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2 06:06:0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德育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幼兒的德育工作有一定難度,所以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要對幼兒充滿愛心,用愛的紐帶聯結師生關系、同伴之間和諧的環境氣氛,使幼兒情感得到和諧完美的發展,同時,我們要針對幼兒年齡特點,探索幼兒德育滲透規律,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好。“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這句諺語闡釋了品德的重要,古人云“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就是小時候養成的行為習慣就像與生俱來的一樣,長大了都不會輕易改變,因此,作為幼兒園老師應重視幼兒期對孩子進行的品德教育,完善其人格魅力,使其成為已個品德高尚、對社會有用的人。只要把自愛之心擴大到愛別人,我們就可以把自愛變成美德!這種美德,任何一個人都可以的心中都可以找到它的根底!那么作為家長和幼兒園的教師該做些什么?如何去做?
一、糾正錯誤方法,樹正確觀念
現今獨生子女普遍,家長應正確對待孩子的行為,糾正錯誤的教養方式,樹立正確的觀念,不能抱有“他打你一拳,你也還他一拳”的錯誤心理。幼兒的成長離不開家庭,家庭對幼兒個體的身心發展的影響是通過家長的教養行為來實現的。因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現一般是最坦率而無掩飾的。幼兒模仿性強,辨別力差,家長一些不良的、錯誤的言行對幼兒的發展有很大的消極影響。如,家庭中父母“過度關心、過度替代、過度教育、過度要求”等錯誤的教育方式,結果使一部分幼兒成為依賴性強,缺乏最起碼的生活自理能力,缺乏道德約束力,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膽怯、粗暴。因此家長必須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則,樹立榜樣,使他健康成長,避免出現心理畸形。
二、家園聯動,經驗共享
由于幼兒園、家庭密切聯系,使原來的家庭配合幼兒園教育變成為家園同步教育、共同教育。這不但對幼兒的德育發展水平有明顯的提高,而且對改變家長的教育方式也有積極的影響作用。孩子與家長在共同的生活中,互相學習;家長與教師在互相溝通中,同步教育孩子。但對于家長來說,他們畢竟不是專業的教育者,有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品德教育有著一定的難度,因此,通過家長會、家園聯系窗、組織相關的專題講座,向家長宣傳幼兒早期德育的重要性,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創設寬松、和諧的精神環境和豐富多彩的物質環境,陶冶幼兒的道德情操
首先,每天幼兒入園時,園長、一名教師和保健老師都站在大門口迎接幼兒,互相問好,遇到有幼兒生病時,親切詢問耐心指導。教師之間互助友愛,同事之間誰家有困難互相幫助。班上有哪個孩子生病了,教師打電話問候安慰,條件許可時讓幼兒也說一句安慰的話;有公益活動,教師帶頭給災區捐錢捐物,積極參加助殘活動;讓大班的孩子幫助小班的孩子學穿衣服,扶著小班的孩子爬樓梯;讓小班的孩子把自己喜愛的玩具送給大班的孩子玩;讓快上一年級的孩子把圖書送給小班的孩子看。通過營造愉快和諧的校園氛圍,給孩子愛的熏陶,養成好的德育行為。再次,在圖書角里多放一些《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白雪公主》等經典童話故事,讓幼兒明白謙讓、勇敢團結等道理。在區域角里,可以種些花草,飼養一些小動物,讓孩子定時給花草施肥、澆水、拔雜草,學著喂養小動物,如給小兔子喂青草,給小魚喂小蟲子等,關心小動物,讓抽象的道德情感變得具體生動,培養孩子愛護自然、關愛生命、勤勞勇敢、善良等的良好品質。
四、打破常規領域和思維模式,滲透德育內容
說到德育教育,我們就會想到社會領域。其實,社會領域不是實施德育教育的唯一途徑,我們可以滲透到其他領域中。如語言領域中有一個繪本閱讀《彩虹的盡頭》,故事中鴨媽媽說它的寶貝就是鴨寶寶,我就因勢引導孩子們“你們是誰的寶貝?”,同時播放了班中孩子們與媽媽的照片,讓孩子感悟媽媽對孩子的愛。因為這是一個半日開放活動,我還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讓孩子嘗試在集體面前大膽向媽媽示愛。孩子們一句句“媽媽,我愛你!”“媽媽,你也是我的寶貝!”讓孩子們理解了在接受愛的同時也要付出愛,學會感恩、去愛別人;在科學和藝術領域中,和孩子們一起制定愛護和正確使用操作用具,學習分享、合作和互助的規則等都是滲透了德育教育的內容。
五、充分挖掘各種資源,培養幼兒良好德育行為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幼兒園開展德育工作要善于挖掘資源,發現教育契機,整合周圍生活中豐富的教育資源,而不是拘泥于預設的教育活動,這樣才能把幼兒園的德育工作開展得生氣勃勃。首先,要多關注本土文化,將本土文化與幼兒園的品德教育相結合,引導幼兒感受家鄉文化的巨大變化,激發幼兒愛家鄉的情感.如帶幼兒觀看如皋新蓋的高樓大廈,如皋的盆景、水繪園,了解水繪園的來歷,如皋白蒲的茶干,如皋的長壽食品,如皋人織的地毯還掛在大會堂里等等,讓幼兒為自己是一個如皋人而自豪。教師設計了“美麗的如皋―我的家”、“美麗的護城河”、“長壽之鄉―如皋―我愛你”等豐富的游戲教學活動,讓幼兒多角度了解家鄉的風土人情及風俗文化,產生熱愛自己的家鄉,想把自己的家鄉建設得更美好的理想。其次,利用特殊的節日滲透德育教育。圍繞節日,設計一些具有趣味性、教育性的活動,能發展幼兒的德育水平。如“三八婦女節”時,請家長到園助教或和孩子做一些親子游戲,讓幼兒給媽媽做一張賀卡,這樣激發幼兒愛媽媽的情感。“九九重陽節”讓孩子給爺爺奶奶們送賀卡或做一件讓爺爺奶奶高興的事,給孤寡老人送去問候及禮物,讓孩子學會尊敬老人。最后,要利用好重大活動的影響。如我國成功發射的衛星、上海的世博會、北京的奧運會、建國六十周年紀念等,對幼兒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培養幼兒的愛國情懷與自豪感。讓品德教育收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優良的品德非一日形成的,只有在漫長的時間中去學習、積累。因此,我們老師要對德育工作要抓不懈、循循善誘,爭取家長的配合,使孩子們能更健康和諧成長。
一、科學發展觀是德育教育創新的旗幟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指出:“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社會經濟發展的全局。”科學發展觀本質是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人民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不斷滿足人們多方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教育是社會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是社會統籌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教育的發展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碑育教育創新要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為重點,要在教育目標、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學評估、教學環境等方面都與創新精神相協調。創新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變革現行德育教育已刻不容緩,教育更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德育教育必須具有開放的意識和前瞻性,促進現代化建設。現代社會的人應該成為不斷發展的主體,德育教育必須關懷人。關懷人的德性發展,必須堅持人的可持續發展,關注德育主體的可持續發展,從更深刻的層面引導人們對“人”的關注。只有高揚人的主體價值,整體優化和整合各種德育教育因素,才能培養適合社會不斷變化的合格新人。社會的進步,人的全面發展是教育始終堅持的宗旨,培養人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保證德育主體的可持續發展,正是時代對德育創新基本價值取向的強烈呼喚。
二、德育主體是德育教育創新的前提
傳統德育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強調權威,強調統一,強調服從,是一種以知識為本的德育觀。主體的積極性與創造性被淹沒,造成人文精神的缺失和道德的墮落。傳統德育明顯滯后于時代的發展,這種無視人的主體性,無視道德系統的發展性,是一種“目中無人”的德育價值觀,這與日趨多元化的現代社會,學生的道德品性日漸呈現出復雜多變的狀態極不適應,越來越受到挑戰,表現出極大的局限性。反思過去,使我們深深感受到德育教育創新中堅持“以人為本”教育觀的必要性。主體性是創新人才培養的內在機制,從創新角度看,重視發揚學生的主體性非常重要,“人是千差萬別的,人的客觀生長環境賦予了每個人特有的氣質和性格,甚至是潛在的智能,如何保持人健康的個性,并把它挖掘、發揚,這應是教育者的責任,是教育的功能。”唉德加?弗爾在《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人類發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豐富多彩,表達方式多種多樣,使他們成為一個人,來承擔不同的責任。”創新性首先強調的是一種品格和態度,“一個為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重大貢獻的人,不可能是一個沒有主體人格的人,學生創新性人格的充分發展,就要建立旨在尊重學生主體性精神的師生關系。大量事實證明,人的創新精神有賴于他們主體性與能動性的發展。”[2]4’主體性的重要表現之一在于打破常規而開創新的局面。’,I3]教育要達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目的,首先要尊重人,張揚人的個性,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給學生創造性的發揮提供空間,重視學習過程,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主要是營造一個輕松、安全、信任、溫和的心理環境。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學會自信,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投人到學習中去。學習型校園理論也認為:學校不僅是個人發展的本能,而且也是一種基本的人權,在人的發展觀上強調學習不僅知識技能的增長,也是人格和情感的和諧發展。國內一些學者把德育主體也稱為主體性德育,其意是要通過我們的德育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一個人,一個主體性的人,一個有情感、有智慧的人,一個在生理和心理、智力與非智力、情感與意志諸方面協調發展,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人。德育教育本身是一種化人的活動,創新必須提高德育的時效性和針對性,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學會關心,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凸現自主學習的能量,張揚挑戰自我的個性。我們“正處于一個偉大的變革時代,同歷史上任何一次偉大的變革必然要突出人的問題一樣,人的問題一直伴隨著我們改革的進程……人和人的主體性問題再次成為當今時代精神的精華。”I’]弘揚德育主體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人類社會的進步,也為人的主體性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只有具有個性的人,才能把思想進行到底。”側創新精神依賴于人的自主意識,很難想象,一個沒有自主性、缺乏獨立思考精神的人能有什么創新,創新精神呼喚人的自主意識,人的主體性被淹沒、侵蝕,主體的力量不能喚醒,價值不被認同,主體創造性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漸失。”問教育堅持“以人為本”,只有確立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才能適應學習化社會的要求,培養學習文化主體,今天學習的主人,才能明天成為國家、社會的主人,駕馭自身命運的主人。
三、“生活世界”是德育教育創新的源泉
今天的教育是開放的教育,而開放的教育應是立足生活和實踐的教育。在教育理論上,杜威曾提出過“教育即生活”,陶行知也提出過“生活即教育”,這對可逆的教育命題,雖在具體表達上有所差異,但有殊途同歸之處,即對教育而言,生活是一個永恒的主題。生活原本有滋有味,而回歸生活的教育必然也是有滋有味的。德育教育既要結合書本知識的學習,強化德育內化功效,同時更重要的是要達到德育外化的功效,這一切先后都要在現實生活中通過實踐加以印證和體現。任何時候,德育始終是生活呼喚的最強音符。“德育是學校根本性教育,是關于人的品德修煉的綜合實踐活動,它貫穿于大學生以學習為中心的一切生命活動過程中,是真正意義上的綜合實踐課。’啊所謂“生活世界”即“回到生命世界中,使人重新成為生活的主體。’,司其本質含義是尊重人的主體性和生成性,使學生將知識應用到社會生活中去,從中也體驗、感悟、經歷生活的實際情境,尋找生活中的問題,發現知識的價值和意義,享受屬于自己生活的樂趣,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及德育認識、情感和能力的全面生成。德育就“是要營造一汪沐浴靈府的深潭,讓人沉醉于其中,使人神情氣爽,讓人們有可能去經營生活、咀嚼生活、品味生活,成為一個性情通達,才智清明的人。”網在真正的生活中進行教育,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這是德育教育立足的關鍵。‘,一旦教師將生活中的教學資源與書本知識融合起來,學生就會感受到一種樂在其中的有趣活動 。”0學校德育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德育目的的實現需要校內外各種相關因素發揮合力的作用。“生活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資源都是源于生活的,向生活學習,無疑會為德育教育創新注人新鮮的血液。
四、學習型教師是德育教育創新的關鍵
