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0 05:26:4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審計管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作為為廣西的國有獨資企業G集團,經過多年快速的擴張與發展,已經成為擁有全資或控股子公司、孫公司、重孫公司合計近100家的大型企業集團。其發展目標的實現,戰略的制定實施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伴隨著企業發展戰略的不斷變革,G集團的內部審計也實現了職能跨越式的轉變,由合規性審計逐步向增值型審計轉變。除了傳統意義上提供的財務審計、合規性審計等監督服務外,G集團內部審計正逐漸以企業“內部顧問”或“咨詢師”的身份,為企業提供戰略實施、內部控制等方面的評估咨詢,為高層管理者提供有價值的決策參考。而在G集團實施的“大戰略”管控體系中,G集團主要采取三個原則:“一是戰略制定以總部為主,在統籌兼顧基礎上注重整體和長遠;二是投資管理采取三級審批機制,在健全完善制度基礎上強調嚴謹高效;三是投資職能根據母子公司管控模式進行授權,在集權和分權上科學平衡”,圍繞這三個原則,G集團一方面聘請了國內著名的咨詢機構制定了《G集團2011-2015年發展戰略規劃》,另一方面賦予了內部審計新的職能,要求公司內部審計部門全程參與到企業的戰略管理業務中來,為企業的戰略規劃、戰略決策、戰略執行出謀劃策,具體是:在戰略規劃階段,要求內部審計主要對咨詢機構編制的戰略發展規劃進行審核,并結合對公司過去發展戰略實施效果的審計情況,提出修改完善公司戰略發展規劃的建議供集團戰略投資部參考,以保證戰略規劃制訂的科學性、可行性。內部審計在這個階段的作用主要是提供戰略管理方向性的決策參考。
在戰略決策階段,要求內部審計主要對集團戰略決策中的項目投資管理過程實施全程監督,從決策程序是否違規、決策是否存在失誤、決策是否未能實現預期目標等方面入手,重點識別戰略決策過程中的風險因素,及時進行風險預警,及時提出糾正戰略偏差的決策建議,幫助企業高層領導及時審視戰略方向及戰略策略的正確性,規范企業戰略決策的程序及行為,提高企業抗風險能力。內部審計在這個階段的作用主要是保證戰略管理決策的準確性及完整性。在戰略執行階段,要求內部審計主要對各業務部門及各下屬企業實施戰略的情況及實施效果進行評價。主要評價企業資源投入與戰略目標是否匹配;在戰略執行中內外部環境發生巨大變化時是否適時調整戰略,作出快速的應對措施有效進行處理等方面,針對評價結果提出修改建議供企業高層領導決策,進一步完善企業的戰略規劃,以適應企業可持續發展和未來競爭變化的需要。內部審計在這個階段的作用則主要是促進戰略管理的可持續性與實效性。
二、內部審計在戰略管理咨詢中的“三要”
因此,內部審計在企業的實際管理中,是可以介入公司戰略管理的任何關鍵步驟并發揮其重要的評價、咨詢作用的。內部審計要想在企業戰略管理咨詢過程中充分發揮其參謀與智囊的作用,應注意以下三個要點:
(一)內部審計參與企業戰略管理咨詢要得到企業高級管理層的積極支持作為企業經營的“中樞大腦”——戰略管理活動,是企業內部最高層次、最為重要的管理活動,內部審計要想參與其中,必須與企業高層管理者進行有效地溝通,了解高層管理者的想法、經營思路,并要求高層管理者給予內部審計足夠高的組織地位和權威,提供良好的內部審計環境及強有力的工作支持度,才能有效地開展相關的戰略管理咨詢活動。
(二)內部審計實現戰略管理咨詢要在繼續發揚傳統審計優勢的基礎實現工作創新內部審計從事戰略管理的咨詢活動要注意結合已開展的傳統審計項目的優點及長處,在關注企業經濟信息真實性、合法性的同時,積極借鑒國際先進的審計實踐,在繼續發揚傳統審計優勢的基礎上實現審計工作創新。一是要利用傳統審計中所積累的工作經驗、案例數據,建立起企業戰略管理咨詢的資料數據庫或風險案例庫;二是圍繞企業的發展戰略目標,積極參與企業戰略環境變化的研究與可持續戰略的制訂工作;三是建立起科學的戰略管理咨詢體系,以幫助高層管理者做出科學、合理的戰略決策,帶領企業朝著正確的戰略方向邁步前進。
(三)內部審計發揮戰略管理咨詢的作用要靠一支適應高起點、高要求的審計團隊內部審計隊伍的素質和能力,直接決定了內部審計發揮戰略管理咨詢作用的效果。作為戰略管理咨詢顧問的內審人員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還要有戰略管理理論和實務的相關經驗,必須經歷過長期項目工作的歷煉,必須對企業自身的組織管理體系熟悉與了解,并能在工作中對問題善于發現、勤于思考,學會從宏觀的層面去看待企業的問題,能為企業戰略發展的實務提出真知灼見。
三、內部審計在實施戰略管理咨詢中還應注要三個“不要”
(一)內部審計的戰略管理咨詢意見不要落于“虛化”“、空談”內部審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和在項目審計工作中掌握的各種信息,對企業的戰略管理活動進行分析和研究,深入戰略管理實務工作中去,發現戰略規劃、戰略實施中實際存在問題,而不是照搬理論,進行假設性的描述,提出的咨詢意見由于沒有基礎數據和事實材料的支持,最后“虛化”,形成空談。
(二)內部審計的戰略管理咨詢工作不要延續定勢思維內部審計人員由于長期從事一線的項目審計工作,很容易在從事戰略管理咨詢工作時形成定勢思維,而把戰略管理咨詢這個要求具有整體觀及發散性思維的綜合性工作做成了一般的管理咨詢業務,從而發揮不了內部審計在戰略管理咨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實際效果。
(三)內部審計的戰略管理咨詢不要忽視審計風險內部審計開展戰略管理咨詢業務對于大多數國內企業來說還處于嘗試、探索階段,很多工作還需要進一步的熟悉和完善,在開展相關活動時要注意防范由此帶來的審計風險,并時刻注意保持工作的獨立性,內審人員如果參與了企業的戰略規劃、設計工作,就不應再參與企業戰略實施、執行效果的評價工作,以防止工作中出現“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的舞弊風險。
四、結束語
【關鍵詞】初步業務活動;審計程序;首次接受審計委托;連續審計
《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以下簡稱準則)第1201號-計劃審計工作》新增了“初步業務活動”內容。該內容針對連續審計情形下決定是否保持客戶關系之前開展的工作進行了規范。但新審計準則實施兩年來,從理論和實務上,初步業務活動沒有得到必要的重視和充分的理解。在諸多新出版的審計書中對其表述不一,或完全借鑒準則內容,或忽略回避。在審計實務中,無端簡化甚至放棄初步業務活動。如何完整、準確地把握初步業務活動,本文結合準則及準則指南,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討論。
一、初步業務活動是一個必須執行的審計程序
對于開展初步業務活動,新審計準則作了如下規定:
首先,《準則第1201號——計劃審計工作》第二章第六條針對連續審計業務規定:“注冊會計師應當在本期審計業務開始時開展下列初步業務活動。”
其次,在第九章第二十七條規定:“在首次接受審計委托前,注冊會計師應當執行下列程序:……。”與第九章第二十七條相關聯的《準則第1152號——前后任注冊會計師的溝通》指南中補充規定:“與前任注冊會計師進行溝通,是后任注冊會計師在接受委托前應當執行的必要審計程序。如果沒有進行必要溝通,則應視為后任注冊會計師沒有實施必要的審計程序。”
