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歷史教學問題論文

歷史教學問題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09-21 07:30: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歷史教學問題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歷史教學問題論文

篇(1)

1、本論文課題國內外概況和文獻綜述:

本論文課題是依據XX年3月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制定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的精神,在高中歷史新課程中,通過運用現代教學設計的理論,并結合高中歷史課堂教學進行實踐應用研究的課題。研究的目標在于探求更科學有效的課程教學方式,提高教與學的質量和效益。這一次新課程改革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醞釀,XX年秋,高中新課程改革首先在廣東、海南、山東、寧夏四省開始試驗,到現在只有兩年多的時間,才處于起步階段,關于現代教學設計理論指導下進行高中歷史新課程實踐的研究還比較少。以下側重敘述教學設計理論的歷史軌跡。

(一)教學設計的思想萌芽與早期發展

由于教學設計是融合了許多不同學科的重要理論而形成的一個新的知識體系,因此它的出現與發展同其他學科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其中心理學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建立教學設計學的構想最初來源于美國哲學家、教育學家(john dewey),他于19XX年提出了應建立一門所謂的"橋梁科學",以便將學習理論與教學實踐連接進來,目的是建立一套系統的與教學活動有關的理論知識體系,以實現教學的優化設計。但由于當時條件的限制,教學設計還僅僅是萌芽狀態,并未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

到20世紀中葉,行為主義迅速發展,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代表人物斯金納提出了s-r理論,并將其應用于教學,出現了程序教學和教學機器。程序教學以其精確組織的個別化,自定步驟的學習,確立了許多有益的指導原則。它建立的一系列學習原則和開發程序教材的系統方法,對教學設計理論模式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在這一時期中,奧蘇伯爾的漸進分化的思想,如運用先行組織者,然后呈現一系列具體的下位概念和例子;布魯納(j.bruner)依學生成績而逐漸提高學習復雜性的思想;馬克勒(s.markle)和墨里(j.w.mrooe)等運用教學理論促進概念獲得的思想,都對教學設計的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二)認知心理學對教學設計的影響階段(20世紀60年代~80年代)

從教學設計發展的第一階段可以看出,程序教學是教學設計的方法學上的依據。但在60年代末,認知心理學逐漸代替行為主義,成為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研究者紛紛重新考慮學習理論。影響比較大的有加涅,他把自已的教學設計與認知理論相結合,將學習結果分為五大類等。梅里爾也提出教學設計的成分呈現理論。此外,認知心理學中關于知識生成的研究結論也被應用到教學設計中,這些研究產生了許多針對學習過程的策略,如問題解決策略,信息組織策略,降低焦慮策略,自我控制策略,元認知與招待性策略等。這些新理論的引入,極大的豐富了教學設計的理論體系,使得教學設計這門學科不斷完善與擴充,一般來說,從這時開始了現代教學設計理論與實踐研究。

(三)整合化思想,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教學設計的影響階段(80年代至今)

到了20世紀80年代,教學設計研究者開始傾向于將不同的教學設計理論結合成一個行之有效的總體模式。如賴格盧特的精加工理論,藤尼森提出的概念教學理論等。在20世紀90年代,建構主義對教學設計理論起了較大的作用。這一時期,學習者與教學媒體,教學情境的結合是教學設計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

在中國,不同于自古已有的教學,這里所指的現代教學設計從1974年加涅的《教學設計原理》一書問世算起,有30余年的歷史。我國學者對這一領域關注的人很少。浙江大學教育系盛群力和李志強合作編著的《現代教學設計》一書中對現代教學設計在中國的研究情況作了較全面忠實的回顧,指出:"我國對教學設計的研究起步較遲。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出版的教育學、教學論和教育心理學著作、教科書中幾乎看不到有關教學設計方面的論述。在人們眼里,教學設計大體相當于課時計劃(教案設計),教育理論工作者無暇也無需過多予以關注。"

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對教學設計的研究,主要有四方面的力量參與:電化教育(技術教育)界的研究人員是第一支研究力量,他們起步早些,介入的人較多,有數本專著、教材推出。第二支研究力量是從事教育心理學的專業工作者。華東師范大學邵瑞珍、皮連生教授十余年來致力于將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原理應用于中小學教學實踐,也非常重視教學設計的應用。他們發表了一批論文和研究報告,出版了專著《智育心理學》。由李伯黍、燕國才主編的高校文科教材《教育心理學》(1993)在我國教育心理學教科書中首次專章論述"教學設計"。第三支研究力量是教育論工作者。華東師范大學鐘啟泉教授翔實地介紹了日本的教學設計(授業最優化)理論和前蘇聯的控制教學論,在《教育研究》(1987)上發表了《從現代教學論看教學設計原理與課題》一文;高文教授關注教學模式的現代化研究,關注以建構主義、情境教學為特征的教學設計理論。由李定仁主編的《大學教學原理與方法》(1994)和田慧生、李如密編著的《教學論》(1996)都分別開始專章論述"教學設計"。第四支研究力量是中小學教研人員。例如,廣州市教研室主任任麥曦同志主編的《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方法》(1996),吸引了廣州市的眾多教研員與中小學優秀教師開展教學設計理論的應用研究。

近幾年來,關于現代教學設計理論和應用研究又有了長足發展,出現了更多這方面的專著、文章和教學設計案例。如由孫立仁著的《教學設計--實踐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論與方法》(XX),作為"信息技術環境下基于心理學理論的中學各科教學設計的研究"課題成果,產生較大的影響;皮連生、劉杰主編《現代教學設計》(XX)作為云南省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教材,開創了現代教學設計在我國大范圍推廣的先河;還有XX年鐘志賢著《面向知識時代的教學設計框架》等等。在歷史學科領域,有關新課程下現代教學設計理論與學科教學的專著,有趙亞夫主編的歷史新課程研究系列,作為基礎教育新課程教師教育系列教材,其中張靜、李曉風、姚嵐、孫楠著的《歷史學習方略》(XX),石薔、齊渝華編著的《歷史教學課例分析》對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都有很好的啟示意義;更有針對性和指導意義的是華南師范大學黃牧航教授主編的《歷史教學與學業評價》(XX),而在高中新課程改革教學的第一線,還需要大力推動歷史教師真正自覺運用現代教學設計理論進行實踐。

