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3 13:07:2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治蟲技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高效環保的治蟲技術是發揮生物種群間相互制約,相互依存,而達到自然調控的策略措施之一。既有悠久歷史,成功經驗,又有新科技新發展新成就,更有建設生態城市的新導向。如能在行業內外被關注,進一步推行,必將取得更大成效。
如今,綠色農業的概念被提出來。充分運用先進科學技術、先進工業裝備和先進管理經驗,以促進農產品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和提高農業綜合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為目標,以倡導農產品標準化為手段,推動人類社會和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發展模式。利用生物、生態和物理機械等治蟲技術來防治病蟲害,已成為可持續農業的重要手段,也是綠色農業生產工作中病蟲害防治的必然選擇。高效環保的治蟲技術是發揮生物種群間相互制約,相互依存,而達到自然調控的策略措施之一。既有悠久歷史,成功經驗,又有新科技新發展新成就,更有建設生態城市的新導向。如能在行業內外被關注,進一步推行,必將取得更大成效。
1.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的特點是對人畜安全,無污染,不形成抗性。
1.1蟲治蟲
以蟲治蟲利用天敵昆蟲防治害蟲稱為以蟲治蟲,其中包括益螨的利用。利用天敵昆蟲是生物防治應用最廣、最多的方法。按天敵昆蟲取食的方式可以分為兩大類:
⑴捕食性天敵:捕食性天敵種類很多,其中效果較好。常利用的有瓢蟲、草蛉、食蚜蠅、食蟲虻、以及捕食螨類等,這類天敵一般食蟲量大,在其生長發育過程中,必須吃掉幾個、幾十個甚至幾百個蟲體才能完成發育。因此,在自然界控制害蟲的猖獗作用十分明顯。
⑵寄生性天敵:這類天敵寄生于害蟲體內,以其體液和內部器官為食,使害蟲死亡,主要包括寄生蜂和寄生蠅。
1.2生物農藥防治
生物農藥是指利用生物活體或其代謝產物,以及通過仿生合成具有特異作用的農藥制劑,是今后農藥產業中的朝陽產業。生物農藥包括:微生物農藥、農用抗生素、植物源農藥、動物源農藥和新型生物農藥等幾大類。
⑴物農藥:指利用具有繁殖能力的活體微生物或活體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制成的真菌制劑、細菌制劑、病毒制劑、昆蟲病原線蟲、昆蟲病原立克次體等。
⑵抗生素:如春雷霉素、農抗120、中生菌素、瀏陽霉素、鏈霉素等,已經廣泛應用的產品有防治水稻紋枯病的井岡霉素,高效、廣譜的殺蟲、殺螨劑阿維菌素等。
⑶物源農藥:植物性藥物源有魚藤、煙草、除蟲菊、雞血藤、雷公藤、苦樹皮、黃杜鵑、百部、艾、穰、蒜、蔥、韮、、牡菊、蒼耳、芫花、巴豆、苦參、附子、茶葉等。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重視,植物源農藥的開發也成了時尚,是綠色生物農藥的首選。
⑷物源農藥:指動物體的代謝物或其體內所含有的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質,主要包括動物毒素如蜘蛛毒素、黃蜂毒素、沙蠶毒素等,以及調節昆蟲的各種生理過程的昆蟲激素、昆蟲信息素如棉鈴蟲性誘劑、甘蔗條螟性誘劑及天敵動物農藥等。
⑸新型生物農藥--轉基因農藥:指利用轉基因技術培育的抗病、蟲、草轉基因作物。
2.生態控制
病害蟲的生態控制,是指通過栽培、管理措施,創造有利于農作物生長發育,而不利于病害蟲繁殖、蔓延的環境條件,從而達到避免或控制病蟲害的目的。
⑴適時播種:病蟲害的發生與危害都有一定的最適時期和環境條件,在不影響作物生長發育的前提下,適當改變播種期,可避開病蟲害侵染和為害的最適時期,從而減輕病蟲危害。
⑵合理布局及輪作:合理品種布局可以限制病蟲害的蔓延與擴散、推遲或減輕病蟲危害。輪作不僅有利于作物的生長,而且可以減少土壤里的病源積累和單食寡食性害蟲食源,特別是水旱輪作效果顯著。
⑶抑病士利用:對許多病害的研究表明,抑菌土在自然界普遍存在,開發利用抑菌土是病害。
⑷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栽培品種的多樣化,能發揮天然防護壁壘的重大作用,不僅節省了土地,而且也牡絕了害蟲與傳染病的大規模侵襲,使農作物免遭滅頂之災。
⑸稻鴨共育(共作)技術:稻鴨共育是利用鴨在稻田中不斷覓食活動,起到捕蟲、吃(踩)草、耕耘且刺激水稻健壯生育等多功能效果。
3.物理機械防治
⑴物理機械:常用的是人工用簡單機械如竹竿、掃把、網兜等,利用害蟲的假死性、群集性等習性來消滅害蟲。
⑵套袋栽培:套袋蔬菜無病蟲為害、無農藥污染,品種優良,產量高,效益好,如果品、黃瓜套袋,可直接阻隔病蟲為害,有利于維生素C的形成,保鮮期長,耐儲藏,且增產10%以上。
⑶誘殺技術:主要利用害蟲的趨性將害蟲誘到一處,集中殺滅。
⑷覆蓋防蟲網、薄膜等直接阻止害蟲為害:覆蓋塑料薄膜、遮陽網、防蟲網,進行避雨、遮蔭、防蟲隔離栽培,減輕病蟲害的發生。蔬菜覆蓋防蟲網后,基本上能免除菜青蟲、小菜蛾、甘藍夜蛾、甜菜夜蛾、斜紋夜蛾、棉鈴蟲、豆野螟、瓜絹螟、黃曲條跳甲、猿葉蟲、二十八星瓢蟲、蚜蟲、美洲斑潛蠅等多種害蟲的為害,控制由于害蟲的傳播而導致的病毒病的發生,還可保護天敵。
⑸人工防治:人工防治是最古老、沿續至今仍在采用的有效病蟲害防治辦法,是一種省工、省錢、無污染、切實可行的途徑,包括人工捕捉、摘除病蟲枝及清掃田園枯枝爛葉等項措施,以壓低病蟲害發生基數。
4.結束語
發展綠色農業可以保障農業生產能力、保障食物安全、緩解生態惡化、緩解就業壓力、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提高農民收入,是當前形勢下的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可行之策。隨著人們對化學農藥弊端和發展可持續農業重要性的進一步認識,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環境質量,促進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使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均有符合人們要求的標準,推廣和加強有害生物無污染治蟲技術勢在必行。"綠色農業",隨著時間的推移,空間的擴展,科學技術的發展,將賦予新的更加豐富的內涵!
