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50:4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學發展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經濟學應用數學研究的專門化、技術化、職業化甚至到登峰造極的程度,使經濟學更嚴密,表達更準確,思維更成熟。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
第一,宏觀計量分析法是最大貢獻之一。諾貝爾獎獲得者克萊因從上世紀50年代最早提出宏觀經濟計量模型,為宏觀經濟研究開辟新的視野。此后,隨著大型計算機的誕生和使用,經濟結構的各種參數得以推算出來,為制定政策提供依據。第一代計量經濟學家的數理貢獻在經濟學方法論體系的整體性、嚴密性和形式化等方面發揮的巨大作用主要體現在宏觀經濟研究方面。中國經濟學深受其影響。經濟學理論與計量方法、計量模型,以及國民收入的核算體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得宏觀經濟理論從未像現在這樣更貼近現實、更具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對比中國《經濟研究》和《美國經濟評論》,可以看到,自2002年開始,《美國經濟評論》上刊登的應用計量經濟學論文比重下降,而自2003年開始,《經濟研究》上刊登的應用計量經濟學的論文比重上升,開始超過《美國經濟評論》。①
第二,計量經濟學長足發展并成為經濟學中一個極富魅力的分支,首先得益于統計學在經濟學中的廣泛使用,并最終成為構建計量經濟學體系的一個重要基礎。《1867-1960年美國貨幣史》是弗里德曼成功運用統計分析的一部經典性著作②,通過一系列的數據統計分析,得出貨幣數量的長期變化和實際收入的長期變化之間具有一種密切的相關性的結論,從而構建弗氏貨幣數量說。統計分析的運用不但支持計量經濟學的發展,還大大推動諸如發展經濟學、國際經濟學、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等新的理論分野和發展。
但是,許多經濟學家都激烈抨擊濫用數學的現象。里昂惕夫在分析1972-1981年間發表在《美國經濟評論》上各種文章的類型之后,指出“專業經濟學雜志中數學公式連篇累牘,引導讀者從一系列多少有點道理但卻完全武斷的假設走向陳述精確而卻又不切實際的結論”。
二、越來越呈現出實證化和專門化趨勢
實證化,是經濟學研究和表述中,越來越注重對經濟現象的因果聯系進行客觀的、不帶有主觀選擇意味的研究。這是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迫切要求。這種趨勢注重具體經濟而非一般性經濟問題的研究,注重經濟政策而非經濟理論研究。表現為經濟學研究目的的實用性,也表現為現實經濟問題對經濟理論研究的實證要求。與這種趨勢相關,整個西方經濟學理論的發展過程也發生兩次轉換,即先是由重視對經濟波動、就業和經濟增長問題的研究轉換到重視對財政赤字、通貨膨脹、匯率變動和國際收支逆差問題的研究之后,又轉換到重視對經濟周期、經濟增長問題的研究。
專門化傾向,是實證化研究深入發展的結果,也是借助日益豐富的分析工具而產生的結果。專門化傾向,是指在現代經濟學的研究和表述方法方面,越來越多地使用一些特有的、非經濟學家一般不使用的方法、分析工具和專業術語,以至于出現只有受過專門訓練的人才能進行經濟學研究和分析、才能夠看懂經濟學論文。于是,由實證化傾向而來的專門化傾向,通過分析手段的發展和豐富,在加強實證研究技術化傾向的同時,又逐漸脫離實證化。這一特征從凱恩斯主義宏觀計量模型到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的動態模型,表現得越來越明顯。從長期來看,實證化和專門化的傾向仍然在加強,但二者之間的距離卻有加大的跡象。如非線性分析這類跨學科分析方法的引進,也許會引起經濟學的較大變化。
三、均衡分析方法與非均衡分析方法并存的趨勢
“新古典綜合派”在召回凱恩斯以前傳統的新古典微觀經濟學的同時,也在宏觀分析方面大膽地恢復均衡分析方法。因為“凱恩斯革命”打破的主要是自由放任經濟政策下市場自動均衡的實現和保持機制,而不是均衡分析方法本身。因此,新自由主義各派的經濟理論,始終堅持均衡分析的方法。在宏觀非均衡分析方面,成就最突出的是法國經濟學家讓-帕斯卡爾貝納西、馬林沃德,美國的霍瓦德和英國的波茨、溫特等人,他們不僅提出一套和凱恩斯理論體系完全相容的宏觀非均衡學說,而且運用這套理論對中央集權決策經濟的非均衡問題進行分析。正是這些人的努力,使得當代西方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盡管宏觀非均衡分析方法不如均衡分析方法的影響普遍,但它無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影響也在逐步擴大。
從廣義上看,均衡分析方法和非均衡分析方法并沒有本質上的差別,其不同點僅在于各自所涉及的均衡條件和水平的差異。值得注意的是,非均衡分析的研究對象更為現實一些,也更強調動態性。客觀上,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都是對經濟現象某些方面的適當反映,二者雖有差別,但不是根本性的相互排斥,而是相互統一、相互補充的關系。
四、假定條件的多樣化趨勢
經濟學家們不得不或放寬假設,或修改前提,或一反傳統逆向假定,以構建和拓寬其研究領域,為重建和發展他們的理論,以反對和解釋來自對方的理論。例如,經濟人假定是微觀經濟學的核心,也是經濟學的基石之一。在20世紀中,經濟人假定的條件被不斷地修改、拓展,甚至批評和攻擊。凱恩斯經濟學的誕生被一些學者認為是對經濟人個體研究方法的最大“克服”,因為凱恩斯主義的基礎和歸宿都是圍繞總供給與總需求等一系列“總量”關系而展開的。貝克爾拓展經濟人假設,認為個人效用函數中具有利他主義的因素,這才是人類行為的一般性。鮑莫爾主張用“最大銷售收益來代替最大利潤的目標函數”,因為實證經驗表明經理層的薪金與銷售收益的關系大于它與利潤的相關程度。公共選擇學派提出的挑戰是,經濟人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時,并不能得出集體利益最大化的結論,“阿羅定理”即可說明個人福利的簡單加總不一定與社會福利一致。新制度主義認為經濟人假定過于“簡單化”,因為除物質經濟利益以外,人還有追求安全、自尊、情感、地位等社會性的需要。
五、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趨勢
經濟學研究領域與范圍開始逐漸超出傳統經濟學的范疇,分析的對象擴張到小至生育、婚姻、家庭、犯罪等,大至國家政治、投票選舉、制度分析等。研究領域的這種“侵略”與擴張,被稱之為“經濟學帝國主義”。這取決于時代主題和研究角度的變化、個人興趣和專業特長的不同。
六、強調理性、預期和不確定性問題的趨勢
理性預期學派從通貨膨脹問題入手,強調理性和預期的問題,并由此否定政府干預的有效性,這對凱恩斯主義形成較大沖擊,也引起凱恩斯主義各派對理性和預期問題的重視。盡管在理性問題上各派未能取得共識,但關于預期的思想和方法的確滲入宏觀經濟學各流派之中。
七、學科交叉的邊緣化趨勢
經濟學的大家族中又派生出許多交叉學科和邊緣學派,例如,混沌經濟學、不確定經濟學、行為經濟學、法律經濟學、實驗經濟學等,百家爭鳴,相得益彰。這取決于經濟學家認識領域的拓寬和方法論的多元化,經濟學與其他學科的交流和相互滲透得以大大加深,大量非經濟學概念的引入使得當今的經濟學與百年前相比已面目全非。
八、證偽主義的普遍化趨勢
證偽主義經濟學方法論是實證主義方法論的一種邏輯延續。據統計,20世紀70-80年代的20年間,經濟學界出版50多本經濟學方法論的著作,其中幾乎都和證偽主義有一定的聯系,在1991年總結的當代經濟學家達成的13點共識中,有7個和證偽主義有直接聯系。布勞格在《經濟學方法論》中將20世紀經濟學方法演變史歸納為一句話:“證偽主義者,整個20世紀的故事”。實證主義和證偽主義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新制度經濟學方法論既是證實的又是證偽的,在某種程度上還兼有歷史主義方法論的特點。
九、案例使用的經典化趨勢
經濟學中的“舉例”,不僅已經發展到“經典化”的地步,而且在有些定理中不舉例已不足以說明問題,甚至所舉的案例已具有不可替代性。這種案例的惟一性,既簡單明了、通俗易懂,又幾十年上百年一貫制,代代相傳。用案例闡明一個定理、寓意一個規律已經司空見慣,如“看不見的手”。
十、博弈論的應用范圍擴大趨勢
博弈論已延伸至政治、軍事、外交、國際關系和犯罪學等學科,但其在經濟學中的應用最為成功。博弈論研究的內容主要是決策主體的行為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的決策以及該決策的均衡問題。借助于博弈論這一強有力的分析工具,“機制設計”、“委托—”、“契約理論”等已被推向當代經濟學的前沿。20世紀經濟學及其研究方法的深化,還表現在:
1、第一次把政府作為經濟活動的一個部門來對待。不僅將政府的經濟活動納入到宏觀經濟活動中,而且將政府的經濟行為和經濟政策作為能動的經濟力量加以運用,使之成為影響和調節宏觀經濟活動與狀況的重要機制之一。政府支出不斷膨脹、效率低下是的惡果,其原因是存在“政府失靈”,因此,市場是解決問題的惟一選擇。③
2、宏觀和微觀的聯系得到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共同重視。
注釋:
①成九雁、秦建華.計量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軌跡[J].經濟研究,2005(04):113-124.