再次,即使對小型單位的審計,它也是一個必須執行的審計程序。《準則第1621號——對小型被審計單位的特殊考慮》第二章第五條規定:“注冊會計師應當充分了解小型被審計單位的基本情況,初步評價審計風險,以確定是否接受委托。”
筆者認為,在審計實務和教材表述中,對初步業務活動的理解應注意兩點:
一是上述有關規定中使用“應當”一詞,著重強調了初步業務活動的必要性。注冊會計師在簽約前沒有開展初步業務活動,不得接受客戶委托。無論是首次接受審計委托還是連續審計,在確定是否建立和保持客戶關系之前,都應當開展初步業務活動。這是必須執行的審計程序,不可以無端的簡化省略,甚至放棄而直接接受客戶委托。
二是對于規模較小、業務活動和會計記錄相對簡單、內部控制有限的小型被審計單位,也必須開展初步業務活動,只是開展初步業務活動的內容有所不同。應在滿足評估小型被審計單位可審計性需要的前提下開展初步業務活動,以確定是否接受委托。
二、開展初步業務活動的時間考慮
初步業務活動按照審計業務客戶情形的不同,可分為:首次接受審計委托的初步業務活動;連續審計情形下的初步業務活動。
兩種情形下的初步業務活動在開展的時間上有所不同。
(一)首次接受審計委托開展初步業務活動的時間
首次接受審計委托分為兩種:一種是接受新客戶而建立客戶關系的審計業務委托;另一種是承接現有客戶(因對其提供了其它服務)的審計業務委托。
《準則第1201號——計劃審計工作》中規定:“在首次接受審計委托前,注冊會計師應當執行下列程序:……”由此可見,首次接受審計委托開展初步業務活動的時間,無論是哪一種審計業務委托都是相同的。接受新客戶的審計業務委托,必須在首次接受審計委托前,即確定建立客戶關系之前來開展初步業務活動;對提供了其它服務的現有客戶所提出的審計業務委托,即使會計師事務所對現有客戶的情況有所了解,也必須在首次接受審計業務委托前,實施必要的審計程序,開展初步業務活動,不可以簡化省略。因為審計業務與其它業務所提供的保證程度不同。
(二)連續審計情形下開展初步業務活動的時間
連續審計分為兩種,一種是簽訂長期審計業務約定書的連續審計;另一種是續簽、重新簽訂審計業務約定書的連續審計。
如前所述,《準則第1201號——計劃審計工作》對連續審計業務規定:“注冊會計師應當在本期審計業務開始時開展下列初步業務活動。”該準則指南中對此做出解釋:“在連續審計的業務中,這些初步業務活動通常是在上期審計工作結束后不久或將要結束時就已開始了。”
可以看出,準則及準則指南并沒有區別連續審計的兩種不同情況,進而無法明確指出在這兩種不同情況下開展初步業務活動的時間。
通常而言,在簽訂長期審計業務約定書的連續審計情況下,注冊會計師在前一期審計工作結束前即開始本期的審計計劃工作。因而,新準則實施后,開展初步業務活動的時間應當是在前一期審計工作結束前或結束后不久,本期審計計劃工作之前,以確定是否保持客戶關系和具體審計業務。只有確定了保持客戶關系和具體審計業務,才能開始制定本期的審計計劃。
對于續簽、重新簽訂審計業務約定書的連續審計,則應當在做出續簽、重新簽訂的決定之前開展初步業務活動。
三、初步業務活動的內容
(一)首次接受審計委托開展初步業務活動的內容
按照《準則第1201號——計劃審計工作》第九章中規定如下:“1.針對建立客戶關系和承接具體審計業務實施相應的質量控制程序;2.與前任注冊會計師溝通。”
對于實施質量控制程序和與前任注冊會計師溝通的內容,該準則指南要求分別按《準則第1121號——歷史財務信息審計的質量控制》和《準則第1152號——前后任注冊會計師的溝通》中的相關規定開展工作。
前者是從項目負責人的角度來規范初步業務活動中實施質量控制程序的內容。主要考慮以下三個方面:1.客戶的管理層和治理層是否誠信;2.項目組自身的勝任能力及其狀況;3.會計師事務所和項目組能否遵守職業道德規范。
在首次接受審計委托的情況下,項目負責人對能否遵守職業道德規范的考慮,應特別關注獨立性的要求。考慮經濟利益、自我評價、關聯關系、外界壓力等方面對獨立性的影響,并采取措施,形成記錄。
后者是從注冊會計師的角度來規范初步業務活動中溝通的內容。主要考慮以下四個方面:1.是否發現客戶存在誠信方面的問題;2.前任注冊會計師與客戶在重大會計、審計等問題上存在的意見分歧;3.前任注冊會計師從被審計單位監事會、審計委員會或類似機構了解到的管理層舞弊、違反法規行為以及內部控制的重大缺陷;4.前任注冊會計師認為導致客戶變更會計師事務所的原因。
在沒有與前任注冊會計師就上述內容進行溝通并評價溝通結果之前,不得接受客戶委托。
上述業務活動內容,從會計師事務所的角度,也應制定相應的政策和程序來提供合理保證。
(二)連續審計情況下開展初步業務活動的內容
按照《準則第1201號——計劃審計工作》第二章中規定如下:“1.針對保持客戶關系和具體審計業務實施相應的質量控制程序;2.評價遵守職業道德規范的情況,包括評價獨立性;3.就業務約定條款與被審計單位達成一致理解。”
1.實施質量控制程序的內容
該準則指南要求按照《會計師事務所質量控制準則第5101號——業務質量控制》及《準則第1121號——歷史財務信息審計的質量控制》中的相關規定開展初步業務活動。兩個準則中的相關規定,與首次接受審計委托實施質量控制程序所考慮的三個方面內容相同。所不同的是,二者分別從會計師事務所和項目負責人兩個層面上來規范初步業務活動。從而對確定保持客戶關系和具體審計業務的決策承擔不同的責任。前者要求會計師事務所應對客戶關系和具體業務的接受與保持、以及業務的執行和業務質量承擔最終的領導責任;后者要求項目負責人應當對會計師事務所分派的每項審計業務的總體質量承擔責任,包括接受和保持客戶關系。無論有關審計業務接受與保持的決策過程是否由項目負責人發起,項目負責人都應當確定決策的適當性。項目負責人應當考慮:(1)有關客戶關系和具體業務的接受與保持的質量控制程序是否得到恰當的遵守;(2)本期或前期審計中發現的重大事項及其對保持客戶關系的影響。
2.評價遵守職業道德規范的內容
該準則指南對評價遵守職業道德規范只是要求了“按照質量控制準則的相關規定執行”,但兩個質量控制準則的相關規定有所不同。《會計師事務所質量控制準則第5101號——業務質量控制》要求會計師事務所應當制定政策和程序,以合理保證會計師事務所及其人員遵守職業道德規范。《準則第1121號——歷史財務信息審計的質量控制》要求項目負責人實施這些政策和程序,考慮項目組成員是否已遵守職業道德規范。
連續審計情況下評價遵守職業道德規范的內容與首次接受審計委托所考慮的能否遵守職業道德規范的內容有所不同。它包括兩部分:(1)對上期審計過程中遵守職業道德規范情況的評價;(2)對上期審計工作結束后至本期確定保持客戶關系前遵守職業道德規范的評價。因為評價遵守職業道德規范尤其是對獨立性的關注,是一個連續、變化的過程,并不是首次接受審計委托評價后一成不變的。
對誰評價、如何評價,準則及準則指南中并無規定。筆者認為,評價的對象應當主要是項目組的成員及項目組負責人。可以由項目組負責人對項目組的成員進行評價,會計師事務所對項目組負責人進行評價。以確保注冊會計師已具備執行業務所需要的獨立性和專業勝任能力,使本期的審計工作能夠順利進行,并將評價結果記入員工職業道德檔案。
3.協商業務約定條款的內容
經過上述初步業務活動,在確定接受或保持客戶關系后,注冊會計師應按照《準則第1111號——審計業務約定書》的規定,在審計業務開始前與被審計單位協商溝通。就審計業務約定條款達成一致意見后,及時簽訂或修改審計業務約定書,避免雙方對審計業務的理解產生分歧。
(三)對小型被審計單位初步業務活動的特殊考慮
