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2 15:36:5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孩子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關鍵詞:別讓愛溺了孩子
隨著社會高科技產業的快速發展,如今身處在幼兒園里的孩子們接觸的事物多為高科技產物。相比以前的孩子而言,現在的幼兒思維更加敏捷,思考意識強,更富創造力,想象力。但由于其父母大多工作繁忙,孩子的教育問題基本都委托于老一輩,而爺爺奶奶們的過于寵愛,很難促進孩子這些能力的發展,導致現在的孩子出現自私霸道,嬌氣自負,缺乏耐心等嚴重問題。如:孩子早上一起床,爺爺奶奶就會馬上幫孩子穿好衣服鞋襪等;玩完玩具孩子拍拍屁股走后,他們又趕緊把玩具都放好;當孩子鬧鬧別扭,哭幾聲時,爺爺奶奶更是心疼的不行,什么都依他,什么都滿足……
這些孩子從小過的就是小皇帝的生活,以致進幼兒園后,發現自己生活的環境截然不同就會很不適應幼兒教育論文,產生許多問題。以下是我將在大學專業理論中學到的知識結合實際考察整理出的“關于學前兒童的綜合問題分析理論”,在此與同樣關注學前兒童教育問題的朋友們分享一下:
一、孩子用哭來表達自己的各種情感。一般剛進入幼兒園的孩子們,會出現兩種表現:一種比較沉默,甚至可以不和周圍的人說一句話,抱著自己的玩具就可以玩一天;而另一種是屬于讓老師比較頭疼的,一天到晚哭個不停,飯菜不合意了哭、小朋友拿他的玩具哭、甚至看著別的小朋友開開心心的玩也哭。其實,他們的每一個哭泣都蘊含了其深層的心理原因:1.沒有安全感會哭。當孩子們離開了爸爸媽媽的溫暖懷抱,沒有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不在受到眾人捧著的關注,心理難免會覺得沒有安全感,認為和家人長久以來建立的依戀關系被迫瓦解,因此就會以不說話或是無理由的哭來引起老師的關注。2.情緒不滿時會哭中國。有的孩子從小在家習慣了嬌身慣養的生活,遇到不喜歡吃的菜就會拒絕吃飯,直到家長重新做些自己合心意的。可到了幼兒園就不同了,看到自己不喜歡的菜哭也是無濟于事的,因為老師會用盡一切方法讓他知道不可以挑食,不可以浪費。此時他就會感到自己受到的對待產生了變化,因此通過哭來表達自己不滿的情緒。3.拿走了玩具會哭。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里的玩具都屬于他自己,所以不能容忍和他人共享玩具,看著幼兒園里的玩具被別的小朋友拿去玩時,就會產生哭鬧不止的過激行為。4.不能獨立處理問題會哭。當孩子們解決不了一些老師認為他們應該自己處理的問題時,就會小聲哭泣。因為以前在家,只要自己一哭泣,就會很快得到大人們的幫助,即使是解扣子,穿襪子等事。這會在他們腦海里折射出一種概念,每當有問題出現時,就以哭來得到別人的幫助,不會自己去想辦法解決。因此,從上述事例中不難看出,現在的孩子由于從小家庭環境的影響,獨立性意識明顯較弱,很有可能造成以后消極的去面對困難。
二、每次老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總會有那么幾個孩子說“我不會”、“你幫我做”、“我不玩這個”,其實他們所要完成的事情是很容易的,只是他們想到以前在家里都不用做這些,此時的抵觸情緒就已經抹殺了信心。或是只想一個人獨立完成幼兒教育論文,不愿意和別的小朋友一起思考,只希望老師關注他一個人。這也是我特別關注的一個問題,現在的孩子都是被家里5、6個人關注著長大的,會覺得自己就是應該被眾人捧著、關注著,做事自然會比較自私,不會考慮和別人共同合作。因此,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在幼兒教育問題上,都應有憂患意識、開放意識、超前意識,明確社會轉型時期對人的素質的新要求,開拓思路,努力探索幼兒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
或許看了以上論述,大家會想到家庭教育的觀念與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是多么的大啊,而且作為一名幼兒教師也是有很大的責任和義務去幫助家長們共同教育孩子的。擁有良好的獨立意識、合作意識,不僅能幫助孩子健康成長,而且還能增強他們在社會生活中的生存能力。這些能力,都應從小培養,具體來說,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在日常生活,教育活動中培養幼兒的獨立性
著名的意大利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十分重視培養幼兒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他認為“2~3歲的兒童自我意識開始了萌芽階段,隨著其身體的發育、活動范圍的擴大和活動能力的增強,了解和探究客觀世界的愿望也就越來越迫切,喜歡獨自去探知這個新奇的世界”。此時家長的教育觀念和行為表現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孩子年齡小,塑造性很強,家長作為孩子的一面鏡子,一定要給予正面,正確的引導方向;而幼兒教師在進行教育時也可以利用講故事、形象直觀等形式讓孩子們學會去區分是非黑白中國。
二、幫助幼兒在人際交往中培養合作意識