②MaryS.Morgan,TheHistoryofEconometricIdeas,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
③參見〔法〕亨利·勒帕日.美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118-150.
參考文獻:
[1]〔英〕馬克·布勞格.經濟學方法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2]波普爾.猜想與反駁——科學知識的增長[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
[3]賈根良.中國經濟學革命論[J].社會科學戰線,2006,(01).
1.城市經濟學的研究領域
城市經濟學于上世紀中期成為西方工業國家社會研究的重點學科,城市功特殊功能區的劃分使城市經濟學開始對城市郊區化、都市化、城市發展的結構以及城市的區域特征進行研究;城市區域的不斷擴大使得城市更新、城市土地利用、交通規劃、對城市公共設施和城市環境建設進行研究也成為城市經濟學研究的內容。到了20世紀晚期,我國開始對城市經濟學研究加以重視,除了以上的城市經濟學研究之外,全球城市經濟學研究呈現出三個共同的特征:首先,由于城市的不斷增長,由于社會生產生活造成的污染成為人類生活中的巨大問題,研究城市化和自然生態的協調成為城市經濟學研究中的重要內容;其次,城市發展使人口流動加劇,進而引起城市就業、消費和人力資源利用等問題,這也是現代城市經濟學研究的重要領域;最后,經濟全球化發展帶來城市文化的交流,使國際都市的發展對比和競爭力研究成為城市經濟學研究中的熱點內容。
2.城市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科學研究需要有嚴謹的研究方法作為指導,才能夠在研究過程中保證研究手段和研究結果的客觀性,才能夠使科學研究為真實生活提供指導和建議,城市經濟學也是如此。城市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總結為兩大類,一類是使用區位分析的方法,即對城市中的微觀經濟學的研究,例如對城市內部商業區的建設、居民住宅區的規劃、城市設施建設等進行研究,此類研究常用問卷調查、訪談、個案分析、對比分析等手段進行研究;另一類是從宏觀層面探討城市經濟問題,忽略城市內部的空間結構特點而將城市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例如對城市人口發展的研究、生態問題的研究、資源利用的研究等,此類研究多應用各種元分析方法對研究目的進行探討。無論采用何種路徑和研究方法,城市經濟學研究方法的原則始終是:客觀、嚴謹、適用。
3.城市經濟學研究的結論
我國城市經濟學研究發展至今,在城市經濟學研究的各個領域上都得出了十分符合我國國情的結論,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在宏觀的城市經濟學研究中,研究城市化進程中的道路與城市圈進化問題,認為城市圈和城市發展以道路的形成主要原因,這使得我國的道路建設一度成為城市發展中的重點內容;研究城市化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發現我國經濟結構發展的不均衡是導致城市發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得出了“城市化與經濟發展之間的互動性是建設現代化城市之根本”的結論;探討城市化水平的測量問題,發現城市常住人口量是城市化測量的重要指標;在微觀的城市經濟學研究中,解釋城市經營管理中的問題,所得的結論包括不同城市區域的土地使用和經營管理權力劃分對城市發展起到關鍵作用、城市規劃應遵循藝術性和科學性的原則、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對城市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進行城市生態重構、發展“城中村”等行為對城市發展的促進作用、城市建設規模失控、土地資源枯竭、地方保護主義盛行和加重企業負擔會影響城市的健康發展等。
4.城市經濟學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很多社會學領域都存在理論研究與社會實踐脫節的問題,這也是城市經濟學發展中出現的最主要問題。首先,城市經濟學理論研究始終是薄弱的,很多研究結論是基于當前城市發展狀況的,因此,當城市行政管理人員將城市經濟學研究結果搬用到城市管理上的時候,研究結果對城市發展并不能起到十足的促進作用,對城市經濟學研究結果的否定和忽視就此產生,這在城市經營當中尤為明顯。不恰當的城市經營觀也是城市經濟學應用中的弊端:有人將城市視為超企業的經濟實體,進行城市產業發展和建設發展的經營比比皆是;還有觀點認為城市經營就是經營城市者通過創造、提供有價值的城市產品以滿足城市消費者的需要和欲望,這成為城市經濟發展和文明發展的主線,這實際上是不符合城市經濟學研究結論的,“畸形”的城市也因此產生。
二、關于城市經濟學的未來展望
1.城市經濟學的研究領域將進一步細化
追求城市經濟學研究的前瞻性,使城市經濟學研究結果具有“預測”功能,能夠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起到指導作用,規避城市發展的風險,是目前城市經濟學研究的主要目的,這就意味著城市經濟學的研究領域將進一步細化。除了繼續在目前的宏觀城市和微觀城市的研究路徑中繼續發展之外,探索文化發展與城市發展的內在機制,解釋城市發展、文化發展、經濟發展之間的因果關系是以后城市經濟學研究的重點內容。社會文化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不同城市的文化風格不同,經濟發展狀態不一,城市發展歷程必然有區別,城市發展趨勢也不相同。無論是在宏觀城市經濟研究還是在圍觀城市研究領域,將城市經濟研究細化到探討文化元素方面,將對預測城市發展以及為城市發展提供預測性建議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2.城市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創新
采用問卷調查、實際訪談等方法進行微觀的城市經濟學研究,采用對比研究、文獻分析等方法進行宏觀的城市經濟學研究,僅能滿足目前的城市經濟學研究要求,在未來的城市經濟學研究過程中,研究方法的創新是十分必要的。為了使城市經濟學的研究結果具有前瞻性的作用,進行跟蹤調查、進行不同年代的城市發展總相比對研究、探求城市發展的共性,進行空間上的橫向對比研究,是模擬化的“實驗研究”方法,這能夠為城市經濟發展提供預測性的研究結果。另外,在城市內部的不同區域進行對比性的實驗研究也成為可能、進行試點性的城市發展行為研究成為以后研究的主要方法,這些創新性的研究方法的使用,都能夠為城市經濟學研究提供動力。
3.城市經濟學研究結果作用范圍更廣