鄧小平說過:“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1索質教育下,德育教育的真正對象是具體生動的人,創新的根本出發點是要實現從“抽象人”向“具體人”的觀念轉變,復活人的主體性和存在價值,要做到這點,教師必須要向學習型轉變。學習型教師就是要建立一支更適合人性的隊伍,重建以教師為核心的價值和信念,把教師看作是一所學校活力的來源,是最寶貴的資源,激勵教師不斷學習,不斷成長,直至自我超越。只有自我不斷超越的教師,才能不斷擴展他們的能力,去“創造生命中真正心之所向的愿景。”教師是教育的主體,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教師自身素質高低,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的好壞,教書必先強己,育人必先律己。德育教育是教育者用一定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使其成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健全的人格。學習型德育教師的功能發揮突出表現在對話和科學引導上。教學從形式上來說,是人與人的對話,而實質乃以傳授一定的知識為目的,教師要主宰課堂,提高教學效果,必須要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采取不拘一格的教學方式,營造一種師生平等對話、共同發展的教育舞臺。“教育就是對話,是上一代人與下一代人的對話,是教師與學生的對話,是歷史與現實的對話,是人類的歷史經驗與學生個體的對話。”〔即對話的唯一目標便是對真理的本然之思。”【13]對話教學本身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創新活動,“就象一溪流水,既流過生活,又是生活的源泉。’,tl4〕德育教師要在教學藝術和方法上做到創新,必須實現由原來的“教書匠”向“雕塑者”角色轉換,在對話教學中使德育教學成為賞心悅目的藝術享受,實現“教就是為了達到不教”的目的。師生對話中,要充分發揮各自的主體性,形成主體間性,建立和諧融洽的關系,完成各自的意義建構,對話始終要在愛的基礎上,在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中展開,目的是要達到理解和信任,“教師要信任、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只有尊重學生,才能教育,只有信任學生,學生才能信任教師,心服口服地接受教育。”習相信、理解、尊重學生,這是教師的天職,也是教師的信條。科學引導是教師主導作用發揮的又一表現,素質教育條件下,“教師已經不是知識的唯一載體,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知識,有時他們的知識比老師更廣泛。因此,教師要成為學生共同學習的伙伴,當然教師仍起主導作用,主要表現在指導學生選擇正確的學習路線和策略上。”l1q以人為本的教育,就是要充分調動教學雙方的積極性,激發教與學的強烈興趣,變以往被動教學為主動的求學和釋疑。威爾遜認為:“道德教育的任務既不是使學生與社會的價值相一致,也不是把教師們特有的思想強加給學生,而是培養學生對德育原則的尊敬和運用這些原則的能力。”德育教師創新要結合本課的特點,在引導教學方面必須首先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的構建,“實踐性教學環節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如何將民族精神轉化為行動,自覺踐行和弘揚民族精神。”lln生活實踐是最好的課堂,一個成功的德育教師應根據學壓的思想性格特點和所教課程,想方設法指導學生深人實踐,體驗生活,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從而寓教與樂,融知與行,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實踐是德育體驗、深化、發展的動力,讓學生在各種實際活動中鍛煉思想、陶冶情操、增長才干,培養優良品行,實現認知和情感的協調,促成外在的教育與學生內在的德性成長的和諧。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引導要注重于創造,因勢利導,循循善誘,葉圣陶說:“教師之主導作用,益在于引導和啟迪,傅學生自奮其力,自知其遠。非為教師滔滔講說,學生默默聆聽。”“創新性是人性的基本方面”“如教學中沒有真理的創性,如課堂不是尋求真理、發現真理、分享真理的首要地方,那么教學就難以稱為生活。”llN“教師一定要在教學上既要有創意,又要因材施教,認真負責,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在智力上和社會心理上有所發展。”[1q德育是一門較為抽象和枯燥的學科,學生學習熱情不高,教師在引導過程中更應主動創新,提高學生的興趣,百般創設情境,訓練學生的適應能力。成長的學生需要成長的教育,成長的教育需要成長的教師,成長的教師需要成長的思想。在教育創新中,德育教師應充分發揮兩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思維能力和提升學生精神境界方面的優勢,只有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和學生觀,以學習型教師標準要求自己,才能不斷適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要求。
五、德育有效是德育教育創新的內在尺度1986年,當英國學者基里亞科在《學校有效教學》的專著中最先提出有效教學的含義后,引起我國教育者的極大關注,“有效教學既是人們的長時期追求,也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教學研究者研究有效教學和教育實踐者開展有效教學。有效教學是教師通過教學過程的有效性,成功引起、維持和促進學生的學習,相對有效地達到預期教學效果的教學,是符合教學規律、有效果、有效率的教學。”l荊有效教學“主要指通過教師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和發展(不是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學生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Pl時德育教學來說,德育有效也不完全取決于教育者的教育,而主要取決于被接受者的接受,這是實現德育功能的關鍵,是提高德育塑造力和增強德育實效性的重要環節。德育教育的效果不是立馬起作用、立竿見影的,其有效主要在于受教育者怎樣接受,取決于接受者成長、成才中的內在需要,以及對這個需要的認同、理解和把握。德育有效的實質是德育教育要貼近學生、貼近實際。現實中,德育教育脫離實際,遠離學生的情況十分突出,教師照本宣科,使德育教學淪為空洞的說教,因而顯得蒼白無力,加之手法過于呆板,極大制約著德育實際效果,更為嚴重的是,它可能使部分學生忽視對職業道德重要性的認識,而在將來的從業崗位上形成知行不一的矛盾性格。實踐證明,單向灌輸和“填鴨式”的教育,這種方法是不可能獲得良好的德育效果的。因此,德育教育只有獨辟蹊徑,大膽創新教育手段,在教學實踐中,將先進的教學手段為我所用,根據學生、社會的實際和教材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接受能力,擴大學生的德育內需,“做到學生興趣所在,德育所在,困惑所在,德育所在,問題所在,德育所在,發展所在,德育所在。”圈堅持德育有效性,就是要不斷促發德育方法的優化和創新,真正提高德育主體的職業道德素質。
六、科學評價是德育教育創新的保證
德育教育塑造人,能否真實有效,科學評價是保證,“主體性評價強調以學生為主體,重視主體對評價策略和方法的指導和學習,重視主體對自己行為的‘反省意識和能力’的培養,重視主體對自己和他人的責任和義務的體認,重視主體對評價結果的協商和認可,重視評價過程中主體的自檢自查、自我反思。評價不是為了證明和甄別,而是讓學生知得失、知自救,為學生搭建一個自主教育與內化的平臺,極其有利于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我評價、自我完善的能力。”圈以往評價德育的手段是用建立在課本和教師講授的內容進行學習、復習、考試,這種以點代面的評價方法,造成了一種依賴性很強的惰性學習方法,缺乏開拓創新的精神。今天,開創素質教育的新局面,評價制度改革是促進德育教育創新的重要手段。德育效果的生成重在于過程,因此,要形成“評價產生于過程”的理念,注重開放性,價值取向多元化,變書面成績評定為結構成績評定,以至達到 社會評價的標準。評價不僅是承認和選拔,更重要的是為促進被評價者的發展,在評價中要尊重學生的創造性,打破認知的“趨同性”,賞識認知的求新求異,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在肯定的同時要加以鼓勵,保護他們的自信心,鼓勵他們追求下一個的成功,這種評價,使學生在收獲成就感的同時,對自己的終身發展都非常重要。
七、人格生成是德育教育創新的目的有位哲人說過:“播種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獲一種品格,播種一種品格,收獲一種命運。”愛因斯坦曾在悼念居里夫人時說:“在象居里夫人這樣一位崇高人物結束她的一生的時候,我們不要僅僅滿足于回憶她的工作成果對人類已經做出的重大貢獻,第一流人物對于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還要大。”塞繆爾?斯邁爾斯說:“優秀的人格能最大限度地展現人的價值。”上述表白說明一個共同問題,即修身立德是人生的根本,健康人格是人生戰無不勝的法寶,它比知識獲得、謀生手段的訓練、競爭能力的培養更重要。人格是德育教育生成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是人性德育的表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格,時代呼喚健康的人格,“不培育健全的人,終究不會有健全的社會和健全的經濟。’,Iw德育教育在德育知識傳授的基礎上,然后“首要的任務乃是傳授為其本身而進行的活動的價值。’,心理學的規律,人格生成發展經歷人的依賴關系為特征的“依附人格”,以物的依賴關系為基礎的獨立人格到個性全面發展的“自由人格”三個階段,科學教育的對策應是發展獨立人格,超越獨立人格向自由人格方向發展,德育教育創新堅持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開創個性為基本價值取向,主動實現人的思想解放、內在潛質的激發,作為德育工作者,就必須以人格現代化的標準塑造人,有針對性地激發學生自由人格的發展,主動承擔起重建一個理想人性世界的重任,突出人的主體性的存在價值,完善人格,優化人格。新世紀是一個創新型人才占優勢的世紀,是一個需要健康、完美人格的世紀,是人全面發展的世紀。我們堅信,人格的魅力一旦充分展現,人類社會就會展示一片自由光明的天地。當今社會處于急劇變革、以創新為特征的時代,偉大的時代需要產生偉大的精神,“教育是形成未來的一個重要因素,在目前尤其如此,因為歸根到底,教育必須培養人類去適應變化,這是我們時代的顯著特征。’,祠德育教育作為育人的基礎工程,要縮短與時代的距離,變革形勢非常迫切。只有我們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大膽地創新,執著地探索,有所為而有所不為,就一定會不辱使命,創出佳績
一、教育學生要有較強的責任感
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說過:成功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這句話說明了責任感與成功的聯系。我在工作中,不忘對學生進行責任教育,例如,利用課文中的典型人物的事例,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教育學生要學習主人公身上的優秀品質。教育學生要有責任感,要為自己曾說過的話負責,為自己所做的事負責。做任何一件事,只要擁有較強的責任感,才會無怨無悔地付出,才會不斷有收獲。
二、教育學生要誠實守信
“誠實”是一個人的美德,“誠信”是一個人對自己言行負責任的倫理規范,當今社會虛假太多,誠實守信顯得尤為重要。自古以來,誠信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是文明程度的象征,在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特別是德育工作中,要特別注重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告訴學生:“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是最老實的人,因為只有老實人才能經得起事實和歷史的考驗。”教師要從小處入手,從小事做起,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形成誠信行為。
三、尊重學生,賞識學生,激發學生的自信心
詹姆斯說:“每個人都具有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能力。每個人天生都具有獨特的視、聽、觸以及思維的方式。每個人都能成為富于思想與創造的人,一個有成就的人,一個成功者。”班主任要把握一切教育時機,有意識地幫助學生挖掘潛能,開發內在動力;在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中,幫助每一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空間,最大限度地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樹立自信心。結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我班精心設計了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發揮學生的特長,吸引了更多同學的注意,使許多平時默默無聞的同學脫穎而出,令人刮目相看。這些鼓勵與肯定,將成為一種動力,推動他們不斷努力,不斷向新的更大的成功邁進。有句教育名言說得好:要讓每個孩子都能抬起頭走路。在學生的心中時刻樹立起“我能行”“我最棒”“我一定能做得更好”“這點挫折算不了什么”等觀念,我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為全面發展的好學生。
四、以身作則,做學生的表率
小學生善于觀察和模仿,老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班主任在平時的工作中,應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凡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做好學生的榜樣。比如:2012年冬季的一天,在刺骨凜冽的寒風中,我和學生一起清掃校園的積雪,分享了勞動的快樂。師生一起勞動,學生從思想上受到熏陶,受到了愛環境、講衛生的教育。
五、教育留守兒童要自強自立
留守兒童是學校的另一道風景線。上級部門與學校為留守兒童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讓他們不再感到孤單。我班的留守兒童李兆金性格很孤僻,不愿與人交流,把自己封閉起來。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作為他的家長,我常常教育他不要因為家庭的變故而自卑,要堅強起來,自信起來,我和同學們都會幫助他。我還經常打電話給他的母親(他爸爸在他沒出世前就死了),叫她多打電話回家,多回家看看,與兒子聯絡感情,關心他的學習及成長情況。兆金久違的笑容又出現了,發言積極了,性格開朗了,操場上又見到他與同學們一起玩耍的身影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班主任必須時刻關注學生的成長,時刻關心他們心理的變化,對他們進行德育教育,讓他們德、智、體全面發展。教育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這項長期的工作需要老師付出愛心、信心與耐心,采取好的方法引導、教育學生,只有這樣,才能轉變學生的思想,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這對培養良好的班集體起著重要作用。
實施“著眼整體發展,立足個體成才,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三體”教育在德育的總體設計上,堅持以“做人”的教育為基礎,以立志成才教育為主線,在教育內容上著重解決:政治方向、學習動力和學風、品德行為和勞動觀念等問題。在教育中,要堅持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為導向,始終抓住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愛國教育;振興中華、立志成才、勤奮學習、和諧發展的成才教育;行為習慣、勞動及心理素質教育。簡而言之,即培養學生具有民族正氣、個人志氣,維護并建設良好的集體風氣。
立志成才教育實質上就是以理想、志向、人生目標、成才道路和條件等為內容的人生價值觀教育。立志成才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促進學生接受教育、自我發展的動力。如果說,“做人”的教育主要體現了學生整體的需要和要求,那么立志成才教育則能更多地體現個體的差異和不同層次發展的需要。
在實施上述教育中,要堅持把德育同智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德育同智育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學科教學中除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外,還應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日常行為規范、良好習慣的教育,以及意志,毅力等個性品格的培養。重視學生的活動和實踐。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是鍛煉才干、體驗行為準則、接受教育的重要形式。優化學校育人環境。校園環境建設要堅持教育性和知識性原則,做到綠化、美化、凈化。要重視個別教育。個別教育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尤其是對那些發展特別優秀或存在嚴重不足和缺陷的學生,更具有重要意義。把評價、表彰作為一個教育過程,建立規范化評價表彰制度。每一 個階段的評價,應幫助班集體和每一個學生,對照班集體建設目標和學生素質培養目標開展自我評價,從而確定新的起點,促使集體意識、學生自主意識的發展和成熟。
