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3 16:55: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緹縈救父
公元前167年,山東臨淄有個小姑娘名叫淳于緹縈(淳于是姓)。她的父親淳于意,本來是個讀書人,因為喜歡醫學,經常給人治病,出了名,后來做了太倉令。但他不愿意跟做官的來往,也不會拍上司的馬屁,沒有多久就辭了職,當起醫生來了。
有一次,有個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請淳于意醫治。那病人吃了藥,病沒見好轉,過了幾天就死了。大商人仗勢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狀,說他治錯了病。當地的官吏判他“肉刑”(當時的肉刑有臉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要把他押解到長安去受刑。
淳于意有五個女兒,可沒有兒子。他被押解到長安去離開家的時候,望著女兒們嘆氣,說:“唉,可惜我沒有男孩,遇到急難,一個有用的也沒有?!?/p>
幾個女兒都低著頭傷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兒緹縈又是悲傷,又是氣憤。她想:“為什么女兒偏沒有用呢?”
她提出要陪父親一起上長安去,家里人再三勸阻也沒有用。
緹縈到了長安,托人寫了一封奏章,到宮門口遞給守門的人。
漢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書的是個小姑娘,倒是很重視。那奏章上寫著:“我叫緹縈,是太倉令淳于意的小女兒。我的父親做官的時候,齊地的人都說他是個清官。這回他犯了罪,被判處肉刑。我不但為父親難過,也為所有受肉刑的人傷心。一個人砍去腳就成了殘廢;割去鼻子,不能再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過自新,也沒有辦法了。我情愿給官府沒收為奴婢,替父親贖罪,好讓他有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漢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這個小姑娘,又覺得她說得有道理,就召集大臣們,對他們說:“犯了罪該受罰,這是沒有話可說的??墒鞘芰肆P,也該讓他們重新做人才是?,F在懲辦一個犯人,在他臉上刺字或者毀壞他的肢體,這樣的刑罰怎么能勸人為善呢?你們商量一個代替肉刑的辦法吧?!?/p>
大臣們一商議,擬定了一個辦法,把肉刑改為打板子。原來判砍去腳的,改為打五百板子;原來判割鼻子的,改為打三百板子。漢文帝就正式下令廢除肉刑。就這樣,緹縈救了她的父親。
漢文帝廢除肉刑,這在中國法制史上是一件具有進步意義的大事,而緹縈救父可以說是引發此次改革的導火索。小姑娘緹縈的勇敢和仁孝也傳遍四方。
各大新華書店有售
購書信息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圖書發行總公司
地址:濟南市緯一路321號
郵編:250001
網址:省略
電話:0531—82092661
聯系人:牛元濤
【關鍵詞】傳統美德;熱愛勞動;教育
“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勞動、勤儉節約、尊老愛幼”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當前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一些人的道德水準開始下降,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滋生暗長。使校園這一塊凈土,也已不在純潔了,孩子們的心靈被污染。我認為勞動教育是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從小就應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優秀傳統美德。
一、結合教材特點滲透傳統美德教育
傳統美德是一種思想教育、行為教育,是要教育學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美德,培養傳美精神。我們都知道,勞動本身并不自發地具有教育性,必須與思想教育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才能使勞動具有教育性,從而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立志為勞動人民服務的思想感情,以及集體主義精神、團結友愛、互相幫助、遵守紀律的美德。綜合實踐課具有實踐性、技術性和教育性三統一的特點。教師要根據綜合實踐課教材特點,深刻理解教材內容,挖掘其中的思想內容,讓學生既掌握了勞動技能,又受到了教育。例如,講授《包粽子》一課時,教師首先播放一段介紹愛國詩人屈原生平的錄相片,讓學生知道端午節這一天吃粽子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然后引起課題。通過簡潔明了的導言,滲透了熱愛祖國、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教師又運用錄像手段演示講解包粽子的方法,讓學生分組合作,最后比賽看那組同學包的棕子多、質量好。操作結束時,教師引導學生將撒在桌上的米粒收好,從而培養了學生團結友愛、熱愛集體及勤儉節約、珍惜糧食等傳統美德。
由此可見,教師必須結合教材特點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內容,才能使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勞動技能得到提高,從而達到傳統美德的教育目的。
二、在實踐中滲透傳統美德教育
