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04 12:22: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增產技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夏玉米;無土育苗;栽培技術
近年來,隨著種植業結構調整及高產、高效農業的迅速發展,支柱糧飼作物玉米的種植面積逐年減少,因而通過改革栽培技術,增加科技投入,依靠提高單產保總產,是玉米生產的迫切要求。試驗研究證明,夏玉米無土育苗移栽增產效果顯著,是玉米栽培上的一次革命。育苗移栽播期可提早15~20d,成熟期提早7~9d,千粒重提高55~60g,增產13%~15%;育苗移栽可使植株基部節間縮短,次生根增多,較直播玉米株高矮32.4~65.0cm,穗位降低25.6~60.0cm,單株葉面積較小,抗倒伏能力增強,利于密植奪高產;育苗移栽可避免6月下旬多雨年份“芽澇”,抵抗玉米生育后期的風災,也可在6月嚴重干旱年份保證玉米適期播種,正常成熟,獲得好收成。實踐證明,夏玉米育苗移栽既是實現正常年份高產優質的措施和特殊年份提高抗災應變能力的科學手段,也是保護地區季節設施栽培實現高產、高效的有效措施之一。
1無土育苗方法
在靠近大田的空閑地上作畦,畦寬1.5~2.0m、畦深6cm,畦四周筑埂,畦底鏟平踏實,畦一頭開一排水溝,畦長視苗量而定,畦內放6cm厚腐熟好的土雜肥,踏實,鋪平,把浸好的玉米種均勻播種在育苗基質上,在種子上再蓋一薄層爛草末。為防地下害蟲,播前或播后在育苗基質上噴澆250倍的敵百蟲或1000倍久效磷藥液,播后澆足水,播后第2天、第3天下午各噴澆1次水,直至出苗,齊苗后一般不再澆水。
苗床播種密度,應視計劃的移栽苗齡而定,苗齡長的播種密度宜稀,短的宜密。五葉期移栽,據試驗以播410粒/m2左右為宜,1hm2需秧畦凈面積180m2,秧田與大田比例為1∶50。此播量在畦內按6cm行距、4cm株距擺播為好。育苗基質厚度以6~7cm為宜。
2配套高產栽培技術
2.1品種選擇
選用中晚熟品種,育苗移栽可早播,有利于充分發揮中晚熟品種的增產潛力。
2.2培育壯苗
壯苗是高產的基礎。培育壯苗,一是播前精選種子,盡可能使用飽滿而大小一致的種子,可分級播種;二是育苗基質要較肥沃,一定要用腐熟好的爛草末;三是用鋅肥和磷肥浸種。
2.3移栽苗齡
育苗移栽的苗齡,據筆者用登海1號所做的5因素(移栽苗齡、前期追肥苗齡、后期追肥苗齡、移栽密度和不同氮肥施用量)5水平(苗齡3~7葉、前期追肥苗齡5~9葉、后期追肥苗齡10~14葉、密度5.25~8.25萬株/hm2和純N150~300kg/hm2純氮)的旋轉回歸設計試驗結果,3~7葉移栽,各種水平間的產量差異都達不到顯著水平。直觀分析,3葉移栽的(4個小區)平均產量9057.0kg/hm2,4葉移栽的(8個小區)平均產量7105.5kg/hm2。5葉移栽的(14個小區)平均產量7030.5kg/hm2,6葉移栽的(8個小區)平均產量8590.5kg/hm2,7葉移栽的(6個小區)產量6376.5kg/hm2。綜上所述,3~6葉移栽,苗齡對產量影響不大,苗齡達7葉,產量開始下降。據試驗,3.72葉移栽的平均產量9504.0kg/hm2,7.5葉苗齡移栽的平均產量5038.5kg/hm2,大苗比小苗減產46.9%。
2.4增產密度