21世紀,"知識經濟"、"網絡經濟"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最搶眼的詞匯。而互聯網正像一個不斷生長和擴展的大網,伸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據統計,我國互聯網使用者的平均年齡為35歲,上網人數中的45為25歲以下的青少年,而大學生又首當其沖地成為網絡沖浪的主力軍,隨著在價值判斷和道德判斷上的量變引發了大學青年在認識方式和思維方式的質變,已給高校德育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也給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載體和陣地。如何把握機遇,迎接挑戰,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一、網絡技術的發展為加強和改進高校德育教育提供了嶄新的機遇。
1、網絡為高校德育教育開辟了新的空間,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互聯網使用的普及性,將社會、家庭與學校對學生的德育教育連為一體,通過網絡,黨和國家的聲音、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家長的希望可以共同作用于學生主體,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做好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使得原先相對狹小的教育空間變成了全社會的、開放性的教育空間,為全社會育人創造良好的網絡系統環境和育人模式。
其次,網絡信息極大地豐富了高校德育教育的資源。互聯網是一個大型的交互式多媒體高速計算機信息網絡系統,它有效的將分散在各地的通信系統融為一體,使之成為大容量、高速度的數據傳輸系統。網絡媒體在傳播信息方面具有及時、大量、交互等優勢,在時效性、連續流動報道、廣為集納相關信息、提供多種信息形態上優勢明顯。網絡可以極大地豐富德育教育工作的資料,使我們的德育教育工作具有了豐富資料的來源。
2、網絡具有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的特點,使高校的德育教育更具有及時性和廣泛性,使德育教育更直接、更深入。
巨大的速度優勢,是信息網絡最重要的特點,信息高速公路所架設的四通八達的方便快捷的網絡,使高校學生不必按傳統方式在規定的時間到規定的場所接受教育,而是可以在任何一個設有終端的地方隨時獲取所需的知識,"聆聽"老師的教誨,迅速了解國內外正在發生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信息。它突破了時空的局限,增強了影響力。以往,德育教育以課堂傳授或一對一的形式開展,通過促膝長談,可以很好地解決個人和少數人的思想問題,但這種交談的內容無法廣為傳播,對其他有類似問題和疑惑的人無法產生影響。為了擴大宣傳,也只能采用作報告、印材料、印報紙等形式,但這些手段因為要受制于場所和時間等因素,所以覆蓋面也有限,網絡的發展使我們傳統中"深入"、"細致"的德育教育工作的優勢得以進一步發揮。同時,正面的聲音可以擺脫時間、空間等限制,迅速而廣泛地傳播。
另外,網絡世界是一個虛擬社會,人人都可以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這種虛擬性一方面造成了一些人無所顧忌地在網上不負責任甚至錯誤的信息和言論。另一方面,網絡社會又有著某種程度的真實性,在網絡社會的虛擬空間,人們反而更容易流露出內心的真實想法。對于德育教育工作者來說,這意味著可以通過網絡比較準確地把握學生的思想特點和動態,從而有助于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3、網絡使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
傳統的德育教育,大多采用課堂講課的方式,德育工作者往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精力去查找資料、撰寫講稿,學生則是被動地在一個封閉的空間接受"灌輸"。網絡的運用,大大提高了思想教育信息的傳播效率,"多媒體"技術使大學生的多種感官同時感知學習的效果明顯優于單一感官感知的學習效果。特別是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為大學生提供了色彩艷麗的圖片、悅耳的音響、活波的三維動畫及其它多媒體仿真畫面,猶如身臨其境,其效果是傳統德育教育方法所無法比擬的。
4、網絡有利于提高德育教育的對象--大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是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獨立意識的發展。網絡上的雙向或多向信息傳遞方式,使得學生可以獨立地參與討論,自由地訪問所需要的站點,主動了解各種信息資源使大學生接受來自不同角度的建議,經過自身的判斷整合形成自己的觀點。二是促進學生開放精神的樹立。網絡突破了地域和時間的限制,以先進的電子技術手段向學生適時地傳播全人類優秀文化遺產及價值觀與行為規范,使青年人在一個比以往更加廣泛的社會環境中積累社會知識,發展和形成自己的個性,順利參與社會生活。三是有利于促進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網絡上豐富的信息資源使學生從中獲得養料,完善知識結構,學習發達國家的科學技術、管理模式和先進經驗,并借助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技術人員甚至普通人的力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網絡這一虛擬現實又為學生提供了實踐的舞臺,在這里可以大膽嘗試、不斷開拓。四是網絡有利于促進學生民主意識的提高,有利于促進學生道德法制意識的健全。
二、網絡浪潮給高校德育教育帶來的挑戰。
1、 網絡文化的多元性給德育教育理念的主導性帶了新的挑戰。
由于網絡文化來的太迅猛,農耕時代和工業文明滋養至今的傳統文化、傳統道德,對它的"應對"、"銜接"和"包容"發生了某種逆轉或倒置,結果導致了當今文化中的一些消極狀況。基本的一點就是:傳統文化、傳統道德的精神富礦并沒有很好地借助網絡文化整體充分地展示,也沒有很好地統攝網絡文化的表現形式。相反,網絡文化的快餐化、工具化致使傳統文化發生了某種失范和滑坡。首先,過度商業化了的文化,金錢文化、黃色文化、封建迷信、反對言論以及西方哲學、社會政治和文學藝術的各種流派多渠道的滲入,還?quot;網絡文化"帶來的濃厚的文化趨同,"西風壓倒東風"式的泯滅文化多樣性的文化霸權主義、文化殖民主義,對我國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其次,就網絡文化而言,它的多元性尚處于"網絡人辦文化"的初級階段,有待于發生"文化人辦網絡"的質變,"網絡人"即使小有文采仍處于工程技術人員的范疇。而少量活躍在網上、"IT"業的"小網絡文化人"亦不能改變網絡缺乏文化的基本面貌。
顯然,在此背景下,德育教育的主導性理念受到諸多淺薄的多元信息流強烈的沖擊、擠壓和挑戰。大學生對信息的選擇性又空前增強,多樣化的社會經濟成本、社會組織形式和社會生活方式,必然會帶來多元化的思想觀念、價值判斷和情感評價。這些同樣會在網絡信息中以各種面貌出現并誘導大學生在行為和意識上發生質的變化,對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大學德育以什么樣的對策來保證自身理念傳輸的主導性地位,就成為擺在我們眼前的問題之一。2.網絡成員溝通的交互性給現有德育教育方法的機械性、靜態性、單向性、帶來新的沖擊。
互聯網是開放的,聊天室里,你可以不動聲色地"呼風喚雨",公告板下,你可以從容不迫,甚至毫不負責任的說三道四,揮斥方酋。其次,所有的網絡成員可以同步共享信息,自由選擇交流方式,自主決定行為模式。溝通方式的變化使得多民族、多地域、多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理解更加容易。每個上網者可以與大學教授交流也可能與罪犯溝通;既可以接受信息,也可以制造信息;既相互溝通,也相互感染;既可以張揚個性也可以縱揚激情;既不擔心無人喝彩,也不擔心罵聲如潮。面對這樣一個四通八達的交互式網絡平臺,傳統德育教育的課堂傳授、談心、寫思想匯報、評先進樹榜樣的方法已顯得過于機械和單調。針對這種情況,盡管部分高校已相繼建立了自己的網站,但是普遍性的高技術少文化、重宣傳輕知識、多簡介少深入的缺陷。導致了高校網站只成為高校自我宣傳的窗口,沒能成為一個傳播知識,引導學生成才的重要思想陣地。所以大學德育以什么樣的途徑來保證教育的實效性,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二。
3、網絡技術發展的創新性與現有德育教育模式的滯后性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三。
網絡時代大學德育的背景是新的,挑戰是新的。因為網絡是創新的產物,是創新的形勢,使信息的傳輸過程變成參與者主動的認識過程。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把真實世界和虛擬時間變得界限模糊了,把實體的現實與創造的現實連接起來,這從根本上改變了人的認知方式。而這種直接認識方式不知不覺的剝奪了青年學生的獨立性知覺,在某種程度上造?quot;虛擬時空"的存在形式,使青年學生不自覺地受這一存在形式的強制性影響和被動性接受,失去理性和自我。再者,網絡信息都是以數字符號的形式傳播的,甚至人在網絡上也以數字符號的形式出現,成為一個符號。在交往中個人的性別、年齡、相貌、種族、身份、階層、職業等通常倍受關注的特征都被掩蓋了,剩下的只是符號的交往。正如美國品德教育聯合會主席麥克唐所說:網絡虛擬性的危險在于,它以一種更具欺騙性的手段、方式和魅力抓住了你的注意力,并在你沒有意識到時就排斥掉你其它的生命感受、情懷、痛苦和樂趣,它利用所有人類交流的欲望和行為,構筑起她撲朔迷離,常開不敗的青春。
然而,面對著網絡的挑戰,我們的德育教育在教學內容、教材建設、教學方法、教師的自身素質等重要環節上,自身改革的速度遠遠跟不上網絡技術的發展步伐。空泛的高談闊論與媚俗的市井傳聞都在我們的德育教育中并存。其次,問題的關鍵是:教育主體--學生與教師以及他們所依賴的原有教育制度環境已嚴重滯后,特別是在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育目的等方面缺乏前瞻性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
三、如何借鑒和吸收網絡文化的積極因素,搶占網絡思想陣地;如何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機和活力以應對網絡文化的挑戰,我們認為新時期的大學德育工作應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1、關注網絡,弘揚東方文化,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和自律教育。
(1)針對網絡文化的多元信息流的沖擊,高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對網絡保持高度的關注,做到了解、知情、監控。學校網絡中心要明確管理規范,建章立制。要依靠技術手段切實加強對因特網的控制力和對各種不良信息的屏蔽能力,研制能防止、過濾政治誹謗和色情暴力等反動、有害信息的軟件和監控系統,構?quot;網上防線",保護民族文化;另一方面,要實施"走出去"的開放戰略,加強"信息疆域"的拓展攻勢,積極主動利用互聯網這一覆蓋面廣、影響力大、穿透力強的載體加快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網上傳播,及時對某些不符合事實或影響大局的觀點提供事實,針對一些熱點問題提出正確的觀點,進行正面的引導,使網絡處于可控狀態。
(2)針對網絡文化中的"西風壓倒東風"式的文化霸權主義、文化殖民主義,我們要大力弘揚東方文化,重建東方文化的優越感,其意義絕不僅限于保護文化的多樣性和維護自己民族一己利益,而是要在擯棄狹隘民族主義的同時,用我們偉大的文化遺產去匡扶正義,用深層次、穩定的文明,支撐淺層次、脆弱的文明。在大學德育教育中我們要注意和倡導科學主義與人文精神的結合,促進東方文化與西方文明的交融。
(3)網絡作為一種改變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礎性因素,必然會引發人類精神文化生活和價值理念的深層次嬗變,這種嬗變最可能引發大學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轉變。所以,高校在加強德育教育的同時,要注重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一、特別要強化"兩課"教育在文化素質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兩課"教育是引導、教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措施。在教學內容上要大量引入人文知識;在教學手段上,大力推廣電化教育;在教學方法上采取座談式、辯論式,專題報告、專題調查等多種形式。二、要面向全體學生開設文化素質系列選修課程,內容要涉及到文、史、哲、體、美等方面。三、要積極舉辦文化素質教育講座和播放文化素質教育電視片和中外著名影片。四、要引導大學生開展以人文素質培養為中心的校園文化活動。如校園文化藝術節;三觀三德教育活動、各種 征文、書畫、攝影、藝術展覽及各種社團活動。
(4)加強學生自律教育。高校可邀請相關的網絡負責人來校,就網絡技術的發展趨勢和大學生如何迎接網絡時代的到來作為主題進行講座。另外,在德育教學中可以增加"加強網絡法律、法規知識教育,依法使用網絡"、"做文明網民"等相關內容。還可以在網上與大學生開展網德大討論等活動,加強大學生的網絡道德和法制觀念。
2、建立專門網站,利用網絡手段加強德育教育。
(1)建立堅持正確導向的網絡陣地。
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需要建立起自己的網絡陣地。我們除了需要有一批像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這樣的網絡宣傳主陣地以外,高校還要以開放的心態應對互聯網的挑戰,即要有像清華紅色網站那樣旨在宣傳鄧小平理論的網站,又要有北大在線、北大新青年這樣一批既堅持正確導向,又能體現出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時代精神,集思想性、教育性和多樣性于一體,為大學生乃至社會廣大網民喜聞樂見的網站。
辦好高校網站,一定要體現出導向性原則。在四通八達的交互式網絡平臺上,針對一些事關大局、事關政治方向,事關穩定的敏感性問題,要有正面的聲音,給涉世不深的學生以政治上的引導。當然這種正面的聲音應該是和風細雨、入情入理的,切忌生硬地說教和簡單的貼政治標簽。
(2)要創造思想類網站網絡傳播的鮮明特色,將可讀性、服務性與權威性、指導性有機的結合起來。高校網站應貼近學生、貼近生活,具有可讀性、服務性。另一方面互聯網求快求新的特點又使網絡新聞缺乏權威性和指導性。高校辦思想類網站,就必須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要經營好五?quot;拳頭產品"即:新聞快遞、時事消息、時代焦點、專家評論、時代論壇。以體現網絡的特色和水平。另外,高校網絡還可以充分利用強項專業和優勢專業所衍生出來的特色向網絡成員展示有關內容的深層次文化內涵,充分體現高校的文明形象和人文精神,增強高校網站的文化含量,這也是高校網站區別于商業網站的最為明顯的優勢。,我們還要注重雙向交流,界面友好。需從傳統媒體?quot;我辦你看"到向網絡媒體的"雙向交流"轉變,鼓勵師生共同參與,共同交流。學校和老師可以在網絡上設置電子意見信箱,傾聽學生對學校日常管理和對老師在教學方法、內容上的一些意見和要求。
(3)高校要嘗試利用網絡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如學生工作信息的,黨、團組織,學生社團活動的開展都可以利用校園網,學生社區還可以在網上建立"社區管理模式",讓學生嘗試、參與社區管理。還可以開展"網頁設計"、"虛擬家庭"等活動,引導廣大學生參與的熱情和興趣,把主旋律唱到網絡上來。其次,通過建立心理咨詢站和思想政治工作信息數據庫,開辟德育教育的新路子。青年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包括網絡引起的心理問題日益突出,網絡具有超時空、迅速的特點,因此這種心理咨詢安全便捷,利于打開學生的心扉。利用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庫的超信息量、立體化的特點,突出正面引導的作用,幫助青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確的認識問題和處理問題。
3、要培養運用網絡從事德育工作的專業隊伍。
高校網絡管理,決不是單純的技術性管理,而是融思想政治工作和網絡技術于一身的新型管理。這就要求從事德育工作的干部和教師,不能是對網絡一無所知的"網盲",他們不但要學習網絡知識、了解網絡、運用網絡,而且要學會把德育教育和網絡技術結合起來,這樣才能面對新世紀的大學生,解決網絡時代德育工作面臨的挑戰和問題。為此,一是要盡快地對德育工作者進行系統的網絡知識的培訓和教育;二是德育工作者有高度的責任心,要注意從網絡上搜集信息,摸準學生的思想脈搏,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三是要學會運用網上的正面材料,對學生進行形勢教育和解疑解難;四是要把高校傳統的宣傳工作陣地,如報刊、學報和教學、科研成果等資料,特別是"兩課"的教育成果,及時地移植到網絡上來,加強正面宣傳的廣度和深度。
