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2 15:05:3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財務管理實訓報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職業能力;財務管理;教學改革
[DOI]10.13939/ki.zgsc.2016.31.202
近年來,各高校財務管理專業對實踐教學給予高度重視,積極推進教學改革。由于財務工作的敏感性,財務管理實踐教學難以深入企業,不利于培養滿足企業需要的專業人才。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高等職業院校要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課程,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規范課程教學。因此,開發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財務管理專業綜合實訓課程成為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途徑。
1財務管理職業能力解析
職業能力是人們成功從事某一特定職業活動必備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職業專門能力和職業綜合能力。職業專門能力指完成某職業主要工作任務應具備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職業綜合能力與專業的知識技能沒有直接的聯系,但對于該職業活動的順利進行和職場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綜合能力主要包括四個方面:①跨職業的專業能力:運用數學和測量方法的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用外語解決技術問題和交流的能力;②方法能力:信息收集和篩選能力、獨立決策和實施的能力、自我評價能力和接受他人評價的承受力;③社會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人際交往溝通的能力;④個人能力:社會責任心、誠信、愛崗敬業、工作負責的職業人格。
就財務管理職業領域而言,上述職業能力具體表現為以下兩方面。
1.1專業能力
財務管理人員應該具備會計學、財務管理學、金融學、管理學、法律、稅務籌劃等專業知識,熟悉國家政策。專業能力主要包括:①職業技能:相應的資質水平、崗位技能、計算機和英語水平等;②管理技能:對人、財、物進行合理的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等技能;③協調技能:與企業生產、銷售及管理人員以及其他相關人員的溝通配合技能。
1.2綜合能力
財務管理人員應具備的職業綜合能力主要包括:動手操作能力、適應社會能力、市場競爭能力、交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開拓創新能力等。企業日益強調職業能力中的非智力因素,要求財務管理人員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頭腦靈活,能夠隨機應變,善于溝通、協調、處理與其他人員、部門的關系,具有團隊協作、吃苦耐勞的精神、職業操守等。財務管理專業學生除了要有基本業務的動手能力,還要有決策分析、判斷能力,能夠結合不同的企業實際對行業的資金運行模式有所了解和掌握。
鑒于以上職業能力要求,財務管理專業的實訓課程除了要培養學生的初次就業能力,還要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為其今后的職業發展奠定能力基礎。因此,財務管理專業綜合實訓課程體系應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改革探索,以充分體現職業能力培養的基本要求,提高財務管理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質量。
2財務管理專業綜合實訓教學的現存問題
2.1財務管理專業與會計專業實訓同質化
財務管理專業實訓課程設置和會計專業雷同,體現專業特色的實踐教學環節少,導致財務管理專業畢業生與會計專業畢業生同質化,欠缺財務管理職業人的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雖然會計基礎知識和技能是一個優秀財務管理人員必要的專業能力,但是單一的會計核算和崗位技能訓練并不能體現財務管理專業的核心與特點,與會計同質化的實訓對學生的培養停留在財務管理職業通道的第一層級,即使畢業生初次就業能力強,但是持續發展的后勁不足。
2.2對實訓過程的職業性關注不夠
目前對職業能力的培養存在兩個誤區:一是把職業能力與職業技能混同,認為培養職業能力就是培養操作技能,另一種是將職業能力培養等同于就業能力培養。實訓過程中存在重技能訓練、輕素質培養,重專業能力、輕綜合能力的現象,而實訓教學中評價方法的重結果、輕過程性傾向,忽視了學生對工作過程和環境的感悟及反思,會限制學生職業素質和職業綜合能力的養成。
2.3教學方式單一
財務管理專業實訓方法主要有兩類模式:一類是以教師講解實訓教材的內容為主,采用練習習題的方式。學生無法提升財務管理崗位基本技能和職業能力、塑造職業素質,導致畢業生眼高手低,不能滿足企業對財務管理人員的職業能力需求;二是以案例分析、專題討論為主,但是案例分析的預設條件是確定的,限制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養成,學生不能體驗企業實際經營過程、財務管理活動以及財務關系的處理,缺乏對職業綜合能力的培養。
3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財務管理專業綜合實訓課程體系建設
(1)建設思路體系構成。從人才市場來看,財務管理的職位體系大致包括基層財務人員、財務主管、財務經理、財務總監,工作內容為基本會計核算 ̄――收入管理、成本管理及費用控制、利潤管理――資金規劃、財務預決算、風險防范――資本運作及融資、審查對外會計資料、財務監督和審計、撰寫財務分析報告,這就為財務管理職業的能力體系構建和實訓課程建設奠定了基本路徑。
對照上述能力體系,在兼顧就業和持續發展能力的前提下,財務管理專業綜合型實訓課程體系的建設思路是:從課程實踐到專業實踐再到綜合實踐,突出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以培養學生的崗位技能、職業能力為核心,著重訓練學生的職業綜合能力和通用職業素質。構建一個融合專業知識、工作過程知識與基本技能、專項技能、綜合技能和職業素養于一體的“點、線、面”相結合的多層次、多維度的梯級結構財務管理專業綜合實訓課程體系。該體系旨在解決財務管理專業學生理論知識體系分散、實踐能力差、思維不活躍、創新性思路少、人際交往能力低等問題,注重學生素質與能力培養,兼顧學生初次就業的職業技能需求和后期發展的職業能力需求,解決職業素質的培養這一薄弱環節,培養學生多元整合的綜合能力。
實訓課程體系主要包括四個層次:①從手工創建會計賬簿、成本核算到會計電算化;②從基本會計業務到審計、納稅;③從財務預算到財務管理單項實驗;④進行籌資、投資、營運資金管理、收益分配的財務決策實驗和財務資料的綜合分析。分為三個階段進行教學,具體見表1。