小學綜合實踐課是一門實踐性、趣味性、知識性、教育性很強的學科。實踐是綜合實踐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在學生喜歡的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勞動觀點、勞動人民、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是十分有效的。例如,教《釘紐扣》一課時,教師首先出示一幅媽媽在燈下釘紐扣,旁邊的孩子在酣睡的投影片,學生看懂了圖意后,教師讓學生親自動手試著釘紐扣,結果有的同學控制不好針,有的紉不好線,不的安放不好紐扣的位置,有的扎破了手指。教師讓學生體會釘紐扣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后,開始運用錄像手段將釘紐扣的方法演示、講解出來。學生學會了釘紐扣的方法,教師又啟發學生談談釘紐扣的體會。有個學生深有感觸地說:“以前扣子掉了,都是媽媽幫我釘,那時覺得釘紐扣很容易。今天,我親手學會了釘紐扣,感到釘紐扣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現在我懂了,媽媽每天要做那么多事實在太辛苦了,以后我要幫媽媽多做些家務。”許多同學都紛紛表示:今后要幫長輩、父母、同學、弟弟妹妹釘紐扣,并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通過本課的教學,不僅使學生的觀察力、動手能力及自我服務能力得到培養,也感到了成功的喜悅和自豪,真正體會到勞動是光榮偉大的,而且鍛煉了學生的意志力,培養了學生熱愛勞動、團結友愛、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使學生懂得體諒父母的辛苦,達到孝敬父母的教育目的。
三、加強傳統美德教育,使傳統美德教育滲透綜合實踐課教學的全過程
在綜合實踐課中培養傳美精神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到,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興旺發達的保證,是我國人民的光榮傳統,繼承傳統美德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因此,我們在綜合實踐課教學的全過程都應潛移默化地滲透傳美教育。以《圓形彩燈》為例,教學中,我注重抓住以下幾個環節進行傳美教育滲透,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新課導入
新課導入是每一節課滲透傳美教育的首始環節,也是一堂課的開端。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想在新課一開始就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教師就必須設計出趣味性較強的導入方法,因為趣味是培養學生能力的有利條件,是激發學生獲得知識技能的一種動力。它會使學生帶著興奮、激動的情緒和探索知識的欲望來學習和思考。興趣能左右學生情緒,使學生迫切地感到“我要學”。
上課一開始,教師便運用錄像手段展示出正月十五花燈匯的場面,同時設計這樣的導言:“國慶節就要到了,各大商場、飯店等教懸掛起各式彩燈進行慶祝。到了元宵節燈會,各種彩燈更是絢麗多彩,令人眼花繚亂,(出示教具)這是老師用吹塑紙制作的圓形彩燈,同學們喜歡嗎?這節課我們學做《圓形彩燈》一課。”這樣開頭,既導入了新課,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又自然滲透了熱愛祖國,“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的思想,有利于培養愛勞動的好習慣。
2.研究學習
這是綜合實踐課教學的關鍵環節,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對學生進行理行理論知識傳授的最佳階段,此環節是解決“怎么做”的問題。本課我運用“拆-裝”法解決了教學重點、難點。教學中,教師首先提出下列問題:①圓形彩燈由哪幾步驟制作的?②制作中應注意什么?③還可以用什么材料制作圓形彩燈?學生帶著問題觀察教師的“拆-裝”演示,將放大的教具按制作順序逆向拆開后,再重新組合起來。在學生操作時,“組合”一步是本課的難點,教師建議同桌合作,同時強調注意安全,講究衛生,使“組合”一步順利完成,有的同學還撿來別人剩的材料做成五彩圓燈,非常漂亮。
通過這一環節,不僅培養了學生觀察、思考、歸納能力,以及團結友愛的思想,同時讓學生懂得變廢為寶的道理,除吹塑紙外,廢舊紙板也可以做圓形彩燈,從而培養勤儉意識,養成講衛生的好習慣。
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教師必須注重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滲透,才能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弘揚光大,才能達到傳美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王麗梅.淺談傳統美德教育在小學教育工作中的作用[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5(10):25-25
[2]秦鳳權,田剛.對傳統美德教育的一點思考[J].現代中小學教育,1992(2):17-18
關鍵詞: 高中政治教學 傳統美德教育 必要性
中學德育大綱明確了道德教育的具體內容,其中之一就是對中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而且明確了德育的實施途徑之一就是思想政治課教學。本文就為什么要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開展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及怎樣展開傳統美德教育進行了論述。
一、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是中學思想政治課的重要內容和任務
首先,這是弘揚歷史、傳承文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同志說:“我們是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我們要以冷靜的反思、公正的態度對傳統美德。”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是一個創造過舉世無雙燦爛文明的民族,是一個歷史文化積淀無比豐厚的民族。熱愛祖國、勤勞節儉、尊老愛幼、懲惡揚善、誠實守信、廉潔奉公、自強不惜、奮發進取等傳統美德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哺育了無數英雄豪杰和志士仁人,而且至今仍然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積極的現實作用,成為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所在。這些傳統美德理應而且必須成為社會主義道德的重要內容,也應該成為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重要內容。