參考文獻
[1]王愛軍,袁叢英.綠色生物農藥研究現狀及發展,河北化工,2006.
[2]剛毅.生物農藥研究進展,邵陽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O3.
[3]世平,產祝龍.誘導抗性在果蔬采后病害防治中的研究與應用,植物病理學報,2004.
[4]劉雄.應重視農業防治在農業生產上的重要作用,農村實用技術與信息,2006.
論文摘要煙粉虱是徐州市棉花、蔬菜等多種旱作物上的重要害蟲之一。總結其危害特點,并對其重發原因加以分析,以提出防治對策。
煙粉虱屬同翅目、粉虱科,是我市棉花、蔬菜等多種旱作物上的重要害蟲之一,自2001年在新沂市部分鄉鎮首次發現以來,發生程度逐年加重。受其為害,棉花、蔬菜等作物大量落葉、落果,煤污病暴發,作物產量和品質受到嚴重影響。據調查,煙粉虱在我市適宜寄主近70種,包括棉花、大豆、蔬菜等作物及一品紅、紫荊等花卉林木,這些寄主作物往往插花種植,播期又相互交錯,許多成為橋梁寄主,為煙粉虱種群暴發提供了穩定的食料條件。
1危害特點
煙粉虱是一種寄主范圍廣、傳播和蔓延速度快、繁殖能力強、為害程度高、防治難度較大的危險性害蟲,在適宜的寄主植物上具有趨嫩性,成蟲喜聚集在植物頂部嫩葉背面活動,在植物的中下部葉片主要是卵及若蟲。煙粉虱對植物的為害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以成蟲、若蟲刺吸植物汁液,造成寄主營養缺乏,影響正常的生理活動,使受害葉片褪綠萎蔫直至死亡;二是成蟲可作為植物病毒的傳播媒介,傳播病毒病;三是由于其分泌蜜露引起被害植物煤污病的發生,蟲口密度高時,葉片呈現黑色,影響光合作用和外觀品質。據調查,煙粉虱對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危害癥狀,如番茄被害,表現為果實不均勻成熟;甘藍、花椰菜被害表現為葉片萎縮、黃化、枯萎;西葫蘆、南瓜被害表現為銀葉;花卉一品紅被害造成莖蒼白,葉黃化;棉花被害,葉正面出現褐色斑,蟲口密度高時出現成片黃斑,嚴重時導致蕾鈴脫落,影響棉花產量和纖維質量。近幾年我市因煙粉虱危害造成棉花脫落成光桿、茄果類蔬菜減產超過5成以上的例子屢見不鮮。由于該蟲遷移擴散能力較強,在發生量大的地區,秋季將大量向城區擴散,嚴重影響城市空氣質量和環境,甚至影響居民出行。
2重發原因
據調查,煙粉虱在我市露地不能越冬,保護地可常年發生,呈現明顯的世代重疊現象。根據調查分析,煙粉虱在我市發生重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2.1越冬場所充足
近年來,我市保護地栽培發展迅速,日光能溫室、蔬菜大棚為煙粉虱提供了充足的越冬場所,特別是種植黃瓜、西紅柿、青椒等煙粉虱喜食寄主偏多,有利于其取食繁殖,為翌年暴發危害提供了充足蟲源。
2.2寄主范圍廣,防治難度大
由于煙粉虱可以危害我市種植的大多數農作物(在我市為害約20科60多種),同時可以在多種農田雜草上為害、繁殖,具有寄主范圍廣、食性雜、繁殖快、生活周期短、產卵量多、漂移性強、擴散性大等特點,極不易防治。
2.3抗藥性強
由于煙粉虱發生世代多、繁殖速度快,對常規農藥已表現出較強的抗性,如對有機磷類、氨基甲酸酯類、菊酯類農藥的抗性都比較高,再使用這些藥劑已起不到很好的防治效果。同時,由于長期以來的不合理用藥,單戶單塊地用藥,而不進行聯防聯治,很難提高總體防治效果。
2.4對氣候條件適應性強
據有關資料介紹及我市前幾年調查觀察結果證實,煙粉虱適宜的氣候條件是干旱少雨,在6~9月遇到高溫干旱的氣象條件,煙粉虱常常暴發危害,但在夏季多雨的年份發生量較低。在近2年調查中發現,多雨天氣對煙粉虱種群的發展影響不大,如2006年7月降水324.7mm,比常年多82.7mm,但8月各地調查煙粉虱發生量仍然較大,新沂市調查瓜菜田蟲田率100%,黃瓜、甘藍單葉蟲量50~6000頭,平均2500頭。各地分別于8月底至9月中旬在露地蔬菜及棉花、大豆田達到蟲量高峰。豐縣植保站9月中旬調查,在40余種寄主作物中,為害達到3級(單葉蟲量30~50頭)的有6種,為害達到4級(單葉蟲量50頭以上)的有7種,其中黃瓜、豇豆、花菜的平均單葉蟲量分別高達4.17萬頭、6871.1頭、5788.2頭,對產量及品質影響極大。
3防治對策
3.1加強測報技術研究,開展蟲情監測工作
煙粉虱在我市發生后,市農業局植保站積極組織各縣(市、區)植保站進行蟲情監測并進行測報技術的研究工作,冬春季重點監測溫室內發生動態,夏秋季重點監測露地主要寄主作物上發生動態。各地在主要農作物上逐步建立和完善煙粉虱監測調查規范,掌握其發生消長規律,提高煙粉虱測報水平。
3.2植物檢疫
對于從外地引進的花卉苗木,要經過檢疫沒有蟲源代入后才允許進入市場;否則必須經過處理后方可種植。
3.3農業防治
3.3.1減少越冬蟲源。在溫室內種植種苗前,清除干凈煙粉虱寄主植物,并進行深翻,確保種植的種苗不帶蟲、卵。保護地蔬菜育苗前熏蒸溫室,以減少蟲口基數,在溫室通風口加1層尼龍紗,阻斷外來蟲源。溫室、大棚附近避免栽植黃瓜、西紅柿、茄子、棉花等煙粉虱喜食作物,以減少蟲源。
