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4 09:52:1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環境規劃與管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研究生教育是一個國家的高層次教育,沒有創新就談不上高質量的研究生教育。研究生的學習有別于本科生的學習。前者已具備了一定的專業知識,課堂教學也應該結合其特點進行。環境規劃和環境管理本是兩門研究生課程,為了適應學科建設的需要,學校于2009年批準了課題組申請的研究生教改項目—“環境規劃與管理實務課程整合教學研究”。本文結合環境規劃與管理實務課程的教學實踐,提出課程整合看法。
一、課程整合與目標定位
環境規劃與管理是環境科學與管理學、系統學、規劃學、預測學、社會學、經濟學以及計算機技術應用等相結合的產物。環境規劃是環境管理的一個環節,管理基本上是一種程序,是一種技術的組織以及政治三要素所形成的合理程序。環境規劃與管理側重于研究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理論與方法學問題,是應用性、時間性很強的科學。鑒于新形勢下工科院校研究生教學的需求,在兼顧理論知識的同時,著重突出學科的實踐性和發展動態。課程目標定位體現“博、新、深”的特點。環境規劃與管理實務屬于綜合性的專業基礎課,應兼顧科學基礎知識在面和點上的融合,既介紹國內外有關學科的理論知識,又重點突出實務性的案例分析。同時,體現“新”和“深”,強調縱向的延伸,并引入該領域最前沿的知識應用和發展動態。因此,課程教學遵循的理念為以科研促教學,把科研創新成果運用到教學研究工作中,培養研究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具體而言,通過基礎理論講授使研究生系統掌握基礎知識;通過科研成果實例,介紹本學科近年來的重要進展;通過案例講解規劃編制技術及方法,培養研究生的實踐能力;通過模擬案例編制形式,培養研究生積極閱讀文獻并了解學科發展動態的能力。
二、教學團隊構成
綜合性強的課程教學需要組建與之相適應的教學團隊。教學團隊建設是提高研究生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的重要前提,也是保證研究生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基于課程知識面覆蓋寬博的特點及其內在聯系,組成了特色明顯的教學團隊。教學團隊由4名教師組成,其中教授2人(一人主講),副教授(主講)、講師2人,組成人員在職稱、年齡、教學經歷等方面形成梯隊形式。在專業方向上,教學團隊的專業涵蓋環境規劃、環境管理、環境影響評價、環境工程及3S技術應用幾個方面,可發揮教學資源的整合和互補作用。在科研創新上,2名教授均承擔多項國家科研課題,2名年輕教師也參與其中,并獨立開展了一些校企合作課題,體現寬廣的專業覆蓋面和創新的科研實踐。團隊成員之間保持經常性的教學體會溝通與交流,重視“傳幫帶”,保證教學人才的延承,提高教學的系統性和前瞻性。
三、教學方法、教材和教學手段
摒棄灌輸式教學方式以及傳統的單純板書手段。目前,在中國研究生教學中存在思想觀念上對研究生課程教學重要性的認識不足,教學手段和方法陳舊,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等問題[1],從而導致教學兩難的局面。為了發揮教與學兩個方面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興趣和能力,借鑒“交往式”教學的方法[2],在教學中實現師生的“互動-交流-共建-共享”。對現有教材進行研究并篩選,引導學生圍繞教學目標研讀現行的先進教材,避免一門課程只讀一本書的現象。同時,為研究生提供教學參考書,介紹國外優秀原版教材,在學習課程知識的同時,也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外文閱讀能力。教學方法采用課堂講解和課外討論相結合、師生互動討論相結合。課題組整合教學資源,把教師的案例分析與學生的模擬案例相結合,采用課堂啟發、學生研討、教師點評、師生共同參與教學的授課方式。通過有實際環境背景的互動方式,把研究生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教學手段是師生間相互作用的介質,是教學活動中的必要組成部分。傳統的板書手段已經難以滿足現代教學的需求。課堂講解采用多媒體和板書相結合,課外討論采用網絡平臺題庫案例分析和師生討論相結合。多媒體制作體現信息的豐富性、多樣性、新穎性和界面友好性能;網絡平臺題庫的構建,體現案例的真實性、多樣性和新穎性。
四、課程內容和進度安排
為了實現講授內容的系統性、漸進性、銜接性、實踐性、新穎性和前瞻性,課程內容主要分為基礎理論課堂授課、案例分析與討論、科研成果講座以及信息技術的應用,相應地分成4個階段。
(一)講授基礎理論主要以課堂講授和提問相結合,包括環境規劃和環境管理的基礎知識。前者主要介紹環境規劃的概述、城市環境規劃、省區環境規劃、工業企業污染防治規劃、評價方法、預測方法、規劃方法以及環境費用效益分析,后者主要介紹環境管理的理論基礎、概念、原則、對象、內容、手段以及發展趨勢。
(二)案例分析與討論主要采取"交流-互動"的教學方式,通過師生間以及學生間的交流和互動,分成案例引入、案例討論、概括總結3個基本環節,系統介紹城市全面達標規劃、水環境質量達標規劃、空氣環境質量達標規劃、噪聲達標規劃、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規劃以及生態環境規劃。在案例分析和討論方面,課前利用網絡交流平臺給研究生提供案例實況介紹,鼓勵研究生獨立思考,促進師生間雙向交流,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視野及研究水平,使他們“零距離”接觸真實科研項目,實現了交流-互動-共建-共享教學成果的教學模式。
(三)通過科研成果介紹學科最新發展講授“重在演示創新過程”[2],通過豐富多彩的多媒體對工作現場的演示,告訴學生如何設計課題的結構、技術路線和實施方案,著重介紹研究工作的實際過程、遇到的具體困難以及課題驗收過程,“使研究生看到活生生的知識發生過程的歷史重演”[3],切身體會科研成果形成過程的艱辛以及成果收獲時的喜悅,真正認識到理論知識和實際科研工作之間的關系。
(四)講授信息技術在本學科中的具體應用對3S(RS、GPS、GIS)技術的基本原理與方法及其在環境科學領域的應用進行系統介紹。針對環境科學相關研究的具體需求,結合授課教師親歷的實際案例,深入介紹GIS在生態環境規劃與管理方面的具體應用方法,并對其優點、不足及可能的改進方向與學生開展課堂研討。這部分教學體現了基礎理論結合案例分析與討論的特點,并通過科研成果介紹學科最新發展的教學理念。
五、考核方式
將單純的試卷考試轉變為綜合考核,分為3個部分,即開卷考試、小組研究和課題論文、口試答辯等方式。試卷考試成績占60%,采取開卷形式,研究生可以翻閱筆記等;課堂講演和學習論文成績占30%,對研究生課堂案例討論和論文進行量化評估;平時成績成績占10%,包括口試答辯和出勤率,等。試卷內容包概念和術語解釋,主要考察研究生對基礎理論的掌握;技術方法選擇及判斷題,考查學生對環境規劃與管理方法的靈活運用;案例分析主要考查學生對環境規劃與管理案例中的優點與不足進行比較分析,以及對解決尚存問題途徑的個人見解。要求研究生擬定一個題目,通過查閱近期中外文獻,完成一個關于某一方面研究進展的報告,并在專門安排的時間向本專業全體師生作課題報告,由全體教師從選題意義、文獻查閱、歸納總結、闡述表達、案例編制等5個方面進行打分。
六、效果評估
通過教學實踐,在教學內容的系統性、研究生的啟發性、參與性閱讀輔導、考核內容等方面不斷改進,教學內容和環節安排更趨合理,基本滿足研究生的需求,受到研究生的歡迎和學校教學督導組的好評。
(1)整合了環境規劃與環境管理課程,突出了課程的“實務性”的特點;充實了教學素材,案例的類型和數量得到不斷豐富,基本實現了“互動-交流-共建-共享”的教學模式。
(2)建立了研究生教學團隊,突出了老中青年齡和教齡的結合,完善了教學團隊的知識結構,提高了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保障了教學人員的延承。
(3)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結合更加緊密。選課研究生逐年增加,研究生教學質量得到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顯著增強,“授之以漁”的效果明顯。
(4)提高了研究生的創新精神。通過案例分析和討論,增強了研究生查閱、總結文獻和系統了解本專業最新進展的能力。學校研究生院對本教改項目進行了中期考核,在肯定課題組前期工作成績的基礎上,又提出了許多中肯的建議,比如如何充分發揮網絡平臺輔助教學的功能,模擬案例的選擇,以及案例分析討論的參與度,等等,這將有助于這門課程教學的不斷完善和創新。
【摘要】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及適應的能力也在不斷的增強,與此同時,對于環境所帶來的影響也在不斷的加深。在環境規劃和管理的過程中,應用預警原則,可以更好地對環境展開相關的防范工作,可以在后續的環境治理中節約成本。
【關鍵詞】環境規劃 管理 預警原則 應用研究
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人類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環境問題,因此,使得很多國家都把經濟的發展和環境保護作為當前的重要任鍘J導噬希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呈現出來的環境問題都是經濟活動生產所導致的環境變化所帶來的一些問題。我國的經濟一直都屬于快速上升的階段,因此我國的環境也面臨著比較大的壓力,環境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對于公民的生產和生活都產生著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在對經濟進行發展的時候,也要加強對環境的重視,對環境進行有效的規劃和保護。
一、預警原則的概述
從現在科學的角度出發,還沒有辦法對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具體影響展開明確的解釋。在關于對環境進行改善及減少人類活動對環境污染的措施方面還不夠具體,從而使人們對環境的把握會更多地在環境污染和影響的預防等環節中進行體現。實際上預警原則在上個世紀的七八十年代就已經出現了,它首先誕生于德國,具體指的是在人們沒有了解或無法確定的情況下,國家或者社會應該采取一些適當的措施,盡量來減少甚至消除生產活動進行過程中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和破壞,最終來達到對環境進行保護和管理的目的,同時減少環境問題出現時再進行改善和維護時所要消耗的成本。實際上,我國已經把預警機制納入環境保護和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則當中,但是受到我國經濟法律制度不夠健全以及其他方面的各種問題,預警機制還沒有成為我國在環境保護和管理方面主要的原則和必須要利用的準則。
二、預警原則的應用方法和重要性
對于預警原則來說,它的主要運用方法是對地區的人類活動對環境所產生的具體影響和潛在的影響展開分析,同時把環境影響當中最重要的幾個部分展開系統的分析,同時尋找它的解決辦法。除此之外,還會對地區當中的環境影響方面的一些不確定因素進行前瞻性的分析,綜合各種分析的結果,推導出地區環境中準確的環境影響因素分析結果,最終根據這個結果來對未來環境的保護展開規劃和管理工作。
在我國,人們的保護意識樹立及環境保護措施的出臺都比較晚,因此在環境的保護力度方面稍顯不足,從而使得我國的環境污染比較嚴重,導致能源的消耗非常快速。近20年來,我國的經濟水平處于高速發展的狀態,但是在環境的消耗和污染方面出現的問題也令人十分的擔憂。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啟動預警原則也可以更好地對環境進行保護,有效地改善我國的環境現狀,發揮預警原則的作用,對我國的經濟發展以及生產活動進行指導和規劃,最終使得我國的環境保護效果得到提升,改善當前的環境保護現狀。
三、環境規劃與管理中預警原則的應用研究
對于預警原則在環境規劃與管理中的應用。首先,我們可以對某一個或幾個相似的地區展開效果的對比和分析工作,從而可以更好的對這個地區或者城市的環境未來發展方向進行展望。在我國,預警原則應用比較廣泛的地區是東南沿海的幾個大的旅游城市。對于旅游城市來說,當地政府對環境的重視程度非常突出,因此,他們在進行環境的保護和規劃的時候,需要通過預警原則來作為環境保護的基本管理原則。
城市在開展環境規劃與管理之前,需要通過預警原則對環境展開全面的評估和分析,同時把分析的結果交給上一級進行核查,將其作為城市后續規劃的一個主要的依據。對于環境的管理和規劃工作需要在預警原則之下進行規劃,同時,要把預警原則作為在環境保護過程中的具體指導方針,使環境保護能夠作為經濟發展之外的非常重要的一個發展項目。在保證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同時,還應該注重對預警原則的應用,同時對地區或者城市中的資源配置進行合理的調整,加強城市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的利用,更好地推動城市的經濟得到發展。
通過對預警原則的應用,可以發現,在我國東南沿海的大部分旅游城市當中,他們的環境治理效果是比較不錯的,在環境的保護工作方面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通過對環境展開保護工作,同時對城市的旅游資源進行開發,可以使得這些城市的知名度不斷地上升,并且生態城市的建設也初具規模,切實的做到了環境發展和經濟發展處于協調統一的狀態。
四、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預警原則的適用,可以對環境的規劃和管理進行更好的輔助,從而達到對環境進行保護建設一個生態城市的目的。通過對預警原則的應用和實施,可以使得我國的環境現狀得到有效的改善。在我國經濟發展的水平和階段當中,應該在環境的規劃和管理中加強預警原則的應用,使其更好地推動我國環境的建設和生態的保護、發展。以上的粗淺之見,如有不到之處還望相關的專業人士批評指正。
摘要:隨著信息化思維的滲透,采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對高職專業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已經成為現代教育趨勢。本文選取環境規劃與管理專業課程中人員培訓這一知識點,從教學思路分析、教學策略設計、教學過程設計等方面開發相關內容,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取得較好的效果,也為進一步深化高職課程改革提供借鑒意義。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設計;環境規劃與管理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由此可見國家十分重視教育與信息技術的對接,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信息化教學設計在高職教學中逐步開展起來,利用信息技術、數字化資源創設符合專業課程的信息化環境,更科學合理的安排教學環節,優化教W效果。文章選取環境規劃與管理專業課程中人員培訓這一知識點為例進行信息化教學設計,探索更科學的教學環節,優化教學效果。