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應該積極鼓勵孩子與外界交往,讓其在交往中學會與人溝通,分享、獲得為人處事的方法和良好的應變能力。與同伴玩耍游戲是幼兒最常見的一項交往活動,幼兒許多意識和能力都是在與同伴交往中形成的,也許在此過程中孩子們會因為意見不同而產生矛盾,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一種促進孩子成長的方式,讓他們學會忍讓,寬容,相互合作,以便更好的去適應社會。
三、成人應在平等中與孩子進行交流
幼兒具有好奇好問的天性,他們對看到的事物都會問上一個為什么,對待他們所提出的問題幼兒教育論文,我們都應支持他們開動自己的腦筋去尋找答案。成人在與幼兒的交往中,應注意自己說話的口氣和方式。作為一名學前教育的教師,更是要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盡量與孩子平視,不要讓孩子們仰望你覺得高高在上,最好用商量的語氣發出做事的要求,而不是命令他們做什么。給他們一種小主人的感覺,讓他們在活動過程中感受到獨立做事的快樂,同時要對他們做出的努力給予充分的肯定。多組織一些團隊活動,讓孩子們共同完成一件事,感受其中的樂趣。為幼兒的自主、獨立發展創造自由、寬松、愉快的氛圍。
綜上所述,我們在愛孩子的同時,也一定要立足于未來,要為孩子今后的發展和一生的幸福著想,要留給孩子一塊自主發展的空間,使孩子逐步具有主動適應和主動發展的能力,以便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和未來生活。當然,允許孩子自主發展并不是說我們可以對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把握好愛的度,這樣孩子才會獲得最適度的健康發展。只要我們能做到“愛字當頭”、“愛中有嚴”、“愛中有度”、“愛要配合”,那么他們就能在愛中成長,邁出堅實的步伐,頂起的將是一片蔚藍的天空!
論文關鍵詞:關于幼小銜接
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在教育目標、任務、內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有明顯差異。長期以來,幼兒園和小學都忽略了兩者在教育教學方面應有的區別和聯系,造成了目前幼兒園與小學低年級,在教育教學的內容、要求、形式和方法方面缺少過渡,出現明顯的“脫節”現象。學生在新的生活、學習環境中,立即感受到了從未經歷過的來自各方面的巨大壓力,許多兒童的身心在適應新的生活和學習環境方面出現了較大的困難。使他們的認知興趣迅速下降,自尊心、自信心不斷的減弱。
面對如同白紙般的幼兒園和低年級學生,怎樣做好這一銜接工作呢?
一、充分了解幼兒和小學生的年齡特點。
5-6歲幼兒的好奇心已不再滿足于了解事物的表面現象,能靈活、協調地掌握基本動作,小肌肉發展迅速。幼兒腦發育顯著加速,隨著幼兒腦結構的形成,腦的機能也發展起來,幼兒的抑制過程加強,可以逐漸控制自己的行為,減少沖動性,幼兒的思維是具體的,在認知方面能根據概念分類;按類別記憶;掌握了部分和整體的包含關系;能夠掌握“左右”等比較抽象的概念;對因果關系也有所理解。
小學低年級兒童,他們的注意以無意注意為主,有意注意還不完善。他們的注意常常容易被活動的、鮮艷的、新穎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想象建立在表象的基礎上,以表象為素材。學齡前兒童的游戲活動強有力地促進了兒童想象的發展。自我控制能力較之幼兒階段有了發展,但仍比較差。
二、幼兒階段應初步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
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教授指出:“由于小學兒童品德發展以協調性為特點幼兒教育論文,小學階段是道德行為、習慣培養的最佳期。盡管品德培養應該有多種起點,道德行為、習慣培養也離不開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養,但從道德行為、習慣培養入手,這的確是發展小學兒童品德的最有效的途徑。”
兒童的模仿性強,可塑性大,且兒童時期是道德行為習慣形成的最佳時期,在此期間,如能選擇恰當的教育內容,采用優化的教育手段,就能達到較好的教育效果。
1.從“坐、立、行”起步,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學生在學校里學習,活動,離不開“坐、立、行”這些最基本的行為動作。雖然每個學生的行為動作都不一樣,但是“坐、立、行”的姿勢總有個規范cssci期刊目錄。俗話說,坐如鐘、立如松、行如風。訓練學生的“坐、立、行”等行為動作時,就要提出明確的要求:坐要坐得端正、立要立得精神、行要行得矯健。要通過長期的訓練,逐步使之內化為學生的一種習慣。其實,一個人“坐、立、行”的風度很重要,它不僅反映了人的教養、氣質,而且,直接影響著別人對這個人的評價與看法。
2.從孝敬父母、尊敬老師入手,培養文明的禮儀習慣。
幼兒的文明習慣可以體現在文明的交往中。小學生在家孝敬父母、長輩,在校尊敬老師、團結同學都是文明交往的表現。要學著幫助父母和老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等,從小事、小節做起,逐漸養成講文明、懂禮貌的習慣。
