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9 05:30:4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環保消費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綠色營銷;房地產;營銷策略
中圖分類號:F293.3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6-0000-01
一、房地產企業綠色營銷概述
(一)房地產企業綠色營銷的概念
房地產綠色營銷是綠色營銷理論在房地產行業中的實際應用,房地產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更注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通過貫徹綠色環保的理念,采取各種綠色營銷策略來滿足房地產市場中消費者對于綠色產品的需求,從而同時為企業、消費者、社會和生態環境創造收益。
(二)房地產企業綠色營銷的特點
房地產綠色營銷策略和傳統房地產營銷策略的不同之處在于房地產綠色營銷在生產管理過程中,注重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向消費者推廣時著力于展現其產品綠色環保的特點。
從獲益對象方面來說,傳統房地產營銷只能為企業帶來收益以及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而房地產綠色營銷還考慮到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二、房地產企業綠色營銷所面臨的問題
(一)房地產項目成本增加
房地產企業開發綠色住宅勢必會造成開發成本的大幅提高。首先,擴大項目綠化面積就會導致建筑面積的減少,從而使得商品房收益降低,房地產項目的成本也相應提高,這樣的結果是房地產企業所不愿意見到的。其次,為了滿足綠色住宅的要求,企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建設各種環保設施,考慮到我國在環保技術方面水平有所欠缺,不能以較低的投資建設令人滿意的設施,同時又缺少相關的研究資金,為綠色住宅的建設帶來了很多不必要的成本。
(二)綠色消費觀念普及性不高
在當前的房地產消費觀念中影響消費者購房的因素主要集中體現在價格、商圈、配套和環境幾個方面上。消費者固然會考慮住宅周邊的生態環境,但此時消費者對生態環境的考量僅僅停留在綠化、空氣質量層面上,并沒有真正了解綠色住宅環保、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雖然綠色消費觀念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深入人心,消費者也愿意在挑選商品時選擇更為環保的商品,但住宅作為一個高消費產品,已然給大部分需求者帶來了沉重的經濟壓力,因此在當前房地產市場環境下,綠色住宅往往供大于求,在房地產綠色營銷過程中如何普及綠色消費觀念也成了房地產企業所需克服的一個艱巨挑戰。
三、房地產企業綠色營銷對策
(一)加強政策支持
政府應支持綠色住宅相關技術的研發,提升環保設施的建設能力,增強環保設施的環保效果,向房地產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從而減少企業自身的研發費用。為了使企業有更多的資金用于研究創新環保技術,政府可以減少綠色房地產企業相關的稅收,減輕企業的資金壓力。政府應該完善房地產行業的各項技術指標與綠色認證,對達到標準的房地產項目頒布由政府部門提供的綠色認證,加強人們對綠色住宅的認同,這樣一來就能形成技術和營銷相互促進的局面,加速房地產綠色營銷的發展。
(二)實行綠色定價
綠色定價是指與綠色產品相適應的定價方式,它是房地產企業綠色營銷模式不可缺少的一個關鍵因素。綠色住宅的設計與開發與傳統住宅相比增加了成本,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施工環節實施環境保護而增加的成本;二是綠色住宅的生態運營和維護所增加的成本;三是采用綠色建材和綠色施工技術而增加的成本等。綠色住宅的定價方法可以使用成本加成定價法,在綠色住宅的成本的基礎上加上一定的利潤;也可以使用競爭定價策略,通過比較綠色住宅與相近地段的傳統住宅,利用住宅差異化帶來的競爭優勢進行定價。綠色住宅由于其成本及價值特殊性,其綠色定價策略要盡可能把握綠色住宅和消費者的特點,選擇合適的定價方法,才能贏得競爭優勢。
(三)發展綠色科技
對房地產企業自身來說,為了能使房地產綠色營銷的成效更顯著,必須要在綠色科技方面不斷取得突破。目前房地產市場中的綠色住宅品質良莠不齊,一些房地產綠色項目在宣傳其綠色環保特點時夸大其詞,實際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原因就是沒有相應的技術支持,只能通過簡單注入綠色生態環保的概念而與綠色住宅打一個球。
房地產企業可以通過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結合本土環境的特定情況,研發適合國內綠色生態理念的技術和設備。掌握先進環保技術的房地產企業往往在消費者心目中擁有更強的影響力,在足夠影響力幫助下便能更有效的向消費者傳達綠色消費觀念,這樣一來消費者對綠色住宅的消費需求就會增加,提升企業收益,從而為企業環保技術的發展提供穩定的資金支持,以此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四)開辟綠色分銷渠道
綠色物業管理和傳統房地產開發企業最好建立自己的綠色分銷系統,因為這樣可以直接面向消費者,并獲得對分銷渠道的完全控制,以求最大限度地減少分銷過程中資源的損失,同時可以直接在市場上建立知名度向顧客直接提供更完善的服務,所以如果企業的經濟實力雄厚,并試圖直接在市場建立知名度或向顧客直接提供完善的服務,就應建立自己的銷售系統,直接控制分銷渠道。
四、結論
房地產行業倡導綠色理念,實行綠色營銷,是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無疑在房地產行業中,隨著時代的變遷都有著屬于這個時代最合適最有效或者說是最賺錢的營銷方式,但房地產綠色營銷卻是任何時候都不應改變的中心思想,無論在什么時候都是政策和形式的不變導向。相信在不遠的未來,房地產企業將一改原來資源高消耗的特點,成為保護環境,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最強勁的一股力量,房地產綠色營銷終會在不斷摸索,不停進步的過程中發展成熟。
參考文獻:
[1]梁麗.綠色營銷理論在房地產開發中的應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07,5.
