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7 04:03: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人才培養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中職財會實踐教學中合作學習的必要性
由于中職學生基礎較差,個人學習能力不足,學習主動性較差,在學習中存在很多困難,導致學習的低效率現象。小組學習有效的發揮了團體成員的集體智慧,動員了小組成員的積極性,彌補了個人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的缺陷。尤其是在財會專業的實踐操作中,小組配合,分工合作,完成相應的操作步驟,是最有效率的方式。并且,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情感交流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對于完善個人職業道德修養、培養團結協作的能力有重要作用。
(二)中職財會實踐中合作學習的問題
在實際的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首先,很多學生不夠重視小組合作學習,把小組合作學習中的自由討論時間看成是放松閑聊的時間,討論一些與課程知識無關的內容,看似熱烈的討論實際上沒有解決任何問題。其次,由于個人學習能力的差異,存在小組成員之間的盲目攀比和個人權威現象,有的基礎好的同學不尊重基礎差的同學的自由發言權利,對自己個人的能力過分自信,在一時的爭強好勝心理中排斥抗拒其他成員的意見,看不到其他成員在小組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而基礎差的同學由于得不到重視,久而久之就無所事事,不參與小組活動。第三,有的小組對小組成員的得失看得太重,在小組競賽的失利后相互指責,導致小組內人際關系緊張,矛盾重重,學習效率低下,漸漸失去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這些問題都對小組學習的進一步改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中職財會實踐教學中如何提高合作學習能力
(一)發揮教師的組織帶頭作用
教師的教學在財會課堂中起著主導作用,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將學生有效組織起來是教師的重要職責。教師應該對小組合作進行有效引導,對怎么分配小組成員、如何進行小組團隊協作、如何分配任務才能充分發揮小組優勢等問題進行深度講解,并且做好榜樣帶頭作用。積極參與到學生的小組團隊協作上來,調動小組成員的積極性,及時解疑,幫助小組合作取得有效率的成果。同時,學校相關部門應該對教師的工作進行抽查,調動學生的反饋來對老師的教學成果進行監督,使老師更好的發揮組織帶頭作用,出色的完成教學任務。
(二)合作目標具體化,明確分工
在每一個小組合作任務分配下來的時候,先寫好小組合作計劃書,制定明確的團體合作目標,以及具體的任務,分配到個人,使每個人都明確目標,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積極為團體合作獻力獻策。只有明確的分工才能避免懶散現象,達到自我約束的作用。比如要完成財務報表的制作,要分成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會計報表分析等五個大的版塊,具體的任務具體到每個人,分工合作,優勢互補,提高效率。
(三)加強小組成員的協作能力
營造良好協作氛圍在分配小組成員的時候,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特長優勢。每個小組中都應該有一個富有責任心,自我約束能力強、實踐能力強的學生,可以發揮帶頭作用,也可以激勵小組成員積極完成任務,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同時,老師在分工的時候可以采用自由組合加教師調整的方式,小組成員之間的團結友好是最關鍵的,而自由組合時無疑對小組成員內部的信任度有大的優勢,這樣更有利于小組成員之間的有效交流和溝通,也更容易相互理解,形成良好的小組合作氛圍。
三、中職財會教學中人才培養策略
中職教育的核心目標應該是讓學生學好專業知識,為學生的就業以及創業打好夯實的基礎。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過程,專業課的學習也一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環環相扣,不能夠中斷。當中職財會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專業技能是從事今后工作的硬功夫,沒有真才實學是很難勝任這項工作的,更加談不上創業了。
(一)加強學校師資人才隊伍的建設
完善會計專業課程設計學校老師的整體專業知識水平決定了學校的教學水平,加強學校師資人才隊伍的建設,才能更好的完善會計專業課程設計。依據近幾年財會專業的需求,學校需要對現行的財會專業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努力建立起校企合作的機制,實行“引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努力積極的建立起高水平、高能力的師資教學團隊,培養出骨干老師以及學科帶頭人,從而使走進中職學習財會專業的學生切實能夠學到專業知識,畢業后能很好的勝任與財會相關的工作。
(二)初級財會人員的培養
對于好學基礎又很扎實的學生,專業課老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適當的講講企業在實際工作中財務方面的工作流程,也可以在學校舉辦比賽,模擬企業財務部、銀行、稅務局以及工商等部門的實際工作流程。在進行電算化專業課教學的過程中,列舉的每一筆經濟業務應該是來自于企業、銀行等部門的日常遇到的真實會計實務。除此之外還需要讓學生確實掌握如何正確填寫匯票、支票等業務、如何成功的申請成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以及如何辦理稅務的登記、變更、年審等常識知識。最后還需要讓中職財會學生掌握POS的正確使用方法和真假鈔如何快速辨別。最終使學生在參加工作的時候就能很快適應自己的工作崗位,增強自己的競爭力和就業能力。
(三)具備財會專業較高技術水平人員的培養
對于那些非常想多學些理論知識的財會學生,中職學校可以讓這部分學生在扎實掌握好一定操作技能的前提下,讓他們參加會計專業技術水平考試,以此來鞏固他們學的理論知識。對學生進行分層教育,因此課程也要設置為選修課和必修課兩部分。必修課是每個財會學生必須學習以及掌握的知識,而選修課可以讓學生對更高層次的知識有一個了解,也讓那些喜歡多學理論知識的同學的心愿得到滿足。另外,學校也可以組織老師對學生進行輔導,讓他們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的基礎上,取得更高層次的資格證,對取得資格證的學生也給予一定的獎勵,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以上措施最終提高財會專業學生整體的專業技術水平。
四、結語
家具設計與制造專業自招生以來,始終堅持教學模式必須從以知識發展為導向的學科中心.走向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學生能力中心模式,結合每屆學生就業情況,深入就業單位調研,走訪用人單位對人才培養的評價,與畢業學生溝通座談,全面了解行業發展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通過分析就業趨勢變化,邀請行業、企業專家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論證,不斷完善專業培養方案。
2、科學設置課程體系
細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應掌握的基礎知識、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要求,詳細研究課程的性質和內容,注意課程設置的前后銜接及課時安排,對傳統課程的經典內容加以強化。
3、加強實踐環節針對性
發揮校內、校外實習實訓基地作用,強化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校內實訓基地完成《家具設計》、《工藝與設備》、《模型制作》、《材料學》等課程的實踐學習:組織學生參與行業設計大賽.真題真做。學生利用課堂學習時間、課外業余時間,用他們自己的計算機查找資料,進行作品設計,全過程組織學生進行典型結構分析,大賽作品案例分析,從小組討論,到課堂全班討論.從學校機房到下學生宿舍的計算機指導,教師通過課堂全面指導、下宿舍逐個指導,參與學生的討論等,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總結和應用,學生動手能力得到強化,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明顯提高,不僅強化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之間相互協作的團隊精神,學生自信心明顯增強;每屆召開專場畢業生人才供需見面會,企業與學生直接交流,雙向選擇,學生在企業頂崗實習,完成畢業設計等.達到了理論知識與實踐過程的緊密結合,實現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全面協調發展。
