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醫院感染管理工作計劃
時間:2023-02-27 11:19: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醫院感染管理工作計劃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根據《醫院感染管理辦法》、《醫院感染監測規范》及《三級中醫醫院評審細則》中相關醫院感染質量管理內容,并針對20XX年自治區衛生廳、銀川市衛生局等檢查考核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修訂各部門考核細則,依據考核細則將平時考核與月底考核相結合,加強考核力度,進一步規范各項工作。
二、開展醫院感染監測
1、全面綜合性監測 開展規范的醫院感染前瞻性監測,通過對具有高危因素的病人臨床病例資料的查詢、檢驗科細菌培養結果的查閱、臨床查看病人等,及時發現院內感染病例,督促醫生填報醫院感染卡,并及時發現可疑暴發的線索。
2、開展手術部位感染的目標性監測 逐步規范開展手術部位感染的監測,及時反饋信息給臨床科室,為降低手術部位感染提供可靠信息。
3、抗菌藥物臨床應用調查
在開展住院病人抗菌藥物使用調查基礎上,嘗試開展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及圍手術期抗菌藥物使用監測。
4、開展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
配合全國醫院感染監控管理培訓基地20XX年的全國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8月籌備,9月開展醫院感染橫斷面調查1次,將調查結果上報全國醫院感染監控管理培訓基地。
5、開展細菌耐藥性監測
加強同檢驗科及臨床科室聯系,及時發現多重耐藥菌感染,及時指導、監督科室采取消毒、隔離措施,嚴防多重耐藥菌的醫院內感染及暴發發生。
三、感染病例匯總、上報院感基地
每月對出院病例按疾病分類及醫院感染病例統計匯總,按規定向院感基地上報院內感染監測報表。
四、加強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的控制
針對重點科室、重點病人,通過對檢驗科細菌培養檢測結果的查詢,及時發現多重耐藥菌感染,加強對臨床科室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控制措施的監督與指導,有效控制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防范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暴發。
五、加強環境衛生學、消毒滅菌效果監測及管理
1、根據《三級醫院評審細則》的要求對重點區域包括手術室、治療室換藥室等物表、醫務人員手、消毒滅菌物品及使用中的消毒劑、滅菌劑進行細菌含量監測,每月1次。
2、消毒、滅菌后的胃腸鏡、宮腔鏡、腹腔鏡及口腔科器械每月監測1次。
3、紫外線燈管的強度監測,由科室每半年監測一次并有記錄,于月考核時檢查。
4、平時及每月考核時對使用中的消毒劑、滅菌劑用試紙進行濃度監測(隨機)。
對監測不合格的科室協助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并加強監督管理。
六、加強院感知識的培訓
1、以科室為單位,由院感小組開展每月1次的院感知識學習,月底考核時以提問形式考核,使院感知識培訓落到實處。
2、邀請外院專家來院及本院專職管理人員對全院醫務人員進行三級醫院評審院感防控迎評內容講座1次及手衛生與醫院感染專題培訓1次。
3、完成實習人員、新聘等新來院工作人員醫院感染防控知識的崗前培訓。
七、加強對消毒藥械的管理,監督一次性醫療用品質量
加強對一次性醫療用品的采購的相關資質的審核。
八、加強對洗衣房、污水處理的院感監督和指導
九、加強醫療廢物的管理
嚴格監管醫療廢物的分類收集、運送、集中暫存的各個環節,嚴格防范醫療廢物混人生活垃圾污染周圍環境。
十、規范供應室工作
根據《醫院消毒供應中心清洗消毒技術操作規范》的規定,與護理部配合,進一步規范醫院消毒滅菌物品的清洗、消毒滅菌。
一、醫院感染監控工作開展情況
1、醫院成立了組織機構,制定了相關規章制度,兼職人員克服了很多困難,工作認真負責,很好地完成任務。
2、醫院感染管理能按照標準進行各項工作,年有工作計劃及工作總結,檢查工作有記錄。
3、各種登記本規范記錄,高壓消毒物品有記錄,消毒包內有指示卡監測、包外有指示膠帶監測。
4、醫療廢棄物處理有記錄,一次性用品用后送污物室有記錄。換藥室、檢查室、治療室、沖洗室配置腳踩式醫用污物桶。各科室統一使用了洗手液,手衛生得到進一步規范。
5、能夠進行醫院感染病例的監測及消毒滅菌和醫院環境的監測。
三、存在問題
1、制度完善但執行不力,無專職人員,身兼幾職,文字資料操作性不強。院內感染監測不到位。
2、在職醫務人員掌控醫院感染知識水平有待提高:對有關法規法律掌握不夠。
3、重點部門的院內感染管理工作有待加強:布局不合理,流程不符合要求。
5、醫療廢棄物的處理方式不符合要求:各科廢棄物亂堆放、收集運送過程存在隱患,醫療垃圾桶未使用醫用垃圾袋放置,各科未使用利器合放置針頭。
四、下一步工作要求
1、加強醫院感染管理工作,健立健全組織機構,制定年度工作計劃,年終要有工作總結。并認真對醫院感染進行監測。
2、認真對照院內感染控制有關法律法規及文件的要求,同時結合醫院的實際情況,及時修訂和完善本院規章制度并認真組織落實。