3.從課堂教學入手,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幼兒掌握正確的坐姿、寫姿、握筆姿勢。如果這些基本姿勢不正確,在進入小學以后糾正往往收效甚微。在大班后期以及學前班可以進行專門的訓練和指導,學寫一些簡單的數字,不要求快,只要求規范。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還要在常規上有要求。引導幼兒在集體活動時間里逐漸保持注意的穩定和持久,盡量在活動后喝水、上洗手間。集體活動時能專心聽講,積極發言,加強對孩子進行注意力和思維敏捷性的訓練。課堂上經常進行注意力集中訓練。
三、幼兒階段應培養初步的生活能力。
1.從簡單的學習用品的整理入手,培養幼兒的收拾整理的能力。
幼兒園應加強生活能力的培養。如:整理書包,管理自己的物品,準時上學,按時休息,在自由活動時會結伴玩耍,聽指令完成任務或聽老師口頭通知帶指定物品等,使幼兒在自理能力、時間概念、任務意識、責任感、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礎,減少初上小學時丟三拉四,東拉西扯的現象幼兒教育論文,逐漸學會管理自己,進入小學后能開始忙而不亂、有條不紊的生活。
2.從語言教育入手,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幼兒園要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要求教師注意語言的規范、優美、豐富多彩,不說臟話,給幼兒做好榜樣。幼兒教育應培養學生能簡單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能和同伴、老師進行交流,基本能說簡單的完整的話。
四、幼兒園應主要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
放眼現在的幼兒園、學前教育,老師們為了提高學校的知名度,進行的教育大大超出了幼兒園的教學目標范圍。根據幼兒教學大綱,幼兒園小班重在培養幼兒自我護理能力,中班重在培養幼兒形成數的概念,到了大班才開始教孩子一些簡單的數的組成和加減法。對于大班小朋友也可適當學習小學的課堂紀律和行為規范,讓孩子對幾個月后的小學生活有所了解。讓孩子嘗試舉手發言,上課要尊重老師保持課堂安靜是很必要的,但不需要為應試布置作業。
幼兒園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幼兒簡單的學習興趣。國家教育部在1996年的《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指出,幼兒園的任務是:“實行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對于智育目標,《規程》中指出,“發展幼兒智力,培養正確運用感官和運用語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進對環境的認識,培養有益的興趣和求知欲望,培養初步的動手能力。”可是,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錯誤地把開發幼兒智力與學習知識等同起來。誤認為:“孩子越小、識的字越多、數的數越多、智力開發得越好,孩子就越聰明。”其實不然,開發幼兒智力主要是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各種游戲活動來促進幼兒動手、動腦,從而培養幼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正是幼兒教育的主要任務。它比幼兒簡單地認識幾個字、背幾首詩、算幾道題(這些多是幼兒機械的記憶,并不理解)要高級的多,而學習知識的任務應該是從小學才開始的,因此我們常常發現某某幼兒在3歲就能背多少詩,識多少字等,一旦上了小學成績并不樂觀的現象。科學研究表明,不適宜地過早讓幼兒學習知識,不但對開發幼兒智力無益,甚至有害。
重復教育,易使幼兒產生學習上的厭倦情緒。因一些學前班教材的部分教學內容與小學一年級教學內容是一致的,如拼音、書寫漢字、做算術題等,這部分內容是小學一年級應系統學習的,若孩子在學前班學習了這些內容幼兒教育論文,表面上看孩子在學習一年級課程時是重復的,但一年級學習的知識要比學前班學習的知識系統得多,也深入一些,而幼兒在學前班接觸過這些知識后,從幼兒心理上看是很容易產生滿足感,而不愿進一步去學習,時間長了便產生學習上的厭倦情緒,隨之帶來聽課不認真,作業不細心,學習態度浮躁等不良學習習慣。有的孩子由于在幼兒園時接受了這些知識,在進入小學以后產生一種驕傲情緒,這些將對以后的學習產生很不利的影響,這就是很多上了學前班的幼兒在小學高年級時成績并不優秀的原因之一cssci期刊目錄。
幼兒在學前班一旦接受了錯誤的知識,就容易產生一種思維定勢,在進入小學以后進行糾正就相對困難了。以數學教學為例,在幼兒園,雖然百以內的數的加減都在進行講解,但往往只注重計算的結果,不重視算理,進入小學后,進行加減法仍需借助小棒、手指等輔助工具,對學生的計算能力的提高有害無益。
五、要加強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教師、教學內容、教法的銜接和聯系。
1.加強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的聯系。