4、用人單位參與課堂教學
企業提前介入人才培養課程內容建設,根據企業管理人才培養的需求.增加IE工業工程內容、出口產品全過程的檢驗內容的學習,聘請企業優秀技術員到校授課。課程內容中增加企業最先進設備視頻教學等,課程內容豐富,針對性強,實用性強,真正將校內與校外、教室與實驗室、協會與企業都融為一個“大課堂”,縮短了學生與企業、社會的距離,做到“了解行業,適用崗位,創新發展”,校企建立共同育人、合作就業,完成了真正的教育和訓練,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的開放性.達到家具人才培養與家具企業人才儲備目標相一致。
5、研促進教學
科學研究是教師自我完善與發展的過程,革中注重把科學研究作為提高教師素質的關鍵環節,強調教師科研為人才培養服務,鼓勵教師參與行業協會活動,專業教師主持科研項目.教師參與專業評審,及指導學生進行專利設計、等。教師把科研成果充實到教學環節中,通過科研潛移默化地熏陶著學生,學生參與科研項目、市場調研、撰寫論文、專利申請等,綜合素質得到提升,學習能力分析能力增強。
6、家具設計與制造專業,堅持產學研用
從新專業的構成來看,石油工程專業本身就是把原有三個專業合并成一個專業。現代石油工業生產和管理已越來越需要專業面寬的復合型人才。高水平或高層次的專業化和綜合性技術專家型人才,則需長期的培養和實踐經驗的積累。
二、地方性、應用型石油工程專業人才
能力結構、基本要求及特點一個大學生除了具備豐富的知識、良好的素質,還必須具備基本的工程師能力。工程師能力包括理性思辨能力、協同能力、業務能力,其中協同能力包括語言能力(包括外語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經營管理能力、國際合作能力、應變生存能力等;業務能力包括觀察分析能力、獲取知識能力、科學實驗能力、工程設計能力、計算機能力等。而協同能力的核心是意志力,業務能力的核心是創造力,因此最為關鍵的是一個人的意志力、創造力。對石油工程本科專業合格人才的能力要求,我們強調的是相對意義上的多層次、多規格培養目標[4]。即對于普通大學生而言,應至少具備一定的獲取知識的能力、工程設計能力、語言能力和計算機能力,因為這是對一個合格的石油工程專業學生的基本要求;對優等生而言,應在具備比較全面的基本能力的同時,有所側重。有些側重研究能力,有些側重語言能力和經濟管理能力,有些側重工程設計和生產管理能力,有些側重計算機應用能力等。學生的奮斗目標是有層次、有差異的,應該給學生一個發展的空間,以利于培養學生的志趣,挖掘學生的潛力,鼓勵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總之,我們認為培養相對意義上多層次、多規格復合型或拓寬型石油工程專業人才,是石油工業發展和石油高等教育發展的內在要求;立足內復合或內拓寬型石油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踐,著眼于外復合或外拓寬型石油工程人才培養的探索,是我們人才培養規格的定位;全面因材施教是我們強化教育的手段;全目標培養、有限目標發展,還學生一個發展空間是我們的指導思想;立足素質、能力的培養是我們必須堅決貫徹執行的教育思想。
三、石油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計劃的鮮明特色
人才培養計劃是學院保證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規格的重要文件,是組織教學過程、安排教學任務、確定教學編制的基本依據,是實現學院人才培養目標和基本規格要求的總體設計藍圖和實施計劃。隴東學院能源工程學院制定修改人才培養計劃的鮮明特色主要體現在:
1.樹立“學以致用”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
構建實踐教學新體系。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總體特征就是在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上體現較扎實的理論基礎和一定的專業知識面,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并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科技運用、推廣與轉換能力。作為轉型發展中的地方性高校,我們的人才培養目標既不趨同于重點工科學校偏重于研究型的人才培養定位,也不模仿高職院校單純技能型的人才培養模式,我們的定位是為油氣田生產一線培養“應用型、能力強、素質高、多樣化”的復合性技能型技術人才,既有一定的知識理論素養,又有很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充分發揮實踐性教學在人才培養上的關鍵性作用。體現在教學體系設計上,就是采取多層次系列訓練方案,形成由單一到綜合、由相對獨立到學科(專業)融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強調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真正體現人才培養模式的應用性特色。概而言之,即構建了由課程實驗教學、專業實習教學、模擬訓練教學和生產實踐教學四大模塊組成的,既與理論教學體系有機結合又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達到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訓練工科設計能力和工科實踐能力、培養創新思維的教育目的。
2.把實踐能力強作為人才培養的亮點
我國專業石油院校大多遠離石油一線,油企因安全等原因不便接收學生實習,加之學校實驗實訓設施的匱乏與陳舊,造成學生對石油井場布局,鉆機、抽油機、修井機、固井機的主要部件,管匯安裝,井控設備等缺乏足夠認識,因此,我們必須在校內通過演示性實驗、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等方式加強石油工程能力的訓練,強化石油工程意識,比如,通過模擬實訓平臺建設,強化情景訓練;針對采油工程和鉆井工程核心專業課,分別設置了鉆井工程實訓與設計和采油工程實訓與設計課程。另外還專門設置了石油工程綜合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設計等。實踐環節相對較多、時間安排跨度較大,從而有力地促進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增強。
3.依托實驗條件,開設特色課程
為了加強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增強鉆井和采油方向學生動手能力,我院獨立設置了定向井鉆具配套與設計、多分支水平井鉆井完井技術、采油修井管柱配套與設計、酸化壓裂實訓與設計、鉆井工程實訓與設計等特色課程,包括鉆井工具、管柱配套、司鉆操作、采油工具和抽油機工作原理實訓,以加強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引導學生自主設計實驗,突出學生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的培養;為了更多地適應油田的發展情況,我院還增設了固井工程實訓,修井工程實訓,酸化壓裂設計與實訓課程。
4.以就業為導向,注重“一專多證”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
按照“一專多證”開設多種形式的技能培養選修課程。從事油田鉆采工作有沒有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是衡量就業競爭力強弱的一個重要籌碼。根據專業特點,我們在人才培養計劃中專門為學生考取鉆井證、采油證、施工證、修井證、安全證等職業資格證書開辟了一個學業課程選修模塊,引導鼓勵學生以考證、制作設計代替畢業論文,著力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5.科學設置了人才培養計劃中各教學環節和課程體系
體現了整體優化原則。正確處理好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課內教學與課外指導之間的關系,對于形成融會貫通、緊密結合、有機聯系的課程體系,促進大學生人文素質、科學素質的提高,增強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石油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實施的保障措施
1.教師是應用型人才培養計劃實施的主導者
