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27 03:38:4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育測量與評價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實驗教學改革可操作性實驗考核
物理科學伴隨著物理實驗的發展而發展。在教育教學領域,物理實驗教學發展到今天,對物理教學起到了巨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新課程標準提出“三位一體”的目標應該是我們教學實踐追求的終極目標。然而,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往實驗教學中存在的缺陷逐漸暴露出來,也引起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為解決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就需要我們找到問題的“瓶頸”。
1.問題的提出
1.1新課標的實驗要求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1〕明確提出:實驗是物理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是落實物理課程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也是物理課程改革的重要資源。
觀察現象、進行演示和學生實驗,能夠使學生對物理事實獲得具體、明確的認識,這是理解概念和規律的必要的基礎。觀察和實驗對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實驗技能,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引起學習興趣,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大力加強演示和學生實驗:學校和教師應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安排足夠的學生實驗和演示實驗;應最大限度地利用實驗室現有的器材,力求利用多年閑置的器材開發新的實驗;充分地開發和利用實驗室的豐富課程資源,盡快改變實驗室的封閉式管理狀態,實驗室應該盡快向學生開放,鼓勵學生主動做課外實驗。
開設“物理實驗專題”模塊,目的是使學生較為深入地學習物理實驗的有關理論、方法和技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驗素養,激發學生實驗探究的興趣;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養成交流與合作的良好習慣;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
在本模塊中,學生應完成不同難度的實驗,原則上實驗數量不少于8個。模塊的設計尤其注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學生:(1)經歷實驗探究過程;(2)強化實驗方案的自我設計;(3)深入對實驗過程和實驗誤差分析;(4)重視對實驗方案和實驗結果評估。從中我們不難看到新課標已經重新審視了基礎教育中的實驗問題,并提出明確的要求,中學物理實驗的改革勢在必行。
1.2實驗教學的現狀
我們的物理實驗教學現狀還是不容樂觀,歸結起來,主要有教師、學生和評價體系三個方面的問題。
1.2.1來自教師的主要問題
(1)學校和教師受傳統教育的影響,普遍存在著重理論輕實驗的思想
不少高中學校對物理實驗重視不夠,而且實驗教學的效果也不理想。在部分教師的教育觀念里,口頭上講素質教育,實際上還是重理論、輕實踐,重分數、輕能力,只關心考綱考什么,學生考試分數如何,而很少問學生做了什么,能力如何。尤其是物理學科,由于教學中的“書本上講實驗”、“黑板上開機器”現象的存在,本應在生動、有趣的實驗中,通過學生自身的感受、自己動手建立和發展起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老師枯燥無味、晦澀難懂的理論說教中泯滅了。
(2)實驗教學模式僵化,物理實驗教學的基本原則沒有得到充分體現,教學方式呆板
當前,實驗教學從教學內容到教學方式都沒有給學生留出足夠的發展空間。就分組實驗來說,教材從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儀器、操作步驟到注意事項,寫得面面俱到,然而每次實驗課教師還要花相當長的時間根據教材講實驗目的、原理……然后學生照著現成的實驗步驟或跟著教師動幾下,取幾個數據,實驗就算完成了。學生草率完成、湊數據等現象屢見不鮮。這樣的實驗課,實際效果很差。
綜上,核心問題是教師觀念有待更新,素質有待提高。
1.2.2學生的主要問題:
筆者在多年的高中物理實驗會考監考中,發現很多問題,主要有:
(1)對基本測量儀器的使用不規范
①使用某些儀器不知道調零或不會調零;②不明確儀器的測量范圍,不會正確選用合適的儀器進行測量;③沒有掌握儀器正確的使用方法;④不能正確地讀取數據。
(2)動手操作能力差
操作過程中手忙腳亂,不知所措,程序顛三倒四。例如,測量未知電阻的阻值時,電路圖能夠畫出,但實際連接電路時便錯誤百出。
(3)以“背”實驗結論“代替”實驗操作
當一部分學生拿到實驗題目后,首先做的不是根據題目要求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際操作,依據實驗記錄,推出實驗結論,而是只憑腦子里死記硬背的知識,機械地默寫實驗結論,以“背”實驗結論“代替”實驗操作。
綜上,核心問題是學生操作技能明顯滯后于理論知識的掌握。
1.2.3評價體系不完備
另外,教育現實中,學生實踐能力的教育和培養還存在著如學生實驗在一些學校沒有讓學生進行實際的操作,學生的實驗能力也不能進行評定,實驗操作評價理論與實踐缺乏全面的深入整合,難以找到可行的評定標準……學校的教育評價很多時候只是簡單的文化課的考試,即使是具有權威的“高考”也不能對實驗操作、親身實踐等環節進行直接評價,我們深思這種狀況,其結果是學校、老師和學生都忽視了實驗的本真意義。核心問題是缺乏到位的可操作性評價體系。
2.實驗教學研究的現狀
目前,廣大學者和物理教師對高中物理實驗的重要性的認識加深,并已經開始著手分析和解決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具體問題。研究的內容也比較豐富,但綜合來看,主要有這樣三個方面:
首先,人們開始關注實驗教學的功能,從具體的實驗教學模式出發,提出各種實驗教學模式,并探討它們所能起到的對于學生發展的作用。例如:中學物理實驗情境教學研究〔2〕、中學物理實驗探究式教學研究〔3〕、設計性物理實驗的設計與實施研究〔4〕、高中物理實驗探究教學的探索和實踐〔5〕、高中物理實驗探究式教學的實驗研究〔6〕、探索性物理實驗的教育功能及其設計的研究〔7〕、開放式中學物理實驗教學研究〔8〕……
其次,對學生實驗能力的測量。例如:中學物理實驗能力測量研究〔9〕……
再者,是對中學物理實驗的評價問題的研究和探索。例如:中學物理實驗教學目標分類測量與評價體系〔10〕、中學物理實驗教學目標的分類測量與評價初探〔11〕……
毋庸置疑,以上各種研究和探討,不論從哪一方面,對于中學物理實驗教學改革都能起到很好的導向作用。尤其具有指導性價值的例如張軍朋教授(注11)和丁玉祥老師(注10)在論文當中對實驗教學的目標分類和建立相應評價體系的討論。但是正如張軍朋教授所指出的“物理實驗教學目標的分類與制定和實施的可操作性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距離”11〕,在現實的實驗教學改革中,要實現目標和實踐的接軌,光有理論框架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架起一座聯系二者的中間橋梁,這便是以學生實驗操作能力為基點,加強實驗考核。
3.問題的思考與實踐
3.1對問題的思考
高中物理實驗教學的弊端存在是現實,高考、會考及其存在的價值是現實,教師的觀念亟待更新是現實,普通高中現有的實驗條件和實驗員的配備是現實,社會、學校、家長、學生對考試的需求是現實……;物理教學需要改革,物理實驗教學需要改革,實驗教學目標需要貫徹,相應評價體系也需要建立并付諸實施……從新的課程改革提出到現在,還是沒有多大改觀,仍存在一系列的問題,這問題出現的根源不在于實驗重不重要,不在于客觀環境條件允不允許,不在于教學改革是否合理,不在于評價體系是否完備,不在于有多少人做多少實驗教學模式的探索,筆者認為只在于“考”。這也正是為什么有很多人做各種有益的教學模式的嘗試與研究,而在實踐中卻只表現出做做樣子,研究過后還得回到起點,使研究的意義變得索然的原因。
筆者不是反對考試,“考試”的觀念在人們頭腦中根深蒂固,而且考試有它存在的必要,這是不可否認的。就從高考選拔的角度來看,正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主編、國家高中物理課程標準研制組負責人張大昌先生在2006年11月河北省骨干教師培訓當中所講:高分低能是有的,但高分高能是具有統計意義的。那我們物理實驗教學改革為何不能從“考試”入手呢?