一、教學思路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程選自環境規劃與管理專業的管理學課程組織篇中的一個重要的知識點。結合參考教材、教學大綱、該專業的教學指導方案確定的課程標準、以及職業素養,將組織篇中復雜、瑣碎的知識點,整理歸類為組織結構、權力藝術、人員配備三大模塊,以任務驅動開展項目化教學。其中人員配備分為以下四個項目:人力資源規劃、人員的招聘、人員的培訓與人員的考核。文章知識點的設計就選自項目三:人員的培訓。通過本課程的學習為培養合格的“培訓專員”打下良好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也為將來績效考評的學習提供條件。同時也可以提升學生的管理素養,拓展職業生涯的寬度和深度。
2、教學對象分析
本課程的授課對象是環境規劃與管理專業二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接觸了一年的專業課程訓練,對于本專業的課程有了一定的認識,而且這個年齡層次的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強,作為信息時代的原住民,能熟練運用計算機及網絡。在之前已經學習了計劃、組織的基礎知識,對組織結構設計和崗位有了一定的認識,具備了分析崗位職責的基本技能。但是學習主動性不強,不善于組織和利用信息化資源,對培訓的認識片面,也缺乏實際操作的訓練。
二、教學培養目標及重難點
1、培養目標分析
根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努力實現專業知識、職業能力、基本素養三個方面的培養目標。
專業知識目標:能準確的根據培訓對象的不同選擇不同的培訓內容;掌握培訓方案設計的基本要素和規范格式;開展培訓的過程中應注意的各種問題。
職業能力目標:能靈活運用工作要領開展培訓實務操作能力;職業判斷能力;培養和提高正確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基本素養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能利用各種信息媒體,獲取新知識、新技術;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團隊協作精神和良好的人文素養。
2、教學重點與難點分析
在進行員工培訓時,選擇合適的培訓內容是前提,制作規范的培訓方案是保障,靈活運用、有效的開展培訓工作是學生應該掌握的重要技能。從而歸納出本課程的重點是制作科學、規范的培訓方案,難點是靈活根據崗位的不同特點開展培訓的實務操作。
三、教學策略設計
針對同學們沒有進入企業觀看企業的培訓過程,學生的親身感受性不強等問題,結合實際制定了以下教學策略。
1、教法與學法。在教學過程中引入了翻轉課堂、采用情景模擬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演示教學法,培養學生們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的行為習慣。
2、運用信息化手段開展教學。針對學生喜歡玩手機、且方便攜帶的特點,利用微信公眾號推送課程資源及布置課前任務,方便同學們隨時查閱資料,依托世界大學城建設專題學習平臺構建信息化網絡學習環境;利用視頻、flash動畫、小游戲、QQ、微信等信息化工具,解決實際困難,更好的實現教學效果。
四、教學過程設計
根據培訓的知識要求將整個教學過程分為:課前知識準備、課堂實施任務、課后拓展提升三個環節。具體安排如下圖1所示:
(一)課前準備
課前引入翻轉課堂,學生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在微信公眾號上領取課前任務:
第一,瀏覽老師建立的專題學習平臺中的課程資料,預習新知識,同學也可以自己搜集資料上傳學習平臺,老師和學生共建課程資源庫;
第二,通過多種形式了解培訓專員的工作職責。學生將收集回來的資料上傳到小組QQ或微信學習群, 小組內交流討論,嘗試著總結出培訓專員的主要工作職責并將成果上傳到學習平臺。老師檢查評價,選出優秀作品,準備上課展示。
(二)課堂教學
在課堂上,根據以前的課程安排,同學們結合自己的專業模擬創立了一家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并在上一次課程學習中對崗位職責有了一定的認識。在這樣的知識架構基礎上,學生們在學習平臺上領取任務單:對公司新入職的企業環境監督員進行培訓。
任務一:要有效的完成好這次培訓工作,首先要確定培訓內容。同學們可以在學習平臺上點開教師課前準備的企業環境監督員崗位說明書,以及這次要參加培訓的人員面試時提交的簡歷和面試評價單,各組依據這些材料展開開放式討論,自行確定培訓內容,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為了更好的達到學習效果,引導學生完成一個配對闖關小游戲,針對不同崗位,不同對象,選擇正確的培訓內容。同學們在輕松的氛圍下,自我檢查對選擇培訓內容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完成任務一的學習。
任務二:選擇好培訓內容之后,就應該據此設計出科學合理的培訓方案,于是教師就可以順勢開展任務二的學習,制作培訓方案。學生們以小組的形式自主學習一份完整的培訓方案應該具備的基本要素,組內討論制作一份培訓方案,并上傳到學習平臺,老師可以隨機抽取一組制作的培訓方案并將其展示出來,同時列出現實中企業對于該崗位的新入職人員所做的培訓方案,大家一起分析之前在選擇培訓內容上的缺失,找出兩者之間的差異,從而探討出一份合格的培訓方案應該具備的基本要素以及格式要求。組與組之間相互評價打分,老師可以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任務三:依據培訓方案組織實施相關培訓工作,是我們要完成的第三項任務。針對以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混淆培訓經理、培訓講師、培訓專員之間的崗位職責。引導學生結合課前收集的資料和討論的結果,讓課前選出的最優秀小組將自己的成果從資料庫中調取出來進行講解,從而確定培訓專員的主要工作職責。老師將培訓專員的主要工作職責進行分解,制作成一個個微視頻,供學生們隨時點開學習參考。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直觀了解培訓專員如何組織實施培訓,并內化為自己的工作技能。
同時,老師引導學生代入角色,思考如果自己是培訓專員會從哪些方面開展工作呢?學生以組為單位相互討論,制作微腳本,老師隨機抽取一組同學依據微腳本即興表演。其他同學進行討論和評價。
考慮到課堂上的時間是有限的,不是所有學生都可以上臺表演并獲得老師的現場點評,對于其他小組可以將自己編寫的微腳本表演錄制下來,上傳到學習平臺上,老師和同學都可以根據評分標準進行評分,從而選出最受歡迎的視頻。讓同學們在娛樂中了解培訓專員的崗位職責,鍛煉其靈活處理問題的能力。突破本課程的難點。
(三)課后拓展
課后學生們完成大學城空間的在線測試,檢查學生對本節課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此外,借助學校承擔的對企業事業單位提供培訓服務的機會,鼓勵學生分組與各位培訓講師配合,實踐培訓專員的工作職責。
(四)考核評價
借助信息化手段,老師能及時、全面的對學生課前、課堂、課后整個教學環節的表現進行客觀的考核評價。
通過三個教學環節工作任務的完成效率和質量,實現對學生技能的評價;通過小游戲和大學城在線測試自動記錄的學習成果,實現對學生知識的評價;通過在完成工作任務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實現對學生素養的評價。完成三方面的培養目標。
四、 教學反思
本課程借助微信公眾號,幫助同學們將課余零散的時間整合起來,同學們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借助數字化學習平臺,引導學生在課堂完成三項任務,在做中學、學中做,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采用視頻和flash動畫等信息化手段,解決傳統教學過程中學生直觀感受不強,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問題。利用配對小游戲、在線測試,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實現個性化輔導。利用QQ討論群、微信等信息化工具保留的交流成果,老師可以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
該課程的教學設計將各種信息化資源融入教學中,信息化手段拉近了課堂教學與企業實踐的距離,學生明確了崗位職責。該課程的教學設計已經運用于教學實踐中,學完后同學們對教師教學的滿意度高,學習熱情高漲、對知識的接受程度加強、自主學習和高效利用時間的能力明顯提高,提升了職業修養,增強了就業競爭力。
摘要: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是環境類專業的主干課程,針對該課程教學過程中遇到的瓶頸問題,提出了一些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及考核方式改革的新舉措,以期為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奠定基礎。
關鍵詞:環境規劃與管理;模塊化;案例庫
一、前言
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是教育部環境工程專業規范中規定的環境類專業8門核心課程之一,也是我校環境科學與環境工程兩專業的核心主干課程,均屬必修課程。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矛盾日益尖銳,環境規劃與管理的滯后性和低效性問題日益突出。因此,如何在高等教育過程中培養高水平的專業人才已經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環境規劃與管理是一門綜合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涉及環境科學、管理學、政策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多個學科。如何教好這門課,對于培養和提高學生在環保、經濟、社會、管理方面的專業素質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環境規劃與管理能力的提高也是環境類專業學生拓寬就業渠道的重要途徑。
二、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現階段,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主要強調理論的價值而較少考慮學生的創造力、實踐力及研究能力的開發,導致學生盲目的聽從理論,即沒有領域理論的精髓,又沒有掌握實際的動手能力,難以適應相關技術崗位的工作需求[1]。筆者在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教學過程中發現該門課程面臨的問題包括:課程涵蓋內容多、內容陳舊、教學方式方法陳舊和單一、學生缺乏學習興趣、主動思考問題的意識不高等情況。突出表現在:
(一)課程涵蓋內容多,課時有限,學習任務繁重
環境規劃與管理涉及到政策、法規、制度、標準、多學科基礎理論等相關知識,涵蓋面廣,信息量大,要求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如此繁多的內容,效果往往差強人意。采用“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授課方法更是使得課堂氛圍沉悶無趣,久而久之也磨滅了教師的上課激情。
(二)課程安排靠后,對學生綜合能力要求高
環境規劃與管理是一門綜合性課程,要求前修環境科學導論、環境檢測、環境評價等課程,因此在教學計劃中往往被安排在大四上半學期,而這一學期很多學生都忙于考研或者實習找工作,聽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不夠高,教學效果不佳。
綜上所述,需對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引入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
三、課程改革的具體措施
(一)教學內容改革
針對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涵蓋內容多,教學學時有限的情況,為了更好地適應環境科學發展及人才培養的需要,應該對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做出一定調整。首先,理清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與其他相關課程(如環境質量評價、環境檢測等)的區別與聯系,對于在相關先修課程已講授完畢的內容可以略講或不講,而對于重點內容的講解應該做到“透、新、深”,優化教學內容;其次,以點帶面,通過將社會熱點問題、具體案例引人課堂的方式,把枯燥無味的理論講生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具體教學內容改革措施如下:
1.課程主要知識點模塊化。根據《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的特點及實踐性、創新性的要求,考慮將主要教學內容大致分成水環境規劃與管理、大氣環境規劃與管理、固體廢棄物管理規劃、噪聲污染控制規劃、生態環境規劃與管理、城市環境規劃與管理等幾大模塊,改變原來教學內容上線性結構的特點,避免知識的重復。其中,每個模塊都應包含相應的相關理論知識和學生應掌握的某項技能及方法,同時輔助以相關案例,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要讓學生吃透。同時,要重視模塊與模塊之間的聯系。每一個模塊針對不同的問題,只有將它們集中起來才能更好地掌握這門課程。如城市環境規劃模塊中就既涉及水環境規劃、大氣環境規劃模塊的內容,又包含固體廢棄物管理規劃及噪聲污染控制規劃等模塊的內容,只有由淺到深的掌握了各基礎模塊的內容,才能更好的完成城市環境規劃模塊的綜合分析。通過教學內容的模塊化設計,循序漸進,使得學生將知識點逐個突破掌握,最終構成整門課程一套完整的學習程序[2]。
2.教學內容要與時俱進,充分體現國家、社會現階段的重大環保問題和環保戰略需求。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課程,因此教學過程中應密切關注社會熱點,關注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環境問題,并以此為契機,將具體案例落實到課程教學的內容中,從而避免單純的理論教學枯燥無味[3]。
(二)教學方法改革
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理論性較強,單純的教授容易使課程講授顯得枯燥乏味,所以應講究教學技巧,引人一些新的理念及教學模式,改變死氣沉沉的課堂現狀。