對于日后教學設計的發展趨勢,我們可以預測,在新課程改革下,應關注的不僅僅是一個學科中某一知識點的學習過程,不僅僅是學習的認知過程,更不僅僅是外部種種環境因素的作用,應從人的整體發展的思路去進行教學設計。教學情境中的學習者已經成為一個重要因素,諸如學習動機等情感因素應該在教學設計中得到反映。同樣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是課程重要的開發者,也應該注重教師的能力特征和個性特征在教學設計中所起的作用。

2、本論文課題的理論和實際應用意義:

由烏美娜教授主編的《教學設計》一書將教學設計定義為:"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和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試行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對方案進行修改的過程。它以優化教學效果為目的,以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傳播學為理論基礎。"學習理論方面可以運用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的學習觀;教學理論方面可以主要運用理性主義、經驗主義、建構主義的理論;目前國內比較流行的幾種教學設計理論主要有泛能教學設計、貫一教學設計、基于活動的教學設計、建構主義教學設計、混合學習等。在新課程的理念下,將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現代教學設計理論與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有機地結合,更有效地實現歷史學習的價值。

20世紀80年代以來,現代教學設計作為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在我國教學改革與研究中不斷拓展。在經歷翻譯、介紹和引進國外教學設計研究成果的階段后,目前我國已逐步進入了理論研究和實驗階段,表現在教學設計通論研究方面已有較多成果。這些成果對發展教育理論和深化我國的教學改革發揮了積極作用。在高中歷史課程教學改革中,自覺運用現代教學設計理論,深入開展歷史教學設計研究,將先進的教學理念轉換為教學實驗,對減少和克服傳統歷史教學僵化、呆板和面對新課程歷史教學活動的盲目性、隨意性,增強和提高歷史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和可控性具有重要意義。

與傳統備課之間有很大的不同,現代教學設計對我們教學的啟示和要求不僅僅是教育技術方面的,其中所蘊涵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也值得我們借鑒。更重要的是在新課程改革的新要求下,對于傳統性較強的歷史學科教學而言,現代教學設計的理論和有效結合學科教學的推廣應用,在促進歷史教師角色轉換、對學習者的分析以及教學策略的制定與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等方面,都有迫切的現實需要。

3、論文的基本內容、結構框架以及要突破的難點:

(1)基本內容

在高中歷史新課程理念下,通過基于現代教學設計理論、學習論、教學論進行優化教學的實踐,探討運用現代教學設計理論,深入開展歷史教學設計研究,尋找將先進的教學設計轉換為學科教學實踐的有效途徑,通過不斷總結反思,促進歷史新課程教學的更優化發展。

(2)結構框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論文課題國內外概況和文獻綜述

1.1高中新課程的理念與實施

1.2現代教學設計的理論發展

1.3國內現代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

2.課程與現代教學設計概述

2.1優化教學設計的學習論和教學論

2.2高中歷史新課程理念和教學設計準備

2.2.1教學目標的設置和陳述

2.2.2教學任務的分析

3.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的設計與實施

3.1知識呈現的教學設計策略

3.2過程、方法引導的教學設計策略

3.3能力訓練的教學設計策略

3.4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設計策略

3.5.歷史新課程教學資源的開發和課堂管理策略

4.歷史新課程教學設計的反思與提升

結束語

(3)要突破的難點

高中新課程改革下,現代教學設計理論與歷史學科教學具體內容、具體環境條件的整體考慮,切實有效地落實在四十分鐘的課堂教學中,提高教育與教學的效果,并使之具有一定的普遍適用性和可操作性。

4、論文計劃、進度及待解決的問題:

(1)論文計劃、進度

確定研究方向;歷史文獻資料查閱:XX年2-7月

撰寫開題報告并送導師審閱:XX年7-8月

論文開題:XX年9月

實踐與分析階段:XX年9月-XX年5月

論文寫作,完成初稿送導師審閱:XX年6-8月

論文修改與定稿:XX年9-10月

論文送審:XX年10月

論文答辯:XX年3月

(2)待解決的問題

現代教學設計的理論和方法的歸宿是落實到各個學科,重視與學科的聯系,也就是重視教學設計的應用研究。在理論意義上,教學設計可以有效支持任何學科的教學和學習,因為它是屬于方法學和技術學層面的學科,具有良好的指導性、適應性和可操作性。但是,每門具體學科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教學設計應該具有多樣性、靈活性和針對性。因此應該注重歷史學科教學設計的專門研究,教學設計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的發展不能離開具體學科的理論與實踐,教學設計的理論和方法不應是少數人的專利,應該為全體教師所掌握和自覺運用。

5、主要參考文獻:

1.孫立仁:《教學設計--實踐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論與方法》,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XX。

2.皮連生、劉杰:《現代教學設計》,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XX。

3.烏美娜主編《教學設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4.黃牧航:《歷史教學與學業評價》,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XX。

5.趙亞夫主編,張靜、李曉風、姚嵐、孫楠著的《歷史學習方略》,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XX。

6.皮連生:《教學設計--心理學的理論與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7.盛群力:《現代教學設計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2。

8.rm加涅lj布里格斯:《教學設計原理》,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9.歷史課程標準研制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解讀》,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XX。

篇(2)

關鍵詞:歷史教師;專業化成長;拓展專業知識

如何讓老師教師更加專業化教學是本文主要分析和探討的重點。如何讓高中歷史教師“通過各種經驗學會再現他人,與別人進行交往,探索世界,學會繼續不斷地、自始自終地完善自己”,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對高中歷史教師的總體要求。本文主要從高中歷史教師應該拓展專業知識,提高專業能力,以促進高中歷史教師的專業發展等幾個方面分析介紹了如何提高歷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途徑、方法。

