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精品(七篇)

時間:2022-03-12 21:26:5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篇(1)

關鍵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要求

Abstract: in the new situation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scientific planning is to solve how to speed up the building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mprove now rural landscape, enhanc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farmers inevitable way. To achieve the goal of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total reache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well-off society.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make the country strong and the Chinese dream.

Keywords: the goal of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General requirements of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中圖分類號: F32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農村建設目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下,對現代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法制和社會等多方面的建設,最終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要求: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堅持科學規劃。

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科學規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原則:

一 . 整體性原則:

規劃的科學性,權威性,加強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進行科學規劃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主要包括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法制建設以及社會保障及福利等幾個方面。根據《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以及我們國家農村的現狀形勢,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生活,改善農村現狀面貌是頭號任務,是重中之重。因而,在全面發展農村生產,加強經濟建設的基礎上,通過科學規劃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生產力,從實際情況出發,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和環境的關系采取符和自身發展的措施,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堅持改革開放,逐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民富裕 ,縮小城鄉差距。加強農民群眾的思想,文化建設,不斷提高其素質和道德水平,營造民風淳樸,家庭和睦,崇尚科學,崇尚文明的社會風氣,調動農民積極性,從根本上治理臟亂差,逐步改善人居環境,推動廣大農民在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事業的發展,讓農民得到安居樂業 , 使鄉風文明有一個大幅度的提升。另外通過科學規劃,更要充分顯示出對農民群眾政治權利的尊重和維護,加強基層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讓廣大農民當家作主,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通過科學規劃,使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全面進步。

二.優化性原則

堅持科學規劃的控制性,區域性,協調性,加強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行系統性規劃。

科學利用規劃,加強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行系統性規劃,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質的變化,以推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的進程。

目前,我國的農業發展還相對比較落后,離我們黨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相比還相差很大,廣大農民的經濟生活,法制觀念,文化素質等方面都有待遇提高。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方面都有還待遇改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只能是一紙空文,“經濟落后,社會秩序僅靠鄉規民約,環境臟,亂,差”反而是其表現。現在,亟待要解決的是農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因為在我國的農村集中了巨大的勞動力,同時也蘊藏著一個潛力很大的消費群體,它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也是我國經濟增漲最可靠,最持久的動力源泉。

通過科學的加強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行系統性的科學規劃,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把握其功能定位,充分利用科學規劃的前瞻性,適度超前,科學規劃,分步實施,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能量得到最大釋放 ,實現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經濟持續增長。既可以消化多余的勞動力,又可以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環境,緩解社會矛盾,減少農村不穩定因素,為構建和諧社會打下了基礎,又促進了經濟繁榮,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了全面建設小康水平社會的進程。通過加強科學系統性的規劃,適度超前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行科學規劃,改善和提高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文化水平和思想覺悟,增強法律意識。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強衛生體系建設,盡早實現幼有所教,老有所養,病有所養。

三. 可持續發展原則

嚴格遵循科學規劃,堅持長遠的戰略眼光,加強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行高起點(適度的)規劃,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邁上一個新臺階,為早日實現小康社會建設,為國家未來的發展留下空間。

在我國,在農村這塊廣闊的天地中,不管是自然資源,物力資源,還是人力資源 ,可以說是資源遼闊。但由于各地的自然環境,民風習俗積極發展都存在差異,就發展而言也不平衡,有個別地區仍然比較落后。因此正確理解和準確把握好科學規劃中的實踐性和可持續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

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充分利用科學規劃中的實踐性和可持續發展性,把

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一種資源利用

自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農村的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和要求還相差很遠。因此,要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盡快實現其總目標和總任務,就必須嚴格按照科學規劃的實踐性和可持續發展性,充分調動和發揮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按照規劃,因地制宜,有針對性的制定措施,分布落實,科學實施。充分利用農村中的多余勞動力,努力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科學管理和使用好農村獨有的自然資源特色,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建設,提升和改變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面貌。下大力挖掘各地民風習俗中的優秀文化和傳統,并對其進行發揚光大和提升,豐富廣大農民業余文化生活,改善廣大農民的精神面貌,提高廣大農民的思想覺悟,增強廣大農民的法制觀念。讓廣大農民確實感到生活得到全面提升。促進和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充分利用科學規劃中的實踐性和可持續發展性,把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進行產業運作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鼓勵廣大農民解放思想,積極投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走出去:學習先進的東西;請進來,積極引進高科技,充分利用利資源,積極利用項目進行建設,或農民參與投資經營,帶動其他農業經濟項目建設,以推動農業經濟全面發展,改善農村地區經濟與社會面貌,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隨著廣大農民經濟生活的提高,在改善廣大農民名居環境的同時,嚴格按科學規劃,盡量保留原來的風格,原來的環境和綠化以及原來的房屋,突出特色,發揮優勢,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業,在此同時對文化產業,服務產業等進行統籌兼顧,科學布局,積極發動方方面面的積極因素,促進農業經濟穩步增長。農民既增加收入,改善了生活條件,又開闊視野,學習了外來的先進文化,促進了思想轉變,提高了自身素質,同時也促進了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為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打下堅實基礎 。

結束語:科學規劃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力保證,只有堅持科學規劃的科學性,權威性,系統性,可持續發展性,才能發揮科學規劃的最大效能。

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就必須針對我國農村的實際地理情況,生態環境,社會生活環境等,通過全面,系統,可持續性的科學規劃,嚴格準確把握規劃的功能定位,分步推進,科學實施。最終把農村建設改變成為生產發展,經濟繁;設施完善,生活寬裕;環境優美,鄉風文明;村容整潔,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參考文獻:

1. 王云才鄉村旅游規劃原理與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篇(2)

【關鍵詞】土地置換 新農村建設 突破

當前的農村宅基地存在著不少問題,導致農村土地大量浪費,許多耕地也被侵犯與毀壞,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造成了阻礙。因此,探究土地置換對新農村建設的阻礙癥結,并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的重大戰略舉措。

一、土地置換不到位對新農村建設的不利影響

土地置換影響新農村建設的普及范圍。如今的農民小聚居狀態是農村顯著的特色,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農民小聚居狀況雖然有所改善,但是在部分相對落后地區,農民依舊沿襲原始的小聚居居住方式。另外,我國的“空心村”現象嚴重,許多地方不注意舊村改造,農民富裕后舊房不拆,另選新址建房,導致村莊內部舊宅基地閑置,村莊建設向擴展。因此,土地使用分散使新農村建設的人口和空間范圍大打折扣。

土地置換影響新農村建設的質量。當前,在土地置換工作不到位的情況下,許多農村的基礎設施、公共建設不能有效建立。村莊規模偏小、布局分散,住宅用地超標以及布局零亂致使村莊建設用地利用率過低。在很多農村里,農民居住環境良莠不齊,公共服務設施非常匱乏,影響到農民的生活質量。

二、對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只有土地置換才能打開一個出口

從實際情況來看,許多農村的宅基地存在著許多尖銳問題。過多地建造宅基地,不僅是對土地的極大浪費,同時,過多地侵占地皮,也是對耕地的一種毀滅性打擊。不僅如此,在許多農村,有的農民甚至有多塊宅基地。這些地皮荒廢在那里,不種糧食,也不住人,本身就是對農村土地資源不負責任的表現。所以,在新農村建設中,通過把宅基地整合管理、把村莊聚集在一起、添加購置基礎設備以及公共服務設備建設,能夠真正意義上實現土地的集約化使用。

1.可以實現農村土地的集約化利用,有效地恢復和保護耕地。我國人多地少,土地資源最為寶貴,耕地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土地置換使農地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從而達到優化配置土地資源的目的。

2.推進中心村建設。在新的歷史時期,人地供需矛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新農村建設的迫切需要,中心村建設是我國勢在必行的農村改革之路。積極發展和建設中心村,對于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幫助鄉鎮擺脫困境。土地置換使得土地可以規模化經營,一方面,鄉鎮可以將土地承包給農業大戶來發展本土的農業經濟;另一方面,可以將土地用于城鎮化建設,通過招商引資來發展當地的商品經濟,從而使鄉鎮踏上致富的道路。

4.提升農民生活質量。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僅使農村家庭的物質生活有了很明顯的提高,而且使農民的傳統思想受到了巨大沖擊。農村家庭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正在不斷調整,正逐步從封閉穩定型向開放變動性轉變。