幼兒園教師要了解小學教育的教育內容及階段劃分,不要過多過快地進行教育,宜遵循小學教學的階段性特點,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為小學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幼兒園教師要經常深入小學低年級聽課,了解小學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教學方法。
2.加強幼兒園的教材和小學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和銜接。
幼兒園的教學內容不宜過深,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教學內容應該循序漸進,不能只顧教學內容的延伸而忽略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知指導以及算理的講解。
3.加強幼兒園和小學教育課堂教法的過渡和銜接。
對于從幼兒園剛剛跨入小學大門的兒童來說,面臨著許多的變化:1、環境變化。學習生活環境由以家庭、幼兒園為主轉變為以小學校園、班級為主。2、活動變化。幼兒園活動是以游戲為主;進入小學后,兒童的活動轉為以學習為主。3、主要指導者的變化。學前時期幼兒的主要指導者是家長和幼兒園阿姨,進入小學后,主要指導者轉為小學教師。幼兒園的教育通常是寓教于樂,以游戲為主,進入小學以后,課堂教學時間由三十分鐘延長到了四十分鐘,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要求小學低年級教師應采用靈活、新穎的教學方式,充分準備各種教具,調動學生的各個方面的感知和注意,完成課堂教學。課堂中可以進行中途休息,進行相關的游戲幼兒教育論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注意,為下半節課的學習打下精力基礎。
同時,心理學研究表明,適當的贊揚對孩子的激勵、教育作用非常明顯,在學前教育階段,應多用摟抱、親吻、撫慰等動作,講故事,做游戲等簡單活動,漂亮玩具、好吃的東西等物質獎勵,豎大拇指、拍拍孩子的肩膀、恰當的贊揚、和幼兒交流,克服幼兒對學習的恐懼心理。在進入小學以后,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可以采用鼓勵、微笑、平易近人的態度、撫摸孩子的頭、對孩子的優點加以肯定,鼓勵孩子的點滴進步等促進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消除孩子心中學習辛苦的印象。
總之,不管是小學教師,還是幼兒園教師,都應該多閱讀相關的心理學、教育學書籍,了解小學生在入學以前的課堂教學經歷,并采取恰當的教學方式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幼小銜接”。
論文關鍵詞:怎樣讓您的學生愛上化學課
初三年級,化學作為中學的一門起始學科,肩負著啟蒙和激趣的重大使命。初三化學學習情況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學生以后學習化學的興趣和動力。作為一名初三化學教師,我在一邊教學的過程中一邊也在探索初三化學教學的一些有效性舉措。我做了以下一些嘗試,希望這些嘗試能夠給大家一些啟發。
一、實驗激趣-----愛上化學的關鍵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激發起學生對于化學的興趣,最最合適的方法莫過于化學實驗了。以化學實驗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主要體現在一下三個方面:課前的家庭實驗;課上的演示實驗;分組探究實驗。課前的家庭實驗,這一塊學生活動放在上新課之前,學生隔夜會被告知完成哪些實驗的探究,然后回家就地取材地完成一些基礎性的探究實驗,從而得到一些啟發,同時產生一些疑問。帶著這些疑問去聽課,效率肯定不會低。記得在講到固體物質的溶解性和哪些因素有關時,老師提前一天就會告訴學生回去準備一些東西(食鹽、蔗糖、水、油等等)自己通過“提出猜想——設計方案——實驗操作——分析歸納——得出結論”這樣一個過程探究出固體物質的溶解性究竟和哪些因素有關。第二天課上,老師會花上大約20分鐘的時間讓同學們相互交流自己探究出來的結果:有的學生將等量的鹽分別放入水和油中,發現水溶解得更多一些,從而得出“固體物質的溶解性和溶劑的種類有關”;有的學生將不能再溶解蔗糖的水溶液加熱,發現能夠溶解更多的蔗糖了,從而得出了“固體物質的溶解性還和溫度有關”等等。這樣的結論很多教育論文,有些學生甚至發現,不能夠溶解食鹽的溶液居然還能夠溶解蔗糖……經過大約半堂課的討論,孩子們的結論已經初見雛形,而這正是我要完成的教學目標啊!而我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完成幾個孩子們在家無法操作的一些演示實驗,如將等量的碘單質分別放入等量的水和酒精中以證明固體物質的溶解度和溶質的性質有關。由于我的演示實驗是孩子們在家沒有做過的,它們看得格外認真,分析起來也格外帶勁。
二、課堂導學----愛上化學的保證
我以為,能力的培養可以通過教師的引導歸納和學生的自主探究這兩個過程穿插著進行。教師的引導歸納充分體現了“教師主導”的思想,這個過程有助于學生在做題的途中可以“抬頭看路”,避免了盲目的低效學習;學生的自主實驗探究學習是學生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過程,此過程體現了“學生主體”的思想。根據這樣的一個思想,我們設置了導學稿。