針對以上分析,筆者認為,為避免教學改革的形式化,符合普通高中的教學現狀,使改革具有現實價值,實驗教學改革應以實驗考核做為切入點。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當理論體系相對完備,客觀條件比如學校教育教學體制以及人們觀念相對成熟一些時,再逐漸地將理論和實踐進行完美地融合。正所謂“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我們應該允許這個漸近過程的存在。
3.2強化實驗考核──我們的實踐
在實驗教學總目標的指導下,我們沒有將每個實驗目標具體細化,這種分解細化后再進行考核的方式由于涉及到教師素質、參加實際測量的教職人員、儀器以及測量時間等的分配問題,實行起來非常困難,就我們的現實條件還不允許。從可操作性角度出發,我們做了一系列的嘗試。
(1)從考核形式上,我們采用的是實驗操作與書面相結合的方式。教師根據實驗教學目標進行命題,由學生在實驗操作的基礎上完成試卷。
(2)實驗操作考核測量過程。
測量前,根據操作領域的實驗教學目標,編好若干實驗操作題,并提供一定量的儀器設備。試題突出典型實驗,題目形式多樣,包括排除故障式,讀取數據式,設計實驗方案式等,題目按名稱,儀器要求等欄目寫成卡片編號。由學生抽簽決定考核哪些內容。在操作過程中,教師進行適當觀察記錄,然后綜合評定成績。
4.總結與展望
這種方式包含動手動腦的操作內容,以操作考試為主,筆試測量為輔,兩者有機結合,在實驗教學領域當屬有益的嘗試。在引起師生對物理實驗重視的同時,學生在實驗方面的精力投入也相應增加,對實驗的理解、操作和設計等方面都有較大程度提高。更為重要的是,在準備考核的過程中,學生由不會、不懂、不能完成實驗到能較好地完成實驗,并能進行實驗設計,收獲了自信,體驗了成功,為完成物理學習打下堅實的心理基礎。
當然,我們的實踐還很不完善,距離我們的目標也還有很大差距。但我們堅信,以實驗考核作為實驗教學改革的切入點,以“考”帶“改”的策略在實踐當中是有其實際價值的。以此為出發點,結合具體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及實驗教學目標制定和評價體系的逐步完善,必將會使高中物理實驗教學向著有效性方向發展。
注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聶六英.中學物理實驗情境教學研究〔G〕.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碩士學位論文,2004.4
〔3〕衡耀付.中學物理實驗探究式教學研究〔G〕.華中師范大學教育碩士學位論文,2004.
〔4〕漆建軍.設計性物理實驗的設計與實施研究〔G〕.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碩士學位論文,2004.6
〔5〕汪端紅.高中物理實驗探究教學的探索和實踐〔G〕.華中師范大學教育碩士學位論文,2004.5
〔6〕胡鳳花.高中物理實驗探究式教學的實驗研究〔G〕.福建師范大學教育碩士學位論文,2005.8
〔7〕李科敏.探索性物理實驗的教育功能及其設計的研究〔G〕.廣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01.4
〔8〕劉峻松.開放式中學物理實驗教學研究〔G〕.江西師范大學教育碩士學位論文,2003.8
〔9〕王振東.中學物理實驗能力測量研究〔G〕.山東師范大學教育碩士學位論文,2003.10
〔10〕丁玉祥.中學物理實驗教學目標分類測量與評價體系〔J〕.教學儀器與實驗.2001.12
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多元智能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的項目教學在我國高職院校越來越廣泛地被接受,大量教師進行了有益的實踐探索與理論研究。尤其是教學評價作為項目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對于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提高學生自我認知能力,診斷評估項目教學效果,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重要的作用。由于項目教學是對原來傳統學科教學的解構與重組,項目教學的評價在實踐中遇到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作為評價主體之一的學生參與度不高,評價內容和標準無法涵蓋學生在項目中的工作態度、行為變化等,所以無法真正發揮幫助師生分析項目教學得失、診斷教學癥狀的作用。
二、概念界定
(一)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指以教學目標為依據,制訂科學的標準,運用一切有效的技術手段,對教學活動過程及其結果進行測定、衡量,并給予價值判斷。其實質是從結果和影響兩個方面對教學活動給予價值上的確認,并引導教學實踐工作沿著預定目標方向前進。
傳統的標準化考試的評價方法更重視事實知識的測量和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但卻無法測量出學生在校參加的復雜的和有趣的學習經驗,無法對那些經過反復地嘗試進行學習的過程以及創造性等復雜的思維過程進行測量和評價。
(二)項目教學的評價
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以學為主的項目教學評價重視對動態的持續的不斷呈現的學習過程及初學者的進步的評價,而不是僅僅限于對結果的評價;具有多標準、多形態評價的特點;主張較少使用強化和行為控制的工具,而較多地使用自我分析和原認知工具,以個體知識建構和經驗建構為標準的評價;強調基于真實任務的背景驅動的評價。
三、研究進展描述
截至2015年11月30日,筆者在中國知網(CNKI)使用“項目教學”(或含“項目化教學”)并含“教學評價”進行精確檢索,根據主題對結果進行了篩選,得到期刊論文247篇,碩博論文4篇,課題會議論文等10項(篇)。
(一)研究趨勢分析
趙志群2003年在《職教論壇》第4期上發表了《職業學習理論的最新發展》,文中介紹了西方職業教育教學理論界三大理論思潮之一的“行動導向學習理論”,為項目教學提供了理論基礎。從2007年起,關于“高職項目教學評價”主題的研究成果逐年增加,有的研究者專門研究“項目教學評價”,也有的在“項目教學”研究中涉及到評價這個環節。其中關于項目教學評價體系構建、項目教學評價模式或方法及其在具體課程中的應用成為研究熱點。
(二)研究內容分析
經過對現有文獻的整理與分析,目前我國高職對項目教學評價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理論基礎研究。
目前研究者J為項目教學評價的理論基礎包括行動導向教學理論、多元智能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情境學習理論、實用主義教育理論等。
黃方慧、趙志群的《行動導向:項目教學的重要理論基礎》一文中認為,行動導向教學理論為項目教學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項目教學法是典型的行動導向教學方法。持同樣觀點的還有劉邦祥的《試論職業教育中的行動導向教學》。
朱焰在《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高職項目教學研究》中以多元化智能理論為基礎,倡導教學評價的多元化――評價依據的多元化、評價方式的多元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等。
徐涵在《項目教學的理論基礎、基本特征及對教師的要求》中提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情境學習理論和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成為支撐項目教學的理論基礎”。
2.評價體系研究。
關于評價主體,有研究者將企業界人士和專家引入評價主體,即社會與教師、學生同時構成評價的三大主體,相關論文有張薛梅的《論高職院校項目化教學評價體系的有效構建》和李建峰的《“真題實作”式項目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關于評價客體,有的研究者從傳統的以學生的學業成績,即智力因素為對象擴展到非智力因素,如完成項目過程中的個人角色認同、團隊合作能力的評價、職業行為的改變等。邵丹萍在《高職項目教學中的學生團隊作業評價探討》中提出“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團隊評價與個人評價相結合、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相結合”的觀點。還有的研究者從對學生的學業評價擴展到同時對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進行評價。馮冀寧、霍奕在《基于項目教學的評價體系研究》中認為“項目教學的評價應包含對學生的評價和對教師的評價兩部分”,并提出了一些評價標準。