5.對于當前的農村,采取足夠的措施來促進它的和諧發展。新農村建設是創新農村基層管理體制、鞏固黨在農村執政基礎的有益探索。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格局發生深刻變革的背景下,農村基層管理體制能否創新、鄉村組織結構能否優化,直接關系到農民經濟、政治、文化等切身利益,關系到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關系到黨在農村執政基礎的穩固。只有努力改變千百年來農村人民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小康社會的建設與農業現代化進程才能變得有跡可循。只有改變了農民們的生活方式,社會生產方式才會得到極大程度地變革。

三、對土地置換促進新農村建設的政策及措施建議

土地置換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目前,土地置換方式在我國鄉村建設規劃中還沒有被普遍采用,應采取一系列切實有效的措施來推動鄉村建設規劃中的土地置換工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整個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一)廣泛深入地宣傳新農村建設精神和村莊規劃

要制定規劃,明確鎮、村的區位、規模,確定撤并及保留的村莊,合理安排基礎設施建設,科學配置規劃區內各類生產要素、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強化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注重整體特色風貌設計,促進村莊規劃與產業、土地、農業、水利及電力等規劃銜接,增強規劃的科學性、特色性和實用性。其次,要向農民大力宣傳規劃和新農村建設精神,對于新農村建設的具體信息與目標,七成的村民“有一點點了解”和“并不了解”。有將近六成的村民則認為:新農村建設只是政府的事情,只有政府才能做成那件事情。所以,他們都普遍地存在“等”、“靠”、“要”等消極思想。事實上,新農村的建設,離不開政府的高瞻遠矚,同時,也離不開每一位村民的支持與幫助。

(二)要加強組織領導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牽涉面廣、利益調整多、任務艱巨的工程,事關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必須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額要求,統籌規劃,精心部署,積極推進。各級要成立相應組織,形成統一領導、齊抓共管、上下聯動的工作格局。新農村建設是一項社會資源投入多、涉及面廣、造勢大,并且頗具國家戰略性系統的惠民工程。它主要針對的是交通偏僻、信息封閉的農村地區。針對對象是那些文化程度低、社會資源持有較少、參加政治能力較差、在社會中比較弱勢的農民群體。由于針對的目標不同,所以,對新農村的建設工作顯然有別與其他系列工作。為此,無論是在制度上、領導上,還是紀律監督等方面,都需要有著更多的強化與改良。對于新農村建設,各級黨委的思想與領導就像是標桿一樣,引導人們倡行并且遵循與它。想要保障新農村建設的順利開展,就需要在隊伍中精益求精,尋找出政治覺悟較高、作風正派,熱愛農民事業的優秀骨干。同時,在工作行為上,也需要嚴格遵守紀律,不浮于事,一絲不茍地面對村民的監督,并且積極地做好工作的開展。只有這樣,新農村建設才能如火如荼地開展下去。

(三)資金的富足,也是保障新農村建設順利開展的一大前提

對于農民的利益,應該給予最大程度的保障。積極地加大涉農資金的整治,以“渠道不變,統籌安排”為指導原則。井然有序地開展危房的修葺與改變。對于農村的環境方面,也努力做好連片的整治與管理。積極地推行農村面貌的整治以及周邊環境的清理工程等。在新農村建設開展的過程中,也要充足地引導并且使用村民的力量。鼓勵民間資產投入建設,鼓勵他們進行自行籌備,同時,也鼓勵他們投身與危房改革,還有村莊周邊環境的整治。通過這樣的方式,也能夠快速地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開展。只有把各個方面的財力都集聚到位,促成強有力的力量,那么,必然就能夠更好地引導社會資源走向農村,同時,也會把許多公共設施引入農村建設,一系列的公共服務也將隨之走入農村。在這樣的背景下,城市的文明發展也必然會更多地影響到農村。

將財政支出構架進行積極地調解,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進行不斷地加大、集聚更多的項目與資金,把它們投入到人畜安全用水、水壩優化、鋪建鄉村道路、農田水利、農村衛生、農村網絡,農村生態能源建造以及農村通信等相關設備的建立。因為它們,不僅能夠促進農村基礎設施的豐富,引導農村從縱深發展,同時,也能夠為農村提供更加豐富的能量,來引導它的更好發展。

(四)開辟農民增收新渠道,打造農村新經濟,培養造就新農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是農民,根本是發展農村經濟,重點是增加農民收入,難點是構建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因此,在推進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始終把打造農村新經濟、培養造就新農民、開辟農民增收新渠道,作為新農村建設的根本手段,跳出就農業發展農、就農村致富農民的思維定勢,通過工業拉動、城鎮帶動、招商推動、民營激活以及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等方式,促進農村勞動力農村產業的有序快速轉移。要以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和促進就業為目標,實施失地農民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要在繼續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種植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發展的基礎上,開拓農村市場,發展多種經濟形式。要著眼于壯大辦事處和村級經濟實力、增加農民收入。

參考文獻

[1]付文軍. 鄉村建設規劃與土地置換[J]. 今日國土,2011(07)。[2]石建民. 土地置換是加快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J]. 知識經濟,2009(12).

篇(3)

目前,我國在農村、農業現代化發展舉步維艱、農民收入增長困難重重、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任務艱巨,已經成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難點和關鍵。現如今,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尚未消除,促進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的局面還沒有根本改變。如果這些突出的問題不根治、不解決,小康社會的全面發展就會舉步維艱。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明顯提升,工業化、城鎮化的速度加快,以及土地、資金等要素體現出的大量向城市集中的體現,這種長期積累的種種矛盾帶來的強烈的預警信號愈加嚴重。因此,合理的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勢在必行。建設和諧農村社會,就應緊密的與農村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以農民的根本利益為前提,將每一個城市先進的設施文化運用到農村建設之中,讓城市發揮其功能,帶動農村共同發展,實現城鄉共同進步,努力為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生態良好、文明進步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而奮斗。

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社會公平、共同富裕,這同時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建設的基本特征。總的來說,社會主義在總建設中,始終要堅持以發展為重、發展為先,發展工業必須和發展農業同時并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工帶農,通過加快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步伐,不斷縮小城鄉差距,從而實現農村社會由溫飽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雖然在各地積極地調整了農業結構和科學技術,但是農村土地畢竟有限,有些地區的農業生產方式仍然處于落后,農民的勞動積極性難以持續,很難實現突破。本文在分析研究中發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城鄉資源環境優劣明顯,差距依舊增大,和諧社會難以實現。現如今,我國的各小中大城市的工業生產都呈現出穩步發展的形勢,有些發達地區,甚至出現以第三產業的服務業占據著經濟中的主導地位的現象。而農村地區在發展過程中,整體勞動生產率低,農業產業化發展過慢,難以與高新技術的工業設備相匹敵。此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農業保護政策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城市有著明顯比鄉村更大的發展優越性。因此,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日趨擴大,導致建立和諧社會的目標難以盡快實現。

(二)農村思想觀念落后,精神文明建設難以推廣。筆者認為,長期以來,農村居民的思想觀念都以保守為主,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心理。農村的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都與現代城市生活的要求相差甚遠,同時與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的目標落差過大。農村中的很多人始終信奉著封建的迷信,思維難以突破傳統的模式。由于農民科技知識的低下,他們有的人對于新事物難以接受,從而沒有使用新型科學技術的能力。

(三)勞動力素質低下,缺乏年輕勞動力。現在農村中的年輕人都選擇了進城務工,而留下的則是一些中年人和老年人。因此,新技術的學習與運用方面存在著嚴重的不足,這帶來了經濟緩慢發展的結果。在道德素質方面,贍養父母、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逐步地在淡化,賭博等不良風氣依舊盛氣凌人,這些有礙于和諧社會的發展。

三、未來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走向

首先,始終以切實保障農民的基本利益為核心,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進程。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優化農產品品種,充分發揮各地區的自身優勢,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以應對進口農產品的沖擊,擴大我國優勢農產品的出口。

其次,逐步提高農民的醫療保障水平。雖然我國已出臺了新的醫改方案,但是看病難、醫療費用高、醫療保障程度低,仍然是當前農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目前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即使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大病戶的醫療負擔,但保障水平仍然偏低,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居民因病致貧的問題。我國應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相關政策,逐步健全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使農村居民看病不再是一件難事。