1.結合社會熱點及教師承接項目,建立課程案例庫。案例教學是一種通過模擬或者重現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場景,讓學生置身其中,通過講解、討論或者研討,使學生掌握有關專業技能、知識和理論的教學方法,是具有體驗性、啟發性、實踐性的教學方法,近年來日漸受到人們的重視,案例教學越來越多的被應用到教學中。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中的許多環境問題都有很強的現實經濟社會條件和管理文化背景,需要結合具體案例進行生動、深入的分析[4]。因此,在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教學過程中應當緊扣時代脈搏,把握社會熱點,結合具體案例或任課教師承接的項目,建立適合本課程的相關案例的案例庫,將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熱點環境問題及相關研究成果及時轉化為教學資源。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案例庫的建設是基于多個教學案例,進一步將這些案例有機組織起來,并建立案例庫的更新、補充、維護機制。
將實際案例引人到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用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知識去分析這些社會熱點問題,并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科學發展觀貫穿于教學課程中。此外,經過案例庫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在了解項目的承接,合同的簽訂以及評審的參與的同時,掌握社會對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具體要求,在加深理論知識理解的同時,增加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也為以后的就業創造條件。同時,建議在教學中采用“項目目標―教師演示―分析討論―指導練習―引導探索―獨立實踐”的新型教學模式,循序漸進,逐步強化學生的技能訓練,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主動性、創新性及實踐能力[5]。
2.強化實踐調研及課程設計環節。實踐性教學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過程。在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教學過程中增設實踐調研及課程設計環節有利于學生能力得到全方位的強化,更有利于提升個人綜合素質[6]。主要內容包括具體案例實地調研教學環節和課程設計教學環節。如:在實地調研教學環節,利用地理位置優勢,帶領學生現場勘踏滴水湖及其周邊鏈河水系,要求學生評估并探討“滴水湖水環境現狀如何?滴水湖水環境主要問題在哪里?如何進行滴水湖及其鏈河水環境修復及治理?如何進行水環境規劃”等問題。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系統思考與分析能力。在課程設計教學中安排了規劃區的功能分區規劃設計、污染綜合整治規劃設計等內容,并對規劃中需準備的必備圖件及相關繪制技巧進行細致的講解。課程設計可以極大限度的鍛煉學生的軟件操作能力和繪圖能力,能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培養實踐型人才,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今后的畢業設計和承接項目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考核方式改革
為了適應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教學內容及教學模式的改革,有必要對該門課程的考核方式進行同步調整。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的考核模式在改革前基本是按照傳統的閉卷考試方式進行,側重于對理論知識的考核,然而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考核方式也應充分體現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考核。因此,該課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目標是改變過去單一的、固定的考核模式,采取靈活多樣、各具特色、切實可行的考核方法,避免傳統的終結考核一次定優劣的弊病,提升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課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具體措施為取消傳統的以終結性考核(期末閉卷考試)成績為主(約占70%~80%),平時成績為輔(僅占20%~30%)的考核形式,代之以平時過程性考核(占50%)與期末終結性考核(占50%)齊頭并重的考核形式。將單純的試卷考核模式轉變為綜合考核模式,即該課程學生的最終成績不再由期終試卷考試成績一錘定音,轉而由課堂演講成績、課程設計報告、課程學習論文成績、期末考試成績等多部分組成。通過形式多樣的考核手段將學生從傳統的死記硬背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更專注于用理論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從而達到能力培養的目的。
課程考核方式的改變將促進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如團結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文獻整理總結能力等。考核方式的改變也將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使其更加注重平時的自主學習,改變以往忽視平時學習,只在期末考試前臨時抱佛腳的學習習慣,同時也避免了某些學生在期末考試時投機取巧,保障了考核的公平性。新型考核模式能更加全面、客觀的反映一個學生的學習態度及成績,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樹立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達到強制性學習與自主性學習的統一。
摘要:《環境規劃與管理》是我校環境工程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限選課程,針對“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的特點,提出改進教學方法的建議,強調調整教學計劃、優化課程內容、改革教學方法與注重考核方式,以適應社會需求。
關鍵詞:環境規劃與管理;教學計劃;課程內容;教學方法
目前隨著我國環境污染形勢的日益嚴峻,強化環境規劃與管理成為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環節,該方向也成為了環境類學生就業的重要方向,因此,本課程在本科教學中也愈來愈受重視。
目前該課程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如何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包括環境預測管理、決策管理、環境質量管理、污染源監督管理和建設項目環境管理)等,鍛煉學生的整體思維能力,提高學習興趣,培養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求,非常值得探討。本文將結合教學實踐,對“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的教學改革問題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根據課程需要,調整培養方案
《環境規劃與管理》是一門綜合性比較強的課程,課程內容相對比較繁雜,要求掌握的前期相關知識較多,比如環境質量評價、環境監測、環境系統分析、生態學基礎、管理學基礎等相關專業知識。因此在培養計劃修訂安排時就需要充分考慮到與這些相關課程的銜接關系,做好培養計劃的相應調整,把《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安排在第6學期或第7學期前半學期,也可以與其他主干課程如環境監測、環境質量評價、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等同時開設,這樣學生可以在掌握了相關專業知識,具備一定綜合分析能力基礎上來學習該課程,會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改革課程內容,注重能力培養
(一)優化課程教學內容
目前我校“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安排在第3學期,學生專業知識少,因此教學內容相對淺顯,主要側重于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理論、原理與方法及管理手段與技術等內容。如能將該課程調整至第6或第7學期進行,則可以優化加深教學內容。如環境規劃方案的預測,除了講一些基本理論和方法外,可以利用環境質量評價課程學到的預測方法進行規劃方案的模擬預測及污染總量計算,也可以借鑒王明新老師的作法,自行開發水環境質量和大氣環境質量方面的模擬程序進行預測應用[1],優化加深課程教學內容,結合自身的實踐經驗進行教學,提高學生對于環境規劃科學性與政策性的認識。
另外在專題規劃講解中,教學內容的設計可以充分結合國家現階段的重大環保問題來展開。例如大家熟知并深受其害的霧霾污染、溫室效應、酸沉降等大氣環境問題,在講大氣防治規劃時可以將這些問題溶在其中,再結合規劃的理論與方法進行講解,既可以讓同學們理論聯系實際,便于同學們理解,又掌握了相關方面的理論知識和方法。
另外對于環境規劃與管理中涉及的環境預測、環境統計、環境決策等方法,幾乎是模型構建起來的一些經驗公式,無需進行推導展開來講,而可以在專題環境規劃中(如水環境專題、大氣環境規劃專題)應用實例進行歸納講授,強調應用,弱化推導。
(二)系統講授,重點突出
由于課時有限,只有32學時,因此在講授《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內容時,須采用重點講授與系統講授相結合的方法。比如重點講授環境管理與規劃的理論基礎、管理的手段與技術支持、環境管理的體系與制度、環境規劃的原理與方法等等,而對于專題規劃與管理的問題可以進行重點講解,重點講解內容主要結合本校的行業特色來進行。由于我校環境工程專業培養目標中針對性的突出石油特色,因此專題內容的講授就偏向于石油工業,在講授過程中,以基本理論方法為主,突出專業學科特點。
三、改革教學方法,提高學習興趣
(一)將教學模式案例化
《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的實際應用性較強,因此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把教學內容與實際環境問題相聯系,借鑒案例教學法和“對抗式”案例教學法的教學模式。
案例教學是通過實際案例或專題的講授、分析和討論,使學生掌握有關專業知識技能,學會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環境規劃與管理》是一門綜合性比較強的限選課,如果完全按照課本內容進行講解,學生不容易理解其理論和技術方法,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影響整體的學習效果。如結合實際案例進行課堂講授,以案例教學為導向,改變傳統的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將課本內容溶在實際案例中進行分析,就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案例教學中掌握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
在案例教學中,案例的選擇是至關重要的,一般要結合自己的科研項目及科研成果,或結合當今社會熱點的實際環境問題進行分析,通過案例來強化學生的融入感,采用課堂討論與提問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體會到學了理論可以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解決實際問題會用到所學的理論。例如針對某市石化企業的污染問題,我們如何合理進行規劃,可以直接帶學生參觀企業的生產過程及了解企業周圍的環境狀況,有親身感受以后再結合所學到的理論和方法加以引導,鼓勵學生大膽設想,當然最后老師要對學生的觀點做出點評,給出相對合理的規劃方案。當然討論時教師要注重啟發采用規劃與管理的理論進行思考,進行“畫龍點睛”式的引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鄧歡歡等提出了“對抗式”案例教學法,這種教學方式與案例教學有許多相似之處,不同之處在于“對抗”二字,辯論雙方需針對同一個題目進行抗辯,所以案例如何體現“對抗”需要老師精心的設計與準備,也需要學生積極地參與。比如霧霾污染是如何造成的,和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相關性有多大,石化企業對霧霾貢獻度及如何對石化企業進行合理規劃等等,一般以小組為單位并立足于本方觀點進行分析、討論、辯論,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觀點,不要害怕說錯話。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好地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手段多樣化
1.“互動”式教學。“互動”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教與學的有機結合和相互作用,即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雙向的信息溝通[4]。可以回顧性提問、前瞻性提問和總結性提問三種方式相結合。以問題教學為引擎,提高學生的責任感,把當前的環保形勢,面臨的問題,環境規劃管理過程中的相關問題進行交流。提問不僅是教師向學生提問,也要鼓勵學生大膽主動地向教師提問,在教學過程中對于不明白的問題可以隨時打斷老師進行討論,這樣更有利于培養,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提高學習的自主性,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悟性和反應能力。
2.情景教學及反轉課堂等。隨著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教師不再是學生獲取信息的唯一通道,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媒體等獲得大量的資訊信息。因此教學模式也應實時改革。
情景教學是由原來的傳統模式以老師講授為主,轉變為以學生為本,設置相關情景進行講解。以情景教學為媒介的教學模式,可以增加學生的主人感,自覺的感興趣地學到相關理論和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反轉課堂是目前高校教學改革應用比較廣泛的一種教學模式。“互動”方式可以在網上進行,也可以和老師面對面交流。采用這種模式可以針對某個專題規劃錄制教學視頻,讓學生在課下觀看,自主學習,然后回到課堂上進行課堂討論,專題錄制視頻需簡潔明了,使得學生自己掌控學習,由“被動接受者”向“自主學習者”轉變,增加了學習中的互動,提高了學習效果。
