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7 09:18: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農業產業化發展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農業產業化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和農村經濟深化改革和進一步發展的必然,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解決當前一系列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現實選擇,是區別于傳統農業方式和組織形式的一種新機制。是調整農村收益分配,實現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強、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效形式。
如何發展我市的農業產業化,實現“一化促兩化”發展戰略,我們就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現狀,成功經驗,存在問題,發展策略進行了廣泛的調查研究。
一、現狀與問題
近年來,雖然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得到一定發展,但與全國、全省,特別是東部發達的省市相比,我市的農業產業化水平很低,基本上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存在著許多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突出表現在:一是認識不到位,對于農業產業化關乎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全局性和方向性認識不足,對農業產業化經營在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中的重要性、必要性認識模糊,對新階段、新形勢下發展農業經濟的方向不明,對農民持續增收的路子不清。習慣于傳統的農業工作模式,跳不出就農業抓農業,就生產抓生產的圈子。對開發市場,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貯運等增值環節重視不夠;二是小、散、弱、低的問題突出。目前我市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整體發展水平處于起步階段,企業數量少,規模小,經濟實力和市場競爭力弱,輻射面小,帶動能力弱,科技含量低、經營水平低。我省現有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9個,我市目前符合國家級標準的尚無1個,全省現有省級重點龍頭企業32個,而我市符合省級標準的只有1家。同時,在我市現有的49個龍頭企業中普遍存在著現代科技要素在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上的技術含量不高,對農產品初加工多,精深加工少,產品附加值低等問題,由于缺少在國內外市場上有影響的名、特、優產品,導致企業普遍存在著科技創新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帶動農戶能力不強。如在我市現有的9家以黃姜為中藥材為原料的加工企業中,以水解物為終始產品的6家,占67,以皂素終始產品的3家,占33,而以雙烯為終始產品的只有1家,僅占10,而以黃體酮為終端產品的沒有1家。在蔬菜、食用菌、畜產品及干鮮果加工方面也十分落后,尚無一家規模加工企業;三是企業布局問題突出。我市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布局不合理,發展不平衡。由于缺乏對全市優勢資源及縣城特色產業的科學論證,缺乏對市場前景的調研分析,造成結構趨同和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嚴重。由于每個企業沒有“亮點”,缺乏“賣點”,形成產品結構雷同,低水競爭比較突出,不僅限制了企業本身發展,也難以形成產業特色優勢和產品規模優勢。如在全市現有的49個龍頭企業中,以醫藥加工企業居多,尤其以黃姜加工企業更為突出,幾乎縣縣都有,有的縣甚至多達幾個。而加工蔬菜、畜產品、干鮮果、糧食等農產品的企業卻寥寥無幾;四是利益機制不健全。我市的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利益聯結機制沒有真正形成。基本上處于簡單的市場買賣關系,雖然部分企業與農戶簽有訂單關系,但雙方履行約率不高,彼此缺少誠信,掣肘扯皮,經常出現糾紛裁決,難度很大。導致龍頭企業與中介組織和農戶之間難以形成比較穩定的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關系,難以形成抗御市場風險的整體合力;五是管理體制不順。隨著傳統農業向現代市場農業的發展,客觀上要求農業生產、加工、銷售必須形成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但現實存在的問題是農業的產、加、銷諸環節分屬不同的部門管理,受經濟利益的驅使,不同程度存在著國家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利益化,甚至出現部門利益私人化的現象,導致部門之間難以協調配合,甚至力量相互抵消,不能使政府的扶持政策落到實處,不能及時有效地解決企業在發展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制約了企業的健康發展。如在稅收減免、土地使用、融資貸款等方面表現突出;六是產業基礎不牢,受我市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的影響,使農業產業基地普遍存在著規模小、規范化程度低和標準化水平低的突出問題。導致生產出來的農產品難以實現由產品到商品的“驚險 跳”,形成了農產品質量差,商品率低,生產效益低。同時,也造成企業加工成本高、附加值低、利潤低的連鎖反應,影響了企業收購、加工農產品的積極性。以上這些問題;嚴重地影響著我市農業產業化的健康發展,我們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二、思路與對策
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市農業產業化工作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是:以國內外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農業結構調整為重點,以農業“三增”為目標,以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為動力,以強化龍頭企業建設,強化優勢產業開發,強化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為途徑,積極實施“一化促兩化”的產業興市、強市戰略,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我們設想經過各方努力,到20__年,全市力爭建成10個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和50個市級重點龍頭企業,實現農產品年加工銷售收入10億元,帶動農戶20萬戶,戶均增收200元,初步實現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經營;20__年,全市力爭再建設10個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和20個市級重點龍頭企業,實現農產品年加王銷售收入20億元;戶均增收400元,帶動農戶40萬戶,使全市農業產業化水平和農村經濟主體水平都達到新水平。為了實現上述思路和目標,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必須突出抓好5個方面工作。
(一)強化思想認識,切實提高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農業產業化是解決當前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現實選擇,是實現農業“三增”的有效途徑。用長遠性、方向性的發展戰略眼光來認識農業產業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突破小農經濟思想束縛,跳出傳統農業的思維制約,實現從單一生產過程管理向產前、產中、產后一體化服務的跨越;要克服“計劃經濟”體制弊端,由“條塊分割”“行業制約”變為按市場需要集合多種生產要素;要糾正各種“左”的思想影響打破行業所有制,融資界限,實現生產要素按現代化方式的優化重組;要按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重新構筑農村經濟模式和實現途徑;要清除不適應市場經濟陳舊觀念思維定勢,創新體制、機制,達到指導農業經濟實現新的突破。真正形成全社會重視農業產業化,支持農業產業化,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
(二)強化龍頭企業建設,傾力培育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排頭兵。首先,必須充分認識龍頭企業的作用和意義。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的核心,擔負著開拓市場、技術創新、引導和組織基地與農戶經營的重任。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對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起著“四兩拔千斤”的作用。當前,必須傾力培養和扶持一批高起點、大規模、強帶動、外向型的重點龍頭企業,切實克服我市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帶動力弱,輻射面小的現狀。其次,要制定落實中、省、市扶持龍頭企業的優惠政策。各地、各部門要充分領會其精神實質,念好、用好政策經,切實做到按政策辦事,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按龍頭企業發展的要求辦事,使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第三,要進一步推進龍頭企業經營機制和經營方式的創新。要積極深化企業改革,使企業真正做到產權清晰、責權明確、政企分開、科學管理,建立具有法人治理結構的現代企業制度。要因勢利導,積極引導一些大型工商企業介入農業領域,充分發揮其具有的強帶動、高效益、強輻射、外向型的優勢。同時要把大戶經營引入農業產業化領域,利用大戶機制增加龍頭企業發展的活力,增加龍頭企業的數量,擴大龍頭企業的規模,提高龍頭企業的效益。對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大戶,要從政治上肯定,政策上扶持,經營上幫助,環境上放松;龍頭企業必須不斷創新經營方式,特 別是學會在市場經濟中進行資本運營的本領;第四,要培養一支高素質的“龍頭”企業家隊伍。一方面要善于引進人才,只要能壯大發展企業,發展經濟,就要以優厚的待遇大膽引進;另一方面要對我市現有的企業家培養提高。今后要把對企業家的培訓作為農業產業化經營工作的一件大事來抓。只有培養造就一支具有世界眼光、戰略思維、懂經營、會管理、重信用、作風正的企業家隊伍,我市的龍頭企業才能有望做大做強。
(三)強化優勢產業開發,創建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平臺。提高農業產業的規?;⒁幏痘?、標準化、市場化和社會化水平,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的前提和基礎。必須按照“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壯大規模”的原則,堅持“山林草,塬糧果,川經藥,城郊菜(畜)”的區域布局,走“小群體,大規模,強產業”的產業發展路子,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產業規模小、規范化程度低和標準化水平低的突出問題。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和目標必須放在培育壯大特色產品產業上,構筑農業優勢產品、優勢產業,發展規模生產基地和優勢區域,達到產業布局調優,產業規模調大,產品質量調高,產品市場競爭力調強。
首先,強化藥、果、畜三大產業開發。一是要積極實施中藥現代化科技行動。以十大藥源基地為重點,以現有科技先導型醫藥企業為龍頭,以國內外中醫藥大市場為依托,努力集合商洛中藥材產業的比較優勢,積極運用現代生物技術,現代制劑技術,加快新藥研制與開發,實現中藥材發展產業化,藥源基地建設規范化,醫藥企業集團化,中藥加工現代化,使藥業成為我市優勢明顯的主導產業;二是積極發展以核桃、板栗為重點的干果產業。堅持規范化建園,標準化栽培,科學化管理,加快良種推廣步伐。同時要將工作重點轉向果品貯藏、加工、市場銷售上,著力打造商洛果業品牌;三是大力發展畜牧產業。以三元瘦肉型豬、肉羊、肉牛為重點,按照“南羊北牛,川道豬雞,城郊奶畜和特養”的布局,突出無公害特色畜產品基地建設,扶持養殖大戶,發展畜牧小區,擴大專業化養殖規模,做大做強畜牧產業。
其次,要大力開發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產品,實現農產品優質化。要充分發揮我市無污染的資源優勢和地處大中城周邊的市場區位優勢,積極開發名特優農產品。一是加強基地建設,進一步擴大無公害農產品開發規模。要在抓好現有的32個無公害農產品和畜產品基地認定和產品認證的基礎上,進一步圍繞蔬菜、茶葉、水雜果,小雜糧、畜、禽、蛋五大類特產品,實施規模開發,擴大基地面積。使優質農產品比重有一個大幅度的提升;二是因地制宜,發展縣域特色產業。在發展特色產業中,一定要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從氣候、資源條件出發,按照“小群體,大規模,強產業”的路子,真正形成各打各的優勢仗,各唱各的拿手戲,促進縣域特色產業形成規模;三是推行標準化技術,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要積極推廣標準化技術,加大投入投入品管理,使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嚴格按照部、省頒布的生產標準和規程組織生產,切實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第三,加強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檢驗檢測體系和市場信息體系建設。要按照部、省標準逐步完善我市農產品質量的標準體系,積極引進和采用國際標準,重點推廣國家、行業制訂的農產品質量標準和技術操作規程,使農產品品種、生產、包裝、保鮮和貯運等環節都有基本配套的標準體系。要加強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建設,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要加強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建設,提高農業的市場化水平?!笆濉蹦?,全市要初步形成以定點農產品批發市場為龍頭,大中小配套,種類齊全,功能互補,與國內市場緊密聯結,統一開發的市場網絡體系。要加快農村市場信息服務建設和信息網絡延伸步伐,盡快形成市、縣區、鄉、村四級信息服務平臺,形成覆蓋龍頭企業、批發市場、中介組織、特色鄉村的信息網絡,為農民安排生產,進入市場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服務。
(四)強化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機制,提高農業的市場化水平和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首先,要引導龍頭企業進一步完善委托生產、訂單農業、入股分紅、利潤返還等利益分配方式,密切與農戶的經濟聯系,形成更加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其次,要通過整頓市場秩序,規范龍頭企業和農戶的經濟關系,提高誠信程度,屬于合同契約關系,要規范合同行為,提高合同履約率,切實保護農民利益。第三,要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堅持“民辦、民管、民營、民受益”的原則,不斷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凝聚力和經濟實力。發揮其對農戶產前、產中、產后的各項服務職能,同時也要監督龍頭企業按合同辦事,維護農民的利益。行業協會要在市場準入、信息咨詢、價格協調、規范經營行為、調解利益糾紛、行業損失調查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切實維護和保障行業內農戶和企業的合法權益。
(五)加強領導,搞好協調,形成合力。
首先,要在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實踐好“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當前,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農村工作,就是要堅定不夠地解放和發展農村先進生產力,把適應市場經濟要求、聚集多種生產要素形成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作為先進生產力的典型去關心、支持和發展;就是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產業化方式發展農村經濟,以產業化經營方法領導農業和農村工作;就是要靠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民的收入,更好地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因此,我們必須堅持好農業產業化經營這個農村改革和發展的正確方向,以農業產業化經營來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大局,做好新時期的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各級領導和有關部門要按照中、省、市關于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見,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實可行的規劃、政策和扶持措施,為產業化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政策保障;各級都要建立領導干部聯系龍頭企業制度,要帶著對農業和農民的濃厚感情,走出機關、深入基層,深入農戶和龍頭企業,實實在在地為[!]他們排擾解難,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文秘站版權所有
其次,要按照市場經濟規律指導好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民群眾在改革發展實踐中的創造。因此,在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必須充分尊重農民和龍頭企業的意愿,尊重他們生產經營的自主權。生產什么、生產多少,怎樣生產經營,都要由農戶和龍頭企業去自主決策。龍頭企業與農戶利益聯接機制的選擇,也必須尊重農戶和龍頭企業的意愿。各級黨委、政府的責任是 宣傳、引導、服務和支持,不能越俎代皰,更不能隨意干涉。在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尤其要尊重農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不允許以任何借口、任何方式侵犯農民的權益。必須按照“條件、自愿,有償、依法、規范”的原則,正確引導、加強管理。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農戶和龍頭企業的積極性,才能使產業化經營穩步、健康地發展。
第三,要加強組織協調,形成合力,推動發展。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涉及各個方面,不只是農業部門的事,各有關部門都要從支持農業,加快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大局出發,增強服務意識,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一是要形成政策的合力。中央、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已制訂了一系列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政策措施,如稅收減免、土地使用、信貸資金等各部門都必須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決不能以部門利益影響其貫徹執行。二是要形成投資合力。要在政府統一領導下,計劃、財政、金融、農業等部門形成合力,協調和安排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協調組織籌集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資金。三是形成環境合力。要按照統一的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農業、林業、水利、畜牧等涉農部門要大力加強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礎設施建設;工商、稅務、土地、交通等部門要積極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提供優質服務;紀檢、政法等部門要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保駕護航;新聞媒體要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制造氛圍,為龍頭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什么是農業產業化?你去請教三個人,可能會得到四種答案。因為農業產業化到底包含多少內容,目前的說法并不統一。為了避免射偏了靶子,咱們選擇一個最小的口徑,只討論農產品的深加工。即使如此,我們仍能從中看到農業產業化的無限前景。
看一看我們周圍的世界,細心的人們會發現:盡管我們只需要最終的消費品,可只有很少的人在直接生產它們,而更多的人,都在做著生產前的準備工作,并為此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試想一下,如果原始人想吃魚,可以跳進水里,直接用手去抓,對他們來說,這是最有實質性意義的行為??珊髞砣祟愡M化了,在捕魚之前,先要織網和造船,要織網、造船,就得事先制造織網和造船的工具。魚打得多了,就晾曬起來,吃干魚、熏魚。到現在,人們用魚制成的各種食品,不計其數,甚至還把魚皮做成服裝,把魚骨制成藥品。最初一個簡單的用手抓魚的行為,被無限的“復雜化”了。對此,你可以做多種解釋,但無論怎么說,總歸就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往生產鏈條上不斷增加了新的環節,用薩繆爾森教授的話來說,這叫生產的“迂回性”。生產的迂回,帶給我們的是經濟的富足和繁榮。
我們常說,農業是個弱質產業。旱了不行,澇了不行,蟲災病災也不行,這是自然風險。好不容易遇上個好年景,卻不一定能趕上好行情,這是市場風險。自然風險是老天爺的事,我們暫且按下不議。要說市場風險,各種產品都免不了,但農產品風險尤其大,因為它的需求較穩定,往往受價格的影響。比如小麥1塊錢1斤,你能吃兩個饅頭,等降到5毛錢1斤,你也不會撐破肚皮去吃三個。用經濟學的術語來說,這叫需求彈性小。一旦供給增加,需求保持相對穩定,價格自然會下跌不止??裳娱L了產業鏈,情況就大不一樣了。比如用糧食做飼料,用飼料養螃蟹,需求彈性就大多了。螃蟹豐產,價格當然還會下跌,可價格一跌會刺激需求,反過來又會穩住價格。這樣一來,市場風險無疑會小一些。社會越發展,人均糧食消費量越大,但直接消費的糧食會減少。20世紀60年代,守著一碗青菜湯,你可能要吃下三碗白米飯?,F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平常的日子,餐桌上都有蛋有肉,高興了再喝上兩瓶啤酒,米飯吃的就少多了。
但是,肉、蛋、啤酒都得用糧食去轉化,而且得用更多的糧食去轉化。所以,農產品的鏈條必須向這里延伸,否則,就越來越沒有市場。這可不是件可為可不為的事情,而是必須要走的一步。何況這還有利于克服農業的“弱質”。
農業產業化像個“金娃娃”,只要經營得當,從頭到腳都有錢賺。但抱緊它并不容易,要把各個環節銜接起來,形成鏈條,得做很多的工作。說得專業一點,必須有一個健全、高效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家都知道,荷蘭的花卉產業世界聞名,但鮮花貴在一個“鮮”字,因而對營運體系的要求特別高,從培育、生產、分級、保鮮、包裝,到運輸和銷售,任何一個環節的疏漏,都可能造成毀滅性的損失。這一點,荷蘭人比誰都明白,他們的花卉拍賣和配送系統效率之高,堪稱世界之最。在首都阿姆斯特丹,有一個阿斯梅爾花卉拍賣市場,每秒鐘能完成2筆以上的交易,而且完全用標準化的方式進行。光是玫瑰,就分成200多個品種,每個品種,又按顏色、等級、花期等分裝打捆,形成標準的規格。交易商無須到現場看貨,只需坐在交易大廳里,根據報出的規格,按動電鈕就可以競價成交。后續的清算交割,完全由電腦處理,幾小時后,花卉就被裝上飛機,最遲到第二天,便擺到了世界各地的花店里。沒有如此高效的服務體系,荷蘭的花卉,絕難成就今天的熱門產業,更不會領導世界花卉的新潮流。