教師培養堅持“兩條線”,一是向上走,鼓勵年輕教師攻讀博士學位,提高教學水平。二是向下走,到油田一線去,豐富教師的實踐經歷,每3年安排專任教師進企業鍛煉半年;引進有高等工程教育教學經歷的“雙師型”教師,重點建設“雙師型”師資;同時,建立“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從企業聘技術人員作兼職教師,或直接授課,或指導課題,或作技術交流;對在某方面確有專長的高技能人才,在政策上給予傾斜,不拘一格引進人才。遵循工科教育教學規律,引導促進教師在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轉變過程中體現貫徹應用型辦學定位是我院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兩年多來,我院共引進石油工程、采礦工程、安全工程三個專業十八名教師,他們大多都是從學校到學校、從學生到老師,既缺乏一線實踐工作經歷,又沒有系統接受過師范技能的培訓,教學盲點很多,一方面需要接受有關教師教學技能的培訓,另一方面又要按照“應用型”的要求凸顯工科教學目標中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強的特點,因此,對于應用型教師的培養,我們的思路和做法是:在去油田企業和煤炭企業一線鍛煉中豐富實踐閱歷,增強課堂教學的情景性體驗;在考試命題的改革中促進課堂教學由單純理解式、記憶式向分析應用式轉變;在課題項目的參與攻關中增強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從2013年開始,計劃每年派出2-3名教師,利用2個月時間到油田現場實地掌握學習鉆井、修井、測井等技術,了解一線的生產工作情況,感受企業文化,爭取在3年時間讓大部分教師都有這樣的實踐閱歷,不斷增強工科教師對知識的應用能力,這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隊伍保障。
2.改革完善考試方式,延伸學習空間,提升學習自覺性
在所有的教學環節中,考試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一環,特別是命題質量。一封試卷,向上推可以反映出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方法,向下看可以分析教學效果的好壞,橫向看可以判斷出是否對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提供了有效支撐。工科學科的特殊性就在于知識原理在物理學意義上是否得到了實現,是否變為實踐的動力,考試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正在于此。我們的基本做法是:根據學科性質的不同,教師命題應力戒單純記憶性題型,增加材料應用、工程案例分析、情景判斷、計算、識圖填圖、設計制作等能反映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的題型,這種改變進而倒逼教師教學方法的轉變,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再通過不斷地聽評課來引導教師按照應用型的教學理念逐步探索個性化的教學方法。為了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我們還不斷地延伸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包括:通過開發一些實訓設計課程向實驗室延伸;通過布置作業題、討論題、書目閱讀向圖書館延伸;通過制圖、3D設計制作等向機房延伸;通過集體輔導、問題答疑向自修室延伸;通過碩博論壇、專業講座向學術廳延伸。
3.把教師的課堂授課與實驗教學結合起來
為了提高教師知識應用的能力,我們要求每位教師不但要精講授課內容,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同時,還要承擔本門課程中所包含的實驗課,從教學設計一開始,就把課堂授課與實驗教學同時準備,一并計劃,做到邊進行知識傳授,邊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應用,這樣既提高了教師的綜合能力,又使教學內容達到了理論與實踐的完整統一,徹底改變了過去工科教學中課程主講老師與實驗老師分離的現象。
4.借地方政府之力
對于職校教育教學人才培養而言“,校企合作”與“訂單式”是該類學校人才培養的一種有效方式[1]。職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采用這樣一種方式,就能夠促使職校教學人才培養更貼近于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同時也可以清楚地了解企業發展趨勢。在職校教學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這樣一種人才培養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不少職校在對幾家有意向的企業綜合比較后,都會選擇更貼近學生成長,更有利于學生發展的企業進行合作辦學。通常情況下,職校在確定了相宜的企業后,會選擇一個恰當當的時間正式簽署校企合作協議。在協議里面,企業就會授權職校進行為其展開招生培訓的班次。與此同時對學生的外在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在學生進校學習后,職校就會與企業共同商定人才的培養方案。在雙方就人才培養方案達成共識后,學校就會對在校學生展開培養。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雙方就學生在校培養的時間以及到企業頂崗實習和畢業實習的時間進行研究分析,保證學生在實習期間能夠完成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實現就業。在學校對在校期間的學生進行培養的過程中,學校和企業都應承擔相應的責任。在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企業與學校都應當相互協作共同做好招生工作,同時還應當就教學管理展開深入的研究,這樣就可以保證學校培養的學生符合社會與企業的的需要,更貼近企業的需要。當然,在整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職校承擔著教學的重要職責,而在此時,企業需要為職校教學提供必備的教學設施與教學設備,針對學生實習、就業與管理等各項工作做好后續工作。從這兒就可以看出,在校企合作模式,企業為學生提供實習指導的中心,就業的基地。在學生在校接受系統教學的過程中,企業還應帶那個向學校提供建設性的意見與和社會信息。校企雙方就專業范圍、招生人數、專業人才的培養等多方面進行確定。在人才培養課程設置方面,企業可以指定專門的負責人對學校的相關專業和企業文化進行宣傳教育。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企業還應當為學生提供與專業相對應的基礎性設施,如酒店管理專業,企業要為學生準備酒店工作人員的服裝。在學校系統化培養學生的的過程中,企業還應當向學生傳遞企業文化,針對在校表現良好的學生,給予必要的獎勵與鼓勵,這樣就可以帶動其他的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為適應社會發展的變化與人才培養的需要,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職校在辦學的過程中參與到了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模式中,職校采用這樣一種人才培養模式,不僅可以在辦學的過程中,凸顯辦學特點,還可以讓身處象牙塔的學生與社會接軌。隨著校企合作模式不斷地推行,在后期的幾年時間內,我國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經驗將會越來越豐富[2]。雖然校企合作辦學方面取得成就值得肯定和嘉獎,但是學校實行校企合作辦學并非為了獲得辦學經費,也不是為了給學生安排崗位實習,為教師提供鍛煉的機會。其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職校在辦學的過程中,能夠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關注學生每一個培養過程,促使職校培養的學生能夠獲得社會的廣泛認可。與此同時,促使更多的企業更愿意接受高職學院的學生。這可以充分體現出,職校教育在辦學的過程中,對于任何專業而言,校企合作模式對專業化的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可以促使學生在接受理論知識的同時,還可以將理論知識聯系實際,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2校企合作,創新教學管理
在經過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后,職校學生不僅具備大學生的理論修養,同時還掌握相應的實踐技能。在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學生表現良好,那在后期工作中的表現也會非常優秀。針對職校教學的特殊性,在校企合作模式實施的過程中應當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2.1展開企業化管理模式