四、考核方式多元化,提高綜合應變能力
《環境規劃與管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針對同一個環境問題,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會有不同的解決方案。因此在考核方式上應多元化進行,采取筆試結合專題討論、調研報告、實例分析等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把平時表現作為重要的考核指標,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這種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將使得學生更加注重平時的學習過程,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起到積極作用。
五、結語
針對《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提出了調整培養方案,合理安排課程內容;突出重點,提高教學效果;改革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實行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通過教與學的有機統一,使學生既可以感興趣地學到相關理論和知識,又可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摘要:建筑環境規劃設計是整個生態環境系統的一部分,現在國家提倡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共同提高,因此我們在規劃我們的住宅區景觀規劃的時候要把住宅區的景觀規劃設計納入到我們大的生態系統里面來,不僅遵守我們住宅區景觀規劃設計的原則,更應該考慮到住宅區景觀規劃設計在大的生態系統中所出的位置,找準位置,合理布局,為維護整體的生態系統做出貢獻。本文結合某建筑小區設計案例,對建筑環境規劃與管理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建筑 小區 環境規劃 管理
正文:國家在近些年不斷提出可繼續發展戰略,可繼續發展戰略不僅僅是我們的能源消耗的可持續,更是我們整個國家在發展當中可持續,我們建筑景觀規劃設計在注重植物配備上,合理的道路規劃上,公共空間的開發上等,需要我們在規劃我們的住宅區上要多考慮可持續的因素,用可持續的眼光設計規劃我們的住宅區,讓我們的住宅區在循環利用上達到高的利用率,用發展的眼光規劃設計我們的住宅區。
一、項目概況
某小區位于山東某海濱城市。路北為公園; 西接海岸,海岸為城市濱海綠帶,再向西便是城市主干道;小區基地呈不規則矩形,地勢平坦,占地約 4.4 km2。
二、設計理念
居住環境是人聚居生存活動的基本場所,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不僅是設計場、空間及其內容,而應是體驗,即住戶樂于其所、情融其中的真實感受。因此,它也是由“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的活動體系有機組合形成。具有滿足人生理,生活所需的物質功能和滿足人心理意向、文化行為和人格行為所需的精神功能。在滿足人們社會交往、休閑娛樂的同時,有效控制和布置綠化空間,讓綠化環境成為居住空間真正的主題,為居民創造優美舒適安全的“綠色住宅”環境。中心景觀區構成了整個小區綠化的主景,根據小區名小區,喬木配置主要以秋葉樹種為主,體現“秋”意,適當配置一些常綠喬木。灌木多以常綠為主,使整體綠化協調。宅旁綠地多設置一些休息休閑小廣場,并融入當地特色,如剪紙等。
三、功能分區及景觀設計
1 功能分區
結合實際使用人群和休閑娛樂的需要,將小區分為主景觀區、老年活動區、運動健身區、運動健身區、兒童游樂區、娛樂休閑區、休息區等六大部分( 圖 1、圖 2) ,各部分通過綠地和道路進行有機聯系。
1.1 主景觀區
主景觀區空間開闊,位于居住區景觀中心,設有中心水景廣場,櫻花林,紫藤花架及其他綠地空間。主景觀區包括“動”,“靜”兩大功能,中心水景廣場是“動”,櫻花林等是“靜”。兩者依靠水體連接,相互協調,提升小區環境的整體質量。適當的布置一些小品,亭廊,坐凳,石橋,增加情趣。居民既可以在此處游玩聊天和賞景,也可進行垂釣,遛鳥等。
圖 1 小區總平面圖
圖 2 小區功能分區圖
1.2 老年活動區
老年人大多喜歡安靜,私密的休憩空間,他們希望環境比較接近自然,這樣不僅能有好的空氣,也可讓人的心情心境等達到最佳。很多老年人已養成了早晨在小區中早練,白天在小區中活動,晚上和家人、朋友在小區散步、談心的習慣,因此老年人活動區的設置是不可忽視的問題。在設計中考慮分為動態活動區和靜態活動區。因本小區場地有限,此處的老年活動區主要以動態活動區為主,主要供老年人晨練和舞蹈健身,適當設置一些坐凳,供老年人休息聊天。而供老年人下棋,遛鳥等場所設置在了其他功能分區中,其間通過步道、廣場、汀步等將它們連接起來,老年人可以很方便的在各個活動區中來回走動。
1.3 運動健身區
位于小區景觀中心東北方向,下方是觀賞櫻花區,左斜側是娛樂休閑廣場。場地成扇形,區內主要配有健身運動器材,供居民休閑健身。場地周圍避免栽植大量落果、落花的樹木,以減少對運動場地的不利影響以及場地的清掃工作。
1.4 兒童游樂區
主要功能是作為兒童休閑、娛樂的場所,內部配有兒童游樂設施。周圍綠樹環繞,外界干擾較小,形成了一個半圍合的小空間。為豐富色彩,吸引兒童前來游玩,鋪裝材料選用淡紅色和白色兩種顏色的廣場磚。注重兒童游樂區的整體安全,避免寵物等進出,并且要遠離主干道。還為家長提供休閑座椅等進行看護。還應重視兒童游樂區形象設計和整體場景營造,讓孩子得到視、聽、觸、嗅等全方位的刺激,解放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孩子在游戲中自發學習,快樂成長。
1.5 娛樂休閑區
小區中設有多處娛樂休閑廣場,供不同年齡層次的居民游玩休閑。小區景觀中心設有娛樂休閑廣場和樹陣廣場,既起到了娛樂休閑的作用,又可作為人流的集散地。沿著錦屏湖支流設有幾處小型廣場、平臺,并設有休息亭廊。宅間綠地中也有設置少量小型休閑廣場,使人們一出家門就有供其休閑娛樂的場地,方便居民生活娛樂。四周配置各類植物,與居住區主干道分離,給人們一個安全休閑環境,可供游人作長時間的停留。
1.6 休息區
主要設置在宅旁綠地中,該片區域遠離中心廣場和主要道路,外界影響最小,形成寧靜氛圍比較濃厚的靜區。設有多處休息坐凳、長廊等,最適合居民休息。并且該片區域中還設有一些特色小品、文化景墻、花壇等,讓人們在休息的同時也能放松心情,舒緩疲勞。
2 主要場地景觀分析
2.1 出入口景觀
( 1) 銀杏大道位于居住區主干道兩旁,路寬 5m,圍繞小區一周。以銀杏為行道樹,春夏可觀銀杏的蔥綠,秋天樹葉變黃脫落,滿地的金黃,給人一種俊俏雄奇、華貴典雅的質感。并且銀杏樹干挺直,給人一種雄偉大方的感覺,為小區增添了些許古韻味。路邊綠化帶由色彩絢麗的花灌木構成優美的街道景觀,使車輛和行人的進出能有良好的視覺和心理感受。
( 2) 人行入口廣場主要是行人進出小區的出入口,不通車。廣場呈“L”狀,設有入口花壇和單面休息廊架。休息長廊是木材和石材的結合,體現了時代感,并且運用了當地的資源。休息長廊可供進入小區的居民和晨練的老年人進行的休息和交談。人行入口廣場也可做人流集散地。植物配置體現層次感。設計簡單大方,不浮夸,給人一種舒適的感覺,讓人覺得一進到小區就有種回家的感覺。
2.2 中心景觀
( 1) 中心水景廣場為直徑40 m 的圓形廣場,是小區主要的人流集散地,也是居民主要的活動廣場。中心為水景假山石,湖水經過櫻花林,延伸到樹陣廣場邊。模擬自然山水,加入噴泉,既體現了自然風光,也表現出了時代感。廣場邊緣設有弧形紫藤休息花架。居民觀賞水景假山和紫藤花的同時,也可在此嬉戲游玩和聊天休息,還可供老年人垂釣,遛鳥等活動。使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更好的交流,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
( 2) 櫻花林位于中心綠地東側,通過湖水與中心廣場相連。櫻花林中設有溢香亭,既可以供居民休憩閑聊,又可觀賞櫻花的燦爛和湖水的蕩漾。溢香亭通過卵石連接園路。春天櫻花盛開時,花繁艷麗,滿樹燦漫,如云似霞,很是壯觀,為居住區增添了色彩,使人們在觀賞的同時能夠放松心情,消除疲勞。
( 3) 樹陣廣場位于中心綠地西側,和居住區主干道相接,我選用的樹種是樸樹,因為樸樹樹冠圓滿寬廣,樹蔭濃郁,可供人們乘涼蔽日,可形成很好的景觀效果。并且樹陣廣場設有石桌凳,可供老年人下棋打牌等娛樂活動。樹陣廣場旁設有剪紙屏風景墻,體現該市剪紙文化。剪紙屏風景墻還可達到漏景的效果,通過剪紙景墻縫隙人們可以看到后面的景觀。
( 4) 休閑廣場位于中心綠地北邊,廣場似波浪狀,線條自然,廣場中設有休息坐凳,供人們休息交談,增進彼此感情。休閑廣場既可以供居民娛樂休閑,它也作為居住區的主要人流集散地之一。廣場靠主干道周圍種有高大喬木和低矮灌木,與主干道分隔開,讓人們放心安全地在此游玩。
( 5) 舞蹈廣場
位于中心綠地東側,左與櫻花林、中心廣場相連,右與人行出入口相連。鋪裝采用了特色鋪裝,形似剪紙圖案,融入該市文化,但鋪裝色彩采用淡色系,不會使居民視覺疲勞。廣場主要供老年人晨練、舞蹈等活動,內設有休息坐凳,供老年人休息。老年人在休息的同時既可以聊聊天,也可以觀賞水景和櫻花。豐富了老年人的生活。
( 6) 運動健身廣場
主要供居民健身娛樂,內設有健身器材、沙坑等。采用塑膠鋪地,給居民提供一個安全的健身場所。
2.3 宅旁綠地
( 1) 特色花壇設置在宅旁綠地中,因為該市三面臨海,海洋資源豐富,所以特色花壇以“魚”為形,體現該市特色,也增加居住區的趣味性。主要以觀賞花卉為主,如: 一串紅,萬壽菊,報春花等。
( 2) 小涌泉是直徑為 1 m 的圓形小涌泉,增加情趣和時代感。旁邊設有小雕塑,小貓正做著,歪著頭,增加趣味感。
( 3) 為融入該市特色,在宅旁綠地中設置小型葡萄架,葡萄架為“S”型,葡萄架連接小廣場,廣場中設有休息坐凳。人們可以在休息閑聊的同時觀賞葡萄。
( 4) 文化景墻以石材為主,景墻上刻有該市歷史人物事跡和一些該市地名的由來等地域文化。讓人們在休息的同時能夠了解當地的文化。
四、結語
建筑環境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在居住區景觀設計時,應多注重尊重自然,尊重歷史,尊重文化,而非簡單賦予景物以文學描述和圖解符號等,把場地的自然要素與歷史文化相結合,反映設計師對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的認知態度,營造更具特色的居住環境,從而提升城市整體品位。
【摘要】環境規劃與管理是環境工程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課。針對環境工程本科專業的特點,本文提出了改進教學方法的建議,強調調整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加強實踐教學、注重教學考核,是形成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的重要方面。
【關鍵詞】環境工程 環境規劃與管理 專業課 案例教學
我國人口基數大,資源短缺且分布不均、環境污染較嚴重是目前影響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障礙,在這樣的形勢下,環境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將更加緊迫,保護環境將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是環境工程和環境科學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核心課程,涉及經濟學、生態學、地理學、系統學、社會學及計算機科學等相關領域,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如何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相關理論和技術方法,并能熟練運用于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培養他們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就業和社會的需要,將是值得探討的問題。通過多年的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教學經驗和相關文獻表明:實行改革要符合新形式教學需要,在教學計劃安排、教學模式、教學考核上進行探討,適應環境工程專業發展的需要。
一、調整教學計劃,提高教學效果
“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內容豐富,包括環境質量評價、環境生態學、環境經濟學、環境法規、數學模擬等相關專業知識,這些知識理論性強,掌握這些理論有利于對環境規劃與管理理論知識的理解。“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在做教學計劃安排時需要考慮和這些理論課程之間的銜接關系,做好教學計劃的相應調整,其中有些主干課程如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課程,環境規劃與管理里涉及的相關內容也較多。從環境專業整體計劃出發,“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可以與其他專業課同時開設,一般安排在第6學期,也可以放在第7學期前半學期,這樣學生獲得相應的專業理論技能和所必需的理論內容,具備綜合運用專業知識分析環境問題能力,從而達到較好教學效果。
二、改革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
首先,適當調整教學內容,有利于基本理論的掌握和理解。“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內容第一部分為基本理論,如“人-地系統理論”、“復合生態理論”、“空間結構理論”、“循環經濟理論”、“環境承載力理論”,授課時如果按照書本進度講授理論,學生學起來就會顯得枯燥無味,理論內容掌握不透。在進行教學計劃安排上,可以將這些理論穿插在后面章節內容講解,結合實例進行分析,讓學生在實際應用中理解理論,激發學習興趣。同時,因時間和課時原因,結合專業需求有些理論可以重點講解,有些理論可以讓同學們自學,這樣精選理論內容,強化應用知識。
其次,簡化技術方法,強化應用。對環境規劃與管理中所涉及的數學方法,如回歸預測方法、系統動力學方法,總量控制技術方法如數學規劃法,可持續發展評判方法如生態足跡法,環境規劃與管理決策方法,這些技術方法幾乎是模型構建起來的經驗公式,調整部分內容在水環境、大氣環境規劃中進行講授,在講授課程時可以簡化模型,利用實踐應用實例歸納講授,在實際環境規劃與管理中進行分析,加強應用與理解。
對于不同專業根據學科方向要求,有些理論和技術方法可以進行有選擇的講授,以突出學科特點,講授課程理論內容時對其基本概念和理論,貫徹少而精原則。選擇具有普遍意義和較高實用價值的環境規劃與管理技術方法和主要理論為教學重點。比如對城鄉規劃管理專業來說,環境規劃與管理的重點內容結合土地資源規劃、生態規劃、城鎮規劃的應用進行講解。同時,為了更好的適應環境專業就業和人才的需求,拓展知識面,加大與交叉學科的聯系,科學合理地確定教學內容的分量和進度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
三、加強案例教學,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