4、高校德育教育要在理念、內容、方法上進行前瞻性的探索。
(1)要確立終身德育教育理念。知識經濟時代,知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傳播和擴展,知識更替的周期越來越短,單純的學校教育遠遠不能滿足知識經濟時代技術創新和知識更新的需要,一次性教育已經過時,與終生教育理念相適應,高校德育應樹立終生德育理念。高校德育主題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心理教育,由這一主題所決定的人的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素質、心理素質、意志品質、合作精神等德育目標不是一次就能完成,而需要教育對象在德育認知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內化、升華、實踐從而形成相對穩定的素質,在時空上它不僅需要小學、中學、大學道德教育的相互銜接,而且還會貫穿德育主體的人生的全過程,而且隨著社會的變遷、時代的發展,新的德育問題會不斷的出現。所以,高校在德育教育上要確立終身教育的理念,要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幫助教育對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二是提高教育對象的自我修養能力。
(2)在德育教育的內容上我們可以以道德品質、心理素質教育為基礎,向實踐能力和鑒別能力、選擇能力和創業精神的培養延伸。其次,隨著高校后勤社會化,學生同社會的接觸增多。我們在教學方式、方法上也必須進行創新,在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的同時,要將德育教育向社會延伸,可以在校外建立德育基地,可以與工廠、企業和街道開展青年志愿者活動,讓廣大青年學生回到活生生的道德生活中去,在道德交往和實踐中學會道德交往與實踐,在責任承擔中樹立真正的責任意識。
(3)在德育教育的方法上還要倡導生動活潑的馬克思主義學風,將傳統的"灌輸"方法轉變為"吸引"和"參與"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基本政策,我們用青年喜聞樂見的文風表現出來,并且利用多媒體以聲、色、光、畫等多種現代化手段體現出來,從而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情趣,化不解為理解。也可以在校園網絡的信息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針對學習馬列課程的學生在網上提供各種參考資料,讓學生參與教育。
總之,伴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關起門來進行德育教育的時代已經過去,代之而起的應該是開放的德育觀念,既要加強對網絡的管理又要加強對學生的正面引導;既要增強教育對象對多種意識形態、多元價值取向的辨別能力,又要使他們在多元價值觀念中保持必要的張力,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
中國與俄羅斯互為最大鄰國,中俄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合作日益緊密,隨著兩國政治經濟交往的深化與成熟,兩國在多領域開展了交流與合作。中俄邊境高校具有地緣優勢,與其他高校相比,擁有更為豐富的合作交流資源,理應在促進中俄多領域合作,特別是教育人才培養方面有所作為。
一、“大數據”時代邊境高校德育教育的新機遇
“大數據”技術帶給高校德育教育的新變化,正是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應該利用的機遇,特別是中俄邊境地區高校,應結合自身的區位優勢和人才培養需要創新德育教育思路。
(一)利用“大數據”信息,實現高校德育教育教學的知行合一
德育教育的本質實踐的。德育教育不是簡單的說教,也不是空洞的理論,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德育的成果能夠對接社會。“大數據”所能提供的技術支持除了文檔、圖片等傳統結構化數據,還包括音頻、視頻等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這為德育教育工作者開拓了更廣闊的教育資源。“大數據”技術帶來的豐富的德育資源,對于中俄邊境地區高校來說,能夠起到單向的理論灌輸所不能企及的特殊效果,體現并實現作為道育目的的實踐指向。
(二)利用“大數據”技術,增強高校德育統一性與個性化教育的結合
根據對“大數據”的分析,即時性獲取學生思想行為動態,根據動態信息數據庫,通過思想行為數據抓取和分析,即時呈現學生思想行為動態,價值導向和關注社會熱點難點等,克服基于經驗或直覺的推斷缺陷,能夠實現全樣本的數據分析和整體性精準描述,從而使德育教育工作決策具有科學性支撐,實現統一性教育的實效性。同時,“大數據”動態捕捉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性格等有效信息,發揮現代大學“監測、分析、預見、緩解”的預警功能,根據數據分析呈現出的題,對學生群體或個體進行針對性教育,構建個性化教育環境,做到關注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對于中俄邊境地區高校而言,具有中俄文化交流合作和人才培養的獨特區位優勢和歷史淵源。德育教育根據時代和社會發展需要,應反映國際視野和地方特,!色。“大數據”技術將為德育教育提供豐富完整,有針對性的服務平臺。
二、“大數據”時代邊境高校德育教育面臨的新挑戰
“大數據”引發的深刻變革,既為高校德育教育利用“大數據”技術,推進教育教學創新提供了便利,但同時,在其應用過程中也存著現實的困境和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教育者“大數據”技術應用意識和能力亟待提高
高校德育教育的機遇依賴于對全面完整的數據的收集和利用,以往形成的德育教育思維觀念和教育模式是德育教育向新時代變革的阻礙。因此,決策人的思維和行為模式有必要重塑,這將對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教育者要想實際有效的應用“大數據”提供的便利,應用先進的技術在海量的信息中挖掘出有益于大學生德育教育的信息,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必須持續提升自身的計算機運用能力,信息采集,處理和分析能力等等。當前,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或管理者對“大數據”重要性和功能性的缺乏足夠的認識,“大數據”實踐教學主觀動力不強,總體上使得高校難以適應“大數據”時代帶來的新變革。
(二)教育者跨學科交叉研究水平亟待提升
通常來說,校德育教育者的研究和教學主要圍繞德育教育理論課或是心理學和統計學的研究,并且研究層次水平不高和研究范圍也比較局限,無法完全滿足“大數據”時代對大學生德育教育研究和教學的需要。通過計算機,統計學,心理學,傳播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來提供理論支撐和技術支持的系統化研究亟待啟動。
(三)“大數據”技術應用的道德責任亟待明確
“大數據”平臺所收集的公開性數據和個人隱私數據的邊界,以及在德育教育過程中的使用和保護問題存在責任和法律的空洞。“大數據”讓我們每個人的信息都被暴露,教育者在利用“大數據”對進行數據挖掘時,數據采集的存儲,特別是公開和隱私信息的使用范圍不清晰,那么就會使“大數據”的應用反而損害了教育對象的利益和權益。““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給高校德育教育巨大壓力,危機感十足,而這些壓力躲不過、逃不開,只能應對,迎難而上,邊境地區高校德育教育才能適應國家區域經濟戰略構想的需要,在高校高層次高素質人才培養中呈現出一番新的景象。
三、“大數據”時代邊境高校德育教育新應對
高校特別是中俄邊境地區高校,肩負著在德育教育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全過程中把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相結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意識,教育學生既保持本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又要有世界眼光和國際意識的責任。“大數據”時代高校德育教育,要充分利用好“大數據”的正面影響,挖掘正能量信息,實現高校德育教育“大數據”時代的轉變,增強高校德育教育的影響力和活力。“大數據”為我們帶來的認識世界的新視角和新方法,掀起了一場數據革命,同時也帶來了高校德育教育的變革。區域發展對邊境高校的要求也在不斷改變,因此邊境高校發揮的作用就是依托地緣優勢,通過靈活多樣的方式,重點考慮區域發展的實際要求,注重高素質人才培養。因此,順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依托“大數據”時代的技術工具,我們可以根據大學生使用智能終端所產生的數據痕跡,進行挖掘數據化的背后的真實思想,全面認識和把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從而使“大數據”這把利器更有益的為高校德育教育研究和實踐服務。
德育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為了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必須重視德育。同志指出:“各級各類學校不僅要建立完備的文化知識傳授體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如何寓德育于學科教學中,是每一個教師的職責。
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這是教學過程的規律之一。德國教育家第多惠說地:“任何真正的教學不僅是提供知識,而且是予學生于教育。”“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勵。”因此,學科教學中的必須進行德育教育。另一方面,學科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是社會主義學校的性質所決定。他要求有一個教師必須肩負起教書與育人的雙重任務。這也是各科教學大綱所強調的。因為教育本身具有階級性,“德育是解決為難服務的方向問題,智育是解決為難有服務的本領問題。德育指揮和調節著才的運用,起著導向的作用。”每一個教師都應該成為“既是一個專業教師,又是一個教育工作者。”
現就我結合自己在英語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實踐的三個主要方面作一淺談。
1.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是人們對自己祖國的態度,表現為對祖國的愛和責任感。它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是鼓舞人們建設祖國、保衛祖國、為祖國貢獻一切的強大精神力量。在期間,教育和文化都受到了極大的迫害,尤其是與國外有關的一律視為走資產階級道路,崇洋媚外,因此英語教學在當時是難以生存下去的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伴著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英語這門學科在我國蓬勃發展起來,如今大家都知道,我們不僅要通曉古今,還要跨出國門,了解世界。英語教學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閱讀,我就盡可能向學生適當介紹國外的一些經典的愛國主義作品和愛國主義人士,如法國都德寫的《最后一課》,寫的是在普法戰爭時期,法國受到普魯士的侵略,當地居民被禁止說法語,在最后一課法語課上主人公小弗當朗士,一個頑皮不好學的學生,他到教室時整個教室擠滿了人,大家都來上這最后一節法語課。文中小弗朗士學習態度的轉變和整個村民學習法語的情景,反映了他們對自己祖國深深的眷戀之情。使學生在閱讀的同時又受到愛國主義的熏陶,不受外國的侵略與剝削。
我在平時的教育中注意讓學生了解我國和世界各國之間的友好往來,相互促進。從而教育學生尊重兄弟民族,加強民族團結,發揚國際主義精神。又要讓學生知道長期的封建統治,使我國科學技術落后于世界先進行列,從而受到美帝國主義等一大批資本主義國家的欺壓和掠奪。因而,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既光榮又艱巨。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目前主要是教育學生把學習英語與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聯系起來。英語是學習科學知識,獲取世界各方面的信息,進行國際交往的重要工具。只有學好英語,才能了解外國的世界,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2.道德品質教育
道德品質是屬于倫理學范疇,它是一定的社會道德原則和規范在個人的思想和行動中的體現。愛護公共財產,忠實反映學習成績,學習中同學之間團結互助、共同提高這些優良品德的形成,靠老師在教學中適時引導,嚴格要求,以及老師本人的優良作風在學生心目中潛移默化。這不是在發現問題之后對學生的幾句批評甚至譏諷所能奏效的。教育的重點在于品德、理想、世界觀。教養著眼于文化素養和文明行為。教學首先智力開發、能力培養、學科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和訓練。幾方面密切聯系,統一于教學過程。
道德教育是要求以社會主義的國民公德等教育學生,努力培養他們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英語教學中對學生的道德品質教育是要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發揚優良作風,誠實正直,謙虛寬厚、勇敢堅毅、惜時守信、開拓進取等良好品質。學習語言是一種艱苦又枯燥的勞動。需要反復的預習、復習、默記。說過:“語言這東西,非下苦功不可。”只有靠學生自己用頑強的意志才能做到。因此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又增強了毅力,養成了吃苦耐勞的良好品質。由于英語這門科學需要多聽多說,同學之間相互練說英語,互相糾正錯誤,使得同學之間互幫互助。形成良好的班集體。我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注意發揮本學科的特點和優勢,努力做到在教英語中培養人,在培養人中教英語。
3.培養良好的學風與品德
學英語和其它課程一樣,需要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學生要踏踏實實,勤學苦練,不畏困難,才能學到知識,不斷進步。學習的進步與良好的學風、品德的養成是密不可分的。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要樹立良好的學風,進而培養優秀品德。英語學習需要仔細嚴謹的作風,單詞拼寫,單詞的使用,標點符號,粗枝大葉是無法學好的。英語學習也需要敏銳思考,好學深思,深入鉆研,如閱讀理解、分析英漢表達差異。學習英語需要勤學多練,勇于實踐,精益求精,永不自滿,虛心好學等多種優良品質。
一、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寓教于樂
初中語文教材的課文中總是承載了大量的思想內容。其思想內容大多隨著學生的年齡增長而逐步深化和發展。例如革命愛國主義的內容,初一上學期以《最后一課》為代表。這是法國作家都德的名篇,它通過小學生弗郎士幼稚的心靈和眼光,直觀地表現出教師韓麥爾對自己母語的愛,實際上寄寓了對自己祖國的深切的愛。小學生弗郎士的“經驗”,使課文顯得淺顯易懂。而到初三年級,愛國主義的內容不但在量上增加了,其表達方式也復雜起來。如《藤野先生》向我們展示了魯迅先生抱著尋求救國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學醫,但在日本期間的見聞,使他深感凡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給別人示眾的材料,從而使他毅然棄醫從文。這種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如何傳達給學生,是需要教師認真下一番功夫的。教師和學生的溝通要借助于感情。所以,初中語文課中的思想內容多數呈現為經驗形態,決定了語文教師進行思想教育時必須注重相應的情感教育。
二、把握學生心理特征,在語文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進行德育滲透