再次,逐步建立適合農村實際的社會救助和保障體系,特別是對那些老弱病殘者更應當提供救助和補助。完善農村供養、救助制度,逐步提高供養、救助標準,完善救助方式,以達到和諧社會的標準。

除此之外,為農民進城務工就業創造更多機會。解決我國的就業問題,關鍵是解決農村的就業問題。就目前而言,侵害農民工合法權益而引發的社會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響社會穩定,我國應及時有效地出臺相關的法律條文來依法維護進城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

最后,積極將城市優質人力資源導入農村。除了在資金上增加對農村的投入,還應當通過機制創新,主動把城市的人才、科技引入農村地區,以優質的人力資源支持農村發展教育、衛生、科技等,有必要時制定相關的對農村人力資源對口支援的政策。

篇(4)

一、立足發展富民,從農民增收最快捷、優勢最明顯的產業抓起

建設新農村經濟是基礎,發展是關鍵,富民是核心。在新農村建設中,我縣堅持把發展富民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從農民增收最快捷、優勢最明顯的產業抓起,發展農村經濟,兩輪驅動,增加農民收入,夯實新農村建設基礎。一是內部挖潛,培強做大生態肉鴨、創匯特菜、優質稻米三大優勢主導產業。按照高效農業規模化、產業化、服務社會化的思路,優化產業結構,著力發展生態肉鴨、創匯特菜、優質稻米三大優勢主導產業,強化龍頭帶動,用工業化的理念強勢推進三大產業上規模、上水平。引進建設了華英、雨潤、海闊、森磊等20余個大型肉鴨加工企業,年加工能力達8000萬羽,全縣養殖戶發展到7000余戶,飼養量達5000萬羽以上,建成了林鴨復合養殖、小區規模養殖、沿湖水面養殖三條養殖帶,形成了集種鴨孵化、規模養殖、飼料加工、宰殺分割、羽絨加工于一體的生態肉鴨產業體系;引進、擴建蔬菜加工出口企業22家,日加工能力達600余噸,臺灣亞細亞、大豐食品2個投資過億元的大型蔬菜加工企業今年將建成投產,新擴山藥、牛蒡、苔蒜等創匯特菜20萬畝,全縣創匯特菜總面積達40萬畝以上,建成了近50華里的特菜長廊,新擴設施菜10萬多畝,全縣蔬菜夏種面積達百萬畝以上,形成了集采后分級、包裝、保鮮、速凍、脫水及精深加工于一體的創匯特菜產業體系;整合了81家稻米加工企業,日加工能力達5500噸,新擴優質水稻面積5萬畝,全縣優質水稻面積發展到50萬畝以上,全部實現了粳稻化、優質化,形成了集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優質稻米產業體系。三大產業帶動了全縣2/3的自然村加入產業鏈條,農民有1/3的收入來自三大產業。目前,**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肉鴨生產加工基地、江蘇省最大的出口創匯特菜基地、蘇魯豫皖接壤地區最大的優質稻米集散地。二是外部拓源,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民營經濟兩大新興產業。把勞務輸出作為農民增收最快捷的途徑,實施“三十萬農民大轉移”工程,按照“有計劃培訓、有組織輸出”的思路,一方面加強對勞務人員的技能培訓,全縣發展職業培訓學校53所,縣財政拿出100萬元,專項用于勞務培訓;另一方面積極拓寬輸出渠道,組織好與輸入地的對口協作,發展中介機構80余家,與全國40多個勞動部門簽訂了信息交流協議,提高了勞務輸出質量和穩定性,打出了建筑、保安、電子裝配、運輸四大勞務品牌。目前,全縣已有20多萬民工外出“淘金”,預計勞務收入可達20億元以上,成為農民收入的重要增長極。認真落實發展民營經濟的各項扶持政策,鼓勵黨員干部帶頭創業、帶民創業,加快民營經濟發展步伐。目前,全縣民營企業已發展到1800家,個體工商戶15000多戶,注冊資本20億元,形成了塑編、機電、運輸、農產品加工等產業集群,涌現了一批專業村,掀起了家家忙創業、人人忙掙錢的全民創業熱潮。

二、注重循序漸進,從農民受益最直接、最易見成效的事情抓起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從實際出發,先易后難,循序漸進,才能取得實效。在建設過程中我們先從農民受益最直接、最易見成效的事情抓起,解決農村環境臟亂差、基礎設施發展滯后和農民群眾的“三有兩難”問題,讓農民切實感受到新農村建設帶來的變化和好處,進而統一思想,增強發展信心。一是以村莊河塘整治和骨干河道清淤為重點,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和生產條件。抓住冬春有利時機,集中開展村莊河塘整治和骨干河道清淤,采取試點先行、以點帶面、整體推進的方法,涉農部門駐村指導,鎮村干部全力以赴,人機齊上,通過一個多月的集中整治,全縣共清理河塘316個,疏竣骨干河道39條,村塘100多個,清潔水面817畝。堅持河塘整治和骨干河道清淤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農村道路、綠化造林、改水改廁相結合,開挖外三溝370余條,配套內三溝60余萬畝,修復水毀工程500余處,整修村際道路28條,成片造林8200畝,新建、更新、配套農田林網11萬畝,四旁植樹120萬株,一池三改3000多戶,不僅使農村環境在短時間內得到了明顯改善,而且有效提高了全縣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二是以實施“農村五件實事”為重點,全面落實各項惠農政策。在落實好農業稅費減免、農村合作醫療、鄉村道路建設、農村改水、草危房改造等老五件實事的基礎上,全面組織實施“道路通達、教育培訓、農民健康、環境整治、文化建設”農村新五件實事,加強領導,加大地方資金配套投入,強化監督落實,促進了各項工作的有序開展。目前已修鋪農村等級公路670公里,村通灰黑公路比重達80%以上,實現了村村通公路、通班車,新增改水受益15萬人,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了82%,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85%,實現了村村通廣播,80%以村通有線電視。五件實事使農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看到了新農村建設的美好前景。三是以落實困難群眾生活保障為重點,健全濟貧幫困機制。從切實解決農村弱勢群體的具體困難入手,積極擴大各類保障措施覆蓋面。農村低保做到了一人一檔、應保盡保;開展送醫解困活動,每年免費為全縣60歲以上農村老人體檢1次,為1500名貧困患病農民每人提供400元藥費,打卡發放;投資3億元完成了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改善了農村辦學條件,建立副科級以上干部與孤貧特困學生“1+1”長期結對幫扶制度,1087名孤兒和995名特困生得到了愛心資助,確保不失學、不輟學;開展“四送一幫”活動,縣直機關每單位幫扶10個貧困戶,送技術、送資金、送物資、送信息、幫脫貧,促進了農村社會和諧。

三、堅持試點先行,從農民積極性最高、條件最成熟的鎮村抓起

新農村建設需要的投入大,資金缺口大,村鎮之間自然條件、群眾基礎差異也較大,同時在新村規劃建設方面也有一個探索實踐的問題。鑒于這種情況,我們先從農民積極性最高、條件最成熟的兩個鎮、十五個村抓起,集中物力、財力、人力,先行突破,以點帶面,漸進式推進新鎮村建設。在工作中牢牢把握三條原則:一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不搞一刀切。把兩鎮、十五村分為改造村、中心村、搬遷村三個類型,按照“集聚適度、布局合理、設施配套、環境優美”的要求,分類規劃,注重自然和諧,防止千村一面;量力而行,科學制定建設標準,防止脫離實際;強化審批監管,防止“有新房、無新貌”和“空心村”現象。目前,試點村基礎設施建設已全面展開,要求做到每村有一組生產道路、一套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一個綜合服務區,年底基本實現通路、通水、通電、通訊、通有線電視,美化、硬化、凈化、綠化、亮化目標。二是捆綁資金,集中使用,不撒胡椒面。縣財政每年拿出500萬元資金,配套省市投入,專項用于試點村鎮建設,同時對各類涉農資金和項目統籌安排、集約投放,向試點村鎮傾斜。規范資金使用,通過以物代款、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等方式,調動了基層、農民建設的積極性,使有限的資金發揮了最大的效應。三是培植產業,發展經濟,不擺空架子。為避免農民“住新房子、過窮日子”,堅持把培植富民產業作為試點村鎮建設的重要內容,與村鎮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并列為重點考核項目,強勢推進,所有試點村都有至少一項主導產業,90%的農戶都有致富項目。河口鎮張李莊村有種菜傳統,過去由于田間工程不配套、技術含量低、市場不穩,規模一直較小,沒有形成主導產業。開展新農村建設以來,結合實施省市農業開發項目,幫助村里整修生產道路,完善農田水利設施,興建田頭市場,發展合作經濟組織,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使全村蔬菜面積由過去的不足2000畝擴大5000多畝,畝效益由原來的年千元提高到目前冬春兩季就達4000元以上,僅此一項全村農民人均增收達5000元以上。