其次,這是教書育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的教育的重要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教育應當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吨袊逃母锖桶l展綱要》提出,要重視對學生進行中國優秀文化傳統教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既包括哲學、社會科學、文藝、科技等方面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形成了維護國家統一的愛國情操、舍生取義的人生哲學、立志有恒的價值取向、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友善和諧的人倫關系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所以,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教育的內容和任務之一。
再次,這是思想政治課的特殊功能的要求。
國家教委制定頒發的《思想政治教學大綱》規定,思想政治課是對學生進行馬列主義、思想基本常識和社會主義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課程,它對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起著重要的奠基作用,是中學德育的主渠道之一。這段話明確規定中學思想政治課應該把德育功能放在重要位置。而德育的重要內容自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教育。所以,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是中學思想政治課所擔負的功能的要求。
最后,這是面對現實、迎接挑戰,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合格人才的需要。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我國社會開始進入轉型期,許多新的人生追求方式悄然興起,原有的道德觀念受到來自不同方面的挑戰。當代中學生普遍存在道德觀念淡薄的現象,不少中學生視傳統倫理道德為古董。由于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自我中心論等腐朽思想蔓延,許多青少年道德淪喪,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大力開展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是歷史賦予教育工作者的重任,對激勵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合格人才,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是中學思想政治課的活力和魅力所在
根據現代教育理論,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過程應該是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的統一。它是對的基本理論的認識過程,又是思想覺悟的形成過程。這就要求思想政治課教師必須把內化為學生個人的情感和意志。這是思想政治課的重要使命,是思想政治課自身存在的價值所在。
然而,現在的實際情況是在高考指揮棒的引導下,許多老師就知識講知識,單純圍繞書上的內容講條條,學生記條條,考試考條條。有些教師所講的道理、所舉的事例存在著“假、大、空、高、深、遠”的情形,與中學生的所見所聞出入較大,使學生感到思想政治是“來自天外的聲音”,學起來感覺枯燥乏味,除了考試功能外,學生感受不到思想政治課的價值。很多學生喪失了對思想政治課的興趣,甚至產生逆反心理。一部分學生跟著老師學,也只是為了在考試中取得較好的分數。而在學生對思想政治課沒有認同感、沒有感情的投入、沒有內在的迫切要求的情況下,又怎么可能會對教材的理論有深刻的研究和思考?又如何會有較高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去應對現在的高考?
解決當前思想政治課教學遇到的問題,最有效的方法是在知識教學的同時引進中華傳統美德,讓學生感受到我們厚重的歷史文化的燦爛輝煌,感受到中華傳統美德在哺育中華民族、延續中華文明中的豐功偉績,讓學生迸發出一種作為炎黃子孫應該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強烈的責任感。那樣我們的教學就容易多了。
三、在中學思想政治課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應該注意的問題
1.教師要博聞強記,并注意言傳身教。
我們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故事發人深省。如“破釜沉舟”、“樊噲闖宮”、“荊軻刺秦王”、“緹縈救父”、“管鮑之交”等;很多在文字表達上朗朗上口,語言優美,意義深刻,如陸游的“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孟子的“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一個沒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功底、一個知識面非常狹窄的教師是很難進行有效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的。
另外,還要注重師德的示范作用。身教重于言傳,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應隨時隨地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堅定的信念、嚴謹的工作態度去影響學生。一個滿嘴“仁義道德”,而自己卻自私自利的教師所講的道德怎么會讓學生信服呢?