人類社會已經進入到21世紀,農業的概念正在發生著質的變化,轉基因技術和無土栽培技術的運用,極大地增加了它的資本、技術和知識含量。這將意味著什么?現在我們還無法準確預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農業的鏈條將因此而延伸得更長。眾所周知,沙子只是一種非常初級的建筑材料,但人們注入了資金和技術,就從中提取出了硅,并發展出計算機芯片和因特網。想一想這段歷程,對未來農業產業化的前景,你還會有任何懷疑嗎。
摘要:
現代工業理念是社會化大生產和包括信息技術在內的現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產物,以現代工業的理念作指導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重點是要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按產業化的思路,發展農業現代生產經營組織,做大做強產業,創新產業發展理念和生產和經營方式,提高產業的經濟效益和農民收入。
關鍵詞:現代工業理念社會化大生產現代科技產業化
一、現代工業的理念的內涵
現代工業的理念,就是當代工業,適應社會化大生產和科技迅猛發展的要求,面對激烈的競爭以及不斷深化的產業分工與合作的格局,為取得發展優勢,實現最佳經濟效益,而形成的一系列關于產業組織和生產經營方面的理念。
當今社會,隨著以信息化技術為代表現代科技的廣泛運用,社會化大生產加快發展,國際統一市場迅速形成,產品和生產要素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跨國界、跨區域流動,每個產業、地區、企業的發展都與整個經濟體系狀況緊密相關,如何在競爭中求生存、合作中求發展,當代工業積極應對,形成了不少令人稱道的產業發展特色?,F代工業理念主要表現在如下八個方面。
(一)以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優化工業發展的主體?,F代工業,不是靠政府的包辦,而是依靠以盈利為目的、高效運作的企業自主經營、自主發展來實現產業的成長進步?,F代企業制度的特征就是產權清晰、責權明確、管理科學、政企分開。這種制度安排,使出資人和企業經營者責權利緊密結合,明確了企業的產生和退出機制,有利于激發社會創業的積極性,促進企業的穩定和管理。
(二)以市場細分和品牌特色開拓市場。企業要盈利,就必須依賴市場賜予。企業在組織生產之先,必須認真開展市場調研,在精心分類基礎上找準目標市場,制訂好營銷策略,建立營銷網絡,并依靠自身鮮明的品牌招睞顧客、開拓市場。
(三)以嚴格的標準化實現產品質量和生產過程的有效控制。標準就是公認的、可以重復使用的、必須共同遵守的、關于實體和程序的規定,在現代企業中標準已成為成本、質量管理和績效評估的重要工具。標準的實行,可以減少摩擦、降低交易費用,促進合作,提高工作效率。
(四)以裝備現代化開展自動化、專業化、規?;a。現代工業充分利用先進的裝備,提高生產水平。以電腦控制為標志的自動化生產能夠最大限度節約勞動的耗費,并使整個生產過程保持理想狀態。專業化可以培育和發揮企業專長,大大提高企業生產率,形成專業優勢。規?;梢越档蛦挝划a品的成本,實現規模效益。自動化、專業化、規?;噍o相成,成為現代工業企業突出特點。
(五)以信息化為手段優化生產經營決策。信息就是事物有關過程、狀態的消息。信息化就是通過建立工作體系,全面、快速、準確地收集、處理、傳遞、利用相關信息,為企業生產經營決策和管理活動的開展提供有效支持。信息化使企業有了千里眼、順風耳、遙控器,可以大大地避免決策的盲目性,減少發展的不確定性,使企業保持一種生產經營的最優狀態。
(六)以科技創新實現產品更新換代和技術持續升級。隨著知識、信息的增長,人們的消費理念不斷更新,對產品需求的變化越來越快,產品生命周期越來越短??萍紕撔驴梢允蛊髽I由于知識產權的保護掌握壟斷性的優勢,加速產品更替和技術的升級,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的地位。
(七)以橫向和縱向一體化謀取發展優勢。橫向一體化是指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之間的合作,可以壯大企業的規模,擴大市場份額,優化企業環境??v向一體化,是指產品的前向、后向企業之間的合作,可以延伸產業鏈條,增加產品附加值,減少交易費用,密切產業聯系,減緩不利的市場變化帶來的動蕩。
(八)以產業集群和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培養營造有利的發展環境。產業集群是指相關企業在空間上的成群涌現。產業集群的發展,有利于產業體系的完善,社會化服務的開展,可以促進企業之間的分工合作、產業成長進步、地區特色主導產業發展,壯大地方經濟實力。社會化服務體系是指為產業提供各種服務的金融保險、教育培訓等方面的相關組織和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立有利于企業集中精力發展主業,減少不必要的拖累,并源源不斷地獲取資金、物資人力等資源方面的支持。
二、以現代工業的理念作指導是新形勢下加快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在我國,相對于工業來說,農業的勞動生產率不高、經濟效益低下、增長速度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據統計,20__年農業增加值只占GDP11.8,而經過折算后的農業勞動力卻占全國總算的40,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56.1。工農業增長速度比98年是2.54:1,20__年達到了事5.02:1。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兩者如此長期的、不小的差距呢?固然有工農業先天的、自然技術方面的差別,但這遠不應該是答案的全部。而且,就發達國家情況來看,差別遠沒有我們大,一般不僅是工業大國,而且是農業強國,甚至在有些領域,農業經濟效益超過一般工業水平。就是國內的先進地區,由于農業產業化加快發展,產品市場日益擴大,部分產品甚至遠銷國外,農業呈現了強勁的發展勢頭。
這就不得不引起人們對兩者本身的差異的思考。諸如單位生產規模、專業化程度的差別引起的規模收益的差異,勞動者素質的差別引起的產出水平的差異,機械化裝備水平的差別引起的勞動生產率差異,創新不足引起的科技水平的差異,商品率不高引起的成本效益觀念的差異,投入不足引起的集約經營水平的差異,產業鏈條過短引起的產品附加值的差異等等,人們從多種角度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這些分析,促使人們形成了一個共同的認識,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同樣要遵循經濟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工業最早是從農業中分離出來的,兩者均是以產品生產為基礎,同樣具有社會化生產性質,在同樣的科技、經濟環境和體制條件尋求發展。最近,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舉措。并提出了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
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的要求。這些說明了改造傳統農業,加快現代農業的發展,必須積極借鑒工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尤其是要向現代工業學習,以現代工業的理念指導農業的發展。三、以現代工業理念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
以現代工業理念指導農業,最重要的是要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業產業化的實質就是將農業真正作為經濟產業,使之主動融入社會化大生產中,在加強產業組織、做大產業規模、拓展產業體系、挖掘產業發展潛力、提高產業整體素質和競爭能力的基礎上,提高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用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是農業產業化的應有之義。
(一)發展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有效支撐產業發展。農業弱,弱就弱農業組織基礎。一家一戶分散經營,規模小,小而全,商品率低、盈利意識差,相對自我封閉,品種、技術更新緩慢,生產經營低水平循環。加強產業組織建設,發展專業戶是基礎。專業農戶,從事專業化生產,市場意識、科技意識較強,生產規模較大,經濟實力較強,代表該產業先進生產力水平。由一般從事多種農業生產純農戶向亦農亦非農兼業戶、由兼業戶向專業農戶過渡,這是農戶結構演變的一般規律。目前,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后期,正處于兼業戶大量出現階段,應抓住有利機遇,促進專業農戶發展,加快兼業戶向專業農戶轉變。一條重要的措施,就是要在穩定土地承包權的基礎上,通過入股、租賃等多種方式,搞活土地流轉,使那些由于農民外出務工等原因而沒有得到高效利用土地資源向專業能手集中。加強產業組織建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重點。要積極落實《農業專業合作社法》,通過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組建和經營,解決一家一戶難以解決的農產品加工營銷、農資供應、動植物防疫等方面的問題,發展和維護農民利益,破解制約產業發展的組織瓶頸。加強產業組織建設,培養龍頭企業是關鍵。沒有龍頭企業,農產品儲藏、加工、銷售等問題就難以解決,產業發展空間勢必受到了很大的抑制,產業的效益得不到的挖掘,產業最終也難以有力地舞起來。
(二)引導產業向優勢地區集中,做大產業規模。沒有規模就不成其產業。規模太小,產品營銷加工也開展不起來,相關配套產業和社會化服務體系也無從建立,產業的聚集效應無法實現。做大產業規模,關鍵是要引導產業向優勢地區集中,并以此發展特色產品的專業化生產,實現特色化、規?;?、專業化的有機統一。發展規模生產,要以國家優勢產業帶規劃為指導,因地制宜地制訂地方上的全盤規劃,持續穩定地推動規劃的實施,切忌朝令夕改、到處開花,始終形不成當家產品和產業規模。
(三)加強農產品基地建設,提高產業設施裝備水平。農產品基地投入不足,基礎設施太差,生產不穩定,是制約產業發展的一個突出問題。在積極爭取國家投入的同時,要深化產權制度改革,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鼓勵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和有關社會力量,增加投入,加大農產品基地建設力度。要積極發展設施農業,推行工廠化生產,提高生產可調控水平。以水利化為重點,增強抵御自然災害水平,擺脫農業靠天吃飯狀態;以機械化和交通便利化為重點,提高勞動生產率水平;以產地檢驗檢測建設為重點,加強產地環境和投入品監測,維護農業生產安全。
(四)加快科技進步,提高產業集約生產水平。粗放型農業主要依賴土地、勞力、化肥、農藥等生產要素投入的增加,是外延式的擴張,追求的是單純產量的增長,粗放型農業是不可持續農業。相對于粗放型農業而言,集約型農業也可說是精細農業,但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精耕細作,主要依靠農業科技含量和科技附加值的提高,是一種內含式的擴張,是技術密集型農業、知識化農業和可持續發展農業,追求的是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金收益率的提高。依靠科技進步,加快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要建立農業科技直通車機制,改善對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和服務,穩定地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普及先進適用的技術,提高產出水平。同時,要加強農產品保鮮、加工技術研究應用,解決制約產業化發展的重點難題。
(五)實行農業標準化,改善農業生產組織。農業標準化,是農業生產方式的重大變革。農業標準包括產品標準、產地環境標準、投入品使用標準、栽培技術標準等各個方面。農業標準的實行,有利于農業生產的條件、過程和結果的控制。可以有效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嚴格認證產品管理、加強專有特色產品保護;可以促進與國際農產品市場接軌,打破貿易壁壘,提高產品競爭力,開拓國外市場;可以降低農業耗費、減少生產成本、發展精準農業、保護農業環境。實行農業標準化,要認真做好標準的制修訂,做到農業生產有標準可循。要加強相關標準宣傳、示范應用工作,加快農業標準化進程。
(六)開展農產品加工、營銷,更好地實現農產品價值。農產品加工,不僅可以緩解農產品銷售的時間、空間限制,一定程避免初級或鮮活農產品大量積壓而造成農民利益的損失,而且可以有效拓展產業發展余地,大大地增加產品價值。農產品營銷關系到產業能否生存和發展,發展生產,產品營銷必須先行一步。樹立大市場觀念,不僅要關注本地市場,更要著眼國內、國際大市場,要把握現有市場,更要注重開發潛在市場;建立穩定便捷的營銷渠道,發展訂單農業保證產品及時、有序投放到市場;推行品牌發展戰略,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實行農產品商品化包裝,標識化流通、品牌化經營,以安全、優質、特色取信于消費者。
(七)加快發展信息化,改善產業生產經營管理。信息化,可以有效促進農業轉變,加快現代農業的步伐。一方面要引導農戶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利用現代信息手段,密切關注、收集和運用產業發展相關信息,及時調整生產經營;另一方面,要充實、強化各級農業部門信息服務職能,加快縣、鄉、村基層信息網絡體系建設,培養信息工作人員,結合當地實際,加強信息的搜集、處理,及時相關信息,并為農民提供有效信息咨詢,解決影響當地產業發展和農民迫切需要的實際問題。當前要做好“三電合一”等方面工作,逐步推進信息化進程。
(八)建立和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產業化經營。農業產業化,最重要的是產供銷、貿工農各個環節、經營單位緊密結合、一體化經營,并逐步形成產業集群,做大產業利益蛋糕。其中核心問題,樹立合作共贏的理念,并以此建立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穩定產業聯系,否則產業發展會是一盤散沙,農民無法分享產業化利益。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既可以通過簽訂合作協定,建立產銷對接,實行松散合作,也可以采取獨資、參股、控股等產權聯結的方式,以分紅方式穩定收益分配,實行緊密合作。不管何種方式,必須向農民返還一定的產業化收益。尤其是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必須按照法律和章程的規定,實現的盈余按交易額以一定比例分配給成員。
(九)建立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產業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包括農資供應、職業教育培訓、技術服務、信息咨詢、農機作業、動植物檢疫、病蟲害防治、農田灌溉、資金融通、產品銷售等方面內容。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可以促進農村分工、安置勞動力、促進產業發展、繁榮農村經濟。應發揮國家、集體、有關單位組織和個人的優勢和積極性,特別是要鼓勵社會力量,采取多種形式,參與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當前尤要加快農村金融改革,培養新型農村金融組織,解決產業發展融資難的問題。
(十)實施項目帶動,加快產業開發。項目帶動,就是針對產業發展中的關鍵環節,制訂產業發展項目,并努力動員相關
資源,參與項目實施,推動產業開發進程。實施項目帶動,要加強可行性研究,詳盡分析項目成本和收益,保證項目的合理可行;加強規劃,建立產業發展項目庫,及時向外產業項目信息;要爭取各級政府的支持,改變傳統撒胡椒面的方式,集中國家相關資金,引導產業開發,實現資金的最佳效率;要積極開展產業招商引資,利用社會資金,開發產業項目;要加強項目跟蹤管理和服務,保證項目按照要求,按時如質完成項目設計要求,早日發揮項目效果。
論文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 金融 約束 制度安排
論文摘要:分析了現行金融制度對農業產業化 發展 的制約,指出,要根據農業產業化的特點和金融需求,構建新型 農村 金融體系;要擴大直接融資渠道,培育農村資本市場,加快推進農村利率市場化進程,解決農村信貸資金的外流,健全金融中介服務機構,為農業中小 企業 融資提供擔保服務;要創新農地擔保制度,解決農業中小企業貸款抵押難問題;要放開民間借貸,加快農村征信工作進程,為農業產業化的持續發展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要創新監管制度和模式,對農村金融機構實行差別監管。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堅持把發展 現代 農業、繁榮農村 經濟 作為首要任務”。而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必須實現農業的產業化經營。我國的農業產業化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其總體水平還處在初級階段,發展中面臨著很多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信貸資金和金融服務缺失的問題。本文在認真剖析現行金融制度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制約的同時,從現代金融發展理論和功能視角出發,提出了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一、現行金融制度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制約
(一)農村金融體系不完善,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缺乏金融扶持
從產業經濟和金融經濟相關聯的角度來看不同的產業性質決定不同金融機構的滋生和發展…。我國目前農業的生產特點和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迫切需要與此產業性質相對應的金融機構產生,農村信貸資金和金融服務要素的缺失,恰恰是農村金融機構缺失的充分體現。我國農村金融體制雖然經過十多年的改革和創新,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與農村經濟發展特別是農業產業化的快速發展不相適應。從現行農村金融機構來看,其市場定位雖然是為“三農”服務的,但從貸款的額度、期限和服務方式上很難滿足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 ,更不用說需要大量資金支撐的農業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的發展。同時 ,對農業產業化發展一直處于主導地位的國有商業銀行,深化改革后調整了其發展戰略,在縣域及農村的分支機構向中心城市收縮,信貸業務向大中城市傾 斜。據統計,4家 國有商業銀行從1998年開始至今 ,共撤并 3.1萬個縣及縣以下機構,上收了貸款權限,縣域網點功能萎縮。
(二)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融資特別是直接融資制度缺失
盡管我國資本市場發展較快,但農村直接融資所占比重很小,間接融資仍然占主導地位。一是股權融資渠道狹窄,占比較低。我國較嚴厲的企業股票上市條件,只對大型企業特別是國有大型企業上市有利,導致金融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嚴重不對稱。據有關部門統計,在
(二)擴大直接融資渠道,培育 農村 資本市場
由于種種原因,
(三)加快推進農村利率市場化進程,解決農村信貸資金外流問題
風險不同,要求的收益也不同,這是 經濟 學的基本原理。農村金融服務的對象是分散、小額、風險狀況各異的眾多農戶和農村企業,客觀上要求農村金融機構有足夠的利率自主權對不同的客戶收取不同的利率,從而減少風險、增加收益。金融市場利率放開后,農村地區資金價格一般會呈現出較高的水平,不僅能有效地動員農村地區的資源、調動農村居民進行貨幣積累的積極性,而且能夠極大地吸引非農資金流人、擴大資金供應。同時,資金將會更為有效地使用,從質和量兩個方面保證農業產業化投資的順利進行。
(四)健全金融中介服務機構,為農業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擔保服務
國外經驗證明,中小企業因受自身條件限制達不到銀行貸款所規定的條件時,完善的金融中介服務便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有效途徑。因此,應由政府出面或者出政策,成立各種類型的擔保公司,為產品有訂單、經營有效益的中小農業企業貸款提供信用擔保,同時積極推動民營資本參與組建擔保公司,拓寬擔保公司資本金的來源;發展信托業務,通過為農業企業發行各種信托產品籌集發展生產所需資金;大力興辦金融租賃公司積極發展金融租賃業務,為農業企業發展壯大提供租賃服務。
(五)創新農地擔保制度,解決農業中小企業貸款抵押難問題
修改現行有關 法律 法規,明確農村土地所有權主體,將宅基地歸農民所有,擴大集體用地的使用權,使建在集體土地上的農業企業真正享有包括使用權、收益權、處置權(含抵押)在內的土地經營權。建立農地使用權登記管理制度,引入市場競爭機制,促進農地的流轉,將農地使用權這種固定的財產價值變成流動性較高的價值,優化資源配置,擴充農地貸款資金來源。
(六)放開民間借貸,盡快出臺《貸款人條例》,為農業產業化多渠道融資開辟合法的途徑
實踐證明,一個經濟體健康持續的發展,應該是以民問和社會投資為主體。特別是在當前,不經過銀行體系的實體經濟投資活動,還有助于減少貨幣創造。因此,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順應經濟發展要求,加強對民間融資的引導與規范,盡快制定《貸款人條例》等法律法規,賦予民間融資應有的地位,明確其性質、活動范圍、運作方式和借貸原則等,建立長效管理和監測機制,適時向社會進行信息披露和風險提示,為民間融資的健康發展提供法律和制度保證,以便更好地發揮其彌補農村金融市場信貸資金不足的作用,為縣域經濟和農業產業化發展服務。
(七)加快農村征信工作進程,為農業產業化的持續發展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
一個良好的信用環境,是增加金融有效供給實現經濟與金融互動發展的根本所在。因此,要在現有基礎上加大對農戶、農業中小企業等征信工作的宣傳力度,提高他們對征信工作的認識,促使其逐步建立健全財務管理、統計報表等規章制度,提高與銀行打交道的能力。同時,要不斷完善征信評價機制,規范對農戶、農業中小企業信用評定的管理工作,提高其信用等級,促進農業產業化金融信用環境長效機制的建設。
(八)創新監管制度和模式,對農村金融機構實行差別監管
農村金融服務對象的弱質性,決定了對農村金融機構的監管不能同商業銀行一樣,應給予其更加寬松的監管環境和優惠政策。除了在存款準備金率、存貸款比等方面實行差別監管外,還應在市場準人、資金拆借市場、投資保險、中間業務發展等各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壯大農村金融機構實力,從而支持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摘 要: 農業 產業化是實現 農村 產業結構調整和促進農村 經濟 發展的有效方式,但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首先應當解決的是投 融資 問題。本文在論述投融資問題在農業產業化發展中重要性的基礎上,分析了目前重慶農業產業化過程中在投融資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進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 投融資 對策
1. 投融資問題是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首要問題
農業產業化發展作為一種先進的農業發展思路,是把傳統農業以農產品的商品化、 市場 化為紐帶,將農戶與農業企業(包括農產品生產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農產品儲運企業和銷售企業)和市場三者結合起來,實施農業集約化經營的一個發展過程。農業產業化發展是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必要手段,是農村經濟實現結構性增長的必由之路。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按照c—d生產函數y=f(k,l,m, a),農業產業的產出水平主要取決于投入農業的資本、勞動力、土地和農業技術(廣義)四種生產要素。對于重慶而言,農業勞動力處于絕對過剩狀態,在短期內,農用土地和農業技術的變化不大。由此看來重慶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真正稀缺的生產要素應當是資本,而不是其他要素。因此,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進程將主要取決于資本的投入水平,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投融資問題是重慶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首要問題。具體而言,投融資問題重要性著重體現在一下兩個方面。