在學生課程教學學習的過程中,可以說企業文化是學生必須接受的一項內容。在教育教學活動實施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將企業文化滲入到日常的教學管理中,這樣就可以在學生的思維觀念內形成標準化的企業文化概念,這對后期的管理具有重要意義。通過企業文化的滲透,可以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在如今市場競爭非常激烈的情況下,企業文化應當是企業贏得市場的一種名片。首先,統一進行著裝。在學生接受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后,企業就應當為學生提供與企業相配套的職業裝。與此同時,學校還應當使用班費為學生購置與專業相符的服裝。只要是學生在校學習,就需要在上課時間或者是學校的公共場所統一著裝。在企業與學校開展辦學活動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根據活動內容需要進行不同著裝。通過對在校學生的著裝要求,可以促使學生在校就能感受到學校的嚴格化管理,促使學生能夠時刻提醒自己后期的發展與所應當具備的職業素養。最后,定期開展各種技能比賽[3]。為落實工作效果,學校應當制定好每學期的安排工作,由專人進行負責管理。在此過程中,學校還應當有轉校經費,對表現優異的學生和教師進行獎勵。高職學院通過比賽,可以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的掌握各種酒店專業的服務技能。
2.2進行半軍事化管理
在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實施的過程中,要想獲得理想的培養人才效果,學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就需要展開半軍事化的管理模式[4]。在管理的過程中,引入軍隊管理模式,按照軍隊制度展開管理。這樣就可以促使學生在后期的工作崗位中獲得有效的管理。同時更有利于企業對學生的管理。在職校教育教學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半軍事化管理可以促使學生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內容。
3頂崗實習,校企合作的關鍵
對于職校教學教育人才培養而言,頂崗實習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部分,也是檢驗人才培養的關鍵,同時也是校企合作模式人才培養的最后環節。學生在接受系統的在校學習后,能否順利地進入到工作崗位中,頂崗實習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頂崗實習對于即將參加工作的學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針對這部分在校企合作模式實施的過程中,應當注意幾方面的問題。首先,頂崗實習企業的選擇。學生選擇頂崗實習對其后期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如果學生選擇優秀的企業,就會將自己所學習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巧聯系起來,真正的學習是到崗位中才能夠獲得的知識,與此同時學生還會積累一定的工作經驗。在此種情況下,學生在選擇企業實習的時候應當選擇規模比較大、信譽良好、企業文化精神向上的企業。在這種企業內實習,學生會學習到更多的知識,為其后期工作做好充足的準備。其次,學校收取管理的費用問題。職校在辦校的過程中,不應當收取管理費用。相較于正式員工,學生在心理方面會產生極為嚴重的不平衡感,進而學生在思想上就會表現出波動的情況[5]。這種現象的出現就會直接導致學生在頂崗實習的過程中消極怠工。學生的消極怠工行為對企業的發展極為不利,同時對學生自我成長并無益處,學生的這種表現與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相背離,同時影響整個人才培養效果的取得和企業長期的合作性。其實在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學校不應當收取相關的管理費。最后,頂崗實習輪換崗位實習的問題。很多學生在企業頂崗實習的過程中都會希望在頂崗實習期間能夠學習較多的東西,期待在頂崗實習期間能夠接觸不同的崗位進行實習。從學校的角度來看,學生的這種期待非常有必要。但是,企業在面對這個問題時,通常都是不情愿的。因而,學校在與企業合作辦學的過程中,應當針對此問題進行商量。實踐表明,頂崗實習期間表現較為優異的學生,在實習時間結束后都會獲得留在企業工作的機會,從這點就可以充分看出,頂崗實習對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的影響,也是企業在長期發展中人才培養的重要部分。
4結語
(一)缺乏自己的教學團隊
國內很多開展國際化會計審計教學模式的高校,在開展教學過程中,由于本校教師存在語言和從業經驗的問題,往往很難形成自己的教學團隊。要么直接從國外高校或聯合辦學的機構以交流的形式引入教師,要么從直接聘用有國際化業務背景的社會人員來進行。不管是哪種方式引進的教師,都存在著教學人員流動性大的缺陷。“外來的和尚”在這里出現了水土不服,也不一定好念經。從國外高校或聯合辦學的機構以交流的形式引入的教師,由于語言不通,也不熟悉我國學生學習的習慣和方法,一時很難上手,等師生彼此相互熟悉了,一學期也結束了,教師的任期也到了,下學期學生又要面臨新的教師開始新的磨合。而有國際化業務背景的社會人員由于缺乏教學經驗,以實踐經驗為背景,講授方式常常是跳躍性的,容易忽視對基礎知識的鋪墊,講課方式往往很難被學生接受。缺少自己的教學團隊,也加大了學校的資金負擔。
(二)國內外會計準則與制度變更頻繁
導致教學滯后目前會計審計準則變更頻繁,在各國范圍內也開始向單一的會計準則趨同,這就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其終將會成為全球統一的公認會計審計準則。就目前的國內辦學來看,在教材的使用方面偏重對準則理論的解釋的現象仍然存在,缺乏實踐教材總結經典案例和對學生進行的有啟發性的練習。在會計審計準則趨同日益白熱化的大背景下,我們即使出版了既總結了國外的先進經驗又能使其適應國內實際教學需求的實踐資料,也往往因為一本資料從編寫到完成印刷所花費時間太長,致使相關內容要么過時要么過于陳舊的現象頻頻出現,很難做到與國際接軌。
(三)重理論學習,缺少動手實踐能力
國際化會計審計人才的培養要在四年的時間里完成對國內外相關法律法規的學習,學生教師要過語言關,學生要學習和了解不同國家對同一業務的不同處理方式和處理背景,就需要掌握大量的理論知識,這使得很多高校在教學過程中把注意力都放在了理論知識的學習上,實務教學往往關注的太少。如學生不能獨自完成對外幣真假的識別活動,對國內外發票無法進行真偽的分辨,金額填寫不夠規范,點鈔驗鈔的訓練課時不足等,這些累積效應導致學生一旦被安排在相應的崗位開展工作,就很難快速進入工作狀態。而又由于過于偏重理論的學習,教學過程中往往忽視了對學生“預測、決策、分析”能力的培養,學生也往往缺乏對會計審計知識融會貫通的整合能力。
(四)教學方式仍比較傳統
國內高校在會計審計教學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仍普遍存在。諸如對案例進行分析、對熱點問題展開討論等啟發式的教學形式已經編入了教學計劃,但卻沒有具體的要求和完善的標準,老師往往根據自身經驗、結果、課時進度,自主靈活安排,一旦教學時間不充裕或不夠就直接刪減教學內容。相對數量的教師在教學中仍以講授式教學方式為主。近幾年雖然在國內逐漸開始推廣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但由于知識點已經被教師在課堂上進行了淋漓盡致的詳細講解,在相關書籍閱讀方面又缺乏相應的硬性要求,學生只要完成了課下對教材的閱讀,捋順教師課堂上所講授過的知識點,做完作業就萬事大吉了。這種教學方式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是非常不利的,學生的知識面太窄,眼界過淺,動手能力不強、自學能力不足,對其創新能力的培養就更無從談起了。
(五)考核方式單一
重理論不重視綜合素質多數情況下我國高校老師在給學生進行成績評定時,給出的平時成績時習慣于考慮學生的考勤情況、作業完成情況、課堂提問的回答情況等,在期末總評成績時盡管也考慮到了平時的考核,但遠遠達不到能引起學生重視的程度。因為教學內容多、龐雜且有一定難度,期末考試所考察的題目對具體內容的考查過于重視,對綜合能力的考查往往被忽視掉或壓根就沒考慮,教師還需要就試卷內容提供完備的標準答案,能夠發揮學生自主性的空間非常之有限。所以學生在平時學習時既沒有足夠的壓力,又缺乏足夠動力去主動完成學習和思考,對其能力的提高更是無從談起。
二、加強國際化會計審計人才培養的策略
(一)成立會計實踐教學
團隊與雙語教學團隊國際化會計審計人才的培養,一支擁有良好素質的教師隊伍是不可或缺的。對從事會計審計專業教學的任課教師來說,以下三個方面的素養是必不可少的:其一是要具備最新會計審計專業理論知識,其應盡可能的豐富,對國內外會計審計準則到做到爛熟于心,具備某些會計審計學科方面較高的學術造詣;其二是英語表達能力流暢自然,會計審計行業的實踐經驗豐富,熟悉國內外的執行環境,這對于把會計審計教育提高到國際化進程的高度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三是教學能力強,尊重教學規律,掌握學生學習的心理歷程,能以靈活多樣的方式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提高學生專業外語水平