2.要處理好源與流的關系、批判與繼承的關系。
哲學告訴我們,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并能動作用于社會存在。這一觀點啟示我們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只能是社會主義實踐?,F實的實踐屬于社會存在,是“源”,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屬于社會意識,是“流”,“源”規定“流”,“流”服務于“源”。符合社會主義實踐并有利于社會主義實踐的要繼承發揚光大,不符合社會主義實踐并阻礙社會主義實踐的要學會拋棄。在批判中繼承,在繼承中批判是我們在對待傳統文化中必須堅持的基本準則。很多傳統美德我們要賦予其新的時代意義,豐富其思想內涵,拋棄其不合理的思想,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傳統美德更具時代感和生命力。
3.要采取多種教學方法。
一堂課就是一個完整的藝術品,教師則是匠心獨具的藝術家。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可以提高教學的趣味性,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下面介紹兩種,供大家參考:
(1)情感交融激勵法。即教師和學生通過所學內容其情感融和在一起,從而激發學生,引起他們感情上的共鳴的方法。這要求教師一定要精神飽滿、情感豐富、語言抑揚頓挫。如我在給學生上“集體主義”的相關內容時,給學生講文天祥的故事,并飽含深情地讀文天祥《過零丁洋》一詩,當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時我自己感動了,學生也情不自禁地跟著我讀起來,看著學生那嚴肅的表情,聽著那鏗鏘有力的聲音,我知道,我此時任何的解釋都是多余的了。
(2)事例熏陶法。如講“艱苦奮斗”時引進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講正確處理公民與國家的關系時給學生介紹“蘇武牧羊”的故事,并通過朗讀、分角色表演、討論等多種形式把所涉及事例精彩呈現在學生面前。通過事例熏陶法把抽象的理論、枯燥的說教寓于具體的實踐和鮮活的歷史中,讓教學更有感染力和說服力,以更好地實現教育的目標。
4.要注意貼近學生的實際。
中學生思維漸趨成熟,他們開始關注社會、國家、家庭。在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時要注意貼近他們的實際,把大道理講透,把空道理講實,把死道理講活。如我在講“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的關系”時,先講了孔子的“推己及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結合學生實際,讓他們討論在同學中存在的不文明現象。又如在經濟學講“正確的金錢觀”時,我先講“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和“不為五斗米折腰”,然后讓學生討論當代的中國的腐敗問題。貼近學生的實際,讓學生知道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原來離我們很近,這樣會增強教育的效果。
我們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民族,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有著厚重的歷史積淀,這些都是寶貴的財富。教育工作者有責任有義務將它們傳給學生,尤其是作為一個思想政治教師,更是義不容辭。
參考文獻:
[1]馮克誠.實用中小學課堂教學方法大系?中學卷〔M〕.內蒙古: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3.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有著燦爛奪目的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優秀的道德倫理資源。中華民族有“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人生哲學;“發憤忘食”的持生規范;“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風亮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立身情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知不可而為之”的勇氣;“有容乃大,無欲則剛”的胸懷;“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等等。這些是凝聚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對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和統一起了巨大作用,因而也是中華民族的道德瑰寶,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光大。父母要認識到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孩子成人的基礎。教孩子做人,首先要做中國人,中國人就是有中華民族性格,具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的人。在今天,有個性才能走向社會,有民族性格才能走向世界。孩子只有具有傳統美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才能在世界領域內開拓自己的事業。對孩子進行傳統美德教育就是塑造孩子的民族性格,就是培養世界性的現代中國人。
郭鶴年是當今有名的華裔企業家,馬來西亞的首富,經營糖業、酒店、房地產等多項產業。他幼年也深受母親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其母鄭格如學識淵博,有著較深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知識和修養,對子女嚴格要求。郭鶴年自幼事親至孝,侍奉其母,聆聽教誨?,F今,在他的辦公桌上仍放有她母親親筆所書的座右銘:“不為自己求利益,擔愿望大眾共安寧,諸惡莫作,諸善奉行?!惫Q年的成功與母親傳統美德的熏陶四密切相關的。傳統美德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