3、加強對全院醫務人員院感管理、個人防護、無菌操作技術等知識的培訓,提高全員的素質,爭取全院重視并參與這項工作。
4、加強重點部門的管理工作,不斷改善布局及流程,規范器械的清洗、消毒操作規程,采取切實有效措施保證消毒滅菌效果。以保證醫療安全。
一、加強教育培訓
1、科室每個月組織一次醫院感染相關知識培訓,并做好記錄。
2、院感科全年組織院感知識講課兩次,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全員培訓,試卷考核,提高醫務人員醫院感染防范意識。
3、落實新職工崗前的培訓
4、對衛生員進行醫療廢物收集及職業防護知識培訓。
5、院感專職人員參加省、市級舉辦的院感繼續教育培訓班,以了解全省及全國醫院感染管理工作發展的新趨勢,新動態,提高我院感染管理水平。
二、落實消毒隔離制度,加強消毒滅菌效果監測與評價
1、各科使用的消毒液根據性能按時更換,器械按規定及時消毒滅菌,合格率達100%。使用中的各種導管按規定進行消毒更換。
2、加強醫務人員手衛生的管理工作,不定期下科室檢查醫務人員洗手的依從性。
三、加強院感監測,實行醫院暴發預警報告
1、嚴格《醫院手術部位管理規范》執行,每個月進行手術切口感染監測。
2、充分發揮臨床監控管理小組的作用,及時發現醫院感染病例,落實24小時報告制度。
3、臨床出現醫院感染聚集性病例(同類病例3例)實行醫院感染暴發預警報告,分析并調查傳染源,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傳播途徑,杜絕惡性院感案件的發生。
4、做好醫務人員的職業防護工作,各科室將每次出現的職業暴露及損傷的人員上報院感科,院感科做好登記,保護易感人群,有效控制醫院感染。
四、嚴格醫療廢物分類、收集、遠送、儲存、外運管理,杜絕泄漏事件
組長:(書記)
副組長:(副院長)(業務院長)
成員:略
二、管理制度
1、設立預檢、分診處,選派責任心強的護士負責該項工作。
2、分診時及時發現危重病人并做出相應處理。
3、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病人有專人引導到隔離的分診點進行就診。需轉院者,工作人員應將患者的病歷記錄復印件一并轉至相應醫院。
4、準確、快速地從就診病人中預檢出傳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轉送到感染性疾病科,做到早就診、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
5、預檢、分診人員應堅守工作崗位,嚴格按分診流程工作,熟練掌握分診業務,做到合理分診。
6、預檢、分診護士,要服務熱情,詢問病史詳細,并做好登記工作。若發現有流行性疾病傾向時,及時向上級主管部門匯報。
7、加強預檢、分診人員的個人防護,加強對工作環境進行消毒隔離制度的落實。
8、在預檢、分診工作中,工作人員要積極開展衛生防病知識的健康教育的宣傳。
傳染病預檢分診人員工作制度
為有效安全地做好流行病、傳染病預檢、分檢工作,有效控制傳染病疫情,防止醫療機構內交叉感染,保障人民群眾和醫務人員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做好流行病、傳染病的監測、控制、診療工作,特制定本院工作制度:
1、醫師在接診過程中,應當注意詢問病人有關的流行病學史、職業史,結合病人的主訴、病史、癥狀和體征等對來診病人進行傳染病的預檢,并做好接診記錄。
2、對患有傳染病的病人及時進行早報告、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
3、對病情嚴重不適合在本院隔離治療的患者,醫師應及時報告,按傳染病人轉診要求向縣醫院傳染科就近轉診。
4、預檢、分診醫務人員應當嚴格遵守衛生管理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認真執行臨床技術操作規范、常規以及有關工作制度。
5、醫務人員應自覺做好個人的防護安全,增強防護安全意識,輪換工作,工作后注意休息,對工作中的不足、疏漏,相互提醒、監督。
6、向患者及家屬宣傳傳染病一般防護知識,提高公眾的衛生意識和個人防護意識,做好公眾心理疏導工作,避免出現社會恐慌。
林甸縣中醫院呼吸道傳染病防治工作計劃
1、掛牌設置流行病預檢分診室(條件相對獨立,通風良好)。
2、預檢分診人員的配備:成員:
3、預檢分診管理制度:具體內容制定。
4、疫情報告管理工作:由四人負責,甲類2小時,乙類6小時,丙類24小時內報卡。
5、計劃免疫工作:按上級要求指示完成計劃免疫,由主任和護士負責。
6、消毒管理工作:由各相關科主任負責做好室內空氣消毒、醫療器械、紫外線消毒、醫療廢棄物品消毀工作,并做好記錄。
7、醫療廢物處置工作:由負責。
8、呼吸道傳染病病人管理工作:做到專診室、專靜點室、隔離室。
[中圖分類號] R19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0)-11-250-01
醫院感染的很多工作過去都是在院周會上安排,由科室主任、護士長在科室進行傳達、布置、落實。由于會上領導和職能科室安排的內容多,有些時候傳達不到位,往往影響工作的開展,加之科主任和護士長的工作千頭萬緒,真的很難面面俱到。為了減輕科室主任護士長的工作,減少中間環節,發揮臨床科室兼職人員在感染控制中的作用[1],提高工作效率。我們從2006年起嘗試召開每月一次的由各科監控醫生和監控護士參加醫院感染例會,幾年來,我們不但堅持下來,而且收到良好的效果,其具體做法是:
1 具體做法
