學教改經驗交流會”和“聚焦課堂教學研討會”。在“經驗交流會”上,要有一場全校師生參與的才藝展示、一場校長論壇、一次校園文化建設的大檢閱、一場高質量的課堂教學觀摩研討課。在“聚焦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會上,都會有3-6節課的綜合實踐活動課堂教學研討。教師在磨課、研課、看課、論課的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實踐能力。
2.以“課題”指導
以市、區級“十二五”規劃課題為載體,開展研究工作,提高教師的科研實踐能力。可歸納為“5543”模式:(1)來個“五點分析”,即分析教師科研方面的優點、缺點、潛在優點、潛在缺點和尋找發展的增長點。(2)給個“五層目標”,即實施綜合實踐活動教師階段性發展目標,合理形成“合格教師―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杰出教師―特級教師”的五層發展目標。(3)力求“四個突破”:一是入職三年以內的教師突破初任教師關。二是入職五年的教師要突破勝任教師關。三是入職八年以上的中青年教師要突破骨干教師關。四是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要突破指導關。(4)鋪設“三子路徑”:一是引路子:主要是以教學關注階段論、教師職業生命周期論等理論為基礎,聘請教育專家指導,專家及理論引領,促使骨干教師提高教育理論素養。二是搭臺子:結合教師崗位練兵活動,開展系列競技比拼,為骨干教師脫穎而出提供舞臺。三是壓擔子:骨干教師確立實驗課題,開展課題研究。通過引路子、搭臺子、壓擔子實現教師由教書型向科研型轉化。
3.以“合作”指導
一是團隊合作。綜合實踐活動貴在“活動”,重在“綜合”,只憑教師個人是難以勝任指導工作的,需要靠各學科老師之間密切合作,變“單打獨斗”為“團隊合作”。二是學科合作。研究性學習是綜合實踐活動課最常用的一種學習方式,它滲透于所有學科、所有活動中,講究的是學科之間的密切合作。如,“負重遠行”這項主題活動項目。活動前,德育處品社老師看到的是“誠信”教育;語文教師捕捉到的是“活動是寫作源泉”;數學老師抓住了“速度、時間、路程”三者的P系,學科合作效果好。
五、重視學生的體驗,分享學習樂趣
1.研究問題,知多少
筆者在平時的下校觀課看課過程中,常常會發現這種現象:一些老師在幫助學生確定活動主題時,往往先入為主,選擇教師自己感興趣的幾個主題供學生選題,結果學生活動的興趣索然,這是忽視學生主體性所致。那么,研究的問題從哪里來呢?一是從課本資源包來,例如,資源包每冊的《可愛家鄉》,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再回歸到實踐中去檢驗。二是從興趣中來,例如,《“低頭族”,請抬起頭來》《六年級女生閱讀校園青春小說現狀及思考研究報告》《中國夢,飛向月球》,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中產生研究的問題。三是從生活中來,學生身邊的人、身邊的事、身邊的物等,例如,《買東西的學問》《探究校園的植物》。
2.學科整合,少不了
從各學科綜合學習探究中提煉研究性學習活動主題,從而把綜合實踐活動課與其他學科有機整合,使學科教學從課堂走向課外,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例如,語文學科從“家鄉的民俗文化”的綜合性學習中提煉出《家鄉的食文化》《家鄉的茶文化》等活動主題。數學學科從“數據的收集、整理統計”的學習中提煉出《從數據談節水》的活動主題;科學學科的綜合學習中可提煉出《巧用廢品學科學》等活動主題……學科整合少不了,它讓本課程增色不少!