四、突出建設主體,從最能有效提升農民、調動農民的工作抓起

農民是農村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建設新農村必須培養造就高素質的新型農民,依靠農民,發動農民,充分發揮農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深入調研發現農民普遍存有觀念落后、缺乏創業精神,素質偏低、缺乏致富技能,組織化程度低、缺乏競爭能力等問題。對癥下藥,我們突出抓好三個方面:一是加強素質教育,培養有文化的農民。在加強基礎教育、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的同時,把塑造“勤勞、創業、合作、自強”的新時期農民精神作為農民素質教育的重點,健全教育網絡,創新教育形式,以開展“百部電影送千村、百部戲曲惠農民、百臺晚會聯城鄉、百冊圖書藏農家、百村比武強身體”活動為載體,引導農民轉變思想觀念,增強發展意識,涌現出了一大批創業標兵和文明家庭,樹立了積極向上的社會風尚。二是加強職業培訓,培養懂技術的農民。實施“十萬農民大培訓”計劃,根據農村發展需求,開設了種植、養殖、家政、建筑、電子、化工、服裝、保安、營銷、經營管理等十大門類培訓科目,每年培訓200多期次,同時還開展了農技培訓“鎮鎮行、村村到”活動,做到了“技術入戶、良種良法到田、技術要領到人”。目前,全縣90%以上的勞動力都掌握了1-2項致富技能。三是發展經合組織,培養會經營的農民。以優質稻米、生態肉鴨、創匯蔬菜三個縣級營銷協會為龍頭,以行業協會、產銷大戶、農民經紀人為基礎,發展“四有”合作經濟組織398個,吸納農戶11.3萬人,占農戶總數的44%。經合組織代表農戶與企業、市場簽訂產銷合同,按照企業、市場要求組織農戶進行標準化生產,改變了過去散兵游勇、各自為戰的局面,有效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增強了自我發展、自我服務的能力。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原則,把充分發動群眾、依靠群眾置于工作的首位,通過宣傳鼓動、典型帶動,激發廣大農民的建設熱情,變“要”為“我要干”,形成了戶戶動手、全民參與的良好氛圍。不少村莊自發采取門前三包、輪流值日、專人保潔等方式,探索農村環境長效管理機制,收到了明顯的成效。

篇(5)

摘要:

90年代初,青州市南張樓村“巴伐利亞試驗”為探索我國新農村建設的模式提供了參考。本文簡要介紹了“城鄉等值化”概念和“巴伐利亞試驗”的實際操作過程,立足于實地調研和統計數據分析,利用logistic回歸和面板數據回歸等經濟計量方法,對“巴伐利亞試驗”的效果和意義進行了簡要評析,并進一步闡明了“城鄉等值化”模式對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巴伐利亞試驗;城鄉等值化試驗;Logistic回歸

中圖分類號:F30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07)05008306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發展的模式已經明顯地從單一的集體農業經濟模式轉換為多樣化的發展模式,這一點在村莊發展層面上表現得尤為突出。1990年山東省青州市南張樓村在德國賽德爾基金會的幫助下,開始進行德國式的新農村建設試驗――“巴伐利亞試驗”,也稱“城鄉等值化試驗”。賽德爾基金會所倡導的“等值化”理念是通過土地整理、村莊革新等方式,實現“在農村生活,并不代表可以降低生活質量”的目的,使農村經濟和城市經濟得以平衡發展,緩解農村人口向大城市的盲目涌入。這一計劃自50年前在巴伐利亞開始實施后,已經成為德國農村發展的普遍模式。“城鄉等值化”的建設理念對于我國這樣的發展中農業大國來說意義非凡。這是因為,“城鄉等值化”的建設理念是將建設的基點立足于農村,追求的是農村的發展,并不是要將農村城市化;追求的是與城市不同的、更符合農民需求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這就為以有限的財力物力給農民創造更好的生產和生活條件提供了可能。

一、“城鄉等值化試驗”的背景

1.“城鄉等值化試驗”在德國的實施

巴伐利亞州位于德國的東南部,面積7萬平方公里,現有人口1 200萬,是德國最大的農牧區,60%的人生活在農村。2003年巴伐利亞州的社會生產總值達3 709億歐元,超過歐盟25國中的19個國家,其中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的年產值為320億歐元(其中農業凈產值60億歐元),是僅次于汽車和機器制造業的第三大產業,農產品的出口額也明顯高于德國和歐盟的平均水平。巴伐利亞州在經濟發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進過程中,之所以沒有出現嚴重的城鄉差距,主要得益于其在農業和農村發展過程中始終秉承的“城鄉等值化”理念。具體而言,就是通過在農村實施土地整理和村莊改造,提高農業勞動效率和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并逐步消除農村在生產效率和生活質量等方面與城市的差異。根據聯邦德國《土地整理法》的規定,土地整理分為常規性土地整理、簡化的土地整理、項目土地整理、快速土地合并和自愿土地交換5種類型。其中以常規性土地整理最為常見,其目標是改善農林業經濟的生產條件,并促進土壤改良和土地開發。常規性土地整理項目由上級土地整理機關批準立項,其涉及范圍可以只包括一個村或鄉鎮,也可以橫跨幾個村或鄉鎮。這種土地整理通過重新安排不動產、修建道路網、興修水利等措施實現整理目標。土地整理工作由土地整理局負責,統一協調涉及土地整理的各方利益。在土地整理過程中,政府還十分注重對歷史景觀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從立法、規劃及措施等方面都有明確的規定和要求,努力做到互為保障、緊密結合。德國巴伐利亞州通過土地整理和鄉村革新等措施,使農業的生產條件、基礎設施以及農民的生活水平獲得了顯著的提高,被許多國家視為現代化農村建設的典范。

2.“城鄉等值化試驗”在南張樓村的實施

南張樓村位于山東省青州市西北部,處于壽光、光樂、青州、臨淄四縣(區)交界處,距離青州市區20多千米,2006年全村人口總數4 260人,耕地面積421公頃畝。由于南張樓村具有典型的北方農村的特征(地理位置并不優越,資源稟賦相對較差),1988年山東省政府和德國巴伐利亞州以及德國漢斯•賽德爾基金會共同把南張樓村確定為“中德土地整理與農村發展合作試驗區”。該試驗主要包括片區規劃、土地整合、機械化耕作、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修路、發展教育等多項措施。“試驗”科學地設計村莊發展的總體規劃、詳細規劃等,明確了村莊的功能分區。具體而言,村南邊是工業區,村東邊是大田區,村北邊是文化教育區,村中心地帶則是生活區。通過土地整理,南張樓村400多公頃農田被規劃成了若干個23公頃的大田,田間道路全部硬化。在進行房屋改造時,按照德國方面的要求只要不是太破舊的房子就不要拆掉。村莊改造不追求形式主義和表面繁榮,把有限的資金進行集約利用,切實提高了村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此外,“試驗”也十分重視村莊的教育投資,賽德爾基金會為學校配備了先進的教學設施,分批對老師進行培訓,并在村民中開展文化培訓,提高村民整體科學文化素質。在南張樓村,目前取得農業技術“綠色證書”、會計資格和其他職稱的村民達到280人,800多人接受了中等教育。通過技術培訓,村里很多青年去西歐、韓國和日本進行研修和務工,回國后這些年輕人紛紛在村里進行投資建廠或者到城里做生意,變成了村里的致富帶頭人和新觀念的傳播者。借助該試驗,南張樓村對基礎設施進行了大規模改造,居住區道路路面全部硬化,對上下水管道進行統一整理,完善自來水供水系統。同時,村政府還在文化教育區建立了學校和休閑廣場、文化博物館等公共服務設施,豐富了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