1.1 龍頭企業的發展必須解決投融資問題
農業產業化發展中農業企業特別是龍頭企業的培育是一個中心環節,農業企業是農業集約化經營的組織基礎,而龍頭企業則是整合各類農業企業和農業經濟組織的關鍵,通過農業企業可以將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等各環節更加高效的連接起來,因此,必須大力發展龍頭企業,而龍頭企業的發展必須以大量資金投入為支撐。首先,“龍頭”,意味著農業企業生產經營的規模化,農業企業的規?;洜I。一是必須進行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如:建設廠房車間、道路等;二是必須不斷引進大量先進的生產設備和生產技術;三是企業必須不斷以利益機制吸引企業 管理 人才,并對企業的員工和管理人員進行培訓和再培訓;這是農業企業規模化發展即其發展成為龍頭企業的三個基本條件,而這三個基本條件的滿足無一不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其次,龍頭企業必須有處理各種風險的資本實力。龍頭企業通常是以農產品生產、加工、儲運和銷售為依托的農業企業,其顯著特點就是企業的生產經營要受到農業自然風險的影響,而對于農業自然風險的處理機制我國尚不完善,相應的農業 保險 制度尚沒有建立;除此之外,龍頭企業還要受到市場風險的影響,所以,農業龍頭企業要面臨的風險要大于一般企業,對于這些風險的防范和處理,離不開企業自身雄厚的資本實力。
1.2 農產品科技含量的提高需要投入大量資金
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實現和農業經濟效益的提高必須依靠科技進步,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科技含量的提高,有助于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知名度,有助于創造名牌農產品,因而科技含量的提高是農產品競爭力的根本保障。我國近幾年來出現的農產品相對過?,F象可以很好的說明這個問題,市場上出現過剩的一般都是技術含量低、品質欠優而不能真正滿足市場需求的農產品,而真正的技術含量高、品質好的農產品卻供不應求,例如:一方面是我國的小麥生產過剩,而另一方面卻是我們生產面包用的面粉要依靠進口。所以,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須有先進的科學技術作為支持,而農業的科技進步必須以大量資金投入作為推動力。一方面,在農產品生產、加工技術的開發、改進和改良方面,必須有大量的資本投入作為 成本 ;另一方面是除了自主開發和改良以外的高科技引進,農業高科技作為一種知識產權,其引進必須以大量資金作為引進成本。所以,農產品科技含量的提高需要投入大量資金。
2. 重慶農業產業化中投融資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投融資總量不足
在全 社會 固定資產 投資 中,農業投資所占比重一直偏低。以重慶市農業固定資產投資為例,2001年,農業固定資產投資108038萬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1.3%,到2002年為191128萬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也僅為1.9% 。從重慶近年來的固定資產投資 統計 狀況來看,雖然在持續增加,但一直低于全國平均增長率。對于目前的農業產業化發展要求而言,重慶農業投資總量嚴重不足,資金缺口較大。另外,重慶在發展農業產業化過程中還必須處理扶貧開發等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的問題,這更加劇了資金缺口。在總量不足的情況下,重慶農業產業化投資還存在較大的波動性,時高時低,缺乏投資的連貫性。不僅總量存在波動性,而且各投資主體的投資也存在較強的波動性。比如國家 財政 投資、地方財政投資、 金融 機構 投資和農戶投資等都存在不穩定性。
2.2 缺乏充足有效的投融資渠道
農業產業化發展對于任何地區來講都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言下之意單純依靠某一個投資主體的投資很難達到期望的發展水平。因此,要解決投融資問題,必須考慮投融資主體的多元化,在多元的投融資主體當中依據本地實際重點發展某幾個投融資主體作為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主要資金來源。但從重慶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農業投融資主要依靠財政投入和農戶的少量投入,作為擁有投資能力的其他渠道如 工商 企業、金融機構、外資等實際投資水平幾乎在目前的投融資結構中可以忽略。但從現實情況和其他地區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成功經營來看,投融資問題的解決必須是投融資主體多元化,必須充分開拓金融機構、外資等投融資渠道。
2.3 投融資主體定位存在偏差
目前重慶農業投資的主體主要是國家(集體)、金融機構和農戶。從市場的角度來著,投資主體的行為取決于市場導向對其的作用,但其真正的動力則來源于利益的調整。由此推論,作為微觀層次利益的受益者農戶和作為宏觀層次的利益承受者國家,都應該承擔農業投入份額的主要部分。但目前而言,重慶財政的收入能力和農戶的收入水平決定了財政和農戶不能成為投資的主要來源。而具備投資能力的金融機構和工商企業卻缺乏投資積極性;另一個可以考慮的主體即外資投入主體也沒有能夠被有效吸引。這就可以看出重慶目前投融資體制中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應當重新定位各投資主體在投融資體制當中的作用,特別是對重慶財政具體情況而言在投融資體制中的合理定位問題,也就是如何解決金融機構、外資和工商企業以及其他來源的投資主體缺乏內在投資動力激勵的問題。
3. 重慶農業產業化中投融資存在問題的原因
3.1 財政收入有限和農民增收困難
正如前文分析,按照市場原則,投資主體的投資動力取決于利益機制的引導,也就是說,作為農業產業化受益者的政府和農戶,都應當是農業產業化的投資主導力量之一,但重慶的現實情況決定政府和農戶不具備成為農業產業化投資主導力量的能力:一方面,重慶財政收入雖然在近年來一直持續增長,但仍然表現為較大的收支赤字,在2002年時重慶地方財政實現了8523.9億元的收入,但財政支出就高達15255.9億元,收支逆差較大,1990~2002年間,重慶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2.5%,而財政支出年增長高達17.2%;此外,政府財政還要同時面對扶貧開發等一系列棘手的問題,這就大大約束了政府的財政投入能力;另一方面,重慶作為“大農村”,受自然、 歷史 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農業生產效率一直偏低,進而農民增收困難,到2002年時,農民年純收入雖然達到了2476元,但除去農民日常生活開支和農民子女 教育 支出外,所剩的能夠投入到農業產業化當中的資金幾乎沒有。
3.2 金融機構為避免信用風險而“惜貸”
作為具備資金投入能力的商業 銀行 分支機構和農村合作金融組織,近年來開展的資產
業務一直遠低于負債業務總量,重慶市各 金融 機構 2001年和2002年各項存款余額分別為1848.36億元和2284.63億元,而同期貸款余額分別為1636.18億元和1945.42億元,特別是從2001和2002年的 統計 數據看, 農業 貸款在2001和2002年分別為13.01億元和13.08億元,農業貸款占比僅為1%,并且農業貸款總量增長緩慢,2002年農業貸款僅比2001年增長0.5%,遠低于同期金融機構貸款高達18.9%d的增幅。金融機構之所以對農業采取“惜貸”的態度,主要是出于對潛在信用風險的規避考慮。一方面隨著近年來商業 銀行 改革的深化,各金融機構都在努力降低不良貸款率,提高資產質量,另一方面,農業作為基礎產業,存在較大風險,因而 投資 農業就要面對自然風險、 市場 風險、技術風險和經營 管理 風險等風險,在不能有效消除這些風險的情況下,金融機構必然對投資農業產業化采取謹慎態度。
3.3 缺乏外資來源
無論從國外還是從我國東部和東南部的部分地區發展農業產業化的成功經營來看,在投 融資 結構當中,外資是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的一股重要力量,特別是在內資投入能力不足的情況下,考慮如何有效的利用外資是十分必要的。在重慶農業產業化進程中,出于區位、其他自然因素的影響,近年來幾乎很少有吸引外資投資農業產業化的成功案例,這與山東、浙江等地區在農業產業化當中利用外資狀況形成鮮明對比。區位因素、自然等因素在以前看來雖然都是先天的不利因素,但反過來,一方面要看到重慶自然資源的多樣性和比較優勢,另一方面,應當看到整個重慶近些年來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因而對于外資來源少的原因應當從對外宣傳、外資利用方式和渠道方面考慮。
3.4 缺乏投融資的主導力量
農業產業化作為一項浩大工程,所需資金投入數額巨大,因此需要來自各個投資主體的資金投入。按照一般規律,政府和農戶都應當是投入的主導力量,但在農業產業化發展中投融資主導力量的確立往往應當因地制宜,各地應當根據本地實際確立投融資的主導。對重慶而言,目前政府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是投融資的主導,但其投入能力決定這樣的投融資結構的低效性,因而,必須考慮如何正確發揮政府在投融資結構當中的作用,確立政府、農戶以外的投融資主導,發掘潛在的有投資能力的投資主體作為主要投資者。
4. 優化重慶農業產業化投融資結構的對策
4.1 重新定位政府在農業產業化投融資結構中的作用
政府在農業產業化投融資結構當中不能完全充當投資的主導力量,但并不代表政府在投融資結構優化當中不重要,事實上政府在投融資結構的優化中作用十分重要。關鍵就在于政府應當改變以往的直接投入方式,相應的將政府的職能轉換為:努力增加農業投入和為其他有投資能力的投資主體如金融機構和外資創造有利的投資條件并重,引導資金流向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具體項目。這里,一方面應當將有限的財力合理利用,成立專門為龍頭企業服務的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為中小型龍頭企業提供貸款擔保,協助中小龍頭企業改善 財務 結構和生產設施,以解決金融機構投資農業產業化的后顧之憂;從遠期看,對于龍頭企業,在成熟的條件下應當鼓勵其發行股票,促進其股票的上市,逐步以直接融資方式作為重要的資金來源;放松對金融性租賃融資的限制,鼓勵龍頭企業與商業銀行之間以設備租賃的方式進行融資合作。另一方面,在政策制定上,應當參照東部和東南部分地區的做法,采取更為積極靈活的政策加大吸引外資力度;在宣傳方面,政府應當利用多種渠道和機會加大對重慶農業產業化投資收益潛力和投資 環境 的宣傳,使外界加深對重慶農業產業化投融資環境的了解。
4.2 大力扶持 農村 中小金融機構
在眾多金融機構當中,農村中小金融機構(主要指合作金融)在投資農業產業化當中具有先天優勢,首先,在邊際收益和邊際 成本 比較方面,農村合作金融由于其人員和網點優勢,加之對農村環境的熟悉,在向農業企業提供融資時進行信息收集、分析和風險管理方面有較大的比較優勢,這樣可以相對其他金融機構而言在這方面有較低的邊際成本。同時,合作金融機構向農業企業提供金融支持的邊際收益主要依賴于貸款利率水平、浮動權和浮動范圍,利率浮動范圍越大,其邊際收益就越大。其次,對于農村合作金融而言,在城市已經有了競爭激烈的各家商業銀行,因此,沒有必要舍本求末,將業務范圍向城市延伸;相反,在農村,當前大部分商業銀行的網點已經從農村收縮,只有農業銀行少量網點和農村合作金融,加之農村合作金融長期立足農村,在農村地區的網點和人員都有較合理的分布,便于開展金融服務。這樣的經營環境下更能顯示出合作金融的優勢。但同時農村又面臨種種約束,如資本實力、風險管理能力等,這就需要一方面由政府主導建立擔保基金,降低這些金融機構的貸款風險,另一方面需要鼓勵資本具有實力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在一定范圍內實行兼并重組,擴大農村金融的資本實力。同時,要擴大和豐富農村合作金融的業務范圍,增強業務能力,在這些金融機構開展適應農業企業發展需要的各種貼現、匯兌、信用證等業務,在成熟條件下,農村合作金融亦可應規模農業企業的要求開展國際業務。
4.3 充分發揮利用外資的潛力
在重慶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利用外資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以實現的。首先,從 經濟 學 角度分析,農業產業的效益和農產品的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本地的資源稟賦,而重慶在許多自然資源上有其獨特優勢,如重慶豐富的 藥 材資源、良好的綠色食品生產條件等,這意味著投資重慶農業產業化能帶來良好的收益;另一方面,重慶在勞動力成本等方面也具備比較優勢,加之今年來重慶基礎設施和重慶大環境的改善,都使利用外資成為現實的可能。但這里應當重點提出的是,在利用外資方面除了政策優惠和加大宣傳外,還應當注意拓寬利用外資的渠道,豐富利用外資的方式;一方面要繼續爭取間接利用外資,另一方面應當重點加大直接利用外資的規模,在外資直接引進方面,除了鼓勵外商直接投資重慶農業產業化發展外,同時也可以積極采用融資租賃、合作開發、并購、bot等形式引進外資項目。
4.4 合理控制資金的投向
資金在重慶農業產業化發展中是最稀缺的資源,所以,對資金投向的控制也十分重要。在資金投向方面,應當首先考慮龍頭企業發展的資金需求,因為龍頭企業在產業化發展中作用特殊,龍頭企業的壯大和發展,將對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強大的組織依托力量,將起到積極的帶動作用,最終實現企業發展 農民增收 農民增加投入 企業進一步發展的良性循環;其次,應當增加對農業和農業企業科技進步的資金投入,只有科技含量高,品質優良的農產品才能在市場上具備強大的市場競爭力,因此,對農業和農業企業科技的投入關系到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整體效益,必須以戰略的眼光加大對農業企業科技開發和技術引進的資金投入。
【摘要】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體現和主要內容,是我國農業今后發展的一大趨勢。農業產業化經營就是實行農業企業化運作,采取種養加、產供銷、農工貿一體化方式,實現農業生產經營的規?;?、集約化和效率化,最終達成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的效果。
【關鍵詞】農業產業;聯產承包
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既是我國目前市場經濟整體發育水平達到一定程度所提出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國農業經濟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需要,實現質的跨越提出的內在要求。
近幾年來,中央一再強調指出,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要保持長期不變,在這一大的農村基本經濟制度框架內,如何揚長避短,適應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變化的需求,加速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確保農民增收,便成為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實際上,大力推行農業產業化經營正是處理和解決當前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所面臨一系列難解之題的一個最為有效的舉措。
首先,從生產環節上看,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彌補聯產承包責任制自身難以克服的弱點和不足。在聯產承包制下的以戶為單位的生產經營方式,規模細小,經營分散,經濟實力薄弱。當農業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單靠農民個人力量顯得越來越為有限,很多農戶既沒有擴大生產規模,實現集約化經營的基本資源條件,又缺少依靠科技手段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資本投入實力,因此很難突破傳統農業的生產經營模式的束縛,這樣生產上不去,農民收入的提高也就成為無源之水。通過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將分散的農戶聯結為一體,通過產前、產中和產后的服務鏈條,把每個農戶都納入到現代化大農業生產系列之中,真正實現生產的“統分結合”。通過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大大發展農戶的企業化經營、農場化經營和定單農業的發展,推動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廣泛的應用,通過國內和國際間的分工和協作,充分發揮地域經濟的資源優勢、品種優勢,促進農業經濟全方位發展和進步。農民的增收也就有了充分的保障。
其次,從流通環節來看,聯產承包制本身存在著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一家一戶和彼此封閉的生產經營單位,割斷了生產與市場的內在聯系,當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特別是市場供求關系由供不應求轉變為供過于求以后,由于絕大多數農民所占有的市場信息有限,加上市場調節滯后性的影響,很多農民難以正確把握市場的波動或盲目跟著市場走,往往陷入市場虛假信號的陷阱,或是產品銷售受阻,或是賣不出預期的價錢,有時甚至出現豐產不增收或是豐產減收的情況。通過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在農戶與市場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將農戶分散性的小生產融入到大市場之中。
第三,以戶為單位的聯產承包制,難以抵御各種突如其來的風險。包括市場風險、自然災害風險、行政干預風險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戶為單位的生產經營體制,可以使少數頭腦靈活,市場預測較為準確的農戶富裕起來,率先步入小康行列。但對大多數農戶來說,在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之下,很難規避無時不在的各種風險,從較長時期來看,必然會出現大量生產難以維持甚至破產的農民,形成兩極分化。通過產業化經營,可以大大增強廣大農戶抵御風險的能力,走共同富裕之路。一方面,通過產業化經營,可以將農戶的生產、經營各項活動統合起來,種養加、產供銷、農工貿形成有機整體,并與市場聯通起來,從而可以從整體上減輕市場波動、突發的自然災害給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帶來的不利影響;另一方面,在產業化經營過程中,產業的各鏈條和各環節結為整體,形成合力,在產業鏈中構建起有效的信息溝通和反饋系統,當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馬上會引連鎖效應,迅速做出應對反應,從而最大限度化解風險,降低損失;另外,行政性干預對于農戶來說也是引發風險的因素之一。
第四,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充實、鞏固和完善聯產承包制的有效手段。可以說,農業產業化賦予了聯產承包制以新的內容和新的生命力。在統分結合的雙層體制下,農業產業化經營在生產環節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分”的優勢,在保障農民生產自主性的前提下,通過利益誘導,充分調動起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又以市場為紐帶,通過產業鏈的延伸和銜接以及社會服務化體系的確立,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在整體上將農戶的生產經營活動又統一起來。這種“統”,不是行政上的管理,而是經濟上的,以利益為目標的“統”。這種統分結合,可以在農業產業上各環節給農民帶來豐厚利益。僅以農產品加工環節為例,價值1元的農產品,經過加工處理后,在美國可以增值3.75元,日本可以增值2.2元,而我國只有0.38元。這一方面說明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低,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國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潛力巨大,農民可以從中獲取相當可觀的收益。
第五,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提高農業比較效益,充實農村現實經濟基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對資源的配置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比較利益的作用下,資金、技術、土地、人才等生產要素必然要由比較利益低的部門向比較利益高的部門轉移。而從目前來看,農業與其他部門相比,比較利益明顯偏低,從而導致現有的農業資源大量流失,不僅嚴重削弱了農業的基礎地位,而且也對現行農村基本經濟制度的鞏固帶來威脅,這是目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面對的不可回避的現實重大問題。通過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大幅度提升農業專業化水平和技校水平,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為一體,實現城鄉市場的結合,加速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對接,提高農業的綜合獲利水平和能力。如在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從事種植和養殖的農戶,不僅可以從直接的產品生產中獲得利益,有的還可以獲得流通環節的利潤返還,還可以分享加工業和服務業的部分利潤。這樣,隨著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廣大農民可以安心從事農業生產,這對于整個農村的全面發展都是極為必要的。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基礎還很脆弱,產業化經營還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要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加以開展。但最終的目的是促進農業生產力發展,協調農業生產關系,促進農民增收,在聯產承包制基礎上,加速農業現代化和國際化的進程,使廣大農民盡快步入全面小康社會。
摘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有利于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斷加強龍頭企業內部制度建設,加強龍頭企業間的協調配合,形成產業集群,創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產品,大力拓展國內外市場,積極探索龍頭企業發展新模式,以推動我國農村經濟不斷向縱深發展。
關鍵詞: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經營;傳統農業;現代農業
一、我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現狀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的農業產業化得到進一步發展,已形成一定規模,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顯得尤為突出。就全國來看,進入21世紀以來,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一直呈現出較好的發展勢頭。