初中學生的年齡大致在13~16歲之間,這是一個特殊的年齡層次,在“身”、“心”兩方面都呈現出自身獨有的特點。既具有相對獨立的個性心理,具有初步的價值觀念,又缺乏較為完整的人格心理、自覺的人生設計、理性分析的能力。因而,語文課的思想教育必須重視這些特點,在語文教學中掌握學生心理特征,激發興趣,有的放矢,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在教俄國著名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生命的意義》一課前,我先布置了一項作業:請同學們以《我的愿望》為題寫一段文字。有位學生這樣寫道:“我的愿望是以后設計電腦游戲,因為電腦游戲太有趣了。”上課時,我讀了幾位同學寫的文章,其中就有這位學生的,不出我所料,有些同學聽了哈哈大笑,那位同學也意識到了什么,頭埋得很低。我趁機說:“大家不要笑,這電腦游戲并不是人人都能設計的,他其實就是想成為一名電腦軟件設計師,這是一個非常崇高的理想,但理想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實現你的理想,就必須付出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克服自己的弱點,你們有足夠的信心嗎?”接著,我給他們講了《生命的意義》中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故事,我注意到所有的人都震撼了,包括剛剛那位低著頭的同學,也許他在暗暗下決心吧。
三、利用課外閱讀教學實施德育教育
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閱讀,不僅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興趣愛好、思想實際,向學生推薦有關讀物,列出書目,引導學生去讀,要加強閱讀指導,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教給他們讀書方法,使學生收到實效。語文教學德育滲透藝術構思與傳達的方法多種多樣,語文教師必須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靈活運用;能把學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諧的情感氛圍中,讓他們去領略語文教學德育滲透藝術殿堂里一幅幅閃耀著人類理性光輝的美麗圖畫,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作為我們的體育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應該更多的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因為這是學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加強品德教育,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我們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更多的滲透思想品德教育,使體育教學不但鍛煉了學生的意志和體能,也對學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培養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通過對體育課結構的詳解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體育教育是一項全方位的教育,其中包括,智利、體能、身體等諸多方面,學生通過系統的體育課程的學習,不但強健了體魄,增加了理性思維的能力,并且從提高覺悟,增強智力,擴大經驗,提高適應能力方面,都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所以,作為我們體育教育工作者,應該詳盡的了解課程的機構,根據課程的特點和內容,合理的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1、思想品德教育應該結合常規的課程教學
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必須要符合課堂的教學常規,而且教學常規是向學生進行德語教育的根本,教師應該根據不同的特點把德語教育和課程本身結合起來,加強學生的組織性和紀律性,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品質。
2、品德教育要結合教學內容來進行
體育教學具有內容多、范圍廣、思想性強等特點,上述都是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非常有利的元素。體育運動每個項目的內容都不盡相同,這就導致了教學效果也不相同,作為老師來說,就要做到善于挖掘教學內涵,抓住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有利時機。比如說體育運動中比較枯燥的田徑運動,這是一項會使學生感到枯燥的運動,但是對于學生頑強意志的培養是非常有效果的,還有球類運動可以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和集體主義精神,還能增強學生的頑強意志,這些都要靠我們教師來發掘。
3、思想品德教育中不同的組織教法的利用
在課堂教學中,應該選擇科學的組織教育法,這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作為教師來說,要能夠結合學生的身體和心理活動,利用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來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滲透。
4、校園的偶發事件的處理中德育
教育的滲透在體育教學過程當中,有很多的偶發事件,這是學生在進行體育活動的時候,真實的思想和行動的體現,作為教師,要善于抓住這些偶發事件,善于抓住學生真情流露的東西,然后因勢利導,對學生進行教育,這樣會在學生的是非能力的判斷方面進行非常有效的教育。
5、教師應該以身作則
在當前學校的體育教學當中,教師對于學生的言傳身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學生會以老師為榜樣,效仿老師的做法,所以,教師應該努力的去提高自身的修養和素質,談吐大方得體,舉止言行合時宜,要當學生爭相學習和效仿的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樣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一定會得到更好的效果。
二、德育教育在體育教學中滲透的方法
體育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是體育教學的重要任務,如何把德育教育滲透到體育教學中去,也是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所要追求的目標。
1、體態暗示法
用體態暗示法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體育教學中運用比較普遍的一種方法。.在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過程中,可保護學生的自尊心,避免產生逆反心理,從而使廣大學生心悅誠服。比如說,在體育教學進行當中,老師如果發現某學生注意力分散,做小動作時,教師漫步走到該生跟前,遞個眼神,擺擺手,以示提醒或制止,這要比中止教學,當眾直呼其名批評教育效果更好。
2、實踐體驗法
體育是以身體練習為主,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體育項目本身又具有較深的思想內涵,學生可以在耐久跑的實踐中磨練意志品質,在藝術體操的練習中得到美的享受,這是體育教學區別于其他學科的顯著特征。.教師應結合體育教學的特點,有目的的對學生實施德育教育,使學生在體育實踐過程中陶冶情操,磨煉意志,體會人生的價值,培養愛國主義、共產主義的思想品質。
3、激勵競爭法
體育教學中教師經常采用激勵競爭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一般多用語言刺激、體態暗示、榜樣示范等手段,激勵先進,鞭策后進,調動學生的自覺性、積極性、創造性。教師運用激勵競爭法時,首先要教育學生正確對待暫時的勝負,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悅,更能經得起失敗的考驗,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其次要對學生進行紀律教育、法制教育,因為任何競爭都是有條件的,都必須在規則的范圍內進行,否則將受到懲罰,從而增強學生的法紀觀念。
4、時機捕捉法
不良個性心理的發展,應引起教育者的關注,教師要善于捕捉他們心靈深處的閃光點,適時的加以啟發誘導,以促進其轉化。例如在籃球比賽中,有學生摔倒后,立即爬起來繼續參加比賽的生動事例,應及時給該學生以恰當的鼓勵和表揚,這對培養學生勇敢頑強,拼搏進取,為集體爭光的精神是有很大作用的。面對偶發的不良事件則指出要害,給予適當的批評,能提高學生對是非的判別能力。
5、情感感染法
教師的言行直接影響和感染學生,作為教師必須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具備一種奮發向上積極進去的敬業精神,教師良好的言談舉止,會給學生樹立起一個好的形象,良好的教學環境,教師新穎獨特的教法,科學合理的分組,為學生營造一個平等和諧,友愛互助的人際環境,不僅有利于學生知識的學習,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他們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使青少年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綜上所述,在學校的體育教學改革中,貫徹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這樣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品德品質,也是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必要。德育教育的效果應該得到我們的高度重視,它在我們的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德語教育必須和體育教育有機的結合,不能只是空洞的講述和傳授,這樣才能讓體育教育在學校教育這個環境下發揮出更大的貢獻。
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影響,把一定的社會政治思想和道德規范轉化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過程。其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質、正確的政治態度和科學世界觀的人。
一、中專語文教學中德育實施的必要性
作為社會的最基本元素的人,每個階段的外在環境都對其進行著德育教育。從家庭對其進行的對與錯的教育與影響到小學、初中階段的學校思想品德課程的開設,從升入大學、參加工作到成家立業,單位、社會對其思想道德的諸多要求,我們不難看出道德教育是貫穿每個人一生的。一個人如果沒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如果沒有合乎社會基本道德規范的基本素質,那他將會寸步難行。中專生是個比較特殊的學生群體,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還處于可塑性很強的狀態,很多同學還沒有完全形成自己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在美與丑、對與錯方面與社會的要求格格不入,有很大一部分同學的人生觀、世界觀甚至是錯誤的,是違背社會基本道德規范的,是法律所不能容忍的。鑒于此,中專生的道德教育問題就不可避免地擺在學校管理者與教學實施者的面前了。
從語文教學方面來說,中專生既不同于一般的中學生,也不同于大學生。現在的初中、高中學生,他們對語文的認識,除了興趣之外,還有一種外在的壓力———升學。因此,不管怎樣,他們對語文知識及其思想內容都要無選擇地加以接受。大學生年齡較大,所受的教育時間也相對較長,具備了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而處在這兩者之間的中專生,尤其是理工科學校的中專生,他們許多是從初中直接進入中專學校的,既不擔心升學的問題,也缺乏較強的分析、理解能力,他們認為語文是基礎課,可學可不學,尤其認為語文中的思想因素意義不大,這樣,要使他們接受語文基礎知識,尤其是接受語文中的德育因素,教師的作用也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二、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各個學科中都蘊涵著德育材料,尤其是語文學科,德育材料更是豐富而生動。因此,在具體的語文教學活動中,要充分發揮語文教材優勢,進行德育滲透,讓德育與智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一)堅持文道結合原則,讓學生更具體形象地獲得思想品德教育
各個學科的知識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點,思想性成了學科知識的內在屬性,它們互相融合,互相滲透。脫離了教材,就品德說品德是空洞的說教;反之,沒有德育的教學,智育也是蒼白的。因此,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為了更好地實施教學,落實教學目標,文道結合是必要的,對于具有豐富而生動德育材料的語文學科而言,這一點更是關鍵。我們可以通過介紹寫作背景,指導朗誦,引導學生賞析范文,歸納總結等方式,讓學生在理解的同時,能更具體形象地獲得思想品德教育,更深刻地體會語文學科內容的思想性,從而保證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的實際效果。例如學習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要使學生在充滿詩情畫意的篇章里體會作者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激起學生的感情共鳴,再通過中國歷代文人筆下的荷花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激發學生追求高潔人格的情感。學習魯迅的《拿來主義》,通過講解四大發明,使同學們了解中國在歷史上的偉大之所在,激發愛國主義情感,促使其努力學習外國先進的東西,從而使偉大的祖國更加強盛。
(二)注意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人格在社會上指人品,在心理學上指人的個性。人格和能力是人的心理特征的兩個基本屬性,我們不能在語文教學中只重視語文的工具性,忽視其人文性和綜合性。語文既是人們進行思維和實際交際的工具,也是人的思想的體現者,因此語文教學既體現其工具性,又體現其超越工具的人文性,只有這樣才會在語文教學中幫助學生掌握語文知識,提高審美能力,從而引導他們學習教材內容,陶冶情操,分清美丑,明辨是非,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和為正義事業而獻身的精神,進而培養優良的品格,塑造健康人格。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既要注意學生智能的開發,又要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興趣、性格、自信心和意志進行培養,把思想品德、科學文化素質教育寓于語言教學之中,鼓勵學生敢于思考、分析、評論、挑剔,有較高的自信心和自制力,這些都屬于學生的人格品質。教師可充分利用教材的內容,從理解語言文字、結構中體驗語文內在的美,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還可以透過語言材料的學習將知識性、工具性和文化性相統一,挖掘其中的真善美,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
(三)形式自然,方法靈活
語文課的德育和智育應當是水乳交融、相輔相成的。正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重點是在“潛”字和“潤”字。在利用語文教學進行德育滲透時要注意德育具有很大的隨機性,只要一有可能就立刻實施教育,形式上也不拘一格,如討論、寫讀后感,或用講授式、提問式、 啟發式等教學法都可行。但有一條可參考的經驗,那就是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以情動情,如講解朱自清的散文《綠》時,其寫作意圖是借寫梅雨潭的“綠”來抒發作者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之情。此文德育的滲透點是使學生體會梅雨潭的美麗,同時體會祖國大好河山之美,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熱愛社會主義中國。所以在講解這一課時,一開始就用飽含激情的語調朗讀全篇文章,能使學生體會到梅雨潭的綠真是太美了,這樣的好處是教師先為學生創設了美麗的心理環境,然后學生帶著這種心理狀態進入學習境界,祖國河山之美就全深深地銘刻在學生心中,從而激勵學生熱愛祖國河山,將來更好地報效祖國。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如果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因此,可以這么說,凡是能使學生在感情上產生共鳴,達到教育目的,任何方法都是可行的。
