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3 09:19:4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農業推廣碩士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 要:該文在分析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培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探討了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協同式”培養模式的推動力,提出了協同制定培養方案、協同建設培養基地、搭建培養利益共同體與構建培養協同管理機制等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協同式”培養模式的實現途徑。
關鍵詞: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協同培養;模式
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推廣政府購買服務,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而要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關鍵要靠科技進步,需要農業科技人才。農業推廣碩士作為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撐[1]。2009年教育部下發了《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決定包括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在內的19種專業學位實行全日制培養[2]。目前,我國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培養體系仍然面臨著亟需解決的問題,因此,在新的形勢下,創新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培養模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完善我國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培養體系顯得尤為重要。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協同式”培養模式就是為了適應我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現實需求,培養應用型與復合型的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突破原有僅在高校培養農業推廣碩士,實現校企、校地、校院協同,讓社會參與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教育的一種新模式。
1 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培養存在的問題
1.1 社會認同度低,招生生源不足 從碩士教育的定位與目標來看,我國已經確立從以學術型人才培養為主轉變為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戰略[3],但是由于學術型碩士教育歷史久遠且數量眾多,社會認同度高,加之個別院校培養在職農業推廣碩士質量較低,影響社會對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的認可,致使很優秀生源不愿報考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與此同時,農業推廣碩士的招生單位日益增多,院校間競爭加劇,生源不足且質量參差不齊,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培養難度。
1.2 教育理念模糊,專業教育不突出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起源于西方國家,已形成相對完善的培養體系,逐步成為研究生教育的主體[4]。我國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處于初步發展階段,目前處于“摸著石頭過河階段”。長期學術型碩士培養的歷程使得眾多高校和導師慣性思維,沿用學術型碩士教育理念和培養方法,加之高校的教育資源有限,使得農業推廣碩士課程體系與培養模式雷同,專業教育不突出,體現不出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創新性、職業性和實踐性的特點,不能培養出合格的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滿足不了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對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的需求。
1.3 培養環節缺失,協同培養不到位 目前,全國許多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培養單位都與行業企業、政府部門和科研院所簽訂協同培養協議,建立一定數量的校外聯合培養基地。但是由于處于起步階段,基地數量不足,建設條件不完善,不能滿足培養要求,致使校外實踐等關鍵環節缺失。從全國范圍來看,大多數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的培養采用雙導師制或三導師制,即校內導師、企業單位(或行業主管部門)導師共同負責制。由于培養高校和聯合培養單位沒有建立深度合作的關系,加之校外導師自身崗位工作較多,不能將有效參與培養方案設置、培養計劃制定等環節,部分校外導師甚至無法抽出時間對研究生論文選題、項目研究及論文撰寫進行指導,沒有真正實現校地、校企與校院協同培養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的真正目的,學生也無法體會到專業學位培養的特殊性,并從中得到實踐鍛煉,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也無法真正實現。
2 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協同式”培養模式的推動力
2.1 高等教育與人才培養主動適應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高校具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4大功能。這要求高校在開展人才培養工作的同時,也要從事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傳承文化等工作。“協同式”培養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是高校四大功能體現,既是農業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過程,又是圍繞行業企業需求開展協同研究的過程,還是服務農業與農村發展和傳播農業科技文化的過程。
2012年,教育部“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啟動實施。計劃明確提出,由高校牽頭,聯合了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地方政府等優勢資源開展協同創新中心的建設工作,這也為開展“協同式”培養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提供了有利條件。在協同培養應用型和復合型農業科技人才過程中,涉農高校是協同創新主體和組織者,有能力發揮出應用型農業高層次人才培養和資源優化配置的等方面的作用。
2013年和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建立和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這是基于現有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嚴重滯后,滿足不了現代農業發展的考慮。要突破這一制約瓶頸,需要大量農業高層次人才。培養高層次應用型農業科技人才,力促現代農業發展,是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使命[5]。
2.2 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培養質量提升的迫切需求 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培養過程理應重視學生解決農業生產實踐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但是由于培養高校的教育理念模糊和培養環節的缺失,致使研究生培養質量不高,未能實現培養高層次應用人才的目標。
從生源來看,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主要來源于應屆高校畢業生,其中還有一部分是從參加全國學術型研究生考試的考生調劑錄取的[6]。與以在職不脫產人員為主的非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相比,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具有較優的知識結構和較強的學習能力,但實踐能力與經驗相對薄弱。
作為農業領域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要獲得社會廣泛認可,滿足社會需求,在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培養過程中,要針對其實踐能力相對較弱、培養環節缺失且培養學制相對較短對等問題,強化與農業生產實踐的聯系,積極構建“協同式”培養模式。通過校企、校地、校院合作,讓社會廣泛參與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教育,為涉農高校培養農業高層次人才搭建實踐保障平臺。
3 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協同式”培養模式的實現途徑
3.1 圍繞社會需求,協同制定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培養方案 在一定程度上,社會需求可以理解為社會對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數量和質量兩方面的需求。在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這一背景下,社會對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這一類高層次人才需求是量質兼備的,因此,如何培養社會滿意的農業推廣碩士是涉農培養高校要深入考慮的問題。
在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培養的過程中,培養方案制定是首要環節,其優劣關系到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培養質量,這需要培養高校深入了解社會需求。就農業推廣碩士的需求而言,主要包括涉農企業和農業行業主管部門等單位,因此,校地、校企協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能有效確保農業推廣碩士培養目標性,從而滿足社會對農業推廣碩士的需求。同時校地、校企協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是對行業企業參與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也是保障校企合作機制順暢的前提,更是激發協同創新共同發展的動力。
3.2 圍繞培養目標,協同建設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培養基地 專業學位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在職業型、應用型、創新型三型一體上。職業型是學生知識和技術能滿足在農業某一產業領域中從業的需求;應用型是學生將所掌握的知識、技術能應用到本產業領域的實際工作中;創新型是學生在相應的崗位上能以創新支撐本產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從目前培養成效來看,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創新能力培養有余,而職業能力和應用能力培養略顯不足,因此需要強化實踐基地建設,為圍繞農業生產一線需求培養農業推廣碩士提供平臺,凸顯專業教育特點。
在具體操作層面上,就是加強校企校地協同共建培養基地,將能提供解決生產實際問題能力訓練作為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平臺遴選建設的主要依據。平臺資源按照技術任務完成需要的模式來提供和組織,不再按學科知識本身的邏輯來排列,這樣就把專業學位的培養過程與在企業的崗位實踐、就業去向、職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互動,保障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培養目標的實現。
3.3 深度協同合作,搭建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培養利益共同體 校地、校企合作在培養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如何讓農業企業和行業主管部門真正投入到培養工作中,具有主人翁精神,這就需要密切校地、校企關系,圍繞企業生產需求和農業行業需求開展協同創新,在解決“三農”問題培養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上下功夫。
通過校地、校企共建研發中心與重點實驗室、聯合申報科研項目、共享成果等措施,推進深度協同合作,形成利益共同體。這種深度協作利益共同體建立和維持需要大量科研人員參與,而協同培養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將是校地,校企協同合作的一種重要紐帶。涉農高校把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的培養過程融入到校地、校企協同合作過程中,增強專業學位教育的社會適應性,實現以科研實踐促進學生能力的拓展,有效提升農業推廣碩士培養質量。
3.4 積極探索創新,構建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培養協同管理機制 從協同式培養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的內涵來看,培養過程是開放的。這就需要協同農業企業、行業主管部門和科研院所參與到培養各個環節,因此這就需要積極探索創新,構建有效協同培養管理機制,實現高校、企業、科研院所在協同培養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過程中互惠“雙贏”。
在導師制度方面,積極推進“一生三導”模式,即1名研究生由校內導師、行業主管部門導師、企業導師3人共同指導下完成學業,由雙導師指導論文,另一導師專門指導崗位實踐。在招生制度方面,讓企業導師和行業主管導師參與到招生錄取環節,加強涉農高校與協作培養單位溝通和交流,強化師生互動與了解。在組織管理方面,要充分考慮校外實踐環節的制度設計,讓校外實踐基地管理人員有據可循、有章可依。在考核評估方面,要提倡以項目設計、研究論文、調研報告、規劃報告、實踐成果(獲獎、品種、專利、標準)等多種形式申請學位。
(責編:徐煥斗)
摘 要:非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是以在職人員為主要培養對象,培養實踐經驗豐富的應用型人才,與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互為補充。本文在對目前非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培養過程中問題分析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確保非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培養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非全日制 農業推廣碩士 培養
非全日制研究生培養是以在職人員為主要培養對象,平時不影響學生正常工作,采用進校不離崗的方式進行學習,主要是為農林相關行業及相關部門培養高層次創新型、綜合型、應用型人才,為企業為國家創造出更大的生產力[1~3]。它與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互為補充,共同構成我國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體系。
農業推廣碩士是完善農業科學學位和研究生教育而設立的新型學位類型,對于調整和優化我國研究生教育結構,更好地適應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的迫切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非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非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的生源絕大部是工作時間較長的農業技術服務人員,他們大多在農業技術生產第一線工作,具備較高的專業技術能力和豐富農業生產實踐經驗[4]。但由于學習方式的限制,在培養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
(1)學生群體共性少,水平參差不齊。學生的職業和工作性質不相同,年齡參差不齊,工作經歷、專業知識結構方面有很大差異。(2)英語水平偏低,專業理論知識相對陳舊、薄弱,學習能力有待提高。由于他們離校時間較長,平時缺乏系統的培訓教育故對很多新理論、新概念、新知識體系的理解起來會倍感壓力。(3)學習時間與工作的矛盾突出,用于學習的精力較少。學生們大都是在職的,工作和生活上還有其相應的任務和壓力,所以用在到校學習上課的時間就會很少和難以專心的研究新理論知識。(4)學生分散。學生們各自在自己所在的單位上班除了平時時間少外,還有工作單位距離學校較遠,無法方便的到校上課的情況,老師無法進行集中教學、答疑等。
因此,為了提高非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教育質量,既要保證學生不耽誤本職工作,又要保證其碩士階段學習和科研,需要不斷研究、探索和創新教學管理方法。
2 完善非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培養的探索與建議
2.1 嚴把入學資格審查入口關
我們應該本著寧缺勿濫的原則,對考生進行嚴格的資格審查和復試,每人都要驗證《教育部學歷證書電子注冊備案表》或《中國高等教育學歷認證報告》,淘汰濫竽充數、弄虛作假的考生,要把整體素質好、有培養前途的人員錄取進來。
2.2 加強建設完善的農業推廣學科導師隊伍
農業推廣碩士的研究方向多樣、他們工作經歷也不盡相同,所以在導師隊伍的建設和研究生培養上,全日制研究生的模式不能完全照搬到非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工作上。非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實行“進校不離崗”的培養模式,研究生無法經常得到校內導師指導,因此,采用“雙導師制”,除了校內導師外,還要請實踐一線部門業務水平高、責任心強的校外專家共同指導。“雙導師制”不但彌補了高校導師實踐經驗不太豐富的缺陷,而且可以讓校外導師經常指導學生,有利于對研究生的培養。
2.3 合理的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方式