引進國外原版教材熟練掌握和運用一門外語是國際化會計審計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外語的運用能力對國際化人才培養至關重要。從國際化人才培養角度來看,外語并不是萬能的,但不懂外語卻是致命的。當然,我們也承認有些人在不懂外語的情況下,也能把國際商務做得初見成效,但這樣的人并不多。另外,我們應該知道國際化人才并不是唯外語人才,二者是不能等同的,不是所有外語專業的人都能成為國際化人才或成為國際化人才的潛在對象。實際上,高校培養的應是以外語為工作語言的國際會計審計人員,簡稱為“懂技術、會外語、能交流”。在此基礎上,引用原版教材,要求學生直接用外文教材學習,雙語教學也是一種必要的教學手段。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快速且透徹地了解國際會計準則與審計準則的興趣。如清華大學1994年就將CGA教材融入國際會計系本科教育體系,縮短學生掌握國外先進、前沿知識理論的時間。
(三)組織各種形式的校內實訓和社會實踐
1.開展種類繁多的校內實訓。比如:(1)對常見的國際貨幣和匯率能熟練掌握,具備識別各種貨幣真偽的能力;(2)能辨別各種票據的真偽,尤其是發票的真偽;(3)掌握相關稅法,具備納稅籌劃能力;(4)掌握五大審計循環與內部控制審計。
2.到實習基地進行社會實踐。目前會計審計專業的實習基地還主要集中在當地的會計師事務所,每年年末和下一年年初,事務所都能為高校學生提供大量的崗位實習。在實習崗位上,更方便學生全面深入地了解會計、財務及審計工作的作用,更深層次的領悟專業理論知識,對現行的會計財務管理和會計審計實務操作技能從理論升華到實踐,同時對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提高也頗多幫助。
3.畢業實習。學生畢業前,安排學生進入相關企業的財務部門實習,感受真實的執業環境和操作流程,到社會實踐中去檢驗從學校學到的會計審計理論與模擬實踐的教學知識,并對自身實習情況進行總結,以實習報告或畢業實習論文的形式呈現,把理論與實際操作、實踐教學與實踐實習強強結合,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實踐能力上一個新臺階。
(四)教學為輔
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需要對書本上的知識點全部進行深入挖掘,應將重點轉而放到講解重點、難點和專題的框架結構上。這樣學生要想充分掌握這些內容,除了認真閱讀了解課本內容外,必須充分利用課下時間到圖書館或網絡資源擴充自己的知識領域,完成教師課上要求閱讀的參考書目。同時,教師還應鼓勵和引導學生翻閱國內外的各種權威報紙、雜志,來拓寬專業知識的層次和結構,防止理論知識和實踐脫軌。如教學時可以把學生按能力分組進行,選擇熱點問題或某篇與會計審計相關的報刊報道的社會問題進行分析,要求學生撰寫分析報告,并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和講解,發表各自的看法,組與組之間就各自看法進行交流。通過這樣的輔導課設計,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更深層次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學生對自己觀點的表達能力,快速地提高學生的實際分析能力。
(五)采取靈活多樣的考核方法
1.1國內文秘專業建設現狀分析
從總體來說,目前國內的文秘專業特色不明顯。這主要表現在下列幾個方面:
第一、培養目標雷同。目前,國內有上百所院校開辦了文秘專業,大多是將文秘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定位于從事辦公室事務、為領導決策服務的人才。若說有不同,有的秘書專業強化了英語教學,注重涉外秘書人才的培養。
第二,崗位定位相似。大多數秘書專業定位于各種行業從事行政秘書、涉外商務秘書、文書處理員、接待員、資料管理員、檔案管理員等崗位的工作。
第三,課程體系差別不太。由于培養目標和崗位定位的相似,導致課程體系趨同。專業技能課程主要為秘書技能模塊,計算機操作模塊和商務模塊,涉外秘書專業會有英語技能模塊。
由于上述關鍵因素沒有明顯的秘書專業特色,文秘專業至今沒有國家示范建設專業,省級示范建設專業也屈指可數。同時由于缺乏特色,在許多地區秘書專業學生就業出現結構性困難。
為什么文秘專業難以辦出應有特色呢?通過分析主要有下列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對文秘專業的研究不夠深入。從78年南開大學首次開辦秘書專業以來,在相當長時間內文秘專業主要培養行政單位寫作型秘書,后來隨著我國政治經濟改革的深入,行政機關對秘書人員的需求不斷減少,而企業、團體對文秘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為了適應這種變法,許多院校的文秘專業進行了自我改造,即從培養以寫作能力為核心的體系,轉到培養以會議組織、接待等實務和辦公自動化能力為核心的體系上,當新體系建立后,文秘專業如何繼續適應社會經濟對文秘人才的變化,沒有作進一步的探索。這就導致了文秘專業定位和課程體系相似。
第二,文秘職業的需求特點導致形成自己特色比較困難。文秘職業需求具有分散性,一個單位即使需要也往往只是一兩個,不像有些專業的職業需求是批量的。職業的分散性導致文秘專業在人才培養規格上求全求大,就業崗位定位于所有行業的秘書崗位,課程體系以訓練秘書崗位共性的能力為主,因此專業特色很難形成。
第三,文秘教師的現狀在一定程度影響文秘專業特色的形成。目前從事文秘教學的教師多是由原來教語文或中文的教師轉過來的,大多數教師沒有實際秘書工作經驗,對秘書崗位要求不熟悉,加上目前對秘書教師的培訓機會很少,秘書專業的不“專業”,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文秘專業難出彩。
1.2專業特色形成規律探索
專業沒有特色就沒有生存空間,沒有生存空間的專業就沒有競爭的優勢,而沒有競爭優勢的專業就不能得到發展。促進專業特色的形成,已經成為許多高職院校專業獲得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戰略手段。
通過研究那些專業特色明顯的案例,我們發現,一個專業的特色形成應遵循下列規律:
①專業建設與地方經濟發展趨勢相一致。
專業建設方向首先要面向地方經濟,為地方經濟服務。因此,一個特色專業的建設必須與當地的社會背景、產業背景、職業崗位背景及其發展趨勢密切聯系在一起,專業建設只有把握住這種需求特點和變化趨勢,有針對性地培養人才,才能實現專業和社會發展的雙贏。落實在專業建設具體實施過程中,就是要對專業的培養方向、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靈活把握,隨著社會需求的狀況和變化確定自己的專業方向、特色和定位。比如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由于深圳的物業管理一直走在全國前面,該學院隨之設立了樓宇設備與智能化技術、制冷空調、建筑工程、城市環境工程、城市園林等物業管理專業群。再比如,伴隨著深圳建設花園城市的步伐和深圳花卉園林業的發展,該學院開設了城市園林專業,等等。這些專業(群)之所以能形成特色,無不是圍繞深圳的社會經濟發展來建設的。
②專業建設與學院專業的整體發展規劃與布局相一致。
一個專業要辦出特色,需要整合院內資源,在一個學院總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果專業建設不與學院專業的整體發展規劃和布局相一致,不與本校的辦學方向和學院特色相適應,就很爭取到更多資源。因此,專業建設的執行者要研究本院辦學特色,把握本院特色專業建設的戰略方針、總體目標,然后結合自身特點將專業辦出特色。比如北大方正軟件技術學院,本身是一所主要培養IT人才的學院,它的文秘專業也圍繞學院特色進行專業建設,目前已經成功地形成了信息化商務文秘的特色。
③專業特色的形成需要相對穩定的環境和時間的沉淀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個專業要形成自己的特色,需要相對穩定的環境,需要一定的時間進行科學研究,進行教學經驗交流與總結。同時,保持專業相對穩定性,也有助于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學資源的積累。比如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有11個特色專業、湖南民政職業學院的文秘專業殯儀專業都是經過長時間積累與建設而成的。
④專業特色的形成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
一個特色專業的形成是專業長期發揮自身優勢的結果。比如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文秘專業之所以能建出特色,與它長期重視發揮自身優勢密切聯系。該院文秘專業的專業帶頭人楊文豐是一位作家,同時擔任該學院人文分院的領導,因此文秘專業中應用寫作課程得到很好的發展,經過長期的積累與建設,該院的文秘專業寫作教學獲得了多項國家與省級的教學獎,同時也促成了專業特色的形成。
1.3關于我院文秘專業形成特色思考
品牌就是特色,如何將我院文秘專業建設成特色專業,我們認為,文秘專業要辦出特色必須抓住深港合作機遇,結合我院的信息特點,通過提升現有的優勢讓本院文秘專業形成自身特點。
1.3.1關于我院文秘專業人才培養規格的定位