1.1一是通過多次和領導溝通,反復介紹召開例會的優點和必要性,征得院領導的支持。
1.2二是征求科室主任、護士長的意見,給他們介紹召開例會的目的是為科主任及護士長分擔工作,減少中間環節,提高工作效率,促進醫院感染管理工作,確保醫療安全。因而得到了大部分科主任和護士長的理解與支持。
1.3三是積極努力做好監控人員的工作,聽取科室監控人員的建議與意見,根據大家的建議努力安排好會議內容,使大家有興而來,來則有得,取得了監控人員的支持與配合。
1.4排好會議內容,一般會議內容是:
1.4.1反饋上一月的醫院感染的各種信息:比如各科感染率、漏報率、抗生素使用率、無菌切口感染率、環境衛生學等監測、手消毒劑的使用量等數據的全院信息匯總,并加以分析。
1.4.2 對過去的一個月在檢查過程中發現的帶有共性的問題予以點評或者糾正,個性問題請大家引以為戒。
1.4.3 安排下一月的重點工作。對下月主要工作依據年工作計劃和醫院中心工作進行具體安排部署。
1.4.4以會代培,采取因人因事因時制宜形式多樣化的培訓[2]。根據工作情況,學習感染控制的相關文件、規范等部分內容。
1.4.5學習和通報國際國內醫院感染方面的大事或案例。
1.4.6 回答科室人員提出的相關問題,討論工作中存在的需要大家一起討論形成共識的問題。
我們要求回去后要將會議主要內容利用科務會傳達到科室每一位醫務人員,尤其是要給科主任、護士長匯報,進一步爭取科主任、護士長的支持。
2 結果
在醫院領導、科室主任、護士長及監控人員的支持下,從2006年至今,我們每月一次的醫院感染監控人員例會,從未間斷,到會率基本達到90%,會議基本達到了預期的目的,醫院感染各項工作基本規范到位。同時減輕了科主任、護士長的負擔,推進了工作。幾年來我們不僅堅持下來,而且得到大家的認可,有時個別科室監控人員因故不能參加例會,會專門請假或是科主任來電話請假,甚至是有些科室主任或護士長來親此參加會議。
3體會
我們感到召開監控人員的醫院感染例會有如下優點:
3.1 例會減少中間環節,使管理意圖直接和執行者見面。提高了工作效率。
3.2 可以和一線監控人員直接溝通,增加信息交流機會,有利于工作的開展。
3.3 可以以會代培,對監控人員進行感染知識的學習,有利于知識的更新。使監控人員及時了解醫院感染管理方面的最前沿的信息,了解自己工作的差距。
只要我們實實在在做工作,踏踏實實抓管理,領導、科室會支持的,不支持只是我們溝通不到位,工作沒有做到家,或是我們的工作沒有做到實處,得不到大家的認可。總之,我們感到召開醫院感染例會是醫院感染管理工作的一個有益的嘗試,要繼續探索,不斷賦予例會新的內涵,使例會更加趨于完善與合理,得到更大的收獲。
參考文獻
第一條 為加強醫院感染管理,有效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保障醫療安全,提高醫療質量,制定本規范。
第二條 本規范適用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各級各類醫院。其它醫療機構,參照執行。
第三條 各級各類醫院必須將醫院感染管理作為醫療質量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醫院管理工作。
第二章 醫院感染管理組織與職責
第一節 衛生行政部門
第四條 縣以上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對轄區醫院感染管理工作進行監督管理,并落實專人兼管醫院感染的監督管理工作。
第五條 衛生部成立醫院感染管理專家咨詢委員會。醫院感染管理專家咨詢委員會成員包括醫院管理、醫院感染管理、醫療、護理、臨床微生物、臨床藥學、疾病控制、婦幼等方面的專家。
第六條 衛生部成立的醫院感染管理專家咨詢委員會履行下列職責:
一、進行醫院感染管理的策略研究,提供咨詢意見。
二、協助衛生部擬訂有關醫院感染管理的標準和規范。
三、協助衛生部對全國重大醫院感染事件進行調查、分析,提出處理建議。
四、進行醫院感染控制的技術指導與研究。
五、完成衛生部交辦的其它相關任務。
第七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行政部門成立省(含自治區、直轄市,下同)醫院感染管理專家咨詢委員會,成員包括省內醫院管理、醫院感染管理、醫療、護理、臨床微生物、臨床藥學、疾病控制、婦幼等方面的專家。
第八條 省醫院感染管理專家咨詢委員會在省衛生行政部門領導下履行下列職責:
一、 結合本地實際情況,進行醫院感染管理的策略研究,提供咨詢意見。
二、根據國家有關醫院感染管理的政策法規和規章制度,擬訂實施細則。
三、對本地區的醫院感染管理工作進行技術指導。
四、協助對本地區發生的醫院感染事件進行調查、分析,提出處理建議。
五、對本地區醫院感染管理的相關課題進行研究。
六、完成省衛生行政部門交給的其它相關任務。
第九條 計劃單列市、地(市)、縣衛生行政部門可參照第七條、第八條成立醫院感染管理咨詢組織,履行相應的職責。
第二節 醫 院
第十條 各級各類醫院必須成立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由醫院感染管理科、醫務處(科)、門診部、護理部、臨床相關科室、檢驗科、藥劑科、消毒供應室、手術室、預防保健科、設備科、后勤等科室主要負責人和抗感染藥物臨床應用專家等組成,在院長或業務副院長領導下開展工作。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
一、依據有關政策法規,制定全院控制醫院感染規劃、管理制度,并組織實施。
二、根據《綜合醫院建筑標準》有關衛生學標準及預防醫院感染的要求,對醫院的改建、擴建和新建,提出建設性意見。
