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7 12:16:5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醫預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中醫藥;糖尿病;治未病
糖尿病(DM)是由胰島素缺乏和/或胰島素生物作用障礙導致的糖、蛋白質和脂肪代謝紊亂為特征的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它是一種非常常見的代謝性疾病,其心、腦、腎、眼、神經及周圍血管并發癥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預防各種并發癥的產生對于保證患者的生活質量尤為重要。糖尿病可參照中醫“消渴”病范疇進行預防和診治,中醫學防治消渴病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是“治未病”理論指導下的預防為主、既病防變等思想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本文就以下幾個方面對治未病思想在消渴病診治中的應用做一簡單探討。
一、中醫學的“治未病”理論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由此提出了“治未病”的預防思想。一方面是強調養生,預防疾病的發生;另一方面是發病之后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及時控制疾病的發展或加重。即未病先防,已病防變。
中醫學認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疾病是陰陽失衡,人體正氣與致病邪氣相互作用、相互抗爭、運動變化的過程。“亞疾病”是相對于疾病標準而定義,其研究應從“未病”4種形態的潛病未病態向前病未病態深入發展。無病有證屬于“亞疾病”狀態,是“亞疾病”中可以運用中醫“四診”方法進行辨證論治的一部分。因此,將“治未病”理論指導無病有證的“亞疾病”狀態,運用中醫“四診”方法進行辨證論治,達到未病先防的目的。
糖尿病發病前的潛伏階段較長,從啟動到出現臨床癥狀往往要經歷幾年甚至幾十年,導致患病以后的預后處理往往使治療處于被動狀態,耗費大量的社會成本,而且效果也不盡如人意。對易感人群,特別是IGT(一種處于糖耐量正常和DM之間的異常代謝狀態)人群采取適當的措施進行早期干預,對減少或延緩此類人發生DM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二、防病于未然
歷代醫家對糖尿病(消渴)的癥狀特點、兼證及病因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和論述,辨證治療的經驗也較豐富,認為消渴病是一組在眾多外因和內因的相互作用下,導致臟腑氣化功能失調而出現的虛實夾雜的綜合性內傷雜病。
《靈樞·五變篇》曰:“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币馑际钦f五臟虛弱的人容易產生消渴病,五臟虛弱相當于現代醫學的遺傳易感性,但并非五臟皆柔弱者皆患消渴病。明代張介賓《景岳全書》中說:“消渴病,其為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變,皆富貴人病之而貧賤者少有也?!庇捎诟毁F之人過食肥甘,醇酒厚味,營養過盛,使脾胃運化功能受損,積熱內蘊,化熱傷津,加之體力活動減少,形體肥胖,具備了發生消渴病的條件。
王暉等把有家庭遺傳背景、體質羸弱、真氣不足的易感人群、高危人群,在外界環境因素如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欲過度等作用下誘發的癥狀不明顯的糖尿病患者稱作糖尿病原始期。此期患者雖無糖尿病典型癥狀,臨床血糖監測也在正常范圍,但其常有家庭糖尿病遺傳史。對于這些潛在人群,加強中醫對其體質特征的認識判定,結合對其血糖的檢測測,是中醫診法的未病先防。要求其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適量運動,控制肥胖等,是可以通過非藥物方法來預防糖尿病的發生。同時,在糖尿病原始期結合其體質,運用中醫藥綜合干預其熱、燥、痰等偏性,其效果會更加明顯,這也是中醫學獨有的特點和優勢。
現代醫學認為疾病必須經過一個“積累”過程,任何疾病的發生發展都不可能是突然而起的,它必然要經過或短或長的潛伏階段。并由此引出了“亞健康”狀態和“亞疾病”狀態,二者雖有不同,但都提出要在疾病的“潛伏階段”預防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這一觀點和中醫學類似,但運用藥物干預時還缺乏公認的治療手段。
三、治病于初始
糖尿病雖然很難完全治愈,但是只要通過良好的代謝控制就能減少或避免嚴重損害和并發癥,使糖尿病患者獲得與正常人相近的生活品質。糖尿病的早期治療是糖尿病治療的關鍵,其中最主要的是要讓糖尿病患者認識到糖尿病的危害性和可控制性、可治療性,要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并向好的方向發展,糖尿病健康教育起著重要作用。
大量資料顯示,對DM高危人群進行有效及合理的干預,DM是可以預防和推遲的。IGT是2型糖尿病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該階段屬可逆階段,是人體處于糖代謝紊亂的代償性階段,是由糖耐量正常向2型糖尿病的過渡階段。研究證明IGT人群中每年糖尿病的發病率是非糖尿病人群的100倍左右,對100倍增高的高危人群進行的干預自然是最節省人力物力的措施。此外,GDM(妊娠期糖尿病)婦女也屬于DM的高危人群,產后患糖尿病的風險較高。因而,增強對GDM婦女分娩后DM發生情況的認識,明確發病機制,以及參與發病的相關因素,并采取適當的措施進行早期干預,對減少或延緩GDM婦女發生2型DM有重要意義。馬綱提出,理想的IGT干預模式應該符合以下幾個特征:①充分得到循證醫學證據的支持,明確有效;②最大限度滿足IGT人群的順應性,能夠長期堅持;③高質量、標準化的規范易于推廣;④能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力量,使之成為一場大規模社會實踐;⑤符合衛生經濟學“成本-效果”原則??蓮臏蕚浜蛯嵤﹥蓚€層面來探討如何開展IGT“治未病”綜合干預模式運作。
胡華娟等認為主要應該針對糖尿病高危人群和糖調節受損人群進行干預,具體提出:①改變生活方式,主要是調節飲食、運動和精神;②選加口服二甲雙胍或拜糖平等藥;③辨證選方,并適當加入以下幾種中藥調控:地骨皮、葛根、花粉、玄參、生地、知母、麥冬、黃連、人參、黃芪、黃精、白術、山藥、絞股藍、甘草、白芍、女貞子、枸杞子等,這些中藥具有調整血糖作用;④適當加以選擇調節血糖作用的食物:如苦瓜、南瓜、葫蘆瓜、冬瓜、玉米須、大蒜、洋蔥、山藥、芹菜、菠菜等;⑤盡量避免服用有降低糖耐量的不良作用的藥物如雙氫克尿塞等;⑥糖調節受損屬亞健康狀態,調節亞健康應先扶正氣。
我國近年來不少研究報道顯示,糖尿病知識強化教育,能更有效地提高患者自控水平,增強對糖尿病的認識,改善糖、脂代謝水平。同時能有效改善精神和心理障礙,提高患者生命質量。:
四、既病防傳變
糖尿病對健康帶來的不良后果不局限于血糖失控所引發的急性并發癥,還可因長期高血糖導致涉及微血管、大血管及神經系統等的慢性并發癥。隨著糖尿病患者生存期延長,這些慢性并發癥已成為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致殘和死亡原因。因此,治療糖尿病不僅僅是控制血糖,更重要的是保護靶器官,防止并發癥的發生,這也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及降低病死率的根本途徑。
既病防變包含早期診治和防止傳變。病邪初襲人體,病情輕淺,若不及時診治,病邪會由表入里,病情由輕變重。其次,各種疾病都有不同的傳變途徑及發展規律,內傷雜病多以五行生克制化規律傳變及經絡傳變等。清代醫家葉天士提出“務必先安未受邪之地”,是對既病防變思想的應用和發揮。因此,對于起病隱匿的糖尿病早期并發癥,關鍵在于早預防、早診斷、早治療。目前,中華中醫藥學會亞健康分會將已出現糖尿病的早期或亞臨床表現,但尚未出現明顯的臨床改變或靶器官損害的慢性病后備軍及高危人群,稱之為“傳變未病態”人群,治療管理的重點是防進展、防演變、防事件(腎病、腦卒中、心肌梗塞等各種并發癥)。梁曉春指出“既病防變,是指早期診治,根據人體陰陽失衡、臟腑功能失調的動態變化,把握疾病發生發展與傳變規律,以防止或阻斷疾病的發展與傳變”。
