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社會工作實踐論文

社會工作實踐論文

時間:2022-04-01 02:56: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社會工作實踐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社會工作實踐論文

社會工作實踐論文: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現狀及對策研究

摘要:社會工作專業是一門通過為社會成員提供各類福利保障與服務,達到協調人際關系、提高生活質量、改善社會機制增進社會福利、消除社會弊病、維護社會安定、促進社會進步目的應用型學科,其在教學中對于實踐能力的培養要求較高。高校作為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的主要承擔者,應該注重研究如何加強該專業的實踐教學水平,切實提升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實務能力和技巧。

關鍵字:社會工作,實踐教學,對策研究

我國社會工作專業因起步較晚,所以在專業程度上與英美等發達國家有一定的距離,我國高校的社會工作實踐教學目前還處于一種“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

1.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的現狀

目前我國高校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一般定位為:“學生能熟練掌握社會工作的專業知識及理論方法、具備較強的社會調查研究技能和人際溝通能力;能有效運用社會工作的專業方法和技巧,參與和從事基層社會服務與管理社會管理的應用型人才”。而實踐教學的途徑分別為:理論課程的教學、專業見習和社會實習、撰寫畢業論文等。

以筆者所在的安康學院為例,其社會工作專業主要開設的課程有《小組工作》、《個案工作》、《社區工作》等,上課方式一般均由教師主講或學生試講評分,在特定時間進行模擬個案或小組活動,在模擬活動結束后,教師在另外挑選案例或就本案例要求學生交上一份活動策劃或活動報告,這雖然看上去是在實踐教學方面有了一定的傾斜,但教學依然是偏于理論的。此外,盡管學校設立了專門的社會工作實踐教學基地,但是前往基地見習的時間偏少,基本上每學期一次,持續時間不超過一天,這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無疑是遠遠不夠的。通過調研和總結,我們可以看到目前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是學生對社會工作的認同感不足,對社會工作的相關學習提不起興趣,實務能力的欠缺和培養阻力都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降低。

二是n程的設置缺乏合理性,教學的手段太過單一。操作性和實務性是社會工作的顯著特征,要求學生在掌握社會工作的理論和方法的同時還要有較強的實務能力,但目前院校以“填鴨式”的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受到了忽視。

三是實踐基地單一、配合力度差、專業見習時間短、實踐對理論的檢驗能力不足。學生在見習時因時間關系只能象征性完成一些任務,對基地的設施進行走馬觀花式的觀賞,并不能接觸到實際的案例。在其他機構也是類似見習的方式導致學生的理論知識長時間得不到檢驗,顯然違背了實習基地讓學生將學到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方法直接運用到實踐中的原則。

四是教學設備不足,實驗室建設不足、實際訓練得不到保障。目前由于一些院校教學設備缺乏,實驗室建設不足,學生只能在教室象征性的模仿案例、想象性的進行活動策劃,忽視了案例發展的不可控性。沒有條件捕捉模仿過程中的錯誤使得教師和學生的反思變得異常艱難。

五是師資力量不足,教師實踐教學能力有待提高。教師在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師自身的理論水平、實務經驗和教學經驗對教學的影響非常大。但很多教師在實務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不論在授課和實訓方面都影響了學生的能力發展。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提高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實務操作能力,我們有必要思考和研究社會工作實踐教學的相關對策,目前可以總結如下:

首先是課程設置和實踐教學體系改進。在課程設置上學校應注意教材的選擇和教學時間統籌。社會工作專業對從業者的要求具有全面性,單一領域的專業方法并不能滿足需求,應對教學課程進行目標化和規范化管理,例如在學生大一時以基礎理論課程為主,大二時以社會工作專業基礎課的操作訓練為主,大三時以學生的專業技能訓練為主,而大四時應以畢業論文、畢業實習為主,做到層層遞進,全面發展。

其次是建設實驗室和增加實訓基地。臺灣學者曾華源認為標準的實踐機構和基地應具備下面幾種條件:“信奉社會工作的的專業價值觀和倫理觀;有合格的工作員為學生的實踐做督導;工作形式多樣,內容廣泛,與社會工作的人才培養目標相吻合;有一定的硬件設備基礎;機構運行狀況良好;機構有讓學生進入實踐的醫院等”。有鑒于此,高校在建立實訓基地應該從地域、數量、和類型三方面選擇,比如:行政型的民政部、院舍型福利院、社區服務型街道辦事處等;社會工作服務型的青少年活動中心、救助站、戒毒所等。學校實驗室的建設具有相當的必要性,社會工作實驗室分為小組工作區、個案工作區、多媒體教室兼工作區、控制區四個區域。學生和教師可以利用實驗室獨立或與其他機構合作開展多種社會工作實務服務項目,如殘疾人士的康復工作、社區禁毒工作、社區老人照顧活動、學生成長小組、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等等,促進學生操作能力和實務能力的增長,促進教師教學的反思。

最后是積極培養和引進專業的實踐教學督導,這是提高實踐教學水平的關鍵和靈魂所在。督導的設置不應局限于專業教師,還可以是實踐基地的負責人或工作人員,其長期身處一線,具有相當的經驗可供學生參考。例如可以為學生建立“雙督導制”,即教師和實習地負責人共同輔導學生開展實習,這可以有效彌補教師在實務能力方面的經驗欠缺。

社會工會專業實踐教學的探索在我國仍屬起步階段,但是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已經形成共識,那就是本專業的發展離不開實務能力的重視和培養,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和提高,我國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實務能力的培養定會不斷向前邁進。

社會工作實踐論文:以循證實踐理念推進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改革與發展

摘 要:循證社會工作(Evidence-based Social Work, EBSW)是20世紀90年代受循證實踐思想影響而產生的一種新的以證據為本的社會工作理念,其本質為循證實踐(Evidence-based Practice,EBP),誕生于“循證醫學”。以循證實踐理念推進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是未來的主流方向。

關鍵詞:教改;社會工作;循證實踐

循證實踐(EBP)模式是最好的證據、客戶的價值觀和期望、社工專業知識三者的組合,可以為社會工作提供決策,擁有一套完整的組織實施模型,并能夠對實施效果及時跟蹤有效評價。目前,美國等發達國家已建立以Corchrane協作網和Campbell合作網為支持的科研智庫系統,從原始證據的生產到系統評價(Systematic Review)再到證據的推廣、轉化和執行、反饋的一套系統流程,實現了以實踐為核心的研究和決策體系,在社會工作教育領域應用廣泛,收錄了大量社會工作的證據,被譽為將社會工作教育科學化、標準化的重要工具。2000年,以美國著名循證實踐家、思想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Donald Campbell的姓氏命名的Campbell協作網正式成立,致力于生產、保存和傳播社會學相關干預措施效果的系統評價,為司法、教育、人口與社會政策等領域提供證據支持。Campbell循證數據庫的相關標準也被公認為是將實證數據證據化的最佳資源之一。Campbell協作網作為重要的國際協作性研究組織,在世界范圍內享有盛譽,在美國、英國、挪威、芬蘭等發達國家已建立了成熟的循證實踐研究所,為各國的教育部、衛生部和社會福利部門提供了可靠的決策依據,特別在美國政府社會政策領域的決策中得到了應有。因為循證研究方法的科學性與透明性,常常被研究者作為首選的研究方法。Campbell協作網首任聯合主席、南加州大學社會工作學院副院長Haluk Soydan教授熱衷于循證實踐方法在發展中國家的推廣,已于2011年與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合作建立了收集醫學、心理學和衛生學證據的智庫,同時,計劃與中國某大學合作推廣收集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相關證據的Campbell中國智庫。

在我國,基于循證實踐理念的社會工作研究主要以南加州大學和蘭州大學的CCET教育與實踐平臺為主(Chinese Clearinghouse for Evidence Translation in Child & Aging Health,具體可參見網站:),為CCET平臺將來成功轉化為Campbell中國智庫,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和發展:

CCET對決策者而言:(1)為政府購買服務項目做出決策支持,資助有能力且提供已經被證明有效的社會服務機構。(2)從研究項目的科學性和實用性評價,為政府決策是否繼續資助相關研究項目提供依據。

對于研究者而言:(1)開展循證社會工作研究和干預項目培訓及課程開發,培訓的課程有:社會工作干預研究方法培訓、系統評價在社會工作研究中的應用(Campbell系統評價撰寫方法)。(2)參考兒童及老年人健康循證證據,聯合當地健康服務機構,開展基于人群問題的干預性研究。(3)應用研究的報告規范和評價標準提高研究質量。

各高校依托CCET,搭建循證社會工作教育平臺,可以從多個層面進行改革和發展。就基礎項目而言,需要國內高校教師作為美國Campbell循證社會工作智庫平臺的推廣人和培訓師之一,在全國各地舉行循證社會工作研究方法高級研修班,同時與合作單位一起推進CCET平臺的建設。就發展層面而言,一方面是人力資源建設,在高校教師和學生中發掘對以證據被本社會工作感興趣和有這方面學術理想的人選,建立2~3人師資隊伍和10~15人的社會工作學生協會。另一方面是科研成果積累,編譯國外相關書籍。就學術地位而言,依托CCET平臺建立Campbell中國智庫,可邀請來自美國、臺灣、香港、人大、北大及南京大學等地的社會工作專家組成學術專業委員會,組建一個全國性的社會工作研究平臺,甚至是一個國際社會工作對話的學術平臺,并在全國各地選擇一些高校作為片區的負責分支機構。就實施層面而言,教改項目內容包括數據采集與分析實訓室、社會調查模擬實訓室、社會工作證據室、社會工作實訓與應用實驗室等四大模塊。數據采集與分析實訓室通過建設安裝SPSS、STATA、社工個案工作管理軟件、EBP社工工作軟件、社會工作案主身心測評軟件等專業軟件系統的多媒體機房及電話訪問系統(CATI),提供文獻檢索、民意調查、社會輿論調查和數據處理等專業技能訓練;社會調查模擬實訓室通過提供社會調查仿真場景,提供問卷調查、個案訪談、集體訪談等社會研究方法的模擬訓練;社會工作實訓室通過建設個案工作室、小組工作室、社區工作室,為社會工作實驗教學與專業實習、社會工作者和大學生志愿者提供系統的社會工作服務技能實訓;社會心理應用實驗室通過感知覺體驗、個人成長與職業規劃指導、團體輔導、人際訓練與專業測評,促進自我了解,提高社會工作實踐能力。

社會工作實踐論文:伯頓“二分法”在中國社區社會工作實踐中的運用

摘要:在中國,社區除了是居民“共同體”之外,還是基層行政組織單位。社區行政組織既是傳統社區社會工作的實施者,又是新時期社區社會工作的對象。因此,西方先進國家的社區社會工作理論很難直接用于指導中國的社工實務。伯頓(Batten)“二分法”就是因為中西社區存在不同的特性,需要在指導實踐的過程中有甄別、有區分的加以利用。

關鍵詞:伯頓“二分法” 社區治理 社區社會工作

一、社區社會工作理論之伯頓“二分法”

社區社會工作的實務理論是關于社區社會工作基本原則、工作方法的理論,它包括社區社會工作的基本理念、對社區社會問題的假設、工作目標、工作原則、工作手法等內容。社會工作理論家們在討論社區社會工作實務理論時總結了不少理論模式,分別從不同角度闡述了社區工作的內涵和外延,常用的實務理論主要有伯頓(Batten)的二分法、羅夫曼(Rothman)的三分法和泰勒與羅伯茨(Taylor & Roberts)的五分法。本研究在利益相關者理論視角下,驗證了伯頓“二分法”這一社區社會工作理論在X社區環境治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

伯頓“二分法”(Batten,1967)是指通過直接干預和非直接干預的方法開展社區社會工作。直接干預法是指由社區工作人員直接去界定社區的問題、滿足社區需要;直接教導、協助社區居民設法解決這些問題。直接干預法的基本前提是社區社會工作者對社區問題有充分了解,所提出的目標切合實際,所采取的方法是最有效的。非直接干預法是指在社區工作者的協助下,社區居民認識和發掘自己的潛能,自主決定事情的緩急,自主解決問題,滿足社區需要;共同尋找需要的資源和支持,商討解決問題的辦法。在社區居民行動的過程中,社區社會工作者只起到協助和輔助的作用,工作者提供資料、聯絡其他組織和團體、對居民的方案提出修改建議等,并不直接干預社區問題的解決。

比較兩種方法可以發現,直接干預法的最大特點是高效率。診斷社區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速度快,但是缺乏民主。非直接干預法的優點是民主合作性強,但工作效率低,需要把很多時間和精力用在討論、協商的過程中。在西方社會,社區社會工作開展的主體是社區居民,所以伯頓的這兩種工作方法被認為是相對立的,或者說需要分階段方能結合使用。

在中國社會情景之下,這兩種工作方法是存在并用的可能性的。首先,中國城市社區是自上而下建構起來的,是實施城市基層行政管理和社會控制的社會治理單元,社區主體組織(黨組織和居民委員會)在社區工作中發揮著領導核心的作用(徐延輝、龔紫鈺,2014)。其次,中國物業行業尚未形成統一的服務標準,社區的類型以及物業公司之間的差異都會使物業在社區中的服務效果有所不同。那么,可以通過直接干預社區主體組織和物業公司,與其共同診斷社區問題、尋求解決方案;同時對社區居民采取間接干預的方法,促成居民參與解決社區問題,發揮其參與者、監督者的角色。這樣既可以發揮直接干預工作方法的效率性,又可以體現社區工作的民主性,不乏為探討中國本土社區社會工作的方法的重要嘗試。

二、南京市X社區環境問題與社區工作關系分析

(一)社區環境問題分析

X社區收容了南京市13個區人均住房面積在8平方米以下的貧困家庭,社區人口中60%以上為低保戶,60歲以上人口超過社區總人口的半數以上。近些年,在房地產市場交易的作用之下,社區的居民結構發生了變化,另外,在該社區租住房屋的外地流動人口也在不斷增加,目前,該社區居住人口已經超過2萬人。由于X社區的環境、衛生等問題凸顯,2015年9月,社區通過招募專業的社工機構入駐社區,開展社區環境治理工作,這也是該實務研究在X社區開展的契機所在。通過對X社區引入專業社工機構的全過程進行跟蹤研究發現,社工機構介入之前X社區的環境問題表現在:

第一,從社區的外觀來看。社區內車輛停放無序,主干道車輛通行困難,尤其超市、菜場、商鋪的周邊常常堵塞;垃圾隨意堆積、丟擲現象嚴重;公共設施毀壞嚴重,如照明燈、防盜門、防護欄等多數被毀損;公共空間濫用現象嚴重,如樓道、房前屋后私物堆放;毀綠栽種、毀綠造停車場等問題普遍;寵物隨地便溺、普遍撒養危害安全現象;另外,菜場、公共廁所等地氣味異常難聞,衛生狀況堪憂。

第二,從社區的內部關系來看。(1)居委會方面認為:物業公司未盡責是主要原因。具體表現在保潔人員數量少、年齡大、工作效率低,其他社區環境維護工作不及時、不到位,拖沓現象嚴重;另外,居民素質普遍低下,人口結構不合理。(2)物業公司方面認為:X社區的物業費為本市最低,而且很多居民拒絕繳納物業費,因此沒有足夠經費雇傭更多員工提供較好的社區服務;居民素質差,表現為生活習慣差、公共環境維護意識薄弱;居委會慣常獨裁治理,把一切責任歸于物業公司。(3)居民方面認為:居委會管理不當;物業公司未盡責;居民自身素質差。

總之,居委會、物業、居民三方就社區環境問題的成因表現為互相否定,值得關注的是居民不但否定居委會和物業公司,也否定了居民自身,也就是說X社區居民對該社區評價很低,嚴重缺乏社區歸屬感。基于以上,可以對X社區的環境問題做一假設,即“不良的社區工作關系是X社區環境問題持續存在的重要原因”,后文將要對這一假設進行推理證實。

(二)社區工作關系分析

經過以下分析可以發現,X社區的居委會、物業公司、居民作為社區環境問題的主要利益相關者,表面雖相互指責、相互推卸責任,其實他們之間同時也存在相互依賴的關系。

(1)在中國情境下,居委會在社區工作中處于主導地位,所以在整個問題當中居委會的壓力最大,利益受損情況嚴重。作為基層行政組織,X社區居委會未能對社區問題進行妥善治理,勢必影響居委會的績效和在社區的公信力。

(2)物業公司以居民素質差、居委會管理不當以及物業費低且不能足額收繳等為由推卸責任,邏輯上看似合理。但是經過查證,該小區作為福利安置社區,南京市政府對X物業公司有物業費“保底”的補貼政策。所以物業公司在X社區的工作雖然存在難度,但是仍然是“有利可圖”的。

(3)居民是直接受社區環境問題困擾和影響的一方。在X社區這樣特殊的安置社區,傳統的“領導與群眾”式的社區關系較為明顯。居民遇到切身利益受損的狀況,不論巨細,首先要到居委會去找“領導”,然后再去物業公司那里“鬧”。同時,居民雖然也認為大多數居民的素質較差,可是鬧歸鬧,如何改善社區環境仍然要依靠居委會和物業。

三、社區社會工作關系的建立與伯頓“二分法”

良好的社區社會工作關系非常重要,社區工作關系的建立與協調與個案工作或小組工作相比要相對復雜。社會工作者不得不分別與多方建立工作關系,并在他們之間進行協商和調節,進而為實現共同利益目標搭建協作平臺。本研究所涉及社區社會工作關系的建立有兩層意義:第一,社工分別與社區環境問題的利益相關者建立工作關系;第二,在社工的協調與調節之下,X社區居委會、物業公司、居民建立了相互協作的工作關系。雖然伯頓的“二分法”即直接干預和間接干預的工作方法一般用于社會工作實務的介入實施階段,但是就X社區的案例來說,社區工作關系的建立階段不可避免地需要對利益相關者進行直接或間接干預。這與在中國社會背景下,人們對社工機構作為第三方介入解決社區問題的認知程度有很大關系。與各方建立工作關系的過程充分證明:建立社區工作關系階段與介入實施階段的區分不是非常明顯,在建立社區工作關系階段便需要區分使用直接干預和間接干預的方法。

依據伯頓“二分法”,基于已經對X社區的環境問題有較為全面和充分的了解,并對X社區環境問題的利益相關者與利益制衡關系進行了分析,認為可以針對責任程度和壓力較大的居委會、物業公司采用直接干預的工作方法。直接干預的工作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居委會與物業公司之間較強的利益制衡關系和緩解矛盾的需求,如果居委會與物業公司達成協作關系,其對社區環境的治理效果會比較明顯,而且能夠增強其共同協作解決其他社區問題的信心。對于社區居民來說,認為采取間接干預的工作方法更加有效。原因在于,如采取直接干預的方法將會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另外,間接干預的工作方法可以通過倡導和宣傳促成居民形成代表,自主參與到居委會和物業公司的工作機制當中,進而增強居民的民主參與意識與社區歸屬意識。在與居民建立工作關系的過程,社工側重于引導居民如何以有效的方法和方案與居委會、物業公司進行溝通與協作,使居民代表以獨立的一方加入到三方協作工作關系當中。具體的實施辦法如圖2所示。

既然確定不良的社區工作關系是X社區環境問題持續存在的重要原因,那么社區工作為第三方,分別向三方利益相關者澄清協助解決社區環境問題的立場,幫助各方分析在社區環境問題中的職責與角色。社工能夠為三方提供的協助內容有:(1)幫助三方關于社區環境問題進行溝通與調節,緩解之間的矛盾與糾紛,協助建立三方協作工作機制;(2)協助居委會理清社區環境問題的具體成因,共同制定治理方案;(3)促進物業公司與居委會和居民之間的溝通,主動接受居委會與居民監督;(4)鼓勵居民積極參與社區環境治理,指導居民招募成立社區環境治理的志愿者組織。

社工在與各方建立工作關系的過程中,參考利益相關者理論(Ansoft,1965;Freeman,1984;Mitchell.et,1997),尤其強調各方達成“改善社區環境”這一共同利益目標與達成他們各自根本利益目標之間的關系。即,只有通過協作,居委會才能實現其管理的良好效果,物業才能實現其企業的利潤、居民才能實現獲得較好社區服務并擁有較好社區生活環境的利益目標。社工在介入X社區環境治理工作中,成功運用了利益相關者理論進行分析,并依據該理論澄清三方利益制衡點協調社區工作關系,為居委會、物業公司、居民三方共同改善社區環境構建了良好的工作機制。目前X社區的經驗已經被作為社區工作的成功模式在其他社區進行試用與推廣。