三、對醫院感染管理科擬定的全院醫院感染管理工作計劃進行審定,對其工作進行考評。
四、建立會議制度,定期研究、協調和解決有關醫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重大事項;遇有緊急問題隨時召開。
第十一條 各級各類醫院應根據本院的規模、性質設置醫院感染管理機構或專職人員,由兼任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主任的院長或副院長直接領導。 300張床位以上的醫院設醫院感染管理科,300張床位以下的醫院應配備醫院感染管理專職人員。 醫院感染管理專職人員的配備,1000張床位以上的大型醫院不得少于5人,500 張床位以上的醫院不得少于3人;300—500張床位的醫院不得少于2人;300張床位以下的醫院不少于1人。基層醫療機構必須指定專人兼職負責醫院感染管理工作。
一、醫院感染管理科(專職人員,下同)負責醫院感染管理日常工作。
二、醫院感染管理科為賦予一定管理職能的業務科室,協調相關部門,具體負責全院醫院感染控制工作的技術指導、管理與監督。
三、醫院感染管理專職人員必須經過省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醫院感染管理培訓單位的培訓,取得省級衛生行政部門頒發的《醫院感染管理專業崗位培訓證書》,考核合格方能上崗。
四、醫院感染管理專職人員的晉升、聘任等享受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同等待遇。
第十二條 醫院感染管理科(專職人員,下同)的主要職責:
一、根據國家和本地區衛生行政部門有關醫院感染管理的法規、標準,擬定全院醫院感染控制規劃、工作計劃,組織制定醫院及各科室醫院感染管理規章制度,經批準后,具體組織實施、監督和評價。
二、負責全院各級各類人員預防、控制醫院感染知識與技能的培訓、考核。
三、負責進行醫院感染發病情況的監測,定期對醫院環境衛生學、消毒、滅菌效果進行監督、監測,及時匯總、分析監測結果,發現問題,制定控制措施,并督導實施。
四、對醫院發生的醫院感染流行、暴發進行調查分析,提出控制措施,并組織實施。
五、參與藥事管理委員會關于抗感染藥物應用的管理,協助擬定合理用藥的規章制度,并參與監督實施。
六、對購入消毒藥械、一次性使用醫療、衛生用品進行審核,對其儲存、使用及用后處理進行監督。
七、開展醫院感染的專題研究;有條件的省市級醫院、醫學院校附屬醫院可建立實驗室或研究室。
八、及時向主管領導和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上報醫院感染控制的動態,并向全院通報。
第十三條 醫務管理部門在醫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履行下列職責:
一、協助組織醫師和醫技部門人員預防、控制醫院感染知識的培訓。
二、監督、指導醫師和醫技人員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抗感染藥物合理應用、一次性醫療用品的管理等有關醫院感染管理的制度。
三、發生醫院感染流行或暴發趨勢時,統籌協調感染科組織相關科室、部門開展感染調查與控制的工作;根據需要進行醫師人力調配;組織對病人的治療和善后處理。
第十四條 護理管理部門在醫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履行下列職責:
一、協助組織全院護理人員預防、控制醫院感染知識的培訓。
二、監督、指導護理人員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消毒、滅菌與隔離、一次性使用醫療用品的管理等有關醫院感染管理的規章制度。
三、發生醫院感染流行或暴發趨勢時,根據需要進行護士人力調配。
第十五條 總務后勤科在醫院感染管理工作中應履行下列職責:
一、 負責組織醫院廢棄物的收集、運送及無害化處理工作。
二、負責組織污水的處理、排放工作,符合國家“污水排放標準”要求。
三、監督醫院營養室的衛生管理工作,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要求。
四、對洗衣房的工作進行監督管理,符合醫院感染管理要求。
第十六條 藥劑科在醫院感染管理工作中應履行下列職責:
一、 負責本院抗感染藥物的應用管理,定期總結、分析和通報應用情況。
二、 及時為臨床提供抗感染藥物信息。
三、 督促臨床人員嚴格執行抗感染藥物應用的管理制度和應用原則。
第十七條 檢驗科在醫院感染管理工作中應履行下列職責:
一、 負責醫院感染常規微生物學監測。
二、 開展醫院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培養、分離鑒定、藥敏試驗及特殊病原體的耐藥性監測,定期總結、分析,向有關部門反饋,并向全院公布。
三、 發生醫院感染流行或暴發時,承擔相關檢測工作。
第十八條 臨床科室應建立醫院感染管理小組,由科主任、護士長及本科兼職監控醫師、護士組成,在科主任領導下開展工作。其主要職責是:
一、負責本科室醫院感染管理的各項工作,根據本科室醫院感染的特點,制定管理制度,并組織實施。
二、對醫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環節進行監測,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醫院感染發病率;發現有醫院感染流行趨勢時,及時報告醫院感染管理科,并積極協助調查。