應強化農業推廣碩士生產和管理實踐經驗豐富的優勢,在教學中采用多安排課堂討論、案例分析和現代化技術教學等教學方法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5~6]。在集中學生學習的時間里,通過對課程合理的學習安排,充分利用好時間,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更多的理論知識,掌握學習的方法,提高自學的能力。
(1)講授討論互動教學。非全日制農業推廣的學生所工作的地區和工作內容均不盡相同,他們在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讓學生在授課中參與討論,增加他們主動參與學習的熱情,通過學生間的討論,相互學習共同進步,使課堂的信息量大大增加。(2)案例分析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出某一典型案例,將理論知識融會貫通于其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可以讓學生從實踐出發,提出自己熟悉的案例,繼而引導學生討論。(3)專題講座式教學。平時開設的課程有的內容不太多,或者太難以短期內理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不太高,可以聘請某方面的知名專家來學校開設專題講座,在聽講座中提高學生自身的理論知識。(4)網絡或遠程教育手段教學。可以集中通過學校相關部門購買一些常用中文數據庫的閱讀卡,或者聯系圖書館或網絡信息部門開通VPN服務,方便學生在家在單位進行數據庫或者精品課程資源查詢,幫助學生進行自學和消化理解課堂所授的理論知識。
2.4 確保非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論文質量
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論文更側重于實踐性,題目應從農業生產第一線,具有生產和應用價值的農業實踐中選取。在論文寫作過程中,學生應該集中提前返校進行查閱相關資料、完成設計實驗、撰寫和修改論文,期間校內和校外的導師要定期聽取學生的論文進展情況匯報,并及時對論文的寫作過程做出指導。論文應該條理清晰,層次分明,寫作規范。同時,應當嚴把論文開題和中檢環節,嚴格規范論文的寫作,嚴格審查論文的質量,建立完善的非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學位論文的評審制度。
非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的培養應從實踐出發,校內外兼顧,既保證學生不離崗,不耽誤本職工作,又要保證其接受高質量的深造,切實提高科研工作能力。目前在非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中采用的教學管理方法還不太成熟,需要廣大研究生管理工作者和指導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地改善,使其質量提高,特色突出,確保非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健康發展。
摘要: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是我國農學學位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章分析了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特點,并通過借鑒發達國家農科專業學位培養的經驗,提出了課程設置、教學方式、管理方法和導師隊伍等方面的建議。
關鍵詞:農業推廣碩士;培養;專業學位
隨著我國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急需大量高層次高學歷的專業型、應用型、務實型、復合型農科人才。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作為我國研究生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就是改善我國農業高級人才匱乏的現狀。自2000年開始招生至今,農業推廣碩士教育取得了長足發展,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應用人才。但作為一門開設僅十余年的年輕學科,它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培養質量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如何提高農業推廣碩士培養質量迫在眉睫。
一、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特點
1.學生來源廣,個體差異大。從我校招收的生源來看,農業推廣碩士學員大部分來自農漁業或者其他涉農企事業單位,其中來自農業管理一線的人員達到一半以上,其他學員有來自高校、科研和政府管理部門以及金融等服務部門。從就學年齡層來看,最小的二十幾歲,最大的四十來歲,存在比較明顯的個體差異。因此,學員在工作經歷、知識結構、專業基礎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目前教學課程在體系設置上存在著特色不突出、針對性不強、學生自主選擇性較差等問題。
2.實踐能力強,基礎理論弱。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絕大部分是大學畢業后已有多年工作經驗的管理和專業技術人員,且多在農漁業管理及相關服務一線工作,有著較為豐富的實踐經驗、工作能力和基礎。但農業推廣碩士學員由于已離開學校多年,在理論知識、外語、計算機等方面基礎相對薄弱,接受新知識速度較慢,學習過程中存在著記憶力差、注意力集中不夠等問題。
3.在職讀學位,時間交叉難。一方面,由于農業推廣碩士學員絕大多數來自生產和管理一線,由于工作性質、時間和地點等因素限制,很難找到統一的實踐和地點進行系統學習[1]。另一方面,雖然一手資料和實踐內容充分,但在文獻查找、輔導資料等方面存在嚴重不足[2],加之與導師面對面的交流機會較少、繁瑣的工作又牽扯過多精力,使得畢業論文的質量往往較低,學術素養較差。
二、國外農科專業學位的基本做法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在不同國家的教育體系中具有不同的發展模式。在日本,專業學位被稱為“專門職學位”。法國專業學位教育分為本科和研究生兩個階段,學生必須獲得本科層次的專業學位教育學位,才能進行研究生教育,“LMD新學制”頒布前實施“高等專業學習文憑”教育,之后逐漸向“職業碩士”(Master Professional)教育過渡[3]。
1.以培養目標為核心的課程設置。美國農科專業學位碩士生培養各學校沒有統一標準,各大學的農科專業學位碩士生課程體系往往根據自身實際安排,甚至有些專業差別相對較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學習內容,靈活性較大。以林業碩士為例,耶魯大學、加州大學和俄勒岡州立大學的培養目標各不相同。耶魯大學主要培養林業經營及管理人員;加州大學的方向是林業管理與林業環境;而俄勒岡州立大學更多的是對學員農業技能的培養。
2.以培養目標為導向的培養模式。美國不同的學校對農科類專業學位碩士生有不同的畢業考核要求。主要包括:完成畢業論文;不做論文但要完成相關實踐活動;教案加口試;完成學術報告;修滿相應學分即可等等。
3.以職業為方向的發展路徑。國外學位制度中,職業學位有的歸屬于研究生教育層面,有的歸屬于職業性工作的服務學位,可見其歸屬的學位體系并不一致。例如,加拿大把農業教育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以系統理論知識學習和研究為重點的代表國家農業科技教育水平的學歷教育;第二類是以職業技能培養和訓練為重點的職業教育;第三類是以證書培訓為重點的農場工人、農民的綠色證書培訓。而后兩種類型是真正意義上的職業教育。
4.以工作經驗為重點的師資構成。日本農業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中沒有設立導師制,卻強調必須單獨設置專任教師崗位。專任教師的人數應該多于普通的研究生教育的專任教師,通常一個專業要求在11名以上,原則上不允許其他課程的老師兼任。并且要求專任教師中設置一定比例的有特定職業經驗的工作者(一般要求5年以上的職業經驗),比如教職大學院要達到教員中的4成以上。
三、我國農業推廣碩士培養的建議
1.課程設置。課程學習在培養過程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是農業推廣碩士培養的重要環節。課程設置一方面要考慮農業推廣專業碩士學生基礎較差,加強基礎理論、專業知識以及農業科技最新進展的傳授,另一方面也要充分發揮學生來自一線的特點,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時數偏少、教材不特定是農業推廣碩士的兩大特點,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學生及課程特點,突出重點,降低難點[4,5],加大實踐應用方面的內容,增加案例分析的教學課時。
2.教學方式。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的多數課程教學,基本采用利用雙休日集中授課的方式進行。這樣既解決了學生平常無法上課的問題,又可使學習內容具有連貫性。由于大部分學生在集中授課后的其他時間不在學校本地,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嘗試采用遠程視頻,對某一辦學點學生進行教學[6];網絡、電子郵件、專門網站為授課提供了技術保障[7],使處于不同地域的師生可以進行交流探討,教師及時解答學生的各種問題。
3.管理方法。根據專業學位研究生邊工作邊學習的特點,其培養管理方式不能完全按照全日制研究生的方式進行[8],需要導師和管理人員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總結最佳的培養模式。針對農業推廣碩士生“在職”這一特點,可以采取集中與分散、學校與單位、研究型導師與實務型導師指導相結合的原則進行管理。既可以區別農推廣學生與學術型學生培養之間的不同,適應和滿足學生理論與實際的指導,也可以實現以實踐為核心的教學和研究的指導,使得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并可以為提高學生研究水平、確保論文質量提供保障。
4.導師隊伍。導師隊伍建設是研究生教育和培養的關鍵[9]。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的涉及面較廣,學科交叉多。因此,導師隊伍需要多學科結合,可以采用以學校導師為主、一線專家為輔的雙導師培養制度,導師之間能夠相互配合、共同指導、優勢互補,形成具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導師隊伍,以便培養合格的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使農業推廣碩士盡快在實踐中發揮重要作用。
作者簡介:樂家華(1963-),男,浙江省人,經濟學碩士、法學碩士,副教授,研究生學歷,經濟學、法學碩士,研究方向:漁業經濟與管理、企業經營與法務。
摘要: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是我國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一種補充,是完善我國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舉措。專業學位論文質量是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核心內容,可以充分體現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衡量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教育質量和培養水平。文章結合實例,針對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特點和學位論文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影響學位論文質量的主要因素,并對提高學位論文質量及對策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農業推廣碩士;論文;質量
學位論文寫作作為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重要的環節和內容,可以充分體現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檢驗研究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衡量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教育質量和培養水平。因此,充分了解農業推廣碩士的學位論文的質量和水平,分析影響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的主要因素,探索提高專業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的對策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農業推廣碩士生源特點及學位論文情況調查
青島農業大學自2004年開始招收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至今已經畢業研究生200余人。學校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高度重視,緊緊圍繞農業推廣碩士培養目標和要求開展各項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通過對近三年的生源調查發現,農業推廣碩士主要來自來機關事業單位,其中政府機關占28%,事業單位占63%,各類企業單位僅占9%。他們年齡跨度大,學歷結構、專業基礎和職稱差別大,其中初級職稱的占73%,中級職稱的占19%,高級職稱的占5%;具有本科學歷的為90%(17%沒有學士學位),專業學歷的為10%。他們實踐工作能力較強,有較強的工作能力和工作基礎,但基礎理論和外語基礎相對薄弱。研究生“進校不離崗”的培養方式及自身的特點,導致研究生在論文研究過程中遇到諸多困難,從而影響了論文質量。
在對全校2008-2010年入學的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調研中發現,在農業推廣碩士學位論文中,平均79%的學位論文選題結合了研究生的本職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基本符合了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論文的選題要求。從2009—2011屆畢業生的學位論文情況來看,學位論文類型逐漸向應用研究傾斜,并由2009年的45%提高為2011年的70%,基礎研究的學位論文類型比例有所減少,其他類型基本穩定;有課題來源支撐的學位論文基本保持穩定在35%左右,與工作相結合的論文比例由66%提高到80%;研究型論文比例相對穩定在89%,項目設計或產品研制報告比例相對穩定在7%;論文送審一次性通過率逐年提高,由2009年的52%提升為2011年的73%。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學位論文情況如表l所示。
此外,通過對近三年專業學位論文評審反饋意見的調研來看,大多數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論文選題結合了農業科技研究與推廣、農村發展與管理、農業教育等領域的實際問題,但論文質量仍存在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現在;論文寫作格式不規范,寫作水平有待提高;論文選題避重就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工程實際技術問題;論文缺少創新,不能運用新方法和科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研究型論文比例偏高,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尚有一定的距離;等等。
二、影響學位論文質量的主要因素
從實際情況來看,影響學位論文質量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研究生自身的因素,開展學位論文所必需的科研環境、導師指導、監管機制等。
(一)研究生特點
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具有特定的職業背景。他們大多數來自農業科研、生產、管理一線的精英和骨干,具有比較豐富的工作經驗,實踐能力強,能夠結合農業生產實際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學位論文的課題研究。但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是在職攻讀學位,“工學”矛盾突出。在學習期間,研究生兼有繁重的工作任務和家庭壓力,很難保證學習必要課程和研究課題的時間。這使得他們對相關的前沿知識了解不夠,專業理論基礎相對比較薄弱,論文寫作技能和水平不高,不能靈活地掌握各種新方法、新手段,影響了學位論文的深度和質量。同時,還有部分研究生對學位論文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僅將學位的攻讀作為職稱評定和職位提升的條件,主觀的研究欲望不強。在論文研究階段往往前松后緊,偷工減料;甚至有的研究生答辯前東拼西湊,直接導致學位論文質量偏低。
(二)科研環境
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對象和目標決定了專業學位論文要有明確的生產實踐性和應用性,需要多方外部因素的協調配合。充足的教學資源、良好的科研條件和優秀的導師團隊構建的科研環境是保障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的重要因素。完備的教學設備、圖書資源是研究生從事研究工作所需的必要條件,是保障學位論文質量的重要基礎。優秀的導師團隊可以爭取到重要的科研項目與大量的科研經費,構建和諧的學術交流環境,指導出具有創新性的高質量的學位論文。受研究生工作單位環境和條件的影響,研究生用于課題研究的時間有限,查閱文獻資料不方便,很難及時把握國內外發展動態,掌握先進的測試方法,開拓研究的思路和方法;還有的研究生在工作單位找不到適宜的論文選題,不是論文研究內容過于簡單,就是達不到技術難度或工作量要求。同時,還有些企業單位參與課題研究的程度不高,不能提供一定的經費、實驗條件等,難以保證論文研究的順利開展。
(三)導師指導
導師是在我國高等教育中指導研究生學習、進修、撰寫學術論文的人員,是研究生的支持者、指導者和朋友。他們的教育理念、學術視角、創新素質、學術水平對學位論文質量的影響很大。研究生作為從事科研工作的新手,在研究工作、論文撰寫、科研能力訓練等工作中都離不開導師的引導和指導。多年的工作經驗,使得導師對研究生的指導具有獨特的理解和把握。他們可以與研究生進行充分的交流,給予恰當的指導,激發研究生的研究積極性和效率,幫助學生挖掘學術潛力,同時做到“教學相長”。目前,應用在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指導中的“雙導師”體制可以幫助研究生實現理論與實踐知識的良好結合。但在實際指導過程中,往往因為兩個導師的知識結構、工作經驗、側重點的不同,在論文指導工作中常常存在分歧。部分研究生導師之間交流較少,致使產學分離,各自為政,在責任問題上互相推脫,不能真正發揮“雙導師”應有的作用。還有的導師以工作繁忙為借口,與學生交流時間少,不能對研究生的學位論文進行有效的指導。
(四)論文監管機制
學位論文監管機制是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和學位論文質量的核心。沒有嚴格的學位論文過程管理和完善的監管機制,提高學位論文質量則無從談起。目前,學校在論文的選題、開題、中期考核、論文修改和答辯等環節中存在許多監督不到位的地方。如論文的選題、開題和中期考核流于形式,評價指標不明確,評價標準模糊,論文答辯把關不嚴。尤其是在論文評審和答辯過程中存在“人情味”重、提問避重就輕等情況,為學位授予大開方便之門,嚴重影響了學術論文的公正性。這些問題造成了農業推廣碩士論文格式不規范、結構不完整、內容不嚴謹,調查研究不夠深入,科研成分少,論文質量和水平參差不齊,沒有實現培養研究生的工作規劃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此外,在對一些零散的異地學員的培養、檢查和督促的過程中存在重視程度不高,投人人力物力不足,疏漏較多的問題。如在論文的理論和知識水平、技術難度、工作量及創新程度等方面要求模糊;論文分析不夠,指導流于形勢,修改評閱走捷徑等情況。