(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數量和實力增長較快。2001年,我國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發展到66000多個,其中龍頭企業帶動型的有27000多個,占41%;中介組織帶動型的為22000多個,占33%;專業市場帶動型的為7600多個,占12%;經紀人、專業大戶帶動型的為9600多個,占14%。2002年,我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繼續發展,其營業額達1042億元,利潤264億元。龍頭企業固定資產總額達4693億元,比2000年增長52.8%。銷售收入為9461億元,其中銷售收入億元以上者達1762個,增長62.3%。2003年,監測合格的350家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總資產規模平均為8.1億元,比2001年第一次監測時提高30個百分點左右;平均固定資產規模3.2億元,提高20個百分點左右;平均銷售收入9.7億元,提高20個百分點左右。截止2004年底,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已超過10萬個,帶動7000多萬農戶,每戶平均增收100多元,初步形成以580多家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為核心、2700多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為骨干的新局面。國內各地區積極引導龍頭企業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多種組織形式,與農戶形成利益共同體。在582家國家重點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方式中,合同方式占83.7%,合作方式占10.1%,股份合作方式占1.4%,其他方式占4.8%。
(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地區分布不均衡。目前,我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中部及西部地區龍頭企業數量及規模相對較小,表現出明顯的地區不均衡性。就東南沿海地區的江蘇省來說,2007年初,全省規模以上龍頭企業有3657家,總銷售收入1823億元,其中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28家,省級龍頭企業達200家。浙江省紹興市擁有農業龍頭企業1100家,其中省級以上重點農業龍頭企業23家,2006年龍頭企業實現銷售額189.6億元,利潤12.8億元,農產品加工值達155億元,聯結基地728.9萬畝,帶動農戶169.7萬戶。而中西部地區龍頭企業的發展則有所不同。湘西自治州政協調研組2004年9月上旬對湘西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狀況的調查結果表明,全州只有2家國家級龍頭企業、3家省級龍頭企業、9家州級龍頭企業,資產總額只有11億元,遠遠低于東部沿海地區一個地級市的水平。
(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有明顯的地域性。我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有非常典型的地域性。它的主導產業往往是以當地的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發展的基礎基本上是立足于本地,然后再逐漸向外擴展。當然,這些龍頭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要突破本區域的界限。如今,我國東部發達地區的一些龍頭企業利用自身的經濟實力,大力開展有關業務,將經營觸角擴展到中西部地區。據統計,2004年我國共有1164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從事跨區域經營,并且許多龍頭企業開始向多產業、多品種、產加銷一體化經營方式發展。
(四)各級財政對農業產業化的支持力度逐漸加強,國際化經營勢頭顯現。據統計,2003年和2004年,我國省級財政扶持農業產業化資金達33.6億元,中央財政從1995年到2003年,支持農業產業化資金總量達12億元。2004年,江蘇省全省引入“三資”達167億元,較2003年增加46億元,增幅達38%。龍頭企業積極向國際市場進軍。2003年,監測合格的國家重點企業中有295家企業具有出口經營權,創匯額達44億美元。其中單個企業出口創匯超1000萬美元的有80多家,超過3000萬美元的有40多家,超過5000萬美元的有20多家,超過1億美元的有6家。
二、我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目前還處于初步興起階段,總體水平不高,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有:
(一)龍頭企業的整體實力偏低,覆蓋面較窄。我國的農業產業化起步較晚,發展過程較短,因而無法形成數量眾多、實力雄厚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目前,各地雖然已出現一些龍頭企業,并且這些龍頭企業確實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起較大的推動作用,但各地的龍頭企業往往從地方利益出發,各自為戰,沒有形成有效的合作體系,有的甚至還搞地區封鎖,這就限制了自身的發展。同時,各地農業企業的規模有限,相互間的競爭力有限,無法形成重組兼并的浪潮,這對農業產業化整體水平的提高非常不利。我國農業產業化的覆蓋面較窄,目前只有50%左右的覆蓋面,而發達國家中的美國、日本、荷蘭等國則早已超過80%。就龍頭企業方面來看,我國的龍頭企業所占比重及整體實力也大大低于西方發達國家的水平。
(二)龍頭企業的發展程度較低,帶來的經濟效益相對較低。我國各地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程度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處于較低的水平。各地龍頭企業之間往往各自為政,自求發展,出現各地區間龍頭企業的重復設立,致使其規模和發展程度長時期處于較低的水平,很難有大幅度提高。對有限農業資源的爭奪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龍頭企業間的矛盾,引起了相互間的爭奪,這給我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帶來一系列不利影響。由于農業產業化的程度較低,公司與農戶間的協作還不密切,這就增加了成本支出,減少了利潤。據測算,價值1元的初級農產品,經加工處理后,在美國可增值3.7元,日本為2.2元,中國只有0.3元。較低的利潤水平又會影響龍頭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三)龍頭企業的實力較弱,沒有形成足夠的控制力,產業集群的形成過程緩慢。全國各地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雖然不少,但由于沒有相對統一的管理,因而發展速度較慢,實力擴張有限,始終難以發展成規模巨大、實力雄厚的大型農業產業化企業集團。因此,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移的步伐較慢,所起的作用也不大。同時,一些地區龍頭企業在當地所占的比重并不高,對所在地區其它企業的控制力較弱,使其發展受到影響,這種情況在中西部地區表現得更明顯。如,湖北省鄂州市雖有20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但規模都不大,集約化程度也較低,對農業產業化發展所起的促進作用有限。
(四)對龍頭企業的發展缺乏統一規劃,沒有形成有效的合作機制。我國各級政府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給予了大力支持,在政策和措施上都給予充分重視。但由于各地的實際情況不同,各地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支持力度也有所不同。有些地區沒有統一規劃,任龍頭企業自由發展,致使農業產業化的合作體系難以形成,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對資源利用的低效率反過來也會阻礙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和合作機制的形成。對發展中存在問題的認識不夠,致使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及其它企業的發展存在一定隱患,這些隱患妨礙了合作的進一步發展,給龍頭企業的發展帶來了不良影響。
三、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對策
為盡快發展現代農業,提高我國農業產業化的整體水平,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來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大力培育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龍頭企業,逐步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制訂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進一步完善有關制度體系的建設。要重新認識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重要意義,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頒布來推動龍頭企業的發展。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要把農業產業化當作一件大事來抓,要充分利用各種有利因素,適時制訂出臺一系列有關政策措施,充分發揮政策導向作用,以改革促發展,以制度促提高,通過完善制度體系建設,推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作為龍頭企業也要緊跟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不斷加強自身內部各種制度的建設,建立健全各種規章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來規范企業的經營行為,使龍頭企業的發展能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之上,使其發展后勁更足。
(二)發揮各自優勢,不斷探索農業產業化發展新道路。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在發展農業生產上,各地都有其自身特色。如何發揮各自的優勢,推動農業產業化的順利進行是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一個大問題。目前我們面臨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如何發揮各自優勢并使優勢的發揮能切實收到實效。我國的農業產業化模式主要有三種類型:龍頭企業帶動型、中介組織聯動型和合作社一體化。要大力發展龍頭企業帶動型的農業產業化新模式,發揮龍頭企業的帶頭作用,用新模式推動企業化經營的發展。要改變各地區普遍存在的“種(養)什么加工什么賣什么”的傳統產業化模式,代之以適應現代農業要求的“市場需求什么一加工什么一種植什么”的新的產業化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拓寬農業發展路徑,增加產品的銷售,提高農民收入水平。通過典型事例的宣傳,拓寬農民的視野,使農戶由過去的單純關心農業生產變為關心農產品未來的銷售。使農戶逐漸擺脫傳統的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的生產模式,轉而從事多種農業經營,在經營過程中去改造傳統的農業經營方式,最終發展現代農業。
(三)加強龍頭企業間的分工合作,積極培育龍頭企業集群。要按照專業化分工的要求來從事經營,將上下游企業有機地聯結到一起,通過分工協作的方式,充分發揮各協作單位的功效,使其各司其責,各盡其事,共同組成一個產業鏈條并使之發揮應有的作用。龍頭企業對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進程十分重要。因此,各地區應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大力發展適合本地區的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的發展,帶動其它中小企業的發展。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組建農業產業化企業集團,形成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產業園區,充分發揮產業園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形成以農產品加工業為核心的農、工、科、貿為一體的新型產業基地,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國內一些地區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可喜的成績。如,廣東省圍繞龍頭集團公司的發展,把關聯農場改造成它的農業分公司或生產基地。廣東東方劍麻集團完成對墾區劍麻種植、加工、銷售企業的聯合重組,形成廣東農墾集團在劍麻產業上的龍頭公司,年產葉片33.7萬噸,年產直纖維1.8萬噸,成為全國最大的劍麻種植、加工和出口企業。
(四)打造名牌產品,增強龍頭企業的競爭力,不斷拓展國內外市場。作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應以國內外大市場為著眼點,努力提高企業的現代技術裝備水平,要創造出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的國際知名品牌,通過名牌戰略的制訂與執行,不斷拓寬企業的發展方向,增強企業的競爭力。一個名牌產品可帶動其它相關產品生產和銷售,對農業產業化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從事乳產品生產和加工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內蒙古伊利集團和蒙牛集團,就將牛的養殖戶和本企業聯結在一起,形成了“公司——養殖戶”一體化的生產組織模式,并逐漸創造出了屬于自己的名牌產品,擴大了其在國內市場的份額,奠定了在國內同行業中的優勢地位。吉林省的德大集團也是采用這一模式,將肉食雞養殖戶和大豆種植戶與公司密切聯結起來,形成一條龍式的專業化生產,逐漸擴大對國內外市場的開拓。
(五)大力開展科技創新運動,提高龍頭企業的技術水平。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作為農業產業化的排頭兵,要大力進行科技創新活動,通過科技創新不斷開發新產品。政府有關部門也要加大對龍頭企業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龍頭企業的產業化水平。要積極引導龍頭企業與科研院所及高校進行聯合協作,將現代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提高龍頭企業的產業化水平。要積極引導龍頭企業參與“星火計劃”和“良種工程”計劃的實施,通過國家有關政策及資金的資助,將最新科技成果引入龍頭企業,開發出適應市場需求的新產品,滿足社會需要,促進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提高。要形成一系列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以新產品、新技術去引領企業的發展,在創新中發展,在發展中去創新,形成創新與發展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局面。
(六)加快招商引資步伐,為龍頭企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龍頭企業自身及各級政府要加快招商引資的步伐,加大龍頭企業吸引國內外資金的步伐,利用其他地區的資金來加快龍頭企業的發展。在這方面,東南沿海地區走在了前面。江蘇省阜寧縣2001年就實施了“農業招商引資百日競賽”和“農業項目推進年”等活動,大力扶植農業外向型龍頭企業發展。中部地區近年來也加強了這方面的工作。各級政府要著力塑造好適合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內外環境,加大對龍頭企業所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搞好硬環境建設。同時,在稅收方面,在國家政策允許的范圍內,盡量向龍頭企業提供稅收優惠,減輕它們的納稅負擔,以降低企業產品成本,提高贏利水平。銀行等金融機構也要積極為龍頭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可考慮對龍頭企業實行不同于其它企業的優惠利率,優先支持龍頭企業的技術改造和新產品開發活動,同時組織專項基金,對龍頭企業提供專項支持。還要加快龍頭企業與國內外其他相關企業的合作,在合作中不斷壯大企業的規模,拓展企業的發展空間,實現規?;蛯I化生產,增強龍頭企業的整體實力。
總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是我國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反映農村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動我國農業由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的一支重要力量。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我們要積極給予支持,大力促進,使其能在新的歷史時期、新的條件下得到迅速發展,使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能為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農業產業化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經濟發展的內在需要,是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國農業產業化經歷了10余年的發展,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必須清醒看到,目前,我國農業產業化總體水平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我國農業產業化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依然很低,發展中還存在龍頭企業規模小、龍頭企業與農戶的結合仍較松散等許多問題,需要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研究農業產業化,以推進農業產業化的快速發展。本文試圖通過分析臨武舜華鴨業的成功發展歷程在這方面作些探索。
一、臨武山水鴨天下
湖南臨武鴨是我國八大名地方麻鴨之一,又是古代皇家貢鴨。作為臨武鴨產業的國家級龍頭企業——臨武舜華鴨業發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10月。公司自創立以來,始終貫徹“服務農民、報效社會”的經營宗旨和“名在質量、利在創新”的經營理念,不斷發展創新,構建了“公司+協會+農場”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獲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一)龍頭企業規模不斷壯大,帶動能力不斷增強
目前,舜華鴨業已建成現代化加工廠2個,種鴨場3個,規模養殖場106個。2005年出欄加工達到550萬羽,實現銷售收入2.8億元,實現利稅總額2670萬元。帶動農戶23600戶,戶均增收1160元。
(二)產品不斷優化,品牌影響力不斷增強
產品由過去的鹵鴨發展到現在的香辣鴨、板鴨、鴨肉粽等8大類70多個品種產品,產品暢銷全國20多個省市,遠銷香港及南非等地區和國家。2004年“舜華”商標被認定為“湖南省著名商標”,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應。
(三)基地建設初具規模,養殖基地與龍頭企業的關系更加緊密
舜華鴨業產業的發展帶動了鴨業生產基地的建設。目前,有規模養殖農場106個,平均養鴨10萬羽以上。同時通過協會與公司簽訂合同,既解決了家庭式生產與市場脫節的矛盾,又解除了舜華鴨業的原料的后顧之憂,從而使基地與龍頭企業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
(四)農民收入得到保障,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出路得到拓展
“公司+協會+農場”模式的創新,使農戶有了公司和協會的多項服務保障,養殖農場農戶每養殖1羽鴨可獲利1.5~2.0元,為農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隨著產業的發展壯大,還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了新的出路,現今,公司員工有850人,直接安排農村和街道剩余勞動力近800人,帶動種養殖農村勞動力近9萬人。
二、創新發展:從“丑小鴨”到“天鵝”的蛻變
臨武舜華鴨業公司在實現臨武鴨產業化的過程中,一直在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產業化發展模式,通過不斷摸索總結產業經營模式,走出了一條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希望之路,實現了從“公司+農戶”到“公司+基地+農戶”再到“公司+協會+農場”的三次跨越式發展,從“丑小鴨”成功蛻變為“天鵝”。
(一)“臨武鴨模式”的演變
1、“臨武鴨模式”的雛形:“公司+農戶”
1996年,臨武鴨業公司實行“公司+農戶”模式,由公司與養鴨戶簽訂購銷合同,鴨農按照合同約定養殖臨武鴨,鴨業公司按照合同約定收購臨武鴨。從“臨武鴨模式”的實踐看,由于公司無法完全監控臨武鴨的養殖質量,導致加工成品質量不過關;另外,由于農戶分散,計劃性不強,養殖難以控制,養鴨成活率僅為70%,無法取得規模效益,因而該模式不久便被淘汰。
2、“臨武鴨模式”的發展:“公司+基地+農戶”
1999年10月,舜華鴨業公司成立,提出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模式。由公司開發養鴨基地,統一提供鴨苗、防疫、調配飼料,鴨農參與到基地生產中去。從“臨武鴨模式”的實踐看,第一,由于少數農民短視,基地不足以制約養鴨戶。當公司試圖借助鄉村的集體力量,通過簽訂基地建設合約,以此把分散的農民按原有的行政劃分來組織起來,以達到專業化、規?;a,取得效益。實踐證明,以行政命令式的行政組織——村委會這一有著多元化社會目標的組織難以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發揮中介組織的效率,更違背市場機制的運營,難以奏效。第二,農戶分散經營,是獨立個體,現實利益太強,合同信譽度差。同時,對鴨子也不便于防疫管理,一旦發現死鴨,極易發生大規模感染傳播,造成整個基地癱瘓。第三,“一家一戶一口塘”連起來形成的基地,在養殖過程中遇到了基本農田有限的新問題,規模發展遇到瓶頸。因而該模式也被淘汰。
3、“臨武鴨模式”的深化:“公司+協會+農場”
從2003年開始,舜華鴨業公司通過不斷探索,提出“公司+協會+農場”的產業化新模式?!肮?協會+農場”的運作方式是,首先由公司根據市場需求預測,通過契約與合同和協會或農場約定本年度生產的數量、品種及主要的品質和技術指標。協會會同公司再把生產任務分解落實到各個農場農戶。農副產品收獲后,由協會(或與公司一起)驗收、收購。從“臨武鴨模式”的實踐看,公司鼓勵、支持和幫助養鴨大戶利用全縣閑置的山塘水庫辦農場,由分散的小規模經營逐漸轉向農場規?;B殖。通過協會將農戶擰成一股繩,減少了利益主體,大大提高了養殖效率。公司與養鴨戶形成了穩固的契約關系,具有很強的帶動能力和明顯的規模效益。
(二)“臨武鴨模式”的創新
1、組織形式的創新——協會與農場的引入
“臨武鴨模式”通過由“公司+農戶”到“公司+基地+農戶”再到“公司+協會+農場”模式的轉變實現了組織形式的創新。協會由公司引導,農民在自愿的原則下組織起來,協會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信息、調劑資金、協調生產、幫助交易談判等等。農場由幾戶、十幾戶農民自發成立,采取合伙、股份合作等方式經營。協會與農場的引入,一是有利于在合作組織范圍內成員互相間了解、信任和監督。中國農村是一個典型的靜態社會,通過地源關系、親緣關系,農民之間不僅相互了解,而且存在著相互監督和道德約束。因此,協會和農場能夠對分散農戶的機會主義進行監督和約束,從而彌補了前兩種模式的組織缺陷。二是有利于節約簽約、執行和監督契約的成本。養鴨協會和農場的介入,公司只需和協會或養殖農場簽訂合同,由一方對多方(散戶)到一方對幾方(農場和協會),監督起來也比較容易,更較大程度地降低了交易成本。三是有利于企業與農戶之間購銷關系的穩定,公司、協會與農戶之間的組織關系較以前更為緊密。
2、風險利益保障機制的創新——“三統一”服務與“5、4、3”扶持政策
在鴨子養殖過程中,為確保臨武鴨品質,公司組建了下屬控股子公司——臨武鴨養殖公司,成立了臨武鴨養殖協會,對養殖戶統一發放純種臨武鴨苗、統一防疫治療、統一飼料經營。通過“三統一”服務,一方面使農戶養殖的鴨子達到“無疫病、無違禁添加劑和無規定藥物殘留”的“三無”安全要求,確保了鴨子的質量和安全;另一方面提高了鴨子的孵化率和成活率。目前,臨武鴨種蛋孵化率在95%以上,養殖成活率在90%以上,降低了鴨農經營風險,提高了養殖效率。
為進一步發展臨武鴨產業,促進農民增收,公司積極探索,在龍頭企業、養殖公司、信用社、農戶之間建立四方信貸機制,并建立了風險保障機制:對養殖戶實行“5、4、3”的扶持政策,即養殖戶每養1羽臨武鴨,信用社給予貸款5元,舜華鴨業公司給飼料款4元,養殖戶自籌資金3元。公司還設立臨武鴨養殖風險基金,由財政出資10萬元,公司出資20萬元,養殖戶按實際交鴨數量每羽上繳0.05元共同籌措。基金由臨武鴨養殖協會按照“??顚S茫鋈奔囱a”的原則掌握使用。對那些因自然災害、疫病、意外導致一次性損失在500元以上的養殖戶,經鑒定給予適當補償。從公司方面看,公司統一發放鴨苗,每羽鴨苗可獲利0.2元;統一飼料供應,每噸飼料可獲利50元;通過深加工,每羽鴨可獲利1元;統一防疫,自制蛋黃疫苗、大腸桿菌疫苗還可獲利。臨武鴨產業化環環得利,企業與農民共同發展。