三、監督檢查本科室抗感染藥物使用情況。
四、組織本科室預防、控制醫院感染知識的培訓。
五、督促本科室人員執行無菌操作技術、消毒隔離制度。
六、做好對衛生員、配膳員、陪住、探視者的衛生學管理。
第十九條 醫務人員在醫院感染管理中應履行下列職責:
一、 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等醫院感染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
二、 掌握抗感染藥物臨床合理應用原則,做到合理使用。
三、 掌握醫院感染診斷標準。
四、 發現醫院感染病例,及時送病原學檢驗及藥敏試驗,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徑,控制蔓延,積極治療病人,如實填表報告;發現有醫院感染流行趨勢時,及時報告感染管理科,并協助調查。發現法定傳染病,按《傳染病防治法》的規定報告。
五、 參加預防、控制醫院感染知識的培訓。
六、 掌握自我防護知識,正確進行各項技術操作,預防銳器刺傷。
第三章 醫院感染知識培訓
第二十條 省衛生行政部門應建立醫院感染管理專職人員崗位培訓制度,指定具有培訓能力的單位承擔本省醫院感染管理崗位培訓任務。培訓單位的師資和全國醫院感染監控網單位的專職人員應經全國醫院感染監控管理培訓基地培訓。
第二十一條 醫院繼續教育主管部門必須對各級管理和醫務、工勤人員進行預防、控制醫院感染知識的常規培訓。培訓內容包括:管理知識和專業知識。 管理知識包括:職業道德規范、醫院感染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等,各類人員均必須掌握。 專業知識:應根據專業/職業的特點決定。各級管理人員應了解醫院感染管理工 作及理論的進展和本院、本管轄領域醫院感染管理的要點及相關管理知識;醫務人員 應掌握無菌技術操作規程、醫院感染診斷標準、抗感染藥物合理應用、消毒藥械正確 使用和標準預防等相關知識;工勤人員應掌握預防、控制醫院感染的基礎衛生學和相 關消毒藥械的正確使用等基本知識。
第二十二條 醫院必須對新上崗人員、進修生、實習生進行醫院感染知識的崗前培訓,時間不得少于3 學時,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
第二十三條 醫務人員應參加預防、控制醫院感染相關知識的繼續教育課程和學術交流活動,醫院感染管理專職人員每年不少于15學時,其它管理與醫務人員每年不少于6學時。
第四章 醫院感染的監測
第一節 醫院感染病例監測
第二十四條 醫院必須對病人開展醫院感染監測,以掌握本院醫院感染發病率、多發部位、多發科室、高危因素、病原體特點及耐藥性等,為醫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學依據。
第二十五條 醫院應采取前瞻性監測方法進行全面綜合性監測。
一、醫院感染管理科必須每月對監測資料進行匯總、分析,每季度向院長、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書面匯報,向全院醫務人員反饋,監測資料應妥善保存。特殊情況及時匯報和反饋。
二、醫院應每年對監測資料進行評估,開展醫院感染的漏報調查,調查樣本量應不少于年監測病人數的10%,漏報率應低于20%。
三、縣以上醫院和床位數3300張的其它醫院,應逐步開展監測資料的計算機管理,對監測資料進行趨勢分析。
第二十六條 醫院應在全面綜合性監測的基礎上開展目標性監測。
一、省(市)級以上醫院及其它有條件的醫院每年應開展1~2項目標性監測。
二、監測目標應根據本院的特點、醫院感染的重點和難點決定。
三、縣以上醫院和床位數3300張的其它醫院,應對醫院感染病原體分布及其抗感染藥物的敏感性進行監測。
四、每項目標監測開展的期限不應少于1年。
五、應定期對目標監測資料進行分析、反饋,對其效果進行評價及提出改進措施;年終應有總結報告;監測結束,應有終結報告。
第二十七條 100張病床以下、100~500張病床、500張病床以上的醫院醫院感染發病率應分別低于7%、8%和10%;一類切口手術部位感染率應分別低于1%、0.5%和0.5%。
第二節 消毒滅菌效果監測
第二十八條 醫院必須對消毒、滅菌效果定期進行監測。滅菌合格率必須達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進入臨床使用部門。監測方法見《醫院消毒技術規范》。
一、使用中的消毒劑、滅菌劑:應進行生物和化學監測。生物監測:消毒劑每季度一次,其細菌含量必須<100cfu/ml,不得檢出致病性微生物;滅菌劑每月監測一次,不得檢出任何微生物。化學監測:應根據消毒、滅菌劑的性能定期監測,如含氯消毒劑、過氧乙酸等應每日監測,對戊二醛的監測應每周不少于一次。 應同時對消毒、滅菌物品進行消毒、滅菌效果監測,消毒物品不得檢出致病性微生物,滅菌物品不得檢出任何微生物。
二、壓力蒸汽滅菌:必須進行工藝監測、化學監測和生物監測。工藝監測應每鍋進行,并詳細記錄。化學監測應每包進行,手術包尚需進行中心部位的化學監測。預真空壓力蒸汽滅菌器每天滅菌前進行B-D試驗。生物監測應每月進行,新滅菌器使用前必須先進行生物監測,合格后才能使用;對擬采用的新包裝容器、擺放方式、排氣方式及特殊滅菌工藝,也必須先進行生物監測,合格后才能采用。
三、環氧乙烷氣體滅菌:必須每鍋進行工藝監測,每包進行化學監測,每月進行生物監測。
四、紫外線消毒:應進行日常監測、紫外燈管照射強度監測和生物監測。日常監測包括燈管應用時間、累計照射時間和使用人簽名。對新的和使用中的紫外燈管應進行照射強度監測,新燈管的照射強度不得低于100mW/cm2,使用中燈管不得低于70mW/cm2照射強度監測應每半年一次。生物監測必要時進行,經消毒后的物品或空氣中的自然菌應減少90.00%以上,人工染菌殺滅率應達到99.90%。