3.3.2清除衰枝老葉。煙粉虱高齡若蟲多分布在下部葉片,黃瓜及茄果類整枝時,適當摘除部分老葉,深埋或燒毀以減少種群數量。溫室內作物收獲后,及時清理銷毀作物殘枝落葉,防止煙粉虱滋生。
3.3.3清除田園雜草。及時做好農田及周邊葎草等適生雜草的人工與化學防除,減少煙粉虱的田外寄主。
3.4物理防治
春季在溫室內育蔬菜苗時,有條件的可用30目防蟲網覆蓋,控制蟲、卵遷入苗床。利用煙粉虱成蟲對黃色有強烈的趨性,溫室及露地作物田間放置黃板誘殺成蟲。其中,春季棚室內1m2插(掛)放1塊18cm×9cm涂有10號機油的黃板,夏秋季溫室附近的棉花、蔬菜等作物田1hm2放置450~525塊1m×0.2~0.3m涂有機油的黃板,作物苗期放置與株高持平,成株期放置黃板頂部到作物株高1/2左右,每7~10d重涂機油1次。
關鍵詞:探究實踐課 科學素質 創新能力 課題
開展探究性的實踐課,要以提高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重點,因此,教師在編制實踐課題、教案及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的實踐課時應遵循以下四個原則。
一、綜合性原則。即綜合運用各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原則。全日制九年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下文簡稱《生物學》教材)包羅著數、理、化各種知識,滲透了天文、地理、文學、藝術各種理念,這為教師通過探究實踐課,培養學生運用各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供了教學依據。教師可充分利用《生物學》教材中的“探究實驗”、“技能訓練”、“資料分析”、“科學、技術、社會”等欄目編制教案,指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例如:根據資料分析,“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指導學生運用化學知識――碳酸根離子的檢驗,制定實驗方案,設計實驗裝置[1],“探究河蚌貝殼的組成”。實施該種探究實踐課,能使學生活學活用各種知識,激發探究興趣,從而體驗各學科間相互合作、交叉滲透破解科學難題的樂趣。
二、實踐性原則。動手動腦、心靈手巧。根據《生物學》教材中“觀察”、“實驗”、“調查”等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編制探究教案,使學生通過實踐課,學會制作技術,養成歸納、總結、撰寫小論文的基本技能。例如,在調查“沂河兩岸因修筑橡皮壩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活動時,指導學生將采來的陸生軟體動物“制作標本”,填補了學校空白。制作時,受天氣影響,蝸牛常常縮入殼內,很難觀察到標本的全貌,為了制作完整的標本,師生經過摩擦貝殼、陽光照射、溫水浸泡等多次實驗探索后,歸納總結探究經驗⑵并撰寫小論文。蝸牛標本能否制作成功的關鍵是在適宜的溫度下(70℃左右)讓蝸牛快速出殼,并在軟體完全伸展時迅速窒息死亡,這樣制作的蝸牛標本可一目了然,煞是好看。
該種實踐課,使文字論述的科學技術方法,在動手動腦的實際操作過程中變成鮮活的活動,將實踐經驗撰寫成小論文,可使感性認識濃縮成精華,上升為理論,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三、科學性原則。社會的科學技術化,以及科學技術的社會化,需要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學素質。因此,探究實踐課應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為宗旨。怎樣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呢?例如,針對《生物學》教材中“生物防治”欄目,編制課題――養蛙治蟲,教學時,先指導學生根據青蛙生活習性做預案,預測青蛙適應能力,捕食害蟲能力及防逃方案,再經過答辯會選出最佳預案,然后選擇適宜的地塊,投放5―10只青蛙驗證預案的可行性,并寫出可行性報告,證明“青蛙是真正的田園衛士”后⑶,再將青蛙投放到稻田,麥田或菜畦等潮濕農田中實施“養娃治蟲”活動。學生經過做預案―預測―答辯―實驗―實踐活動的科學訓練,切身體驗了科學研究方法論,豐富了想象力,拓展了創新思維,提高了科學素質,為掌握科學研究的思維方式和科學方法奠定了基礎。