三、提高農業推廣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的對策
(一)加強課程建設,完善研究生的知識體系
根據學科發展和教學的需要,充實新的高層次理論知識,增設體現學科前沿知識的綜合性學術講座和學術交流活動,改變研究生“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和途徑,采用啟發式、討論式、案例式、開放式等教學方法。同時,加強對研究生思維方法和科研方法的教學和訓練,促使研究生掌握各種方法手段和學位論文的寫作技巧,使研究生由知識積累向發展能力方向轉變。發揮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的培養特色,將新理論、新成果、新案例不斷納入教學之中,完善研究生的知識體系,提高研究生的理論素養和寫作水平。
(二)深化校企結合,提高師資力量
農業推廣碩士的培養方式決定了高校必須與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及農村發展相關的單位和部門緊密合作,開展研究互助,以此加快“產學研”結合的技術進程。充分利用資源和條件,開拓單位間的合作空間,擴充研究生的選題范圍,加強對研究生的聯合培養。鼓勵研究生工作單位將研究生的論文選題作為本單位的科研項目來完成,提高了各單位的責任意識和參與研究生培養、監督的積極性。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研究生培養中“工學”矛盾,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提升了論文的理論和應用水平,增強了論文成果的研發性和可推廣性。此外,聘請研究生工作單位中富有實踐經驗的高職人員充實導師隊伍,協助指導研究生的科學研究工作。定期組織高校教師進入生產科研第一線,進行課題和經驗交流,不斷豐富教師的實踐經驗,培養一批合格的專業教師。這樣可以克服高校多數教師專業面窄、知識結構單一的不足,對提高研究生培養,加快工作進程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規范學位論文研究過程,完善論文評價標準
學位論文的撰寫是一個系統的科研工作過程,通常包括選題、開題、科學研究、中期考核、論文寫作、論文評閱和答辯等重要環節。加強學位論文研究的過程管理,可從源頭上提高學位論文的質量。研究生入學后要求在第一學期結合工作中存在的關鍵問題,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進行文獻報告會,并借此把工作中遇到的難點作為選題的重點。在第二學期借助開題報告會從選題意義、研究內容、解決問題、應用方法等方面進行課題論證,力求及早地發現問題,避免研究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重復性。此外,嚴肅中期考核,重點進行課題前期工作的檢查和后期計劃的論述,及時糾正研究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指導性意見。利用學術報告活動,對研究生課題的后期進展情況進行交流和監督。之后,通過嚴格的論文評閱、預答辯會對學位論文進行系統的修改和完善。采用論文“比對”和校外論文“雙盲”的評審機制,杜絕人情,維護論文評閱的公正性。最后,通過規范的論文答辯程序,從論文的選題意義、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工作的難易和工作量、工作的先進性和實用性、結果的效益性、論文寫作規范等方面進行論文質量的整體權衡和評價。
(四)明確責任分工,完善監督機制
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論文選題渠道決定了研究生工作單位應為研究生的學習和研究提供一定的技術支持和實驗條件;高校應為研究生提供課程學習、學術交流、查閱文獻資料等學習條件。在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模式下,只有明確責任分工,強化導師責任,實施質量監控,方能確保研究生的論文質量。在培養過程中,研究生第一導師主要引導研究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為論文的選題、方案、計劃提供可行性建議,并對最終的學位論文進行質量把關;研究生第二導師產生于合作單位,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主要負責提供具體的技術指導,并結合工作實際修正論文方案和計劃。提高監管能力,建立有效的考評激勵制度。選拔專業領域中的優秀教師、富有實踐經驗的技術骨干組成督導小組,對導師的聘任和考核、論文研究和考核進行嚴格全面監督。實現論文質量與導師選聘、招生名額相掛鉤,提高導師工作的責任、危機意識,徹底改變導師隊伍的終身制。除了對考核優秀的導師進行獎勵,還要在一定程度上追究論文較差的指導導師的責任。
提高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的論文質量是一個長期、系統的工程,需要學校、指導教師、研究生本人等諸多因素的協調、配合。在新的形勢下,我們應該從影響學位論文質量的主要因素人手,加強導師隊伍建設,改善科研條件,建立有效的質量保證體系。通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表明,對論文研究要做到“三早”,即早定題、早開題、早研究;導師指導做到“三勤”,即勤指導、勤檢查、勤總結;論文評審做到“四要”,即選題要符合培養目標,研究方法要科學實用,技術路線要科學可行,成果要具有實際意義。
【摘要】農業推廣碩士教育近年來發展迅速,以全日制農業信息化領域為例,分析了該領域課程體系的現狀,指出了現有課程體系存在的一些缺陷,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以促進我國農業信息化農業推廣碩士教育在發展中不斷改革。
【關鍵詞】農業信息化;課程體系;問題與建議
1.引言
為了適應新形式下農業和農村發展的要求,教育部于2000年決定在我國設置農業推廣專業學位,正式啟動我國農業推廣專業學位教育,開辟了應用型碩士培養的新領域[1-2]。近年來,農業推廣專業學位教育為農業發展培養了大批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農業推廣專業學位是一種具有職業背景的學位,旨在向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村及相關部門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人才,使他們在專業和專門技術上受到正規的、高水平的訓練,所授學位的標準主要反映該專業領域的特點和對高層次人才在專門技術工作能力和學術上的要求。因而,農業推廣專業學位不同于學術性學位,學科口徑更寬卻更加注重務實訓練。
從2009年開始,我國就在不斷加大碩士研究生教育結構調整力度,通過增招專業學位研究生,調整增量(新增碩士生招生計劃,主要用于專業學位碩士生招生,基本不增加招生),調整存量(要求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單位將原有碩士生招生規模,每年按不低于5%的比例調出,用于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等措施最終達到結構調整的目標。2010年專業學位研究生占整個碩士生招生比例已提高到25%,2011年計劃達到30%以上,爭取到2015年提高到50%以上[3]。
在這種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的大好形勢下,農業推廣碩士近些年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農業信息化領域不斷成為各高校新增的農業推廣碩士領域之一。農業信息化領域的課程體系構建是各高校面臨的首要問題,本文在分析農業信息化領域課程體系現狀的基礎上,指出了現有課程體系的缺陷和不足,進而提出一些粗淺的改進意見,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促進該領域課程體系不斷完善。
2.農業信息化領域課程體系現狀
課程體系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和體現人才培養特點的具體課程框架,農業推廣碩士的課程體系在保證統一的培養規格、符合總體培養目標的同時,還需要兼顧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的共性特征,不同領域知識和能力要素組成等,培養單位的學科專業特色以及區域、行業、產業的特殊要求。
全國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公布了一個(非)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農業信息化領域指導性培養方案[4]。按照該指導性培養方案,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課程體系要以“職業能力”為本位進行設計。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的課程應根據培養目標要求,按領域設置,突出專業技能及技術集成能力的培養;在領域主干課中應有1門運用本領域的主要理論和技術解決農業推廣實踐問題的案例研究課程;教學內容應體現寬廣性、綜合性、實用性和前沿性。加強案例教學和實踐教學,在學期間必須保證不少于12個月的實習實踐訓練。
現行的農業推廣碩士課程體系由公共課程、領域主干課程以及領域選修課程三部分組成。
公共學位課程使農業推廣碩士與其他種專業學位類型相區分,這一部分為既定內容,須嚴格按統一要求執行。公共學位課程包括外國語(2~3學分),政治學(2~3學分),農業推廣理論與實踐(2學分),農業科技與“三農”政策(2學分),農業傳播技術與應用(2學分),總學分數為10-12。
領域主干課程使培養領域之間相互區分,這一部分也為既定內容,須嚴格按統一要求執行。領域主干課程包括農業信息化導論(2學分),農業信息化進展(2學分),農業信息獲取與處理(2學分),農業信息化案例(案例研究)(2學分),農業應用系統開發(2學分),總學分數為10。
領域選修課由各培養單位自主設置,根據培養目標、研究生的工作需要和各校條件自行確定,每門課程原則上不超過32學時。領域選修課反映出不同培養單位的特色與優勢,使得人才培養規格在不同的培養單位之間有所差異。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我校全日制農業信息化領域設置的選修課程包括人工智能技術(2學分),Visual Basic(2學分),數據庫技術與應用(2學分),多媒體技術與應用(2學分),網站設計與開發(2學分),科技論文寫作(2學分),科技文獻檢索(1學分),要求學生選修的總學分數為6~8。
3.農業信息化領域現有課程體系存在的缺陷
在農業信息化領域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我們發現現有的課程體系存在一些缺陷。
首先,課程設置方面統得過嚴,管得過死。目前,教指委對公共課程、領域主干課程作了統一要求,雖然這樣很好地保證了該領域比較一致的培養規格,但是這兩部分總學分達到了20以上,留給培養單位自主設置的領域選修課程空間太小,自由度不足。不能充分反映出不同培養單位的特色與優勢,更難談及使人才培養規格在不同的培養單位之間有所差異。
第二,領域主干課程的課程設置和教學組織脫節。全國的農業信息化領域主干課程是統一的,但這些課程卻沒有統一的教學大綱和統一的師資培訓。這必然會導致這些課程在不同培養單位的教學效果參差不齊,個別課程的教學甚至達不到當初設置該課程的目標要求。
第三,課程的實踐性不足。專業學位教育的基本任務就是培養特定職業崗位需要的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人才,因此,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應能更集中體現相關領域的實踐需求。雖然指導性培養方案中強調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必須從事不少于12個月的農業推廣實踐,并結合實踐進行論文研究工作[4],但是沒有明確對課程的實踐要求,在“每門課程原則上不超過32學時”[4]的限制下課程的實踐性也是有局限的。
4.農業信息化領域課程體系改革的建議
針對農業信息化領域現有課程體系的以上問題,我們提出以下幾點粗淺的建議:
第一,壓縮公共課程學分,重新論證領域主干課程,補充選修課。
首先,課程設置建議根據知識體系[5]體現綜合性,即在課程設置上拋棄“學科中心型”的舊觀念,應適應科學知識綜合化的趨勢,增設綜合化程度不同的跨學科課程,建立綜合化多學科立體交叉的課程體系。
其次注重課程的創新性。課程體系的生命力在于創新,農業信息化領域也要特別重視課程內容的更新,積極地把科技文化的新成就吸納到本領域的課程中,并開設一些代表未來社會科學發展方向的課程,從而使課程體系更加具有靈活性。
最后還需要培養單位立足學科優勢補充選修課,開設有利于主體個性發展的課程,開設可供學生自主選擇的課程。
第二,統一教學大綱和教學指導。
對統一要求開設的課程可以試編統一的教學大綱或教材。通過組織各高校相關教師進行教學研討,吸取各高校相關課程教學實踐中的成功經驗并融入教學大綱或者教材中去。
其次可以統一分批對各高校相關課程教師進行教學培訓,或者挑選一批教學效果顯著的優秀教師進行教學錄像,將這些資源共享給各高校的相關教師進行網上學習,從而達到提高整體教學效果和統一教學要求的目的。
第三,增加課程的實踐教學內容。
農業信息化領域碩士研究生的培養需要突破專業性的培養框架,強調整體性、寬廣性和實踐性。農業信息化領域的研究生不僅要掌握現代技術理論方法,還要學會技術與管理相結合,要了解農村、農民、農業基本政策;具備較強的創新能力、信息收集處理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和協調溝通能力。選修課程可以根據專業方向進行模塊化設計,課程內容在基礎性、實踐性、先進性和學科交叉性的基礎上突出對實踐的指導性。在教學的深度上不斷加強,增加農業信息化領域專業學位教學與全日制本科教學的區分度。在教學的寬度上不斷加強,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增加與科學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區分度。
總之,只要圍繞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目標,遵循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規律,改革現行課程體系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使之既能符合高校實際,又能滿足行業、社會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知識能力結構的要求,一定可以提高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
作者簡介:
陳愛斌(1971—),男,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圖像處理,模式識別,研究生教育管理等。
劉艷(1978—),女,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法學,研究生教育管理等。
[摘要]:本文從中國農業推廣碩士報名專業領域、錄取情況、生源的職業領域和報考人員年齡、工齡等方面,對農業推廣碩士生源現狀進行了分析.在分析影響農業推廣碩士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基礎上,提出了保證農業推廣碩士生源的具體方法。
[關鍵詞]:生源結構;專業學位;農業推廣碩士
為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應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不斷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優化學科專業、類型、層次結構,促進多學科交叉和融合,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加快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的設置是為農業和農村及相關部門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的人才,與“三農”聯系最緊密、關系最直接的學位,但是隨著高校招生種類和招生單位的增加.和在職攻讀碩士學位種類的增多,農業推廣碩士的生源競爭面臨更加嚴峻的形勢。分析農業推廣碩士生源結構,構建農業推廣碩士質量保障體系,對于確保農業推廣碩士教育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1,中國農業推廣碩士生源現狀
1.1生源數量逐年呈上升趨勢,錄取率趨于穩定
據報道,農業推廣碩士2010年報考人數為22398人,比2000年報考人數3208人增加了598.19%,錄取人數同比增加了654.93%。2000~2010年間農業推廣碩士平均錄取率達到63.47%,2003年之后錄取率開始趨于穩定,但報考人數和錄取人數仍在增加。農業推廣碩士作為面向農業和其相關行業的這種專業學位,也越來越被社會接受,越來越受廣大在職人員的青睞。因而,自2000年以來,報考人數和錄取人數總體上呈增長態勢。從錄取率看,2000年至2002年整體變化幅度較大,之后趨于穩定。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2003年教育部對農業推廣碩士的招生加大了宏觀管理和監控力度,嚴格控制生源的比例和工作年限的要求,將農業推廣碩士教育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使招生規模趨于穩定。
1.2部分專業領域人數增加較快。但大多數專業生源偏少
和2009年相比,大部分領域錄取人數有所增加.農村和區域發展、林業、作物和農業資源利用專業領域仍是主要招生領域,4個領域合計錄取占全部人數的75.8%。2006年開始新增農業信息化領域人數在2010年增長最大,為104.7%;其次是農村和區域發展和食品加工和安全領域,分別增加55.0%和49。8%;植物保護和草業2個領域錄取人數降幅較大,均在20%以上,但是很多專業在人數上低于500人,生源依然緊缺。這表明,中國農業推廣碩士集中在傳統農業領域,但隨著經濟發展和科技水平提高,和農業集約化生產的推進,農業推廣領域中農業信息化、農業科技組織和服務和農業機械化發展速度將超過其他專業領域。
1.3生源多樣化
農業推廣碩士生源的職業范圍廣泛,有行政人員、科技人員、專業技術型的企業管理人員、高校教師,另外還有在民營企業從事農業科技產品推銷、農業技術推廣、產品售后服務的其他技術人員。科技人員、行政人員、高校教師和和農業相關的企業技術人員是農業推廣碩士生源的主體部分,所占比例達到93.28%。
農業推廣碩士生源的組成,體現了國家和教育部設置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的初衷,在中國關于農業戰略規劃中也預示著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存在廣闊的發展空間。據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教育
指導委員會統計,全國現有農、林、水、牧系統各類專業技術干部280余萬人,高層次人才還不到1%,按照農業推廣碩士的報考條件,全國每年約有42萬名農業技術干部可作為農業推廣碩士的后備生源,另外,全國共有鄉級以上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約6萬個,近萬個較大規模的涉農企業,從事農業技術推廣的人員約有33萬人,但高學歷、高職稱人員所占比例卻較低,所以培養一大批高層次的應用型、
復合型的農業技術人才既是許多農業技術干部、農業科技人員等自身的強烈要求,也是提升國家和企業競爭力的迫切需要。
1.4考生年齡差異大,整體呈年輕化趨勢
據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統計,2006—2010年報考推廣碩士研究生考生的年齡差異較大,年齡最大的均超過50歲,最小的只有18歲,其中2006年年齡相差最大為35歲。平均年齡連續4年下降,2010年比2006年下降了3.6歲;平均工齡同樣連續4年縮短,2010年比2006縮短4.4年。再結合2005年的統計(平均年齡為33.8歲,平均工齡為11.7年)可知,報考人員年輕化已成為趨勢。
中國農業推廣碩士考生年齡個體差異較大,工作經歷和閱歷也呈現多樣化,并且服務區域地方化。所以,農業推廣碩士教育中,各高校在進行培養和組織教學時要因人而異并因材施教,通過個性化設計
培養方案和導師個性化指導,針對富有特色的內容制定出個性化的標準,培養出多樣化的人才.
