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微觀經濟學的研究范疇
時間:2024-03-19 14:53:2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微觀經濟學的研究范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微觀經濟學 體系 社會資源配置
一、微觀經濟學的產生
微觀經濟學的產生以亞當?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國民財富性質原因的研究》為標志,至今已經有231年的歷史了。亞當?斯密通常被學術界認為是微觀經濟學的創始人。
斯密認為人的本性是利已的,從事經濟活動的動機和目的就是為追求自己的最大經濟利益。但每個人都不能獨立生存,通過分工使交換成為可能,并接受“看不見的手”的約束,實際這種對人類經濟活動的抽象描述就是經濟學范式研究的對象邏輯,因此,在此觀念范式層提供的邏輯空間上,亞當?斯密提出了貨幣、使用價值、交換價值、工資、利潤等經濟范疇,構成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規則范式。斯密反對重商主義政策,主張放任自由政策,取消限制經濟自由的種種障礙,建立起合乎規律的“自然秩序”,使每個人追求的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協調起來,最終促進社會財富的增長。這些促使財富增長的主張,構成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操作范式。當然以觀念范式為基礎,還可演繹出更多的定理,從而使其理論更加完善。
亞當?斯密通常被學術界認為是微觀經濟學的創始人。微觀經濟學從創建到目前不斷有新的理論、新的觀點充實到微觀經濟學的知識框架中,使得微觀經濟學的體系更龐雜,內容更豐富,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更加多樣化。微觀經濟學由對經濟問題的定性分析為主發展到要采用大量的定量分析才能得出相應的定性結論?,F實生活中大量的經濟學問題的解釋和說明需要借助建立經濟學模型并運用數學、微積分、運籌學、概率論等相關學科中的概念和工具分析才能完成。使得微觀經濟學的理論越來越抽象,越來越深奧,其邏輯性也越來越強,甚至在一定的假設前提下對某一問題的分析,因為假設條件不同,結論會差別巨大。有時對于同一個經濟問題,不同經濟學流派的觀點與結論竟然截然相反。這就使得微觀經濟學成為財經類學生學習的難點,使得眾多的初學者無從下手。對部分微觀經濟學教學人員而言,他們在講授微觀經濟學的時候,往往迷戀于介紹復雜的經濟學模型,繁瑣的數理推導過程,忽略了對經濟學基本思想的介紹,造成微觀經濟學成為高等學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習難度系數最大的一門課程。
二、理性的廠商
廠商是微觀經濟學的又一個重要主體。在西方經濟學中,生產者亦稱廠商,它是指能夠做出統一生產決策的單個經濟單位。在微觀經濟學分析中,廠商被假定為合乎理性的經濟人,廠商提品的目的在于追求最大的利潤。廠商最大化的利潤是總收益和總成本差額的最大化。為使該差額最大,要盡量使成本最小,收益最大。因此,研究廠商的行為不得不研究廠商的生產和成本,故生產理論和成本理論是微觀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產理論必然涉及到生產的投入和生產的產出,而企業的生產行為是一種持續的過程,生產的規模會隨著市場需求和企業目標等眾多因素的變化而調整。在微觀經濟學里,以企業是否可以調整其規模為標準,將企業的生產分為長期生產和短期生產。短期生產是企業規模不變,而長期生產是企業可以調整生產規模。理性的廠商會利用自身所具有的條件使得短期和長期的生產成本最小化,產出最大化,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因此,微觀經濟學中廠商的行為也是以理性人的假設條件出發的。
三、生產和消費同時的理性――一般均衡和福利經濟學
最優的經濟關系就是不僅生產達到了最優的狀態,消費也達到了最優的狀態。經濟學上把這種經濟的最優效果稱作帕累托最優狀態。經濟學是研究如何用有限的資源來滿足人們無限的欲望的一門學科。因此,如果產品在消費者之間的分配已經達到了這樣一種狀態,即任何重新分配都會至少降低一個消費者的滿足水平,那么,這種狀態就是最優的或最有效率的狀態,同樣如果要素在廠商之間的配置已經達到了這樣一種狀態,即任何重新配置都會至少降低一個廠商的產量,那么,這種狀態就是最優的或最有效率的狀態。生產和消費的最優如果能同時達到社會收入分配的公平和公正,則是社會整體福利的最大化,或稱之為社會得到了最大化的滿足。這種一般均衡和社會整體福利的最大化也是基于生產的理性、消費的理性及社會收入分配的理性考慮的,即是從理性人的假設條件出發的。
四、三個關鍵詞:需求、供給、價格
在經濟學家的筆下,復雜多變的經濟可簡化成需求、供給、價格這三個簡單的名詞。
1.需求。需求(demand)是在某一時期內,每一價格水平時,居民戶計劃購買的產品與勞務量。需求是購買欲望與支付能力的統一。消費者行為的出發點是需求,歸宿是需求的滿足,即效用。在微觀經濟學中有兩種研究消費者行為的理論:基數效用論與序數效用論。這兩種理論的假設前提、分析工具、表達方式不同,但所得出的結論是殊途同歸的:即居民戶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種消費上,以獲得滿足程度的最大化,這就是消費者消費行為的目的,其理性選擇;需求定理的內容是由消費者實現效用最大化的行為所決定的。如此,透過消費者的需求這個表面現象研究其深層次內容――消費者行為分析。
2.供給。供給(supply)是廠商在某一時期內,每一價格水平時,計劃出售的產品與勞務量。廠商的供給行為可以用生產者行為理論來作出合理的解釋,包括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市場理論,主要分析理性的廠商如何生產以達到利潤最大化的目的。具體而言,運用生產理論和成本理論分析廠商在企業內部如何用最小的成本生產出既定的產量,從而實現內部的經濟效益。但這一行為并不能保證廠商利潤最大化的實現,因為企業用最有效率的方式生產出來的產品只有在市場上銷售才能實現其價值。因此還必須通過市場理論來考察不同市場類型條件下完全競爭廠商和不完全競爭廠商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經濟行為,及其短期、長期均衡價格和產量的決定,進而推導出廠商的供給曲線。
3.價格。市場經濟的成功乍一看是一個謎。千百萬利己的家庭和企業分散作出決策似乎會引起混亂。但事實并非如此。事實已經證明,市場經濟在以一種促進普遍經濟福利的方式組織經濟活動方面非常成功。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他1776年的著作《國富論》中提出了全部經濟學中最有名的觀察結果:家庭和企業在市場上相互交易,他們仿佛被一只“看不見的手”所指引,引起了合意的結果。價格既反映了一種物品的社會價值,也反映了生產該產品的社會成本,它引導著社會資源的配置,影響著消費者滿足程度最大化、廠商利潤最大化乃至整個社會福利最大化的實現。
參考文獻:
[1]何璋.西方經濟學[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
[2]高鴻業.西方經濟學:上冊[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6.