案例教學是通過實際案例或專題的講授、分析和討論,使學生掌握有關專業知識技能,學會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環境規劃與管理”是一門綜合性專業課,包括環境影響與評價、環境預測、數學建模、水污染控制、大氣污染控制、固體廢物綜合治理、土地資源、生態規劃等相關知識,具有很強的現實經濟與文化背景。對教師而言,按照書本內容進行講解,不利于理論和技術方法的理解,如結合實際案例進行分析,將書本內容在實例分析中體現出來,這樣學生既學會了分析方法,又掌握了案例內容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
(一)案例選擇是教學中特別要注意的問題。教師在備課時可以選擇自己科研項目和和科研成果,或結合當今社會熱點的實際環境問題進行分析,將書本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礎理論與工程實際相結合,把干癟、抽象的東西轉化為生動、具體的教學資源,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的能力。
(二)圍繞重點內容分析實際環境規劃與管理問題,提出規劃與管理方法。剖析典型實例如何應用書本理論,對學生了解實際環境規劃與管理問題起因、分析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大有幫助。所選實例應是人們關注的熱點環境問題,學生會更感興趣。介紹實例時,注重分析相關環境管理方法、措施,將相關類型問題進行歸納,指出某些原理和方法的使用或誤用。
(三)根據講授案例重難點,講授過程中采用討論與提問相結合方式。比如在教學中圍繞城市固體廢物綜合整治規劃,教師講授重點、難點、疑點,結合城鎮綜合整治規劃與管理典型案例,提供調查的背景資料,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鼓勵學生與學生間、學生與教師間進行規劃模式、管理方法的辯論,通過比較綜合得出最佳整治方案,熟練運用規劃與管理理論,如空間結構理論、復合生態理論、環境承載力理論。討論時教師注重啟發規劃理論的運用,進行“畫龍點睛”式的引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注重考核方法,提高綜合應變能力
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理論性、系統性、綜合性較強,環境問題因為多變性,分析問題時不同角度就會有不同的解決結果,亂套用原理公式得不到理想結果。為提高綜合應用能力,擴大就業面,其考核方法應根據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問題的多方面分析結果。考核方式可以以實例分析為主的開卷考核,也可以課程大作業或課程設計的方式進行考核。使學生真正掌握有關環境規劃與管理的方法、解決措施,提高分析技能。
五、結語
環境規劃與管理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其內容具有動態性、時效性。教師可以結合不同時期的發展,關注前沿科學,對規劃與管理的動向和預測進行分析,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剖析環境規劃與管理理論與實際應用的關系,激發學習興趣;加強案例教學,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增強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考核方法,提高綜合應變能力。通過教與學的有機統一,使學生既獲得廣博的環境規劃與管理知識,又具備綜合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摘要:針對“環境規劃與管理”的課程特征,結合教學實踐,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等三個方面分析了當前該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指出課程目標要強調學科交叉、融會貫通和能力培養,課程內容的改革要圍繞“環境與發展”主題,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總論要重點處理好規劃模式與方法的關系,分論內容的安排要考慮國家環保需求;教學方法要聯系環保實際,加強師生互動,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努力提高教學的研究性、創新性和趣味性。
關鍵詞: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法
隨著我國環境污染形勢的日益嚴峻和人民群眾對環境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環保問題日益受到重視,環保產業蓬勃發展,社會對高素質的環保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培養工程與管理能力俱佳的環保人才刻不容緩。[1]環境規劃與管理是環境工程專業和環境科學專業的重要課程之一。它是一門涉及環境科學、管理學、政策學等多學科交叉的課程,[2]如何教好這門課程,對于培養和提高本科生在人文、經濟、社會、管理方面的專業素質,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筆者結合“環境規劃與管理”的課程改革實踐,就高校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專業中“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的教學改革問題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課程目標改革
1.培養學生工程與管理相結合的學習意識
理工科學生往往較為注重工程技術知識,但缺乏良好的人文底蘊,對于管理知識的認知也較為有限。然而,解決好環境保護問題,必須處理好環境與發展的關系,不僅需要先進的工程技術,也需要完善的環境管理,只有技術手段與管理手段雙管齊下,環境問題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
2.讓學生融會貫通掌握課程的理論與方法
本課程學生要學好環境規劃模式、目標與指標、規劃內容、功能區劃、環境現狀與預測評價、規劃方案的制訂與優選等環境規劃方面的主要內容與基本方法,以及環境管理制度、機制、政策、工具等環境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論與方法。要讓學生充分理解這些內容與方之間的邏輯關系與應用方法,從而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
3.注重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
發現問題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前提,要培養學生學會從紛繁復雜的環境現象中識別環境問題,判斷環境問題的屬性,引導學生培養系統分析問題的能力并掌握環境問題分析的思維與方法,包括識別、評價、預測以及優化方法等。此外,還需培養學生創新性解決問題的能力,指導學生如何應用跨學科的知識去解決一個復雜的環境問題。
二、課程內容改革
1.指導思想
環境規劃與管理要圍繞“環境與發展”這個主題,從環境、社會、社會復合系統的角度去分析環境質量變化的成因、問題及趨勢,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提出解決環境問題的思路與方案以及相應的管理政策、制度與機制,為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經濟與經濟的協調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科學依據和技術基礎。課程內容的改革要圍繞這個指導思想來合理安排課堂教學的內容。
2.改革思路
目前“環境規劃與管理”大部分教材的內容大致可分為總論和分論兩部分,總論主要內容一般包括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理論基礎、環境規劃目標與指標、環境功能區劃、環境質量的評價與預測、環境規劃方案的生成、環境規劃方案的決策分析等內容。分論部分,不同教材有較大差異,大部分教材安排了部門環境規劃,例如大氣環境規劃與管理、水環境規劃與管理、聲環境規劃與管理和固體廢物規劃與管理等內容,有些教材還會安排土地資源利用規劃、生態規劃、城鎮環境規劃等。實際教學中,由于各個學校行業背景不同、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也有所差異,因此教學內容的設置也應與培養目標相銜接。但總的來說應緊扣國家環境保護的戰略需求,地方高校也可以適當考慮行業或地方環境與發展的需求,而不能盲目照搬教材內容,否則只會與社會需求相脫節,也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的積極性。
在總論部分,要加強環境規劃與管理方法的教學。我國“九五”以前的環境規劃模式較為強調工具理性,環境規劃實踐中過于注重規劃結果的完美性,但規劃方案的可操作性往往較差;“九五”以后規劃模式較為注重規劃過程的公平性和規劃方案的靈活性,但往往忽視了規劃方案的科學性,表現在教材中環境規劃內容與方法流于定性描述,表現在規劃實踐中則可能是“拍腦袋”規劃現象泛濫。因此,教師在本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處理好規模模式與規劃方法的關系。筆者在環境規劃預測評價與優化等相關章節中,利用MATLAB軟件開發了水環境質量模擬和大氣環境質量模擬程序,可用于環境規劃方案的模擬預測,較好地體現了規劃結果的可視性;同時,筆者結合自身實踐經驗,給學生介紹了許多環境規劃實踐從立項到實施的全過程,說明了過分依賴數學方法的困難與不足,較好地提高了學生對于環境規劃科學性與政策性的認識。
在分論部分,教學內容的安排要與時俱進,充分國家現階段的重大的環保問題和環保戰略需求。例如,對于大氣環境規劃,可結合當前我國霧霾污染的嚴重形勢,適當加入霧霾污染防治規劃與管理理論與方法的討論。對于水環境規劃,要結合我國河流重金屬污染時頻發的現實問題,適當加入重金屬污染防治規劃的理論與方法的介紹。此外,我國土壤污染問題也日益嚴重,各級政府紛紛開始修復受污染工礦場地、耕地和礦山。因此,在分論部分還可以加入土壤污染防治規劃與管理的相關內容。當然這些前沿問題的加入,需要授課教師有一定的相關科研經歷,因此具體內容的設置可結合自身情況來考慮。此外,由于課時有限,因此也無須面面俱到,應抓住各專項環境規劃的共性特征,重點介紹環境規劃與管理的通用方法,在此基礎上適當考慮不同污染物或不同部分的規劃與管理的問題。
三、教學方法改革
1.課堂教學要與實際生活相聯系
“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的應用性較強,因此課程教學過程中,要密切關注社會各界廣泛關心的環境問題,把道理講清楚,最后落實到課程教學的基礎內容中,從而避免單純理論教學的枯燥無味,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和學習積極性。要把教學內容與實際環境問題相聯系,引導學生應用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知識,去分析學校這些環境問題,并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科學發展觀貫穿于教學課程中,培養學生形成分析環境與發展問題的系統觀、時空觀和正確的自然觀和世界觀。可結合我國時有發生的重大污染事故,利用課堂所學知識分析探討事故發生的成因、政府與企業在環境規劃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使學生感受到環境規劃與管理知識對環境保護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習欲望,提高學生作為環保人的責任感。
2.建立有效的師生互動機制
在課堂教學中要適當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讓他們有開口說話的機會,也鍛煉他們的臨場勇氣,從而引導他們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使他們不再被動學習,而是積極主動想學習。通過師生的互動與交流,可以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有更好的了解,有助于合理安排、設計后續的課程內容。可以回顧性提問、前瞻性提問和總結性提問三種方式相結合。回顧性提問是檢查學生此前課堂內容的學習效果,幫助學生熱身,鞏固已有知識,并迅速進入當前課程的學習狀態。新內容介紹過程中適當的前瞻性提問,可以讓學生較好地把握教師的講課思路與方向,從而有序展開新的授課內容。臨近課堂結束時可安排總結性提問,讓學生對本次課程內容的脈絡有著更好的把握,提高對新內容的整體認識水平,引導學生拓展思維深度和廣度。值得注意的是,提問應該是雙向互動的過程,不僅是教師向學生提問,也要鼓勵學生主動向教師提問,這樣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悟性和反應能力。
3.增加課程教學的趣味性和多樣化
為了提高課程學習的趣味性,可以采用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方法,例如在環境管理章節中采用辯論式教學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筆者曾圍繞霧霾防治、鉻渣污染防治和環境立法與執法等熱點問題,把全班同學分成3個正反辯論小組,參照辯論賽的形式,安排了一場小組辯論賽,由學生自己擔任主持人和評委,并進行了全程攝像,教師則充當評論員。辯論賽激發了學生極大的參與熱情,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通過辯論賽,很好地提高了學習的趣味性,學生很好地在思辨中提高了對本課程知識的理解水平。
4.提高課程學習的研究性和創新性
可以在課堂中適當引入討論式和探究式的教學方法,通過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的研究和創新能力。[3]討論式的學習可以在每章結束后進行,可以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選派代表對各章節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并進行多媒體演示,同時須提出問題組織班級大討論。也可以對課程內容進行適當的延伸,讓學生介紹環境規劃與管理理論、方法與實踐的最新進展,讓學生要提出自己的見解,并提出問題讓大家思考和討論。探究式的學習,可以在考核方式中體現,例如要求學生圍繞特定問題撰寫課程論文,不但要求學生掌握好基本的論文寫作規范,更重要的是考查學生的思辨性和質疑精神,總結前人的研究成果,并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
【摘 要】環境監察是以環境保護為宗旨,由國家環境保護機構在一定范圍內,對污染物排放和環境污染問題進行處理。環境監察是對環境進行保護的行為,是當前經濟體制下對環境監督保護的主要手段,具有強制執行性。文章以環境監察作為研究對象,對當前環境監察工作現狀和問題著手研究,并提出具有建設性的建議和對策,以達到提升環境監察能力目的,進而實現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可持續性。
【關鍵詞】對策 基本準則 建筑規劃