3.學生體驗,最重要
荀子《儒效篇》:“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之而止矣。”我聽到的會忘記,我看到的能記住,我做過的才真正明白。學生做過了,體驗了,這才是最重要的學習。
六、重視評價的跟進,做好經驗總結
1.評選先進教研組,給他一份獎勵
教研組是學科最前沿、最基層的戰斗堡壘,發揮綜合實踐教研組的作用尤其重要,只可惜實際工作中,還有相當的學校沒能成立綜合實踐活動教研組,因此,可通過評選先進教研組來激勵。
2.征集優秀論文,給他一份肯定
教學論文是教師教學實踐的心得與思考,是教師教育思想的提煉與總結。教師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總有自己的“得意之作”與“成功之法”,也總有自己的困惑與思考。適時地組織區域內綜合實踐優秀論文評選并匯編成冊,這對老師是一種肯定。寫好論文、做好經驗總結,給他一份肯定。
3.舉行競賽活動,給他一次展示
以賽促教、以賽促研、以賽促學、以賽促評,這是區域內教學研究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可舉辦“教師教學案例征集比賽”和“小學生研究性學習小論文比賽”,通過比賽調動教師教的積極性,激勵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師生提供一次展示自我的機會。例如,《香蕉與芭蕉一樣嗎?》《孩子們眼里的“”―― 一次時事熱點題材的學習嘗試》。
4.研究一個課題,給他一個探索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綜合實踐的教師更應該有自己的一方天地來做研究,一個具有探索精神和探索實踐的教師,才能適應兒童這一天生的探索者。
通過以上“六個重視”,克服綜合實踐課程淪為“三無”課程現象和課程學科化現象,還綜合實踐活動本來面目和別樣的效果。
參考文獻:
一、重點、實事項目 區文化中心:3月14日區領導再次召集教育文體局、規劃分局等相關部門對區文化中心進行深入研討,對其選址及內部功能定位再次進行了商議。東渚文化中心:完成50%的吊頂和管線鋪設工程量,并繼續進行內部地面貼面和墻面粉刷。東渚市民廣場:基建設施及地面綠化等全部竣工。
二、教育工作
1.規范辦學行為:繼續做好區內中小學校執行“三項規定”、落實“五個嚴格”、保證“一小時運動”情況督查工作。
2.加強校園安全衛生管理工作:做好非法幼兒園整治相關工作;做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工作;開展學校口腔衛生項目及春季傳染病疫情督查工作;開展校園安全大檢查工作,并召開了區校園安全工作會議;做好校園安保財政下達指標分配工作。 4.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積極做好實驗中學與加拿大蘇安學校中外合作辦學相關工作;深化與美國代頓大學、舊金山大學等交流合作;做好區內國際學校聘用外教審核工作。
5.德育工作:做好“楊云龍基金”評選、蘇州市“光彩事業教育獎勵金”評選、區第三屆“陽光少年(團隊)”評選推薦工作;完成全區高中軍訓總結并上報;組織臺灣專家來區作“大腦與品德教育”專題講座。
6.考試考務工作:做好江蘇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測試(必修)、蘇州市中考英語聽力與口語自動化考試(模擬)、蘇錫常鎮四市高三年級一模考、江蘇省普通高中英語口語測試相關工作;做好全區初中畢業生學籍審核和中考報名工作。
7.教科研工作:做好中小學優秀校園網站評比推薦工作;做好微型課題結題工作;做好市教師網絡團隊選拔
、中學物理教師優秀課評比、幼兒園名師講堂活動、小學二年級口算比賽相關工作。
8.人事管理工作:完成事業單位法人年檢工作;完成職稱論文評定結果梳理及反饋工作;完成區內中小學教師職務情況統計工作;完成招聘的在職教師戶口遷移工作。
9.啟動民辦非學歷教育機構年檢工作。
10.做好區生源地資助管理中心的相關工作。
11.做好蘇州市第六屆閱讀節的申報工作。
12.做好首批省級規范漢字書寫教育特色學校申報推薦工作。
三、文體工作 2.統計、申報工作:扎實做好蘇州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項目)相關工作;繼續做好《蘇州市基層文化標準化建設評選、命名》前期申報工作;做好省、市文化產業發展專項扶持資金項目申報工作。
