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27 14:17: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育信息技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研究生教育信息化水平對教育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起到了重要助推作用,也成為衡量學校辦學質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1],因而開展專業化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統以實現計算機網絡信息化管理在當前我國中醫藥院校勢在必行,理由如下:
1、形勢發展需要
2003年起我國碩士研究生開始大規模擴招,以調整研究生教育結構,順應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普及化的發展趨勢。以廣州中醫藥大學為例,近年來研究生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學生人數不斷增多(目前在校研究生人數超過4,000人),培養類型復雜多樣(全日制、兼讀制、七年制、非醫攻博、同等學歷、中醫師承、來華留學生多類型并存;學歷教育博士、博士專業學位、學歷教育碩士、碩士專業學位多層次兼容)。同時,近年來國家研究生教育整體趨勢逐步從規模擴張向內涵發展實行戰略性轉移,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工作環節更加細致、流程更加繁瑣、要求更加嚴格。不僅是增加了工作量,更增大了工作難度,管理稍不到位,就容易出現失誤。尤其是在研究生教育服務領域不斷拓寬(學歷即時注冊、學位網上認證等),學生維權意識普遍增強的大環境下,對于學校和研究生管理相關部門而言,可謂任務越來越重,責任越來越大,風險越來越高。因而,原有的管理模式和辦公手段已不能充分適應新形勢變化的需要。參考國內外院校的成功經驗,大膽地走“規范化、信息化、網絡化”之路,實行計算機化教育管理是中醫藥院校研究生教育科學化發展的必然選擇。
2、管理流程需要
研究生管理是研究生院的主要日常工作之一,涉及到校、院、系(所、中心、基地)、師、生等不同層級,因此,理想狀態下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應該是一整套細致、嚴謹、銜接的規范流程。研究生從入學到畢業全過程中涉及招生辦、培養辦、學位辦、思政科、管理科、就業中心、二級單位、財務處、科技處、外事處(境外生)、后勤集團等各級管理部門。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使用先進手段,借以保障各部門之間信息流通、數據共享、增進效率,是提高研究生管理水平必須解決的問題。
3、業務實際需要
研究生教務教學管理工作是研究生教育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是整個研究生管理的核心和基礎。面對紛繁復雜,種類繁多的數據和報表(如招生錄取數據,學籍注冊數據,學歷電子注冊、學位授予信息年報、就業去向登記、高基報表統計等等),手工處理方式已經很難跟上現代化管理的步伐,稍有不慎,就可能使學生權益蒙受損失,給學校聲譽帶來損害。這已不單是人手短缺、任務量大的問題,而是工作質量、辦公效率和事業安全的問題。隨著計算機及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各個方面都對研究生教務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盡快改變傳統的管理模式,運用現代化手段進行科學管理,已經成為擺在整個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決的課題之一。
二、中醫藥研究生教育實行信息化管理的優越性
調研結果表明,全國大部分中醫院校已采用計算機系統平臺實現信息化管理后在規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部門間共享數據、降低數據錯漏率、實現校院分層管理、研究生分類指導、緊跟國家變化、即時信息等諸多方面均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與原有管理模式和辦公手段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和特點,具體表現在:規范化管理,流程更加科學。研究生管理工作包括學生從入學開始到畢業全過程,包括招收錄取、學籍注冊、繳費登記、導師選擇、培養計劃制定、課程選擇和考試、成績錄入與、論文評閱與答辯申請、學位審核與評定、學位授予、就業去向登記、學歷電子注冊、學位授予信息年報等十多個管理流程和模塊。管理流程的科學化和規范化對于學校研究生管理水平的提升將產生重大影響。多部門信息共享,數據上報準確度提高。管理系統依照國家、地方省市數據上報要求內置報表模板,根據需要選擇上報數據內容,采取學生自主填報,分級管理審批,定期維護升級等工作管理模式,實現信息部門間共享,提高上報數據準確度,降低人工失誤幾率。實現校院兩級化管理。校院兩級化管理是研究生培養的發展趨勢,隨著研究生招生人數的急劇增加,傳統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專業結構逐漸細化的要求,學校勢必需要將研究生培養的工作逐步下放給系部和導師。同時,系統平臺提供的導師(管理部門)與學生互動配合,對話操作的形式,有助于學生了解研究生教育流程,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緊跟國家變化,及時調整應對。近年來我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工作發展迅速,改革積極、變化較多,如何更好地適應新形勢變化,及時調整、妥善應對,是各大高校均應思考并尋求解決的課題。開發軟件系統的專業公司,為保證自己產品獲得長期穩定的認可,會充分發揮其專業團隊和資源技術優勢,早于高校做出反應,設計研發與國家變化要求對接的新功能、新模塊(比如數據報表的格式更新和替換),以滿足新老客戶的需要(管理系統提供免費升級和更新服務)。不同類型研究生分類指導。目前我國研究生類型多種多樣,從入學模式來分,除國家統招外,還有委培生、代培生、進修生;從學位類型來分,有學術型學位研究生和專業學位研究生;從層次來分,有碩士生和博士生;從考試形式來分,有統考生、單考生,還有免試生;從教學模式來分,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等等。不同的研究生類型由于培養方式不同將給傳統的研究生教學模式提出新的挑戰。計算機系統可以根據不同類型構建個性化培養模塊,制定培養計劃,通過網絡終端在線對不同類型研究生進行分類指導。盯緊關鍵環節,嚴格管控過程。論文和答辯作為研究生培養中費時最長的一個環節,對于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科研能力也不容質疑。但是受限于從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人數的限制,單純依靠人力監督,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流程管控的科學性、嚴謹性和及時性。計算機系統的啟用可以實現全方位監控,針對關鍵環節實施跟蹤定位,從而節省了時間、提高了質量。
三、關于加強中醫藥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對策
1、領導加強重視,全員提高認識