(2)教學模式轉變為任務導向及項目驅動。為了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熱情,真正達到培養職業能力和素質的教學目標,在財務管理專業綜合實訓教學中,采用“任務導向、項目驅動”教學模式。由以課本為中心轉變為以項目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轉變為以實踐為中心。課程組織以學生親身參與為基礎,從各個方面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和主觀能動性,落實到每一個能夠使學生動手、動腦的環節。讓學生做中學、學中做,在參與實踐的過程中培養學習興趣、創業能力和創新能力。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項目驅動教學需要設計仿真的工作環境,布置具體的工作任務,明確學生要取得的工作成果,要求教師有良好的操控性,既要對學生的各種想法和實踐操作給予及時的點評和鼓勵,又要對出現的問題加以控制。在項目任務的驅動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積極性被大大激發,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查閱資料尋求知識,由獨立學習轉變為溝通、討論、動手實踐完成項目任務,由“學會”到“會學”,從而產生成就感,提高教學效果。通過項目驅動教學法的實施,讓學生在實踐中鞏固財務管理基礎知識,在高仿真體驗中提升財務管理技能,站在企業運營的角度來認識財務管理的作用與價值,學生能夠經歷財務管理職業通道從低到高的各崗位的工作內容和企業財務管理活動的全過程,在走出校門之前能夠具備一定財務管理工作經驗,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索,強調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課堂組織采用“團隊學、賽中學”,每一個學習階段的課程開始時進行學習小組的劃分(每組6~7人),整個教學過程都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為四個主要教學環節,具體見表2。
表2
[]實訓步驟[]具體內容
第一步[]布置實訓任務[]教師講解實訓涉及的相關知識和基本理論,提出實訓要求,布置實訓任務
第二步[]專業軟件模擬實驗[]采用專業軟件進行模擬實驗,進行分組演練與對抗。具體軟件包括:會計基礎技能實訓軟件、財務管理專業對抗實驗軟件、沙盤模擬教學、審計及報稅軟件模擬實驗
第三步[]撰寫實訓報告[]要求各組學生通過網絡、圖書館查找資料以及社會調查搜集資料,就軟件模擬實驗中出現的問題或者延伸案例進行分析并撰寫實訓報告
第四步[]實訓匯報[]要求學生就實訓報告進行公開展示,課堂上開展開放式的討論和辯論,進行模擬答辯或案例分享[BG)F][HT]
(3)考核方式以過程性考核為主。目前,主流的財務管理教學評價依然是傳統的終結性評價為主,大多還在采用以期末卷面考試成績為核心的評價方式,忽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及其體驗。形成性評價則是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持續觀察、記錄、反思從而做出發展性評估,注重過程性考核,關注學生的認知能力、行為能力和感悟體驗,目的是激勵學生主動學習,使學生獲得成就感、提升自信、培養合作精神,使學生從被評價者轉變為評價的主體和參與者。
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專業綜合實訓著重對學生崗位技能、職業能力、綜合素質的培養,重過程的形成性評價相較于終結性評價更加契合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應用型本科教育特征。財務管理專業綜合實訓課程由于在教學方式上采取了分組實訓、集中作業并匯報的形式,在教學內容上綜合了財務管理專業眾多的專業課程,無法采用傳統的一張試卷確定學習效果和成績的考試方式,因此采用非集中考核、過程性考核的形式進行。采用以團隊為基礎,以平時過程性考查為核心的評價方式,注重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評價對象既包括基本理論和知識掌握及運用情況、崗位技能的熟練程度,還包括學習態度、表達書寫能力、動手實踐能力、職業素質和團隊合作精神等方面。
財務管理專業綜合實訓課程體系目前尚未形成標準化的教學范式,以上幾個方面的探索將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反思并完善,以符合應用性本科教育的改革方向和路徑。
參考文獻:
關鍵詞:財務管理 基礎會計 職業能力
一、引言
隨著市場對財務管理人才需求與要求不斷變化,具有良好會計職業能力的財務管理人才越來越成為用人單位擇才條件,這就迫使當前應用型高校對以理論講授為主的《基礎會計》(也稱《會計基礎》或《會計學(原理)》,以下統稱為《基礎會計》)課程教學進行改革,將良好會計職業能力培養作為教學內容的基礎。良好會計職業能力是指財務管理人員遵守國家會計規范、恪守會計職業道德,能夠將所掌握的會計理論和技能熟練應用于實務工作中的一項管理能力。為此,應用型高校有必要對財務管理專業《基礎會計》課程教學現狀中不適應的、落后的內容進行改革,以使培養出來的財務管理人才具有良好的會計職業能力,從而滿足市場需要。
二、《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改革相關文獻綜述
國內外學者就《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改革相關內容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進行了大量富有成果的研究。在國外(尤其是發達國家)總結起來主要圍繞以財務會計相關專業開設《會計學》課程內容進行研究為主,如在該課程教學過程中,內容介紹順序上通常是先概述會計職業和崗位,對學習者的專業知識起到起點式教育從而發揮其在整個后續專業學習中的基礎作用,并激發學習者學習興趣;接著通過讓學習者了解或觀看諸如專業背景相關知識(專業入門教育)與當前專業有關時事新聞來使其對專業有個整體框架認知,為后續專業課程深入學習做好鋪墊。
在國內,相關研究內容可歸納為以下幾方面:一是體現為從財務管理人才職業特征出發,提出應用型高校如何根據專業特征來有效實施《基礎會計》課程教學,從而在整個專業學習過程起引導性和開創性作用,培養具有會計職業思維與職業操守,并為后續專業課程學習奠定基礎(邵瑞慶,2007)。二是從培養目標轉變方式出發,要求培養出具有“管理型”財務管理人才;從具體培養內容上如強化師資力量、完善課程體系、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等角度對以《基礎會計》課程為起點的一系列教學改革(裘益政,2008)。三是進入新世紀后,大部分學者和實踐教學人員結合各自的教學經驗,從教學方式與手段、教材建設、師資教學水平提升方面提出提升應用型高校《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效果的措施,以突出培養的財務管理人才具有良好的會計職業能力。
三、應用型高校財務管理專業《基礎會計》課程教學存在的突出問題
當前,應用型高校財務管理專業《基礎會計》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集中在教材、師資、教學內容等方面。
(一)所用教材內容結構不合理。縱觀國內應用型高校財務管理專業《基礎會計》課程所使用的相關優秀教材,內容的編排幾乎是前三分之一是會計基本準則(如會計假設、職能、方法、要素、等式、核算基礎及記賬規則)的相關基礎理論;中間部分為以工業企業為例介紹具體經營中發生的主要經濟業務如何進行相應的、簡單的會計處理;余下為相應財務報告內容介紹及簡單會計核算組織或程序介紹。歸納起來,最基礎的內容是會計確認、計量、記錄知識在實際教學中占據大部分課時,而財務報告和核算組織及信息化的內容往往在后續教學中由于課時不足未能深入的介紹和進一步操作。這就造成應用型高校《基礎會計》課程內容講授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是圍繞會計做賬等基礎性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而這些內容根本無法培養出具有良好會計職業能力的財務管理應用型人才。
