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4 09:24:4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育論述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 從論文選題上看
(一)選題的范圍具有以下特點:
1.選題基本上是立足于對音樂素質教育的認識和實踐方面。字面上出現“素質”二字的文章就有3篇,即《素質教育――面向21世紀的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教育改革》、《對中學生大面積音樂素質測試的思考與實踐》、《談音樂教學體現素質教育的策略》。其它文章雖標題中未出現“素質”二字,但其內容亦是圍繞音樂教育的某一領域該如何貫徹素質教育來闡明自己的觀點。
2.以“……實踐與思考”冠名的文章居多。如《鋼琴集體課的教學實踐與思考》、《高師??埔魳方虒W改革的實踐與思考》、《對中學生大面積音樂素質測試的思考與實踐》、《器樂教學的實驗與研究》等。另外,標題中含“美”字的文章也不少,如《音樂教學審美功效研究》、《音樂教學要善于創造美》、《構筑音樂與心靈之間美的橋梁――淺談小學音樂教學與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等。
(二)選題的意義及原則:
這些論文選題都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都是圍繞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幼兒、中小學、高師音樂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論述。同時,選題很有新意,體現為:善于從實踐中挖掘音樂教學的基本規律;以音樂教育審美為核心,以育人為本;從心理學、教育學、美學、哲學等范疇加以研究,認真總結教學經驗;凸顯了音樂教育論文的基本特點――強調論文的科學性、學術性、創造性、理論性等。
二、從論文類型上看
大多屬于問題性論文。當然,亦有綜述性論文,如《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探析》;亦有爭鳴性論文,如《關于音樂教育的幾個認識問題》;亦有調查、實踐性論文,如《器樂教學的實踐與研究》。此外,還有兼具問題性、爭鳴性論文,如《鋼琴集體課的教學實踐與思考》。
三、從論文寫作質量上看
雖然獲獎作品數量不少,但這些獲獎作品也良莠不齊,其中相比優秀的篇目,也不乏缺陷。下面就獲獎的部分優秀論文作一些評析。
1、《素質教育――面向21世紀的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教育改革》(作者:馬達、陳雅先)
文章論點鮮明,作者著眼于全球人才素質的視角,著眼于教育大系統的氣候,抓住了高師音樂教育改革的關鍵,提出了具有深刻實際意義的見解。而后,從三個分論點來論證中心論點的正確性。
論據具有真實性、典型性、新穎性等特點。如,在論述第一個分論點的過程中運用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教育報告――《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以及現代教育觀、學習觀和心理學的理論作為理論論據;在論述第二個分論點時,運用了國家教委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音樂教學大綱》中的有關規定作為理論論據;在論述第三個分論點時,運用了教育心理學、美學等有關理論作為理論論據。全文還大量運用了事實論據,這些論據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值得一提的是文中論據的新穎性。如,“智力是一種適應力”,“維持型學習”變為“創造型學習”,“與其說是練習動作,不如說是練習腦,即練腦對動作的控制”,“美育還應包括自然美和社會美的教育內容”等等。
論證主要采用例證法、引證法、因果論證法、對比論證法,且常將幾種論證法交織在一起使用,以增強文章的論證效力。如,在論證“學會學習――提高科學文化素質的關鍵”這一分論點的過程中,就綜合運用了四種論證方法。同時,作者對第三分論點的論述顯得非常巧妙,即在論述第三分論點行文的第二段材料上,其論據看似游離,而在結尾一段又“班師回朝”到高師音樂教育的視角上,由此可見,前面乃后面之鋪墊。
本文是按并列式結構來構思寫作的。從一定意義上講,亦可以看作在并列式的基礎上兼具有先后邏輯式的關系(或者說承接關系)。即首先是要學習(學會自我學習),然后是鍛煉實踐能力(自我實踐能力),最后,才能更好地培養素質。
本文從選題原則上說有三個方面。一是理論方面,本文在音樂教育哲學理論方面進行探究,對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教育改革具有指導意義。二是選題原則與作者長期從事高師音樂教學工作所具備的主觀條件之間具有一定的因果關系(即與作者占有比較豐富、翔實、生動、典型的資料有一定的關聯),因而具有可行性。三是作者創造性地概括出素質教育背景下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應具備的三種能力: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審美能力,這便于讀者理解學生應具備的三種素質:文化素質、教師素質、審美素質,因而選題還具有創新性、哲理性原則。
總之,本文具有規范性、實用性、創新性、哲理性等特點。
2、《音樂教學審美功效研究》(作者:金亞文)
本文中心論點明確,意義深刻,行文規范,構思精巧,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其“物”主要是指作者善于發展、踐行前人的理論和實踐,文章多處運用教學過程中生動典型的實例;其“理”主要是綜合運用了當代美學、心理學,尤其是教育美學、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不僅挖掘出其在音樂教學中的審美功效,而且亦使其在文章中產生審美功效。同時,還體現在對審美功效理論的研究上。本文的成功之處還在于將抽象的理論化為具體的事例(將理論細化),將深奧的理論化為淺顯的道理(將理論通俗化),用語恰當,娓娓動聽(將理論美化)。這就是如前所說的在文章中產生審美功效,令人信服。
3、《談音樂教學體現素質教育的策略》(作者:馬勝利)
⑴從論述的外觀上看,本文體現了章法的合理性。如開頭第一自然段便拋出了中心論點:“素質教育的本質,在教學過程中的內部,而不在其外部?!?接著,在第二自然段對什么是人的素質下了一個較為科學的定義,從自然和科學的角度,從影響人的行為、意識、品格等方面揭示人的素質特征,進而闡明素質教育的本質特征。隨后,作者圍繞它共談了音樂教學體現素質教育的五個策略,即五個分論點:一是體現在教學審美上;二是體現在多角色多維度等因素上;三是體現在教學內容上;四是體現在教學形式上;五是體現在教學時空上。同時,在論述上結合運用了例證法、引證法、反駁論證法、因果論證法等進行論證,使論證嚴密而靈活。
⑵從論述的內核上看,本文彰顯了內容的科學性。如其中運用了教育家奧蘇泊爾的研究發現來支撐分論點三,并以巴班斯基的教學最優化理論和綜合擬定教學目標的建設為論據,對分論點三進一步展開論證,如此滲透了許多音樂教育學的理論,亦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另,文章中尚有用詞不妥,如“挑撥”一詞應改為“激發”,因“挑撥”一詞的色彩是貶義,用在這不妥,用中性詞“激發”更貼切。(見《第一、二屆全國音樂教育獲獎論文精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年版,第96頁第4行)