關鍵詞:經濟學;跨學科;實證式;創新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運行、發展規律的學科,經濟理論和實踐的發展不斷汲取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等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體現著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和諧與統一。從經濟學教學的實踐環節看,需要吸收各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以擴展學生的經濟學視野、豐富經濟學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手段;從人才需求的市場角度看,社會急需的高等教育人才應具有科學素養和知識創新能力、具備多學科背景下的適應性。為此,我們以“高級微觀經濟學”教學課程改革作為研究對象,將相關領域的知識體系及內容納入到經濟學教學過程中,進行了跨學科視野下的教學模式改革與探討,提高了經濟學教學質量和效果。
一、經濟學理論發展與“西方經濟學”教學模式的特點
研究西方經濟學的前提假設是“完全理性”和“理性預期假說”。理性預期理論包含了兩個強假設條件,一是作為行為人的個體完全理性,且所有行為人在認知上具有一致性;二是經濟系統中的行為人能夠充分利用所有信息對未來做出預期和預測,且該預期不存在系統性錯誤和偏差。理性預期假設被廣泛應用于經濟分析中,是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革命性”發展。因而“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也相應表現出如下特點:
1. 教學模式的同質性
在理性預期假定范式下,“西方經濟學”的教學內容與過程留下了十足的“理性預期”痕跡。傳統經濟學教學約定俗成地默認一個假設,即假定學生有一致的認知程度,對知識的學習能力也是同質、沒有差異的。這對每個學生的知識儲備與信息處理能力提出了近乎不合理的完美要求,其教學模式必然忽略學生不同的初始稟賦和個人偏好,視學生為同質的個體、缺少體現學生知識差異的教學方法和模式,這將削減具有復雜性思維視域的學生從不同視角深入研讀經濟理論的興趣,也可能造成不同認知程度的學生學習經濟學的心理障礙。
2. 教學內容的模型化
伴隨著西方經濟學的過度數量化與模型化的發展,現代西方經濟學已經演進為一門充滿數學思維的學科?,F有“西方經濟學”教學體系基本上是沿著18世紀流行至今的自然科學思維和研究方法進行的,在教學中也兼有高度抽象化、數學化、模型化的傾向。模型化的教學方式雖然嚴謹地傳授了經典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但過于抽象的教學內容忽視了學生認知能力的復雜性,學生在沒有充分理解經濟理論內涵的情況下,只能被動性地重復“記憶知識”模式,而非市場需要的“運用知識”模式,導致學生對于經濟學深入研究的志趣減弱。
3. 教學方法的單一性
由于傳統經濟理論具有體系的獨特性和經典性,因此教學局限在經濟學范疇,單純強調經濟因素的影響,忽略非經濟因素影響以及非經濟變量之間的制衡性,在教學方法上表現為孤立性、交叉性弱等特點。由于缺少將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有機結合的教學方法,面對經濟理論無力全面解釋現實經濟問題的困境,學生極易產生經濟理論偏離實踐的感知,造成知識——行為的差異和不一致性,減弱了學生主動式、探索式的學習積極性,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經濟問題的能力也無法得到加強。
4. 教改體系的滯后性
社會經濟發展一方面要求作為個體的學生具有一定的業務能力,包括涉獵其他專業、視野開闊、具有廣泛的興趣愛好等;另一方面要求作為團隊成員的學生要兼有一定的融合能力,以滿足不同學科人才組成的團隊工作模式的要求。但作為提供知識人才的大學教育以及課程設置卻很少實現學科交叉,經濟學教學改革缺少目的性和針對性、缺少與市場緊密聯系的教學內容,難以適應這種市場需求,面對學生就業市場需求的變化,經濟學教改體系反應滯后。
二、經濟學教學改革的跨學科范式
我們在教學中嘗試了社會學、心理學與經濟學知識融合的跨學科教學改革模式。
1. 社會學“嵌入性”因素的引入
社會學最具特色的一面就是強調社會性的相互作用,強調社會構成對個人行為的影響,社會學強調一種“嵌入性”思維模式。與此不同,經濟學強調以個人行為為出發點及個人效用的最大化,經濟學假定的是個人的理性模式。因此,社會文化演進中形成的行為規范, 對“經濟人”基于人性本質所產生的某些不可見的選擇性理有著很好的互補作用。教學中我們強調,經濟學也是關于人的選擇的科學,研究如何使個人選擇性理性和集體理性一致,要考慮社會因子對人的影響。人的選擇過程并不僅僅取決于經濟因素,也受其他一些非經濟因素的影響,要使學生的自利行為和既定目標一致,達到人力資源的有效配置,不但要涉及“物的維度”,也要涉及“行為的維度”,即考慮非經濟因素對人們做出選擇的影響。
2. 心理學因素在經濟理論中的作用
