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5 19:22: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考調查報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對比分析我國高校大擴招前20年(1977-1998)和后10年(1999-2010)高考狀元就讀專業情況發現,1977-1998年的高考狀元就讀專業的分布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相對而言,比較理性。這種選擇更符合國家和社會的需要,較多考慮的是專業的預期貢獻而非個人的預期收益。而1999-2010年的高考狀元專業選擇就大不相同,呈現出明顯集中于熱門專業的特點,如經濟管理、生命科學、電子信息、法學和計算機等專業,近年來,選擇經濟管理專業的高考狀元更是有增無減,其集中度大大提高,2010年,全國有近七成高考狀元選擇就讀經濟管理專業。
中國校友會網大學評價課題組首席專家、中南大學蔡言厚教授分析指出,這種選擇無論是從國家角度、還是從個人的角度都是不利的,而且遠遠超出了社會對于頂級經管人才的容納度。盡管目前我國已經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但作為高考的狀元永遠是精英教育的受益者,人們有理由對這些高考狀元提出更高的要求,古今中外皆莫例外。這些人應該努力成為民族的楷模,為國家、為民族、為人類做出較大的貢獻!遺憾的是,據不完全統計,選擇經濟管理專業更多的是個人的預期收益,而非專業的預期貢獻!
試問這么多優秀人才扎堆經濟管理專業,是興趣使然還是市場經濟驅動?答案不言而喻!如果絕大多數高考狀元抱著“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心態,無論于己,還是于國于民都是不利的:就個體而言,幾近于“變相自殺”、對國家而言,頗有點“暴殄天物”。對于高考狀元來說,應該具有立志、苦讀、敬業、報國四種優秀品質,這是人們對高考狀元的普遍期望,正所謂“達則兼濟天下”,狀元應該有這樣的抱負、志趣和雄心。
一、明考綱要求
實用類文本閱讀考綱要求:閱讀評價中外實用類文本。了解訪談、調查報告、新聞、傳記、社科論文等實用類的文體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準確解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內容、構成要素和語言特色,評價文本產生的社會功用,探討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
二、明文體特征
(一)人物傳記:傳記是遵循真實性原則,用形象化的方法記述人物的生活經歷、精神風貌及其歷史背景的一種敘事性文體。傳記的文體特點是真實性和文學性。真實性是傳記的第一特征,但傳記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歷史記錄,它需要用藝術的手法加以表現,以達到傳神的目的。
(二)新聞:新聞是對新近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或者早已發生卻是新近發現的有價值的事實的及時報道。新聞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包括消息、通訊、特寫、電視新聞等;狹義的專指消息。新聞的基本特點是迅速及時、內容真實、語言簡明。六要素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基本結構包括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標題、導語、主體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結語有時則包含在主體里面,結語有時可省略。標題要求準確、凝練、新穎、醒目。導語多為消息的第一句話或第一段話,以凝練簡明的語言,概述新聞的主要內容或事實,鮮明地揭示新聞的中心。主體對導語內容進行展開和補充,是消息的軀干。結語為消息的最后一句話或一段話,對全文內容作概括性小結。
(三)訪談:訪談主要指的是對個人或某一事件或者某個問題,進行專題性訪問的一種新聞報道形式。基本特征是針對性、專題性、典型性。
(四)調查報告:調查報告是根據特定目的,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對某一客觀事物進行調查研究之后寫成的書面報告。調查報告由開頭、主體和結尾三部分組成。開頭一般就調查目的、對象、經過、時間、方式、方法和結果等一些情況作簡要說明,使讀者先形成一個總的印象,以便迅速把握全文的中心。主體是充分地表現主題的重要部分。在內容安排上,主要采取縱式(按照調查的順序、時間的順序或是根據事件發生的先后過程來寫)、橫式(按調查的內容分為幾個部分)和對比(把兩個不同對象加以對比寫)三種形式。結尾可以是總結全文,深化主題;可以是展望未來,提出希望;可以是歸納主題,強調意義;也可以沒有明顯的結尾,全文由總到分,說完了事。調查報告的寫作要求材料真實、對象典型、敘議結合、針對性強。