針對小型被審計單位規模較小、業務活動和會計記錄相對簡單、內部控制有限等特點,《準則第1621號——對小型被審計單位的特殊考慮》對初步業務活動這一必要審計程序的內容作了適當的簡化:“充分了解小型被審計單位的基本情況,初步評價審計風險,以確定是否接受委托。”也就是評估小型被審計單位的可審計性。
該準則指南明確了可審計性的內容:“1.會計記錄的完整性。2.內部控制的存在性。3.管理層的誠信度。”
該準則和指南對小型被審計單位的特殊考慮是相對于一般單位而言的;對初步業務活動的簡化,是以滿足評估小型被審計單位可審計性的需要為前提的適當簡化。一方面避免把小型被審計單位視為無足輕重,對初步業務活動過度簡化,草率從事;另一方面避免將小型被審計單位等同于一般單位來開展初步業務活動,增加審計成本。
對于評估的結果及相應的措施,存在三種情況:1.不具有可審計性。應當考慮拒絕接受委托或解除業務約定。2.對可審計性存有疑慮或存在某些不足。針對疑慮應予以證實或消除,針對不足應采取相應措施。3.具有可審計性。決定接受委托,簽訂審計業務約定書。
四、開展初步業務活動應注意的問題
(一)注意初步業務活動與其他準則的關系
首先,鑒證業務基本準則對具體準則起著統馭的作用,指導著具體準則的制定。鑒證業務基本準則中的“業務承接”與審計準則中的“初步業務活動”遙相呼應,是初步業務活動制定的依據。
其次,注意初步業務活動與其他審計準則和質量控制準則的聯系。《準則第1201號——計劃審計工作》中的初步業務活動與多個審計準則和質量控制準則相關聯,應將該準則與其他準則的相關內容結合起來使用,才能完整、準確地把握初步業務活動。
(二)注意初步業務活動與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的關系
二者的目的不同。初步業務活動是簽約前為了確定是否建立和保持客戶關系;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是簽約后為了識別和評估重大錯報風險,設計和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二者都是審計工作不同時段的必要審計程序。不能因為簽約前必須開展初步業務活動而簡化或取代簽約后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也不能因為簽約后必須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而放棄簽約前的初步業務活動。
(三)注意初步業務活動與風險導向審計的關系
當前的風險導向審計雖然審計重心前移,但所關注的是簽約后的審計風險。初步業務活動關注的是簽約前的審計風險。可以說初步業務活動是風險導向審計的必要補充。正確認識二者關系,可以從源頭上來控制和降低審計風險,避免法律后果。
【參考文獻】
[1]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一)內部審計是集團公司管理體制的有機組成部分
集團公司是企業集團的核心公司,它透過控股、投資、參股等出資形式,肩負起企業的管理功能。然而因為外部經濟的發展和企業自身的實際發展需要,企業集團的規模正在不斷擴充,進而導致管理權不夠集中,增大了企業的管控跨度和難度,使集團公司的一部分高層干部無法有效制定策略并執行策略,降低了企業的管理質量。在這樣的背景下,集團公司的高層為了提高決策質量,必須建立一套獨立健全的控制體系。內部審計能對企業各職能機構進行卓有成效的監管,通過內部審計的建設和健全實現企業內部的監管與自我限制,同時可以為領導層提供決策參考依據。所以,內部審計是集團公司得以實現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的重要工作,是集團公司管理體制的有機組成部分。
(二)獨立性和權威性
獨立性是審計的特點,是審計的“活的靈魂”,也是內部審計權威性的最好佐證。當前,大多數企業都成立了內部審計部門,對集團公司來說,審計委員會直接隸屬于董事會。而內部審計工作人員的工作體現了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它要求工作人員應客觀、真實、公平、深入地開展內部審計工作。這樣,集團公司內部的工作就能夠較好落實,體現其獨立性和權威性。盡管內部審計隸屬董事會有著先天的優勢,但這并不是集團公司的唯一選擇,它還能隸屬監事會、審計委員會等,集團公司應依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協調。
二、內部審計在集團公司中的作用
(一)集團公司內部審計的監督作用
集團公司內部審計的首要作用就是監督作用。集團公司內部審計有別于一般的企業,它不但要對企業的經濟活動進行監督,還要對下轄的緊密層、半緊密層進行監管,而更關鍵的是對所屬企業的監管模式也與普通的行政機構或行政公司的內部審計不太一樣。然而,因為集團公司內各關聯企業的狀況不同,企業的大小、組織結構也體現出差異化,所以在監管內容和監管程度上也不盡相同,它通常是視企業的實際狀況而定。集團公司內部審計的作用可以分成三個:
1.規范財會人員行為,保證會計資料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2.查漏補缺、清除隱患,預防錯誤和作弊情況的出現,保障資產的安全、完整。
3.依照國家相關法律規章進行內部審計工作。高效的內部審計監督可以為集團公司的治理目標的實現提供實質性的幫助。所以,集團公司應重視內部審計的作用,充分發揮其監督職能。
(二)集團公司內部審計的評價作用
內部審計的評價作用是指將企業的運營活動、管理項目以及運營管理的效率依照特定的權衡標準來進行解析和評價,并對其解析和評價的對象給出一些論斷性建議。內部審計的評價職能是其最重要的職能。對于獨資控股公司和緊密層的公司是評價其投資策略是否得當、能否獲得經濟利益、資產質量是否穩定以及是否實現了資產的保值增值;對于參股公司和半緊密層公司則主要評價其投資者權益是否符合法律規范、利潤的調配是否在約定的范疇內,以及對其經濟活動的可靠性進行評價;而對公司法人代表而言,應審計評價其經濟職責,要評定其是否依照管理層的指令進行各方面的經濟活動,要將保護投資人的任務放在首要位置。讓每一位股東都參與到經濟管理活動中明顯是不現實的。企業必須依據實際的運營狀況,并將股東利益告知股東。如此,內部審計的評價作用才能顯現。
(三)集團公司內部審計的控制作用
內部審計的控制職能是其重要職能,而控制職能和內部審計的實質相關。內部審計是作為一類控制方法存在的,它對企業內部的運營管理活動進行監管和評價,并向有關人員反映該類情況,幫助公司直接或間接地對內控的誤差進行糾錯,并能幫助企業健全內控制度。所以,內部審計既是集團公司領導層對下轄企業進行管控的重要手段,也是集團公司組織機構中實現全面控制的重要環節。在集團公司的整體管理中,內部審計的控制作用比其他機構更為獨立和有效,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甚至可以說它是對內控的再次控制。這是因為,對集團公司的內部審計來講,管理控制與會計控制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獨立控股公司來講,管理控制牽涉到企業運營的各個層面,例如:運營管理中策略的訂立、管理流程的明確等。而對參股公司來講,更傾向于會計控制,監管會計活動,對財務報表的可靠性、完整性進行控制。同時,還要通過會計控制的評審來明確對財務報表進行審計的范疇和程序,以此決定是否向有關公司和機構提出強化該類控制的建議。