2農業推廣碩士生源保證方法
因為中國農業推廣碩士學位相對其他碩士學位設置較晚,社會對這一專業學位認識不足。無論學生還是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認識的誤區,將其培養等同于研究生課程進修班,或者將其等同于全日制農
學碩士教育,完全套用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教育模式,這種偏見和誤區是影響農業推廣碩士生源的內在因素。
中國農業基礎相對薄弱和農業行業經濟狀況不佳,從業人員收入不高造成了報考農業推廣碩士的人員學費難以籌措,和農業要素的周期性生長、季節性變動的特點,使得報考農業推廣碩士的技術人員、行政人員等在職人員缺少充足的時間完成研究和完善管理。再加上其他專業學位種類和招生單位的增加,這些外在因素使得農業推廣碩士的生源競爭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所以,無論是高校還是政府都應積極采取有效方法,確保農業推廣碩士教育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這將對于促進農業推廣碩士教育更好地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摘要: 本文分析對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特點及其定位的基礎上,提出了促進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對策。而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面向基層,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因而引申出它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養大量實用型、職業型的基層農業推廣人才。提高辦學質量是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生命線,應該從培養方式、師資力量、學位論文三個方面努力。
關鍵詞: 農業推廣碩士 專業學位 教育
一、農業推廣專業碩士學位教育的特點
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是為適應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完善我國農科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而設立的培養應用型農科人才的新型學位類型。它是學位制度改革的新產物,是農科研究生教育的新發展。它具有以下幾個鮮明的特點:
(一)實踐性。
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學位獲得者除了應具有所從事農業推廣領域的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外,還應具有解決農業推廣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即應用能力。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的實踐性還表現在培養對象的學習心理上,由于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的招收對象主要是具有大學本科學歷,4年以上農業推廣實踐經驗的在職人員,更為強調理論的實踐意義和實踐價值。 具體表現在:其一,理論要具有對實踐活動的直入性,即教師提供的理論要能夠直接回答他們所關心的現實問題。其二,理論要具有和實踐的高度貼近性,即教師提供的理論要與本地區、本部門工作實際緊密聯系,而不是僅僅在宏觀維度上展示實踐的一般性。其三,理論要具有向實踐轉換的快捷性,即教師提供的理論無需經過多少轉換環節就可以直接用于指導實踐工作,而不是一種建立在假設前提下的純理性邏輯構想。
(二)差異性。
這里的差異性,主要是指受教育者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一是畢業時間不同,有的畢業幾年,有的畢業十幾年,有的畢業二十幾年;二是年齡差異大,年齡小的有二十幾歲,年齡大的有四十幾歲,甚至五十歲;三是職業與工作單位不同,農業推廣碩士學員有的是來自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的技術干部,有的是來自高等學校的教師,有的是來自科研單位的科研人員,有的是來自政府機關的干部。學員在工作經歷、知識結構、專業基礎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
(三)職業針對性。
1996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的《專業學位設置審批暫行辦法》指出:專業學位是作為具有職業背景的一種學位,是為培養特定職業高層次專門人才而設置的。1999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的《農業推廣(暫用名)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指出: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具有特定的職業背景,與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村發展領域任職資格相聯系。從這兩個法規性文件的條文看,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具有明顯的職業針對性。實際上,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的獲得者中,有許多原來就從事基層農業推廣工作,或者畢業之后,他們會選擇從事農業推廣工作。
(四)學習方式的靈活性與時間的矛盾性。
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本身是在職人員,組織人事關系仍然保留在原單位,課程的學習采取“進校不離崗”的方式進行。具體可以采取業余時間上課、周末或每月集中授課等方式,具有很大的自由度。但另一方面,學校對學生的控制程度很低,往往不能保證學院有足夠的時間學習。學員在攻讀學位期間,兼有繁重的工作任務,部分學員還身兼數職,集行政職務、專業技術職務于一身。因此,學習與工作的矛盾十分突出,給農業高校的培養模式、教學計劃安排、教學方法等提出了新的挑戰。
(五)涉及專業領域多,覆蓋面廣。
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側重于應用,主要為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村發展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人才。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農業推廣的涵義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農業推廣不再局限于農業技術推廣,還包括信息咨詢(科技信息產品信息、市場信息及市場預測)、農業經營、產品開發、農業、農村及區域規劃與發展等。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從產業來看,不僅涉及農業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而且還涉及農業經營管理、農業機械等;從學科看,有作物學、植物保護學、園藝學、植物學、動物學、微生物學、生態學、氣象學等;此外,還有農業經濟學、農業機械學等等。這就給農業推廣碩士導師隊伍建設、尤其是導師的專業結構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農業推廣專業碩士學位教育的定位
我國開展農業推廣專業碩士學位教育的時間不到十年,在掌握其教育特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農業推廣專業碩士學位教育的定位,將有利于這項工作的深入開展,提高辦學質量,服務于我國的“三農”。
(一)培養大量的從事科教興農,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高素質人才。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布的《農業推廣碩士(暫定名)專業學位設置方案》明確指出,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的培養目標是:“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獲得者應較好地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和方針、政策,熱愛祖國, 熱愛農業,遵紀守法,品德良好, 艱苦奮斗,求實創新,能積極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發展服務;掌握相應推廣領域堅實的基礎理論、系統的專業知識,以及相關的管理、人文和社會科學知識,具有較寬廣的知識面,具有獨立擔負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村發展較高層次性質工作的能力。”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基礎地位的鞏固需要更多高層次農科應用型人才,農業第三次革命和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呼喚設立農業方面的專業學位。我國有成千上萬的人以從事農業技術推廣、經營涉農企業、管理農村工作或以農業工作為職業,他們是現代農業技術的主要傳播者和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的主要師資力量。而農業推廣碩士教育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為農民培養師資的研究生教育。農業推廣研究生是為農民傳播技術的中介力量,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和技術儲備。《中共中央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因此,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是對黨中央、國務院“科教興農”戰略的具體落實。
(二)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問題。
大部分研究生都是緊密圍繞著生產和本職工作而進行學習。一般都是“干什么,學什么”,有一定的期望和較明確的目標,甚至有的研究生是帶著課題來充電的。這就要求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必須立足現實,理論聯系實際,將理論運用于實際工作,指導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問題。相應的,在招生對象、培養目標和方式、課程設置以及學位授予工作的管理等方面應當與現有的農科“學術型”研究生培養管理有所區分。強調農業推廣專業學位具有更靈活的培養方式,課程結構更綜合實用,論文工作強調理論聯系實際,論文可以是專題研究、可以是高質量的調研報告、也可以是農業項目或工程中具體問題的解決實施。
三、提高質量,促進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發展的政策建議
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特點及其定位對于提高教育質量,更好地培養農業推廣領域的實用性人才具有很強的約束性,同時也具有明確的指導性。因此,促進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發展應圍繞培養基層農業推廣人才這個中心,著力提高教育質量。
(一)實行彈性學制和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的個體差異及在職在崗的特點,決定了其學制不能一刀切,必須實行彈性學制,學習年限一般為3年,可提前或推后,但最長不超過5年。在教學方法上,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農業推廣碩士學員以在職學習為主,在職學習與脫產學習相結合,規定課程學習時,學員到校脫產學習,而課題研究和論文撰寫則回原單位邊堅持日常工作邊完成,以利用原單位的資料和其他條件,以及學員在工作崗位所承擔的課題研究基礎,保證課題研究與生產實際的緊密聯系,保證學位論文的質量。對研究中必要的測試分析工作,如原單位不具備試驗和分析條件,也可在學校進行。課程學習的授課方式可根據課程特點,可以采取課堂講授,專題研討和研究生自學相結合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但要嚴格實行考核制度,保證教學質量。
(二)充實師資,提高教學質量。
首先要建立一支富有生產實踐經驗的高校指導教師隊伍。由于農業高校長期以來單一地采用學術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導致許多教師重理論,輕實踐,專業面窄,知識結構單一。尤其是多數青年教師,缺乏生產實踐經驗,他們很難勝任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的指導工作。因此,學校應有計劃地選派青年教師輪流到有關生產實踐部門去掛職鍛煉一個時期,或高校教師主動面向生產實際,積極參與生產,并就生產實際問題進行科學研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豐富自已的實踐經驗。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指導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的重任。
其次是精心選聘任課教師。教師上課水平的高低及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農業推廣碩士的培養質量。學校要盡量聘請那些學術水平高、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態度嚴謹并具有一定實踐經驗的教師上課,這樣的教師給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上課,知道要給他們講什么、如何講,能夠講授有關本領域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成果,教學效果就會非常好。另外,學校也可聘請農業推廣或農業、農村管理部門具有高級職稱的專家到學校任兼職教師,單獨給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上課,或與學校教師共同開設一門課。
(三)高度重視學位論文工作。
學位論文是檢驗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培養其理論聯系實際的工作作風和獨立擔負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能力和科學研究方法與能力的重要環節。農業推廣碩士生第4至6學期應以學位論文工作為主。
學位論文的指導應實行雙導師負責制,由校內導師和學校從用人單位聘請的資深專家聯合指導。學位論文選題應直接來源于生產實際或具有明確的生產背景和應用價值,可以是一個完整的農業技術推廣項目的策劃、農業設計項目或技術改造項目,也可以是技術攻關研究課題,也可以是新工藝、新材料、新品種的研制與開發。選題應注意有一定的難度、先進性和工作量,應體現作者綜合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解決農業技術推廣、農業和農村工作實際問題的能力。學位論文形式可以是技術推廣策劃或項目設計,也可以是研究型論文。論文工作完成地點,根據論文選題的要求,可以在學校完成,也可以回單位完成,或穿插兩地完成,但不管在何處完成,都必須定期向雙方導師匯報論文進展情況,及時接受導師指導。
對農業推廣碩士學位論文成果和學術水平的評價標準應與學術型研究生的學位論文有所區別,農業推廣專業學位研究生學位論文要求要有一定的創新,但更重要的是應獲得在農業生產或農村管理方面有指導意義的研究成果,或獲得直接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農業推廣碩士學位論文評閱人和論文答辯委員應有來自農業技術推廣第一線的專家。
摘要:2009年招收全日制農業推廣專業學位研究生是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進步。從農推的職業設置背景與我國基層農業科技推廣和發展等領域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來看,二者理論上是吻合的,但是現實的基層環境對全日制農推研究生到基層就業的支持度低,尤其是保障、激勵等制度性障礙,加上研究生就業取向“功利化”,使得他們不主動愿意到基層就業,二者目標難以達成一致。所以要制訂有彈性的培養方案,制定到基層就業的基本制度,通過迂回方法。加強就業指導與服務,最終引導他們到基層就業。
關鍵詞: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就業
一、全日制農推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特點
(一)農推碩士專業學位特點
1 職業性
《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明確規定:“農業推廣碩士(Master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MAE)專業學位(professionaI degree)具有特定的職業背景,與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村發展領域任職資格相聯系”。可見職業性是專業學位的基本屬性,是專業學位區別于其他學位類型的本質特征。農推碩士專業學位必須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領域緊密關聯才有她生命力。
2 實踐性
農推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除了具有從事農業推廣領域的堅實基礎理論和寬廣專業知識外,更具有解決農業科研、生產、管理一線中工作實際問題的能力,所以實踐性是專業學位的重要屬性。
3 研究性
農推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雖然是應用型研究生,但是作為高層次人才必須具有一定的學術能力,如文獻查閱、實驗開展、論文撰寫等基本科研素質,更主要的是實際生產過程中的問題是不斷變化的,如果專業學位研究生不具備研究能力,其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必然膚淺。既然是研究生教育,研究性是其學位的本質屬性。
(二)全日制農推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生源特點