專業定位是專業建設的核心問題,也是專業形成特色的關鍵。依據專業形成特色的規律,專業定位必須立足于地方經濟,為地方經濟服務,同時注重專業的前瞻性。因此我們課題組認為,我院文秘專業應立足于為深圳經濟發展服務。
深港經濟的不斷融合,是深圳經濟發展的重要特點。一方面港資投資深圳的規模正在不斷擴大,另一方面深港合作的層次在不斷深入。據統計,截止到2007年11月底,我市引進港商投資項目36218項,直接投資28304項,實際投資320億美元。深圳與香港合作的企業就更多。從合作范圍與層次看,深港合作已在各個行業開展,深港大都會的構想,為深港合作描繪了美好藍圖。目前“深港創新圈”、“深港文化創意中心”、“深港生產力基地”的建立為深港合作,深港大都會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深港合作為文秘專業形成自身的專業特色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隨著深港合作的加深,無論與香港有合作的內地企業,還是港資企業,十分需要熟悉兩地業務運作的秘書人才。因此,我院文秘專業可以將培養熟悉深港企業運作的秘書人才作為專業培養目標。從國內院校文秘專業的培養目標來看,還沒有一家將文秘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于此,因此,我院文秘專業可以此為切入口,通過幾年建設,形成自身的特色。
1.3.2為培養熟悉深港企業業務運作的秘書人才所具有的條件和優勢
特色專業的建設應考慮自身的優勢。本專業在培養熟悉深港企業業務運作的秘書人才方面具有其它院校所沒有的優勢:
第一,地理位置的便利性,有利于教師與學生與香港方面進行交流,較快獲得香港的資訊。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對香港文化比較熟悉。
第二,港資企業或與港資合作日常交流語言多采用粵語或英語。而本院文秘專業有豐富的英語教學資源,并且本專業一直堅持中英文辦學方向,在辦學上有一定基礎。另外,本院學生主要是深圳生源,這些學生從小都能說流利的粵語,目前學生日常生活中基本使用粵語。因此在語言上不存在障礙。
第三,近兩年,本專業與部分港資企業、或與香港有合作的深圳企業有一定程度合作。
1.3.3專業特色形成的基本思路
特色專業形成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與支持。為了讓我院文秘專業早日形成特色,應從下列方面進行建設:
①對港資企業、或與香港有合作的深圳、合作機構作深入調研,通過調研掌握這些企業或機構對秘書人才的要求以及從事秘書崗位的核心能力,為制定合理的培養方案打下基礎。
②依據培養目標制定培養方案。特色專業建設必須目標明確,應在堅持專業目標的基礎上突出特色目標。為了培養熟悉深港企業運作的秘書人才,課程體系應在現有課程體系中增加培養識別繁體中文能力的課程,秘書技能課程應增加培養港資企業秘書事務管理及文書處理能力的課程。
③強化師資隊伍的改造與提升。師資隊伍建設是特色專業建設的根本保證,特色專業需要配備有學科特色的師資隊伍。因此對師資隊伍的建設,就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知識結構上,就豐富香港各事務的知識,一是增加教師在港資企業、與香港有合作的深圳企業和機構的工作經驗。
④編寫適合培養目標的教材。教材建設要圍繞培養來進行,在內容上應包括上述企業的秘書工作內容,在形式上最好使用繁體中文編寫。⑤通過強化實踐性教學,讓學生真正掌握深港企業運作的秘書技能。
2文秘有效人才的培養
形成專業特色只是培養有效人才的手段,而有效人才的培養才是專業建設的目的。那么如何在形成專業特色的同時達到有效人才的培養呢,下面就有效人才培養提出一些觀點與思路。
2.1有效人才的提出及內涵
在2005年,深圳經過25年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但是,目前深圳也面臨人口、資源、環境等四個“難以為繼”。在2005年初,深圳第一次明確提出:下決心實現從“速度深圳”到“效益深圳”的歷史性轉變。建設效益深圳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圳新的發展階段的必然要求。所謂的“效益深圳”,就是要用科學發展觀來決定的發展速度、發展模式和發展方向。
為了適應建設“效益深圳”的要求,深圳市委對我院辦學提出了“育有效人才”的要求,所謂“有效人才”,是指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有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強的高素養人才。它是對黨的教育方針提出的“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勞動者和建設者”具體化。之所以說它是“具體化”,主要表現在內涵上,它與深圳的發展目標結合起來了,在深圳經過第一次創業取得輝煌成就的基礎上,針對深圳發展資源緊缺的現狀,深圳第二次創業提出了建設“效益深圳”的發展目標。培養有效人才可以說建設“效益深圳”對教育提出的一個具體要求。
2.2文秘有效人才的基本標準
經過對深圳秘書崗位的調查,我們認為文秘有效人才,從總體上來說應具有“六會一高”,“六會”,即會做人、會辦文、會辦會、會辦事、會說話、會學習;“一高”,即辦文辦事辦會效率高。
“會做人”就是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一個合格秘書應做到:忠于職守、嚴守機密、講求效率、善于合作,恪守信用、文明禮貌。
“會辦文”就是“坐下來能寫”,學生不僅能寫各種文體,而且懂得各種辦文程序。
“會辦會”就是能將組織策劃大型的會議或活動,能做好會議前的準備工作,會中的服務工作以及會后善后總結工作。
“會辦事”就是對內能處理好辦公室的日常工作,在外辦事能把握好度,能維護好領導的尊嚴和公司的形象。能具有一些具體事務和基層管理工作。
“會說話”就是“站起來能說”,要求文秘人員有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
“高效率”就是秘書對工作反應快,能快速做好各種辦公事務的準備工作,能使用現代辦公設備。
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深圳文秘人員還需要下面的特色能力:粵語表達能力,繁體漢字識別能力,信息與資料的快速整理能力,汽車駕駛能力。
2.4在文秘專業特色的形成過程中培養有效人才
培養有效人才是形成文秘專業特色的最終目的,也就是說專業建設包括人才規格的定位,培養方案、教學資源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都要在培養有效人才的基礎上進行。堅持專業建設“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基本能力的基礎上,突出學生特色能力的培養。培養文秘有效人才的具體措施如下:
2.4.1通過研究深圳的港資企業及與香港機構合作企業,設計文秘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
從前文所述可知,文秘專業要辦出自身的特色,必須將專業培養目標定位于將培養熟悉深港企業運作的秘書人才。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有一個與此相適應的培養方案。通過調研,本專業確立了新的培養規格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合深圳經濟發展需要、能以中英文作為交流語言,以信息技術為溝通主要手段,掌握文秘基本理論,熟悉深港行政管理與文秘業務操作,具有較強的書面和口頭表達能力,擁有現代秘書素養的復合型、應用型文秘人才”。同時還形成了語言、秘書、計算機、商務活動四大模塊的課程體系。
2.4.2通過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工學結合是高職教育的特色,也是完成高職培養目標的必經之路。文秘專業要培養熟悉深港企業運作的秘書人才也必須通過工學結合來完成。為此,文秘專業的理論課程教學應采用基于工作任務的項目教學,學生通過完成實際項目來達到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實踐教學上,首先需要加強校內實習基礎的建設,為學生隨機的、經常性的教育實習實訓提供保障。其次加強校外實習基地建設,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工作場景。
2.4.3通過評價主體轉換,形成有效人才新指標體系
過去教師在考核評定學生成績時,往往“一卷定終身”。由于這種考核方式不能真正反映學生的能力水平,后來又增加了過程性評價。這種評價雖然可以反映出學生的能力水平,但是主體依然是教師,而教師多是從其知識和一般能力來評價,這很難反映出學生在企業工作中能力。在實踐中,我們對于有效人才的評價,在過程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基礎上應引入社會職業資格認證式評價和企業信息反饋式評價,以形成新的評價體系,著力人才有效性的評估。
參考文獻
[1]楊念等.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特色論[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劉蘭明.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辦學特色研究[M].武漢:華中科技出版社,2004.