二、調研問卷分析

城鄉等值化實施的16年來,南張樓村人均收入平均年增長316.25元,2005年人均收入達到6 080元,高于同期青州市和山東省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分別為4 630元和3 931元)。那么南張樓村村民對實施了近16年的“城鄉等值化試驗”是否滿意,滿意程度有多高?城鄉等值化試驗又是否具有普適性呢?為調查南張樓村巴伐利亞“城鄉等值化試驗”的進展情況,并分析該試驗給該村帶來的影響,本調研組于2006年8月5日―8月13日,赴青州市南張樓村、青州市區、壽光市區,通過調查問卷、座談交流、村民走訪等方式對該村村民和村領導、鄰近地區城市居民進行了實地調研,意欲總結出此模式發展建設的可借鑒之處,并據此進一步探討具有普適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模式。

1.調查對象描述

調查資料來自于對青州市南張樓村和其周邊的青州市市區、壽光市市區2006年8月的實地調查。本次調查采取隨機取樣入戶調查和街道調查相結合,共發放問卷198份(農村問卷128份,城市問卷70份),獲得192分有效調查問卷(問卷有效率達96.97%)。調查項目包括被調查者基本情況和新農村建設相關問題兩部分,共51題。問題以封閉式提問為主,包括單項選擇和多項選擇,個別問題采用開放式問答。通過數據整理和剔除無效樣本,本研究實際采用的樣本192個,其中男性占67.1%,女性占32.9%;小學文化占6.25%,初中文化占31.8%,高中和中專文化占42.7%,大學文化占18.2%;農村人口占64.1%,城市人口占35.9%;農村人口中從事非農產業的占34.9%,從事農業的占65.1%。年齡18歲以下占1.5%,18―30歲占36.5%,30―40歲占32.3%,40―50歲占16.1%,50―60歲占8.9%,60歲以上占4.7%。

2.研究方法與變量描述

對于二值響應變量問題,通常使用二項Logistic回歸分析來研究離散二值響應變量和一組自變量之間的關系。在二值響應變量中,響應變量的取值有兩種可能,為方便起見計為1和0,假定X是一個自變量向量,ρ是要建模的響應概率,線性Logistic回歸形式可以表示為下列公式:

回歸方程中的因變量可以通過不同的問題設計來反映,在滿意度回歸方程中的兩個因變量分別為青州市南張樓村村民對他們現實生活的滿意度和對“城鄉等值化試驗”(以下簡稱“試驗”)的滿意度。由于總體滿意度是一個四分類的因變量,為了減少因變量過多引起的空單元問題,對于因變量的處理我們采用聚類分析法(使用歐式距離作為距離的測度,使用Ward方法進行聚類)對所有的樣本總體滿意度進行聚類分析。結果顯示,當聚類為兩類時效果最佳。因此,我們根據聚類的結果,把總體滿意度轉換成一個新的二分類的反應變量,當因變量值為1時表示滿意,為0時表示不滿意。

對于自變量的選取,本文主要考慮收入水平、村民受教育水平、村民工作性質和村內民主化程度對各因變量的影響,并加入性別、年齡和家庭規模等控制變量,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遺漏變量導致的虛假回歸問題。在處理自變量時,需要對性別等多個變量賦值,對各個解釋變量的定義見表1。

3.回歸結果分析

根據村民滿意度logistic回歸方程的參數估計結果(表1),可以做出如下判斷:

(1) 收入水平與滿意度正相關

收入水平越高的村民和收入增加的村民對現實生活的滿意度和該試驗的滿意度也越高。考慮到南張樓村所具有的“北方農村”典型性的特征和數據的可獲性,我們利用歷年《濰坊統計年鑒》的相關數據對影響農民收入的因素作進一步分析。在回歸模型中,被解釋變量為農民人均純收入。對于自變量的選擇,我們用年末鄉村實有勞動力與鄉村總人口的比值表示農村勞動力豐裕程度,用機播面積與農業總播種面積的比例表示農業機械化水平,用農作物單產表示農業生產效率,用政府支援農業基本建設資金表示政府對農業的支持力度。為了減少數據的波動性并克服異方差問題,各個變量均采取對數形式。此外,我們通過設立城市行政級別虛擬變量,來反映行政級別差異對農民收入的影響。根據統計年鑒已有的相關指標,我們分別利用截面數據回歸和面板數據回歸得到方程(1)―(4)(表2)。近年來南張樓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主要得益于鄉鎮企業的發展、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建、土地整理項目的開展和周邊市區城市化水平提高所產生的輻射作用,這與我們回歸方程的估計基本相符,這也證明了南張樓村所具有的北方農村的典型特征。

(2) 村民從事的職業不同,滿意度也不同

相對比從事農業的村民,從事非農產業的村民對現實生活感到更加滿意,然而他們對于試驗的滿意度卻比從事農業的村民低。南張樓村的機械廠和紡織廠的職工年平均工資接近10 000元,這遠遠高于從事農業村民的平均收入。在南張樓村,從事這些非農產業的村民往往成為村民羨慕的對象,他們從事的行業可以用村民所描述的“比較體面”一詞來形容。可以說,較高的收入水平和認可度是他們對當前生活水平滿意的主要原因。那么緣何他們對試驗的滿意度相比從事農業的村民卻相對較低呢?

南張樓村自從試驗實施以來,農村勞動力從業方式主要有三種形式:第一,從事農業勞動。近年來多數家庭以經濟作物種植為主,單純從事農業勞動的家庭收入相對較低、波動性較大。第二,從事非農產業。主要是在村內紡織廠、機械廠和塑料廠等從事技術性較低的工作。他們的收入相對較高,農村企業所特有的“白天進廠,下班種地,農閑上班,農忙下田”工作模式也是吸引他們留在本村企業工作的重要原因。第三,國際勞務輸出。南張樓村的多數家庭都有一到兩名家庭成員通過勞務輸出的方式到韓國、日本等國家做短期勞務輸出,這部分村民不但在國外開拓了眼界,也學到了技能。但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回國后會選擇進城工作,以期望獲得更高的勞動回報。對于在村內從事非農產業的村民而言,雖然他們的工作相對穩定,但由于受所從事崗位技術水平和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工資水平提升的空間有限。他們中的許多人認為通過利用“國際試驗”這樣一個無形資產爭取到的發展非農產業和進城、出國的機會才是該試驗成功的要旨面,自己卻并非是試驗實施過程中的最大受益者。這一點在問卷中也得到了體現,從圖1可以看出近70%從事非農產業的村民認為試驗的實施讓他們學到了更多的技術,但多數村民認為在“試驗”的實施過程中,其工作條件、工作的穩定性等方面沒有得到較大程度的提高。

我國農村農民受教育程度與農村勞動力流動存在“倒U型”關系,即具有較高人力資本稟賦的農村勞動力優先選擇

的不是異地轉移,而是選擇在農村的非農產業就業,其轉折點是初中文化程度[1]。根據對問卷分析我們發現,在南張樓村81.3%的從事非農產業村民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而且77.3%的村民認為近幾年來農民工進城找工作已經變得更加容易,那么為何南張樓村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勞動力遷移現象呢?

從圖2中我們可以看出,南張樓村村民認為農民工進城工作面臨的最主要問題仍然是就業問題,結合表3我們進一步發現對于村民選擇工作而言,他們更加看重可以獲得的學習技術的機會和工資水平。Stark將農村人口流動解釋為農戶家庭生存能力的一種擴大[2],即用范圍經濟替代了有限保險能力的規模經濟,從而使農戶家庭可以面對不同的市場分擔成本和分享收益。對于南張樓村的村民而言,他們離開土地進城是為了得到他們在農村得不到的資源,即以等量但不等質的勞動獲得更高的報酬以及享受城市生活。然而,受體制的制約,他們主要在非正規部門從事著一些城市居民所不愿從事的工作。一方面,這些非正規部門很少會給他們提供技術培訓的機會,收入穩定性較差,從而減少了村民進城務工的收入預期。另一方面,南張樓村已經“規模化”的國際勞務輸出也擴大了他們的選擇空間。事實上,勞動力的跨國流動與其說是一個勞動市場不均衡的函數,不如說是一個資本和保險市場不完全競爭的函數,勞動力的跨國流動對那些面臨資本約束和農業風險的南張樓村農戶家庭來說已經成為了一個經濟或資金的中介。