關于評價的功能,有研究者從教和學兩方面構建了診斷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新的評價體系,例如楊曉波的《項目教學評價體系的研究》,潘世英、馮籍寧、馬海濱、霍奕的《基于項目教學模式的教學評價體系》,王燦、許本勝的《項目教學模式下教學評價體系創新探析》等都持有這樣的觀點。
3.評價方法研究。
(1)電子檔案袋:張寶珍、徐海濤的《電子檔案袋在項目化教學評價中的應用研究》一文結合日常工作實踐,對電子檔案袋在項目教學評價中的應用進行探討。作為信息化教學評價的一種常用方法,采用信息技術為手段記錄和展示學習過程中的主要信息,有效地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
(2)微格教學法:孫燕的《微格教學法在職高網頁制作項目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一文中提出這一評價方法。
[關鍵詞]獨立學院核心競爭力評價體系對策
一、引言
廣東省已建立17所獨立學院,且皆已發展成為萬人大學。對于這些瞬間成長起來的“超級航母”,如何提升他們的教學質量、打造他們的競爭力,創新優勢,持續成長,不僅是整個教育界,更是獨立學院本身生存和發展迫切要考慮的問題。
獨立學院成立之初的投資,僅限于硬件層次,即開展正常教學所必須的硬件設施,而對于核心競爭力等軟實力是沒有概念,更缺乏一套針對性的體系對各學院的核心競爭力進行評估。獨立學院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成為高等教育大眾化所必不可少的新生事物,但是其綜合辦學效果和競爭力的評估目前卻沒有成熟的理論和評價體系。因此,如何構建獨立學院的核心競爭力評價體系,通過此體系如何對廣東省獨立學院進行評價,并找出其發展中的優劣勢,是高等教育管理者、獨立學院運營者、學界研究者關心的重點。
二、獨立學院核心競爭力評價體系的構建
本論文對核心競爭力的相關研究進行綜述,歸納出對獨立學院核心競爭力研究的總體評價方法,主要有1.圍繞獨立學院體質優勢來研究核心競爭力;2.從知識的角度研究獨立學院核心競爭力;3.從某一具體要素角度研究獨立學院核心競爭力。雖然以上的觀點對于獨立學院核心競爭力的闡述各有千秋,但是只是從特定的歷史時期或從某一方面來研究民辦高校核心競爭力,缺乏量化的研究方法,達不到理想效果。為了達到理論指導實踐的理想效果,獨立學院核心競爭力理論還需在與應用的結合上進一步深入研究。在結合文獻研究和實踐工作經驗基礎上,我們認為獨立學院核心競爭力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教學質量、資源競爭力和管理能力三個方面,因此,本論文將高校獨立院校核心競爭力的評價指標體系進行約簡,得到了3個一級指標和14個二級指標體系:
圖1:獨立學院核心競爭力指標體系
在確定評價指標之后,我們需要設定這些指標在評價體系中的權重。在評價中使用的是層次分析法(AHP),其主要思路是,在判斷矩陣中對指標進行兩兩比較,根據設定的標度為指標的相對重要程度打分,通過得分加總就可以得到指標權重。通過邀請專家對各個指標的相對重要程度打分,可以計算得出所有核心競爭力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在評價體系中的權重 (見表1)。
表1:各二級指標權重
三、廣東省獨立學院核心競爭力評價
在構建評價指標體系之后,本報告的核心就是對廣東省17所獨立學院核心競爭力進行評價。對廣東省獨立院校核心競爭力進行測量之前,應該制訂一個測量標準,本課題根據《2010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中,獨立學院綜合排名第一的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為核心競爭力各指標評分基準(各項為滿分5分),找出廣東省各獨立學院的相應測量分值,結果如表2所示。
表2:廣東省各獨立學院評價指標分數
注:其中A-Q為各獨立學院,按次序為: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吉林大學珠海學院、華南理工大學廣州汽車學院、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廣東工業大學華立學院、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廣州大學松田學院、中山大學南方學院、華南師范大學增城學院、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天河學院、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廣東商學院華商學院、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
通過對上表的分析,可以得出廣東省獨立學院各二級指標的均值如下表所示:
圖2:廣東各獨立學院二級指標測量圖
從以上的二級指標可以看到,其中最高分為B25,即科研能力,從電子數據庫的搜索情況來看,廣東各高校的發稿量較高,如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其檢索論文篇數可達843篇,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廣東獨立學院論文檢索量都非常高,比如新辦學院,如中山大學南方學院,其發稿量只達64篇。同時B12指標也偏高,也可以看得出,廣東獨立學院學生就業情況比較良好,這與廣東經濟等有一定的關系,也跟廣東獨立學院的明確定位也有一定的關聯,比如位于花都的華南工業大學汽車學院定位于花都的汽車區域經濟,華軟軟件學院定位于游戲動漫等特色專業。
同時B11與B15分數較低,因為師資力量的不足導致教學效果低下,這是有一定的關聯性的。因此獨立學院要取得長遠的發展,制訂相關人才招聘計劃,留住人才,提升人才是不可忽視的。
四、廣東省獨立學院核心競爭力所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對策
通過以上數據分析得出廣東省獨立學院在成長階段,仍然面臨著來自外部和自身的重重困難主要涉及如下幾個方面,而這幾個方面也制約著廣東獨立學院的進一步發展,制約了其核心競爭力的形成:1.政策法規缺失;2.認識上的不足,觀念上的制約;3.內部管理體制不清;4.融資渠道過窄,發展后勁不足;5.教師流動率大,結構不合理。
未來十年是獨立學院發展的黃金期,若要在此十年黃金期發展自身核心競爭力,必須解決上述獨立學院在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鑒于此,本課題提出一些嘗試性建議:1.完善政策法規,健全的法制和良好的外部環境是獨立學院及民辦高校得以茁壯成長的先決條件;2.充分發揮體制優勢,營造和諧共生環境;3.創新人才培養模式;4.科學彈性的辦學定位。
五、結論
在獨立學院的最終發展是獨立,而要順利獨立,核心競爭力不可忽視。獨立學院只有發展及增加自身核心競爭力才能力得到長足的發展,本論文不僅構建出一個評價各獨立學院的評價體系,而且還對廣東省各獨立學院的核心競爭力各個指標進行詳細分析,為各學院的發展提供了非常寶貴的意見和建議。為廣東省獨立學院的長足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鑒意義。
本論文是從屬于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規劃課題,課題名稱為《廣東獨立學院核心競爭力研究》
[參考文獻]
[1]石志紅.試論獨立學院核心競爭力,消費導刊,2009;
[2]C?K?Prahalad and Gary Hamel(1990),The core Competency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Vol.68 lss.3, May/June,P79-91
[3]劉瑞波.核心競爭力理論研究綜述及其展望,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09
[4]郭秋平.大學核心競爭力概念的演進及其構成要素分析【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9(3):77-82;
[5]王繼華,文勝利.論大學核心競爭力【J】。中國高教研究,2001(4):83;
[6]楊昕,孫振球.大學核心競爭力的研究進展【J】:中國高教研究,2001(4):83;
[7]謝衛紅,王永健,王曉燕,高瞻.國內大學核心競爭力研究綜述,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
高級職稱論文的字數
每個刊物的字數都是不一樣的,要是發省級刊物的話一般字數在2000字到3000字之間不等,一般多數在2500字左右
關于教師的職稱論文
反思高中化學教師的教師素養
摘 要:據化學教學論介紹,化學教師素質是指在化學教育教學中表現出來的,決定化學教育教學效果,對學生身心發展有直接而顯著影響的心理品質的總和。
關鍵詞:新課程;化學教師;素養
探討現代化學教師素質結構的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不僅是素質教育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化學教師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