3.文化市場管理:配合全市打擊知識產權侵權及假冒產品活動,組織開展全區“掃黃打非”行動;推進網吧“單改連”工作;對校園周邊的網吧、書刊、音像制品等進行專項檢查,重點加強盜版教材及教輔讀物的查處力度,進一步凈化文化市場環境。
4.文物工作:聯合市考古研究所完成華山地下文物搶救性挖掘工作(目前蘇州發現的第二大戰國墓現身);協助鎮湖街道開展萬佛寺修復工作。
四、其它工作
1.繼續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和“區域共建”活動。
2.明確局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2011年度專題學習計劃,組織學習全國“兩會”精神。
3.召開全區教育文體系統黨建及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會議,明確教育文體系統2011年黨建工作要點。
4.做好全國“兩會”期間的及維穩工作。
從人類社會開始,知識就隨著人類社會的演進而不斷積累。因此廣義地說,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知識發展的歷史,一部知識管理的歷史。但是作為一種正規的商務實踐,知識從上世紀50~60年代才開始植根于受過教育的勞動力中。知識管理的本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60年代北美洲的商務實踐中。而中國對知識管理的認識和研究起步較晚。中國知識管理理論研究始于1998年。
一、國內外知識管理理論的演進
1.國外知識管理的發展狀況。知識管理作為人類的一個活動,早已存在,但是正式用“知識管理”這個詞來形容企業的知識活動過程,還得始于美國的管理大師彼得·F·德魯克。1959年,彼得·F·德魯克在其《明日的里程碑》(LandmarksofTomorrow)一書中創造了“知識工人”(knowledgeworker)這個新詞匯,他認為產業工人中出現了一種新型的勞動力階層,這些工人接受了大量的正規教育,具備獲得與應用理論和分析知識的能力。同時,德魯克在上世紀60年代還提出了知識經濟的萌芽階段。彼得·F·德魯克是公認的當代最偉大的管理宗師,也是最早提出知識社會和知識管理的人。
盡管上世紀50~60年代國外學者就已經提出“知識經濟”、“知識工人”等概念。但是國外對知識管理的深入研究和實踐,始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1989年美國成立了知識資產管理研究會,對知識管理專項進行深入研究;20世紀90年代初期,美國的一些咨詢公司知識非常密集,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內部知識管理活動。這一時期,國外學者寫了許多關于知識管理的論著。比如:日本的野中郁次郎(Nonaki,Ikujiro)發表了《知識創新型企業》。在該著作中,他指出:在一個“不確定”是唯一可確定之因素的經濟環境中,知識無疑是企業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源泉。那個時期出現了世界上第一位知識主管(CKO),他就是雷夫·埃德文森(LeifEdvinsson),成為了總部在瑞典的Skandia公司的知識主管。雷夫·埃德文森成立了知識資本研究課題的權威領導,代表作有《發掘隱藏的智力,實現公司的真實價值》。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管理界的精英們開始認識到知識是一個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因素。創新很快被當作企業的一種核心競爭力。
2.國內知識管理的發展狀況。20世紀90年代末期,知識管理理念開始在中國傳播。從那時起國內對知識管理的研究和實踐發展迅速,知識管理成為國內企業家和學者關注的焦點。
樸素的知識管理階段:1997年兩會召開之前,兩會代表的桌前都收到了科技部的一個報告《知識經濟與中關村》。這份報告在當時引起了很大反響。從1995年開始,經過兩年的關于知識經濟的討論,在1997年的兩會上,關于知識經濟的探討直接引申到中關村關于風險投資、知識型企業、知識資產等中國實際問題的探討。在這些探討中,知識管理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內容,當時還是一種非常樸素的思想。