此外,其它相對一般的一等獎文章中還存在寫作上的基本問題:⒈論點上的問題。如《器樂教學的實驗與研究》(作者:孫智玲)一文,稍加結合我國國情和音樂教學的具體情況進行思考,便會讓人覺得有些言過其實。⒉論據、論證上的問題。如《加強音樂欣賞教學中的認知教育》(作者:馮效剛、周曉梅)一文,文章論據多且雜,未能很好地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論述。其實,這一課題的寫作應該圍繞兩個方面來進行:第一,為什么要加強認知教育,即把認知教育的重要作用講清楚;第二,提出怎樣在音樂欣賞教學實踐中加強認知教育,擺出一、二、三等具體做法即可。這樣,文章脈絡會更清楚,材料更集中,對中心論點也更能發揮有力的支撐作用。寫音樂教育類的文章,占據材料固然重要,但怎么去提煉有用的材料則更為重要。⒊文章表述上的問題。如《幼兒園音樂欣賞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踐》(作者:許卓婭)一文存在的問題有:⑴用語不夠簡練,有多余的文字雜糅其中;(見第5頁)⑵用語不夠具體,如第6頁的第3行中的“形式上”,這里的“形式”指的是旋律的形式、節奏形式,還是演唱形式?作者沒有指明;⑶有些地方論述過于抽象,如第5頁的兒童“可感性”,應該舉例說明哪些是具有可感性特征的作品。
結語
綜上評析,筆者認為,在這些獲一等獎的音樂教育論文中,水平好的皆具備以下特點:
⒈在選題上下工夫,尤其要考慮選題是否對音樂教育實踐有指導意義。倘若只想在音樂教育這塊藝術園里擺弄花草,則難以寫出好文章。
⒉善于借鑒其它學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如馬達、金亞文、馬勝利等人的文中處處滲透了教育哲學、教育美學、教育心理學等學問,豐富了對音樂教育學理論和實踐的研究,這亦是他們的成功之處。
⒊準確把握論文所要闡明的中心論點,分析獨到,有創見,能挖掘出問題所蘊涵的哲理。
⒋力求發散性思維與邏輯思辯能力的統一。
⒌講究行文規范、嚴謹并富有文采。
教育科研論文,簡稱教育論文,它是用來進行教育科學研究描述教育科學研究成果的文章。教育論文是學術研究的結晶,而不是一般的“收獲體會”,教育論文應有學術性,所以它是學術論文。
理解教育論文可以從兩點來把握:教育論文是探討問題、進行教育研究的一種手段,教育論文是描述科研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它的作用既表現于學術價值也表現于實踐價值,既表現于社會價值也表現于個人價值。具體來說有以下方面:
(1)通過科研論文向社會表達對所研究的教育現象的深思熟慮的觀點、意見,啟發人們關注與努力解決有關教育問題的熱情與智慧。
(2)通過科研論文與他人交流學術見解,互相爭鳴研討,促進教育學術領域的繁榮與以個人學術水平的提高。
(3)通過科研論文撰寫過程本身,提高研究者本人的綜合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這對于研究者提高整體的教育、教學能力是極其有用的。
教育論文應較系統和專門地討論與研究教育科學領域中某種現象或問題,思考和動筆都是從科學研究這個目的出發的,比一般論說文更富理論色彩和專門性。它涉及的范圍較廣,在教育科學這個遼闊的領域中,站在一定的理論高度觀察和分析有重要價值的現象和問題。它不象一般論說文那樣,可以就具體事件議論得失,評定是非。它的生命力及其價值,是在于科學研究的新成果,內容上的創新意義。它比一般論說文更強調新意(即新見解、新成果、新思想)。它主要有如下特點:
1.學術性
教育論文是學術成果的載體,是學術研究所形成的產品。它側重于對教育現象進行抽象地、概括地敘述或論證,其內容是系統性的、專門化的、因而,這種文體必然具有很強的學術性。它不是教育現象的外部直觀形態和過程,而是教育發展的內在本質和發展變化的規律。它具有深思熟慮的學術見解,但又不是偶感式的雜談或社會性議論。教育論文中,某一教育現象也不象“經驗”那樣完整、具體、形象地反映著,而是按照思維的認識規律被解剖、抽象地反映著。它致力于表現教育的本質,揭示教育的規律性。它與教育、教學經驗文章相比較,它是理論的。雖然它要取材于某一具體教育、教學活動,但不敘述其細節,只是經過提煉,“抽象地反映”并上升為理論,寫成論文。教育論文如果沒有學術性也就失去了教育論文的資格。所以,學術性是教育論文最起碼的條件。
2.科學性
教育科研的任務是要揭示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探求客觀真理,建立和豐富教育理論,使之成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指南。這就要求作者對傳統的教育思想、內容、方法,對引進的教育理論、經驗,都要采取“一分為二”的科學分析態度,都要尊重客觀事實,不能帶個人偏見,不能主觀臆斷或憑空說教。在立論上,應實際出發,從中引出切合實際的結論,即必須以《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為指導思想,論點的提出必須以切實、準確、真實的科學依據為前提;論據,要求要在周密的觀察、調查、實驗的基礎上,盡可能多地占有材料,以最充分、典型、新穎、確實有力的材料(理論材料和事實材料)作為立論的依據;論證上,應是系統的、完整的、首尾一貫的,是經過周密思考,嚴謹而富有邏輯效果的論證。它包含在內容上的充實、成熟、先進、可行;表述上的準確、明白、全面,無懈可擊,如果失去了科學性,也就不成其為教育論文。所以,我們說科學性論文的生命。
2.創造性
教育論文要求作者要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敢于革新陳腐的教育思想、內容和方法,有創新意義。能在對教育領域的現象進行觀察、調查、分析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別人沒有發現或沒有涉及的新問題;能對別人研究過的問題采取新的角度或方法,提出具有理論意義或實用價值的新觀點或新結論;能在綜合前人研究結果(或經驗)的基礎上加工提煉,開掘新意;能在別人爭論的課題中或出現分歧的問題上進行比較分析,在弄清彼此的分歧爭鳴點的基礎上,做出與已有結論不同的結論;能用新鮮的材料(事例、數據、史實、觀察所得)來證明已證明過的問題,探索新意向;能運用中外教育領域里的最新信息資料、情報,以及教育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經驗理論、概念,增強教育論文的時代色彩或現代化意識,從而提出新思想、新觀念、新理論、新設想,探索新體系、新方法,開辟出新的改革之路,推動教育發展的新進程。所以,創造性是衡量教育論文價值大小和水平高低的主要標準。如果教育工作者沒有獨特的真知灼見,沒有創新,只有繼承,那么,教育改革也就難于深化。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也就是一句空話。
4.理論性
教育論文的理論性是指論文的理論色彩,即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科學觀點和有關的政策、法規,以及教育科學理論為指導,分析研究教育現象和問題,形成有理論高度的論文。在具體表達科研成果上,要符合教育規律、教育原則的新要求;要從具體事物出發,把感性的東西,上升到理論高度來分析,做出科學的結論,做到以理服人;要在教育領域的現象和問題的探討論論證和表述的過程中,運用現代教育學、教育心理學、學校教育管理學和專家對教育的論述以及專業性名詞術語、理論概念,并溶化或融合為論文的內容,使論文具有較濃的理論色彩。所以,理論性是教育論文深度的標志。但一定要深入淺出地表述復雜的科學道理;要用通俗簡明、生動形象的語言讓讀者感到平易能讀,平實易懂,使論文發揮交流、傳播、推廣科研成果的作用,進而轉化為社會生產力。
5.探索性
探索就是對尚未解決的問題,以新的觀點進行探討、尋找、搜索、求取,找到改革的突破口。沒有探索,也就沒有科研成果。因此,探索性是貫穿教育論文始終的一條紅線。即在撰寫教育論文中,對教育科研中涉及比較復雜的現象和問題,要進行多方面的思考,多層次的比較,并進行認真分析,反復研究,才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和措施或意見和辦法;要以《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黨的教育方針為客觀指導,根據傳統教育的經驗教訓和當前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探索教育領域里我們還未明白還未掌握的教育教學規律,探索未來的教育教學到底是什么樣子,應當怎樣實現新的目標。此外,針對現實工作中暴露出來的實際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并總結研究成果,這本身就是探索性工作;而正確地尋找改革的突破口,尋找論證的新角度、新方法,尋找的過程,就是探索的過程。教育論文應體現出作者的探索個性(特點),探索個性越鮮明,論文越有創造成果。所以,探索是科研的前提,也是撰寫論文的前提。