3、技術開發培訓機制的創新——技術開發與技術培訓職能的分離
在前兩種模式中,養鴨農戶的技術培訓是由公司出面解決,采用“公司+協會+農場”模式后,技術開發由公司負責,而技術培訓與推廣由養鴨協會負責。職能的分離一方面有利于企業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生產經營中去,向專業化、規模化方向更快地發展,更好地帶動農民致富和區域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協會發揮科研機構、政府的技術推廣部門與農民之間的橋梁作用。總之,與前兩種模式相比,“公司+協會+農場”在穩定契約方面具有較大的組織優勢。當然,它仍然存在著一些信息和履行方面的制度缺陷。應當肯定的是,正在興起的農業產業化是我國農村制度的又一次深刻變革,而產業化組織模式的創新則是這一變革的先導和支撐。農村經濟組織創新的意義即在于把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等活動穩定地聯接在一起并使之一體化,以提高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真正解決“小農戶、大市場”的矛盾。
三、成功的奧秘和經驗啟示
推進農業產業化,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趨勢。舜華鴨業的“臨武鴨模式”對此進行了有益探索,可以從中得出諸多有益的啟示。
(一)農業產業化組織形式必須與產業發展的具體情況相適應。而不應搞“一刀切”
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農業產業化組織形式的發展同樣是一個組織程度由低到高,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過程。隨著產業化發展,舜華鴨業根據鴨業生產加工的特點,從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出發對產業化組織形式和利益聯結機制適時進行創新,從“公司+農戶”到“公司+基地+農戶”再到“公司+協會+農場”,逐步形成了企業、協會、農場三者分工協作和“利益均沾,風險共擔;聯利聯心,共同發展”的經濟共同體。從生產關系角度看,這是一種體制模式,它能夠將農民家庭同相關組織,按照產業聯系和利益關系,組成生產經營共同體甚至命運共同體,優勢互補、分工協作,有效地防止利益結構的扭曲和失衡,克服了家庭經營“一小二散”的問題,適應了當前產業化發展的需要,是新型的農村社會主義市場關系,是促進家庭經營走向現代化規模經營的有效組織形式??梢?,農業產業化具體組織形式要根據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出發加以選擇,并不斷進行完善和創新。
(二)社會化大生產的龍頭企業必須有現代農業生產方式相匹配,家庭農場、合作制和股份制農場將成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的主要組織形式
根據產業經濟理論,專業化分工、協作不僅擴大市場交易規模,而且促進企業的創立和發展。當農業的發展更多地利用工業分工的成果并同時與工業品的交易規模增大的情況下,農業的傳統生產方式將逐步讓位于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在現代農業生產方式中,應該以農場生產經營為主,龍頭企業和各種專業化服務組織進行社會化的服務,是一種市場或契約聯結下的與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相匹配的生產組織方式,農場只從事生產,而產前、產中、產后的各種服務都由社會分工產生的龍頭企業和各種服務組織(龍頭企業、合作組織、技術協會、行業協會等)提供。
臨武鴨最初由農戶零星飼養,生產水平低,經營效益低,后來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推進經營資源向企業和養殖大戶集聚,在建立養殖基地的基礎上培育和發展一大批養殖農場(基本上是家庭農場或者合作制農場),使產業規模得以迅速擴張和穩固,企農經濟效益都有明顯提高?!芭R武鴨模式”成功經驗和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表明,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龍頭企業必須有現代農業生產方式相匹配,家庭農場、合作制農場和股份制農場將成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的主要組織形式,從而不斷推進專業化、規?;藴驶a,有效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和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
(三)協調利益分配必須充分發揮中介組織的作用,中介組織的發展將成為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潤滑劑
多元參與者主體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營利益共同體,是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其中,利益分配問題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系統中最核心的問題。在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中介組織能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和在市場中的談判地位,促進龍頭企業與農場(農戶)之間利益的合理分配,成為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潤滑劑。“臨武鴨模式”為我們提供的成功經驗是,充分發揮專業協會的功能,以產品為紐帶,協調農企利益關系、增強相互信任和理解,可以將不同經營主體形成合力,通過“專業化分工+社會化服務”,形成規?;洜I,生成規模效益,使產業化鏈條內部的組織化程度進一步提高,聯系更加規范、緊密、協調,有效實現了養鴨產業由傳統飼養變為規模飼養、由傳統經營向現代規模經營轉變。
(四)增強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必須不斷進行自主創新
龍頭企業經濟實力、競爭能力的強弱和產業牽動能力的大小,直接決定著產業化經營的規模和成效。而龍頭企業競爭能力的強弱和產業牽動能力的大小關鍵在于自主創新。在一定意義上,技術創新是農業產業化的靈魂所在,農業科技開發和應用的水平直接決定著農業產業化的水平;市場需求是第一需求,得市場則得天下,沒有市場,產業、企業無法生存更無從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龍頭企業市場開拓力度的強弱直接關系到產業化經營的成敗;而制度創新是激發企業活力和調動要素生產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對企業的發展壯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舜華鴨業堅持“名在質量,利在創新”,成立了專門的研究開發部,并與華南農業大學、廣東仲愷農業技術學院等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積極推進技術創新;建立銷售網點1800多個,并通過廣告宣傳、抽獎旅游等活動,形成了強大的營銷網絡,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日益擴大;積極推進生產組織方式、風險利益保障機制的創新,積極進行股份制改造,并以此為基礎完善內部制度,將管理層和員工通過股權和制度緊密聯系在一起。通過以技術、營銷、產權為主的自主創新,從根本上增強了企業內部活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表現出強勁的優勢,有效地承擔起龍頭企業的產業帶動作用,達到了“創一個龍頭、牽一群產業、活一方水土、富一方百姓”的目的。“臨武鴨模式”的經驗表明,自主創新不僅可以為傳統產業注入強勁的活力,而且能夠不斷拓展產業的發展空間,具有提升產業競爭能力和帶動能力的巨大能量。
(五)產業化持續健康發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科學引導
由于農業的弱勢產業地位和市場機制的失靈特征,農業往往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中處于不利地位,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政府必須采取一些支持、保護和引導政策,特別是在產業化初期更要“多予、少取甚至不取”,著力解決好基地(農場)、龍頭企業和市場自身難以解決的困難和問題。因此,合理進行政府角色定位,有效發揮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功能作用,是確保農業產業化健康發展的基本前提。但是,對政府功能作用的肯定絕不意味著可以對農業產業化過程無所不包的過度介入,而是要充分尊重市場規律,尊重企業和農民的意愿和經營自主權,不直接干預企業內部的經營活動?!芭R武鴨模式”的成功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臨武縣委、縣政府在臨武鴨產業化初期重點在品種改良、疫病防治、技術培訓、藥品飼料供應、資金融通等基礎設施和服務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為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其后在整體布局規劃、政策信息引導、協調利益關系、維護經濟秩序等方面,充分發揮協調、指導、服務、保障的職能,著力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摘要]臨沂市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存在利益聯結機制不緊密、運作機制不完善、龍頭企業輻射帶動能力不強、基地建設滯后、優惠政策落實難等問題;其解決對策為大力培育發展一批實力雄厚的龍頭企業、積極探索和完善農業產業化運行機制、加速培育和完善市場體系、全面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大力發展開放型農業、引導和規范農村土地流轉。
[關鍵詞]臨沂市 農業產業化 農業標準化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1.利益聯結機制不緊密。大部分農產品加工企業與基地和農戶之間還停留在以產品買賣關系為基礎的較低層次的產銷合作上,沒有真正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經濟利益共同體,企業返利于農戶的很少?!坝唵无r業”由于受市場行情變化和企業、農戶信用程度的限制,很不規范,產、加、銷脫節現象仍然比較突出。
2.運作機制不完善。多數合作經濟組織只是初級聯合,極不穩定。由于受追逐各自利益最大化影響,各方只顧眼前利益,發揮不了合作經濟組織的作用。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章程不健全,農戶和合作社的責權利關系不夠清晰,組織化程度不高,發展規模小,輻射帶動面小,經濟實力弱,結合層次低,合作領域窄,服務功能不強,內部運行機制不夠規范。
3.龍頭企業輻射帶動能力不強。從龍頭企業加工產品來看,多是附加值低的粗加工產品,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制品少,知名品牌更少。從龍頭企業的規???大多數農業龍頭企業存在資金不足、規模不夠大、機制不完善、科技含量低等問題。
4.基地建設滯后。產業規模小而分散,很難形成種、養大戶,客觀上制約了產業化發展,不利于規模的形成和基地的發展。產業化基地建設、龍頭企業發展還不平衡,部分鄉鎮尚未形成自己特色的產業基地。
5.優惠政策落實難。一些政策操作性不強,對政策的實施對象和主體不夠明確。一些政策由于涉及部門利益,落實起來比較困難。
二、對策和建議
1.大力培育發展一批實力雄厚的龍頭企業
一是改造提升現有的龍頭企業。通過產權制度改革、技術改造和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等方式,努力擴大龍頭企業的生產加工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二是實行抓大放小戰略。重點抓好大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推動成為帶動面大、技術含量高、外向型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集團;放活搞好中、小農業企業,實現多種經濟成分參與。三是加大扶持力度。對規模大、效益好、帶動輻射強、科技含量高、與農民利益和產業基地結合緊密的龍頭企業,財政要充分整合支農資金,建立專項資金,強化資金扶持,對農業產業化的投入要由目前的產中貸款貼息投入轉向產前基地建設、產后產品開發、品牌創建投入并重;銀行部門要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實行傾斜,既要增加對龍頭企業的信貸投入,又要增加對農戶的小額貸款等。
2.積極探索和完善農業產業化運行機制
采取多種方式,進一步加強基地、農戶與企業的聯系,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機制。鼓勵農民與農業龍頭企業以資產、勞務或土地為紐帶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重視農村中介服務組織建設。要加快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推廣“公司+合作組織+基地”的聯結模式。發展“訂單農業”,企業、合作組織、基地農戶之間都應簽訂農產品供應、收購合同。積極引導基地農戶以土地、資本等生產要素入股企業經營,改變農民作為單純原料供給者的狀況,企業通過預付收購資金、賒銷生產資料、提供科技服務等形式,給農戶以扶持,把加工、銷售環節的利潤部分返還給農戶。
3.加速培育和完善市場體系
一是扶持、擴大、規范現有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對魯南蔬菜批發市場等傳統農產品市場進行全面改造和提升,促進單純的產地市場向多功能、全方位的綜合性市場轉變。二是建設一批功能齊全、設施完備、輻射力強的專業批發市場。尤其要積極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產地專業批發市場建設,做到有主導產業和重點產品就有市場與之相配套。三是積極開拓外埠市場。引導農產品加工、營銷企業在國內大中城市乃至境外建立臨沂農產品一條街、專銷店、等,提高我市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要采取多種形式,組織龍頭企業、農產品基地和流通舉辦展銷會,擴大我市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外向度。四是充分發揮網絡媒體信息傳播快、流量大的優勢,加快農產品的信息網絡建設,努力開拓農產品的無形市場。
4.全面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
一是加快農產品質量標準的制定和修訂工作。要按照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逐步完善我市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積極引進和采用國際標準,重點推廣國家、行業的農產品質量標準和技術操作規程。二是引導龍頭企業加強標準化體系建設。龍頭企業要采用國際標準對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運輸、銷售等環節進行嚴格的管理,盡快推進標明農產品產地、質量、等級的標識。三是積極推進農業標準化工作由生產領域向加工和流通領域延伸。加快建立和完善縣、鄉兩級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和監督檢測制度以及產品質量跟蹤、追溯制度。大力推行gap(標準化種植體系)、gmp(標準化生產體系)、gsp(標準化銷售體系)標準,加強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
5.大力發展開放型農業
要轉變思想觀念,把吸引國內外農產品加工企業到我市建立農產品生產基地作為招商引資的一項重要內容,制定工作措施,加強宣傳推介。各縣可從實際出發,建立現代農業經濟開發區,制定配套政策,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做到既能把基地建設項目引進來,又能把加工項目引進來。對重點農產品出口生產基地進行重點扶持。鼓勵龍頭企業到海外發展種植、養殖基地和農產品加工業。
6.引導和規范農村土地流轉
一是建立農村土地流轉的服務體系。縣區要成立農村土地流轉管理辦公室,負責土地流轉的政策研究、方案制訂和業務指導等工作。鄉鎮以農經站為依托,成立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負責農村土地流轉政策咨詢、流轉信息等工作。村級成立土地流轉服務站,及時掌握村組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信息,及時向鄉鎮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提供土地流轉動態情況。二是積極培育農村土地流轉市場。以村組為單位,把農村土地承包、流轉、農村勞動力等情況進行全面統計,鄉鎮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要采取微機聯網管理,實現信息資源共享。三是強化管理、規范運作。推廣使用規范標準的土地流轉合同文本,實施規范的土地流轉程序,建立土地流轉糾紛仲裁機構和土地流轉制度。
論文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 金融 約束 制度安排
論文摘要:農業產業化的 發展 離不開金融的支持,當前信貸資金投入不足和金融服務缺失的問題,是制約農業產業化發展最主要的因素。本文在詳細分析現行金融制度對農業產業化發展制約的基礎上,以 現代 金融理論為指導,提出了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 當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金融約束分析
(一) 農村 金融體制改革滯后 ,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不到位
我國農村金融體制經過十多年的改革和創新,雖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績 。但是與農村 經濟 發展特別是農業產業化的快速發展很不適應。從現行農村金融機構來看,其市場定位雖然是為“三農”服務的,但其服務的對象主要是農戶和個體工商戶,從貸款期限、額度和方式上很難滿足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農業發展銀行政策性功能缺位,主要是為糧棉油收購和管理提供信貸資金支持 ,其他政策性業務 ,如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業的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功能并沒有有效運作起來 ,對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乏力;目前已經掛牌成立的郵政儲蓄銀行,因受自身經營管理的限制,對農村經濟的促進作用十分有限。
(二)作為農村金融市場上的主力軍,農信社潛在的風險仍很突出
一是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難以發揮有效的激勵約束作用。股東大會在農信社經營管理和重大決策事務中基本上沒有話語權,難以行使監督和決策職能。目前,農信社“三會”制度建設方面取得的進展并不等同于法人治理的完善,這種形式上到位和實質上缺位的潛在風險阻礙了農信社的發展。二是增資擴股并未觸及產權制度改革深層次問題,農信社內部人控制問題仍然突出。在短期利益的驅動下,農信社為了增資而增資,忽視了通過增資擴股改善股權結構,構建有效產權制度的重要意義,出現了存款化股金、承諾保息、甚至貸款入股等違規行為,股本金穩定性較差。
(三)金融 中介組織不完善 ,使眾多農業產業化 企業 因資金制約發展緩慢
我國銀行業的改革,不但使金融體制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 日常經營管理也更加嚴格、規范和有序。源于民間資本興建起來的農業產業化企業,發展過程中有 86%以上的企業達不到銀行貸款所要求的條件,再加之縣域范圍內基本沒有為農業產業化企業融資提供服務的擔保公司、信托公司或者金融租賃公司等金融中介服務機構,農業產業化企業在急需資金時,只能依靠 自身力量,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喪失了許多快速發展的機會,只能在緩慢發展中求生存,不能取得規模效益。
(四)國有商業銀行發展戰略的調整.削弱 了對農業產業化的支持力度
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一直處于主導地位的國有商業銀行 ,深化改革后調整了其發展戰略。推行集約化經營,在縣域及農村的分支機構向中心城市收縮,信貸業務向大中城市傾斜,占縣域及農村信貸市場上的份額不斷下降,嚴重影響了農業產業化的持續、快速發展。據統計,4家國有商業銀行從 1998年開始至今.共撤并 3.1萬個縣及縣以下機構,上收了貸款權限,縣域網點功能萎縮。
(五)民間融資長期得不到政府的認定和支持,制約 了其對農村產業化發展的促進作用
民間借貸自古有之,特別是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更是普遍存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使民間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同時農業企業的興起和發展,也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在銀行信貸資金缺位的情況下,民間借貸起到了很好的補充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據統計,目前我國農村地區通過民間借貸融資高達 8000億元至 14000億元。民間借貸雖然有發展的必然性.、也有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在歷次金融改革中都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地位得不到認可、發展得不到支持。致使農村金融市場出現了“有資金的不能發放、需求資金的又得不到資金”的雙困境地。
(六)集體土地產權制度與抵押擔保制度的矛盾 ,使農業產業化 企業 有資產而無法抵押
廠房抵押是當前銀行信貸通用的一種擔保形式,也是 金融 機構防范風險的重要途徑。《擔保法》明確規定:“鄉(鎮)、村企業的土地使用權不得單獨抵押。以鄉(鎮)、村企業的廠房等建筑物抵押的,其占用范圍內的土地使用權同時抵押”,“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不得抵押”。但大多數農業產業化企業建在鄉鎮或村組,廠房用地多是集體用地、宅基用地,由于集體土地所有權主體在 法律 上的模糊,造成在實際工作中集體土地所有權很難確定,這種房屋所有權與宅基地使用權在抵押上的錯位。已成為眾多農業產業化企業難融資、金融機構難變現、擔保機構難擔保的“死結”。
二、域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 發展 的對策及建議
(一)深化 農村 金融體制改革,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 多元化的金融組織體系
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和層次性,各種需求主體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也表現出較強的多樣性。因此,在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時,應從功能視角出發,以有利于農業產業化發展為標準,逐步開放農村金融市場 ,健全和完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政策性銀行、郵政儲蓄銀行、中小企業銀行、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借貸組織等多種金融機構并存、功能互補、協調運轉的機制,打破和消除壟斷格局,真正形成基于競爭效率的多元化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只有這樣 ,才能促進農村金融市場開展競爭、提高效率,增加農業信貸資金供應,滿足農業產業化發展對金融服務多樣化的需求。
(二)完善農信社的管理體制 ,夯實其為農業產業化服務的基礎