進入1999年,關于知識經濟的研究和實踐逐漸從宏觀層次轉向了微觀領域,學術界開始研究知識經濟的微觀基礎——企業知識管理等問題,企業界也在積極探索如何進行知識管理以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和大好機遇。1999年,許多國外知識管理研究的著作被翻譯出版,國內不少學者也敏捷地投入該領域的研究,發表了一系列的學術文章。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管理科學部將“企業知識管理問題研究”作為2000年鼓勵研究領域為標志,國內學術界關于知識管理的研究掀起一個,并將波及到企業界,引發一個企業知識管理實踐的。[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所長王德祿在2003年中國知識管理理論與實踐專家研討會上提出了樸素的知識管理思想。其主要的含義是:在企業中,認為企業業務運作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在處理、創造新的知識,知識無處不在。第二,知識能夠不斷的重用,而且在重用中創造新的知識。企業要不斷地提煉自己的知識,要不斷地推導積累的知識之間的關系,不斷地整理已有的知識,使得知識在重用中創新。樸素知識管理主要強調三個方面:組織分析、信息技術、人。
《IT經理世界》、計算機世界、《首席財務官》雜志、計算機世界網等媒體與國內知識管理領域的領頭羊深圳藍凌公司在京共同舉辦了“2005知識管理&創新高峰論壇”。本次論壇獨家推出了“2005中國知識管理調查報告”。該報告重點調查研究了中國企業知識管理的成熟度現狀分析以及中國知識管理調查趨勢的分析。報告顯示,從整體上來看,中國企業知識管理水平并不樂觀。“2005知識管理&創新高峰論壇”的召開成為中國知識管理發展歷史中一個里程碑,對知識管理應用和實踐將帶來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改革開放30年和中國知識管理10年的節點上,在全球面臨金融危機威脅的情況下,2008年中國知識管理論壇年度盛會的召開,將為中國企業的發展和轉型提供動力支持。會議探討了知識管理實施和戰略層面上的問題,并探討了知識管理的評估問題。
知識管理方面的論著大部分是國內學者翻譯國外知識管理研究學者的著作。國內學者比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烏家培的《信息管理與知識管理》、王德襪的《知識管理:競爭力之源》以及王方華的《知識管理論》等。
二、國內外對知識管理的定義
1.國外關于知識管理含義的解釋。國外關于知識管理的含義有多種解釋。如:美國生產力與質量中心(APQC)認為:知識管理是以增強競爭力為目標的識別、獲取和利用知識的戰略和過程,這個動態過程的第一階段主要是創造、發現和收集公司內部的知識與技能,第二階段主要是共享和理解收集來的知識與技能以便利用,第三階段主要是修正這些知識和技能并將其運用于新的環境中。
Wiig認為:知識管理是有計劃地、詳盡地、慎重地對知識進行架構、更新以及應用,以將組織內部知識相關的效率以及知識資產的獲利最大化的過程。CarlFrappaolo認為:知識管理就是通過集體智慧的杠桿效益達到增強響應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學科。
2.國內關于知識管理含義的解釋。國內關于知識管理的內涵有多種表述。王方華認為:企業知識管理是把知識作為最重要的資源,把知識和知識活動作為企業的財富和核心,對信息的獲取和傳播、知識的學習和運用、知識的創新和傳播、知識交換及企業內部知識的分享和共享的結構、知識水平的提高進行管理,發揮企業員工和集體的智慧,在知識創新中謀求生存和發展。江文年,楊建梅等認為:企業知識管理是企業管理中的一個系統體系,具體地說就是管理者通過創造一種協作和學習的環境,使得企業中的每位員工能夠方便和快速地獲取、共享、重復使用企業中的顯性和隱性知識,以形成個人知識和組織知識,并由此推動企業中知識的創造和傳播,在充分肯定知識對企業價值的基礎上,通過支持、激勵個人將知識應用、整合到企業產品和服務中去,最終提高企業的知識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陳銳認為:知識管理是一種綜合了多學科知識與方法的,通過系統管理組織的知識資源來提高組織效率、反應能力、競爭能力、創新能力和資本價值的信息管理理論與方法,是人類信息管理活動迄今為止最高級的形式和最新的發展階段。