那么,哪些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呢?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立志勤學、愛國愛民、團結友愛、誠實守信、勤奮節儉、謙虛禮貌、律己寬人、求索攻堅、舍生取義、廉潔奉公、敬老慈幼、尊師敬業、整潔健身。要把這些道德要求再現到孩子身上,成為孩子的道德品質家長要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
論文摘要: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重要的倫理概念、道德理論和思想觀念。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受到了挑戰。全球化帶來的社會思潮的多樣化、價值觀念的多元化沖擊著大學生的價值抉擇、影響著大學生的判斷、弱化了大學生的傳統美德觀念。為此,我們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大學生對中華傳統美德的價值認同。
一
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和文化積累,其中也包含著重要的傳統美德觀念。歷代圣賢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觀;蘊含著“仁、義、禮、智、信”的美德觀念;“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抱負;“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集體主義思想;“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以及“天人合一”、“中庸”、“厚德載物”的思想觀念。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體現,在中國文化中處于一個重要的地位。任何時代的文化都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都不可能擯棄傳統文化而重新開始。固然,傳統美德中的部分思想觀念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會因經濟發展、社會變革、制度變遷等因素逐步地喪失其合理性,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內核、精神仍具有著重要的現代價值。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氣節,體現了崇高的愛國情懷;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厚德載物的寬容精神;還有慎獨修身,誠實守信、中庸內斂的修身之法,這些美德都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精華,也是經歷了數千年的歷史洗禮和歷練出來的,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凝結了我們的智慧和力量,體現了我們的崇高理想。在當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傳統美德觀念顯得尤為重要。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發揚我國的傳統美德,保住中國傳統文化,使傳統的中國文化能夠在全球化的環境下生存并發展,保留住民族之“根”。因此,繼承與發揚傳統美德對弘揚傳統文化、推進文化創新具有重要的意義。
當代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也是人類知識和文明的傳承者。中國高等教育一直非常重視大學生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在全球化的今天,經濟、政治、文化思想已經在全世界范圍內激蕩碰撞。全球化有其文化底蘊和思想淵源,全球化反映了西方的思想與精神。隨著全球化的發展,特別是隨著經濟的全球化,源自于西方的社會思潮、價值觀念也必然在世界各地推行,全球化也必然導致文化的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使得西方強勢文化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的文化造成沖擊,這種沖擊不僅體現在一些行為上,更重要的是在深層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的轉變。
二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以儒家美德倫理規范為核心的一套安身立命的價值體系。它以人的品格為價值核心,尋求的是人們如何在社會生活中實現個體價值、踐行社會責任。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的很多優秀特質具有著重要的現代價值,同時,也成為大學生必須的具備的個體品質。
1.誠實守信:中華民族歷來以講究誠信著稱于世。在中國傳統道德中,誠信被視為“立政之本”、“立人之本”、“進德修業之本”。誠實守信,要求以誠相待,言而有信,這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一。老子說:“言,善信”,意即說話要恪守信用??鬃右舱f,“人無忠信,不可立于世”,又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鬃诱J為“言必信,行必果”作為規范弟子言行的基本要求,把誠信看作做人立世的基點。孟子則把誠信看作社會的基石和做人的準則,他所謂“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的闡述,即是其證。“君子養心莫善于誠。”[1]“人之所助在信,信之所本在誠?!盵2]“不立,不誠不行。”[3]“至誠則金石為開。”[4]等警句格言,就是先賢留給我們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2.感恩意識:“感恩”是中國傳統的美德思想,在中國的文化中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古代圣賢崇尚“感恩”,對“感恩”思想也非常認同。古語云:“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知恩不報非君子”,“吃水不忘挖井人”等警句無不透露著感恩思想?!岸饔麍蟆⒃褂瑘笤苟?、報恩長”,“鴉有反哺之義,羊知跪乳之恩”的格言都體現出感恩的重要意義。