現代城市發展受到全球信息化和知識經濟發展的影響,便捷而快速的信息交流不僅使城市經濟學的研究手段更加先進、研究更加高效,也使得研究結果的作用范圍更加廣泛。在信息化的支持下,針對一個城市的發展研究結果會很快被其他國家和城市經營者接收到,比對當下城市發展的狀態,并采用其他國家和城市經濟學研究的結果繼續完善城市發展和建設的手段,成為城市經濟學研究結果的作用方式之一;另外,跨國公司已經成為當前大多數城市的經濟發展動力之一,這使得城市經濟學的研究結果從單純的“對政府經營城市提供幫助”逐漸發展為“為相關經濟體的發展提供幫助”,跨國公司和連鎖企業的發展也需要借助城市經濟學研究的結果,這也是城市經濟學研究作用范圍擴大的表現。
4.城市經濟學研究受到政府大力支持
城市經濟學發展對城市發展、社會文化發展、經濟發展乃至自然生態發展的重要影響,使世界各國和各級政府更加重視對城市經濟學研究本身的建設。我國確定城市經濟學的二級學科地位,允許全國各高等院校設立城市經濟、城市管理等本科專業、大力發展城市經濟學研究生教育,在條件具備的大學和城市,設立城市經濟學博士后流動站、將城市經濟學的學科重點基地建設納入教育部哲學人文社會科學重點基地設規劃中就是政府大力支持城市經濟學研究的表現,隨著城市經濟學研究的不斷發展,政府對城市經濟學研究的投入將不斷增多,城市經濟學在社會科學中的地位,將逐漸由邊緣學科向學術研究的中心靠近。
三、結語
一是關于小貸公司功能、作用研究。夏秀淵以小貸公司在引導和規范民間借貸方面的作用為主題展開研究,認為受制于親緣、地緣和業緣的傳統民間借貸已經不能滿足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小貸公司正是一個良好的補充。二是關于小貸公司性質及運營研究。歐夢柳就小貸公司的法律定位問題展開討論,認為小貸公司是以企業法人之名、行金融機構之實,法律性質的混亂導致其法律適用不明確,應該將其納入金融機構行列。董曉林等以江蘇省227家農村小貸公司為研究樣本,利用數理模型實證分析小貸公司運營效率的影響因素,得出資金規模、貸款利率具有顯著正向影響以及平均貸款額度與運營效率間存在倒U型關系等結論。三是關于小貸公司未來發展研究。張正平等選擇小貸公司發展相對成熟的五個典型地區,對其政策設計和發展狀祝進行比較,總結出小貸公司發展面臨法律法規缺失、監管主體虛置、后續資金短缺等障礙,并提出相關建議。譚敏總結了小額貸款的國際起源及其主要模式,分析了小貸公司存在的意義、阻礙其可持續發展的因素及其對策,認為應運用適當的企業文化及激勵機制來促進小貸公司的發展。
二、小貸公司特征分析
小貸公司作為一種新的制度安排,在各級地方政府出臺的政策規定范圍內經營發展,同時作為最基層金融服務的提供者,其實際業務經營又具特殊之處。由此,為全面把握小貸公司的整體特征,這里先對各地政策相關條款進行簡要的梳理和比較以了解政策層面的特征,再根據對江西省小貸公司的考察情況總結其在治理結構、資金來源、風險控制等方面的特征,最后分析小貸公司的重要作用。
(一)小貸公司地方政策
一是監管與設立。在監管主體上,除福建、貴州分別以經貿委、中小企業局為主管部門外,其他省份均以政府金融辦為主管部門。在股東人數上,多數省份與《公司法》相同,即有限責任公司在50名以下,股份有限公司在2~200名之間,而閩青渝將股東人數的下限分別提高為8名、10名、10名。在注冊資本上,根據公司類型的不同(有限、股份),其下限一般在500萬元至2億元不等,其中粵桂豫黑湘蘇贛寧魯滬川新滇浙根據地方行政級別或者經濟發展程度做出了更為細致的規定,而閩粵豫湘蘇遼魯津浙還設置了1~5億元不等的上限。二是經營與管理。在業務范圍上,皖京閩粵冀瓊鄂蘇贛遼寧青魯晉陜滬川新滇規定只能經營小額貸款業務,甘桂豫湘吉浙增加了企業咨詢業務;貴州允許經營小額貸款和票據貼現業務,重慶則增加了資產轉讓業務;業務范圍較大的省份有:黑龍江允許開展小額貸款、票據貼現、資產轉讓、等業務,內蒙古則是小額貸款、中間業務、資產租賃、信用擔保等業務,天津為小額貸款、票據貼現、貸款轉讓、結算、擔保、咨詢等業務。在貸款集中度上,對單一客戶的貸款占比,除寧陜的1%和北京的3%之外,其他省份均為5%,而閩粵蘇陜滬川津浙青魯在額度方面還有不同程度的限定。三是融資及投資。在融資上,多數省份都沿用央行、銀監會的規定,而甘肅、福建規定質量優良的小貸公司的融資比例可放寬至資本金的100%,且福建還沒有限定融資機構的數量;青海除允許向若干銀行融資以外,還允許向小額貸款公司再融資中心融入不超過資本金100%的資金。在貸款投向上,多數省份鼓勵投向“三農”及小微企業,京甘寧規定該類貸款要占全部貸款余額的70%以上,江西、青海對于70%以上的內容還增加了額度要求。
(二)小貸公司治理運營
一是股權特征及組織架構。首先,各地均有規定要保持小貸公司股權結構合理的分散性,法人和自然人持股比例均有上限。其次,小貸公司基本按照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建立了“三會一層”的組織架構,其中客戶業務部、風險控制部、財務部和綜合部是常設部門。最后,據考察,江西省小貸公司股東中涵蓋企業和自然人,發起人或大股東多是當地有實力的實體企業,這些企業設立小貸公司主要是其多元化經營的需要。二是貸款以“小額、分散”、面向“三農”和小微企業為主。首先,“小額、分散”是小貸公司發放貸款的基本原則。目前,江西省小貸公司單筆貸款以30萬~50萬元為主,占全部貸款余額的80%以上。其次,從深入考察的兩家小貸公司看,均沒有向股東及其關聯企業發放貸款,也沒有向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發放貸款,主要投向養殖業、種植業、林業、加工制造業、生態農業以及商貿業,其中農業種植、養殖戶貸款占比在50%以上。三是貸款期限以短期為主,利率以浮動為主。從貸款期限看,小貸公司的貸款以3~6個月為主,3個月的貸款比重最大,達到60%以上。利率水平按規定基準利率的0.9~4倍執行,整個江西省小貸公司的實際平均貸款利率為25%左右。
(三)小貸公司資金來源
一是銀行融資難度較大。首先,銀行出貸主動性不強。出于經營“三性”的考慮,銀行對抵押物少、經營風險較大的小貸公司的融資政策相對嚴格,且整借整還的貸款方式與小貸公司靈活的貸款期限難以匹配。其次,市場競爭和成本因素使得小貸公司獲取銀行信貸支持的可能性不大。據考察,江西省只有個別小貸公司在國家開發銀行有少量融資業務,而后者也有收縮存量、控制增量的傾向。二是內源融資規模有限。首先,發展時間不長。以《指導意見》以來的時間計算,小貸公司發展至今不過五六年時間,且多數小貸公司成立于2010年以后,發展時間十分有限。其次,可盈利資本規模有限。由于注冊資本門檻不高,小貸公司可用于貸款的資金規模不大,導致業務收入難以快速增大。總之,受制于發展時間短及業務收入有限等因素,小貸公司經營所得凈利潤不高,導致其難以依靠內源融資的方式迅速擴大資本規模。三是小貸公司成立時股東繳納的注冊資本金是其主要資金來源。首先,最低注冊資本的要求可以保證小貸公司的生存。各地對小貸公司注冊資本的要求一般在500萬元以上,基本上可以確保其正常運營。其次,目前股東對小貸公司的增資不多。小貸公司的大股東多為實體企業,在小貸公司的分紅收入不是其主要的利潤來源,因而大股東對小貸公司增資擴股的意愿不強烈;此外,增資擴股需要經過小貸公司內、外部流程耗時較長,難以滿足小貸公司不定期的資金需求。
(四)小貸公司風控方式