(二)實踐教學師資力量薄弱。目前,應用型高校該專業師資大多是來自“學校―學校”招聘模式,具體到《基礎會計》授課教師,理論水平能夠勝任,但并沒有過多的實務操作經驗,由此導致在教學中涉及諸如記賬憑證、登記賬簿、財務報告編制以及會計信息化相關軟件操作過于理論和理想化,致使學習者學習了該課程后從事基礎性財務會計工作時往往缺乏獨立操作能力,甚至不知從何下手,不但增加了用人單位的崗前專業培訓成本,而且也影響了用人單位財務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理論教學占主體。
1.教學內容以理論為主。目前應用型高校財務管理專業《基礎會計》課程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以課本理論內容泛泛而講居多,比如通過黑板或多媒體演示教學會計分錄和簡單證證、證賬、賬賬之間的勾稽關系,很少展示實務中相應原始憑證、記賬憑證與賬簿賬頁格式和精美的賬本,更沒有涉及在具體填制憑證與登記入賬過程中如何填寫以及需要注意哪些細節問題。
2.實訓教學內容單一。會計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分別構成《基礎會計》課程理論教學和實訓教學。其中,實訓內容通常安排在理論內容介紹之后進行,在具體實訓課堂操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一方面,實訓時間較短,長為一個月左右短則一周左右時間;另一方面,實訓內容幾乎是選擇一套理想化設計好的例子編成的教材和相應憑證與賬本供學習者進行手工操作,或者購買相應教學軟件進行理想化操作來完成實訓教學。
3.會計職業道德與會計信息規范方面。(1)會計職業道德介紹籠統甚至缺失。在應用型高校財務管理專業《基礎會計》課程整個教學中,教學和教材內容中幾乎沒有提到作為一個財務會計人員應當遵循哪些具體會計職業道德,甚至在后續的會計組織中涉及到相關內容亦是簡單介紹。(2)會計信息規范介紹不夠深入。對國家或者財政部頒布的相關會計信息規范法規內容在《基礎會計》課程教學中并沒有進行重點介紹,致使學習者走上工作后不了解甚至不能熟練地、規范地進行操作。
四、應用型高校財務管理專業《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改革之建議
針對《基礎會計》課程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筆者認為,應用型高校應在該課程教學改革中實現“一中心,雙軌制,三注重”特色教學模式。
(一)“一中心”。是指以強化應用型高校財務管理專業人才的會計職業技能訓練為中心。為了滿足市場所需的應用型財務管理人才,應用型高校在財務管理專業基礎課程《基礎會計》教學過程中始終要圍繞這“一中心”開展教學,使教學內容既要包括會計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又要使所學內容能夠滿足學習者對會計職業技能的訓練學習與操作。為此,《基礎會計》課程教材建設就成為應用型高校財務管理專業教學改革一項重要內容。
為實現培養財務管理專業良好會計職業能力目標,應用型高校《基礎會計》課程教材內容應按一定順序合理編排包括專業導入、基本理論、會計信息化等內容。
在專業導入內容方面,結合實際并借鑒國外成功經驗通過會計職業和崗位、專業相關背景的導入來激發學習者學習興趣,促使其思考專業與課程相關問題。
在基本理論上,可以采用案例導入方式,從介紹實務例子的財務報告出發,首先,引導學習者能夠初步對以財務報告中報表為主的內容產生整體框架認識并帶著問題進行學習;其次,教學中應逐步從實務實實在在的憑證與賬簿中看到操作內容和相互勾稽關系,由此過渡到會計含義、職能、對象、要素、賬戶及記賬方法等基本理論知識的介紹,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體現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相關內容,當完成上述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操作后,通過介紹相應會計信息化規范和財務軟件具體操作使課堂教學實現“教、學、做一體化”,達到邊學邊做,學做同步來強化理論和實際相結合。
(二)“雙軌制”。在應用型高校財務管理專業《基礎會計》課程實踐教學部分,應當建立“雙軌制”系統化實踐教學體系(見下圖)。該體系包括基礎技能實訓、崗位模擬實訓、會計綜合實訓、專業實習及企業頂崗實習等四個環節,并且這些環節構成的整個過程既要對學習者手工處理能力進行訓練,又要通過財務相關軟件在計算機網絡環境下對學習者進行信息化處理能力訓練。
為了實現“雙軌制”系統化實踐教學體系,應用型高校《基礎會計》課程的授課教師在“教、學、做一體化”過程中應發揮主導作用。具體可采取“走出去”和“引進來”兩種方式。
1.“走出去”方式。“走出去”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將校內教師外派到相關合作企業中進行鍛煉(或掛職),通過一段時間實踐操作后將考核合格的教師安排回校從事實踐教學;另一方面,在學習理論知識之后將部分學習者以頂崗實習的方式安排到相應實習單位實習,通過具體實務操作強化學習者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2.“引進來”方式。采用“學徒制”教學模式,將用人單位財務經理引入到課堂進行實踐課程教學或擔任課程指導,將實際業務展現在課堂上并指導學習者如何操作。有條件的應用型高校還可以通過與用人單位達成在校內設置企業財務工作室的形式,讓學習者不出校門就能夠親身觀察或參加企業財務會計業務操作實習。
(三)“三注重”。 “三注重”主要包括注重基礎性、注重開放性及注重實踐性。
1.注重基礎性。《基礎會計》課程作為應用型高校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專業基礎課,不僅表現在專業知識和技能學習具有基礎性,也為培養具有良好會計職業能力的財務管理專業人才發揮基礎性作用。
2.注重開放性。應用型高校財務管理專業《基礎會計》課程教學要實現良好會計職業能力培養的目標,教學改革就必須與市場接軌,不僅要發揮校內資源在教學中的作用,更應和市場用人單位密切合作,以“雙導師制”促進學習者理論學習和實務操作相結合的機制建立。
3.注重實踐性。應用型高校財務管理專業《基礎會計》課程教學,一方面需要理論知識來支撐財務管理專業人才良好會計職業能力培養;另一方面應當發揮應用型高校和市場聯動效應,實行諸如“校企合作”教學方式,通過到用人單位實際操作與“雙導師制”指導,促進《基礎會計》課程教學中理論知識和技能的實踐性運用,以實現應用型高校財務管理人才良好會計職業能力培養目標。
在“一中心,雙軌制,三注重”特色教學模式中,“雙軌制”中的“基礎技能實訓”環節是“崗位模擬實訓”、“會計綜合實訓”等一系列實踐教學環節的基礎,同時《基礎會計》課堂理論學習服務于后續“基礎技能實訓”環節;“三注重”中的注重基礎性、注重實踐性的首要環節是會計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因此,“一中心,雙軌制,三注重”的人才教學模式能否順利實施,對《基礎會計》課程教學良好會計職業能力是否形成起著關鍵性作用。
五、結束語
本文針對應用型高校財務管理專業《基礎會計》課程教學現狀,從財務管理人才良好會計職業能力培養角度出發,通過對《基礎會計》課程教學中在教材、師資、教學內容等方面存在問題的深入分析,提出為滿足目前用人單位對財務管理人才的需求,需要對《基礎會計》進行教學改革,應采取“一中心,雙軌制,三注重”特色教學模式。J
參考文獻:
1.王躍堂,趙娜,魏曉雁.美國財務業績報告模式及其借鑒[J].會計研究,2006,(5):66-72.
2.葛家澍.建立中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總體設想[J].會計研究,2004,(1):9-19.
[關鍵詞] 高職本科財務管理專業 技術型、應用型人才 課程體系
財務管理專業在我國發展歷史很短,多以傳統的學科教育形式在本科院校出現。學科教育帶來深厚的理論功底,但崗位技能不強,這給強調技能和應用能力培養的高職教育帶來了契機,卻也引發我們的思考:社會需要怎樣的財務管理人才?這樣的人才應具備什么樣的素養?怎樣設置課程才能滿足要求?如何體現職業教育特征?