6.實用性
論文關鍵詞:多媒體技術,小學英語教學應用價值
小學英語教學,是通過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活動,對學生進行基本的聽、說、讀、寫訓練,使學生打好語音、語調基礎,掌握一定的詞匯和最基本的語法知識,培養學生基本的日常會話能力以及拼讀、拼寫能力。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使他們喜歡英語并善于運用英語,為學生之后繼續學習英語奠定初步基礎。
多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對我們的社會已經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人們的行動、生活、思維方式都已隨著這一新興技術的產生和發展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同時也引起教育領域的深刻變革。在教學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并不斷發展的今天教育論文,多媒體輔助教學改變了由粉筆、課本與老師口述所構成的傳統英語教學模式,在英語教學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龍源期刊。
一、小學英語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內涵
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即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或簡稱多媒體技術,對文本(text)、圖形(graph)、靜止圖像(still image)、聲音(audio)、動畫(animation)和視頻(video)等信息具有集成處理的能力,是在計算機平臺上對信息載體,包括圖形圖像、音頻、視頻、文字的收集、加工、處理和再現,使信息表達更具綜合性和表現力,可以充分調動參與者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為學習者進行知識學習提供一個全方位英語學習的交互環境。
多媒體教學正是利用了多媒體技術容量大、全兼容和交互性強等特點,將各種教學信息以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的形式展示給學生,能夠較好地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并調動其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同時,能夠提高教學的趣味性,增強課堂教學的密度,提升教學質量。多媒體英語教室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借助它能為學生提供一個全方位、個性化的英語學習環境,并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同時接受刺激,這必將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同時,多媒體技術把抽象的教學內容賦予形聲兼具教育論文,生動活潑的表現形式,教學活動變得情景交融,不僅增強了學生的感知力,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且對英語的認知和表達也更加準確。
二、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一)多媒體輔助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運用多媒體技術對文本、聲音、圖像、動畫等綜合處理能力及其強大交互式特點,編制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將抽象枯燥的學習內容轉變成形象有趣、視聽兼容的動感內容,能創造一個圖文并茂、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多媒體教學中栩栩如生的圖片,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輕松歡快的歌曲、chant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并為新課教學做好鋪墊,加深學生的印象;精心設計的Flash游戲對于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復習鞏固新知識起到了積極作用,可謂“一舉多得”。
(二)多媒體輔助教學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
一個生動的教學過程通過多媒體表現出來,勝過教師“一言堂”的授課方式。多媒體能夠形象地突出課程的教學重點,使學生的學習任務變得明了,教師的教學變得更加簡練,課堂教學變得高效。老師們都有這樣的同感教育論文,有的老師表示: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聽”來的忘得快,“看”來的忘得慢,“聽說看做”結合起來的記得牢。多媒體通過學生視覺與聽覺雙重刺激,加快了學生對英語知識的認知理解和綜合運用,增強了學生運用英語的意識,從而提高了教學效率龍源期刊。
(三)多媒體輔助教學有利于多元化教學
傳統課堂教學由于受時空的限制和評價標準的制約,學生往往局限于課本或教師的教學思維框架之中,思維的發展與突破被遏制?,F代的多媒體課堂打破傳統以“教師主動說學生被動聽”的課堂模式,課堂的重心轉移到“學生學”,成功發揮了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教學安排以“更有效地激發學生智慧,達到讓學生自主學習”為目標。由于網絡資源的共享性和無限性等特點,可以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學習空間。由于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和體驗都是不同的,所以對于知識的掌握和學習經驗的積累也是多元化的,而多媒體課堂恰恰可以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學習空間,有助于多元化教學和學生的多元化發展。
(四)多媒體輔助教學有利于學生口語的交際練習
當今社會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多媒體輔助教學的一大優勢就是高效快捷地幫助教師傳遞大量教學信息,讓學生有空間進行語言實踐教育論文,有利于提高學生真正運用英語的能力。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考慮從教學目的出發,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編排和認真篩選,力爭從有限的教學時間中合理地壓縮出時間供學生開展口語練習,讓學生領會到英語學習并非枯燥無味的任務,而是一種樂在其中的有趣活動,真正做到寓教于樂,切實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五)多媒體英語教學有助于教與學的互動反饋