從某種意義上講,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是涉及整個學校層面上的系統化工程,需要協調教務教學、科研管理、人才培養,招標審計、財務設備等方面力量,如果沒有學校高層的重視、支持以及各級部門的通力配合將是難以實現的。而且,高層做好頂層設計,有助于防止出現過度分散化開發傾向[2],多部門協同參與建設,有利于解決高校信息化建設不夠規范、共享程度低的問題[1]。因此,領導層面需加強信息化建設重要性和時代性的科學認識,各級部門要形成信息化服務、規范化管理的先進理念。只有學校上下加強重視、統一認識,才能保障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整體有序發展。
2、繼續教育培訓,提升業務素質
全面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需要一支素質高、懂得并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富有開拓精神的管理隊伍[3]。而現實情況是,絕大多數中醫藥院校中從事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老師并不具備專門的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知識背景,因此為更好地操作網絡系統、應用信息平臺為我們的實際工作服務,最大限度利用電腦將人腦從機械性、事務性工作中解放出來,從而讓人腦有時間去思考和解決需要創造性的問題[4]。邀請專業人員對行政管理人員進行不同層次地培訓,使其全面了解和及時掌握管理系統的操作和維護是非常必要的。建設擁有先進管理意識和掌握信息化技術的管理人員隊伍是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設和技術創新能力的關鍵,是實現信息化目標的重要保證[1]。
3、保障經費投入,科技帶動生產
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戰略選擇[5]。中醫藥院校領導和各級部門要明確在招生規模擴大、學科專業增加和改革積極深化的新背景下,研究生教育若要跟上形勢變化,并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有意識地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以完善的信息化手段代替手工管理模式來提高工作效率和節約工作成本。做好經費預算,落實資金投入,逐步建立信息化建設經費投入保障機制,從而確保建設工作優質長效。
4、選擇專業公司,注重維護售后
21世紀是科學技術迅猛發展,電腦普及的信息時代,把握計算機已經是科學發展、未來信息時代的必然需要了.我院2007年護理專業學生的人數大約是800多人,16個教學班級,在一年級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但班級每周的電腦課時量少,才兩節課.在以前的護理專業信息技術教學中都是一刀切的現象,這就造成了無論是哪個層次的學生都是為了參加全國計算機一級B等級考試而學習,都是為了課本而學習,從來都沒有運用到實際中去.鑒于此,我在這里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把傳統的傳授式教學演化到分層教學模式,讓每個學生在把握了基本的知識技能后,都有自己發揮才能的空間.
一、學生的分層
在我所任教的兩個班級中,實施了分層教學.在進行這種教學模式之前,我曾經思索過,分層教學應該照顧到所有學生的認知過程,使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根據學生對計算機機本操作的把握程度將全班學生相對分為三個層次,既熟練、相對熟練、不熟練三個組。熟練組為優生,即對計算機有很強的操作能力,能達到熟練操作的水平,分一小組。相對熟練組為中等生,對計算機只有簡單操作水平,不能熟練操作,分一大組。不熟練組為差生,對計算機很不了解,不能進行任何基礎操作,分一小組。因為信息技術課是在計算機機房進行上課的,排位置時首先讓不熟練組坐在中間位置,方便老師經常對這些同學進行指導。相對熟練組同學挨著不熟練組同學,坐在靠中間的位置。熟練組同學坐在兩邊的位置。分組后有利于教師上課組織教學,有利于教師上課輔導,有利于學生信息的反饋,充分調動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把握知識的同時,智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教學目標的分層
信息技術教學的分層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把握處理信息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由于學生個體差異,每個學生把握的基本技能以及能力培養的程度都不徑相同,所以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必須制定不同程度的目標。
1.對于信息技術操作熟練的學生,除了通過教學鞏固他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外,更拓展教學思路,從信息技術教學的目的出發,利用網絡等現實有效的手段提升他們的信息素養,培養并提高他們的知識綜合能力、應用能力、實驗能力和創新能力。如引入護士工作站管理系統的應用、計算機二級等級考試的相關內容。
2.大多數的學生對信息技術操作處于相對熟練的狀態,針對這部分學生,在確保可以通過全國計算機一級B等級考試的同時,必須在使把握課標規定得知識和技能以外,還需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喜好,適當增加教學內容、習題練習等環節的深度,從而最大程度的促使其向上一層次邁進。
3.教學中處于底層的學生人群存在兩種情況,一是基礎薄弱,甚至有的學生在整個中學階段都沒有接觸過信息技術(主要是計算機),另一種是學習態度和習慣存在一定新問題。對于前一類學生,再按照教材教法、進度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對于講解、實踐等環節需要再加工,適當降低難度,增加趣味性,一則培養喜好,二則增強信心。對于后一類學生,就要求教師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過程,加強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嚴格要求,熱情關懷,轉變他們的學習態度,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努力使他們把握最基本的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習質量。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教學的多種手段和設施,如各種媒體、網絡等。
三、課堂教學的分層
課堂教學的分層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開展有差異的教學活動。實施課堂教學分層的基本要求是摘要:教學要做到分合有序、動靜結合,讓學生全員參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每一節課都能有所得。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根據分層教學的目標,預備難易程度不同的課堂練習。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不同,實行全班教學、分層教學和個別教學相結合的策略。
在課堂教學中,對優生以“放”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導學生自學;對中等生和后進生以“扶”為主,“扶”中有“放”,重在帶領學生學習。這樣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發展區”前進,后進生必須基本上達到大綱的要求,優生盡其所能拔尖提高。盡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激發他們的學習喜好,調動全體學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積極功能。如摘要:在“創建圖表”這一課中,在講解完柱形圖的創建后,對不熟練類的學生要求能模擬完成柱形圖的創建;相對熟練的學生要求能完成餅圖的創建;操作熟練類學生要求充分發揮所學。制作的圖表能更精確具體的反應表格數據,更符合美學。又如在文件屬性的教學中,對于基礎差的學生只要求理解只讀和隱藏的含義。而對于學有余力的同學則要求探索將隱藏的文件找出來的方法和要修改只讀文件的做法,觸類旁通,探索逆向操作。總之,通過練習讓各層次學生都能心得到成功的快樂。