一、高職本科財務管理專業培養目標
專業培養目標是教育思想及教育觀念的綜合體現,它涵蓋了專業設置、人才定位、教育重心等多方面的內容,對課程設置和課程結構起著決定性作用。在專業培養目標的確定上,應體現如下思想:
1.高職教育的定位
高職本科同一般本科相比具有鮮明的技術應用性特征,是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技術人才為主要目標,兼具工程教育和技術教育并側重技術教育的本科層次教育。
2.素質教育思想
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方向,包括基本素質和專業素質。前者是指學生作為一個成功的社會人應具有的素質,后者是指學生成為財務管理專業人員所具備的專業素質。
3.“厚基礎、寬口徑”思想
學生應具有經濟、管理和財會理論基礎及相關學科的原理性知識,為后續專業拓展奠定基礎。
4.時代特征
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熟悉現代管理學、經濟學基礎理論;掌握財務管理專業基礎知識、基本原理;具備現代金融環境下投融資理論和現代經濟環境下的會計、稅收知識;熟練運用信息技術進行相關經濟信息處理,能在企事業單位、證券保險、金融機構和政府機關以及社會中介機構從事投融資、會計、財務管理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
二、高職本科財務管理專業課程設置
1.理論課程體系
建立高職本科“公共課平臺、學科基礎課平臺、柔性專業方向模塊、職業技能(資格)證書、綜合素質教育模塊”的理論課程體系。以基礎平臺教學保證本科適應性的要求,以專業模塊教學發揮專科針對性的優勢,實現高職本科“保本科本色,創高職特色”教育目標。
(1)公共課平臺(通識教育模塊):包括德育、體育、大學語文、經濟應用數學、大學英語、信息技術、法律基礎、主題教育(含軍訓)等課程。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堅定社會主義的信念和愛國主義熱情;具備高等文化程度;具備使用計算機和網絡尋找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信息的能力;養成良好的道德規范,增強法律法規意識,樹立團結協作的合作精神和勤奮進取的負責態度,鍛煉吃苦耐勞的堅強意志和健康的體魄,為學生繼續學習和終生教育做好必備的文化基礎及身心素質準備。
(2)學科基礎課平臺:包括經濟學、基礎會計、管理學、統計學、管理信息系統、經濟法、貨幣銀行學等。目的是培養學生具備財務、會計和其他經濟管理崗位群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實踐技能。體現厚實基礎和發展潛力的需要,保證本科適應性的要求。
(3)專業基礎與專業主干課程模塊:包括學科導論、金融市場概論、財務會計、財務軟件運用、財務管理、財務分析、成本管理、管理會計、資本運作、稅法與納稅會計等。該模塊為學專業知識,養成專業技能的課程模塊,也為學生后續拓展奠定知識與技能基礎。
(4)柔性專業方向模塊[含職業技能(資格)證書模塊]:包括納稅籌劃、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審計、資產評估、商業銀行經營與管理、信用與風險管理、商務英語、相關職業資格考試課程輔導等。高職教育與本科教育根本的區別不在于層次不同而是類別不同,該課程模塊在學科基礎課平臺及專業課程模塊的基礎上體現寬口徑、技術性和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特征,開設為限定性選修課程或任意選修課程。
(5)綜合素質教育模塊:包括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公共關系、社交禮儀、辦公自動化、美學、心理健康、中外文學名著賞析、中外名曲賞析等。該模塊為開發顯性與隱性相結合的素質教育體系,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重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2.實踐課程體系
技術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高職教育的特征。在課程體系中,實踐性課程是與文化、理論課程既相互關聯又平行獨立的另一個子課程體系。我們把高職本科財務管理專業的實踐課程分為:
(1)專業認知實習。學年暑期由學校推薦或學生自選進行暑期社會實踐或暑期社會實踐調查,撰寫論文或調查報告,收假后進行交流和成績評定,加強對專業的實踐認知。
(2)課程實驗、實訓。由任課教師隨堂或校內實驗室、實訓基地指導學生進行實驗、實訓,提高學生運用理論知識的能力。
(3)綜合模擬實訓。由教師選擇實訓教材,在校內指導學生完成實訓任務,形成學生對相關工作實務的完整認知。包括會計模擬實訓、財務綜合模擬實訓、審計業務實訓、納稅籌劃等。
(4)崗位實訓。安排學生在實訓基地的相關崗位頂崗實習,強化學生實踐技能。包括現金業務崗位(企業或銀行出納)、會計崗位、財務崗位、主管崗位等。
(5)畢業實習。學校推薦或者學生自薦進行就業前實習。
每個階段結束,要求撰寫調查報告、實習實訓感知、階段性專業論文,并進行交流。
旨在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專業實踐技能和崗位適應能力。
財務管理是財經類各本專科教育的主要課程,是學生在修完財務會計等有關專業課程基礎上開設的、應用性很強的課程。財務管理內容涉及到企業財務活動的各個方面,具有內容復雜、計算公式多、理論知識點多的特點。學好這門課不僅是為了提高學生理財理論水平的需要,更重要是為了增強學生未來就業競爭能力的需要。然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在自由貿易、投資和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對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在理論上、創新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強化學生的職業核心技能,如何搞好新形勢下財務管理課程體系的教學,如何培養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綜合業務素質財務管理人才,是現階段財務管理教學工作者應重點思考的問題。筆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此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提出本門課程教學改革的一些設想。
二、財務管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培養目標不明確,人才模式定位不準確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今天,大學本科教育已經完成從精英到大眾的轉變,大學生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一般專業人才,而不是精英人才。但多數本科院校財務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還是定位為:“培養能在工商、金融企業、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等方面工作的專門人才”。很顯然,這種定位不夠準確,導致人才培養目標上的“越位”,尤其在應用型本科院校,更為突出。雖然部分院校的專業培養目標也開始偏重“應知”、“應會”,要求學生掌握財務管理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但進行靈活應用及創新能力培養的課程又嚴重不足,在教學中增加了實訓內容和實訓環節,但大都又流于形式。
(二)專業課程體系不確定,教學內容滯后 縱觀現有的財務管理課程體系,都是圍繞學科體系進行課程設置,整個教學體系還是圍繞教育部的教學任務來進行設計,對于實現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在理論與實踐方面的融合還存在較大的問題,且實踐的可操作性以及實施效果都有待進行改善。
未形成統一、系統的規范體系。財務管理專業知識結構中重要組成部分是會計和金融知識,但目前各高校財務管理專業的專業課程和教學方向都不盡相同,有的側重財務會計,有的側重投資金融,到目前為止,未能形成統一、相對獨立、系統的體系。我校2011屆財務管理專業雖然設有投融資和理財兩個方面,但是在專業課程和教學內容設置方面基本相同。