(四)集團公司內部審計的服務作用
內部審計工作的初衷就是為公司服務。服務與監管職能是內部審計中相互影響的兩個職能,缺少任意一個職能都是行不通的。對于集團公司的管理者來講,內部審計通過對經濟活動和管理活動的監管和評價,對于審計的結果應上報管理層,管理層可以將上報的信息作為策略制定的依據。而對于被審計企業來講,審計工作人員可以利用自身的地域和人脈的優勢,最大限度地為被審計企業提供實質性的幫助,并促使其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將服務項目分化到被審計企業的具體工作中去。
(五)集團公司內部審計的鑒證職能
鑒證職能是內部審計部門優于外部審計單位的職能。內部審計機構及工作人員對集團公司的生產運營狀況可謂了然于胸,能鑒證下轄企業所訂立的運營計劃以及任務完成的進度。通過鑒證,內部審計工作人員可以找到企業的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提出整改意見,幫組企業糾正錯誤,提升經營效益。集團公司內部審計能鑒證企業管理和控制體制是否完善和高效,并找出問題,分析問題,提出改進的舉措。同時,內部審計還能鑒證企業的財務收支狀況和運營效益是否符合要求,可協助企業找到新的業務增長點。
三、結束語
關鍵詞:內部審計、風險管理、職責、作用
一、目前我國企業存在的風險因素及表現形式
企業的風險是指未來的不確定因素,并可能給企業造成損失。現代企業風險因素很多,包括外部風險和內部風險。外部風險是指外部環境對企業目標產生影響的不確定性,主要表現在國家的法律法規及政策的變化、經濟環境的變化、科技快速發展、行業競爭、資源及市場變化、自然災害及意外損失等;內部風險是指內部環境對企業目標產生影響的不確定性,主要表現在組織治理結構的缺陷、組織經營活動的特點、組織資產結構的性質及資產管理的局限性、組織信息系統的故障或中斷、組織缺乏保密意識、泄密事件頻發、組織人員的道德品質和業務素質未達到要求等。
二、目前我國企業在風險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企業在風險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企業內部缺乏包括決策層、管理層、執行層在內的完整的風險管理組織,降低了企業應對風險的能力;缺乏正確的業務流程,影響管理層識別和評估風險;缺乏風險意識,沒有積極、主動、系統地進行風險管理工作,無法進行風險預警,在企業迅速擴張的過程中管理失控;缺乏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使企業的目標發生偏移;缺乏崗位責任考核制度,工作效率低下;缺乏業務操作規程,存在事故隱患;缺乏對企業內控制度執行情況的檢查和監督,內部控制失效。
三、內部審計在企業風險管理中的職責
在風險導向內部審計中,風險管理審計成為內部審計的關鍵程序,分析、確認、揭示風險已成為內部審計的主要職責。
(一)實現企業目標,內部審計有責任參與企業的風險管理
現代企業的經營環境日趨復雜,風險日益增大,降低風險是實現企業目標的關鍵因素。內部審計站在獨立、客觀、公正的立場,采取系統化、規范化的方法,促進企業建立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風險管理過程,形成良好的法人治理環境。向管理層提供創造性思維,提出科學合理的建議。通過內控制度的評價,對企業經營活動進行風險識別、評估和防范,改進風險管理與控制體系,從而完善企業管理,降低、轉移或化解風險,提高企業整體抗風險能力,最終實現企業目標。
(二)內部審計是構成企業風險管理的重要機制
目前,國有企業建立的各級風險管理組織都隸屬于管理部門,不具有獨立性,其意見有時會屈從于管理部門的壓力,使風險管理部門的作用受到限制。在現代企業中,內部審計獨立于管理當局,其意見可以直接報送董事會,具有獨立性和權威性。
從企業外部看,外部審計站在獨立、客觀的角度,關注企業財務報表的合法性、公允性、一貫性,對企業的內部控制進行復核、測試,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影響企業的風險管理。但他們對企業的經營環境和運作過程不十分熟悉,提供的風險信息不能貼近內部管理,不能對企業風險管理的有效性承擔責任。而內部審計對企業的經營環境和運作過程更了解,在風險管理方面比外部審計更具優勢。
(三)內部審計是風險控制程序的重要補充
內部審計人員應用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分析企業存在的風險因素,警惕影響企業目標的重大風險。在審計計劃階段,內部審計應考慮企業活動存在的各種風險,在評估風險優先次序的基礎上,按照風險的大小分配審計資源;在審計實施階段,通過檢查、評價風險管理過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發現風險管理的漏洞和薄弱環節;在審計報告階段,對風險管理狀況進行評價,對風險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環節提出改進的建議。
四、內部審計在企業風險管理中的作用
內部審計從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風險防范和監控等方面參與風險管理,報告企業潛在的重大風險,提出應對措施。通過落實審計建議,督促企業采取有效風險控制措施。
(一)識別風險
識別風險實質上是對風險進行定性研究,收集、整理可能發生的風險,形成風險列表。從評價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入手,在信息管理、采購、生產、銷售、財務、人力資源管理等各個領域查找管理漏洞。通常要關注的主要風險有:信息量不足或不真實導致決策錯誤;信息系統故障或中斷;自動付款系統設計存在缺陷,未設計供應商的身份驗證控制,不能識別虛假供應商;隨意對外擔保,存在或有負債;資產流失、資源浪費和無效使用;客戶投訴率增高,企業信譽受損;年終未對所有的應收款項進行詢證;大宗采購業務未按程序招標,合同簽定、付款審批、驗收保管未做到職責分離等。
(二)評估風險
評估風險是對企業經營管理過程可能遇到的各種風險進行確認和分析。采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分析判斷風險發生的可能性,評估風險對實現企業目標產生影響的嚴重程度。定量分析方法是對已被識別的風險進行量化估計,通過公式:風險值=風險影響×風險概率,計算出風險值。例如,內部審計人員調查了某施工企業四項業務:(1)對外投資350萬元,失敗的可能性為80%;(2)對外借款1000萬元,不能收回的可能性為60%;(3)應收的工程款3000萬元,出現壞賬的可能性為40%;(4)對外擔保金額2000萬元,承擔連帶清償責任的風險50%。根據前述公式計算的風險損失排序為:(3)1200;(4)1000;(2)600;(1)280。由此可見,第(3)項業務可能造成損失的金額最大,應優先列入審計日程。在風險難以量化、定量評價所需的數據難以獲得時,應采用定性方法。定性分析方法的復雜性和困難在于主觀判斷結果發生的不準確性,不同背景、不同經驗、不同職位的人對同一風險的判斷可能不同。比如,上級主管出于整體考慮,認為某部門經營風險很高,而該部門負責人則認為風險已在控制范圍之內。采用定性方法需要充分考慮相關部門或人員的意見,以提高評估結果的客觀性。內部審計人員處于特殊的獨立地位,可以從客觀的角度分析風險的假設條件,對風險進行評價,提出專業意見。