1、現代化學教師教師素養構建的依據
構建現代化學教師素質要充分考慮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現代教師職業本身的獨特性。教師是獨特的專業人才,要有全面教育學生的能力,在教育過程中的操作還必須嫻熟,規范,具有示范性和創造性。二是未來教育發展的趨勢和特點。教師應前瞻性地看到未來教育具有重視素質教育、通才教育、終身教育、創造教育和主體性教育的特點。三是新世紀教育教學理論的創新和化學學科本身的特點,尤其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2、現代化學教師素養結構
(1)具備健全的身心素質:
健全的身心素質是其它素質的保障,教師只有具備健全的身心,才能勝任教師的工作。健全的身心素質包括健康的生理素質和心理素質。只有具備健康的生理素質,化學教師才能具備做實驗的要求:嫻熟的操作能力,敏銳的觀察能力,正常的交流能力。心理素質包括智力因素(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思維力)和非智力因素(指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只有具備良好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教師才能順利而持久地開展工作和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一些名人名言也說明了心理素質的重要性,如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俄國生理學家謝切諾夫說過:“一切智慧根源都在記憶,記憶是整個心理生活的基本條件。”
(2)具備先進的教育理念:
先進的教育理念是整個現代化學教師素質結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形成化學教師具體素質的先導。要具備先進的教育理念首先要具備先進的教師觀和先進的學生觀:教師已經從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變為集多角色于一身的促進者、引導者、研究者、學習者、建設者、開發者等,學生也不再僅僅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具有能動性、主體性、創造性、發展性的人。因此,針對新課程必修模塊的基礎性的特點,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要促進學生能力的培養,決不能就知識而教知識。比如模塊三《金屬及其化合物》中代表金屬Na、Al、Fe、Cu的學習,學習完以后,學生可能覺得金屬之間關系不大,感到知識凌亂難記。但是此時教師若趁熱引導學生意識到Na代表了活潑金屬;Al代表了兩性金屬;Fe代表了變價金屬;Cu代表了不活潑金屬,同時通過Na,Al,Fe分別與O2,H2O的反應的差異,總結出不同金屬跟O2,H2O反應的情況與金屬活動性的關系,用金屬活動性來統攝Na、Al、Fe、Cu的性質,就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遷移能力,歸納能力和教材中的重要思想――分類思想。在新課改形勢下,教師不僅能正確使用新教材,還要研究建設新教材。在教學中要結合實際評鑒各種教材,分析各種情況,改變評價方式,即以一種研究者、學習者、建設者、開發者的身份參與到新課改中去,為完善新課改添磚加瓦.。
另外,先進的教育理念還要樹立先進的教學過程觀。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我們批判過分突出教師的師道尊嚴觀和過分突出學生的無師自通觀。先進的教學過程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意味著合作性意義建構。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探究性實驗對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都起重要作用。那如何才能真正達到這種效果呢?這就離不開教師的積極引導,學生的主動參與,師生的共同研討。
(3)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
我們知道:“無知便無能”,“空口袋是立不起來的”。這些話說明了知識對形成能力起了基礎性的作用。現代教師具備的合理知識結構包括三大系統:一是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二是精深的化學學科專業知識;三是豐富的教育理論知識。
現代化學教師具備精深的化學學科專業知識是合理知識結構中的核心。是化學教師勝任化學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性知識,是化學教師其職責的專業要求。一個在知識上漏洞百出的化學教師決不會是個好老師。化學教師也只有在學好本體性知識的基礎上才有可能按知識的科學性和科學規律,教材意圖設計教學。比如,同樣涉及膠體的制備和丁達爾現象知識,在新課程必修模塊和過渡必修教材中,其功能有明顯不同。在新課程必修模塊中本課題是在學習純凈物的分類之后,學習混合物的分類方法的,引入膠體的制備和丁達爾現象的目的是為了說明膠體的性質確實與溶液有所不同。因此,本課題的目標并非膠體的制備,而應理解為以分散質粒子的大小為分類標準,將分散系分為溶液,膠體和濁液。當然,僅僅具備精深的化學學科專業知識是不夠的,還需要左膀右臂――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和豐富的教育理論知識。前者涉及當代科學和人文的基本知識以及工具性學科的扎實基礎和熟練運用的技能技巧,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維等科學素養。后者是指教師要學習教育學、心理學、教學論、課程論、學習論、教育測量學、教育評價學、教育倫理學、教育藝術論、教育技術學等課程,這些理論的學習有助于教師理解教育政策,課程目標,完善教學和教育,提升科研水平等。像新課程標準提出對學生進行過程性和終結性評價,由此可見像以前“唯分數論英雄”的評價觀是極其狹隘的,相當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4)具備完整的能力結構:
現代化學教師的能力結構素質指化學教師成功地完成化學教育教學活動所必須的個性心理特征,它是在化學教育教學中體現的,又是在化學教育教學中發展的。它在現代化學教師的素質結構中處于核心地位。
化學教師的中心工作是化學教學,首當其沖要具備教學工作能力,它是現代化學教師的能力結構素質中的核心部分。要順利而完美地完成一節課,化學教師要有強大的教學設計能力,出色的組織調控能力,良好的多訊道表達能力以及合理的教學測量評價能力。另外,教師具備良好的教育能力為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和順利地完成教學工作奠定基礎,它是現代教師應有的一種通用能力,是整個教師能力素質結構的基礎。還有,未來教育發展的趨勢和特點對現代教師提出了一個極大的挑戰――現代教師必須具備自我發展能力,吃“老本”的教師終將被時代所淘汰。現代教師要有計劃地爭取參與脫產式或不脫產式的學習,以使自己能夠更新知識結構,補充學術養料,提高技能技巧;還要有強烈的科研意識,在化學教學中發現問題,在研究中解決問題,以教推研,以研促教;不僅如此,還要不斷創新,不斷作出個性化的成果,這一點非常重要。比如,新課改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面向學生的生活,即課程設計上要面向學生周圍的日常生活環境,已有生活經驗和未來生活發展趨勢。但是中國地區如此之大,學生如此之多,面向學生生活的教材是每個地區具有各自的一套教材嗎?顯然這是不實際的。但是實際教學中又存在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不同的個性,怎么辦呢?所以筆者認為就需要教師的二次創作能力,把書本上涉及的生活材料能結合當地實際轉化為當地的生活材料,使教材真正地面向學生的生活。
參考文獻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等.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1(必修),化學2(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學室.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化學第一冊,化學第二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常汝吉.全國統一(聯合)考試大綱及指導(教育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 閻立澤,韓慶奎,于清江等主編.化學教學論.科學出版社,2012.