經濟學是以“經濟人”作為前提假設進行研究,較少考慮現實中“經驗人”由于心理因素不同所表現的某些非理。對此,在教學中充分考慮和強調心理因素是完善經濟學教學的路徑之一。個體經濟活動一方面要受到資源稀缺性、未來性、效率、社會各種規章制度運行、理性經濟行為等客觀經濟因素的限制,另一方面個體經濟活動還受到心理、自然、生物、選擇性理等主觀條件的制約或影響。由于企業組織中搭便車行為的存在,理性、自利的個人一般不會為爭取集體利益做貢獻,也加劇了經濟活動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因此有必要強調心理學因素在經濟學發展的整體性和經濟學科知識體系中的作用。
三、跨學科教學改革與創新實踐
我們借用心理學的理論和觀點,結合經濟學課程的特點,將學生學習經濟學的過程分解為三個要素環節:外在認知、外在意識和認知情緒。上述三個要素環節具有內在關聯性,其中任何一個要素環節出現變化都將引起其他兩個要素環節的同步反應。傳統教學往往忽略三者的互動,無意識地將三者獨立或割裂,影響了教學的有效性。對此,我們通過跨學科方式整合三個要素,通過外在認知和外在意識結合,提高學生的認知情緒。
1. 外在認知差異性與學生“知識環”的構建
外在認知是學生在課堂上通過教師的講授、課堂討論、交流對經濟理論和體系的認識與掌握。學生的外在認知和外在意識上都基于不同的認知視野,或表現出理性的思維,或表現出感性的思維,將感性和理性思維統和的最佳途徑是采用跨學科教學的模式,引導不同思維方式的學生增強認知情緒。我們在教學中提倡學生將社會學、政治學、文化學、信息工程、統計學、環境學等學科知識整合為一體,形成一個“知識環”,每個學生都可以根據自身特長,從知識環的節點上找到突破口,以整合相關學科研究為基礎,形成綜合的思維模式和研究范式。學生通過相互交流與討論,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推動經濟學教學的有效性,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深入研讀教師提供的案例和學術研究論文,實現自組織、自學習的互動性、互適應性的演進過程,學生知識的掌握就在這種自主和自由的交往、交流過程中不斷進化,最終選擇出最優、最有價值的收獲。
與此對應,在課程的教學要求、教學大綱、教學知識體系的重構、課件的編寫與應用、多種考核方式的運用以及授課方式的改革等方面,都進行了全方位的跨學科探索和應用。針對教學中存在的跨學科研究范式問題,按照國際化高水平的經管類研究生核心課程的規范和要求,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梯隊等諸多方面也進行了探討。
2. 外在意識合理性與學生價值的自我實現過程
外在意識是學生對于一些現實的經濟現象和問題的個人判斷。在外在認知的基礎上,如何運用所學知識正確判斷外在意識的合理性,是我們教學改革面臨的第二個問題。我們進行了從“問題意識”到“行為意識”的教學過程嘗試。
首先是引導階段:基于“問題意識”,激發“知識興趣”。如何激發學生對于經濟知識的關心與興趣,是“高級微觀經濟學”教學中普遍存在的課題。在教學中我們嘗試通過“問題意識”的導入,引起學生對高級微觀經濟學知識的興趣。每個學生頭腦中都存在有對現實經濟生活各種問題的不同認識,引導學生尋找頭腦中的“問題”,并將“問題”有意識地與“高級微觀經濟學”的內容聯系起來,尋找問題的最優解決方案。在問題與理論互動過程中,教學小組在經濟學涉及的相關學科中積極尋找令學生興奮的知識體系和結構內容,并及時展示高級微觀經濟學與日常生活密切關聯的內容,使學生們不同程度的產生對“高級微觀經濟學”知識和內容的興趣,進而對于后續課程的系統學習產生強烈的期待感,并自覺地尋求自身判斷與理論知識之間的偏差。
其次是參與階段:基于“知識興趣”,強化“主動學習”。受傳統升學考試的影響,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主要靠被動的“記憶”,而非主動的“理解”。面對大學階段大量知識信息的灌輸,學生們普遍感覺消化不良,在這種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下,學生對于知識系統的掌握主要以死記硬背為主,缺少積極主動的思考。同時,隨著經濟學研究手段的不斷深入和發展,“高級微觀經濟學”理論趨于高度數學化,而與之相對應的現實經濟問題卻具有很強的現實感,這種現實感與抽象的經濟理論之間的斷裂,使學生學習經濟學理論的主動性受到了影響。為此,課程教學小組借助“高級微觀經濟學”的核心內容——供給與需求理論的講授,在課堂學習和討論中讓學生扮演供給方和需求方兩種不同的角色,各自站在自身的角度去分析自身所采取的經濟行為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充分把握所充當角色的經濟內涵,提倡學生運用數學、統計和博弈分析等手段對于另一方的角色進行分析,實現從掌握局部經濟理論過渡到掌握整體經濟理論的高度。