在5因素5水平旋轉回歸試驗結果中,在移栽密度5.25~8.25萬株/hm2范圍內,產量隨密度的增加而提高,產量與密度呈顯著正相關。直觀分析,在其他4因素變化的環境中,5.25萬株/hm2的(3個小區)平均產量7711.5kg/hm2,6.00萬株/hm2的(8個小區)平均產量6985.5kg/hm2,6.75萬株/hm2的(14個小區)平均產量7287kg/hm2,7.50萬株/hm2的(8個小區)平均產量7810.5kg/hm2,8.25萬株/hm2的(1個小區)產量7711.5kg/hm2,說明該品種育苗移栽的適宜密度為7.50~8.25萬株/hm2。
論文摘要把增施鉀肥作為提高水稻產量、改善品質的重要措施進行試驗示范,獲得了顯著的增產效果。總結了單季雜交水稻施鉀增產效果以及鉀肥的施用技術。
云和縣地處浙江西南部,云壇鄉是該縣的一個山區農業鄉,水稻是主要的糧食作物,單季雜交水稻常年播種面積在333.3hm2左右。近年來,我們在上級業務部門指導下,把增施鉀肥作為提高水稻產量、改善品質的重要措施進行試驗示范,取得了顯著成效。
1水稻施鉀試驗推廣概況
根據土壤普查結果,全鄉水田缺鉀面積占水田總面積的80%,已成為進一步提高雜交水稻產量的主要障礙。為了研究鉀肥的施用效果和推廣施用鉀肥,提高施鉀的經濟效益,我們從2004年就開始進行鉀肥的試驗探索,先后在云壇、李山前、梅灣、靛青山、陳村等村設置鉀肥試驗點,累計3年共28大區對比處理,試驗示范面積達67hm2,獲得了顯著的增產效果。
2施鉀增產效果
經過試驗、示范和推廣實踐證明,增施鉀肥能使水稻獲得顯著的增產效果。據5個村的28個對比試驗和測產驗收統計,單晚稻平均增產688.5kg/hm2,增產11.3%,如2004年調查云壇村單季稻施氯化鉀150kg/hm2,單產7929kg/hm2,比不施鉀肥增產555kg/hm2,增產7.0%;李山前村單季雜交水稻施氯化鉀150kg/hm2,單產8454kg/hm2,比不施鉀肥增產852kg/hm2,增產10.1%。從總的驗收情況看,單季雜交稻施用鉀肥,平均單產8055kg/hm2,比不施鉀肥增產648kg/hm2,增產8.1%。由此可見,施用鉀肥不僅補充土壤鉀素不足,而且調節了氮、磷、鉀的合理比例,促進水稻的正常生長發育,是提高雜交水稻產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3鉀肥施用技術
3.1根據土壤特性施用
對缺鉀嚴重的土壤,施用鉀肥效果顯著。據調查,速效鉀含量在50mg/kg以下的砂質田,單季雜交稻施氯化鉀150kg/hm2,比不施鉀肥增產10.2%;而含鉀比較豐富的灰泥田(85~100mg/kg),施用效果不如砂質田。如梅灣村的灰泥田,水稻施氯化鉀150kg/hm2,單產7822.5kg/hm2,比不施鉀肥的只增產5.6%。
3.2鉀肥要與氮、磷配合使用
實踐證明,只有在三要素合理搭配的前提下,增施鉀肥才能充分發揮其增產效果。試驗結果表明,缺鉀田施純氮180kg/hm2,五氧化二磷90kg/hm2,氯化鉀112.5~150kg/hm2,配比較為理想,增產顯著。
3.3鉀肥施用量和施用技術
3.3.1秧苗期適施鉀肥。培育無病帶蘗壯秧,是獲取水稻高產的基礎。含鉀豐富的秧苗較粗壯,表現為葉厚、蘗多、根系發達、移栽后恢復生長早。因此,秧苗期必須適量施好鉀肥。①旱育秧:用氯化鉀45~60kg/hm2加適量氮磷肥混合濕潤營養土4.5~6.0t/hm2漚制5~7d后作為秧苗基肥施用。②水育秧:早晚稻在4.0~4.5葉時用氯化鉀60kg/hm2加尿素60kg/hm2于睛天下午灌薄水層后均施。