一、歷史教師要拓展專業知識

作為一名專業的歷史教師應具備系統、扎實的高中歷史教學專業知識。專業知識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石,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基本條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具備扎實的教學理論知識。

具備扎實的教學理論知識是教師教學的前提,高中歷史教師要學會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根據所授高中學生和教學內容的特點,設計恰當的教學方式。

近年來,在研究高中歷史新課程方面,也出版了一些專著,例如,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學新課標資源庫?歷史卷》,新華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新課程歷史地理教學案例與評析》等;同時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學歷史教學參考》等歷史教學專業期刊上也刊載了高中歷史新課標方面的許多學術論文和經驗文章,這些都是教師專業學習值得借鑒的資料。

2、具備專業的教學知識。

作為一名專業的高中歷史教師,具備專業的教學知識是教學最基本的保障。首先專業教師要精通中國通史、世界通史、課標所涉及的主要專題史、地區史和史學理論知識等。

高中歷史教師只有完整、系統、扎實、精深地掌握歷史學科專業知識,只有深入透徹地了解高中歷史新課標所列的主體教學內容及相互間的關系,才能明白它們在高中歷史教材體系中的地位和價值,才能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通觀全局地分析教材。

3、應具備寬闊的學術視野。

歷史學科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社會科學,它涉及到語文、政治、地理、音樂、美術、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知識,例如,“近代以來世界科學技術的歷史足跡”、“19世紀以來世界文學藝術”和“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等專題。這些都要求高中歷史教師不僅要掌握歷史學科專業知識,還要掌握相關學科、交叉學科的基礎知識。專業教師要具備廣博的文化知識寬闊的學術視野,只有具備了這些知識,才有參與歷史學術問題討論的能力,使自己的專業發展更上一層樓。

二、提高教師自身的專業能力

教師自身能力的提高對學生的學習有相當大的影響,一位專業能力扎實、對教學認真負責的教師教出的學生自然成才的幾率高很多的。高中歷史教師在提高教學基本技能的同時,尤其要注意提高教師自身的專業能力。

1、提高歷史教學反思能力

對教學而言,教師對認知行為的調節和控制有可能帶來外顯的教學行為的改進。可以說,教學反思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并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如今,是否善于對教學問題進行反思,已經成為衡量優秀教師的一條重要標準。

何謂教學反思?簡言之,教學反思就是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行為,是教師對教學行為和教學活動進行批判的、有意識的分析與再認知的過程。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教學反思對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專業地位的提升大有幫助。

反思性學習是高中歷史新課程倡導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比如,對《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所定的本節課的目標理解得如何?學生對本節課會有哪些疑難點?對教材的理解和處理是否符合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實際等。

2、提高課堂課程資源的運用能力

高中歷史課程改革對高中歷史教師專業發展提出的新要求包括對不同地區和學校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利用和開發歷史課程資源。

第一,提高歷史課程資源利用能力

老師要充分利用好人力資源。高中歷史教師在課堂上要以生動的語言、得當的肢體動作、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將其精深的歷史專業知識和對所授內容的深刻理解和深厚的專業能力展示給學生,為學生勾畫出豐富多彩的歷史畫卷,去吸引學生,或者運用多媒體效果進行教學,如:可以運用多媒體播放一些歷史短片。

第二,利用好高中學生資源。

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運用課余時間收集整理一些關于歷史課程資源,如收集歷史故事、外出旅游參觀歷史遺址時的照片、報刊雜志中有關的歷史文章等。并進行課堂討論、組織歷史辯論會和故事會、編制歷史劇等形式,增強學生對歷史的體驗和深入理解。

3、提高專業教師的教學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課例教研和課題研究是高中歷史教研的兩種主要形式。

課例教研就是以“課”為研究對象的教研活動,其最大的特點就是課堂實錄,即對課堂教學的全程記錄。課例研究主要關注的是教師課堂教學的教學行為,沒有關注教師的教學思想和理念,其行動缺乏理論的支撐,也缺乏科學的、系統的設計。因此,教師在課例教研的基礎上,還須提升為課題研究,課題研究是在科學教學理論的指導下以解決在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為目標,并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進行的系統、有序的研究。

綜上所述,教師不但是知識的傳播者,還應該是研究者。從歷史學科來說,研讀史家的學術論文,對提高歷史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不失為一個極重要的途徑。研讀史家撰寫的論文,不僅能夠了解何為學術論文;而且也能進一步審視學術論文是如何寫成的,通過研讀史學論文,使歷史教師逐步掌握史家是如何提出問題,運用不同史料來解決問題,最后進行歷史解釋的。讓學生比較容易的理解接受歷史這門課程。

參考文獻:

篇(3)

一、教師應具備較強的創新思維能力

(一)中學歷史教師自身的水平亟待提高。加強歷史科研意識,培養歷史科研能力,對于大多數中學歷史教師來說是有相當大的難度的。盡管如此,中學歷史教師應該知難而上,為提高中學歷史教學的質量而努力。

(二)中學歷史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歷史教學觀念。從本質上說,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統一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教是不能代替學生的學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研究性學習的推廣,教師的主導地位更應該體現在引導學生對已有的結論進行重新審視,創設全新情境,從而把握歷史真正的內涵,使之變得鮮活。

(三)中學歷史教師要注重歷史基礎知識的傳授。脫離了歷史基礎知識的傳授,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精神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土之木。輕視歷史知識的傳授而專注于創新精神的培養,最終會使創新思維意識的訓練流于形式。相反,只傳授歷史基礎知識而忽略創新能力的思維訓練也違背了實施素質教育的初衷。