(1)專升本招生考試
不能全面客觀反映學生專科學習結果。目前各高校專升本考試科目與考試方式往往過于單調,有的學校理工科專業只考英語、微積分、計算機應用三門課程,對于其它知識、技術、能力不做任何考查,這樣的指揮棒使得有些學生從進入專科起就主攻這三門課程,只是為了升入本科的目標,忽視對專業知識及專業實踐技能的培養與訓練,而這種實踐技能理應是應用型人才的長項。這種招生方式一開始就偏離了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若是實行學分積累與轉換,考核與考試相結合,就可以彌補這種單一考試的缺陷。
(2)專科學習結果不能帶入本科并得到承認
造成重復學習、浪費學生時間。目前多數學校專升本學生的培養采取的是最簡單最粗糙的培養方式,專升本學生進入本科后,直接插班在相應專業的本科三年級跟讀,專升本學生的兩年本科課程計劃安排與普通本科學生三、四年級課程計劃完全相同。本科的教學計劃安排在一、二年級重在通識基礎課與專業基礎課的學習,在三、四年級更加側重專業課與實踐實習的訓練,高職專科的培養也是重在專業技能與實踐動手能力,這就造成專升本學生在本科階段主要的時間是在重復專科階段已經經歷過的實踐實習,而對于專升本學生所欠缺的通識基礎課與專業基礎課,沒有任何加強與彌補。對專升本學生畢業審核只審核本科教學計劃的三、四年級課程,學位審核只審核在三、四年級所學的學位課程,專科所取得課程學分沒有帶入本科的學習,也不做任何考查,把專科教育與本科教育“一刀切”式地分開了。這種培養方式表面看減少了教學成本,實際則是重復浪費了教學資源,犧牲了專升本學生的培養質量,不能達到本科學生的培養目標。
(3)現有的專升本培養模式
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從專科升入本科,缺少學習結果積累轉換的過程,不能全面公正考核專科的學習結果,也不能把專科與社會的學習結果帶入本科學習,專科培養與本科培養截然分開,培養方案不能對接,沒有基于個人學習基礎的配套課程設置與選課,也沒有量身訂制針對專升本學生的畢業學位考核標準。總之,專科起點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應針對以上問題,通過學分積累與轉換,貫通專科與本科,找到更加精細、科學、方向明確的培養模式。
2學習積累與轉換方法
學生受教育的地點單位可以是不相關無傳承的,但學生的再學習應是以舊的學習積累與學習結果為基礎的,是連續的。從專科到本科,只有對舊的學習積累與學習結果有一個科學的轉換、認定與評價,新的學習才不會盲目,才會更加系統有效,專科到本科的上升通道也才是成功的。
(1)設置合適的學分績點轉換標準
是從專科到本科學分積累與轉換的橋梁。從專科教育到本科教育的貫通中,找到一個量化的、科學的衡量標準,來衡量學生在專科的學習結果與積累并帶入本科,這是至關重要的。以學分反應一個學生的學習時間、學習量,學習成績轉換成的績點反應學習質量,那么學分績點就可以基本反應學生的學習結果與積累。從國內到國外,學分績點制的實質是相近的,但具體的績點設置與度量方法千差萬別,作為從專科到本科學分積累與轉換的橋梁,它有別于大學內部的學分績點制,要充分考慮不同學校、基礎不同的學生群,不同老師、不同的學習背景、不同環境導致的成績內涵的差異。如果采用目前高校普遍使用的學習成績與績點的直接換算,會掩蓋差異,不能做到從專科到本科學習結果對等的積累與轉換。一般的普通大學內部的學分績點劃分大致情況,按這樣的學分績點換算,專科學生在專科學習所得到的學分績點,與普通本科學生得到的學分績點是沒有可比性的。代表學習量的學分具有通用的可比性,但由成績直接轉換成的績點,不能科學地衡量與本科對等的學習質量。首先,由于高考分數的分檔,接受教育的本科人群與專科人群學習基礎是不一樣的,假設學生的成績在專科與本科不同人群中都呈正態分布,同樣的分數所代表的學習質量是不同的。另外,由于師資條件及背景條件的影響,我們也無法評判每門課成績分布的期望值。如:某專科學生在專科教育過程中,高等數學是83分;本科學生在本科教育過程中該門課也是83分,但所代表的學習質量是沒有可比性的。所以,這種絕對成績轉化的學分績點比較是無意義的,不能成為專科上升到本科學分積累與轉換的橋梁。絕對比較行不通,可以利用相對比較的方法,也有些學者稱之為標準績點制的理念,通過學生課程成績在本專業特定人群中的排名,轉換成績點,帶入本科。在專科中,只有學業較好的學生才能進入本科學習,所以我們重點考查的是成績在前40%的學生,見表2。通過學生成績在專科人群中的排名,使得本科與專科有了可比性的對接。也就是說排名越前的學生績點值越大,學分績點越高,也只有考試成績在前40%才能作為專科學習的學分績點積累,可以帶入到本科學習中,并參與本科的學業考核,其實也是尾部淘汰。這種學分績點設置,盡可能地規避了各種差異帶來的絕對成績不可比性,使學分積累與轉換更接近客觀與公正。當然,具體的專科階段、本科階段的績點值如何設置,才能更科學地評價學習結果并實現積累與轉換,要根據實際情況,最好以大樣本的實際人群建立數學模型,得到完整、科學、適合特定情況的學分績點模型。學習結果積累與轉換不能只采取單一的方法,對于通用性、可比性很高的國家考試、行業證書、資格證書、獲獎證書等,可以直接轉換學分績點。如英語的國家四、六級證書,托福、雅思考試證書;國家計算機考試等級證書;會計、律師等行業資格證書;代表各種技術水平的焊接、車工、鉗工等技術證書;某些技術大賽證書等等。學生知識、技術、能力的獲取,不一定是來源于學校,可以是非學歷教育、培訓教育、社會學習等各種途徑的,但只要是社會、行業承認的或學生能證明的實用技能,學校就應該承認其學習成果并轉換成學分績點,劃分到相應的模塊中。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特點就應該在這種不拘一格的承認各種學習積累、靈活轉換、個體培養、差異考核中體現出來,終身學習的理念也在這過程中實踐并推廣。
(2)按統一標準轉換成的學分績點
應成為專科起點應用型本科學生的招生標準。對于什么樣的專科學生可以進入本科學習,獲取就讀本科的資格,招生的方式其實是指揮棒式的效應,而生源的質量直接影響了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最終質量。筆者認為可以通過兩種方式招收專科學生升入本科,一是對專科學生學習積累的直接認可,二是考試加考查。學習結果是對學生知識、技術、能力的綜合考量。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可以根據學時與績點,以表2為換算方法,折算總的學分績點;技術、能力的考量可以憑各種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技術資格證書、學術大賽等通用證書,最終折合學分績點。對知識的考查可以采用平均學分績點與總學分績點相結合,對技術能力考核可以用總學分績點,按照學分績點劃分標準線,當超過較高的第一標準時,可以直接進入本科學習;當達到第二標準線時,還要參加學校組織的考試,考試合格方能進入本科學習。
3以轉換結果為基礎的后續本科學習
專科到本科的無縫對接,除了對專科學生前期學習積累進行考核、轉換、認可外,實現按個人基礎與需要選課,并以普通本科培養方案為基礎,對學習的量與質做細致科學的要求,這些既是學生在本科階段學習的引導方向,也決定了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質量。
(1)根據學生個人學習基礎,實現按需選課
專科學生進入本科學習后,把前期學習已經轉換認可的學分績點歸入相應的模塊,按現有的培養方案分為:通識教育模塊、專業基礎課模塊、專業課模塊、專業實踐模塊、社會實踐模塊。按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以普通本科該專業所開課程為基礎,制定相應的培養方案,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已轉換獲得的學分績點,對應每一模塊相應的畢業學位要求,有選擇性地選課以彌補弱項,增加學分提高學分績點。每學期開學初,固定時間為專科升入本科學生開放選課,只要是實行學分制的高校,就應該是基于學生個體培養的管理系統,完全可以做到部分學生按需選課。
(2)適當增加自學為主的小學分課程