3.3.2分蘗期挑施鉀肥。在插秧后到曬田前,一般施氯化鉀45~105kg/hm2。在施肥過程中,必須因土、看苗進行挑施,重點掌握好3種類型田:①對瘦質田、冷水田、污泥田等含全鉀1.5%以下的屬于缺鉀類型田,其缺鉀癥狀一般在插秧后10~15d開始出現,缺鉀植株比正常植株矮小、顏色暗綠、生長不整齊,老葉片的尖端出現黃萎,之后根系變黑,植株衰退,嚴重的易發生赤枯病或致死苗。因此,對此類田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在分蘗期應挑施好鉀肥,可用氯化鉀75~105kg/hm2,配合磷肥施用,同時做好降低地下水位工作。②對泥肉田、粘土田等含鉀量中等的土壤,應根據土壤肥力及目標產量要求而定,以生產6000kg/hm2稻谷的田片,應施氯化鉀45kg/hm2左右。③對含鉀豐富的土壤和較肥沃的田塊,分蘗期應看苗管理,苗勢好的一般少施或不施鉀肥。3.3.3幼穗分化期巧施鉀肥。幼穗分化期應根據水稻前期生長情況施用鉀肥。如前作種植蔬菜等短期作物或施有農家肥的,因殘留一定鉀養分,但苗勢一般的,可施氯化鉀45~75kg/hm2;如前作種植春大豆、春玉米或排場代料黑木耳、香菇等田塊,且稻苗過氮導致葉片濃綠披斜的田片,一般施氯化鉀105~135kg/hm2,以提高植株抗性。
論文摘要:在總結近年來通渭縣優質專用冬小麥栽培工作實踐的基礎上,著重介紹了膜側溝播的重點環節及栽培管理技術。
該技術是地膜覆蓋栽培與傳統壟溝種植有機結合的一項小麥抗旱增產技術,是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的延伸和深化。它集農藝、微型工程、生物管理、機械化操作以及集流高效用水于一體,具有生產實用性、經濟高效性和生態可持續發展性,克服了地膜穴播技術本身難以克服的對土壤條件要求較嚴格、人工鋪膜、掏苗費工費時、追肥困難和水分不足等突出矛盾,適應范圍廣、操作簡便、便于田間管理,易被農民接受和掌握。為干旱半干旱地區提高優質專用小麥生產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1增產增效情況
2006年我們結合優質專用小麥良種補貼項目的實施,在碧玉鄉景木岔社進行了試驗、示范,膜側溝播小麥較露地小麥集雨增墑、增產效果十分明顯,各生育期土壤耕層(0~20cm)含水量提高了1.35%~5.35%;穗粒數平均增加4個,千粒重平均增加2g,有效穗數增多1.10萬,平均畝產增加56.20kg,增幅35.60%,增產優勢十分明顯。
2技術要點
2.1機械選擇該技術可采用膜側播種機一次性完成起壟整形、鋪膜覆土、深施化肥、膜際條播、播后鎮壓等多道工序。具有壟面保墑、起壟集流、壟溝增墑的特點。目前使用的膜側機有山西產2BM-1/2型、定西產2BFMC-2型、秦安產2MBFC-1/2型。
2.2栽培技術
2.2.1選茬整地。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肥力中上等的旱地,茬口以豆類為好。播前結合施肥深耕耙耱,使土地平整、綿軟、疏松、無根茬、無土塊、田面平整。