3.進取精神:自強不息,改革進取,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規范,也是中華民族人文精神貫徹古今的光榮傳統。自強不息是一種自主獨立、勤勉不懈的奮發進取精神。“自強不息”一語最先出自《易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思是說,天的運行以其自身的力量,剛健不懈、永不止息;君子以“天”為法,也應發揮自己的能動性,努力進取,決不懈怠。自強不息是一種自我超越、不斷進取的品質,它體現的是一種不屈不撓、頑強奮斗的意志力。如《禮記·大學》稱贊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凝聚、增強了民族的向心力,孕育了自信、自尊、自立的民族精神。
三
在文化全球化這一大背景下,在思想領域出現了價值觀的多元化、各種社會思潮以及意識形態的交織,導致工具理性、功利主義等思想的盛行,這在一定程度上對中華傳統美德觀念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特別是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時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對于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具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1.誠信危機:從一定程度上說,大學生的誠信危機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在考試過程中作弊現象屢禁不止?,F在大學生考試,不論是大考試還是小考試,還是國家四六級考試,公務員考試,為了達到目的,不惜一切手段,甚至冒著被處分的危險。二是在求職過程中,搞虛假簡歷,過分夸大自我。在簡歷中“注水”,證書做假等情況已是司空見慣。為了找一份高薪、待遇好的工作,隨便寫自己的實踐經歷,把一些莫須有的東西都寫上。這些都反映出當今大學生功利主義思想的滋長蔓延。三是在助學貸款、還貸問題上,不講誠信。部分大學生靠助學貸款完成大學學業,但是在畢業之后,卻不能及時還貸,有的甚至拖欠貸款,以為拖得久就可以不用還。以上種種表明,大學生的誠信危機亟待解決,大學生的誠信意識有待加強。
2.感恩缺失:馬克思認為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中,生活在他人的關愛之中,都應當懷著一顆感恩之心。近年來,有不少貧困大學生依靠社會資助和國家助學貸款完成了學業,但其中一些大學生從不知道感謝,更不知道要回報。惡意拖欠學費、助學貸款等費用,缺乏感恩思想。部分大學生受功利主義和拜金主義思潮的影響,在就業方面,只希望選擇那些工資高、待遇好的企事業單位,不愿意回家鄉工作,沒有回報社會的意識。例如高校每年都有支教西部、服務西部等計劃,但是沒有人愿意報名參加。家鄉的父老鄉親、社會培養了大學生,但是很多學生卻不知要回報。“滴水之恩要涌泉相報”的道理在某些大學生的價值觀中早已被抹去。“感恩意識”的缺失從根本上講就是中國傳統美德觀念正在慢慢衰落。 轉貼于
3.喪失進取意識:現代大學生進取意識比較薄弱,表現在整體缺乏責任感?,F代大學生很多都沒有責任感,沒有家庭責任、社會責任甚至自己走向社會所要擔負的責任,更談不上古代那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的宏大抱負。這種責任感的消失,就導致部分大學生缺乏一定進取意識,喪失了進取心。很多大學生整天就是上網、打游戲,迷戀于“網游”,認為大學生活毫無意義,學習沒有意義,因為任何想知道的東西只要在“百度”上搜搜就可以知道。對于自己的大學目標規劃和職業生涯沒有一個清晰的計劃,沒有明確自己的職業目標,整天不知所云,混沌混日子,出口就是“頹廢”。網絡使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發生了改變,大學生一方面從網絡中獲取了知識,另一方面也難免從中汲取了一些錯誤的價值觀和不思進取的思想。
四
全球化最先肇始于經濟領域,一般意義上的全球化也等同于經濟全球化?!斑^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來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于是由許多種民族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盵5]在經濟全球化的催生下,文化領域也在進行著全球化?!半S著世界性的經濟利益在全球范圍內非平衡或有限平衡的流動,不同民族國家各具特色和水平的物質文明、思想文明、政治和經濟關系文明之間的交往和交換也在同時進行和展開”。[6]
文化的全球化引發了社會思潮的多樣化與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多元化的價值觀一方面為當代大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價值選擇空間;大學生的價值觀正處于形成時期,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所以這種寬松自由多元的氛圍,也容易使大學生迷失方向,傳統的美德觀念在大學生心目的位置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另一方面選擇的多重性又弱化了大學生對傳統美德觀念的認同、深深地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判斷與價值抉擇。在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價值思潮的沖擊下,他們會認為傳統的美德觀念已經不適應于現代社會的發展,不適應于現代的潮流了。認為西方的一些思想才能適應于現在社會的需要和發展。大學生道德選擇上出現了混亂,分不清什么該繼承什么該放棄。有的學者形象地稱大學生“有智商沒智慧,有前途沒壯志,有文化沒教育,有知識沒思想,有青春沒熱血,有個性沒品性,有理想沒實踐”。[7]
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經濟的發展,社會轉型,利益格局的不斷演變,思想領域的多元促使我們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大學生正確對待中華傳統美德的價值,對其價值的認同感,使之內化為傳統美德意識,外化為美德行為。
參考文獻
[1][戰國]荀況.荀子·修身[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2][宋]歐陽修.新唐書·陸贄傳[M].北京:中華書局,2003.