二、在歷史教學中大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青少年都有自己的愛好,自己的秘密,自己的一塊不同形式、不同內容、不同趣味的小天地,在這個天地里傾注著自己的熱情和精力。而傳統的教育模式為學生提供的是一個封閉的、禁錮的、狹窄的、高壓的學校牢籠。學生在這種環境下,自己的個性被抹平了,創造力就不易被激發出來。缺少富有創造力的學生,也就不可能有諸多富有創造力的人才。沒有人才,在經濟的大潮中,我們就不可能立于不敗之地。因此,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首先要有一種寬松、自主、自由、豐富多彩的教育氛圍。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獨立思考、敢于冒險和主動精神,這是教學的永恒追求。創造性只能在這種氛圍中才能培養出來,近期歷史教材的改編和中考、會考的改革,為歷史教學提供了有利時機,盡管考試仍在進行,但難度大大降低,題型的變化也逐漸擺脫了過去的那種單純憑記憶的模式,因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我在歷史教學中就一改過去的那種以講為主、以記為輔的教學方法,代之以討論為主、并輔之以辯論、歸納的教學方法,同時大膽刪去一部分內容,每課進行一、兩個重點標題的討論。要求學生自由發言,自由辯論,教師作適當引導,或幫助學生查找一部分資料。最初的幾節課需要教師進行引導,并幫助他們尋找疑點,并制定相應的鼓勵和輕微“懲罰”措施(如,唱歌、講故事、朗誦詩歌等)。同時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并對較特別的問題進行探究,時間一長,學生就慢慢形成一種尋找疑點和進行答疑的基本習慣,久而久之,學生就形成了一種創新意識,也為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奠定基礎。

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標新立異

“疑乃學之始”。提出問題是學生思維活動的開始,有利于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質”。只有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才能在此基本上思考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例如,在學習《三國鼎立》時,對于神機妙算、遇事先知的“智多星”諸葛亮,我認為教材只從正面談到他的智慧、才能,而歷史上的諸葛亮非“不食人間火”的超人,他也有許多不足之處。我這樣說了以后,同學們立即來了興趣,各抒己見,有學生發現了諸葛亮的不聰明之處:1.用人多疑,不會招賢;2.事無大小,親自過問;3.實無大事,缺少勇氣和判斷。學生通過積極思考,提出疑問,這一行為本身就蘊含創造性思維的火花。

為此,教師要經常鼓勵學生遇事多問幾個為什么,為什么是這樣,可不可以那樣。從多角度、多層次、多方面大膽提出問題,不唯書,不唯上。“標新”和“立異”都是一種創新,它的關鍵在于“新”和“異”,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創造。

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發表與別人不同的見解,敢于打破“常規”,敢于在“新”和“異”上做文章。當然,“新”和“異”并非隨心所欲,毫無根據。教師要引導學生尊重史實,進行科學的符合實際的評價、判斷,不能為創新而創新,嘩眾取寵。

“創新意識的培養”,“學會到會學”的飛躍等創新教育的嘗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了課堂氣氛,有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另外,必須注意的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同時,教師一定要強化自身的創造意識,發揮每個學生的聰明才智,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培養創新精神,以提高歷史教學效率為宗旨,以實施素質教育為目的,不斷探索和改進,才能更完善。

四、創新作業設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已經注意多方面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參與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但是,同樣作為學習的重要環節的作業練習,教師卻往往忽視了指導學生充分運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認識事物教育論文,也沒有鼓勵學生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其學習、思考的結果,最終每一段豐富多彩的歷史都成為單調的“原因、過程、意義”或者“背景、內容、作用”等的固定陳述。

篇(4)

關鍵詞:歷史教學;趣味性;情境創設;創新教學

一、情境創設的利弊

萬事皆有利弊。好的情境創設,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可以主動思考問題,積極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圍中,但是如果情境創設一味只考慮到趣味性、直觀性和探索性等,而卻忽略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就走進了創設情境的誤區,無法真正打造出高效課堂。筆者認為情境創設的誤區有以下一些。

1.情境創設沒有考慮到知識性。

活動情境要針對相應的課堂教學內容來創設,為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而服務。如果只創設情境卻沒有與知識掛鉤,這樣反而失去了情境創設的意義。

2.情境創設有始無終。

有的教師只把探究問題的情境化當做是課堂教學中的某種擺設或是點綴。課前的情境創設激起了非常活躍的課堂氣氛,結課時對新課開始提出的情境問題卻沒有一點點的小結和說明,浪費了大量的時間,看著熱鬧非凡,實際學習效果甚微,學生所得有限。

3.創設的情境太多,導致“本末倒置”。

有的教師過于注重課堂教學中問題的情境創設,一節課上堆積太多的情境設計,反而讓學生眼花繚亂,在一陣喧鬧中一無所獲。所以說,情境創設不能一味求多,應該是以能否產生高效的學習效果為標準,否則只能是“本末倒置”。

課堂上把需要探究的問題情境化設計,來激活學生的認知需要,把學生的學習建立在渴望學習的天性上,充分調動學生潛力,喚起學生思考的欲望和熱情,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將培養學生的能力放在首位。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課堂,也正是新課改所追求的重要目標。

二、破臼除窠教學歷史

1.改變觀念: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所以人的觀念是很重要的。改變“歷史是副科”的思想觀念,改變“我對歷史沒興趣,所以我不(想)學”的思想觀念,從心里重視歷史――一門培養素質的學科。我們可以不喜歡歷史,但我們不能不了解歷史,不光我們祖國的歷史還有外國的歷史,我們都需要了解。可以說,了解歷史是現代人的一項基本素質。因為歷史是一面鏡子。

2.培養興趣:興趣數最好的老師。雖說興趣不能決定一切,但培養興趣對學好歷史也很重要。沒有興趣,會覺得學歷史是一件苦差事!只有對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遇到挫折困難才能頑強攻克,百折不撓。

3.培養學習的主動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學習規律。什么是學習的主動性呢?就是不靠別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動下學習。怎樣才能培養學習的主動性呢?一是要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偉大的毅力產生偉大的目的”。只有明確的學習目的,認清學習的重要性,才能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自覺地、堅持不懈地學習。二是要采取積極的學習態度,有計劃地學習每門課程,要注意做到課前認真預習,對老師要講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對于疑難問題做出記號,等到老師講解時集中精神聽。