循證醫學資料表明,盡管治療DM的并發癥較為困難,但早期聯合治療并有效控制血糖可減少Ⅱ型DM患者心、腦、腎血管和視網膜病變等并發癥的發生。全球不同組織都制定了相應的糖尿病控制目標以及效果評定標準。血糖監測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糖尿病綜合治療方法的組成部分。有規律地進行血糖監測,可以為醫護人員提供血糖波動的情況,有助于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諸如飲食、運動的調整、降糖藥物種類及劑型的選擇等。同時,還應積極控制血壓、糾正血脂異常、減重、減輕胰島素抵抗、戒煙等,全面控制DM患者的心血管等危險因素。
五、結語
糖尿病是多種因素導致的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多發病、常見病,中醫強調“治未病”的重要性,即在糖尿病發生早期甚或前期就積極進行干預。一方面,“治未病”理論是未來醫學研究的新領域:從未來醫學的發展方向考慮,“不治已病治未病”和“上工治未病”的觀點和認識具有相當的前瞻性和重大的現實意義。另一方面,要想降低糖尿病的發病率,就必須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這對于糖尿病的預防、治療和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糖尿病并發癥早期可以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沒有自覺癥狀,及發病后防止出現并發癥時,發揮中醫藥綜合防治的特色和優勢,運用中醫診法,靈活掌握臟腑病機及生克制化之理,防止疾病傳變,注意病理產物的相互轉化,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先天稟賦不足,五臟柔弱使腎虛、肺燥、胃熱,陰虛燥熱的病機主線乃成,六侵襲,化熱損陰,里應外合發為消渴病及其并發癥。糖尿病是先天不足、飲食、勞倦、房勞、六、七情等復合病因,耗傷肺、胃、腎之陰所致。肺、脾、腎等臟腑柔弱,津液代謝失常,肝氣郁結,疏泄不利可造成氣滯、血瘀、痰凝,使病情遷延纏綿,變證百出。西醫研究亦證實,高脂血癥、血液流變學異常、血流緩慢、組織缺氧,既是糖尿病的發病因素,又是其病理產物,是加重病情、導致各種并發癥的元兇。糖尿病及其并發癥中醫證型基本按照陰虛燥熱一氣陰兩虛一陰陽兩虛規律動態演變,要立足肺脾腎調治痰虛瘀。例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病程冗長,病變以下肢為主,有血瘀的癥狀和體征,證候特點以虛實夾雜為主,符合中醫久病及腎,病久入絡的理論,所以對于該病的治療,謝激揚提出在臨床上應根據“治未病”理論,早期使用平補腎氣,活血化瘀及搜風通絡等藥物,以及時阻斷神經病變的進展。
另一方面,要有效運用現代檢測方法。其一,要根據不同糖尿病及早期并發癥的發病特征,注意高發人群的篩查檢測,進行可疑糖尿病及早期并發癥的相關性理化指標的臨床檢測,增加早期診斷的度量參數,提高早期診斷率;其二,要善于捕捉糖尿病早期并發癥邪伏臟損、功能紊亂的早期跡象,搜集反映疾病特征的臨床表現。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相應的靶器官的功能、生化、組織化學、甚至形態學的變化在糖尿病自然病程的早期即已開始。早期預防時間首先針對IGT人群,尤其是對葡萄糖耐量正常但伴有高血壓病、高血脂、冠心病等的高危人群,即應開始干預,也可以通過基因檢查確定需要早期干預的高危個體。
【參考文獻】
[1]王暉,陳霞波,周建揚,等.淺論糖尿病各階段的中醫病機[J].中醫雜志,2004,45(2):157.
[2]楊學清,葉旭.重視IFG和IGT的篩查及認識[J].邯鄲醫學高等??茖W校,2003,16(2):105.
[3]馬綱.構建“治未病”IGT干預模式和評價體系[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32(5):586.
[4]胡華娟,詹銳文.治未病與糖尿病預防[J].遼寧中醫雜志,2008,35(9):1332.
[5]梁曉春.用“治未病”的預防思想阻斷糖尿病的蔓延[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2(5):249.
英文名稱: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f China
主管單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主辦單位:二十一世紀中醫藥網絡教育中心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2-2779
國內刊號:11-5024/R
郵發代號:82-107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2003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半月刊)創刊于2003年,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管、世界中醫藥聯合會(北京)遠程教育科技發展中心主辦的醫學學術期刊。是中國科技期刊統計源期刊,已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科技部萬方數據全文數據庫》、《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期刊數據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等收錄。
辟有論著、綜述、名師講坐、學術專著、實驗研究、科研進展、中醫論壇、用藥精進、護理園地、遠教輔導等欄目。本刊常年征集:醫學教學、科研、臨床的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民族醫藥、護理、檢驗、醫技、預防、藥學、管理以及臨床各科等醫學相關學術論文。
如今,一種利用生物全息診療技術能在人體處于亞健康時期就能早期發現各種潛在疾病,并能通過該技術進行有效干預治療的技術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這一成果是由二十多年致力于研究中醫全息診療技術的國家級中醫專家楊新杰研究員發明的。
據該技術發明人楊新杰表示 :這一技術是根據祖國傳統中醫學:內有臟變,外必有象變,司某外可揣其內的“中醫臟象”理論發明的,并且通過一臺叫《YYZ型人體健康綜合診斷治療儀》的設備實現的,儀器是通過人體局部反射區上生物電強弱的反映,將人體內臟器官在反射區上定位,非常直觀科學的觀察人體的健康狀況,從而來判斷人體是否患病,并且還能通過儀器上的數值范圍顯示,來實現為疾病定性定位,判定疾病嚴重與否等。這一技術的實現,令檢查疾病由在醫院復雜的醫生操作,變成在家庭即可自己使用,隨時隨地對自身的健康進行監測,早期預報,及時發現,把疾病消滅在萌芽中。
發明人楊新杰進一步闡述:由于該技術是根據祖國傳統中醫學理論,不植入人體,只是在人體的皮膚表面通過儀器探筆撲捉人體生物電信號,無創對人體作出全息診斷,因而不會對人體有任何射線、照影、切片、穿刺等創傷性的損害出現。
目前他已通過此技術掌握了數百例亞健康人群的防治篩查,和干預治療的成功臨床病例,這將對國內外今后進行亞健康領域的科研工作提供有效的數據,并對亞健康的防治工作起到積極有效的推進作用。
該儀器的發明人,我國著名中醫專家楊新杰表示:該技術已通過了由中國醫科大學、中國科學院和省市多位專家學者的論證,可普遍應用于臨床檢驗醫學、亞健康體檢,中醫治未病和醫學科研等諸多領域。
這一技術經沈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沈陽醫學院附屬二醫院臨床報告驗證: 對近二百例典型病例進行系統診斷治療,臨床跟蹤,其中全息診斷方面采用與其他理化檢查相對照的方法,對高血壓早期,心腦血管、消化道、等疾病作檢查,收到了滿意效果,診斷符合率達96.67%。治療方面,對全息反射區、反射點和與傳統針灸相同的體穴治療,均取得了癥狀緩解,體癥消失,恢復生活工作能力等,總有效率為95.40%
由技術發明人楊新杰撰寫的,關于該技術臨床成功應用的多篇學術論文,于近幾年分別在《2009國際傳統醫藥科技大會》《全國第六屆中醫外治學術年會》《中國第三屆中醫藥發展大會》上獲獎,并且被國內多家行業核心類期刊收錄,由于極具學術價值,中國最大科技數據庫(維普)和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知網)、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萬方數據)對其論文進行轉載.