2.2.2施足底肥。播前結合耕翻一次每667m2施入優質農家肥1 500kg以上,尿素10~15kg,過磷酸鈣20~25kg。
2.2.3選用良種。優質專用小麥品種選擇品質應達到國家優質強筋、弱筋小麥標準和優質中筋小麥質量要求,符合市場需要,產量高,質量優,抗性強,適宜當地條件的品種,根據通渭縣實際應選擇蘭天10號、蘭天16號、中梁24號、中梁25號、靜麥1號、靜麥2號。
2.2.4種子處理
選種曬種播前將種子精選,剔除秕粒雜物,達到干、凈、飽、純、健,種子飽滿度在98%以上,凈度達99%以上,純度在98%以上,將精選好的種子選擇晴天晾曬2~3d。
藥劑拌種地下害蟲嚴重的地塊,用50%辛硫磷乳劑50g加水3kg,均勻灑在50kg種子上,邊灑邊拌,晾干后播種。用15%的粉銹寧100g干拌種子50kg,可預防銹病、白粉病。
2.2.5覆膜播種
壟及壟間距以45~50cm為一帶,壟面寬20cm,壟高10 cm,壟頂呈圓型,壟間距為25cm,種植溝內種2行,寬行距25~30cm,窄行距20cm。
地膜用量選用幅寬35~40cm,厚0.005強力超薄膜,畝用量3kg。
覆膜播種采用人力或畜力牽引,起壟、覆膜、播種作業一次完成,并在膜面每隔5m打一土腰帶,以防大風揭膜,要求帶寬一致,地膜兩邊壓實。
播種時期冬小麥9月中下旬播種。但最遲不過10月5日。
調整播量一般播量9~10kg/667m2為宜(比直播量少10%~15%),畝保苗25~30萬。
播種質量采用膜側溝播機作業播種,起步時要將膜頭壓緊壓實,起壟要直,壟面呈圓弧形,行走速度要均勻,深淺一致,并及時檢查下籽情況,防止缺苗斷壟,一般播種深度為5cm,播后將壟溝耙耱平整,以利收墑和出苗。
2.2.6田間管理
越冬前管理播種后如遇雨地面板結,要及時破除,抓全苗。冬季防止人畜踐踏,踩破地膜,并嚴防鼠害,確保地膜完好。
越冬后管理①中耕除草。小麥返青后,對雜草嚴重地塊要及時中耕破除板結,疏松土壤,拔除田間雜草。
②根外追肥。小麥孕穗期用磷酸二氫鉀200g /667m2、尿素0.75~1kg噴施2次或可選用葉面寶、噴施寶、旱地農、植物動力2003等植物生長調節劑噴施。③病蟲害防治。小麥拔節后當田間銹病、白粉病情指數達1以上時,結合根外追肥,用15%的粉銹寧可濕性粉劑90~100g/667m2 對水30kg噴霧防治。當麥蚜蚜株率達50%,百株蚜量達500頭,可用抗蚜威、麥蚜凈等農藥防治
論文摘要 闡述了化肥深施的主要形式、優點及其技術要點。
近年來生產實踐已經證明,深施化肥是提高肥效、降低成本、增加產量的技術措施。筆者闡述了化肥深施的概念、主要形式、優點及其技術要點。
1 化肥深施技術的主要形式
1.1 深施底肥 用施肥整地機或在鏵式犁和水田耕整機上附加肥箱及排肥裝置,使其在翻地的同時將化肥深施到土層中。
1.2 播種同時深施肥 利用配有施肥裝置的機引播種機,同步完成施肥、播種、覆蓋、鎮壓等作業,將化肥施在種子下方或側下方,肥與種子之間有3~5 cm厚度的土壤隔離層,避免化肥燒傷種子。
1.3 深施追肥 在農作物生長中期,使用機械、半機械化中耕施肥機或手工工具,把化肥深施到土壤中。
2 化肥深施技術的優點
2.1 提高化肥利用率 化肥深施可減少化肥的損失和浪費,據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同位素跟蹤試驗證明,碳酸氫銨、尿素深施地表以下6~10 cm的土層中,比表面撒施氮的利用率可分別由27%和37%提高到58%和50%,深施比表施其利用率相對提高115%和35%。大面積應用化肥深施機械化技術后,氮素化肥平均利用率可由30%提高到40%以上。磷鉀等肥深施還可以減少風蝕的損失,促進作物吸收和延長肥效,提高化肥利用率。