從圖2中我們還可以看出,大多數村民認為戶口問題已經不是制約農民工進城工作的主要障礙。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化的推進,依賴國際市場和依靠城市自身積累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逐步取代了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指導下“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濰坊市土地有償使用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也使得城市運行成本和各種“暗補”市場化,城鄉間的土地級差已經成為城市通過市場手段抑制“盲流”的新手段,戶籍制度等制度約束由于近年來市場化的發展已經大大弱化。調查顯示,雖然南張樓村非農產業已非常發達,絕大多數農戶對農業的依賴也已經逐漸弱化,但我們發現農地對農戶的傳統束縛依然很強。農地流轉仍然處在偶然的、私下的小規模流入流出階段。由于農地不能有效地變現,農民缺少實現遷移和身份轉移(非職業轉換)的啟動成本已經成為制約農民工進城務工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立健全農業用地的流轉市場,有利于農地通過市場向生產效率高的農戶集中,并優化城鄉勞動力資源配置。

縱觀南張樓村的發展歷程,可以說沒有非農產業的穩定發展,農戶分化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前提條件。從表3中我們可以看出,農村村民和城市居民在選擇工作時都非常看重企業所提供的學習技術機會(問卷中91%的村民愿意在現有工作條件和收入條件下接受各類職業培訓),不太看重工作是否體面。此外,農村村民擇業時對就業單位給予的工資水平非常看重,城市居民擇業則更加看重企業提供的社會保障水平。因此,農村非農產業在改進其自身管理水平和提高產品技術含量的基礎上,還應該加大對企業人力資本的投入,為實現企業產品升級和提高從業人員的工資水平創造條件。

從回歸結果的多數估計中我們還可以看出,年齡對滿意度有正向的影響。該項的系數估計值分別為0.176和0.076,且在1%的顯著水平上統計顯著。這表明,村民對生活和試驗的滿意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強。年輕的村民相對年長的村民在觀念上存在很大的不同,作為“新生代”他們有更少的務農經歷。盡管他們對城市生活的滿意度不高,但他們當中卻有更多的人希望留在城市而不愿意返回農村[3]。相比年長的村民,年輕的村民對試驗的評價往往會更加苛刻。調研中我們也發現,年輕村民的這些特征也表現在他們的移民傾向上,即他們比年長的村民往往有更強烈的移民愿望。

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村民對現實生活的滿意度也越高,從1985―2005年南張樓村第二產業從業人員的比重已由10.2%提高到60.6%,相比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第二產業從業人員基本上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較高學歷群體也

恰恰是村內高收入群體。此外,村內民主程度的增加也是村民對現實生活和試驗滿意度提高的重要影響因素。

三、結語

“城鄉等值化”模式對于建設一個城鄉協調發展的現代社會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它可能預示著某種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即不通過耕地變廠房、農村變城市的方式使農村在生產、生活質量上與城市逐漸消除差異,農村可以通過城鎮化把農民留在土地上。南張樓村的發展模式是一次由國外組織與機構支持的村莊發展模式的“試驗”,某種意義上說,它是德國經驗與中國現實互相作用又相互協調的一個結合體。盡管現在的南張樓村不是德國專家理想中的中國新農村的范本,但它也顯著區別于中國農村大批農民進城打工的常態。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目前中國農村發展所處的新的歷史環境與農村高度緊張的人地關系是與二戰后德國的情況不一樣的。南張樓村更多的是通過興辦非農產業實現了把農民留在村里,這是有悖于“巴伐利亞試驗”初衷的。此外,改造村民居住環境、改善村內企業的生產條件、完善村莊基礎設施固然重要,但從目前中國村莊發展的現實來看,形成好的發展機制、建立好的村莊治理結構、營造好的制度環境應該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更加根本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趙耀輝.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以四川省為基礎的研究[J].經濟研究,1997,(2).

[2]Stark, Oded.The Migration of Labor[M].Oxford and Cambridge, Mass.B.Blackwell,1991.

篇(6)

關鍵詞: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村金融;合作金融組織;金融資源配置

中圖分類號:F32;F83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972(2007)04-0049-06

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主要內容的新農村建設成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認識和共同行動。這將推動“三農”問題的解決,加快現代化的步伐,為廣大農民帶來福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核心是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客觀上要求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信貸支持。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

縱觀世界各國,農村建設的一條重要經驗是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除政府擴大財政投入外,還有比較完善的農村金融體系,讓農民更便利地得到信貸資金的支持。Mark Drabenstott和Charles Morris(1989)認為,很多農業國家和地區準備或正在發展農業,在這些努力中一個核心戰略是使農村市場更容易得到資本。1960年至1975年,日本用于農業機械化的投入由841億日元增加到9685億日元,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其農業生產已基本實現了從耕作、插秧到收獲的全面機械化。德國聯邦政府從20世紀50年代起,對落后的農業區,采取投資補貼、撥款、農產品價格支持、貸款擔保以及低息貸款等措施,加速農業現代化發展。韓國在“農村工業園區”的中小企業可獲得設備資金5億韓元,周轉資金2億韓元。政府還對農村工業投資準備金的損耗給予追加補償。這些國家運用金融和財政政策,推動了農村面貌的徹底改變。我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全面發展。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因此,新農村建設必須以切實改善農村的經濟條件為基本出發點,這需要資金的強力支持,除政府應加大對農村的財政資金投入外,金融系統加大對農村的信貸資金投入,是新農村建設的必備條件。

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著手點。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二十字目標,應該以建設和改善與農村生活相關的公共基礎設施為著手點。當前電力不足制約農業農村生產的迅速增長。現代農業越來越表現為機械化和社會化生產,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主要依賴更深入更廣泛的農業機械的使用,電力資源的不足使農村機械化水平無法提高。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的不足制約著農村與外界之間順暢地交換物質流和信息流。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與外界環境聯系日益緊密,以前孤立的農村現在與周圍環境的普遍聯系形成了包含物質流和信息流的復雜系統,傳統的自然經濟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取而代之的是覆蓋一切生產部門的社會化生產。雖然我國大部分農村都實現了通路、通電、通電話,但是實際使用情況不容樂觀,距離現代農業生產的要求還相差甚遠。基礎設施不足制約著農村消費,進而影響到整個國家的內需。改善基礎設施可以啟動農村的存量需求,消化過剩生產能力,打通農村勞動力轉移渠道,使農民收入得以快速增長,“生活寬裕”的目標才能得以實現。建立相對比較完善的公共設施需要大量的資金,據國家發改委有關專家調查,當前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按照一定標準滿足農村道路、安全飲水、沼氣、用電、通信、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全國大約需要投入4萬億元的資金。如果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那么,從2006年起到2020年平均每年需要投入2700億元的資金,其中有相當大的公共基礎設施部分應該由公共財政來提供,同時也有一部分需要金融系統提供。

我國實行的是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以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農產品市場體系和國家對農業的支持保護體系為支撐,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經濟體制,每一個農戶都是市場的主體,必須尊重農民的市場主體地位。我國農業的發展必然要走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路子,其內涵是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資源開發為基礎,對農業的主導產業和主導產品,按照產供銷,種養加,貿工農,農科教一體化經營的原則,把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各個環節結成統一的效益共同體。農業產業化的模式是公司加農戶,這一農業生產新形式的出現,為金融機構確定了新的服務主體。農村金融機構應該積極提供信貸資金,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支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提高農產品附加值。通過農業產業化經營和產供銷一條龍服務,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農業現代化的實現最終取決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實用技術的廣泛應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最終達到城鄉一體化,需要大量的資金。據初步測算,到2020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新增資金15萬億至20萬億元人民幣。這一巨額資金我國財政無力承擔,也不需要由財政承擔,農村商業化、市場化的這部分資金需求,主要由金融機構提供。

二、當前我國農村金融體制不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

我國農村金融是為農戶、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服務的金融部門,它伴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而逐步壯大。中國農業銀行恢復前,農村金融主要由中國人民銀行的農村信貸和農村信用社業務組成。1979年農業銀行恢復后,由農業銀行統一管理支農資金,集中辦理農村信貸,領導和管理農村信用社,從而確立了農業銀行與農村信用社分工協作的農村金融體制。1994年從農業銀行分離出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農村金融增加了政策性金融部門;1996年農村信用社與農業銀行“脫鉤”,從而建立了以合作金融為基礎,商業金融、政策金融分工協作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對推動農業和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正如On-Kit Tam(1988)所指出的,除了中國臺灣地區和韓國以外,發展中國家通常在對農村提供和分配信貸資金的效率和公平方面存在問題,盡管這些國家努力通過特殊的公共機構提供低息貸款,我國的農村金融體制同樣存在一系列問題,隨著農業銀行商業化進程的加快,大量農村機構撤并,農業發展銀行業務范圍縮小,農村信用社背離合作制的原則,農村金融體系總體上不能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