在平日的化學教學中,每節新課都有一張導學稿。它大致分為三個部分:“學海泛舟”、“學海導航”、“學以致用”,有必要的話,還會增加“家庭小實驗”這一欄目。接下來我重點介紹這幾個欄目的設置原因及使用方法。首先,“學好泛舟”,它大概有不到16K的篇幅,以填空題的形式出現,旨在讓學生熟悉書本上的知識。每次在開新課之前完成相應
摘要的是它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考能力論文下載。其次是“學海導航”這一塊,既然是“導航”,它起著引領的作用,它言簡意賅地將本堂課的重點和難點勾勒出來,讓學生在新課剛結束的時候花上3~5分鐘盤點一下今天課上的收獲。這項內容對于學生的自主練習指明了方向,讓學生在“導航”之下可以游刃有余地選擇一些高效有用的練習進行訓練。至于“學以致用”,相信大家也猜出來了,它是學生的課后練習。這些練習是教師針對本課的重點和難點精心挑選出來的試題。這些試題的完成與鞏固可以幫助學生掌握重難點的同時能力也得到提升。
三、及時檢測----愛上化學的后盾
學過化學的人都知道,化學常常被譽為“理科中的文科”。原因有二:首先,化學雖然不是一門語言類的學科,但是它獨有的一套“化學語言”與所有的語言學科一樣,需要我們去反復記背、反復鞏固。其次,教過化學的老師,都會覺得化學難教,因為它過于瑣碎。它不同于物理、數學這樣的理科,掌握若干公式的用法,就可以“走遍天下都不怕”:對待任何一個艱難的問題,公式一套,基本就能大差不差地找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化學,她需要我們一點點地去記、一點點地去啃,就像文科一樣,有著平日的積淀教育論文,積累了一點一滴的成就感,考試才不會慌亂。
剛進初三的孩子,學業的壓力已經逼近。新增的一門學科——化學——或多或少會給原本緊張的孩子造成不安。有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學生要記住一個化學式(比如堿式碳酸銅),有的時候要比記一個相等長度的英語單詞還要來得困難。因為孩子們對于這樣一門還沒有看清面貌的科目多少會心存恐懼,加之剛才所提到的學業壓力,綜合在一起,就難以心平氣和地定下來記憶本不難背的“化學單詞”。針對這樣一個情況,我們一邊用化學的有趣和實用去安撫學生焦躁不安的心靈;另一方面,我們根據孩子的記憶規律,進行“細水長流”式的訓練。語文英語這兩門文科有著順理成章的早讀課,“委屈”的化學很難名正言順地爭取到屬于自己的早讀課,怎么辦?沒有條件我們可以創造條件——我們每堂課都利用五分鐘的時間給學生進行一次默寫。日積月累印象更為深刻學生覺得化學并不難學。當然我們老師要注意的:一是要及時,往往是上完新課的第二天我們就進行新內容的默寫。“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告訴我們,及時的鞏固可以減小遺忘的程度。二是要反復,有的時候,碰到一些記憶量比較大的章節,比如記離子符號的時候,學生一開始會有很多錯誤,于是我們會將已經默寫過的內容稍加修改,反復地給學生默。這樣我們可以及時了解到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
要讓學生愛上你的化學課,需要我們老師付出艱巨的勞動,希望這些教學嘗試可以拋磚引玉地給大家以幫助!
毋庸置疑,在文化館審美教育中,對于人們的審美個性的培養可以說是至關重要,它能夠很好地告訴大家什么是美,該如何去感悟美,怎么樣去傳播美。
在文化館審美教育教學中培養審美個性是社會賦予的要求,它具有極其重要的社會意義,可以說對我們的身心各方面發展都有百般益處。
一、在文化館審美教育中培養審美個性的意義
美是一種感悟,美是一種享受,美是一種珍惜,美是一種傳播,無論是主觀上,還是客觀上,我們都喜歡美好的事物,這會說明我們愿意審美,心底深處是喜愛美的。人為萬物靈長,對這個世界擁有太多、太復雜的感情,對生活中的一些美好,必然會有屬于自己的感受。
文化館審美教育,是順應社會發展而出現的一種教育教學方式,它不同于學校的語數英課堂,重點不是傳授知識,不是要教給我們一些用于工作的技術,而是從心出發,告訴世人關于美的內容,讓我們懂得審美,學會感悟這個世界。每個人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哪怕是針對同一個問題,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相信看法都會各異。
對于審美個性,也是我們需要重點關注的,不能同概而論,更不可墨守成規,這是社會要求,也是從心而動。在文化館審美教育中培養審美個性,就能夠起到這樣的作用,產生深遠影響,發揮它無與倫比的社會意義[1]。
二、在文化館審美教育中審美個性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培養審美個性常常被忽略
我國傳統教育推崇中庸之治,包括在現代校園教育中,老師家長們更為關注的乃是孩子的聽話與否,他們都喜歡聽話乖巧的學生,而不太贊成個性發展。
孩子們一些有個性的行為,在很多大人看來,就是離經叛道、不務正業,這是中國教育的失敗之處,也因此扼殺了太多的個性發展,不利于學生的進步。
這種思想與認知同樣也體現在文化館審美教育中,雖然是說要培養審美個性,但是卻受中國傳統教育的荼毒,采用集體授課,這種大鍋煮的方式,根本不應該在這樣的教育中出現。