2.2 增加作物產量 化肥深施可促使根系發育,增強作物吸收養分、水分和抗旱能力,有利于植株生長,從而提高作物產量。對比試驗結果表明,在相同條件下,深施比地表撒施的小麥、玉米能增產225~675 kg/hm2,棉花(皮棉)可增產75~120 kg/hm2,大豆可增產225~375 kg/hm2,平均增產幅度在5%~15%。
3 化肥深施技術的實施要點
3.1 底肥深施
3.1.1 先撒肥后耕翻的深施方法。要盡可能縮短化肥暴露在地表的時間,尤其對碳酸氫銨等在空氣中易揮發的化肥,要做到隨撒肥隨耕翻深埋入土,此種施肥方法可在犁前加裝撒肥裝置,也可使用專用撒肥機,肥帶寬基本同后邊犁耕幅相當即可。先撒肥后耕翻的作業要求:化肥撒施均勻,施量符合作物栽培的農藝要求,耕翻后化肥埋入土壤深度大于6 cm,地表無可見的顆粒。
3.1.2 邊耕翻邊施肥的方法。基本上可以做到耕翻施肥作業同步,避免化肥露天造成的揮發損失,一般可對現有耕翻犁進行改造,增加排肥裝置,通常將排肥導管安裝在犁鏵后面,隨著犁鏵翻垡將化肥施于垡面上或犁溝底(根據當地農藝要求的底肥深淺調整),然后犁鏵翻垡覆蓋,達到深施肥的目的,許多地方習慣稱此法為犁溝施肥。邊耕翻邊施底肥作業要求:施肥深度大于6 cm,肥帶寬度3~5 cm,排肥均勻連續,無明顯斷條,施肥量滿足作物栽培的農藝要求。
3.2 種肥深施 種肥須在播種的同時深施,可通過在播種機上安裝肥箱和排肥裝置來完成。對機具的要求是不僅能較嚴格地按農藝要求保證肥、種的播量、深度、株距和行距等,而且在種、肥間能形成一定厚度(一般在3 cm以上)的土壤隔離層,既滿足作物苗期生長對營養成分的需求,又避免肥種混合出現的燒種、燒苗現象。應用該項技術對田塊土壤處理要求較高,應保證土壤耕深一致,無漏耕,做到土碎田平,土壤虛實得當。按施肥和種子的位置,有側位深施和正位深施(俗稱肥、種分層)兩種形式。其技術要求如下:
3.2.1 側位深施種肥。肥施于種子的側下方,小麥種肥一般在種子的側、下方各2.5~4 cm,玉米種肥施深一般在5.5 cm,肥帶寬度宜在3 cm以上,肥條均勻連續,無明顯斷條和漏施。
3.2.2 正位深施種肥。種肥施于種床正下方,肥層同種子之間土壤隔離層在3 cm以上,并要種、肥深淺一致,肥條均勻連續,肥帶寬度略大于播種寬度。要注意,在播種的同時將化肥一次施入土壤中,要根據肥料品種、施用量等,決定種與肥的距離;防止種、肥過近造成燒種燒苗。
3.3 追肥深施 按農藝要求的追肥施量、深度和部位等使用追肥作業機具,一機完成開溝、排肥、覆土和鎮壓等多道工序的追肥作業,相對人工地表撒施和手工工具深追施,可顯著地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和作業效率,追肥機具要有良好的行間通過性能,對作物后期生長無明顯不利影響(如傷根、傷苗和倒伏等)。追肥深度(以作物植株同地面交點為基準)應為6~10 cm。追肥部位應在作物株行兩側的10~20 cm之間(視作物品種定),肥帶寬度大于3 cm,無明顯斷條,施肥后覆蓋嚴密。
參考文獻
[1] 何立德,馬漢平,鄭文江.稻田化肥深施對產量的影響[J].北方水稻,2007(1):39-40.