另一方面,實踐證明了伯頓的“二分法”不僅可以用于社會工作開展的介入階段,也可以用于社會工作關系的建立階段。此外,“二分法”在中國社會社區管理模式的背景下,與其理論的內涵并非完全一致。伯頓“二分法”社區工作理論的提出是基于居民為社區工作主體的背景,直接干預和間接干預的方法不能并用。而在中國情境下,以X社區為例的社區工作主體不一定只是社區居民,社區居委會作為基層行政組織,往往成為社區工作的主體,而在社區環境問題上,物業公司也是主體之一。所以在中國社區工作中,伯頓“二分法”的理念雖然可以借鑒和參考,由于其“二分法”針對的主體不同,所以可以針對不同的主體同時采用不同的干預方式。

四、結論與思考

研究表明,開展社區社會工作除了需要適切的理論支持外,還需要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社工在作為第三方介入X社區環境工作的過程中,基于對社區環境問題的了解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制衡關系的分析,依據伯頓的“二分法”分別對居委會和物業公司采用了直接干預方法、對社區居民采取了間接干預的工作方法,在關注介入效果和效率的同時,充分顧及社區社會工作,重視社區民主和居民參與的專業理念。在西方社會情境下,社區社會工作對象的主體多為居民,所以伯頓的“二分法”認為,一般不可能對同一主體同時使用兩種干預方法。但是在中國社會情景下,由于存在基層社區組織的主導性作用、物業行業服務標準的不一致性等因素,為針對不同工作對象同時使用“二分法”提供了可能性。在這個意義上,本研究可謂是探索本土社區社會工作方法的一次有益嘗試。因為中西方社區存在不同的特性,在參考西方社區社工理論指導中國的社區社工實踐的過程中,需要有甄別、有區分地加以利用。

社會工作實踐論文:社會工作介入青少年成長教育的實踐研究

摘要:文章通過實踐考察認為社會工作介入青少年成長教育既是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社會工作者在挖掘青少年真正需求的同時,也要考慮到青少年自身的生理機能及心理特點;在青少年社會工作中,態度比技巧更為重要;社會工作者應綜合采用案例分析、活動體驗、社會工作專業方法介入等,為青少年提供多層次、廣范圍、更具針對性的服務,幫助青少年健康成長。

關鍵詞:社會工作;青少年;實踐

基金項目:此論文系內蒙古師范大學青年政治學院科研創新團隊建設項目。

作者簡介:尤文靜(1978―),女,內蒙古師范大學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少年社會工作、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一、社會工作介入青少年成長教育的實踐調研

1.背景介紹

內蒙古青少年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于2013年7月在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建立了分中心,成立以來對轄區青少年進行了隨機抽樣問卷調查和訪談,收集分析社區青少年基本情況和建議,評估其需求。通過補位傳統教育,運用個案輔導、小組工作、社區發展等手法,開展了體驗式學習、潛能開發、家庭親子教育、人生規劃指引等有別于傳統教育方式的關護青少年成長的社會工作服務項目,成效顯著。

2.調查目的

通過對轄區內青少年的發展水平、身心健康、學習情況、人際態度和家庭狀況等方面的調查了解,較客觀地掌握青少年的實際情況,使社會工作者能夠為服務對象提供更加契合需求的服務。

3.調查方式

調查分為訪談式問卷調查和訪談兩種方式。訪談式問卷調查主要由社會工作者按照問卷內容對調查對象進行轉述解釋,并按照其意思填寫。訪談是擬訂訪談提綱,隨機抽取服務對象進行深入交流,以便獲得更全面的信息,確保所得到的信息有較強的代表性和參考價值。社會工作者深入9個社區,對260名青少年進行了訪談式調查,其中男性占48%,女性占52%,本次調查青少年群體年齡段分布為13~15歲。

二、社會工作介入青少年成長教育的實踐依據

通過對訪談式問卷調查及訪談結果的統計分析,我們發現青少年在自我保護、個人健康方面存在普遍性問題,特別是留守青少年的表現更為強烈。

1.青少年成長教育問題呈現多元化

(1)學習壓力大。

盡管教育部門大力推行素質教育,但應試教育的陰影一直困擾著廣大青少年,加之父母的過高期望,使他們承受著較大的學習壓力。隨著年級的升高,越來越大的心理壓力造成青少年學生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從而導致神經衰弱、注意力分散等多種癥狀的出現,其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考試焦慮。

(2)親子間交流障礙。

父母與子女缺乏雙向交流,易產生矛盾。隨著青少年成長中獨立意識增強,他們要求有自己的處事方式,不希望受到過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長出于對子女的保護,什么事情都替子女包辦,子女渴望獨立與家長不恰當的好意關心產生了思想上的矛盾沖突。還有的家長因工作繁忙,很少與子女談心,僅是定下嚴格的規定來限制子女的人身自由,這些都使矛盾更加尖銳。

(3)自我控制能力較弱。

眾所周知,網癮已經成為一種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病癥,它被稱為“電子海洛因”,對于自我控制能力較低的孩子來說危害極大。青少年過度迷戀網絡會出現厭學等現象,甚至陷入虛幻的網絡中不與外界接觸,使網絡真的成為“逃不出的網”。

(4)生活自理能力較差。

現在的孩子在家里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家長只要求他們搞好學習,不讓他們承擔家務,久而久之,子女養成了懶惰的習慣,自理能力變差,一旦離開父母,他們就會覺得生活處處充滿困難。

2.青少年安全自護教育存在隱患

(1)未能形成青少年安全自護教育體系。

訪談調研結果顯示,到目前為止,系統接受過安全自護方面教育的青少年不到10%。大部分青少年接受到的安全自護知識是零散的、非系統式的,使青少年在面對危險時無法做出積極、正確的反應。社會工作者在系統地組織學生做小組活動時,以專家指導和現場模擬演練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生們將所學的安全自護知識和能力及時付諸實踐,有助于學生掌握安全自護知識,形成自救能力。

(2)青少年掌握安全自護知識及能力差異較大。

青少年之間由于個體及環境的差異,掌握的安全自護知識及能力差異較大。自學能力強,愿意主動從外界吸收信息的青少年能更好地掌握安全自護知識。實踐調查顯示:經歷過逃生演習的青少年比未經歷過演習的青少年掌握的安全自護知識多。然而,絕大部分的青少年沒有機會參加災難模擬演習,也沒有專業的隊伍對其進行素質拓展和安全自護教育的引導。

(3)青少年未能形成安全自護習慣及本能。

安全自護知識訪談中獲得高分的青少年在面對面征詢中承認:他們曾有過明知不對卻仍去做的行為經歷,如違規橫穿馬路。同時90%的青少年在訪談中提到如遇到災害發生時會驚慌失措,奔逃中完全忘記自護要點。因此,要讓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安全自護習慣及本能,非一朝一夕之功。

3.留守青少年社會問題多樣化

(1)心理健康方面。

留守青少年缺少與父母面對面溝通交流的機會,而監護人又往往無暇顧及他們的心理情緒變化,這對留守青少年的心理發展非常不利,常常引發種種負向心理情緒,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等,長此以往會導致心理病癥的出現。

(2)學習生活方面。

留守青少年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不足,學習自覺性和自律性較差,甚至出現厭學和逃課的傾向。由于留守青少年的學習一般由間接監護人輔導和監護,而學校對這部分群體關注度不夠,教師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對其管理與教育,致使留守青少年生活中不夠自信。

社會工作實踐論文:以系統觀推進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

摘 要 社會工作專業是一門具有強烈實踐性的專業,其實踐的展開成效直接影響到該專業所培養人才的社會可用性。當前我國社會工作專業實踐中存在著實踐設置不合理、實踐過程缺乏控制、實踐結果質量偏低等問題,需要以管理學的系統觀對實踐安排進行系統設計、對實踐的過程進行系統控制、對實踐結果進行系統評估等。

關鍵詞 社會工作 實踐 系統觀

社會工作專業源于西方,是一門以增強人們的社會功能和解決社會問題為主要宗旨的具有利他主義傾向的學科,它以專業的科學知識為指導,運用專業的技巧和方法開展助人服務活動,在西方社會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社會作用。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各種社會需求日趨強烈,對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服務需求不斷增加、要求不斷提升,迫切需要更加專業的高素質社會工作者進入社會,那么作為社會工作專業的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提高高校社會工作學生的專業教育水平,特別是實踐教學水平就成為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1 社會工作專業實踐的重要意義

社會工作專業是一門具有很強實踐性的專業,其實踐教學的高水平開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社會工作專業是一門起源于社會實踐的專業。從社會工作專業在西方社會的起源來看,它出現于英國工業革命以及工業革命之后所引發的社會問題,英國工業革命中的圈地運動產生了大量失去土地的無業游民,進入城市的人們面臨著貧困、犯罪等問題,城市化的加速又帶來了如養老、醫療、教育等一系列問題,原有的教會和個人慈善行為無法解決這些問題,一些社會有識之士開始嘗試用新的理念和方法去解決這些問題的努力推動了現代社會工作的產生,可見,社會工作專業的產生就是對社會現實問題的回應,具有濃厚的解決社會問題的實踐色彩。

(2)社會工作專業本身的特殊性決定了實踐對其的重要性。社會工作作為一項助人的服務活動,其職業性表現非常突出,它需要社會工作者必須具備在具體情境中改變案主及其環境狀態的能力,而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就是要培養能在勞動、社會保障、民政、衛生、教育、司法、文化等政府部門,工會、婦聯、殘聯、共青團等社會團體以及非營利組織等社會福利機構中開展社會工作服務和管理工作方面的職業型人才,這就要求學習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比其他專業的學生具有更強的實際操作能力,能夠一畢業就投入到實際的工作中去,這又決定了其學習過程中實踐教育的重要性。

(3)社會工作實踐是社會工作教學的重要部分。同所有的專業一樣,高校社會工作的專業教育也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部門,其中實踐過程是學生內化課堂理論教學內容、深刻領悟理論知識并加以運用的最主要途徑,通過實踐,學生將課堂知識與具體案例相結合,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這既是理論教學的最終目的,也是拓展學生專業能力的重要過程,因此必不可少。

可見,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必須做好專業實踐教學,充分發揮實踐教學在專業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但在我國社會工作專業的大學教育中,其實踐環節仍然存在著很多的問題,阻礙了該專業的健康發展。

2 社會工作專業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2.1 設置:社會工作專業實踐的設置不合理

國內的社會工作專業起步晚,很多大學甚至是最近幾年才設立這個專業,很多方面還處于探索階段,在社會工作專業實踐的設置上存在著明顯的問題,如當前很多學校在安排社會工作專業的實踐方面,形式仍然比較傳統,多集中于大四進行,而在前三年的實踐安排很少(大學前三年的實踐僅以短時間的認識實踐為主),這種安排導致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的脫節,且學生在大四的時間,考研和找工作的壓力都較大,很多學生對專業實踐只是應付了事,極大地影響了實踐學習的效果。

2.2 過程:社會工作實踐的控制不足

首先從實踐機構來講,在很多西方國家,社會工作專業已經發展得相對成熟,社會中可供實踐的機構都非常專業,對于指導學生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一套較為全面的管理技術、專業技術和技能,如這些機構中都建立了完善的督導制度,學生可得到經驗豐富的督導員的全程指導,能夠很快地增長專業實踐技能,但在我國社會工作專業的實踐過程中還沒有建立起完善的督導制度,實踐機構往往對整個過程缺乏有效控制;其次,從學生外出實踐的派出者――高校來講,很多高校對外出進行實踐的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實習過程和具體情況不夠關心,且不加控制,只要可以找到實踐單位,都默許派出,教師也缺乏實時督導,實踐的效果也就無法保障。

社會工作實踐論文:學校社會工作的入場困境與實踐策略

摘 要: 在我國專業社會工作發展的當前階段,學校社會工作普遍面臨角色地位邊緣化、專業作用遭受質疑、實踐權力缺乏等入場困境。運用布迪厄的場域理論對這些困境作出進一步解釋,可以發現:在學校社會工作實踐場域中,由于占據不同位置的主體對社會工作的功效存在爭議、專業慣習與本土實踐場域之間“水土不服”以及不對等的權力關系所造成的諸多制約等原因,學校社會工作者只能在滿足校方需求的基礎上進行專業服務探索。這不僅有其結構性制約方面的因素,還與社會工作者在實踐過程中對本土實踐智慧和在地文化因素的忽視有關。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探討,能夠為促進專業社會工作在我國的發展提供新的研究視角。

關鍵詞: 學校社會工作;入場困境;場域

21世紀以來,我國學校社會工作領域出現了一系列值得關注的探索性發展。2002年5月,在上海浦東新區社會發展局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浦東38所學校開始試行“一校一社工”制度,由學校教職人員承擔社會工作者的身份與職責,并將學校社工納入到德育工作體系中。[1]深圳市自2007年在“1+7”文件的推動下也開始試點探索不同于上海的駐校社會工作發展模式,由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派駐一名社會工作者進入學校開展工作。[2]然而,無論是上海的內生型發展模式還是深圳的派駐型發展模式,學校社會工作都面臨著一系列的入場困境,制約了社會工作專業效用的發揮。本研究主要是運用布迪厄的場域理論對學校社會工作者進入到學校系統后遭遇到的困境及其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探討其進一步發展的策略。

一、學校社會工作的入場困境

當前,青少年學生的成長出現了學業負擔過重、人際交往日趨淡薄、社會適應能力不足等一系列問題;而學校社會工作者則可以運用專業理論知識和技巧,同學校領導、教師以及心理咨詢師等人員一起,為學生提供一種有利于學習的環境與條件,從而促進他們更好地成長與發展。學校社會工作并非取學校教育而代之,相反卻是學校教育的一種補充和功能拓展,是創新學校現有工作體制以及更好地實現學校教育目的和確保教育質量的重要方式。[3-5]西方國家以及我國港臺地區的經驗也表明,學校社會工作服務在預防、補救青少年問題和促進青少年發展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國內地學校社會工作者在進入到自成體系的學校教育系統開展服務時,卻面臨著諸多困境。

(一)角色模糊不清,地位邊緣化

雖然專業社會工作在我國內地已有二十多年的發展歷史,許多地區也已經開啟了學校社會工作實務的探索,但是社會工作并未得到社會大眾的廣泛認可,他們對于“什么是社會工作”“社會工作者是做什么的”等問題仍然沒有明確的認識。這就導致學校社會工作者處于何種角色地位,是在他們進入到學校后才被賦予的,取決于他們在學校中所承擔的工作與所發揮的作用。在某些情況下,學校社會工作者會被安排承擔德育處、團委的學生工作或者教務和后勤等行政性工作,扮演與專業角色相沖突的其他工作角色。[6]社會工作者角色的模糊不清,不僅使校方對社會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存在認知上的偏差,還造成了社會工作者與學校原有體系中的德育老師、心理咨詢老師之間的角色混淆,面臨著是否屬于重復設置、是否會取而代之等尷尬境地。[7]此外,教育行政管理干部、社區、學校老師以及學生與家長等不同主體對學校社會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并不一致,他們對此都有著各自的認知與期待。[8]而在實踐中,學校社會工作者所面臨的角色沖突、角色混淆以及角色定位不統一等困境,又進一步導致他們在學校系統中處于邊緣地位,即學校并未將其視作學校體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們難以融入學校原有的圈子;甚至有的學校還會認為社會工作者只能作為學校原有教師的幫手,配合教師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二)專業作用無法發揮,專業性遭受質疑

學校社會工作實務在我國內地起步較晚,社會工作者基本上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其自身具備的專業技能水平難以滿足廣大中小學生日益發展的需求。[9]與此同時,學校的主體工作是教育教學,“應試教育、升學為本”是當前教育體制與教育模式飽受詬病卻又難以改變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抓教學、抓分數、抓考試、抓升學自然就構成了校園生活的主流,而對于學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質、是否具有較強的生活能力、是否善于與人共處等深層次發展內涵,學校則無暇給予更多關注。[10]而學校社會工作旨在減少管理、增加服務,鍛煉學生自主的學習能力、生活能力、交往能力等,以刺激學生自我潛能的發揮。[11]兩者在工作重心上的差別勢必導致社會工作者難以進入學校工作中的重點領域,其專業作用的發揮也會受到限制。在實踐中,他們往往從較為容易開展服務的領域入手,服務形式也多限于簡單歡快的活動。這雖然有利于拉近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之間的距離,打開社會工作服務的局面;但是,游戲化、表面化、輕松化的活動形式難以體現服務的專業性,造成服務對象及相關群體對社會工作的負面認知。而且,在面對一些較為棘手的問題,如學生矛盾、學生自殺,或者因學生傷亡引起的家屬與校方沖突時,又常常由于專業技能不足及相關制度的限制,使社會工作者介入其中的效果難以得到凸顯。

(三)實踐資源難以獲取,自主性缺乏

資源的整合與運用一直以來都是社會工作的重要過程與技術,社會工作服務的開展有賴于各種類型的資源。然而,學校社會工作實踐的推進卻在資源獲取上受到了多種制約,其資源匱乏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在獲得服務對象與服務時間方面,學校社會工作的開展必須以學生為主要服務對象,這將不可避免地占用學生的學習時間;而學校又有著沉重的教學任務,不會輕易地讓渡時間給社會工作者提供專業服務。同時,學校的教學時間安排里都有寒暑假,社會工作者作為機構員工卻不可能同時放假;而如果他們在假期內依然召集學生開展活動,則不僅需要獲得校方同意,還必須負責學生的安全問題。其次,在獲得活動場地與其他物質資源方面,社會工作者作為獨自面對學校教育系統的個體,常常面臨著難以調度場地、物資、經費等資源的困難;當他們在提供專業服務的過程中需要借用學校的場地與物資時,“寄人籬下”和“欠人情”等負面心理愈加嚴重,使得他們感覺無力與學校系統抗衡,被迫接受學校方面行政性事務的安排。最后,在獲得實踐的自主性方面,社會工作者開展服務的時間、場地、方案和經費預算等都需要事先通過校方的審核;然而,由于校方的觀念不同,就可能導致社會工作專業服務的自主性受損。

二、從場域理論看學校社會工作入場困境的生成邏輯

布迪厄的場域理論是其反思社會學的重要分析模式,該理論的三個核心概念即為場域、慣習和資本。[12]借鑒其核心概念,構成了分析學校社會工作者在提供專業服務過程中所遭遇困境及其成因的概念工具。

(一)場域的空間性與學校社會工作入場困境的生成

場域作為行動者的“實踐空間”,布迪厄將其定義為“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一個網絡或構型”[12]。這表明,場域首先是一個空間概念,不同主體對空間中任何事物的看法,都是植根于他在空間中的位置。在我國內地,社會工作進入學校場域是政府應對轉型時期新的社會問題而快速、強力推動的結果。快速,意味著學校社會工作實務的開展并非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是一項空降的制度安排;強力,則意味著學校社會工作實務的推進在某種程度上實際上忽視了校方的意愿,在被動接受的情況下他們并不能及時對自上而下強勢進入的社會工作形成全面的認識。同時,布迪厄還指出,“每個場域都是具備一定自主性和規定性的客觀關系空間,能夠發揮相應的制約作用。” [13]學校空間作為一個獨立自主、擁有自身規范性的場域,占據不同位置和資本的主體,往往會為了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或者實現自身的利益而展開對社會工作介入及其實踐效用的爭議;他們都希望社會工作者能為己所用,或者按照自己的利益需求和工作要求來開展相關工作。

(二)場域的時間性與學校社會工作入場困境的生成

場域的時間性是對場域的歷時性分析,在布迪厄的理論框架內,正是“慣習”使得不同場域之間的相互聯系成為可能。所謂慣習,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社會結構長期內在化的結果,尤其是特定社會中教育制度在個人意識中積淀下來的生存經驗,從而形成穩固持久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14]據此,學校社會工作者的專業慣習主要是指他們在個人成長經歷尤其是接受專業教育或培訓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對社會工作專業、服務對象和實踐環境等的知覺與評價,以及由此指導下的實踐行動。然而,我國社會工作者所面臨的本土實踐場域與他們所接受的專業教育之間卻存在著很大差別:一方面,理論知識與實踐之間本身就存在很多不可跨越的鴻溝,[15]尤其是在我國內地,社會工作教學內容缺乏對本土實踐經驗的總結,教育與實踐成為兩個分割的領域;[16]另一方面,學校社會工作的專業價值理念與學校原有教育體制的核心追求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慣習與新的場域遭遇,新的場域與慣習最初被內化的環境之間的“配套”程度,決定了慣習能否順利適應現實環境。[17]因此,學校社會工作者在實踐中往往處于一種非常尷尬的境地,他們心中有著與現實相沖突的關于“何為專業”的情懷,期待所學專業知識與理論能夠發揮相應的作用;但是,當他們在面對復雜的學校系統時,專業慣習與實踐場域之間出現嚴重“脫節”,使得他們在專業教育中所形成的對社會工作的期望難以實現。