三.應該注意的問題
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利用語文進行德育滲透的時候,還存在兩種錯誤做法。
一是只片面強調教會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面對文章的意———即思想內容卻視而不見,或只是蜻蜓點水般一帶而過,錯誤地認為德育工作是班主任或政治教師的任務,這實際上是丟掉了語文課的靈魂,失去了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大好機會。
二是任意發揮,其結果是枯燥乏味的大道理取代了優美作品的品味,取代了作品深層意蘊的挖掘,使聽者昏昏然如墜云霧之中,其結果必然導致教育的失敗及語文課的缺乏活力。鑒于以上兩種走極端的錯誤做法,語文教學的實施者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和專業素質,在教學過程中恰如其分地把德育與智育有機結合起來,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提高他們的語文水平和思想境界。
作為我們的體育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應該更多的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因為這是學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加強品德教育,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我們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更多的滲透思想品德教育,使體育教學不但鍛煉了學生的意志和體能,也對學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培養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通過對體育課結構的詳解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體育教育是一項全方位的教育,其中包括,智利、體能、身體等諸多方面,學生通過系統的體育課程的學習,不但強健了體魄,增加了理性思維的能力,并且從提高覺悟,增強智力,擴大經驗,提高適應能力方面,都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所以,作為我們體育教育工作者,應該詳盡的了解課程的機構,根據課程的特點和內容,合理的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1、思想品德教育應該結合常規的課程教學
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必須要符合課堂的教學常規,而且教學常規是向學生進行德語教育的根本,教師應該根據不同的特點把德語教育和課程本身結合起來,加強學生的組織性和紀律性,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品質。
2、品德教育要結合教學內容來進行
體育教學具有內容多、范圍廣、思想性強等特點,上述都是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非常有利的元素。體育運動每個項目的內容都不盡相同,這就導致了教學效果也不相同,作為老師來說,就要做到善于挖掘教學內涵,抓住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有利時機。比如說體育運動中比較枯燥的田徑運動,這是一項會使學生感到枯燥的運動,但是對于學生頑強意志的培養是非常有效果的,還有球類運動可以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和集體主義精神,還能增強學生的頑強意志,這些都要靠我們教師來發掘。
3、思想品德教育中不同的組織教法的利用
在課堂教學中,應該選擇科學的組織教育法,這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作為教師來說,要能夠結合學生的身體和心理活動,利用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來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滲透。
4、校園的偶發事件的處理中德育
教育的滲透在體育教學過程當中,有很多的偶發事件,這是學生在進行體育活動的時候,真實的思想和行動的體現,作為教師,要善于抓住這些偶發事件,善于抓住學生真情流露的東西,然后因勢利導,對學生進行教育,這樣會在學生的是非能力的判斷方面進行非常有效的教育。
5、教師應該以身作則
在當前學校的體育教學當中,教師對于學生的言傳身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學生會以老師為榜樣,效仿老師的做法,所以,教師應該努力的去提高自身的修養和素質,談吐大方得體,舉止言行合時宜,要當學生爭相學習和效仿的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樣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一定會得到更好的效果。
二、德育教育在體育教學中滲透的方法
體育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是體育教學的重要任務,如何把德育教育滲透到體育教學中去,也是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所要追求的目標。
1、體態暗示法
用體態暗示法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體育教學中運用比較普遍的一種方法。.在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過程中,可保護學生的自尊心,避免產生逆反心理,從而使廣大學生心悅誠服。比如說,在體育教學進行當中,老師如果發現某學生注意力分散,做小動作時,教師漫步走到該生跟前,遞個眼神,擺擺手,以示提醒或制止,這要比中止教學,當眾直呼其名批評教育效果更好。
2、實踐體驗法
體育是以身體練習為主,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體育項目本身又具有較深的思想內涵,學生可以在耐久跑的實踐中磨練意志品質,在藝術體操的練習中得到美的享受,這是體育教學區別于其他學科的顯著特征。.教師應結合體育教學的特點,有目的的對學生實施德育教育,使學生在體育實踐過程中陶冶情操,磨煉意志,體會人生的價值,培養愛國主義、共產主義的思想品質。
3、激勵競爭法
體育教學中教師經常采用激勵競爭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一般多用語言刺激、體態暗示、榜樣示范等手段,激勵先進,鞭策后進,調動學生的自覺性、積極性、創造性。教師運用激勵競爭法時,首先要教育學生正確對待暫時的勝負,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悅,更能經得起失敗的考驗,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其次要對學生進行紀律教育、法制教育,因為任何競爭都是有條件的,都必須在規則的范圍內進行,否則將受到懲罰,從而增強學生的法紀觀念。
4、時機捕捉法
不良個性心理的發展,應引起教育者的關注,教師要善于捕捉他們心靈深處的閃光點,適時的加以啟發誘導,以促進其轉化。例如在籃球比賽中,有學生摔倒后,立即爬起來繼續參加比賽的生動事例,應及時給該學生以恰當的鼓勵和表揚,這對培養學生勇敢頑強,拼搏進取,為集體爭光的精神是有很大作用的。面對偶發的不良事件則指出要害,給予適當的批評,能提高學生對是非的判別能力。
5、情感感染法
教師的言行直接影響和感染學生,作為教師必須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具備一種奮發向上積極進去的敬業精神,教師良好的言談舉止,會給學生樹立起一個好的形象,良好的教學環境,教師新穎獨特的教法,科學合理的分組,為學生營造一個平等和諧,友愛互助的人際環境,不僅有利于學生知識的學習,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他們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使青少年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綜上所述,在學校的體育教學改革中,貫徹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這樣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品德品質,也是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必要。德育教育的效果應該得到我們的高度重視,它在我們的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德語教育必須和體育教育有機的結合,不能只是空洞的講述和傳授,這樣才能讓體育教育在學校教育這個環境下發揮出更大的貢獻。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培養學生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能是目前化學教學的主要任務,然而作為一名初中化學教師,既要完成教學任務,又要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這是新時期新的課程改革的理念,所以我們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有必要滲透德育教育。筆者近年來嘗試在化學教學中開發德育教育的新渠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下面把我自己的做法寫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求索化學學科發展的歷史進程,探求開發化學學科的德育因素
在人類化學學科的發展史上,發生了很多的化學事件,這些化學事件給我們化學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實施德育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如:為了給學生樹立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我通過給學生重點介紹中國是世界上對化學工藝發明和使用最早的國家之一,許多發明創造對推進世界精神文明和科學進步是有卓越貢獻的。在近現代化學史上,我國的化學家也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特別是建國后,我國在化學工業上成果顯著。例如:我國化學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化學結構與天然物相同的核糖核酸,為人工合成生命物質邁出了新的一步;我國的化學家同生物學家合作在世界上首次合成有生物活力的牛胰島素。同時,在化學課堂上,化學教師也可以向學生講解國外的化學史實,使學生明白科學是沒有國界的,科學是相連的,希望學生明白自己肩負的重任和使命,通過學習化學知識,為自己的將來,也為了自己能在未來的化學發展史上多作貢獻。在國外化學發展史上,原子論的創始人、英國著名化學家道爾頓,在他的辛勤努力下,創立了原子說,原子說的創立對整個化學學科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瑞典化學家舍勒具有頑強的學習精神,求真理,頑強不屈,刻苦鉆研,結果合成了許多有機物同時發現了許多氣體。如氟單質的制取,其間有不少科學家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然而科學家們還是前赴后繼,毫不退縮,嚴肅認真,敢于創新。通過對化學學科歷史的介紹,教育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勇于探索、不畏困難、尊重知識、團結協作、大膽質疑、實事求是、堅持追求真理的信念。
二、學化學業界英豪,開發化學德育教育標桿
化學界有很多杰出的英豪人物,我們可以把這些化學界的英豪人物作為我們在化學教學過程中的滲透德育教育的介質。中國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從小學習勤奮,熱愛祖國。留美后,為報效祖國,以赤誠的愛國之心回到祖國,在當時建起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堿廠。“七·七”事變,天津淪陷,侯德榜態度堅決,不愿意和日本人合作,在他的努力下,經過多次的試驗和摸索,歷經多次的失敗后,終于發明了“侯氏制堿法”,震驚中外,為中華民族爭取了榮譽。1972年以后,侯德榜經常下廠調研,幫助解決技術問題,并討論小聯堿技術的完善與發展問題,嘔心瀝血,把自己的生命都獻給了制堿工業。
啟普是荷蘭的一名藥物商人,在中學時學過化學。他結合前人制作的氣體簡易裝置,自行設計可以隨時使反應發生或停止的氣體發生裝置,后人為紀念他,將他發明的裝置叫做啟普發生器。
化學老師向學生介紹這些著名的科學家的感人事跡,培養和熏陶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科學的優秀品質。這樣的方法很生動很具體,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結合現有規律、定律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化學老師如果根據學科的特點能結合化學的內容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科學世界觀的形成。學生如果形成了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在學習中學生就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進行科學探究,掌握知識。如:在化學實驗中,我們要求學生應該持有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態度,對于在化學實驗中看到的各種現象要如實的反映,甚至是觀察到的實驗現象與所學到的理論知識不相符合的時候,學生應該認真分析、深入研究,實事求是的處理相關的數據,使學生形成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觀,掌握科學研究的思想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科學素質,培養創新能力。
如果形成了科學的世界觀,學生就會在學習生活中使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去發現分析解決問題。如:在講《質量守恒定律》時,學生通過學習知道化學反應不會生成新的元素,只是生成新物質,自然界中的每一個化學反應都不是任意主觀決定,而是客觀存在,在學習中,使學生認識到:使水變成燃料;使鐵生成銅,是不可能的事,是違反科學事實的。通過這樣的滲透,學生自覺地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揭露偽科學的現象,將所學化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
四、把自然科學方法論的教育滲透在實驗過程中
我在指導學生進行化學實驗的探究的過程中,特別對學生進行引導,提醒學生注意,化學試驗是有一定的研究程序而不是盲目地亂撞,即整個科學的探究過程應該是:提出疑問,進行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觀察記錄,數據處理,交流評價,得出結論。然后用得到的結論指導進一步的實驗。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科學的學習方法,使他們覺得自己也是在研究,增強學生主動性、興趣性 。通過潛移默化,學生就會自覺地養成良好的、科學的學習習慣和方法。
化學是以實驗為主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觀察實驗的能力相當重要。我講到酸堿指示劑時,結合教學內容講了玻義耳發現了酸堿指示劑并不是偶然的的故事 ,這正是一貫認真觀察實驗的好習慣所帶來的,結果從而教育學生認識到,實驗是化學學習中的重要環節,但必須細致觀察,尊重事實,認真思考。