五、各種消毒后的內窺鏡(如胃鏡、腸鏡、喉鏡、氣管鏡等)及其它消毒物品:應每季度進行監測,不得檢出致病微生物。
六、各種滅菌后的內窺鏡(如腹腔鏡、關節鏡、膽道鏡、膀胱鏡、胸腔鏡等)、活檢鉗和滅菌物品:必須每月進行監測,不得檢出任何微生物。
第二十九條 進入人體無菌組織、器官或接觸破損皮膚、粘膜的醫療用品和接觸皮膚、粘膜的醫療用品:應符合《醫院消毒衛生標準》(GB 15982-1995)(見附錄三)中4.2 規定。監測方法見《醫院消毒衛生標準》(GB 15982-1995)。
第三十條 血液凈化系統:必須每月對入、出透析器的透析液進行監測。當疑有透析液污染或有嚴重感染病例時,應增加采樣點,如原水口、軟化水出口、反滲水出口、透析液配液口等,并及時進行監測。當檢查結果超過規定標準值時,須再復查。標準值為:透析器入口液的細菌菌落總數必須£200cfu/ml,出口液的細菌菌落總數必須£2000cfu/ml,并不得檢出致病微生物。
第三節 環境衛生學監測
第三十一條 環境衛生學監測:包括對空氣、物體表面和醫護人員手的監測。醫院應每月對手術室、重癥監護病房/室(ICU)、產房、母嬰室、新生兒病房、骨髓移植病房、血液病房、血液透析室、供應室無菌區、治療室、換藥室等重點部門進行環境衛生學監測。當有醫院感染流行,懷疑與醫院環境衛生學因素有關時,應及時進行監測。 監測方法見《醫院消毒衛生標準》(GB 15982-1995),衛生標準應符合《醫院消毒衛生標準》(GB 15982-1995)中4.1規定。
第五章 醫院感染的控制
第一節 醫院感染散發的報告與控制
第三十二條 當出現醫院感染散發病例時,經治醫師應及時向本科室醫院感染監控小組負責人報告,并于24小時內填表報告醫院感染管理科。
第三十三條 科室監控小組負責人應在醫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導下。及時組織經治醫師、護士查找感染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第三十四條 確診為傳染病的醫院感染,按《傳染病防治法》的有關規定報告和控制。
第二節 醫院感染流行、暴發的報告與控制
第三十五條 醫院感染流行、暴發的報告:
一、出現醫院感染流行趨勢時,醫院感染管理科應于24小時內報告主管院長和醫務處(科),并通報相關部門。
二、經調查證實出現醫院感染流行時,醫院應于24小時內報告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全國醫院感染監控網單位應同時報全國醫院感染監控管理培訓基地。
三、當地衛生行政部門確定為醫院感染流行或暴發時,應于24小時內逐級上報至省衛生行政部門;省衛生行政部門接到醫院感染流行或暴發的報告后,應于24小時內上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
四、確診為傳染病的醫院感染,按《傳染病防治法》的有關規定進行報告。
第三十六條 出現醫院感染流行或暴發趨勢時,應采取下列控制措施:
一、臨床科室必須及時查找原因,協助調查和執行控制措施。
二、醫院感染管理科必須及時進行流行病學調查處理,基本步驟為:
1、 證實流行或暴發:對懷疑患有同類感染的病例進行確診,計算其罹患率,若罹患率顯著高于該科室或病房歷年醫院感染一般發病率水平,則證實有流行或暴發。
2、 查找感染源:對感染病人、接觸者、可疑傳染源、環境、物品、醫務人員及陪護人員等進行病原學檢查。
[關鍵詞] 護理管理;口腔醫院;醫院感染;門診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4(c)-0167-03
醫院感染是與醫院的建立相依并存的世界性問題。隨著現代醫學的迅猛發展,各種新的診療技術、抗菌藥物以及免疫抑制劑的廣泛應用,以及病原微生物類型的不斷演變,醫院感染已成為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所面臨的突出的公共衛生問題。醫院感染的發生率已成為評價醫護質量和醫院管理水平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1]。
醫院感染能明顯增加患者的醫療費用,增加家庭的經濟負擔,延誤患者康復時間,給個人、家庭、醫院和社會造成嚴重的損傷。不斷有關于醫院感染的嚴重事件的發生的報道,這些感染事件給患者和醫院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口腔是人體的四大菌庫之一,是一個復雜完整的生態系統[2]。口腔專科醫院的醫院感染管理與綜合醫院有著許多共同性,但更有其特殊性和復雜性。隨著醫院感染日益被重視,口腔科的醫院感染管理成為重點,做為口腔專科醫院的護理人員,護理工作貫穿了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每個環節。所以,加強護理管理對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具有重要的意義。
1 口腔醫院的特點
1.1 口腔醫院的特點
口腔專科醫院有著大門診、小病房的特點[3]。門診患者多,兒童和老年患者較多。口腔疾病的診治基本上都是在口腔內進行和完成的。口腔醫院醫院感染的重要危險因素主要來自于患者口腔中的唾液、分泌物、血液及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如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它們可以直接污染各種設備、器械以及醫護人員的手等。