(三)場域的內部權力關系與學校社會工作入場困境的生成

布迪厄認為,資本是一種生成性的勞動,并以物質化和身體化的形式積累下來,主要可以分為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三種形態。[18]這三種資本形成了學校社會工作者在專業實踐場域中賴以憑借的資源,從這個角度來看,擁有資本的總量以及運用資本進行再生產能力的不足造成了社會工作者在實踐場域中處于弱勢地位。而“一種資本總是在既定的具體場域中靈驗有效,既是斗爭的武器,又是爭奪的關鍵,使它的所有者能夠在所考察的場域中對他人施加權力。” [12]具體到學校社會工作實踐場域,政府在其中占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專業社會工作不僅是政府創新社會治理的一種新的方式與手段,其在我國能夠取得突破性的發展更是離不開政府在資金、資源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因此,權力場域從縱向上對社會工作者的實踐行為產生著各種影響,例如,政府在對服務效果量化強調以及期待在短期內看到顯著改變等方面具有充分的話語權,這直接影響到社會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及其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的選擇。而校方主體在學校社會工作專業實踐場域中占據著“守門員”的地位,他們的認可與支持成為專業服務順利開展的前提。[19]學校社會工作者要獨自一個人面對學校系統內的所有組織部門,通過與學校領導、老師搞好關系獲得開展服務的許可令,制度化的社會資本積累尚未形成;同時還面臨著專業知識與技能不充分的自我懷疑,文化資本的“缺場”現象也帶來了十分不利的影響。這使得社會工作者容易被行政化,被迫接受學校方面行政性事務的安排;行政影響滲透到社會工作專業服務的過程之中,導致服務的焦點主要集中在應對學生個人的問題層面,對環境和結構層面所進行的干預并不常見。

三、結論與討論

(一)結論

21世紀以來,專業社會工作在我國有了鼓舞人心的發展,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政策為我國社會工作的發展和社會工作制度的建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然而,學校社會工作所遭遇的入場困境卻表明,我國社會工作者普遍面臨著具體的專業實踐場域中結構與資源的限制,需要想辦法獲得掌握外在資源和話語權的相關利益群體的認可與支持;同時,社會工作者通過專業教育或培訓累積內化而成的專業慣習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社會工作者的專業實踐行為,他們需要努力地對自身專業慣習進行調適以使之符合現實工作所需。在雙重作用的限制之下,社會工作者既沒有完全自主的實踐空間,也不具備足夠的能力進行專業服務上的探索;這些都阻礙了他們在專業實踐過程中取得更多的成效。專業社會工作的服務成效和作用發揮成為擺在社會工作者面前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這種限制之下,學校社會工作者只有通過幫助學校解決“重注生”(重點關注學生)的輔導工作、籌備和主持大型晚會等展示個人能力的策略,或者運用社會工作的專業方法協助班主任將班會課、考前減壓等教學任務做得有特色、有效果,以此在完成學校教學任務、滿足教育發展需求的同時添加理念、方法與技巧等專業元素,致力于尋求校方需求與專業服務目標之間的結合點,獲得更廣泛的實踐權和實現雙方的合作共贏關系。這一實踐策略不同于排斥學校體系一切工作要求的盲目構造專業壁壘,也不同于在日常經驗、傳統方法與社會工作專業方法之間出現張力時選擇原有工作方式的本土社會工作實務方式,[20]更不同于完全缺乏專業自主性和專業追求的“被行政化”;而是在我國社會工作仍然處于專業弱自主嵌入的背景下,獲得廣泛認可和拓展專業服務空間的有效途徑,這恰恰是社會工作者的策略性調適。

(二)討論

專業社會工作在我國本土實踐場域中普遍遭遇入場困境,社會工作的專業性難以得到充分發揮,既有體制結構的制約因素,也與我國社會工作者的實踐形態密切相關,對此我們可以作出進一步的探討。

1.社會工作專業實踐的結構制約問題

在我國,由于文化背景與社會體制的特殊性,社會工作者除了提供直接服務,還經常需要處理與用人單位領導之間的關系。在實踐過程中,行政性工作及相應的關系處理往往占據了社會工作者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他們需要懂得如何獲取關鍵人物的認可,從而進一步取得更為廣泛的專業實踐空間。這表明,社會工作專業在我國的發展雖然在制度層面上得到了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但這種支持主要還是停留在宏觀方面,其他相關配套制度的支持相對較少;這種發展現狀并不利于社會工作者在實踐場域中相對位置的提升和相關資本的積累,限制了社會工作專業作用的發揮。因此,從長遠發展的角度而言,應該進一步完善我國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配套制度,在社會工作實踐場域中爭取政府與社會工作機構或社會工作者之間的合作關系;清晰界定社會工作者的角色以及社會工作服務的方式和功能,并在具體服務過程中增加伙伴關系的支持、減少行政管理層面的限制。

2.社會工作專業實踐對本土實踐智慧的忽視

我國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專業性不夠、實務技能不強,但同時他們又都對自己有一定的專業要求,因此,在社會工作專業實踐的過程中,社會工作者往往容易出現生搬硬套西方專業理論的問題,缺乏基于服務對象問題本身的反思。此外,學校社會工作者需要獨自應對自成體系的學校教育系統,他們在實踐過程中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處理與校領導、老師之間的關系;這方面的行政性工作對于專業服務的順利開展非常關鍵,卻是產生于西方社會文化背景的社會工作專業理論知識無法應對的。因此,我國社會工作專業實踐過程中由于理論與實踐的脫節以及本土性社會工作理論缺乏所導致的“反理論”傾向[21]非常明顯;社會工作者并不知道如何運用理論指導實踐工作的開展,服務的提供相應地也就缺乏足夠的理論依據和支撐。因此,只有對學校社會工作者的實踐經驗進行總結與提煉,并在此基礎上構建符合我國現實的本土理論和服務模式,才能夠減小專業教育場域與社會工作實踐場域之間的差異,增進專業理論知識在本土現實處境中的適應性。

3.社會工作專業實踐對文化因素的忽視

對于學校社會工作的開展而言,學校社會工作者嵌入到學校系統復雜的組織架構中,與現有學生工作體制協調共存,需要其自身能夠回應本土的教育理念、教育制度以及學校背景所提出的需求。[22]然而,我國社會工作者的專業實踐卻由于專業教育過程中對理論運用有主觀上的強調,并且專業實踐過程中對理論運用有客觀上的要求,因此過于信守和抱持專業知識而導致了“文化識盲”問題[23]普遍存在,反倒忽略了服務對象本身及其所處的文化背景。同時,在處理校方需求與專業服務目標之間的沖突時,很容易就產生對前者的排斥心理,不利于雙方良好關系的建立,實際上也阻礙了專業服務目標的實現。因此,推進學校社會工作進入到我國學校教育體制中提供服務,還需要社會工作者對我國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及教育制度的現實處境保持敏感。

社會工作實踐論文:社會工作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的探索與實踐

摘 要: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是教育部“十二五”期間“本科教學工程”重點建設內容之一,旨在充分發揮高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加強專業內涵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人才培養水平。湖南女子學院社會工作專業從2012 年被確定為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二五”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以來,在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團隊、課程教學資源、教學方式方法、實踐教學體系、教學管理等等專業相關重要環節進行了深入探索,取得了一定的建設成效。現分享我校社會工作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的一些做法,以期對加強湖南省“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以及其他門類的專業綜合改革起到借鑒作用。

關鍵詞:社會工作;專業綜合改革;人才培養;課程教學

一、引言

為了引導高校主動適應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加強專業內涵建設,創新人才培養體制機制,著力打造專業辦學特色,大力提升人才培養水平,湖南省教育廳決定啟動實施普通高校“十二五”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1]湖南女子學院社會工作專業在“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實施中,按照明確定位、重視內涵、強化優勢和突出特色的原則,通過自主規劃學科建設方案和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推動了教學模式、課程設置、社會服務、教學管理等重要環節的綜合改革,提高了人才培養的整體水平,為我校建成教育理念先進、培養模式科學、專業特色鮮明的社會工作人才培養基地奠定了基礎。

二、建設措施

(一)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優化人才培養模式。項目團隊通過省內外廣泛調研,專家反復論證,對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一次大的修訂,并對相應課程進行了重組和調整。在專業定位上,立足湖南,面向全國,以社區社會工作和婦女社會工作為主要方向;在培養目標上,由單純培養“應用型人才”調整為培養多元化復合高級人才。社會工作人才培養方案體現了社會工作專業的實務性、專業性、職業性的特點,基本上已經形成了“一三四五”的人才培養模式,即一條主線,三個基點,四大課程模塊和五種能力。課程體系設置圍繞培養社會工作專業應用型女性人才的主線,緊緊抓住理論教學、技能訓練與社會實踐三個基點,形成公共通識教育課程、學科通識教育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含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專業拓展課)和集中實踐環節四個課程模塊,著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服務能力、創新能力、溝通能力等五種能力。

(二)加強教學團隊建設,提高師資隊伍的專業素養和實務能力。(1)要求所有專業教師均持有國家社會工作師職業資格證書,以適用專業教學的需要,使教師具有從事社會工作的職業素質。目前為止社工專業教師均取得了國家社會工作職業資格證,成為具有社工實務能力“雙師型”教師。(2)建立和完善了青年教師培養機制。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到社工機構掛職鍛煉或兼職工作,強化專業教師的社會工作經歷和實踐能力。現有兩位教師在社工機構一線從事社會工作實務。(3)開展校內、外學術交流資助。一方面支持專業教師參加各種學術會議和學術講座,進行學術交流,社會工作專業每位教師均參加了相關社會工作的學術會議或培訓,使教師及時掌握本專業學術前沿的最新動態和最新成果,緊跟學術發展和時代的步伐。另一方面邀請了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來院講學6人次。(4)建立了一整套聘請社會工作實務領域兼職教師的制度,在課程安排、經費安排、交通等服務方面進行了政策傾斜。讓社會工作實務骨干兼職擔任專業課教師,直接參與專業課教學或擔任青年教師技術導師,承擔實訓實習教學督導工作,對學生的階段性實習、畢業實習等實行雙督導(機構督導、學校督導)制度。(5)建立鼓勵教師申請各類課題和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的獎勵制度,并進行了年度檢查考核。

(三)完善課程體系建設,優化教學內容,提高授課質量。(1)調整了部分課程的開設。在大一學期開設了《成長小組》課程,讓學生逐步接觸社會工作專業方法,培養學生專業學習興趣,在大三開設了《項目策劃與管理》課程,大四增設了《社會工作實習與督導》課程,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強化學生的專業素養和職業素質。(2)扎實做了社會工作專業課程標準的修訂。根據社會工作發展趨勢,結合本校實際,將課程納入專業環境中進行系統的思考,明確課程在專業人才培養的地位和作用,突出課程的能力、知識、素質目標,切實做好課程標準的制定。目前已經做好了《社會工作概論》、《個案社會工作》、《團體社會工作》、《社區社會工作》18門等課程標準的修訂,以此構建具有我校特色及符合人才培養模式的課程標準體系。(3)抓好關鍵課程建設,培育優秀課程。根據本專業的特點和課程建設基礎,開展了優秀課程建設。經學校評比,《社區社會工作》課程已成為校級優秀課程。通過課程改革與建設,不斷提高課程教學質量。(4)突出技能訓練課程,開發實踐課程和活動課程,加大課程重組和整合的力度。完成了2012版人才培養方案的專業基礎課與專業核心課程實踐教學大綱的修訂和論證。結合我國職業化背景下社會工作的發展形勢,突出“實務性、職業性”內容的地位和作用。加大能力培養型課程的比例,突出社會工作操作性、實務性的培養和訓練,新增《活動設計》課程。(5)加強教材建設。學校立項批準了《社會學》規劃教材,并按正常進度組織編寫。規范教材選用制度,嚴格教材選用審核,使該專業選用近年出版的省級以上優秀教材和重點教材。選用近四年出版的新教材的比例占教材總數的80%以上。

(四)強化了實踐教學環節,面向職業化培養社會工作人才。(1)在教學計劃中增加必要的實踐教學環節。實踐教學累計學分(學時),不少于總學分(學時)的30%。在六個學期增加了階段(集中)性的專業實習,為期9周,學生畢業實習周數改為18周。第7學期開始啟動畢業論文選題工作,讓學生逐步介入教師科研課題中收集和熟悉資料,保證畢業論文質量。(2)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和開展各項大學生學科競賽、技能競賽。如省級“挑戰杯”比賽、全國社會工作論文或實務案例比賽、項目策劃比賽等,提高學生的實務技能。(3)加強校外社會工作實習基地建設。通過調研考察,該專業在廣州、深圳、長沙等已建立了9個實習基地,為階段性集中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組織編寫了階段性專業實習與畢業實習指導書,規范了實習要求。(4)著手籌建校內社會工作實驗室。完善已有的社會工作實驗室,通過申報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發展專項資金150多萬元,資金已到位,開始籌建新的社會工作專業實驗室。該實驗室的建成將在省內外更具專業性、現代性及先進性社會工作實驗室。(5)依托專業教研室創辦了仁澤社會工作機構。我系依托社會工作專業創辦了社會工作機構,這是深化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教學改革、培養適合社會管理創新人才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舉措,是高校教育服務社會、創新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的有效嘗試,為學生提供了實習實訓和就業的平臺,為學生進入社會工作職業具備前期準備。

(五)重視課程教學方法探索,實現教學手段多元化。(1)改革傳統的質量觀和教學觀,樹立“專業能力,學習能力,社會能力”全面發展的人才觀。深化教學研究、更新教學觀念,注重因材施教,在教學方式上由灌輸式向啟發式、參與式、討論式、案例式、項目式轉變,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培養模式上,實現由單一型人才培養向多樣化人才培養轉變;在教學內容上,注重教學內容與社會發展需求相符合,培養既具有扎實的專業技能,又具有持久個人發展潛力的高素質人才。(2)建立了社工實務項目與教學內容相對接的“服務學習”模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勇于探索和學以致用。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堂教學與專業技能相結合、教師科研與社會服務相結合,要求每個導師制下的學生小組須向系部申報一個社會工作實務項目,在導師的指導下,完成社會工作實務項目,促進實務項目與教學內容有效對接。(3)重視教學研究,實現科研與教學互動,“產學研”有效銜接。在課堂教學上要求教師將科研與教學相結合,及時把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將科研實踐、專業實踐和社會實踐有效結合,培養學生探索未知的興趣、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現已獲得省級教學研究項目2個,學生獲得湖南省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與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4個。去年我系推出社工專業改革校企合作橫向課題,向社工機構及同類高校,共同思考研究社會工作專業綜合改革。(4)以社會工作文化節為平臺、以國際社工日為契機,進一步提升專業能力。我系將社工文化節、國際社工日主題宣傳活動作為常態化的專業教學活動,借此機會和平臺,開展一些與社會工作相關的精品活動,比如個案情景劇的表演、高校社會工作團體論壇、課程專業實習成果展、社工實務項目策劃大賽等等,以此踐行社會工作專業精神,提升專業技能,展示社會工作專業教學成效,為校園文化增添色彩。(5)積極探索了考試內容和考試方式改革,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在考試內容上注重考察學生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及綜合素質。從考試形式上采取包括平時作業、課堂討論及回答問題、課程論文等多種方式,采用閉卷考試或開卷考試逐步建立由注重知識考核向注重能力考核的轉變,《成長小組》、《活動設計》等主要考察學生知識掌握和綜合分析能力。

(六)完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措施得力,執行嚴格。(1)成立了項目質量工程領導小組,穩步推進社工專業綜合改革進程。2012年5月湖南省教育廳《關于公布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二五”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的通知》(湘教通[2012]266號)后,社會工作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團隊就開始針對任務書承擔工作任務。學校成立了由校長任組長、教學校長任副組長、各教學單位和有關職能部門主要負責人組成的質量工程領導小組,認真貫徹落實教育部、湖南省教育廳有關文件精神,決定質量工程的重大方針和總體規劃。(2)學校、系部每年召開了社會工作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專項會議,制定了教學質量工程的相關配套文件,以保證質量工程建設的有效實施。我校先后修訂、制定了教學質量工程的相關配套文件,以保證質量工程建設的有效實施。2012年12月,學校召開了湖南省高校“十二五”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社會工作專業建設研討會,2013年3月,系部專門召開了湖南省“十二五”社會工作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研討會,今年4月1日,學校教務處又召開了社會工作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推進會,4月22日,學校召開了

2014年專業建設研討會,專門剖析了社會工作專業綜合改革,省教育廳高教處處長唐利斌、副處長楊承玖應邀出席,學校領導為項目的實施進行了分析指導,對項目進行把脈。項目實施的全過程接受了學校教務處的監督檢查,確保了綜合改革的有序進行。(3)加強了校系教研室教學督導,構建了三級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校系對教師的教學過程進行全面的檢查和監控,形成了教學質量的動態管理。教研室會同校系教學督導組織從聽課、評課,召開學生座談會,到每學期期末領導、同行、學生評價,以及不定期召開用人單位座談會等,對每位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水平進行綜合考察,有力地促進了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強化專業課程的考核工作,嚴格執行學校關于考查、考試的若干規定,堅持加強考紀、考風教育,對監考老師提出具體要求,保證了考試的嚴肅性。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科學完善,運行力度大,教師和學生的質量意識得到進一步增強,教師已經將教學質量的規范化要求內化為自覺的行動,優秀的教風和上進的學風已經形成。,全面提升我系教學質量及人才培養水平。

三、建設成效

(一)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得到進一步優化。完成

2012版社會工作人才培養方案及所有專業課程標準和實踐教學大綱的修訂、制定和論證工作。調整后的人才培養方案體現了以下四個方面的特點:一是突出女校特色。將女性主義理論、女性心理學、女性教育學、女性社會學等女性學課程納入專業建設,將女性主義的理念融入社會工作專業價值中,培養女大學生的 “四自”精神,樹立社會性別意識,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二是突出實踐特色。社會工作是一門實務性、操作性取向的專業,把“重實踐”放在人才培養工作的突出位置。新方案中,實踐類課程及環節的學分達到了40學分,實踐課時總量超過了800個小時,并將義工服務納入實踐學分,規定每個學期每個學生必須完成40個小時的義工。三是強化校企合作。拓寬育人渠道,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的多樣化。堅持“能力為本、服務社會、開放辦學”的理念,建立校企合作關系,以保證人才培養規格的崗位針對性和職業適應性,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嵌入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嘗試已取得初步成效。四是強化導師制度。對學生實行有針對性和責任性的教育和培養,注重社工人才的培養質量。每個社工學生在入學后,通過對師生雙向選擇,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一種“導學”關系,導師對學生進行專業、學業、就業、職業等指導,對學生創新性課題進行指導及開展社工實務項目進行督導,系里制定導師職責,有檢查有評估。

(二)社會工作專業平臺建設逐步提高,研究特色與成績不斷呈現。社會工作省級特色專業確定以后,結合社會學學科建設,學校領導深謀遠慮,精心規劃和指導,采取多項積極有力的措施,全力推進社會工作專業建設。通過不懈的努力,目前專業已逐漸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影響力,團隊領導者在科研、教學等方面起充分發揮了積極作用。兩年來,項目團隊的研究主要沿著家政學、女性學和社會工作學三個專業領域展開,在、課題申報和成果獎勵獲取方面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及國家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和中國家庭服務業協會委托項目2項,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

2項,省部級課題10項,教學改革課題3項,橫向課題2項;出版專著1部,32篇,其中CSSCI論文6篇,獲得省部級及其以上獎勵1項,校級獎2項。

(三)社會工作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成效明顯。通過建設,深化了教育教學改革,積極培養創新型、應用型人才,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學生成績、實踐動手能力、考證過級通過率穩步提高,在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學生的整體素質和綜合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高。一是學生學習成績不斷提高。學生對主要專業課程的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了,專業課的考試消除了不及格現象;二是學生實踐應用能力普遍提升。通過實踐性教學,尤其是“三課堂聯動、四階段遞進”的實習體系,學生的專業知識、實踐技能和綜合素質明顯提高,創新能力也普遍提高,課程論文、社會工作服務方案、項目策劃方案的質量均得以提高了;三是過級考證參與率和通過率都比較高。在英語四級考試,2011級61名學生中,通過率達到了85%,有

11人通過英語國家六級考試;國家計算機二級通過率32.5%,普通話二乙通過率98.6%,二甲39.4%;16人獲得會計證,6人獲得心理咨詢師證。四是學生積極參加課外科技、文化活動,并且成效顯著。有4個學生團隊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成功申報主持了湖南省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4項,教務處的社會實踐課題1項,有2名同學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在第十屆“挑戰杯”湖南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終審決賽中獲兩枚銅獎,陳韻同學組建的橋牌團隊獲全國橋牌賽冠軍,2名學生的論文在第五屆中國社會工作大學生論壇上進行宣讀;四川雅安抗震救災工作優秀志愿者1人,長沙市紅十字會四星級紅十字志愿者1人,雨花區福利院優秀志愿者3人,第二屆湖南省高校知識產權搶答賽團體優秀獎2人,湖南省“走進社工”個案情景劇大賽第一名,獲最佳劇本獎1個、最佳演員獎1名,湖南省高校大學生社工專業技能大賽獲團體二等獎。

