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7 11:18: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財政學專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研究型學習與研究型教學是建設研究型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目前研究型教學已經在我國高等教育諸多學科中得到廣泛應用,但目前仍未被應用于財政學課程中。將研究型教學方法引入財政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既能夠幫助學生完成預定的專業學習任務,又能夠培養學生的研究型學習能力。
關鍵詞:
財政學;研究型教學;教學改革
目前我國多所高校提出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目標。研究型學習與研究型教學是建設研究型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研究型教學已經在我國高等教育諸多學科中得到廣泛應用。然而,通過對現有文獻進行深度梳理后發現,研究型教學目前尚未被應用于財政學課程的教學中。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與財政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重要位置相對應,財政學作為一個跨經濟學、政治學、公共管理學等學科領域的綜合性學科,是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對于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學生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財政學課程中開展研究型教學對于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提升經濟管理類學生的研究型學習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研究型教學在我國高等教育各學科中的應用情況
本文在中國知網(CNKI)檢索主題為“研究型教學”的論文,共檢索到論文2420篇(截止到2015年9月)。主題為“研究型教學”的論文最早出現于1996年,此后論文數量逐年增加,年均增長率超過35%,如圖1所示。這一現象說明研究型教學方法在我國課程教學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其中,被引頻次最高的論文是張安富于2012年發表的“改革教學方法探索研究型教學”一文。文中提出“應強化研究型教學的意識,轉變教學范式,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造就創新型人才的關鍵環節”[1]。從檢索結果看,研究型教學方法已被廣泛應用于高等教育、外國語言文學、數學、教育理論與教育管理、物理學、計算機軟件及計算機應用、醫學教育與醫學邊緣學科等學科,如圖2所示。例如,于歆杰等在清華大學電路原理課中進行研究型教學,認為研究型教學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研究興趣[2]。
范欽珊等提出在基礎力學課程中實施研究型教學需做到“教學內容重在學術深度、教學過程重在啟發與互動、課外學習重在研究、考試考核方法重在刺激思維鼓勵創新、教育技術的應用重在與課程整合、實驗教學重在自主設計”。李桂娥借鑒劍橋大學研究型教學的經驗,從區域經濟學的學科特點出發,以創新教學理念為指導,以問題為導向,從課堂教學和課外指導兩個方面開展研究型教學[2]。范欽珊等指出清華大學自2001年就開始在“材料力學”“理論力學”“工程力學”等課程教學中進行研究型教學的嘗試[3],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陳侃等運用課堂觀察數據進行研究,發現本科課堂上實際體現的研究型教學主要表現為從討論和發表意見的氛圍、鼓勵批判和探索、以問題為中心激發探求欲、結合當下應用實際、介紹研究過程和成果等五個維度。然而,通過對現有文獻進行深度梳理,發現“研究型教學”目前尚未被應用于財政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
2財政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教學手段單一。盡管目前本科財政學課程已采用多媒體方式教學,但是這種方式仍以教師為主,偏重對財政學基本理論知識的系統講授。如果片面地認為使用了多媒體設備,就是進行了教學方法的創新,那么多媒體教學不過是從黑板作為載體的“填鴨式”教學轉化為以計算機為載體的“填鴨式”教學,這樣的方式依舊難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部分教師在財政學課程中運用案例教學法,例如任傳普、鄭潔[4-5]。然而,受限于本科生財政學課程案例教材的缺乏,案例教學效果目前仍難以保證。
第二,教學內容滯后。在當前的財政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過分強調學科的理論體系,過分強調學生對財政學基本理論的學習與掌握,缺乏對財政學研究前沿進展的跟蹤,缺乏對當前公共財政問題的深入分析與解釋,使得學生對財政學的理解浮在表面,不清楚政府為什么要在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財政政策,不理解政府為什么要采取不同的財政政策對經濟和社會進行調控,不能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無法透過現象探索財政本質,達不到揭示支配這些財政現象的規律的教學目的[6]。
3研究型教學方法在財政學課程中的應用
針對目前研究型教學在我國高等教育各個學科運用的情況以及財政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將研究型教學方法引入財政學課程中,有助于彌補現有教學方法的不足,提升課程的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研究型學習能力。第一,以研究型教學帶動研究型學習為理念,以推進課程論文寫作和PPT演示為手段,將“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培養學生的獨立研究能力和合作研究能力。在“導論”教學過程中增加中英文文獻的檢索方法、數據搜集方法等內容的講授,并在該章內容結束后列出若干課程論文選題供學生選擇,學生也可以依據自己的研究興趣自行選題,要求學生自己查閱文獻、搜集數據、分析問題,并在課程結束后提交課程論文。根據學生的科研興趣,組建“財政學興趣小組”,由任課教師擔任興趣小組的指導教師,鼓勵學生自由報名參加,吸引部分具有科研潛質的學生參與到興趣小組中來進行研究型學習。圍繞大家共同感興趣的財政問題,利用課余時間,通過QQ、微信等平臺進行互動和交流,開展科研訓練,通過“干中學”提高學生的獨立研究能力。在財政學課程教學過程中開展合作學習,以“收入分配的衡量”為例,按照自然班級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要求每組學生運用所學方法圍繞“在校大學生貧富差距現狀”開展調查研究,并將調研結果制作成PPT在課堂上演示,演示結束后留出一定時間回答同學們的提問,如圖3。
第二,以研究型考核方式檢驗研究型教學和研究型學習的效果,研究型考核方式側重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財政問題的能力。研究型教學和研究型學習的效果需要研究型考核方式來進行檢驗。課題組將通過課程論文質量、課堂PPT演示效果、期末考試成績三個方面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杜絕死記硬背,鼓勵自由探索、提倡運用所掌握的基本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的財政問題。課程論文質量主要由任課教師從學習態度、任務量、創新性、內容質量和撰寫質量等五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課堂PPT演示效果采用德爾菲法,教師評價(權重60%)、學生自評(權重20%)與同學互評(權重20%)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評價;期末考試成績將降低客觀題的比例,加大主觀題的比例,將客觀題比例控制在20%以內。課堂PPT演示效果的教師評價以PPT演示前的準備情況、PPT演示情況、PPT演示結束后的互動交流情況三方面的考核相結合,合理分配各項權重。學生自評和同學互評均采用課題組設計的量規表進行評價。量規表的設計側重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表達能力等四大項,每項再設計2~5個二級指標,如圖4。
總之,將研究型教學方法引入財政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既能夠幫助學生完成預定的專業學習任務,又能夠培養學生的研究型學習能力,包括獨立研究能力和團隊研究能力,同時通過課程論文寫作和PPT展示,提升了學生的文字表述能力以及口頭表述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安富.改革教學方法探索研究型教學[J].中國大學教學,2012(1):65-67.
[2]李桂娥.研究型教學在《區域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6):90-92.
[3]范欽珊,殷雅俊,陳建平,等.實施研究型教學的創新之路[J].中國高等教育,2013(5):23-25.
[4]任傳普.案例教學在《財政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J].中國城市經濟,2011,(29):177.
[5]鄭潔.案例教學法在財政學課程教學過程中的運用與優化[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31(9):53-55.