[2]王平.玉米深施化肥的增產效應[J].農技服務,2007,24(7):48.
[3]陜建偉.化肥深施 節肥增益[J].山西農業:致富科技版,2007(8):32-33.
酒店編制的財務計劃主要包括:籌資計劃、固定資產增減和折舊汁劃、流動資產及其周轉計劃、成本費用計劃、利潤及利潤分配計劃、對外投資計劃等。每項計劃均由許多財務指標構成,財務計劃指標是計劃期各項財務活動的奮斗目標,為了實現這些(本論文由免費提供,轉載請注明!)目標,財務計劃還必須列出保證計劃完成的主要經營管理措施。
編制財務計劃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分析主客觀原因,全面安排計劃指標
審視當年的經營情況,分析整個經營條件和目前的競爭形勢等與所確定的經營目標有關的各種因素,按照酒店總體經濟效益的原則,制定出主要的計劃指標。
(二)協調人力、物力、財力,落實增產節約措施
要合理安排人力、物力、財力,使之與經營目標的要求相適應;在財力平衡方面,要組織資金運用同資金來源的平衡、財務支出同財務收入的平衡等。還要努力挖掘酒店內部潛力,從提高經濟效益出發,對酒店各部門經營活動提出要求,制定出各部門的增產節約措施,制定和修訂各項定額,以保證計劃指標的落實。
論文摘要:闡述了夏玉米無土育苗方法,并結合旋轉回歸設計試驗結果,總結了夏玉米無土育苗移栽的高產配套技術,包括選用中晚熟品種、培育壯苗、移栽苗齡不宜太大、移栽適宜密度7.80~8.25萬株/hm2,最佳氮肥施用量為施純N 150.0~187.5kg/hm2,以期指導夏玉米育苗移栽技術的推廣應用。
近年來,隨著種植業結構調整及高產、高效農業的迅速發展,支柱糧飼作物玉米的種植面積逐年減少,因而通過改革栽培技術,增加科技投入,依靠提高單產保總產,是玉米生產的迫切要求。試驗研究證明,夏玉米無土育苗移栽增產效果顯著,是玉米栽培上的一次革命。育苗移栽播期可提早15~20d,成熟期提早7~9d,千粒重提高55~60g,增產13%~15%;育苗移栽可使植株基部節間縮短,次生根增多,較直播玉米株高矮32.4~65.0cm,穗位降低25.6~60.0cm,單株葉面積較小,抗倒伏能力增強,利于密植奪高產;育苗移栽可避免6月下旬多雨年份“芽澇”,抵抗玉米生育后期的風災,也可在6月嚴重干旱年份保證玉米適期播種,正常成熟,獲得好收成。實踐證明,夏玉米育苗移栽既是實現正常年份高產優質的措施和特殊年份提高抗災應變能力的科學手段,也是保護地區季節設施栽培實現高產、高效的有效措施之一。
1無土育苗方法
在靠近大田的空閑地上作畦,畦寬1.5~2.0m、畦深6cm,畦四周筑埂,畦底鏟平踏實,畦一頭開一排水溝,畦長視苗量而定,畦內放6cm厚腐熟好的土雜肥,踏實,鋪平,把浸好的玉米種均勻播種在育苗基質上,在種子上再蓋一薄層爛草末。為防地下害蟲,播前或播后在育苗基質上噴澆250倍的敵百蟲或1 000倍久效磷藥液,播后澆足水,播后第2天、第3天下午各噴澆1次水,直至出苗,齊苗后一般不再澆水。
苗床播種密度,應視計劃的移栽苗齡而定,苗齡長的播種密度宜稀,短的宜密。五葉期移栽,據試驗以播410粒/m2左右為宜,1hm2需秧畦凈面積180m2,秧田與大田比例為1∶50。此播量在畦內按6cm行距、4cm株距擺播為好。育苗基質厚度以6~7cm為宜。
2配套高產栽培技術
2.1品種選擇
選用中晚熟品種,育苗移栽可早播,有利于充分發揮中晚熟品種的增產潛力。
2.2培育壯苗