但是,人類為了自己的發展,不惜代價“征服”地球,從而引發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如,極端氣候變化、臭氧層破壞、森林破壞與生物多樣性減少、大氣及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有毒化學品污染等。嚴重的環境污染,使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正處于危機之中,世界范圍內的環境危機日益嚴重。因此,增強民眾的生態環保意識,已刻不容緩。目前,我國對生態環保問題相當重視,《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明確指出:以強化污染防治為重點,加強城市環境保護;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為重點,推進大氣污染防治;以防治土壤污染為重點,加強農村環境保護;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為重點,強化生態保護;以核設施和放射源監管為重點,確保核與輻射環境安全;以實施國家環保工程為重點,推動解決當前突出的環境問題。《決定》中兼顧到城鄉環保協調、區域環保協調和污染防治、生態保護、核與輻射環境安全三大環保領域的協調,標志著中國環境保護已進入全面推進、重點突破的新階段。作為一名生物學科教學工作者,應該結合學科優勢,把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和脫貧致富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培養、增強學生的生態環保意識,為我國的環保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一、以生物課堂為渠道,培養學生的生態環保意識
以生物課堂教學為主要渠道,對學生進行生態環保知識的理論教育,即寓生態環保教育于課堂教學之中。
(一)提高認識,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生態環保意識
首先,學校和學科教育工作者必須高度重視生物學科的重要性,必須認真上好課本內有關生態環保方面的知識,決不能拘于形式或讓學生自學甚至干脆不講。由于有些地區的初中生物成績不計入升學考試總成績,于是,有些學生認為生物科是“雜科”,可學亦可不學,出現厭學情緒;有些教師也認為這是可教可不教的內容,學生也就順水推舟,不愿學了。諸如此類的思想認識,嚴重阻礙了學生生態環保意識的提高。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制造“可教時刻”,創設興趣盎然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學習的精力集中在“愿學時刻”。如,在講授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冊第5章“綠色開花植物的生活方式――吸收作用中的無土栽培”時,可提問學生:“大家有沒有看過沒有土壤培植出來的植物呢?”這個問題馬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會很快進入“愿學時刻”,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我吃過水里種的豌豆苗”、“我吃過無土番茄”、“我吃過沙里種的豆芽”……教師接著講述無土栽培的原理和優點,并講述無土栽培在生態環保中的意義。這樣,教師在課堂中有意識地灌輸生態環保知識給學生,自然就培養了學生的生態環保意識。
(二)重視教材中與環保有關的“活動”等欄目,培養學生的生態環保意識
雖然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已在轟轟烈烈地進行著,但有部分老師還是擺脫不了傳統教學的束縛,對教材中的一些“活動”、“建議活動”等欄目不夠重視,欄目內容知識教學有一帶而過或只字不提等現象,違背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作為生物教學工作者,一定要領會好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重視教材中與生態環保有關的每一個活動,用好這些活動欄目,使新課標真正落到實處。比如,在執教“一次性木筷的利弊”討論活動時,讓學生分別扮演木筷加工廠廠長、餐館經理、餐館消費者、清潔工、環保人士、林場工人、政府官員等角色,讓他們在各自的立場上發表意見。加工廠廠長組代表說:“一次性木筷的好處非常明顯:1. 衛生;2. 方便,適應快節奏的生活方式;3. 便宜;4. 易被自然分解,不會造成白色污染等”。餐館經理組代表說:“我贊成使用一次性木筷,除了加工廠廠長所說的外,還有兩點好處:1. 成本低,我們不用雇人洗筷子;2. 衛生,不需要耗電去消毒”。餐館消費者甲:“一次性木筷衛生、方便、便宜,很好”。消費者乙:“一次性木筷方便、便宜,但是否衛生,我表示懷疑……”清潔工組代表:“一次性木筷不好,筷子用后亂扔,造成了很大的浪費,而且加重了我們的工作負擔,為我們的清潔、運輸、處理等帶來許多不便,這也是現在垃圾量比以前多的原因之一”。環保人士:“樹木被砍伐,破壞森林,大量資源的浪費與垃圾的堆積,生態環境嚴重惡化,帶來了無窮的后患”。經過角色扮演,討論使用一次性木筷的利弊,使學生認識到雖然一次性木筷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許多方便,也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然而代價卻是沉重的,讓學生分析使用一次性木筷的弊端,把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和脫貧致富有機結合起來,最終從保護生態環境、拯救森林的角度思考,通過舉手表決,絕大部分同學認為應該禁止使用一次性木筷,從而增強了學生的生態環保意識。
(三)在課堂教學中擴充課外知識,增強學生的生態環保意識
光靠課本中的生態環保知識照本宣科是不夠的。教師應結合實際,搜集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一些資料進行教學,如,講授保護我國舉世聞名的珍稀植物時,可穿插一些對環境有凈化作用并要加以保護的植物進行教學。如,天然解毒機――木槿,粉塵過濾器――榆樹,抗污降毒樹――夾竹桃,天然吸塵器――泡桐,綠色消聲器――珊瑚樹,污染監察兵――女貞,常綠凈化器――黃楊等等。這些課本外的知識學生非常感興趣,想不到自己身邊的許多植物對人類環境的作用如此巨大,都能意識到要注意保護這些植物,并且要大力宣傳生態環保方面的知識。又如,講到有關益鳥的保護時,除書本介紹的森林醫生――啄木鳥外,還介紹其它益蟲、益獸、益鳥,如地下耕耘者――蚯蚓,大地清道夫――蜣螂,蚜蟲死對頭――瓢蟲,除害飛行家――蜻蜓,田間衛士――青蛙,壁上小老虎――壁虎,捕鼠能手――貓頭鷹,滅鼠益獸――黃鼠狼,滅害功臣――烏鴉等,這些動物也是人類的好幫手,都有其自身價值和生態環保價值。通過課外資料的搜集、講解,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增強了生態環保意識。
二、以課外實踐為途徑,培養學生的生態環保意識
生物學科是一門實驗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只有理論而沒有實踐,就好像紙上談兵。俗話說:“實踐出真知”。通過課外實踐培養學生的生態環保意識,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組建“環保志愿者”小組,宣傳生態環保知識
通過校園廣播、校報、黑板報以及在公示欄張貼海報等多種宣傳方式,向廣大同學宣傳生態環保的重要意義及相關知識。動員、組織同學們積極參與“環保志愿者”小組,成為學校第二課堂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濃厚的氛圍中,獲取課堂中無法獲取的知識。“環保志愿者”小組的組建,使學生在有組織的情況下,通過志愿者活動向更多市民廣泛宣傳生態環保知識,同時,在“環保志愿者”小組的帶動下,校園生態環境也大為改觀。
(二)讓學生收集信息,編輯手抄報,參與生態環保活動
先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寂靜的春天》、《沙鄉年鑒》、《環境保護》等科普讀物,并讓學生根據手抄報的編輯需要到學校圖書閱覽室查找或上網查找資料,收集各種環保信息。如,有的同學注意到,2001年7月13日,北京奧申委在莫斯科陳述情況后,國際奧委會委員提出“北京如何解決汽車尾氣排放污染”的環保問題,我們的回答是改用天然氣作燃料并使用自行車,提出申辦“綠色奧運”的理念,國際奧委會對北京的回答很滿意,我國最終獲得了2008年奧運會的主辦權。諸如此類的信息編入手抄報,將手抄報辦得圖文并茂,可讀性很強;手抄報的編輯不僅豐富了同學們的知識,還取得了很好的宣傳效果。學生通過動手實踐,更深刻地領會了生態環保的重要性。
(三)組織“生態環保”研討會,激發學生保護環境的責任感
研討會要在學生掌握一定材料、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后召開。教師可利用課余時間指導學生撰寫“生態環保”小論文,并提供一些主題,比如“怎樣解決白色污染”,“如何提高空氣質量”,“怎樣建設生態旅游區”等。在小論文的撰寫過程中,學生會將他們平時的所見、所聞、所感上升為理論,而且材料頗為真實。在研討會上,讓學生自己宣讀論文,發表自己的新觀點,然后,同學們發表各自的看法,通過研討形成研討會決議,從而激發他們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四)組織學生參與生態環保實踐,增強生態環保意識
學校周邊有很多企業、居民點、河流,為學生社會實踐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通過組織學生利用假期調查小城鎮、居民點或河流的生態環境狀況,觀察生活垃圾隨處堆放對水質以及周圍空氣的污染和蚊蠅的孳生等;讓學生通過社會實踐的方式,深入調查各鄉鎮居民對生態環境污染的感受和希望。調查造紙廠、水泥廠、松香廠等企業的污水排放情況,觀察污水注入河流后造成的河段環境變化。組織學生參加生態環境保護的公益活動,清理“白色污染”(塑料污染)。要求每一位環保志愿者每年在校園、林場或學校的德育基地種植一定數量的花草樹木,并落實種好、管好的責任制。這樣,學生在與大自然的接觸中,激發了他們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熱情,從而培養了他們的生態環保意識。
總之,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在生態環境正處于危機時,作為生物教育工作者,應結合學科優勢,把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培養、增強學生的生態環保意識,使學生在未來的生活中責無旁貸地保護環境,珍愛環境。
參考文獻:
[1]劉恩山.生物學教師教學用書.七年級下冊[M].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2:121.