(五)科普文章:科普文近乎科技說明文,是指研究自然科學及技術方面的文章。科普文的主要特點是知識性,語言要求準確而又生動形象。說明的順序一般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列數字、畫圖表、引資料(詩文)等。
三、明類型方法
盤點近幾年高考實用類文本閱讀共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客觀選擇型
1.明特點,重整體。客觀選擇題涉及文體基本特征、主要表現手法、思想內容、構成要素和語言特色等很多方面,所以一定要明了該體裁的基本特點,還要有整體意識,不能管中窺豹。
2.看局部,細比較。此類題還會從詞句理解、信息篩選等小的方面設題,所以還要看局部,找到選項在原文的信息點,認真進行比較,從而選出正確答案。
(二)篩選概括型
1.理結構,定區域。解讀實用類文本,理清結構是解題的前提。從大范圍上要理清全篇文章的結構,從小范圍上要理清自然段的結構。
2.篩要句,提要詞。選好答題區域后,接下來就該篩選關鍵句,提取關鍵詞了。
3.善整合,分點答。篩選出關鍵詞后,要善于結合文章內容,用自己的話分要點整合出來,寫出較為完美的答案。
(三)解釋語句型
1.摘要詞,釋詞義。做此類題,一定要善于篩選關鍵詞,關鍵詞解釋清楚了,整個句子的含義也就明白了。一般情況下,指代性詞語、主要修飾語、動詞性短語、運用修辭語等都是應該重點注意的詞語。
2.重語境,平實答。解釋重點詞語時,一定要結合上下文的語境,甚至是整篇文章的內容,以達到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要求。表述時應把運用修辭、修飾語的生動語句或含蓄的哲理性語句轉化為平實直白的句子。
(四)語段作用型
1.明文體,看位置。不同文體、不同位置語段的作用是不一樣的。新聞、調查報告相應位置的作用一定要結合文體的特點。人物傳記、科普文、訪談等文首作用多為開篇點題,照應題目,總領全文,渲染氣氛,奠定感情基調,引起下文,設置懸念,為下文作鋪墊等;文中多為過渡,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照應前文等;文末多為總結全文,深化主題,點明中心,升華感情,照應開頭,畫龍點睛等。
2.研內容,析結構。答此類題時既要研習內容,答出內容上的作用,又要分析結構,答出結構上的作用。如2013年山東卷19題讓回答“第②段介紹‘我’與定和初見時的情形在文中的作用”,答案的第一個要點“交代了定和選擇音樂的過程和原因”是內容上的作用,第二個要點“引出‘音樂迷’的由來,呼應題目,為后面寫他對音樂的癡迷作鋪墊”是結構上的作用。
(五)鑒賞技巧型
1.點手法,簡分析。表達技巧一般分為三個方面:(1)表達方式,議論、抒情、描寫、記敘、說明等。(2)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夸張、引用、雙關、借代等。(3)表現手法,有對比、襯托、正側結合、抑揚、虛實、象征等。點明手法后,還要結合文本做簡要分析。
2.聯主旨,答效果。點手法,簡分析后,還要結合文章主旨,答出運用該手法的作用和表達效果。
(六)概括形象型
1.觀描寫,聯背景。分析人物形象時要根據對人物的敘述或描寫,理清人物做了哪些事,觀察其言行,揣摩其心理,還要結合時代背景,把人物放在社會環境中去考量。
2.先概括,后分析。整合答案時先用形容詞或動詞短語概括形象,然后結合具體的事例或描寫進行分析。
如2011年高考廣東卷20題(④⑤⑥三段文字寫出了梁宗岱在文學活動中的哪些性格特點?)就是此類型。參考答案是“為人富有激情(概括),尤其在辯論時更能顯示雄辯的才華(分析)。隨性灑脫(概括),朗讀起來氣勢磅礴,任由性情勃發(分析)。治學嚴謹,才華橫溢(概括),一個字一個字計較,力求和原作一致,翻譯作品達到接近原著”(分析)。
(七)鑒賞語言型
1.觀文體,明風格。做此類題時應先看是哪種文體,明確該文體的常見語言風格,并思考文本和常見語言風格的異同。實用類文本常見的語言風格有準確、平實、華麗、幽默、辛辣、自然、口語化、清新質樸、凝練簡明、含蓄深沉、生動形象、寓莊于諧、富有情趣、地方色彩較濃等。
2.定特點,析例子。答題時應先點明特點,再舉例分析,然后答出表達效果。
如2012年高考福建卷15題的參考答案示例二:本文語言生動,善于運用比喻、擬人的手法生動地說明對象的特征(點明特點)。如笫⑤段“它們的鳴,和南歐人在戀人窗外所奏的夜曲同是哀切的戀歌”一句(舉例分析),運用比喻的手法生動地說明了雄蟋蟀發音器官發達、發音富有技巧、所發的聲音對雌蟋蟀具有誘惑力(表達效果)。再如,第⑥段“這時的鳴聲……直至雌的自愿接受為止”這幾句,綜合運用比喻、擬人的手法生動地說明了蟋蟀戀愛過程中“極端的雌尊雄卑”( 再舉例分析+表達效果)。
(八)開放探究型
一、兩者相同的地方