教材內容偏重上市公司,企業價值評價方式單一。現行財務管理教材中的許多理論和決策方法主要針對上市公司,對非上市公司并不適用。首先,在我國市場經濟中,中小企業已經逐步占據企業總產值的相當大的部分,而財務管理中的許多決策理論方法根本無法得到應用。其次,對學生而言,畢業后能進入上市公司工作的也是鳳毛麟角。最后,現行的財務管理教材上基本都是采用西方理論,而西方與我國企業理財環境差異較大,導致財務管理教學內容與現實工作內容的差距。因此,許多學生在工作之后,會感覺學習到的理論知識與實際脫離較大,不能學以致用。
現行財務管理教材中,在進行公司價值評價時,決策的唯一標準是價值,根本不考慮非價值類指標的存在。但在實際生活中,公司在實現企業價值同時,還給社會帶來其他問題,如引發環境污染、員工的社會保障不到位、質量下降帶來的產品不安全、資源枯竭等一系列社會問題,這些問題突出表現為企業經濟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之間的矛盾。企業不僅應承擔社會責任,也應履行其社會價值,這是財務管理決策中不可忽視的因素。另外,財務管理決策大多依賴量化因素,也未能考慮公司文化制度等難以量化的因素。
(三)專業課程間內容交叉重復問題突出 目前高校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中均設置會計課程,恰恰財務管理與某些會計課程如管理會計、成本會計從內容到方法體系存在著邊界交叉和內容重復現象。這種局面不利于財務管理學科體系的優化,導致資源浪費,給實際教學帶來很多困難。同時部分高校壓縮課時,減少了學生自學與實踐時間,降低了學生的專業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造成學生倦怠情緒的出現。
(四)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落后 雖然財務管理專業教學方法和手段不斷更新,但始終沒有很好地和教學內容融為一體,教學模式依舊過于呆板統一。例如,在教學方法上,占主導地位的仍是老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方法,圖解式、啟發式、情境式教學在教學方法中比重不大;在教學管理上,學分制仍是學時制的復制,沒有將規定性與選擇性很好結合;在教學手段上,雖然也采用計算機等多媒體,但其結果又是將多媒體作為媒體播放器,實際教學過程中又產生人和機、教學內容和方法不相融合的諸多矛盾。
(五)教學評價方式、環節單一 目前財務管理課程考核主要取決于期末考試成績,而期末考試又主要是對相關概念、相關公式等基礎性內容的考查,學生平時放松學習,考試前臨陣磨槍考前突擊復習,最終也能及格。考試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能力和興趣,造成學生綜合素質低,核心能力差。這種教學評價模式嚴重脫離了人才培養目標,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牢固理解和掌握。
三、財務管理教學體系改革的具體措施
(一)借鑒國際經驗,創新財務管理專業培養目標和要求 人才的培養目標歸根到底取決于人才市場的需求,財務管理課程的教學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理財方面的理論知識和業務技能等綜合業務素質,使其能夠從事相關工作。根據學生特點及需求,樹立把社會需要和個人需要結合起來、在滿足社會需要前提下促進個性發展的“人才培養觀”,注重發揮學生的個性和特長,探索分層次、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應用型本科院校要注意轉變人才培養質量標準,突破傳統的“學校評價”人才質量標準,樹立現代的“社會評價”人才質量標準,圍繞實際職業崗位需要,培養學生至少具有基本業務能力、資金管理能力、財務分析能力、溝通和協調能力等基本職業能力,來突出職業基本技能和良好的綜合業務素質。
(二)根據社會實踐,完善財務管理課程教學內容 結合企業實際問題更新教學內容。一門學科的發展需要時間的積累,財務管理教學內容偏離實際的問題在短期內很難改變,但可以通過教師的教學方法來緩解這一問題。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樹立實踐觀念,在教學內容中導入企業的實際問題,將企業實際工作中一些操作性強、實用性強的方法引入教學中,增加所學知識的實用性。如在企業信用體系的評價中,在介紹教材中的5C原則、9級評價體系的基礎上,結合歷史上著名的晉商、徽商企業管理模式的特點,引導學生思考構建具有特色的我國中小企業信用的評價體系等等。其次,在課程內容安排上,應緊跟市場經濟的發展趨勢,及時增加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的新內容,以保證教學內容的時效性。
改進教學內容設計。首先,利用資金管理構建教學流程。在市場經濟里,所有的上市與非上市企業都要通過市場來完成采購和銷售的業務。因此,企業需要解決何時、何地籌資、籌集多少資金,如何使用和分配資金,來完成資金運轉。企業通過市場籌集其所需資金,根據投資決策的項目,將籌集資金投放在資產中。然后,通過人工,將材料加工成產品,產品的銷售為企業帶來貨幣資金的流入,最后進行分配收益。具體流轉如圖1。
其次,利用社會責任體系來完善公司價值評價。企業價值,不僅應包括現有資產的市場價值,還應包括企業未來和潛在資產的市場價值,更應該包括社會價值。這就要求企業核算對象由狹義的“經濟責任”延伸為廣義的“社會責任”的社會責任會計核算體系。在進行企業價值評估時,應將理財環境、組織構架、物流流程、人力資源、企業信用等級分析和財務評價(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和發展潛力分析)等納入評估體系,特別還應該包括企業的社會價值。企業在注重自身發展的同時,更要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
(三)優化專業間課程教學體系,合理分配教學內容 針對財務管理課程與管理會計、成本會計課程存在內容重復交叉現象,需要在教學大綱和授課課時之間進行重新劃分。首先,在制定課程教學大綱時,必須明確不同課程的教學重點,將重復的內容進行重新分配,如項目投資的內容應全部列在財務管理課程中,而管理會計中這部分內容一筆帶過。其次,根據教學內容的調整,同步調整教學課時,這樣既可以最大限度的優化資源,又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探索教學模式改革,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 其一,教學方法中板書教學要占有一定比重。在資金時間價值、資金成本和資金結構的部分教學內容里,筆者認為用板書教學效果更好。因為,在教師推導公式的過程中,學生會隨著推導步驟對知識進行不斷的理解和消化。這時,只要學生課堂上注意聽講,課外稍加復習,就能基本上掌握所學內容。但如果使用多媒體課件,教師一筆一畫推導公式的過程不在了,學生只能看到結果,傳遞出來的信息量雖然大了,但教學效果大相徑庭,所以板書在實際教學中一定要有。
其二,增加案例教學比重,完善實踐教材體系。通過對企業實例的討論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材中引用的案例大都是具有權威性和說服力的大公司案例,但這樣的案例會讓學生感覺距離遙遠,不能學以致用。所以,教師在設計案例時,要偏重小案例,從學生身邊入手。如在講盈虧保本點計算的時候,以學校食堂的豆漿店為例,分析它的房租、材料、水電、人工,哪些是固定成本,哪些是變動成本,它一月、一天要賣多少杯才能保本。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成功企業的經驗,吸取失敗企業的教訓,這樣能使學生從“學會”變為“會學”,培養學生的結構性思維習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切實保證學生學到的東西有用、會用和能用。運用案例教學其過程可以概括為:案例導入——情境創設——討論案例——詮釋總結,具體過程如圖2。
其三,增加多媒體教學比重,但注重把握好課堂信息量。在多媒體課堂教學中引入“骨架綱要”教學法,注意把握課堂教學的節奏,掌握好“教”與“悟”的度,“教”的同時要給學生留一些“悟”的時間。教師課前用樹形圖形式給出教材中的章、節的內容,這是教學大綱要求學生掌握的內容及學生筆記內容。這樣,教師在授課時就有充足時間把重點、難點講透,學生也可專心聽講,不必再忙著做筆記,有效地解決了聽課與記筆記的矛盾。另外,借助一些視頻資料,郎咸平、葉檀等專家學者都走進了課堂,把財務管理的發展趨勢和國內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帶給學生。筆者認為不能一個課件4、5年都不變,而應該跟蹤學科領域的技術發展態勢,更新資料來豐富完善教學課件。