這一技術在國內眾多的醫療院所中臨床成功使用,如中國醫科大學 、遼寧省中醫研究院、 沈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沈陽市衛生局中醫院等。均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目前為止,該設備已發展成了四個系列,三十多種產品,被越來越多的《亞健康查體中心》、《中醫未病防治中心》、《醫院體檢中心》和中醫醫療單位的針灸科、理療科等臨床應用,備受歡迎,并且分別獲得了國家專利權、國家計算機著作權和國家商標權多項自主知識產權。
【中醫養生學論文范文】試論《周易》哲學對中醫養生學的影響
摘要:《周易》是我國最古老的著作,其中的辯證法思想滲透各個學科,尤其對中醫學的深遠不可小視。張景岳說得好:“醫易相通,理無二致”。今就《周易》哲學的“天人相應”、“居安思?!?、“潛龍勿用”、“反身修德”,與中醫養生的“四氣調神”、“防微杜漸”、“不妄作勞”、“德全不危”作一淺探,以明《周易》哲學對中醫養生學的巨大貢獻。
《周易》是古代著名的哲學著作,自古以來,倍受推崇,被尊為群經之首。正如《四庫提要》所說:“《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盵1]顯而易見,《周易》是中華民族公認的古老文化的奠基石,當然中醫學也不會例外。明代張景岳說得好:“醫易相通,理無二致”、“易具醫之理,醫得易之用”、“醫不可以無易,易不可以無醫?!盵2]可見中醫學從一開始就與《周易》結下了不解之緣,今就《周易》與中醫養生作一淺探,以求學者之斧正。
一、《周易》“天人相應”與中醫“四氣調神”
“天人相應”是《周易》哲學思想的精髓,被譽為“最古老的宇宙哲學”?!敦S卦·彖傳》即蘊涵這一奧義:“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于人乎?”人與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自然界是人類生命賴以生存的外在環境,人類作為自然界的產物及其組成部分,定當受自然的支配與制約,因而人類只有順應自然界的變化而變化,才能與天地日月共存,達到頤養天年的最終目的。
中醫養生完全吸收了《周易》這一哲學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四氣調神”的養生觀點。
《內經》認為:春三月為萬物發陳的季節,應“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夏三月為萬物番秀的季節,應“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秋三月,其氣容平,應“早臥早起,與雞具興,使志安寧”;冬三月,其氣閉藏,應“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志若伏若匿。”[3]經中還告誡人們要“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至此我們看到:《內經》的作者是根據自然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變化規律,提出了“四氣調神”的具體措施,而“四氣調神”的目的又在于保持陽氣的充沛,人體陽氣充沛,則生機活潑,精神煥發,就能達到預防疾病健康長壽的目的。上古真人、至人、圣人、賢人四類養生家便是實踐了“智者之養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4]的諾言,故能“提攜天地,把握陰陽”“處天地之和”而不危。他們之所以不反向運動,是深知逆四時的嚴重后果:“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陽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盵5]的經驗,揭示了一條永恒:的真理“陰陽曲時者,萬物之終使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盵6]
二、《周易》“居安思?!迸c中醫“防微杜漸”
“居安思?!笔恰吨芤住氛軐W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系辭下》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坤卦》初六言:“履霜,堅冰至。”以上兩則經文的意旨提醒人們:事物的總會由量變達到質變,而要防止事物向壞的方面轉化,必須“見微知著”,“居安思?!?。故《周易》中有“懼以始終”之言,也有“君子思患而豫防之”之語,《系辭傳》還將“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
亡,治而不忘亂”作為響亮的座右銘鄭重提出以警示世人。
中醫養生繼承并發展了《周易》這一哲學思想,提出了自己的“防危杜漸”的養生觀?!秲冉洝分小笆ト瞬恢我巡≈挝床?,不治已亂治未亂?!盵7]體現的便是“未病先治”的哲學思想,并以“渴而穿井斗而鑄錐”加喻闡明治未病的重要意義。何謂治未病?明代張景岳感受深刻:“禍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預此者,謂之治未病,不能預此者,謂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謹于微而已矣?!盵8]張氏還指出:“履霜堅冰至,貴在謹于微,此誠醫學之綱領,生命之樞機也?!盵9]張景岳一語中的,道出了“謹于?!北闶恰爸挝床 钡年P鍵所在。世上任何事物的發生,都有其先兆,所謂“山雨欲來風滿樓”,健康當然也不例外,能將影響身體健康的微兆扼殺在搖籃中,這便是掌握了醫學的綱領、攝生的法則。
在“未病先治”方面中醫養生還有其獨具的特色,傳統的針、灸、按摩、藥補均可成為“治未病”的妙計良策。宋代太醫竇材云:“人于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壽矣?!盵10],《內經》《千金方》亦記針關元、足三里,灸膏肓穴均有強身作用。宋代醫家張呆有一名言:“若要安,三里長不干?!鄙絔是說經常按摩足三里,有舒筋活血,促進新陳代謝的養生功能。另外,中醫藥補的作用亦不可小視,《神農本草經》被列入“上品”的藥物均冠以“輕身益氣,不老延年”之辭。如此豐富多彩的預防措施,實在是中醫養生的一大驕傲。
三、《周易》“潛龍勿用”與中醫“不妄作勞”
“潛龍勿用”是《周易》思想的又一重要名題。《乾卦》初九日:“潛龍,勿用?!饼埵侵庚埿恰!墩f文》“龍,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故“潛龍”是指潛淵之龍,隱而不見。爻辭提醒人們,處在這種狀態,便應靜而不動,以伺時機?!遏挢浴ゅ鑲鳌芬嘣弧棒?,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卦卦義為靜止,與“潛龍勿用”一脈相承。兩則爻辭在于表明凡事必須等待時機,謹小慎微,而不可肆意妄為,失去理智;否則便大難當
頭,災不可免。
中醫養生接受了《周易》這一哲學思想,提出了“不妄作勞”的養生觀點。