最后是提升階段:基于“主動學習”,打造“行為意識”。經濟學教學的最終目的是通過經濟知識的掌握,實現經濟人合理的“行為意識”,通過這種微觀個體的行為不斷矯正和優化,最終達到社會總資源的合理配置。本階段是在綜合掌握“高級微觀經濟學”知識體系的基礎上,提高學生運用合理方法解決現實經濟問題的能力階段。為了正確培養學生的經濟行為,課程小組的教學環節分為經典理論導入和行為實踐參與兩個步驟。經典理論導入主要以體現高級微觀經濟學理論體系的21個基礎概念(核心關鍵詞)為主,要求學生充分討論和理解這些概念和原理。行為實踐參與主要是學生在掌握了相關的經濟學理論和知識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對現實經濟社會中的諸多問題的了解,啟發學生用正確的經濟學觀點給出問題的相應答案。為此,教學小組設計了逐次遞進經濟問題作為學生學習的基本課題,并通過討論的方式,選擇最優的解決方案,最終達到規范學生經濟行為的目的。這個過程使學生實現了從“問題意識”到“行為意識”的轉變,提高了學生學習經濟學的能力,也實現了學生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的自我價值。
3. 基于認知情緒培養學生跨學科思考模式
認知情緒是學生對于經濟理論解釋經濟現實問題的興趣程度。注意到學生的異質性,如何找準一個切入點是提高學生認知情緒的關鍵。帶著現實的經濟問題進入課堂,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們依據科學理性要素,設計出教學的關聯路徑。首先是經濟學的客觀依據,這個過程強調學生積極學習經典性的經濟學理論和前沿論文;其次是引導學生進行理性的懷疑階段,結合學生本身稟賦,引導學生對經典理論的不完整性進行反思和思考,結合現實社會的經濟問題進行經濟理論的完善和補充;第三是多元思考過程,結合跨學科的思路,對經濟問題進行多元的解讀和闡釋;第四是實踐的檢驗,提出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具體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破解和闡釋。
教學實踐表明,跨學科角度審視微觀經濟學能夠改善學生的認知表現,包括從實際問題的解決到進行自我控制的能力;從社會科學的整體角度出發對經濟學進行研究的結果,使學生能夠做出更好的判斷和估計,并能更好地進行自我評估;在被問題困擾的情況下,能更早、更迅速地擺脫困境,所做的合理選擇更能經受住時間檢驗的評估。
參考文獻:
[1] 齊紅倩. 建設創新型國家與高等教育創新人才培養[J]. 中國高等教育,2011(09):53.
[2] Eugene Silberberg. 經濟學的結構—數量分析方法[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關鍵詞: 欲望; 理性人假設; 通貨膨脹
中圖分類號: F82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973(2012)03-0107-05
Research on the Hardcore in the Formation of Inflation
WANG Fu-min
(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61, China)
Abstract: Inflation is one irresolvable problem to a country’s economic growth. Each government might try every means or measures to fight against it whenever it occurs, but the result is always unfruitful or dissatisfactory and thus forces us to further ponder over the cause formation and relevant counter measure. Through research, we found that apart from many reasons dealt with by modern economic concerning the inflation, there seems one always neglected and never mentioned—human desire. Desire is not only a reason of inflation but also an important one which should be taken into serious consideration. Owing to the specific features of desire, the inflation caused by desire has it own distinction, and accordingly,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should be different from those which are taken to manage inflations caused by other reasons, based on the above understanding.