全日制農推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生源均是從參加全國碩士生招生統一入學考試的考生中調劑而來,且要繳納學費。顯然他們相對農科學術型碩士生來說,生源質量低,學生基礎差。另外相對大多數公費農科學術型研究生來說,其教育成本大。但二者又都是從應屆本科生直讀研究生,年齡差距小,思想成熟度和基本價值觀、人生觀具有很多共同點,具有當代青年人主流價值取向和社會期望度。
三、基于職業生涯發展理論的全日制農推專業學位研究生就業的SWOT分析
職業生涯發展理論認為職業發展是一種連續的、有序的、動態的過程,是自我觀念的不斷完善、發展和實現的過程,是自我與外界相互作用和調和的過程,一般由成長、探索、固定、維持和衰退5個階段構成。職業發展具有可塑性,各個階段可以通過指導而加以完善,可以通過指導培養人的職業才能和職業興趣,幫助人進行職業選擇和決策,促進職業發展。職業生涯規劃就是根據職業生涯發展理論發展而來,其要素是:知己、知彼、抉擇、目標、行動。其中SWOT(Strength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分析方法是最基本的一種方法,通過它能很容易知道研究生的優點和弱點,可以詳細地評估研究生職業的機會和威脅。其中s代表strength(優勢),w代表weakness(弱勢),O代表op-portunity(機會),T代表threat(威脅),s、W是內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
結合上文對農推專業學位的特點和生源情況的分析,我們不難知道,全日制農推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優勢(strength)是其就業市場的明確性,具有經過科學訓練和系統培養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能夠解決農技推廣和農村發展領域中的實際問題,能夠承擔專業技術或管理工作,同時他們的學習背景和高校人際關系有利于加強農業院校與農業推廣系統的聯系,有利于加速農業院校科技成果的轉化。所以實踐應用能力是其就業核心競爭力。劣勢(weakness)是其知識基礎和素質相對學術型碩士研究生來說較差些,且學制短,綜合素質提高的時間短、效果弱。由于是從本科生直讀研究生,缺乏實際工作經驗,特別是實際一線工作現狀的感性認識,所以其學習過程及實踐階段都會難以深入、具體,更難創新。如果研究生惰性又大,其學歷質量必然不高,難以滿足新農村建設的工作需要。機會(opponunity)是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高度重視,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方針不會改變。從國家層面上說,基層工作環境和條件的改善是必然的趨勢,隨著國家不斷對農業加大投入,基層條件一定越來越好。而且目前的農業科技隊伍現狀和科技成果轉化的要求都迫切需要高層次人才,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已讓農業變成了陽光產業,發展潛力巨大,所以從長遠上看,機遇大于挑戰。而其挑戰(threat)是社會上用人單位對他們的認同程度,以及基層組織環境的實際支持度不高,和就業成本回報期長、受社會物質利益觀影響等因素所造成的研究生就業取向“功利化”。另外,在教學方面,目前雙導師制度中校內校外導師的工作銜接非常不好,且部分導師對全日制農推專業學位研究生需要繳納學費,就業難以預測,一般不愿意帶這些學生。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是全日制農推專業學位研究生學位論文不再是以學術論文為主,而是發展為調研報告、畢業設計等多種形式,鑒于研究生的學術水平要求和缺乏這些形式的學位論文替代品的質量評價標準,全日制農推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學術能力難以控制,不利于他們的就業。
四、當前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就業訴求與市場需求目標難以一致
(一)理論上的市場需求大與現實組織環境支持度低的矛盾困境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和國家重大戰略性舉措,是一項長期性的艱巨任務。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是引導當前的生產要素特別是人才流向農業和農村。根據經濟增長理論,人力資本已成為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而教育是人力資本一項主要的投資方式。按照當前我國研究生教育的規模來看,研究生數量還無法滿足“三農”問題的需要。以農業為例,我國的農業正處于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時期。而現代農業是以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制造、運輸、儲藏、銷售和餐飲服務為中心,橫貫第一、二、三產業形成完整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綜合農業經濟系統。可見,現代農業對科技、管理、經營等人才的要求顯然越來越高,越來越“復合”。
但是目前我國農業科技貢獻率只有48%,肥料、水、農藥利用率只有30%―35%。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滯后。提高農業科技的研究成果轉化,加強農業科技推廣,主要是要培養高學歷、高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農業推廣和管理專門人才。因為目前農業科技推廣隊伍的結構和人員素質已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據2007年不完全統計,全國共有農業推廣機構189502個,雖然專業技術人員有935126人,但具有副高以上職稱的人數僅占3.
1%,具有中級職稱也僅占18.7%。更主要的是在這些人群中接受過正規高層次教育的比例低,有研究生學歷的僅占0.42%,即使是省級推廣系統,也僅占4.4%,而同年美國的縣一級推廣機構中有75%的人員具有碩士學位。所以高層次人才的缺失對農業科技的提高具有一定的阻礙作用。
目前農業科技推廣和管理的工作一線都是在基層,至少也是在縣一級的單位。那么全日制農推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畢業后能在基層良好就業嗎?實際情況是現實的組織環境對研究生在基層就業的支持度很低。國家可以引人才到基層,但基層根本留不住人才!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待遇和工作環境的問題。比如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因經費不足,把一些地方農業推廣服務部門推向市場,有的甚至被拍賣或撤銷,造成人員離崗和流失,這樣的環境和財力怎么能滿足高層次人才的需要呢?據說鄉鎮一級農技推廣站的工作環境還要差些。發展問題是基層無法留住高層次人才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從當前實施的大學生村官計劃、三支一扶計劃、農村教育碩士計劃等結果來看,在基層就業的高校畢業生由于機會少,很難有良好的發展空間,這些畢業生大都以考公務員和回歸城市就業為結局。在我們的調研中發現碩士生對到基層就業的發展前景充滿了擔憂。
(二)全目制學術型碩士生的就業價值取向、就業期望的規律與全日制農推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就業訴求的聯系和傳導
研究生整體年齡處于成年階段,心智成熟,具備正確辨別是非的能力。思想上主要特點是:①獨立自主性。經過本科階段學習生活的塑造,有的還經過社會工作的鍛煉,研究生獨立生活能力強,對任何事情能夠有自己的審視力和判斷力,有自己的認識觀,自我管理、自我規劃的能力強。②現實性。研究生教育仍然被視為我國精英教育,研究生的社會期望值高,特別是家庭的期望很大,隨著就業環境的不斷變化,研究生的就業壓力也越來越大,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研究生在理想和現實的平衡上,偏好于現實利益。
因此全日制學術型碩士生在就業行為選擇上表現為:①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下,努力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所以研究生就業期望偏高是在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約束下,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而主動選擇的結果,有著不可避免的客觀因素。②研究生就業取向受現實利益驅動。由于研究生讀書成本大,加上當前社會對物質利益追求的風氣嚴重影響了研究生的價值觀,研究生就業取向“功利化”。所以目前研究生對“薪酬”的追求勝過對“理想”的追求,“條件和待遇”優先于“專業合適及發展”。
由于全日制農推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也是應屆本科生直讀上來的,他們與全日制學術型碩士生年齡相近、思想相通,所以二者就業價值取向和就業期望基本相同、就業訴求基本一致。因此可以判定,全日制農推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就業行為選擇仍然符合上述兩個結果。
綜上所述,雖然全日制農推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是面向建設新農村市場的需要而設置的,但是在研究生就業價值取向“功利化”的驅動下,研究生為了追求個人利益必然期望待遇好、發展好的工作環境,而這些工作只有城市才能提供。雖然這些農推研究生是調劑生,可是他們中的有些人是抱著“騎驢找馬”的心態來讀專業學位的,即通過調劑后先讀上研究生再期望努力學習改變現狀,比如繼續攻讀博士研究生、改行就業、努力考取公務員等。鑒于目前基層工作環境、待遇條件、發展空間以及戶籍制度等,農推研究生實際上不會主動愿意到基層就業。所以全日制農推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就業訴求與市場需求的目標難以達成一致。結果會是基層人才繼續缺失,而農推研究生仍然集中在大城市、發達地區就業。從我校碩士生的就業流向情況也可以證明,研究生“寧在珠三角四處找,不愿到基層求溫飽”。
五、對策與建議
(一)制訂培養方案要與學生就業發展訴求有效銜接,特別是培養方案要留有彈性空間
比如雖然是定位全日制農推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是應用型人才,但不能阻隔專業學位研究生希望走科研學術道路。對那些本身愿意且自我條件又適合的專業學位研究生,要在培養方案中彈性變化,同時鼓勵導師分類培養,鼓勵這些研究生繼續攻讀博士生。
(二)要改革制度,保障和支持全日制農推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下基層,特別要建立實際可操作性的保障機制、激勵機制
比如要加大到基層就業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成本的返還和補償力度,突破戶籍制度所造成的利益不平衡狀況,通過財政補助的辦法保障在基層就業的研究生待遇高于或不低于在城市就業的待遇。最主要的是要在技術職稱評定、干部選拔任用等實際激勵制度上,讓專業學位研究生有看得見的愿景。
(三)做好全日制農推碩士專業學位教育與職業資格認證的銜接和掛鉤
職業資格認證是目前就業比較流行的準人證,而專業學位教育也具有明顯的職業性。將專業學位教育與職業資格認證相結合,不僅可以減少教育的重復投資和學生的重復投入,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素質。所以要做好專業學位教育的課程和培養方案與職業資格認證的考試要求相一致,最終提高了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就業準入門檻。
(四)充分利用專業學位研究生與農業院校的人際關系等社會資本,實現城市與農村的良好溝通,提高農業院校科技成果的轉化率
以迂回的方式逐步實現專業學位研究生人才從城市向農村的伸延,以避免將全日制農推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直接引導到基層工作的難度。
(五)要加強全日制農推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就業指導和服務,特別要加強其就業心理輔導
由于全日制農推碩士專業學位不會很快被用人單位認可和接納,鑒于目前基層的組織環境和保障條件,專業學位研究生在“雙向選擇”的制度下,必然出現“寧在城市找,不向基層跑”的就業實際情況。而城市的用人單位在學術型研究生大量充塞的情況下,對專業學位研究生肯定存有就業歧視和差別待遇,所以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就業受挫情況應該非常突出。因此,要形成一個政府、學校、社會廣義一體化的關懷體系。不僅領導要重視,導師也要關心他們的就業,社會上的用人單位更不能有就業的歧視,可以差別使用,但不能不把他們與學術型碩士生同屬一個層次看待。
1.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機制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以初步建成以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為基礎、以政府公共服務機構為主導、多元化市場主體廣泛參與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其中,公益性服務方面,我國已逐步建立從中央到地方鄉鎮的多級政府公益性服務組織;經營性服務方面,我國建立起專業分工趨于完善、經營規模逐漸擴大的農產品流通服務體系;合作性服務方面,目前全國已成立了經工商注冊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50多萬家,在促進農技推廣、生產資料供應、標準化生產、農產品營銷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2.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機制對農業推廣碩士的需求
由于我國農業正面臨著階段性的新變化,致使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機制在迎來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其中,農業推廣人才在“質”與“量”上的嚴重不足,成為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所面臨的最直接問題。
2.1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機制面臨的人才困境
首先,在現行的公益性服務機構中,人員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基層農技推廣新舊力量出現斷層,推廣隊伍專業化水平不足,知識老化現象嚴重;其次,部分農業經營性服務機構缺乏對行業內涵的界定,加之涉農服務行業特殊性導致的人才從業意愿低糜,令機構難以招收符合行業規格的人才,且從業人員素質不高,缺乏法律意識;[3]其三,在崗的農業技術從業人員對于農技以外的其他知識和技能疏于提升,使得國家推進現代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政策失去人才支撐。
2.2農業推廣碩士對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機制的重要性
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面臨的人才困境,非常直接地對農業推廣戰線上的農業科技人員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農業推廣碩士作為專業學位研究生,其目標在于培養具備農業推廣技能,致力于農村發展服務,能解決生產、管理及建設中實際問題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因此,設立農業推廣專業碩士學位不僅是時代的需求,是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需求,更應是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機制的需求。
3.我國農業推廣碩士培養體系面臨的問題
第一,生源方面。①經費自籌的方式增加了報考者的學習成本,且由于招考對象多為在職人員,時間精力有限,有些潛在生源雖有攻讀農推碩士的意愿,卻終因力不從心而放棄。②農推碩士招收單位的日益增多,造成爭搶生源的現象逐漸激化。③年齡、知識背景以及工作單位性質的差異,令生源的思維能力、對高新知識的接收能力參差不齊,就對高校的培養方法與模式提出了嚴峻挑戰。第二,思想認識方面。部分高校對農業推廣碩士的思想認識不到位,認為農推碩士是在職攻讀學位,其目的僅在于取得一紙文憑,增加升遷的籌碼,因此對其疏于管理,甚至將招收工作當成盈利創收的捷徑,從而在思想上降低對學員的要求。第三,培養方案設計方面。部分高校在農業推廣碩士培養方案的設計中,仍將教學內容側重于理論基礎知識,缺乏實踐性的案例教學,導致農推碩士難以將理論運用于實際,使培養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初衷難以得到實現。第四,培養過程方面。①由于生源為在職人員,致使高校的教學安排難以兼顧每位學員,培養計劃有時不得不進行變動,甚至出現學時縮水的現象。②部分教師教學管理不規范,未制定課程大綱、課件和講義,考試過程不嚴格按照規定執行,教學質量得不到保證。[4]③因時間和空間等原因,部分校內外導師對農推碩士疏于指導,學員也同樣缺乏主動性,導師負責制名存實亡。第五,論文研究方面。有些研究生以時間精力不足為借口,跳過論文開題、中期檢查等環節,直接進行論文撰寫,難以保證質量,且在選題時多選擇大而空的內容,未結合生產實踐,沒有現實意義。
4.完善農業推廣碩士培養體系建設的路徑選擇
基于農業推廣碩士培養體系在生源、思想認識、培養方案設計、培養過程以及論文研究中所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應當通過以下幾方面提高農業推廣碩士的培養質量,從而為我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機制彌補現有的人才缺陷。
4.1整合高校、政府資源,保證生源的“量”、“質”
高校應在保證培養質量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收費標準。政府則應以提供學費補貼的方式,為學員以及高校提供一定的求學、辦學資金支持;高校必須加大重視力度,在堅持培養標準及培養目標的基礎上,采用靈活多樣的個性化培養模式;政府應當同高校訂立共同培養農推碩士的辦學協議書,將干部培訓同農推碩士教育緊密結合在一起,把干部任職資格、職務晉升與農業推廣碩士學位進行掛鉤;高校應將主要招收對象定位為農村基層中青年村干部、一線科技推廣人員以及服務基層的“村官”。
4.2端正高校辦學態度,提升學位認同感
針對高校自身、學員以及教師對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認同感較低的現象,高校應當明確農業推廣碩士只是國家培養高層次人才的又一種方式,與學術型研究生處于同等地位,不存在孰優孰劣的問題,并進一步端正辦學思想,嚴格管理。要加大重視力度,完善培養環節,保證培養質量,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養“懂科技、懂應用、懂管理”的人才,逐漸改變師生偏見,提高學位認同感。