最近幾年以來,伴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飛速提高,城市規模越來越大,人口也越來越多,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車輛保有量也在提高,造成了交通擁堵。為改善以上情況,增加建設用地是勢在必行的,這樣的話會導致耕地減少,人多地少的情況會越來越突出。這些目標的提出從不同的側面體現了生態化發展的進程。這些年我區城市化率進程加快,更低越來越少。政府應對這種情況做出了相應的調整,各級部門也在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和迫切性。
一、環境監察工作現狀和問題
環境監察工作是一項艱巨而復雜工作,雖然國家和政府加大對環境保護重視和資本投入,可在實際環境監測工作中仍暴露諸多難題,嚴重制約環境監察工作健康、穩步發展,具體如下:
(一)環境監察工作意義。環境監察工作十分復雜,需要通過對環境信息進行合理獲取、整理、歸納、分析,進而為環境保護和管理工作提供資料和數據。環境監察能夠有效改善環境,為實現對社會環境保護,需要對環境污染事件發生原因進行深入探究,而環境監察就是在相關部門指導下,追查污染根源行,并對污染事件罪魁禍首采取懲罰行為。在環境監察中,要嚴格遵守“誰污染誰負責、水污染誰治理”的宗旨,將環境保護和治理工作落實到位,進而達到改善環境的目的;環境監察可促進環境污染的降低,伴隨社會發展,環境問題逐漸受到國家和公眾重視,當環境監察發現環境污染問題時,可及時對污染物和污染問題進行處理,降低環境污染造成不良影響。
(二)環境監察缺乏有效執法力度。當前環境方面法律法規在環境違法行為刑事和行政處罰上略顯輕微,無法給環境違法違規者以足夠的警示作用,一些企業為了牟取利潤,不惜以身犯險用以獲取豐厚效益,但當前國內缺乏環境犯罪防范和懲治措施;環境監察先創監督方法極其匱乏,使得環境監察效果低下;公眾環保意識薄弱,缺乏監督、舉報意識;監察工作人員責任感不強,知法犯法,對環境違法亂紀行為網開一面。
二、高層建筑抗震設計結構
要求在地震作用下,建筑物的破壞機理和破壞過程十分復雜,所以要對高層建筑進行嚴密的抗震設計。
(一)高層建筑的結構類型。結構類型直接影響著高層鋼結構房屋的抗震性能,所以在進行實際工程設計時,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對方案進行優化設計,在優化過程中確定最佳的結構體系。現階段,我國高層鋼結構房屋的結構體系主要可以分為框架結構、框架支撐結構、框架抗震墻板結構、簡體結構以及巨型框架結構等。
(二)高層建筑結構布置原則。高層鋼結構房屋的結構體系和結構布置的選擇關系到整體建筑結構的安全性、適用性以及經濟性。和其他類型的建筑結構一樣,高層鋼結構房屋應該盡量采用規則的建筑方案,當結構體型復雜、平立面不規則時,可根據實際情況在適當部位設置抗震縫,從而形成多個規則的抗側力結構單元,由于鋼結構可耐受的結構變形大于混凝土結構,一般來說不宜設抗震縫,必須設置時,應該將建筑物分割成規則的結構單元。結構平面的布置應該簡單、規則和對稱,確保結構具有良好的整體性。為了避免在遭遇地震的情況下高層鋼結構房屋由于發生扭轉和應力集中或者塑性形變集中或者因局部削弱或者突變形成結構薄弱部位。另外,還應使各層剛心和質心盡可能處于同一豎宜線上,可以有效地減小扭轉作用對建筑的影響。另外,還應該注意高層鋼結構房屋的樓蓋應該采用壓型鋼板現澆混凝土組合樓板或者非組合樓板。
三、工業建筑的設計理念
在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過程中,要注重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社會保障的信息化水平。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數據的收集、傳送、存儲、統計、分析功能,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的預警系統,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避免決策的盲目性;采用科學的編碼方式,實現數據庫之間的有效共享與連接;利用互聯網站、短信平臺等新的手段提供信息與查詢方式,增強政策的透明度,方便社會公眾的查詢,提高服務水平。工業建筑可持續性設計也要求物質的可持續性與精神、人文的可持續性并存。
四、強化環境監測隊伍建設
環境監測隊伍建設首要是提升監測工作人員綜合素質,環境監測工作人員既要對環保知識、相關法律法規、環境監測業務有深入了解,又要求工作人員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職業道德;環境監察人員自身素質具有差異性,這就決定在崗后培訓要具有專業性和差異性培訓,內強素質和外樹形象,大力提升環境監察工作人員綜合素質,只有這樣環境監察機構監察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同時監察機構應引進先進執法裝備,提升執法的科技含量,進而達到提升監察效率效果。
五、總結
保障性住房的主要供應對象是低收入人群,目前保障性住房僅能覆蓋城鎮家庭的6%,就目前形勢看來,開發保障性住房項目勢在必行。在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觀政策背景下,保障性住房的建設方式應以促進社會和諧和低收入階層的提升為目標,建立與商品房混合建設為主,集中建設為輔的方式,推進社會整合。
摘 要:環境規劃與管理是環境類專業一門重要的必修課程,也是學生從業的重要渠道。本文從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驗開設、實踐教學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措施和方法。教學實踐證明,這些措施和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環境規劃與管理;教學內容;案例教學
環境保護是我國的基本國策,環境規劃與管理是環境保護工作的核心。中國是在人口基數大、人均資源少、環境污染較嚴重的條件下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使本來已經短缺的資源和脆弱的環境面臨更大的壓力。在這樣的形勢下,努力增強我國高校環境類專業學生的環境規劃與管理能力顯得十分迫切。“環境規劃與管理”是教育部“環境工程專業規范”中規定的環境工程專業8門核心課程之一,也是環境科學與環境工程兩個專業的核心主干課程,是環境科學與管理學、系統學、規劃學、預測學、社會學、經濟學以及計算機技術應用等相結合的產物[1]。因此,課程涉及的知識面廣,教師應當結合自身的課程體系適當調整學習內容。另外,現有的課程教學往往忽略實驗實踐教學環節,難以達到提高學生動手和創新能力的目標。同時,環境規劃與管理能力的提高,也是環境規劃與管理已成為環境類專業學生就業的重要渠道,使學生比較全面掌握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礎理論和技術方法,讓學生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培養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一個值得探討的教學問題。
一、適當調整教學內容,提高學生興趣
針對教學學時有限的情況,適應目前環境科學發展及人才培養需求,應該全面整合教學內容,突出本課程相關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課程內容應當全面、新穎、科學、實用。注重與相關課程的區別與聯系,重點考慮如何提高學生興趣,有利于學生對環境污染防治的發展戰略、規劃、建設項目及其他開發活動的實施行為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提出防治的對策與好的措施[2]。
“環境規劃與管理”教學內容相當豐富,涵蓋了“環境規劃學”、“ 環境管理學”、“ 環境質量評價”等相關課程的內容,涉及政策、法規、制度、標準以及管理體系、技術方法等相關知識,內容繁多[3]。面對文理結合的教學內容,只有把枯燥無味的理論講生動,把方法案例講透徹,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授課內容上應當根據課程體系相關的開設情況與專業自身的特點補充或刪減。“環境規劃學”與“環境管理學”中各自的內容不可能面面俱到,特別是管理學中的基礎理論,應當結合“環境規劃學”所涉及內容來講授,比如,環境系統論、環境經濟學理論、環境承載力、城市空間結構理論等。在大氣、水環境規劃中,預測方法與“環境質量評價”中污染物的濃度預測重復,應當結合課程體系,原則上不講,但是應當注意到,特別是大氣預測模型,自從《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大氣環境》(HJ2.2―2008)頒布后,污染物濃度的預測已經可以用計算機進行估算模式或進一步預測模式實現。但作為系統知識的學習,大氣質量預測模型中最基礎的箱式模型和高斯擴散模型應當結合實例講解,讓學生知其所以然,實現與 “環境質量評價”的互補。
另外,由于各學校環境科學、環境工程類專業組建的學科基礎不同,專業背景不同,講課內容有較大的差別,在講授時,應當考慮自身的專業特點選擇性地重點講解,比如,農業院校應當注重農業環境規劃與管理、土地資源規劃與管理、生態保護規劃的講解。
二、注重學生環境數學分析能力的提高
隨著應用數學的日漸完善和在環境領域的發展應用,多種定量規劃、優化法得以出現,例如,投入產出模型、動態預測決策法、數學規劃法、人工網絡神經系統等,這些方法無不與數學分析有著密切的聯系。對于大多數環境保護工作者而言,具備一定的數學分析能力,是他們科學地采集分析環境數據,揭示數據隱含的規律,進行預測、優化決策所必需的能力。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各種復雜的數學分析問題越來越多,這對環保工作者環境數學分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環境規劃與管理”是一門與環境數學分析結合得非常緊密的課程,特別是環境規劃中的預測、優化、決策部分,需要用到環境數學分析的相關理論與知識,應當利用環境類專業學生數學基礎較好的優勢,結合實例提高他們的環境數學分析能力,要讓他們把學到的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同時還能提高他們對本門課程的興趣。目前一些教材或專著介紹的技術方法很多,由于篇幅、內容的限制,要么缺乏相關求解的方法介紹,要么只有模型求解的數值方法和解析方法,甚至只有模型框架,對于環境工程、環境科學專業的同學來說缺乏完全理解這些方法的數學基礎,不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比如,時間線性規劃、非線性規劃、層次分析、灰色系統預測、環境模糊聚類、模糊綜合評判等,需要結合實例進行講解,加深學生對規劃數學模型的掌握。由于大部分系統模型屬于技術與方法支持一章,如果放在一起灌輸給學生,可能不利于他們對這些數學模型、分析方法的掌握,所以在課程內容安排上,可以把這些模型放在其他章節后面,作為案例來講授,特別是一些理論性較強的章節,可以把學生從枯燥無味的理論講授帶到他們更感興趣的案例應用中來。
三、適當開設實驗,注重學生綜合技能的提高
環境規劃與管理涉及社會―經濟―環境的方方面面,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簡單的技術方法已經不能夠滿足環境規劃與管理的要求,為了適應區域環境符合系統時變、高階、復雜的特點,現代系統工程方法、計算機技術、“3S”技術逐漸在現代環境規劃與管理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著計算機水平的提高,環境規劃與管理中定量計算的要求增高,計算難度增大,數據量增多,采用傳統的數學計算已經不能滿足科學計算和繪圖的需要。因此,計算機的操作與應用在環境規劃中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學生借此提升自己的綜合技能或者用于畢業設計、數學建模。在教學中適當安排一定的時間的上機實驗或者計算機操作演示,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在預測、優化、決策中,比如前面提到的相關數學模型,相應的計算已經可以通過DPS軟件進行計算,對于具有一定編程基礎的同學鼓勵他們自學Matlab軟件來實現模擬、預測和優化。另外,在“環境規劃與管理”技術方法與支持中,環境仿真系統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系統動力學軟件如Vensim,也是學生應當學習和了解的軟件。
環境規劃圖件在任何一個實際的規劃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一定的繪圖能力,對學生而言也是一項重要的技能。Auto CAD和Photoshop軟件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另外,隨著“3S”技術在環境規劃與管理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需要利用Erdas和Arc GIS軟件對規劃區域衛星影像進行解譯和繪制專題圖。
通過實驗課的開設,使學生熟悉掌握軟件的使用,鞏固環境數學分析能力,掌握繪圖技能,突出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的實踐性和綜合性。
四、注重案例教學,并與畢業設計相結合
環境規劃與管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案例教學可以把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理論與應用相結合,有助于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新能力和實證精神,培養學生發現、提高和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一些案例教學實踐表明,經典教學案例比較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4]。環境規劃與管理也是學生畢業論文設計一個重要的方面,同時與以后部分學生工作中面臨的實際問題密切相關,因此,注重案例教學,并與畢業論文設計結合,對學生有很好的啟發。
案例教學的內容可以將現有的最新科研成果,特別是經濟社會發展中熱點環境問題的研究成果及時轉化為教學資源,也可以來自于多年來學生畢業設計中較為優秀的成果。在環境管理的案例教學中,可以從城市的定量考核入手,讓學生掌握如何用相關數據來對一個城市進行量化打分;環境規劃的案例分析較多,可以先從單個要素的規劃角度出發,讓學生掌握某一要素規劃的內容、步驟及編制要點,再從區域整體規劃的角度指導學生,以便進行畢業設計,從而培養他們進行環境規劃的實際能力。在進行案例教學的過程中,還需要提高學生查閱文獻及收集數據的能力,教師從資料收集的途徑、方法及數據的處理進行指導,讓他們明確規劃目標,擬定規劃方案,最后按照相應的技術規范和設計要求進行報告或者論文的撰寫。比如,告訴同學們,他們可以從環境年鑒中收集數據,可以從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中華人民共和國環保部、中國環境影響評價網、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等相關網站收集相應信息和資料。通過系統全面的學習和訓練,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為將來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結語