一是把法人治理制度落到實處,增強決策的規范性和 科學 性,杜絕管理風險。股東大會、理事會、監事會三足鼎立的分權與制衡治理機制,是農信社順利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在實際操作中,要充分發揮股東大會的作用,增強重大經營決策的透明性和民主性,確?!叭龝备魉酒渎?、各負其責,推動農信社不斷發展壯大。二是擴大增資擴股的范圍,引入一定比例的民間資本或者外資入股,夯實基礎,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解決內部人自控的問題。三是對農信社的監管,要與其他商業銀行區別開來,在資本充足率、呆賬核銷、存貸款比等方面給予更加優惠的政策。為其發展創造一個寬松的監管環境。
(三)健全金融中介服務機構 ,為中小農業企業融資提供專門服務
國外實際經驗證明,農業產業化企業因受自身條件限制達不到銀行貸款所規定的條件時。完善的金融中介服務便是解決農業產業化企業融資難的有效途徑。因此,應由政府出面或者出政策,成立各種類型的擔保公司,為產品有訂單、訂單有效益的農業產業化企業貸款提供信用擔保,同時積極推動民營資本參與組建擔保公司,拓寬擔保公司資本金來源的渠道;發展信托業務,通過為農業產業化企業發行各種信托產品,籌集發展生產所需資金 ;大力興辦金融租賃公司,積極發展金融租賃業務,為農業產業化企業發展壯大提供租賃服務。
(四)改現行有關法律法規,明確農村土地所有權主體,將宅基地歸農民所有,擴大集體用地的使用權,使建在集體土地上的農業企業真正享有包括使用權、收益權、處置權(含抵押)在內的土地經營權;建立農地使用權登記管理制度,引人市場競爭機制,促進農地的流轉,將農地使用權這種固定的財產價值變成流動性較高的價值,優化資源配置,擴充農地貸款資金來源。
(五)制定支持農村產業化發展的法律法規,為 現代 農業的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市場 經濟 是法制經濟,以法律的形式來支持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比政策更具有連貫性。目前,應結合我國農村和農業發展的實際需要,盡快制定保護、支持和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法律法規,為我國早日實現農業現代化創造一個良好的法制環境。
論文關鍵詞:農業產業化 科學發展觀 思路
論文摘要:結合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文章針對經濟落后地區農業產業化發展談了四個方面的思路,旨在找出一條符合現實的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探索與建設之路。
一、解放思想是創建和發展農業產業化的思想基礎
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哪個地方思想解放,哪個地方經濟發展得更快:否則,經濟發展就相對落后解放思想與經濟發展呈正相關關系。
解放思想.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應該從三個方面人手第一.要從指導思想上進行升級和轉換解放思想要從不同層面來實現.領導干部指導思想的轉換和升級應該先行領導干部在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過程中起到帶頭人和先鋒模范的作用.首先要在他們中解放思想.落實科學發展觀.用先進思想武裝領導干部的指導思想只有領導干部們真正做到解放思想.理解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真諦.徹底轉換指導思想.才會把先進性傳遞開來。第二,在實際工作中落實和完善先進思想和先進經驗解放思想的根本就是要不斷吸收和發展思想的先進性.保持思想的生命力。因此,只有在實際工作中.結合工作實踐才能做到真正地解放思想第三.解放思想要在群眾中廣泛開展老百姓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主人和基礎.只有讓他們認識到農業產業化的先進性.這項工作才可以實行和開展下去.農業產業化的優勢才可以真正發揮出來由于歷史傳統和現實經濟的種種原因.要讓群眾理解和認識農業產業化的先進性和優勢,就必須要在群眾中解放思想。
二、確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相關主體及各自的角色
農業產業化是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加工企業為依托,以農戶參與為基礎,以科技服務為手段.對當地農業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把產供銷、貿工農、經科教緊密結合起來,形成有機結合的組織形式和一條龍經營機制實質是以適應市場經濟條件的農業經營新體制代替傳統農業經營方式.將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連接起來.使農業生產經營逐步走上商品化、專業化、一體化的軌道,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企業發展。
從農業產業化的內涵可以看出.農業產業化主要牽涉到政府、農戶、企業和市場四方面的作用和相互關系。因此.確立他們之間的合理關系及各自的地位和作用.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礎和保障。
第一,農業產業化要符合市場經濟規律.這是農業產業化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切工作的基礎我們的政府要改變以往統包統攬、什么都管的工作局面.努力建設能夠促進市場經濟發展的服務型、管理型的政府發展農業產業化.勢必要求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因此必須尊重和重視農戶和企業的主體地位。企業和農戶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主體,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要讓企業和農戶唱主角.政府不要包辦代替;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加強政府的引導和服務功能。
企業往往是市場經濟的主力.企業對市場的認識和理解高于其他主體。因此,充分尊重并放權給企業,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的客觀要求。在所有領域.只要是允許市場的地方,就要鼓勵企業的正當行為.當然要限制市場的弊端,防止企業只為自己謀利益。
農戶也是農業產業化的主體.卻是市場經濟的弱勢群體。要指導農戶認識和理解市場經濟.才能全面發揮市場經濟的優勢作用并且要在尊重農戶主體地位前提下.把農業產業化的概念融入到農戶的思想中.讓農業產業化的優勢真正發揮出來。
第二,政府、農戶、企業的關系是農業產業化的關鍵,如何調整好三者之間的關系.顯然關乎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前景。以往,農業產業化的主要做法大多都是“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模式.而忽略了農民在其中的作用農業產業化要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無論政府、農戶還是企業行為,都應當遵守這一準則,以追求最大經濟效益為目的。
因此.應當建立一種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區域農業產業化模式。
政府應當以把自己建設成為現代化的管理型、服務型的政府為目標政府做好宏觀規劃和管理是社會健康發展的基礎。市場經濟有其自身的弱點,政府需要發揮自身的優勢,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在微觀方面.政府要改變以往什么都要做的習慣.放權給各個微觀主體(企業、個人等),為微觀主體的活動提供良好的政府服務.這是農業產業化健康成長和發展的保障只有微觀主體的權利和自由得到充分保障.才能最大化的發揮他們的優勢為農業產業化建設服務。
農戶和企業的關系是農業產業化中最敏感、最關鍵的要素。農民作為農業產業化中最基礎的元素和力量.如何妥善解決農民在新的農村社會關系和經濟生活關系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確保農業產業化成功發展的最基礎因素企業作為現代社會最具活力的組織.其先進的生產力和組織管理能力是社會發展最強勁的動力在確立農戶和企業關系的工作中,如何發揮出企業的最大優勢,顯然是非常重要和關鍵的。鑒于此,再考慮到現實問題,農戶和企業關系的確立,應當遵循以下兩個基本原則:首先,要保證農民的主人翁地位不變;其次,要發揮企業最大優勢?,F代企業中.股東是企業的主人.經營者卻另擇更有才能的人擔當。為此。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在發展農業產業化的進程中.可以考慮吸收引用現代企業的模式建立這樣一種模式應該是比較有生命力的.讓農戶以土地資源人股.企業家以資金和優勢技術和經驗人股.組建更大的企業集團。單個地說,企業家是最大的股東,擁有對企業日常經營和管理的權利.這就確保了現代企業中企業家對生產力的貢獻作用。而分散的農戶作為小股東,可以以合約的形式和企業家制定工作關系。參與企業的具體工作:農戶還可以只作為企業的小股東領取分紅.而去別的領域或地區從事工作如此則確保了農戶生活保障不受到生活生產方式轉換帶來的影響和損失作為農戶集體是企業最大的股東,仍然是企業的主人。一些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還可以按以往的習慣進行這就可以確保農民的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能夠在新模式下充分發展和進步.避免了農業規?;瘞淼慕洕鲩L而使其他社會生活發生停滯在這種模式下.農戶作為國家主人翁的地位得以體現.企業作為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也發揮出了優勢.農業產業化的建設才能真正的發展起來。
三、建設適應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各種相關產業和社會職能
農業產業化要建設和發展起來.少不了相關產業的支持和共同發展。區域的發展.優勢和重要產業的突出是關鍵,其他相關產業的成長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保障。
在落后地區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不只要建立合理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還要建設好相關產業和服務招商引資進來的龍頭企業,政府培養指導下成長起來的農戶.不可能一下子完全克服落后地區的全部劣勢.農業產業化的優勢可能會因為其他的因素而被限制了因此.政府要適時地搞好全面建設.把各項公共設施建設好,尤其建設好與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相關的各種產業和相關服務項目。
首先.要創造有利的投資環境.建設各項有利于農業產業向外發展的公共沒施投資環境是企業進行農業投資首先要考慮的問題.一個地區的招商引資競爭力首先就體現在投資環境的優良程度上公共設施的齊全和完善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它直接影響企業的活力和效益.因此地方政府也必須抓好此項建設和服務。
其次,建設和完善市場的功能大量的理論和事實指出.在微觀方面,市場的效率是最大的..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政府一定要充分尊重市場經濟的固有規律.把該放的權放開給各相關微觀主體促進各微觀主體發揮出他們最大的效能.讓市場的能量全部釋放出來.成為農業產業化的發動機。
再次.探索和創新農業產業化下農民的社會生活和集體活動。社會發展不只是經濟的增長.還要有很多層面的共同發展。因此,在建設農業產業化的過程中.適時地探索和創新新農村社會生活也是一項重要的任務政府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利用自己的先進思想指導和引領農村社會的轉型。避免和克服農村社會在轉型過程中出現的不正常現象和不和諧因素.促進農村社會全面健康科學的發展。只有這樣.農業產業化的建設和發展之路才能真正走下去.才能真正走出意義來。
四、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相關保障機制的形成和完善
農業產業化的推行已有多年.但是對于落后地區來說.仍然處于嘗試和探索階段。鑒于地區之間的各種差異因素,落后地區在發展農業產業化的進程中絕不能照搬其他地區農業產業化的經驗.要充分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借鑒和參考具有指導性的經驗。
有目共睹的是落后地區的工作較難見成效對于落后地區的干部政績和工作效果的考察方式應區別對待落后地區政府部門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進程中.也應當充分認識到自身的不足既要有打贏農業產業化發展建設之仗的信心.又要有接受失敗的準備。因此.保障機制的建設和完善就是落后地區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必不可少的工作。
首先,應當為前來投資的企業做好服務.使得招商引資進來的企業能夠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自由進出.保證企業的活動能夠充分自主。招商引資不是目的。只是農業產業化的第一步企業愿意走進來,政府就該做好全程服務各個政府部門都應當積極做好自己的服務工作.配合好企業的活動,促進企業的活力才能在農業產業化中發揮效力產權的界定一定要清晰,哪些屬于公共品.哪些屬于企業主的私有品.都應當有明確地認定充分保障投資企業的各項法定權利.保障企業作為法人的各項權利。
其次,對農戶的保障更是重中之重調動農戶的積極性本身就是異常艱難的工作.如果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道路一時不是很順利.怎樣確保農戶不受太大生活壓力的沖擊.就是必須要考慮的農業產業化勢必要改變建國幾十年來我國農村傳統的基本生活方式.農民的生活無疑會遭到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一定要在各個方面下功夫,避免農民生活質量下降.避免農村生活出現問題。在農業產業化的建設中.各項社會保障機制的建設和完善就是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
農業產業化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新思路.是一項戰略決策農業產業化的建設和發展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結合本地實際工作情況.充分認識發展農業產業化和新農村建設的關系.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充分發動一切社會力量,在本地區進行適合自己發展的探索和建設。
摘要分析了靈臺縣農業資源特點,提出了該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具體途徑,以促進靈臺縣農業產業化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農業資源;農業產業化;發展;途徑;甘肅靈臺
靈臺縣地處隴東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地帶,屬于北方半干旱雨養農業區??h域面積2 038km2,年平均氣溫8.6℃,日照時數2 453h,無霜期159d,年平均降水量650mm。境內具有豐富的土地、光照資源和良好的水利、交通條件,發展潛力很大;但也有一定的資源局限性和脆弱性,發展速度緩慢。為促進縣域農村經濟發展,筆者在對全縣農業資源特點進行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從充分發揮比較效益的觀點出發,提出該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具體途徑。
1靈臺縣農業資源特點
1.1土地資源豐富,但土壤肥力較差
靈臺縣位于北緯34°54′~35°14′,東經107°0′~107°57′,總耕地面積5.22萬hm2,其中山地3.33萬hm2,川地0.61萬hm2,塬地1.28萬hm2,總人口22.56萬人。海拔890~1 520m,地形為“一塬(什字塬)一山(南部山區)兩道川(達溪河、黑河川區)”,土壤類型主要為黑壚土,其次為黃綿土。地勢平坦,土地面積廣闊,便于機械化作業,適于規模化生產經營和產業化開發利用。但靈臺縣土壤肥力較差,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在11.5mg/kg以下,有機肥源不足,70%左右的耕地土壤為低產田或中低產田。
1.2水利條件較好,但季節分布不均
靈臺縣境內達溪河水利工程總干渠全長21.03km,設計水流量0.8m3/s,年灌溉面積670hm2,3條支渠總長8.147km,支渠以上的渠系總長度12.3km。目前,斗渠、龍渠和毛渠等田間渠系配套工程及平田整地工程基本就緒,整個引水工程已經發揮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由于降雨季節分布不均,7~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5.5%,每年在農作物生長期有40~50d為停水期,不能滿足農田灌溉需要;地下水資源貧乏,埋藏較深,農田灌溉能力差。這對需水較多的大田作物、園藝作物、冬春設施栽培以及較大規模的養殖業都有一定影響??h政府已結合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在達溪河灌區上游澗河流域投資修建大型水庫,隨著水庫的建成使用,這些問題都將得到很好地解決。
1.3光照資源充足,但熱量條件有限
年平均日照總時數達2 453h,夏季平均日照8.5~10.0 h/d,年輻射總量563.4~587.3kj/cm2,光能資源豐富;且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日較差10.0~12.6℃),有利于農作物干物質的積累和農產品品質的提高。但年均氣溫僅為8.6℃,平均無霜期159d,作物生長期1年有余2年不足,霜凍對農業生產造成一定威脅?!?0℃的有效積溫2 804℃,冬春季嚴寒期長,但光照充足;夏季氣溫較高,秋季降溫較快,總熱量對蔬菜等露地經濟作物生產有一定限制。
1.4交通運輸發達,但優勢發揮不夠
靈臺縣東南與陜西長武、彬縣、麟游、千陽、隴縣接壤,西北與崇信、涇川縣毗鄰,西寶高速、平定高速及天平高速3條高速公路與靈臺縣相鄰,國家正在投資建設的西安到平涼的鐵路于相鄰的陜西長武縣通過,咸陽國際機場距離靈臺縣不到200km,無論公路運輸、航空運輸,還是鐵路運輸、通訊條件均十分便利。但由于靈臺縣農業綜合開發起步較晚,農業產業化水平低,龍頭企業數量少、生產經營規模小、且帶動能力不強,可供運輸的農副產品數量少,發展的交通運輸優勢尚未得到充分發揮。
1.5發展前景廣闊,但開發步伐緩慢
由于靈臺縣是“一塬一山兩道川”,地形以塬地和川臺地為主,隨著達溪河川區水利等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使該縣兩河川區從傳統的旱作農業變為灌溉農業,大大提高了土地、光熱、生物資源的利用率。但由于靈臺縣農業生產基礎條件較差,農民綜合文化技術素質較低,農業生產投入水平不高,農業產業結構不盡合理,致使農村經濟發展速度緩慢[1]。雖然靈臺縣先后建立了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或試驗場,但因科技投入不足,未能發揮應有的科技先導作用。
2靈臺縣農業產業化發展具體途徑
2.1把糧油等傳統基礎產業做優做精
糧油生產是靈臺縣的傳統基礎產業,在農業經濟結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它同時又是一種弱質產業。糧油產業效益低是一個全國性的普遍問題,但不能因此而不重視糧食甚至放任不管,如果一個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把糧食安全寄希望于進口,那是非常危險的[2]。為此,必須樹立糧油產業大有可為、糧油產業也能為農民增收做貢獻的觀念,在把糧油產業做優做精上大作文章。通過優化區域布局、調整產品結構,大力推廣優良新品種和新型實用技術,增加糧油生產的科技含量,努力提高產量,改進產品品質,降低生產成本,實現加工增值,從而有效提高這一基礎產業的經濟效益。目前,靈臺縣糧油產業應重點發展以冬小麥、春玉米為主的糧食生產加工業,以冬油菜、胡麻、荏子為主的油料生產加工業,以豆類和糜谷為主的小雜糧生產加工業。
2.2將草業作為新興基礎產業優先發展
根據靈臺縣南部山區土地資源豐富和土地利用率低下的實際,應將以紫花苜蓿等豆科牧草為主的草業開發作為發展生態農業的先行基礎產業來抓。草業是朝陽產業,具有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3]。種植豆科牧草有六大益處:一是為養殖業提供足夠的飼草,實現就地轉化增值;二是進行飼草生產加工,實現產業化生產經營;三是可以有效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為農作物的大面積豐產打下堅實的基礎;四是豆科牧草根系發達,需水較少,可以緩解目前水資源供需矛盾;五是種植豆科牧草可以增加植被覆蓋面積,有效改善生態環境;六是可以優化種植業結構,實現耕地的用養結合[4]。紫花苜蓿營養價值很高,是畜禽養殖的優質飼草,而且抗旱、抗寒,耐瘠薄、耐鹽堿,適應性強,應成為靈臺縣草業發展的首選飼草作物。根據靈臺縣中低產田改造、種植業結構調整、畜牧養殖業發展的要求以及生態環境建設的需要,牧草種植面積應保持在耕地總面積的30%左右,其中紫花苜??烧嫉侥敛菝娣e的80%。
2.3把畜禽養殖業作為主導優勢產業做大做強
從靈臺縣綜合農業資源情況和我國農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等因素考慮,發展畜禽養殖業的比較效益高于種植業,因此養殖業應是靈臺縣生態農業綜合開發的主導優勢產業,也是“草業—養殖業—加工業”、“種植業—養殖業—種植業”等農業產業鏈的中心環節。畜禽養殖業的發展可大力促進草業發展,提高農副產品的附加值,實現農業產業的高效持續增長;同時可以生產大量的有機肥,有利于加強土壤培肥,促進沃土工程的實施,有效提高種植業的產量和效益。靈臺縣養殖業應以發展草食型肉用畜禽為重點,適度發展奶蛋畜禽養殖,逐步優化畜牧結構,大力推進品種改良和暖棚養殖技術,不斷提高生產水平和產出能力;以龍頭企業為依托,以家庭養殖為基礎,大力發展肉牛、肉羊、奶牛、蛋雞養殖業,適度發展養漁業和特種養殖業,按照小規模養殖、大群體經營的發展方式,逐步形成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規?;l展的新型養殖基地和畜禽良種改良基地,促進養殖業產值在農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例,從現在的不到20%逐步提高到40%~50%,使畜禽養殖業真正成為靈臺縣農業產業化的優勢主導產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
2.4將蘋果作為特色優勢產業大力發展
靈臺縣位于被農業部劃定的全國蘋果優勢產區和西北黃土高原蘋果優勢產區,是以蘋果為主的“平涼金果”主要產區之一。境內光照資源充足,晝夜溫差大,非常適宜蘋果等經濟作物的生長,當地農民具有栽植蘋果的傳統習慣,但因面積較小,未能形成真正的產業優勢。近年來,隨著“平涼金果”這塊“金”字招牌的名氣越來越大,靈臺蘋果也呈現出價升快銷的喜人局面,已遠銷廣州、深圳、成都、重慶等多個大中城市及西歐、東南亞、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年銷量達2萬t左右。2009年蘋果的產地銷售價已達到4元/kg,果農戶均果品收入達3~4萬元。因此,靈臺縣應抓住這一機遇,樹立“小蘋果、大作為”的觀點,并在蘋果的品種、品質、規模和深加工等方面狠下功夫,使傳統的優勢產業煥發出新的生機。
2.5使種業、林業等潛在優勢產業發揮潛能
隨著靈臺縣農業產業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國內外農產品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一批新的潛在優勢產業已經孕育成熟,有望成為靈臺縣的陽光產業。一是種業。靈臺縣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氣候干燥,病蟲害少,生產的農作物種子籽粒飽滿、發芽率高,具有較好的良種繁育條件,可與相關種業公司聯合,進行冬小麥、玉米、高粱、油菜、胡麻、油葵、西瓜、十字花科蔬菜等作物良種的大面積繁殖。二是林業。林業是靈臺縣生態改造和經濟建設的一項長期重點工程,一方面,要抓好棗、杏、扁桃、核桃等經濟苗木和紅葉李、國槐、側柏、梧桐等綠化苗木的生產繁殖;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強以核桃、毛杏、棗、仁用杏為主的經濟生態林建造和以楊樹、刺槐為主的環保生態林建造;同時結合農田防護林建設,在渠邊、路旁、地埂大力栽植小葉楊、毛白楊等速生用材林,使靈臺縣逐步發展成為一個喬木與灌木結合、經濟林與生態林并舉的重要林業基地。
論文摘要:農業產業化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由之路。上饒作為典型的農業大市,應當根據上饒市的農業發展特點,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提出以十二五為契機,遵循市場規律,積極開拓農產品市場,強化農產品基地建設,發展壯大上饒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大力推進上饒市的農業產業化發展。
論文關鍵詞:農業產業化;發展戰略