第一,農村金融機構特別是農業銀行基層機構大

量撤離農村陣地。1995年到2005年,中國農業銀行的機構網點由67092個減少到28324個,十年間撤銷機構38858個,導致了農村金融的“真空狀態”,農業銀行的機構網點1994年為63816個,1995年達到67092個,此后逐年下降,到2005年末為28234個。商業銀行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農業銀行撤并網點的原因,就是基層網點的經濟效益較差,不足以彌補其開支。由于歷史的原因,國有商業銀行的分支機構大多是按照行政區域隨政府機構的設置而設立的,而不是按照金融資源的豐富程度設置的,因此,留下了許多金融資源很不豐富地區的大量網點機構,它們入不敷出,不能不撤并。農村信用也在按照利潤最大化的要求撤并。

政策性銀行業務范圍狹隘。作為農村的政策性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發揮的作用極其有限,其機構只有總行、省級和地市級分行以及部分縣級支行,相對于廣大農村,其覆蓋面過于狹小。而且,農業發展銀行的業務范圍也在逐步縮小,在經歷了委托農業銀行業務、自營業務之后,把扶貧、農業綜合開發等專項貸款和糧食企業附營業務貸款劃歸了農業銀行,成了專門從事農副產品收購的全封閉管理的銀行。如圖2所示,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從1994年成立接收從中國農業銀行劃轉的3500億元貸款后,三年內貸款余額從3500億元猛增至1997年末的8638.08億元,專營農副產品收購貸款后貸款緩慢下降。

農村信用社偏離服務三農的宗旨。當前我國農村不存在真正的合作金融組織。農村信用社對社員貸款的程序與商業銀行基本相同,貸給誰、貸多少、抵押擔保程序均由信用社主任說了算,偏離了主要為社員服務的宗旨,幾乎不存在“社員”的概念,農民也從來不認為信用社是一種農民互的信用合作金融組織,而是把信用社當作政府部門或國家銀行的某類附屬機構。

第二,農村金融機構從農村抽取大量資金。由于利率沒有理順,郵政儲蓄轉存人民銀行的利率實際上高于商業銀行貸款的利率。商業銀行的貸款利息收入需要付出調查、審查、檢查以及貸款催收等巨額成本,且需承擔貸款損失的風險,并按規定繳稅;而郵政儲蓄的收入來自轉存人民銀行的利息收入,無任何風險,實現利息收入無需成本,無需繳稅。轉存人民銀行利息收入和儲蓄存款利息支出之間的巨大利潤空間使得郵政局高息攬存現象嚴重,具有比國有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大得多的吸存能力。如圖3所示,郵政儲蓄從1994年末的994億元快速增長至2004年末的10787億元,其中來自農村的存款從1994年末的339億元增至2004年末的3768億元,農村郵政儲蓄始終占郵政儲蓄的1/3。而郵政局不放貸款,全部資金流入城市,加上國有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從農村抽走的資金, “每年從農村倒流進城市的資金6000億元,平均每個縣流出的資金為3億元。”

第三,農戶貸款利率大大高于其他貸款,導致獲取信貸資金的成本不公。長期以來我國實行嚴格的利率管制,存款實行統一的利率,貸款則區別不同的對象,實行不同的利率。農戶貸款利率一直實行高出法定利率30%~50%的政策,1996年5月1日調整利率時,中國人民銀行規定貸款利率“農村信用社上浮幅度為40%”,1998年10月31日規定“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現行的40%擴大為50%”。各商業銀行根據人民銀行的有關規定,均按照所有制的不同,區分國有、集體、個體和農戶貸款,實行不同的利率,農戶貸款都是最高的利率。按照商業化經營的原則,由于農戶貸款數額小,不能形成規模效應,實行適當的利率上浮本來無可厚非,但是,農村信用社是合作性的金融組織,是農民入股組建起來的,設立農村信用社的目的是實現互助融資,而非利潤最大化。而且,“根據WTO的黃箱政策,我國政府對農民的收入補貼可以達到農業總產值的8.5%。可目前我國政府的黃箱政策補貼只占農業總產值的3.3%,也就是還有5.2%的補貼空間可用。2001年農業總產值為26180億元,3.3%的補貼是864億元,如果提高到8.5%,補貼總額可達2225億元,比現在的水平增加1361億元。農民每人可多獲得171元的轉移收入。”既然財政不能拿錢補貼農業,那么,理應通過調整稅收等政策,使農民以較低利息獲得貸款。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人口大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直是中國的第一大問題。假如把完全商業化的金融服務形式引入農村,那么,由于銀行資本逐利的本性,困難群體很難得到充分的金融服務。

第四,農民貸款難,催生了高利貸滋生的土壤。農戶貸款具有服務面廣、貸款戶數和筆數多、金額小的特點,從規模效應和管理的角度出發,農村金融機構不愿發放農戶貸款。如表一所示:1994年成立農業發展銀行后,農業類及農業貸款和鄉鎮企業貸款占各項貸款的比例由7.87%激增至1997年的11.15%,隨后農業類貸款占各項貸款的比例逐年下降,至2005年已降至9.98%。農村金融機構的資金優先供應于經濟中的某些產業部門是中國有選擇的信貸政策的一個重要方面,在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投放于農村地區的貸款總量,扶貧貸款和支農再貸款的占比自1995年以來不斷上升。如果不考慮扶貧貸款的快速增長,1996年以來農村金融機構發放的信貸資金的遞減將更加引人注目。中國和其他國家的相似是表面的,因為中國農業銀行的業務基本與農業、農戶無直接關系,而主要與國有農業經營機構和鄉村工業企業開展業務往來。“在許多發展中國家,農業團體的某些成員可以從商業銀行得到信貸支持,但是中國沒有這類農業信貸來源。”農民對貸款的強烈需求和難以從正規金融渠道得到貸款的狀況,一方面,農村金融的真空狀態,以及嚴重的資金流失加重了農村資金供求比例的失衡,使得高利貸有了滋生的土壤;另一方面,農戶、農業對金融的迫切需要,使得高利貸在全國農村盛行。“從貸款的比例看,非正規的大概要占三分之二以上,而正規的大概占到三分之一。”也就是說,農民從農行、信用社等金融機構貸款只占農民貸款的1/3,而借高利貸則占了農民貸款的2/3。農村高利貸盛行的現狀是造成社會不穩定的重要因素,迫切需要發展農村金融來壓縮高利貸的生存空間。

第五,農村迫切需要大量資金,而全國商業銀行存款卻大幅增長。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商業銀行就出現了存差現象,而且存差逐年大幅增長。

到2006年9月末,全部金融機構的各項存款余額32.8萬億元,貸款余額22.1萬億元,存差達10.7萬億元。一方面,銀行業存差已經達到了10萬億元人民幣之多,流動性嚴重過剩;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大量資金,形成了十分突出的奇特現象。

三、改革農村金融體制,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加快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加大信貸支農力度。只有理

順政策性銀行、商業性銀行、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的資金關系,才能形成農村資金的良性循環機制,增加農業的信貸資金投入;只有發展新的合作制金融機構,才能逐步滿足農業現代化對信貸資金的要求。必須對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農村信用社重新進行功能定位和調整,放寬民間金融的準入條件,建立起合理有效的運行機制,強化農村金融體系的整體功能,形成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合力。