一是風險控制以“熟人連帶”為主。小貸公司的貸款客戶基本是商業銀行篩選過后的客戶,大部分不具備足額、優質的擔保抵押物。小貸公司主要是通過人際關系網絡獲取貸款客戶“軟信息”,利用自身及股東在當地形成的“熟人社會”關系網,對借款人的信用情況進行考察評價,由此形成了以“熟人連帶”為主的風控方式。二是利用股東優勢優化風控措施。由于小貸公司的股東多為當地實力較強的企業集團,業務經營范圍較廣,小貸公司可以利用股東的經營優勢保障自身資金的安全,像股東為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小貸公司,可以構建小貸公司對供貨商的貸款、承建商對供貨商的欠款、開發商(股東)對承建商的欠款這樣一個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貸出資金能保持在小貸公司及其股東共同構成的現金流圈中,為貸出資金的安全回收提供保障。三是利用多種評價方法提升風控質量。雖然沒有先進的風險評估防控體系,但小貸公司可以利用一些基本的、比較成熟的估值評價方法對具有抵質押物的貸款客戶進行評價。此外,對于已經獲準接入央行征信系統的小貸公司,可以借助這個有力工具大大提升對客戶的信用評價效果,降低貸款本金及收益的回收風險。
(五)小貸公司重要作用
一是小貸公司與“影子銀行”本質不同。影子銀行引起系統性風險主要關注的四個核心因素為:流動性轉換、期限轉換、信用風險轉換和杠桿運營。而對于小貸公司:資金是依靠自有,尚不具備流動性轉換功能;期限是通過自身資產負債表進行轉換,影響范圍較小;信用風險上,現有業務經營范圍有限,沒有從事信用風險轉換業務;杠桿上,鑒于監管要求及實際困難,只能低杠桿經營。因此,作為正式制度安排的小貸公司,有明確的經濟功能和嚴格的監管政策,與“影子銀行”本質不同。二是小貸公司正外部性明顯。首先,小貸公司作為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最底端,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傳統金融的不足,已成為小微企業(個體經營者)資金來源的主要提供者之一。其次,按照現有稅收政策,小貸公司繳納的稅收已成為地方政府重要的收入來源,并且對實體企業的支持也間接增加了地方政府收入。最后,小貸公司對普通員工的業務技能及知識水平要求不高,在引進人員時門檻較低,能夠直接解決很多應屆畢業生及失業人員的就業問題。
三、小貸公司發展面臨的問題——基于制度經濟學的視角
關于小貸公司的研究很多,在本文第一部分有所歸納,但少有將其作為一種新的制度安排、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去研究。制度經濟學認為,一個制度安排是由國家規定的正式制度、社會認可的非正式制度以及能動有效的制度安排實施機制構成,制度安排的績效主要取決于這三個環節是否完善和相容。以下按照這種邏輯來分析小貸公司面臨的問題。
(一)正式制度安排不完善導致小貸公司面臨多種發展窘境
在法律法規方面,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體系中,沒有關于小貸公司的法律、條例,僅有一些監管部門出臺的意見、辦法,其權威性和法律效力相對較弱。在身份定位方面,政策規定的“只貸不存”的經營特點與非金融機構的身份定位已經成為小貸公司發展的主要瓶頸,導致其面臨嚴峻的融資問題。在行業監管方面,現行的監管體制導致監管區域化現象嚴重,各地在監管主體、權限設置、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規定不盡相同,難以形成全國統一的監管體系,不利于行業整體發展。
(二)非正式制度安排不配套影響小貸公司的快速發展
在社會信用體系方面,全社會誠信意識、契約精神參差不齊,導致了以“熟人連帶”為主要風控方式的小貸公司面臨極大的貸款回收風險,同時社會征信管理體系尚不完善,小貸公司在接入央行征信系統時普遍面臨準入難問題,阻礙了小貸公司客戶信用評價能力的提高。在社會認知度方面,受非法集資、民間借貸的普遍影響,合法經營的小貸公司在短期內難以得到全社會的廣泛認可,同時由于其股東準入在行業要求上相對寬松,容易形成“誰都可做小貸公司”的錯誤認識,導致對小貸公司在認知上的偏差甚至是誤解。
(三)制度安排實施機制乏力難以成為小貸公司快速發展的有效推動力
在輔助機制方面,雖然各地均允許小貸公司向銀行融資,但實際效果較差,銀行出于風險控制及業務競爭等方面的考慮,難以給予小貸公司實質性支持,而其他金融機構與小貸公司的合作更加困難。此外,關于小貸公司行業發展配套的評估、擔保等業務也還沒有發展起來。在交易服務方面,有助于小貸公司資產轉讓的市場機制仍處在發展初期,雖然有部分地區已經開始嘗試推行類似業務,但從全國范圍來看,現階段還沒有形成成熟的小貸資產交易機制。
四、促進小貸公司良性發展的政策建議——基于制度經濟學的視角
(一)調整正式制度安排
調整小貸公司正式制度安排的關鍵,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小貸公司正式制度安排上存在的各種缺陷和問題。一是出臺專門法律真正賦予小貸公司名副其實的法律地位,制定更高位階的法律法規來明確小貸公司的身份,如《小額貸款公司監管條例》或《小額貸款公司法》。二是有效增加小貸公司制度供給,盡快解決制度供給不足與滯后的問題,在當前無法改變小貸公司非金融機構身份的前提下,在稅收優惠、財政補貼、融資渠道、專項扶持基金等方面不斷增加有效的制度支持。三是以正式制度安排的形式,明確全國統一的監管主體,例如央行或者銀監會,逐步改變由地方政府各自為政、劃區監管的監管狀態,同時不斷提高行業監管的專業性,針對小貸公司經營的特殊性形成有力的監管體系。
(二)優化非正式制度安排
完善小貸公司制度安排,還要提高非正式制度安排與正式制度安排的相容性,以非正式制度安排來保障正式制度安排的正常運行。一是大力開展全民關注、全民參與的經濟誠信道德教育,完善與現代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習俗,特別是要在縣級以下區域推廣,為小貸公司營造一個良好的市場信用環境。二是健全社會征信體系,完善市場聲譽評價傳導機制。從法律法規制定、政府職能履行、行業模式選擇、數據系統建設等方面推進征信行業的發展,尤其是要進一步擴大央行征信系統的覆蓋面和使用權限,逐步提高小貸公司系統接入比率;此外,要不斷完善市場聲譽評價傳導機制,提升各類經濟主體的市場聲譽維護意識以及對他人違約失信行為的舉報意識,使得每一位主體都能得到合理、公正的市場評價。三是強化社會輿論引導,樹立良好正面形象。各級政府相關部門、小貸公司協會等組織要加大對小貸公司的經濟社會職能、合法合規經營等方面的正面宣傳,改變社會固存的負面看法,讓更多有融資需求的“三農”和小微客戶了解和關注小貸公司。此外,小貸公司自身也要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合法經營,致力于服務“三農”和小微企業,以實際行動彰顯行業的良好形象。
(三)強化制度安排實施機制
關鍵詞:環境經濟;學術期刊;研究內容;詞頻分析;學科發展
中圖分類號:X19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16248(2016)02006707