[2]林崇德.中國少年兒童百科全書(自然.環境)[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12:363-368,433-436.
[3]殷海成.生物教學滲透生態環保意識教育初探[J].現代教育科學,2010(1):26-27.
【論文關鍵詞】綠色稅收 稅收制度 完善
隨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環境問題的日益惡化,一些具有環保特點的經濟概念,諸如綠色國民生產總值、綠色會計、綠色營銷、綠色稅收等相繼出現。這些“綠色”概念,不僅反映了人們對環保的重視程度,而且更重要的是將環境資源的消耗與補償納入經濟范疇,從而有利于環境問題的解決。其中綠色稅收的概念最早主要是基于20世紀20年代英國經濟學家庇古提出的“政府利用宏觀稅收調節環境污染行為”的環境稅收思想,即對導致環境污染的經濟主體征收特別稅種,使外部成本內在化,以實現對環境、資源的有效利用。在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拓展和深化后,綠色稅收概念被賦予更新、更廣闊的內涵。
從廣義上說,綠色稅收是稅收體系中與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利用和保護有關的各種稅種和稅目的總稱。從狹義上看它包括以下一個或幾個方面的內容:根據排放量和對環境的損害程度來決定稅率以計算排放稅;對生產出來能危害環境的商品或使用這種商品的消費者征稅(如xej-~油征收的消費稅);在其他稅收上提取與環境相關的備抵;對于能夠節約能源或減少污染的設備和生產方法給予可以采用加速折舊備抵法或降低稅率的優惠。
我國是一個發展
漸進的辦法,先從重點污染源和易于征管的課征對象人手,待取得經驗、條件成熟后再擴大征收范圍。為促進經濟主體珍惜和節約資源,宜將現行資源稅按應稅資源產品銷售量計稅改為按實際產量計稅,對一切開發、利用資源的企業和個人按其生產產品的實際數量從量課征。在稅基選擇上,以污染物的排放量課稅,一方面刺激企業改進治污技術,另一方面也不會妨礙企業自由選擇防治污染方法。采用彈性稅率,根據環境整治的邊際成本變化,合理調整稅率,同時對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污染程度的企業實行差別稅率,在征收管理方面宜作地方稅,地方政府應將征收上來的稅款進行專門保管,專門用于環保建設事業。
3.完善稅收優惠措施。除繼續保留原有的減稅免稅和零稅率等稅收優惠形式外,還應針對不同優惠對象的具體情況,分別采取多種稅收優惠形式。首先,制訂環保技術標準,對高新環保技術的研究、開發、轉讓、引進和使用予以稅收鼓勵。可供選擇的措施包括:技術轉讓收入的稅收減免、技術轉讓費的稅收扣除、對引進環保技術的稅收優惠等。其次,制定環保產業政策,促進環保產業的優先發展。如環保企業可享受一定的所得稅的減免;在增值稅優惠政策中,對企業購置的環保設備應允許進行進項抵扣,從而鼓勵企業對先進環保設備的購置與使用;對環保設備實行加速折舊;鼓勵環保投資包括吸引外資,實行環保投資退稅;在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的有關政策中,對于企業采用先進環保技術改進環保設備、改革工藝、調整產品結構所發生的投資應給予稅收抵免;對于環保產品在出口政策上給予稅收支持等等。這樣,可以增強稅收優惠手段的針對性和多樣性,便于靈活運用各種不同稅收優惠形式激勵企業采取措施保護環境、治理污染。提高稅收優惠措施的實施效果。
4.改革消費稅制度。為了增強消費稅的環境保護效應,應對課征制度進行改進。(1)適
當提高含鉛汽油的稅率,以抑制含汽油的消費使用,推動汽車燃油無鉛化的程。(2)在繼續實行對不同排氣量的小汽車用差別稅率的基礎上,應對排氣量相同的、汽車視其是否安裝尾氣凈化裝置而實行區別對待,并應明確規定對使用戶“綠色”燃料的、汽車免征消費稅,以促使消費者和制造商做出有利于降低污染的選擇。
5.完善現行保護環境的稅收支出政策。減少不利于污染控制的稅收支出。嚴禁或嚴格限制有毒、有害的化學品或可能對我國環境造成重大危害產品的進口,大幅提高上述有毒、有害產品的進口關稅。鼓勵企業開展環境領域里的科技研究與開發的稅收支出,可借鑒國際經驗,對合格資產實行加速折舊制度。
在兩會期間指出: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把“親近動植物,觀察、了解、照顧它們,具有熱愛自然,珍惜自然資源,關心和保護環境的意識”列入內容和要求中。從幼兒園開始進行環保教育,有助于幼兒從小樹立環保意識,獲得保護環境的技能,為幼兒的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因此為孩子營造一個自然和諧、綠色環保的綠色家園,在幼兒園開展“綠色環保”教育,對孩子的一生將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注重宣傳,樹立環保理念
環境保護,教育為本。我們結合園本課題,成立了環境領導小組,制定園本環保培訓計劃,定期開展環保培訓活動,豐富教職工的環境知識,提高環境教育能力,并將環保教育有關知識、信息等通過宣傳欄、家長學校、家校路路通、環保專題活動等途徑,不斷向園內外傳播,擴大環保隊伍,職工、家長、社區人員的思想,形成環保意識。如:環保知識講座、社區撿垃圾、發放環保宣傳冊等,以實際行動宣傳環保知識,提高師生的環保意識。
我們提出了“幼兒園是我家,衛生靠大家”的口號,倡議師生“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在孩子中開展“環保小衛士”等活動,確保大家生活在一個潔凈的、綠化的、美化的環境中。同時我們還得到了家長和社區的大力支持與配合,他們為我們送來了許多環保小制作,環保教育光盤等宣傳材料,配合對孩子進行環保教育。
二、創設綠色環境,提高環保意識
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是全面的、啟蒙性的,我們結合《綱要》精神,多種形式地開展環保教育活動,豐富幼兒環保知識,提高環保意識。
1.四季常青的種植園地。幼兒園開辟了種植園地,通過師生種植、管理、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親近植物,親近自然,激發幼兒熱愛自然的情感。各班的種植園地,在老師的組織與帶動下,四季常青:翠綠的韭菜、紫色的茄子、紅綠相間的番茄、滿地爬的南瓜┉種植園深深吸引著小朋友們。孩子們在與大自然快樂交互過程中,發展了體能,啟迪了智慧,提高了審美能力。
2.豐富的自然角。隨著季節的變化,各班的自然角也豐富多彩,教師積極利用幼兒、家長資源及水鄉的地方特點,家園共同豐富自然角,值日生肩負起主人翁的責任,一起管理,培養幼兒愛護、關心動植物的情感、態度。“今天我喝過水啦!”“我渴啦!!”多么溫馨的提醒! 同時自然角里還出現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老師和小朋友收集了各類廢舊物品為植物、動物搭建了美麗又舒適的環保新家。