Key words: human desire; assumption of reasonable person; inflation
通貨膨脹是一國經濟發展過程的必然產物,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中,通貨膨脹問題都得到廣泛的關注,尤其是在我國這樣一個處于經濟起飛階段的國家,通貨膨脹問題更是不可避免。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認為,在未來一段時間,通貨膨脹問題仍然是中國經濟的核心問題之一??v觀國際、國內的經濟發展史,通貨膨脹總是和經濟的增長相伴生,雖然有的時候表現得溫和一些。就我國的經濟實踐而言,改革開放以來的30余年,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物價也一直在上升,只不過有的時期上升速度較慢,有的時期上升速度較快,但始終呈現上升趨勢。所以,在可預見的未來,價格上升的趨勢依然不可改變。
中國人民銀行2012年2月15日的《2011年第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首次明確指出,2012年,廣義貨幣供應量M2預期增長14%左右,價格總水平的基本穩定不會無條件或自動實現,對未來的通脹風險仍不可掉以輕心,2012年一月份CPI漲幅超出市場預期,當前通脹預期還不穩定??偫碓谑粚萌舜蟮谖宕螘h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經濟增長存在下行壓力,物價水平仍處于高位,房地產市場調控處于關鍵階段,物價調控目標沒有完成。2012年的重要任務是:促進經濟較快平穩發展,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把穩增長、控物價、調結構、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諧很好地結合起來。
通貨膨脹是經濟發展中一個突出的問題,如果不及時有效地加以控制,會給經濟、社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每當通貨膨脹發生時,我們都會看到,一國政府會采取各種措施,但往往收效甚微。正如總理在2011年3月份召開的十一屆人大四次會議的記者招待會上回答記者提問時曾指出的那樣,通貨膨脹就像關在籠中的老虎一樣,一旦放出來,就很難關回去。這其中必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所以,我們有必要在現有通貨膨脹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刻剖析形成通貨膨脹的更深層次的原因。
一、理性人假設:欲望及通貨膨脹理論的不足
[關鍵詞]高等教育;西方經濟學教學;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研究式教學法;實驗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F239.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2-8750(2012)02
一、引言:高等教育的新環境、新主體呼喚新方法
高等教育面臨國際化的新形勢,同時高等教育的受眾和主體也有新的變化,不僅包括“90后”的大學生受眾,而且還包括越來越多的新的教育工作者與教師隊伍(即“70后”、“80后”的加入),對西方經濟學教學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決定了西方經濟學在教學方式與手段上都要有所創新。
很多學者都認為經濟學教學改革十分必要。劉志彪等認為,盡管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經濟學教學模式經過多次更新,但由于其是脫胎于蘇聯的教學設計思想,因此仍存在若干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或問題[1]。方福前指出,在西方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兩大偏向:一是夸大西方經濟學的意識形態性,二是完全忽視西方經濟學中所蘊含的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內容,全盤地將西方經濟學作為方法論意義來對待。他認為要矯正這兩大偏向,必須進行教學理念、方法的改革[2]。逄錦聚從宏觀層面指出了經濟學教育教學所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主認為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教學理念有待轉變,高校結構、學科專業結構有待進一步合理化,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改革需要進一步深化等方面[3]。
也有一些學者在經濟學教學方法改革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有價值的探索。元惠萍從現代經濟學本身的分析方法入手,指出經濟學課程的教學適合從具體到抽象,然后再由抽象轉化到具體[4]。阮守武認為,像西方經濟學這類基礎課程的教學應該以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為中心,教師應該側重教會學生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問題,尤其是教會學生分析問題的基本方法[5]。于澤認為,實驗輔助教學是本科經濟學教學較為理想的選擇[6]。唐國華認為,教師應通過比較教學法使西方經濟學與政治經濟學課程取得相得益彰的教學效果[7]。
這些研究都為本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筆者主要結合近年來的教學實踐,嘗試提出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幾種可能的“新方法”,包括換位思考教學法、批判式教學法、內容創新式教學法、研究式教學法、體系式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實驗教學法等,以期引發中國高校西方經濟學教學方法的新探索。
二、我國高校西方經濟學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
針對中國高等教育與經濟學教育宏觀環境的新變化,面對教師與學生的“新主體”,如何設計、開發與選擇西方經濟學教學上的新方法,是本部分的核心研究主題。筆者認為,“換位思考教學法”、“批判式與創新式教學法”、“研究式教學法”、“體系式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興趣式教學法”、“實驗教學法”等,抑或以上這一系列方法的綜合運用可能構成西方經濟學教學新方法的備選子集。
(一)換位思考教學法