(四)學生專業成長較快,綜合素質明顯提高。項目實施以來,社工專業學生的學習能力、反思能力、理解與同感能力、想象與創造能力、分析與總結能力在不斷提升,學習的過程也體現了他們的專業認同感和投入感的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普遍得到加強。

(五)理論聯系實際,“項目化”教學模式影響深遠。基于學校特色和本專業建設需要,我們在社會服務工作方面進行了以下探索,成果顯著:一是主持完成了兩項社會工作實務科研課題。2012年項目團隊主持完成了國家民政部的“從外生性嵌入到內生性根植:5.12震后恢復重建社會工作組織發展的實證研究”(11MZBBR059)和中國社會工作協會重點課題“社會工作促進災后民族地區農村社區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11SW0814),專業教師在社會工作介入災后重建、社會工作組織發展、民族地區農村社區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獲得了大量富有積極指導意義的研究成果,為決策者制定社會工作介入災后重建和民族地區社區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二是創建了“項目化”實踐教學模式。“項目化”實踐教學是師生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社會工作實務項目而進行的實踐教學活動,它既是一種課程模式,又是一種教學方法。通過項目(任務)驅動提高學生對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老師的指導下設計活動項目,帶著項目任務進行了課程實習。如“愛晚晴”社區孤寡老人項目、“快樂一小時”社區青少年項目、“反家暴”社區宣傳項目、雅安“壹樂園”兒童服務項目等,創新性的提出了“實習活動化、活動項目化、項目社會化”的課程實習“三化”新理念,讓學生“在行動中學習”,“在學習中行動”,培養社會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反思社會工作基本技巧。項目完成后可全面提高社工專業學生的能力水平和職業素質,具有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六)實踐教學體系基本形成。(1)構建了“三個課堂素質拓展”的橫向多元化實踐教學體系。“三個課堂”以學分制管理為紐帶,將第一、第二、第三課堂連成一體,第一課堂以引導性訓練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第二課堂以專業性活動引導學生自我發展,第三課堂以預設性項目激勵學生自覺成才,“三個課堂”聯動互補,構建起與理論教學相輔相成的“三個課堂聯動”的實踐教學體系,并把實踐教學活動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校內走向校外,拓展到機構企業甚至社會。(2)構建“四個階段能力遞進”的縱向立體式實習體系。我們按社會工作實習環節劃分為四個類別,即義工實踐、認知實習(課程實習)、專業實習、頂崗實習,基本形成了大一自發性義工服務與觀察實習,大二指導性義工服務與認知實習,大三自覺性義工服務與專業實習,大四頂崗實踐與畢業實習等四個階段,基本構建了“四個階段能力遞進”的縱向立體式實習體系。通過這些實習,使學生獲得專業價值、專業素養和專業技能。(3)建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在長沙、廣州、深圳、張家界、四川雅安等建立了比較穩定的社工專業實習基地,不斷推動了實習基地運作的制度化、規范化,提升實習基地的教學質量。制定比較完善的實綱、實習指導書、實習計劃等實習文件,并確保其具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提高學生從事社會工作的能力。(4)依托專業教研室創辦的仁澤社會工作機構,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目前我系專業機構在長沙開展了“愛晚晴”社區獨居孤寡老人服務項目、“快樂一小時”社區青少年服務項目、自閉癥兒童項目、多動癥兒童項目等,還在四川雅安天全建立了社工站,開展“壹樂園”兒童服務項目,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機構的創建促進了教師的實務能力和研究能力,解決了學生的專業學習、實習問題。學生對實踐課程保持著高度的熱情和興趣,學生在實踐課程里不斷地發現自己,展現自己,不斷地獲得一種學習的成就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5)專業實驗室建設初見成效。在學院規劃專業實驗室基礎上,完成申報了2014年中央財政支持社會工作專業實驗室建設,學校通過招投標后,將開展實驗室建設。社會工作多功能教學實驗室建成后,將是省內外最先進的專業教學觀察模擬實驗室及計算機輔助調查實驗室,既可以充分滿足我校社會工作專業實訓教學需求,同時還能帶動校企聯合,產學研合作,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實驗提供更為方便的平臺,為全面培養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工作展望

(1)繼續加強課程建設與改革。進一步完善課程設置,緊跟社會和行業需要,進一步明確專業核心課程與專業主干課程,并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整合與優化;突出能力培養型課程,開發實踐課程和活動課程,加大課程重組和整合的力度。選配好課程負責人和主講教師,建設兩門優質教學資源課程和試題庫建設。(2)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充分利用好中央財政支持社工專業實驗室建設,使實驗室真正發揮專業教學作用,確保各門課程的實踐性教學得以落實;充分利用好我校申報的民政部的社會工作人才支持“三區”計劃項目平臺,凸顯我校社會工作專業辦學實力與水平,發揮高校社會工作人才的輻射作用,提高學校的知名度與社會工作的認同度。(3)加大行業機構結合度,強化實習基地建設。對社會工作專業而言,實踐教學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建立穩定的實習教學基地,舉辦一次學校與機構參加的社會工作人才培養論壇,使實習與實踐教學安排不斷線,人才培養適合社會需求,并逐步加深加強校機合作,保障實踐教學得以順利進行。(4)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工作,建設好教學團隊。一是支持教師參加與社會工作教學有關的高水平的培訓,讓教師了解該專業行業的前沿信息和最新理論成果。二是繼續選派專職教師到社會工作機構掛職鍛煉,強化專業教師的社會工作經歷和實踐能力,努力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和“雙師型”教師比例。三是選聘兼職教師。建立一整套聘請社會工作實務領域兼職教師的制度,爭取在課程安排、經費安排、交通等服務方面進行政策傾斜。(5)抓好教材建設。堅持專業基礎課特別是關鍵課一律使用全國通用的水平高的國家教育部重點推薦的新近的高等學校課程教材,以確保主要課程的教學內容緊跟時代,體現本專業的最前沿的知識。針對我校社會工作專業實際,組織力量編撰出版一本社會工作實踐教學指導用書,完成教材《社會學》和《社區社會工作實務手冊》的編寫和出版工作。(6)支持教師科研與教研,加大對教學和科研成果的獎勵。目前,社會工作專業雖然已經取得了不少的科研立項、公開發表了一定數量的教學、科研論文,但總體來說,目前科研課題的檔次偏低,缺少高層次的科研、教研課題。科研成果獲獎數量不多、等級不高。按照項目實施方案,對與試點項目相關的科研、教研成果實施獎勵,引導科研團隊的成立并健康、穩定的發展。

五、結語

專業是高校人才培養的載體,是高校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立足點,其建設成果決定著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2]“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以加強專業建設為核心,以課程與教學資源建設為支撐,走提升內涵建設的發展道路, 從而全面推進專業教學改革。因此,我校社會工作專業作為湖南省普通高校“專業綜合改革試點”的高校之一,應該努力創造自身的專業特色,結合我省高校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工作要求,主動適應國家戰略和我省社會工作事業的發展需求,加強專業內涵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養水平,逐步把社會工作專業建設成為了同類院校一流的示范專業。

社會工作實踐論文:政法院校社會工作專業“六位一體”實踐教學模式研究

【摘 要】分析政法院校社會工作專業開展實踐教學的必要性,探索政法院校社會工作專業實施包括入學前實踐、課堂實踐、課程實踐、實驗室實踐、寒暑假實踐、畢業實踐六者之間互為一體、相互促進的“六位一體”實踐教學。

【關鍵詞】政法院校 社會工作專業 “六位一體”實踐教學模式

隨著政府購買社會服務力度的不斷加大,我國社會工作作為社會服務的重要承接主體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新的機遇同樣蘊含新的挑戰,即新形勢下對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的挑戰,亦即如何培養更多的優秀社會工作人才。高校關于人才的培養,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思想培養,二是理論培養,三是實踐培養。作為既重理論培養,又重實踐培養甚至實踐培養重于理論培養的社會工作專業,對學生的實踐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此,本文對政法院校社會工作專業的實踐培養提出一些拙見。

一、政法院校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的必要性

(一)實踐教學是諸多學科的必然環節。從宏觀上來講,高校關于人才的培養,既包括思想方面的培養,也包括理論方面和實踐方面的培養。如此可見,實踐方面的培養是我國人才培養體系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實際上,我國《教育法》也對學生的社會實踐進行保護,第四十七條明確提出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及社會組織等要對學校組織的實習和社會實踐活動提供幫助和便利。從微觀上來講,我國各學科的培養方案和教學方案都明確規定了實踐教學的時間和比例。因此,說實踐教學是各學科的必然教學環節是有理論根據和實踐根據的。

(二)實踐教學是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科特性所需。一般而言,任何一門學科都具有其學科特性,否則就不能稱其為一門學科。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科特性包含理念、方法等多個方面,本文僅從理念和方法兩個方面予以分析。社會工作堅持“助人自助”的專業理念。從理念特性可以看出,為達到“自助”的目標,首先得“助人”。這一“助人”的過程就要求專業社會工作者具備“助人”的能力,而這“助人”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需要經過專業訓練才能獲得的。這種專業訓練就需要通過實踐教學才能實現。從社會工作的方法特性來看,專業社工有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三大直接方法和社會工作行政、社會工作研究兩大間接方法。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社會工作行政明顯都建立在社會工作實踐基礎之上,即使是社會工作研究,有時也需深入實地獲取一手資料。顯然,社會工作方法上的特性更加需要社會工作者的實踐能力。

政法院校社會工作專業有其特殊性。政法院校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具有法律性、政治性和組織紀律性等特點,其實這也可以視為政法院校社會工作專業的特殊性。政法院校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同其他院校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不同,不少學生畢業后選擇在公、檢、法、司等司法領域工作。因此,政法院校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在理論教學方面就增加了不少的法律課程,而且注重對學生法律性、政治性和組織紀律性培養。法律性、政治性和組織紀律性的培養單靠理論教學是難以達到要求的,必須靠實踐教學、班級活動、校園活動等課外活動共同帶動。

(三)符合“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需求。隨著《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等文件的出臺,各地各部門也相繼出臺了相關辦法和措施,全國掀起了新一輪的創業高潮。加之我國當前加大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的力度,并且出臺了推進民辦社會工作機構的系列辦法,作為我國民非企業主體力量之一的社會工作機構迎來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社會工作機構的發展,需要大量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尤其是創業型社會工作人才。近幾年,我國雖然有不少社會工作專業的畢業生,但是真正加入到社會工作隊伍的較少,優先社會工作人才更少。因此,需要加強實踐教學,引導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加入到社會工作創業隊伍中來。

二、政法院校社會工作專業“六位一體”實踐教學模式的總體構想

(一)“六位一體”實踐教學模式的內涵。具體包括以下內容。

1.入學前實踐。入學前實踐指的是學生利用錄取之后和入學之前的假期,在所在地公、檢、法、司等政法系統,以及社區、社會工作機構進行入學前的實踐。這種實踐方式雖然在具體操作層面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對學生和對學校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對學生而言,首先是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和實踐能力,有利于提高其專業意識。其次,有利于學生進行專業選擇。經過實踐,學生可以根據實踐感受,決定是否選擇該專業,避免入學后的選擇困境。對于學校而言,一方面有利于對新錄取學生實際情況的掌握,另一方面這也可以成為學校的招生特色。

2.課堂實踐。課堂實踐指的是專業課教師利用上課的時間,加強對學生的實踐教學。這里以課程為例比較便于解釋。如講授個案工作的課堂,任課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模擬相關角色。又如講授小組工作的課堂,任課教師可以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組,然后由各組去承擔組別角色。當然這種分配方式可以選擇抽簽等多種方式。再如講授社區工作的課堂,任課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深入一線社區進行現場教學。課堂教學靈活多樣,需要任課教師具備較好的實踐教學能力和教學方法,充分引導學生加入到課堂實踐中來。

3.課程實踐。課程實踐指的是每門課程必須進行針對本課程特點的實踐活動。社會工作專業至少有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社會工作行政、社會工作研究、心理咨詢與方法、社會調查方法等方法課,還有婦女兒童社會工作、青少年社會工作、老年社會工作、學校社會工作、禁毒社會工作、企業社會工作等方法課,還有社會工作概論、社會學概論、法學概論等理論課。這些課程各具特點,因此需要有針對性的課程實踐,提高學生對課程理論的把握能力及實踐能力。

4.實驗室實踐。實驗室實踐指的是利用實驗室模擬社會工作情景,讓學生參與到其中來。實驗室看似是工科類的教學專利,其實不然,作為強調實踐教學的社會工作而言,也可以進行實驗室教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華東理工大學等諸多高校已經建立了社會工作實驗室。社會工作實驗室如同政法院校的模擬法庭一樣,目的就是讓學生身臨其境,切身體驗社會工作情景,感受社會工作的專業魅力。

5.寒暑假實踐。寒暑假實踐指的是學生利用寒暑假實踐,深入到相關專業領域進行實踐活動。寒暑假是一個相對集中的時間,學生可以利用學校建立的專業實踐基地進行實習,也可以自行聯系實踐基地實習。當然,這需要班主任和專業教師在假期前就做好工作安排,給學生布置假期實踐任務。這種方法有利于學生鞏固前一學期所學的理論知識,提高自身實踐能力。同時,有利于促進學生專業學習的連續性,避免因假期帶來的學習斷層。

6.畢業實踐。畢業實踐指的是利用一個到兩個學期的時間進行帶有總結性的實習活動。畢業實踐是學生所有學習和實踐的總結。畢業實踐的做法在各高校已經具備較好的基礎,在這里只提出一點,那就是處理好畢業實踐與畢業論文、實踐報告、就業等之間的關系,此處不做贅述。

(二)關系。具體分析如下。

1.六者之間互為一體。從入學前實踐到課堂實踐、課程實踐、實驗室實踐、寒暑假實踐,最后再到畢業實踐,看似多階段的實踐,實際上具有一定的內在邏輯性。入學前實踐、課堂實踐、課程實踐、實驗室實踐、寒暑假實踐、畢業實踐總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入學前、學習中和畢業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對應入學前實踐,第二階段對應課程實踐、課程實踐、實驗室實踐和寒暑假實踐,第三階段對應畢業實踐。三個階段存在一定的次序性,前一個階段為后一個階段打下基礎。因此,六者之間是一個有機統一體。

六者之間互相促進。第一階段的入學前實踐有利于第二階段的課堂實踐、課程實踐、實驗室實踐和寒暑假實踐,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實踐又有利于第三階段的實踐。在第二階段中,課堂實踐可以促進課程實踐、實驗室實踐和寒暑假實踐。同理,第二階段中的某一實踐也可以促進其他實踐。因此,六者之間不是相互制約的,而是相互促進的。

三、政法院校社會工作專業“六位一體”實踐教學模式的實現路徑

(一)學校層面:加強頂層設計。在我國現行行政體制之下,為確保各項政策的制定及措施的實施,必然離不開頂層設計這一環節。政法院校實行社會工作專業“六位一體”實踐教學模式,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尤其是“六位一體”實踐教學模式中的入學前實踐,這是一個較新的方式,若不加強頂層設計,后期工作難以開展。而且,實踐教學對內幾乎涉及學校所有部門,對外涉及實習基地及相關部門。具體來說,就是在學校層面要形成正式的文件,讓社會工作專業“六位一體”實踐教學模式有據可依,確保實踐教學工作的開展。其實,待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模式較為成熟時,也可復制推廣到其他專業中去。當然,學校層面也不只是制定單一的政策即可,還需要相關配套政策才能真正促進學校的教學改革和發展。這些配套的方案包括合理的職稱評審制度、教師考評機制、學生管理制度等。

(二)院系層面:負責制訂完善的實踐教學方案。相對于學校層面來說,院系層面才是真正的組織者和實施者,而且是溝通的橋梁,上要面對學校,下要面對教師和學生。在這里應重點強調的是,院系在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過程中的核心任務是要負責制訂完善的實踐教學方案。實踐教學涉及校內外的關系,對內涉及教務處、招生就業處、學生工作處、后勤處等多個部門,對外涉及實習基地管理及建立新的實習基地。實踐教學從內容上來說涉及六個階段,還涉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平衡機制。因此,院系一方面要聯系校內外相關部門,理順好行政層面的關系;另一方面,要組織專業教師及相關專家,對社會工作專業培養方案認真研究、不斷完善,制訂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實踐教學方案。

(三)教師層面:建立合理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教師考核評價機制。就教師層面來說,社會工作專業教師粗略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理論教學教師(當然也承擔實踐教學任務),第二類是實踐教學教師,亦可稱實踐指導老師,第三類是負責行政性事務的輔導員和班主任。三類教師各司其職,不斷提高自身專業水平,促進實踐教學的開展。不過,筆者更想強調的是,要建立合理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教師考核評價機制(輔導員和班主任一般有單行的考核機制)。無論是兼職實踐指導教師,還是專職實踐指導教師,均需形成良好的評價機制。當然這主要是學校的責任,不是教師個人的責任。當前,研究型教師和講授型教師如何評價一直是討論的熱點。加之當前很多學校設置了許多關于教師的“條條框框”,嚴重制約了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不利于教學活動以及新事物的發展。換句話說,有時候很多教師愿意去開展相關工作,但是基于制度的制約,他們也只能選擇放棄或者置之不理。

(四)學生層面:充分做好學生及其家長的思想工作。政法院校六位一體實踐教學的參與主體是學生,任何措施及方法的成效最后都在學生身上予以檢驗。“90后”大學生有個性鮮明、思想多元、熱情奔放的一面,但也有孤獨冷漠、自相矛盾、心理承受力偏低的一面。借用物理學上的術語來說,那就是他們這個群體的波動性非常大。面對這樣的一個群體,無論是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教學,抑或是學生管理工作,都需要改變思維,利用新的方式和方法開展學生工作。而且,“90后”大學生以獨生子女居多,以往那種單做學生工作不做學生家庭工作的方法已經不太適用,現在需要將學生工作延伸到學生家長那里,要取得家長的信任和支持。筆者在實踐中就見過不少這樣的家長,他們不理解學校的很多做法,認為他們的小孩是來學習的,不是來做其他事情或者受苦的,甚至批評學校的住宿條件太差。另外,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民生教育,不斷培養學生的民生情懷。這里所講的民生教育,是指對大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有關民生領域方面內容的教育。

(五)方法層面:充分運用社會工作自身的理論與方法開展實踐教學。社會工作是一門非常重視實踐的專業,社會工作自身包含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論和方法。也就是說,社會工作專業可以充分運用自身的理論與方法來指導和促進自身的實踐教學。這從表面上來看似乎存在邏輯上的問題,實際上這是專業自身特色決定的。社會工作擁有三大直接方法和兩大間接方法,既可以成為社會工作的專業方法,也可以成為社會工作實踐教學的方法。當然,除社會工作專業自身的理論與方法外,還可以綜合運用多種其他的方法,形成一個促進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的方法體系。

社會工作實踐論文: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的福建實踐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發展和社會思潮逐步多元化,青少年群體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問題青少年群體的數量在持續攀升,直接影響到社會安定穩定和長治久安,這就需要青少年事務社工的強力介入,不斷推動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的發展。

為加強對福建省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發展研究,筆者在全省各設區市團委的支持下,進行了深入、全面的問卷調查和實地走訪,具體情況如下:

針對福建省從事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專業人員狀況的調查問卷。發放120份問卷并回收84份有效問卷。設計26個題目,涉及基本個人信息、社工隊伍建設情況、加強隊伍建設建議等內容,覆蓋福州、廈門等從業人員較為集中地區;男性23人、占27.38%,女性61人、占72.62%。

針對各級社工管理人員的調查問卷。發放460份問卷并回收440份有效問卷。設計23個題目,覆蓋全省九個設區市,涉及到受調查對象的個人基本資料、本管轄區內的社會工作管理情況等方面的內容。

居民個人滿意度的調查問卷。發放560份問卷并回收527份有效問卷。設計14個題目,覆蓋全省九個設區市,涉及對現有從業人員及工作滿意度、對各級社工管理人員的滿意度、其他意見或建議等方面內容。

福建省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的現狀及從業人員的特點

近年來,福建省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得到較快發展,社工從業人員數量在不斷增加。截止2015年年初,有近5000人通過了全省社工專業等級考試。目前,來自各市縣的12355青少年服務中心、青少年宮等團屬組織的社工人員,構成全省青少年事務社工隊伍的主要來源。本省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從業人員,以女性居多,呈現出以下兩方面特點:

從業人員學歷層次高、專業背景強、政治面貌好。調查中,本科及以上學歷者占到86%以上,有78%以上的從業人員系社會工作或社會工作相關專業畢業,黨團員比率占到85%。其次,從業人員接受過系統培訓的比率較高,達72.62%。第三,總體滿意現有工作,有65.5%的從業人員滿意或基本滿意現在的工作。第四,從業人員工作領域寬廣,著力提供心理疏導、法律服務、權益維護、教育矯治、關系調試、困難救助、就業咨詢、創業輔導等方面工作。總之,福建省目前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從業人員綜合素質較高,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是一支有朝氣、有作為,傳遞“向上、向善”正能量的和諧社會建設生力軍。

相關從業人員少,力量單薄。據報道,截至2014年底,我國專門從事青少年事務社工的從業人員僅有約2萬人。與此同時,福建省本領域的專業人才也較為匱乏,制約相關工作的深入開展。其次,社會工作者獲得職稱總體水平較低,無職稱比率占到6成左右,大部分從業人員工作年限不足5年。第三,總體薪酬水平較低,有7成左右從業人員的月薪在3000元以下。第四,隊伍建設存在諸多的問題,如整體社會尊重度不夠、從業人員少、年齡結構不合理、性別結構不合理等。第五,職業未來較為迷茫,在被問及“是否繼續長期從事社工”問題時,只有少數人想長期從事本行業,有一半以上的人回答“說不準”;究其原因,薪酬待遇較低、社會尊重度低、發展前景不明朗、因從業人員數量少而工作壓力倍增。

福建省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發展的問題及原因

社會影響力不足,導致支持力度較低。由于本省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受多方因素制約,整體宣傳力度不足,導致相關工作的社會影響力和關注度不夠,缺少剛性政策的有力支持,已出臺相關的扶持政策措施缺乏可操作性。再者,政府資金投入缺位,制約了青少年事務社工的發展。當前,我省政府資金用于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的資金極其有限。資金保障不足、工作機制未理順、人才隊伍建設滯后是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其中,尤以資金保障問題最突出;此外,來自社會公益資金的支持力度不足。由于外圍宣傳不足,沒有形成品牌效應,導致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的社會知曉度較低,其重要性沒有被社會普遍認知,難以吸引社會公益資金的投入。

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的服務能力不足。青少年事務社工總量太少,無法滿足青少年的需求。全省青少年事務社工數量較少,青少年事務社工和全省6-25周歲青少年的比例約為1:15000,比率相差較大,遠遠無法滿足我省青少年的實際需求。與此同時,福建省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中,還突出地存在社工機構不足、服務覆蓋面小的問題,嚴重制約著本省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的深入展開;再者,社工隊伍建設存在問題,影響其服務績效發揮。由于職業前景較為迷茫,社會尊重度低,薪酬待遇低,導致從業人員流動性高。盡管省內多所高校開設社會學等社工相關的專業,但就業崗位相對較少,加之社會認可度低,大部分社工專業畢業生就業后極少從事社工的職業。

新形勢下加快推動福建省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發展

2014年,團中央、中央綜治委“預青”專項組等六部委共同出臺了《關于加強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爭取通過5年左右的努力,全國培養出20萬名的專業社工人才。共青團福建省委提出到2020年,擁有7000人左右的青少年事務社工規模。為此,福建省每年需新增相關從業人員1000余名,多層面積極推動工作的深入發展。

探索建立“財政支持為主、政府購買服務為輔”的工作模式。福建省政府投入此項工作的資金占比應在90%以上,才能維持相關工作的正常開展。為此,建議各級政府應常態化地安排經費,用于購買青少年社工服務項目,使財政支出成為社工機構主要的經費來源;其次,必須明確政府購買社工服務的范圍,分層次、有步驟推進政府購買服務。推動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的創新,大膽采用用者付費、補貼制等方式。加強機構準入審核,建立社工機構準入制度和主體多元、程序公正、科學標準的綜合評估制度體系。社工組織要加強自身建設,根據要求提供各種服務,自覺接受政府和社會輿論監督和評估;再者,有效發揮各級共青團組織在推進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中的作用。政府應傾斜性支持各級共青團組織,以項目招標的方式,向民間機構購買專業的社會工作服務。同時,通過加強實時督導與階段性評估,促進相關機構規范運營,促使各級共青團組織更多地向青少年福利服務發展的宏觀政策設計和管理的角度轉變。最后,要不斷拓展融資渠道,鼓勵社會資本不斷投入,加強資金使用的內部審核和外部監督,形成經費來源上“政府購買為主、社會資本有益補充”,實際工作中“政府輿論監督與行業自律相結合”的良好局面。政府還應制定捐贈免稅減稅政策,鼓勵實力雄厚的組織和個人的踴躍捐贈,逐步發展為社會募集資金。

加強對外宣傳,提升相關工作的社會知曉度和公眾認可度。宣傳工作要圍繞青少年社會工作的基本知識、重要會議活動和工作動態、個案成功經驗、各地典型方法和品牌項目的推介、先進集體或個人主要事跡介紹等方面來展開,不斷加以充實,力求宣傳有的放矢,務求實效。與此同時,強化宣傳要求。講求時效性,做到第一時間報道。凸出生動性、新穎性、保密性等;在新時期,要豐富宣傳媒介載體。在發揮好宣傳欄、電視廣播、報刊雜志等傳統宣傳陣地作用的同時,重視運用各類網絡新媒介,如開辟全省性的青少年事務工作專題網站、開通相關微博、微信公眾號,實現網絡平臺互動等,以迎合網絡信息化時代青少年的需求。此外,借鑒港澳和滬深等地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的成功經驗,在現有專職社工基礎上,鼓勵相關工作者考取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證書,并吸納進青少年事務社工隊伍,不斷提升青少年事務社工的社會影響力和美譽度。

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大力培育社會工作組織。要深入實際加強社工組織自身改革,推動建立學習型、知識型與創新型的社工組織。一是創新體制機制,變革驅動發展引入民間資本,嘗試創辦公益創投中心,促進各類型社會組織的孵化和成長;二是加強服務與監管,運用政策杠桿催生發展。同時,要盡快完善相關的法律規范,把公益性的社工組織逐步納入體制化發展軌道,對公益性社工組織進行分類管理,調動社會資本投入社會工作的積極性;三是依靠社工組織自身努力,內驅推動發展。積極推進社工組織的改革與發展,努力提升自我管理績效。與此同時,社工機構也要積極拓展多種籌資渠道,如在政策允許范圍內進行創收、開發特色服務項目吸引社會游資投入、通過合法途徑向社會募集公益資金等,促進社會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四是大力支持公益性民間組織的發展。在政府積極購買社會服務成為推動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發展主路徑的大背景下,努力發揮福建省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協會的積極作用。大力催生或培育民間社會服務組織,重點扶持非營利性、專業化服務機構的發展,建立起布局合理、結構優化、靈活多樣、服務專業的民間社會服務組織體系;五是構建起政府和社會力量共同支持的工作體系。疏通與問題青少年群體溝通的渠道,著力加強共青團12355服務臺建設。充分發揮社區和有關社會團體的積極作用,幫助青少年群體更好地融入社會之中。

加強制度保障建設,促進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發展。要建立健全相應的制度保障體系,保證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發展。首先,鼓勵從業人員考取相關資質和申報職稱,并將資質職稱等與相關福利待遇掛鉤,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績效薪酬制度體系。著力強化從業人員培訓考核,促進從業隊伍的專業化、專家化和職業化進程;其次,推進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督導的常態化進行。建議由福建省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協會牽頭,成立全省性的專家督導委員會,負責對全省從業人員的督導工作,逐步建立起標準化的督導體系,不斷推動隊伍專業化、專家化、職業化發展;再者,形成靈活多樣的從業人員管理機制。要形成社工站民主選舉和問責任免制度和社工考核辦法、實施細則和執行手冊等評估體系;引入社工和志愿者聯動發展的思路,鼓勵開展各類型的社會工作志愿服務活動,做好志愿者培訓工作。最后,重點加強社會工作組織負責人的培養。要注重政策導向,出臺鼓勵性的優惠政策,對全身心投入社工工作且作用發揮明顯的某些社工負責人,可以從提升薪酬待遇、推薦參加評先評優、創造更多高層次培訓機會等方面,加以激勵,使其留得住、扎得深、干得久、出得彩。

社會工作實踐論文:個案管理應用于信訪社會工作的實踐與研究

摘要: 個案管理方法針對信訪社會工作的特點,可以借助評估來規范服務過程、檢驗服務效果;通過工作者的角色轉變,尋求更好的工作思路;借鑒管理的特質,推進工作的有序開展。專業工作方法應用于本土性社會工作領域,以堅持社會工作公平正義的價值觀,把持助人自助與待人真誠的理念,運用資源動員與整合的系統策略,堅守嚴謹而不失關懷的人文科學性為依據,實現更優化的“嵌入”。

關鍵詞: 本土化; 個案管理; 信訪社會工作

專業社會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系統規范又不失靈活的工作方法和技巧受到社會的認可。但在我國特殊的制度模式和文化傳統影響下,專業社會工作在中國的推廣仍然存在一些阻礙,故此,社會工作本土化的探索十分必要。社會工作本土化需要在本土性社會工作的現實基礎上,探索融入社會工作專業價值、專業工作方法和處遇技巧,從而形成兩者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本土服務模式。

基于基層信訪工作實踐,筆者進入N地區辦事處信訪辦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參與觀察。觀察工作人員的接待過程及整個互動過程,并完成觀察記錄。期間共收集13個個案,其中互動三次及以上的5個。此外,還針對個案的歷史檔案做文獻研究,全面剖析該信訪對象的多方面信息和機構工作過程,并從中選取4個互動三次以上、涉及問題領域各異但有代表性的案例進行討論。還對機構2位全職信訪工作者進行半結構式訪談,了解工作者所秉承的倫理價值、采用的方法技巧、面對的工作環境等信息。本文從社會工作本土化的視角出發,探索個案管理方法應用于信訪社會工作的可行性。即:個案管理的理念、程序、方法如何應用于信訪社會工作?個案管理的應用會給信訪社會工作帶來哪些變化,能否起到推動信訪工作革新的作用?

一、傳統信訪工作及其弊端

信訪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采用書信、電子郵件、傳真、電話、走訪等形式,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依法由有關行政機關處理的活動。在實際工作中,信訪工作面對的問題主要包括兩類。一是按照現行國家《信訪條例》規定,屬于信訪問題的信訪事項。二是非信訪事項,但屬于基層矛盾調處范圍內的,需要行政機關參與協調處理的問題。信訪作為基層群眾訴求表達渠道和權利維護手段,在一定時期內起到了社會“安全閥”和“減震器”的作用。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少制度設計、工作方法上的問題也迅速凸顯出來,擇機訪(指上訪者選擇重要節日、會議期間到各級政府及其相關部門上訪的行為)、群體訪(指具有相同訴求的上訪群體有組織、有目的地聚集,共同到各級政府及其相關部門上訪的行為)等表現形式層出不窮。

對傳統信訪工作弊端的厘清,是尋求社會工作介入信訪的現實背景。梳理眾多學者的觀點,可以看到傳統信訪工作的弊端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價值的非中立性。一方面受制于信訪制度核心價值的政府權威取向,信訪部門從政治思想教育的角度出發,將自身工作性質定位成“上傳下達”的中轉站,使得一些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針對上訪者的“圍追堵截”時有發生。[1]另一方面表現為信訪部門對案主信息的掌握缺乏客觀性和全面性,導致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對上訪者常帶有負面評價,[2]這顯然不利于問題公平公正的解決。價值的非中立性直接影響到專業關系的建立,成為了工作者和來訪者之間達成相互信任的最大障礙。

其次,工作方法簡單粗暴。一方面,傳統信訪工作存在程序不夠完善、工作方法簡單粗糙、信訪渠道過窄等問題。另一方面,傳統信訪工作“一事一議”的原則容易導致工作者過度重視上訪者的訴求本身,[3]而忽視其個人經歷、家庭關系和所處的環境系統,從而使問題得不到根本解決,并易于引發重訪。可見,傳統信訪工作方法缺乏科學性,更沒有自我完善的能力,這也就必然導致了其僵化和矛盾重重的現狀。

再次,工作者的非專業性。在很多本土性社會工作中,工作者隊伍能力不足和缺乏專業知識是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原因。曹彥從工作者的專業素質方面考慮認為,信訪工作者的非專職化和非專業化,會導致他們缺少科學工作方法的指導,僅從經驗層面出發處理問題,難免出現片面性的問題,[4]最終難以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最后,可用資源供需不平衡。多數上訪者都希望通過信訪渠道獲得實際利益,但問題就在于傳統信訪渠道所能提供的資源不足以滿足持續擴大的需求量。[5]這種供需的不平衡深深制約著信訪工作的發展,其原因是工作者不但沒有給予資源的權利,也沒有全面鏈接資源、調配資源的能力。這還會誘發工作者和上訪者之間的信任缺失,十分不利于工作的推進與問題的解決。

二、社會工作個案管理方法及其應用

社會工作個案管理是由專業社會工作人員評估案主及其家人的需要,適當安排、協調、監督、評估及倡導多元的服務,以滿足特殊案主多重需要的一種提供服務的方式。個案管理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從整合視角出發的社會工作專業方法。在個案管理中,工作者的角色在不斷變換,可以充當倡導者、經紀人、協調者、輔導員、解決問題者,等等,這就對從事個案管理的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按服務輸送方式來劃分,個案管理可劃分為“角色為本”“組織為本”和“責任為本”三種模式。其中組織為本的模式注重為服務對象提供一站式的服務,對服務對象進行多面向的評估,制定并且檢查整個服務計劃。管理員的職責從協調各項服務到領導一個團隊,為服務對象提供服務。社會工作個案管理講求從案主水平干預和環境系統水平干預兩個面向出發。從案主干預出發,按照社會工作通用過程作為指導開展工作,并且注重協調和監控服務發送過程、為案主主張權利和資源,并且重視評估。從環境系統水平干預,需要通過分析環境的優劣、描繪想要達到的結果、選擇改善的策略并且持續修改策略和結果的過程來完成個案管理。[6-7]

我國關于個案管理的理論研究成果較少,實務研究也十分有限,現存研究主要集中在社區老年人照顧、戒毒、社會救助、社區矯正、醫務社工及災害應激介入等領域。[8-12]以探索性研究為主,多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表現出社會工作個案管理的方法已經開始在多個微觀社會工作實踐領域得到重視與應用,但模式歸納和方法分析還比較缺乏。在實際工作中,工作者多偏向于從案主層面出發,究其原因是,工作者缺乏足夠的權威、資源與影響力來改變既有的政策環境和組織環境。

三、個案管理應用于信訪

社會工作實踐領域的探索筆者在為期三個月的時間中,進入到N地區辦事處信訪工作辦公室,對辦公室工作者進行了半結構式訪談。并在此期間參與機構科務會、初訪接待、重訪接待、集體訪接待及社區下訪、聯席會議、敏感時期重點人看護等工作。每周回顧反思參與觀察過程,并做好參與觀察記錄。

觀察發現,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信訪工作中,雖然各類問題較為突出,但工作理念、方法、技巧的轉變和革新已經悄然開始。工作者所運用的特殊矛盾化解機制就來源于長期的實踐探索。這種在應對范圍和應對機制上區別于傳統意義信訪工作的工作模式,是一種典型的本土性社會工作。將繼續探討的是個案管理如何“嵌入”其中,并產生應用價值。表1所列內容為后文分析中所列舉的個案案主及其基本情況。

案主為時期上山下鄉的知青,回到本市后,在插隊期間的工齡不被計算,要求享受本市職工退休醫療及社會保障案主退休后社會保障水平低,生活困難,兒媳失業在家,家庭生活壓力大,案主為群體訪組織者和領導者

新一年度,適合案主的醫保政策從農民合作醫療轉為了職工醫療保險,這一改變導致他只有在醫療費用達到1 800元之后,再消費的部分才可以得到報銷,但按原有政策,他可以得到直接給付的每年2 000元醫療費用,來訪要求政府解決實際生活困難案主為物業農民職工,工資水平低,配偶無工作,孩子在上學,更加雪上加霜的問題是,他的妻子在春節過后查出得了重病,他的工資面對高額的醫療費用可謂杯水車薪

案主所居住地區面臨拆遷,近幾年私搭亂建現象嚴重,案主鄰居李某在沒有得到吳家允許的情況下拆除吳家的三七墻,貼著吳家起了小二層,也就侵占了半米的排水距離,致使一旦下雨,從李家屋頂流下的雨水就會直接侵入吳家院子,至此兩家反目,鄰里糾紛無法調和,吳某要求相關部門拆除李家違建,恢復原樣案主表現激烈,情緒激動,揚言如果得不到解決,就要采取激烈手段

案主所居住房屋為“村改居”住房,因為房屋漏水,無人負責而前來上訪

事后了解到,案主家庭經濟狀況不好,與鄰里也存在長期的矛盾,物業并非推脫,但期間修理了兩次沒有起效

(一)信訪社會工作的特點及其與個案管理理念的契合信訪社會工作具有涉及范圍廣泛性、復雜性和邊緣性的特點。廣泛性體現在涉及領域的廣泛性,包括拆遷遺留問題、社會保障、社會救濟、物業糾紛、鄰里矛盾、干群矛盾、工作糾紛、政策咨詢等。復雜性表現為兩個方面。首先,信訪社會工作處理的問題多數涉及不同利益主體,難以制衡。其次,信訪社會工作的問題多為歷史遺留問題,需要縱觀分析,“一事一議”很難根治問題。邊緣性是信訪社會工作最突出的特點,這和我國現行體制有很大關系。第一,由于政府職能部門的職權不清晰,致使很多問題可以由信訪解決,也可以不歸信訪解決,出現了一種“解決是情分,不解決是本分”的說法。第二,信訪社會工作中時常出現工作范圍和政策、法律的邊緣相交叉現象,這使得工作變得異常困難,通常需要等待時機、等待政策和法律的完善。例如,案主A的問題表現為知識青年響應號召“上山下鄉”,退休后回到城市,不能享受醫保政策。這可以進一步概括為政策修改后,與原政策不銜接,傷及個體利益的問題。這一個案在處理上,只停留在無法承諾、短時期內無法改變的勸解。在基層沒有得到良好調處的情況下,發生了群體訪和越級訪的情況。這也真實地體現出關乎政策、關乎制度、同樣關乎個體利益的信訪社會工作對更具靈活性、綜融方法的迫切需求。

信訪社會工作的廣泛性、復雜性和邊緣性特點就要求從個別化的需求出發,選取恰當且富于變化的工作方法。相應地,個案管理的方法注重通過對現實環境的分析、對預期結果的描述、制定個案計劃、幫案主鏈接各種資源并在過程中不斷修訂計劃和策略的方式來完成個案工作。從理念上看,個案管理不光涉及案主自身,還強調對其家庭關系、社會職業關系、社區關系的工作,系統的工作可以幫助案主從心理、身體、社會支持多方面得到改善。所以個案管理的方法應用于信訪社會工作是符合實際需要的。(二)開展多面向評估與記錄的重要性在專業社會工作的研究中,學者們多將關系建立階段的來訪者特點概括為:主動求助性、情緒低落、面對問題的復雜性和對工作目標達成的迷茫性。[13]而信訪社會工作中的工作對象有其區別于專業社會工作來訪者的鮮明特點。

信訪社會工作中,多數來訪者可歸入傳統意義上的弱勢群體范疇。例如,案主B,為每年1 800元的醫保報銷起點而備受壓力,進而質疑醫保政策。案主C因鄰里糾紛得不到解決就揚言要“自殺”。類似來訪者屢見不鮮,集中體現了他們的生活狀況與心理特征。從年齡上看,來訪者以中老年人居多。從社會地位上看,他們普遍處于社會的底層,失業、無業、退休的現實情況致使他們通過勞動獲取資源的能力較弱,進一步表現為收入低、文化水平低、社會認同度低且缺乏向上流動的條件。在這樣的生活狀況下,來訪者普遍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或情緒困擾,多體現為焦慮、抑郁、敏感多疑、暴躁易怒等。更有一些來訪者有特殊的經歷,例如離異、坐牢、經歷過重大災難,這使他們在心理上有一定的“反社會”傾向。

可以看到,針對信訪社會工作的案主,開展個案管理所提倡的多面向的前攝性評估是十分必要的。有效的前攝性評估可以使工作者對案主的身體狀況、心理狀態、婚姻家庭、經濟收入、社會化水平等多項指標進行掌握。這不但為后續工作中服務目標的設定和服務計劃制定打下基礎,更為服務效果的評估做好前測。