學生借助多媒體技術在學習中可以及時將意見反饋給老師,教師則可以根據學生的合理意見適時調整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的良性互動。同時,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和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和學習進度,使學生在'學中樂,樂中學'。
三、多媒體技術給英語教師的啟示
多媒體技術已在學校教育得到廣泛應用,教師的“教書匠”功能正在降低,教師的課堂引導角色越來越凸顯,教師課堂教學的一部分工作也已被多媒體所代替。然而,即使有最先進的多媒體教學工具,教師在英語課堂上的作用仍是計算機無法替代的龍源期刊。多媒體只是一種教學輔助工具和手段,教師們應謹記任何時候都是為了教學而使用多媒體工具,而不是為了使用多媒體工具而教學。因此教育論文,多媒體的使用取決于教師,教師應懂得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需求把多媒體技術與傳統教學方式有機結合起來。
總之,我們對多媒體要有正確的認識并加以合理使用。既要看到其長處,充分發揮其優勢,全面服務于教學;又要了解其缺點,合理適度的運用,切勿盲目依賴多媒體技術。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每位老師應該不斷探索,合理運用好多媒體教學手段,努力將多媒體技術與傳統英語教學相結合,為學生創造繽紛多彩的學習情境,使小學英語課堂真正達到最優化,進而使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得以最大限度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徐丹,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優化小學英語課堂教學,2002.3.31[2]曹金鑫、李小君,多媒體課件制作的誤區及其對策
[3]黃凱艷,多媒體技術與英語教學,2002.3.29
[4]劉露多媒體英語教學的優勢和弊端,2002.4.1
在現代學制建立后,培養學生作文能力、提高學生作文素養隨之成為語文課程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成為各類考試與社會公眾所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但由于受古代視寫作為圣賢“立言”方式之神圣感與寫作本身所涉及到眾多復雜因素的共同影響,學生不敢寫、不愿寫、不能寫的情況普遍存在著。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雖復雜多樣,但不正確的寫作動機與不明確的寫作意圖,卻是影響學生寫作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代語文教育大家張志公先生從個體學習與生活、綜合能力的發展與提高、展現才華與證明自我價值等“需要”的視角,全面具體地論述了為什么要學習寫作這一課程的認識與實踐問題,這對提高師生的作文認識水平、端正作文的寫作動機、提高寫作主動性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寫作是個體適應學習與生活的客觀需要
在語文課程實踐中,許多人都把作文看做是:課程標準與語文教材有作文教學設計,語文教師就得對學生有寫作要求;而教師有寫作要求,學生就得有寫作行動。實際上,這一認識沒有把課程看做是文化選擇與社會進步、個體發展的必需,更沒有把作文視為個體適應學習、生活客觀需要的必需。就是說,語文課程標準與語文教材之所以要規定對學生進行寫作訓練并以此提高其寫作能力與寫作素養,是由于這一能力和素養與學生的學習實踐、現實生活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并是促進學習實踐、應對現實生活的一種必需行為。或者說,學生學習寫作的客觀必要性與學習語文課程的客觀必要性是基本一致的:學習語文,是個體為適應學習、生活之需要;學習寫作,也是個體為了適應學習、生活之需要。
正是在此認識基礎上,張志公先生認為:“為什么寫?答案很簡單:因為要用。生活里需要書;念書作學問,需要寫;作任何工作都需要寫;抒發點思想感情想影響別人,需要寫;搞科學研究,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需要寫。所以,只要不是文盲,人人都得有一支筆?!盵1]“只要不是文盲,人人都得有一支筆”的論斷說明:個體在學習中要系統全面掌握各科知識,這離不開寫;個體在生活中要及時傳遞信息、溝通情況、相互協調,也離不開寫;個體在工作中要及時了解問題、準確反映情況、正確提出建議、有效推動工作,更離不開寫;個體在科學研究中要把對事物的發現、研究的成果展現給社會公眾,自然也離不開寫。這就是,“只要不是文盲,人人都得有一支筆”。根據張志公先生對“為什么寫”這一具有根本性問題的回答,我們自然就可得出:“為什么要寫作?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就如同問我們為什么要吃飯一樣。在現代社會,寫作是對人的基本能力的要求,不會寫、不常寫、不善寫的人,其生存發展會受到很大影響?!盵2]在論述寫作是個體適應學習、生活客觀需要的基礎上,張志公先生還指出,人們運用語言(無論是口頭語言還是書面語言)目的不外兩大類:“一類是為處理具體的實際問題的,是要辦事情的;一類是用語言作工具搞點藝術,去感染聽者或讀者,使人受到熏陶,在思想、感情、情操等各方面受到影響?!郧耙活惸康亩鴮?,形成了多種的應用性文體;以后一類目的而寫,形成了多種的文學性文體?!盵3]在教育普及程度大為提高、資訊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下,每一個個體隨時隨地都會以書面語言來“處理具體的實際問題”,這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同時,部分個體還會以書面語來“搞點藝術”以表達情感,這已經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如此看來,個體要接受教育、傳遞信息、彼此配合、抒感、表達思想,就要學習寫作。因此在張志公先生看來,之所以要學習寫作是個體實際學習之所需,也是個體實際生活之所需,更是個體實際工作之所需。
二、寫作是個體提高分析與綜合等能力的客觀需要
一些學生(公眾)常把作文視為升學、提職、成名等的“實用工具”,把寫作與考試升學、升職簡單對應起來,沒有看到寫作對寫作者自身能力素質所產生的多方面的巨大能動作用。張志公先生則認為以語言為基本工具來表述觀點、描述事實、說明事物、陳述情況、抒感的作文訓練,對個體分析與認識事物的綜合能力有著明顯的促進與提高作用。這是由于在練習寫作或實際寫作時,常能集中而明顯地反映出個體在思想認識、生活經驗、組織能力、情感態度、語言基礎和表達能力等多方面的水平與能力,這又是因為,寫作要表達認識,就可促進學生分析問題、觀察事物能力的提高;寫作要反映生活,就可使學生關注生活、感悟人生的意識增強;寫作要謀篇布局,就可促進學生首尾一致、前后貫通寫作技巧的形成;寫作要遣詞用句,就可促進學生字斟句酌、反復推敲習慣的養成……如下例就是一則能反映學生綜合能力的習作:
我沿著溪邊走,看見岸邊很多紫花地丁。遠看嫩綠的一片。走近看,一簇簇,一叢叢,伏在地上。葉子翠綠,細細的葉柄頂著長橢圓的液汁,花色鮮亮,每株上都有三四朵小花??瓷先?,它是那么嬌小、柔弱,但卻又給人積極向上的感覺。特別是當風抖動的時候,它沒有被風吹得低下頭,而只是迎著風顫抖幾下,仍然傲然挺直,顯示著它的力量。我認為它是最能看到大自然的生命力的。[4]
這段不到200字的描寫語段,卻需要寫作者具有多項能力才能完成:觀察能力,就是只有善于觀察,才能發現紫花地丁的特征(“雖然嬌小柔弱,但是當一陣風吹來時,它并沒有低下頭,只是迎著風顫抖了幾下,仍然挺直”);聯想能力,就是只有善于聯想,才能從紫花地丁迎風傲立的姿態聯想到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概括能力,就是只有善于概括,才能從描寫、聯想中提煉出紫花地丁的特征。自然,除此幾種思維能力外,遣詞用句、比擬描摹等語言表述能力也是寫作時必需的。總之,從這段文字中就可看出,寫作具有極強的綜合性,它是一個人語言能力、思維能力、認識水平、表述技巧等全面真實的反映。長期而科學地進行寫作訓練或從事寫作實踐,自然可提高學生(寫作者)分析問題、刻畫事物、說明現象、表達思想、抒感的綜合能力。