在理論研究層面,西方經濟學教學方法研究中有關換位思考法的研究較為鮮見;在實踐教學層面,這一方法也未得到廣泛運用。通過近年來的教學實踐與同行聽課,筆者發現,在西方經濟學課程開展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并促使學生站在教師的角度,實現雙向換位思考,尋求相互間的交集,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應主動將自身定位為學生,把握以下內容:學生需要什么,喜歡什么樣的教方法,期望達到怎樣的效果。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教學方法對于西方經濟學的教學難點與教學重點的把握和解決具有重要意義。當老師從學生的視角來開展教學時,一方面,更容易了解學生對教學重點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對教學難點的解決與根除功效更為顯著,更容易了解學生為何“卡”在某個問題上,找到問題的癥結。
例如,在微觀經濟學“替代效應、收入效應與總效應”的講解過程中,如若教師能實現學生身份的換位,就能夠很容易把握學生在理解這組概念的過程中的難點,這個難點在于對“補償預算線”的來緣和對替代效應的理解,即一種商品價格發生變動會對消費者產生兩種影響:其一,使消費者實際收入發生變化;其二,使商品相對價格發生變化。而我們界定替代效應時,卻提及“在實際收入水平不變的情況下,對于兩種商品而言,其中某種商品價格變動,引起二者相對價格發生變動,進而導致消費者對于該商品的需求量發生變動”,看似前后矛盾,而事實上,筆者認為,教學中的關鍵是讓學生明白分析某自變量對因變量影響時要剔除其他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由此,在西方經濟學基本概念的界定過程常常出現“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條件下”這一表述,這樣也容易讓學生了解西方經濟學的嚴謹與作為一門“科學”的顯性特征。
(二)批判式與內容創新式教學法
這里的批判式與創新式教學法均是相對教學內容而言,而非方式本身的創新。筆者認為,這一方法如果運用得當,將不僅使該部分內容取得較佳的傳授效果,還將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獨立思考、創新的熱情。現在的大學生基本都是“90后”,是富有創意的一代,教師理應注重這一層面的培養與訓練。批判式與創新式教學法對教師主體有相對較高的要求,即不僅要求教師對教學內容非常熟悉,更要求教師對此有自己的獨到見解,進而形成對原有內容的批判與創新。也恰恰因為這一要求較高,這個方法在中國高校西方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并未得到廣泛應用。
例如,國內一些微觀經濟學教材往往傾向于將“需求”與“需求量”這一對基本概念相互混淆,進而使學生產生極大誤解,筆者曾在宏觀經濟學課堂上復習微觀經濟學內容時,問及“影響需求的首要因素”,95%以上的學生回答是價格,而且其理論根據均是來自于教材。
(三)研究式教學法
所謂研究式教學法,就是針對相關課程中的核心內容、重點內容、難點內容,在對基礎理論進行講授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專題式的深入研究。研究式教學法不僅有利于調動學生對本課程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還有利于對課程重點與難點的把握。當然,這一方法的運用應根據差異化受眾主體有針對性地、適當地應用,比如綜合性大學可以嘗試將其作為主導性的教學方法,而普通財經高校和其他一般性高校則可將其貫穿于重點章節和重要知識點的教學過程之中。對重點和難點內容適當開展研究式教學,不僅不會讓學生覺得枯燥或難度高,而且相反能提高其學習積極性,掌握運用經濟學基本原理分析現實問題的方法,并能拓展其分析問題的思維和視野,提升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具體運用這一方法時,教師可以考慮學生的具體情況,在他們時間允許、精力充分和能力較強的情況下,要求他們個人單獨完成,如若某些條件受限,可以采用分組開展,團隊協作的方式完成。
例如,教師講解微觀經濟學的彈性理論時,可以布置學生在此基礎上開展一定的應用研究,如“如何運用彈性理論看待葉圣陶的《多收三五斗》”,“運用彈性理論對超市日常與周末商品差異化定價進行經濟學分析”,“從供求理論與彈性理論看公園門票的定價問題”等。再如,在講解宏觀經濟學中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實踐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中國近年來采用的一系列宏觀經濟政策進行思考并形成若干小論文,如“2008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為何提出保8而不是保7.6抑或9呢”,“家電下鄉政策的邏輯出發點、內在機制與效果”,等等。
(四)體系式教學法
截至目前,體系式教學法在西方經濟學教學方法的理論研究中較為鮮見,然而通過近年來的教學實踐,筆者逐步認識到該方法的必要性。這里的“體系”指的是西方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的課程體系,教師在講每一章、每一節甚至每一個知識點的過程中都應該注重其在整個西方經濟學知識體系中的坐標位置,即該知識點在整個課程中的地位與作用,如若能做到這一點,章與章之間、節與節之間、具體的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銜接與連貫自然是水到渠成。事實上,這一教學方法對教師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必須對整個西方經濟學的知識點和教學體系了然于心,否則就難以在教學過程中真正貫徹體系式教學法。
在教學實踐中,體系式教學[鑒于國內各高校的西方經濟學的教材有所差異,因此這里筆者基于國內目前較為普遍使用的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包括微觀部分與宏觀部分)進行闡述。]十分必要。如從對微觀經濟學整個體系的把握來看,教師可以分以下幾個步驟來引導學生對整個微觀經濟學知識體系進行把握:(1)對西方經濟學課程的全貌進行介紹以使學生對之有個概覽;(2)通過供求理論引出課程核心理論,即一只看不見的手“市場之手”,尤其要強調價格機制的調節作用,并將價格理論作為課程體系的主線;(3)進入微觀經濟學的兩大微觀主體之一(即居民或家庭的消費行為理論)的介紹;(4)從生產論、成本論開始介紹另一大微觀主體――企業的供給行為決策過程;(5)引導學生思考連接兩大微觀主體的紐帶,這個紐帶顯然是市場(包括商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6)圍繞完全競爭、完全壟斷、壟斷競爭和寡頭壟斷四種市場類型展開對市場行為的介紹;(7)在上述講述的基礎上可引入一般均衡研究方法,主要探討在市場體系中是否存在一般均衡,如若存在,是否存在經濟效率,后一問題可引導學生進入福利經濟學的學習范疇;(8)指出市場不是萬能的,由此引出對微觀經濟干預的介紹。
在宏觀經濟學課程中,教師可以主要以國民收入或總產出為分析框架展開教學:第一,從國民收入的概念界定入手,介紹國民收入的核算方法;第二,在國民收入內涵與核算基礎上,討論均衡國民收入的決定;第三,利用IS―LM分析工具分析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一般均衡,仍然是探討均衡國民收入的決定,與此同時對均衡利率的決定進行分析;第四,從政策理論與政策實踐兩個層面,仍借用IS―LM模型,論證財政或貨幣政策的運用組合方式以及政策效果,落腳點同樣在國民收入;第五,借用另一種分析框架或工具,即AD―AS模型,放松在IS―LM分析中價格P不變的假定,使得分析更為接近經濟現實,探討均衡國民收入的決定;第六,表面上探討失業與通貨膨脹間的內在關系,實質上仍圍繞總產出為中間變量開展論證;第七,放松IS―LM、AD―AS模型中國際匯率E固定不變的假定,基于全球視角將匯率內生化進行考察,利用IS―LM―BP模型探討國內外均衡國民收入的決定;第八,從長期視角分析國民收入增長的趨勢問題以及周期性波動問題。顯然,國民收入構成其整個分析過程的核心主線。