4.3兼顧理論與實踐,適當調整培養方案
農業推廣碩士的特殊性,決定其教育必然要緊密結合職業崗位的要求,充分考慮研究生及農業推廣部門的實際需求,將培養內容著重放在農業推廣理論、現代農業信息傳播技術以及適應農村發展實際的經濟學、管理學和社會學等知識的擴展上;要打破傳統的學院式教學培養模式,聘任優秀及推廣經驗豐富的高級專家擔任授課教師,采取“到生產實踐中辦學”等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不斷提高學員的綜合素質和技能。
4.4規范教學過程,切實保證培養質量
要嚴格落實學分制,督促在職農推碩士合理安排工學時間;加強教學過程管理,注重考勤工作,只有修滿培養方案要求的學分數,方可參加畢業答辯;不斷深化任課教師隊伍改革,聘任課堂教學成果顯著、社會實踐經驗豐富的高職稱教師,采用研討、報告、案例分析等方法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融入具體的實際案例中,提升學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加強導師隊伍建設,選聘富有責任心,從事過技術推廣、科技成果轉化等應用研究,具有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優秀教師對其進行悉心指導。
4.5完善論文研究環節,切實提高學位含金量
論文研究是衡量農推碩士前期學習成果,全面提升培養質量的最終環節,也是最重要的環節。高校必須從選題方面,要求學生結合自身工作研究“三農”問題,認真撰寫開題報告;要加強中期檢查,要求學員在畢業論文答辯前5個月時,提交論文中期檢查表,將所進行的調查、所獲成果以及下一步的工作計劃經導師同意后上報學院導師組審核批準;要求學員嚴格按照論文范式進行寫作;要加強論文答辯環節,成立答辯委員會,規范論文答辯流程,是否授予學位應采用無記名投票方式經全體委員2/3以上同意方可通過。
本文作者:林薇吳家銘工作單位:福建農林大學作物科學學院
一、地方農業院校培養應用型農業推廣碩士人才的意義所在
地方農業院校對應用型農業推廣碩士的培養為滿足新農村建設所需要的人才培養提供了有效的途徑。目前,農業推廣碩士涉及的培養領域基本囊括了“三農”問題的方方面面[2],而且對農業推廣碩士的培養與管理,更加注重國家的方針政策、農業操作技能、農村經濟社會管理等知識的學習,培養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能夠科學判斷形勢、駕馭市場,在新農村建設的不同領域中能夠應對復雜局面、總攬全局的專業型人才。地方農業院校的應用型農業推廣碩士培養為農村建設提供了大量的應用型人才,尤其是為農村基層干部隊伍的建設提供了保障。
二、對應用型農業推廣碩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探究
(一)教師實踐能力的提高
鼓勵教師到實際的農業推廣實踐中去,接受農村發展的綜合實踐鍛煉,在以下三個方面得到改善和提升:1.增強綜合性學科意識。教師在農業推廣實踐中會發現農民素質、政府導向、相關政策、傳播方式、市場等多方面的因素都會制約一項技術或理論的應用,任何社會問題都不可能靠單一學科得以解決,必須確立綜合性學科的意識。關注農業政策的研究,以及農民的需求和行為特點,使得更多的農業科學應用到解決“三農”問題中,建立更多的交叉學科和綜合性學科。2.確立問題導向的思維方式。應用型農業推廣研究生教育的問題導向與學術型研究生教育的問題導向不同,最重要的區別是前者更加關注的是學習者在學習實踐中的問題,從而思考問題的解決,確立問題導向的思維方式。所以在開放的實踐環境中,教師可以及時發現農業推廣過程中的問題,并對這些問題及時采取防范措施,預防一些潛在問題的發生。3.獲得實踐經歷與經驗。應用型農業推廣碩士的教育應重視實踐經驗和實踐經歷,如果教師具有充分的實踐經驗,理解理論的實踐價值,他們就能夠形象地教授理論知識,使理論作為抽象的思維在經驗的基礎上呈現更具操作性的實際意義。
(二)教學內容和授課方式上的創新
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主要是為培養農業與農村管理機構、農業服務、農業技術等崗位的高層次應用型管理和技術人才。這些研究生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職業實踐經驗豐富,但是對于應用型農業推廣碩士培養教學中,并沒有把這一特點突出體現出來。實際上,很多農業院校的農業推廣碩士教育缺少能夠適應應用型人才的優秀教材與案例,有的培養單位甚至直接使用學術型學位研究生教材或將其簡化后使用,或者將國外的教材和案例拿來使用。建設適合應用型農業推廣碩士的綜合性課程,建立符合自己學科特點的獨立的理論體系和分析問題的方法,這對于農業推廣碩士教育內容的創新是十分有益的。
(三)加強教學與論文指導體系的開放性
對于現有的應用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學科專業劃分過細,學術性與實踐性相隔離等這些問題,建立開放性的教學與論文指導體系對于突破這一傳統學術理念的束縛將是有效的措施。[3]“雙導師”制是現在大部分學校都能夠采取并且會繼續擴大使用的措施,校外導師的參與使得教學與學位論文指導體系更加具有開放性,除了這些,我們也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1.增加外聘教師的比例。為了使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更加開放,應用性更強,實現農業推廣碩士從學術型到應用型的轉型,加大具有實踐經驗外聘教師的比例是必要的。在論文選題指導的過程中,也要把應用型專家放在突出地位。2.在實踐中尋找論文選題。應用型農業推廣專業學位論文的選題,最重要是克服論文的學術傾向,要從實踐出發,選擇直接解決實踐問題又適合個人能力與客觀條件的課題,這就決定著論文的價值以及其性質和研究方法。研究者應在實踐中發現問題,選擇與實踐緊密結合的現實問題,從中凝練出論文題目。這些實踐性論文的完成,就需要學生必須深入實踐,堅持調查和實證研究,而不是對現有文獻進行堆砌、描述和解釋。
綜上所述,地方農業院校培養應用型農業推廣碩士人才對于人才的自身發展、社會的實際需求等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
本文作者:李勇陳艷慧張瑾李博工作單位:吉林農業大學研究生學院
摘 要:農業機械化農業推廣碩士培養過程中存在生源多樣、年齡及知識結構差異大,培養方式與管理制度不規范,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不合理,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不科W,學位論文質量有待提高等問題。該文通過對研究生培養方式與管理制度、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和學位論文質量保障體系等方面進行分析并采取應對措施,從而保證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 農業推碩士 教學質量保障
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離不開高層次人才的建設,農業推廣碩士主要培養農業技術推廣與應用方面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我國高校在農業推廣碩士培養方面還處在探索階段,還需要不斷地改進和完善,使其更加規范化、系統化和科學化[1]。近年來,農業機械化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教育已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但在日常的教學和管理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1)該領域研究生的生源多樣,年齡及知識結構差異大。(2)課程設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應用較少,不能有效地將科技知識轉化為生產力。(3)高校“雙導師”隊伍建設普遍不完善,不能建立相適應的教學方式和方法。(4)學位論文選題及內容普遍存在與農業生產實踐相脫節及創新性明顯不足的情況,且論文評審和質量評估也沒有形成有效的保障體系。
由于農業機械化領域農業推廣碩士教育開辦時間較短,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還不盡完善,相關政策措施不能較好地適應發展需要。因此,構建完善的農業機械化農業推廣碩士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尤為重要。
1 農業機械化農業推廣碩士培養方式與管理制度構建
農業機械化農業推廣碩士生源結構的多樣性決定了其在具體的培養過程中需要結合學生的綜合素質、業務背景及社會實踐的不同進行歸類,并按照國家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的要求,制定農業機械化農業推廣碩士的招生、培養、管理到學位授予等各環節的規章制度。
農業推廣碩士教學具有一定的難度,對導師要求相對較高。高校教師大多具有較豐富的教學經驗和科研能力,但生產實踐能力相對較弱。因此,構建多樣化的導師培養模式和管理方式尤為重要。一方要完善教師的知識結構,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保證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的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可以采用校內和校外導師聯合培養的模式,即一名研究生由高校導師和校外研究員共同負責,其中校外導師以輔助為主,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提供充足的生產實踐條件以及在學位論文選題和指導中能夠切中現實生產問題,從而彌補校內導師實踐經驗不足的缺陷[4]。
2 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構建
由于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的工作經歷、知識結構及專業基礎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在培養方案的制定過程中應注重拓寬基礎,突出應用,同時可以開設多方向的選修課供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選修,發揮學分制的作用[5-7]。此外,在修訂培養方案時應結合學校區域特點和辦學特色,注重創新;同時強化實踐教學,能夠把科研成果應用于生產實際,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機械化。
農業推廣碩士課程體系的構建應切合高校農學建設特點和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在廣泛地進行市場調研的基礎上,綜合聽取農業推廣委員會與教育機構、用人單位、培養單位、已畢業研究生及在讀研究生等的意見和建議,結合學校的辦學特色,制訂出適合的培養方案。比如,在公共課程構建方面注重學科知識的交叉性,并注重特色專業課程建設。公共選修課可采用典型案例進行教學,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比如,開設農業技術推廣的經典案例,農業推廣項目的評價以及科技論文寫作、推廣口才與心理學等方面的課程。此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調整課程結構,構建靈活的課程體系。
3 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構建
農業推廣碩士培養的目的是使學生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理論和方法。在教學內容方面,要求教師不僅要注重基礎理論知識以及學科前沿和交叉知識的傳授,還要適時結合當前農業機械化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因此,在教學方式上,教師可通過典型案例分析、專業領域學術研討及科技前沿講座等多樣化形式組織教學,切實提高教學質量[4]。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形成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的教學理念,可與校外企業和科研單位加強合作,建設相應的實踐基地,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實踐創新平臺和實習崗位。同時鼓勵教師和學生積極參與企業科研課題以及產品研發等方面的工作。此外,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加強研究生與國內外同行的學術交流,也是確保和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
4 碩士學位論文質量保障體系構建
如圖1所示的農業推廣碩士論文質量保障體系,需要研究生、導師、專家的配合到位才能保證學位論文質量[4]。論文選題需要研究生進行充分調研和論證,可以在校內導師的科研項目中選題,也可以從校外導師的生產實踐中選題,還可以自行選擇課題。提倡選題與導師的科研項目相結合,鼓勵研究生自選課題。
確定選題后,研究生應全面查閱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確定實施方案并進行預研究,探索課題的可行性。然后在有一定預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撰寫開題報告,在導師及開題答辯專家小組的指導下完成開題環節。開題后進入正式研究階段,應全面深入詳細地制定實施方案并進行大量研究,撰寫中期檢查報告,在導師及中期考核專家小組指導完成中期考核環節。專家小組在開題報告和中期檢查的過程中應嚴格把關,充分論證,并提出修改或補充意見。
研究生在中期考核后進行后續研究及完善,并撰寫畢業論文。學位論文應嚴格遵守撰寫格式,其形式可以是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及新品種的研制與開發等。答辯之前應匿名送審同領域兩名專家進行評閱,研究生根據專家評閱意見完善修改論文后方可進行答辯,如果評審意見很差則延期畢業。學位論文答辯應嚴格符合相關流程,確保其專業性及嚴肅性。專家成員要嚴格審查論文質量并對論文進行評估及評優。答辯后研究生根據專家意見對論文進行進一步的修改及完善后才能提交學位委員會,最后由專業學位委員會完成學位論文的最終評估與評優。
農業推廣技術在農村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全面實現農業機械化,將先進的技術引入到農業生產領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農業大國的必要條件。各高校應根據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建立適合自身的研究生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并進行有效實施,大力推動農業推廣碩士教育的全面發展。
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國務院學位辦于1999年制訂了《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2010年開始招收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農業與區域發展領域于2003年設立,目前已經成為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教育中授權單位和招生人數最多的領域。經過十多年發展,這一領域的碩士培養積累了一定經驗,培養的人才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這一領域人才培養中也存在不可忽視的問題,特別是在我國經濟社會形勢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對農村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面對這些問題和要求,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對于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新形勢對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人才培養的要求
1、具有創新創業能力。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進入“新常態”時期。在2014年的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總理提出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并將此作為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面對這種形勢,非常有必要對農村與區域發展人才加強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如何從專業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和師資培養等方面構建農村區域與發展領域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對高校提出了新要求。
2、掌握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和實踐知識。2015年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綠色化”建設,綠色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的重要發展理念,現代農業正在進入生態化、循環化、低碳化的可持續農業發展階段。農村與區域發展人才需要掌握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掌握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社會管理及規劃設計等知識,更好地服務于“三農”。
3、把握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趨勢。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正在協調推進。通過新型城鎮化建設減少農村居民數量,促進更多的農民“進城”,在城市工作并安家落戶;通過農業現代化建設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很多新現象、新問題,而這些應該是農村區域與發展領域學生當前需要關注和研究的對象。
二、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人才培養中的問題
1、生源結構多元化,專業基礎較差