關鍵詞:個性化發展;財政學;本科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4-0104-02
一、財政學本科大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教學思維
現在的財政學本科大學生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比較嚴重,一切還都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沒有主動性創新思維,沒有對學習的興趣,學習效率比較低,不會也不可能尊重個體的差異化發展。尤其是在財政學專業覆蓋范圍不斷縮小的情況下,這種現象就更為突出。早期的財政學研究范圍較廣,從學科專業設置來看,一些大學的財政系除了現在所說的財政學專業之外,甚至還包括貨幣銀行學、信貸、會計等專業。從研究方向來看,財政學專業還包括現在財政界很少涉及的財務管理和投資。伴隨金融學、會計學專業的迅猛發展,財政學因學界的自我放棄,發展空間越來越小,財政學的研究對象甚至連財政部門活動都無法全部覆蓋,在發展中甚至放棄了財政部門管理的一些領域,專業設置越來越窄,覆蓋范圍越來越小,教學內容陳舊、方法單一引起財政學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受傳統財政學專業的教學理念影響,其培養的學生已明顯與現有社會需求不相符。
在過去,財政學專業培養的學生多輸送到以財稅部門為代表的政府部門;如今,面對高等教育大眾化形勢與財稅機關人事制度改革的形勢要求,財政學專業培養的學生明顯與社會需求、市場需求不符。但各高校財政學專業的傳統教學理念并未發生重大改變。教師依然主要結合教材,根據財政學專業領域中出現的新問題、新觀點來更新自己的講義,把相鄰學科的知識點充實進來,一股腦兒地講授給學生。這種強調“一切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理念,即教師是信息的組織者、傳播者和把關人,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已有觀念,使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受到壓制,使學生失去了自由思考的空間和激情。這種注重學術養成、注重知識傳授、注重批量化生產、忽視個體的差異化發展的傾向,嚴重束縛了大學生個性的發展。使得就業空間本就不大的財政學專業的本科生與其他經濟類專業的本科生相比競爭能力更加弱化,更加不能滿足社會對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財政學專業對本科生的教育同樣如此,應當實行寬口徑的培養,拓寬培養目標,除面向財稅等政府部門外,還要面向各類企業、公共部門和非盈利組織。專業培養目標的改變促使傳統的財政學專業的教學理念必須發生改變。而在專業日益細化、就業形勢日益嚴峻、教育層次日益完善的情況下,要使財政學專業的本科生適應學生的多元化需求就必須向基于個性化發展的財政學專業本科教學理念轉變?;趥€性化發展的財政本科教學理念,是與傳統教學理念有著重大區別的新的教學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強調重視人的個性與個性化發展,以對個人的獨特性及其家長的尊重最大化原則。近年來許多高校也認識到這點,開始改變原有的教學理念,并對財政學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了調整、修訂,尤其是財政人才的培養涉及本科、碩士、博士三個層次的綜合性大學。
二、基于個性化發展財政學本科人才培養與教學平臺
培養人才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整個教學過程都是為了培養人才而展開。財政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科學與否,直接關系到畢業生工作與學習的競爭力。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財政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主要以“因校施教”為原則,即充分利用學?,F有資源,而非“因材施教”。傳統的財政學本科教育培養目標主要體現在拓寬本科生知識面、培養學習與創新能力方面。具體而言,就是知識結構完善、掌握經濟學基本原理、熟悉財稅基礎理論、熟悉財稅基本政策法規,具備運用經濟學基本原理分析財稅問題的能力。它忽視了與學生的興趣、個人職業規劃等個體差異性因素,這種在不以學生為中心確立的人才培養目標下,培養出適應社會的能力就相對較差。
現在,我國許多綜合性大學的財政學專業正在雙軌推進培養學術型與應用型人才的目標與制度。面對近幾年就業難的問題,培養創業型、創造型人才愈加重要。不過,對創新型和創業型人才的培養制度和培養模式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诖?,基于個性化發展的財政學本科教學模式改革相對于重視知識傳承、學術養成、標準化教學、批量制造的傳統財政學本科教育模式,就可以為社會培養更多種類型的高級人才:學術型、職業型、創業型與創造型等。況且經濟類專業的大學生,包括財政專業大學生的創業基礎較好,具有某些特殊的優勢,充分發揮他們的天賦與潛能,其更易于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創業型與創造型人才。
個性化教育是引導個性生命獨特性發展的教育,它以尊重差異為前提,以提供多樣化教育資源和自主選擇為手段,以促進個體生命的自由和充分發展為目的(馮建軍,2004)?;趥€性化發展的財政學本科教學培養目標,應該從尊重和培養個體的個別性、特殊性、差異性立場出發,結合學生的興趣與個人職業規劃,充分利用各自學校的資源優勢與特色,引導學生向不同類型的專業領域、不同層次的專業方向發展,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創造足夠的條件,培養學生在財政學領域具備一定的專業化水平和創新能力。
培養財政學專業個性化人才的完整途徑主要表現為:首先,在財政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的通識教育階段,培養目標應體現寬口徑、厚基礎的“廣博”培養原則,進一步擴充通識基礎模塊,增設相關學科的教學內容,供學生選擇,可以建立以思想政治類、工具類課程為先導,以經濟學基本原理課程為核心,以人文素質類、科技類課程為輔助的綜合課程體系。其次,在財政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的專業及拓展教育階段。結合不同高校的特色,在突出專業培養的同時,圍繞專業課程進行充分的拓展,引導學生結合專業與個人興趣,合理制定大學選修課程菜單。在課程設置上,可以建立以財稅類課程為必修課,以經濟類、管理類相關課程為選修課的綜合課程體系,同時,輔之以學術講座、第二課堂等開放式培養手段。選修課的取舍要體現不同高校的資源優勢與特色,體現不同高校財政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的個性。并且,在可能的情況下,應盡可能提供更多的課程供學生選修,使學生最大可能地選擇自己最有興趣的課程,激活他們的多元興趣與多種思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素質提升,進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差異性發展。再次,在財政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的創新能力培養階段,就大學本科生的人才培養而言,本階段培養手段與方法是否科學有效,直接關系到學生創新能力的積累和今后個人能力的可持續發展。此階段的人才培養方案,應弱化理論課程的安排,強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如通過學術報告、學生科創、社會調查、案例分析、社團活動、假期實踐、畢業實習等方式,有組織、有目的、有成效地實施人才培養活動,為財政學專業本科生畢業后的個人綜合能力的提高與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培養個性化財政學本科大學生的具體方法
這種以培養個性化財經類本科大學生為目的的教學模式,應該以“問題―發展”模式為主。正如李亦菲在《個性教育的歷史脈絡和發展趨勢》中所述:要努力超越“以教師為中心”和“以學生為中心”的對立,盡量實現“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合作對話、平等、民主和互惠的關系,而不是先知與后知、控制與被控制、主體與客體的關系”,這種沒有拘束的開放交流,是認識自我和認識世界的重要方法。在一些必修課和選修課中,教師可以組建多元的小型團隊,引導學生各自按照自己的興趣和特長組建自己喜歡的個性化團隊。以公共收入與支出的部門為導向的“職業型”研究團隊,以“經濟與社會”為導向的“創新型”研究團隊等。并將最近興起的行為經濟學、試驗經濟學的研究方法――試驗法,用于財政專業課程的講授,將此教學方法運用于各種財政實踐中模擬和實踐,引導學生對學習的熱情,提高他們的動手實踐能力以及分析能力。應該以“問題――發現”型的新型模式為主,被動接受的傳統教學模式為輔,對教師各方面的能力和綜合素質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
一方面,要具備多層次的教師隊伍,既要有研究型教師隊伍,也要有負責教學任務的一線教師隊伍,還要有針對學生特殊需求的專業輔導員隊伍,從而使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得到充分的滿足。大學究竟是專門搞學術研究的地方,還是培養個性化、專業化、富有創新思維人才的地方,這是我們值得深思的問題。
另一方面,必須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要將傳統的課堂教學延展到學校圖書館、實驗室、國庫、稅務機構等財政活動現場,使學生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積極投入。使“講堂”變為“討論”、“對話”、“研究”內容“發酵”、“火花四濺”的具有個性色彩的“研究性學堂”,以增強教學效果為目的,以學生為主體來選擇組合教學方法。但要注意在運用試驗教學法時,要與課程的合理定位、內容設計和相關資源建設相結合。學生學習的場所不應該受到約束,應該在廣闊的天地中自由成長。
參考文獻:
[1]馮建軍.試論個性化教育的原則[J].江西教育科研,2004,(5).