這一方法的運用成功與否,關鍵在于教師在全程教學過程能否做到認真對待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每一門分課程、認真對待每一節課、認真對待每一個細節、認真對待每一個知識點。
(五)啟發式教學法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最先提出了啟發式教學法,然而在西方經濟學教學方法的研究中并沒能具體細化,也不具可操作性。事實上,這種方法不僅可以應用于教學的初始階段,而且還可應用于教學的全過程。教師不僅可以利用教學內容之外的經典寓言、人生哲理、世界觀與價值觀等方式來開展教學,還可以利用西方經濟學課程自身內容進行啟發。
教學過程中的啟發非常重要,它能引起學生對本課程的興趣。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結合經濟生活的現實,提出一些問題啟發學生進行思考。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企業微觀經濟主體是如何定價的?該考慮和權衡哪些變量和因素?如若定價不當會引起什么樣的后果?現實當中又有哪些成功案例和慘敗的經驗教訓?這一系列問題對學生的啟發足以引起學生對微觀經濟學的興趣。再比如,在宏觀經濟學課程中,如何判定與認識宏觀經濟形勢與趨勢?宏觀經濟政策該如何制定?政策力度該如何把握與決策?政策效果當如何評價?這一系列貼近現實的問題必然能激發學生對西方經濟學課程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
(六)興趣式教學法
興趣教學法對于任何一門課程都非常重要,然而在西方經濟學教學方法研究中,筆者之所以撐起為“新方法”,是因為西方經濟學的教學中,興趣式教學法的核心在于從根本上激發教師“教”的熱情與學生“學”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理應成為授課教師思考的重要問題。當學生興趣被調動時,教師就在一定程度上駕馭了整個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也就完成了一半。至于學生的興趣如何激發,其實上述每一種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學生興趣的調動,將學生導向有意義的學習,促進其知識的長期保持,并為其進一步的深入學習與探究提供了動機。從宏觀層面來講,校園的教風與學風、良好的校園文化塑造、學生整體的精神面貌等都會對其有較為深刻的影響;從微觀層面來看,教師的人格魅力、具體的課堂傳授方式等的影響更為直接。
從某種意義上說,調動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是一門藝術,它并沒有標準劃一的方法或模式。對于具體的課程內容而言,教師可以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常見的生活案例,“假定今天早晨你的口袋中只有3元錢,你如何安排你的早餐?”“假若只有饅頭和油條,你又會如何選擇你的消費組合?”這會讓學生對“消費者行為理論”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樣的興趣激發式教學會讓學生在課堂內外的學習產生意猶未盡之感。
(七)實驗教學法
盡管實驗教學法在眾多課程(如物理、化學等)的教學中被廣泛應用,然而事實上,這一方法目前在國內經濟學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中并未得到足夠重視。盡管實驗經濟學這門課程近年來已逐漸被引入到我國,并重點采用實驗方法進行教學,但截至目前,它在我國高校的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中應用仍較為鮮見。
實驗教學法的應用,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興趣,實現學生對課程教學內容的理解,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動力與熱情,進而轉向研究式學習的境界。因此,在西方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適當地運用這一方法。事實上,很多教師會有疑問: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中如何去設計實驗?換句話說,設計實驗很難。事實上,現有研究已為教師提供了很多良好的素材,教師主體在這一領域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間。
經濟學家張伯倫(E.Chambelin)曾在哈佛大學創造了第一個課堂市場實驗,用以研究市場的不完全性。盡管由于眾多原因他當時未能取得成功,但這卻為實驗方法的應用與拓展提供了重要思路。隨后,當時還是哈佛大學研究生的史密斯(V.L.Smith)開始深入思考經濟學研究的實驗方法,并倡導經濟學實驗方法,促成了實驗經濟學的產生。借鑒史密斯有關市場機理方面的研究,筆者認為同樣可以設定由某班全班同學進行經濟學實驗,具體的做法是:將該班同學隨機分成市場上的購買者和銷售者兩組,然后由這兩組模擬市場進行自發交易,最后通過實驗中的供需情況,來觀察市場上的均衡價格是如何實現的。這樣可以讓學生充分體會供求理論以及均衡價格的決定過程,進而也使其能夠通過實驗實現對理論的驗證。
三、評價與建議
以上論述了筆者在西方經濟學教學實踐中探索的一些可行的新方法。事實上,以上方法的運用,教學效果也較為顯著。學生課堂學習與課外學習和討論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他們從事學術研究與創新的內在潛力也得到挖掘,不僅表現在課程成績和成果方面,還表現在理論的升華、分析問題的視角拓展與能力的提升、實踐應用等諸多方面,學生的創新實踐立項、獲獎、等比率均表現出不斷攀升的態勢。
需要說明的是,文中所述教學方法的先后順序并不意味對其重要性的主觀價值判斷。事實上,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也很難量化每一種方法的具體效果。這一系列的“新”方法,與傳統的高等教育學中所提及的一般教學方法相比,結合了經濟學專業的學科特點和西方經濟學課程的自身特征,顯得更為具體、更為專業,因此更具有針對性。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筆者建議在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實踐中,對以上教學新方法進行綜合運用,而不是單一方法或單純幾種方法的組合運用。
其次,鑒于專業之間的差異,比如經濟學專業與其他經濟管理類專業之間的不同,教師也需要在教學方法的具體應用上有所側重。
最后,教學方法的內涵界定上通常不僅包括教師“教”的方法,而且包括學生“學”的方法,本文這里論及的“新”的教學方法,事實上更凸顯了這一方法論上的內涵特征,即不僅對西方經濟學教師在“如何教”方面具有借鑒意義,而且對學生在“如何學”(包括批判式學習、創新式學習、研究式學習、體系式的系統學習、實驗中學習等)方面具有重要啟發。
參考文獻:
[1] 劉志彪,王國生.美國名牌大學經濟學教學的特色及啟示[J].教學與研究,1999(12):64-69 .