《內經》曰:“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具,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盵12]在此把“不妄作勞”作為“盡終天年”的必備條件之一,可見其在養生學中的重要地位。那么要做到“不妄作勞”,在日常生活中,應當從何人手呢?首先,要做到“精神內守”。中醫養生注重內因,所謂“精神內傷,身必敗亡”、“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闭鏆獾谋pB是人體健康的重要標志。所以《內經》主張“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盵13]以養生著稱于世的道家代表人物莊子在“精神
內守”方面亦有異曲同工的妙語:“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盵l4]其次,要注意節制。是人之本性,兩性活動是人的本能,正常的性生活有利于人體的健康,然而必須有節。若恣情,房勞過度,便會“耗傷腎精”,動搖根本,導致陰陽失調、早衰及百病叢生?!肚Ы鸱健费裕骸绊?,命同朝露?!薄秲冉洝芬哺嬲]人們:“醉以入房,以
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故半百而衰也?!盵15]故此重視腎精與腎氣的保養,是長生的秘訣之一。第三,注意飲食有節。飲食是人類賴以生存,保持健康的重要條件之一。《需卦》九五“需于酒食,貞吉?!比耸切枰尘剖车?古人的酒,是用糧食果類發酵而成的,度數較低),但不能“困于酒食”,故要達到“酒食貞吉”,必須“節飲食”。如若飲食不節、暴飲暴食,超過機體的代謝能力,便嚴重損害脾胃,健康?!秲冉洝酚兄腋妫骸帮嬍匙詡?,腸胃乃傷。”“內傷脾胃,百病皆生?!钡谒模⒁鈩谝葸m度?!秲冉洝贩磳Α斑^勞”,它告誡人們“勞則氣耗”[16],勞力太過則氣少力衰,精神疲憊;勞心太過,則陰血暗耗,心神失養。因而“過勞”對人體造成的危害不可小視。如《內經》所言:“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17],可見“過勞”是健康的大敵。華佗認為:“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18]他的弟子吳普,得其“五禽戲”之真傳,“年九十余”。因而適度的活動,將壽蔽天地成為現實。
四、《周易》“反身修德”與中醫“德全不危”
“反身修德”是《周易》哲學思想的又一精華?!吨芤住纷⒅氐赖滦摒B。重視自身的完善,強調自強、自立、自省、自謙。《周易》書中關于德性修養的警句比比皆是,如《易傳》在釋《蹇卦》、《乾卦》、《晉卦》時分別提出了“君子以反身修德”、“君子自強不息”、“君子自昭明德”、“君子以厚德載物”等等。何為德?《正韻》歸納得好:“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純懿之稱也。”德性的修養是人們事業成功的保證,也是趨吉避兇的法寶?!兑尕浴放c《大傳》揭示得深刻“有孚惠心,勿問,元吉?!薄胺e善之家,必有余慶”。
中醫養生承襲了《周易》重德的哲學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德全不?!钡酿B生觀。
《內經》曰:“上古之人……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盵19]故“大德者必得其壽?!彼浴按镜氯馈笔恰叭挝义羞b過百春”的先決條件。俗話說得好:“心底無私天地寬”。道德高尚的人虛懷若谷,寬宏大量,心地善良,為人正派。故能心安不懼,心廣體舒。魯哀公曾向孔子請教,智者壽乎?仁者壽乎?孔子回答道:“智者仁者皆可以致壽。觀世人凡氣質溫和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宏者壽,貌之重厚者壽,言之簡點者壽。蓋溫和也,慈良也,寬宏也,重厚也,簡點也,皆仁之一端。其壽之長,決非猛厲、殘忍、偏狹、輕薄、淺燥者之所能及?!盵20]孔子的精湛回答揭示了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養德養性無二術”??v觀我們看到:孔子不但提倡“仁者壽”,而且以崇高的德行履行自己的諾言,晚年“讀《易》,韋編三絕?!盵21]七十高齡后仍堅持著書立說,誨人不倦,造福于子孫后代。唐代名醫孫思邈壽高德劭,被后人傳為佳話。他不但醫術精湛、醫德高尚,而且注重德性的修養,“心誠意正”、“順理修身”是他的至理名言。百歲后仍登山采藥,出診行醫,攻讀《易經》,撰寫醫籍??讓O兩氏的輝煌人生向人們展示了“大德必得其壽”的必然結果,
當為后人養生的楷模。
綜上所述,《周易》哲學是《內經》醫學的活水源頭,《內經》充分汲取了《周易》中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及其思維模式,并將其創造性地和養生學緊密結合,從而創立了中醫養生獨特的體系,為中華民族的健康作出了不朽的貢獻。讓我們深研《易》理,盡啟其秘,以促進中醫養生學的新。
注釋:
[1]《四庫提要·易類小序》。
[2][9][明]張景岳《醫易義》。
[3][5][6][7]《素問·四氣調神論》。
[4]《靈樞·本神》。
[8][明]張景岳《類經·攝生類·不治已病治未病》。
[10][宋]竇材《扁鵲心書》。
[11][宋]張杲《醫說》。
[12][13][15][19]《素問·上古天真論》。
[14]《莊子·在宥》。
[16]《素問,舉痛論》。
[17]《靈樞·九針論》。
[18][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華佗傳》。
[20]徐以經《中華醫易薈萃》黃河出版社1990年版398頁。
[21][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
【中醫養生學論文范文】傳統道教與中醫養生
作為民間道教太平道的經典著作《太平經》,就存有大量的養生和醫藥內容?!短浇洝分械年庩枌W說、臟腑學說及精氣神學說,與《黃帝內經》是一致的,并將此學說貫穿于養生與治療之中。在養生方面,《太平經》注重內養功,認為:“養生之道,安身養氣,不欲喜怒也。人無憂,故自壽也。”這種內養功強調守“神”,提出:“使空室內傍無人,畫象隨其藏色,與四時相應,懸之窗光之中而思之?!薄皯蚁蠖际兀许標臅r氣,和合陰陽。”就預先給五臟各畫一副神像,煉功開始時,按季節、日、時掛出相應的畫像,以此作為信號和提示,臥下人靜后使意念集中到那一臟器上。通過這種意守臟器的練意功法,達到養生防病的目的。
晉代葛洪的《抱樸子內篇》,是道教理論和煉養方術之集大成之作。葛洪認為,萬物皆源于“道”或“一”,誰能得道守一,誰就可長生。書中提出了許多有益的修道健身的理論和方法。如《極言》篇說:“是以善養生者,臥起有四時之早晚,興居有至和之常制;調利筋骨,有堰仰之方;杜疾閑邪,有吞吐之術;流行榮衛,有補瀉之法;節宣勞逸,有與奪之要。忍怒以全陰氣,抑喜以養陽氣。然后先將服草木以救虧缺,后服金丹以定無窮,長生之理盡于此矣。”其中就包括了靜養、導引、吐納、食養、服丹等修煉方法。葛洪特別強調內保精氣。他說:“善行氣者,內以養身,外以卻惡?!?《至理》)他把行氣的方法歸納為吐納、導引、胎息三種。吐納是用呼吸行氣,導引是用形體行氣,而胎息是用呼吸和意氣相結合而行氣。并具體介紹了其煉養方法和注意事項。這些煉養方法大都被后人吸收,并在氣功中發展,沿用至今。轉貼于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道教徒們創造了許多修道養生的方法,在歷代道家的著作中,留下了諸如存思、守一、外丹、內丹、導引、呼吸、服餌、咽津、服氣、符篆、房中等養生修煉的大量資料。