1.都較重視“義理”教育。“義理”教育,即“道”的教育。“文以載道”是我國語文教材一個鮮明的特色。不過,近年來,我國語文教材已由“義理”本位逐漸過渡到“語言”本位,但滲透“義理”的選文在語文教材中仍占較大的比例。美國語文教材同樣重視“義理”教育。例如,六年級文學教材第二單元主題為“英雄”,教材的選文有,生活中的英雄:小說《勇敢點,戴納》、《兒童英雄:救人者、幸存者和有才能者的真實故事》、詩歌《搶救》;勇敢和善良:小說《卡羅琳的第一百件事》、小說《數星星》;杰出人物《狂人瑪吉》、小說《澤利》、詩歌《婦女》。教材通過這些英雄人物的介紹,旨在教育學生要像他們那樣沉著冷靜、不畏困難、勇敢地挑戰困難。
2.兩者都很重視學生的閱讀與寫作。閱讀和寫作能力的高低是美國衡量語文教學質量的一把重要標尺。因為,若閱讀能力低就不能理解諸如歷史資料、科學報告和經濟技術文件之類的重要資料,就無從下手進行研究性學習。同樣,在美國人看來,寫作水平差,也勢必影響學術研究、經商和專業工作等。所以,美國語文很重視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我們從六年級教材《文學寶庫》中就可以窺見一斑。教材除了課堂閱讀外,每個單元還開列了“書架”,用于推薦書目,簡要介紹書目的內容。如第一單元的“書架”推薦了五本書:(1)《整天》(大衛.麥考德),(2)《代王子受罰的男孩》(悉德.弗萊喜曼),(3)《弗瑞斯比夫人和涅姆鼠》(羅伯特.C奧布賴恩),(4)《六年級借宿生》(伊芙.邦庭)(5)《聰明人范西利莎》(約瑟夫.謝爾曼整理)。這些文章指在通過大量的閱讀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樣,我國的語文教材也很注重培養學生這兩方面的能力,對國內的語文教材,大家都比較熟悉,在此就不進行分析了。
二、兩者相異之處
1.兩者編排體系不一樣。美國的語文教材包括語言和文學兩大類。語言類的內容主要指語言知識的學習和語言技能的訓練,包括語言技能、實用寫作、有效交流等;而文學類的內容主要有美國和英國各主要歷史時期著名作家的作品以及歐洲和非西方著名作家的翻譯作品,包括當代文學、英國文學、美國文學、歐洲文學等等。初中階段的語文教材以語言和文學并重,高中階段的語文教材以文學為主。而我國的語文教材將語言知識、文學的學習都融于“選文”中,沒有截然分開的語言和文學兩大類教材。在編排體系上,兩者也各有特色。美國的文學類語言教材主要有三種類型的編排體系。(1)按文學作品主題編排。如六年級文學教材《文學寶庫》第三單元按“遠方的文化”主題編排,“遠方的文化”這一單元又細分為非洲探險、跨越時間、跨越國界三個小主題,分別對應的選文是,非洲探險:科學小品文《緊閉的門后》,小說《模仿樹和葉子》;跨越時間:童話《鴿子王子》、科學小品文《城堡》;跨越國界:小說《橫渡太平洋》、詩歌《東方地平線》、人物紀實《名字:諾姆貝瑞斯》。(2)按作品體裁編排。如八年級文學教材《文學》(銀級)按短篇小說?戲劇、紀實 、散文、詩歌、美國民間文學、長篇小說分單元進行編排。(3)按歷史時期編排。而我國的語文教材大多按作品體裁進行編排,分為記敘文、說明文、議論言、詩歌、文言文、文學評論等單元。
2.美國語文教材重研究能力的培養,我國語文教材在這方面有所欠缺。美國是一個崇尚創新的國家,其語文教材也很重視學生研究能力的培養,以凸現學生的自主性、實踐性是低年級還是高年級的語文教材,都對此有要求。試以六年級《語言》教材為例,六年級《語言》教材第十二部分第一單元共有七篇課文,其中第一課介紹調查報告的定義及其結構,第二課講解如何尋找調查報告要回答的問題,第四課介紹如何利用資料獲取信息,第五課讓學生評估獲得的信息、留下與調查報告內容相關的材料,第六課教學生總結概括所獲信息,做成筆記,第七課則要求學生運用分類、縮寫、排序等技能組織筆記上的內容,寫出提綱,完成調查報告(或論文)。教材注重“初選課題一重選課題—制定計劃—資料分析—調查研究—實驗研究—論文撰寫”等研究歷程,讓學生獲得實踐研究和學習語言的切身感受。而我國語文教材在這方面有所欠缺,同樣是調查報告,最多讓學生知道什么是調查報告、怎樣寫調查報告,給兩篇范文讓學生“依葫蘆畫瓢”,很少像美國語文教材不厭其煩地要學生親自調查研究。不過,國人已逐漸意識到了這一點。近年來,上海就較強調研究能力的培養。如上海楊浦高級中學的《漢語新外來詞的現狀與發展研究》就搞得比較成功,深受學生的喜歡。
3.美國語文教材注重跨學科知識的綜合,而我國語文教材卻未體現。