三、國內外知識管理會議
1.世界知識管理會議。20世紀90年代末,知識管理成為信息學家和管理學家共同關注的焦點。第一、二、三屆世界知識管理會議分別于1997年、1998年、1999年召開。第一次會議主要集中于技術問題;第二次會議則主要重視和強調管理問題;第三次年會的主題是:利用最佳的技術和管理使企業價值最大化,評估知識管理對組織的影響。
2.國內知識管理會議。在1997年的兩會上,國內學者和專家首次對知識經濟和知識管理進行了探討,當時還是一種非常樸素的思想。
2003年中國知識管理理論與實踐專家研討會勝利召開。研討會上專家們主要研討了知識管理的發展、知識管理的實踐及信息化等幾個方面的問題。“2005知識管理&創新高峰論壇”學者和企業家對國內企業知識管理的應用水平進行了探討。此次高峰論壇側重于研究國內知識管理在企業和經濟實體中的應用和實踐。[“2008知識管理實施論壇”于2008年5月23日在北京順利舉辦。論壇總結了中國知識管理十年的成敗得失。就知識管理實施的經驗、問題和未來的發展進行總結、展望,推動中國知識管理的實施。知識管理中心(KnowledgeManagementCenter)和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主辦的“2008中國知識管理論壇”于2008年12月27日順利舉辦。會議主要探討中國知識管理的未來路徑和發展軌跡,涉及到知識管理戰略、知識管理實施、知識管理案例、知識管理評估等多個方面。
四、國內外知識管理研究述評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發現,國外的知識管理研究主要是在基于企業的生產實踐中不斷提煉出的。而國內的知識管理研究則更多的是在基于引進國外知識管理的相關研究。國外知識管理始于20世紀50~60年代,在20世紀80~90年代達到高峰,而中國則是在20世紀90年代末才開始關注和探索知識管理的理論與實踐。國外不僅學者非常重視知識管理的研究,而且很多企業已經付諸行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一些知名的大學和研究所都成立了知識管理研究機構。而中國的知識管理還停留在學術研究上,企業對知識管理的實踐少之又少。
論文關鍵詞:知識管理知識管理會議知識管理的含義知識管理實踐對比分析
論文摘要:知識管理是當前一種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成為學術界和企業界研究的重要課題。文章對國內外學術界和企業界關于知識管理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進行了綜述和對比分析,發現國外對知識管理的研究已趨于和成熟,而國內對知識管理的認識和研究起步較晚,還處于起步和發展階段。
參考文獻:
1.[美]卡爾.弗萊保羅著.徐國強譯.知識管理[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1
2.彼得·F·德魯克.楊開峰等譯.知識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哈佛商業評論》精粹譯叢),2004
3.陳銳.公司知識管理[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00
4.[美]卡爾·弗萊保羅.徐國強譯.知識管理[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一、敢說話:在當好喉舌和反映呼聲上找準平衡點
就目前狀況而言,黨報評論強度不足的客觀情況,影響著黨報評論作用的發揮,關系到輿論引導效果的好壞。這就需要從質和量兩方面來提高黨報評論的強度。
最近幾年,《內蒙古日報》不斷增強評論在版面中的分量,增大空間與時間的覆蓋率。目前,理論周刊開設每周一期的“評論”版和“e言”版,確保在多元化的社會輿論面前及時發出自己的聲音,做到無缺陣、不中斷、少空白,為增強評論傳播力度打下了堅實的數量基礎;頭版有《今日談》,經濟周刊有《前沿聚焦》《思享》《微語》,社會周刊有《焦點》《辯證法》等固定的言論專欄。
1.要發揮好喉舌作用