[2]李亦菲.個性化教育的歷史脈絡和發展趨勢[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08,(3).
[3]高慧娟.經濟類大學生創業教育及其實現方式研究[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10,(4).
論文摘要: 研究性教學方法是相對于傳統接受性教學方法而言的一種現代教學方法,是借鑒科學研究的方法,與學校課堂教學的實際結合起來,創造性地推出的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具有學生學習的創造性、教學內容的綜合性、教學活動的實踐性等特點。本文探討了其在高校專業課程—財政學教學中的四種應用模式,對提高專業課程的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財政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
當今知識經濟時代,要求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采用研究性的教學方法,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他們對新知識進行探索研究,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創造思維,提高他們的創造能力。因此,研究性教學方法成為高等教育教學中主要的教學方法,在專業課程——財政學教學中探討其應用,對于培養與提升財政領域高級人才素質具有重要的作用。
1.研究性教學法的內涵和特點
1.1研究性教學法的內涵
研究性教學法是相對于傳統接受性教學法而言的一種現代教學法,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將課內講授與課外實踐、教師引導與學生自學、教材與課外閱讀有機結合起來,學生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并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教學方法,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具有積極的作用,是創造性地推出的一種新的教學法。
1.2研究性教學法的特點
1.2.1學生學習的創造性
研究性教學法是對人的主動性學習的高度評價,有助于學生自主有效地學習。使用研究性教學方法,學生可以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研究性的學習活動,獨立地進行專題研究,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在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思維,提高創造能力,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
1.2.2教學組織的開放性
研究性教學法實行開放式的教學,研究專題公開,學生自己選擇并承擔研究課題,或是自己擬訂專題并經老師同意進行研究。在組織形式上,可以是小組合作研究,也可以是個人獨立研究,還可以是個人與集體討論相結合。在教學時空上,不局限于課堂,可根據需要到圖書館、實驗室、教研室等場所,或者深入企業、社會進行調研。完成研究任務后,可采用“開放式長作業”的形式,根據具體情況,可用幾周、幾個月到一個學期的時間完成研究性作業,整個過程開放性強。
1.2.3教學方式的自主性
在研究性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講授方式不再以一本講義、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站在三尺講臺上向學生灌輸某一課程的系統知識,可以自主地對教材章節進行取舍,選擇學生感興趣、對未來發展有用的專題,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或辯論,或帶領學生深入企業、社會做實際調研;學生學習的方式也不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自愿地確定研究課題,自覺地發現問題,自發地提出問題,主動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積極地探求結論。
1.2.4教學內容的綜合性
研究性教學是從問題出發,教學的內容通常不是特定的知識體系,而是來源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它涉及的范圍很廣泛,可能是某學科的,也可能是多學科綜合、交叉的;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目光不能只盯住書中的一章一節,或單純的某一種知識,而是要超越一些章節、一些學科的內容,涉及多章節、多學科的內容。教學內容就是某一學科的知識和能力的綜合,或者以某學科為主,兼有一些邊緣學科的知識和能力的綜合,因而突出地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1.2.5合作研究的群體性
在研究性的教學中,有的專題有多個子題目,要由多人組成的專題小組承擔,需要眾人協作來完成專題研究任務。在研究性教學中,學生面臨著復雜的綜合性問題,需要群體合作,集思廣益,需要學習伙伴的集體智慧和分工協作。在這里,合作既是學習的手段,又是學習的目的。通過合作學習與研究,學生可以取長補短,取得高質量的學習成果,并且使自己的合作意識與能力得到提高。
1.2.6教學活動的實踐性
研究性教學的問題經常是自發地產生于學生中間,經常是生活化、社會化的。這樣的好處在于能促使學生養成在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的習慣,并將學習的知識運用于生活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利于改善教育與生活相脫離的現象。研究性教學強調理論與實踐的聯系,強調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已有的經驗的綜合運用,強調培養學生獲取與歸納整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展示成果與表述觀點的能力,最終提高學生的實踐探索能力與創新能力。
2.研究性教學方法在高校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模式
我們以高校專業教學課程——財政學教學為例,探討研究性教學法的應用模式。財政學作為宏觀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抽象性,也有著很強的應用性和政策性,是一門理論性和應用性相結合的課程。對這門課程的教學,應以財政理論為基礎,將財政理論融于社會實踐,結合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問題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并與國際情況做比較,培養學生的實踐及操作能力。因此,財政學課程的教學要改變“滿堂灌式”的傳統教學為以“啟發式”為主的研究性教學,利用案例分析、討論和論文寫作,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其應用模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案例教學模式
案例教學就是利用典型事例進行教學。在財政學課程中國家稅收部分,各稅的相關制度規定很難記憶理解,可以利用案例進行教學,先介紹稅收違法案件,通過分析指出其違法之處,再講與稅收相關的制度規定;或者先講稅收制度,再讓學生對相關案例進行分析,這樣會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濃厚興趣,進而自覺地融于教學活動中。
2.2小組討論模式
財政學整個課程的學習過程都能利用小組討論模式。在開課之初對班級進行分組或自愿結組,在教學過程中,選擇一些有意義的真實性的問題,讓學生組織課下談論,合作解決問題。在實施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學生針對實際的問題進行小組工作,通過查閱相關資料設計及制定工作計劃,組織討論會,最后以書面報告和口頭報告的形式完成工作任務。在完成小組討論、報告的寫作等過程中,學生很好地鍛煉了組織能力和交流溝通能力。
2.3演講辯論模式
演講辯論模式是將學習內容設計成正反兩方面的問題,例如財政補貼部分,正方問題是財政補貼利大于弊,反方問題是財政補貼弊大于利,雙方進行辯論,最終使學生對財政補貼有全面系統的了解。學生通過課堂演講辯論來解決問題,不同于課堂上的問題解答,也不同于以設問來組織課堂教學,或那種教師帶領學生分析、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學生須對辯論主題準備演講稿,要演講,還要提出問題,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總結能力和隨機應變能力。
2.4社會調研模式