正是在看到寫作對個體素質提高所具有的多方面價值與功能的基礎上,張志公先生就強調指出:“寫作能力是一個綜合性的能力。首先,要求對于所寫的內容有正確的理解和看法,就是要有一定的認識事物的能力;要有邏輯思維的能力,要有清楚的思路,從而能寫得清晰、嚴密,要有足夠的語言能力,包括掌握足夠的字、詞和寫出通順、流暢的語句的能力。”[5]在全面深刻論述寫作綜合性特征的基礎上,他還提醒我們:“要正確的對待寫文章這件事,既不忽視它,也不夸大它的重要性和艱巨性……要把寫看成是提高思想、鍛煉思想、掌握語言、培養能力的一件事,把它看成是生活、工作中的一件實際應用的事,看成是使自己具有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能力的一件事,而不是為達到任何個人目的的或是為作文而作文的,和一般說話、交際截然不同的事。”[6]這就說明,在書面語言與口頭語言基本一致的情況下,寫作已變得和說話一樣的尋常,已成為個體適應工作、生活要求的一種必備能力。與此同時,寫作雖不神秘但也絕不簡單,因為在這一過程中需要主體具有多方面的能力與素質,也正因如此,寫作自然就能使學生(寫作者)多方面的能力得到鍛煉、提高和完善。因此,“為什么要寫作?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就如同問我們為什么要學習一樣。學習可開發智力、提高能力、熏陶情感、完善人格。寫作也是開發智能的重要手段,它可使我們的感悟能力、聯想能力、想象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都會獲得顯著提高?!盵7]
三、寫作是個體表達認識與展現自我的客觀需要
在張志公先生看來,除了適應生活、學習這些外部需要外,寫作還滿足個體情感傾訴、見解表達、自我展現等眾多的內部需要。因此,他在回答論述“為什么寫”這一問題時也揭示了寫作在個體情感傾瀉、認識表達等方面的客觀需要:(個體為了)“抒發點思想感情想影響影響別人,需要寫”。[8]就是說,寫作也是個體抒發內心情感、表達自我認識、發表意見建議、展現自我、實現價值的一種客觀需要?;蛘哒f,通過寫作,個體就可把自己的情感、認識、需要、見解、意見與建議等展現出來,從而使別人了解、理解、領會乃至接受。對個體的傾訴、表達與表現等需要,我們可從三方面求得證實。
首先,人作為一個富有情感的生命個體,面對紛繁復雜的世界總會有一定的情感需要和情感表現。譬如面對學習上的困難、工作中的挫折、家庭的變故等事情,個體就需及時應對并做出適當反應。對此,葉圣陶先生也曾明確指出:“人類是社會的動物,從天性上,從生活的實際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觀察、經驗、理想、情緒等等宣示給人們知道,而且希望愈廣愈好。有的并不是為著實際的需要,而是對于人間的生活、關系、情感,或者一己的遭遇、情思、想象等等,發生一種興趣,同時仿佛感受一種壓迫,非把這些表現為一個完好的定形不可。根據這兩個心理,我們就要說話,歌唱,做出種種動作,創造種種藝術;而效果最普遍、使用最便利的,要推寫作?!盵9]其次,人作為富有思想的生命個體,在面對紛繁復雜的現象與問題時總會有一定的看法與見解。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常見:人們由于社會地位、客觀需要、認識事物角度、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不同,因而在面對同一問題、同一現象、同一事物時,就自然具有不同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并具有不同的理由與依據。如個體把這些見解、看法、觀點及其支撐的理由、事實有條有理地寫出來,就是在“作文”。正是在此基礎上,張志公先生認為在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每個人特別是學生在學習、生活實際中都時時處處進行著或口頭的或書面的作文:“作算題,證命題,這些經常不斷的練習,培養了學生分析事物、論證問題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正是寫作中極端需要的。任何一門功課,學生都時常要用口頭的或書面的方式回答問題。這其實都是最生動的作文練習。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要有正確的內容,同時他也會考慮怎樣安排材料,怎樣敘述事實,描寫事物,論證道理,發表意見。在這中間他就很自然地考慮到用些什么詞,用些什么句子?!盵10]這就說明,作文不但是十分需要的,有時還是十分簡單的:我們在對多種多樣的事物與問題發表看法之際,實際上是在進行著分析論證,也就是在寫議論文;我們在對多種多樣的現象進行描述說明之時,實際上是在進行著記敘描寫,也就是在寫記敘文……最后,人作為富有創造的生命個體,面對日新月異的復雜社有一定的自我表現欲。自我表現欲是人類基本欲望之一,也是人類基本特征之一,同時,自我表現欲也是個人實現和展示自身價值的一種積極意念與行動。正是在此認識基礎上,張志公先生認為作文教學一直不太成功的原因,主要是作文教學違背了學生的本性,與學生實際生活、情感沒有必然聯系:“學生本來沒有那個情,你出個題目硬要他抒,他就只好說一些并沒有真情實感的話,發表一些并沒有真知灼見的見解,東抄西摘,東拼西湊……所謂命題作文要用之得當,首先是題要命得得當,所出的題使學生必然能寫他確實知道的事情,抒他確實有的感情,不要讓他搜索枯腸,沒話找話說,不要鼓勵他說空話,說廢話?!盵11]這就說明,成功的作文訓練,總是能抓住學生的興奮點,才能使之愿意寫、敢于寫進而達到善于寫。相反,不成功的作文練習,總是讓學生有“無米之炊”之感,只能使學生說空話、說假話、說大話?;诖耍瑥堉竟壬J為寫作并不玄妙,而是與個體成長密切相連的一種學習現象,是學生或社會其他成員展現自我、表現自我的一種重要途徑與方法,但同時必須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真實情感相聯系,才能取得實效。事實上,對中小學生來說,他們有著強烈的表現欲,喜歡老師重視自己、表揚自己并樂于展現自我才華。因此,中小學作文教學實踐就應該根據學生的這一表現心理而使用多種方法,如在教室或校園內創辦作文園地、組織編輯優秀作文選編、向報刊雜志推薦發表優秀習作等,來充分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促進其寫作能力的形成與提高。
總之在張志公先生的作文教學觀中,作文雖極為重要但卻是現代社會中人們的一種常見表達行為;作文在發展個體綜合能力中具有重要能動作用;作文是個體表達情感、展現自我的重要途徑。正是作文的常見性與普遍性,就決定了作文與作文教學的重要性;也正是由于作文的重要性與普遍性,又決定了作文教學的復雜性與艱巨性。如此看來,語文課程標準之所以規定要進行寫作教學,語文課程實踐中之所以要讓學生進行寫作練習,根本原因還在于寫作本身是個體生活、學習、成長及展現自我之必需,或說寫作過程在促進個體適應學習與生活客觀要求、促進素質不斷發展完善、提高分析認識各種事物與展現自我價值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這就是張志公先生所指出的:“作文很重要。一個有文化的人必須會寫。生活、學習、工作中要寫信,要寫日記,要寫便條、假條、學習筆記、讀書摘要、匯報、總結、計劃、實驗報告、科學論文,等等。所有這一切,都是生活、學習、工作之中必要的。寫得好或不好,對于生活、學習和工作很有影響,所以,任何一個有文化的人,必須學會寫,忽視寫的教和學,是錯誤的?!盵12]如此看來,現階段我們要改進與完善中小學作文教學,就必須:確立以實用為基本導向的作文教學觀,并使作文訓練過程與學生實際生活、學習、成長密切聯系,并充分調動學生表達真情實感、展現自我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作文教學才能取得實效,這就是張志公先生留給我們的寶貴作文教學遺產。
注釋:
[1][8]張志公.張志公論語文教學改革[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7:176.