四、創新性原則。創新是民族的靈魂。探究實踐課應突出對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探究實踐課是開放性的,國家沒有統一的教材和課程標準,不受課時限制,多數課題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結題,這種特點非常有利于全方位、多維度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教師可通過“小制作”“小發明”“小創造”活動拓寬學生的想象力,從而達到培養創新思維、提高創新能力的目的。例如,根據“飼養和觀察蚯蚓”實驗,指導學生設計“有機垃圾處理池”。學生受端午節民俗房前屋后撒草木灰的啟示,選用草木灰、熟石灰、水泥加砂砌成圍墻防止蚯蚓逃走。在日曬、雨淋的自然環境中使用三個月,防逃效果良好。再如為驗證“蚯蚓的前、中、后端對光的反應”【4】,將廢棄的粉筆盒制成10cm×8cm×5cm的無底暗盒,并在暗盒兩端邊緣上各剪一個三角缺口,盒頂中央挖成直徑約2cm的有蓋圓孔,暗盒內壁涂成黑色。使用時,只要將蚯蚓放在濕潤的紙上,用紙盒罩住蚯蚓,待蚯蚓穩定后,移動暗盒,分別露出前端或后端或打開盒頂圓蓋,用手電光照射,現象特別明顯。
教學實踐使我們清楚地認識到,根據上述原則開展生物綜合實踐課,給學生提供一個完善自我、表達自我、展示創意的空間和舞臺。學生的奇思妙想在探究實踐課上變成創新成果,滿足了好奇心,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和特長發揮,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和創新能力,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世全 杜明亭 王桂秀 生物與化學綜合實踐課.中國教學與研究,2010,3,3,94。
2.李世全 觀察蝸牛實驗的改進.生物學通報,1995,3,43。
論文摘要 2006~2007年稻縱卷葉螟在贛榆縣大發生,這主要是五(3)代稻縱卷葉螟發蛾高峰期長、發蛾量高、繁殖代次多、殘留基數高、氣候條件適宜、天敵控制能力低造成的。據此,提出準確測報、科學用藥、治前控后的防治對策。
贛榆縣地處蘇魯交界,隸屬蘇北沿海地區,自2003年以來,稻縱卷葉螟在我縣水稻上連續大發生,2006~2007年是2003年、2005年以來的又一個大發生年,未治田塊稻縱卷葉螟危害形成的白葉率達100%。
1發生特點
1.1遷入早
2006~2007年稻縱卷葉螟遷入第1峰分別在7月18日、7月11日。系統田趕蛾資料表明,2006年、2007年四(2)代稻縱卷葉螟累計蛾量分別是1 912.5頭/hm2、3 262.5頭/hm2。峰期較常年早,遷入量較常年多,四(2)代稻縱卷葉螟成蟲都能經過繁殖并過渡到六(4)代,成為水稻穗期的蟲源,致使六(4)代稻縱卷葉螟成為水稻上的主要危害代。近幾年稻縱卷葉螟遷入期明顯提早。
1.2峰期長
2006年系統田趕蛾,8月13日進入五(3)蛾始盛期,8月20日達發蛾高峰日,為6.465萬頭/hm2。五(3)代累計蛾量為30.75萬頭/hm2,8月19日田間調查,系統田有卵140粒/百穴,有幼蟲60頭/百穴;大田有卵177.8粒/百穴,有幼蟲6.7頭/百穴。8月25日田間調查,系統田有卵90粒/百穴,有幼蟲(2齡)100頭/百穴,卷葉率為2.5%;大田平均有卵73.3粒/百穴,有幼蟲6.7頭/百穴,五(3)代屬大發生。六(4)代稻縱卷葉螟9月2日為發蛾高峰日,峰期持續到9月20日,發蛾高峰日持續近20d,實屬罕見。六(4)代累計蛾量為79.07萬頭/hm2,據9月5日田間調查,系統田有卵12.5粒/百穴,有幼蟲425頭/百穴,卷葉率為17.7%;大田有卵8.3粒/百穴,有幼蟲58.3頭/百穴,卷葉率為1.83%,六(4)代在本地為大發生。2007年,五(3)代成蟲8月9日達最高峰,為14.33萬頭/hm2,蛾峰一直持續到9月10日,長達30d,五(3)代稻縱卷葉螟發蛾高峰期之長、發蛾量之高在我縣屬歷史罕見,達特大發生級別;六(4)代稻縱卷葉螟發生情況更為復雜,從8月21日起田間蛾量逐日大幅上升,到8月31日達16.35萬頭/hm2,9月1日、2日下降到10.24萬頭/hm2、8.93萬頭/hm2;至9月3日、4日、5日分別達到23.81萬頭/hm2、23.34萬頭/hm2、22.80萬頭/hm2;而到9月6日、7日又突然下降到8.78萬頭/hm2、5.76萬頭/hm2,之后一直到9月21日都在7.50萬頭/hm2上下波動,峰期達20d,為多年來罕見。近幾年稻縱卷葉螟主害蛾盛期延長。
1.3范圍廣
稻縱卷葉螟常年在本地呈間歇性局部發生,東部沿海海頭、宋莊、羅陽等鄉鎮稻田蟲量大于西部城頭、歡墩、班莊等鄉鎮的稻田蟲量。自2003年以來我地稻縱卷葉螟都達到了大發生水平,漏治田水稻白葉率接近100%。2006~2007年稻縱卷葉螟發生覆蓋面明顯比常年廣。
1.4危害重
常年稻縱卷葉螟危害造成水稻減產一般在1成以內,重的田塊在20%左右。2006~2007年漏治田稻縱卷葉螟危害減產4~6成,重的達82.5%。由于這2年稻縱卷葉螟發生量特大,其危害損失也明顯重于常年。
2大發生原因分析
2.1遷入量大