總之,德育的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教育的方式靈活多變。化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有其自身的德育教育優勢,教師在化學教學中因勢利導,結合學科知識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用潛移默化的手段教書育人,就一定能夠塑造出新一代既具有專業知識又具有高尚品德的合格中學生。
內容摘要:縱觀教育改革的歷史,既有成功的經驗又有深刻的教訓,在追求理想教育模式和科學教育方式的過程中,各類教育精英、普通教學工作者都貢獻出了無窮智慧。時至今日素質教育已成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且日漸被人們認可,作為一名一線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對中學生地位、現狀有較深刻的認識和分析,并對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徑做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中學生德育令人堪憂道德心理健康
一、中學生與德育
學校教育的核心工作就是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中學生就是未來的主要建設者和接班人,直接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前途和命運。中學生正處于青少年時期,其心理生理發展具有不成熟、可塑性強的特點,他們在面對錯綜復雜的社會時能否全面認識理性分析問題不僅是部分人的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問題。
眾所周知,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影響,把一定的思想準則和道德規范轉化為個人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
當代青少年面臨更多的機遇和史無前例的挑戰,只有樹立科學的價值觀,才能全面正確地認識自己、他人和社會,才能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取得成功。
二、中學生現狀令人堪憂
1、青少年違法犯罪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近年來青少年違法犯罪呈上升趨勢,接二連三發生的暴力案件令人觸目驚心。某校兩個14歲的中學生因發生一點小矛盾,男孩便有預謀地在放學途中將女孩連勒帶砸至死。今年二月在某校均為三好學生的劉某和楊某在家做完寒假作業后,談到了網上色情,心里產生了躁動,將在宿舍里玩耍的七歲幼女騙至家中,將其猥褻奸污。更有甚者,由于學校考試中四門功課不及格,難以向家人交待,竟將父母和奶奶殺死,然后自殺。
2、厭學隊伍日漸擴大
據對部分學生抽查,近20學生不愛學習、不想學習,他們大部分抱有讀書沒用的想法,認為只要有錢便可暢行天下,他們整日無精打采或上課睡覺,周末整日泡在網吧,有的甚至猝死在網吧,對老師布置的作業置之不理。甚至有學生逃課曠課長達數周。
3、日常行為極不規范
在校園經常聽到學生胡侃,什么社會上的“行話”、俗語如行云流水脫口而出,臟話臭話隨口流露,這部分人也不排出女生。長發、染發、穿耳者為數不少,以至常聽到社會人員議論“如今的學生有時候真的分不清是否是學生”。
4、造成上述現狀原因是多方面的,諸如社會風氣的影響,家庭對孩子的溺愛,父母外出打工缺乏家庭管教,影視音像制品及網絡文化的影響等。
總之,中學生表現出的種種現象令人堪憂,應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思考,無論是學校、家庭,還是整個社會都有責任為關心他們的健康成長。
三、如何進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及學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涉及到學校、家庭及社會教育的各個環節,在教育過程中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特殊性與普遍性相結合的原則,做到有的放矢。針對上述情形,當代德育教育猶其應強調如下幾點:
1、加強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內容,講道德是做人的起碼原則,中學生道德教育主要是進行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職業道德教育,具體表現在堅持“五愛”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師在此過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則,以身示范”,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應以偉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學生,讓學生耳濡目染,最終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緊抓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廢。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往往具有情緒不穩定,意志品質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極易受外界因素影響的特點。所以心理健康教育關鍵要做到:增強學生交往能力,培養豐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緒,較強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對學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養,不僅僅是紙上談兵,重要的是結合社會實踐,聯系中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通過對社會現象的挖掘和提煉,正反兩方面施加影響,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學會自覺調節情緒、意志堅強、性格良好等。
3、提倡個性發展教育
個性發展教育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對中學生主要是進行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審美情趣的培養,以信息化為主要標志的二十一世紀,人們的審美觀易受影視、音像制品、網絡文化以及廣告宣傳等的影響,中學生更是如此。因此,個性發展教育的迫切任務之一就是要在尊重發展學生個性的基礎上,培養健康的審美觀、道德觀和人生觀。
綜上所述,中學生德育需要全社會都來關心和探討,我們的目的是讓每一位中學生都能健康成長并最終成才。
一、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對開展學生管理工作有重要意義
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關鍵。學校是進行系統教育的重要陣地,學校的思想道教育不能單純停留在通過課堂講知識的層面,還要采取豐富多彩的形式和手段,通過感化、熏陶等各種途徑,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使大學生養成良好的是非觀念和行為習慣。我校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加強思想道德教育:
(一)三感恩和三熱愛
我校貫徹國家教育部和自治區教委關于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結合我校學生實際,提出了三感恩(即,感謝黨和國家培養之恩\感謝學校教育之恩\感謝父母養育之恩)和三熱愛(即,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學校)的教育思想。通過在學生中深入扎實地開展三熱愛教育,不斷增強學生對黨、對祖國、對學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營造了良好的思想氛圍。
(二)班主任輔導員、學生干部定期培訓制度
教育不是填鴨式的知識灌輸,也不是簡單得到的說教。教育要拋磚引玉,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因此,在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要通過班主任輔導員的認識,才能幫助學生型城市別善惡美丑的能力,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點和基礎。我校對于班主任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指導主要集中在班主任輔導員例會中、學生處領導及時、準確的傳達學校最新思想動態;定期召開一線班主任輔導員的管理經驗交流會。在會上,班主任輔導員互相交流心得,吸取經驗,正確看待在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和分岐,提高了班主任輔導員的業務素質和管理水平。班主任輔導員是班級的引路人,學生干部是班級的核心群,抓好這個核心群,學生工作就會事半功倍。我校學生會干部及班級干部約占學校學生總數的20%,針對學生干部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我校組織創建了學生干部例會制度。在會上,進行日常學生工作總結,及時反映學生管理存在的問題,聽取學生呼聲,組織學生干部學習學校指導思想、規章制度,夯實學生干部的理論基礎,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學生干部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起到了模范帶頭作用。
(三)一會一課制度
一會一課制度,即定期開展主題班會與道德教育課,提高學生思想品德素質。根據我校學生實際情況,制訂了道德教育課的基本內容,強調從法制教育入手,深入學習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貫穿三感恩和三熱愛教育方式。此外還通過征文,演講,主題班會,院報等形式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此外,還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積極引導學生自覺地養成自律自省的意識和知恥改過的觀念,以及用于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明確辨別是非榮辱,自覺加強自我約束,使培養優良的思想道德觀念成為大學生的主動追求。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明確了中國最基本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在本質上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標、內容和要求是相互統一的。加強對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不僅關系到他們能否健康成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更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未來。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給與他們正確的榮辱觀教育,幫助他們正確的選擇人生道路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以人為本,創新學生管理工作管理機制
(一)創新管理機制
從管理主體的角度去創新學生管理機制。這里包括組織領導管理機制、齊抓共管機制以及學生自我管理機制等。其中,建立健全組織領導管理機制,是進行學生管理工作的關鍵。中共中央對高校學生工作的領導管理機制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要求高校黨委加強對學生管理工作的統一領導,校長對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負責,建立和完善校長及行政系統為主實施的學生管理機制。這就要求,領導干部必須明確自己的職責,切實加強對學生管理工作的領導,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針對學生自我管理方面,我校學生自發成立了“大學生自律委員會”,為學生實現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形成了良好的基礎。從管理方法的角度去 創新學生管理機制。這里主要包括學生管理疏導機制、激勵機制、約束機制和自制制約機制。“四個機制”是我校根據學生實際狀況而創立的。實際告訴我們,這些學生是一個很有特色的人才群體,很多人講義氣、頭腦靈活、適應性強、比較擅于交際,有些人在某一方面還具有很突出的才能。只要我們正確引導,發揮他們的特長,他們不但不是包袱,而且將會是巨大的財富。因此,我們教育管理遵循的基本思想和工作原則是:以人為本原則、愛心原則、對一切學生負責原則、規范管理原則和服務原則。把“以人為本”的理念具體落實到高等學校學生管理工作中就是“以學生為本”,就是著眼于新形勢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面臨的問題,從學生需要出發,改變傳統的學生管理工作中學校與學生處于管理和被管理的對立格局,適應高校發展要求,變管理學生為服務學生,通過轉變角色,來應對學生管理中遇到的問題。
(二)發揮班主任輔導員、學生干部的作用
對班主任輔導員隊伍考核使他們能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我校制訂了《班主任輔導員職責》和《班主任輔導員工作條例》,進一步規范了班主任輔導員隊伍的建設和管理,明確了班主任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要求等內容,為班主任輔導員的工作和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如:加強班主任輔導員的培訓和管理,定期召開班主任輔導員會議,實行班主任輔導員例會制度;重視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聯系,要求班主任輔導員每日深入宿舍,深入班級,進入學生視野。同時,按照“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要求,嚴格把關,使我校班主任輔導員隊伍在動態中不斷優化,形成良性循環。注重學生工作研究,本年度,大膽地實施“班主任輔導員管理百分競賽獎”,提高了待遇,穩定了隊伍,極大地調動了輔導員的積極性,形成了比、學、趕、幫、超的工作氛圍。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學生干部隊伍,充分發揮骨干的先鋒模范作用,延長班主任輔導員的工作手臂。學生黨員和學生干部是學生中的骨干,建設一支精干高效的學生黨員干部隊伍,就抓住了學生的主流。建設好這支隊伍是增強我院思想政治工作主動性、實效性的重要保證。為此,我校制訂了《內蒙古錫林郭勒職業學院學生干部考核條例》,實行各類學生干部例會制度,主要抓好學生干部隊伍、班長隊伍、團支書隊伍的建設;我們還提出,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平時,我校經常性地開展學生干部經驗交流、學生干部培訓等,努力創建一支學習性、服務性、創新性的學生干部隊伍。還規定,凡是學生干部在校表現優秀、成績突出,被評為“優秀學生干部”,都要進入檔案,以資鼓勵。當代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有人際關系適應不良、自我認知失調、戀愛與性心理問題。在學校的全力支持下,成立了“心理健康工作室”,構建了較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三、豐富多彩的課外生活,對于大學生管理工作有重要輔助作用
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方式,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引導學生適應社會、促進學生成才就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新形勢下有效凝聚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織動員方式。課外活動作為高校校園文化和隱性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有效手段,是實現高效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途徑。