[2][7]解光穆,陶玉鳳.漢語寫作教程[C].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3:4.
[3]張志公.張志公論語文教學改革[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7:177.
[4]蘇立康.閱讀與作文:教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218-219.
[5]張志公.張志公論語文教學改革[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7:159.
[6]張志公.張志公語文教育論集(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28.
[9]葉圣陶.怎樣寫作[M].北京:中華書局,2007:1.
[10]張志公.張志公語文教育論集(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09.
[11]張志公.張志公語文教育論集(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98.
論文關鍵詞:別讓愛溺了孩子
隨著社會高科技產業的快速發展,如今身處在幼兒園里的孩子們接觸的事物多為高科技產物。相比以前的孩子而言,現在的幼兒思維更加敏捷,思考意識強,更富創造力,想象力。但由于其父母大多工作繁忙,孩子的教育問題基本都委托于老一輩,而爺爺奶奶們的過于寵愛,很難促進孩子這些能力的發展,導致現在的孩子出現自私霸道,嬌氣自負,缺乏耐心等嚴重問題。如:孩子早上一起床,爺爺奶奶就會馬上幫孩子穿好衣服鞋襪等;玩完玩具孩子拍拍屁股走后,他們又趕緊把玩具都放好;當孩子鬧鬧別扭,哭幾聲時,爺爺奶奶更是心疼的不行,什么都依他,什么都滿足……
這些孩子從小過的就是小皇帝的生活,以致進幼兒園后,發現自己生活的環境截然不同就會很不適應幼兒教育論文,產生許多問題。以下是我將在大學專業理論中學到的知識結合實際考察整理出的“關于學前兒童的綜合問題分析理論”,在此與同樣關注學前兒童教育問題的朋友們分享一下:
一、孩子用哭來表達自己的各種情感。一般剛進入幼兒園的孩子們,會出現兩種表現:一種比較沉默,甚至可以不和周圍的人說一句話,抱著自己的玩具就可以玩一天;而另一種是屬于讓老師比較頭疼的,一天到晚哭個不停,飯菜不合意了哭、小朋友拿他的玩具哭、甚至看著別的小朋友開開心心的玩也哭。其實,他們的每一個哭泣都蘊含了其深層的心理原因:1.沒有安全感會哭。當孩子們離開了爸爸媽媽的溫暖懷抱,沒有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不在受到眾人捧著的關注,心理難免會覺得沒有安全感,認為和家人長久以來建立的依戀關系被迫瓦解,因此就會以不說話或是無理由的哭來引起老師的關注。2.情緒不滿時會哭中國。有的孩子從小在家習慣了嬌身慣養的生活,遇到不喜歡吃的菜就會拒絕吃飯,直到家長重新做些自己合心意的??傻搅擞變簣@就不同了,看到自己不喜歡的菜哭也是無濟于事的,因為老師會用盡一切方法讓他知道不可以挑食,不可以浪費。此時他就會感到自己受到的對待產生了變化,因此通過哭來表達自己不滿的情緒。3.拿走了玩具會哭。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里的玩具都屬于他自己,所以不能容忍和他人共享玩具,看著幼兒園里的玩具被別的小朋友拿去玩時,就會產生哭鬧不止的過激行為。4.不能獨立處理問題會哭。當孩子們解決不了一些老師認為他們應該自己處理的問題時,就會小聲哭泣。因為以前在家,只要自己一哭泣,就會很快得到大人們的幫助,即使是解扣子,穿襪子等事。這會在他們腦海里折射出一種概念,每當有問題出現時,就以哭來得到別人的幫助,不會自己去想辦法解決。因此,從上述事例中不難看出,現在的孩子由于從小家庭環境的影響,獨立性意識明顯較弱,很有可能造成以后消極的去面對困難。
二、每次老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總會有那么幾個孩子說“我不會”、“你幫我做”、“我不玩這個”,其實他們所要完成的事情是很容易的,只是他們想到以前在家里都不用做這些,此時的抵觸情緒就已經抹殺了信心?;蚴侵幌胍粋€人獨立完成幼兒教育論文,不愿意和別的小朋友一起思考,只希望老師關注他一個人。這也是我特別關注的一個問題,現在的孩子都是被家里5、6個人關注著長大的,會覺得自己就是應該被眾人捧著、關注著,做事自然會比較自私,不會考慮和別人共同合作。因此,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在幼兒教育問題上,都應有憂患意識、開放意識、超前意識,明確社會轉型時期對人的素質的新要求,開拓思路,努力探索幼兒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
或許看了以上論述,大家會想到家庭教育的觀念與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是多么的大啊,而且作為一名幼兒教師也是有很大的責任和義務去幫助家長們共同教育孩子的。擁有良好的獨立意識、合作意識,不僅能幫助孩子健康成長,而且還能增強他們在社會生活中的生存能力。這些能力,都應從小培養,具體來說,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在日常生活,教育活動中培養幼兒的獨立性
著名的意大利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十分重視培養幼兒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他認為“2~3歲的兒童自我意識開始了萌芽階段,隨著其身體的發育、活動范圍的擴大和活動能力的增強,了解和探究客觀世界的愿望也就越來越迫切,喜歡獨自去探知這個新奇的世界”。此時家長的教育觀念和行為表現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孩子年齡小,塑造性很強,家長作為孩子的一面鏡子,一定要給予正面,正確的引導方向;而幼兒教師在進行教育時也可以利用講故事、形象直觀等形式讓孩子們學會去區分是非黑白中國。
二、幫助幼兒在人際交往中培養合作意識
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應該積極鼓勵孩子與外界交往,讓其在交往中學會與人溝通,分享、獲得為人處事的方法和良好的應變能力。與同伴玩耍游戲是幼兒最常見的一項交往活動,幼兒許多意識和能力都是在與同伴交往中形成的,也許在此過程中孩子們會因為意見不同而產生矛盾,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一種促進孩子成長的方式,讓他們學會忍讓,寬容,相互合作,以便更好的去適應社會。
三、成人應在平等中與孩子進行交流
幼兒具有好奇好問的天性,他們對看到的事物都會問上一個為什么,對待他們所提出的問題幼兒教育論文,我們都應支持他們開動自己的腦筋去尋找答案。成人在與幼兒的交往中,應注意自己說話的口氣和方式。作為一名學前教育的教師,更是要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盡量與孩子平視,不要讓孩子們仰望你覺得高高在上,最好用商量的語氣發出做事的要求,而不是命令他們做什么。給他們一種小主人的感覺,讓他們在活動過程中感受到獨立做事的快樂,同時要對他們做出的努力給予充分的肯定。多組織一些團隊活動,讓孩子們共同完成一件事,感受其中的樂趣。為幼兒的自主、獨立發展創造自由、寬松、愉快的氛圍。