(三)應對風險
內部審計在識別風險并進行相應的評估以后,根據風險的影響程度采取應對措施。風險應對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回避風險,即采取措施回避可能發生的風險。例如,在工程承包合同簽訂前,審計人員進行程序評審和合同文本評審,保證合同的合法性與合規性;對合同條款評審,尤其是合同價款、工程材料、工程期限、工程質量、工程進度、安全保證、工程款撥付、質保金等敏感條款,要經過仔細商榷,杜絕合同管理失誤的經濟責任。
2、降低風險,即采取措施將風險降低到企業可接受的范圍。例如,在簽訂對外擔保合同時,審計人員根據擔保法的有關規定,檢查企業是否對被擔保人經過詳細的資信調查,對被擔保的項目是否經過仔細的研究,是否經過民主決策,有無因程序不當造成的連帶責任。
3、轉移風險,即通過轉嫁或與他人共擔將風險轉移。例如,承包工程墊資和工程款回收。對工程分包商和材料供應商落實招投標,在簽訂分包和采購合同時在條款中寫明,業主付款后,再按業主付款的比例支付分包工程款和材料款,合理轉移風險。
4、接受風險,即風險已經在企業可接受的范圍之內,不必采取任何措施。例如,在匯率波動較大的時期,大額進出口貿易會導致較大的匯率風險,企業一般會采用外匯期貨來保證將匯率損失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之內;企業在可承受的范圍之內向銀行貸款等。
(四)防范和監控風險
風險管理部門根據風險性質和企業的承受能力制定相應的防范措施,內部審計對制定的風險防范措施進行評價和檢查。評價風險防范措施主要考慮風險的可回避性、可降低性、可轉移性、可接受性,檢查風險防范措施是否充分、得當。例如,審計人員通過詢問控制計算機資料室的人員,確定是否有未經授權的人員接觸系統文件;企業的內部控制執行情況,總要在會計資料文件中表現出來,審計人員抽取一定樣本量的原始憑證、賬簿、報表等書面文檔,檢查內部控制是否得到有效的貫徹執行;向客戶詢證應收賬款余額、對存貨進行實地盤點、審查銀行存款對賬單以核實銀行存款期末余額等,對賬戶余額進行實質性測試,以檢查企業對外提供的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和公允性等。對于存在的風險缺乏充分的控制措施的情況,內部審計人員應提出改進措施的建議,協助企業完善風險反映方案,強化企業的風險防范管理。企業的經營風險并非一成不變,隨著時間的推移,風險有可能增大或減小,因此,內部審計要時刻監控風險的發展變化情況,并確定隨著某些因素的消失或出現而帶來新的風險。
內部審計機構促進企業建立健全風險管理過程,完善風險管理體系,提供風險管理的組織保證。規范企業的經營行為,降低經營風險,為企業的科學快速發展掃除障礙,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為企業增加價值,是內部審計在企業風險管理方面的價值所在。
參考文獻:
1、《審計探索與創新》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審計內容標準化,即對審計事項進行逐級分類。根據電網企業的業務內容,電網企業內部審計內容在一級層次上分為三大類:財務管理類、業務管理類和內控環境。在二級層次上,財務管理類是對所有財務報表項目的審計,包括資金管理類、資產管理類、所有者權益類、收入類、生產成本類、期間費用類和其他類;業務管理類包括工程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營銷管理、綜合管理類、集體企業管理類、金融與產業管理類;內部控制環境類是對公司治理、組織機構、領導經營管理理念、員工職業道德等影響整個企業經營管理的控制環境所作的審計。在三級層次上,如資金管理類分為貨幣資金、債權債務、對外擔保、債務融資、投資等審計;資產管理類、所有者權益類、收入類、生產成本類、期間費用類基本按照會計科目和收入、成本費用核算項目進行分類,這里不再贅述;其他類包括個人所得稅、關聯交易等;在四級層次上,以貨幣資金審計為例,包括資金的預算管理、銀行賬戶管理、資金收付管理、資金保管、銀行預留印鑒和有關印章及票據的管理等。以此逐級分類,直至最后細化到一個個具體的審計事項。
二、電網企業內部審計標準化數據庫
在審計內容標準化框架的基礎上,設計了三個基本的標準化數據庫:審計綜合管理庫、審計人員庫與審計記錄庫;二個支撐審計記錄庫的審計法規庫和審計資料庫。三個基本數據庫及兩個支撐庫的具體標準化框架如下:
(一)綜合管理庫:
該庫是對審計項目管理及其他管理事項的標準化。該庫將所有審計工作項目中需管理的內容進行統一登記,并配備檢索關鍵詞,以方便查詢,同時,將各審計工作項目的結果以附件形式附在每條項目的記錄后面。本庫首先相對固化了審計工作項目的名稱及代碼,將審計工作項目分為審計項目、審計檢查、迎接審計、配合檢查、課題調研、培訓交流和工作總結等7大項目,并根據審計工作項目的具體內容與性質,列出7大項目的所屬二級項目。然后從項目來源角度,對各審計工作項目作進一步分類,以說明各審計工作項目的來源是部門的、上級的、內部的、外部的,還是區域的等。最后對審計工作項目的時間(報告時間)、名稱及內容、實施主體、實施客體、開始時間與結束時間、問題個數、涉及金額、備注(關鍵詞檢索)等項目的內容進行全面登記管理。綜合管理庫是有關每個具體審計項目和其他審計管理事項(課題調研、培訓交流和工作總結等)的基本概況、問題及其結果的數據庫,該庫通過對每個具體審計項目或審計管理事項的全面信息管理,使審計的管理更加全面細致,同時,便于對審計項目或審計管理事項的跟蹤以及對相關人員的考核,是人員庫中審計績效考核和審計記錄庫中的經典案例及其處理意見的重要數據來源。
(二)審計記錄庫:
該庫是對各審計項目的審計過程的標準化管理,是對記錄審計過程的具體審計內容、方法及審計證據的審計工作底稿的標準化管理。該庫將所有審計項目按照上文標準框架的分級分類,對各類審計項目包含的所有審計事項進行標準化管理。將每一審計事項應關注的重點、審計方法、審計依據及審計建議等進行標準化。并以附件形式列明每一事項的記錄格式。審計記錄庫中對審計事項的標準化內容具體如下:(1)審計記錄,包括審計類別和事項描述。(2)關注重點:對某一審計事項應關注的重點的進一步描述。審計資料庫作為記錄庫嵌入的功能模塊,為審計人員收集審計資料,引導審計人員如何完成審計項目提供了資料與智力支撐。(3)審計方法:首先明確具體審計目標,對應于審計具體目標,應采用的審計方法描述;對應審計方法應審計查閱的資料等。(4)審計依據:將可能發現的問題與相關法規依據的具體條款一一對應,并說明具體條款所依據的法規類別、級別、文號和文件名等。審計法規庫作為嵌入的功能模塊,為審計依據提供了知識支撐。該庫將實時更新,由相關人員進行獨立管理。(5)審計建議:對建議的類別、問題描述和建議描述。數據庫將提供同類問題的經典描述與建議。審計記錄庫將企業所有財務、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分解為一個個具體審計事項,再固化每個審計事項下的具體審計目標,根據每個具體審計目標,固化對應的審計方法和應審計查閱的資料,然后再提供相應的審計依據———具體審計條款,最后要求給出相應的審計建議,同時還提供了對應的標準審計底稿和經典審計案例。該庫對審計實務中相互聯系的所有審計環節進行了一一對應的標準化設計,為審計人員提供了具體的審計操作指南,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能按圖索驥,避免了他們在審計各環節的盲目性。如對審計問題的定性與恰當的處理建議一直是審計的焦點和最核心問題,但大多數審計人員的薄弱環節就在于此,該庫針對各具體審計事項,提供了相應的審計建議所依據的具體法規、制度的條款,使審計人員能更加方便快捷地查詢到恰當法規依據條款,提高了審計人員查找審計評價依據的效率,使審計結論有理有據。