其四,加大圖解式教學的比重,增強學生數學模型的應用。財務管理課程需要學生掌握財務活動中常用的各種財務工具和模型的應用。因而,在教學中通過圖表形式授課,增強教學內容的形象化,能幫助學生理解講課中較難理解和較抽象的、多維空間的內容。例如在講解最佳現金持有量的存貨模式時,利用機會成本和交易成本與成本的線性關系構成的成本曲線圖,利用數學方法求極值,解出最小相關總成本和最佳現金持有量。又例如在資金時間價值的部分教學內容時借助資金時間圖表,可以很清楚地看現值、終值的區別,進而看出復利現值終值和不同年金的現值終值的區別。還有在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中也可使用數學圖表方法來講解。
其五,利用情境教學法,幫助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在財務管理教學中,教師應不斷創設各種情境,讓學生成為“當局者”,身臨其境。同時,再引入相關概念和原理,學生不會再感覺是知識的灌輸。比如在講解財務報表分析時,可列出多家實訓公司的財務報表,讓學生通過計算各類財務指標,結合行業指標的參考值,來評價公司的財務狀況;對財務狀況不佳的公司提出改善意見。在講解股利分配方案時,通過網絡等途徑列出某一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方案,分析所采用的股利分配方法,將采用的原因和學過的現金流、企業業績評價指標等內容結合起來分析。這樣可以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以角色的身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們相互溝通、協作的業務素質。
其六,完善實踐性教學,強化學生實踐能力。財務管理課程的特點決定了畢業學生要具有很強的動手實踐能力,而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要通過實訓課程來實現。首先,學校應重視財務管理的實踐性教學并加大投入,其實踐性教學的方式可以采用校內和校外相結合。校內實訓包括生產性實訓和非生產性實訓。校內生產性實訓包括ERP實訓、手工實訓、電腦模擬實訓、工作情景模擬實訓等。實訓形式可以采用課程實訓、階段性實訓和綜合模擬實訓等形式,通過實訓使學生掌握財務管理的基本技能。校外實訓包括崗位實訓和單位實習。采用訂單實習、頂崗實習、自主實習、創業實習等多種方式,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地開展實習工作。其次,開展綜合職業技能達標訓練,按照工作流程、項目任務、崗位角色確定職業核心技能,將職業技能達標與實訓課程結合,強化綜合業務素質,提升就業競爭力。最后,為彌補多數高校實踐性師資力量的缺乏,可以定期邀請企業的財務主管,將其自身在企業財務管理中的實際經驗,用專題報告的形式與學生分享,改善學生對實訓工作的認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圖3所示。
(五)全面考核,建立綜合評價體系 在對學生培養的環節中,期末考試作為衡量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標準和依據之一的教學評價機制,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可以適當地降低難度,并減少考試得分在最終成績中的比例,引導學生在實踐、應用環節多投入精力。在實際教學中應該豐富考核方式,平時以口試的形式檢測學生,或要求學生定期提交一些實踐報告、案例分析報告,或對工作情景模擬實訓的完成結果進行階段考核。針對財務管理課程中研究的熱點問題,教師指導學生可以論文形式進行,這樣不僅為學生畢業論文的撰寫積累一定素材,也會大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避免了學生期末考試失誤,而整門課程得分很低的情況,給學生一個公平、合理的評價。
總之,只有財務管理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以及考評方式等教學體系的不斷創新,才能真正提高財務管理課程的教學質量。這樣才能逐步培養學生的財務管理實踐能力,促使學生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漸形成包括創建財務機制、解釋財務信息、善于財務運作、進行財務分析、規避財務風險等應用能力,來提高學生財務管理綜合業務素質。
(一)生源狀況不佳
獨立學院辦學模式對我國高校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固然是一種有益補充,但伴隨著高考擴招而產生的高校生源狀況下降卻是不爭的事實。獨立院校的生源主要來源于三本考生,就黑龍江省的九所獨立院校財務管理專業近幾年的招生情況來看,最低分數線在350分左右,而錄取考生中高分者達到570分,兩極差距有200分之多。如何兼顧這兩頭的學生,對獨立院校財務管理專業的實訓課程設計來說無疑是一個艱難的話題。
(二)畢業去向的不確定
在全國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的情況下,高校擴招與畢業生就業的矛盾也正日趨尖銳。很多畢業生為了能找到一個謀生的工作,甚至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專業。從黑龍江各獨立院校公布的就業率看,雖然大都在80%、90%以上,但其中真正專業對口的又有多少呢?有資料顯示,高校財務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時80%選擇的是會計崗位,除此之外還有金融崗位、市場營銷崗位、行政管理崗位等。就業崗位的不確定,加大了財務管理專業實訓課程體系構建的難度,是培養專才還是培養通才的議題又再一次擺在了學者們的面前。
(三)綜合財務管理實訓結構的不完善
目前高等院校中財務管理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的方式大致兩種:一是校內專業實訓,二是企業上崗實習。大部分院校更加傾向于安排學生進入企業上崗實習,以期讓學生獲得更多的實踐知識,但事實證明這種方式越來越不可行。一方面財務管理涉及企業重要機密,企業一般不會讓毫無實踐經驗的實習生接觸過深;另一方面想通過1、2個月的企業實踐來檢驗學生的專業知識,沒有系統性,知識的應用也不全面,效果并不明顯。因此,筆者認為應充分挖掘學校自身資源,在投入不是甚大的情況下,多開展綜合能力的培養和實訓。筆者結合所在單位的實際情況,對當前高校中已普及應用的沙盤模擬課程進行深度開發,引入多門相關課程,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二、沙盤模擬課程的深度開發
(一)準備工作
1.強化前期各主干課程的專項實踐環節,要注意這些課程理論講授與實踐操作的學時分配比例,在這些專項實訓中,要求學生掌握各專業知識在實踐中的具體應用。特別是與ERP沙盤模擬密切相關的一些課程,例如計算機文化基礎、管理學、市場營銷學、會計學、財務管理學、成本管理會計、財務報表分析等。
2.實訓工具的準備。購買或自制沙盤模具,包括代表企業職能中心的盤面、代表資金的籌碼及其他模擬工具,依據真實企業經營環節所抽象出來的一系列游戲規則,這些規則是沙盤模擬的靈魂所在。沙盤模擬實驗室的規模一般以6~8組為宜,每組4~6人左右。每組應配備一臺微機,以便于學生進行電子化決策工具的設計。構建一個能容納40人左右的機房,每臺微機應至少安裝一套商品化ERP軟件,例如用友ERP-U8、金蝶K3等,這些軟件大都可以從開發商處獲得其演示版或教學版。
(二)手工沙盤模擬經營
為了更好的發揮本次沙盤模擬的效果,應在第二、第四學期分別開展一次沙盤模擬經營體驗課程,對沙盤模擬的內容及規則要有一定的認識。本次沙盤實驗,重點將放在企業運營各環節中數據信息的分析、管理決策的制定,而不能再只停留于對企業經營環節體驗和了解的層面上。例如要加強學生長期戰略規劃的制定、資金籌集方式的選擇、對市場趨勢的分析及產品的定位、生產規模及方式的確定、生產活動的組織、整個經營過程中財務核算與管理等能力的培養,這樣可以強化學生的管理知識、訓練管理技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本環節中,應該要求學生將實訓過程中所有的決策數據妥善保存,為后續的實訓環節提供操作資料。
(三)利用EXCEL進行部分決策工具的設計