4.“溫故知新”與“溫新知故”相結合。“溫故知新”反映了學習過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認識過程必然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規律,它告誡我們探求學問應該逐步消化,切忌囫圇吞棗,有的知識由表及里,深思熟慮;有的知識需要由此及彼,融會貫通;有的知識應引進先知,觸類旁通;有的知識應該聯系實際,具體領悟。然而,“溫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識面狹窄,難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實踐中,“溫故知新”走向“溫新知故”,從后者中找方法和規律,與“溫故知新”相輔相成,成為我們學習方法中的重要原則。

5.學歷史其實是不用死記硬背的。只要帶著心去看課本,認真多看幾次課本,記清事件的背景、過程和意義,理清歷史線索就可以了。

6.上課要專心聽,多記,多背,對一些歷史年代要聯系上下文的內容來記憶。掌握問答題時,首先要對歷史事件的背景有個清晰的了解,再運用所學過的知識作答,做到理解記憶。多閱讀一些歷史課外書,除了能增長見聞外,還幫助你理解歷史課文。

7.要做到熟練地掌握歷史知識。一是對課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時要認真記錄好老師提出的重點內容,三是背誦;但即使是背誦也要講究方法:以時間為主軸,形成一條歷史事件演變的線索,如以“北美獨立戰爭”為例,1775年、1776年、1777年、1783年各發生的事件串成一條歷史線索。也可以歷史事件的性質為中心點,把同類性質的事件聯在一起比較、記憶:如美國獨立戰爭、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等。

8.我們分析史實、理解的能力。因而歷史應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在記憶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和運用。理出一條線索,找出各個歷史事件之間的相互關系,弄清每件史實前因后果,在今后歷史學科的學習中非常重要。同時,我們還應將歷史與馬列主義的方法論緊密相連,用方法論作指導,去正確的評價每一歷史事件。

篇(5)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德育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具有無窮教育能量的歷史軼事都是新時代我國高中歷史教學的寶貴資源。面對新課標的新要求,高中歷史教學迎來了全新的挑戰,而在這一過程中,如何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內容不僅是高中歷史教學的神圣使命,還是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的內在訴求。對于高中教學來說,德育是責任也是任務,而歷史學科本身有著寶貴的德育優勢,教師要借助這一優勢加強對學生道德修養的培養,讓學生在不斷積累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受到歷史人物和事件的啟發與熏陶,從而自覺地去提升自身的品質、認識、思想等道德修養,真正實現學習與道德素質提升的雙贏。

一、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滲透德育

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為了能夠更好地滲透德育,教師可以采取

更為靈活的滲透方式。如,在教學手段上,可以運用多媒體輔助設

備,形式可以包括圖表、視頻、音樂、幻燈片、PPT課件以及專題講座等等;在內容方面則可以選擇《探索與發現》《中華上下五千年》等作為歷史教學素材,進一步豐富德育的內容、趣味性與靈活性;在教學活動上,教師還可以在課內與課外活動中進一步滲透德育,比如,帶領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制作歷史報、寫歷史人物的小論文、參觀烈士陵園等等,進一步開拓學生的歷史視野,加強德育的實踐。同時,教師還可以積極利用第二課堂這一平臺,組織學生開展歷史知識競賽或辯論,讓每一個學生都準備一個弘揚民族美德

的小故事,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并在這一過程中因勢利導,加強德育教育。

二、利用榜樣模范的作用實施德育的滲透

高中生正處于褪去青澀、心理逐漸趨向成熟的身心成長階段。他們對于外界事物有著濃厚的好奇心和模仿力。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歷史教材中飽含的豐富道德模范故事、名言警句等,從多角度滲透德育,尤其要向學生介紹那些具有崇高道德品質以及道德

觀念的人物。例如,但丁的“人不能像走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于謙的“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及亞里士多德的“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等等,這些優秀人物的道德情感能夠對學生產生重要的影響,不僅是開展道德教育的生動材料,還是鞏固學生歷史知識的良好渠道。讓學生一邊學一邊感受思想道德的良好教育,從而讓高中歷史的德育起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作用。

三、在歷史教學設計中充分融入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對于當前我國全面建設和諧社會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愛國主義也是我國整體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加強了愛國主義教育,學生才能夠進一步、客觀地去了解國家,了解歷史,了解當前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之間存在的差距,學生才會自主地努

力學習,樹立遠大的抱負。例如,在我國歷史的發展中誕生了四大發明,我國的科技水平一度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然而,由于我國沒有有效地開發出其價值,致使優秀的文化被異化成迷信。但是當四大發明被西方國家使用之后,他們將其開發成為新興資產階級打敗封建主義的有力武器。而到了近代,這些西方人更是利用指南針來到中國,對我國進行了大肆的掠奪,他們將“火藥”裝進大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讓中國人民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淵。通過這些歷歷在目的歷史,讓學生感受到發奮學習、建設社會是多么的重要,從而實現思想教育的目的。從而不斷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并立志為實現祖國的現代化建設而努力奮斗。只有如此,高中歷史教學才能在知識講授的基礎上實現價值的升華,才能真正地為學生的全面

發展做出重要的支持和引導。

綜上所述,在新時期的新形勢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是非常關鍵的,特別是在當前復雜的社會背景下,西方文化的不斷滲透對于我國高中生的價值觀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面對這一

情況,高中歷史必須要義不容辭地承擔起培養學生崇高品質、正確思想認識的歷史重任。通過系統的歷史知識的講解,讓學生了解我國優秀的道德文化傳承,讓學生明白自我塑造對于促進國家與民

族崛起的重要作用。因此,高中歷史教學工作者必須群策群力,積極研究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方式、方法,立足我國實際的國情與教情,時刻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有效的途徑來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以及作為現代公民的公民素質,從而促進學生更好地成長與

成才。

參考文獻:

[1]陸志平,辜偉節.新課程:我們怎樣上課:課堂教學問題與對策.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06.

[2]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M].新編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03.