3.變廢為寶,美化環境。各班積極利用家長資源,共同收集安全無公害的廢舊材料,如雪碧瓶、紙杯紙盒等等,一起巧手“制作”,變成了美麗的風鈴、可愛的企鵝、神奇的宇宙飛船,這些作品布置在大廳、手工藝室及樓梯走廊,既是園內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又是一種無聲教育 ,提醒孩子和家長平時要注意“變廢為寶”,讓“綠色環保”的理念滲透在幼兒園的每個角落。
三、運用多種形式,開展環保教育活動
1.開展“環境教育”主題活動。
各班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從幼兒生活入手,充分挖掘各領域中的環境教育內容,如大班的《生活小衛士》、中班的《奇妙的動物世界》、小班的《可愛的動物》等主題活動,讓幼兒在各個主題活動中不斷積累生態環保知識,樹立環保意識。一年一度的“植樹節”、“愛鳥周”、“地球日”、“世界環境日”成了我園傳統的環境教育節日。我們利用春天的主題開展“護綠愛綠”活動,發動家長和幼兒一起植樹;利用“小鳥,你好”的主題開展活動,認識鳥與人類的密切關系;戶外親子游園活動時,大班孩子們和家長專心致志地記錄著植物的品名和特點,中班孩子和家長在記錄自己喜歡的動物,這一幕幕引來游客們贊許的目光;“三八”節組織幼兒到超市幫媽媽“購綠色食品,樹環保意識。”樹立了幼兒綠色消費觀念;結合“六一”節,開展了“環保故事會”,“環保時裝秀”等活動,孩子們在這些生動趣味的活動中,體會到了環境保護的意義和價值,萌發了對大自然的深深關愛,也展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2.一日活動中滲透環保教育
“寓教于一日活動”是幼兒教育的特點,我們把環境教育也滲透于幼兒一日活動中,從點滴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結合隨機教育法,增強幼兒的環境意識。如:隨手關水龍頭,節約用電、用水;垃圾的分類,垃圾放在垃圾箱內,不亂扔;愛護花草,不踩花草;不剩飯菜,愛惜糧食等等,初步養成幼兒良好的環保行為習慣。
3.家園、社區攜手,開展環保教育。
家庭是兒童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只有家園密切配合,家長以身作則,給孩子起表率作用,同時幫助與督促孩子自覺保護環境,才能使教育取得成效。為了提高家長們的環保意識、樹立良好的環保行為,我們利用多種形式邀請家長共同參與環保教育活動;如分發環保宣傳單、提倡綠色出行、綠色消費,評選“綠色家庭”等等,這些活動增強了家長的環保意識,也改變了平時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在家庭生活中影響和促進了幼兒環保行為的形成。
如希望家長不要抽煙,努力保持家庭的環境衛生;保護青蛙、不吃青蛙;平時外出游玩時不摘花朵或亂扔垃圾,以自身的環保行為為孩子做出表率。在公共場所不亂扔瓜皮果殼,在家里聽音樂、看電視注意控制音量,不制造噪音影響他人的生活等。同時還請家長多帶孩子走進大自然,到大自然中游玩,一方面讓幼兒領略大自然的美好,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吸取豐富的環保知識;另一方面,讓幼兒了解環境污染狀況,感受重視環保的呼聲。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教育效果。
【關鍵詞】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生態園區
一、循環經濟的含義
循環經濟是運用生態學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通過清潔生產、市場機制、調控等方式,組織成為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物質在生產生活中反復循環流動的過程,旨在最終實現環境、資源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運行模式。循環經濟的內涵和目標可以從技術和經濟兩個層次界定。技術層次,發展循環經濟就是要在生產實踐中,通過生產技術與資源節約技術相融合,減少單位產出的資源消耗,最高效率地節約使用資源;在經濟層面上,發展循環經濟需要一種新的制度安排和經濟運行機制。需要把資源和生態環境看成稀缺的、社會大眾共有的自然福利資本,因而要求將生態環境納入經濟循環過程中參與定價和利益分配。
二、循環經濟的特征
循環經濟作為一種的發展觀其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新的系統觀。循環經濟的系統是由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等要素構成的大系統。循環經濟觀要求人在考慮生產和消費時不再置身于這一大系統之外,而是將自己作為這個大系統的一部分來研究符合客觀規律的經濟原則。
二是新的經濟觀。循環經濟觀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不僅要考慮工程承載能力還要考慮生態承載能力。在生態系統中只有在資源承載能力之內的良性循環,才能使生態系統平衡地發展。
三是新的價值觀。循環經濟觀將自然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是需要維持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在考慮科學技術時不僅考慮其對自然的開發能力,且要充分考慮到它對生態系統的修復能力;在考慮人自身的發展時,不僅考慮人對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
四是新的生產觀。循環經濟的生產觀念是要充分考慮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在生產過程中要求遵循“3R”原則:資源利用的減量化(Reduce)原則、產品的再使用(Reuse)原則、廢棄物的再循環(Recycle)原則。
五是新的消費觀。循環經濟觀提倡物質適度消費、層次消費,在消費的同時要考慮到廢棄物的資源化,建立循環生產和消費的觀念。
三、各國循環經濟發展趨勢
(一)日本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循環經濟理念在日本深入人心,21世紀初,提出“環境立國”戰略,即創建循環型社會的國家目標。消費者報廢電器時應支付廢舊家電收集、再商品化等有關費用,廢舊電器經過商家回收又重新回到生產。資源循環利用率如空調為78%,電視為73%,冰箱為59%,洗衣機為56%。日本力爭資源回收率達100%。從家電中回收的玻璃、銅、鋁等材料制作成玻璃杯、易拉罐等再生產品。