在后續的工作過程中,過程評估和結案時的影響性評估也是個案管理過程效能的重要評定依據。很多信訪社會工作的個案之所以會持續很長時間,進展渺茫,其重要原因就是沒有應用良好的跟進和評估制度來將個案進行良好的梳理。評估的過程可以成為個案推進的動力,起到監測的效果,還為整個工作過程起到指導作用。評估還為個案的結案提供依據。一個完整的指標體系,不但可以在接案之初就讓案主和工作者清晰大體的服務路徑,使案主有一定的期待范圍,從而預防由于現實與期待的差距所誘發的纏訪(指上訪者反復多次為同一信訪事項到各級政府及其相關部門上訪的行為)和鬧訪(指上訪者在信訪事項處理過程中,采取過激言行以期滿足訴求的一系列行為),還可以使個案的結束時點清晰可斷,有助于信訪社會工作的規范化。信訪社會工作已經建成了市區兩級的網絡平臺,隨著個案管理經驗在信訪社會工作領域的積累,經過匿名化處理的個案記錄可以在已經建成的信訪工作平臺進行共享。這樣,在這一領域范圍內可為更多類似問題的處理提供依據。(三)工作者角色在服務過程中的變換專業社會工作者是受過社會工作專業訓練、在工作中遵守社會工作倫理與價值并且運用專業方法開展工作的。他們所在的機構大都獨立于政府之外,期望和案主之間建立起一種真誠的專業關系。而信訪社會工作者與案主的關系及與政府的關系都與專業社會工作中的工作者存在明顯區別。現階段我國的信訪社會工作者從職業類型看,屬于國家公職人員,需要有一定的政治立場和職業責任。從閱歷上看,他們大都擁有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并且“了解情況”。這種閱歷讓他們掌握多方的資源,做起工作來表現得游刃有余。如果將這種處理問題的策略從角色變換的角度進行分析和規劃,可能會為信訪社會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在個案管理中,工作者的角色需要在服務過程中不斷變換,這和信訪社會工作的實踐十分契合。在現實工作中,正是因為信訪社會工作者需要處理好和政府、案主本人及其家庭成員、案主單位、所在社區、住所物業公司等一系列利益相關方的關系,所以其角色也要不斷變換。例如,在處理案主D的個案中,案主因為房屋漏水,無人負責而前來上訪。但隨后工作者就了解到案主家庭經濟狀況不好、與鄰里也存在長期的矛盾、物業修理了兩次沒有起效等情況后,首先安撫案主的情緒。在隨后的跟進中,一方面聯系鄰居和物業共同商議防水修理問題,另一方面幫助案主妻子聯系社保所,為其介紹可就業的崗位,這樣使得個案得到良好的處理。可以看到,在某一個案中,信訪社會工作者的角色會不斷發生變化。這一角色可以是政策變革的倡導者、服務鏈接的協調者、案主能力挖掘的使能者、面對案主實際困難的問題解決者,等等。可以想見,如果信訪社會工作者在服務中有意識地針對每一個個案,有意識扮演自己可以充當的角色,那么服務的效率將必然得到提升。(四)從協調各項服務到領導一個團隊在專業的個案工作中,社會工作者所秉持的價值是“同案主一起工作”,這使得專業關系因為工作者真誠、接納、平等的態度而變得易于建立。工作者從“人在情境中”出發,幫助案主鏈接各方面的資源,充當協調者的角色,去完善案主的網絡支持系統。但在信訪社會工作中,由于案主訴求的明確和迫切,工作者同案主的關系建立,單純憑借對案主的接納、包容、支持、陪伴和同理心顯然是不牢固的。要得到案主的信任,需要工作者在建立真誠專業關系的同時,運用個案管理的方法,為案主建立一個平臺,協調好各相關利益主體。很多情況下,還需要工作者充當管理者的角色,整合資源,領導各利益主體,就個案情況組成一個工作團隊,責權分明,有效溝通,彼此協調,從而促進問題的解決。

在信訪社會工作中,聯席會議制度就是一種可供參考的工作方法。在接案之初,信訪部門就個案現實情況協調各相關部門參與聯席會議討論,從多維度、多利益主體的角度分別剖析、評估,擬定應對方案和實施路徑。在后續工作中,由于聯席會議探討充分,各相關部門都對這一問題達到了解的程度,對自身的支持方式也比較清晰,有利于后繼的溝通與協作。當然,個案管理是一個過程,問題的解決不可能一蹴而就,團隊服務構架的搭建在整個工作過程中都是資源提供的網絡。在個案C中,案主與鄰居鄰里不和,緣起是雙方的房屋改造都沒有達成相互的諒解。在單方面工作無法溝通的情況下,工作者組織聯席會議,邀請城建部門、司法部門、案主及其鄰居、所在社區工作者來進行協商。在會議中,工作者引導各方從房屋的丈量、雙方權責的劃定、鄰里關系的修復、家庭問題的調查幾方面進行了澄清,陪伴現場情緒激動的案主進行了情緒的宣泄,最終商定了問題解決的路徑。

可見,個案管理的方法應用于信訪社會工作,需要工作者在必要時充當管理者,領導一個團隊一同工作。不僅調動服務對象參與,還協調各主體參與。賦予信訪工作者調動資源的能力,從而避免因為資源輻射不足而限制個案的推進。這也充分體現了信訪社會工作橋梁和平臺的特殊作用。

四、結論與反思

信訪社會工作來源于社會工作本土化趨勢與傳統信訪工作僵化落后的雙重背景之下,由于看到專業社會工作與傳統信訪工作的現實契合性,政府和社會工作學者開始探討信訪社會工作的可行路徑。

首先,信訪社會工作需要做的是借鑒社會工作的價值觀、方法和技巧,使被動工作開始向主動工作轉變、專業技術方法代替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賦有社會工作價值觀的第三方立場同樣取代了政府職能。[4,5,14]在工作中對案主采取平等、尊重、接納、非評判態度,對其信息保密,給予聆聽與疏導,注重過程中同理心表達,協助其協調社會關系和整合資源。

其次,著力搭建起政府與上訪者之間的溝通橋梁。張明鎖和杜曉楠通過對鄭州市“萬警進社區”活動及信訪工作的“義馬模式”進行分析認為,在信訪工作中完善民眾訴求渠道是重要且必要的,引入社會工作方法是建立健全民眾訴求表達渠道的可行性路徑。[15]信訪工作中遭受“污名化”的案主往往對法律失去信心,對政府失去信任。社工要做的是幫助他們重新建立與社區的聯系,讓他們能夠參加各類社會活動。

個案管理的方法應用于信訪社會工作實踐,其程序、方法和理念都有良好的適切性。針對信訪社會工作具有工作范圍廣泛、復雜性和邊緣性的特點,個案管理針對每個個案提供從接案、評估、設定目標、工作計劃、檢查與再評估的系統服務,符合實際需求。個案管理使用多階段評估,在信訪社會工作中,一方面有利于通過規范服務,更清晰地梳理服務過程,也為案例總結存檔,并為類似個案提供借鑒創造良好的基礎。借鑒個案管理中注重工作者角色轉換的思路,為信訪社會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基于信訪社會工作中聯席會議等方法與個案管理的結合,研究建立更多有效的服務策略,整合和調配資源,可以有效解決信訪社會工作中資源供需不平衡的問題。不僅如此,個案管理的規范性與系統性可以一改信訪社會工作中工作方法簡單粗暴的問題,在實踐中不斷提升工作者的專業性。在看到個案管理方法應用于信訪社會工作實踐所具有的優勢與意義的同時,還應當認識到本土化社會工作在借鑒專業社會工作方法時的“彈性”。不可以生拉硬拽,過分推崇專業社會工作方法,也不可躊躇不前,否認本土化社會工作借鑒好方法、好技巧的可能性。

合理的借鑒與應用需要把握社會工作公平正義的價值觀、助人自助與待人真誠的理念、資源動員與整合的系統策略、嚴謹而不失關懷的人文科學性。對社會工作本土化之路的摸索中,在方法借鑒與理念綜融的實操應用外,對社會工作本源的回應, 對服務對象生活環境系統的改善與充權,對社會政策倡導和社會福利體系完善中應當承擔的角色和可發揮作用的思考,對社會制度的革新與體系性建設更是社會工作者的使命和價值所在。社會工作者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腳踏實地;加深對國情、社情的理解,豐富自己,推動社會福利事業和社會工作實踐的發展。

社會工作實踐論文:政法院校社會工作專業畢業實踐研究

【摘 要】政法院校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具有法律性、政治性和組織紀律性等特殊性,在畢業實踐中存在多數集中于政法部門、缺乏專門的畢業實踐指導、專業實踐偏少等問題。因此,應建立符合政法院校社會工作專業實情的畢業實踐機制,實行專業化的指導,將畢業實踐與畢業論文撰寫和未來就業結合起來。

【關鍵詞】政法院校 社會工作專業 畢業實踐 司法社工

目前,我國有200多所學校開設了社會工作專業。在我國學歷層次結構中,社會工作已經涵蓋了中專、大專、本科、碩士、博士各學歷層次,甚至有不少學校已經開始招收社會工作方向的博士后,如北京大學等。在全國200多所開設社會工作專業的學校中,不同層次的學校開設的社會工作專業在課程設置、培養方案等方面也不同。當然,不同的學校類別開設的社會工作在課程設置、培養方案等方面也不盡相同。如綜合性院校開設的社會工作專業往往傾向于培養綜合性社會工作人才,民族院校則更傾向于培養民族社會工作人才,醫學院校則更傾向于培養醫療社會工作人才,政法院校則更傾向于培養司法社會工作人才。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無論是培養層次的不同,還是培養院校的不同,社會工作實踐教學都是社會工作人才培養中不可或缺的內容。社會工作實踐教學按照教學階段來分,包括課堂實踐、課程實踐、實驗室實踐、寒暑假實踐、畢業實踐等各個階段。社會工作實踐教學按照大的行業來分,包括政府相關部門、社區、社會組織(尤其是專業社會工作機構)、企業等幾大行業的實踐。社會工作實踐教學按照具體的領域或者說按照課程設置來分,包括婦女兒童社會工作、青少年社會工作、老年社會工作、殘疾人社會工作、社區社會工作、企業社會工作、禁毒社會工作等方面的實踐。因此,社會工作實踐教學不僅重要,而且包含非常豐富的內容。本文結合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以及當前的研究情況,以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為例,研究政法院校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中的畢業實踐問題。

一、政法院校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特殊性

(一)法律性。政法院校的學生正因為這個“法”字,使得其各方面披上了“法”的外衣。這是因為:首先,政法院校的學生以法學類專業學生居多,如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的法學類專業學生占學生總人數的90%以上,其中純粹的法學類專業如法律事務、貿易法律、東盟法律、律師助理等專業就占差不多40%,法學類相關專業如法律文秘、司法信息技術、司法警察、刑事執行等專業占了近60%。其次,政法院校往往比非政法院校的非法學類專業開設了更多的法學類課程,如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的非法學類專業社會工作、社區管理與服務、市場營銷、計算機網絡技術等專業均開設了法學類專業。最后,非法學類專業學生生活在以法學類專業學生為主的校園,非法學類專業學生耳濡目染往往也“法律化”。正因為上述幾個方面的原因,政法院校社會工作專業學生較非政法院校社會工作專業學生而言,多了“法律性”這一層外衣。

(二)政治性。政法院校的學生正如因為“法”字而披上“法”的外衣一樣,也因為“政”字而披上了“政”的外衣,即政治性。這是因為:首先,政法院校學生的政治性有其歷史的原因,即政法院校產生的目的就是培養政法干部。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就是在原來的廣西政法干校的基礎上成立,進而與廣西司法學校合并而成。政法院校的歷史性證明了政府院校的政治性。其次,政法院校學生的政治性有其現實的原因,即政法院校較非政法院校而言更注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生手冊明文規定,每周二下午各班分別召開主體班會,并且由學校學生處、團委統一擬定班會的主題。最后,我國一向重視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共中央、國務院多次下發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關文件。綜上所述,政法院校社會工作專業學生較非政法院校社會工作專業學生而言,又多了“政治性”這一層外衣。

(三)組織紀律性。政法院校的學生因為其特有的“法律性”和較強的“政治性”,使得其本身又具有較強的“組織紀律性”。以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為例。首先,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所有學生均實行半封閉式管理。具體來說,每天早上實行早操制度,阻止學生睡懶覺的行為。每天晚上10點以后開始晚檢,杜絕學生深夜外出或夜不歸宿的行為。其次,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警察類專業學生實行軍事化管理。即早、中、晚均要出勤,而且早上要拉練,下午或晚上要進行軍事訓練。最后,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的學生(包括警察類專業學生和非警察類專業學生)經常外派執行執勤、安保等警務任務,有效提升學生的個人素質,特別是專業素質和組織紀律性。因此,在這種大環境下,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社會工作專業學生表現其更強組織紀律性的一面。

政法院校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具有法律性、政治性、組織紀律性等特點,當然也具有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一般特點。這些特點綜合影響政法院校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畢業實踐。

二、政法院校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畢業實踐存在的問題

(一)實踐內容:專業實踐偏少。在各專業的畢業實踐中,專業實踐偏少,這是一個難以避免的通病。政法院校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在畢業實踐中也難以避免專業實踐偏少這個通病。對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畢業實踐調查發現,他們最多的是類似“我們沒有實習到什么,根本沒有專業方面的內容”這樣的回答。造成這種專業實踐偏少的深層次原因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實踐領域方面的問題。政法院校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畢業實踐領域首選應該是司法社會工作領域,其次是專業社會工作機構或社會組織,再次是社會工作相關領域。但現實情況卻是大多數學生選擇了非社會工作機構或社會組織。這直接影響專業實踐的專業性。第二,政法院校社會工作專業學生自身的問題。即學生自身專業知識積累不夠,即使是在社會工作專業機構或相關領域進行畢業實踐,專業知識的欠缺使得其難以融入工作。第三,畢業實踐的時間偏短。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畢業實踐為三到六個月,實踐單位往往因為其時間太短而不愿意花費太多的精力在實習生身上。當然,社會工作專業本身社會認可度偏低,除專業社會工作機構之外,其他領域對社會工作的了解甚少。這些綜合因素影響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專業實踐偏少。

(二)實踐領域:多數在政法部門。從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畢業實踐及畢業后的工作情況來看,他們大都傾向于選擇政法部門,即公安、檢察院、法院、司法局等部門。即使不選擇政法部門進行畢業實踐,大多數學生也選擇在企業進行畢業實踐。每屆只有一到兩個學生選擇在專業社會工作機構進行畢業實踐,畢業后留在專業社會工作機構工作的每屆也就一兩個學生。之所以選擇在政法部門進行畢業實踐,筆者認為是由前所述政法院校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法律性”所影響的。其他的選擇在企業進行實習,筆者認為他們更多的是基于經濟待遇方面的考慮。而真正留在專業社會工作機構實踐的學生,則是真正出于對社會工作專業的熱愛和社會工作價值觀的認同。

(三)實踐指導:缺乏專門的指導機制。社會工作本身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也是一個實踐性非常強的職業。社會工作實踐教學按照包含了課堂實踐、課程實踐、實驗室實踐、寒暑假實踐、畢業實踐等各個階段。社會工作畢業實踐是社會工作所有實踐中最重要的一環,是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總結提升的階段。就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來看,首先缺乏的是實踐教學的指導機制,尤其是畢業實踐的指導機制。具體體現在:指導老師如何安排、指導老師指導學生畢業實踐如何計算酬勞、指導老師指導學生實踐的評價機制等。其次是缺乏社會工作專業教師。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社會工作專業自2010年開設,而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則開設有近十年的歷史,目前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的教師僅有一人,專業教師極其缺乏,嚴重影響社會工作專業的發展。

(四)與畢業論文關系:脫離畢業論文。現在對于大專學歷層次的畢業生,到底是寫畢業論文,還是寫畢業設計,一直是高職學校及教師們所討論的問題。其實,不管是寫畢業論文,還是寫畢業設計,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畢業論文應該與畢業實踐緊密結合,這樣才能真正將專業知識運用于實踐,在實踐中提升對專業知識的把握和理解。但是,如前所述,首先,大部分社會工作專業學生都在非專業領域實踐。其次,即使是在社會工作專業領域進行畢業實踐,各社會工作專業學生也未能將畢業論文與畢業實踐很好的結合。最后,各社會工作專業學生更多的是被動選擇學校給予的參考選題,而不是主動根據自己的專長、興趣等進行選題。就筆者近幾年所指導的30余位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畢業論文的實踐情況來看,真正將畢業論文與畢業實踐結合的學生不超過10%。

三、促進政法院校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畢業實踐的對策

(一)實踐機制:符合實情的畢業實踐機制。良好的機制是社會工作各類實踐良性運行的根本保證。首先,應根據政法院校的實際情況,建立符合政法院校社會工作專業特色的一整套實踐機制,并且要將畢業實踐作為這一整套實踐機制的重點內容。社會工作專業這一整套機制應納入專業培養方案,以明確的文件形式加以規定。其次,要明確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畢業實踐的經費支持機制。社會工作專業的實踐性特征要求一定的經費作為支撐。再次,要制定實習基地建設機制。一方面要加強對現有實習基地的建設,另一方面要繼續建立新的實習基地,充分發揮實習基地對理論教學的輔助作用。實習基地的建設要實行動態管理,避免只建不用的狀態。第四,實行彈性的畢業實踐機制。根據當前高職院校的畢業實踐情況來看,畢業實踐一般為三個月到一年不等,政法院校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畢業實踐應根據實情進行調整,建議不低于半年的畢業實踐。此外,實踐機制應體現政法院校的特色。我國開辦社會工作專業的院校在社會工作專業教學培養方案中都體現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規定的最低專業標準,但是專業特色與優勢科目的發展并不突出。

(二)實踐指導:專業的畢業實踐指導教師。學生雖然進入畢業實踐,但實際上還是離不開專業教師的指導,況且畢業實踐是學生諸多實踐中最重要的環節,因此應在專業的實踐指導教師下進行。對于專業的社會工作實踐指導教師來說,應從兩個方面來考慮。一是要從學校層面來考慮,二是要從實踐指導教師自身來考慮。從學校層面來看,首先,要實現社會工作專業畢業實踐指導老師的專業化、專職化。不過,當前社會工作專業教師本身缺乏,可考慮從相近專業或其他專業培養專業化最好是專職化的畢業實踐教師。其次,要形成良好的實踐指導教師評價機制。無論是兼職實踐指導教師,還是專職實踐指導教師,均需形成良好的評價機制。從實踐指導教師自身層面來看,首先,要充分發揮自身專長,認真指導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畢業實踐。指導內容不能僅局限于專業層面的指導,還要包括思想層面的指導。其次,實踐指導教師要積極處理好與實習單位的關系,為當前正在進行畢業實踐的學生及未來將要參加畢業實踐的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三)實踐領域:司法社工和常規社工并行。政法院校社會工作專業學生有一般的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共性,也有如民族院校、醫學院校、工科類院校社會工作專業學生一樣的特殊性,因此其畢業實踐領域應包括常規的社會工作實踐領域和特殊的司法社會工作實踐領域。當然,考慮到政法院校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特殊性,可偏重司法社會工作領域的實踐。常規的社會工作實踐領域在這姑且不論,主要探討司法社會工作實踐領域。具體來說,第一,社區矯正。從社區矯正的有關分析中可以看出,社區矯正的方法應是以法律規定的方法為主,輔之以社會工作、心理學等相關工作方法。第二,法院人民調解員。政法院校社會工作專業學生既具備較全面的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又具備一定的法律知識,較為符合法院人民調解員職位需求。第三,禁毒、戒毒社會工作。禁毒、戒毒社會工作不僅需要社會工作專業知識,也需要禁毒、戒毒的法律知識。此外,司法社會工作還包括安置幫教等方面的內容。因此,政法院校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在上述司法社會工作領域實踐更適合他們自身的發展。

(四)實踐形式:關聯就業和畢業論文撰寫。政法院校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畢業實踐也同其他專業學生的畢業實踐一樣,應將畢業實踐與論文撰寫和未來就業聯系結合起來,這樣既可以完成畢業實踐,也可以促進畢業論文的撰寫和未來的就業,這也是當下諸多高校比較提倡的做法。上述司法社會工作領域當前用人需求量大,政法院校應抓住這一機遇,利用自身優勢,在加強學生畢業實踐的過程中促進就業工作的開展。關于畢業論文的撰寫,正所謂實踐出真知,尤其是重實踐的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只有在專業實踐中才能發現更好的選題,撰寫更具實踐意義的畢業論文。