對于現實經濟生活中的熱點財經問題,如增值稅轉型對企業投資的影響,現階段財政收入增長減慢的原因,財政支農的力度和效應,擴大內需與積極財政政策的關系等,組織學生深入社會、企業、農村進行廣泛的社會調研。在整個活動過程中,要求學生設計調查問卷、聯系調查地點、實地調研、調查資料分析整理、撰寫調研報告,鍛煉了學生的協調溝通能力、計劃分析總結能力,更體現了財政學理論聯系實踐的特點。
3.研究性教學法在高校專業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3.1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傳統接受性教學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處于被動的知識接受地位,學習積極性普遍不高。而研究性教學則為學生的學習創設了一種寬松、民主的氛圍,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研究問題來源于財政實踐,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因此,學生會積極主動參與各種教學活動過程,這就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2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研究性教學法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除具備身體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和業務素質外,還必須應對各種挑戰。研究性教學是借助于問題或案例進行的一種開放性的學習,不僅問題和案例對教師來說是新的,解決問題的方式、途徑也不是惟一的,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是一個學習者,要應對新知、新問題和網絡新技術等的挑戰,樹立“活到老,學到老”的人生觀,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質。
3.3有利于充分利用學校的教學資源
大學里優秀的師資隊伍形成了較多的科研團隊,他們在教學的同時,還承擔了許多科研項目,這為研究性教學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同時雄厚的圖書資料和豐富的網絡資源使學生的知識視野更加寬廣,為研究性教學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研究領域。高校中高水平的學術講座與交流,不但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啟迪學生的思維,而且可以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意識。
3.4有利于建立靈活的考核方式
在研究性教學的幾種模式中,案例教學要求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并寫分析報告,小組討論、演講辯論需要撰寫論文,社會調查要求學生設計調查問卷并撰寫社會調查報告,這些都可以作為學生學習成績的考核方式。這種考核方式相對于傳統的單一閉卷考核方式更人性化、更靈活,可以消除學生學習的恐懼感和消極行為,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財政學課程是經濟類和管理類各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其教學顯得特別重要。在教學中應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真正掌握財政學的理論,并能將所學的知識運用于財政工作,達到教學目的。研究性教學法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的過程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將成為高校專業課程的主要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范惠林,趙思宏.研究性教學模式在專業課程中的應用[J].現代教育科學,2002,(11):44-46.
[2]趙洪.研究性教學與大學教學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75.
[3]費玉田,劉紅衛.啟發式、研究性教學方法改革初探[J].西藏大學學報,2008,(1):42-43.
[4]朱桂琴.研究性教學及其基本范式[J].教育探索,2003,(7):37-38.
[5]郭啟華.研究性教學模式的建構[J].綏化師專學報,2002,(3):77-79.
[6]陳桂華.對《財政學》教學的幾點思考[J].鎮江高專學報,2001(4):47-48.
關鍵詞:財政學 教學改革 高等財經教育
21世紀是經濟與科技競爭的世紀,不僅體現在智力競爭,更加突出在經濟和科技上的創新競爭,這無疑向中國傳統高等財經教育制度及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挑戰。創造性人才的培養成為高等財經教育的首要目標,在人才培養中既應注重理論教學,又要重視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而傳統的《財政學》教學模式已顯現出諸多弊端,很難滿足對創新人才培養的要求。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必須建立和嘗試科學的課堂教學模式,尋求理論與實踐的最佳結合方式。
一、《財政學》課程特點及一般教學規律分析
財政學可以理解為是政府理財學。作為一門課程,《財政學》既是經濟類學科的核心課程,也是財政學專業的基礎理論課,在財政學和經濟學體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是理論經濟學在財政學專業的延伸,也是財政學其他專業課的理論基礎。《財政學》所揭示的領域主要是宏觀經濟或者說是政府的社會經濟行為,是一門理論性和應用性相合的課程。對這門課程的教授,一方面應注重學生對財政學基礎理論的學習,另一方面,教學還要結合實際,做到立足中國國情,結合中國改革開放中的財政實踐,并與國際情況做比較?!敦斦W》主要研究和闡述財政學的最一般規律和基本理論,介紹財政的基本業務和基礎知識。通過本課程的教學,應使學生掌握財政學的基本理論,明確財政職能、財政收入、財政支出、政府預算、預算管理體制、財政平衡、財政政策等基本內容,在掌握財政基本原理基礎上,提高理解財政政策的能力,拓寬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從事經濟管理工作的綜合素質。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財政學》有其完善的理論基礎和獨特的方法體系。從理論視角看,財政理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不斷發展。從應用視角看,《財政學》專業性很強,并且與經濟學等相關知識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既需要理論指導,更需要實踐及經驗的積累。上述分析表明,財政學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實踐性及其與相關學科的滲透性。
培養創新人才,必須深入探索教學規律,以便在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安排上適應全方位、多角度、靈活全面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因此,研究《財政學》教學規律,應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進行。財政學理論的邏輯性強、發展變化較快,且與許多相關學科理論相滲透?!敦斦W》的理論教學必須把握其系統性,力求深入、嚴謹、扎實,重視開闊學生視野,引導其積極參與重要財政理論及其與相關學科關系的研究,在培養學生獨立思維及創新思維上下功夫;財政實踐的技術性極強,且具有突出的靈活性及社會性?!敦斦W》的實踐教學應以財政理論為基礎,將財政理論融于實踐教學之中,以培養學生的實踐及操作能力。
二、目前《財政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教學實踐上看,傳統的財政學教學方法已不再適應新的經濟形勢和教學改革的需要。具體而言,主要問題表現在:
其一,教學方式單一。傳統的財政學課程教學基本上采用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和以教材為中心的模式。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又以灌輸式教學為基本形式。教學范圍主要限制在課堂,而課堂中又是教師的一言堂。目前財政學的教學組織仍然是教師講,學生記,考試考筆記的滿堂灌式的教學組織方式。而案例教學、討論式教學等教學組織方式則很少采用,未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由于缺乏參與機會而失去主動性,學生在聽課時常常感到枯燥乏味,對一些財政學理論知識的理解深度也不夠,經常是一知半解,到考試時只能死記硬背,考完試也就忘得差不多了。