美國語文教材較重視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知識的融合,如六年級文學教材每一個單元之后都有一個“connection”,即“和其他學科課程的聯系”。這部分內容豐富多樣,異彩紛呈,旨在使學生體會各學科之間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的關系。學科之間的融合有利于學生將各科知識融會貫通,有利于綜合思維和多種技能的培養。如,《上尉和他的馬》一文的練習設計,就要求從百科或其他參考資料中查找非洲野生動物的資料;《火星上的罪惡》一文的練習,就要求學生找出美國的四個時區及其之間的時間差,還要求學生畫一幅美國地圖,表明不同時區的位置。我國的語文教材像這種跨學科知識的融合還未曾體現。近年來,上海比較重視這一點,如今年高考上海綜合能力考試卷(理科)首次出現了跨學科知識的題。題目大意如下:上海市中學生正在展開研究性學習,這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起到了積極作用。下面是學生提出的三個課題──上海入骨髓庫的心態剖析:上海地區太陽能利用可行性研究;上海地區降雨酸度情況調查研究。要求:寫出所選的課題名稱,并簡單陳述理由;簡要列出你的研究計劃和研究方法;該課題最后成果的形式。雖然是理科的綜合考試卷,似乎與本文的行文有些“風馬牛不相及”,但其體現的一種教育理念卻與本文所述的美國語文教材注重跨學科知識有一致之處,故在此將其提出。盡管學生的答題情況不甚理想,有的甚至連什么叫“陳述理由”都不清楚,特別是對“研究計劃”、“研究方法”、“成果形式”之類更是回答得千差萬別,但它畢竟是一次大膽的嘗試。能為我們的教學及教材編寫提供一些新的觀念、新的思路。所以,筆者真心地期待著我們的語文教材多一點“跨學科知識的融合”。
作者簡介:許衍琛,南開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社會學系博士研究生。(天津/3
>> 異地高考政策:具體規則與利益博弈 異地高考:“博弈”背后 混合方法研究:教育研究的復雜性范式 基于演化博弈論的知識聯盟動態復雜性分析 論會計準則的制定:基于復雜性的博弈分析 企業合作創新博弈中復雜性與演化均衡穩定性分析 電力系統復雜性的初步研究 會計系統的復雜性及研究思路 基于復雜性思維的教學設計研究 語言順應論中的復雜性思想研究 《西廂記》主題思想復雜性研究 關于復雜性研究的哲學思考 關于任務復雜性的書面輸出研究綜述 當代建筑“形體復雜性”問題研究 高校教師教學評價的復雜性研究 計算復雜性 降低存儲復雜性 管理復雜性分析 復雜性的自由 基于復雜網絡理論的供應鏈復雜性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012-08-31.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1號)[EB/OL].http:///tjfx/jdfx/t20110428_402722253.htm, 2011-04-28.
[3]陳一壯.埃德加·莫蘭復雜性思想述評[M].長沙: 中南大學出版社, 2007.215.
[4]李玉蘭.“異地高考”:“答卷”落地還有多遠[N].光明日報, 2013-02-06(5).
[5]李凌.異地高考方案透析[N].中國教育報, 2013-01-19(3).
[6]范先佐.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的教育公平與制度保障[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7(1):15.
[7]勞凱聲.教育權論[M].江蘇: 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3.93.
[8]馮邦,崔夢川.關于農民工對異地高考政策反響的調查報告[J].上海教育科研, 2013(1):49.
[9]張強.放開異地高考對廣東有利[N].廣州日報, 2012-03-10(A6).
[10]楊薇.廣東異地高考政策設置難度大 招生指標成關鍵.[EB/OL].http:///edu/2012/12-08/4393082.shtml, 2012-12-08.
人口發展戰略“三步走”
第一步,“控制”、“提高”、“調整”相結合,重點在人口的數量控制,把高生育率降低到更替水平以下,實現人口再生產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類型的轉變。第二步,在穩定低生育水平和走向人口零增長過程中,大力提高人口素質和適時調整人口結構,逐步實現由“控制”為重點向“提高”、“調整”為重點的過渡,促進人口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第三步,零增長以后,由于人口的慣性作用將呈一定程度的減少趨勢,再依據屆時的經濟、社會發展以及資源、環境狀況,作出全方位理想適度人口的抉擇。
——田雪原
韓國客機失事給中學夏令營潑了瓢冷水
韓國客機失事事件后,有學生家長反映:因收到學校組織夏令營的傳單,然后繳納3萬元報名費讓孩子參加。
按說,這種15天收費3萬元,算是不便宜了。但很多中學生卻被安排乘坐韓亞航空公司,而這家航空公司雖然票價低廉,卻是以飛機老舊、飛行安全記錄欠佳而為旅游界所熟知。然后到美國跑馬觀花一番,談不上對學習英語口語有什么幫助。說白了,很多學校組織這種夏令營,其實只是他們撈外快的一種新花樣。對于這種“圈錢”的夏令營,地方教育部門不應該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而應該加大管理力度,不能任憑學校昧著良心賺大錢、賺快錢。
——汪憂草
只是李娜們有點“任性”?