2006~2007年,由于受蟲源地發生重、基數高的影響,本地四(2)、五(3)代遷入量很大。2006~2007年在7月中旬都有1個明顯的稻縱卷葉螟成蟲遷入峰,又分別在8月20日、8月9日各有1個較大的遷入峰;而常年只在8月18日左右有稻縱卷葉螟遷入現象,且遷入量明顯低于2006~2007年的水平。據定點調查,常年五(3)代田間蛾量在8 100頭/hm2以內,高的年份在1.095萬頭/hm2左右,而2006~2007年五(3)代稻縱卷葉螟田間蛾量分別達6.465萬頭/hm2、14.33萬頭/hm2。這2年稻縱卷葉螟遷入量明顯高于常年的水平,加重了稻縱卷葉螟在本地的危害。
2.2繁殖代次多
2006~2007年由于遷入早,稻縱卷葉螟能在本地成功繁殖3個代次,使六(4)代也成為主害代;常年稻縱卷葉螟只能繁殖2個代次,主害代是五(3)代。據多年系統調查結果表明,稻縱卷葉螟自然繁殖每增加1個代次,其危害蟲量上升62.2±7.3倍。這2年稻縱卷葉螟主害代在五(3)代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蟲量基數更大的六(4)代,使稻縱卷葉螟在水稻上的危害程度明顯上升。
2.3殘留基數高
2006~2007年四(2)稻縱卷葉螟遷入危害期間,由于田間蟲量少,農戶思想麻痹,防治不力,導致殘留蟲量較高,為下一代的發生提供了大量本地蟲源。2006年五(3)代稻縱卷葉螟防治效果好的田塊,百穴殘蟲6.7頭,卷葉基本未見;而防治效果差的田塊,百穴殘蟲達200頭以上,卷葉率在40%左右。這2年由于前期稻縱卷葉螟防治不力,殘留基數高,導致主害代稻縱卷葉螟防治難度加大,從而使危害程度加重。
2.4氣候條件適宜
稻縱卷葉螟的遷入一般需存在垂直氣流;否則難以降落。2006~2007年的7~8月,本地垂直氣流強烈,過程性降雨多,雨量大,雨日多,對四(2)代稻縱卷葉螟多頻次、不間斷的遷入十分有利;2006年8月6~8日、2007年8月7~11日期間再次出現較大的過程性降雨,稻縱卷葉螟再次遷入本地,且遷入量較大。另外,2006~2007年8月持續低溫陰雨,對四(2)代稻縱卷葉螟卵的孵化也十分有利。這2年適宜的氣候條件,有利于四(2)代稻縱卷葉螟的發生與存活,從而為后期稻縱卷葉螟大發生提供了有利條件。
2.5寄主品種有利
近年來,種植的水稻品種較多、栽培方式復雜,水稻品種間生育期長短相差較大,并普降暴雨,雨量達176.6mm,水稻倒伏面積達2 866.7hm2,致使水稻病蟲害大流行。上述原因導致了2006~2007年水稻生育進程推遲,生育期參差不齊,無效分蘗多,后期植株偏嫩,從而更有利于稻縱卷葉螟產卵,有利于稻縱卷葉螟的存活與危害。2006年水稻生育期間長期連續陰雨,水稻病蟲害嚴重,2007年由于8月19~20日臺風“韋帕”在我縣登陸,風力10~12級,內陸風力12m/s,全縣卵與低齡幼蟲存活,加重危害。
2.6天敵控制能力下降
近年來,有的農民不能科學安全使用農藥,在水稻上大量、重復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導致水田害蟲的天敵大量死亡。據調查,水田捕食性天敵如蜘蛛、赤眼蜂等越來越少,赤眼蜂的卵寄生率已在10%以下。天敵數量的減少,使天敵控制能力下降,也是稻縱卷葉螟持續猖獗原因之一。
3防治對策
3.1準確測報
測報是防治的前提和基礎,做到燈下調查與田間調查相結合、查蟲與查卵相結合、系統田調查與大田普查相結合,掌握準確蟲情,及時植保信息。2006年六(4)代稻縱卷葉螟防治示范田(用2次藥)結果表明,嚴格按預報結果用藥防治的,卷葉率1.83%;未按預報時間防治的,卷葉率22.5%。總之,在稻縱卷葉螟防治上,只有準確測報,才能保證防治效果。
3.2科學用藥
在做好測報工作,加大防治技術措施宣傳力度的同時,要選準農藥品種,提高用藥質量。綜合各種因素分析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稻瘟病的發生流行趨勢,提出水稻病蟲總體防治意見,綜合用藥。用20%三環唑可濕性粉劑1 875 g/hm2+25%撲虱靈可濕性粉劑750g/hm2+40%毒死蜱乳油1 200g/hm2,對水750kg/hm2噴霧。田間用藥噴霧要均勻、霧滴要細。用藥量不能盲目加大,以免產生藥害。嚴禁使用1605、甲胺磷、氧化樂果等高毒農藥。選準藥劑品種、提高用藥質量,是稻縱卷葉螟大發生年份防治工作的關鍵。
論文摘要 分析了黑大豆病蟲害發生特點和原因,從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等方面介紹了黑大豆常見病蟲害的防治技術,以期為大豆病蟲的無公害防治提供參考。
1發生特點及原因
高郵市黑大豆品種主要是丹波黑大豆和烏皮青仁豆,其病害相對較輕,蟲害比一般大豆品種要重。大豆病毒病由種子帶毒形成病苗,一般在單葉期顯癥,呈花葉、縱卷、扭曲畸形或倒三角形。1~2復葉葉片均呈皺縮、淡濃綠相間、卷葉、黃葉,有的沿主脈出現疤斑,或葉脈壞死,在某些品種可形成枯頂。病株都表現出矮化。病株結的種子上常產生放射狀或云紋狀斑駁,顏色同臍色,褐臍豆上形成褐斑,稱為褐斑粒或花臉豆。通過近幾年調查發現,病毒病零星發生。