環境經濟學是伴隨著人類活動引起的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而產生和快速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20世紀70年代末環境經濟學被介紹到中國。1978年中國制定了《環境經濟和環境保護技術經濟八年發展規劃》。1980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斯德哥爾摩召開關于“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的討論會,決定將“環境經濟”列為聯合國環境規劃署1981年《環境狀況報告》中的第一項主題。同年中國環境管理、經濟與法學學會成立,由此推動了中國環境經濟學的研究。這表明作為環境科學的重要分支,環境經濟學已成為一門矚目的獨立學科。環境經濟學雖然僅有幾十年的發展歷史,但其學科體系在不斷的發展與完善。通過持續的研究和實踐,環境經濟學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三十多年來,環境經濟研究在中國發展快速,不但表現在環境經濟理論和框架體系不斷充實完善,而且結合中國實際開展的環境經濟領域研究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學者們翻譯、撰寫了環境經濟方面的教材和專著,還發表許多研究環境經濟的論文,開展了環境經濟各領域多方面的科學研究,在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成立了相關的研究機構,培養了一批環境經濟方面的專業人才[1]。
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環境經濟學學科體系,其理論體系、研究方法和實踐指導都需要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充實、提高和完善。基于此對2005~2014年收錄在《中國學術期刊(網絡版)》(以下簡稱中國知網)全文數據庫中篇名包含有“環境經濟”的全部期刊論文進行統計分析,以期從這個角度研究近十年來中國環境經濟研究動態和發展路徑。
一、近十年環境經濟研究
數據樣本統計(一)“環境經濟”期刊論文篇數統計
從中國知網中檢索2005~2014年間篇名中有“環境經濟”的全部期刊論文,剔除重復及不符合主題的論文,共有462篇,其中核心期刊本文核心期刊指中國知網上所檢索的中文核心期刊及CSSCI來源期刊。論文200篇,其他期刊論文262篇。具體統計數據如表1所示。
需要說明的是,本研究是從2005~2014年間篇名中有“環境經濟”的中國知網全部期刊論文這一角度來研究環境經濟學學科的發展,但環境經濟研究成果的體現形式是多樣的。比如中國知網檢索數據庫收錄文獻中除了期刊論文,還有優秀碩士論文、博士論文、國內外會議和其他形式的研究論文,在2005~2014年間,這些論文篇名中有“環境經濟”的共計338篇。
此外,統計分析2005~2014年這十年的文獻,是為了了解在新階段中國環境經濟學學科的發展進路。而在1978~2004年的27年間,中國環境經濟學學科經歷了起步、探索和發展等重要階段。在這27年間收錄在中國知網篇名中有“環境經濟”的文獻,包括期刊論文、碩博士論文、國內外會議論文和其他形式論文共456篇,其中期刊論文有406篇。
(二)基于期刊的數據樣本和研究方法
為了能較好地表征環境經濟學學科領域研究的客觀水平,本研究的檢索統計工作不僅關注期刊論文數量的變化,更關注期刊論文的質量變化。核心期刊論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關研究領域的較高水平,故本研究的重點在核心期刊論文。據上文可知,本研究全部實際有效樣本為462篇,其中核心期刊論文的實際有效樣本為200篇。
在相關論文資料的基礎上,運用引證分析、數據分析和詞頻分析等方法對中國近十年來篇名中有“環境經濟”的全部期刊論文數量的變化規律進行總結,重點對論文期刊類型、主要議題、作者人數等方面進行數量分析。同時分析文獻的被引次數,以衡量期刊論文的影響力。
(三)數據樣本局限性分析
本研究只是從篇名中有“環境經濟”的期刊論文這個角度來分析環境經濟學學科的發展,數據樣本必然存在局限性。由于環境經濟學學科領域的廣泛性,涉及環境經濟的具體研究對象很多,僅就期刊論文來說,屬于環境經濟范疇的論文眾多。篇名屬于環境經濟領域范疇的其他關鍵詞的論文有至少十多種,如“綠色經濟”、“循環經濟”、“生態經濟”、“綠色GDP”、“ EKC”、“環境績效”、“環境損失(損害)”、“環境成本”、“環境外部性”、“排污權”和“環境稅”等,見表2所示。據《中國環境經濟學學科發展報告》統計顯示:1980~2008年這29年間有關環境經濟研究領域的中文核心期刊的文章共有10 618篇。本研究檢索統計了2005~2014年環境經濟研究領域核心期刊論文,屬于環境經濟研究領域的核心期刊論文共有10 506篇。由此可見,近十年有關環境經濟研究領域的核心期刊數量比過去有大幅增加。
由此分析,2005~2014年篇名中有“環境經濟”的核心期刊論文大約占環境經濟學學科領域范疇的核心期刊論文的1/50~1/60,也就是說大多數有關環境經濟的研究論文在其篇名中并沒有直接使用“環境經濟”。故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并未包含環境經濟研究的所有領域,但本研究的貢獻也正是對以“環境經濟”為篇名的論文的深度分析,以見微知著,窺一斑而略見環境經濟學學科研究的全貌。
二、數據樣本論文分析
(一)研究階段分析
通過對全部462篇數據樣本期刊論文進行分析發現,2005~2008年數據樣本期刊數量逐年遞增,到2008年達到峰值,2009~2011年數據樣本期刊數量略有下降,2012~2014年數據樣本期刊論文穩定在40篇左右。中國環境經濟學學科近十年期刊論文方面的研究從數量上看為穩定發展的階段,從質量上看為深入擴展研究的階段。
進入21世紀,環境經濟學的研究領域不斷擴大,并且取得了明顯的進展。可以預計在未來一段時間,環境經濟學研究將重點關注環境經濟理論體系、環境價值核算體系、環境經濟分析方法體系、環境經濟評價體系、環境保護經濟手段體系、環境經濟政策體系、環境投融資體系、循環經濟體系、國際貿易與環境保護體系等[1819]。
四、結語根據本文數據樣本進行的統計分析,可以了解近年來中國環境經濟研究的一些特點。第一,從數量上看,年核心期刊發表篇數變化不大,但論文的深度有所擴展,涉及的領域更廣,所使用的分析手段也更多,近十年環境經濟領域的相關研究論文比以前的有大幅增加。第二,在影響力方面,發表于理工類核心期刊上的環境經濟類論文的影響力更大;另外,采用數量分析、科學實驗以及工程實踐的論文影響力也較大。這說明中國環境經濟研究的一種趨勢是朝著定量分析、技術支撐的方向發展。第三,在研究內容上,依據詞頻分析結果,研究的內容和范圍有所擴展,研究深度有所加強,但較多的研究還是探索性的,結論是建議性的,其實踐意義、應用意義和指導意義還不夠強。
參考文獻:
[1]沈滿洪,葛察忠,董戰峰,等.環境經濟研究進展:第3卷[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1.