要知道,所謂個性,就是與他人不同,審美個性乃是個人的獨特思想,是對于美的獨有感悟,集體教育中,很難培養出這種個性。正是因為如此,培養審美個性常常被忽略,起不到預期的效果,這是在文化館審美教育中審美個性培養存在的一個很大問題。
(二)培養審美個性目標不夠清晰
無論是做什么事,我們首先都要有目標,有方向,然后朝著這個目標前進,那樣才知道自己腳下的路該怎么走,才不會迷失方向。這一道理大家都懂,可是實際上做到的人卻寥寥無幾。同理,在教育中亦是如此。不管是在什么樣的教育中,我們都要樹立目標,知道自己接受教育是為了什么,不能稀里糊涂地人云亦云,那樣很難發揮教育的最大有效性。縱觀當前文化館審美教育中審美個性的培養,我們很容易就發現培養審美個性目標不夠清晰,不知道究竟是為了什么而培養。
在很多人看來,培養審美個性就是指多看美好的事物,要學會自己感悟,可是再深一層地詢問,人們就會斷片,不知道該怎么表達,這就是源于大家的目標不清晰。
文化館審美教育,對于有些人而言,就是跟隨大潮,別人這么做了,大家都說好,那我也跟他們一起,至于自己是為什么而學,自己的審美個性目標是什么,從來就沒有認真思考過。培養審美個性目標不夠清晰,這是在文化館審美教育中審美個性培養存在的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三、在文化館審美教育中培養審美個性的策略
(一)尊重審美個性差異,創造個性發展的環境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同樣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每一個人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無論是從歷史角度而言,還是從社會形態方面來說,我們個體都有一份獨特的價值。
在文化館審美教育中,必須要充分認識到這點,因為是要培養審美個性,那么必然是將人的個性擺在首位。
也許對于同一件事物,關注角度不同,思維方式有差異,可能得出的感受也不一樣。審美教育的重點是對美的感知,而美從來就沒有固定的定義,因心而動,隨情而易,這是屬于美的特色,也是對它難以很好審視的地方。所以在實際教育中,只有尊重審美個性差異,創造個性發展的環境,以人為主體,才能真正在文化館審美教育中培養審美個性。
(二)創新審美教學方法,促進審美個性的培養
創新是時展之魂,沒有改革創新就沒有進步,現代社會,我們越來越明白這一道理。所以,各行各業都注重創新,力求在原有基礎上加以突破。
在教育領域,創新同樣受到了重視,為廣大師生熱愛。那么,就文化館審美教育中培養審美個性而言,也要如此,是社會進步潮流中的大勢所趨。
只有對審美教學方法進行了創新,一改傳統教育中不適宜的地方,盡量做到盡善盡美,才是王道。因為這種創新就是一種新的發展,不再囿于固定模式,可以促進審美個性的培養,幫助世人更好地理解美,懂得珍惜美。這樣一來,培養審美個性就不再是那么困難,反之它會有更多益處。所以,創新審美教學方法,促進審美個性的培養,與時俱進,才能真正在文化館審美教育中培養審美個性[2]。
四、結語
正是因為這種教育,美的定義被擴充開來,如春風,如花香,吹到社會的各個角落,沁人心脾,讓世人學會了付出,學會了珍惜,我們一抬頭,看到的是更燦爛的陽光。
但是,分析可得,在當前文化館審美教育中培養審美個性,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培養審美個性常常被忽略,培養目標不夠清晰,這些問題亟需解決。于是,只有做到尊重審美個性差異,創造個性發展的環境,創新審美教學方法,促進審美個性的培養,才能真的在文化館審美教育中培養審美個性,為社會增添光彩。
一、理論聯系實際,提高教師水平。
隨著“課程改革”的迅速推進,對教師專業化水平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加大學習力度,是提高教師專業水平的關鍵。 進一步理解新課程的精神實質,了解本年齡段幼兒的特征及觀察和指導的要點。定期組織教師學習好的教育論文,以豐富教師的理論知識,并督促教師能聯系實際,把理論滲透到實踐中去。
二、實踐結合反思,提高教研質量。
1、以整合的思路實施課程內容
要求教師不單純依賴教材,應善于從各種教材中選擇適合本班幼兒興趣和特點的課程內容,并以年級為單位,對教材中的重點、難點進行探討,做深入細致的分析,以便更好的把握教材。
2、以操作的形式開展游戲活動
教師應更多地提供幼兒探索、操作、實踐的機會,并充分利用一切條件合理安排游戲環境,保證幼兒游戲時間,促進幼兒全面的發展。
三、環境體現特色,提高保教質量
進一步領會課程理念,積極探索,樂于反思,善于總結,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并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專題研究,解決保教工作中的問題,提高幼兒園一日活動質量。
措施:
1、要求教師能根據孩子的興趣和需要,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指導方式,注重活動的效益。
2、創設體現園本特色的活動環境,使環境具有以下的特點:
(1)以嘗試為主線,突出嘗試精神,體現班級亮點。
(2)以創新為主線,打破原有環境布置的模式。
(3)以互動為主線,強調師生互動,讓墻面會說話。
(4)注重區角主題活動的延伸,讓幼兒有更多的自主時間進行學 習、探索。
四、加強家園聯系,建立幼兒成長檔案。