農業產業化是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我國農村出現的一種新型農業經營形式,指在穩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前提下,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提高農業比較效益為中心,按照市場牽龍頭,龍頭牽基地,基地連農戶的形式,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對區域性主導產業實行專業化生產,系列化加工,企業化管理,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逐步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農工商、內外貿、經科教一體化”的生產經營體系,使農業走上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自我調節的良性發展軌道。十二五期間,如何變我小規模生產、分散經營的格局為社會化大生產組織形式,解決農工商分離、產供銷脫節的問題,把千家萬戶的生產與市場銜接起來,促進上饒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農業產業化是必由的路徑。
1 上饒市農業產業化取得的成績
(1)龍頭企業數量增加。截止2008年底,全市擁有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88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2家,省級龍頭企業66家,市級龍頭企業120家。
(2)龍頭企業規模增大。全市68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的銷售收入為114億元,比上年增長18.2%,龍頭企業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達到3家,億元以上達到22 家。列入全省“雙十雙百”工程的14家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0.43億元。
(3)帶動農戶總量增大。我市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帶動農戶38.6萬戶,帶動農戶增收3.8億元。如萬年生豬集團大力推行“協會+集團+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養豬模式,帶動農戶養殖1.2萬家。
(4)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迅速。截止2008年底,全市有44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了工商登記,農民合作社成員總數23000人。
(5)農產品品牌建設上了一個臺階。截止2008年底,我市獲著名農產品商標24個;獲江西省名牌農產品47個;獲綠標343個;獲有機食品標志216個;無公害農產品68個。萬年貢米成為地理標志農產品,婺源縣成為中國綠茶核心產區金三角之一,德興的“源森”牌紅花油被評為江西省名牌(農)產品。
2 上饒農業產業化存在的問題
(1)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低。
上饒市雖然有著豐富的農產品和農業資源,但農業生產仍處于粗放型的傳統農業發展階段,農產品加工能力和轉化率都相對較低,長期以來普遍存在單一的粗加工產品多,系列開發深加工產品少;大路貨產品多,名優特新產品少;中低檔產品多,高附加值產品少;平銷產品多,暢銷產品少;內向型產品多,外向型產品少等“五多五少”的問題。農產品深加工轉化增值率低,資源開發層次淺,造成農業后續利益流失,農產品的高附加值難以實現。
(2)組織化程度低,市場開拓能力弱。
單家獨戶的小農經濟現在難以適應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所以只能走組織化經營這條道路。近年來,雖然我市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有了較快發展,但是總的來看組織化程度并不高。2006年全市只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只有201個,其中專業合作社57個、協會95個、其它49個,部分農村專業合作組織仍是社團法人,以技術咨詢服務、交流生產經驗和有關信息為主,在引領千家萬戶的農民如何正確把握市場、順利走向市場方面還缺乏有效的辦法,真正能夠實現有效開拓市場的非常有限。
(3)龍頭企業規模小,輻射能力不強。
規模較小,實力較弱,輻射能力不強是上饒市大部分龍頭企業面臨的情況。據統計,截止到2010年3月,上饒市級以上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188家,省級以上為68家,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只有22家,過10億的3家。由于龍頭企業發展主要受到融資困難、資金短缺的影響,企業缺乏技術創新能力,企業自身管理水平低,導致龍頭企業規模不大,實力不強,難于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輻射作用。
(4)品牌競爭能力不強。
一是農產品品牌意識淡薄,對農產品商標注冊的認識不足,一些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名山名湖被外地搶注,沒有把商標作為拓展市場營銷的有效手段。二是目前上饒市農產品的少有大品牌,處于牌子少又不響的處境。
3 上饒十二五農業產業化的推進路徑
3.1 突出農產品深加工,培育壯大龍頭企業
“十二五”期間發展農業產業化,必須抓農產品加工業,抓加工業必須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必須培育大品牌,從而才能延伸產業鏈,完善服務鏈,擰緊利益鏈。抓住了農產品加工,就抓住了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主要矛盾,就抓住了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的關鍵。
(1)糧食加工。我市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鄱陽湖更是全國聞名的“天下糧倉”,2008年糧食總產達286.5萬噸。要想增加糧食產品的附加值,要加大科技開發力度,實現從粗加工向精加工、從單一品種加工向多品種加工、從簡單產品向深加工產品轉化。重點扶持年貢米集團、弋陽大禾食品有限公司等糧食加工企業。
(2)茶葉加工。以名優茶、有機茶、保健茶為重點,加大茶飲料、茶多酚等茶葉系列深加工產品開發力度,延伸產品鏈條。整合茶葉的品牌資源,全市重點培植3-5個精品名牌。加強綠茶加工企業的改造與建設,提高綠茶的質量和檔次,擴大出口創匯。重點扶持婺源綠茶、婺源的“大鄣山”牌有機茶葉、“源發”牌綠茶、“林生”牌綠茶、“綠露”牌上饒白眉茶等知名品牌。
(3)水產加工。依托以全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為代表的全市水產養殖優勢,以漁業龍頭企業建設為核心,重點扶持以鰻魚加工、龍蝦加工以及常規魚的熏、糟制品為主的系列加工企業。完善優化產品結構,研究開發精深加工系列魚制品、風味食品,速冷調理食品等,發展水產品綜合加工業,不斷提高水產品附加值。
(4)林木加工。目前,上饒全市林業用地面積為2058.2萬畝,林木綠化率達57.7%,活立木總蓄積3836.9萬立方米,其中竹林面積158.4萬畝,毛竹18314.6萬株;用材林面積876.0萬畝,蓄積1861.6萬立方米,林木資源非常豐富。我們要以林木原料基地為依托,以龍頭企業為帶動,重點發展竹膠板、竹地板、竹家具、竹筍、竹工藝品、細木工板、高(中)密度纖維板、貼面板等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產品。
(5)畜禽加工。要大力實施無公害和標準化發展戰略,培育和扶持一大批規模大、牽引力強的畜禽加工龍頭企業。對現有的加工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企業改制,引進一批有高新技術、先進設備的新企業。以加工冷卻肉、分割肉為突破口,生產適銷對路的袋裝冷卻肉為主的衛生方便食品,逐步實現畜產品由農貿市場走向超市、餐桌。
3.2 大力實施農產品品牌化戰略
品牌化是農業產業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培育農產品品牌是促進傳統農業向產業化轉變的重要手段。要使上饒農業發展的增長方式由數量型、粗放型向質量型、效益型轉變,必須積極推進上饒“特色品牌,做大做強優秀品牌”農產品的品牌培育戰略。
近年來,我市在樹品牌、創名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總的來說,我市農產品品牌雜、規模小、檔次低、競爭力弱的問題還是比較突出,如婺源的茶葉品牌就有近40個,大大小小的茶葉加工作坊有400余家,這種“百茶齊放”現象導致過度競爭,誰也成不了名牌。所以政府部門要引導企業進一步更新觀念,強化品牌經營意識,以地理標志保護、原產地保護為平臺,加大品牌整合力度,集中力量叫響一個品牌。
3.3 積極開拓農產品市場
在當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生產的風險不僅僅停留在生產領域,已經轉向到了市場流通領域。發展是硬道理,賣出去更是硬道理,所以要大力培育形式多樣的農產品流通市場主體,放眼全球開拓農產品的銷售市場。
(1)大力發展公司制農業企業。以優勢產業為重點,努力培育和扶持一批農產品經營公司,力促三個轉變,即從單純從事農副產品收購,向苗種、生產資料供應、加工、保鮮、貯藏、運銷等一體化經營轉變;由以本地營銷為主轉向本地與外地、國內與國際營銷并重,深購遠銷,實現銷售市場多元化;由注重農副產品的現貨收購經銷向注重市場信息的收集方向發展,發揮好信息在引導商流和物流中的特殊作用。
(2)發展超市農業。超市系統代表現代流通業的發展方向,對農產品加工業有很大的影響。比如他們都是貨架銷售為主,擺上貨架的東西與零售店里擺進柜臺的東西不一樣,與進農貿市場的更不一樣,同樣的水果玉米進入上饒市區的超市銷售與進農貿市場的價格相差接近50%。因此我們要引導農業企業和農產品基地主動與國內外大中型農產品連鎖超市掛鉤,建立長期穩定的產品供銷關系,為農產品銷售拓展更為廣闊的空間。
(3)發展現代物流業。大力發展農產品連鎖經營、加工配送、電子結算等新型物流業態。發展集團購買、連鎖經營、集中配送、電子商務,落實國家和省、市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減輕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3.4 破解農業企業融資難問題
(1)在加大財政投入的同時,重新定位政府的投融資作用。雖然上饒的經濟和財政實力還不足以大規模反哺農業,但是政府財政支出新增財力的使用應當大幅度向“三農”傾斜,特別是對于法定支農支出要確保落到實處,并最大程度去爭取國家各項支農資金。此外,政府亦不能充當投融資的主導力量,而是要正確定位在其中的角色,即在努力增加財政投入的同時,為其他有投資能力的投資主體如金融機構和外資創造有利的投資條件,引導資金流向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具體項目。
(2)大力扶持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在眾多金融機構當中,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在投資農業產業化當中具有先天優勢。在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比較方面,農村合作金融由于其人員和網點優勢,加之對農村環境的熟悉,在向農業企業提供融資時進行信息收集、分析和風險管理方面有較大的比較優勢,這樣可以相對其他金融機構而言在這方面有較低的邊際成本。政府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優勢,降低這些金融機構的貸款風險,擴大和豐富農村合作金融的業務范圍,增強業務能力,在這些金融機構開展適應農業企業發展需要的各種貼現、匯兌、信用證等業務,為農業融資創造金融環境。
(3)充分發揮利用外資潛力。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利用外資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以實現的。農業產業的效益和農產品的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本地的資源稟賦,而上饒在許多自然資源上有其獨特優勢,如上饒豐富廉價的土地資源、良好的綠色食品生產條件等,這意味著投資上饒農業產業化能帶來良好的收益,再則近年來上饒基礎設施和投資大環境的改善,都使利用外資成為現實的可能。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政策優惠吸引外資,積極拓寬利用外資的渠道,豐富利用外資的方式。
3.5 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積極培育和扶持由農民自主經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負盈虧的各種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對于有條件的地方,在自愿的前提下,以“民辦、民管、民營、民受益”為原則,以產權為紐帶,大膽探索組建新型合作經濟組織,通過以農戶入股的形式,與合作組織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共同體,促進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流通一體化經營。依托各地的資源優勢和主導產業,從不同產業、不同地區農民實際出發,成熟一個發展一個。為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質量,還要切實抓好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規范化。
(1)加大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扶持力度。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除了要充分發揮他們自身的積極性,更要不斷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依托政府在財政、技術、金融、信息等方面的優勢,積極推動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鼓勵和支持農民自主建立各種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以及其他形式的合作與聯合,淡化興辦合作經濟組織的行政色彩,防止走“政企合一”的老路。
(2)進一步完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運行機制。借鑒先進國家和地區的經驗做法,在市場運作的前提下,把合作經濟組織辦成一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依法登記、照章納稅、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經營實體,同時明確農民的主體地位,讓農民在政府的宏觀政策指引下自我組織、自我保護、自我發展。農民從合作組織的服務中得到利益、合作組織通過服務獲得收入。
3.6 健全和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由于目前農民在信息、技術等各個方面都存在嚴重不足,各涉農部門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要充分發揮在信息、人才、技術、資金、物資、基礎設施和資源等方面的優勢,組織社會力量,為農業產業化經營提供多方面的服務。
(1)完善信息服務體系。充分發揮涉農部門信息網的作用,在擴展容量的基礎上,規范信息采集、分類。增加報刊雜志、電子網絡、電視和廣播電臺對農業信息的傳播量。
(2)完善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完善縣、鄉(鎮)、村三級農業科技推廣網絡,提高農業技術人員待遇,確保他們把主要時間和精力放在本職工作上。條件具備的村要配備農民技術員,充分發揮農民技術員在農村科技的示范、引導、輻射和帶動作用,有效解決村級農業科技推廣網絡和動物防疫網絡的斷層問題。
(3)建設良種繁育體系。通過現有的農業科研機構、種子(種苗、種畜)經營部門以及農業龍頭的引進、選育、示范和推廣,擴大我市農、林、牧、漁各業優良品種的覆蓋面。
(4)物資服務體系。依托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和供銷合作社,逐步實行農業生產資料加工、購銷、運輸和送貨服務一條龍.
論文關鍵詞:休閑 農業 產業化 新 農村 建設?
論文摘要:隨著 社會 經濟 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業休閑 旅游 將成為一種時尚,休閑農業的前景十分廣闊。在闡述休閑農業產業化的概念及江西省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必要性的基礎上,對江西省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進行可行性分析并提出加快江西省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若干建議,旨在為江西省新農村建設提供參考。?
據有關 統計 資料顯示,我國人均耕地僅有1.4畝,不到世界水平的40%。全國農村有2.4億農戶,戶均耕地不到半公頃。經營規模小,效益低。美國一個農民可以養94個城里人,我們僅能養4個人。由于農業的小規模經營,農民要增收,必然導致兼業化,農村從事非農業勞力已超過50%;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房地產開發的力度加大,人均耕地在逐漸“縮水”等等給現代農業的發展帶來難題。為此,提高農業生產率,實現農業向“高產量、高質量、高效益”三高農業轉型迫在眉睫。休閑農業的出現為農業的轉型指出了方向,也拓展了旅游業的內涵。其產業化發展必然提升農村區域經濟競爭力,帶動農村的經濟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推動新農村建設。?
一、休閑農業產業化概述?
(一)休閑農業產業化概念?
旅游產業化是指以旅游核心產業為龍頭,相關產業協同發展,不斷推進現代化、國際化、規模化和 市場 化,進而形成現代旅游產業的產業集群化的過程。旅游產業化是現代旅游業的基本業態,也是旅游產業化的動態發展行為,即由初級產業向高級產業發展,由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進軍的產業進步過程。?
休閑農業產業化是指以休閑農業為龍頭,相關產業協同發展,不斷推進農業休閑旅游的市場化、規?;?、現代化和國際化,進而形成農業休閑旅游的產業集群化過程。即將休閑農業作為一大產業來經營,按照市場運作方式,將區域旅游資源、旅游 環境 、旅游區位、旅游 文化 、旅游人才、旅游 管理 等優勢轉化為旅游產業優勢,形成產業競爭力。而休閑農業旅游是以農業資源為基礎,以休閑旅游為主題,它以充分開發具有觀光、旅游價值的農業資源和農業產品為前提,把農業生產、科技應用、 藝術 加工和游客參加農事活動等融為一體,利用田園景觀、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和農村特有的人文景觀,吸引游客前來觀賞、休閑、購物、度假,滿足旅游者食、住、行、購、娛、游的需求,供游客領略在其他風景名勝地欣賞不到的大自然濃情意趣和現代化的新型農業藝術的一種農業旅游活動。這就決定著農業休閑旅游的產業化經營必須以農業產業化為前提,實現食、住、行、購、娛、游協同發展。?
休閑農業產業化涉及諸多復雜問題。首先,休閑農業產業化與農業產業化、 工業 化、城市化、全球化交織在一起;其次,休閑農業產業化受到區域農業資源、旅游資源、旅游環境、旅游區位、文化環境,以及旅游人才、 管理體制 、企業機制等多種因素的制約。但無論如何,休閑農業產業化是現代農業和旅游業的基本業態和基本趨勢。其產業化標志具有多個層面:(1)市場化——休閑農業產業化的基本前提和運作方式。(2)規?;c集約化——休閑農業產業化的成熟標志。(3)國際化與現代化——休閑農業產業化的水平標志。(4)集群化——休閑農業產業化的競爭優勢。?
(二)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背景?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推進、經濟的全球化,傳統的農業結構已不適應新的形勢,如何加快轉型、提高競爭力已成為當今農業發展的重大課題。特別是近幾年來農業實現連續豐收,過去農產品短缺的局面已經扭轉,包括糧食在內的大多數農產品供給已經進入較為充裕的階段,表現為賣方市場;在家庭承包的基礎上,創新農業經營組織,克服“小規模、分散化”家庭經營弊端,已成為深化農村改革的主旋律;實行農業戰略轉型是解決農業發展的深層和長遠問題,必須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鼓勵創建多種經濟成份并存的農業經營組織形式,是目前形勢下農業經營組織的創新思路。休閑農業的興起為農業的生產與經營形式的戰略轉型指明了方向。發展休閑農業可將具單純生產性功能的農業向附加值較高的二、三產業轉移,它是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有機結合,是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拓展具有農業生產、加工、游覽、休閑、科普、農技推廣、農產品展示、銷售、特色餐飲、景色觀光、寵物飼養及其附屬用品供應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特色農業,為農業注入了較大的科技含量,又集觀光、休閑、旅游、科教于一身,因此可獲得較高的效益。?
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化速度的加快、人們帶薪休假天數的增多等促進了社會消費結構轉向發展型和享受型,人們對休閑文化和休閑產業的發展提出了更多要求,而作為鄉村旅游形式之一的休閑農業旅游自然而然的成為都市人們休閑的首選。據統計,到2006年底,我國城鎮 人口 已達5.77億人,城鎮化水平達到43.9%,全國人均gdp超過了2000美元,且每年有114天的法定節假日,這為休閑農業旅游提供了巨大的潛在市場。,對于鄉村旅游形式之一的農業休閑旅游,其產業化發展必定提升區域農業生產的效率,以及區域旅游業的競爭力。但由于受利益的刺激,全國各地休閑農業旅游項目紛紛上馬,造成規模小、集約化程度不高、競爭力不強等嚴重現象。為此,加強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是解決這類問題的主要措施,也是實施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的重要舉措,必然帶來農業產業形態的更新。?
二、江西省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必要性?
(一)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是實現農村產業結構優化的有效途徑?
休閑農業與傳統農業的最大不同,是它具有服務業的功能。休閑農業依托城市、服務城市、受益于城市,是一種強調城鄉經濟有機融合、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發達農業形態,使農業由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延伸。休閑農業是農業和休閑旅游的有機結合,其市場化、規模化、現代化和國際化的發展,產業化必然打破傳統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促進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另外,農業休閑旅游具有很強的產業滲透性和互動性,大力發展農業休閑旅游,不僅可以將農村的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鄉鎮工業)作為新的旅游資源,優化農村產業結構,促進農村經濟的良性發展。?
(二)休閑農業產業化是建設綠色生態江西的有效手段?
近年來,資源消耗高、浪費大、環境污染嚴重等等問題一直困擾我國經濟發展,這些問題在江西省也同樣存在,同時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和人口的不斷增加,水、土地、能源、礦產等資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環境壓力日益增大。經濟快速增長的背后是資源的巨大浪費和對環境的極大破壞,為此,“建設節約型社會”應運而生。其中所提出的發展生態經濟,正是使我省擺脫目前經濟發展模式困境的最好途徑。江西省早在上世紀末就提出了建設生態江西的理念,倡導經濟與環境和諧的發展模式。所謂生態經濟就是把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使二者互相促進的經濟活動形式,其強調的是生態建設和生態利用并重,力求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在發展中達到動態平衡。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應作為經濟社會發展計劃的重要內容和支撐點,并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綜合考慮,實現和諧的可持續發展。?