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碩士生的本科專業學位結構比較復雜。根據郭時印等(2009)調查,農業推廣碩士考生主體是行政人員、科研人員和高校教師。以中南林業科技大學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為例,經濟類和管理類專業學生占大多數,但還有很多其他學科(如教育學、文學等)的學生,而且具有農林學科知識背景的學生占的比例很小,專業基礎比較差。
2、師資隊伍比較缺乏
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已經發展多年,但師資力量問題并未得到有效解決。高校長期以來單一地采用學術型人才的培養模式,現有學校專業領域的科研優勢和教學資源主要圍繞科研項目運轉,傾向于相關學術研究,致使許多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重理論、輕實踐,專業面窄、知識結構單一,不能根據農業推廣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特點和要求合理安排教學。盡管配備了第二導師隊伍,但第二導師實際參與度不夠,尚未能有效發揮作用。
3、實踐能力培養較難
實踐教學環節對于培養專業學位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非常重要。從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過程看,注重實踐教學已經成為這些國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培養模式的共同特征。而我們的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研究生普遍對農林發展缺少感性認識,迫切需要直觀、生動的實踐機會。但目前實踐教學機制不完善,在實際人才培養過程中,仍然以課堂理論課教學為主。盡管制定了實踐教學方案,但由于受社會經濟條件限制,難以開展課程實踐觀摩、調研等活動。
三、提高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人才培養質量的對策
1、提高生源質量
對于應屆本科生,可以利用學校的校園網、廣播、校報、論壇和各類學習講座等途徑與場合,宣傳現代農業,激發青年學生投身農業的熱情,傳遞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報考與培養信息,引導具有農林學科和農林經濟管理知識背景的本科生報考;對于從事農林經營管理的在職人員,則可以通知互聯網、農林行業通訊和報刊雜志等大眾媒體,傳遞研究生招生信息,擴大領域的社會影響力。通過這些渠道宣傳,吸引具有農林學科知識和管理經驗的人員進校學習,提高生源質量。
2、建設師資隊伍
加大對研究生教學改革研究的支持,培養一支熟悉研究生培養規律的導師和任課教師隊伍;要完善“第二導師制度”,充分發揮第二導師作為實踐導師的作用,并增加第二導師的權利與責任,為研究生實踐研究提供指導與幫助,同時還要充分發揮第一、第二導師的互補作用,共同培養研究生的理論與實踐能力;可以建立課程組,落實教學任務,積極探索教學方式和方法,完善教學管理制度,穩定任課教師隊伍。
3、加強實踐能力培養
在農業推廣碩士教學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重視實踐教學,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將實踐研究教學方法納入研究生培養方案中,并滲透到專業課教學工作中。要增加實踐參觀考察環節,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并重;開設實踐類課程,由外聘實踐單位的專家以專題講座方式授課;建立與實踐教學相適應的導師、任課教學隊伍,更好地發揮第二導師作用;嘗試改革碩士專業學位論文制度,碩士學位論文可采取論文之外的調查報告、社會實踐工作報告等實踐研究成果。
4、教學和研究要緊跟形勢發展。專業碩士是應用型人才,教學和研究的內容要緊跟國際、國內發展形勢,關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及時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鼓勵學生積極申報研究生創新創業項目,關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推進過程中出現的新現象、新問題,農村綠色發展的途徑與技術手段等,為發展農業生產、改善農村環境和提高農民收入服務。
摘要:在對非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特點、培養現狀、存在的問題分析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和建議,為規范培養,確保質量,促進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非全日制研究生;培養現狀;思考
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的設置是我國研究生教育的重大舉措,是完善研究生培養類型、層次,擴大研究生培養規模和空間的重要措施。1999年5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決定設置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并于2000年開始首次招收研究生。許多學者就這類研究生的培養進行了一些探討,對公眾正確認識農業推廣碩士起了一定的引領作用[1-2]。
非全日制專業學位與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一樣,都是我國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的組成部分,近些年發展很快。農業推廣相關領域專業學位(含全日制與非全日制)是我國專業學位的一種,有學者對非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培養目標定位、課程設置、培養方法等方面都進行了探討[3-7],現在就我校非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特點、培養過程中的主要問題與解決對策進行回顧與總結,以期與同行交流與學習。
一、非全日制農業推廣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特點
1.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主要是采用“進校不離崗”方式培養,其在讀期間不轉人事、組織關系,無就業壓力。他們都已獲得本科學歷,在相應專業領域工作了一段時間,大多為各行業中的精英,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和自學能力,能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
2.年齡跨度大且成分復雜,科研技能差異大。他們年齡跨度較大,工作閱歷不同,使在同一班級上課和接受同一導師指導的學生差異較大。主要表現在:第一,基礎知識差異大。他們已經或先或后較系統接受了本科教育,有全日制教育,也有自考教育。畢業時間也不一樣,畢業時間較長的學生理論基礎及外語水平相對薄弱。就讀的研究生專業與本科專業有相近的,也有差異較大的。第二,科研技能差異較大。有的已經是高級職稱,承擔一定科研項目,也有的在普通崗位上只掌握初步的專業技術技能。
3.工作與學習矛盾突出。因為是“進校不離崗”學習,因此他們兼有社會責任和學生學習任務,必須在崗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相對于全日制研究生工作壓力會大一些。社會責任中既是管理者或具體參與者,還是社會家庭生活中的父親、母親或兒子、女兒,甚至還有其他社會身份,當這些社會責任與學生身份參與學校生活發生矛盾時,當前的社會責任顯得更為重要,有時甚至會放棄研究生階段的學習。
4.再學習功利性明顯。當前是崇尚知識、尊重人才的時代,在職人員深有感觸,只有不斷提高自身能力與學歷水平才能不落伍,實現自身價值。而攻讀全日制學位需要脫崗學習,但理論基礎相對薄弱,家庭壓力、經濟壓力和學習壓力過大,似乎不是最佳選擇,這樣攻讀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就成為提高學歷的不二選擇,顯示出明顯的功利性。因此這類人員中一部分錄取后主動學習,積極參與科研,幾年后提高了自身修養與水平。但也有一部分人,他們只是想“混一張文憑”而已。
二、教育與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招生生源不足。我校非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培養工作起步較晚,人們缺乏了解,認識上存在誤區。多數人認為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與其他專業學位相比有低人一等的感覺,對他們沒有多大吸引力,導致招生數量與質量一直不理想,有的領域只有幾人報考,這給后續的研究生培養帶來很大問題。
2.管理有待進一步完善。由于是在職教育,對這類學員管理就很難做到與在校生一樣規范。即使有相關制度,但也難以嚴格按標準實行。
3.導師指導論文有一定困難。學位論文選題一般是結合本職工作完成的,因此論文研究方向涉及面廣,學科領域多。出現了許多研究內容與導師專業方向不一致現象,對導師知識結構提出了新要求。其次,能真正參與到導師科研課題或項目中的學生極少,大部分沒有機會參與到校內外導師科研課題中去,在工作單位也沒有參與相應課題研究,導致導師指導論文有一定困難。
三、解決對策與發展方向
1.拓寬招生渠道,提高上線率。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每年參加GCT聯考,分數線由各專業領域指導委員會劃定,錄取由各招生單位組織。可以在GCT報名開始之前,利用暑假采取“走出去,請進來”方法,拓寬生源渠道,選派老師到各地市縣林業局等單位開展宣傳,加深基層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認識,從而吸引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在職人員報考;同時要邀請相關部門、單位領導來我校實地考察,學校(院)與地市農業局等聯合異地辦學,增加學校的外延聯系。酌情舉辦聯考培訓,幫助考生熟悉試題特點,克服考試恐懼癥,提高上線率。
2.創新管理模式。客觀來看,學員分散在各地,沒有來自于導師和同學競爭的壓力,學習氛圍淡薄。他們沒有整段時間學習,集中面授時間少。短暫的集中學習讓其感到難以消化,力不從心,興趣下降,對學習和考試充滿恐懼,久之導致部分人放棄畢業。
這種現狀決定了我們應該注意管理的彈性和靈活性,方便他們解決工學矛盾,在做好本職工作前提下完成學業。
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和地點。在授課教師和學生時間允許情況下,把教學地點安排在研究生相對集中的地方,或距離研究生工作地點較近的地方,方便學生參加學習。
課程設置方面,在課堂教學中多安排討論互動、案例分析、專題講座等,以提高研究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案例分析。教師在集中教學時提出一些經典有代表性的案例,融會貫通理論知識于案例中,并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熟悉的案例,繼而引導學生討論,從而提高學習興趣。
講授討論互動。這類研究生工作性質和內容均不相同,他們積累了大量實踐經驗,在授課中讓學生參與討論,可以加深基本理論的理解,活用基本理論。
專題講座式。集中授課時,有些知識短期內難以理解,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出現應付現象,我們可以聘請國內外知名學者或生產一線知名專家開設專題講座,學生在聆聽講座中提高自身的理論和實踐知識。
利用網絡技術。提供異地學習的網絡資料,使他們在任何時間、地點隨時與老師溝通并學習。
3.加強校外導師監控與指導。嚴格實行校外導師監控是關鍵。聘請高水平的專家為校外指導教師,參與教學和論文(設計)的指導工作。在實踐考核與論文實施期間,非全日制研究生遠離培養單位,是充分發揮校外導師不可替代作用的必要時期。
4.嚴把學位論文質量關。學位論文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論文形式可以多樣,但選題須有現實針對性、應用性、創新性,強調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在中期考核時,重點審查論文選題是否來源于生產實際或者有應用價值,是否具有一定的技術難度和先進性,技術路線是否合理,工作量是否飽滿等,最后還須加強論文撰寫過程的監督。
5.信息化管理、跟蹤與反饋分析。隨著培養規模不斷擴大,人數不斷增加,目前多數高校都有了全日制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統,但是因為非全日制與全日制培養模式和管理模式的不同,現在還不能統一納入全日制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統,所以目前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管理基本沿襲傳統的方法,這造成信息分散、效率低,無法實現數據共享的問題。同時學員畢業后3~5年后取得了哪些成績,他們的狀況怎樣等信息及時收集與反饋的問題仍沒有納入到管理范疇,而這些又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們將有助于發現培養中的問題與不足,為進一步修訂培養方案提供參考。
基于目前高校各類學生信息管理系統,可以構建一個專門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統,或者與已經成熟運行的各類管理系統對接,融合非全日制研究生網絡學習、在線輔導答疑、成功案例分析等內容,構建專門的網絡學習平臺,將是解決這一難題的有效手段。開發和完善、維護運行這樣的管理系統應該是各級管理機構今后努力的方向。
四、結語
對于農學類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應根據不同學生實際情況,兼顧校內外兩個方面,保證學生“錄得來、留得住、靜下心、學得好”,既不離開本職崗位,又能接受較為系統的專業培養,切實達到開闊視野,提高科研能力的目的。截至目前,我校非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已經過連續幾年的摸索,指導教師和管理人員基本把握了學生的特點、教學與管理運行規律,招生數量穩步提高,培養質量不斷提高,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逐漸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
摘要: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為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本研究探索和創新農業推廣碩士種業領域人才培養機制,研究并實踐了理論教學與實踐能力培養并重、增強校企聯合培養機制的培養模式。
關鍵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應用型人才培養
隨著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對農業科技專業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自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設置后,經過十多年較快的發展,為我國農業技術推廣培養了一批高層次人才。與學術型研究生側重培養學術創新和科學研究能力不同,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以應用型人才為主,應側重培養實踐、應用和技術能力。研究生分類培養模式的研究有助于認識研究生教育規律,建立與學科發展和社會需求相適應的研究生教育體系。因此,研究和實踐人才培養模式,對于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完善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培養體系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種業發展是都市型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2014年北京承辦世界種子大會,北京種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北京種業科技研發能力在國內處于相對領先水平,但是與國外種業的科研及產業發展相比,我國種業總體的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商業化種業體制剛剛起步。種子產業包括品種選育、種子生產加工、種子經營三大組成部分。目前,在新品種研發與種子經營的中間環節技術創新能力不足,成為種業進一步發展的限制因素。種業的快速發展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迫切,單一技術人才已難以適應種業企業發展的需要,而具有創造性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對種業企業提升競爭力和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適應北京種業的發展需求,北京農學院2013年新增種業領域農業推廣專業學位碩士點,以期為種業的發展培養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本文結合北京農學院種業領域研究生培養實際情況,對農業推廣碩士培養模式進行研究和實踐。
一、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研究
研究生培養模式是指在國家政策指導下,為了實現研究生培養目標的整個研究生培養過程和運作方式。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組成要素和模式類型是主要的研究內容。有關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組成要素中一般強調課程教學體系的研究,忽略了研究生分類培養中應該突出的內容。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往往套用學術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模式,沒有考慮到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目前存在培養目標定位模糊,人才培養模式單一,實踐環節薄弱等問題。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為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應該在課程設置、論文選題、實習實踐環節等區別于學術型研究生。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要充分保證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培養目標的實現,避免模仿學術學位人才的培養模式。