2 口腔醫院醫院感染的傳播途徑
2.1 空氣介導的交叉感染
在進行口腔疾病的治療過程中,需要各種器械和物品,牙鉆、潔牙機在高速旋轉工作的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氣沫、氣霧和氣溶膠,這些帶有大量病原微生物的氣沫、氣霧和氣溶膠對診室內的空氣、物體表面造成污染,還可以通過醫護人員和患者的口、眼、鼻黏膜及破損的皮膚進入人體內,從而引起醫護之間、醫患之間以及患者與患者之間的交叉感染。
2.2 口腔醫療設備介導的交叉感染
2.2.1 口腔手機、三用槍介導的交叉感染 口腔綜合治療臺內部管道系統復雜,與連接在其上的手機、三用槍等一起組成了口腔的基本治療單位。當綜合治療臺、手機停止轉動的一剎那,手機頭部的空氣呈現負壓的狀態,該狀態已經Ojajavi等實驗研究證實。這種負壓狀態可導致患者口腔內的血液、分泌物吸入手機內部的水、氣管道系統和死腔,病原微生物會在管腔壁生長繁殖形成菌落。同理,用于沖洗口腔和干燥牙體表面及窩洞的三用槍也會產生回吸現象。由于手機、三用槍是有腔器械,而且管腔細小,不易清洗。若處理不當,再次使用時回吸物質就可能隨著轉動噴出的水霧進入另一患者的口腔,造成交叉感染[4]。
2.2.2 其他口腔治療裝置介導的交叉感染 隨著口腔醫學的不斷發展,各種新的診療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臨床,各種口腔治療裝置配備越來越多元化,如高頻電刀、牙髓活力測定器、光固化機等均要進入到患者的口腔內進行操作,常在短時間內反復為多個患者使用。若無全面的規范的操作性強的控制污染的措施,將會成為介導交叉感染的傳播媒介。
2.3 口腔材料、藥物使用過程中介導的交叉感染
口腔的各種疾病在治療過程中,經常會用到口腔的各種材料和藥物,如口腔內科在治療牙髓炎、齲病等常會使用安撫鎮痛、窩洞消毒、蓋髓、失活、干髓、根管消毒等藥物。但這些藥物每個患者的用量并不大,常常很多患者共同使用這些藥物,在使用過程中反復取拿并與其他藥物混合在一起調拌,在操作過程中若操作不規范,稍有不慎,極易成為交叉感染的介導。
2.4 口腔印模、模型介導的交叉感染
口腔修復、正畸科的患者,口腔印模直接接觸了患者口腔內的唾液甚至血液,表面有很多微生物,包括某些致病菌,若口腔印模未經消毒處理即灌注模型,則很容易在技工室工作人員、醫護人員和患者之間發生交叉感染。
3 護理管理在口腔醫院門診醫院感染中的作用
3.1 建立健全醫院感染的護理管理組織
護理部在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指導下,組織醫院護理系統中相關人員成立預防醫院感染的管理小組。科室護士長是每一個科室的負責人,管理小組針對醫院實際情況,制定近遠期工作計劃并提出具體的工作要求。切實可行的預防醫院感染的工作計劃是做好醫院感染護理管理的第一步。管理小組要通過定期對各科室進行檢查、隨時抽查以及深入一線等途徑,了解情況,發現問題,并根據所獲得的信息及時處理存在的問題,或做出相應的調整和改進,使醫院感染的各項預防措施持續處于良好的狀態。
3.2 提高全體護理人員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意識,加強培訓力度
有針對性地專業培訓和教育是做好醫院感染的基礎。與醫院感染管理部門密切配合,對護理人員不斷地進行消毒、滅菌、隔離技術等的培訓和教育;選派骨干護士參加有關的醫院感染培訓班;對新進護理人員進行關于醫院感染知識的培訓。組織護理人員學習《醫院感染管理規范》、《消毒技術規范》、《醫療機構口腔器械消毒技術操作規范》以及關于消毒供應室的“兩規一標”,不斷強化和提高護理人員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意識,使護理人員充分認識到在護理工作中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重要性,在進行操作時,嚴格遵循無菌操作的原則,嚴防交叉感染的發生[5]。
3.3 診室環境管理
保持各診室的空氣流通,自然通風,尤其在使用空調時,更要注意診室的通風,保持室內的空氣新鮮,以減少空氣中各種微生物的含量。每日診療結束后,用含氯消毒液刷洗痰盂、擦拭臺面、有薄膜覆蓋的物體及時更換薄膜,濕拭清潔地面,遇污染時用含氯消毒液及時清潔地面,用臭氧或紫外線進行空氣消毒,減少細菌存留造成的污染。
3.4 在診治患者時要做到“六個一”
口腔疾病的診治基本上都是在口腔內進行和完成的,接觸到患者口腔中的分泌物、血液及大量的病原微生物。所以,為有效地預防和控制交叉感染,在對患者進行診治時,對每個患者都應做到“六個一”,即一套檢查盤、一副或多副手套、一支或多支手機、一套小器械、一套隔離膜、一杯消毒液。
3.5 四手操作
是在口腔疾病的診治過程中,通過醫護人員四只手同時為患者進行各項操作,平穩而迅速地傳遞所用器械、材料,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也是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有效手段。
3.6 正確洗手