大豆卷葉螟在我市1年發生2~3代,有世代重疊現象,以老熟幼蟲在枯枝卷葉內化蛹越冬。以8~10月發生量最大,11月前后以老熟幼蟲在枯枝卷葉內化蛹越冬。大豆卷葉螟以幼蟲卷葉、綴葉、食害葉片危害豆類作物,影響作物的光合作用,嚴重時全株有50%的葉片受害,影響結莢的飽滿度,降低大豆品質。由于2005~2006年均為暖冬氣候,導致冬后基數量大,大豆卷葉螟偏重發生,尤其是2005年,嚴重田塊卷葉率達到80%以上,甚至有部分田塊出現了絕收。
斜紋夜蛾在我市1年發生4代左右,有世代重疊現象,多在7~8月大發生,一般以老熟幼蟲或蛹在田基邊雜草中越冬。初孵幼蟲具有群集危害習性,3齡以后則開始分散,初齡幼蟲嚙食葉片下表皮及葉肉,僅留上表皮呈透明斑;4齡以后進入暴食,咬食葉片,僅留主脈;老齡幼蟲有晝伏性和假死性,白天多潛伏在土縫處,傍晚爬出取食,遇驚就會落地蜷縮作假死狀。由于我市斜紋夜蛾2004年大發生,2005~2006年輕度發生,而2007年中等偏重發生,所以我市部分蟲源可能是從江南等地區遷入。大豆蚜蟲在我市1年發生20多代,以卵在枝條上芽側或縫隙中越冬。6月下旬至7月中旬進入危害盛期,7月下旬出現淡黃色小型大豆蚜,蚜量開始減少。主要吸食大豆嫩枝葉的汁液,造成大豆莖葉卷縮,根系發育不良,分枝結莢減少。此外,還可傳播病毒病。近幾年均輕度發生,危害不大。
2無公害綜合防治技術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充分利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等措施,依據病蟲害的防治指標、用藥標準,實施病蟲害綜合治理。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不使用對作物、天敵、環境不利的農藥。一是優先使用生物農藥,如Bt、阿維菌素、抑太保等;二是有限制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如啶蟲脒、銳勁特、安打、吡蟲啉等;三是嚴格限制劇毒農藥的使用,注意農藥安全間隔期,實施農藥交替使用,嚴防害蟲對農藥抗性增強。
2.1農業防治
選用抗病蟲品種;黑大豆抗病毒能力弱,要防治蚜蟲傳播病毒,田間發現病株即時拔除;大豆采收后翻耕曬土或灌水,及時清除田間枯株落葉、雜草,集中焚燒,以破壞或惡化害蟲化蛹場所,有助于減少蟲源基數和越冬幼蟲數;在害蟲發生初期,查摘豆株上初孵幼蟲,帶出田外集中處理或隨手捏殺,以減少蟲源。
2.2物理防治
(1)點燈誘蛾。利用成蟲趨光性,于盛發期點黑光燈誘殺。
(2)糖醋誘殺。利用成蟲趨化性配糖醋(糖∶醋∶酒∶水=3∶4∶1∶2)加少量敵百蟲誘蛾。
(3)柳枝蘸灑敵百蟲500倍液誘殺蛾子。
論文關鍵詞棉葉螨;危害特點;發生規律;發生原因;防治措施
論文摘要闡述了棉葉螨的危害特點與發生規律,分析了其發生重的原因,提出了綜合防治措施。
棉葉螨又名棉花紅蜘蛛,發生早、傳播途徑廣、蔓延速度快,在防治過程中方法措施稍有不當,對棉花生產便可造成嚴重的危害和損失。由于新疆氣候干燥、風多雨量少,棉花葉內汁液濃縮,有利于給葉螨提供營養,所以棉葉螨常年發生且嚴重。因此,了解棉葉螨的發生規律,做好防治工作,是奪取棉花穩產高產優質的重要措施。
1危害特點與發生規律
我場主要以土耳其斯坦葉螨為優勢種群,以成螨和若螨在寄主背面結網,在網下刺吸寄主汁液。被害葉片正面初呈黃白色斑點,逐漸變為紅色,蔓延到全葉,葉背面布滿絲網,嚴重者造成棉株葉片變紅脫落,使棉株生長停滯和延緩生長,造成大量減產,嚴重者甚至絕產。棉葉螨在我墾區1年發生9~11代,以雌成螨在寄主附近的土縫、枯枝敗葉、雜草根部、鈴殼、樹縫等處吐絲結網,群集越冬。翌年早春,當平均氣溫達5~6℃時,越冬成螨便開始在萌芽較早田旋花、苦苣菜、獨行草、小薊等雜草上活動,進行孤雌生殖并產卵。氣溫達10℃以上時,卵相繼孵化,在田邊路旁的雜草上可見,當棉苗出土后,棉花葉螨便由鄰近棉田邊緣上的寄主轉入棉田,在棉葉背面吐絲結網,并大量產卵繁殖。
棉葉螨的發生蔓延和繁殖速度與溫、濕度有明顯的正相關。土耳其斯坦葉螨是高溫活動型,高溫干燥對其發生有利。在15~30℃的條件下,各蟲態的發育歷期隨溫度的升高發育速度加快,而發育歷期縮短。當氣溫升高到30℃以上時,產卵量就下降,升高到34℃時就停止產卵。當氣溫在23.0~27.5℃時,對土耳其斯坦葉螨生長、繁殖最有利。5月中下旬至6月初,隨著氣溫逐漸升高、繁殖速度隨之加快,并集中開始危害棉花,棉葉上很快出現紅斑,6月中旬至7月中旬的繁殖和傳播蔓延速度最快,于是6月中旬至7月初便出現第1個危害高峰期,7月中下旬會出現第2個高峰期。這2個時期如得不到有效控制,到8月下旬會使棉田呈現一片紅,對棉花生產造成嚴重損失。9月份以后,隨氣溫下降,棉株開始衰老,棉葉螨逐漸轉移到雜草上為害,并準備進行越冬。土耳其斯坦葉螨要求的濕度范圍在40%~65%最有利,當濕度超過78%以上時,對其繁殖不利。因此,大的降雨可以抑制棉葉螨的發生數量,如果連續下1~2場大雨或暴雨,可以抑制棉葉螨10~15d。
2發生原因
(1)氣候因素變化。近年來,冬季氣溫逐年升高,給棉葉螨安全越冬提供了很好的溫度條件,使越冬死亡率低,越冬基數大。
(2)種植結構單一,棉花連作年限長,棉田葉螨的基數逐年增大。
(3)耕作制度的變化。隨著節水滴灌技術的應用,干播濕出滴水出苗的面積增大,從而秋冬灌面積減少,給棉葉螨生存的環境提供了便利,增加了棉葉螨防治的難度。