黨報的性質和地位決定了黨報評論唯有與大局同心、與真理同行、與實踐同步,才能在第一時間占領輿論高地,更好地發出“時代強音”。《內蒙古日報》創新機制,專門抽調政治強、業務精的人員組成評論寫作小組,撰寫有思想深度和引領力度的評論文章,推進重點工作重點項目系列評論就是其中的一個果實。推進重點工作重點項目,是全區年度工作的一條主線。圍繞這一重大主題,《內蒙古日報》精心組織了《黑白“蝶變”巧妙轉型》《你“騰籠換鳥”,我“筑巢引鳳”》《“土”資源還需“洋”變身》《“綠”不僅是顏色》等12篇“寓理于事,深入淺出”的評論,觀點新穎、視角獨特、思辨清晰、文風清新。針對推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趁熱打鐵、持續發力,策劃了《思想還要更解放》《骨頭越硬越得啃》等3篇評論,分析病灶癥結,明確改進方向,受到有關領導的肯定。
2.要反映好群眾呼聲
評論的生命力就在于觀照現實、引發思考。對于經濟社會中的一些熱點、焦點事件,倘若黨報失聲,就會失去輿論引導的陣地。在圍繞中心做選題的同時,《內蒙古日報》及時捕捉社會熱點,擇機推出相關話題,盡量減少“漏評”和不參與。《化解“節日劫”》《公開才有公信》《助殘還有哪些盲點》《治污必先治吏》《免費不能浪費》《天價拖車等于趁火打劫》等帶有監督意味的評論,第一時間回應社會熱點,表達鮮明立場,贏得讀者好評。
二、早說話:在及時發聲和正確引導上找準平衡點
社會轉型,矛盾多發,帶給人們諸多困惑。面對社會上的不同聲音、不同見解,新聞評論需自主關注社會重大問題,準確回答相關疑問,疏解不理性情緒,給困惑中的人們以引導。黨報評論的及時發聲,有助于形成主流共識和統一意志,從而正確引導社會輿論。近年來,無論是社會關注的熱點,還是思想領域的傾向性問題,都成為《內蒙古日報》評論的重要議題。
1.要對熱點話題及時發聲
當前,新聞傳播呈現裂變式特征。一個新聞事件發生后,往往迅速出現各種看法觀點,激起強烈的輿論撞擊。對社會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黨報就要搶發“第一論”,既“亮旗”又“亮劍”,及時發聲、善于發聲,真正占領輿論制高點。評論版的《洞見》《街談》欄目,每期聚焦一個事件,洞悉新聞本質,澄清認識誤區。《辣語》則運用評中評的形式,通過簡明、獨到的寥寥數語評價新聞事件。點滴創新匯聚在一起,使得評論專版呈現出活潑生動的特征,影響力逐漸擴大,許多稿件常被各大網站轉載。
2.要主動設置話題
圍繞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以及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找準“題眼”,生發評論,因勢利導,才能掌握話語主動權。在自治區黨委提出實施農村牧區“十個全覆蓋”工程,許多普通群眾對其內涵一知半解。《內蒙古日報》主動發聲,推出《做好雪中送炭》《獻上民生大禮包》等7篇評論,系統深刻闡述這項決策的出臺背景、重大意義、主要目的、重點難點,有的放矢、分析透徹,做了一次充分的思想總動員,為工程順利推進實施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3.要向全媒體生產模式轉型
順應“微時代”的閱讀習慣,評論的生產同樣需要流程再造,推進媒體深度融合、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內容從單一的報紙轉向多樣式、多手段、多平臺。在每年的自治區兩會和全國兩會期間,《內蒙古日報》推出全媒體評論專欄《微評匯》,微評同時在平面媒體、官網、官方微信、官方微博、客戶端等,對“一次創作、多次、多層次生成、多媒體傳播”的全媒體生產模式進行了有益探索,并逐步實現常態化。
三、會說話:在奪人眼球和以理服人上找準平衡點
1.評論是說理的藝術
寫文章喜用老百姓語言、善用典,好看耐看,廣受歡迎,這種風格應成為評論的主調。新聞評論不僅講求新聞性、政治性,更講求可讀性。當下,網絡評論以其快捷、新鮮、犀利、貼近、互動的優勢,對傳統媒體評論特別是黨報評論形成“搶、逼、圍”之勢。如果黨報評論繼續保持“四平八穩”的姿態,甚至是套路化、模式化、說教化,將越來越難以滿足廣大受眾的需求。因此,要更多運用體現人文關懷的情理交融式話語、鮮活生動的群眾話語,由命令式向討論式轉變,由指導式向引導式轉變,由灌輸式向疏導式轉變,使其跟上社會語言環境和讀者閱讀心理的變化。
2.選題上要以小見大