(一)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我們知道,如果大學生沒有健全的人格,諸如道德教育、心理輔導之類也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因此我校在實際工作中,結合當下教育熱點,以月為單位,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如“三感恩、三熱愛”文明活動月系列活動;結合我國60周年大慶,開展“我愛我的祖國”主題教育活動。形式多樣的活動不但展示了我校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更在評比活動中強化了集體榮譽感,增強了廣大學生遵守校規校紀和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進一步優化了校風。
(二)成立各式各樣的學生社團組織、充分調動大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高校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大學生不僅要完善知識結構,更應該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全面提升自我。而社團本身也對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校十分重視社團的教育工作。一個優秀的社團,其成員能夠通過加入社團,參與社團活動,參與社團管理等多種途徑緊密地與社團聯系在一起。剛入學的大學新生,雖然面對從中學到大學管理方式的根本轉變,但通過參加社團的形式可以使他們由歸屬感到認同感,由認同感到榮譽感,找到充分展示自我的舞臺。
(三)開展宿舍互動活動,促進大學生在良好環境下健康成長
加強對學生宿舍的管理及規范,有助于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形成,樹立良好的學風。宿舍不僅是休息居住的場所。而且是重要的育人陣地,被我校譽為“第四課堂”。學生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宿舍里度過的,他們不僅在此休息,而且在此娛樂、交流思想。作為學生管理工作者,我們及時了解宿舍中學生的思想動態,經常深入宿舍,組織學生開展互動活動。和他們談心,講理想,談人生,幫助他們解決學習、生活、人際關系、感情等方面的難題,讓學生感到親人般的關懷和溫暖無時不在,使他們在良好環境下健康成長。實踐證明,思想教育、管理機制、課外活動三方面“三管齊下”有益于營造和諧的校園氣氛,創建全面發展的育人環境,使大學生在大學生活中視野得到開闊,知識得到延伸。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全面的提高。而我內蒙古錫林郭勒職業學院正是通過以上的幾個方面把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好,在學校,黨團,教師,學生干部等各個方面的積極配合下,取得了一些成績。
(一)信息技術的使用,使德育工作更具有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一堂成功有效的思想教育課,總要需要大量的材料、信息。當前的德育教育存在信息量少,視野不夠開闊,內容不夠豐富,只有教師的空洞說教,因此很難引起學生在思想上的共鳴,缺乏說服力,教育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而在當代信息量超大的網絡條件下,德育教育的內容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通過網絡共享德育資源,極大地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存儲量。
(二)信息技術的使用,使德育教育更具有靈活性和互動性,為學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增強了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相對信息技術條件下的德育工作,傳統的學校教育對學生缺乏吸引力,不能引起師生的共鳴。而信息技術條件下的德育活動不僅僅是文字,學生可以通過聲音、動畫、圖片等不同的形式去感受和理解德育教育,從而解決思想上、情感上的障礙。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德育教育的手段、方式、效果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同時更加強化了學生對德育教育的感知,使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學習德育內容,更好地提高學習效率,從而促進了學校德育工作的向前方發展。
(三)信息技術的使用,更加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德育模式,對傳統、封閉式的育人方式進行了變革
在德育教育工作中,通過將信息技術與傳統的教育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以改變學生傳統的被動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網絡上搜索各方面的德育資料,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德育教育中“自我教育”的本質特征。
(四)通過對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培養,以推進素質教育的良性發展
學生差異各千,根據他們的長處,為他們搭建一個合理的學習平臺,讓他們在學習中找到自信和自尊。教師給出相關的探討問題,讓學生通過互聯網去搜索相關的資料,從而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挖掘學生的潛能,改變和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普及,信息技術在學校德育教育方面扮演者積極重要的角色。在信息技術條件下,德育教育的內容更加形象化、具體化,從而使德育教育的效果得到最大發揮,同時為素質教育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在信息技術條件下,在各門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思想
教學要培養學生的各方面文化知識素養,其中一項重要的目標是指導學生如何恰當地選擇和使用網絡來解決實際問題。在信息技術條件下,各學科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去豐富學科的教學內容,優化學科的教學特點,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六年級信息技術課中進行過制作幻燈片的教學內容,當時正值學校的法制宣傳月,我就借此機會讓學生搜集法制學習的信息,整理法制宣傳的資料,制作法制宣傳海報和刊物,并提出在互聯網中一系列不道德、不守法的行為,警示學生認識到不正當使用信息和信息技術帶來的嚴重后果和不良影響,認識到其中所涉及的道德層面和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指導學生理解世界上公認的信息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并要求其自覺遵守。學生們在學習制作電子報刊的階段學習過程中不但體會了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的過程,同時也接受了法制教育。如語文《我是最弱小的》教學中,我從心理學教育學中得知,這一階段的學生把友誼視為他們心理生活的重要內容。作為中學生心理發展的動力源和興奮點的友愛感,我組織他們制作“珍愛自我”和“珍惜友誼”主題網站,把愛的教育和美的教育結合起來,讓他們用美的規律來塑造美的心靈和美的形象,使真摯友情升華為深厚的道德體驗,以此作為鼓舞他們一生的精神動力。
總之,德育具有廣泛性,它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幾乎存在于教材的每篇文章里、每個章節里。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張的“禮之用,和為貴”,“和”應該解為和諧,是德育的范疇。德國教育家赫爾巴德說“教學如果沒有進行德育,只是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無論古今中外的教育界論述,還是實踐經驗的總結,都能看出學科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利用信息技術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幫助教師加深對各門學科滲透德育教育的深入研究。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高校部分學生信仰缺失,德育水平下降。多元化的社會環境,復雜的社會心理,獨立學院建校時間短,學生生源參差不齊等特點給德育教育工作帶來諸多挑戰。志愿服務作為承擔社會責任,有效地參與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一種行為模式,逐漸成為弘揚“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拒絕冷漠,從我做起”主戰場。
1志愿服務內涵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完善社會志愿服務體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互愛互助、見義勇為的社會風尚”。志愿服務是文明社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指任何人自愿貢獻個人時間和精力,在不為物質報酬的前提下,為改善社會,促進社會進步而提供的服務。志愿服務精神是“奉獻、友愛、互助、進步”。
2獨立學院德育教育工作現狀
2.1社會環境對獨立學院德育教育工作的影響
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在追求物質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往往忽視了自身信仰和道德的追求;而日益激烈的就業環境,急功近利甚至不擇手段追求生存,多元文化沖擊、多種價值觀念碰撞使大學生無所適從,導致各種心理問題,也是高校德育教育工作面對的困惑。
2.2獨立學院自身特點對德育教育工作的影響
獨立學院沒有百年老校的文化底蘊和扎實的育人成才的教育模式,培養“應用型人才”是獨立學院的培養目標和生存之本。以學生為本的價值導向,更多關注學生思想動態和心理發展;全面發展的育人目標,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等。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獨立思考、樂于實踐、勇于開拓”的品質,是獨立學院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重點。
2.3獨立學院學生特點對德育教育工作的影響
獨立學院三類學生是德育教育難點:一類是家庭富裕的學生,家長在金錢上滿足孩子需求,孩子受家長影響,想用金錢解決問題,人生目標和方向模糊;一類是高考失利卻無法正確面對的學生,部分學生對獨立學院本身不認可,歸屬感不夠,不主動地參與學習實踐;一類是心理沖突比較強烈的學生,不懂怎樣和別人相處,喜歡獨處,不合群等。
2.4傳統的教育模式對獨立學院德育教育的影響
傳統的教育模式采用單向灌輸方式,教師是主體,是主導;學生是客體,是被動接受。而教師注重知識的傳授,認為學生品德養成、道德教育、心理分享是輔導員的職責。然而當德育教育脫離了大學生的親身經歷,仍延續傳統的缺乏多層次、立體的教育模式,德育教育就如空中樓閣、海市蜃樓,不能獲得學生的認可,也起不到很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3志愿服務對獨立學院德育教育的作用
志愿服務是德育教育實踐領域的有效載體,是大學生自覺自愿參加社會實踐的過程,其以“知行合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為指導,搭建了德育教育的立體格局,起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3.1志愿服務的“求是-責任”過程,有助于培養社會責任感
志愿服務讓學生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培養了社會公民意識,樹立了社會責任感,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如志愿者關注留守兒童,創建“漂流讀書室”“,啟智”愛心讀書角,開展曙光愛心助學行動;深入災區,宣傳自然災害防范意識;結合社會動態,開展奧運、亞運知識、建設文明城市宣講活動;結合汶川、玉樹地震實況,舉行防震抗災知識宣講活動等。
3.2志愿服務的“思考-行動”過程,有助于培養職業道德
志愿服務過程是學習遵守職業規范,堅持職業操守,尋找職業認同的過程。德育水平作為個人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企事業單位的關注。志愿者深入企事業單位,了解管理和生產情況,與企事業單位領導深入座談,思考社會需要什么人才,怎樣培養自己綜合素質;他們走訪黨校,聆聽黨課,受教育、長才干。知不足,才知“有所為有所不為”,進而產生自主學習專業知識、提高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
3.3志愿服務的“友愛-互助”過程,有助于提升學生心理素質,實現精神富足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指出:人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和歸屬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是一個從低向高發展的過程,層次越高,人的精神需要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志愿服務在奉獻友愛同時,收獲了內心的富足,使“知識水平高,德育水平薄,外在能力不小,精神內在空虛”的90后能學會“自我悅納”。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學生在幫助別人過程中,體會自身價值,減少因沒有精神依托而導致心靈空虛、匱乏,有解決心理問題,實現精神生活富足,并內化為精神糧食外化為利他行為的德育功效。
3.4志愿服務的“組織-團隊”過程,有助于緩解矛盾,促進和諧,強化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意識
隨著社會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如何啟發大學生把道德規范作為一種精神需要去追求,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難點之一。志愿服務是有組織、有紀律、有團隊合作的項目,志愿者通過彼此之間的配合、溝通交流,學習尊重他人,欣賞他人,幫助他人,促使志愿者思考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協調統一,有助于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志愿者通過生動、形象、直觀的服務過程進行自我檢驗,推動“自我評價”、“自我定位”、“自我構建”。
3.5志愿服務的“勵志-輻射”過程,有助于弘揚深層道德價值
“教育 需要培養愛的精神,不能培養愛的教育是沒有根基的教育”。志愿者深入到消防大隊模擬演練逃生技能,思考生命的重量;走訪紅軍,思考信仰的重量;關注社會經濟與各項建設,思考創造的重量;他們扶弱濟貧,給予愛和溫暖,思考付出的重量。志愿服務讓大學生的道德觀超越功利的束縛,彰顯“真”、“善”、“美”的深層道德價值。志愿服務對大學生健康成長、心理發展起著潛移默化德育教育作用,并能輻射帶動影響其他人。
所謂德育,是建立在認知、情感、信念、意志基礎上,并能衍生出行為的教育。如果德育不能有效地轉化為行為,那么德育將無實際意義。在社會環境的熏陶下,在經濟的沖擊下,大學生德育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困惑,而志愿服務工作,作為實踐性德育教育平臺,必將成為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載體,發揮獨特的德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