(二)德國
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德國始終走在世界前列。早在1972年德國就制定和頒布了《廢棄物處理法》,1996年又頒布《循環經濟和廢物管理法》,確立產生廢棄物最小法、污染者承擔治理義務以及政府與公民合作三原則。家庭廢棄物利用率從1996年的35%上升到2003年的60%。2003年在冶金行業,95%的礦渣、75%以上的粉塵和礦泥,以及至少有2000萬頓廢舊鋼材被重新利用。,廢棄物處理成為德國經濟支柱產業,年均營業額約410億歐元,并創造20多萬個就業機會。
(三)美國
美國1976年就制定和頒布《固體廢棄物處置法》。2003年,美國城鎮產生的廢棄物為5.5億t,回收利用率達到40%。在各種廢棄物回收利用率中,紙張為42%,軟飲料塑料瓶為40%,鐵制包裝為57%。
(四)歐盟
歐盟實施的家用電器回收辦法,規定商業界必須回收90%的廢棄電冰箱及洗衣機,并將此類大型電器用品的60%用于再生產利用。在個人電腦方面其回收比例則按產品重量由原定的60%提高到70%,再生率也由50%提高至60%。此外法國政府要求應有85%的包裝廢棄物循環利用;奧地利法規要求80%回收包裝材料必須進行再循環處理或再利用;丹麥政府規定所有廢棄物要有50%進行再循環處理。
四、目前循環經濟的幾種發展模式
(一)杜邦模式——企業內部的循環經濟
通過組織廠內各工藝之間的物料循環延長生產鏈條,減少生產過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盡量減少廢棄物和有毒物質的排放,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資源,提高產品耐用性等。發明這種模式的杜邦公司到1994年生產廢棄物減少了25%,空氣污染物排放量減少了70%。
(二)園區模式——又稱為卡倫堡工業園區模式
按照工業生態學的原理,通過企業間的物質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產業間的代謝和共生耦合關系,使一家工廠的廢棄物或副產品成為另一家工廠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業生態園區。丹麥卡倫堡工業園區內各企業通過貿易方式利用對方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或副產品作為自己的原料,不僅減少了廢物生產量,還產生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您正在瀏覽的“關于循環經濟的研究論文”來源于網絡或期刊,由完全收集,屬于“產業經濟學論文”欄目,版權歸其作者所有。
(三)德國DSD——回收再利用體系
德國的包裝物雙元回收體系(DSD)是專門組織回收包裝廢棄物的非營利性中介組織,最初由95家產品生產廠家、商業以及垃圾回收部門聯合組成,已有1.6萬家企業加入。在需要回收的包裝物上做標記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業進行清理、分揀再進行循環利用。
(四)日本的循環型社會模式
日本在循環型社會建設方面主要體現三個層次上。一是政府推動構筑多層次體系;二是要求企業開發高新技術;三是要求國民從根本上改變觀念,不要鄙視垃圾,要把它視為有用資源。堆在一起是垃圾,分類存放就是資源。
五、國外循環優秀案例及經驗借鑒
下面以日本北九州生態園為例介紹。
(一)園區簡介
為解決大量消耗能源、資源而產生的垃圾排放等越來越多的環境,北九州市以建設亞洲的“國家資源及環保產業基地”為目標,以振興再生資源利用產業為主,制定了生態工業園基本規劃。工業園建于2001年,是再利用型生態園的代表。園區分為實證區和循環工業園兩個區域。
(二)循環經濟實施措施
北九州市的環保產業擁有合理的環境管理體制及安全的高新技術,由企業、大學及政府部門組成的“北九州環境產業推進會議”制定了基本工作方向并采用了環境政策與產業振興政策相結合的獨具特色的地方政策。重點實施措施有四個方面:(1)建設循環使用及舊零部件再次使用產業園區;(2)充分利用現有的產業基礎設施,新產業;(3)創辦新能源技術產業、超微納米等新一代環保產業項目;(4)加強人才培訓。
此外北九州通過規劃合理的功能區布局來更好的貫徹實施循環經濟的理念,具體功能區布局如下:(1)2001年6月設立北九州市生態工業園區中心:是開展環境的基地,舉辦以市民為主的環保知識講座,舉辦環保技術相關研修、講座,推廣環保技術。(2)環保企業聚集區:通過各企業的相互合作,把環保相關企業發展成為廢物排放為零的資源循環基地。(3)響灘再生使用區:市政府場地租給企業,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環保項目,地方中小企業充分利用自己獨創的先進技術和先進工藝,開展各種再生使用產業活動。(4)環保研發中心:企業、政府、大學聯合起來將進行最尖端的廢物處理技術、再生使用技術的研發。本九州生態產業園利用作為工業城市積累起來的技術和人才、工業設施及企業、研究機構、政府、市民建立的,將振興產業與環境保護兩大政策有機結合成功實現了建立獨具特色的地區政策的工業園區,其成功經驗對我們建立循環經濟示范區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六、國內發展循環經濟建議
發展循環經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最重要和最現實的選擇。結合我國國情發展生態園區循環經濟可從以下幾點試做努力:
1.創新機構,保證循環經濟深入發展。成立循環經濟建設領導小組結合區域實際狀況,從引導和促進的角度出發全面推進區域循環經濟工作。
2.綠色招商,促進第二產業生態工業發展。通過產業鏈、產品鏈和廢物鏈的構建與完善,資源和廢物的減量化等措施,大力發展生態工業,改善投資環境。根據生態工業系統建設需求和市場機制有選擇地進行主題招商和綠色招商,重點發展補鏈企業,形成多產品多鏈條的生態工業網狀結構。
3.集約使用,提高資源使用率。注重資源的集約化使用,無論在土地資源、水資源、還是能源使用效率方面均努力達到較高水平。
4.重視,引領靜脈產業生態工業發展。可利用高新技術發展海水淡化以解決淡水資源缺乏的問題;投資興建垃圾發電廠,利用先進的技術進行煙氣凈化處理發電的同時保護居住環境;完善區域水循環系統,建立以污水處理廠為主體的中水回用系統,節約用水的同時滿足企業對中水的需求。
5.加強信息建設,構建生態工業信息平臺。建立固廢資源信息網,便于企業之間進行固廢資源交換與再利用的信息溝通,為生態工業園和循環經濟建設搭建信息平臺。
6.注重生態教育,建設綠色學校。生態文化建設從孩子抓起,各級學校開展環境教育,在相應課程中增加環境保護知識,把生態教育納入學生的素質教育內容,從小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自覺性。
[1]林慧岳.基于循環經濟區域創新活動[J].辯證法研究,2006,(2).