新聞評論的魅力,貴在由單一事件發散開,有的放矢,激濁揚清,言無虛發,點出問題本質。《內蒙古日報》的《今日談》欄目,內容涉獵廣泛,從小處入手、針砭時弊、微言大義。《非遺保護要活起來》《服務到“家”亦需服務到“佳”》《干事創業不妨來點“洪荒之力“》《別把科學家困在報表里》《扶貧先扶志》等言論,及時跟進民生熱點話題,寫法上注重聯系實際,力忌空泛議論,增強了言論的貼近性和親和力,得到廣泛好評。
3.形式上要不拘一格
體裁多樣是h報評論創新、搞活,滿足更多讀者需求的重要方面。除了傳統的社論、評論員文章、時評等既有類型,還可以采用隨筆式、雜文式、點評式、復合式、組合式、對話式等等,使黨報評論變得生動活潑。《內蒙古日報》在宣傳優秀基層黨員干部吉日嘎拉時,結合他生前寫下的56本工作日記,選取其中有特色的10篇,在頭版重點推出《日記點評》,圖文并茂,煥然一新,產生良好效果。為迎接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勝利召開,開設《微觀發展》專欄,以“漫畫+一線鏡頭+百姓心聲(專家點評)+微觀點”的形式,從小視角觀察發展新成績,用微觀點思考發展新變化。欄目刊出后,得到廣大讀者的一致好評。點滴創新匯聚在一起,使得《內蒙古日報》的評論呈現出活潑生動的特征,影響力逐漸擴大。
4.文風上要清新活潑
黨報評論不僅要有一貫的、堅定的主張,而且要有獨特的表達,不能板起面孔說些官話套話。這幾年來,《內蒙古日報》以改文風為重點,使評論的語言更加簡潔靈活,文風更加樸實明快。開設《報言網語》《網聲民意》等專欄,加強報網互動,積極吸納網絡新鮮表達方式,推動黨報評論在兩個輿論場的交流融合。兩會期間推出的《微評匯》,《敢于向自己開炮》《權力不能為“情”所困》《小明就是百姓代言人》等微評,風趣幽默,言簡意賅,產生了良好效果。
隨著社會化媒體崛起成為一種強勢的媒介形態,“世界信息和傳播新秩序”的建立迎來了新的契機。
“人們是怎樣接觸的呀!他們之間的距離是多么靠近呀!靠近,這是兄弟般博愛的開始……不過多久,人們就會像荷馬描寫的諸神一樣游逛于地球之上。再過幾年,和諧的電線將環繞擁抱世界。”維克多·雨果160多年前說的這段話,仿佛是對當下社會化網絡在全球流行的預言,來自不同國度的人們從未像今天這樣距離靠近,溝通便捷。然而,“和諧的電線”能否“環繞擁抱世界”則要看來自不同主體的國際傳播活動如何借助社會化網絡平臺展開,新的全球傳播格局能否以此為契機建立起來。
從世界范圍來看,我們進入了一個社會化媒體時代。來自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的數據顯示,全球網民22%的在線時長用于社會化網絡。在很多國家,90%以上的網民都在使用社會化網絡。截至2012年9月,Faeebook的全球用戶數超過10億,Twitter的全球用戶數超過5億。Facebook覆蓋了除中國、俄羅斯和伊朗外的全球絕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在中國,今年1月的最新數據顯示,新浪微博注冊用戶數已經超過3億,騰訊微信用戶數突破2億,一個新的輿論場已然形成。國內外的發展情況均表明,社會化媒體在迅速吸引海量用戶的基礎上,正在以“改變一切”的洶涌之勢全面影響全球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為了追隨受眾的遷徙,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站等各類媒體爭先恐后地利用這一新興平臺,傳播新聞信息,搜集線索,與網民互動,謀求影響力的擴大。在這樣的媒介生態背景下,全球傳播活動必將翻開與以往迥異的新篇章。
隨著社會化媒體崛起成為一種強勢的媒介形態,“世界信息和傳播新秩序”的建立迎來了新的契機。回顧歷史上幾次傳播技術的革命,在有線電報一統天下的時代,英國是全球新聞信息傳播的中心;在無線電時代,英、美兩國在國際傳播中發揮主導作用;在衛星電視時代,美國牢牢掌握了全球傳播的話語權;在互聯網時代,美國引領了國際傳播的發展方向。廣大發展中國家始終處于被動追隨者的地位。如今,社會化媒體掀起了又一場技術革命,從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互聯網創新的進程。這一次,發展中國家能否抓住機遇,贏得國際傳播的主動權,打破信息“自西向東、自北向南、自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流動的不合理的流通狀態?