篇(6)

[論文摘要]在高中歷史課程改革推進過程中,教師對課標三維教學目標之間關系的正確理解與把握是有效推進教學改革的關鍵;有效整合課堂教學資源,拓展課堂教學是實踐新課程教學理念的重要方面。另外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進、教師專業素質的提升以及培養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等方面也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努力方向。

在高中歷史教學改革中,廣大教師圍繞新理念、新課標組織教學活動,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紛紛出現在歷史課堂上,學生學習也開始由被動接受轉向主動探索。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個體性差異的存在,導致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存在一定差距,教學實踐中暴露出許多問題。本文主要從對新課標的正確理解與把握、課堂教學資源有效整和及利用、教師專業素質的提升、教學方式方法以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等方面探討歷史教學改革的努力方向。

一、對新課標的正確理解與把握

三維目標是新課標提出的全新教學理念,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者是相互聯系、彼此促進的一個整體。在貫徹新課程理念的課堂教學中,要做到對三者的有效統一,首先應該確保知識和能力的基本地位不能動搖,所有教學目標都是在學生掌握一定歷史知識的基礎之上實現的。在新課程的專題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指導學生將前后相關知識點的聯系,最大限度地充實和豐富教材所涉及到基礎知識框架,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宏觀的、整體的理解和把握。只有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才能掌握學習方法,逐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過程與方法是新課程改革的突出特點,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關注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教學實踐中,部分老師的理解有失偏頗,認為僅僅是課堂教學方法在形式上的改進,因此出現“穿新鞋走老路”的形式主義毛病,結果課堂搞的熱熱鬧鬧,學生卻沒有學到多少知識。這實質上是對新課程理念的誤解。新課程理念中,過程和方法既要求貫徹在教學過程當中,又要求把它們當成教學目標來實現。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讓基礎知識在史料研讀、圖表分析、課堂討論、問題探究等多種教學方法的支撐下“活”起來,達到在教學中突現方法,在目標中掌握方法。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知識與能力并重。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是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較深層次的教學目標,它拓寬了課程教育目標的內涵,更加關注人的發展過程,更加強調學會學習的同時學會做人,更注重培養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因此教師根據教學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設置一些開放性的教學環節,比如觀看有關名勝古跡、名人、民俗風物的圖片,表演歷史劇等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和課外探究活動,作為學生觸摸歷史,體驗歷史的外在形式,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使其在親身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從而使情感得到升華。

二、課堂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和及利用

在課程標的指導之下,教材在整體編排上采用模塊加專題的形式,課程結構設計突出系統化、層次性和探究性。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在這種編排下與存在教學單薄的不足。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首先應該積極轉變思想,樹立起整體的、宏觀的概念,在認真研究課標與教科書、借鑒教學參考資料合理成分的基礎上,充分的考慮到學生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的差異性,以及教學任務繁重與課時相對不足之間的矛盾,在不應影響教材完整性和系統性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合理的取舍或調整,要能夠靈活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學中突破重點難點。同時根據“模塊鏈接”的提示,指導學生積極搜集相關教學素材,對本課所涉及到的相關內容進行縱橫聯系,充實、整合同類專題的材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其歷史思維能力的發展。

有效整合課堂教學資源,拓展課堂教學是新課程的重要方面。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以及學習與實踐的結合,都可以為歷史課堂教學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在進行科學技術發展史教學時,可以和數學、物理、化學等知識聯系起來;思想文化專題部分,可以將語文、政治、美術、音樂等課程的相關內容穿去。在歷史課堂上讓學生把在其他課堂上學過的相關知識點總結聯系起來,可以克服新教材知識專題化所帶來的學生知識系統不全的缺點,使歷史課堂教學內容更加豐富而生動。另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組織學生通過觀看有關名勝古跡、名人、民俗風物的圖片,表演歷史劇等方式,讓學生近距離的觸摸、體驗歷史。豐富有趣的課外探究活動,能夠有效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積極探索的興趣,都是我們應該合理有效利用的課堂教學資源.

三、教學方式、方法的探索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如果教師沒有把新課程理念完全理解、內化為指導課堂教學的武器,就不能把教學形式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課堂教學會出現“形”與“神”分離的情況。如何才能讓歷史課變得鮮活生動,富有情趣?如何才能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進行探究式學習,做到“活而不亂,活而有效”?這都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

實現新課程目標,教師的觀念轉變非常重要,不再是教教材,而是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靈活使用教材教學。教學設計應該做到科學、合理、有效,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都應該從教學需要出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而不能走形式主義的道路。這就涉及到正確對待傳統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態度問題。提到傳統教學方法,很多人會聯想到滿堂灌,學生死記硬背,我們認為這種看法是對傳統教學方法存在一定的誤解。其實方法本身無所謂好與壞,關鍵在于教師是否能靈活駕御。創新并不是指要完全拋棄我們原有的各種教學模式、方法,而是在借鑒原有教學模式、方法益處的基礎之上積極探索其他教學模式、方法。

教師要能根據課堂實際的變化不斷調整教學,結合教材中的“學思之窗”“歷史縱橫”“學習延伸”等趣味性強的探究活動,指導學生主動收集和利用教學資源,逐步培養學生親身實踐、主動探究的學習能力。同時精心創設形式生動,內容豐富、有啟發性的教學情境,通過組織課堂討論、辯論會、編歷史劇、開展歷史知識競賽等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使知識與能力在這些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的支撐下“活”起來。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主動參與、親身實踐,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獲得研究歷史問題的基本途徑和方法,培養歷史思維能力,實現學習方式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究的根本轉變。并使學生在探索歷史問題中學會交往與合作,在親身體驗中去感悟歷史,學會學習,學會做人,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四、教師專業素質的提升

新課程改革從課程理念到課程目標,從教材內容的選取到知識的呈現方式,從課程結構到課程評價都發生了重大變化,體現出鮮明的時代氣息和全新的價值理念。模塊單元專題的編排體例突出了內容精煉,知識系統性強,思維層次高的特點,適合探究性教學的開展,這對教師的專業知識結構提出了更高更廣的要求。因此教師更應該關注自身專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獨立研究能力,要能夠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探索性的學習,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問題,創造性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當今社會由于多媒體網絡技術大量介入教學活動,使得課堂教學所能獲得的有效課程資源大大增多,教師如何正確對待和有效的開發利用這些課程資源?在教學設計中如何理解和把握教學中應該“教什么”,完成從“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轉變?在教學條件相對比較落后,教學資源相對不足的情況下,老師又如何能創設出形式生動、內容豐富、富于思考的教學情境?在充分利用有效教學資源,備好教材的同時,教師還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設計好課堂教學應該“怎么教”。在主要教學環節上,如何過度、如何突破重難點知識,這都對教師的專業研究能力和知識結構的更新更高的要求。