四、作業的分層
信息技術課程的作業一般是學習了每一模塊或某幾個模塊后,讓學生綜合所學知識進行的綜合性練習或作品制作。可以給出不同層次的作業供學生選做。比如,在學完Word后,可以針對不同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以下三種類型的作業摘要:
操作技能不熟練的組摘要:提供一個圖文混排的樣張及樣張中所需的素材,讓學生模擬著做出樣張的內容。
操作技能一般的組摘要:提供一個內容豐富的素材庫,再提供幾個樣張,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喜好選擇合適的素材,參考教師提供的樣張,完成自己的作品。
操作技能熟練組摘要:給學生提供或讓學生自己確定一個具體的任務,如出一份班級學習園地的彩報,并提出格式上的技術要求,如要有分欄、藝術字、插圖、三種及以上的字形、字體等,并讓學生根據任務獨立收集素材,編輯出版一份屬于自己的報紙。
在作業完成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鼓勵學生在把握基礎操作的基礎上盡量完成高一層次的作業,從而不斷提高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
五、教學評價的分層
對教學評價的分層也就是按照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做出客觀的反饋,然后在做出不同的調整,從而鞏固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小學低段語文教學面向的是一批在生活、學習等方面還不能完全自理的低年級學生,學生的思維能力、注意力、耐力、理解能力均處在尚未開發的階段,還不能很好的了解教師教授的內容和知識,單純依靠老師的授課或者學生自己的想象,對中華博大精深的漢字產生深刻的印象而增加難度,只能簡單的停留在漢字表面的識記層面上。而利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們識記漢字,可以將抽象難懂的漢字轉化為具體直觀且簡單易懂的圖畫,將沒有生命的漢字以一種更為生動形象的方式呈現出來,也能讓學生們感受到漢字的魅力和內涵。
2.創造活力開放的語文課堂教學
傳統的語文教學把學生的知識和視野局限在一本薄薄的教科書中,在一定程度上將現實生活同語文課堂教學分離開,沒有把生活這本“大書”與教科書這本“小書”有機結合、融會貫通,但從以往的教學經驗中我們可以得出,只有將知識與現實生活相互融合、有效滲透,才能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知識。在創造活力開放的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增加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實踐機會,創造性的開展綜合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對語文知識加以鞏固和創新。同時,信息化的教學方式還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教學資源,更為豐富的即時信息。此外,活力開放的語文課堂教學也能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等各個方面的能力,在更多的層次上培養學生多方面知識。
3.利用多樣的方式呈現生動的教學內容
采取信息技術化進行小學語文低段教學,可以將課本中的知識以多樣化的知識展現出來,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圖像、動畫、聲音、影像等多媒體方式將抽象、理性的知識轉化為具體、感性的知識,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確保學生可以通過聽、說、讀、寫等多樣化方式更為直觀的領悟課本中的內容,營造學生與課本間一種更為良性的氛圍,為學生理解課本中的疑難問題打下良好的基礎。比如在教學《我多想去看看》這篇課文時,由于文章中表達的是對北京首都的向往之情,教師在進行教學之前,可以首先了解一下學生們對北京是否了解,有沒有在北京游玩的經歷或者有沒有學生已經掌握關于北京的故事。通過這樣的課前調查,可以確保教師心中對學生的知識面有一個比較深入的了解,繼而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保證學生能學習到他們還不曾接觸到的北京,并在一定層面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接觸多媒體手段,給學生講訴的故事,播放天安門、故宮、頤和園的旅游宣傳片,并在播放過程中進行聲情并茂的講訴,讓學生們對北京的獨特及美好有更為深入的認知,確保學生們也能隨著作者的情感對北京產生一種強烈的向往之情。
4.結語
發揮現代遠程教育的優勢,為提高邊遠貧困地區教育教學水平提供保障,有效促進教育資源均衡發展,為實施素質教育和提高教學質量開辟了有效途徑,使邊遠貧困地區的孩子也能享受先進教育和現代文明的熏陶,這是利用信息化優勢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意義。
2、實施城鄉教育資源均衡發展的現實需要
教育均衡發展尤其是城鄉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是時展的需要,要實現區域教育層面的均衡發展,城鄉之間都要統籌規劃,應用信息技術促進義務教育階段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實現均衡發展也包括區域內部學校之間的均衡發展。對某一特定群體,也要實現教育均衡發展,即教好每一個學生,提高整體教學水平。這是實現區域資源均衡發展的具體目標和現實需要。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倡人人平等,作為全民義務的基礎教育必須實現公平,而當前邊遠地區的農村、牧區由于條件限制,仍然存在教育資源不均衡的現象,短期內要提高學校硬件設施和師資力量不太現實,只有通過信息技術,盡可能為他們提供適應信息時代要求的優質教育,有效促進教育公平發展。為學生未來成長的角度考慮,新時代的人才需要充分享受新技術帶來的方便,需要接受更加豐富而廣闊的信息資源。信息技術的應用效益對所有社會成員都應該均等,信息化應用的不均衡是區域教育資源發展的瓶頸,主要表現為區域之間的發展不平衡,城鄉之間的差距拉大,學校與學校之間信息化技術應用程度的不同,最終導致學生個體信息素養的差距,這也是實施城鄉教育資源均衡發展的現實需要。
3、信息技術促進教育資源均衡發展的有效性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