(三)人員結構庫:
該庫是對審計人員的管理。該庫集中了所有內部審計人員和外部聘用專家的信息與承擔審計項目的基本情況。包括員工類別、工作單位、職務或職稱、專業、聯系方式、所承擔的項目及其角色等。該庫與綜合管理庫和記錄庫連接,并實時取得相關信息。記錄庫和綜合庫中顯示的該人員完成審計項目的數量、質量,其描述的審計問題和撰寫的建議被引用或點擊的次數為審計績效評價提供了較為客觀的依據。該庫通過與記錄庫與綜合管理庫的連接,使審計人員的工作情況能夠實時全面地反映在數據庫中,可以隨時查詢每個審計人員的完成的工作量及其質量,通過審計人員所做的審計底稿模版、審計處理被引用的情況等,為審計績效評價提供了全面可靠的依據。
(四)資料庫與法規庫:
這兩庫分別對審計涉及到的審計資料與審計法規依據的匯總和分類。資料庫將所有審計項目涉及到的應審計查閱的資料分為共用的基礎資料和按照審計內容標準化的分級分類資料。法規庫則對審計依據分為國家層面和公司層面兩個層次,并按照內容對各層次下的法律、法規、制度、準則等進行分類匯總。這兩個庫嵌入審計記錄庫,是對審計記錄庫的知識支撐。以上三個庫相互聯系貫通,審計記錄庫是對審計知識經驗的標準化,綜合管理庫是對審計項目和其他審計管理事項的全面的標準化管理,資料庫和法規庫及人員庫為審計記錄庫提供了人力和智力支撐。審計內容標準化框架貫穿于資料庫、法規庫及審計記錄庫。由于審計記錄庫中是根據審計項目下的具體審計事項的標準化,所以審計人員可根據自己承擔的審計項目或具體任務,下載相關模塊或模塊里的細分模塊,到現場依標準化底稿與資料進行審計。
三、電網企業內部審計標準化實踐的啟示
從以上國家電網華東分部對電網企業內部審計管理標準的研究與實踐,我們可以看到,相對于社會審計,內部審計由于審計內容涉及經營管理,評價標準具有多樣性與復雜性等特點,導致各單位內部審計的差異性較大,所以在內部審計標準化上,單位自身對內部審計的標準化體系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另外,國家電網華東分部的研究給我們的啟示還包括:
(1)結合業務與管理特點,對審計事項進行科學合理的分級分類是內部審計標準化的基礎。
華東電網將審計內容分為財務管理類、業務管理類和內部控制環境等三大類,并進一步逐級分類,這樣標準化模板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將內部控制五要素中的風險評估、信息與溝通、控制措施和監督等四個要素融合到財務審計和業務管理審計中,而將影響全局,但與財務和業務控制沒有直接聯系的控制環境單獨作為一個標準化模塊,避免了標準化模塊中有密切聯系內容的分割和不應有的重復,這種分類合乎實際,易于實務人員的理解。
(2)在審計事項標準化上,通過對逐級分層的審計事項的標準化,可以有效提高了標準化體系的實用性與靈活性、減少了內容的重疊。
對審計項目下所屬審計事項進行標準化,逐級分層細化,這些審計事項包含了企業財務、業務、內部控制等各方面的內容,審計人員可以根據不同類型審計項目對審計事項進行任意取舍和自由組合,便于審計人員按需下載、拷貝,增加了標準化模板的靈活性與適用范圍,減少了從審計項目標準化所帶來的審計內容的大量交叉重疊和系統中的大量重復的數據。
(3)按邏輯順序,一一對應地標準化所有審計環節,可以有效彌補部分審計人員專業能力的不足。
審計流程標準化上沿著審計事項→關注重點→審計方法及查閱的資料→發現問題及對應法規制度依據→相應的標準底稿模版→經典案例這一縱向貫通的邏輯關系進行數據庫的框架構造,徹底改變那種將這些知識、技能、經驗各自獨立存放,互不相連的做法。這種構架模式將它們有機地串聯起來,打破了它們之間的壁壘。審計人員只要明確自己的審計任務,就可在系統中看到應審計的事項、關鍵風險點、審計方法、應審閱的資料,對可能查出問題的定性,審計依據的具體法規條款,直到最后審計處理意見的撰寫。這種審計流程的標準化體系也大大提高該了審計效率。
(4)可充分利用標準化體系中的資源共享,來提高了審計績效考核的群眾性和客觀性。
論文關鍵詞:鄉鎮中學財務管理問題探析
近年來,鄉鎮中學的財務管理越發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及時有效地解決中學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直接關系到我市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關系到全市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解決鄉鎮中學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就成為當務之急。本文試圖就我市鄉鎮中學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成因及對策作粗淺的探討。
一、鄉鎮中學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經調查得知,目前我市鄉鎮中學財務管理混亂現象非常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違紀收費現象嚴重
一是超標準收費。當前,雖然實行了義務教育,免收學雜費,但是仍有一些學校在資料費、班會費、住宿費和代辦費等方面超標加碼。二是巧立名目收費。這種情況多見于一些特殊的年級,如畢業年級的照相費、考試費;起始年級的檔案費。三是重復收費。這主要表現在學期開始已收繳了的費用,在學期結束或中途時,又再次收取該項費用。如有些規定的用書資料,其費用已包含在開學初規定的征費標準中,而中途發放時又要學生再繳這筆費用。四是搭車收費。主要表現在某些學校趁開學統一收費之機,將一些學生無需交納的費用也“一視同仁”地收取。如某些學生未在學校搭膳住宿,也被學校收繳了搭膳費或住宿費。上述四種亂收費現象往往同時或多數存在于我市某些中學,積少成多,往往一學期、一學年亂收費的數量極其驚人。
(二)支出泛濫混亂
鄉鎮中小學的經費雖然緊張,但支出的無計劃性和無預算性,使得支出過濫過亂。主要表現在:一是吃喝招待費過多。近年來財務管理論文,鄉鎮中學的招待費有增多趨勢。有些鄉鎮干部和教育主管部門領導借口到學校檢查工作,往往要求中學接待,大吃大喝,甚至還洗頭、按摩、包小姐。學校也常常利用請吃請喝與地方拉關系。二是亂送禮現象普遍存在。每年春節、中秋節、教師節等節日,許多中學都有給鎮領導、主管部門領導送禮送“紅包”的慣例論文提綱格式。三是盲目購物。特別表現在各中學普遍存在亂購亂訂復習資料、參考資料和教具等,尤其是近年來有關中學為了應付上級主管部門名目繁多的“驗收”,耗費大量資金,購買了大量的一時難以利用的幻燈機、錄像機、電視機和電腦等。四是亂發錢現象時有發生。逢年過節,學校就想方設法給職工發些什么福利;教職工工作上每拖一點時間,校長都要發些加班費;每次考試,學校總想方設法發資金。吃喝招待和亂送、亂發亂購,是目前我市鄉鎮中學支出上的“黑洞”。
(三)會計制度不健全,票據管理混亂