(4)管理因素的影響。棉花水肥不足,長勢弱,營養條件差,使棉葉滲透壓小,受害嚴重。
(5)人為因素的影響。由于棉花管理定額增大,調查不及時,插標記不仔細,部分職工不注意選擇農藥和施藥方法,盲目用藥,大量殺傷天敵,破壞了生態平衡,導致葉螨的發生。
(6)天敵因素的影響。棉葉螨天敵種類很多,主要是瓢蟲類、食螨薊馬類、小花蝽、草蛉、食螨癭蚊、食螨盲蝽、捕食性蜘蛛等,各種天敵在棉田有一定數量時,對棉葉螨有明顯的控制作用,盲目用藥,天敵數量減少,葉螨易暴發。
3防治措施
3.1農業防治
主要以農業防治為基礎,它可以減少蟲源,惡化害蟲的生活環境,壓低蟲口基數,以減輕發生程度。土壤耕作層是葉螨越冬的主要場所之一,通過秋耕冬灌,破壞其棲息環境,減少越冬基數。輪作倒茬,合理布局,做好清潔田園,清除田間、地邊雜草等工作。加強田間管理,合理施用氮、磷、鉀肥,并進行有機肥結合微肥的葉面施肥,增強棉株的抗性,以減輕為害。早春做好田邊地頭周圍雜草上害螨的調查及時噴打保護帶。3.2生物防治
早期利用“以螨治螨”防治技術投放捕食螨進行防治。
中圖分類號: G237.5;R-0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8-2409(2007)06-1406-02
醫學論文是醫學科學研究工作的書面總結,目的是傳播科研成果、交流醫療經驗、考核業務水平,許多作者在撰寫論文時不太重視論文寫作格式的細節問題,以致影響其文章的質量和可讀性,降低了投稿的命中率,現結合醫學論文寫作規范,將本刊來稿中存在的常見問題分析如下。
1 醫學論文撰寫格式方面存在的問題
醫學論文的撰寫格式分為3個主要部分,即前置部分、主體部分和附錄部分。前置部分包括文題、作者及其單位、摘要、關鍵詞;主體部分包括引言、臨床資料(材料與方法)、結果、討論、結論、參考文獻;附錄部分包括圖表、照片和作者附言等。常見問題如下:
1.1 來稿中常見題名過長、修飾詞多、有副標題。例:“關于小兒高熱驚厥的急救與護理”、“醫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淺析及對策”、“急性胰腺炎臨床分析(附50例資料分析)”。題名是對論文內容的高度概括,其構成一般含研究對象、論文所解決的問題及其貢獻所在,應簡短精煉、準確得體。以20個字內為宜,盡可能少用副標題,多余的字詞盡量刪除。上例應改為:“小兒高熱驚厥的急救與護理”、“醫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急性胰腺炎50例臨床分析”。
1.2 來稿中很多作者漏寫關鍵詞與前言,關鍵詞是用以表示全文主題內容的詞或詞組(單詞或術語),是論文的信息點和檢索點,一般從題目中選,若題內關鍵詞不能充分表達論文的中心內容,就要在摘要及文內選擇,每篇論文中應專門列出3~8個。還有一些作者直接寫臨床資料而沒有寫前言,沒有介紹疾病概況和收集資料的具體時間、地點及治療例數。前言是論文的引子或開場白,是對正文主要內容的簡要說明,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一般占全文的1/8~1/10。例:
尖銳濕疣(CA)是人類瘤病毒感染所致的增生性性傳播疾病,雖然治療方法較多,但容易復發。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筆者在皮膚性病門診收治110例CA患者,在應用激光去除疣體的基礎上,應用重組人干擾素α-2b凝膠局部外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3 有些作者在寫摘要時不按規范格式或盲目按格式堆砌資料數據,以致主題不明、層次不清。摘要是從論文中提煉出來的要點,扼要地向讀者介紹論文的主要內容和觀點,是全文的高度濃縮,限200字內。醫學期刊多要求以結構式摘要撰寫,分為:目的、方法、結果、結論4個部分。例:
目的:探討局部外用藥預防尖銳濕疣復發的效果。方法:激光除疣后治療組55例外涂重組人干擾素α-2b凝膠,對照組55例肌肉注射重組人干擾素α-2b。結果:治療組復發率(14.2%)低于對照組(30.8%),兩組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
1.4 在臨床資料部分中,很多作者不交代病例選擇標準、診斷標準及療效標準,不交代分組設計方法,結果部分常見數據羅列、整理方法不當,討論(結論)部分沒有結合其他文獻進行對比分析,沒有陳述自己的立場和觀點作出相應結論。寫作時應避免以上情況。
1.5 參考文獻的問題:①未按正規格式書寫,缺年代、頁碼、或著者不全。②參考文獻陳舊:常見十幾年前的文獻還被引用,應引用近5年的文獻。③所引用的參考文獻序號未在正文中標出。在標注時要注意在論文題目、摘要、各層次標題尤其是一級標題上不能標注,因其是對整篇文章的概述;在結果、結論部分中也不能標注,因這是作者本人研究的成果和定論,不可能源于他人的研究;應在相應的分析討論中引用相關的參考文獻并標出序號。④內部資料、論文匯編、預印本等未正式出版的、通常不易索取的資料要避免列出。