壯苗是高產的基礎。培育壯苗,一是播前精選種子,盡可能使用飽滿而大小一致的種子,可分級播種;二是育苗基質要較肥沃,一定要用腐熟好的爛草末;三是用鋅肥和磷肥浸種。
2.3移栽苗齡
育苗移栽的苗齡,據筆者用登海1號所做的5因素(移栽苗齡、前期追肥苗齡、后期追肥苗齡、移栽密度和不同氮肥施用量)5水平(苗齡3~7葉、前期追肥苗齡5~9葉、后期追肥苗齡10~14葉、密度5.25~8.25萬株/hm2和純N 150~300kg/hm2純氮)的旋轉回歸設計試驗結果,3~7葉移栽,各種水平間的產量差異都達不到顯著水平。直觀分析,3葉移栽的(4個小區)平均產量9 057.0kg/hm2,4葉移栽的(8個小區)平均產量7 105.5 kg/hm2。5葉移栽的(14個小區)平均產量7 030.5kg/hm2,6葉移栽的(8個小區)平均產量8 590.5 kg/hm2,7葉移栽的(6個小區)產量6 376.5kg/hm2。綜上所述,3~6葉移栽,苗齡對產量影響不大,苗齡達7葉,產量開始下降。據試驗,3.72葉移栽的平均產量9 504.0kg/hm2,7.5葉苗齡移栽的平均產量5 038.5kg/hm2,大苗比小苗減產46.9%。
2.4增產密度
在5因素5水平旋轉回歸試驗結果中,在移栽密度5.25~8.25萬株/hm2范圍內,產量隨密度的增加而提高,產量與密度呈顯著正相關。直觀分析,在其他4因素變化的環境中,5.25萬株/hm2的(3個小區)平均產量7 711.5kg/hm2,6.00萬株/hm2的(8個小區)平均產量6 985.5kg/hm2,6.75萬株/hm2的(14個小區)平均產量7 287kg/hm2,7.50萬株/hm2的(8個小區)平均產量7 810.5kg/hm2,8.25萬株/hm2的(1個小區)產量7 711.5kg/hm2,說明該品種育苗移栽的適宜密度為7.50~8.25萬株/hm2。 轉貼于
論文摘要:針對臨夏州以日光溫室為主的保護地栽培中存在的利用率低、阻礙栽培效益的提高等問題,建議廣大菜農應適應市場要求,采用先進技術,優化生產模式,發展規模種植,提高農產品的經濟效益。
近年來,以日光溫室為主的保護地栽培在臨夏州迅猛發展,面積不斷擴大,蔬菜供應總量不斷提高。但生產中依然存在著日光溫室利用率低等問題,阻礙栽培效益的提高。主要表現在:蔬菜茬口安排不當,秋冬茬和冬春茬栽培面積大,而深冬茬栽培面積相對較小;溫室蔬菜品種單一,農民在生產中受種植習慣的影響較大,缺乏市場信息;多數溫室在夏季處于閑置狀態,對光能、土地及設施等造成了很大的浪費。針對這些問題,廣大菜農適應市場要求,應用先進技術,優化生產模式,發展規模種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合理安排種植茬口
1.1越冬茬在l0月份播種或定植,翌年6月初采收結束,商品菜上市期主要集中在1—5月份。栽培的主要蔬菜有黃瓜、番茄、辣椒、西葫蘆、茄子、厚皮甜瓜、香椿等。
1.2秋延后茬在8月份播種或定植,元旦前采收結束,商品菜上市期主要集中在9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種植的主要蔬菜有黃瓜、番茄、西葫蘆、茄子、菜豆、芹菜、甘藍、生菜、筒篙和芫要等。
1.3冬春茬即在12月份至翌年1月份育苗,2月份定植,6月底采收結束,商品菜上市期主要集中在4—6月份。種植品種同秋延后茬。
1.4越夏茬即在日光溫室內于夏季增種一茬蔬菜,一般6月底定植,9月下旬采收結束。種植的蔬菜為番茄、芹菜、佛手瓜以及生育期短的速生菜等。