綜上所述,我們在愛孩子的同時,也一定要立足于未來,要為孩子今后的發展和一生的幸福著想,要留給孩子一塊自主發展的空間,使孩子逐步具有主動適應和主動發展的能力,以便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和未來生活。當然,允許孩子自主發展并不是說我們可以對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把握好愛的度,這樣孩子才會獲得最適度的健康發展。只要我們能做到“愛字當頭”、“愛中有嚴”、“愛中有度”、“愛要配合”,那么他們就能在愛中成長,邁出堅實的步伐,頂起的將是一片蔚藍的天空!
關鍵詞:小學 古詩 誦讀 教學
誦讀是我國古代語文學習的優良傳統,是傳統語文教學的成功經驗。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學工作者應充分重視這一方法的運用。
一、誦讀是對小學生詩歌啟蒙教育最基本,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最早的詩歌是人們口頭吟唱的,詩歌中的音樂因素和其他文學體裁相比,有著更為積極的意義。音樂性是古代詩歌的一個重要特征。音樂美又被稱為韻律美、聲韻美,表現為押韻、平仄、句數、字數、停頓節奏、雙聲、疊韻、疊字等語音特征的有規律的反復所形成的聽覺上的審美感受。
二、誦讀的作用是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體會詩歌的語言和韻律美,并受到情感的熏陶
20世紀30年代初,夏丐尊等專家說:“讀,原是很重要的,從前的人讀書,大多不習文法,不重解釋,只知在讀上用死工夫。他們朝夕誦讀,讀到后來,文字也自然通順了,文義也自然了解了?!苯鼇韺W生們大家雖說在學校里“讀書”或“念書”,其實讀和念的時候很少,一般學生只做到“看”而已。我認為語言學科,不該只用眼和心,須于眼和心以外,加用口及耳才好。讀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
蕭滌非說:“律詩本是一種具有音樂性的詩體,詩人完成一首律詩,往往不是用筆寫出來的而是用口吟出來的。對于一首律詩特別是象《秋興八首》這樣的七律的鑒賞,更需要下一點吟詠的工夫。這倒不是單純為了欣賞詩的音節的鏗鏘,而是為了通過抑揚亢墮的音節來更好地感受作者那種沉雄勃郁的心情。前人評《秋興八首》謂‘渾渾吟諷,佳趣當自得之’”這雖然是針對律詩的特點而言,其實何嘗不可以看作誦讀古代詩歌的共同特色。這種方法似笨拙,實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風格、節奏等都銘刻到自己的腦海中,一輩子也磨洗不掉。因而才可能對它們耳熟能詳,而理解得十分透徹。
三、展開誦讀應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詩歌特點予以指導
首先,誦讀強調實踐性,注重讀的過程,遍數多是其基本要求。課程標準從“過程和方法”的維度出發,強調古代詩歌的啟蒙教育應突出實踐性,在反復的誦讀實踐中模仿、嘗試誦讀方法的不同變化,再積累誦讀的經驗。這個過程不同于以會背為目標的檢測。南宋朱熹說:“讀之,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讀得熟,則不解說,自曉其義?!比~圣陶說:“吟誦的時候,對于研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習語文學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所以他要求:“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作一種享受而不看作一種負擔,一遍一遍地讀來入調,一遍一遍體會親切,并不希望早一點能夠背誦,而自然達到純熟的境界?!?/p>
其次,誦讀還要強調誦讀的目的性。誦讀的基本表現形式是朗讀?!坝闷胀ㄔ捳_、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列在了每個學段閱讀目標的第一條。朗讀是指放聲讀。教師應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詩歌特點予以指導,使學生明白讀的目的和要求,表達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和心理變化,注重對具體讀法的指導,注重停頓、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不同、思想感情和心理變化之間的微妙關系,即課程標準所說的“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一些專家對此也有一些精辟的論述。如朱自清認為,“熟讀的工夫是不可少的。吟誦與了解極有關系,是欣賞必經的步驟,吟誦時對于寫在紙上死的語言可以從聲音里得其意味,變成活的語氣?!痹诶首x時,“要能分辨語氣的輕重;使聲音有緩急,合于原文意思的發展?!边@些論述是有指導意義的。
再次,誦讀的訓練要注意層次性和多樣性。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中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隨著理解領悟能力的增強,學生的誦讀技巧會越來越高,老師必須根據這些特點確定不同學段的誦讀的不同要求和訓練方法;組織課堂的誦讀實踐要適應學生的趣味,采取多種訓練方法給學生示范和引導。
總之,誦讀是和情感體驗、語言積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指反復多遍,最終爛熟于心的讀。學生吟誦詩歌,抑揚頓挫,韻味無窮,有意識地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不僅可以感受到漢語言音律的美,詩歌意境的美,形象的美,還可以積累語言,受到熏陶和感染。與朗讀相比,誦讀更強調個人體驗,更強調內化。誦讀是古代詩歌啟蒙教育的貫穿始終的方法。
參考文獻:
[1]曾祥芹,《閱讀技法系統》,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135
[2]程廷祚,《詩論十五》,道光丁酉年刻本《青溪文集》卷二
[3]黃仲蘇,《朗誦法》,上海,上海開明書店,1936.126
[4]朱光潛,《朱光潛美學文集》(第二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119
[5]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解讀》,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64
[6]夏丐尊,《葉圣陶.文心》,上海,上海開明書店,1948(再版,107
[7]中國教育大系,《歷代教育論著選評》,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909