洗手是最簡單、最有效、最重要的預防感染擴散的措施,僅此一項措施,就可以使醫院感染率下降50%[6]。因此,在進行操作前后都應做好手的衛生,應正確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劑擦拭雙手[7]。洗手可以清除手上的微生物、切斷通過手進行傳播,每一診室或每一診療椅位,均應設洗手池,要求其位置便于醫護人員使用。水龍頭采用非手觸式,即使用腳、肘、膝操作開關或感應開關。使用醫用洗手液,擦手巾必須清潔干燥,一人一用,最好是使用一次性擦手巾。洗手方法按照《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的要求進行。
3.7 個人防護
強化醫護人員個人防護的意識,遵循標準預防的原則,即在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時,均應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規范著裝,正確使用防護用具,在為患者治療,特別是開髓、潔牙時要戴面罩或眼罩,對治療中患者的雙眼也應給與保護。在做牙體治療時使用橡皮障,可以有效地減少唾液、血液而形成的污染氣霧,同時也可以防止治療中對口腔黏膜組織的創傷和繼發出血。標準預防強調的是雙向防護,既可以防止病原菌從醫護人員傳播給患者,也可以防止患者把病原菌傳播給醫護人員。在口腔診治過程中,醫護人員和患者距離極近,如果醫護人員的無菌觀念及防護意識不強,則大大增加了感染的可能性[8]。
3.8 口腔器械的消毒滅菌
對使用后的器械,嚴格按照《醫療機構口腔診療器械消毒技術操作規范》的規定,根據口腔診療器械的危險程度及材質特點,選擇適宜的消毒或滅菌方法。口腔器械種類多、形態大小不一、材質各異。如鉆針短小,前端為多層次鋸齒狀,不易清潔干凈;如手機,精密度高,為有腔器械,有水、氣道管腔系統,手工無法清洗干凈。口腔器械使用頻繁,被血液、唾液、炎性壞死組織等污染的機會多,必須嚴格消毒或滅菌。對進入患者口腔內的所有診療器械,必須達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滅菌”;對接觸患者傷口、血液、破損黏膜或者進入人體無菌組織的器械,包括手機、車針等,使用前必須達到滅菌水平;對接觸患者完整皮膚、黏膜的器械,包括口鏡、印模托盤、漱口杯等,使用前必須達到消毒水平;對接觸患者的體液、血液的修復、正畸模型等物品,送技工室前必須消毒。本院對重復性的醫療器械,均在使用后由消毒供應室統一回收、處理。
3.9 維持就診秩序,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
護士是醫院內健康教育的主力軍,每一項護理操作、每一條規章制度都應該向患者做必要的宣傳教育,以取得患者的信任與合作。疾病的發生、發展、預防、治療后的注意事項以及預約復診時間等,都應該向患者及家屬進行宣傳教育,以使患者能更好地治療和預防疾病。同時,管理好患者、維持診室良好的環境和秩序也是預防醫院感染的措施之一。
3.10 醫療廢物的管理
醫療廢物的管理工作也是預防醫院感染管理中的重點,是護理管理的一部分。嚴格醫療廢物的分類、收集、運送、儲存等過程中的監督管理。加大對保潔人員的培訓和監督,組織他們學習《醫療廢物處理條例》以及關于醫療廢物、職業防護的相關知識,嚴格做到醫療廢物分類放置、及時清運,并在工作中做好防護措施。
3.11 監督及監測
配合醫院感染管理部門及時對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各項工作進行監督檢查,協助醫院感染管理部門對消毒滅菌效果、環境衛生學等的監測,對存在的問題及時反饋科室,進行整改或改進。
3.12 加強重點部門的管理
口腔科是醫院感染管理的重點,對于口腔專科醫院,每一個科室都是醫院感染管理的重點,其中消毒供應室又是管理中的重中之重。要對消毒供應室加強監督檢查,規范用物處置流程,提高消毒供應室人員的意識和素質,對消毒滅菌物品按規定進行各項監測,保證全院消毒滅菌物品的供給。
清潔、消毒、滅菌、隔離技術等是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基本手段,而這些技術措施都離不開護士的護理操作。醫院感染的預防和控制涉及醫院的各個部門、各個環節、各項工作,護理工作貫穿了預防醫院感染的各個環節。因此,護理管理工作在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李小寒,尚少梅. 基礎護理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67.
[2] 趙佛容. 口腔護理學[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203.
[3] 吳紅梅,陸金星.規范化管理在口腔專科醫院門診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 全科護理,2010,8(8):2037-2038.
[4] 郭敬珍,沈邁旗. 加強口腔科消毒滅菌的規范管理[J]. 中國學雜志,2004,21(1):76-78.
[5] 陳茜,彭麗娥,宋軍燕,等. 綜合性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分析[J]. 海南醫學,2012,23(8):135.
[6] 鐘秀玲,程棣研. 現代醫院感染護理學[M].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5:107.
[7] 趙中,何惠明,唐金梅. 綜合性醫院2011年住院患者醫院感染調查分析與對策[J]. 中國當代醫藥,2012,6(19):14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