其二,教學手段尚待改進。目前,我國許多高校在教學手段方面仍然主要采取粉筆板書、學生筆記式的教學手段。這樣既浪費了大量時間用于板書,也不利于師生間的互動。隨著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采用多媒體教學。然而,在多媒體授課方式下,許多教師沒有改變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只是將手工板書的知識灌輸變為點擊播放,而教學的模式原封未改。這樣甚至可能造成因為減少了板書的過程,課件播放速度過快,學生來不及記憶和消化課堂內容,效果比以前更差。所以,即使有了先進的教學手段,弊端依然存在。
其三,《財政學》教學缺少實踐環節。由于教學方法單一,往往從頭到用都是教師對學生進行理論灌輸,學生難以與財政實踐接觸,這無疑加大了他們對理論理解的難度,也加大了教學的難度,其結果就是降低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教師教學的熱情,教學效果保證。
其四,《財政學》的教學方法,不能適應“寬口徑培養模式”的要求,也不能適應完全學分制對教學的要求。現在,幾乎所有財經專業的學生都要學習《財政學》,他們來自不同專業,在完全學分制下,還來自不同年級,應該說學習的基礎、目的、要求、側重點各不相同。顯然,形式單一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無法滿足不同專業和不同年級學生的需要,不能很好地為他們的專業學習服務,所以,《財政學》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必不可少。
三、《財政學》教學改革的設想與建議
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培養需求的變化,真正體現“厚基礎、寬口徑、重應用、求創新”的要求,應從以下方面入手對財政學教學進行改革:
(一)形成以學生為導向的教學思想
學生的主導作用應該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財政學》的教學需要圍繞學生開展。必須認識到:如果知識不能被學生理解并有效吸收,事實上等于教學的失敗。為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一方面,要以問題為導向。預先提出問題,可以促使學生對每一部分內容做好充分的準備,促進了學生在課前就進行自主的、主動的和有針對性的研究。另一方面,要以實踐為導向,將課程內容與具體的財稅現象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將概念分析、運用到重要的財稅范疇的實際能力。財政學與現實聯系是很緊密的,需要教師多了解財政領域討論的熱點問題,結合時事,及時補充資料,帶動學生分析時政或者政策預測的熱情。學生有了興趣和熱情,才會自動自發去尋找問題的答案。
(二)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和興趣
首先,適當采用案例教學方法。案例教學通過對于社會真實經濟生活的財稅案例進行分析,能使學生產生對教學內容濃厚的興趣,進而自覺地融于教學活動中。一般情況下財政學案例教學要經過以下幾個環節:(1)案例設計階段。設計案例的要求:一是真實、生動。教學案例必須符合客觀財政實際情況,而且要能夠被學生理解。二是精煉、有效。教學案例數量不能太多,應選擇質量較高的少量財稅案例。三是具有針對性、代表性。教師在選擇和編排案例時,應該針對《財政學》教學的內容、教學目的、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接受能力,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2)呈現案例階段。案例的呈現既可以放到講授知識之前,也可以放到講授知識之后,既可以在講授某一塊知識時呈現,也可以在講完一個章節之后呈現。呈現的方式有以下幾種:第一,給每個學生印發一份文字案例;第二,教師生動形象地描繪案例中的內容;第三,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呈現案例。(3)分析案例階段。對于同一個案例,教師都要引導學生剝去案例非本質的細節,揭示其內部特征以及案例與財政學理論之間的必然聯系。為此,教師要做好啟發引導工作,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積極地獨立思考,大膽地交流研討。(4)評論案例階段。這是對案例分析的總結,一般由教師來完成。教師可以指出學生分析案例的成績和不足,進行補充與提高性講授。案例教學法有著其他教學方法所不能比擬的優點,但并不意味著它可以完全取代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法。案例教學與講授教學是相輔相成的,把講授教學與案例教學有機結合才是最佳的途徑。
其次,增加教學實踐環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財政學》的熱情和興趣。一是課堂教育要充分放開,很多問題都可以讓學生去思考、討論,因此要加強師生的交流、溝通,鼓勵學生進行獨立思考,敢與在課堂上及課后提出問題和異議。二是精心準備作業,不是讓學生用書抄寫,而是讓他們根據題目去進行大量的閱讀,收集必要的資料、信息,開展分組討論,而后才能較好完成老師提出的要求。三是適當安排實踐課,穿插在理論教學中,比如組織一些社會專題調查,帶領學生參觀實踐,讓他們對財政理論及財政分配過程有一個感性認識,使他們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財政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財政學教學效果
財政學的教學目的之一就是讓學生能熟練應用基本原理解釋現象,這就要求教師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地辨別,用理性知識解釋感性材料,再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轉化。傳統教學媒體在完成這樣的過程時有些力不從心,發揮的作用很小。而現代教學媒體可以提供大容量、高效率的輔助手段,幫助存貯聲音、圖像、文字等材料,根據要求進行組合,通過幻燈、投影等工具用色彩、動畫等表現方式傳遞給學生,既生動活潑,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又節省了板書時間,增加講授內容,同時還可以將難以用語言表示的概念或理論以形象的易于接受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幫助其理解,實現教學難點、重點的突破。
運用現代媒體進行財政學教學的基本模式大致有以下兩種:一是在課題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師制作《財政學》教學課件,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把文字、聲音、動畫結合起來,在課堂上向學生講授教學內容。二是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在網絡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校園網已經廣泛普及,以校園網為技術依托,學生可以直接通過校園網絡進行學習。教師可以將《財政學》教案、大綱、習題和參考書刊雜志等教學內容全部上網,以利于學生查閱,方便學生課后的自學。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在網上及時回答學生的提問,指導學生的學習。
(四)嘗試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
完善財政學成績評價標準,改變過去單純以考試定優劣的做法。為了全面考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及對財政學的掌握程度,除了期末的閉卷考核外,還可以嘗試其他形式的考核方式,比如,學生回答課堂提問和進行課堂討論的情況,教師予以打分,并作為學生的考試成績;采用論文、讀書報告、作業相結合的考查方式,給予學生較充足的課外學習時間來補充觀點,開闊視野。通過多種形式的考核方式,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查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程度和對知識的實際運用程度。
(五)科學設置相關課程
應結合不同專業的具體情況和學習要求,分別制訂重點各異的教學計劃,做到把對《財政學》的學習與學生的專業學習結合起來,從而提高他們學習《財政學》的積極性、主動性。此外,就是在學生選修《財政學》之前,就要向他們明確:先行修完《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會計學》、《財務管理》等課程,以這些課程為基礎,才能更好地進行財政學學習。
參考文獻:
[1] 宣春艷.對提高財政學教學水平的幾點思考[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9(6).
[2] 龔恩華.關于改善財政學教學方法的構想[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09(10).
[3] 李森.提高財政學課程教學質量的幾點思考[J].山東行政學院學報,2009(5).
[4] 崔潮.論財政主體的演進與中國財政學的發展[J].改革與戰略,2009(9).