[2]于萍.發展循環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J].天津科技,2004,(6).
[3]許江萍.循環經濟:從理念到實踐[J].科技投資,2006,(8).
[4]江翔.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循環經濟[J].華東經濟管理,2005,(3).
論文摘要:綠色壁壘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的對外貿易。從短期看,綠色貿易壁壘提高出口產品的成本,將會削弱產品的競爭力,影響企業出口經營效益。從長期看,則有利于提高產品的競爭力,有利于生產國和消費國的環境保護。我國要盡快建立外貿環境技術標準信息系統,加快制定和完善中國各類商品生產和銷售中有關環境保護的技術標準和法律規范。增加對綠色產業投入,推行清潔生產,加強環保教育,堅決抵制貿易保護主義,建立自身綠色壁壘,促使對外貿易的環境管理和國際環保法規的慣例接軌。
一、綠色壁壘的由來和發展
綠色壁壘。是指在國際貿易領域,一些國家憑借其科技優勢,以保護環境和人類健康為目的,通過立法或制訂嚴格的強制性技術法規,對國外商品進行準入限制的貿易壁壘。綠色壁壘起因于全球日益嚴重的生態災難。在初期,綠色壁壘的形成主要是出于保護生態環境和人類的安全的要求;同時,消費者環境意識提高和全球綠色消費運動的興起也促進了綠色壁壘的發展。綠色壁壘產生和發展的另一重要因素是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烏拉圭回合談判結束以后作為主要貿易壁壘形式的關稅逐步降低,同時傳統的非關稅壁壘也逐步拆除。因而,用關稅和傳統的非關稅貿易壁壘來限制進口的余地已經很小。于是,貿易與環境這兩個原本在世界貿易史上不相干的問題被一條綠色的紐帶捆綁在了一起,綠色壁壘就出現了。上世紀的最后5年,以1995年世貿組織專門成立貿易與環境委員會為標志,著綠色外衣的貿易壁壘,在國際貿易舞臺上不再扮演年輕的配角,而是躋身重要角色行列。到了1999年11月30日,在美國西雅圖召開的世貿組織第3屆部長級會議上,各成員國就環境與貿易問題展開廣泛的討論,這時環保這道綠色的貿易壁壘已是世界貿易中不能回避的現實。由于傳統的貿易保護措施既不合理又不合法,西方國家采用一些新的合理合法的貿易保護措施來保護本國利益。其中環保措施具有更大的隱蔽性和靈活性,容易受到公眾和世界各國的認同,成為貿易保護最有影響力的措施。發達國家以環境保護和保障人身安全及健康為由,通過立法或制定嚴格的技術標準,使得外國產品無法進口或進口時受到一定限制,成為國際貿易活動中的“綠色貿易壁壘”。發達國家將環境問題與貿易條約機制緊密掛鉤,從而抵消發展中國家資源與廉價勞動力方面的優勢,限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以保持其在國際多邊經濟貿易領域的主導地位。這種以“環境保護“為名義,在國際貿易中限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及其產品的市場準入的做法使綠色壁壘迅速發展。
二、綠色貿易壁壘存在的價值
當今世界已經進入“環保時代”,環境問題的全球化已經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環保已經成為和平、發展相并列的世界主題,國際社會正力圖通過政治、經濟、法律等途徑解決全球環境問題。綠色壁壘形成的最初原因就是居于對環境保護重要性的深刻認識。它之所以存在并呈發展的趨勢,正說明它有其合理的價值內涵。生態環境不僅為自由貿易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也為經濟層長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促進可持續發展。客觀上,綠色壁壘確實加快了全球環保進程,增強了人類的環保意識,也極大地促進了發展中國家環保技術水平的提高。從短期看,綠色貿易壁壘提高出口產品的成本,將會削弱產品的競爭力,影響企業出口經營效益。但從長期看,有利于提高產品突破綠色壁壘的實力,也有利于生產國和消費國的環境保護,因此便于進入國際市場參與競爭。全球經濟綠色化的浪潮已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但自由貿易與環境保護二者并無不可調和的沖突。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進出口貿易大國,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較多,環保形勢更加嚴峻,受綠色貿易壁壘的影響更大。但是,如果這種“綠色標準”代表了世界制造業的前進方向,與其進行被動或基本無效的抵抗,不如順勢而為,在制定和采取短期應對措施的同時,更多的從長計議,從根本上改變高污染、高能耗的生產方式和發展模式。
三、中國對待綠色壁壘的對策
(一)迎接綠色壁壘的法律對策
要認真學習研究WT0等國際組織關于環境和貿易問題的宗旨、原則、協定和議定書,借鑒外國建立綠色貿易制度的經驗,分析和把握全球綠色浪潮的新動向,遵守國際通行規則和慣例,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貿易制度,促使綠色產品出口的法制化和規范化,把綠色貿易制度建設納入整個貿易體制改革的軌道,促使中國的貿易體制與國際貿易體制接軌;中國要盡快建立外貿環境技術標準信息系統,加快制定和完善中國各類商品生產和銷售中有關環境保護的技術標準和法律規范,促使對外貿易的環境管理和國際環保法規的慣例接軌。
(二)迎接綠色壁壘的政策對策
應把環保納入各級政府和各部門的發展計劃中,加強外貿、環保、生產企業之間的聯系和合作,改變大量消耗資源、污染環境的傳統發展模式,促進企業按照環保標準組織生產,推行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為中心的綠色增長模式。
1.增加對綠色產業投入。綠色產業外部性和公益性強,技術含量高,需要投入大,因此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缺少資金和其他優惠政策扶持。中國應該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正確發揮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作用,制定財政、信貸等方面的優惠政策,促使綠色產業走向社會化、市場化、專業化、企業化。突破傳統的融資模式,建立綠色產業的風險投資機制,開辟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社會融資渠道。
2.積極推廣綠色標志和IS014000等國際通行標準的認證制度,實施產品綠色化戰略,充分發揮通過認證產品的示范和導向作用,引導中國出口貿易向有利于生態環境綠色化方向發展。
3.推行清潔生產。調查表明,發達國家消費者對環境標志產品的認同度已經很高,在這種綠色消費意識的引領下,即使發達國家不進行綠色貿易壁壘的設置,沒有環境標志的產品要進入發達國家市場已經相當困難,更何況在實行綠色貿易保護主義的國家,環境標志所起的作用可想而知了。因此面對綠色消費的興起和綠色貿易壁壘,中國企業也必須走清潔生產的道路。開展清潔生產對于企業獲得環境標志認證有極大的推動力。