教師必須重視個人的文化修養的提高。教師的人文科學文化素養決定著教師理解、駕馭教材的能力,也決定著教師參與課程開發的能力。同時還要具有一定的創新精神,能獨獨辟蹊徑,形成有自己個性并適合教學的教學風格。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將豐富的歷史知識通過板書的濃縮和轉化,輔助以多媒體教學手段,將知識化難為易,化抽象為直觀的形式表現出來,將歷史知識中所蘊涵的豐富精神養料,通過準確、生動,且富有感情的語言講述出來,才能創造出一個豐富活躍的課堂,給學生以廣博的文化浸染,達到情感價值觀的教育目的。

五、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傳統的課堂教學基本以教師為主導,講述性的教學方法占據課堂大部分時間,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這與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學生主體地位的目標有一定的距離。

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培養,可以借助一系列的課外活動來完成。比如遺留下來的名勝古跡、名人故居、民俗風物,都可以作為學生觸摸歷史,體驗歷史的很好的外在形式。學生通過參觀名勝古跡,進行社會調查,撰寫小論文等形式,培養歷史思維能力,同時在親身體驗中感悟,促使情感得到升華。古人倡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但高中歷史教學時間緊,任務重,真正讓學生走出課堂,親身去感受歷史氣息的機會是不多的。因此,只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設置一些開放性的教學環節,來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另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如果能注意營造出民主氛圍,保持誠懇態度,師生關系和諧,學生就容易接受老師的教育和引導,積極主動投入學習,這對于培養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具有重要意義。

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改革的推進必將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積極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刻苦鉆研業務,培養起發掘和利用教學資源的敏銳洞察力,在課堂教學中磨練教學行為,深入思考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在相互學習中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將新理念和技巧內化,力爭使教學更加有效,在不斷的探索與思考中推進新課程改革。

參考文獻:

[1]潘虹.“和樂”思想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教學與管理,2006,12.

[2]趙克禮.“育人為本“與中學歷史教學[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5,8.

[3]曾超洪.21世紀中學歷史教師的素質[J].理論研究.

[4]孫衛東.把問題意識引入課堂[J].教學研究,2006,(10).

[5]陸繼銀.對當前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思考[J].教學研究,2006,(1).

[6]羅朝暉.歷史教學創新必須處理好幾個關系[J].政史地教學,2007,(3).

篇(7)

關鍵詞:《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 歷史教科書 研究現狀 展望

自2003年教育部頒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下簡稱《標準》)以來,高中歷史新課改已超過十年。作為指導高中歷史教學與課改的綱領性文件,學界不僅對《標準》本體進行解讀研究,同時也研究《標準》的具體使用情況。如近十年來,學界對《標準》與歷史教科書關系的研究就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見解。本文擬就這方面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以期能對今后《標準》的研究和歷史教學有所助益。

一、課改十年來《標準》與教科書關系研究現狀

(一)新課程標準下高中歷史教科書編寫存在的問題

學者們的研究認為,新課程標準下的歷史教科書編寫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標準》給教科書編撰帶來了一些困難。如連建平就三教科書,指出了新課標給教科書編寫帶來的困難和問題:“一是課程標準對必修教材編寫的要求失之粗放,教材編寫者不易把握其深度,致使幾個出版社對同一個知識點編寫的難度深淺不一;二是課程標準對學習目標的范圍失之界定,教材編寫者不易把握其廣度,一線教師在授課時對教材提供的資料也很難取舍。”[1]同時由于新課標教科書有四個不同版本,雖然都以《標準》作為統一的依據進行編制,但是“一標多本”的教科書編寫模式容易出現同一史實不同表述的問題。許永紅結合4個版本高中歷史教科書的5個實例,表達了一線教師對“一標多本”下教科書表述的不同的困惑[2]。而徐新、丁林興還認為若按照《標準》選修六部分進行教科書編制,教科書容易出現“歐洲中心論,文化遺產分布面不廣,文化遺產的類型不全,教材的創新空間受制”[3]等方面的問題。

另一方面是教科書編制完成之后,有學者發現新課標教科書存在一些違背《標準》主旨之處。如趙亞夫就指出“現行實驗版教科書,在內容上多難于《標準》的規定”[4]。張榮鎖以岳麓版必修一第一單元為例,總結出教科書存在“違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原則;人文精神嚴重缺乏;對師生學習歷史興趣的沉重打擊;動腦動手極為困難;提供人生經驗 、啟示不夠;培養現代公民意識不夠”[5]等違背新課標主旨的問題。李然認為新課標下的教科書編寫仍然沒有擺脫《大綱》的一些影響和束縛[6]。而仇曉雯則將四個版本的歷史教科書進行對比分析,指出“人教版對《標準》結合程度最高,岳麓版與《標準》的結合程度最低,除岳麓版,其他版本的編撰割裂了中外史的聯系”[7]。此外,張淑貞的文章《對高中新課標教材的商榷》[8]也指出新版教科書雖然中外合編,但是只是機械地將內容組合,沒有更深層次的知識的整合,實則也是違背了《標準》中外合編的理念。