由于專業學位研究生入學考試相對容易、實際培養環節與生產應用結合緊密以及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時間往往長于專業碩士,從而導致學生和社會認為專業碩士培養目標低于學術碩士,有些學生不愿報考和接受調劑,工作單位接收研究生就業時也不能正確對待,造成一些錯誤的理解,使得對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認識和重視不夠。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要明確培養目標,促進研究生分類培養環境的形成,加強社會宣傳,提升對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認知。
二、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實踐
種業領域作為新增的農業推廣專業學位碩士點是北京都市種業發展的迫切需要,北京農學院積極探索和創新人才培養機制,修訂培養方案,形成了理論教學與實驗實踐并重的培養模式。
(一)完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
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的生源主要是沒有工作經驗的應屆畢業生,而其畢業后的就業去向與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業發展等主要領域相聯系,因此,課程設置應與其實際情況緊密相關,應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以職業需求為目標,以綜合素質和應用知識與能力的提高為核心,在市場調研的基礎上“按需設置”,并且體現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知識技能側重應用型的特點。
應該注重應用型課程,相應減少純理論性課程的設置,做到理論性與應用性課程有機結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實踐研究,滿足學生學習和就業的雙重需要。我校農業推廣碩士種業領域主干課中開設的《種業產業化》課程,即從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要求出發,課程內容以案例分析為主,要求教學方法靈活多樣,課堂教學要把講授與討論結合起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加強案例研究、模擬訓練或現場教學,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強化實踐能力培養
專業實踐是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環節,高質量、充分的專業實踐是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根據全國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的指導意見,我校修訂的種業領域的培養方案,要求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必須從事不少于12個月的校外農業推廣實踐或實驗室實踐工作,突出了實踐研究的重要性,并為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建立多種形式的實踐基地,要注重吸納和利用社會資源,合作建立研究生聯合培養機制,保障開展實踐教學的條件。加強實踐能力培養是專業學位研究生人才培養的需要,也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提高的重要環節。
2014年北京舉辦世界種子大會期間,北京農學院積極贊助、支持并全程參與了會議的召開,擴大了學校知名度,強化了對外協同和服務行業的意識和能力。在會議期間在讀研究生和本科生通過會場志愿服務、展臺布置、宣傳資料設計展示以及與國內外不同類型種業企業的交流和溝通,開闊了視野,實踐了專業知識,并鍛煉了實踐能力。
(三)突出論文選題的應用價值
學位論文的質量是評價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指標,在研究生的培養和教育環節中具有重要地位。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的學位論文選題必須有明確的職業背景和應用價值,應來源于應用課題或現實問題,服務于農業和農村的經濟和種業發展。我國種業科技創新不足,在國際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長期以來,種業相關的科研、生產和推廣銷售在我國沒有合理的整合發展,造成種業生產和研究的科研水平低,成果轉化速度緩慢。種業領域研究生學位論文要能反映綜合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解決農業技術推廣、農業和農村等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加強導師隊伍建設
由于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種業領域教育起步較晚,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教師的知識結構和實際工作經驗離專業學位教育的要求還有較大的差距,因此加強專業學位教師隊伍建設是當前專業學位教育中一項迫切的任務。可以從國內知名高等農業院校和研究單位引進高級人才,加強師資團隊梯隊建設和中青年骨干教師培養,加強師資隊伍的實力。從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要求出發,樹立學、研、產相結合的教育理念。進一步研究完善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教師的遴選辦法,遴選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導師。建立教師評價激勵機制,鼓勵推廣教授系列的導師指導農業推廣的碩士。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支持教師參加有關課程的培訓和研討,積極創造條件,鼓勵教師積極參與企事業單位的實踐,并與相關基層單位開展合作研究,鼓勵申報企事業單位的橫向課題,提高實踐經驗,為培養實踐性、應用性和復合性的專門人才創造條件。
(五)建立校企聯合培養機制
聘請政府、生產部門有豐富實踐經驗、較高理論水平的人員參與教學,加強交流合作。實行“校內導師+校外導師”的雙導師制。校內導師主要負責研究生的課程學習,指導學位論文,對研究生進行管理等工作。校外導師從基層或企業中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從事與農業推廣相關的企事業單位人員中選聘,擔任專職或兼職導師,指導研究生的實踐教學、項目研究、參與課程與論文等多個環節的指導工作。
注重協同培養,選擇產學研合作、培養基地和校外企業聯合培養模式,在校外與眾多科研單位、生產單位、北京市各級種子公司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共建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實踐教學基地。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與用人單位實際需求的緊密聯系,積極探索人才培養的供需互動機制。
(六)發揮研究生的主體地位
在研究生教育教學管理過程中,要注重發揮研究生的主體地位,師生協同性是研究生教育的顯著特征,研究生必須接受正確的指導、教育和管理,才能達到培養目標、培養出高層次應用型人才。要加強第二課堂教學,如組織研究生參加學術講座、“三下鄉”、各種聯合培養基地實踐能力培養環節,拓寬知識面,開闊視野,培養團隊精神、職業能力和實踐能力。
安排研究生結合學位論文工作的開展了解、接觸科研及其應用,培養研究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要完善就業服務和指導,從而滿足農業技術推廣、開發、管理、經營和服務等應用型人才的社會需求。
摘 要 全日制農業推廣(林業領域)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已成為培養高層次、應用型林業人才的重要教育形式,但還存在很多問題。本文就全日制農業推廣(林業領域)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總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實現其培養目標,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培養所需人才。
關鍵詞 全日制農業推廣(林業領域)碩士 專業學位 研究生教育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把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獨立成章,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2015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提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任務、目標和具體措施。作為生態建設的主體,林業肩負著重要職責。而林業已從主要以木材生產為主的傳統林業,轉向以生態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相互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為中心的現代林業,對林業管理和專業技術人才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據林業人才調查和需求預測,今后很長一段時期內,全國林業從業人員和人才需求量將保持持續增長的勢頭,據預測,到2020年林業人才需求總量將達到100萬,目前的林業專業人才培養遠不能滿足林業建設的需求,特別是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林業專業人才十分缺乏。據統計,我國縣級以上林業管理部門、林業規劃設計單位、森工企業、國營林場、國營苗圃、中等林業專業學校的技術管理崗位和教師崗位目前具有碩士以上學歷的人員不足1%,①因此需要更多的高層次人才充實這些崗位,提高森林經營管理水平,以滿足林業行業對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需要。全日制農業推廣(林業領域)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的旨在培養適應現代林業和生態建設發展需要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人才,但目前在教育理念和培養方式上還存在一些問題,與培養目的存在偏差。
1 全日制農業推廣(林業領域)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雙導師制沒能真正實施。為了保證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和提升,教育部在2009年的《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要努立健全校內外雙導師制。除校內導師外,林業專業學位研究生須由在林業相關的企事業單位具有豐富專業生產或管理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校外導師,共同指導完成碩士階段的學習,但經過幾年的實踐,目前校內外雙導師制并未真正實施。以北京農學院為例,林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導師配置基本還是在沿用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導師配置模式,只有校內一位導師,沒有校外導師,不利于學生接觸實際工作,以及專業實踐技能的培養。
(2)課程體系不合理。學術型碩士以培養教學和科研人才為主的研究生教育,側重于理論及其應用教育,以大學教師,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為主要目標。而專業學位碩士則側重時間和應用能力的培養,強調動手操作能力。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學制一般為3年,而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學制僅為2年,但目前專業學位碩士的課程體系的設置不盡合理,課程缺乏針對性,與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的課程差別不大,基本上仍在沿用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的課程體系,或者存在換湯不換藥的情況。以北京農學院林業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課程體系為例,專業必修課包括森林生態系統理論與應用、林木遺傳改良與良種工程、現代森林培育理論與技術,專業選修課包括生態環境建設與管理、森林災害防控技術及應用、現代林業信息技術、森林植物資源開發與利用等,雖然在課程名稱上突出了技術、應用等,但在實際講授過程中仍以理論教學為主,在案例研究和實踐教學等方面依然較為薄弱,背離了專業學位碩士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業人才的目標。
(3)論文選題和評審標準有待改善。從目前林業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論文選題來看,與學術型研究生沒有區別,僅是做論文的時間縮短,大部分還是在實驗室里做實驗,選題沒有體現出應用性和實踐性,以基礎研究為主。并且由于僅有兩年時間,有的導師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要求更嚴格。在論文評審程序和標準以及答上基本上照搬學術型研究生,按照學術型研究生的標準去要求,缺乏針對性,沒有因材施教。在答辯過程中,答辯委員沒有林業相關企事業單位的行業專家,通常與學術型研究生一起答辯,答辯要求學術型研究生沒有區別。
2 加強全日制農業推廣(林業領域)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對策
(1)不斷完善雙導師制。基于社會對林業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林業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在研究生招生中的比例越來越大,基本與學術型研究生持平。因此對于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以及完善“雙導師制”對于實現其培養目標也顯得尤為重要,必須將校外導師的作用真正發揮出來,讓校外導師參與課題教學、實踐教學、項目研究等各個環節的指導。除此之外,還應提升校內導師實踐能力。林學作為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師的科學研究應該接地氣,不能脫離實踐,導師本身也應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和經驗。由于近些年引進的年輕教師層次越來越高,多為博士和博士后,具備較強的理論基礎和科研能力,但是專業實踐能力較為薄弱,如以修剪樹木為例,林學專業的年輕教師很少有人能夠修剪好,因此有必要加強傳幫帶,以及到基層進行相應的鍛煉和培訓。建立和完善林業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的“雙導師制”,將高校和林業基層用人單位聯系在一起,一方面實現高層次應用行人才的培養目標,另一方面能夠有效地促進研究生就業。
(2)建立合理的課程體系。林業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課程體系應和其培養目標相一致,而不是簡單的照搬學術型研究生的課程體系,要突出實踐性和應用性,并且應該具有明確的職業指向。特別是針對目前和今后長時期開展的生態建設,強化生態類課程的建設。并且在授課過程中,增加案例教學,增加討論內容,引導學生對生產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思考和分析,增強專業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重點強化校外林業企事業單位在研究生培養中的作用,利用實踐基地,針對林業領域的實際問題,采用調查分析、實踐模擬、計劃制定、項目評估、技術或產品研發等實踐訓練方法,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目前北京農學院園林學院已和百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北京植物園、北京小龍門森林公園、北京大東流苗圃、通州園林綠化局、北京市園林科研所等林業企事業單位開展了長期的合作,建立了穩定的校外實踐基地,搭建了產學結合平臺。在林業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利用實踐基地條件,進行教學或頂崗實習,針對專業領域的實際問題,由基地導師指導,采用具有符合職業需求和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多樣化實踐訓練方法,培養研究生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策略和方法,以及研究生探究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制定合理的畢業設計選題及評價制度。林業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畢業設計的選題也應符合其培養目標,與學術型碩士研究生有所區別。學位論文的選題須緊密聯系現代林業生產實踐和生態建設,針對生產、管理、規劃設計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或在科學技術觀點、試驗材料和方法上有一定特色或新意,應體現出作者具有獨立從事林業和生態建設科技工作的能力,以及解決林業實際問題的能力。論文可采取多種形式,包括試驗研究、調研分析、林業生產項目規劃與設計、產品與技術研發、案例分析、項目管理、分析評估等。同時,在論文的評審以及答辯環節中與學術型碩士研究生論文不同,要求至少應有1/3以上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行業專家參與,以突出培養目標。
除此之外,還應加強宣傳和引導,提高社會對林業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認知度,改變對專業學位的接受程度不高的現狀,通過國家相關政策和規定的了解,使學生認識到國家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重視程度,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一個重要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