[3][宋]晃說之.晃氏客語[M].長沙:岳麓書社,2005.
[4][晉]葛洪.西京雜記[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276.
關鍵詞:民族傳統文化美德教育
1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能夠反映民族特征的傳統觀念和思想意識,是具有民族特征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它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前赴后繼,英勇頑強形成的精神支柱,是指導人們實踐活動的基本精神。得到普遍認同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包含
以下幾方面。
1.1崇尚倫理道德
所謂“在其位,謀其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要求形成民族的傳統美德和高尚道德價值體系,作為個人必須要有做人的底線。每個人都有相適應的個人的地位、責任、義務和權利。說自己該說的話,做自己該做的事。
1.2注重人文理性
傳統文化重視人的實體存在,重視人的精神存在,注重對人進行禮樂的教化。中國傳統文化堅持以人為本,人被看作天地間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間人為先、人為貴,重視人生、重視人的權利和義務,這就構成了以人的價值和人生意義為核心的人文精神。
1.3強調和諧觀念
即一種天人關系的和諧,人際關系的和諧與過無不及的行事原則。而這當中尤為突出的就是“天人合一”。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世界觀,是中國傳統文化認識事物的方法論。例如《黃帝內經》論述問題的一大特色就是把天、地、人三者結合起來統一考察。它無形中讓人形成了從聯系中和整體中看待問題、強調整體、強調和諧的思維方式。
1.4倡導憂患意識
憂患意識是人們在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驅使下,面對現實的狀況所產生的一種理性思考,是以沉毅的思想面對顯示社會和人生的一種理智富于遠見的精神狀態,是充滿了辨證思維和中和思維的理性精神,是一種生存的智慧。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建設,就是一個民族靈魂的建設、精神世界的建設。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所宣揚的忠孝仁愛、禮義廉恥、慎言敏行、嚴于律己、改過遷善等道德規范,幾千年來就鑄就了中國人民的精神靈魂,形成中華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諧、謙和好禮、誠信克己、與人為善、勤儉廉正、刻苦耐勞和精忠愛國的優良素質。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形成,高尚道德價值體系的建立,是與傳統文化的長期孕育分不開的。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經過五千年的文明發展,歷代流傳下來的寶貴的道德文化遺產,它包含了優秀的民族品質、優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禮儀等方面。它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形”與“魂”。
加強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為了在新的形勢下,繼承、弘揚、提高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把我國的優秀文化和傳統美德集中起來,并與革命傳統相結合,賦予新時代內容,容納新的代精神,達到承前啟后,與時俱進,古為今用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觀、道德觀和行為準則。總書記以“八榮八恥”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就是傳統美德同時代相結合的產物。在今天的中國,需要用傳統美德來教育學生,鼓舞學生,在教育中不斷培養和強化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
義的意識,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2當前社會如何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傳統文化和美德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的文化結構、心理特征、倫理道德等等都有深深的影響。其積極的層面都為歷代的仁人志士所繼承和發展,成為中華民族長期發展的巨大力量。
當今中國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正在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社會和諧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集中體現,與社會文明的發展有緊密關系。而社會文明的發展,無論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還是精神文明的發展,又都以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發展為基礎、為依據,并且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發展為目標、為歸宿。