為了使所模擬企業的效益最大化,實訓中的每一個經營環節都會進行大量數據的計算和分析,如果完全依靠學生用手工的方式進行處理,勢必會影響做決策的速度和正確性。因此,要求學生利用EXCEL進行一些決策工具的設計,以提高學生管理信息化的應用能力。Excel是Office系列辦公軟件中的通用表處理軟件,不僅具有強大的制表和繪圖功能,而且還內置了數學、財務、統計等多種函數,同時也提供數據管理與分析等多種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指導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指導其建立相關的財務管理工具,例如:財務預測工具,以變動成本法為基礎理論,進行企業經營預測、財務預測;財務預算工具,采用全面預算法編制企業經營預算和財務預算,確定企業中期與短期經營的財務目標;財務綜合分析工具,將對財務考核指標體系進行管理與維護,定期對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進行全面的指標分析。
(四)所經營公司財務決策案例的解析
案例解析是沙盤模擬實訓的精華所在。有句名言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筆者認為沒有經歷過同樣也沒有發言權。以往同學們所進行的案例分析大都是別人的案例、陳舊的案例,分析上也基本是套話連篇,毫無實際意義。而現在要對自己親自做過的決策進行總結、剖析,其對學生的影響不可謂不刻骨銘心。因此,我們強調課堂教學時的案例分析,是將自己的理論應用到別人的實踐,而實訓環節的案例分析是從自己的實踐總結更好的理論。在本階段實訓中,要求學生將手工沙盤模擬經營的資料進行整理,經過小組成員討論后,各自寫出一份所扮演角色的述職報告,在交流會上進行匯報,然后由其他組成員或實訓指導教師進行點評。指導教師更可結合課堂整體情況,找出大家普遍困惑的問題,對小組中的典型案例進行深層剖析,讓受訓者感悟管理知識與管理實踐之間的距離,知識可以通過不斷的學習、修改去完善,而企業管理實踐中成長卻是要付出代價的,甚至是再也沒有挽救的機會,直到退出這片歷史的天空。進而達到培養學生們要有嚴謹的工作作風、負責的工作態度的目的。
(五)ERP沙盤模擬經營的信息化
ERP沙盤模擬是一種手工方式的體驗,這種感覺是直接的、感性的;相比之下,ERP沙盤信息化是體驗企業上線ERP產品給企業的管理模式、業務流程、決策行為帶來的影響,進而理解企業信息化的意義及對于企業的價值。 在ERP沙盤模擬信息化環節,可以選擇一款商品化ERP系統作為操作平臺,將手工沙盤模擬中的某一年度數據進行信息化處理,利用ERP管理軟件中的賬務管理、報表、固定資產管理、應收款管理、應付款管理和供應鏈管理中的采購管理、銷售管理、庫存管理、存貨核算等功能,能夠實現購銷存業務管理、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的一體化,達成財務業務同步管理的基本目標。財務業務同步管理意味著:隨著企業采購、生產、銷售業務活動的進行,系統能夠根據各種原始憑證實時地生成記賬憑證,傳遞到財務系統,信息資源充分共享,各業務部門能夠在第一時間得到其最關注的相關信息,實現了事中控制,為企業管理者提供了經營決策的預測、控制和分析手段。
ERP沙盤信息化以ERP管理軟件為實訓平臺,分崗位體驗信息化環境中企業的業務處理流程和業務實現,理解信息化環境下崗位職能及應具備的職業能力。具體內容可分為:確定企業管理需求、會計科目體系設計、數據準備、建賬并初始化、日常運行、管理分析等。
會計專業學生應具有的能力可概括為會計基本技能、會計核算能力、財務管理能力、會計監督能力。其中會計基本技能主要包括:珠算、點鈔、書寫、計算機應用,會計核算能力包括:憑證的編制與審核、登記賬簿、編制報表、稅務,財務管理能力包括:成本分析、財務分析、財務管理決策,會計監督能力包括:內部監督和審計。
基于上述會計專業學生應具有的能力構建的會計實踐教學體系可以劃分為基本技能訓練模塊、專項技能實訓模塊及綜合實訓模塊。各模塊與能力的對應關系見圖1。基本技能訓練模塊主要針對會計基本技能開展,設置實訓課程有珠算、點鈔、會計書寫、計算機應用。這些基本技能都需要具有一定的熟練程度,因此,應在學生入學后即開始安排基本技能的訓練課程,珠算、點鈔應要求學生在速度上達到一定水平,會計書寫應要求學生達到規范要求的標準,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舉行珠算點鈔技能大賽、會計書法比賽。計算機應用主要是使學生掌握Windows、Of-fice等辦公軟件及財務軟件的基本應用,雖然在專項技能實訓模塊中,有些課程的實訓內容是上機進行的,如《會計電算化》、《財務分析》、《財務管理》等課程,但學時還是比較有限的,學生要先熟悉應用軟件的使用方法,再進行相應的課程訓練,這樣課程訓練的內容會相應地減少,很難取得良好的實踐效果,因此應在基本技能訓練模塊設置計算機應用實訓內容,一方面使學生熟悉Windows、Office等辦公軟件的應用,另一方面,可了解財務軟件,熟悉EX-CEL,作為專項技能訓練的輔助訓練。在課程設置上,先熟悉Windows及Office的基本應用,在有計算機實訓內容的學期,可按課程設置實訓內容,輔助專項技能訓練。
專項技能實訓模塊對會計核算能力、財務管理能力、會計監督能力應具備的各項能力進行專項的學習和鍛煉,在專業課程的教學中進行,具體的課程有基礎會計、會計電算化、中級財務會計、管理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稅法、審計、財務分析,各門課程按各自的特點安排實踐教學內容,在教學中要注意多種實踐教學方法的融合,而不是僅僅是在實踐學時中進行實踐教學,例如在理論課講授時,可同時向學生展示憑證、賬簿、報表、納稅申報表、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資料等,使學生對會計工作使用的工具、成果及有關概念有一定的感性認識,通過案例教學,將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一方面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能加深對理論知道的理解,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通過案例分析使學生理解為什么要審計、如何進行財務分析、做出財務決策等。綜合實訓模塊對學生的各項能力進行綜合的訓練,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包括綜合模擬實訓及畢業實習,綜合模擬實訓是給學生提供一個企事業單位的動態會計模擬環境,要求學生按照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規定,對模擬對象所發生的交易事項進行會計處理,做出會計報表并進行分析。綜合實訓要實現真正的綜合,從內容上可劃分為會計核算、行業會計、財務管理、會計監督四個子模塊,會計核算子模塊包括建立會計賬簿、記賬、登記賬簿、編制財務報表及納稅實務,在實訓時不只讓學生手工建賬,還要讓學生利用會計軟件建立賬簿、編制財務報表。
由于會計人才的就業面廣,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便于學生對各行業的會計工作進行了解,方便以后從事各種行業的會計工作,在行業會計模塊給介紹部分行業會計知識,如小企業會計、商品流通企業會計、房地產開發企業會計、非盈利組織會計、石油企業會計、預算會計等特殊行業的會計。財務管理子模塊包括財務分析、財務管理決策。會計監督子模塊包括進行內部審計及外部審計。
畢業實習是鍛煉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為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作好過渡。為將學生的畢業實習落到實處,使學生在實習期有所收獲,應多選擇一些業務全面、具有代表性的企事業單位和部門,作為院校的專業實訓基地,使學生能較快地掌握會計與審計的技能及方法。同時還要做好實習期間的管理工作,實習指導教師應定期與學生及實習單位指導教師溝通,并定期到實習單位走訪,了解學生的實習情況,保證校外實習的質量。
二、建立會計實踐評價體系
實踐教學多是在實驗室或校外進行,如果沒有很好的監督與考核,就可能流于形式。因此應建立全面的會計實踐教學評價體系,分別對基本技能訓練模塊、專項技能實訓模塊及綜合實訓模塊的實踐內容進行評價,并將評價結果綜合得出學生的實踐總成績。評價的方法可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教師通過對學生實踐教學中的表現及實驗報告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評價,通過考核評價,提高學生的自覺性,保證實踐教學的效果。
三、結束語
【關鍵詞】 應用型;財務管理本科;培養目標;課程體系