其一,著力強化政策性銀行支農作用。政策性金融肩負著支持和保護農業的重要使命,利用政策性銀行支持農業現代化,是當今世界各國的通行做法。縱觀國際政策性金融的發展,其基本職能就是配合國家制定的經濟發展規劃,重點支持國家確定的重點行業和產業,以推動本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作為我國農業政策性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目前的功能發揮不足,僅作為發放和管理農副產品收購資金的銀行,其他作用發揮不夠,必須按照國際通行的政策性金融的做法進行調整改革。要把農業發展銀行辦成真正的農業政策性銀行,總的方向是:以國家信用為基礎,籌集農業政策性信貸資金,承擔國家規定的農業政策性金融業務,財政支農資金的撥付,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服務,真正體現政府農業經濟政策取向。農業發展銀行要按“貸得出、收得回”的金融方式運行,但不以盈利為目的,不能與商業金融競爭。凡是商業銀行愿意發放貸款的項目,農業發展銀行要退出。凡商業銀行不愿發放貸款但能收回本金的項目,農業發展銀行必須去做。同時,農業發展銀行應該努力探索如何發揮國家干預和調節農村經濟的重要工具作用,怎樣彌補市場機制的局限性,如何與商業性金融互為補充,怎樣運用政策性金融引導社會投資方向,帶動商業性金融較好地滿足農業現代化進程中重要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建設對資金的需求,扶持支柱產業的形成,怎樣利用高科技,加強信息功能,在農村金融體系中真正發揮政策性農村金融對農業的調節和保護作用。農業發展銀行還應探索組織結構創新模式,解決機構、人員與業務差異問題,不斷探索業務創新問題,擴大收購貸款范圍和金融服務范圍,目前至少要將扶貧、農業綜合開發等專項貸款和糧食企業附營業務貸款從農業銀行劃轉回農業發展銀行,使農業發展銀行真正擔負起應有的職責,同時解決農業銀行政策性經營與商業性經營不分的問題。

其二,加大商業性貸款的支農力度。當前不少學者認為,支持農業發展是農業銀行不可推卸的責任,這種觀點有待商推。按照商業化經營的原則,作為國有商業銀行,農業銀行是不負有直接的支持農業現代化的責任的,因為商業銀行的經營目標,是實現利潤的最大化,事實上,工、農、中、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之間的業務范圍早已沒有明顯的區分。如果中央政府運用行政手段指令農業銀行發放農業貸款,則會回到政企不分、產權不明、職責不清的老路。因此,要求農業銀行發放支農貸款,國家主要是運用經濟手段,通過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引導國有商業銀行發放支農貸款。例如,通過調整稅收政策,區分不同的貸款種類,按照產業政策的不同,實行不同的稅率,減免農村貸款利息收入的稅收;通過貨幣政策的調整,增加對商業銀行低息的農業資金再貸款等,讓商業銀行覺得發放農業貸款有利可圖,因而把一定比例的資金投入農業領域。開放郵政儲蓄自主運用資金渠道,讓市場資金運用的利率水平約束郵政儲蓄的吸儲行為,郵政儲蓄自主運用的資金可以購買國債,也可以購買金融債券、企業債券,特別是購買農業發展銀行的債券,允許郵政儲蓄參股農村信用社,把農村資金運用到農村。同時,商業銀行只有認真分析經濟金融的發展形勢,及時調整經營策略,不斷開辟新的利潤增長點,才能實現利潤的最大化。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開展和政府對農業投入的加大,農村商品生產日益活躍,農產品銷售不只是在國內市場,也瞄準了國際市場,工農業生產在交叉,加之新技術、通訊網絡的應用,整個農業的概念在擴大,農業現代化必將迎來新的快速發展時期。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必須抓住這個契機,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中占有應有的市場份額。

篇(7)

關鍵詞 新農村 建設 土地管理

中圖分類號:F321.4 文獻標識碼:A

0前言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僅是戰略任務更是實現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基礎。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作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決定,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深得人心,順乎民意的一項德政工程。這次會議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全局出發,明確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任務,堅持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建設農村和諧社會,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作為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很多工作與之緊密相連,息息相關。這就要求國土資源部門努力提高管理水平,維護農民切身利益,從搞好農村用地規劃管理,保護耕地,積極推進土地管理、征地足額補償等方面,切實將工作做到實處,從而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建設新農村的思路

建設新農村,必須認真貫徹黨在農村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以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開展先進生產進農家,幸福生活進農家,文明新風進農家,美化整潔進農家,和諧民主進農家的“五進農家”實踐活動,在促進農業產業化、改善農村基礎設施、促進農村和諧穩定上求突破,促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協調發展。而土地管理就是要根據新農村建設既定的發展目標,著實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耕地保護和節約集約用地問題,切實保障國家和糧食安全,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依法提供用地,把好土地審批關,指導土地整理工作,使新農村建設帶給農民實惠,受到農民擁護,扎實穩步的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新農村建設的土地管理措施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是我國發展進程中的一項戰略安排,是一項重大而又艱巨的歷史任務。在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我們要大膽實踐、勇于創新。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職能部門,要加強國土資源管理,在用地保障、土地規劃、資金配套等方面積極出謀劃策,努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堅持依法管理、貫徹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和嚴格保護、合理利用資源的方針,落實嚴格的管理制度,整頓土地市場秩序,大力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1科學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用規劃指導新農村建設用地

新農村建設要以村鎮建設整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為依據,以現代鄉村理念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科學合理地確定土地利用戰略目標,做好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我縣可持續發展,健康協調發展的重要保證。通過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進一步擴大建設用地比例,擴大中心鎮建設用地規模,實事求是地確定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保護區面積等,使規劃適應發展的需要。特別是要處理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用地需要,認真做好規劃,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留足用地空間,從而使新農村居住和產業發展用地得到保障,并引導農村和農民節約集約用地,達到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民生活居住條件的目的。

2.2積極推進農村宅基地復墾,推動新農村建設

建設新農村,主體是農民,戰場在農村,要千方百計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農村宅基地復墾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一個契機,一是宅基地復墾新增的耕地指標首先用于新農村建設,用地指標得到有效保證;二是拆遷戶的集中搬遷有利于新農村的集聚;三是“政府補一點、集體貼一點”的模式減輕了廣大農民向新農村點集聚的經濟壓力,也更為廣大群眾所接受。

2.3建立和完善農村發展的土地收益分配體系

在我國現行土地稅、費體系下,政府土地收益在農用地轉用和土地供應環節取得的多、在土地保有環節取得的少。在使用上,投向城市地區的多、投向農村地區的少,投向經濟建設的多、投向社會事業的少。這種格局加劇了城鄉發展差距和征地引起的矛盾沖突,同時也使地方政府盲目擴張建設用地。新農村建設,要對這種格局進行必要的調整。比如,提高耕地占用稅的征收標準,加大力度支持農村綜合開發;制定和完善全國性的耕地開墾費征收標準以及使用、轉移和監督管理辦法,保障對占用耕地的有效補償;嚴格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的征收管理,建立土地收益基金專項管理制度,嚴格規范土地出讓收益用于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農村建設用地整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具體標準,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2.4開展農村建設用地整理,改善農村生活環境

近年來,隨著農村人口不斷外流和遷移,一些農村的住房和宅基地隨之廢棄或閑置,出現了空心村等現象,而與此同時,大多數生活在農村的居民要求改善生活居住環境的愿望越來越強。在新農村建設中,要在村鎮規劃的統一指導下,尊重并引導農民積極參與,因地制宜地開展土地規整以及廢棄閑置地的開發利用等多種形式的農村建設用地整理。減少農村居民用地的無序發展,確保農村居民點用地,不侵占城鎮用地規劃指標,使農村用地向中心鎮集中,用地指標向工業化、城鎮化發展。

3結語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求實創新的態度,全面推進農村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經濟建設,進而實現由傳統農村向現代農村的轉變。而其中涉及到的土地管理問題需要進一步深思和探索,要切實履行保護資源、保障發展、維護權益、服務社會的職責。嚴格保護耕地,合理利用土地資源,落實嚴格的管理制度,及時研究解決新農村建設中出現的新問題,積極主動地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7m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v老牛 | 在线观看片免费视频无码| 国产a三级久久精品| 草草影院ccyy国产日本欧美| 女局长白白嫩嫩大屁股| 中文字幕人妻丝袜成熟乱九区| 久久影院午夜伦手机不四虎卡| 久久国产色av| 亚洲成av人片天堂网|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 免费看少妇作爱视频| 欧美性大战xxxxx久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人人爽人人人人爽av| 1000部啪啪未满十八勿入下载 | 中字幕视频在线永久在线观看免费 | 国产精品偷窥熟女精品视频| 日本伊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色噜噜|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久精品国产欧美亚洲色aⅴ大片 |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久精品| 免费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337p西西人体大胆瓣开下部| 亚洲尤码不卡av麻豆|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亚洲| 国产肉体ⅹxxx137大胆| 免费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 亚洲免费综合色在线视频| 99久久免费精品国产72精品九九| 亚洲熟妇色xxxxx欧美老妇y|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av浪潮 | 欧美交换配乱吟粗大25p|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专区|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