[關鍵詞]經濟;實踐教學;特點;發展
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我國正在建立新的高等學校分類體系,高校將實行分類管理,越來越多的高校將向應用型學校轉變。而應用型高校教學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就是實踐教學。這些年來,隨著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在高等學校逐步推行,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越來越被廣泛認識和重視。
在高校眾多的專業中,經濟類專業由于辦學成本低、社會需求大、適應性強等因素成為我國大學覆蓋面最廣的專業之一。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中,經濟學門類下設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和經濟與貿易4個專業類,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等17種專業。這些經濟類專業的實踐教學具有與其它專業不同的特點。
一、經濟類專業實踐教學的特點
(一)落實困難
與工科類教學的實踐活動相比, 經濟類專業的實踐活動落實相對困難,這是因為其實踐活動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工科的實踐大多需要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無論在校內實驗還是校外廠礦企業的實訓,可以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直接接觸其以后的工作內容,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而經濟類專業的實踐很多需要進入經濟管理部門,財政專業的學生能大批在財政局或稅務局實習嗎?金融專業的學生能直接接觸銀行實際業務嗎?經濟類專業的某些實踐活動是難以成批進行的,更因為實習部門出于保密等等原因難以讓學生接觸核心業務。那么該類專業實踐教學的目標就只能部分實現。
(二)量化衡量難度大
工科類專業主要研究的是科學現象,應用性強,其實踐教學以驗證性實驗方式為主。例如,工科類專業的很多實驗就是按照課本中既定的方案、步驟,來驗證實驗結果與課本結論的一致性。若發現實驗結果與課本中有不同,就可以據此判斷實驗操作錯誤,所以工科類的實踐活動可以直接用量化指標來衡量。
經濟類專業研究的內容是社會現象,鑒于社會活動的復雜性,其實踐教學的方式也多種多樣,有:驗證性(演示性)實驗,如國際貿易中商業發票、提單等的規范填寫;設計性實驗,如在模擬商業銀行中,學生通過設計銀行產品的定價方案掌握定價模式和策略的運用;體驗性實驗,如模擬炒匯炒股貴金屬交易,學生利用虛擬資金作為本金,在模擬的外匯、股票、貴金屬大盤上進行操作,掌握交易的規則,實踐交易策略。經濟專業學科的特殊性導致其實踐教學的結果沒有固定統一的答案,對實踐教學的考核更注重過程,考核方法多是定性考核,缺乏并且不容易進行定量考核,不利于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三)畢業論文質量不高
畢業論文是實踐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對學生大學階段所學理論與實踐知識的一個綜合檢驗。經濟類專業學生往往缺乏進入機構、企業實習的機會,難以獲取第一手的數據資料。畢業論文大多選擇模擬課題研究,即使進行應用課題的研究很多數據資料也是查找文獻,并非親自調查實踐獲得,畢業論文與社會實際嚴重脫節。加上畢業論文大多安排在大學的最后一年進行,與學生的考研、考證和工作實習重疊在一起。在當前就業、升學競爭激烈的背景下,學生普遍對畢業論文不重視,抄襲、突擊、敷衍的現象比比皆是。而學校、教師出于學生就業的考慮,不斷放松畢業論文要求,降低論文答辯門檻,更是助長了畢業論文走過場的問題,影響了整個專業實踐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經濟類專業實踐教學的發展趨勢及建議
(一)自主創業實踐教學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日趨大眾化,學生的就業問題是擺在眾多高校面前的一道難題。自2007年起,隨著就業情況的不理想,就有許多大學生選擇參加《全國青年創新商業人才培養工程》來實現就業。近幾年,政府、社會陸續出臺了許多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優惠政策,而且經濟類專業學生在自主創業方面還具有學科優勢,這就使得經濟類專業的實踐教學越來越趨于自主創業。
如何實施自主創業的實踐教學呢?一是開展大學生創業計劃、項目和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型創業比賽。結合大學生年輕、接受新知識快、有創業精神,但是缺乏社會經驗和商業實踐、容易盲目樂觀等特點,學校應針對具體的創業實踐對學生進行創業教育和指導。二是鼓勵學生利用假期和課余進行創業實踐。比如鼓勵學生利用課余開網店,在企業打工,在單位實習,學校根據學生的創業實踐情況給予相應的實踐學分。當學生完成學業正式進入社會后,之前的種種實踐已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了機構企業運行、市場運作的很多知識,從而使其盡快地適應實際工作。即使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也可以利用之前積累的知識和經驗自主創業。
(二)企業化實踐教學
人才的培養應該是面向市場的,要了解企業的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相關技能的教授,這其間企業的參與不可或缺。大學是知識生產和創造的社會組織,企業是知識應用且市場化的社會組織,兩者的合作有著天然的合理性。高校開展實踐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所學知識和技能能為社會所用,也就是滿足社會和企業的人才需要。為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高校經濟類專業人才的培養應該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勇于改革和創新傳統的教學內容和方法,通過校企互動、產學互動建立緊跟企業需求的經濟類人才動態培養模式,既強化學生參與企業實際工作的能力,畢業論文的撰寫才能言之有物,又能培養出適應能力強、創新型、復合型和高素質的經濟類人才。
(三)高質量實踐教學
我們在思想上有個誤區,總把“教學”作為一個詞來理解,實際上,“教”與“學”是分開的,教是學的手段,學是教的目的。作為老師,不能以完成教學工作量為目標,而是要把如何通過教使學生開始學作為目標,從教到學,才是教學的真正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學內容的選取至關重要。教學內容指教學過程中同師生發生交互作用、服務于教學目的、動態生成的素材及信息。確切地講,教學內容涉及學生學的是什么內容,財政學屬于人文社會科學的基礎課程,是一門通識教育課程,而通識教育的含義就是幫助學生提出“人是什么”的問題,并讓學生了解這一問題的答案,既非一目了然,亦非無從尋覓[1]。
1財政學的教學內容
人是帶著問題活在世界上的,這是人所具有的社會化本能的基本特征,而財政學對個體身處的社會化環境的介紹遠強于其它課程,對學生了解社會環境幫助極大。自20世紀90年代提倡公共財政以來,財政學教學內容可以概括為“兩個理論、兩個行為、兩個關系、兩個管理”。兩個理論就是公共產品理論和公共選擇理論,兩個行為是財政收入行為和財政支出行為,兩個關系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和政府間的財政關系,兩個管理是宏觀經濟管理和國有資產管理。
2財政學教學內容的特點