彌補專科相應課程學時不足。在相近專業的本科與專科培養方案中,專業主干課程設置大致相同,但專科的課時少,內容淺,按表2進行學分轉換后,學分績點一定比該專業普通本科學生略少。學生進入本科后就需要彌補這些不足,可以設置一些小學分課程,學生自學為主,老師分組并結合實際給學生布置課題,最終以小論文、讀書報告等形式來考核學習結果。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并協同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對該門課程的深入學習并融會貫通的過程。學生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比多掌握幾個知識點更加重要,這種能力也是應用型人才必須具備的。但同時,這種考核方式也容易產生弊端,如果任課老師對這種小學分課程的考核流于形式,走過場,任由剽竊與抄襲發生,學生依然所獲不多。
(3)提供靈活獲取學分的方式
學生個性選擇并完成本科學業。同一門課程,學生在專科階段已經取得了一定的學分績點,但沒達到本科畢業的要求,這時學生可以通過跟下級同學重新修讀這門課程;也可以自學為主向老師申請免修,但需參加本科學生的考試獲取學分績點;還可以修讀與該課對應的小學分課程,彌補該課程的學分績點不足;一些公共基礎課,例如英語、計算機可以憑國家等級證書獲取學分績點;又或者參加該課程領域的競賽,獲得一定的獎項也可以折合相應的學分績點。這樣學生就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兩年時間,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達到應用型本科培養目標。
(4)科學設置專科起點應用型本科學生的畢業學位考核標準
因學生學習經歷與培養目標差異,專科起點應用型本科學生和普通本科學生審核標準可以是不同的,在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實踐教育中細劃分不同的模塊,以平均學分績點、總學分績點相結合的方法考核,總的學習量和普通本科要求一致,但學習量在各模塊中的分配與普通本科可以不一樣,根據每個模塊的特點,考核的標準也不一樣。國家承認的計算機等級證書、四六級英語考試成績、雅思托福成績都可以直接轉換為本科的計算機與英語學分與績點;用總學分績點考核的模塊,各種行業資格證書、技術等級證書、體現學生能力的比賽獎項等,都可以轉換為學分績點,承認其社會學習與實踐的結果。
4實例研究與探討
以東華理工大學的本科資源勘查工程與高職區域普查與礦產調查專業(以下簡稱區調專業)為例,探討專科到本科學習積累與轉換。本科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是東華理工大學的特色專業,師資力量雄厚,與之相近的專科專業學生生源較好,希望繼續系統深入學習取得本科文憑的愿望很高,而地質隊、礦山等基層用人單位也希望招收更具有實踐技術技能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兩種需求的契合,為該專業的試點工作提供良好的土壤與環境,打通專科到本科的上升通道,實現專科起點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此專業可以先行試點。
(1)東華理工大學資源勘查工程專業
的普通本科、高職專科、專升本學生培養方案相互對比,審視目前的專升本學生培養弊端在哪里,以供借鑒。從表3前兩年的對照可知,本科的很多理論課程、實踐訓練,專升本學生在專科階段雖然都不同程度地學習經歷過,但自然基礎課與專業基礎課多數課程學時不夠,還有待在本科階段得到加強。但從后兩年的培養方案對照可知,專升本學生自然基礎課與專業基礎課沒得到深入學習,更多的是在重復專科的實踐與學習。目前專升本學生進入本科寶貴的2年時間里,所有的學習與實踐實習共包括10門專業課程的學習、34周的專業實習與實踐,其中有6門課程在專科有過不同程度的學習,有33周的專業實習實踐訓練在專科已經參加過。進入本科后所學新的課程只有4門(選修課4選3),包括電子電工技術68學時、專業英語(選修)30學時、礦山地質學(選修)30學時、石油地質學(選修)38學時、地史學(選修)30學時。可見專升本學生大部分時間是在接受重復教育,而專科學生本身欠缺的基礎課程如數學、工程數學、大學物理、工程化學等自然基礎課(本科336學時,專科160學時),專業基礎課如結晶學與礦物學、晶體光學、巖石學、構造地質學等(本科478學時,專科340學時),多數課程入學時不做任何考查,本科學習也沒有得到任何加強。在畢業學位審核中,這些重要的課程被完全忽視了,只審核專升本學生參與的后兩年的學習活動。普通本科有8門學位課,而專升本學生在本科階段只學習了兩門,即:礦床學、(鈾)資源勘查學,按2014版教學計劃只要這兩門課平均學分績點達到標準,專升本學生即可授予工學學位,所以歷年來專升本學生的畢業率與學位授予率都是高于普通本科學生平均水平的,近兩年都是100%。不是專升本學生學業水平高于普通本科生的學業水平,只是培養方式、考核標準過于簡單粗糙罷了,看似節約辦學成本,卻浪費了教育的資源與學生的寶貴時間。
(2)以《結晶學與礦物學》課程成績為例
探討學分積累與轉換的可行性。以2011級專科的區調專業93人,《結晶學與礦物學》課程成績為例,按表2的設計做學分績點轉換。同時對2011級普通本科的103人《結晶學與礦物學》課程成績按表2設計進行統計對照,見表5。在專科和本科該專業的培養方案中,本門課程都列為重點專業基礎課,只是學時不同,以此課程為例具有一定代表性。本科培養方案中: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結晶學與礦物學,必修,76學時,5學分;專科培養方案中:區調專業,結晶學與礦物學,必修,60學時,4學分。從表4中可以看到,專科成績在70分以上的占40%,即93人中的37人,這37人是專科升入本科的重點考查人群。按表2的設計,把學生的專科成績轉換成可以帶入本科的學分績點,如果算平均學分績點,其中19人達到2.5績點,已經達到本科學位績點要求,但要算總學分績點,因該門課程專科學分比本科少1學分,其中只有9人超過12學分績點,即使不再補修、重修,也已經接近或超過該門課程本科學位要求(見表4),但少于12學分績點的則要補修一定學時的專業基礎課才能達到該模塊本科學位要求。將表3學分績點與表4普通本科學生學分績點相比較,前40%專科學生成績重疊于38%~93%的普通本科學生成績中,重疊率較高的在本科的73%~93%部分;成績轉換后績點平均值2.2,在本科成績的70~74分數段,普通本科資勘專業的績點平均值是2.8,比專科轉換后略高,說明表2的設置是比較合理的對接與轉換。ci表示轉換成本科績點,pi表示學分該樣本轉換后績點平均值=2.2該樣本轉換后學分績點平均值=8.9.
(3)以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為例
探討專科與本科培養方案的對接與畢業審核。專科成績轉換后,學分績點平均值8.9,普通本科學分績點平均值14,說明專科學生升入本科經學分績點轉換后,多數人還不能達到專業基礎課模塊的總學分績點要求,要有適當學時的補修或重修才能達到本科的平均水平。以結晶學與礦物學課程為例,根據專科與本科存在的學時差距與課程重要性,開設2.5學分的提高課程,老師布置可以綜合運用這門課程知識的小課題,課題可以按選課學生人數分組布置,學生最終以小論文的形式完成這門課程的學習,以彌補該門課程的學分績點不足。但如果專升本學生帶入本科的該門課學分績點只有4,見表4,那該學生就要重新學習這門課程,或者向老師提出免修(實驗課不能免修),并與普通本科學生同時參加考試,獲取與普通本科學生同樣的學分績點,否則學生很難達到該模塊的平均學分績點要求。資源勘查工程的專業基礎課模塊中,普通本科要求學生修滿該模塊的31.5個學分(478學時)即可畢業,專科畢業生已修了該模塊的22.5個學分(340學時),前提是專科成績達到要求并轉換成本科的學分與績點,見表4、表5。對于專科起點應用型本科學生該專業基礎課模塊學分要求可以比普通本科略少,但專業課模塊與實踐實習模塊應比普通本科略多。如果要求專升本學生與普通本科學生學分一樣,是不合理的,因為學習經歷不同,例如結晶學與礦物學這門課,本科5個學分,專科4個學分,如果專科學生通過成績轉換,獲得了本科承認的4個學分且績點在2.5以上,學生就沒必要重復學習或選修與此課程相關的小學分課程。他們需要把精力放在因專科成績低而沒獲得認可、得到認可但績點低或自己感興趣的課程。達到學分要求只是畢業的要求,若要獲得學位,還要求自然基礎課模塊與專業基礎課模塊平均學分績點≥2.0,也就是說專升本學生必須在本科階段對該模塊自己比較薄弱的課程選擇性地重新學習或補修2到3門小學分課程,才能增加該模塊所得學分且提高平均學分績點,方可畢業并獲得學位。而在專業模塊與實踐實習模塊只要求總學分與總學分績點滿足要求即可畢業并獲得學位。從東華理工大學的本科資源勘查工程專業與專科區調專業的個別主干課程學習成績轉換看,這種專科到本科學習積累與轉換的方法是可行的。
5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