4.加強環保教育。政府有關部門、企業和新聞界應加大綠色消費的宣傳引導力度,努力倡導綠色消費。積極引導消費者在產品消費使用、廢棄物處置等方面盡量減少環境污染。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企業應由被動、消極的角色轉變為主動、積極地通過改進管理方式,轉變生產經營方式來最終提高消費者環境意識,改變其消費習慣,以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大力治理污染,強化環保執法,加強監督管理和檢查,對外貿活動中違反環保法規的行為依法嚴格懲處。
(三)突破綠色壁壘的產業對策
綠色產業的發展,反映著一國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和環保水平,是一國經濟、科技和人民生活水平等綜合實力的一個縮影。綠色產業為解決環境問題提供重要的物質、技術保證,又隨著世界綠色消費浪潮不斷高漲。企業開發的環保概念產品成為各國、各地區以及各企業贏得國際市場的重要保障之一,環保產業本身也已經成為國際市場競爭的熱點。我國應該面向國際市場,確立綠色產業的發展目標和發展重點,分步驟,多梯次推進規劃的實施,把綠色產業培育成為帶動國民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成為綠色產品出口的牢固基礎。
(四)突破綠色壁壘的外貿對策
1.要堅決抵制貿易保護主義。中國可以根據雙邊或多邊貿易協定所確認的相互非歧視待遇和國民待遇的規定,向對中國產品的銷售采取歧視性做法的國家提出抗辯,以有關環境保護的國際公約、協議中對于發展中國家給予特殊照顧的有關規定為法律后盾,力爭通過磋商、談判解決此類貿易糾紛,同時也可以向有關國際組織提出申訴。
2.積極參加有關國際環保組織和貿易組織的活動與談判,擴大中國在一些國際環保立法和貿易立法方面的影響,阻止一切濫用環保法規、濫用貿易協議條款推行貿易保護主義的企圖。
3.對發達國家違反非歧視性原則對中國出口產品規定高于其本國產品的環境標準而設立綠色壁壘,中國可根據雙邊或多邊貿易協定所確認的國民待遇和最惠國待遇的規定提出抗辯,依據環保公約、協議對發展中國家的特殊照顧規定,通過磋商、談判解決;還可以團結、聯合發展中國家,利用相關的國際協議、公約的有關條款,突破發達國家的綠色貿易壁壘。此外,在資金技術允許下,我們也可以向進口國投資辦廠,就地生產,就地銷售,充分享受與東道國相同的自由流通便利,越過發達國家設置的綠色壁壘。
(五)建立自身綠色壁壘
1.建立自身的綠色貿易壁壘。為了防止國外利用中國環境標準低和環保意識薄弱的機會向中國出口不符合環境標準、污染重的產品和廢舊物資,中國應對三資企業進行調查和評估,嚴格把關,禁止興建高污染、難治理的項目,避免新的污染行業向中國轉移,防止一些外商為了獲得高額利潤和逃避所在國嚴格的污染治理規定,相繼在中國境內投資設立污染防治費用高、處理難度大的農藥、化工、印染、造紙、電鍍等企業。以免給中國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破壞,使綠色壁壘成為中國出口潛在的危險。
【論文關鍵詞】環境規制;產業競爭力;“鉆石模型”;環境競爭力
在“綠色經濟”時代,環境與貿易問題成為普遍關注的熱點。其中,環境規制與產業競爭力問題也成為了亟待研究的問題。關于環境規制對產業競爭力的影響,主要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環境規制對產業競爭力具有一定的消極影響。如,提高企業的生產成本、增加管理費用等。第二種觀點認為實施環境保護將給產業競爭力帶來積極影響。其代表性的理論為“波特假說”(Porter 1991;Porter 和Van der Linder 1995)。該理論認為,實施較為嚴格的環境規制政策,從短期來看確實會使企業的成本有所提高。但從長期來看,將刺激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從而有利于企業競爭力的提升。本文以邁克爾·波特的“鉆石模型”為理論基礎,對環境規制對產業競爭力的影響進行分析。
一、理論基礎:波特的“鉆石模型”
波特認為,一國的競爭優勢由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與支持性產業以及企業戰略結構四個關鍵因素決定。這四個關鍵因素之間的關系成棱形狀,似鉆石,因而被稱為“鉆石理論”。另外,機遇和政府力量也會在其中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二、環境規制對產業競爭力的影響
(一)環境規制——要素條件——產業競爭力
波特將生產要素分為初級要素和高級要素兩大類。初級要素主要指自然資源、氣候、非熟練勞動力等;高級要素主要包括高科技、通訊基礎設施及熟練勞動力等。環境規制也將通過對不同要素條件的影響,從而影響產業競爭力。
首先,環境規制對初級要素價格產生的影響。環境收費措施,將環境成本內在化,在促進環境保護的同時,也對要素和產品的價格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影響。有學者利用投入——產出模型對我國排污收費政策對物價和原材料價格的影響進行測算,發現總體上排污收費對產品價格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利影響,但影響力度不大。然而,隨著排污收費力度的加大,這種影響將在一定程度上逐步顯現。
其次,環境規制對促進環保設備、清潔技術等高級要素的發展有積極影響。產業部門要消除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就必須要依靠相關的環保設備和清潔技術。環境規制在促進環境保護的同時,也形成了推動環保技術創新的驅動力。從而為產業部門實行清潔生產、削減污染、提高生產效率,進而提高產業競爭力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
(二)環境規制——需求條件——產業競爭力
波特理論認為國內需求狀況對國際競爭優勢的形成有積極的作用。首先,如果一國消費者對某種產品的需求量比較大,那么這個國家在此產品市場上將占優勢;其次,如果一國消費者是成熟而挑剔的話,則會促使本國企業努力改進產品質量和服務,從而獲得競爭優勢[1]。
環境規制政策的實施,將喚起人們保護環境的意識,同時,也引導消費者更多地關注綠色產品,帶動了“綠色需求”。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全球綠色消費總量己達2500億美元,未來10年,國際綠色貿易將以12%一15%的速度增長。在發達國家,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認同率相當高。以綠色食品為例,在英國,目前對綠色食品的需求量大大超過了本國生產能力潛力,每年進口量占該類食品消費總量的80%,德國則高達 98%。這表明綠色產品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2003年初公布的一份市場調研報告表明,大約85%的瑞典人、94%的德國人在超級市場購物時,都愿意挑選環保商品。