以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絡通訊技術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正在飛速發展,信息化浪潮對當今世界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個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面對信息化的趨勢,各國政府都在采取有效措施,以適應信息化社會的到來,其中加強中小學的信息技術教育也成為各國的共識,各國都在采取有效措施,加強本國的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我國政府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教育部做出了“從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時間,在全國中小學基本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全面實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的現代化,努力實現基礎教育的跨越式發展”的決定,面對全世界和全國的信息技術教育發展趨勢,教育技術工作者應該做些什么工作以及現代教育技術與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關系如何,這是教育技術工作者必須關注的內容,我就此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目標和當前工作重點
中小學的信息技術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實踐能力為主要教學目標,信息素養即學生適應信息化社會發展需要而必須具備的收集、分析、處理、交流和呈現信息的素質,-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是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主要教學目標,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必須圍繞這個中心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使學生的信息素養成為與讀、寫、算一樣重要的的終身有用的基礎能力,同時,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必須兼顧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多種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的精神、道德、文化和社會等多個方面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所以說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為核心,面向學生全面發展的課程。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包括兩個層面,一是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課程,二是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整合。當前我國正在加快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同時注意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整合問題,二者同時前進。
按照教育部的總體規劃,當前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主要目標是:
開設信息技術必須課程,加快信息技術教育與其他課程的整合
根據全國的總體規劃,為實現這個目標,教育部設定了各個層次不同的階段性目標,從而分層次、分步驟地實現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
在開設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同時,積極努力地探索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課程整合的思路與方法,鼓勵教師在課堂上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教育課程真正融入到其他課程中去。
全面實施中小學“校校通”工程,努力實現基礎教育的跨越式發展。
中小學“校校通”工程目標是用5年到10年時間,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資源建設,使全國90%左右的中小學能夠上網,教師學生能夠共享網上教育資源。
二、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為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加快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必將為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必將促進現代教育技術的全面發展,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開展使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提供了發展的環境、空間和氛圍,促進教育技術工作者的工作積極性,教育技術工作者必須抓住這個關鍵時機,發展現代教育技術事業。
1、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開展為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提供了硬件條件
在中小學開展信息技術教育,必將帶動中小學的信息技術硬件設備建設,通過國家、社會、學校和學生等多方面、多層次的努力,中小學的信息技術硬件設備必將得到一個跨越式發展,多媒體設備和網絡等設備必將走入教室,硬件設備的提高必將產生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需求,從而推動現代教育技術在中小學的廣泛應用。
2、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開展為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思想意識準備。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開展,促進了硬件設備的建設,同時也促進了廣大教師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意識,面對大量的信息技術媒體,如何應用就成為關鍵,這樣廣大教師必將學習教育技術理論,探索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建構新型教學模式,建構有利于學生自主建構、自主學習的學習情景,從而有利地促進了現代教育技術在中小學的廣泛應用。
3、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開展為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內動力。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開展,促進了硬件建設,調動了廣大教師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積極性,同時也調動了廣大教育技術工作者的工作熱情和緊迫感,為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內動力,促使廣大教育技術工作者,迎接時代挑戰,轉變觀念,真正為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而努力,從而使現代教育技術得到發展。
總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開展必將為現代教育技術提供各種條件,為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必將有利促進現代教育技術的全面發展。