看了“高級職稱論文的字數”的人還看:
1.副高級職稱論文字數要求
2.高級教師職稱論文字數要求
3.北京高級職稱論文字數要求
關鍵詞:管理研究方法;科研能力;課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8-0080-02
為了提升管理類研究生的創新研究能力,規范學位論文和學位論文的撰寫水平,國內越來越多的高校為管理類研究生開設了《管理研究方法》課程[1]。筆者基于近年來在華北理工大學多年講授《管理研究方法》的經驗和體會,提出對課程教學改革的建議,以提高管理類專業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水平。
一、開設《管理研究方法》課程的必要性
筆者認為,為管理類專業研究生開設《管理研究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理由如下:
1.管理類科學研究及論文質量存在較大提升空間。通過調閱管理類研究生的開題報告、中期報告、學位論文,現場評閱、研究生和導師座談發現,管理類研究生的學位論文存在質量不高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1)選題質量不高。一項好的管理類研究應該符合重要性、創新性、可行性和合適性的標準,其中重要性和創新性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大量的管理類學位論文存在重要性和創新性不足的問題。許多研究生未能區分研究問題和實際問題的區別,提出的研究問題不具有普遍性,寫出的論文類似于工作總結或工作報告。部分選題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理論深度不高,嚴重缺乏理論價值;也有的選題有一定理論價值,然而現實意義不足,導致理論與實際嚴重脫節。大部分學位論文存在創新性不足的問題,千文一面,研究問題的選擇及研究方法或理論的應用缺乏新意,低水平的重復研究較多。(2)研究方案不合理。調研發現,許多研究生不知道如何撰寫立項依據和文獻綜述,不了解現實背景、文獻回顧及述評、問題提出及研究意義之間的邏輯關系,研究方案難以體現出研究問題聚焦的過程。調研還發現,數據導向型的研究方案過多,假設導向型的研究嚴重缺乏。一般而言,研究假設是研究方案的核心,研究方案中應明確提出待驗證的研究假設,研究方案主要圍繞如何提出和驗證研究假設來展開。未明確提出研究假設,導致研究缺乏清晰的思路和系統的分析框架。部分研究生未能深入了解調查研究法、實地調查法、文獻研究法和實驗研究法的適用條件、基本要素和操作步驟,難以選擇出最適合自身研究的方法和技術路線,導致研究方案的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論述過于簡單,甚至出現錯誤。(3)資料收集、整理和分析過程不夠嚴謹。部分研究僅應用哲學思辨的方法,未能對研究中的核心概念進行操作化或未進行定量測量。某些研究選擇或研制測量工具的過程和方法不夠嚴謹,未對測量工具的效度和信度進行科學驗證。部分研究存在研究對象的納入排除標準不明確,抽樣方法不合理,樣本量不足,資料收集和分析方法不規范等問題。有些研究類似于文獻綜述,主要以綜合和歸納別人的研究觀點為主,缺乏基于一手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4)論文撰寫不規范。調研發現,管理類學位論文結構不統一,章節內容的安排過于隨意。許多論文在概念的應用上存在不規范現象,比如未清晰界定研究中的核心概念,概念前后應用不一致,偷換概念等。論文的語言文字表達不符合學術規范,不清楚學術論文和文學作品的區別。部分學生不能正確選擇和應用統計表和統計圖。調研還發現,部分論文存在復制比過高的學術不端問題。
2.《管理研究方法》課程的開設有利于提升管理類研究及論文的質量。(1)有利于管理類研究生規范地開展研究和撰寫論文。通過《管理研究方法》課程學習,學生可以掌握研究問題的選擇、研究方案設計、概念的測量與操作化、研究假設的建立、理論建構、資料收集與整理方法、定性與定量資料分析方法、研究報告的撰寫與評估等環節的基本理論與方法,熟悉管理研究的原理、邏輯策略和科學程序[2]。因此,通過該課程的學習,管理類研究生可以學會規范開展管理類科學研究和撰寫學術論文,科學評價管理類研究成果。(2)有利于提升管理類研究生的科研和創新能力。國家的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了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其中管理創新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管理研究方法》課程的開設對于培養和提高管理類研究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從事管理類科學研究和創新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
二、《管理研究方法》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師的學科背景影響了教學效果。目前,許多高校在開設《管理研究方法》時,通常不分專業,甚至是公共管理、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的研究生一起授課。這三個學科有著顯著差別,在研究方式和方法上存在較大差距。由于學科背景不同,授課老師往往僅關注于自己所在從事的學科領域,對其他管理學科缺乏較為深入的了解。
2.學生的統計學知識基礎較差使得教學工作難以有效開展。作為基礎課程,《管理研究方法》課程往往在研究生的第一學期開設,而該課程的學習過程中需要用到一些統計學理論、方法和統計軟件的基礎知識。然而,由于許多管理類研究生是跨專業考取的,在本科階段沒有系統學過統計學知識和軟件,導致學生學習《管理研究方法》的部分內容較為吃力,比如針對不同測量層次的變量如何正確選擇統計分析方法[3]。
3.傳統的教學和考核方式較為單一。在課程教學中,許多學校仍然采用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過于重視理論教學,與研究生在實際研究中遇到的主要問題結合不夠,未能形成師生良好互動的局面,導致授課質量不高。另外,課程考試主要采取閉卷考試,難以對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水平進行科學和客觀評價[4]。
三、《管理研究方法》課程教學改革的建議
1.組建結構合理的課程教學團隊。應聘請管理類研究經驗豐富、研究成果豐碩的教師擔任主講教師,組建結構合理的課程教學團隊。在注重通用的管理類研究方法和技術的基礎上,要考慮到各學科的差異,應安排一定學時請各學科中研究經驗豐富的教師對其所屬學科所特有的研究方法和技術進行講解。此做法既可以避免授課教師學科背景單一性所帶來的知識面狹隘問題,又可以提高研究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
2.教師將科研與教學工作相結合。為了提高學習效果,任課老師應將教學工作與科研工作相結合。一方面,教師應將自己的科研經歷和體會介紹如何正確選擇和應用各類研究方法。另一方面,還應該認真分析往屆研究生的學位論文,總結學位論文中常見的錯誤和問題,并將其融入到授課內容中,以避免研究生今后再發生同樣的錯誤。
3.預先開設相關基礎課程。為了提高《管理研究方法》課程的授課效果,研究生應掌握一定的《應用統計學》、《統計軟件及應用》的知識和技能。因此,在制定管理類研究生的培養方案時,應優化課程設置,注意各課程之間的邏輯關系,提前開設統計學相關的課程,或引導學生自學相關的基礎知識,使學生具備學習《管理研究方法》的基礎。
4.精選授課內容。授課內容一般按照管理研究的步驟和程序來組織,主要包括選題與文獻綜述,研究設計,測量、操作化與抽樣,研究方式與資料收集方法,定性、定量資料的整理與分析,論文寫作。在此基礎上,應該增加管理研究的基本要素的授課內容,尤其是理論要素。此外,應將選題、概念的操作化和測量及項目計劃書和論文的撰寫作為教學重點進行講授。
5.引入靈活多樣的授課方式。應引入靈活多樣的授課方式:(1)案例教學法。選擇經典的管理研究論文,進行管理研究方法和技術的講解,與學生共同討論如何發現研究問題,如何將一般的現實問題轉化為科學問題。(2)參與式學習法。可嘗試在課程的早期引導學生設計一個研究選題,并貫穿整個課程的始終,主要包括文獻回顧與綜述,調查問卷或量表的設計與評價,調查對象的選擇、抽樣方法及樣本量的確定,資料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的應用。讓學生參與每一個環節,使學生在實踐中了解整個管理研究的各個環節及可能遇到的主要問題及解決對策。(3)文獻評價法。指導研究生查閱國內外的研究成果,對既往研究進行系統總結并給予客觀、中肯的評價,提升文獻綜述和利用文獻法選擇研究問題的能力。
6.構建管理研究方法的實訓平臺。為了學生能在實踐中掌握各類研究方法和技術,應構建完善的管理研究方法實訓平臺。為了更好地掌握調查研究法,可考慮建設由平板電腦與面訪管理系統組成的實訓平臺,通過教室內實訓、室外實踐的方式,使學生掌握問卷設計、結構式訪問和質量控制的知識與技能。配備8~10人圓桌、投影儀、白板、錄音筆等設備,使學生在實訓中掌握專題小組討論、選題小組討論、頭腦風暴法、德爾菲專家咨詢法、個人深入訪談的方法和技術。購置Endnote軟件,使學生在實訓中掌握文獻研究法的應用。通過NVIVO軟件、SPSS等統計分析軟件的應用,使學生掌握各種定性和定量資料的分析方法。
7.改革傳統的課程考核方式。課程考核應打破傳統的閉卷考核模式,比如要求研究生結合自己的研究領域,設計一份管理類研究項目的計劃書,項目技術書的結構和內容參照國家自然基金委的項目申請書,要求將項目計劃書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并進行現場匯報,由授課教師制定評判標準,然后由授課教師和研究生組成評委進行對項目計劃書進行打分。這樣考核的好處是激勵研究生更加積極地投入到研究問題的選擇和項目計劃書的撰寫中,還能讓其他研究生學會如何客觀、公正地評價管理類的科研項目。
參考文獻:
[1]李懷祖.管理研究方法論[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
[2]吳金南.研究生管理研究方法論課程教學探索[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8(3):91-94.