[2]邱威,張建華,劉念.含大型風電場的環境經濟調度模型與解法[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11,31(19):816.
[3]李國柱,牛叔文,楊振,等.隴中黃土丘陵地區農村生活能源消費的環境經濟成本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08,23(1):1524.
[4]李剛,張彥偉,孫豐云.中國環境經濟系統的物質需求量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5(11):3944.
[5]張音波,陳新庚,彭曉春,等.廣東省環境經濟系統的物質流分析[J].環境科學學報,2008,28(5):10211031.
[6]郭長雷,王麗婧,梅鳳喬,等.貴陽市環境經濟系統協調發展策略分析[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6,29(7):9799.
[7]崔宇明,常云昆.環境經濟外部性的內部化路徑比較分析[J].開發研究,2007(3):4043.
[8]潘岳.談談環境經濟政策[J].求是,2007(20):5860.
[9]段曉峰,許學工.黃河三角洲地區資源―環境―經濟系統可持續性的能值分析[J].地理科學進展,2006,25(1):4555.
[10]陳耀龍,程文濤,陳小兵.高級住宅小區生態設計與環境經濟效益分析[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6,29(7):9799.
[11]劉向華,馬忠玉,劉子剛.意愿調查法在環境經濟評價中的應用探討[J].生態經濟,2005(4):3638.
[12]傅京燕.OECD國家環境經濟手段的新發展及其啟示[J].未來與發展,2005(3):4345.
[13]譚靈芝,魯明中,陳殷源.我國生活垃圾處置市場的環境經濟政策選擇[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8(2):181186.
[14]蔡秀云.三種環境經濟手段的優勢比較分析[J].中國稅務,2009(12):2223.
[15]劉彩利,王京芳,薛斌.環境經濟手段對企業實施清潔生產的驅動機制[J].軟科學,2005,19(5):2729,38.
[16]李小蓿李漢平.環境經濟系統物質流可持續性與循環經濟物質流特征分析[J].資源科學,2008,30(9):13271335.
[17]陸菁.貿易與環境經濟分析的實證研究述評[J].浙江社會科學,2006(2):203209.
[18]董小林.環境經濟學[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19]董小林.當代中國環境社會學建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Analysis of Chinese environmental economy
research in the last decadeDONG Xiaolin1,2, XUE Wenjie1,2, SONG Cheng1
(1.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Research,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64,
Shaanxi, China;2.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Changan University,
計量經濟學論文2400字(一):金融數學專業計量經濟學與金融理論及實踐的結合論文
摘要:目前,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教育水平的發展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金融大數據爆炸性發展要求金融學專業學生具備一定的金融數據分析與處理能力,計量經濟學作為培養學生數據處理與分析能力的核心課程,新的歷史時期應當承擔起培養學生金融大數據視野的責任。
關鍵詞:金融數學專業;計量經濟學;金融理論;實踐結合
引言
計量經濟學作為一門非常強調應用性的學科,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一門重要的課程,是應用型本科學生知識能力結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近年來的教育教學改革的探索注重實踐環境的強化,人們已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學生社會職業素養和就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計量經濟學作為經濟學核心課程之一,在當前教育新常態下,產生了一些新的問題,因此應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下的計量經濟學也應該被重新賦予新的屬性。
一、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問題
(1)傳統計量經濟學教學強調回歸分析背后模型的假設及相關內容,但現代經驗研究強調因果關系。因此,當前計量經濟學教學過分強調對隨機擾動項分布、異方差及自相關的長篇討論,顯得不合時宜,而對國內外廣泛流行的新穎工具較少提及,其結果是學生對計量經濟學應用仍是一知半解。(2)由于現有課時安排等原因,教師教學過程中著重講授計量經濟學原理和方法,而輕視實際應用和數據處理能力的培養。例如,教學中主要講授參數估計和各種檢驗的理論和方法,對如何從經濟問題出發建立模型,如何應用模型分析實際的經濟問題討論得較少。(3)由于課堂教學注重理論知識的講授,不能分配更多的實驗課時,導致學生難以真正理解和運用計量經濟學理論知識,特別難以將理論知識靈活應用于金融數據建模與處理。(4)現有的計量經濟學課程缺乏將計量經濟學方法與金融數據相融合的缺陷。在課堂教學內容安排中,著重講述計量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沒有將計量方法與金融大數據的獲取與加工處理結合起來進行講解。導致多數學生具備一定的計量經濟學基礎,但面對查找和處理金融數據時卻束手無策。(5)已有計量經濟學教學內容安排上,一般將經典的計量經濟學和現代時間序列方法安排在一個學期內完成。由于教學內容過多而教學課時有限,其結果是導致無法詳細講解金融時間序列部分,金融學專業學生對金融大數據處理及建模能力不強。
二、金融數學專業計量經濟學與金融理論及實踐的結合的優化措施
(一)突出案例教學
豐富多彩又符合專業特色的案例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案例教學一方面能夠使理論知識更加通俗易懂,另一方面案例教學重視師生互動,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為課程論文和畢業論文的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計量經濟學教學案例的選取一定要突出目的性、代表性和趣味性等特點,應結合學生所學專業的差異,多搜集一些與該專業密切相關的經濟熱點問題和前沿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金融數學專業計量經濟學與金融理論及實踐的結合
就金融數學專業學生而言,在為這些學生開展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時,需要注重將金融理論和具體的金融實踐知識緊密結合起來,以此來引導他們正確使用計量經濟模型方法來研究金融相關實踐問題。金融市場相關實踐知識更傾向于股票投資和資金資本等的利用,不能僅僅依靠消費-收入這一知識以偏概全,這就要求計量經濟學老師在為金融數學專業學生開展課程教學時,需要拓展到相關金融領域,通過講解相關金融理論和具體的市場實踐數據來開展課程教學。
(三)“案例+微課”的教學模式改革
為了提高金融專業本科生金融大數據處理能力,改善教學效果,擬重點對《計量經濟學(Ⅱ)》的教學方法進行創新。為了改變以課堂為中心的單一教學方法“重在教,逼學生學”的缺陷,我們將使用“案例+微課”的教學模式。“案例教學”是計量經濟學一種非常有效的輔助教學模式(楊汭華,2005;黃佐钘,2008;張玲,2014)。與傳統的案例教學不同:(1)項目強調針對金融大數據開發相關案例,并以“微課”的形式將教學內容呈現給學生。“案例+微課”的教學模式的好處在于能激發學生對計量經濟學理論學習的興趣,更加生動和直觀地將金融大數據處理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此外,“案例+微課”模式能對課堂教學形成有效補充,課堂上沒有解決的問題,學生可以在課外通過“案例+微課”進一步鞏固與提高課堂知識。(2)傳統計量經濟學經驗案例強調計量經濟學理論知識的應用,重點介紹數學與統計技術,而忽視其內在的經濟問題與變量間的內生關系。項目強調以真實的金融大數據為載體,在案例分析中,更加注重因果關系的討論,從而案例分析更加接近現實。因此,相比于傳統的案例分析,項目經驗分析更接近現代研究范式,故而具有更好的實用價值。