具體來講,公共產品理論涉及公共產品特征和供給模型,公共選擇理論分直接民主和代議民主講解;財政收入由稅收、非稅收入、國債和國有資產收益組成,財政支出則區分為購買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需要說明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政府間財政關系主要是集權和分權的對比變化;宏觀經濟管理要證明政府利用財政貨幣政策干預宏觀經濟的有效性和可實施性,國有資產管理是我國社會主義公共財政區別于西方公共財政的基本特征之一。總之,這些教學內容存在以下顯著特點:第一,宏觀性強,但個體關聯度弱。比如財政收入和支出,任何一個構成項目都關系到全國各個地區、各類企業或人群,宏觀性非常明顯??墒?,若平均到每個個體,這種關聯度就弱多了;第二,公共性強,但內容之間邏輯聯系不緊密。比如公共產品理論和公共選擇理論都帶有公共性特征,不過,公共產品是從產品特征出發進行理論分析的,是偏好由結果顯示問題。公共選擇則是從政治行為人的經濟性出發進行理論分析的,是偏好表達博弈的問題。兩大理論雖有聯系,卻不緊密;第三,實踐性強,但理論與實際不同步。比如國有資產管理,在復式預算構建目標中,明確提出編制包括國有資產預算在內的復式預算體系,這將極大提高我國政府公共管理水平??蓪嶋H執行中,只存在公共預算下的經常性預算和建設性預算,理論與實際相差太大。
二教學內容多學科融合的必要性
從財政學教學內容的特點上可以看出,財政學教學中出現的很多困難是由教學內容造成的,歸納起來有:第一,教學內容過于龐雜,學習負擔重。財政學教學內容是非常多的,單靠財政學的講授,很難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應通過財政學教學內容的拓展,將其他學科與財政學相結合,利用學生已獲得的其他學科的知識,來幫助理解掌握財政學知識,融會貫通,減輕財政學的教學任務。這也是通識教育的實現途徑之一,即教師在授課時不是限于講授一門課,而是將多學科知識融會貫通于所授課程[2];第二,教學內容過于枯燥,學生不易接受。雖然財政學有利于學生理解社會經濟的發展現狀和趨勢以及培養解決社會經濟問題的分析能力,但其特點也導致了講授過程易于泛泛而談。為解決這一問題,較實用的方法是進行案例教學。不過,在當前信息流通加速和手段更新的背景下,要想發揮案例教學的效果,就需要其他學科的支持,利用多學科交叉下的融合來理解特征,來對案例進行長遠且全面的分析;第三,教學內容脫離應用,學生不愿接受。基于就業壓力,學生總是從是否有利于應用能力的培養來衡量課程,只要是與考研、考公務員、考職業認證相關的課程,就是重要的課。財政學恰與上述內容存在差距,故其變成了期末考試及格即可的無用課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很差。出現這種情形的原因,一方面與當前本科教育的功利性太強有關,另一方面,脫離應用的教育也是不利于學生成人的,如脫離應用的純理論學習,可能會造成學生的軟弱無助和被動性[3]。因此,在財政學教學中,需要引入哲學、歷史學和心理學等其他學科內容,通過歷史案例、心理分析和哲學批判來加強應用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感受到這門課程的實用性,從而產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三財政學教學內容的多學科融合
教育是實現個體可塑性的重要工具,但思想的轉變是漸進的,這就需要循序漸進的教育過程。從每一個思想的起源說起,經過思想本質、內容、變化的學習,才能使學生更容易更好地吸收已有思想,整理、歸納、總結并最終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故財政學的講解應考慮從人的起源講起,經過集群到組織到國家,才出現財政,從而闡述清楚財政的本質和內容。這就要求將哲學、歷史學和心理學等學科擴充進財政學教學內容,從哲學維度分析財政本質,從歷史維度演變財政收支,從心理維度詮釋倫理關系,重建知識面寬廣、教學意義深刻的財政學教學內容。
1從哲學角度拓展財政本質內容
對經濟學的哲學本質回歸,在國外已有較多研究,不過,這只是在經濟學層面上的回歸,并沒有具體到經濟學下屬的財政學分支。至于我國,雖有關于經濟學倫理化的研究,但同樣也沒有具體到財政學科上。從多年教授財政學的實踐經驗上看,我以為從哲學角度拓展財政本質,就是圍繞財政所具有的“公共性”基本特征,沿著“信仰—權力—表達—幸?!边@條線索,去尋找個體為什么會接受公共生存方式、為什么會以稅費形式將收入轉移給政府等問題的答案。因為哲學的全部出發點就是尋找答案,在尋找答案過程中引導人們對現成的一切進行批判和反思,并在這種反思中,不斷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發展自己的人格個性[4]。所以,哲學需要與各學科的融合,其中財政與哲學的融合就是從財政的分配本質上去尋找相關答案,明確地說就是私與公的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的探尋將涉及圍繞分配所形成的各種現實復雜關系,也只有與哲學融合,才能使學生全面認識這些復雜關系。也就是說,財政與哲學的融合,對應的恰是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能使學生從私與公的分配關系中,審視并建立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成為實現個體幸福和國家安康的建設者。
2從歷史學角度拓展財政收支內容
任何正規的專業教育都應包括史的內容[5],財政學的教學也不例外,這是因為:第一,歷史是財政存在的基礎和發展的背景。每一種思想或行為都不是無緣無故產生的,究其原因,都與特定的歷史環境有關。世界范圍內財政的發展歷程充分表明,人類社會的財政活動,是與國家的存在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所以財政的講解若缺失了歷史脈絡,學生就很難深刻理解各種財政思想或行為所產生的原因及所要發揮的作用。第二,財政與歷史的結合有助于分析經濟增長。自1936年凱恩斯提出赤字財政后,財政就開始承擔維持經濟增長的責任,這一點在我國表現的尤為明顯。建國以來,我國財政一直具有明顯的生產性質。巧合的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在對經濟增長的理論分析中,歷史也已成為一個核心要素[6 ]。第三,財政與歷史的結合有助于理解改革。改革是社會各階層、各集團利益的重新分配,可以說,中國歷史就是一部財政改革史。從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財稅改革,到唐安史之亂后楊炎兩稅法改革,再到北宋王安石變法和明朝張居正的一條鞭法,財政收支的變化反映出了改革的本質和難度所在,即利益關系的變化。如何協調利益關系的變化,如何實現增量和存量的雙贏,不僅是歷史問題,更是財政問題。因此,應將歷史與財政結合起來,以歷史上的財政改革家為支點,沿著“商鞅—桑弘羊—楊炎—王安石—張居正”這條線索,從歷史原貌中尋找財政收支內容,從歷史變遷中了解財政收支變化。更為重要的,還要利用財稅改革的歷史經驗和規律來理解當前的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從而尋找出推動經濟增長與改革深化的財政之路。
3從心理學角度拓展財政倫理內容
“現代經濟學往往被視為獨立于心理學的,但實際上,經濟學的整個發展過程卻與心理學密切聯系在一起”[7]。自馮特開創現代心理學以來,在人性探討方面心理學依次經歷過以詹姆士為代表的本能論、以華生為代表的行為論和以馬斯洛為代表的人本論,對人的本性概括逐漸從追求最大自身利益的“本能人”過渡到在社會范疇內追求最大妥協利益的“社會化本能人”,但經濟學沒有跟上心理學的這一發展過程?;蛘哒f,經濟學分析被人為地規定在“理性人”這一層面上進行,使經濟學研究出現了個體性與社會性之間的悖論,這一悖論在財政領域體現的更為具體。以公共產品供給為例,從理性人角度出發,免費搭車和公共悲劇是必然發生的,這使公共產品的提供只能依賴于政府,個體無能為力??蓪嶋H情況是個體提供公共產品的實例是非常多的。因此,應回歸心理維度,將財政學與心理學結合起來,構建在重視社會關系、實現社會和諧的前提下發展經濟的倫理財政。其實,在財政學的教學內容中,公共選擇理論所研究的內容本就與心理學有直接關系,一個人的偏好不能產生公共決定,但公共決定卻是在每位個體的偏好匯總之后形成的。如何從分散的個體偏好匯總成公共的集體偏好,這一過程涉及個體在社會情境中的情感、思想和行為,這就屬于心理學的范疇。將財政學與心理學結合,可考慮沿著“社會化本能—群體—社會自我—社會思想—社會情感—道德與合作”這條線索,尋找減少強制、實現合作,將公共悲劇轉化為公共幸福的財政倫理之路。
參考文獻
[1]艾倫·布盧姆.美國精神的封閉[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2.
[2]上海金融學院財政系.財政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1:62-69.
[3]瑪莎·努斯鮑姆.告別功利[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45.
[4]程廣云,夏年喜.哲學教育三論[J].教學與研究,2011,(10):89-96.