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沒有使用符合規定的標準收據。部分鄉鎮中學收費不但沒有開具財政部門統一印制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收據”,而且開具的收款收據手續不全,除了收款人簽章外(有的甚至只寫一個“姓”),沒有任何其他簽字和印章,更有甚者連學校的公章都不蓋。二是收費干脆不開票據。部分中學除開學初的收費外,中途的其它收費,不管合理不合理,一概不開票。三是支出票據“白條”多。這種現象幾乎各校都有,普遍存在。除了學校集體從新華書店購進的課本教材和主管部門統一購物和調撥的經費外,其余支出許多都是“白條”,并且“白條”上“經辦人”、“證明人”、“使用人”和時間、地點都不全,往往只是會計寫個條子,校長簽了“同意支出”就入賬。
(四)大量教育經費被嚴重侵占
一是學雜費被大量調用。按國家政策規定,中學的學雜費主要是用于改善辦學和學校辦公條件,而有的鎮政府在財政吃緊的情況下,不顧政策規定,大量調用中學的學雜費用于發放黨政事業單位的職工工資,甚至有些學校的代辦費都被調用一空。學校處于“無米下鍋”的狀態,不得不出“亂收費”之下策。二是各種攤派伸手學校。什么治安費、環衛費、贊助費、捐款等應有盡有。三是固定資產被占現象屢禁不絕,突出表現在學校的操場、房屋常常被占用,至于課桌、磚瓦被盜現象則更為普遍。
(五)財務赤字嚴重
收支不平衡,財務赤字已成為各中學的通病,盡管大家都不停地亂收,但遠遠不能滿足支出的速度,因此赤字在不斷加大。在制止亂收費的社會氛圍中,在赤字的壓力下,許多鄉鎮中學又不得不靠拿貸款過日子。個別無法拿銀行貸款的中學又不得不去拿民間的“高利貸”。
二、鄉鎮中學財務管理存在問題的原因
鄉鎮中學財務管理問題的成因很多,歸納起來分析,共性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落后
一個地區中學財務管理客觀上受這個地區生產力狀況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本人認為,我市鄉鎮經濟發展水平的低下,尤其是地方政府對中學教育投入總額的不足財務管理論文,是造成中學財務管理混亂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因。政府該給的錢沒法給,該發的沒法發,該辦的事沒法辦,逼著許多中學違反政策“自謀生路”。相反,因政府困難,不該調用的錢調用了(比如代辦費),不該攤派的攤派了(比如訂報紙、強制性捐款等),這些都加劇了中學經費的困難和管理上的混亂。在一定程度上說,經濟越困難的地區,中學教育越難辦,中學的財務管理越不規范。
(二)鄉鎮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忽視對教育資金使用過程的管理
近年來,許多鄉鎮政府對中學的財務管理,往往是注重了投入和支出,疏忽了使用過程的管理。鄉鎮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門,也往往重視了各中學的教育教學管理和人事管理,而淡忘了對財務的管理,甚至對有關中學財務管理中暴露出來的問題睜只眼閉只眼,包庇問題阻礙查處。許多中學財務管理中問題的發生,還直接與某些有關領導及部門有關,比如“專款不專用”,招待費開支居高不下等問題。
(三)校長和教師隊伍的不穩定
教師的職業對一個教師來講是很穩定的,一個大中專畢業生一旦跨進鄉鎮中學教師的行列,那么他(她)要改行從政或從事其他事業單位的工作,往往比登天還難。但鄉鎮教師的工作位置也不夠穩定,許多鄉鎮每年暑假都要進行一定規模的學校領導班子和教師隊伍的調整。隊伍的不穩定是造成學校財務管理混亂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許多校長和教師對前任領導財務管理中的問題和漏洞“概不負責”,而在自己短暫的任期內,對經費的收支也有恃無恐,更談不上責任。
(四)教職員工的師德和法紀觀念淡薄
應該說,這是造成中學財務管理混亂的非常重要的內因。目前絕大多數鄉鎮中學教師對教育經費收支的政策與法規知曉極少,對會計制度更是很少了解,因此往往是想收費就收費,想花錢就花錢。更有許多教職員工師德觀念淡薄,目光總是盯住資金福利,不比貢獻只攀收入,甚至逼著校長亂花錢。
(五)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
因為絕大多數鄉鎮沒有統一制訂規章制度,許多中學也不主動制訂關于財務管理的規章制度,尤其預算制度、結算制度、內審制度、民主理財制度等規章制度是應有全無,所以無制度可依也使許多鄉鎮中學在財務管理上是無拘無束,職、權、利、責和風險的關系非常模糊。
(六)財會人員專業素質不高
目前,我市部分中學的財會人員甚至由學科教師兼職,不僅不懂《會計法》、《審計法》等財會法規,而且對財務賬目業務知識也是糊里糊涂,至于編制預算、提出財務報告和作出財務分析財務管理論文,更是不可能的事,而且這些鄉鎮中學的財會人員大多數沒有“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會計電算化合格證”等證件。財會人員應是學校的管家,但“財會盲”型的“管家”是無論如何擔當不起自己責任的,“不會管”必然造成財務管理的“不規范”。
(七)審計和督查工作滯后
及時審計和督查是預防和解決鄉鎮中學財務管理混亂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我市教育主管部門、審計部門財會人手少,很難及時把握審計這一關;年度的例行審計無法解決財務管理中諸多的問題。甚至部分中學的財務多年沒有被審計過,一直是“我行我素”,以致混亂的問題成堆,達到無法挽回的地步才被引起過問。
三、解決鄉鎮中學財務管理存在問題的對策
無可置疑,解決目前鄉鎮中學一系列財務混亂的問題,應成為各級地方政府關心教育和教育主管部門管理教育的當務之急。筆者認為,解決鄉鎮中學財務管理一系列混亂問題,至少必須采取五大措施:
(一)地方黨政和教育主管部門領導必須高度重視
強化鄉鎮中學的財務管理極其重要,而要做好這項工作,前提條件是地方黨政和教育主管部門領導的高度重視。首先,要強化對鄉鎮中學財務管理重要性的認識論文提綱格式。認識到強化財務管理是加強鄉鎮中學管理的重要的中心工作之一,是政府行為的重要職責,是提高教育投入的效益、保證地方教育等社會事業持續發展的有效保證。現在有些鄉鎮的黨政領導抓經濟建設和法制建設的力度很大,對教育的投入也比較重視,教育經費的投入一般在地方預算支出中占相當大的比重,但往往只管撥付經費,不管經費的使用過程,這種狀況必須改變。其次,要落實鄉鎮政府的財政所、鄉鎮分管部門、教育主管部門和審計部門等各職能部門領導在鄉鎮財務管理過程中的責任,尤其要進一步明確有關部門和領導監督的責任。再次,要定期通報各中學財務管理的狀況,及時處理違規的人和事,尤其是對管理混亂、問題很多,并且領導和教職員工有以權謀私和經濟問題的中學,一定要盡快審計和查處,迅速解決問題。
(二)加強教職工的教育,提高教職工的素質
廣大教職員工素質的提高,是強化鄉鎮中學財務管理的基礎。強化這一基礎的重要和必要的手段是強化教育。一是要加強對廣大教職員工的政治理論教育,不斷提高其政治素質。二是要加強法紀教育,不斷增強守法意識。尤其是要加強《會計法》、《審計法》、《中小學校財務制度》以及預算內、外資金管理規定的教育,使廣大教職員工尤其是中學校長在收錢和用錢問題上進一步慎重。三是要強化師德師風教育,不斷弘揚敬業精神和增強奉獻意識。尤其是要通過教育,制止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唯利是圖”思想對廣大教職員工的侵蝕,使大家忍耐經濟上的“貧窮”,追求精神上的富裕,堅決不做違反財務管理規定的事。四是要強化鄉鎮中學財會人員業務知識的專項培訓,不斷提高財務管理的業務素質。