關鍵詞:EPS;社會調查方法;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7)05C-0011-05
《社會調查方法》是社會工作專業的核心課程,在社會工作專業培養目標體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這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技術性課程,一般在第三個學期開設。《社會學基礎》是其最為重要的一門先修課程,《社會調查方法》的學習既為先修課程知識的運用提供信息收集與分析手段,又為后續課程提供需求調研基礎性知識與分析方法。因此,該課程在整個專業課程體系中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
該課程能夠幫助學生掌握社會調查的一般程序與具體操作方法,培養學生社會調查和分析能力,進而提高學生收集、處理、分析與利用信息的能力。本課程秉持富有社會工作專業特質的EPS的教學理念,強調“做中學、學中做”,核心是以崗位能力獲取為目標,并基于實務過程設計課程內容。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通過真實的社會調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調查實務能力。
一、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到的結果,即學生在學習某門課程后,在知識、技能、素質等方面應該達到的狀態。它是課程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基于任務驅動和實務導向的《社會調查方法》課程要達成三個教學目標,具體如下:
(一)知識目標
《社會調查方法》具體知識目標為:掌握社會調查的基本要素和主要特征;掌握選擇調查課題的標準、途徑和方法;掌握抽樣的主要方法;能夠運用文獻法、問卷法和訪談法實施社會調查;掌握調查方案、問卷設計、訪談提綱、調查報告的主要架構與特點;掌握基本的資料統計與分析方法。
(二)能力目標
《社會調查方法》突出任務導向,通過把學生卷入社會調查過程體系,讓其在完成具體調查課題中掌握技能。具體能力目標包括:能夠設計出滿足調查實際需要的調查方案、訪談提綱、調查問卷;能夠實施具體的社會調查;能夠進行資料統計與分析;能夠撰寫應用性調查報告;能夠根據調查分析,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問題的對策或建議。
(三)職業素養目標
在組建項目團隊、選擇調查課題、設計調查問卷、開展實地調查、撰寫調查報告等一系列實踐過程中,促進職業技能、人文素養、職業精神融為一體。主要涵蓋三個方面的職業素養目標:培養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內化公正、平等、接納、尊重等專業價值觀;提高學生交流溝通能力與組織協調能力,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塑造學生規范嚴謹的治學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對服務對象認真負責的職業操守。
二、教學思想――EPS模式
EPS模式率先由香港城市大學資深社會工作教育專家甘炳光博士提出,它綜合運用富有社會工作專業特色的Empowerment(增能)、Participation(參與)以及Strengths perspective(優勢視角)三個重要的概念。
增能(E)是指獲取或發展個人的權力或能力感,是消除個人對自己負面評價、增加自我價值以及充實自我能力的感覺。本課程通過課堂任務訓練使學生掌握有關社會調查方法的基本程序和相關知識,再通過大量實例的訓練和學生課外實踐,使學生掌握專業的方法并能熟練運用,提升其專業能力和專業自信,使得學生在整個社會調查過程中持續增能。比如,在講授“選擇調查課題”這一章節時,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在學校的生活與思考,選擇一個合適的調查課題。同學們就選取了兼職狀況、課外閱讀狀況、消費狀況等課題,隨后開展調查,完成調查報告,并呈給院系和職能部門領導審閱。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得到了創造更新和表現自我的機會,實質參與了學校管理,顯示了自己的個性特征,發揮了個人應有的作用,體現了個人的價值,也為改善學校風氣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從而更增強了他們自主學習、自我教育、自求發展的信心。
參與(P)即強調學生不是教學的跟隨者,也不是執行者,而是教學的合作伙伴,可以參與教學活動的策劃與決定,有選擇及決定權。在本課程中,通過鼓勵、引導等充分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意識,把學生切實放在教學活動的主置。從項目團隊組建到調查課題選擇,從概念操作化到問卷設計,從課外實地調查到個案訪談,從統計分析到撰寫調查報告,都力求每一位學生充分參與。通過參與讓學生了解一些弱勢群體的社會處境,了解其中的同齡人的境遇,內化個人價值、尊重、接納、公正等社會工作價值理念。這還培養了學生的平等意識,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平等的真諦,關注弱勢群體,主動幫助弱勢群體。