論文摘要:教育評價對教育發展和改革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評價中的應用,如何對教育評價技術有更清楚的認識,使教育評價更加公正、公平、合理,具有重要的意義。教育技術的發展與教育評價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文章將從教育技術的發展歷程來簡要介紹教育評價技術的發展。
引言
教育評價對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育改革的深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診斷功能、導向功能、激勵功能以及調節功能。有人說,教育評價改革已成為當今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瓶頸,但是目前教育評價的改革卻很難取得突破性進展,一方面,是因為這項改革涉及教育教學的各個核心領域,教育評價中諸多問題本質上正是社會矛盾在教育中的轉嫁與具體體現,特別是人才標準、社會價值取向和經濟發展狀況等,都會直接制約教育發展的理念和改革進程;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國基礎教育評價的理論和技術研究相對薄弱,尤其是教育測量和評價技術整體上還處在較低水平。可見教育評價技術在教育評價、教育發展與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
縱觀教育評價技術的發展歷史,其與教育技術的發展是信息相關的,本文主要從教育技術的發展歷程來簡要介紹教育評價技術的發展。
一、相關概念的界定
1.教育評價
“評價是一種價值判斷的活動,是對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程度的判斷。而教育評價是從教育測量活動中逐步發展出來的,是對教育活動滿足社會與個體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斷的活動,是對教育活動現實的(已經取得的)或潛在的(還未取得,但有可能取得的)值做出判斷,以期達到教育價值增值的過程。教育評價往往把教育測量作為它的基礎,“按照教育評價的主體分為個體評價和社會評價,按照教育評價的目的分為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按照教育評價的范圍則分為學生評價、教學評價、課程評價、學校評價、大群體評價、特殊方案與項目的評價以及人事評價”等多個方面。岡而教學評價是一種中觀和微觀的教育評價。
此外,教育評價也不等同于教育測量,但二者有著密切的聯系,教育測量是教育評價的基礎,教育評價是在教育測量的基礎上的深化。
2.教育技術
根據AECT’94教育技術定義:教學技術是為了促進學習,對有關的過程和資源進行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and practice of design,development,utilization,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learning)。AECT’05教育技術定義:教育技術是通過創造、使用和管理合適的技術性的過程和資源,以促進學習和提高績效的研究與符合倫理道德的實踐(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performance by creating, using and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processes and resources)。
3.教育技術中的評價
評價一直是教育技術定義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確定教學和學習是否合格的過程。根據1970年教學技術委員會的第二項定義:“‘教學技術’是一種根據特定目標來設計、實施與評價整個學與教的過程的系統方法,它以對人的學習和傳播的研究為基礎,綜合運用人力、物力資源,以達到更有效的教學的目的。”1994年的定義更是將評價作為教育技術研究的五個范疇中的一個方面,主要是針對學習資源與學習過程的評價,其內容主要包括問題分析、標準參照測量、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教育技術評價又是教育評價的一個子范疇,所以,教育評價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同樣適用于教育技術的評價。
4.教育評價技術
目前尚沒有對教育評價技術有一個權威統一的定義,也有些學者認為教育評價技術與教育評價方法是相同的。《辭海》(1999年版)中規定了技術的定義是在勞動生產方面的經驗、知識和技巧,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英文是technology,art, skill, technique。現在也有很多學者認為技術是科學的其他有組織的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或完成現實任務中的系統運用,包括物化技術和智能技術。
教育評價技術,就是在教育評價的過程中所采用的一些經驗、知識和技巧等。
二、從教育技術的發展到教育評價技術的發展
對于教育技術的發展歷程,人們普遍認同的是關于教育技術的“四次革命論”的提法。最早是英國著名的教育家阿什比(Ashby)在以色列技術學院做題為《教育中的技術學》的演講中說“在漫長的教育史上曾有過四次智力革命”。其主要的內容有以下四點:第一次革命是教育職能由家庭轉移到基督教會或猶太教會;第是采用了書寫作為教育的工具;第三次革命是印刷術的發明;第四次革命是上世紀在教學上開始采用的新技術,如電影、唱片、電視等。
1978年,由原美國駐中國聯絡處印發的小冊子—《美國教育技術》中寫到了四次革命論:第一次革命是教育青年人的責任從家族轉移到專業教師手中;第是采用書寫文字作為與口語同樣重要的教育工具;第三次革命是發明印刷術和普遍運用教科書;第四次革命正在出現,主要是近年來電子學、通信技術及數據處理應用于教育。
以上兩種觀點基本上是一樣的,都是從媒體的發展對教育方式產生的影響進行分類的,是側重于媒體進行劃分的。
教育評價是從教育測量、教育測驗活動中逐步發展出來的。在20世紀30年代才由“教育評價之父”泰勒提出了“教育評價”(educationevaluation)的概念,“從而把教育評價與教育測量區分開來,教育評價學就是在泰勒原理的基礎上誕生并發展起來的”。縱觀教育評價的發展歷程,“其思想源于中國古代教育的考試,孕育于西方教育測量的批判,形成于‘八年研究’的改革實踐”。
教育評價的理論和技術也一直伴隨著教育的發展而發展,本文就主要從教育技術發展的四次革命簡單介紹教育評價技術的發展歷程,并展望教育技術在教育評價中的未來發展趨勢,如表1所示
1.專職教師的出現
第一次革命是專職教師的出現。此時的教育評價技術主要側重于口頭提問和實際操作來評定學生的學業。我國早在西周時代就已經形成了較完備的考試制度。如《禮記·學記》中記載,“比年人學,中年考校”就是典型的實例。而在西方,“古希臘哲學家常采用評論、談話等方式來進行考核,提倡辯論,注重學生的思維訓練。最為有影響力的就是蘇格拉底的研討評價法”,這一方法是指以蘇格拉底“產婆術”教學法為基礎,通過蘇格拉底式的提問和積極參與研討,以實現思想和價值理解擴展的質性評價活動。
2.書寫文字的出現
第是采用書寫文字作為與口語同樣重要的教育工具。文字的出現使筆試成為了主要的教育評價的技術。我國歷代封建王朝為選拔人才,建立了“開科納士”、“分科舉人”的考試制度,歷史上稱之為科舉考試制度。試卷測驗是教育中應用最為廣泛的評價技術,它是根據教育目標,通過編制試題、組成試卷對學生進行測試,引出學生的學習表現,然后按照一定的標準對測試結果加以衡量的一種評價方法。采用試卷測驗作為評價技術只是屬于測量的階段,只是追求評價結果的數量化、客觀化為主要目的。
3.印刷術的發明和教科書的出現
第三次革命是印刷術的發明和教科書的出現。這一階段還是采用筆試的教育評價技術,教育測量和教育測驗仍然是重要的評價技術,但已經不再是唯一的工具了,評價者的任務不僅是要運用一定的測量手段搜集評價信息,還要制定判斷評價的目標與評價標準,運用一定手段進行價值判斷。教育測量和教
育測驗是用數學方法對事物或現象進行描述,是為了取得客觀的數據,客觀性是測驗質量的首要指標。這種教育評價技術從出現到現在仍普遍運用于國內外教育評價中,比較常見的測驗類型有常模參照測驗和標準參照測驗。
(1)常模參照測驗,“指參照常模群體的水平解釋分數的測驗。常模群體可以是一個特別選定的團體,也可以是被測所在群體的本身。參照常模解釋分數,突出反映了被試在常模群體中的相對位置,便于進行比較和選拔,適用于帶有競爭性質的人學考試、競賽以及為相對評價提供信息的各種測驗”。
轉貼于 (2)標準參照測驗,指依據某種特定操作標準可以直接解釋測量結果的測驗。操作標準一般可通過界定個體所應該完成的任務集合或任務領域來確定。“標準參照測驗主要用作鑒定,高中畢業會考、自學考試等就是典型的標準參照測驗。在平時的教學中也經常采用標準參照測驗進行診斷性評價或終結性評價”。
4.電子、通信、網絡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