在我國按照人才培養、學術研究、科技開發等方面的能級結構,高校分為研究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和高職高專院校,不同類型的高校其教學與科研的側重點不同,人才培養定位也不同。教學型大學主要培養應用型人才,本文主要財務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及課程體系設置進行了思考與探討。
一、應用型財務管理本科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
根據2012年9月由教育部正式頒布買施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中對財務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進行了闡述,教學型高校應參考教育部相關文件,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確立應用型財務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
據新浪財經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所副所長馬駿在2012年東興證券第一屆中小市值企業投資論壇上表示,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非常巨大的作用,中小企業占中國企業數量的98%以上,占據新產品的75%,發明專利的65%,GDP的60%,稅收的50%,為中國新增就業崗位貢獻是85%。中小企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管理型、技術型的應用型人才,為應用型財務管理人才的提供了廣闊的就業機會。
根據筆者對本校財務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的了解以及其他數據資料顯示,大部分畢業生就業均從事會計相關工作。江西財經大學也曾披露,在對連續3年共500名財務管理畢業生就業崗位跟蹤調查中,有407人在中小企業會計工作,占總樣本的81.4%;有62人在企業或金融機構從事資金籌集、金融保險等崗位,占總樣本的12.4%;有19人擔任財務經理,占總樣本的3.8%;其他崗位的12人,占總樣本的2.4%。數據顯示,應用型財務管理人才大部分流向中小企業且多從事會計工作。
因此,筆者認為教學型大學財務管理本科的培養目標應確定為:為中小企業培養應用型財務管理專門人才,同時在課程體系設置中應適當強化會計類專業課程及實踐環節。
二、應用型財務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的原則
1、理論知識以“夠用”為原則,適度拓寬
對應用型財務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知識、能力、素質三者缺一不可,但三者不是并列的、平行的,應有所側重。所謂的“厚基礎”強調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掌握,注重學生理論知識的寬度和厚度,這可能更符合研究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的要求,但對教學型大學的畢業生來講,很多理論知識在實務中用不上。因此,筆者認為理論知識應以“夠用”為原則,在滿足崗位需求的基礎上適度拓寬。
2、注重實踐,強化優勢、特色
應用型財務管理專業人才的最大優勢在于實踐操作能力強,能快速適應崗位。因此,教學型大學必須突出優勢,真正的把培養“應用型”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落到實處,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另外,教學型大學要有自己的辦學特色。教學型大學都各有特色,各有優勢,有的高校可能是地方院校,但社會認可度高;有的高校可能具備地理優勢,方便學生實習、就業;有的高校某些專業可能更成熟……教學型大學應結合自身優勢,強化辦學特色。
三、應用型財務管理本科課程體系構建
應用型財務管理本科課程體系設置在傳統課程體系設置的基礎上,重新對相關課程進行系統性整合,按照“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樹立“專業“教育理念,結合財務管理知識結構和職業需求構建課程體系。課程體系應以人才培養目標為準則,滿足專業知識結構需求(會計學、金融學、財務管理)和職業需求(扎實的專業知識,尤其是實踐環節)。文章主要從專業課設置及實踐環節兩個方面進行重點論述。
1、專業課
專業課分為學科基礎課和專業必修課,專業課的設置首先應滿足財務管理專業基本的知識結構需求,以金融學為理論基礎,以會計學為商業語言,以管理學為工具和手段,基本知識結構必須健全。在此基礎上,適當強化會計學相關課程。學科基礎課應包括經濟學、金融學、管理學、經濟法、基礎會計、人力資源管理、稅法、統計學等經濟管理類的主干課程。專業必修課應包括金融學、公司理財、投資學、財務分析、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稅收籌劃等課程。
2、實驗、實踐課程的設置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離不開理論聯系實際,更注重提高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因此,實踐環節必不可少,是重中之重。教學型大學應設立多層次的實驗、實踐方案,通過實驗、實踐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形成由單一到綜合的實驗、實踐教學環節。實驗、實踐課程應以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為目標,以能力培養為主線,貫穿實驗室模擬、校內及校外實訓基地的各個環節。
(1)校內模擬實訓室。校內模擬實訓室是實踐教學環節重要手段之一,對于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各種原因,企業對接受財務管理專業學生實習持謹慎態度,造成目前該專業實習難且實習效果不佳的現狀,因此校內模擬實訓對于財務管理專業尤為重要,實訓效果也好,尤其是會計手工實訓、會計電算化實訓、稅務實訓平臺、財務會計綜合實訓、Excel在財務管理中的應用、ERP沙盤模擬等,給學生提供了一個仿真或半仿真環境,實習效果良好。
(2) 加強校外實踐。模擬實訓室實習能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但模擬的環境與實際工作環境仍有差距,因此,盡管深入企業實習存在困難,但校外實習仍是實踐教學環節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我們可從以下兩方面努力:一是走出去。一方面學校應加強校外實習基地建設,積極建立校企合作關系,另一方面鼓勵學生自己聯系實習單位,以解決學生的實習問題,同時建立相應的考核約束機制以確保學生完成實習內容。二是請進來。考慮到企業接納實習生數量的有限性,且有些業務并非都是日常業務,例如企業一些重大的籌資項目、重大項目的投資決策等,學生很難以接觸到這類業務。針對類似情況,學校可以聘請企業財務人員以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指導,可以是實際案例講解,可以是操作演示,可以是專題報告等。
3、大膽嘗試,“教學――經營”相結合
財務管理專業校外實習難的情況客觀存在,針對財務管理專業的特點,我們可以考慮注冊財務公司,采取“教學――經營”相結合的形式。讓專業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帶領高年級學生到我們注冊的財務公司從事相關工作,這樣能給學生提供一個真實的工作環境,創造更多的實習機會,從而培養他們的專業工作能力及綜合素質。同時鍛煉和提高教師的實際工作能力,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目前有不少教學型大學通過注冊財務咨詢公司、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所等形式開展對外記賬、財務咨詢、報稅等業務解決學生的實習問題。筆者認為這不失為一個解決問題的好思路。
總之,教學型大學財務管理專業要突出優勢,辦出特色,緊跟經濟形勢,適時調整課程體系設置。
【參考文獻】
[1] 劉淑華,王景濤.應用型財務管理人才培養目標及課程體系設置研究.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