“環境規劃與管理”是一門綜合性和應用性非常強的學科,并且處于一個快速的發展時期,新的理論觀點不斷被提出,新的研究技術和方法不斷得到應用。一些有益的方法總結如下:(1)把握人才培養需求,合理安排教學內容;(2)通過環境規劃中數學模型講解,進一步提高學生環境應用數學的分析能力;(3)適當開設課程實驗,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增強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4)案例教學與畢業設計相結合,突出課程的實踐性,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以上是四川農業大學“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教學中的初步探索和小結,由于環境規劃與管理學涉及領域廣泛及作者的水平有限,希望得到廣大專家、老師的賜教與幫助,進一步完善課程教學。
【摘 要】 案例教學是提高環境規劃與管理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能達到課堂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強化學習內容的目的。本文在確定案例教學中案例選取原則以及案例來源的基礎上,提出啟發型、主動型、專業型和互動型案例教學方法,并將這些方法應用到實踐中取得了滿意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案例教學;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
環境規劃與管理是高校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作為環境專業的基礎課程,其內容涉及管理學、規劃學、經濟學、系統學與環境學等諸多學科領域,重點介紹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礎理論與技術方法,具有鮮明的邊緣性、綜合性、實踐性等特點[1]。以往傳統的“教師-教材-課堂”三位一體的“填鴨式”教學方法不適應課程的特點,已不能滿足該課程教學發展的需要。
案例教學是通過對一些真實、典型案例的講解、分析和討論,使學生掌握有關專業技能、知識和理論的教學方法和過程[1]。案例教學自1870年蘭格德爾在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首次提出以來,已被廣泛地用于各種專業和職業教育,成為國內外教學研究運用的熱點[2]。環境規劃與管理領域中許多問題都有很強的現實背景,具有區域性、綜合性、整體性和實踐性的特點[3],“填鴨式”教學模式枯燥乏味,缺乏真實感、親切感,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
筆者在多年從事環境規劃與管理的教學實踐中,結合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開展了案例教學研究。教學中,選擇典型案例進行生動和深入淺出的分析,揭示案例中運用的基本理論與技術方法,使抽象的理論與方法變成具體的“實物”,加深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使他們真正掌握和領會課堂所講的內容,理解了理論是如何指導實踐的。在參與案例的分析和討論中,需要學生主動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探索知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激發與調動,教學效果得到大幅提升。因此,開展案例教學對提高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的教學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案例教學也是學生了解現實環境問題的重要途徑,這樣有利于學生掌握解決現實環境問題的方法,為今后科研、教學和工作夯實基礎。
一、案例選取原則
(一)真實性、典型性和完整性
案例應來自現實生活,具有真實性,而不是憑借個人想象杜撰出來,且案例從開始到結束必須有一個完整的情節。通常案例應由一個或幾個問題組成,具有一定代表性,代表著某一類事物或現象的本質屬性,概括和輻射許多理論知識,包括學生在實踐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從而使學生不僅掌握有關的原理和方法,而且也為他們將這些理論和方法運用于實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4]。
(二)啟發性與實踐性
案例選取應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而不僅僅是通過案例讓學生死記硬背某些概念與理論,且一聽了之。通過案例教學,使學生能夠建立一套從宏觀角度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并在今后的實際工作中受用。
(三)時空性與隨機性
針對不同地區的自然資源、經濟結構和環境狀況,各案例中的事件特征也不相同,同時,環境問題也可能隨時突發。因此,在案例選擇上要注重其時空性與隨機性,盡量選擇和環境規劃與管理結合最緊密的觀點、熱點案例。
二、案例來源
在環境規劃與管理課中,環境規劃部分的內容突出技術性,而環境管理部分則強調政策性,二者均與實際結合緊密。因此,案例的選擇在案例教學中至關重要,案例的合適與否直接影響案例教學的效果。目前案例的來源主要有兩種[5]:一是利用現有案例,通過查閱期刊、報紙、調查報告、研究成果等獲取適宜的案例。國內外有關環境規劃與管理的案例很多,且都是在實際中發生的,通過對這些案例的分析、總結和篩選,提煉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作為教學內容。這種來源目前是教師獲取案例的主要途徑;另一種來源是任課教師自己編寫案例,目前環境規劃與管理科研成果較多,且大多數從事環境規劃與管理教學的教師都參與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因此,教師將自己的科研成果編寫成案例,作為課堂教學的內容。這種案例的運用更有利于讓學生了解本領域最新的理論與技術方法、研究方向與發展趨勢。
三、案例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法是借助與課程相關的案例,讓學生就案例內容,通過分析、討論來進行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是一種激發學生積極的連鎖思考和反應,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教學方法[6]。具有突出的“以學生為主、師生互動”的特點。在環境規劃與管理案例教學中,筆者運用啟發型、主動型、專業型和互動型等多種教學方法以及多媒體課件與視頻結合等教學手段來開展案例教學,收到了滿意的效果。
(一)互動型教學
互動型教學包含師生之間的互動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在案例的分析與討論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思考、去討論,提示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角度,探索現象背后的規律。形成良好師生互動氛圍。教師在講完每個章節之后,可以安排學生之間開展學習互動。根據教學需要選定一個題目留給學生,學生分成對立兩組,在課后對問題進行資料查詢,然后在課堂進行討論。如在學習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關系的內容時,安排學生開展分組討論,一組同學認為應先發展經濟,這樣可以改善公眾的生活質量,待環境問題出現在治理,否則會影響經濟的發展;另一組同學則認為應先保護環境,然后在發展經濟,這樣不至于使環境遭受破壞,花大量資金治理環境。通過這樣正反兩個方面的課堂辯論,學生即懂得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同等重要,又活躍了課堂氣氛,增強了學生團結互助的精神,達到事半功倍效果。
(二)啟發型教學
啟發性教學是教師在課堂上結合講課內容引進一些典型案例,說明某些問題為什么會產生、怎樣產生、產生效果如何,這些問題與課本內容有何關系等。如在循環經濟講授中引入德青源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市延慶縣的“沒有雞糞的養雞場”視頻案例,通過這個視頻案例學生可清楚地了解了養雞的全過程,養雞過程中產生何種污染,污染怎樣產生,這些污染的危害是什么,什么是循環經濟、循環經濟如何構建、循環經濟的作用等。視頻教學具有真實、直觀、形象、生動的特點[7],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通過視頻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但目前在環境規劃與管理教學中的視頻還不多見,教師可根據自己的經驗制作視頻,也可以利用網上有關視頻。
(三)主動型教學
主動型教學就是讓學生自己當老師。在學生學習和掌握了一定量基本知識的基礎上,教師給學生布置相關題目,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和資料的查詢來完成報告,并制作成PPT,在課堂上進行分析講述。如在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內容中留給學生的題目是“假如我是哈工大的校長應如何實現學校的環保目標”,學生就這個題目進行資料查詢,調查學校存在的環境問題,然后完成報告在課堂中進行講解,這樣即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增加其榮譽感,又對前面所學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的概念、目標管理過程、形式和特點以及工作程序等內容進行了加深與鞏固。
(四)專業型教學
由于環境管理教學內容政策性較強,且與實際聯系緊密,如果教師沒有研究過此類問題或實際案例,在開展案例教學中很難把握其理論、技術實質,教學效果不理想。為此,可在開展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環保政策與制度方面的教學中,開辟“第二課堂”,聘請當地環保部門有理論與實際經驗的專業人員進行講解。專業人員天天接觸實際環境問題、經常運用環保法律、法規與政策,對其內容理解更為透徹。通過他們的生動講解,學生更容易理解相關概念,掌握相關法律法規與政策制度的運用,同時,學生也可以提一些較為關心的環境問題請他們回答,達到課堂互動效果。如環境信訪事件較多的建筑工地夜間施工存在噪聲影響的實際問題,專業人員從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排污收費制度和限期治理制度等進行分析,怎樣解決這一實際問題,通過分析講解學生對這些制度的概念和運用有了更深的理解。
四、結束語
上述案例教學方法在環境規劃與管理的教學實踐中已取得了滿意的教學效果,一方面學生通過案例教學對所學的專業知識有所加深和鞏固,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今后參加工作打下基礎;另一方面活躍了課堂氣氛,實現了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熱情,培養了學生自信心、主動性和互助性。然而,目前有關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典型案例不是很多,這就需要任課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地摸索和積累,只有把案例與教學相關內容結合起來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
摘 要: “對抗式”案例教學法是案例法在教學中的發展,課堂實踐表明,“對抗式”案例教學法在《環境規劃與管理》本科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有效地培養環境科學專業學生的問題意識、問題能力、創新能力,提升專業綜合能力。
關鍵詞: “對抗式”案例教學法 課堂實踐 環境規劃與管理 環境科學
“對抗式”案例教學法就是從實際出發,對案例教學法的一種本土化改革,它是以課堂為基礎的案例教學法的創新。“對抗式”案例教學法,就是在一般案例教學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案例的對抗性,立足課堂,分析案例,案例分析與理論講授相結合,以此發現和理解課程理論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1]。借助實踐案例,使學生置身于特定的與“實戰”極其相近的實訓氛圍之中,對抗式的激烈氣氛能夠使學生投入到緊張的學習環境中,激發頭腦風暴,能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2]。經過教師的恰當引導,“對抗式”案例教學法能夠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分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隊意識,在相互交流與溝通中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質和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對抗式”案例教學法是案例法的一種,同樣具有案例教學的所有優點,不同之處在于,一般案例教學法所采用的方式基本上是蘇格拉底問答式或討論式,教師或學生通過特有的案例,對案例本身及問題進行分析,對于學生有較為規范的要求,主要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對抗式”案例教學法的主要特點在于抓住和利用案例中的“對抗性”,將“現場招標”引入到課堂之中,讓學生像真實的招標一樣,對同一個規劃或管理項目不同的備選方案進行抗辯。大量的實踐已證明,“對抗式”案例教學法對于確保教學質量和效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主要對“對抗式”案例教學法在《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實施中的應用效果進行了探析,為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提供參考。
一、“對抗式”案例教學法的應用程序
“對抗式”案例教學與案例教學在程序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關鍵在于對抗性如何有效進行這一環節。“對抗式”案例教學法分三個步驟進行。[3]