優勢視角(S)即相信人會繼續成長并有發展潛能,不要只看到學生的問題、需要、限制及不足,要多強調他們的長處及優勢。學生不只會帶來問題,也會帶來資源和力量。眾所周知,高職學生多數是高考分數較低的學生,自我約束能力較低,學習積極性不高,而且經歷了高考的失利后,不能很好地融入新的學習環境,有的學生還比較自卑。但是高職學生也有顯著的優點,比如可塑性比較強、參加活動的積極性較高、學習生活觀念多元、就業心態比較務實。這對高職院校教師尤為重要,不能總去抱怨甚至嫌棄學生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而要善于捕捉每個學生所具有的優勢、興趣、能力、知識和才華,并因勢利導,把學生的這些閃光點化為教學的重要資源。所以針對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這些特點,在本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把教學內容分解成諸多教學活動,讓學生多動手,團隊合作,為風格迥異、具有不同才華的學生搭建一個展示自我、鍛煉自我、發展自我和體驗成功的舞臺。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課程的重點(主要概念與核心知識)主要有普遍調查與抽樣調查、選題的標準、調查設計、概率抽樣方法、非概率抽樣方法、測量層次、概念操作化、量表、問卷的結構、問卷設計的原則與步驟、資料收集要點、撰寫調查報告。
本課程的難點(學生不易理解的知識或不易掌握的技能)主要有選題的途徑和方法、確定分析單位、測量的信度與效度、問卷設計的具體方法、調查員的挑選與培訓、資料分析、撰寫調查報告。
四、教學方法和實施策略
《社會調查方法》是一門社會科學領域非常重要的方法性學科,是理論性與實踐性并重的應用型學科。因此,本課程采取兼具社會工作專業特質和職業教育特色的教學方法。
(一)以項目為軸,串聯單元知識點
在本課程的整體設計中,是以具體項目的實施為載體,也是以完成具體項目為依歸。在教師的指導下,把一個獨立的社會調查課題交由學習小組自己處理,讓學生實際完成一個具體的社會調查課題來達成各單元知識要點的連接、熟練以及運用。在實施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通過抽簽隨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再抽簽決定或共同商定某個社會調查課題。這樣可以讓每個學生都對整個社會調查過程有一個完整的體驗,并且具體操練社會調查課題,最終實現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融合成一個整體。
(二)以任務為塊,貫穿教學全過程
在每章節的具體教學活動中,教師按照社會調查活動的一般程序設計具體的可操作的任務,指導學生從選題、調查設計、調查資料的收集、數據的處理和統計分析到調查報告的撰寫等各個環節的實踐活動,提升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在每一章的教學設計中,都布置了讓學生親自動手和參與的任務,并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動員學生“卷入”到社會調查的真實情境中來,促進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有力提升了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具體實施過程設計如下:
1.明確工作任務。首先,教師向學生說明將要完成任務的內容與要求,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例如,在講授《問卷設計》這一章內容時,給學生布置的任務是:每人設計“本組所選調查課題”問卷一份,要求問卷結構完整、題型多樣、題目至少25道。
2.嘗試完成任務。也就是讓學生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去完成具體任務。這樣學生不會有太大的心理壓力,重要的是多了一份親身經歷。例如,在完成“本組所選調查課題”問卷過程中,學生由于自己的知識儲備缺乏而難以保質保量完成任務,體驗遇到的困難和障礙。
3.提出疑問。即讓學生把在嘗試完成任務過程中遇到的疑問和困惑提煉出來。例如,要完成“本組所選調查課題”問卷這一任務,需要了解問卷的基本結構,問卷的常見題型有哪些,在設計問卷時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4.答疑解惑。教師“講授”完成任務所需要的基本知識點,并引導學生查閱課外資料、研讀教材。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講授”并非是教師單純的講解,而是指綜合運用多元的教學手段,如例題講解、案例剖析、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
5.回歸任務。學生帶著最新獲取的知識返回到任務,并再次嘗試完成任務。例如,待各小組完成“本組所選調查課題”問卷后,教師安排“習題課”專門點評各小組設計的調查問卷,并給予相應的修改意見,使之不斷完善。這一方面有利于鞏固學生對新學到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另一方面又有利于驅動課堂知識與工作任務的有機整合。
(三)以工作坊為教學組織形式,教學相長
工作坊(workshop)就是一個讓多人共同參與的場域和過程,并讓參與人員在過程中能夠對話溝通、共同思考、進行調查與分析、提出方案或規劃,共同探討如何推動方案的執行。換句話說,工作坊就是通過運用一種比較輕松、有趣的互動方式,將上述事件有機串聯起來的過程。本課程工作坊主題的選取根據社會調查的一般過程予以設置。主題如下:選擇社會調查課題、設計調查方案、制定抽樣方案、概念操作化、設計調查問卷、資料收集與處理、撰寫調查報告。