休閑農業旅游是把生態建設與開發旅游產業結合起來,發展生態經濟的良好途徑。江西省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省,具有豐富的農業資源及自然資源,為江西省發展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了雄厚的資源基礎。休閑農業提倡農業生態化,將科技含量極高的農業技術融入到農業生產之中,切實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農業生產效率。而隨著農業休閑旅游的發展,提高了農產品的知名度,為農產品開拓了全新的銷售渠道。婺源的有機綠茶,近幾年暢銷歐美,僅2006年一年年產達5000噸,銷售收入達1.08億元,茶農和有茶的農民的收入有了大大的提高,提高了他的積極性,讓他嘗到了農業休閑旅游帶來的甜頭,促進茶葉生產數量和質量的提高。還有以往農民家中留著自吃的干蕨、干筍、干辣椒等等今年也銷售旺盛,自家養的農家豬、農家雞、鴨都是游客所愛吃的,游客也愿意出高價。農民的收入增加了,參與生態建設的積極性也跟著提高了,轉變了農民的思想觀念,為生態江西的建設提供了有力的經濟、思想保障。?
(三)休閑 農業 產業化發展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需要?
其一,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能轉移 農村 富余勞動力,提供廣泛的就業機會,充分利用農村勞動力資源。 旅游 產業是一種綜合性的服務行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其產品的絕大部分是以勞務形式體現的,它要滿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的多方面需求,它需要有“一條龍”的行業與之配套服務,除了直接促進農業發展之外,還可以帶動 交通 、 運輸 、飲食、郵電、商業以及紀念品生產等相關行業的發展,從而為人們提供大量的工作機會。據有關資料 統計 ,旅游業直接就業者與間接就業者的比例為1:5,提供就業機會多。?
其二,休閑農業的開發,擴大了農業經營范圍和經營規模,改善了農業生產結構,增加了農民收入。休閑農業區別于傳統農業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把農產品直接銷售給消費者,這樣就很好地解決了部分農產品運銷層次多的問題,避免經銷商的中間盤剝,同時農民也可從提供休閑服務中獲取合理報酬,增加收入。?
其三,休閑農業可以增加農民與城市居民之間交流與溝通,將城市先進的經營理念、先進的科學技術帶到農村,促進農村 經濟 的發展和農村面貌的改善,提高農民的素質和生活品質,縮小城鄉差別,促進農村 社會 的進步和城市鄉村的共同繁榮與發展。?
因此,農業休閑旅游業的發展,不僅僅提高了農民的收入,還解決了農村勞動力過剩,農業、運輸業、餐飲業、住宿業等等都有了較大的提高,隨著科技的進步,農業產量的提高,產品質量的上升,休閑農業旅游不但解決了就業問題,還改變了人的思想觀念,促進產業結構優化。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使當地經濟結構不再是單一的農業作業生產,使農業生產集約化、 機械 化,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帶動縣域經濟的發展。江西省宜春市現已建立休閑農莊近2000家,接待游客60余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累計近億元,吸納就業人員突破1萬人。?
(四)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是江西省農業現代化、 市場 化、國際化的需要?
休閑農業的產業化有利于培育江西省區域性農業主導產業,促進江西省“名優特產品”的培育,創造良好的農業市場組織發育的產業 環境 ,提高江西省農業產業市場組織化程度,培育農業市場組織競爭力。其次,休閑農業的產業化通過引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為江西省農業的現代化、國際化發展提供發展資金、人才和技術,提高農業產業勞動者素質,全面提升江西農產品的技術含量、農業生產要素產出率,增強江西農業的競爭優勢。?
三、江西省休閑農業產業化可行性分析?
江西省是個農業大省,傳統種植 歷史 悠久,農耕 文化 沉淀,農業產業化經營較早,休閑文化的發展較其他發達省份落后,休閑農業的發展也就是近幾年的事。但是作為一個具有豐富的農業資源、自然資源、旅游資源、農業產業化發展經驗的農業大省,其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改革開放以來,江西省歷屆政府也特別注重農業旅游的發展。特別是自2005年國家提出建設 社會主義 新農村重大任務以來,江西省的農業旅游業也迅速發展,到目前為至江西省休閑農業旅游業已具備了一定的產業規模,旅游知名度也越來越高,市場需求日益旺盛,旅游供給保障能力不斷增強,旅游業發展的宏觀環境良好,休閑農業旅游業在農村經濟建設中的作用日益增強。2007年國家旅游局“城鄉和諧游”的提出,這是江西省休閑農業旅游業發展的又一機遇。?
(一)江西省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優勢?
1.江西省旅游經濟在節節攀升,為休閑農業產業化提供強大的經濟支持。2006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49.73萬人次,同比增長33.38%。其中接待外國人18.41萬人次,同比增長35.06%;香港同胞16.08萬人次,同比增長40.95%;澳門同胞5.77萬人次,同比增長40.97%; 臺灣 同胞9.47萬人次,同比增長16.15%。旅游創匯13 960.75萬美元,同比增長34.3%。接待國內旅游者6 000.23萬人次,同比增長18.63%。實現國內旅游收入38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2%。旅游總收入390.8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2.15%。?
2.旅游設施明顯改善,為休閑農業產業化硬件保障。旅游交通等 公共 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連接主要旅游城市和重點景區的交通網絡初步形成。至2005年底,南昌昌北機場已開通境內外航線38條,贛州、景德鎮、井岡山機場增開了至旅游熱點城市航班;縱橫江西的京九鐵路和浙贛鐵路增開了十多趟江西與省外重點旅游城市的旅游列車;全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1 580公里,省會南昌至各設區市和所有出省主通道全部實現了高速化,連接公路干線與旅游景區的10條旅游景區公路基本建成,極大改善了江西旅游可進入的條件。同時,旅游接待能力明顯增強,全省新增上檔次的旅游汽車近千輛,新增旅游星級飯店139家,分別比“九?五”期末翻了三番和增加了98.58%;上檔次的旅游餐館、購物及娛樂場所不斷涌現。?
3. 旅游 目的地建設步伐加快。省政府對旅游業的 投資 逐年增加,由“九?五”前期每年210萬元增加到2005年的2000萬元。在政府投資的帶動下,外資和民間資本也大量進入旅游領域。僅2005年招商簽約資金達135億元,實際引資52.53億元。大投資帶來大變化,旅游城市、風景名勝區、a級旅游區、森林公園等建設速度加快,旅游目的地形象明顯改觀。井岡山、婺源已成為特色鮮明、游客云集的旅游熱點;廬山、三清山、龍虎山、龜峰、仙女湖等重點旅游景區接待條件明顯改善;南昌、九江、贛州、景德鎮、鷹潭、萍鄉、瑞金等城市面貌都發生了較大變化,新的旅游景點不斷涌現,旅游功能明顯增強。“十?五”期間,南昌、九江、贛州、景德鎮、鷹潭先后進入
(一)選取合理的產業化組織模式,加大產業規模?
休閑 農業 不是純粹的農業開發,也不是傳統的 旅游 項目開發,它的發展必須包含并兼顧農業、 環境 、生態、環保、 教育 、 經濟 、 社會 、旅游、醫療、 文化 的意蘊,只有這樣休閑農業才能走上健康的發展之道。產業規模影響著區域競爭力。江西省休閑農業旅游的產業化健康發展一方面取決于產業規模,另一方面也受制于產業化組織模式。休閑農業是農業與旅游業有機結合的產物,其產業化的發展必然受到農業及旅游業產業化程度的影響,同時,產業化組織模式也同樣影響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深度和廣度。綜合國內外休閑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理論與實踐,雖然其產業經營的具體形式上有所差異,但休閑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主體是“休閑農業企業(中介組織)”,而基礎是“農戶”,其實質是“農戶”通過休閑農業企業(中介組織)把自己與 市場 連接在一起,通過有效的產品價值鏈 管理 ,形成貿工農一體化。?
但是,旅游經營是一個產業鏈,鏈條中的穩定交易實際上是尋求組織合作、共擔風險、共享利益的聯合行動。其實質是經濟的專業化即為游客提供系列化和連續化的旅游服務。為此,江西省休閑農業旅游的產業化發展要充分考慮休閑農業產業化與旅游資源分布的關系、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關系、與旅游經濟發展總量的關系。由于旅游資源分布的不平衡,地區經濟和旅游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不同地區旅游產業化水平及潛力有所不同,由此所采取的產業化發展政策和組織制度也應有所不同。如:產業化水平高的地區,應偏重于旅游企業集團化、品牌化、國際化發展對策,而水平低的地區則要注意鼓勵個體、私營、股份制、公司制等多種所有制和經營形式對旅游業的參與。可以借鑒國外成熟的經驗,應根據不同地區資源特點,采取政府主導型、市場(企業)主導型、企業集團型、資源開發型、龍頭景區帶動型、中介組織帶動型等不同形式。?
(二)注重特色,開發深度旅游?
休閑農業走產業化發展這條路子,其最終目標是提高休閑農業的競爭力。雖然江西省目前休閑農業發展較為迅速,但總體來說還是處于起步階段,旅游開發的深度不足。一些走馬觀花式的農業觀光旅游已經無法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因為,它不但不能達到消除疲勞、緩解身心壓力的功能,反而增加游人旅游后的疲憊,因而,深度旅游、定點度假成為新的旅游方式,健康、有機、養生為訴求的休閑游憩活動成為諸多游者的選擇。?
休閑農業項目的開發要根據市場的需求,不斷創新,應遵循奇趣性、參與性、多功能性、地方特色,形成項目開發的穩定性和長效性。江西省作為一個農業大省,各地的農業特色各異,休閑農業的產業化需將當地的農業特色、農業文化為主要旅游資源,加大農業旅游業的集約程度,注重深度旅游的開發,充分利用江西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積極開發鄉村觀光休閑游、鄉村生活體驗游、鄉村民俗風情游、鄉村文化互動游等系列產品,展示江西獨具魅力的古村名鎮和鄉村風情,重點培育稻鄉、漁鄉、茶鄉、酒鄉、竹鄉、桔鄉、蓮鄉、橙鄉、候鳥之鄉、溫泉之鄉、儺舞之鄉、毛筆之鄉、夏布之鄉、硯臺之鄉、羽絨之鄉、煙花之鄉、花卉之鄉、客家風情之鄉等特色旅游村鎮;大力發展農業科技園區等現代農業觀光旅游;開發一批“農家樂”旅游產品和知識性、趣味性、競技性、娛樂性、參與性強的特色鄉村旅游項目。各種節慶活動、時令季節,如梅花節、桃花節、荔枝節、枇杷節等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獨具特色的活動。如樟樹市可以 中 藥 的種植文化、中藥的鑒賞文化、中藥的膳食文化為主要特色而組織的各色產業鏈,進而形成以中藥為旅游資源的農業休閑旅游產業集群;而那些依傍名山大川的地區其休閑農業產業化則要以當地的民俗文化為主要特色。另外,休閑農業旅游也可以將農業休閑與探險、科考、科教等旅游形式結合在一起開發更深層次的旅游形式。如大連市根據當地農業特色建成世界最大的、面積340畝的“勇者之旅”玉米迷宮,滿足游客的獵奇 心理 。為此,江西省的休閑農業產業化必須在提升農業旅游的檔次的基礎,形成休閑農業旅游的“一縣一特”和“一鎮一品”的產業發展格局,形成種類繁多、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農家休閑度假旅游產品。?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協調管理?
休閑農業產業化,不僅要有資源上的前提、體制及機制上的條件,更要有國家政策上的支持,這樣才能夠更快、更好的發展。豐富的旅游資源是旅游產業化的基本前提;政府的大力支持是促進旅游產業化的有效手段;完備的體制環境是旅游產業化建設的重要條件;科學的運行機制是旅游產業化發展的必然保障。為此,政府應加大對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政策支持,主要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1.政府要重視加強對農業休閑區的規劃與 指導 ,把休閑農業規劃區的建設視為社會公益事業,投入資金建設硬環境,并配以優良的軟環境條件。?
2.地方政府對進入農業行業的企業可以適當實行土地、稅費等政策優惠,鼓勵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的發展,提升農業產業附加值。?
3.政府(農業局、旅游局)對農業產業,特別是觀光農業、休閑農業,以及農業生產基地、加工基地進行總體規劃,引導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的發展。?
4.政府除鼓勵“公司+農戶”模式外,還需要組織農民培訓,以便指導農業生產基地、加工基地,觀光農業園、休閑農業園的建設。?
5.完善 農村 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激活農村宅基地資源。根據農民意愿,在滿足農民居住自用的基礎上,引導將多余的產權房入股參與建設集中的、規模型產權式 農業 旅游 住宿設施,開展農業旅游經營活動。?
6.鼓勵農民以股份合作的方式興辦農業旅游。本地農戶可以土地使用權、固定資產、資金、技術等多種形式入股興辦休閑農業旅游,并享有薪金、租金、股金等穩定、長期的收益回報。?
7.積極擴大經營規模,拓展各種開發主體,鼓勵農戶自主開發“農家樂”等旅游產品,支持農業企業興辦現代農業園區旅游項目。政府、企業等多方聯手建設集聚型農業旅游基地。?
8.制定《江西省農業旅游服務質量等級評定標準》等法規,成立或指定專門的機構或個人進行專業 指導 和 管理 ,形成規范的管理和服務體系。各級旅游主管部門要主導農業旅游景區點建設,農業旅游的管理和服務都要有相應的標準進行規范。?
9.建立農業旅游安全機制。加強對農業旅游景區點的安全防范、食品衛生等工作的監督和管理,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法規,緊密依靠 社會 公共 安全系統,配備必要的設施設備并加強維修和保養,建立起人防、技防相結合的農業旅游安全體系,確保旅游者和經營者的安全。?
(四)建立休閑農業培訓體系,加大旅游農民的培訓力度?
休閑農業的產業化經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人才則是這個系統的一個最主要的因子。休閑農業培訓體系主要包括政府相關公務人員培訓系統、產業經營單位人員培訓系統、社會中介機構從業人員培訓系統。其培訓對象涉及相關產業鏈方方面面的從業人員如生態農業技術人員、旅游規劃管理人員、銷售人員等等。其中,旅游農民的素質是制約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主要因素。沒有高素質的農民,就不可能實現農業生產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建立生態、集約、高效的農業就會成為一句空話。據 統計 ,
摘要:所謂農業產業化經營,就是指農戶與供銷、加工服務主體的產銷協作、經營組合。伴隨著農業產業化發展和組織發育,現在已形成了多種農業產業化的經營模式,其主要有:公司+農戶、合作組織+農戶、批發市場+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以及一些少量的產銷一體化公司。盡管其產業化的經營模式多樣,但其參與的主體不外乎以下幾種類型:一是處于產業化中生產環節的農戶以及一些小規模農民專業戶;二是起連接生產和市場的龍頭企業,其中包括農村鄉鎮企業、農民專業大戶、城市商貿加工企業以及一些外商獨資和合資企業;三是以一些農戶為主的合作中介組織,如專業合作性的專業協會;四是集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銷一體化公司。在產業化過程中,幾類主體在一定程度上都面臨著資金短缺的問題,本文以龍頭企業為主要研究對象,來探討如何做好金融支持工作,以推動和加速農業產業化進程。
一、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的必要性
(一)制度安排的必要性
許多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曾一度忽視農業的發展,其結果是農業的停滯導致經濟增長緩慢或停滯,因而采取一定的方式帶動農業發展是十分必要的。農業產業化融資,本質上是一個資源的合理配置問題,鑒于農業產業化達到重要作用和農業龍頭企業的融資狀況,有必要對其融資體系進行制度的重新安排。現在各國政府大都在市場配置資源作用的基礎上,不同程度地利用產業金融政策干預經濟發展。完全“財政式”的產業發展資金的解決方式和寄希望于完全市場化、商業化的運營機制這兩種思路都有失偏頗。
根據制度經濟學理論,制度變遷的模型主要有兩種:誘致性制度變遷和強制度變遷。誘致性制度變遷是由一群人的自發行為所引起的制度變遷,強制性制度變遷是由政府以法規形式來實現的制度變遷。在目前金融秩序混亂,行為不規范,農業龍頭企業基礎薄弱的情況下,完全依賴誘致性制度變遷將勢必阻礙及延緩農業產業化進程,不利于我國農業發展,基于此,政府應以多種形式給農業產業化以金融支持,走政策融資與商業融資相結合的道路。
(二)農業產業化主體融資的特殊性
在我國農業產業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是那些起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這些企業大都在資本運作、融資方面具有弱質性,其主要表現在內部弱質性和外部融資環境的不利性兩個方面:農業龍頭企業融資的內在弱質性主要表現在其一些龍頭企業內部信用達不到銀行貸款的要求,自有流動資金先天不足,內部治理結構常常不規范、企業產權不清,資信等級低,從而沒有長期信用基礎,信用地位不穩固,獲取擔保貸款能力差。
農業龍頭企業外部融資環境的不利性主要表現在銀行信貸和直接融資方面。信貸資金分配向國有大中型企業過度傾斜,多為其它所有制經濟的龍頭企業卻得不到應有的信貸支持,對這些企業的信貸投放規模與其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極不相稱,且對農業龍頭企業貸款條件要遠遠高于大企業,限制了龍頭企業的發展。在利率政策上,對國有企業給予較多的利率優惠,而對農業龍頭企業則不實行。少數金融機構還采取一些不合規的方式,擅自或變相提高對這些企業的貸款利率。此外,這些企業單筆借款額小,筆數多,商業銀行監管難度大、風險大、交易費用和信息成本高。而且在中間業務方面,金融部門的服務水平遠難滿足農業龍頭企業的需求,突出表現在服務的品種少,僅能提供開戶、結算、貸款等常規服務,而資信評估、理財咨詢、承兌匯票、貼現各類等特殊服務則很少,服務層次低,大多數是一些小額零散的業務,長年正常性的服務少。更為嚴重的是一些農業龍頭企業由于在大銀行貸款困難,不得不在信用社開戶,其中間業務水平更差、效率更低,直接影響了這些企業的效率。
其次,在我國目前的資本市場上,農業龍頭企業無論是通過爭取額度直接上市,或通過股權轉讓間接上市,還是發行企業債券,都存在一定困難。
二、構建完善的龍頭企業金融支持體系
龍頭企業的金融支持體系由三個子系統構成:直接融資系統,間接融資系統,信用擔保體系。其中,直接融資系統包括并購、公開上市(主板、二板)、債券、產業投資基金等四個層次;間接融資包括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等金融機構融資;信用擔保體系由政策性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非盈利性的企業間互助擔保機構、盈利性的民營商業性擔保機構三個層次的組織結構。
為使農業龍頭企業順利融資,這三個子系統之間和內部各層次應相互融合、互為支撐、分擔風險、共享收益。這三個子系統的融合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如以間接融資支持企業兼并收購,以信用擔保體系支撐股票和債券的發行,以金融機構為發起人、采取向社會公募或向特定對象私募的形式設立產業投資基金,投資基金通過購并或公開上市撤出,以信用擔保體系與銀行信貸相結合等等。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金融創新建立新的切實有效的融資方式,尋找能真正解決農業龍頭企業融資難問題的途徑,以此推動農業產業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