1、開展多種形式的家園活動,為家長創設多渠道的溝通機會。做好家訪工作,每班根據主題活動及時更換家長園地內容,向家長宣傳家教知識。
2、設立幼兒成長檔案記錄,及時與家長溝通,共同教育孩子成長,使孩子獲得和諧、全面的發展。
3、加強幼兒園與家庭、社區的密切合作。充分利用家庭、社區及周邊環境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積極創設條件,讓家長認同、支持、參與幼兒園課程的開發和實施。
五、具體工作安排:
八月份:1、做好幼兒入園前的各項準備工作。2、制定九月份教學與游戲計劃。
九月份:1、師幼共同進行環境創設(如:大一班后主題墻:多彩的秋天)。2、交流、探討本月教學計劃中的重點;教學方案中的難點與困惑。3、對幼兒進行節日教育活動。4、填寫幼兒成長記錄,與家長聯系,互相了解幼兒在家和在園的情況。5、參與教科研積分活動。6、制定十月份教學與游戲計劃。
十月份:1、師幼共同收集區域活動材料并投放到各區域中。2、對全園開放區域活動(大一班:程敏;大二班:張慧萍)。3、交流、探討本月教學計劃中的重點;教學方案中的難點與困惑。4、參與課題研究活動。5、對全園開放教學活動(大一班:謝烽;大二班:張慧萍)。6、制定十一月份教學與游戲計劃。7、參與教科研積分活動。8、教學案例反思(王蓓)。9、與家長交流幼兒成長情況
十一月份:1、參與個案辨析會(程敏、王蓓)。2、階段工作總結(謝烽)。3、參與課題研究活動。4、交流、探討本月教學計劃中的重點;教學方案中的難點與困惑。5、組織教師學習好的教育論文。6、制定十二月份教學與游戲計劃。7、填寫幼兒成長記錄,與家長聯系,互相了解幼兒在家和在園的情況。
教學上我力求做到細節與藝術的結合。因為我深知一節準備充分的好課,會令學生和老師都獲益不淺。因此,每天我都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備課之上,認認真真鉆研教材和教法,不滿意就不收工。雖然辛苦,但事實證明這樣辛苦是值得的。后來在反思中我漸漸發現,其實聽課也是提高自身教學能力的一個好方法,因為新老師只有多聽課才能夠逐漸積累經驗,才能逐步掌握那些駕馭課堂的方法和技巧。
個人學習方面,我通過積極學習各種教育理論來充實自己,以便在工作中以堅實的理論作為指導,更好地進行教育教學。我們常說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時代在不斷的發展,知識也在不斷的變化,為了使自己的這一桶水不會陳舊、不會用竭,我仍舊努力學習英語,給自己充電,并利用業余時間認真學習電腦知識,學習制作多媒體課件,為教學服務,上網查找資料等等。就這樣,我教學上躬親示范,以自身的實際行動喚醒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意識,鍛煉他們勤奮努力的堅強意志。這短短的一年里,我在辛勤的工作中領會到了充實真正的含義,收獲了碩果累累的喜悅;體驗到了繁忙之中蘊含的無限樂趣;更贏得了家長的贊賞與孩子們的擁戴。
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獲。在這學期一系列的校內校外聽課,家長開放日及教研員組織的觀摩課等教學教研等活動之后,我無論是在自己日常的教學上,還是在思想和理念上都有了新的突破。這些不但對我的自信心是一種無形的鼓舞,也是對我各方面能力的一次次考驗。經過悉心的總結歸納和不斷地的嘗試創新,漸漸地我己經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例如在早讀時,口語操練時,我都充分利用有效時間,發現問題及時糾正。課后發現學生作業問題也及時解決,及時講清楚,讓學生即時消化。另外,對部分不自覺的同學還采取強硬背誦等方式,提高他們的能力。
精講多練是我采取的另一個鞏固學生所學知識的方法。在課堂上,我少講精講,讓每位同學做好筆記,掌握知識重點難點,然后給予他們更多的時間練習加以鞏固,課后留有適當不同層次的作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去練習,這樣通過精講,多練,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在練的過程中鞏固知識。同時,我又讓每位同學準備一個錯題本,在我每次評講習題的過程中,把他們易錯的習題和知識點重點記在錯題本上,以便于平時有重點地去記憶和理解。事實證明,這一方法切實可行,也行之有效。
正是這教學理念上的點點進步和工作上的殷殷努力,使得我在本學期的教學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好成績:教育論文《中英文化差異與英語跨文化交際學習》和德育論文《小學實踐性道德教育的思索與探究》分別榮獲市優秀教研論文一等獎和市小學優秀論文二等獎。另外在11月舉辦的“蒲公英青少年英語才藝大賽”中,由我輔導的4名學生紛紛榮獲了該活動河南賽區的金獎,同時自己也獲得了“優秀輔導獎”的榮譽證書。
關鍵詞:兒童教育;近現代立場;反思;兒童教育觀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24-003-01
一、兒童教育的概念界定
漢代許慎《說文解字》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杜威認為:“教育就是經驗的改造或改組,既能增加經驗的意義,又能提高指導后來經驗進程的能力。”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育――這首先是教師跟孩子在精神上的經常接觸。”我認為教育就是不僅使人獲得經驗,而且給人以生命意義的引導和追尋。兒童教育則是對兒童進行德育、智育、體育等方面的培養和訓練。