三、現代教育技術促進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開展
現代教育技術是為了促進學習,對有關過程和資源進行設計、開發、使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和實踐,即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其正在影響著教育的各個領域,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有利于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革新,改變了傳統的知識傳授模式,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技術正在顯示它的巨大生命力,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必將促進中小學的信息技術教育的開展,真正地實現教育部提出的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相關目標。
1、現代教育技術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課程開展的作用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必須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核心,因此中小學的信息技術教育模式必須體現這個原則,在信息技術課程中,必須是在基于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的環境中,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學習,教師成為課程的設計者和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信息技術教育必須建構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的學習情景,如何建構這樣的學習情景,這就需要現代教育技術理論與實踐,現代教育技術以建構主義思想為理論指導,基于建構主義的教學設計強調對學生的學習環境和自主學習策略的設計,學習環境的設計是要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來幫助和促進學生建構知識意義的過程,自主學習策略的設計則是要通過有效的教學策略來激勵認知主體即學習者,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能更充分地發揮出自身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自主建構,基于建構主義的現代教育技術理論真正實現了對學生的學習的設計。而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可以實現建構有效的學習環境,現代教學媒體都有其獨特之處,多媒體計算機的交互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認知主體作用的發揮;多媒體系統的超文本特性可實現對教學信息最有效的組織與管理;計算機網絡特性有利于實現能培養合作精神并促進高級認知能力發展的協作式學習;超文本特性與網絡特性的結合有利于實現能培養創新精神和促進信息能力發展的發現式學習;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有效地建構了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學習環境,從而實現對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2、現代教育技術對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課程整合的作用
實現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整合是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的重要層面,必須考慮在其他課程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媒體,革新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各種能力與素質。但是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整合,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課程的必須依靠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論與實踐,在當前形式下,課程整合成為新的研究熱點,但是若想真正實現課程整合,必須加強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因為課程整合不是機械地把信息技術強加在課程內容上,而是考慮課程的具體內容,考慮學生特點和媒體特性,以實現課程的最優化實施為最大目的,這些內容就是現代教育技術研究和實踐的領域與范疇,因此必須用現代教育技術理論與實踐的成果來指導我們的課程整合,那樣我們才能真正把信息技術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去,創建一種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其真正地在一定情景中學習和接受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從而真正讓技術來支持學生的學習,有助于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利用網絡和多媒體技術,可以構建信息豐富的、反思性的學習環境和工具,允許學生進行自由探索,極大地有利于他們的批判性、創造性思維的養成和發展。
3、現代教育技術對教育信息資源建設的作用
1.1從使用計算機開始教會學生規范自身行為
所以為了避免學生養成不良習慣,教師應當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注重對學生道德意識的塑造,教會他們規范自身的行為。首先從最基本的愛護計算機設備做起,教會學生養成良好的使用習慣,讓學生遵守計算機室的規定,不擅自修改、刪除、更改電腦上的任何東西,除非當教師要求做實踐。其次愛護計算機教室,教師應當強調計算機室屬于公共場所,學生應當有責任愛護公共場所的衛生,不把自己帶來的東西亂扔。教育學生愛護計算機教室衛生也就是教會他們以后出到社會中也要愛護其他的公共場所,做一名合格的公民。再者就是教師在課堂上可以事先和學生做出一定規定,表明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做了的后果是什么,這樣對學生來說能有一定的約束性,大多學生都能夠遵守規定。對于學生來說,教師就是榜樣,因此教師應當在平時上課時以身作則,首先自己在做課堂示范和上機指導的過程中要有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并且時刻督促自己和學生在使用計算機的同時遵守相關規定,潛移默化地進行德育教育。例如,有一次在課堂上,發現有學生在偷偷的玩游戲,這時先不點名批評,而是利用電子教室教學軟件對學生進行了提醒,希望學生能夠停止游戲,但是該學生并未在意提醒繼續玩游戲,這時對該學生進行屏蔽顯示信號,并且進行了嚴肅的警告。該名學生覺得自己的違規行為被發現,但老師還沒有在全班同學面前對他進行批評,給他留了面子,使他自己覺得有些慚愧,因此往后的課堂上該名學生都十分認真地聽課,不再違反規定,并在計算機考試中獲得優異的成績。其實這樣的現象在許多計算機課堂上都會出現,但是若教師對玩游戲的學生不管不理,學生便會更放肆,并且認為教師不會管自己。如此一來學生不但不規范自己的行為,還會帶動周圍的同學,分散他們的注意力,長此以往,計算機課堂就會變味變為游戲課。因此教師應當對不遵守規定的學生做一次不點名的警告,讓他們能夠及時改正不規范的行為。