就目前來看,形勢不容樂觀,西方主流媒體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在社會化媒體上正在延續和擴大。社會化媒體統計開放平臺fanpage-list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2年12月14日,在Facebook上粉絲量最多的世界新聞賬戶前三位全部來自英國和美國,分別是CNN突發新聞、雅虎新聞和BBC世界新聞。在Twitter上粉絲量最多的世界新聞賬戶前十位中,六家來自美國,四家來自英國。由此可見,西方新聞媒體正在逐步占領全球社會化媒體信息傳播的制高點。與此同時,在中國的社會化媒體平臺上,來自西方國家的聲音也愈來愈響亮。最突出的例子是,在新浪微博平臺上,華爾街日報中文網穩定地居于媒體微博的前三十名左右。此外,金融時報中文網、福布斯中文網等西方媒體的賬號也十分活躍。
但是,我們也應看到,社會化媒體為發展中國家向更廣泛的受眾傳播提供了機遇。去年兩會期間,新華社就已經在Twitter上開設了賬號,代表我國主流媒體面向全世界網民發出了聲音。當然,僅僅發出聲音是不夠的,如何積極把握用戶的社會心理需求,遵循社會化網絡的傳播規律,努力營造平等、友好的用戶與媒體之間的關系,在重大事件發生時不失語、不缺位,使發展中國家媒體報道的內容通過轉發、轉載,迅速在全球受眾中流動,實現信息由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在國際輿論的形成中占據有利地位,是亟待我們研究的問題。
【銳消息】
數字電視《善聚公益》
講述志愿者和社工的故事
本報訊(記者張晶)來自中國盲文圖書館的“光明之友”志愿者服務隊與悅群社工事務所的殘障人士社區康復計劃兩個項目團隊雙雙亮相《善聚公益》舞臺。中國盲文圖書館“光明之友”志愿者服務隊,成立于2008年5月18日,在抗震救災和迎接奧運等活動中,多次組織義務朗誦演出。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開始為盲人、肢殘、智障等殘疾人提供文化輔導等方面的工作,他們成立了朗誦小組,每周二、周五在中國盲文圖書館為盲人朋友進行朗誦輔導;他們也經常為肢殘朋友進行舞蹈培訓,為智障弦子進行語言訓練等等。悅群社工事務所殘障人士社區康復計劃,運用社會工作專業理念及手法為社區精神病類及智力類殘疾人提供社區康復服務。社工深入了解該群體的需求,帶領專業志愿者定期開展服務,針對不同類型殘疾人及其家屬開展個案、小組等社會化康復活動,幫助服務對象恢復社會功能。同時,通過調動社會資源,搭建社區支持網絡,為個人及家庭提供生活及心理上的支持。
他們是一群活潑可愛的社工,為智障孩子打開生活之窗,精障人士在他們面前不再陰霾;而他們,為盲人找到生活的光亮,給這些弱勢群體帶來光明。他們都是公益行動的先驅者,數字電視近日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展示愛的舞臺。
【銳專家】
新華社新聞研究所 劉瀅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傳媒經濟學研究生畢業,文學(新聞傳播學)碩士。在新華社新聞研究所從事國際傳播、傳媒戰略和新媒體的研究工作。著有《手機:個性化的大眾媒體》一書。
論文《當前我國傳媒全媒體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合著)獲“第二十一屆中國新聞獎”新聞論文一等獎;
《媒體國際傳播能力評估指標體系初探》(合著)被評為“全國第二屆對外傳播理論研討會”優秀論文;
《中國傳媒全媒體發展研究報告》(合著)獲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第十次學術年會論文特等獎。
【銳言銳語】
孔子才是微博的開創者:
1.《論語》每條都未超過140字;
2.敲為碎片化,多為孔子曬心情,交流哲理,語錄很多;
3.互動性強,經常和顏回、子路等進行回復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