[5]孫文學,齊海鵬.中國財政史教學科研研討會論文集:風云際會財政史[C].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 13-20.
關鍵詞 應用經濟學科;社會適應;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22-0331-02
1 問題提出
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是指大學生在與社會環境的交互作用中,主動改變自己以順應社會環境的變化,并利用環境、創造條件從而達到自己較高目標的一種綜合能力[1],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用經濟學科的專業性質和培養目標決定學生除了要具備扎實的經濟學基礎知識之外,更要具有理論聯系實際以及運用經濟學相關理論和方法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可見,應用經濟學科人才培養對實踐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用經濟學科本科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以及作為突出實踐教學特色的應用經濟學科,該如何通過實踐教學的設計、實施來培養和提升學生良好的適應環境素質與利用環境的能力,成為該文研究的主要問題。
截至2012年9月,“CNKI學術文獻總庫”收錄的以“大學生社會適應”為主題的論文共295篇,其中期刊論文235篇,會議論文10篇,碩士論文46篇。這些研究成果涵蓋了概念、影響因素、維度與測量、現狀及成因等,內容豐富,但卻鮮見基于某一具體學科領域的深入探討。為此,筆者基于安徽大學應用經濟學專業本科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現狀的實證調研,從學生、教師不同角度,分析目前應用經濟學科本科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為高校教學管理部門的工作提供借鑒。
2 調研問卷設計
為了詳細了解應用經濟學科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狀況,課題組以安徽大學經濟學院財政學專業學生為調查對象,對該專業在校大學生及教師分別進行問卷調查。問卷采取隨機發放形式,力圖真實掌握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現狀以及教師的評價。課題組分別在財政學專業大二、大三以及大四學生中隨機發放了26、24、40份學生問卷,教師問卷11份,合計收回問卷101份,其中有效問卷95份,有效率達94%。調研問卷涉及學生觀念和意識、學習和工作能力以及社會交往與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內容[1],共計21個問題。以下文中數據除特別標注外,均為此次調研數據整理所得。
3 應用經濟學科本科生社會適應能力現狀分析
3.1 觀念與意識
調查顯示,調研樣本中有超過1/2以上的學生較為明確社會發展對應用經濟學專業學生的要求,他們首肯學習知識的能力是最基本、最應該具備的;其次就是社會適應能力,在調研樣本中有2/3的學生能夠有意識地關注本專業的發展前景和社會應用狀況。這表明多數應用經濟學科學生已經清晰地認識到本專業學習和發展對于社會適應能力的需求,能夠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開始注重自己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
多數學生已經意識到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的重要性,約有58%的學生能夠主動選修專業實踐性課程或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但仍有超過1/3的學生積極性不高,這與教師問卷中反映的學生不能主動參與社會實踐是相吻合的,同時也反映出學校開設的實踐教學課程與學生的需求還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有51%的學生認為目前的專業實踐教學課程流于形式;74%的學生認為學校缺乏專門供學生進行創造實踐活動的環節和時間。可見,如何科學設計實踐教學,達到和滿足提升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目的和需求是迫切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3.2 學習與工作能力
通過調查發現,多數學生在專業課程學習時對專業教師的授課方式基本適應,但有17%的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無法獨立解決。調查結果還顯示,有57%的學生不能很好地掌握本專業的學習方法并做到活靈活用。教師樣本中,也有近1/2的教師認為學生的學習應試目的性強,專業知識應用能力弱,并且為數不少的低年級學生不清楚自己今后的發展方向,盲目考證。這種盲目從眾,實際是摒棄了大學生對個人、對他人、對人際關系應有的基本社會認知能力,對其健康成長十分不利[2]。
從教師問卷中發現,學生們面對“空閑”的大學生活,游手好閑的并不多見,高年級學生在就業形勢不樂觀的情形下,多數能為即將面臨的崗位提前做準備;部分低年級學生也在努力尋找一些機會去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這反映出大學生們自主學習能力在逐步增強。
3.3 社會交往與社會生活
目前,經濟學院主要是通過鼓勵本科生參加寒暑假社會實踐活動,利用這個平臺了解社會、融入社會,以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但是由于現在很多學生都是獨生子女,進入大學前基本過著二點一線的生活,缺乏應有的社會交往和社會生活能力,不僅獨立生活、學習能力較差,而且獨立處理學生、師生關系的能力也不足,面對就業及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等,難以獨自應付,經常求助于家長[3]。
調研結果顯示,有22.6%的學生在人多的時候會感覺不自在;14.3%的學生不能有計劃、合理地使用自己的生活費,其中有1/4的學生對學校的食宿條件難以適應;有45.5%的教師反映學生很少主動與其就學習問題進行交流。
4 基于實踐教學提升應用經濟學科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對策
實踐教學主要是通過受教育者的行為實踐和內心體驗來實現教育目的,具有針對性強、可操作性高、便于推廣等特點[4],是提高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有效途徑。對如何根據應用經濟學科本科生的實際情況,并結合學科特點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4.1 通過行業、企業參與實踐教學方案設計
調查結果表明,安徽大學財政學專業目前的實踐類課時低于總教學時間的30%。因此,首先應該加大學生實踐課時的比例,補充實驗課的授課時數。同時,還應該充分調查了解社會對應用經濟學專業各類人才的需求情況,依托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和行業企業專業人士,針對行業企業中不同崗位及崗位群的特點進行分析,確定畢業生應具備的專業技能結構和要素,將這些技能結構和要素分解到各個實踐教學環節中,建立與理論教學體系相輔相成的,突出職業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5]。
4.2 夯實學科社會實踐教學基地,組織與實施社會實踐活動
參加社會實踐,能驗證、鞏固、深化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促使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已具備的能力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加速知識向能力的轉變[6]。目前,安徽大學經濟學院已經在校外建立多個社會實踐基地,但主要是為研究生提供社會實踐機會,忽視了本科生社會實踐基地的建設,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生們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因此,通過加強校外社會實踐基地的建設工作,為本科生提供更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機會,對于提高學生社會交往與社會生活能力具有短期意義和長期效應。
4.3 建立實踐教學激勵與評價制度,加強教師實踐教學的整體素質
實踐教學中課堂教學是最為基本的環節,這就需要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只單純介紹書本內容,要增加實踐教學內容,理論聯系實際,使學生易理解,并有利于知識的實際利用。但是做到上述方面,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是重要保證。從調研分析來看,安徽大學應用經濟學科專業教師由于平時缺乏實踐機會,自身的實踐能力較為薄弱,對于實踐教學課程,許多教師都不太愿意承擔此類課程。學??梢試L試通過建立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實踐教學激勵與評價制度,創造機會并鼓勵教師參加專業社會實踐;同時,基于教學的實效性、合理性,對教師的實踐教學做出全面、客觀、科學的衡量和判斷,提高和完善實踐教學的可操作性和可控性[2]。進而實現實踐教學適應社會發展和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
5 參考文獻
[1] 楊光平.當代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調查及培養研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2.
[2] 吳迪.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研究[J].法制與經濟,2010(5):136-139.
[3] 胡利娜,馬靖芳,武劍.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現狀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0(7):179-180.
[4] 孫喜亭.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