社會工作實踐論文:農村社區社會工作的實踐介入

摘 要 農村經濟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三農問題在經濟發展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農村發展的重要性顯而易見,作為社會工作這一專業性領域,運用農村社區社會工作的方法,找到農村適宜發展的道路。

關鍵詞 農村社區社會工作 白林村 農村產業 城鄉互助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社會經濟取得很好的發展,農村經濟在我國經濟發展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作為社會工作這一專業性的領域,探索新時期社會工作思路下的農村經濟發展是十分重要的。

農村社會工作在農村發展方面,可以增強農村社會的自我發展能力等方面提供動力與支持;同時,農村發展也為農村社會工作提供了廣闊的活動舞臺。中國農村社會工作的建構既要從三農問題中汲取經驗教訓,也要從農民、農村和農業所面臨的全球化、市場化等現實處境中尋找解決方法。

一、我國農村發展現狀

(一)脫離農業生產 農村勞動力的流失

以農村社會工作課程實習地重慶市沙坪壩區曾家鎮“白林村”為例:農戶生計多樣化,綜合考察研究區農戶生計方式發現,8%的農戶以規模化、集約化種植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養殖家禽為生計;16%的農戶農業生產規模小;23%的農戶通過農忙時以農業生產為主、農閑時就近打工獲取經濟收入;31%的農戶基本脫離農業生產;22%的農戶以非農經營收入為主,完全脫離農業生產。[1]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脫離農業生產的多數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都會選擇外出務工、經商,更少的在農村種地進行農業生產,使得留在農村的人口多是婦女、老人還有小孩,形成“空心村”。而“空心村”現象是現如今大多數農村村落的現狀,脫離農業生產進而農村勞動力的流失,對農村經濟的發展有著負面的影響。

(二)集體村鎮企業的衰落

在白林村經濟發展中,會興起很多的集體鄉鎮企業。但市場競爭中,有許多企業因經營管理不善,技術水平低,企業效益降低。而在興起集體企業時,由鄉鎮政府牽頭向鄉鎮農民借款,但隨著鄉鎮企業經營效率的下降,鄉鎮企業虧損不止,難以償還這些借款。[2]鄉鎮企業造成的鄉村債務會直接影響到農村發展。

在白林村,實地考察中發現許多集體村鎮企業的衰落,以至于出現空廠房、倒閉企業。村鎮企業的衰落導致鄉村債務加劇,而白林村債務則是村委會的一大心病。

(三)村干部、村官鎮用 缺乏實干性

農村產業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存在較多的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為: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制約了農村產業的發展;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程度相對較低,難以轉變農業經營觀念;農村產業發展的配套制度不成熟。[3]因此,在農村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村干部應該作為政府與村民之間的橋梁和紐帶。

但大多數村干部和村官的活動范圍多集中于鎮上或者村委會的工作,很少深入到村民中去深入到村民的生活中去,不了解真實的農村生活。只是簡單的做好了鄉鎮的書文工作,卻缺少了深入鄉村實踐的實干性,不能從根本上帶動鄉村經濟的發展。

(四)農村產業的不可持續發展

在農業市場化和擴大“內需”的過程中,對農村的社會文化和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危害。例如,在綠寨傳統中,村民在高科技農業推廣過程中被建構成為 “文盲農民”;地方政府強力推廣的新品種農作物不僅沒有增加村民的收入,反而因為過度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等,污染了水源和土壤;許多村民迫于生計毀林開荒種植經濟作物,違反國家退耕還林政策,等等。[4]這種不可持續的生產模式和生活方式不僅深刻影響著底層農民生計的發展,還造成農村社會文化與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形成不可持續發展的惡性循環。

二、解決方法

(一)農村社區社會工作的介入 農村社區一體化

在大學課程實習中,課程社區社會工作和農村社會工作的實習是分開的;雖然沒有明確說,但是在實踐操作中,我們卻把這兩個緊密聯系的總體拆開了。而事實上,農村也是一個不同于城市領域中的社區,社會工作者應該依靠運用專業的社會工作理念和方法,把農村工作的工作方法和社區工作的工作方法結合起來,探索農村社區社會工作的方向,推動農村社區綜合發展項目。

通過培育各種農村地域社區組織,促進當地農村社區發展;可以為村民提供各種文化活動用具,開展文化活動,在活動中培養農村社區領袖,提升村民自我管理的能力等。以社區為基礎的綜合農村社會工作介入,為農村發展以農村社區為本的鄉村經濟奠定社會工作的專業基礎。

(二)積極發揮農村社區積極分子和社工的作用

農村所屬社區的發展不能全然依靠村官或者社工,就現實情況而言,在每個村子里都設置一個社工短期內是難以實現的。為了農村更好的健康發展,我們應該在村官在村期間很好地利用村官在農業、經濟、社會的理論知識,使原本扎根于農村的農村本土居民變成農村社區積極分子。農村也應該好好把握政策和機遇認識到社會工作的重要性,利用社工的專業知識多方面全方位發展農村經濟。

我們可以不一直依靠同一批人才班子發展自己的農村。在一批人才班子在任期間,我們就應該充分利用人才班子的工作能力、想法、經驗,結合社會工作的工作方法,最大程度的利用好在職工作人員的能力,發展農村社區。

(三)重視婦女在農村經濟的地位 成立鄉村婦女受益小組

社會性別的介入視角,把婦女看成有活力的行動者,尊重她們建構的生活,致力于在生活、家庭、社區、政治、經濟等各種層面上達到婦女的充權,將性別角色的視角納入農村社區發展。[5]充權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廣泛運用在社區工作和婦女運動的發展中。

雖然在當今社會婦女的社會地位有所提高,但由于農村較為的根深蒂固思想且長期存在的性別歧視,農村婦女的職業多有限制。

我們就白林村為例,去實地探訪時,很多家庭的婦女都大多無工作留在家中。就社會工作的優勢視角來看,我們應該就農村社區的特色發展農村特色經濟。白林村盛產竹子,村里的婦女大多會編織籮筐、背簍等農業和生活用品,我們可以成立當地婦女受益小組,以小組工作的方法就當地優勢發展編織業、手工織品或手工紡織。

(四)城鄉互助 城鄉社區合作支持農村農業發展

農村一般都具有自己的特色農業,無論是瓜果、蔬菜,還是糧作物,都會因地制宜發展自己的地方特色農業。而農村居民多半是自己自足的鄉村生活,農作物質量多優于城市經濟利益化產物。大面積生產或生產剩余的農產品可以借助社工工作方法和“城鄉互助”模式,更好地進行生產和銷售。

借助鄉村生活體驗游的契機,推動村民與居民攜手合作,互惠互利,既突破 “施與受”的助人模式,也有利于增進理解,減低城鄉社會之間的排斥。社工借助城鄉合作的平臺,綜合社工幾大專業方法和技術,整合推動微觀的個人、家庭社區能力的提升和宏觀的社會政策的改變。協助農民改善生計,從而實現生計、社會互助、生態保育等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三、結語

我們在發展農村社區社會工作時,不能將社會工作服務流于社區、小組、個案三大方法,三大方法不完全適用于農村工作,所以農村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社區宜采取地區發展模式,提高居民主動性參與。[6]我們要把農村社會工作推向專業化,從優勢視角出發改變看問題的角度,積極培養利用農村社工、官員和當地的精英,發揮農村社區的當地資源和優勢,促進農村社會工作的社會化發展。

社會工作實踐論文:批判教育學視角下的社會工作督導實踐研究

摘 要:社會工作督導是社會工作實務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如何通過督導促成學生或者實習社工(被督導者)的專業成長,是擺在實務教育者面前的一個重大問題。引入批判教育學,改善社會工作督導的對話關系,從批判能力培養、可能性語言的設立以及激發被督導者的潛能等方面全面改善社會工作督導的實踐,提升社會工作督導效能。

關鍵詞:批判教育學;社會工作督導;對話關系;增權

社會工作督導是社會工作實務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美國《社會工作百科全書》中提出:“督導是社會工作專業的傳統方法,通過這種方法將社會工作專業知識與技術由訓練有素的社會工作者傳授給新的社會工作者或實習生。”社會工作是一個實務取向的專業,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中實務教育至關重要,這一點,基本上已經是內地社工教育界的共識。然而,如何才能搞好實務教育,卻成了擺在社會工作教育者面前的一個難題。

一、問題的提出

中國社會工作發展有悖于西方的“職業化―專業化”途徑,是先有專業而后設職業的,早期的社會工作專業教師多半是理論家,這就造成了沒有實務經驗的教師來指導學生做實務的怪相。在筆者看來,加強社會工作督導是改善社會工作實務教育斷層的一個重要途徑。社會工作督導是社會工作實務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在社會工作專業培養中占據重要地位。督導不僅僅是對學生實務工作的指導,也是教師學習操作社會工作的機會,因此督導是一個教學雙方共同成長的過程。

然而,國內社會工作的發展處境也表明,社會工作督導的相關經驗依舊是欠缺的。許多高校教師名義上掛職督導,卻并不知曉如何在督導中促成學生的專業成長,如何將社會工作的價值觀和方法帶進督導之中,甚至他們本身對社會工作的核心信念是懷疑的、不確定的。缺乏被督導的經驗及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的訓練,缺少內化社會工作價值觀的機會,導致他們難以勝任社會工作督導的工作。此外,國內有關社會工作督導的研究也不多見,沒有形成立足本土的社會工作督導理論、方法和模式,這也讓社會工作督導研究顯得迫切和急需。

筆者自2010年開始,在學校社會工作系推行服務―學習教學模式,并擔任服務―學習課程的督導,每周與服務―學習小組同學進行一次面對面的會談,幫助學生整合本周的實務經驗,內化社會工作價值與倫理,促成他們的個人與專業成長。5年的實踐摸索當中,發現批判教育學的教育理念、方法與社會工作專業的信念非常接近,在督導中嘗試結合批判教育學的方法是可行且有效的。

二、社會工作督導相關研究的綜述

1.境外對社會工作督導的研究

第一,對社會工作督導發展歷程的梳理。香港學者徐明心對社會工作督導的歷史做了梳理,并將社會工作督導的歷程分為五個階段,分別是社會工作督導的管理淵源(1878-1910)、督導訓練背景的變化和文獻基地的出現(1911-1945)、實務理論和方法的影響(1930-1950)、無休止的督導與自主實踐之間的爭論(1956-1970)、回到責任承擔年代的管理功能(1980-1995)(徐明心,鄒學銀,1998)。新近社會工作督導的發展歷程,筆者尚未找到較為適合的總結。

第二,社會工作督導的模式。徐明心整理了社會工作督導的幾種模式,包括標準模式、實證的模式及實用的模式,徐認為這些不同的概念化途徑未能包含社會工作督導的全部,因此徐明心提出一種整全的督導模式,期望為社會工作督導的范疇提供一個全面的觀點(徐明心,何會成,1998)。

臺灣地區學者蕭文提出一種諮商督導的循環發展模式,通過三個同心圓五個步驟,幫助被督導者整理對個案的思考,形成全新的個案地圖和進一步的幫助計劃(蕭文,2004)

加拿大學者提出社會工作實習督導過程中的理論與實務整合模式(ITP環形模式),將社會工作督導視為回溯、反思、聯接、專業回應四個步驟不斷循環的一個過程(瑪麗昂?博戈,伊萊恩?韋達著,曾家達等譯,2011)。

2.內地對社會工作督導的相關研究

第一,對社會工作督導的必要性及重要性的強調。不少學者意識到社會工作督導在實務教育中的重要性,蔣艷通過對某次福利院社會工作服務過程的案例分析,指出社會工作督導是有效且必須的(蔣艷,2010)。一些受督導者也開始用自己的實例分享被督導的感受,也表達出對督導的高度認可(喻歡,2010)。

第二,對社會工作督導內容及功能的認識。基本上,內地對社會工作督導停留在傳統理解上,也即教育性督導、行政性督導和支持性督導,當然,也有學者指出,社會工作督導在傳統三大功能的基礎上發展出領導、管理、咨詢等新功能(喬世東,2007)。

第三,本土社會工作督導經驗的總結。近年來,隨著社會工作督導實踐的不斷展開,亦有部分文獻開始關注基于中國本土的督導經驗的整理。有學者提出成為有效的督導應是社會工作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方向(馬林芳,2010)。

學者們從系統的視角、過程論視角、優勢視角等角度總結了中國本土社會工作督導的經驗,提出了聯合督導、同輩督導等督導方法,探討了督導關系、角色定位及有效督導的特質等問題。當然,也有學者提出,中國本土處境對社會工作督導制度的建立是有制度性障礙的,這需要引起實務界的重視(朱愛華,2009)。

總體而言,不管是督導實務還是督導研究,國內都是比較欠缺的。相關的探討大多流于空乏,宏大敘事,部分基于實務的研究文獻又太過局限,缺乏一種能同時能與宏觀制度和微觀服務對話的督導模式,大多關注于督導如何讓實務更有效,如何讓學生更能內化專業價值觀,理解專業知識,將學生視為必須受改造的個體,這是一種強勢的文化霸權督導關系,對促進學生的專業成長是不利的。

三、批判教育學的基本理念與精神實質

批判教育學,又稱為解放教育學、增權教育學,代表人物有保羅?弗雷勒(Paulo Freire)、亨利?A?吉魯克斯(HenryA.Giroux)、阿普爾(MichaelW.Apple)等人,批判教育學認為,傳統教育并沒有起到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作用,反而是社會排斥和對立的根源,教育傳播的是主流社會的意識形態,對普羅大眾形成了壓迫,批判教育學強調人的存在是不斷“成為”人的歷程,人性應該是充分而完整的,而非扭曲和片面的,其目的是讓被壓迫者去反思壓迫及其根源,通過這種反思,引導他們投身爭取解放的斗爭,從而達到啟蒙的目的。

批判教育學的方法之一就是對話,對話帶來對話雙方關系的改變,促成平等關系的實現,對話也是對受壓迫者的增權,培養受壓迫者的主體性思維特別是批判性反思的能力,最終解放受壓迫者,也解放了施壓者。

在社會工作督導中,也常常使用對話的方法,但大多數時候,是督導讓被督導者闡述,督導幫助被督導者解惑,指出被督導者實務中的問題和解決措施,督導關系是一種非平等關系,對話成了上下級問話,而被督導者也被要求必須內化社會工作的價值觀、掌握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被督導者的自主性被抹殺。

批判教育學視角下的社會工作督導,是一個平等對話的過程,平等對話能帶來督導與被督導關系的改變,因此對被督導者來說,也是一個系統性增權的過程。尊重被督導者的主體性,培養被督導者的批判性反思習慣,從而真正實現被督導者能力的提升。最終解放教與學雙方,實現意識提升、專業內化、公民責任的多重成長。

四、批判教育學對社會工作督導的啟發

1.平等對話關系的建立

批判教育學強調對話關系的平等性,師生之間、督導與被督導之間并不是靠權威支撐,教師所掌握的是舊知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可能生產新知識,因此教學過程是師生協同創造新知的歷程,師生關系也應是彼此平等的。

在社會工作督導過程中,督導者常常受到書本知識和自身經驗的限制,被督導者身處的實踐場域,反而是更具挑戰和跳出常規的,其應對模式往往是超越書本和督導教師的舊知識體系的,因此,督導者需要在督導過程中,與被督導者平等溝通,建立共識,同行成長。

2.批判能力的培養

批評和質疑的概念被批判教育學視為教育模式的中心,學生被視為批判的行動者,學生通過批判和反思,首先解放自己,然后尋求社會的正義與解放。用弗雷勒的術語說,培養批判能力其實就是發展“批判意識”,就是希望人們能夠帶著質疑與批判的態度,面對并揭露所有“去人性化”的社會設置。

在社會工作督導過程中,應當引導被督導者系統的反思自身實踐與社會設置的關系,批判性的看待當下的情景與社會政策。具體來說,反思的層面可以包含如下幾個方面。

3.可能性語言與行動取向

值得注意的是,批判教育學強調培養批判能力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和自我認知,它的最終目的是要導向“社會實踐”,即將批判理念與社會行動結合起來,最終發展出批判的行動力。

傳統的批判可能因為“看到問題無力回應”而導向悲觀主義,或者因為“看清世界迎合世俗”而導向犬儒主義,批判教育學對此有清醒的認識,為了避免這兩種情形的出現,批判教育學強調“可能性語言”(languageofpossibility)。可能性語言是指人類敢于根據現實,描繪對未來的希望與夢想,通過批判能力與社會行動力,團結力量共同行動,從而逐步邁向夢想的美好未來,并根據實踐不斷批判性的調整方向。

可能性語言的意義就在于,它引導個體超越現實,超越自我,突破禁錮,使個體跳出樊籠,看到更高的可能性,并付諸實踐謀求未來,因此批判教育學強調的是行動取向的批判。

社會工作督導中,督導者不僅僅要引導被督導者批判社會現實,還要看到行動空間,并通過自身的服務行動,聯合相關力量,改善不平等的社會設置,哪怕這種改善只是微小的、短暫的、稍縱即逝的,但卻是在為社會改良積累經驗和教訓,最終是有利于社會進步和發展的。

4.增權與潛能激發

批判教育學者葛蘭西(A.Gramsci)認為,支配者通過知識、媒體、權力、政治的有效運作,塑造和控制大眾的日常思維,而大眾在長期的規訓過程中,逐步內化了這種思維,從而主動遵從和維護支配者建立的各種不平等關系,這就使得支配者建立的文化霸權能夠長期存在并持續運行。面對充滿霸權的、非人性的社會制度,許多學生常常感到無力和無助,同時,在傳統的文化霸權督導模式之下,被督導學生由于缺乏能力和資源,常常是處于“無權”和“去權”的狀態之中。

增權的視角強調被督導者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潛能,強調被督導者有能力、有機會做出決定、采取行動。增權的核心是通過提供資源以及培養知識和能力,使個人由能力被動的弱者變成主動的強者,提高他們的行動力與控制力。由此可見,增權并非賦予被督導者權力,而在于挖掘或激發被督導者的潛能。增權主要是督導教師幫助被督導的學生(社工)發掘自身潛能的過程,可以運用的一些對話語句如:“只要你相信,你是可以去面對這些問題并且找到不止一個解決方案的。”“你覺得在這件事情上你能夠做出的改變是什么?”“你將采取什么行動來應對?”