這樣的設計在突出課堂教學的同時,以實戰為導向,推動學生帶著實戰中的問題或需要去學習相關知識,努力尋求解決實際問題的最佳方案。一系列的工作坊主題是實戰的精髓,也是學生演練與實戰的核心內容。這種教學組織形式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參與,學生唱“主角”,而老師轉為“配角”,實現了師生角色的轉換。任課教師作為工作坊負責人,總體掌控著學生演練和實戰的步E,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創新能力,有利于促進同學之間的溝通與協調,還有利于塑造團隊合作精神,更有利于獲得真實的社會調查歷練。
五、考核方式設計
注重平時考核,強化過程控制。為適應新形勢下高職教學發展需要,更好地實現該課程的教學目標,特別注重教學過程管理。改革傳統的終結性考試方式,突出考核學生的日常訓練,強調階段性成績的積累,督促學生平時好好學習,把學生完成的實際任務列為考核內容。其中,平時考勤占15%、選題作業占15%、概念操作化作業占20%、問卷設計作業占20%、調查報告撰寫占 30%。
六、教學成果與意義
EPS理念引領下的《社會調查方法》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實施已經開展了多年,通過自己多年來在實際教學中的探索與思考,已經形成了具有獨創性和實用性,較好實現了人才培養目標的教學設計方案。
(一)開展實地調查,積累校本素材
所謂校本,一是在學校中,二是基于學校,三是為了學校。在學校中,是指學校自身的問題,要由學校中的人來解決,制訂解決問題的方案要在學校內給予有效實施。基于學校,是強調動員和挖掘學校內部資源,發動在學校內的師生和員工協助提供服務。為了學校,是著眼于以改善學校環境、解決學校所面臨的問題為宗旨。在這種思想的指引下,各調查小組選擇感興趣的、切合本校實際的問題作為調查選題,在教師的指導下組織、實施調查,最終小組成員合作完成專題調查報告。一般來說,每個小組5―7人不等。最后,把學生合作完成的專題社會調查報告反饋給學院主管學生工作的學生處處長和副院長,為其了解學生情況提供第一手資料。另一方面,這些調查報告還可以作為本人所講授的下一學期《青少年社會工作》課程中“學校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策劃比賽”的項目需求調查,為項目策劃提供現實依據,實現了課程與課程之間的橫向聯系。例如,2013年9月,學生通過抽簽隨機分成7個調查小組,做了7個課題,內容為本學院外地學生在校適應狀況調查、學生婚戀觀調查、獨生子女生活自理水平調查、學生課外兼職狀況調查、學生對大學生自主創業看法的調查、學生課余生活調查、學生對社會工作專業了解度調查。又如,2014年9月,學生通過抽簽隨機分成6個調查小組,做了6個課題,內容為本學院學生課外生活狀況調查、學生消費狀況調查、學生兼職狀況調查、學生利用圖書館情況調查、學生參加專業社團狀況調查、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狀況調查。通過讓學生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問題,進而提出對策與建議、促進解決問題,這既讓學校充滿了濃厚的民主氛圍,大大增強了師生的主人翁意識,還讓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相得益彰,有力地促進了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立足社會現實,開展專題研究
社會調查是對社會現象的調查,離不開對社會現實的關注,離不開對社會熱點問題的了解和分析。本課程除了積累校本素材之外,還關注社會現實生活,開展一些專題研究。2012年9月,2011級社工班學生抽簽分成7個調查小組,共同完成一個課題――“關于上海市J區失獨家庭的調查與思考”,分別從失獨家庭、社區工作者、計生服務人員三個層面開展調查。最終,師生共同合作完成的專題調查報告《誰來拯救失獨家庭?――關于上海市J區失獨家庭的調查與思考》榮獲2014年“挑戰杯――彩虹人生”全國職業學校創新創效創業大賽一等獎。2015年9月,2014級社工班學生抽簽分成8個調查小組,也是共同完成一個課題――“上海市J區流動兒童社會融入狀況調查”,分別向流動兒童自身、流動兒童父母以及流動兒童老師開展調查,并完成專題調查報告。筆者指導學生攜該作品代表學院參加2016年“挑戰杯――彩虹人生”全國職業學校創新創效創業大賽,榮獲二等獎。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經過師生多年的共同努力與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值得一提的是,2013―2016年,筆者的學生連續4年在全國高職高專社會工作學生實務能力競賽中成績斐然:2013年,榮獲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2014年,榮獲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2015年,榮獲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2016年,榮獲一等獎1項、三等獎3項。
(三)強調實戰應用,力促知行合一