1.2結合教學內容滲透德育教育
由于現在農村中學生留守兒童占很大的比率,這些留守兒童長年沒有父母在身邊,缺少父母的關愛,導致很多學生不懂得對父母、老師、社會的感恩,甚至有些學生道德嚴重缺失。利用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的興趣,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不同的時間結合課程內容,在上課時結合一些德育內容題材,考慮到農村的初中生的接受程度以及全體學生情況,在教學上不需要教太復雜的內容,上些比較簡單且實用的內容。例如在學習Word軟件的時候,主要是讓學生能夠學會插入圖片、編排文字等。因此教師在進行示范之時可以盡可能的挑選一些具有德育教育意義的圖片和文字,例如,一些關于愛國的、思念家鄉的、互相幫助的內容都可以融入到教學內容中來。比如在“母親節”來臨之際,讓學生制作了一頁配有圖片的Word賀卡,作為“母親節”的禮物,把想對自己母親說的話如何更美布局,讓學生盡情發揮想象力把Word做得更好看,內容更充實,這既學會知識,又增進了母子之情,既節約了學生的零用錢,也在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節約意識和環保意識。在“感恩節”來臨之際,以“感恩”為主題,在上PowerPoint課前,播放一兩個感恩父母、感恩老師的精彩課件,引導學生做一個ppt給自己想感恩的人,這既讓學生學會了課程內容,又使學生學會思考和感恩。比如,世界無煙日、世界環境日、戰爭紀念日等等特殊的時間,在課堂結合教學內容,舉一些正面的課例,即讓學生掌握了技能知識,又給學生無形的上了德育課,這樣的課堂不僅能夠讓學生都積極動手實踐,更讓他們體會到了許多積極向上的觀念,激發他們的上進行與愛國、感恩、愛家等等的情感。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德育效果。當然,要把德育滲透到教學過程中,做到潤物細無聲的德育效果,可不是隨便就能做到的,必須要教師在上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首先,教師要在上課前根據教學內容,結合當前時間的一些特殊情況,做好有效的引導。一、在節日來臨之前,象“母親節”、“植樹節”、“感恩節”等,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好教學引導;二、結合最近一段時間發生在我們身邊眾所周知的重要事件和重要的國家大事,例如,2012年,在講海報制作時,利用2012年7月24日發生在我縣造成14人死亡,8人受重傷的一個重大交通事故為例,引導學生制作有關交通安全的海報,這樣既讓每個學生有足夠的興趣完成作業,又能夠讓學生牢記交通安全。這樣真正做到寓德育于教學之中。
1.3強化游戲危害及網絡道德教育
由于農村學生的見識面窄,許多農村學生往往對外界有著較大的渴望,因此要教會學生通過網絡來對外界做了解。但是目前我國的網絡文化管理還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因此網絡上的內容有些事負面的、虛假的、有害的,加之初中生判斷能力較弱,往往會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一些學生可能會認為網絡上的某些行為十分“酷”,因此產生模仿念頭,例如網戀。一些接觸了網絡游戲的學生更有可能沉迷在網絡游戲之中。因此為了避免這樣的現象,教師應當從源頭上把關。例如教師在打開網頁看到網頁上的一些新聞的時候,可以以它們作為切入點,強化學生的道德觀念以及是非判斷能力,并且指出這么做的危害。再者,教師應當強調計算機的作用應當是為學生提供更好地學習環境以及用計算機讓生活工作變得更便利,盡可能地讓學生用計算機游戲,教師應當對正確使用計算機能夠帶來的好處以及不正當使用計算機帶來的危害做對比,讓學生明白其中的利害。在課堂上,如果有少部分學生不滿足與教學內容,想學習更多的內容,教師應當正確引導并且適當的開闊學生們的視野,幫助提升學生對計算機的認知,一旦學生接觸到了更多更豐富更有用的知識,能夠幫助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人生目標。
1.4在競賽活動中加強道德的教育
除了上信息課之外,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有關信息課的競賽活動,如,“中小學生網絡安全知識競賽”、現場制作賀卡比賽、宣傳海報制作比賽等比賽,這些提高學生技能的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各種安全意識,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既讓學生認識到各有所長,又認識到天外有天。當然在較大難度的比賽過程中可以采用以小組為單位的形式,學會合作交流,學會組織協調,學會溝通溝通討論,使他們感受到團結的力量和集體的力量,培養團結合作精神,享受合作的快樂。
2結語
新信息技術在我國中小學教育中應用的總的或根本的策略應該是樹立教育觀念,強調運用教育技術的與支持和指導新信息技術在我國中小學教育中的應用。
現代信息對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人才的培養規格和培養目標上要求從培養知識積累型人才轉向培養創造型人才,要求者能夠有良好的素質和持續的能力。這就要求更加重視學習者的學習效果,讓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包含更多的主動獲取知識、處理信息、促進發展的成分。為達到這樣的培養目標,新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提供了好的機遇,它不僅為學習者提供了各種供選擇的學習資源,還將導致教育思想、教育觀念、課程、教育模式、教學方法、教育手段乃至教育體制等全方位的變革。因此必須以現代教育思想來考慮新信息技術在教育中應用的發展策略。
新信息技術本身不會孤立地在教育中必然地發揮作用,它必須要在現代先進的教育價值觀念、現代教育思想的指導下才能對發展全民教育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只有把新信息技術的應用作為中小學教育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與地確定課程內容和目標,正確地學生的學習需要和特征,選擇適合的教學策略,確定合理而科學的評價標準等教育教學過程中各方面的因素結合起來,用教育技術的思想和方法進行支持和指導,才能發揮教育系統的整體功能,真正做到充分、合理、有效地發揮新信息技術的功能效益和優勢,達到優化教育系統的目的,實現全民教育的宏偉目標。
教育技術是關于學習過程與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教育技術的思想和方法符合現代教育觀念,強調應用系統思想和方法對各種教育系統進行全面地分析、設計、開發、管理和評價。
學習過程是學習者學習新知識和掌握新技能的認知過程,學習資源是學習過程中所要利用的環境和條件。新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擴大了學習的資源,改善了學習環境,豐富了傳授的方法與途徑,但必須對與新信息技術的應用有關的教學過程和新信息技術所構建的學習資源環境進行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才能保證促進教學過程的優化,這正是教育技術的領域的組成部分。
二、新信息技術在我國中小學教育中應用的一般策略
(一)必須加強調查研究,進行科學決策
教育中應用新信息技術是百年機遇,不可放過,但必須走一條自己的路,要面向未來、著眼現階段,作好分階段總體規劃是當務之急。