2增加蔬菜種類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蔬菜的花色品種有了更高的要求。近幾年引進的蜜世界、狀元、女神和伊麗莎白等厚皮甜瓜品種,創造了很高的經濟效益。另外,在引進西芹等特種蔬菜的同時,還引進并推廣了青花菜、大葉菠菜、黑田五寸胡蘿卜和四季白菜等優良品種,增強了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3應用先進生產技術
3.1溫室配套技術主要是對溫室結構的改良,如安裝使用電動卷簾機,提高了工作效率。
3.2喜溫蔬菜深冬栽培技術通過改良溫室結構,在夏秋季節進行喜溫性蔬菜播種,深冬收獲上市,蔬菜價格高,菜農的收益大幅度增長。
3.3遮陽網覆蓋越夏栽培技術許多蔬菜在高溫多雨的夏季生長不良,產量低,品質差,因而出現蔬菜供應的夏淡季。通過覆蓋遮陽網,可降低光照強度和溫度,防止雨水沖擊,減輕病蟲危害,保證夏季蔬菜供應。既充分利用了溫室閑置期,延長了夏季蔬菜供應期,又增加了收益。
3.4滴灌系統在溫室內安裝滴灌系統,進行膜下灌溉,既節水,省工,高產,又可降低溫室內濕度,減輕病蟲害發生,使黃瓜混合病情指數降低18%,增產10%,番茄增產17%以上。
3.5應用薄膜防水滴劑在有水滴的薄膜內側涂抹使用簡便、價格低廉、并有防病效果的防水滴劑(抗凝水劑)一滅滴靈,涂抹后,能消除水滴,改善光照條件。
3.6施二氧化碳氣肥主要采用燃放沼氣法,在產生二氧化碳的同時可提高溫室內溫度。蔬菜一般可增產20%~40%,且能提早上市,提高商品性,增強耐貯性。
3.7秸稈反應堆技術示范結果表明,西紅柿、黃瓜、甜椒等蔬菜應用秸稈反應堆技術進行栽培,具有抗病、早熟、座果多、個大、著色快、肉質好、高產優質、不早衰等效果。一般上市期提前10~15d,收獲期延長30~40d,增產50%以上。標準化操作不用化肥,少用或不用農藥,降低成本60%以上。該技術以秸稈代替化肥,以植物疫苗代替農藥,是蔬菜無公害栽培的突破性技術。
此外,還推廣了無土育苗技術、大棚香椿密植栽培技術和芽菜生產技術等。
4注冊特色農產品商標
特色農產品是指在特定地區、特定氣候和土壤條件下生產出來的農副產品。隨著農業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注冊并正確使用特色農產品商標,逐漸成為提高和保證經濟效益的手段。
4.1申請特色農產品商標注冊的途徑現階段,農民申請特色農產品商標注冊,由于經營規模小,生產分散,在實踐中不太可行。申請商標注冊,可以因地制宜地選擇以下幾種途徑:
4.1.1由特色農產品協會申請商標注冊特色農產品協會是特色農產品生產者自發成立的群眾性組織,由該組織申請商標注冊,由加人協會的成員或一定區域內的農民使用。
4.1.2由縣或鄉鎮一級政府農業管理部門申請商標注冊應充分發揮政府農業部門的作用,通過引導和幫助,使廣大農民逐步成為能夠駕馭市場經濟規律的生產經營者。
4.1.3由產地的特色農產品批發市場申請注冊由其申請商標注冊并使用于進人市場交易的特色農產品,既可吸引農民進人市場交易,又可刺激消費者購買。
4.2特色農產品注冊商標的使用管理通過制定商標使用規則,規范特色農產品協會會員使用。或申請一般商標,通過簽訂商標許可合同,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規范農戶使用,然后由農民直接將特色農產品推向市場,并從中直接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