本課程在具體任務的設計和執行過程中,突出實戰和實效。“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親口嘗一嘗”,再好的訓練也不如實戰有力度。通過上述教學活動的設計與開展,激發了學生的潛能,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實現了課堂所學與課后實戰所用的高度統一。在課外實戰開始后,每次授課,學生都會提出他們小組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或挫折,主講教師與其他組的同學都會給予針對性解答,群策群力,并提出富有建設性的意見。當然,也并不是所有的疑問都能在課堂上得到及時反饋。這也無妨,主講教師可以在課后通過電話、電子郵件、微信群或單獨面談等形式與學生一起探討。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社會調查方法》課程的任課教師并不僅僅是一位教師,而是一個教學團隊,但主講教師只有一位。其他的教師擔任調查課題小組的督導,以具體把握社會調查實施的詳細狀況,并同主講老師保持密切聯系,協同作戰,共同提高教學效果。
這種課堂教學不知不覺間也給主講教師施加了一定的壓力。只有用心備課,具體了解學生課外實戰的詳細情況,充分預估學生的課堂提問,才能給予學生具有針對性的專業指導,才不至于在課堂實時答疑中陷入尷尬的境地。這要求教師不僅要立足于@個真實的實踐領域,自己更要全身心投入、知行合一,兼具關懷之心和批判之眼。“教學相長”的意蘊在這樣的課堂中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更有意義的是,通過這樣的訓練,可以讓學生在實習之前就積累一定的社會調查經驗,促進了職業技能培養與職業精神養成的有機融合。
春節高中生外出情況調查報告
調查目的:了解高中生春節的外出情況和假期安排
調查時間:XX年1月21日XX年1月31日
調查人員:楊穎玲
調查對象:親戚、同學、朋友、家長、教師
調查方法:問卷調查、電話咨詢、訪談
調查步驟:首先制作好問卷,電話咨詢親朋好友,再采用訪談咨詢家長、教師來記錄高中生的假期安排和外出情況,以便給出恰當又合理的建議。利用網絡整理出資料。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古老節日,也是全年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它不僅代表著新的一年的開始,也標志著春天的來臨。對于農民伯伯們來說,這是一個舒展身心的好機會,但是對于現在正處于緊張學習中的高中生來說,他們會如何安排這美好的春節呢?于是,我們對于這一項進行了全面的社會實踐調查。
經過訪談記錄知道里大部分高中生都喜歡蝸居在家里做作業,尤其是高三學生,在為最后的沖刺做準備。高一學生比較悠閑,大部分喜歡外出,但是有小部分外出都是去網吧等不良場所。雖然都喜歡外出,但是出去鍛煉身體的極為少數。高一學生外出的大約有60%,但是鍛煉身體的只有20%。高二學生外出的大約有40%,鍛煉身體的只有15%。高三學生外出的只有15%,鍛煉身體的幾乎是沒有,只是微乎其微,僅有3%左右。經過計算,高中生平均外出的時間約為23個小時,一般都是去書店、公園等公共場所。這些人中,是父母清楚原因后才外出的有60%左右。
對于假期的學習安排,百分之百的學生會上網或者看電視,平均在12個小時,因為不論是誰,都經受不住這些誘惑。高一、高二的學生在完成寒假作業后,都喜歡上網或聊天,但也有部分學生喜歡閱讀有益書籍,大約在12本書。高三學生做完寒假作業后,還喜歡復習以前的知識,然后做做高考的題目。
在這個假期中,大多數家長們喜歡讓孩子們反思一下這一年自己的表現如何,也會催促孩子們趕緊完成作業,讓他們不要總是負著作業這個沉重的擔子。沒錯,作業是一定要完成的,但是有一些對孩子管教嚴厲的家長喜歡讓孩子上假期補習班,大多數為高三學生,為了在這次高考中考出好成績,他們不得不在休息的時間再給自己再給自己增添一點學習時間。但是,我認為,這樣做只是徒勞無功的,因為如果你上課不好好聽講,那么你課后想怎么補習也是沒有用的。這也不就白白地把這個美好的假期浪費了嗎?
對于上述情況,我認為學生外出是不能完全否認的。因為一些學生外出是為了有益身心,也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一些學生在寄宿學校就讀的就應該多多外出,否則一些學生會因此得憂郁癥,最后走上不歸之路。我們現在的任務主要還是學習,但是親近大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學習不能少,外出也不能少。我們應該合理的制定好假期計劃表,將學習和外出相結合。
所以,以下是我給出的建議:
1、制定一張假期計劃表,合理安排時間
2、外出時應先和父母說明原因,讓父母放心
3、外出時最好是多去一些有益的地方,絕對不能去不良場所,尤其是網吧
為了更好地安排學生外出與學習的時間,我們咨詢了家長、教師的意見,也上網采取了一些建議。
制定寒假生活計劃: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現在的初中生更應該制定一張假期生活計劃表,充實自己的假期生活,同時也能合理的安排學習時間,不僅能學習還有走進大自然。在寒假的最后幾天里,還可以寫一份新學期的打算,為新學期做好充分的準備。
組員感想:假期生活多姿多彩,許多人都喜歡趁這個假期外出。但是,有部分學生把這個假期全都放在了玩樂中,卻忘記了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也有大多數學生把假期都放在了學習上,使自己的生活缺少歡樂和嬉戲。對,沒錯,不能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學習上,也不能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生活上,適當的改變一下自己的生活,也不會愈益多姿多彩。
春節期間,同學外出情況問卷調查:
1、 是否外出,外出頻率是否高?
a、是,高 b、不是,/ c、是,不高 d、是,一般
2、外出時間一般控制在幾個小時之間?
a、1-2個小時 b、2-3個小時 c、3-4個小時 d、整天
3、外出地點一般在哪里?
a、圖書館 b、公園 c、旅游景點 d、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