“存思”“守一”屬于精神修煉。外丹是指煉服長生不老的金丹,內丹則是熔心、息鍛煉于一爐的綜合修煉方法,相當于氣功。早期金丹派以煉外丹為主,宋金以后的金丹派則修煉內丹,稱為晚期金丹派。內丹理論以黃老“道法自然”、“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哲學觀為理論基礎,認為人身即為一個煉丹的“鼎爐”,人身內的精、氣、神則是煉丹的原料,通過一定的修煉,可以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而結丹長生。從道教的初建到興盛,留下了大量關于內丹修煉的著作。隨著內丹派的興起,內丹理論和功法得到逐步深化和完善,北宋中期以后,傳統的內丹又深受佛教禪宗的影響,道禪相融合,形成了精深的系統理論和穩妥有效的功法。雖然不能成仙,但能幫助人們健身祛病,延年益壽。這對中醫養生學來說,無疑是一份寶貴的財富。
道教形體方面的修煉主要包括導引、按摩及武術等內容。導引通過肢體的屈伸俯仰,達到舒筋活絡、強身健體的作用,歷來為道家所重,修道者無不從導引做起。在馬王堆出土的醫書資料中就有一幅彩繪的《導引圖》。葛洪《抱樸子》中有龍導、龜咽、燕飛、蛇屈、兔驚等各種模仿動物動作的運動方法。隋唐之后逐漸由導引衍化出諸如八段錦、易筋經、太極拳等有效的運動方法??梢哉f葛洪的道教導引和華佗的醫家導引是這些方法的前身。
食餌方面的修煉主要有服食金丹(礦物類)、五芝(菌類植物)、咽津、服氣等。如前所述,道教認為服食用礦物藥煉制的金丹和仙藥五芝,可以成仙,顯然是荒誕的,但其中有健身祛病的功效,則不可埋沒。咽津法包括叩齒、攪舌、鼓漱、咽津液等一系列動作,這是道教徒們每日必做的功課。關于咽津,早在《內經》中即有論述。如《素問遺篇·刺法論》說:“可以寅時面向南,凈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以引頸咽氣順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餌舌下津令無數?!备鸷樵凇侗阕觾绕るs應》中介紹了叩齒之法,稱此為“堅齒之道”。此法在唐宋時極為盛行,在方法上也有發展。明代高鐮所撰的《遵生八箋》曾詳細記載此法。事實證明,這種口腔保健,對人體健康是有益的。服氣,又稱辟谷食氣。修煉時主要以飲水食氣為主,同時服用一些輔助食品,如山藥、黃精、花生、大棗、核桃等中草藥。在馬王堆出土的醫書中,就有關于卻谷、食氣的記載。晉至唐時期曾盛行此法,宋元以后就少見了。
符篆咒禁,即為祝由。唐代太醫署首次設立咒禁科,還設有“祝禁博士”職,正是當時道、佛兩家咒禁盛行背景下的產物。唐、宋、元、明各代均有此科,統稱祝由科。可見其影響之深。對于祝由,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論述?!端貑栆凭儦庹摗氛f:“余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彼^“移精變氣”,就是調整病人的精神活動,轉移對病痛的注意力,從而形成精神內守狀態,以產生積極的治療效果。這實際是一種宗教式的原始心理治療法。從某種意義上說,可以看成當今的精神療法、暗示療法的先導。這種方法,在一定的時期內,對某些精神方面的疾病,確實能起到心理治療和精神安慰的作用。特別是在一定的宗教氛圍之中,對那些虔誠的教徒更為靈驗。這就是“心誠則靈”。但是它以祈禱、咒語、符篆、神水等手段為主,畢竟是迷信的東西。這是人類處于生產和認識水平低下的蒙昧時期的產物,也是人類醫學不發達時期的共同現象。
至于房中術,其中的性衛生知識可資借鑒,但對其糟粕必須剔除。
總之,道教是與醫學,特別是中醫養生學關系最為密切的一門宗教,它對中醫養生學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轉貼于
關鍵詞:中醫 檔案 不可替代
中醫是中國國粹,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幾千年來,中醫在醫療活動中形成了大量檔案。中醫檔案是中醫智慧的精華,在中醫發展過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僅以作者有限的視野,談談檔案在中醫發展中的作用,不當之處,還請方家包涵。
1.中醫歷史與檔案
從中醫發展的歷史看,我們的祖先在自然生存中,創造了原始醫學。據考古發現,在使用石器作為生產工具的過程中,人類發現人體某一部位受到刺傷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從而創造了運用砭石、骨針治療的方法,并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為針刺療法,進而形成了經絡學說。
兩千多年前,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黃帝內經》問世,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等做了比較全面的闡述,初步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成書于漢之前的《難經》是一部與《黃帝內經》相媲美的古典醫籍,其內容亦包括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各方面,補充了《黃帝內經》之不足。
秦漢時流傳下來的《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被譽為中藥學經典著作。東漢著名醫家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該書以六經辨傷寒,以臟腑辨雜病,確立了中醫學辨證施治的理論體系與治療原則,奠定了臨床醫學的基礎。后世又將該書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唐朝的《諸病源候論》,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病因證候學專著。
宋代設立的“太醫局”,不僅是培養中醫人材的最高機構,而且有計劃地對歷代重要醫籍進行了搜集、整理、考證和???。目前我們所能讀到的《素問》、《傷寒論》、《金匱要略》、《針灸甲乙經》、《諸病源候論》、《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臺秘要》等,都是經過此次校訂、刊行后流傳下來的。
上述醫學著作,都是以文字形式流傳于世,成為不可替代的檔案材料,自形成以來,一直被當做經典利用。
2.中醫活動與檔案
唐朝的孫思邈是中國乃至世界史上最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被后人譽為“藥王”和“醫神”,他勤于著書,一生著書八十多種,其中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二書合稱《千金方》,還對臨床各科、針灸、食療、預防、養生等均有論述,被譽為我國最早的臨床醫學百科全書,對后世醫學發展影響深遠。
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親自上山采藥,廣泛地到各地調查,搞清了許多藥用植物的生長形態,并對某些動物藥進行解剖或追蹤觀察,對藥用礦物進行比較和煉制,參考文獻800余種,歷時27年之久,寫成了《本草綱目》。該書收載藥物1,892種,附方10,000多個,對中國和世界藥物學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在十一世紀,中醫即開始應用“人痘接種法”預防天花,成為世界醫學免疫學的先驅。到了清代,中醫在治療溫?。ò▊魅拘院头莻魅拘园l熱性疾?。┓矫娉删偷拇碇饔腥~桂的《溫熱論》、薛雪的《濕熱條辨》、吳瑭的《溫病條辨》及王士雄的《溫熱經緯》等。