“綠色需求”的出現,無疑給“綠色產品”與“環保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動力。因此,環境規制政策,有可能帶動國內“綠色需求”的出現,從而促進環保產業的發展。
(三)環境規制——企業——產業競爭力
企業,作為產業的基礎,其競爭力直接影響著產業整體的競爭力。環境規制政策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
首先,環境保護提高企業的生產成本。企業進行環境保護必須投入額外的人力和物力,需要部分或全部改變生產的工藝流程,或者需要更新或購置新的符合環保標準的設備。假如企業沒能遵守環境政策的規定,則必須承擔相應環境損失賠付(如交納排污費),所有這些均會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也意味著競爭力一定程度的下降。
其次,環境規制通過激勵企業技術創新,提高企業的競爭力。環境保護對企業的成本帶來了一定的負擔,而正是這種壓力,成為了一些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動力。因此,一些企業將主動地改進生產工藝流程,提高資源利用的效率,增加企業R&D投入,從而促進企業環保技術的創新,這也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我國的冰箱行業就是十分成功的例子。1993年因受《蒙特利爾議定書》影響,中國冰箱年出口量由原來的40萬臺下降到20萬臺,后來經過中國冰箱行業的努力,調整了產品結構,結果隨著無氟冰箱的研制和投產,1997年中國冰箱出口達到130萬臺,2000年出口達到180萬臺,我國也一舉成為世界第一冰箱生產大國。
同時,環境規制帶動了企業的“綠色經營”理念,成為企業新的產品差異化戰略。環境規制的實施,使一些企業認識到實現環境與經濟雙贏的重要性。在當今“綠色是金”的社會里,消費者普遍關注產品是否為“綠色產品”。也愿意為綠色產品支付更高的價格。因此,生產具有“綠色”性質的產品的企業,更容易在眾多的企業中脫穎而出。因此,“綠色經營”理念,為企業提高其競爭力提供了一個有力的產品差異化戰略。
(四)環境規制——相關和支持性產業——產業競爭力
環境規制對不同產業的影響程度不同。對于一些重污染產業,環境規制對其影響較大,如煤炭、石油加工、金屬冶煉等。而環境規制政策對一些如紡織、服裝、食品和農業等輕污染產業,則影響較小。同時,環境規制也會促進如環保產業等環境友好型產業的發展。
同時,由于產業之間關聯度不同,如果某一產業的上游產業是環境敏感型產業,受到了環境規制的影響,那么其下游產業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如果某產業的上游產業是環保型產業,那么就可以為其下游企業提供清潔型的原料、生產設備等,為下游產業的發展帶來積極影響。
(五)環境規制——機遇——產業競爭力
環境規制在促進環境保護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良好的發展機遇。
首先,環境規制為環保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遇。國際市場上,綠色產品市場前景十分廣闊。環境規制的實施所喚起的一種“環境保護”的意識,使人們更多關注“綠色消費”,也認為“綠色產品”和“環保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
另一方面,環境規制為遵守環境標準、主動獲得“綠色標志”的企業帶來了新的市場機遇。例如,一些國家實施了“綠色標志”制度,綠色標志成為了許多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隨著綠色產品逐步成為國際市場的主導產品,獲得綠色標志的企業,就有可能進入綠色產品市場,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例如,青島海爾集團生產的無氟冰箱率先獲得歐盟綠色標志后,迅速占領歐美市場,在國內外享有極高聲譽;山東濟南小鴨集團生產的“小鴨牌”洗衣機獲得歐盟“CE”認證后,年訂貨量由 5 萬美元猛增到1650 萬美元;青島海信華彩系列綠色環保電視、綠色變頻空調、綠色安全電腦等先聲奪人的相繼推出,獲中國環境標志產品證書后,引起了轟動性市場效應。
(六)環境規制——相關政策——產業競爭力
環境政策的實施,反過來會影響到政府其他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效果。如金融信貸方面的政策:不符合環境保護規定的項目和企業,不予貸款,并收回已發貸款;限制某些行業的貸款;支持環保產業等。這些金融信貸政策的實施,無疑會帶動“環保產業”的發展,有利于提高環保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三、提升產業環境競爭力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環境規制對產業競爭力的影響不能簡單地歸結為積極或消極,而應該是一種“綜合的影響”。也就是說環境規制與產業競爭力之間不存在著不可協調的矛盾,只要方法得當,兩者是可以實現“雙贏”的。要實現環境規制與產業競爭力的協調,達到“雙贏”,就必須提高產業的環境競爭力。
(一)促進環保產業的發展
伴隨著環境保護日益受到關注,環保產業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環保產業可以同時帶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因此,促進環保產業的發展是十分必要的,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優先發展環保產業。如金融信貸政策方面,可以給予環保產業信貸方面更多的優惠等。其次,企業要認識到環保產業這一廣闊的市場,更多地關注綠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積極開拓綠色產品市場。
(二)促進企業更新觀念
面對環境規制,不同企業有不同的反應模式。一些企業認為環境規制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降低了經營績效,從而采取了“消極的反應模式”。表現在企業采取環境管理的措施目的僅在于滿足環境規制的基本要求。如果沒有強制性的規制,就不會主動采取環境保護措施。而一些企業卻能夠認識到:環境規制雖然會給企業經營績效帶來一定的程度的不利影響,但它也是企業借以提高經濟績效,獲得競爭優勢的機會。這些企業善于捕捉機會,把環境與經營目標進行最佳融合,不把環境規制看作為約束而看作為機遇。主動地將環境規制給企業形成的環境成本壓力,轉化為動力,生產出符合綠色消費觀念的環保產品,在博得消費者青睞的同時,也樹立了企業良好的形象,提高了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