五、小結

社會工作常常強調自己是一個“生命影響生命、生命感動生命”的專業,是一個實踐取向的專業,其與其他專業不同的地方就在于,社會工作者的培養過程中,少不了社工教師對社工學生的生命影響,這種影響,在社會工作督導過程中體現得更為密切。

批判教育學強調對話,強調平等關系,強調對社工學生的系統性增權,社會工作督導教師應當將批判教育學吸收進入自己的血液,形成自身的生命影響力,從而引導學生成為兼具批判能力與行動能力的社會工作者。

社會工作實踐論文:證據為本的實踐:社會工作實習教育的新指引

摘 要:社會工作實習教育以證據為本就是要求實習工作的組織者要以本土狀況為實習設計的基礎。針對我國社會工作教育目前存在地區發展不平衡、師資非專業化、督導力量缺少等現狀,社會工作實習教育應以本土現實狀況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實習教育負責人為主導,為實習工作構建支持網絡,包括制度保障、督導保障和機構保障。

關鍵詞:證據為本;實習教育;社會工作

社會工作是一門以實踐性為主要特征的專業學科,在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中,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以職業化為導向。在社會工作碩士教育層面也有學校希望能夠培養出社會工作專業的研究人才。但無論側重實踐還是研究,都離不開社會工作專業實務經驗的積累,因此實習教育對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十分重要。

一、相關研究綜述

中國大陸自1989年北京大學社會工作與管理專業招收第一屆本科生以來,至今已有超過200所高校開辦社會工作專業,多所學校已經探索形成了特色不同的實習教育模式。北京大學采取多種督導模式,發展社會行政與社會政策研究;華東理工大學強調實踐環節的系統化、實踐運作的制度化、實踐操作的規范化、實踐基地的網絡化,在社區矯治、戒毒方面取得了豐富經驗;廈門大學堅持以“學生為本”的能力建設,開展探索性實踐;云南大學采取經驗學習與行動反思的模式,在農村社會工作、戒毒社會工作、流浪兒童服務以及邊緣群體服務方面具有開拓性的經驗。

在現有的學術研究中,研究者對社會工作專業實習的討論比較集中,認為阻礙社會工作實習教育發展的因素主要來自于專業機構少、督導水平低、學生積極性不高、案主需求不明確、實習制度不健全等(徐迎春,2013;童敏,2006;樊富珉,2003),提出的改善和應對策略都傾向于改善督導、建立實習基地、規范實習制度、多主體共同參與幾個方面(徐迎春,2013;林順利,2011;肖萍,2006;史柏年,侯欣,2003),當然也有一些對實習模式的新探索,例如,以提升機構專業水平為目標的增能式社會工作實習模式(孫唐水,2014),與社區服務相結合的實習模式(石彤,2000)。筆者認為社會工作實習教育應建基于一套完整的、實際的、可操作的實習教育設計,實習設計因教育程度、培養目標、學生需求、地區發展狀況、院系實力等本土的實際狀況而不同。

二、證據為本指引社會工作實習教育的現實依據

社會工作實習的教育者和組織者在設計實習工作方案時應充分分析教學能力、培養目標、學生能力、學生需求、督導力量、機構資源、就業崗位和社會需求等方面的現實狀況,以此作為設計依據,堅持證據為本的實踐。

(一)教學能力不足與培養目標的異化要求加強社會工作實習教育

自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以來,全國大量高校開始設置社會工作專業,但各地區培養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客觀條件并不完備。主要表現在缺少專業教師、沒有專業的實習合作機構、沒有完備的實習制度、實習指導手冊,更不必說建設校內的實習基地、社工實驗室等。社會工作離不開實踐與專業督導,非本專業出身的老師給予的指導無論是在專業性還是在適切性上都有所不足,往往不能解決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的問題。沒有專業的實習合作機構、專業的督導人員,學生得不到專業的成長,各個子系統都囿于非專業的困境和焦慮,卻都期待在專業上有發展,這必然會讓社會工作實習教育容易流于形式,起不到提升教學水平、培養合格人才的作用。社會工作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以人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專業價值觀,掌握社會工作的理論和方法,熟悉我國社會政策,具備較強的社會服務策劃、執行、督導、評估和研究能力,勝任針對不同人群及領域的社會服務與社會管理的應用型專業人才”。但現實情況卻是每個學校只能根據本校的具體情況對培養目標做出調整,甚至最終培養的學生離目標中的期望相去甚遠。究其原因,除了本身教學力量薄弱,開辦專業準備不足外,不可忽視的一個因素就是沒有以本校的現實依據為基礎,制定適當的實習教育計劃。

(二)證據為本下的社會工作實習教育可以有效地滿足專業學生的需求

學生是社會工作實習教育的主體,他們對社會工作專業的了解和認同,是影響實習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就當前的情況來看,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大部分是調劑進來的,對社會工作并無了解,甚至有些學生的自身特點并不適合這個專業,再加上社會工作專業就業處境的相對艱難和嚴峻,這使得學生對于社會工作實習抱有不同的態度,有學者概括為“躍躍欲試型”“渾水摸魚型”“猶豫不決型”和“學做分離型”(史柏年、侯欣,2003)。在這種情況下,“專業知識、專業自主、專業自我、專業認同和專業成長”這樣實習的理想目標不易實現。要想充分發揮學生參與實習的積極性,還必須進一步挖掘社會工作實習的功能。從學生的角度看,他們都會有就業的需求、成就的動機和成長的需要,如果能讓他們從社會工作實習中獲得這些需求和動機的部分滿足,能促使其更積極地參與社會工作實習,也更有可能達到或接近提高專業素養的理想目標。

(三)社會工作實習基地的建設要求以證據為本

實習基地的建設在社會工作實習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實習基地的現狀、獲取校外資源的多寡也是社會工作專業實習教育的設計依據。由于目前內地需要社會工作服務的機構、能夠提供社會工作專業服務的機構、社會工作者可以在其中進行服務的機構都相對較為稀缺,因此無論是各高校在進行實習基地建設中采取伙伴關系模式,還是實習教學中心模式,實習機構的選擇都是最重要的。只有以證據為本,依托本地區現實狀況,選擇對社會工作有較多了解、合作態度積極、自身擁有一定資源的實習機構,才能夠使社會工作實習達到預期目標。在社會工作實習教育的外部資源發掘與整合方面,各院校也可以結合自身現狀積極尋求機構專業人士、友好院校師資、國外及香港的社工督導參與到本校的實習教育中。變被動為主動,尋求自我發展的同時,不忘“走出去”和“請進來”。

(四)社會工作職業化的發展要求加強證據為本下的專業實習教育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工作理論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社會工作教育也達到了一定規模,但始終沒有從制度層面建立起社會工作這一職業。從國際通行的經驗看,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一般需要三個條件:一是要有成規模的合格的社會工作教育機構;二是政府和民間機構要重用專業的社會工作人才;三是社會工作人員本身要擁有良好的職業操守和專業能力。而對于一個合格的社會工作者而言,職業化意味著他必須具有職業化的素養、職業化的行為規范和職業化的技能。推動良性的實習教育發展,可以幫助學生提前接觸正式工作的環境,這樣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能,還可以強化其對社會工作價值觀及倫理守則的認同,進而使我國社會工作的發展不再局限于理論學習,使理論與實際應用相聯系,從而為我國社會工作由專業化向職業化方向發展提供條件。

三、以證據為本,構建社會工作實習教育的支持網絡

結合上述四個方面的現實依據,社會工作實習教育設計需要以全面、客觀、具體的證據為本,為社會工作實習教育提供涵蓋制度保障、督導保障、機構保障的現實支持網絡。

(一)制度保障

依據目前各院校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弊端,教育主管部門應對申辦各層次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學校提出新的要求,在申辦資質上加入實習教育評估體系。同時對已有社會工作招生資格的院校從實習條件、督導師資、資源獲取等三個方面進行評估和審核,根據評估和審核結果督促院校進行整改。其次,社會工作專業實習開始之前,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實習制度,它應該包含實習的目的與要求、實習工作中各相關人員的責任和權益、實習文書檔案的規范等內容。第三,各院系要與合作機構簽訂正式的合作協議,明確合作雙方在實習工作中的責任,合作的形式、內容等,實習制度和合作協議中,還要包含質性和量化兩個方面的評估內容和標準,例如個案、小組、社區服務的次數、項目的數量、文書的要求、督導次數、評估標準等。通過有效的制度建設與實施,結合本地、本校的現實依據,有效地推動社會工作專業實習教育的開展,推動專業水平的提高。

(二)督導保障

社會工作實習教學應多元化(張曙,2012),督導是實習教育的必要環節,而且可以創造多種可能。第一,學生在選擇實習機構的時候常常會難以抉擇,不能確定哪家機構才是最適合自己的。因此,在實習工作準備之時,邀請各實習合作單位的機構督導作為機構代表做宣講,詳細地介紹機構情況、優勢、為實習學生能提供的條件,讓學生更好地做出選擇,促進學生的主動介入(余瑞萍,2008;曾華源,1987)和主動實習。第二,課堂集中督導不僅是教師對學生、專家對“菜鳥”的指導和幫助,還為同學們之間進行同輩督導提供了場所。學生之間比較相似的經歷和處境使得同輩督導的效果有時優于專家督導。第三,在學生走到機構實習的同時,教師、院系可以通過個人或者單位之間的友好關系,整合資源,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一線工作人員、評估人員等走進課堂,可以讓學生們結合自己實習的狀況與之對話,也打破單一督導的局限。實習單位的工作人員作為機構督導,需要充分了解學生在實習機構中的工作狀況,及時回應學生在實習中的問題與需求,在實踐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將理論應用與實踐操作。課堂督導結合理論教學,引導學生開展實習反思與評估,獲得專業成長。針對督導人手不足的情況,可以采取1+1+1的督導模式,即一名機構督導、一名督導助理、一名課堂督導,督導助理可由有過實習經驗的高年級學生或者有過社會工作從業經驗的人士擔任。

(三)機構保障

實習工作順利開展的前提條件之一就是良好的合作平臺,即能夠接納實習的合作單位。實習合作單位的選擇應能夠滿足學生需求、實習制度、就業選擇和社會需求等方面的要求。接納實習工作對合作機構來說也有一定的挑戰,例如需要安排專門的工作人員給予實習學生引領、督導;實習生融入后又撤出會打亂工作節奏。這會導致機構對實習生資源的不當使用,實習生通常被安排臨時性、補充性的工作(魯艷華,2007)。因此,機構資源的積累是一個長期的需要經營的過程,需要有專門的人員負責搜集整理機構資源,并促進社會工作院系與之建立合作關系。合作機構需要盡可能具備專業性、多樣性、主動性的特征。專業性在這里不僅指社會工作服務的專業性,更要具有指導實習的專業性,能夠對實習學生進行專業的指導、督導,充分發揮、挖掘實習學生的作用和能力。因此,實習合作關系的建立應堅持互惠原則(向榮,2000),做好充分的準備、溝通工作,明確合作雙方在實習過程中的責任和角色,避免濫用實習資源的情況,保證合作關系長期、穩定。

四、結語

中國社會工作發展是教育先行,專業化、職業化滯后,普遍存在盲從域外經驗、地區發展不平衡、師資非專業化、督導力量缺少等現象。面對以上種種困境和挑戰,社會工作專業實習教育應以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為主體,以教育者為主導,以證據為本的實踐作為社會工作實習教育的新指引,依據復雜的現實狀況,構建現實支持網絡,提升專業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促進專業成長與發展。

社會工作實踐論文:NGO在醫療社會工作領域的實踐

摘 要:本文主要以快樂童年公益閱讀坊為例,通過介紹閱讀坊的成立、工作內容及方法,研究NGO在醫療社會工作領域的實踐,旨在介紹NGO參與醫療社會工作的重要意義及工作開展中面對的困難,呼吁更多力量關注NGO在醫療社會工作領域的發展,以閱讀學習等方式來幫助患兒遠離病痛,擁有一片快樂的天空。

關鍵詞:公益;兒童;閱讀

引言

(一)非政府組織(NGO)概述

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為行文簡潔,后文均用NGO指代),一般指在特定法律系統下那些非政府的、非營利的、有志愿性質并致力于公益事業的社會中介組織,也常被稱為非營利組織、第三部門等[1]。

早在20世紀80年代,NGO就已在全球范圍萌芽并興起。隨著全球人口、貧困和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人們發現僅依靠傳統的政府和市場兩級無法解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作為一種回應,NGO迅速成長并構成社會新的一級,在世界各國的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它致力于各種社會公益事業,以及解決在“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情況下較少被顧及的一些重大社會問題,如衛生保健、環境保護、婦女兒童保護、扶貧、教育、計劃生育、農村發展,以及人道主義救援和人權保障等,而在醫療社會領域的實踐是其最重要的事項之一。

NGO不是政府,不靠權力驅動;它也不是經濟體,不靠經濟利益驅動。NGO的原動力是志愿精神。一個發達的現代社會需要發達的非政府組織。在發達國家,非政府組織早已遍布社會需要的每個角落。據調查,美國非政府組織總數超過200萬個,經費總數超過5 000億,工作人員超過900萬人。如此龐大和活躍的非政府機構(NGO),與美國“大社會,小政府”的制度結構相配套,大大幫助了美國的發展與繁榮。美國有力量強大的各種私人基金會支撐NGO的發展。同時,國家從稅收上確立捐贈部分可以抵稅的制度,以此來鼓勵捐贈[2]。

(二)引入民間公益力量服務醫務社會工作的必要性

在我國,非政府組織發展起步較晚,數量少,特別是在醫療衛生領域,專為醫院服務的非政府組織規模小、數量少,還不能滿足需求。我國在轉型發展的重要時期,普通百姓對于醫療的需求及關注要求我們有更多的公益力量來進入醫務社會工作領域,分擔醫院面臨的困難。社工可以通過醫務社會工作,以心理疏導或其他幫助形式,與患者溝通,從而幫助解決醫患矛盾問題,醫務社會工作的發展有助于擴展醫療服務領域、提高醫療服務能力、促進醫患和諧。開展醫務社會工作成為國內醫務管理者的共識,并在新醫改方案的國家政策層面得以確立。各地一些醫療機構通過設立專職機構、引入社會工作人才等途徑,進行著積極的實踐探索,取得了一些本土化的實務經驗。

然而,當前大多數醫務社會工作的機構設置和人員配置還沒有實現服務普惠的目標,醫務社會工作還沒有實現常態化、制度化運行。在過去,這項工作的推進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指導和醫療衛生部門服務意識的自主提升,民間力量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引入民間力量,既有助于短期內提高醫務社會工作服務能力,也有利于民間組織自身得到成熟與長久的發展。現階段,除了進一步規范制度之外,當務之急是整合資源,嘗試以醫務社會工作為抓手,通過引入民間公益力量來增強醫務社會工作的服務能力[3]。

(三)快樂童年公益閱讀坊應運而生

2011年至2013年期間,在安徽省省立兒童醫院康復區內誕生了一個非政府組織――合肥市包河區快樂童年公益閱讀坊,由安徽省青年志愿者協會服務總隊負責人王大成發起,陳一心家族基金會及中國兒慈會資助。閱讀坊的主要服務內容是為在省立兒童醫院住院的兒童提供無償借書服務、召集志愿者為患兒說故事。

一、快樂童年公益閱讀坊的實踐探索

(一)發揮民間公益力量,開展專業服務

閱讀坊里分工明確,發起人王大成主要負責申請項目資金及日常管理,臺灣特教老師義務遠程管理,合肥親子閱讀專家紀念老師義務對說故事志愿者做閱讀培訓,蘋果樹故事團每周日下午過來為小朋友表演故事劇,兩名社工負責閱讀坊的日常具體事務。

閱讀坊內有上千本兒童讀物,包括各種繪本、兒童畫冊、親子讀物等。這些書主要來自基金會的捐贈。閱讀坊的一切服務都是公益免費的。每天早上是進病區送書時間,社工會拿20―30本兒童讀物進病區,首先為想要看書的孩子免費辦理圖書借閱證,只需登記姓名、病床號及聯系號碼即可,再登記借出的書,第二天再去拿回并借出新書,直到孩子們出院時,歸還所有的書,再借給新的患兒。最初借書是不用辦理借閱證的,每個病區都設有圖書角,供生病的孩子閱讀,但由于沒有記錄,丟失率高,轉而變為借閱形式。這種借閱形式起初是不受歡迎的,送書進病區,首先會受到醫院工作人員的排斥,因為這跟他們的工作或多或少會有一點沖突。其次是患兒家長的質疑和反感。據資料統計,全國范圍內,專門從事面向兒童的民間公益閱讀推廣組織有27家,快樂童年公益閱讀坊是其中一家。它是安徽省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在醫院內提供此類借閱講故事服務的公益組織,多數患兒家長對于免費服務存在戒備心理。所以在起步階段,愿意填寫信息、辦理借閱證的人非常少。經過幾年的堅持,早已打破這種局面,得到眾多家長的認可,登記辦理借閱證的人數早已超過千人,志愿者累積服務人次也早已過千。

(二)閱讀坊讓患兒在閱讀中體驗快樂,學習成長

在病區閱讀很受歡迎,在康復區就更是如此,康復區內有一間閑置的大辦公室,醫院免費提供給閱讀坊作為書屋,閱讀坊就坐落在這里,所以康復區的小朋友到閱讀坊里看書非常方便。每天下午是閱讀坊對外開放的時間,有許多小朋友過來閱讀。

工作人員會把閱讀坊打掃干凈,迎接孩子們,為他們提供各種服務:愿意做手工的孩子,會為他們準備膠水、剪刀和手工書,他們可以在這里做小手工;愿意看書的孩子,會為他們提供豐富多彩的兒童讀物和軟軟的兒童坐墊;愿意聽故事的孩子,會有志愿者給他們講故事。

親子閱讀專家紀老師每周都會過來給大家講課,主要是培訓志愿者如何給孩子講繪本故事,告訴大家一些親子閱讀的益處及技巧,并且推薦一些親子讀物,家長們有的駐足傾聽,漸漸了解了親子閱讀的好處,也開始加入親子閱讀行列。親子閱讀需要家長和孩子的配合,意義不僅僅在于閱讀本身,也培養了家長對孩子的耐心,樹立了孩子對家長的信任。特別是對于住院的孩子,在患病階段,家長和孩子都被束縛在小小的病房里,生活中少了許多樂趣,有時會處于一個相對焦躁的情緒中,閱讀能幫助孩子找到樂趣,讓他們安靜下來,也能幫助患兒家長找到信心,享受這一段蝸居在小病房里的時光。孩子們總是聚精會神地聽故事,用心去想象和理解故事中描繪的場景,在不知不覺中解決了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如果家長不急于求成,能耐心陪伴孩子閱讀,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會收到更好的效果。愛閱讀的孩子視野遠大,心胸開闊,因為他們可以從書中汲取前人的經驗與智慧,學習判斷是非好壞,懂得做人的道理,這遠勝于家長和學校教師口干舌燥的說教。許多家長在親子閱讀中受益,從開始不愿陪孩子看兒童讀物、不愿學說故事到主動為孩子選書,陪孩子讀書,給孩子講故事。安靜下來的孩子不再為病痛而哭鬧,因為他們的思想在書本描繪的廣袤空間里翱翔。

(三)閱讀坊長期規劃,確保常態運行

閱讀坊有自己的豆瓣同城小站,名為“陽光的天空”,持續在上面招募說故事志愿者。基本上每天都有志愿者過來,在社工的帶領下,到病區為小朋友們講故事,孩子們非常喜歡聽故事,這會讓他們暫時忘記打吊瓶的疼痛和無法玩耍的苦惱。志愿者大多是合肥各大高校的在讀學生,也有十幾個固定的志愿者社團,每周會在固定的時間過來,進入病區或者在閱讀坊內為小朋友們說故事;還有比較專業的蘋果樹故事團,每周日下午到康復區大院內給孩子們表演故事劇,吸引許多孩子和家長駐足觀看。

在一些節日,閱讀坊會開展一些聯歡演出活動。大型活動一般會請合肥電視臺、萬家熱線、廣播等媒體來全程報道,有社團志愿者來表演兒童歌曲和舞蹈,蘋果樹故事團表演故事劇,還有社會上的愛心人士來捐款捐書,機構內有專門負責財務的人員,捐贈的東西都會登記備份。

閱讀坊發展得很快,得到患兒和家長的喜愛,也得到了醫護人員的理解和支持,但機構財力和人力基礎較薄弱。閱讀坊的經費,是靠申請基金會的項目,資金來源不穩定。閱讀坊的人員,無論是組織者還是志愿者,都是飽含一腔熱情想要做好閱讀推廣及服務患兒的愛心人士,在大范圍上屬于公益,具體來說,屬于社工,有社工專業知識可以把專業工作完成得更好,特別是對于一些特殊的患兒,需要社工的個案輔導,幫助其走出患病的陰影;但在實際工作中,具有社工專業背景的人員(包括組織者、工作人員和志愿者)遠不足半數,由于閱讀坊沒有固定的財力支持,沒有編制,待遇不穩定,也沒有社會保險,所以能夠在這里服務的人員,大都是有穩定收入的兼職人員或是大學生,經費沒有保障,人才又滿足不了需求,這大大制約了閱讀坊的發展,也是此類機構共同面臨的難題。若政府、基金會及其他社會公益人士能幫助閱讀坊及此類民間組織實現常態運行,相信一定能給更多兒童帶來實惠。

二、結語

快樂童年公益閱讀坊自開設以來,為患兒提供了良好的閱讀條件,讓患兒在閱讀中淡忘病痛、汲取知識養分,健康成長。如今,閱讀坊的工作還在正常繼續,但由于省立兒童醫院康復區病房的擴建,閱讀坊已搬遷至社區,閱讀坊雖已搬遷,但無償借書及志愿講故事服務并沒有結束,并已成功擴展至安徽醫科大學住院部、腫瘤醫院等其他醫院。

閱讀坊的未來愿景是以安徽省省立兒童醫院為基點,逐步向其他醫院、民工子弟學校和社區拓展,利用志愿者和社會公益資源,努力使全市的少年兒童都能享受到這種無償的公益閱讀輔導服務,讓廣大兒童,特別是患病兒童在同一片藍天下擁有同樣快樂的童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99久久九九精品无码| 亚洲av永久无码天堂网毛片| 国产又爽又粗又猛的视频| 欧美人与动牲交xxxxbbbb| 4hu亚洲人成人无码网www电影首页| 欧美日韩在线视频一区| avtt香蕉久久|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性视频 | 日韩网红少妇无码视频香港| 精品人妻av区波多野结衣| 熟妇好大好深好满好爽| 亚洲成av人片在www鸭子| 性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 在教室伦流澡到高潮h麻豆| 欧美性生交大片免费看app麻豆|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色欲| 7777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国产乱子伦|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 老师扒下内裤让我爽了一夜| 午夜福利啪啪片|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性色 |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日韩 |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av| 人妻 色综合网站| 免费观看mv大片高清|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妇|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 五十路亲子中出在线观看| 最近2018中文字幕在线高清第一页|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里番本子纯肉侵犯肉全彩无码| 最近中文av字幕在线中文|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二区| 无遮掩60分钟从头啪到尾| 高h喷水荡肉爽文np肉色学校| 暴力强奷在线播放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