1.典型案例的選擇。“對抗式”案例教學的對抗性要求教師或學生在選擇案例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案例的真實性、典型性和對抗性。案例的真實性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解決實際問題可以提高學生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案例的典型性能顯示同一類事物共同的特征、意義,在環境規劃與管理方面有足夠的分析價值,可引發出多種類型的復雜問題,能帶給學生豐富的啟迪。在“對抗式”案例中,若學生要在抗辯中戰勝對方,“對抗性”案例的選擇就是關鍵。案例應具備適度的復雜性和對不同觀點的包容性,這樣才可以讓學生在認知上產生沖突,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
2.課堂實踐。組織學生對案例進行抗辯是“對抗式”案例教學法的中心環節。案例的辯論可以是分組進行,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以小組為單位,立足于本方觀點,進行分析、討論、辯論。也可以由個人負責案例的陳述,其他同學自由選擇觀點,進行混合式辯論。整個課堂實踐中,應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模式進行。教師可以在適當時候,發揮其主導作用,提一些建議,提醒他們曾經學過的某個理論,但不能具體提到解決問題的途徑。也可以給一些提示,增強案例的對抗性,活躍課堂氣氛。
3.對案例的總結。學生在對抗發言中,對案例的分析是否正確、對環境規劃與管理的概念理解和使用是否得當、對抗雙方誰的分析更正確等問題,都需要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總結中要抓住重點,抓住主要矛盾,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二、“對抗式”案例教學法的實施效果探析
“對抗式”案例教學法的實施一般在期中進行,因為此教學法需要教師和學生都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尤其是作為課程實踐的主體,為了保證課堂中對抗的精彩,學生在課前必須做充分的準備,分析、研究案例,預習課程內容,查找資料,撰寫發言稿。而做這些準備工作,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前半學期的課程學習則是給學生提供理論知識的必要途徑。
在溫州醫學院2012-2013第一學期的《環境規劃與管理》的課堂實踐中,由學生自行選擇課堂實踐的模式,最終選擇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案例的選擇與撰寫,由小組中一人進行案例的陳述。辯論的進行,由小組成員對抗其他學生。整個課堂實踐中,學生認真聆聽案例的陳述,并按照需要做一定的筆錄。陳述完成后,由臺下學生對小組成員進行提問,問題主要圍繞案例進行,可適當做一些擴展,每個案例的論辯限制在20分鐘內完成。論辯結束后,由教師進行案例的總結和評價。
課程實施反饋中,學生一致認為“對抗式”案例教學是一種學以致用的教學模式,從理論到實踐的應用,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加強互相之間的協作能力。從課堂教學效果來觀察,也可以明顯看出,“對抗式”案例教學前后,學生的學習熱情、自主性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善。后半學期的課堂授課中,學生更加愿意思考問題,積極跟教師進行交流,學生互相之間也會因某個知識點進行辨析,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學生普遍覺得辯論的過程中,課堂時間過得特別快,意猶未盡。案例教學法使教師與學生同時從枯燥而單調的純理論知識中解放出來,能夠將部分現實生活和環境規劃或環境管理實踐引入課堂,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身臨其境地面對一系列環境規劃與管理的事件和問題。課堂實踐證明,“對抗式”案例教學法大大增強了《環境規劃與管理》的課堂教學效果,提高了學生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應用能力。
三、結語
課堂實踐證實“對抗式”案例教學法對于環境科學專業的問題能力及綜合能力的培養是十分有效的。但要取得較好的課堂實踐效果,應注意以下幾點:學生應該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有較好的專業背景,因此建議在高年級學生中開展“對抗式”案例教學法;教師在課程實踐中要發揮好引導作用,使學生能有效針對案例進行辯論;辯論結束后,及時總結和評價可以讓學生更進一步認識自我,了解自己對理論知識的把握程度。
摘要: 案例教學法對于大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很有幫助,已被廣泛地應用于許多學科的教育實踐中。“對抗式”案例教學法就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的本土化改革,“對抗式”案例教學法立足課堂,充分體現本課程案件的“對抗性”,發揮案例教學法的優點和作用,有效地提高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 “對抗式”案例教學法 《環境規劃與管理》 案例教學法
《環境規劃與管理》是環境科學的重要分支科學之一,是環境科學與管理學、系統學、規劃學、預測學、社會學、經濟學以及計算機技術等相結合的產物。《環境規劃與管理》側重于研究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理論與方法學問題,是應用性、實踐性很強的科學。而高校學生往往因為缺乏社會實踐和生活實踐經驗,從而影響了課程教學的有效性。案例教學法最初是學習法律的常用方法,目前已被多門學科應用于課堂教學中,如管理學,工商企業經營與管理,房地產經營和環境教育等[1]-[4]。與傳統的灌輸式教學相比較,案例教學是一種注重師生互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的開放式的教學方法,是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培養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法使教師與學生同時從枯燥而單調的純理論知識中解放出來,能夠將部分現實生活和環境規劃或環境管理實踐引入課堂,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身臨其境地面對一系列環境規劃與管理的事件和問題。在環境管理和規劃領域,許多問題都有很強的現實背景,具有區域性、綜合性、整體性和實踐性的特點。只有結合具體案例進行生動、具體和深入的分析,才能充分揭示其中所包含的獨特而深刻的內容,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案例教學法就是把理論知識應用于指導實踐,打破傳統的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這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促進其相互交流與溝通,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質和正確的價值取向有著積極的影響。
“對抗式”案例教學法就是從實際出發,對案例教學法的一種本土化改革,它是以課堂為基礎的案例教學法的創新。“對抗式”案例教學法,就是在一般案例教學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案例的對抗性,立足課堂,分析案例,案例分析與理論講授相結合,以此發現和理解課程理論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5]。本文將“對抗式”案例教學法引入《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中,主要是抓住環境規劃或環境管理案例的“對抗性”,讓學生模擬現場招標的情景,真實而全面地模擬現實,分別站在相互競爭的對立場面上,利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對同一個規劃或管理項目不同的備選方案進行抗辯,這樣學生在思考、剖析這些案例的同時,也可鍛煉自己在真實情景中解決類似問題的能力。可見在《環境規劃與管理》教學過程中,運用“對抗式”案例教學法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筆者把案例教學法的組織和實施過程分為撰寫教學案例、組織案例“對抗性”辯論和案件的總結三個步驟,現分述于下:
一、撰寫教學案例
案例教學法和其他教學法一樣,其教學目標仍然是提高學生對教材內容的把握能力和程度。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選擇的案例必須是經過精心挑選的。案例內容除了要與課堂講授的理論知識具有密切的相關性,還必須容易使學生將案例中所討論的問題與將要學習的知識或已學過的知識聯系起來。一般案例教學法所采用的方式基本上是蘇格拉底問答式或討論式,即教師通過不斷提問或與學生一起就某個案例進行討論,引導學生總結出理論知識的方式。而“對抗式”案例教學法主要是抓住案例的對抗性,將“模擬真實競標現場”引入課堂,讓學生從相互對立的立場上,對案件進行辯論。因此,“對抗式”案例教學法要求教師在搜集、撰寫案例時應注意以下三點:
1.真實性。案例的真實性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解決實際問題可以提高學生的成就感和滿足感。這類案例才能深深吸引住學生,讓他們感覺置身于真實的場景當中。因此,在“對抗性”案例選擇時,我們要在豐富的案例匯編的基礎上篩選出特別有價值的高水平的案例。案例一般是實踐中發生的真實案例,必要時也可以在案例中假設某些情節,或提供多種可能性。在《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中,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案例的選擇可以充分考慮當地的一些規劃或管理方案,貼近學生的生活,這樣可以增強案例的真實感和實用性。
2.典型性。案例應該具有典型性,能顯示同一類事物共同的特征、意義,在環境規劃與管理方面有足夠的分析價值,可引發出多種類型的復雜問題,能帶給學生豐富的啟迪。通過對這一事例的研究,就能探索同一類事例相同的內在規律,具有很強的標準性、聯系性。由于課堂授課時間的限制,典型性案例可以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把握某一類型的案例分析手段。“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典型案例可以更加有效地加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于《環境規劃與管理》,譬如在模擬環境影響報告書審查會中,環境影響評價的內容是針對“公路項目環評報告書編寫”。從典型性出發,我們應該選擇一條路況稍微復雜一些的公路,例如可選擇同時途經隧道、河流和生態脆弱區的某一公路進行評價。這樣就可以使案例具有其典型性,更加全面地鍛煉學生的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3.對抗性。“對抗式”案例教學法要求案例一定要具有觀點沖突和對抗性,并且,這種沖突是要充分體現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相關理論和解決問題的原則與方式。例如,對于環境規劃課中“區域大氣污染物總量控制方案”案例,可以給出2-3個存在對抗性觀點的方案,學生就可以在立足于本觀點的同時,對另一方的方案進行抗辯。一個案例可能有很多的解決方案,而在“對抗式”案例中,若學生要在抗辯中戰勝對方,“對抗性”案例的選擇就是關鍵。案例應具備適度的復雜性和對不同觀點的包容性,這樣才可以讓學生在認知上產生沖突,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
二、組織案例“對抗性”辯論
組織學生對案例進行抗辯是“對抗式”案例教學法的中心環節。由于“對抗式”案例法的特殊性,案例的辯論一般以分組形式進行。教師以所撰寫或挑選的案例為分組依據,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以小組為單位,立足于本方觀點,進行分析、討論、辯論。在“對抗式”案例教學法的辯論過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1.對抗性。與一般的案例教學法不同,在“對抗式”案例教學法辯論中,小組間的討論并不是單純地陳述己見,歸納總結。而是以己方觀點為基石,利用已掌握的理論知識攻擊對方觀點,此辯論過程有很強的對抗性。此時,教師應該發揮其主導作用,必要時做一些說明,提一些建議,提醒他們曾經學過的某個理論,但不能具體提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如果辯論的對抗性過弱,學生各講各的,整個過程沒有進行交鋒,這時教師就可適時點撥,調整他們的辯論方向,使他們做到“對抗性”辯論,使課堂活躍起來。
2.整體性和民主性。案例來源于學生可感知的社會活動及現實生活,目的是給每個學生創造一個平等的創作平臺,有利于整體推動。“對抗性”案例教學法要求全班學生都參與到激烈的辯論中來,學生是主角,教師只是從旁指導或引導。整場辯論都建立在完全民主、平等的課堂教學平臺上,圍繞案例和教學內容,使學生享有充分的話語權和表達權,辯論雙方互相尊重,以平和的態度進行教學溝通和學術討論。
3.激勵性。“對抗性”案例教學法的最終目標是使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在進行對抗性辯論時掌握分析問題的思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并非是為了獲得一個最終答案。案例教學法中案例的討論是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的,因此,在辯論過程中,教師應不斷激發學生的創造動機和創造性思維,使學生的內在認知結構充分激活、展現,實現從知識再現型向知識創造型的飛躍。
三、案件的總結和評價
對學生學習的成果進行評價,是案例教學法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也是展示學生學習進步的一個重要依據[6]。在“對抗式”案例教學法的最后一個階段,教師應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做好對案件的總結和評價。在對抗發言中,學生對案件的分析是否正確、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理論知識是否運用得當、對抗雙方誰的分析更正確等問題,都需要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學生可以根據教師的總結更進一步認識自我,了解自己對理論知識的把握程度。
可見,“對抗式”案例教學是《環境規劃與管理》專業教學中很有價值的一種教學方法,通過學生的觀點沖突和激烈爭辯,可以激發學生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對抗中主動發現問題,并在隨后的教師的總結講解中改正自己的錯誤,增強對理論知識的運用能力。實踐證明,根據《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教學特點,把案例教學法應用于教學中,可收到良好效果。案例的對抗性,使學生熱情陳詞,紛紛各抒己見,使課堂氣氛十分活躍,能激發學生的辯論激情,調動學生的積極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