(四)完善考核體系
作為一門應用型的學科,考核方式也應該多樣化。可以嘗試采用課程論文的考核方式,課程論文一方面可以深化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學習,另一方面也能加強學生的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對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課程論文可以與學生的畢業設計結合,突出學生所在學科屬性,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不能將試卷考核的方式拋棄,例如可以將紙質試卷改為上機考試,增加操作題的比重。完善的考核方式會提高學生對計量經濟學課程的重視程度,強化計量經濟學的教學效果。
結語
總之,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是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一個縮影,只有明確清晰教學定位,有效提升高等教育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重點解決好高校人才培養能力、支撐引領國家創新發展能力的問題,才能提供更多有選擇的本科教育,建成更有競爭力的本科教育,開創更有特色的本科教育,發展更加公平的本科教育。
計量經濟學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基于計量經濟學的電力企業經濟效益與管理決策實證研究論文
摘要:在我國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的電力建設在不斷的完善,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離不開電力的發展,同時國民經濟的發展也將推動電力工業的進步。處于新時代的電力企業需要具備超前的思維與意識,在外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具備清晰的預判,在內要做好企業內部的管理建設,針對未來長遠發展制定科學的規劃。要做好這幾點,就離不開對電力企業經濟效益、經營管理的分析以及數學建模工具的運用。本文選取2001-2017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全社會用電量數據以及典型電力企業華電國際年度報告數據,分析了華電國際的經濟效益與外部經濟環境以及企業經營管理之間的關系。首先從時間序列非平穩角度出發,利用協整理論并通過單位根檢驗以及協整關系檢驗對華電國際的經濟效益建立了長期均衡模型。再對模型進行短期誤差修正,在證明了模型有效性的基礎上,利用所建模型對提升華電國際的經濟效益進行實證分析預測。最后對以華電國際為代表的中國電力企業的發展提出相關建議。結果表明,對華電國際而言其供電成本、管理與財務及人力資源成本的完善對其經濟效益的影響將是一個長期過程,而其短期內經濟效益主要受國民經濟的發展水平以及全社會用電量需求的影響。該模型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可以為其他電力企業的經濟效益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與預測,對企業未來的管理決策規劃提供參考。
關鍵詞:電力企業;經濟效益;管理決策
經濟研究的方法在于總結典型的經驗特征與收集數據,并在此基礎上建立相應的經濟理論或經濟模型。經濟研究的科學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經濟理論或經濟模型的可驗證性,即能否通過數據實證檢驗相關的經濟理論與經濟模型來解釋事實,并預測未來的經濟變動趨勢以及提供科學的政策建議。計量經濟學和實驗經濟學則猶如硬幣的雙面,從不同的角度為經濟學的實證分析提供重要的方法論基礎。計量經濟學以實際經濟數據的建模與分析為主要研究對象。當實際數據不可得,或實際數據過于復雜而導致因果關系不易梳理時,實驗經濟學則有可能從另一個角度出發,通過可控的實驗數據代替實際數據,成為實證經濟分析的又一個有力工具。
一、協整理論概述
協整的概念是由恩格爾一格蘭杰(Engle-Granger)在1987年“協整與誤差修正,描述、估計與檢驗”中正式提出的,協整的基本思想認為,盡管兩個或兩個以上變量中的每一個都是非平穩的,但他們的線性組合可能會相互抵消趨勢項的影響,使該組合是平穩的。這一理論的提出為經濟時間序列分析樹立了新的里程碑,對經濟學和計量經濟學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之所以協整理論會產生如此大的影響,是與一協整理論所具有的深厚的經濟學背景密不可分的。
二、基于計量經濟學的電力企業經濟效益與管理決策實證
(一)非均衡博弈論框架的建立和實驗驗證
策略性思考是博弈理論及其應用的基礎。納什均衡以及相關均衡的概念過去一直是描述策略性思考的核心內容,其定義為每個博弈參與者的策略都是在給定其他方策略下的最優反應。顯然這種均衡的定義內在要求每個博弈參與者在決策信念上達到均衡,即每個參與者對其他方的策略持有正確的信念。在過去的研究中,經濟學者通常假定均衡框架存在從而做出對參與者行為的預測。盡管在一些博弈場景下,基于均衡概念的行為預測是準確的,但在多數情況下實驗經濟學研究結果表明博弈參與者的行為會系統性地偏離基于均衡概念的行為預測。由于來自實驗經濟學數據對原有理論框架的挑戰,經濟學研究人員逐漸提出了基于非均衡概念的策略性思考理論框架并且運用實驗經濟學的方法收集數據來檢驗這些新理論。這些基于非均衡概念的策略性思考理論框架的核心在于繼續假定博弈參與者在決策時仍然有策略性思考的因素在里面,但放棄了均衡的概念以及嵌入在均衡概念里面的很強的理性假設。
(二)ECM誤差修正
通過Granger定理易知,具有協整關系的一系列變量會對應一個包含誤差修正的表達形式。可以進一步通過誤差修正來研究華電國際經濟效益的短期行為。具體而言可根據由Hendry提出的一般到特殊的建模理論,逐步剔除從三階滯后變量及誤差修正項開始的不顯著量,從而得到最終的誤差修正模型:(見下面公式)式中:ECMt-1代表協整回歸厚的一階滯后誤差,括號內的數字代表不拒絕相應零假設的概率。從該方程式以及統計結果的數據可以發現,文中所進行的統計檢驗在置信水平上表現顯著。這一結果也證明了文中構建的誤差修正的具有良好的適用性。圖中給出了LY的實際數據與擬合結果以及殘差結果,從圖中可以看出,協整以及誤差修正之后的模型具有較為理想的結果。
(三)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中的多重共線性問題
在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常用的回歸分析中,當解釋變量之間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時,常會對模型估計的準確性帶來不利影響。因此,在應用計量經濟學方法建模的過程中,進行多重共線性檢驗以及消除多重共線性問題是很重要的環節。部分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中存在對多重共線性問題處理不恰當的現象。某篇研究股權激勵對盈余管理影響的文章,以計量方法中的回歸分析為主要研究方法。作者在研究中單純依靠方差膨脹因子VIl的臨界值,來判斷出解釋變量之間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便直接將模型中的其中一個變量刪掉。模型中是否應該包含某個解釋變量,應該以實際經濟理論分析為基礎,不能單純以是否存在多重共線性來判斷。
(1)充分利用校院兩級提供的資源
鼓勵與支持課程組成員進修學習,拓展研究視野、提升教學能力。
(2)學習與借鑒國內外高校優秀教學經驗與成果
課程組一方面注重跟蹤學科的發展,結合《計量經濟學》國際國內的最新科研成果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另一方面跟蹤國外、國家與省級精品課、精品資源共享課,獲取有益的經驗與方法。
(3)改革課程考核方式,增強課程教學效果
課程的考試分為兩部分:實驗和課程論文。實驗的考核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熟練掌握計量軟件EVIEWS的應用,能夠熟練進行建模求解并對模型的參數進行檢驗,進一步為科學研究的實證分析奠定基礎;而課程論文的考核主要是增強學生的科研寫作能力。
二《計量經濟學》具體授課內容的改革方案