當前,我國的基礎教育正在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在這個轉軌的過程中,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廣大教師都需要轉變教育思想,加入到教育改革的研究和實踐中。參與教育科研活動,不僅有助于先進的教學思想的傳播,新的教學方法的推廣,教學質量的提高。而且也有助于教師自身的教育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的提高。論文和科研報告是反映教育科研成果的兩種主要形式。廣大教師無論參加何種規模的教育、教學科研活動,最后都要以論文、實驗報告等形式把成果發表出來,讓同行評判、分享、借鑒。因此,了解撰寫教育論文、教育科研報告的一般程序是十分必要的。
論文(或稱學術論文)是對科學領域中的問題進行探討、研究和描述學科研究成果的文章。也就是說,論文既是科研人員探討問題,進行科學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科學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
一、論文種類和作用
從論文的內容形式來看,一般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否定某一學科領域中的某些舊觀點,提出新見解。例如,指出應試教育的缺點;提倡素質教育,論述它的優點及重要意義。又如,批評傳統教學方法的滿堂灌、機械訓練等不足之處,倡導啟發式教學,強調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收集、整理一些分散的材料,使之系統化,用新觀點、新方法加以論證,得出新結論。例如,關于比較教育研究的文章,在收
集各國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的有關資料的基礎上,進行橫向比較研究,得出共同的特點和發展趨勢。
第三,在某一學科領域中,經過自己悉心研究、觀察和實踐,有所發現和創造,陳述新見解。例如,在實際教學中,分析學生在掌握幾何概念過程中產生思維障礙的原因,探討排除思維障礙的方法,提出改進幾何教學的建議。
論文的應用很廣泛,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論文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優秀的論文往往影響人們的思想,是社會進步發展的文化基礎。
第二,論文是以文字為媒介表述研究成果的形式。作者經過調查研究、收集資料、分析綜合、理論論證等,得出一個結論或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以便解決一個實際或理論問題。而這些必須要以文字為媒介把研究成果固定、表述出來,讓讀者評判、借鑒或運用之解決問題。
第三,論文是測量作者研究能力的手段。論文的水平能反應作者的知識理論水平、思想方法、研究能力、文字能力等。
第四,論文是培養研究人才的重要途徑。論文的寫作過程是作者學習、研究的過程,也是能力得到鍛煉、提高的途徑。
二、選擇論文的課題
(一)選擇課題(簡稱選題)的含義
從教育科研所探討的問題來看,可以分為兩大類課題。
第一類是基礎理論性的課題。在這里主要探討什么是教育的問
題。如:“教育應當具有什么功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等。
第二類是應用性的課題。在這里主要探討怎樣教育的問題。如:“教學什么樣的內容”、“選用什么樣的教材”、“采用什么的教法”等。這兩類研究課題都非常重要,并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但是,作為小學教師和教研人員,我們一般應當把自己研究的重點放在應用性研究的課題上。
從課題選擇本身的含義來看有兩種。
第一種是廣義的含義。研究課題的選擇,即選擇、確定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例如,是選擇教育基礎理論方面的課題,還是選擇應用性方面的課題。
第二種是狹義的含義。在自己的研究范圍內,確定論文的中心論題。也就是在小學教育、教學的范圍內,確定研究什么問題。我們這里主要指的是第二種含義。
(二)選題的最佳考慮
現實教育實踐中存在著大量的問題,但并非所有的問題都能成為論文研究的課題。有些問題的指向非常廣泛,帶有很大的普遍性,問題的解決需要較長的時間和較大的精力。對于普通的研究者來說,限于自身的素養和客觀的研究條件,并無能力來承擔。有的又太過具體,缺乏普遍價值。所以,我們必須兼顧各種條件,發現那些既是必要,有新意,又有可能研究的問題。
課題選擇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符合時展的要求,適應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
教育科研的目的是推動和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選題要著眼于社會效能和價值,要研究能解決教育實踐中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因此,作者應密切關注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現狀和動向。面向21世紀,我國基礎教育研究的重點是推進素質教育,實現教育的現代化。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領域,研究的重點應該是如何通過數學教學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素質。教育科研人員應重點研究如何改革現行的數學課程、教材及教學方法,建立面向21世紀的素質教育的數學課程、教材、教學體系。對于教研人員和廣大的教師來說,一般應從素質教育的觀念出發,側重研究數學教學的過程,改進教學方法,使學生能主動參與數學學習過程,提高教學質量。
2、選擇自己有濃厚研究興趣的題目。
對研究課題有濃厚的興趣,會表現出更大的毅力和主觀能動性。興趣會產生熱情,使人克服困難,集中精力去研究。
3、選擇能夠發揮自己業務特長的題目。
研究者應從個人的條件、能力出發來選擇和確立論題。有些題目值得寫,但自己能否寫好卻是另一回事。在選題時,自己要考慮一下,你對本專業領域中的哪一部分最熟悉,最有把握,出成果最快,你就選擇哪個論題。
4、選擇自己占有資料較為充分的的題目。
從外因方面來說,資料是研究的基礎,要充分掌握在題目限定范圍內的材料,盡可能搜集必要的、新鮮的、典型的材料。因此,選擇自己已占有較為充分資料的論題,會使工作的難度降低一些。
(三)選擇課題的失當
選擇課題的恰當與否,常常關系到整個研究的成功與否。在廣大教研人員和教師的來稿中,常常會碰到一些論文由于選題的失當而無法發表。選題的失當,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選題過大。
題目過大,是普通作者在選題時常常出現的問題。例如,題目“試論小學數學教學中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內涵是極為豐富的,它的定義、構成、作用、測定等方面均有一系列的問題需要作深入的探討。這樣的課題往往是一種研究方向,而對于一般的個體作者來說,把它當作為一個具體論題是不合適的。2、選題過難。
選題太難,矢完成題目的可能性不大,或者是題目含混不清、多重化等。例如:“數學教學與開發兒童的智力”,這樣的論題使人無從下手,最后演變成,有多少資料就用多少資料,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可能,研究到哪里是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