第四次革命是近年來的電子技術、通信技術以及網絡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由于計算機和其他新型媒體技術的出現,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質的研究方法得到重視,教育評價技術也出現了很多新的方式。例如在英語口語和聽力考試中開始利用錄音機或者語音實驗室等設備來輔助測試,還有伴隨程序教學法出現的計算機輔助評價、契約評價、量規評價、電子檔案袋、情境評價以及目前研究比較熱門的基于績效技術的評價、基于數據挖掘技術的評價。其中幾種評價內容如下。
(1)計算機輔助評價(ComputerAssisted Assessment,簡稱CAA)“指在評價學習者的知識、技能和能力的過程中引人計算機作為工具或手段,它引發了評價內容、方法和形式的深刻變革。從測評的內容和目標分類的角度來劃分,CAA可分為知識測評和技能測評兩大類,它們共同構成能力素質測評的基礎。”把計算機引人教育測試領域進一步激發了人們開發新的測試技術的興趣,這種測試技術不僅利用了計算機的高速數據處理能力,而且還利用了計算機的交互能力,海量數據的即存即取能力,新穎的圖像處理能力,以及控制多媒體環境的能力。隨著目前網絡教育、遠程教育的發展,計算機輔助評價又有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特點等,對教育評價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2)契約評價:“來源于真正意義上的契約或合同。教育技術強調以學為主,以‘任務驅動’和‘問題解決’作為學習和研究活動的主線,為了能夠讓學習在完成任務和解決問題時有一個具體的目標或依據,也為了客觀合理地評價,契約評價這種評價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目前比較常見的是學習契約,也稱為學習合同,“是一種由學習者與指導教師共同協商、設計、實施和評價的關于某一學習主題的書面協議。在學習過程中,這種契約可以不斷修正,它賦予了學習者自主學習的決定權,規定了學習者必須履行的學習義務,為學習者開展自主學習提供了一種基本框架”。它規定了學習者將要學習什么、怎樣學習以及如何檢驗/評價是否達到學習目標。在遠程學習中,將學習契約與信息技術有機結合,將有益于提高評價的效度。
(3)量規(Rubric ):“是一種結構化的定量評價標準,往往是從與評價目標相關的多個方面詳細規定評價指標,具有操作性、準確性高,主觀與客觀相結合的特點。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越來越多學習任務是以非客觀性的方式呈現的,因此,量規的應用逐漸得到重視。在設計量規時,應該注意兩條原則:根據教學目的和學生的學習水平來設計結構分量;根據教學目標的側重點確定各結構分量的權重。目前所提倡的以學習者為中心,基于任務驅動、項目學習或問題求解的學習活動,“其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通常是以研究報告、學習反思、調查報告、研究論文等形式呈現,這種學習績效評價所要求的評價方法/工具不但要關注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習過程。量規是一種適用于評價這種類型學習績效的方法//I具”。
(4)檔案袋(Portfolio):也稱為成長檔案袋,“是按照一定目的收集的反映學生學習過程以及最終產品的一整套材料,對學生進行客觀的、綜合的評價”。其使用在客觀上有助于促進個人的發展,學生也能在自我評價中逐漸變得更加積極。評價包可包括各種形式的學習材料,如作業、錄像帶、書面文章、圖畫、成績單、調查報告、教師的評語等。檔案袋在計算機出現以前就存在于教育評價中,只是由于信息量大,存儲資料費時費力,并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電子檔案袋出現以后就解決了以上問題,可以更好地發揮其評價的作用。
(5)績效評價:“學生個人或小組針對某一主題,獨立完成任務,并以PPT文檔、電子作業、網頁、解決方案、研究報告等方式來展示績效,已經成為一種得到認可的學習形式。績效評價涉及學生創造成果或完成所要求任務的過程。績效評價需要一整套輔助工作,如學生作業的觀察、展示、陳述、訪問、學生生成的計劃、模仿以及角色扮演等。為了績效的真實性,它們應與真實世界或該世界的某些方面保持聯系,即使不是真實的任務,也應該是有意義的任務,不能是對知識的回憶。好的績效評價反映了真實世界的復雜性并同時對許多方面進行測量。在績效評價中,學生有機會展示廣泛的才能,任務的完成使學生有可能起到類似真實世界場景中所期望的角色。通過績效評估,學生意識到學習不僅僅是記憶的練習,而且是發展既有具體訓練的深度又能適應所學領域的復雜性的一種感悟。
(6)數據挖掘(Data Mining):就是“從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聲的、模糊的、隨機的數據中,提取隱含在其中的、人們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潛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識的過程”。數據挖掘有時也稱為“數據庫中的知識發現”(Knowledge Discovery inDatabase , KDD ),還有很多和這一術語相近似的術語,如數據分析、數據融合以及決策支持等。它涉及對數據庫中的大量數據進行抽取、轉換、分析以及模型化處理,從中提取輔助決策的關鍵性數據。通過數據挖掘,可以幫助決策者尋找規律,發現被忽略的要素,預測趨勢,從而進行決策。在教育評價中,收集到的教育信息數據量較大,而且存在一些特殊的數據,利用數據挖掘技術可以深人挖掘這些數據,消除冗余數據和沒有價值的數據,對評價主體進行多指標、多主體、全過程、全方位的整體綜合評價,使教育評價更加公平、公正、合理
三、發展趨勢和問題
關鍵詞:學位論文;研究生;選題;體育教育訓練學
中圖分類號:G81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612(2006)04―0519―03
研究生的畢業論文,是其在校學習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研究生教育的關鍵環節。論文的選題是研究的起點,其方向、研究領域、研究的深度和水平,對于是否具有應用性,能否指導實踐具有重大意義。自1960年我國開始自己培養研究生起發展到現在,研究生的培養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規模,人數不斷增多,研究領域不斷拓寬。但由于各高校對研究生論文題目沒有統一的分析,致使研究生在選題時重復選題不斷增多。本文對1982―2003年我國部分體育校、院系碩士研究生的996篇學位論文的選題進行了統計分析和研究,試圖從整體上對我國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選題情況、研究方法的運用和研究水平進行分析,從而較客觀地反映和總結我國體育教育訓練學方向學位論文選題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以期為今后我國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方向研究生的培養和選題提供依據和參考。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北京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等全國體育校、院(系)1982―2003年的體育教育訓練學的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996篇。
1.2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文獻資料法、數理統計法、邏輯推理、分類、歸納、演繹等方法。
2 結果與分析
2.1 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研究生論文年代分布 從統計的歷年學位論文的數量可以看出,自1982年到2003年我國所培養的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分布和研究生培養規模的變化(表1)。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各方向的論文數量不均衡,田徑運動是體育運動中的大項,在我國開展的較為普及,其研究生論文數量居各專項的首位;籃球作為普及性、娛樂性較強的集體項目,學生論文研究也較多,數量居第二位;體操專業論文數量位居第三,其涵蓋了健美操、競技體操、藝術體操等研究方向,大眾健身運動的發展對于體操運動的普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對來說,我國的水上與冰雪運動的科研論文數量較少,研究生論文中涉及冰雪運動中的更是不多見。在近20年中,與冰雪運動相關的研究生論文選題僅有16篇,可能是由于該運動具有地域特點,對場地、氣候等有特殊的要求,在我國開展尚不普遍的原因。
從柱狀圖(圖2)顯示出,以每四年作為一個時間階段,其中以2001―2003年這一階段的研究生學位論文數量為最多,其次為1986―1989年時間段,以1998―2000年時間段為最少,2000―2003年三年時間培養的研究生數量超過了1998―2000年時間段,顯示出我國研究生培養力度的不斷增大。