(二)新課標下高中歷史教科書編寫建議

《標準》在實施建議的第三部分提出了教科書編寫建議,對教科書的編寫提出了五個方面的要求,涉及課程目標、課時、教科書多樣化等內容。這些建議不僅為“教材編寫和教師教學留下了一定的創造空間,也使教科書編寫也逐步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9]。由于《標準》在課程體系和課程的內容上都有較大的變化,因此學界在《標準》編寫建議的基礎之上,還提出了教科書編寫應掌握一些策略。宏觀上看,一方面是要注重體例創新,建構一個“以時間為經,空間為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為主軸”[10]的教科書體系。另一方面,新課標下的教科書的編寫需要更新觀念,進行“轉變學習方式的課文結構設計”[11]。如注重視“學科特點和學習方式內在統一的單元課目設置;注重提升課文輔助系統的地位與功能;注重強化史料解析、探究的功能等”[12],最終將新課標轉變學習方式的理念融入到教科書的編寫當中。

從微觀上來看,研究對教科書具體模塊的編寫提出了建議。如徐新、丁林興就結合《標準》中選修六的內容,為教科書的選修六模塊的編制提出了“按時間編寫,按區域編寫,按類別編寫”[13]的三點策略。陸曉先則針對新課標中“古代中國開疆拓土,侵華史的敘史觀念,抗日史的簡化,軍事和戰爭問題”[14]等內容提出了自己的編寫的建議,希望對教科書的具體編寫中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二、《標準》與高中歷史教科書關系研究展望

(一)《標準》與高中歷史教科書關系研究存在的問題

1.教科書研究和《標準》結合的不夠緊密。我統計十年來《標準》與教科書關系研究的文章時發現,有關新課標下的教科書的研究論文數量并不少。雖然很多文章提到了新課標,卻在教科書的研究中脫離了新課標,完全只是對教科書本身的研究,新課標僅僅只是教科書身上的一個符號,沒有將新課標和教科書很好結合起來研究。

2.《標準》與教科書相關研究涉及版本太少。眾所周知,新課標下的高中歷史教科書一共有四個版本,分別是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和北師大版(原大象版)。但到了具體的研究中,涉及最多的版本是岳麓版,其他幾個版本相對較少。雖然四個版本的教科書都是按照同一個課程標準進行編撰,但是不同的版本在具體的專題編寫、內容設置、細節處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區別,這就需要結合《標準》對每一個版本進行一定的分析對比。

3.教科書涉及的內容不全面。新課標下的教科書由三個必修和六個選修模塊組成。在近年的研究中,就必修和選修角度看,更加注重對必修部分的研究;單就必修部分來看,又更為側重于對專題一的研究。其實,就教科書的內容來看,選修部分較必修部分新增的內容更多,必修部分中必修二和必修三又比必修一新增的內容更多。新增的內容,本應該是研究的重點和焦點,但是在《標準》與教科書相關研究中卻恰好相反,顯得厚此薄彼。

(二)《標準》與高中歷史教科書關系研究展望

根據《標準》與教科書關系研究中出現的問題,我建議未來有關教科書的研究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重視對選修課程的研究。新課標下的教科書選修部分一共有六本,其編撰的方式和編撰的內容都有不少的創新之處。這一部分的研究其實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

2.加強教科書與《標準》的結合度的研究。不同版本的教科書與《標準》結合度如何,同一版本下不同模塊與《標準》的結合度又是怎樣,目前并沒有較為深入的研究。而通過對《標準》與教科書的結合度研究,能夠為教科書的編制和使用提供更多的參考,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3.加大“一標多本”的研究。新課標教科書有四個版本,但使用的都是同一個版本的課程標準。根據《標準》,對 “一標多本”的教科書編撰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對比,對教科書的修訂和多樣化發展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4.可適當采用量化分析方法進行研究。教科書研究中涉及的版本較多,內容也較多,因此教科書的研究中可以采用計量的方法,把一些重要的內容、數據進行量化分析,使整個研究顯得更加直觀和有說服力。

參考文獻:

[1]連建平.從歷史必修三看高中課標與教材的得失[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7(1-2).

[2]許永紅.該相信誰?――新課標下同一史實不同版本的不同論述[J].中學歷史教學,2006(3).

[3][13]徐新,丁林興.建議與構想:中學歷史教師視野中的歷史“課標”選修六[J].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04(3).

[4]趙亞夫.高中歷史課程改革與歷史教育的現代化――繞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反思[J].教育學報,2006(8).

[5]張榮鎖.違背“新課標”主旨及目前先進教育理念的新課標教材――以岳麓版歷史必修(1)第一單元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2004(10).

[6]李然.新課標高中歷史教科書的研究現狀及展望[D].四川師范大學,2011(4).

[7]仇曉雯.21世紀初國家課程標準版高中歷史教科書內容體系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4).

[8]張淑貞.對高中新課標教材的商榷[J].歷史教學問題,2006(5).

[9]鐘啟泉,安桂清.怎樣理解《歷史課程標準》――華東師范大學鐘啟泉教授訪談錄[J].歷史教學,2005(8).

[10][11][12]曹大為.關于《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建設的對策與思考[J].歷史教學,2004(8).

[14]陸曉先.對高中歷史新課標及其教材編寫的幾點建議(上)(下)[J].中國教育研究論叢,20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久久久福利|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女女女同性video| 国产亚洲av片在线观看18女人| 男男无码sm调教gv| 大地资源在线观看免费下载| 久久国产劲暴∨内射新川| 激情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国产成版人视频直播app| 67194熟妇在线观看线路1| 99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五月天| 国产99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麻豆一区| 搡老熟女老女人一区二区|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三区二区一区| 8x成年视频在线观看| 女邻居丰满的奶水| 亚洲精品无码午夜福利中文字幕| 香港日本三级亚洲三级| 色综合久久无码五十路人妻| 亚洲啪av永久无码精品放毛片| 十八岁以下禁止观看黄下载链接| 荡女精品导航| 一本久道综合色婷婷五月| 国产综合色在线精品| 亚洲乱码日产一区三区| 一本一道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欧美极品少妇性运交| 一二三四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亚洲av色区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av片无码一区二区不卡| 亚洲精品字幕在线观看| 狼人青草久久网伊人| 国产亚洲av无码av男人的天堂| 露脸内射熟女--69xx| 天天摸天天做天天爽天天弄|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1区2区| 人人澡人人澡人人看添av|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 99re热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内射爽爽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