應建立各種專家咨詢和調查研究的機構和組織,為政府決策提供咨詢。重大決策應在有關專家多角度、多層次評議、論證的基礎上進行,以確保決策的科學性和政策的連續性。
新信息技術在中小學教育中的應用是一個新的、投入較大、深遠的課題。國家教委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需要圍繞這一新課題認真開展調查研究,應從新信息技術對教育教學整體改革,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學習方式、方法和過程等多方面的影響進行有效的實驗,并定期地、有組織、有計劃地作定量定性的跟蹤調查,以及時分析現狀,發現,修訂策略,推動進一步發展。
要重視對信息社會中人才培養規格和目標、模式的研究,建立適應國際化、個性化、信息化的信息教育課程及其它相關課程目標,著重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尤其在機教育的目標、內容、課程方面作深入思考,重新確定計算機教育的政策和目標、學科內容,擺脫強調程序設計語言的偏向,以計算機應用為主,把計算機作為教與學的工具,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和其它手段去探索、獲取和處理各種知識信息的能力。
要重視對新信息技術所構建的教學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與評價。建立與新信息技術應用相適應的運行機制和管理機制,開展與新信息技術應用相適應的課程目標、教學結構、教學評價的研究,重視對新信息技術應用的評價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這包括對成本效益的評價、對應用新信息技術的教育系統有效性的評價、對學生學習成就的評價等與新信息技術的應用有關的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的各方面的評價。
要制定信息中的政策,尤其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在教育中的規劃、政策和策略。無論是視聽技術、機技術,還是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它們在教育中的應用都需要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盡快作出合理的規劃,制定相應的發展政策和策略,并切實有效地組織實施,這是當前新信息技術的發展特點所要求的。
(二)加強政府行為,切實處理好幾個關鍵的
1.領導的重視與認識問題
各級領導的重視是推動新信息技術在中小學教育中應用的關鍵。領導者的重視及正確的認識可以直接轉化為政府的一系列有效行為。由于存在經費、認識、師資、軟件以及升學壓力等多方面的原因,當前新信息技術在中小學教育中的應用發展十分緩慢。如果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通過政府行為來推動,十分有利于新信息技術在中小學應用的發展。
2.經費投入問題
首先,各級政府應為新信息技術的應用和發展建立穩定的經費來源渠道,確保經費投入,可以考慮以下一些可供選擇的措施:
(1)在中央和地方財政中設立專項資金,通過撥款、獎勵、補助、貸款等形式向中小學增加投入;
(2)通過制訂向學校資助經費可抵稅收的政策,鼓勵企業向學校提供資助和各種設施;
(3)通過教育附加、勤工儉學等多種形式,多渠道籌措經費,同時通過獎勵、補助等形式鼓勵中小學繼續自籌經費,投入新信息技術的應用;
(4)考慮確立教育部門購置教育資源的價格優惠政策;
(5)積極爭取國際援助,鼓勵國內企事業單位和一些民間組織與中小學共建。
其次,切實保證硬件、軟件、培訓和管理維護的合理投入比例,發揮資金使用的整體效益。
再次,國家在經費投入政策上應有所傾斜,尤其對落后地區和條件較差的中小學,要增加撥款和補助的比例,以加快其發展速度,縮小教育差距。
3.硬件問題
新信息技術的應用和發展程度取決于國家、地區和學校的具體情況和發展階段,不應盲目追求最新、最高技術。每個地區、每所學校要根據自己經濟和教育發展水平、不同的教育教學需求、資源與約束條件來確定自己最基本的教育技術設備作為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改進教學的條件。
同時,必須對硬件維修、維護措施作出有效的安排,以保證硬件設備的正常運轉和新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有效應用。
4.軟件問題
軟件的開發和應用是保證新信息技術作為工具、手段去改善教育質量的最為重要的因素。為此,必須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有效的教材建設和軟件開發機制與的質量標準教學軟件的質量和它能否被教師和學生接受是使用新信息技術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因此,教材建設和軟件開發必須建立有效的機制與科學的標準。
中小學教材的設計、開發應作為一個系統工程,在國家教委主管部門的組織規劃下,由學科專家、學科教學教師、教育技術專家、教學媒體專家、軟件編程專家、教育心專家和教學研究人員等多方面專家組成的小組共同設計、開發,并要有相應的政府行為,形成相應的規劃、投入、管理、設計、開發、試用、反饋、修改、評審、生產、推廣、出版發行的工作系統。
國家教委主管部門應進一步規范視聽教材和計算機課件的開發標準和綱要,建立科學的質量評價體系和軟件規范標準,加強視聽教材和計算機課件的評審。所有軟件均應有配套的使用說明或手冊。
軟件開發中要特別重視教師與學生的參與,要了解學生和教師的需要并考慮到教師和學生在相應教學環境中的相互作用。要注意軟件不是課堂教師的替代物。
(2)建立若干高標準的視聽教材與計算機課件的骨干編制基地當務之急是中央和地方應建立若干高標準的視聽教材與計算機課件的骨干編制基地,統籌規劃,重點投入,分區協作。采用政府與企業聯手的方式開發軟件(由國家教委提出軟件產品的詳細指標及要求,讓企業投標制作,版權歸國家教委所有)以增強軟件開發能力,克服開發人員和資源的嚴重不足。軟件開發必須重視前瞻性、適應性、交換性,以實現資源共享。
(3)在軟件開發上提供特殊政策視聽教材與機課件屬于特殊商品,既要面向市場,又要實行特殊政策,在一定時期以文字教材的收益補貼視聽教材與計算機課件的建設,國家和地方都應有重點投入,或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吸收資金編制中小學視聽教材與計算機課件。通過確立對教育行業優惠的市場機制,教育電視臺或計算機傳送等多種形式促進視聽教材與計算機課件的流通。通過視聽教材與計算機課件評選、軟件競爭等方式鼓勵優秀教師參與教材或軟件的開發,對編制視聽教材與計算機課件應視為“著書立說”,國家和地方應有相應的認定與獎勵辦法。
(4)適當引進國外優秀的教育教學軟件適當引進國外優秀的教育教學軟件,結合我國中小學教學的實際進行改造和編譯,提供給中小學使用。引進的主要目的是和借鑒國外軟件制作的經驗和技術。
5.培訓
任何一種新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創造力得以發揮的重要條件是教師使用新信息技術的自覺要求和能力。因此,建立一支足夠數量的、穩定合格的化干部教師隊伍,是新信息技術在中小學教育中成功的關鍵。
(1)建立職前教育與在職培訓并重的培訓體系要在教師繼續教育以及師范院校中開設教育技術課程和計算機等信息文化課程,培養廣大教育行政干部、教師和在校師范生的信息文化意識和適應新信息技術的教學和管理能力。培訓必須形成制度,經常地定期進行,以不斷更新知識和技能。
(2)要特別重視對校長的培訓校長是推動新信息技術在學校應用的關鍵力量,因此要特別重視對校長的培訓。教育行政人員對信息文化和信息技術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直接關系到對與新信息技術有關的國家政策的理解與執行程度,重視對他們的培訓,有助于為新信息技術在中小學教育中的應用提供合理的行政支持。