清代醫家王清任,根據尸體解剖和臨床經驗寫成《醫林改錯》,改正了古代醫書在人體解剖方面的的一些錯誤,強調了解剖知識對醫生的重要性,并發展了瘀血致病理論與治療方法。
由于一代代人對上述文獻的保管、整理和繼承,使這些珍貴的中醫檔案得以傳承下來,歷久彌新,造福后世。
3.中醫檔案的特殊性與缺失
中醫和西醫,其實最大的區別是在于對疾病的認知,就是認識和治療方法上。從診斷上和現代西醫的先進的檢查手段相比,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已經顯得有點落后。西醫借助X光、B超、CT和核磁共振及化驗能快速地查找出問題的所在部位和病情的輕重程度,同時,在治療上外科手術在先進設備的配合下,醫生對外傷的處理更好、更快、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挽救更多的病人的生命。
中醫的治療是辨證施治 ,一個人一個醫案一個藥方,藥理和藥性同西醫比較缺少確定性,與西醫相比,在發展和繼承上有很大的不同,檔案的管理上也有不同。
據中醫學術流派研究課題組介紹,中醫流派很多,大多是中醫學同一個學科內,因不同的師承而形成的以獨特的研究旨趣、技藝、方法為基礎的不同學術派。如歷史上著名的嶺南醫學、新安醫學、少林醫派、平樂正骨流派、陳氏兒科流派等。中醫學術流派是醫學理論產生的土壤和發展的動力,也是醫學理論傳播及人才培養的搖籃。但是,據課題組初步調查,目前中醫學術流派發展極不平衡,大多數面臨斷層甚至消失。流派的流失應該就是流派主流醫治主旨的流失。
如果說,一個武術流派的流失和發展往往就在于祖師爺的一本“秘籍”,至多失去一個流派,那么,一個中醫流派的流失,或許就是一方百姓受苦。
多年來一直沒有相應的政策措施引導,目前統一化的中醫藥高等教育模式排斥個性化學術流派,現代醫院管理以及科研方法存在諸多限制中醫學術流派發展的因素,名師帶徒等。因為沒有規范的制度,所以老一代的中醫人才的遺產沒有很好的繼承下來,醫療文獻和方劑。學術論文和臨床病例沒有在辨證施治的基礎上進行整理,完善 保存,這也是阻礙中醫發展的因素之一。
4.中醫檔案管理的特點
中醫特色決定了中醫檔案管理的特點,必須建立獨立的收集、整理、管理中醫檔案的部門或設專職人員管理。
作為醫學的組成部分的中國醫學,是研究人體生命活動、疾病防治、增進健康、延長壽命和提高勞動力的知識體系和實踐活動。中國醫學與西方近現代醫學是有許多差異的,它的發展與地理、氣候環境,以及社會的經濟結構、科學技術、哲學思想和文化傳統等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檔案管理工作中,也要考慮到這些因素。
根據中醫“把脈”診斷,辨證施治的醫案,中醫藥方的唯一性和可變性,??茖2〉闹委熖攸c,檔案工作應當選擇有針對性的對象,進行跟蹤立檔。
盡管中藥的作用機理、物質基礎、應用理論還在發展中,還缺乏些規范的科學數據證明,但是患者的康復和治療效果最有發言權。在中醫醫療活動中,中醫臨床實踐中的驗方顯得非常重要,及時的收集、 整理檔案材料,形成文獻記載下來也就十分重要。
5.基層中醫檔案工作不容樂觀
作為有三十多年歷史的錦州市中醫院 ,在成立的初期, 聚集了遼西地區的中醫人才和名醫。老中醫們都各有絕技,活躍在醫療第一線,為許多患者解決了病痛。慕名而來的患者,絡繹不絕。就是進入市場經濟后,老中醫的門診量絲毫沒有減少。有的年近耄耋,還在為患者服務。
資深中西醫結合眼科專家,
早年的經歷,使她對中醫產生濃厚興趣。
後因其在近視治療方面突出的研究成果,
被近視研究界具國際權威的日本教授吸納為徒,
遠赴日本留學,研究高度近視與黃斑病,
於國際專業刊物上發表數篇論文,成績佼佼;
扛起病患們對她的高度信賴,
與“香港第一針”之稱的秦鴻教授合作,
成立香港鴻健中醫眼科保健中心,
矢志不移,為眼睛保駕護航!
從命危病人重新認識中醫,
由研究到執著中醫眼科治療
李卓力女士出生在上海,在西安醫學院讀書,對大學里跟隨農村醫療隊下鄉時的一段深刻猶新記憶,使她對針灸產生了極大興趣。
某天,李卓力女士與同事下班後外出散步。在衛生院門口碰到一群人推著一名生命垂危的病人前來求醫。不料衛生院已下班,藥品、針具一律被鎖,李卓力女士及同事們焦急萬分、手足無措。這時,一名老中醫走進人群,只用兩根銀針為病人治療。過了一會兒,這位病人的病情緩和了過來,臉色亦恢復正常,眾人這才舒了一口氣。
“在萬分緊急的情況,針灸救人手到病除,讓人大開眼界!從而引發了我對中醫的極大興趣?!贝酸幔钭苛ε扛俏会t術高明的中醫師學習中醫,回到學校後又自覺學習了大量中醫知識,畢業之後她被分配到山區工作,專為修鐵路的民工看病,“那時,山區缺醫少藥,在醫治過程中中西醫結合,大量運用了中藥。”
1973年,她治療了一位因乙型腦炎中毒性休克而昏迷的年輕人。在搶救生命的緊要關頭,她和同事們僅靠借來的舊雜誌上所說的搶救步驟施救。終於血壓回升了,但高燒不退。她想到患者一個星期未有大便,臓腑閉塞。當時未婚的李卓力女士馬上戴著手套,幫病人摳出大便,最終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她這一事例在當地引起了轟動,被登報及廣播表彰其高尚的醫德。
在山區工作七年之後,李卓力女士調回丈夫所在大學的醫院,從而開始了近視治療的前線研究工作。她曾成功地治愈了數名弱視患者,年齡最大的是一名十四歲少年。並發表了治療近視方面的論文,被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在研究近視方面具國際權威的教授吸收為徒。“1989年,我赴日本留學,跟隨所敬教授專攻高度近視研究。從中得知,即使是高度近視也是可以預防的,先天性遺傳因素與後天性環境因素在發病機理中各佔一半。”
由於李卓力女士要攻讀博士學位,又轉至慶應大學眼科做訪問研究員,學習視覺電生理學。“我跟隨小口芳久教授對視網膜各層細胞的光反應做了深入觀察和研究,發表了數篇論文,博士論文也都完成了。”在慶應大學時,許多日本同事對中醫十分感興趣,她亦專門做了兩次中醫眼科講座,希望將中國傳統醫學發揚光大,為更多的人所知、所用。
香港卓力中醫眼科研究所十一年歷程,
為眼疾病患打開了光明之門、希望之門
上世紀九十年代,李卓力女士被港英政府《人才引進計劃》引進,在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擔任眼科系副研究員,繼續研究黃斑病變以及研究視覺電生理學對眼底病的早期診斷。期間參與了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在香港進行的“長者視力調查和研究”計劃,發現許多眼疾未有很好的治療對策,患者為之十分絕望,“為何我不運用中醫來幫助陷於痛苦之中的眼疾患者呢?”1999年,她註冊了香港卓力中醫眼科研究所研究出了《眼局部強化療法》治療黃斑及視神經疾病。
“早先,我將研究所開在銅鑼灣,並在網上發佈有網站。由於網站上的文字為中、英、日文三種,許多日本人從網上得知消息後,專程來到香港接受治療,在治療好之後,他們三五結群在香港旅遊,非常開心?!崩钭苛ε繙\顯地帶過最初的情況。
“我經過長時間的摸索,總結出針對近視、青光眼和眼底病變的三種行之有效的對策:一、熱效應點穴療法。這種療法可以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解除眼肌疲勞,從而提高視力。效果非常顯著,超過九成的兒童近視患者可不同程度恢復視力,其中三成可達到正常視力,更有人完全脫掉了眼鏡;二、眼局部強化療法。即先做中藥離子導入,打散眼底的積血或瘢痕。接著刺激視神經及其周圍組織,促進血液流動,把廢物排出去。反復多次,視網膜好像被清洗了一樣可以變乾淨,從而恢復視力;三、進行簡單有效的預防保健措施。”由於治療效果良好,許多患者慕名而來,有案例為證。