近20年來,我國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不同研究方向學位論文的數量均呈現波浪式變化的發展趨勢,從總體上來看都呈上升趨勢(圖3)。說明我國體育教育訓練學各個方向的研究數量均呈現上升勢態。
2.2 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研究生論文研究對象的選擇 研究生論文所選擇的研究對象,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研究成果的價值、可信程度和可推廣程度。體育教育訓練學研究生論文大部分著眼于競技體育,對運動員開展的研究題目數量遠遠高于普通人。所統計的近20年來的體育教育訓練學的學位論文,多以體育院校的運動員為研究對象,而以運動水平相對較高、具有更高應用價值的國內外優秀運動員的研究較少。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研究生的實驗條件有限,經費較少,很少有機會能直接接觸國內外的優秀運動員進行直接研究。相信隨著更多國際賽事在我國的舉行和我國更多地參與國際大賽,研究生論文研究對象的選擇將會逐漸具有更強的代表性。
在所統計分析的這些研究生論文中,針對普通人開展的研究較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人群也會愈加重視體育鍛煉的效果,群眾體育也將成為體育事業中的一大發展領域。如何適應全民健身計劃的要求,針對廣大群眾,大力推廣體育運動,也是我們未來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應納入具體的日程之中。
2.3 體育教育訓練學研究生論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及特點
統計發現體育教育訓練學研究生論文中大部分研究中能夠做到選用兩種以上的研究方法。如上表所示,在研究生學位論文的研究中,使用較多的方法為調查訪問、文獻資料等,多屬定性研究。
測量評價法在進行訓練、恢復和技術診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可以做到客觀、定量分析,但由于測試儀器的配備限制和實施過程中的一些難度,故在學生論文研究中采用定量研究相對較少。
值得一提的是:多數研究采用了數理統計法,這表明研究者在綜合研究中力圖更科學定量地描述研究成果,揭示各變量之間地數量關系,也反映了我國體育科研在方法學上的一大進步。一些專業統計學理論和方法在體育教育訓練學各領域研究中的應用可以為體育科學研究提供方法學的支持。
增加實驗法等實證性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體育科研成果的質量以及可靠性和準確性。雖然目前測量評價及高新技術的科研方法被利用的仍然比較少,但已呈現出逐年增加的良好趨勢。
2.4 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務研究方向學位論文選題方向及其特點 在近20年的發展過程中,研究生論文選題領域逐步擴大,呈現出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等特點。從學位論文的選題分布來看,各專業的研究方向科研選題格局已趨于穩定。選取教學理論與方法、訓練與比賽及運動心理方面的課題占50%以上(表3)。表明大多數研究者在選題時會選取和自己專業特長貼近、接觸相對較多,相對具有較好研究條件,符合自身知識結構的課題。
在涉及到其他學科的研究中,經研究發現,與運動心理相結合的論文呈現增加趨勢。在運動訓練過程中,運動員要承受巨大的訓練量,承受疲勞、艱苦、單調、枯燥等方面的心理負擔,又要克服學習某種技術或動作時產生的恐懼、緊張情緒,還要克服心理素質方面不利因素,為比賽提供可靠的心理保證,更要在特定的時間和場地表現出其動作的高、新、難、和其流暢性和完整性,所有這些只有通過心理訓練才能實現。所以,在體育教育訓練學的碩士論文選題中對心理學的研究保持在10%左右。對心理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運動員個性特征的研究上,因為具有良好個性特征的運動員競技能力能保持在較高水平上。此外,對運動員智能、認知和反應也進行了一定數量的研究。
在體操和田徑運動中,與運動人體科學方向相結合的研究數量較多,且主要集中于運動技術的生物力學分析,其百分
比達到40%左右。完成高質量的動作,必須對其動作技術進行深刻、全面的研究與分析。在現代競技體操動作技術分析中,結合運動生物力學等方面的理論和定律,運用多種先進的科學儀器,對動作作出有價值、精確的分析,能使運動員更快的掌握技術動作和進行技術動作的創新。此外,對于生理生化指標的應用及運動損傷等方面的研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這表明對運動技術的分析診斷,生理生化指標的測試等進行多學科綜合研究已成為研究的一中普遍趨勢。
在與冰雪運動相關的14篇研究生論文中,關于動作技術的生物力學分析有9篇,約占64.28%。這在體現了動作技術重要性的同時,也提示我們冰雪運動研究不僅數量較少,其研究涉及的領域也過于狹小,一些對于訓練監控至關重要的生理生化指標的應用研究較少,涉及到運動損傷的研究也顯不足,關于心理等方面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在各項運動技術中對于深層次的理論、社會學問題、體育產業、后備人才的培養以及引進高科技探討運動規律的課題較少,這些現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學位論文的質量。
2.5 存在的主要問題
2.5.1 選題方向 從總體上講,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研究生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科研選題格局,基本上能與教學和訓練時間緊密結合。但在研究的內容上、方法學的運用上、研究的視角等方面仍缺乏創新,對于一些急需的前瞻性理論研究相對薄弱。同時,選題中還存在題目過于寬泛,研究內容的內涵過大、研究重點不突出的現象。
2.5.2 研究水平 1)論文的研究水平不均衡。研究成果總體水平不高,參差不齊。主要體現在部分論文的研究結果實用性不強,研究結果難以轉化。
2)重復性研究較多。這一狀況,一方面反映出目前我國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的研究生知識面狹窄,掌握某些新學科知識不夠,難以深入去探索某些深層次問題。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研究生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理論脫離實際。體育教育訓練學研究生不敢涉足體育運動的訓練和比賽的前沿性問題研究。這一狀況也反映出我們研究生的培養工作中的不足。
3)一些論文在探究內容、方法上、觀點上沒有突破,“小題大做”者有之,“無病”者有之,對很簡單的問題“故弄玄虛”者也有之,缺乏創新性思維是難以達到更高水平的關鍵所在。
2.5.3 論文的研究方法 從學位論文所采用的科研方法分析中不難看出,目前所采用的方法主要集中于文獻資料法,調查統計法等,一些前沿的科研方法應用較少。
1)以調查訪問為主要研究方法的論文比重過大。運用這種方法的論文大都以對專家調查的意見作為科學依據。而在使用中往往忽略對專家的知識結構、研究方向與特長的了解,僅以對專家意見的統計分析作為科學論據,必然帶有許多主觀片面性。
2)采用調查法作為主要研究方法的課題,由于疏于對問卷信、效度的質量控制及填寫問卷調查對象的認真程度的控制,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材料的科學性、真實性和可靠性。
3)研究問題采用多學科、多層面、多角度、研究較為深入的選題較少;定量研究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選題較少;教學和訓練的實驗性研究少;方法學上有所創新的研究選題較少。
4)統計方法的應用有誤,在很多論文中,較普遍地運用統計方法進行定量分析,但有不少論文卻忽略了各種統計方法的適用條件,簡單套用,從而影響了結論的可靠性和科學性。同時,在對統計結果解釋時,往往又脫離專業知識經驗,使結論絕對化,甚至得出錯誤結論。
3 結論與建議
1)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研究生論文選題較廣泛,以體育院校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的論文居多,結合體育實踐,教學和訓練的實驗性研究較少。
2)從研究領域看,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研究生論文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科研選題格局,基本上集中在對體育教學與體育訓練的各種現象與矛盾的研究上,對國外的訓練、比賽、教學中的問題也有涉及。
3)在研究方法的選擇上,體育教育訓練學研究生普遍選用調查訪問、文獻資料、對比分析和數理統計等方法,但采用前沿科學技術、多學科、多角度的綜合性研究較少,研究方法尚需進一步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