在理論教學內容方面,課程組要反復研討并通過與學生的反饋交流,精心設計符合我校研究生實際的教學內容,使課程教學適應和符合培養經濟管理創新型人才的需要。在教學實踐方面,課程組要不斷完善和更新教學案例,加強實踐教學改革(特別是課程論文、課程實習等),注重培養學生在科研中應用本課程中相關知識與方法的能力。在教學載體方面,課程組要做到全部教學資源上網共享,實現課程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無障礙教學。由于我校管理類專業研究生需要運用計量經濟方法分析和解決本專業領域的實際問題,而非側重在研究計量方法本身,因此,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應是以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為主,課程教學應當理論與應用并重,融基本理論方法與應用為一體。考慮到本學科的研究生大部分在本科沒有系統學過本課程,所以在教學中要根據大多數研究的實際情況以及本課程的體系,反復精選計量經濟學的教學內容,使之更加符合本專業教學的實際要求。本課程以經典計量經濟學的內容為主,適當概要性地介紹“非經典”計量經濟學的新發展與動態。課程特別注重基本思想、經濟背景、基本方法和實際應用,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現代經濟學、管理學研究和分析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并能夠應用計量經濟學模型分析現實的經濟和管理問題。在《計量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注重培養學生運用定量分析方法解決經濟管理問題的能力,以適應社會發展對創新型經濟與管理人才的需要。《計量經濟學》實驗在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有顯著成效。《計量經濟學》實踐性教學環節由案例分析、實驗教學與課程論文三部分組成。
(1)案例教學
為了引導學生體驗計量經濟學理論與方法的實際應用,基本上每節課都結合案例進行講解。通過實際經濟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了解理論方法實際應用中出現的問題,以及解決的辦法。并結合案例分析介紹EViews軟件的使用方法。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感到計量經濟理論方法更加貼近經濟管理實際,而且是從實際需要出發去學習計算機軟件,比單純講授軟件本身更引起學生的興趣。
(2)實驗教學
實驗教學是以通用的Eviews軟件為載體,為配合《計量經濟學》課堂教學專門設計的輔教學環節。設計思想和目的是完成課堂講授內容的計算機軟件的實現,幫助學生理解、消化、評價課堂所學的內容。具體做法是在工商管理實驗室進行專門的上機實驗教學,并要求學生課外另外安排不低于10小時的上機實踐。上機實驗課上,在教師的引導下,要求每個學生結合自己選定的作業和設計的模型,熟悉EViews軟件的使用方法各個部分的具體操作。實踐證明,經過8學時及以上的訓練,學生都能掌握基本的計量經濟分析的EViews軟件操作,都具有了用計量經濟軟件作實證性經濟分析的初步能力。
(3)課程論文
課程論文是要求研究生結合本專業所學基礎理論和自身的研究興趣,運用計量經濟學的基本思路、方法和工具,解決一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并形成8000字左右的課程論文。這種方法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了計量經濟學理論方法以后,受到計量經濟分析的實際訓練,對運用計量經濟方法解決實際經濟問題方式有更深刻體會,從而提高學生處理實際經濟問題的能力和素質,提高其科研能力。通過實踐性教學,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對學習計量經濟學的興趣,而且使學生享受到了運用計量經濟學分析實際問題的樂趣,培養了學生應用計量經濟學的建模能力。一方面可以參加相關的建模競賽,更可以運用《計量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撰寫科研論文進行發表,這幾年研究生的科研成果論文能夠充分說明這一點。
三《計量經濟學》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方案
該課程采用課堂講授與上機實驗相結合、模型計算與問題分析相結合的授課模式,使學生探究、協作的學習過程中達到學好《計量經濟學》課程的目的。具體而言,我們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了精講、案例、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將課程教學延伸到實踐環節之中。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環境、教學對象采用了相應的教學方法,形式靈活,效果良好。例如,對一些理論性很強的難點內容,如總體回歸函數、總體回歸模型概念的聯系和區別,t檢驗法、P值對回歸方程系數顯著性檢驗的聯系與區別,回歸模型存在多重共線性時會出現的理論后果和實際后果,內生變量和外生變量、模型識別的階條件和秩條件,采用精講教學形式。對一些實踐性很強的重點內容,如經濟計量學的研究程序,運用包含虛擬變量的回歸模型分析結構穩定性,多重共線性、異方差、自相關的各種診斷方法和補救措施,間接最小二乘法和兩階段最小二乘法,采用案例教學形式。對一些容易混淆難以理解的內容,如多元線性回歸模型與一元線性回歸模型的不同點,對數線性模型、半對數模型、線性對數模型的設定和參數含義,采用對比、討論教學形式。對有些難點內容,如內生變量和外生變量、模型識別的階條件和秩條件,采用精講、案例、討論等多種教學形式。教學手段:
(1)多媒體教學
通過多媒體教學講授《計量經濟學》,突破了傳統教學手段的時空限制,節省了時間,增加了課堂教學的信息量,使課堂教學形象化、生動化。
(2)實驗教學
林毅夫1952年10月出生于臺灣宜蘭縣。1971肄業于臺灣大學農業工程系,1978在臺灣政治大學獲企業管理碩士學位。1982年在北京大學獲政治經濟學專業碩士學位之后,他遠渡重洋,來到現代經濟學的大本營――美國芝加哥大學,師從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西奧多?舒爾茨,學習農業經濟,1986年獲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中國的農村改革:理論與實證》,被舒爾茨教授譽為“新制度經濟學的經典之作”。隨后,他又在耶魯大學經濟增長中心做了一年博士后研究工作。
1987年,林毅夫回到中國,成為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第一位從西方學成歸來的經濟學博士。回國后,他歷任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與城鄉協調發展研究部副部長。1994年至2008年,一直擔任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如今,該中心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學研究的大本營。從1994年開始,他參與了國家幾乎所有重大經濟決策的討論,尤其對農村經濟和國企改革等領域的政策,極具影響力。
林毅夫是中國經濟學界“海歸”派的代表人物,也是新制度經濟學的推動者之一,是用西方主流經濟學規范方法研究中國經濟學較為成功的學者之一。他努力推進中國經濟學的現代化,并強調經濟學研究范式的規范化和一致性,以及用實證方法研究中國經濟改革和市場化進程中的重大現實問題。他用“比較優勢發展戰略”為中國漸進式改革的成功,作出了嚴謹的經濟學模型。他主張中國充分利用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用較低的成本引進先進技術,加快技術變遷,加速資本積累,實現中國的產業升級。他還認為國有企業改革是繼續保持經濟高速發展的關鍵,改革國有企業才能夠給民營經濟提供更公平的競爭環境。林毅夫一直以來都對中國經濟保持樂觀,認為在擁有和平穩定發展機會的環境下,到2030年,中國有望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比較優勢發展戰略理論”,是林毅夫在研究了20世紀后半葉世界經濟,尤其是東亞經濟的基礎上建立的,已為世界經濟學界推崇為發展經濟學的一個重要流派,是中國經濟學家對世界的貢獻。
林毅夫是從研究中國農業問題開始走上經濟學研究之路的,并以此奠定了他在國際經濟學界的學術地位。1990年,他關于1959~1961年中國的論文《集體化與中國1959~1961年的農業危機》在國際頂級經濟學雜志之一的《政治經濟學期刊》上發表,引起了強烈反響。1992年,他在《美國經濟評論》上發表《中國的農村改革及農業增長》一文,成為一段時間發表于國際經濟學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數最多的論文之一,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為其頒發了經典引文獎。此外,他的主要著作《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1993年還榮獲中國經濟學最高獎――孫冶方經濟科學獎。一些歐美的中國問題研究機構視其為中國農業經濟與社會問題的權威,屢次邀請他出國訪問研究。對于當前的“三農”問題,林毅夫認為城鄉差距的問題將長期存在,只有依靠長期的經濟發展,不斷減輕農民負擔,增加在城市里的就業機會和條件,才能逐步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