2 醫學論文寫作表述規范方面存在的問題
醫學論文是運用語言文字、圖表、數字、科學符號等來表達其內容,要求做到主題突出,論據充分,文字簡潔,條理清晰。要寫好醫學論文,必須了解其特點,正確運用表達方式。
2.1 數字及計量單位的使用
在醫學論文中數字的使用頻率很高,作者要了解數字使用的規則和要求,準確表達論文的內容,需注意以下幾點:
2.1.1 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數字而且又很得體的地方,均應使用阿拉伯數字,例:20世紀80年代。
2.1.2 年份要用全稱,不能簡寫,如1998年不能寫成98年。
2.1.3 并列的阿拉伯數字、百分號、外文字母之間不應用頓號隔開,要用逗號。例:劑量分別為5,10,15mg/kg。百分比之間不能省略百分號,例:33%~56%。描述病變面積或體積時不能省略單位,例:2cm×3cm,6cm×6cm×8cm。
2.1.4 數字為詞素構成定型的詞、詞組、縮略語或具有修辭色彩的語句不用阿拉伯數字而用漢字,例:二倍體、三葉蟲、十二指腸、三大作用。
2.1.5 時間與時刻應用混亂,如將“第3天”寫成“第3d”, “術后3d”寫成“術后3天”。實際上,d,h,min,s為時間的計量單位符號,不能用來表示時刻,術后3d表示術后第4天。
2.2 常用名詞術語表達錯誤
醫學論文要求語言平實、不修飾,常用名詞術語較多,應注意行文簡潔、用字規范。來稿中常見的錯別字、詞如下:煩躁誤寫成煩燥,繁瑣誤寫成繁鎖,妨礙誤寫成防礙,肺原性誤寫成肺源性,交代誤寫成交待,松弛誤寫成松馳,縱隔誤寫成縱膈,預后誤寫成予后,輻射誤寫成幅射,糜爛誤寫成靡爛,抗生素誤寫成抗菌素,剖宮產術誤寫成剖腹產術,心肌梗死誤寫成心肌梗塞,應激反應誤寫成應急反應,辨證論治誤寫成辯證論治。特別注意的是一些作者常將癥、證、征混淆,將適應證誤寫成適應癥,綜合征誤成綜合癥。癥是指癥狀,一般指患者的主觀不舒適、不正常的感覺或某些病態改變,如頭痛、惡心、腹脹等;征指體征,指醫生通過對患者的檢查而得到的客觀表現,如肺部羅音、肝脾腫大等;癥是對疾病過程中所處一定(當前)階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勢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是對致病因素與機體反應性兩方面情況的綜合,是對疾病當前本質所作的結論[1],不應混淆。另外,文章中第一次出現的縮寫詞應給予解釋。
2.3 不能正確使用表格
表格用以闡述疾病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評價防治措施的效果。在來稿中,統計表常見的問題是標題過于簡略或繁瑣,表內層次不清,線條過多,填寫阿拉伯數字沒有對位,保留小數的位數不一致。正確的統計表應該簡單、明了,能夠說明各統計量之間關系和差異。需注意:文章中的數據能用文字表達的盡量不用表格,若用表格請采用三線式統計表,并且將表格中的共同單位提出來標示于表格頂線右上方,不能把幾種不同性質的統計量羅列到同一表格內。
2.4 統計學處理問題
2.4.1 統計方法的選用:一些作者經常混淆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計數資料是先將觀察單位按性質或類別進行分組,然后清點各觀察單位的個數所得的資料,如根據治療結果計算出的治愈率、有效率、病死率、陽性率等。計量資料是對每個觀察單位用定量方法測定某項指標數值大小所得的資料,如身高、體重、脈搏、血壓、濃度、白細胞總數等。計數資料最常用的統計方法為χ2檢驗或U檢驗,計量資料最常用的統計方法為t檢驗或F檢驗。
2.4.2 對照組的設立:很多作者設對照組時只說明例數相當,而不說明其他條件,對照組與試驗組必須遵循均衡化的原則,也就是說對照組除了缺少實驗處理因素外,其他條件應與實驗組基本一致,從而排除非處理因素對結果的影響。否則實驗的可比性減少,統計學意義下降。因此在文章中一定要指出兩組間在年齡、病程、疾病分期等方面有否差異,是否有可比性。
2.4.3 在來稿中,經常遇到統計指標的誤用,死亡率與病死率是兩個最容易混淆的指標。某病死亡率是觀察人群中某病的死亡頻率,一般以10萬分率表示;某病病死率是某病患者中因該病而死亡的頻率,一般以百分率表示。前者反映人群因該病而死亡的頻率,后者反映疾病的預后。部分作者常將某病住院病死率誤為死亡率。例:“我科收治感染性休克20例,死亡10例,死亡率為50%。”很明顯將住院病死率誤作死亡率來討論。
總之,醫學論文寫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科研成果的價值和水平。醫學論文撰寫是醫學工作者的基本功之一,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有固定的格式可依。只要按規范格式多寫多練,就能寫出文字細節和技術細節表達規范性好、學術價值高的論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