(三)建立和健全相關的財務管理制度
防止和解決鄉鎮中和學財務管理混亂的問題,重要的保證是建立健全有關財務管理的制度。從目前狀況來看,必須建立和健全的制度與規定有:預算制度、資金管理制度、固定資產臺帳制度、票據審批及管理制度、結算及轉賬制度、專款專用制度、收支兩條線制度、收費許可證制度、財務公開制度、審計制度、民主理財制度財務管理論文,取消校級招待費制度。當然建立和完善這些制度最好遵循“由粗到細”的原則,必須結合本地和本校實際,要在操作性和實用性上動腦筋。
(四)強化全方位監督
光有整套的財務管理制度,不一定就能解決目前鄉鎮中學財務管理中的混亂問題,關鍵的是堅持監督,以防有關規章制度變成一紙空文。一是要堅持領導監督,二是要堅持群眾監督,三是要堅持社會監督,進而形成全方位監督網絡。特別是要強化學校內部的民主理財,強化學生家長、鄉鎮干部對學校的監督和教職員工對財會人員的監督。
(五)改善教育管理體制
解決鄉鎮中學財務管理混亂的狀況受許多客觀因素的制約,要在整治和管理效果上求突破,管理體制的突破很有必要。國家財政部和原國家教委制定的從1997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小學校財務管理制度》中明確規定:“不具備條件或不需要單獨設置財務機構的中小學校,實行‘集中管理,分校核算’的體制。即在一定區域內,設置中心財務機構,統一管理區域內中小學校的財務活動,學校只設報賬員,在校長領導下,管理學校的財務活動,統一向中心財務機構報賬”。“具體實行何種體制,由地方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確定”。本人認為,教育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要從實際出發,有必要對部分鄉鎮中學迅速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規范鄉鎮中學的財務管理。
參考文獻:
1、李周寧:《學校財務會計手冊》,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年3月
2、張以名:“高校財務管理問題與對策芻議”,《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3月
3、張榮海:“我國企業內部財務控制制度的現狀與改進措施”,《商場現代化》,2005年第8期
4、胡英梅:“高校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
傳統審計風險模型是由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1983年提出的。該模型(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可以解決交易類別、賬戶余額、披露和其他具體認定層次的錯報,發現經濟交易和事項本身的性質和復雜程度發生的錯報,發現企業管理當局由于本身的認知和技術水平造成的錯報,以及企業管理當局局部和個別人員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錯報。從而將審計風險(此時體現為檢查風險)控制在比較滿意的水平。但如果存在企業高層通同舞弊、虛構交易,也就是戰略和宏觀層面的風險,運用該模型便會捉襟見肘了。現代風險導向審計以被審計單位的戰略經營風險分析為導向進行審計。因此又被稱為經營風險審計,或被稱為風險基礎戰略系統審計。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按照戰略管理論和系統論,將由于企業的整體經營風險所帶來的重大錯報風險作為審計風險的一個重要構成要素進行評估,是評估審計風險觀念、范圍的擴大與延伸,是傳統風險導向審計的繼承和發展。在該理論的指導下,國際審計和鑒證準則委員會(IAASB)了一系列新的審計風險準則,對審計風險模型重新描述為: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IAASB,2003)。由此,我們可以將目前審計執業界普遍使用的審計風險模型稱之為傳統審計風險模型,而將新模型稱之為現代審計風險模型。
現代審計風險模型的發展
現代審計風險模型在傳統審計風險模型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形式上有所簡化,但審計風險的內涵和外延卻擴大了。其中重大錯報風險(riskofmaterialmisstatement)包括兩個層次:會計報表整體層次(overallfinancialstatementlevel)和認定層次(assertionlevel)。
(一)認定層次風險
認定層次風險指交易類別、賬戶余額、披露和其他相關具體認定層次的風險,包括傳統的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認定層次的錯報主要指經濟交易的事項本身的性質和復雜程度發生的錯報,企業管理當局由于本身的認識和技術水平造成的錯報,以及企業管理當局局部和個別人員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錯報。
(二)會計報表整體層次風險
會計報表整體層次風險主要指戰略經營風險(簡稱戰略風險)。把戰略風險融入現代審計模型,可建立一個更全面的審計風險分析框架。
1.從戰略風險的定義來看:戰略風險是審計風險的一個高層次構成要素,是會計報表整體不能反映企業經營實際情況的風險。這種風險源自于企業客觀的經營風險或企業高層通同舞弊、虛構交易。傳統審計風險模型解決的是企業的交易和事項在本身真實的基礎上,怎樣發現會計報表存在的錯報,將審計重點放在各類交易和賬戶余額層次,而不從宏觀層面考慮會計報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錯報風險,這很可能只發現企業小的錯誤,卻忽略大的問題;現代審計風險模型解決的是企業經營過程中管理層通同舞弊、虛構交易或事項而導致會計報表存在錯報怎樣進行審計的問題。
2.從審計戰略來看:現代審計風險模型是在系統論和戰略管理理論基礎上的重大創新。從戰略角度入手,通過經營環境—經營產品—經營模式—剩余風險分析的基本思路,可將會計報表錯報風險從戰略上與企業的經營環境、經營模式緊密聯系起來,從而在源頭上和宏觀上分析和發現會計報表錯報,把握審計風險。而將環境變量引入模型的同時,也將審計引入并創立了戰略審計觀。本免費畢業論文來自酷-
3.從審計的方法程序來看:現代審計風險模型注重運用分析性程序,既包括財務數據分析,也包括非財務數據的分析;且分析工具多樣化,如戰略分析、績效分析等。例如畢馬威國際(KPMG)為應用現代審計風險模型的理念與方法,研究制定了經營計量程序(BusinessMeasurementProcess,BMP),專門分析企業在復雜的市場環境和產業環境下的經營情況,以確定關鍵經營風險如何影響財務結果。BMP提供了一個審查影響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流的分析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