一名五十歲的計算機工程師Mr.T,被診斷出糖尿眼,病變在黃斑中心,即使其滲出不多,但視力馬上下降,導致無法工作。他來到卓力中醫眼科研究所,進行了20次眼局部強化治療後,眼底病變全部消失。雖爾後又反復,再經李卓力女士治療五至六次,就已清除。
使患者恢復健康的案例,在香港卓力中醫眼科研究所已是司空見慣、多不勝數。然而不幸的是,研究所開業一年之際,李卓力女士的丈夫離世,這使她萬念俱灰,“以前,我只需專注自己的專業,回家後有人與我說話、分享,而他離去後,兒子又在上海讀書,身邊就只有自己一個人了?!痹捴?,落寞無處躲藏,然而,一看到病人的痛苦,便立即投入工作,自己內心深處的悲傷就顧不上了。
長年累月的重負工作,促使自身處於亞健康狀態的李卓力女士希望退休。2010年9月,當房租合約到期之後,她在眾多病患者的不捨中,將一千多平方呎的研究所結業了。“許多病人對我的退休十分不滿意,一些熱心的患者還四處幫我找尋可重新開業的地址。我也不斷地收到要求看病的電郵,感到非常不安。後經一位患者介紹,我有緣結識了秦鴻教授。秦鴻教授的思維比較獨特,不太容易被人理解。但他的很多想法正是我思考過的,所以我聽得懂。於是我們一拍即合,決定一起合作了”。
成立鴻健中醫眼科保健中心,
望能使眼疾患者“享有看見的權利”
世界衛生組織(WHO)曾提出,各會員國要制定“視覺2020—人人享有看見的權利”計劃,目標是在2020年以前消除可避免盲的主要成因,達到人人“享有看見的權利”。香港,是世界上人均擁有電腦及電腦使用率最高的城市之一,亦是電腦眼、糖尿眼等病患病率很高的城市。其中,糖尿病眼的發病率較十年前增加一倍,並愈趨年輕化。另外,電腦眼患者更趨少兒化,患者中最年少者僅六歲?!叭缃耧w速發展的高科技時代,最容易受損的是眼睛。很多孩子小小年紀就視神經顏色淡,眼底血管狹窄。如不及時防治,到二十幾歲就會出事。不但可能發生高度近視和青光眼,更有眼盲的危險。挽救視力,保護眼睛已經到了迫不及待的地步!”李卓力女士介紹道。
面對如此嚴重的情況,秦鴻教授成立了鴻健中醫眼科保健中心。目標是把中醫眼科事業鋪開,做大。喚起全社會重視保護眼睛的重要性。還要積極培養人才,讓更多的醫生加入中醫眼科的隊伍,才能有力地防治眼疾?!扒伉櫧淌诘睦砟钆c我的想法不謀而合。但是他的決心大行動快,讓我很感動,就決定與他合作了”。李卓力女士介紹道。作為資深的中西醫結合的眼科專家,她的加入,無疑為鴻健中醫眼科保健中心注入了一股強大的力量。
“我們採用現代先進的醫學儀器檢查,從眼底的微細變化推測‘未病’的傾向,給患者敲警鐘。然後用多種多樣的中醫療法治療全身疾患及眼疾,例如同時治療頸椎病與眼病。結果非常令人鼓舞,可以把致盲之疾,扼殺在萌芽狀態。這就是中醫治未病的理念。這是目前治療電腦眼、糠尿病眼,黃斑病變等病的相當理想的方法?!崩钭苛ε垦a充道:“我們希望將中醫眼科向全世界推廣,使全球人們受益”。
至今,仍懷著將中醫眼科推廣發揚的理想,李卓力女士放棄了退休的念頭,加入鴻健中醫眼科保健中心,繼續為病患者服務?!懊慨斂吹交颊叩囊暳μ岣吡耍劬Ω淖兒棉D了,是我最快樂的事情。能治好許多眼科界認為治不好的疾患,是我今生之中最大的收穫和突破!”
談及未來,李卓力女士表示將致力於教學,希望培養更多中醫眼科保健的專業人士,讓他們遍地開花,呵護人們的心靈之窗,為眼睛保駕護航,為更多的眼疾人士送去健康和光明!
【主要職務及履歷】
資深中西醫結合眼科專家
香港鴻健中醫眼科保健中心創辦人之一
曾為香港中文大學眼科系副研究員
曾赴日本留學,致力研究高度近視與黃斑病
於國際刊物上發表過數篇論文
1999年自立香港卓力中醫眼科研究所
目的用循證醫學的方法評價中藥治療絕經后骨質疏松癥(pmo)的臨床療效。方法通過對檢索到的100篇有關中藥治療pmo的臨床研究論文,按照偱證醫學對臨床試驗的設計原則,從診斷、納入和排除標準、隨機、對照、雙盲、統計學方法等多個方面進行分析評價。結果100篇相關文獻中,隨機對照試驗文獻占44%;臨床對照試驗文獻占4%;采用隨機雙盲者占9.1%,隨機單盲者占18.2%,說明組間基線可比的占31.8%,有診斷標準的占90.9%,有納入和排除標準的占86.4%,說明統計方法的占52.4%,有客觀療效評價指標的占90.9%,說明藥物不良反應的占9.1%。結論中藥治療pmo的療效證據有限,尚需更多高質量研究以增加證據的強度。該方面的臨床研究論文日益增多,但隨機對照試驗比例偏低,研究設計等方面有待進一步提高。
【關鍵詞】 中藥; 絕經后骨質疏松癥; 循證醫學
骨質疏松癥是以骨量減少、骨組織微觀結構退化為特征,導致骨脆性增高、骨折危險性增加的一種全身性骨?。?]。依據who標準[2,3]西方國家有7 500萬患者,包括絕大多數老年人及1/3 絕經后婦女[4]。絕經后骨質疏松癥(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是中老年婦女的常見病。目前治療pmo的主要藥物是雌激素,而雌激素替代療法引起的副作用和并發癥一直是研究者和患者面臨的一大難題。中醫藥治療pmo近年來相關臨床研究和報道日益增多, 但目前尚無結論。因此有必要采用隨機對照試驗(rct)設計質量的評價為中藥治療pmo的系統評價提供線索和信息,為規范中藥治療pmo提供科學的依據。本文對近年來有關中醫藥治療pmo的臨床試驗文獻進行評價,為臨床提供有力的證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來源研究材料主要來自計算機檢索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重慶維普vip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等。關鍵詞為中藥、絕經后骨質疏松癥。共檢索出文獻資料兩百余篇,精心篩選,凡符合標準,質量較好的文獻均被納入,約100篇。
1.2 納入標準研究對象為經確診的所有pmo病人,真正隨機分配,并且用有效(臨床治愈、顯效、好轉)和無效等級資料的人數作為判斷指標。含有“隨機”“半隨機”“對照”“安慰劑”“單盲/雙盲”字樣的臨床治療試驗。
1.3 排除標準凡沒有經過隨機分配的,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和非單純西藥對照的,有嚴重肝腎和心臟疾病,合并有糖尿病、甲狀腺囊腫、甲亢、風濕病、卵巢摘除等影響骨代謝的骨質疏松癥患者均被排除。
1.4 評價內容按照臨床治療試驗循證醫學設計的原則對檢索到的臨床治療試驗文獻從研究對象的選擇、樣本含量、隨機化方法、盲法、對照、統計學方法、療效評價標準等多個方面進行評價。
2 結果
本次研究共檢索到100篇相關的臨床治療文獻。其中rct文獻44篇,占44%,刊登在21種中西醫學雜志上,其中登載文獻量最多的是《中國骨質疏松雜志》和《中醫正骨》占40%;cct文獻4篇,占4%;非對照性試驗文獻52篇,占52%。rct文獻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對這些臨床研究文獻進行分析與評價,發現文獻的質量和類型都存在較大問題,sr文獻極少,cct文獻偏少,質量也不滿意,rct文獻、敘述性研究文獻偏多。這些文章的質量和設計方法有待進一步的改進。
3 討論
現代醫學的發展要求臨床醫學從“經驗型”向“科學型”轉變,從以經驗為基礎的臨床醫學模式轉變為以證據為基礎的醫學模式,即循證醫學,其核心思想是任何醫療決策的確定應盡量以客觀的臨床科學研究為依據。臨床試驗是在病人中進行的,是通過比較治療組與對照組的結果而確定某項治療或預防措施的效果與價值的一種前瞻性研究。從科研設計論證強度來看,rct論文屬于一級論證方案,其結果是指導臨床治療的可靠依據。本次研究表明,中藥治療pmo的rct研究論文呈逐年上升趨勢,反映了rct論文越來越受到中醫藥臨床科研工作者的重視,也為推動臨床醫學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臨床試驗研究依據。但rct論文在所有研究論文中的比例不高,只有44篇,占44%,研究論文的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