加強中華傳統美德教育,首先要優化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內容,中華民族具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遺產,至今仍然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積極的現實作用,其精華能夠綿延數千年而不衰,成為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我們現在所提倡的熱愛祖國、勤奮節儉、尊師重教、團結友愛、尊老愛幼、禮貌待人、誠實守信、見義勇為、嚴已寬人、先人后已、勤學不倦等優良傳統美德,和以“八榮八恥”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都可以從我國浩如煙海的思想寶庫中找到其淵源。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隨著時代的變化在不斷發展,新時期賦予新的時代內容,形成具有新時代特色的價值觀、道德觀和行為準則。要把傳統美德教育中的知識傳授、情操陶冶和培養良好的美德行為習慣有機結合起來,提高教育效果,不斷優化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途徑,并以此來教育、熏陶青年一代,使他們形成中華民族的道德人格,擔當起歷史重任。
對青少年進行傳統美德教育,教育者首先要“為人師表”。傳統美德教育是個系統工程,人格的養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參與,共同營造濃厚的人文氛圍,使受教育者感受到親切永恒的人文關懷。
傳統美德教育的主陣地是學校,傳統美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內容,是學生成長、學校校風建設和學風建設的重要保證,可以用不斷發展的德育教育形式,結合時代特征,與時俱進的開展多樣的教育活動,鞏固德育成果,發揚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要把傳統美德教育與家庭教育、社區教育相結合,把傳統美德教育的部分內容由學校延伸至家庭和社區,同時,發動家長,通過他們的配合和支持以提高教育的實效性。
對學生進行傳統美德教育,目的是繼承民族燦爛文化,弘揚民族倫理道德規范,培養具有高素質的跨世紀人才,充分發掘傳統美德這一德育資源,創造出具有時代氣息的、學生樂于接受的新穎方式,使傳統美德為當代教育服務。
為此,我校站在為學生終身發展的高度,站在對國家前途對民族命運著想的高度,開展貼近社會實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活動,讓學生感悟一場場波瀾壯闊的生命歷程,傳承一部部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使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初步培養學生優秀的民族品質,民族氣節,高尚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
一、在學科教學中開展中華傳統美德教育
在各學科的教學中,都有德育滲透點,尤其是《品德與社會》《語文 》《音樂》等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蘊含的民族傳統思想和美德教育的內涵,在教學活動中積極地滲透傳統美德教育。
在每一學科的教學中,教師都會想方設法通過導語引入,背景介紹,播放音樂,表情誦讀,動作講解,質疑提高等環節或手段,設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教學情境或氛圍,使學生進入當時的歷史境界中,與文本中的人物“見面 ”,讓文本中的畫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學生的頭腦中活起來,使之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形。從而掀起學生思想感情的波瀾,使學生隨著作者的情感變化,受到感染,產生共鳴,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
二、利用主題班會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班會是班主任對學生實施教育的一塊主陣地,充分發揮班會的作用,尤其是主題班會,如果開得好的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過開展《我愛我家》《責任伴我行》《做最好的自己》《中國奧運》《我眼中的美》《改革開放30周年》等主題活動,讓學生通過自己喜歡的形式,如演講、表演、小品劇、快板、講故事等等進行活動,通過學生自己的準備、參與及親身感受,來達到對傳統美德的正確認知和樹立傳統美德的意識,從而達到通過活動引導行為的目的。結合教師節、國慶節、西方的母親節、父親節等等,不斷開展熱愛祖國、尊師頌師、愛生重教、尊老愛老、團結友愛的傳統教育,并在學生中評選積極分子,宣傳先進,促進后進。
三、利用學校大型活動,如運動會、歌詠比賽等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
一年來,我校精心組織并認真實施,以培養學生的道德主體意識為重點的教育活動。如:去農田實施《顆粒歸倉》的綜合實踐活動,為災區人民的募捐活動,生動活潑的趣味體育活動,還有興趣盎然的讀書活動等,這些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積極合作的意識,勇于戰勝困難的信心,學生勇于參與,同時品嘗到了活動的樂趣,并用寫作方式記錄了自己的生活感受、思想體驗,至今回想起來還興奮不已。每一次學校開展的大型活動,都力求達到活動育人的目的,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美德,行美德,創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