(3)要重視專兼職電教教師的培訓首先要普遍地進行崗位培訓,實行憑證上崗的制度。在此基礎上分級組織專業進修、學歷、雙學歷教育和骨干教師培養,逐步形成一支合格的、穩定的、擁有更多教育技術、教學設計和媒體專家的電教教師隊伍,適應新信息技術應用的需要。
(4)對學科教師實行全員培訓學科教師是應用新信息的主力軍。對學科教師要實行全員培訓,除了關心他們技能的提高外,還應注意他們態度的轉變,利用一切機會闡明新信息技術和相應的教學軟件改進教學過程的教育結果,要盡可能聯系課程、聯系教師的經驗和觀點來進行培訓。要注意到教師使用新信息技術的勉強性常常是設備使用中實際困難的反映;要注意消除教師對媒體會代替他們或降低他們的地位和作用的擔心;要注意消除教師害怕在學生面前暴露他們對新技術的不適應的心理。
(5)重視加強對師范生的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要重視對師范生的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把“教育技術基礎”和“計算機基礎”列為必修課,為學校輸出適應信息社會和教育現代化要求的合格教師。
(6)重視對教學軟件開發人員的培訓重視對教學軟件開發人員的培訓,使他們不斷掌握新知識、新技術。尤其要加強教與學的和教學設計理論的培訓。
(7)建立分級培訓體制采用分級培訓體制,利用和改進現有的培訓系統廣泛開展信息技術的培訓,除調動中央和地方培訓機構的積極性外,要充分利用社會力量開展培訓。
(8)重視對培訓效果的考核和評價要以行政、、等手段規范、吸引廣大教師和教育行政干部參加培訓,并重視對培訓效果的考核和評價。對有一定基礎的教師和干部要有一定的政策鼓勵他們通過自考、遠距離教育等形式進修第二學位或獲取證書。
6.管理體制問題
新信息技術在中小學教育中的應用,必須按照系統原則進行科學管理,才能充分發揮其功能作用和效益。
要將新信息技術的應用狀況納入中小學“雙基”督導、檢查、評估范圍,制定評估標準和相應的政策,分類推進,督導檢查,促進新信息技術應用的制度化、規范化管理。
(1)盡快改變視聽與機教育分而治之、多頭管理的狀況由于的原因,我國中小學電化教育與計算機教育基本上是分別管理的,從國家教委到地方,甚至到學校,多為兩個工作系統,彼此分離,人們在思想觀念上也常把二者分割并列,這已帶來管理上的很多,對于未來的更為不利。因此,只有采取相應措施將二者統一起來,才有利于教學資源的合理配置、統籌規劃與設計使用,才有利于新信息技術在中小學教育中的協調發展。
(2)教育電視臺的建設與管理在當前是一個非常緊迫的任務它直接關系到衛星電視教育的發展和衛星電視教育的成敗,對達到《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的目標至關重要。國家教委應盡快與廣播電視部門協商,制定一個教育電視臺管理條例,促進教育電視臺的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加強管理,提高效益。對于教育電視節目進入有線電視網,國家應在立法上加以考慮。
(3)搞好教育電視欄目,合理設計和編排節目緊密結合中小學教學的實際需要,搞好教育電視欄目和節目內容、形式的合理設計和編排。衛星電視教育的主要落腳點是中小學及家庭、社會,衛星電視教育節目播出的主要對象和客觀評價者之一是中小學,優化節目播出的基礎源泉之一是中小學教育與教學實踐。因此,教育電視臺應針對中小學實際,播出與中小學教學配套的小版塊節目,配合課堂教學,同時辦好“開放性課程”和各類教育活動。有條件的學校應建立校內電視接收和閉路系統,同教育電視臺“聯網”形成相互配合施教、兩翼齊飛的態勢。
教育電視要為中小學提供與學科教學配套的豐富的教學資源,總體上要做到與中小學教學進度基本同步或略超前,這樣一方面可以給中小學教師提供一種教學示范,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師將有關的教學材料整合到課堂教學中去,以充分發揮教育電視資源的效益。
(4)重視教育電視節目的反饋要重視教育電視節目的反饋,建立有效的教育電視節目收視情況反饋網絡,定期開展節目收視調查,收集反饋意見,以調整播出計劃和修改教學節目。
(三)普及和提高基于視聽技術(投影、錄音、電視、錄像、語言實驗室、計算機輔助教育等)的多媒體教學形式,大力發展基于衛星通訊技術的遠距離教育形式,積極試驗基于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網絡教學形式和基于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多媒體教學形式。
這一策略的實現,可以采取以下具體策略:
1.分類指導,分層推進
當前在比較發達,技術和教育水平發展較好的地區,多數中小學的校舍、師資、一般教學設施、正常經費等辦學的基本條件已經達到基本要求,學校科學管理基本成型,教育改革被提到議事日程,校長一般具有較強的教育意識,在這些學校中應大力提倡應用新信息技術。在經濟、和教育發展較差的地區,多數中小學的辦學條件較差,在這些學校應首先改善基本的辦學條件,同時積極創造條件開展新信息技術的應用,并利用已有的新信息手段開展師資培訓。對新信息技術的應用應該考慮到既能在有條件的地區與學校迅速有效地發展,又能對較為落后地區與學校進行輻射與扶持。
有條件學校,應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分別確定不同層次的應用新信息技術的目標和模式,分步推進。在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興起的情況下,必須仍然重視以投影、幻燈、錄音、電視、錄像等視聽媒體為主的多媒體教學形式的應用。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應確立一批不同層次、不同應用模式的示范校,要重視和扶持一批條件較好的學校積極試驗和推廣多媒體教學形式和網絡教學形式,和帶動一般。
我國多數鄉村貧窮落后,中小學布局分散且條件較差。對這些學校來說,首先的是確保最基本的辦學開支、維持正常教學、改善辦學條件等問題。有條件的中小學應用新信息技術發展教育可以有兩個基本:一是以中心校為點,充分利用縣鄉建立的廣播電視接收裝置,接收廣播、電視教育節目,獲得教學資料和教育信息,建立縣鄉教學資源中心,開展教研與教師培訓,進行德育與公共課教學;二是在學校和班級進行以常規媒體應用為主的實驗,取得經驗,創造條件,逐步推廣。
2.多類型、多層次布局
在中小學中新信息技術,可按照如下四種類型和層次布局:
(1)重點配置,形成若干應用新信息技術的教學點有些中小學的班級、學科較多,物質條件與力量有限,教育方式和手段又需逐步更新。針對這種情況,學校可以把新信息技術應用的重點放在年級和學科上,在一些宜于應用新信息技術開展教學,又需重點保證的學科與上,根據需要配備一定數量的投影、幻燈、錄音、錄像與機等設備和相應的軟件。
(2)以班級為基點,形成應用新信息技術的班級體系在一些條件較好的中小學,適應班級授課制,把應用新信息技術的基點放在班級,在每個教室里裝備投影、幻燈、電視、錄像等視聽設備和計算機設備,給教師提供相應的軟件和教材,方便教師使用。也可以在電化教室、語言實驗室、計算機室、音像閱覽室等一室或多室配備投影、幻燈、電視、錄像、計算機等設備和相應的軟件,供一些學科使用。
(3)以學科為基點,形成應用新信息技術的學科專業體系在辦學條件有較大改善,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的情況下,班級授課趨于“專業化”,個別化教育逐步得到,多數學科教學在專業教室進行。適應這種情況,學校把新信息技術應用的基點放在學科,在每個學科的專業教室除裝備相應的演示、實驗設備,掛圖、教具與學具外,根據學科需要裝備特定的視聽設備、計算機設備和教學軟件。
(4)以多媒體教學形式和教學形式的試驗為中心,將基于視聽技術的多媒體教學形式和基于衛星通訊的遠距離教學形式等多種新信息技術的應用形式組合形成教育技術體系。
在少數辦學條件有根本改善的中小學,在新信息技術普遍應用的基礎上,以發展多媒體技術為重點,建立校園網,形成包括廣播電視、錄像、通訊、計算機與投影、幻燈、實驗設施等各種應用形式在內的網絡系統,覆蓋學校教育教學各個方面,并留有接口同國內外聯網。
3.建立資源中心,實現資源共享,強調媒體的優化組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