3.1 臨床試驗設計的基本原則為隨機、對照、盲法
3.1.1 隨機 隨機化分組是使每個研究對象均有同等的機會被分配到試驗組或對照組,以平衡試驗組和對照組間已知和未知混雜因素,從而提高兩組的可比性,避免造成偏倚,使研究結論更加可靠。因此在總結實驗結果時,隨機法要交代清楚,不能僅憑簡單的采用隨機對照一句話或幾個字為依據,而要說明采用的是什么種類的方法,例如是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密封抽簽法、密封信封法、拋幣法或中心計算機數據控制法的隨機統一分組法等:檢查組間的主要臨床特點和基線是否可比。在本次納入研究的相關文獻中,有44篇說明了按隨機化分組,占44%,但只有2篇文獻說明了具體的隨機化方法,對隨機分組后各研究組間基線可比性作統計學檢驗并報告相應p值的文獻則較少(表明基線具有可比性的14篇,占31.8%,報告相應p值的12篇,占27.3%),使試驗結果的可信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3.1.2 對照 在實驗研究中,要正確評價干預措施的效應,必須采用嚴密的、合理的對照設計來控制抽樣誤差和消除人為的偏倚,使研究者有可能做出正確的評價,并檢查試驗組與對照組的研究對象例數是否相等或相近,彼此間差異有沒有統計學意義。在本次研究的rct文獻中,有40篇(占90.9%)采用有效對照,4篇(占9.1%)采用安慰劑對照,但均沒有說明安慰劑的外形、顏色、大小、味道等是否與試驗藥物一致。
3.1.3 盲法臨床試驗的目的是為了正確評價一項治療措施的療效,用以指導臨床實踐。在試驗中,若研究對象知道自己的治療情況,或研究者知道研究對象的分組情況。則會由于主觀因素的作用而產生信息偏倚,采用盲法可有效地避免這種偏倚。在本次研究的rct文獻中,采用盲法的研究比較少,采用單盲的有8篇(占18.2%),采用雙盲的只有4篇(9.1%),12篇采用盲法的文獻都沒有具體交待盲法的執行情況。
3.2 樣本含量為保證實驗質量,在設計時就應對研究所需樣本含量進行適當的估計,因為樣本量過小會降低實驗研究的把握度,影響到實驗結果向總體推斷的精度;樣本量過大,不僅導致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的浪費,而且給實驗的質量控制帶來更多的困難。在本次研究中,90%文獻均沒有對研究所需樣本含量進行具體的計算。
3.3 研究對象的確定和評定指標的標準化研究對象的明確限定是防治性臨床研究結果能否被正確推廣應用的重要環節。診斷標準應力求準確無誤,最好有客觀指標。通常是根據who或全國統一的診斷標準。療效的評價除了盡可能地采用客觀數據或實驗室方法外,對臨床的檢查和詢問也應盡量采用定量或半定量的方法,應有客觀的標準。在本研究的rct文獻中,38篇(占90.9%)規定了研究對象的納入和排除標準,但只有2篇文獻(占4.6%)對研究對象進行了中醫辨證分型;有40篇文獻(占90.9%)使用了評價pmo療效的客觀指標骨密度作為研究指標。但仍有20篇文獻(45.5%)采用了尚未統一的療效和腎虛證積分作為評定指標,使臨床研究結果在向外推廣和橫向比較時受到一定的限制。
3.4 防治結果及研究結果的報告對于藥物治療試驗,應清楚描述給藥途徑、劑型、療程、藥量的增減條件,相關的配套治療,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及其對策以及中止試驗的條件等,以便重復驗證。在本次研究中,44篇rct文獻均交待了給藥途徑、劑型、療程等資料,但只有4篇文獻(占9.1%)描述了藥物的不良反應,大部分文獻療程結束后立即進行療效評價,以后未再隨訪,只有2篇文獻(占4.6%)報道了1~5年追蹤隨訪的遠期效應。
3.5 統計學方法臨床治療試驗結果的統計學顯著性檢驗是用以幫助判斷具有臨床意義的可靠程度,即觀察到的組間差異是否來自防治措施本身的作用,有多大的可能性是來自單純機遇的影響。本次研究的rct文獻中,只有24篇(占54.6%)交待了所使用的具體統計學方法,從而影響了試驗論文的質量。
3.6 本評價的局限性由于很多研究的隨機方法均不充分或不正確、未使用分配隱藏,不實施盲法,因此,均存在選擇性偏倚、實施偏倚和測量性偏倚的高度可能性,可能導致夸大研究結果,且有的研究未采用統一的計量單位。
另外所納入的研究僅為中文文獻、未發現其他國家和其他語種的研究、各治療方案和各測量指標中所納入研究的數量太少,多數方劑僅納入1個研究,未收集到陰性結果由此可能造成發表性偏倚。
4 結論
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指遵循科學依據的醫學。其核心思想是:醫務人員應該認真地、明智地、深思熟慮地運用在臨床研究中得到的最新、最有力的科學研究信息來診治病人。ebm是最好證據與醫師的臨床實踐和病人價值三者之間的最佳結合。最好的證據來自醫學基礎學科和以病人為中心的臨床研究。循證醫學促進臨床醫務工作者在制定醫療決策時遵循科學的研究依據,規范其臨床實踐行為,從而在更高層次上滿足社會對醫學發展的需要。
從本次研究的結果可以看出,目前有關中藥治療pmo的rct臨床研究論文日益增多,但規范的臨床研究離要求的標準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是臨床試驗未能嚴格按照隨機、對照、盲法的原則來進行設計。由于中醫學過去的臨床決策很大程度上依靠于經驗或有限的信息,在臨床研究領域仍以非隨機化研究為主,在方法學上有其不足之處。因此,今后在臨床試驗設計時,應通過采用真正的隨機分組方法來避免人為的選擇性偏倚,建議在臨床試驗中小樣本量的情況下,采用分層隨機法。即選擇對影響療效的某些重要因素如年齡、病情的程度等作為分層因素。然后將分層以后的研究對象作隨機分組,從而維持這些重要的影響療效的因素在組間的平衡,以增強基線的可比性,并盡量使試驗組與對照組的研究對象例數相等或相近,分配隱藏、雙盲的研究設計,制定并采用統一的療效判定標準和計量單位;陰性結果的研究也應進行總結發表。從而使研究成為真正的rct,提高論文的質量及證據的水平。
近年來中醫藥防治骨質疏松的基礎研究不斷深入,臨床研究也有較大進展,縱觀臨床研究資料發現:非常缺少具有統一納入標準、排除標準、統一觀察指標、隨訪時間,大樣本、隨機雙盲和進行多中心、前瞻性、隨機研究試驗的臨床研究。沒有這樣的一種研究就沒有充分有力的證據提供臨床決策。如何提高骨質疏松的診療水平使我國開展骨質疏松的循證醫學實踐得以有效實現中醫藥防治骨質疏松有其獨特的優勢,進一步加強基礎學科的研究和完善臨床科研設計和觀察,相信中醫藥防治骨質疏松的前景將非常廣闊。
【參考文獻】
[1] consensus development conference: diagnosis,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j]. am j med, 1993,94: 646.
[2] kanis ja, melton l ji, christiansen c, johnstoncc, khaltaev n.the diagnosis of osteoporosis[j]. j b onem inerre, 1994; 9: 1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