二、兒童生活與兒童教育關系中體現的兒童教育的近現代立場
教育階段作為個體發展中的特殊階段,它與個體的生活并行交錯。不僅如此,兒童接受教育本身就是兒童階段的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
1、教育不是生活的準備
教育的對象是本來就生活著的兒童,教育必然要納入兒童當下的生活。教育不是生活的準備,而是不斷充盈兒童當下的生活。斯賓塞曾指出“為我們的完美生活作好準備,乃是教育所應完成的功能”。顯然他的觀點有兩個缺陷:(1)抹殺了屬于兒童的自由,忽視了真正的人的生活尤其是兒童的未來生活是不可全盤計劃的。(2)把兒童應有的生活與成人化生活等量齊觀,忽視了兒童生活的特殊性。我們把兒童比喻為祖國的花朵,他們應該在最燦爛的時期嬌艷的怒放著。但是持“教育是生活的準備”觀點的人看不到兒童在生活,看不到教育是在兒童的生活中展開。現在的園丁們在教學中用他們理性的剪刀,大刀闊斧地把這些花朵修剪成統一的范式。在這種教育中,充斥的是知識技能、道德行為等各種訓練,而缺乏真正的生活著的兒童的教育。
2、兒童教育在兒童生活中展開
人既是生活的主體,也是教育的主體。兒童的教育總是與兒童的生活并行,兒童是以自己的方式生活著,而教育不可避免地在兒童生活中展開。盧梭主張愛彌兒最好是在生活中、在游戲中學習。他抨擊并徹底否定了“教室、成人、書本是教育的中心”觀念,提出教育的一切措施都應該尊重兒童的需要、能力與興趣,重視兒童身心發展的自然行程。杜威曾說“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準備”,并對斯賓塞的“教育預備說”進行了批判。他認為這種生活應該是符合兒童本性、成長規律和內在需要的生活從而幫助他們成長。
三、反思我國的兒童教育從而樹立正確的兒童教育觀
1、視域的轉向
看看今天的兒童,很多都是為了未來而生活著。成人為了讓兒童在未來擁有更多技能和競爭力,懷孕進行胎教,將孩子送入早教機構等,認為孩子早早就學會念唐詩、做難度很大的算數就是聰明的表現。然而根基沒有打穩,卻硬要添磚加瓦,孩子只會輸在終點線上。夸美紐斯認為教師應當像園丁從事種植那樣遵循自然規律,教育孩子要等待一個成熟的時機,等孩子的生理、心理成熟,有足夠的能力去接受教育時才能給他施與教育內容,揠苗助長的做法不可取。盧梭認為:“你開頭什么也不教,結果反而會創造一個教育的奇跡。”
2、兒童教育中“兒童中心說”的轉變
盧梭認為兒童有他們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和感情,有其獨特的存在價值。家長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目的是讓孩子提早成為音樂家、書法家。只要聽老師的吩咐,對老師的要求必須做好,這樣才是又乖又聽話的孩子。老師注重教學任務的完成而忽視了兒童的本性和需要。杜威認為 “兒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圍繞他們而組織起來。”杜威的兒童觀以兒童的生長作為教育的目的。蒙臺梭利重視發展兒童感官,強調“有準備的環境”,兒童就能夠獲得良好的發展。
理想的兒童教育理念應該是:首先,教育應當回歸到兒童自然本真的生活中。兒童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兒童生活和教育亦然,成人不應用規范化的教育去約束兒童,讓兒童的教育回歸生活,讓兒童的生活歸于自然。并以兒童的生活為教育的主要載體,以促進兒童的成長作為教育的主要目的和主要任務。其次,以兒童為中心。要求教育者首先承認兒童在兒童生活中的主體地位,尊重兒童生活和教育的自然本性。教育應該做到的是充分了解孩子需要什么的前提下,才給予什么。兒童是由自己完成對自己的塑造,兒童從生活中獲得的體驗需要教育的引導整合而內化為兒童自己的文化,成人只是這一過程的合作者。兒童的教育應當符合兒童的生命本性、尊重兒童的生活本質、滿足兒童成長的需要。最后,我們要給予兒童時機,不要過早地讓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不適當地充斥他們的童年生活,而是讓他們充分地享有游戲和參與活動的自由,作為兒童生活的主角,享受屬于他們的童年。
參考文獻:
[1] 侯莉敏.兒童生活與兒童教育.南京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2] 杜 威,王承緒譯.民主主義與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 任永澤.我們現代需要什么樣的兒童觀.現代教育論叢,2010.
[4] 盧梭著,李平漚譯.愛彌兒[M].商務印書館,1983.
[5] 蘇霍姆林斯基,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M].唐其德等,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0.
[6] 農雨寧.從兒童教育近現代立場反思我國的兒童教育.考試周刊,2011.
[7] 夸美紐斯著,傅任敢譯.大教學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