[2] 方福前.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中的幾個問題[J].中國大學教學,2005(9):13-15.
[3] 逄錦聚.當前經濟學教育教學面臨的形勢和今后的任務[J].中國大學教學,2010(1):10-12.
[4] 元惠萍.思想與工具――現代經濟學分析方法的教學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05(8):18-19.
[5] 阮守武.對現代經濟學的理解與“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J].中國大學教學,2009(10):44-45.
[6] 于澤.我國本科經濟學教學方法的經濟學分析[J].教學與研究,2009(4):70-76.
[7] 唐國華. 論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教學內容的妥善處理[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12(1):98-102.
The New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Western Economics in China
Fan Shide
在中國,統計學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于2011 年成為一級學科,這標志中國的統計學正進入一個新的全面發展階段。與此同時,不少人對統計學的一些分支,特別是經濟統計學、計量經濟學和數理統計學這些學科的定位、作用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與發展前景的認識并不一致,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認識誤區,甚至將經濟統計學和數理統計學的發展對立起來。這些認識誤區的產生,有其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因素的影響。但是,這不利于統計學的發展。因此,有必要厘清統計學科內部分支,特別是經濟統計學、數理統計學、計量經濟學與經濟理論等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發展前景。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從統計學與經濟學統一的視角,論述統計學各個分支,特別是數理統計學、經濟統計學、計量經濟學和經濟理論( 包括數理經濟學) 各自的學科定位、作用,以及這些學科之間的相互關系。本文的分析表明,作為現代統計學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數理統計學在中國正在迅速興起。在經濟學中,經濟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由于與經濟理論的密切結合,在量化描述經濟現象并透過現象揭示內在經濟規律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兩者一起構成了經濟研究特別是實證研究完整的方法論,其中經濟統計學作為測度方法論是經濟實證研究與計量經濟學的前提條件與基礎,有其深厚的學科根基以及廣闊的發展前景,不可替代。
作為統計推斷的一般方法論,數理統計學的發展不會弱化經濟統計學與計量經濟學在經濟學中的方法論作用,相反地,隨著這些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經濟統計學與計量經濟學將得到迅速的發展,從而進一步提升中國經濟實證研究的水平與科學性。本文的結構如下: 第二部分分析并論述統計學、概率論、數理統計學、經濟統計學、計量經濟學以及經濟理論( 包括數理經濟學) 等學科之間的相互關系,特別是它們的區別與聯系。第三部分討論經濟統計學的主要特點,以及其在經濟研究與經濟管理中發揮的基礎性作用。第四部分討論發展經濟統計學的主要途徑。第五節是結論。
二、經濟統計學與計量經濟學等相關學科的相互關系
統計學是一門關于數據的科學,是關于數據的搜集、整理、加工、表示、刻畫及分析的一般方法論。統計學就其研究范疇來說,包括描述統計學( descriptive statistics ) 與推斷統計學兩大領域。描述統計學主要是數據搜集、整理、加工、表示、刻畫和分析等,包括概括性的數據處理與分析; 而推斷統計學則是基于樣本信息,對產生樣本數據的母體或系統進行推斷的方法論科學?,F代統計學的迅速發展有兩個主要歷史原因,一是各個國家、政府和社會部門基于管理目的搜集社會經濟信息的客觀需要; 二是數學學科中的概率論的發展。在人類社會中,數據搜集的歷史非常悠久,描述統計學特別是數據搜集、整理、描述、刻畫與分析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數據的搜集及數據質量本身是任何有意義的數據分析的基礎與前提。沒有高質量的數據,任何數據分析及其結論將毫無意義。在當今信息爆炸時代,如何用簡潔、方便、易于解釋的方式,從大量復雜數據中概括其最有價值的信息,也是描述統計學的一個重要作用。
但是,現代統計學的發展及其在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中很多領域的應用,主要是由概率論的產生與發展推動的。概率論的產生最初主要是對賭博研究的需要,后來成為研究不確定性現象最主要的數學工具,廣泛地應用于自然、工程、社會、經濟等各個領域。在統計應用中,人們一般無法獲得整個母體的信息,而只能搜集到母體的一部分信息,即樣本信息,其主要原因是因為獲取整個母體信息的成本太高、時間太長或者因為客觀原因而無法獲得。因此,人們只能從有限的樣本信息推斷母體的規律特征。在這個推斷過程中,概率論對描述樣本信息與母體規律特征之間的關系提供了一個非常有用的數學工具; 更重要的是,它對基于樣本數據的統計推斷所獲得的結論能夠給出某種可靠性描述。這奠定了推斷統計學的科學基礎,也是統計推斷區別于其他形式的推斷( 如命理師根據手相或面相等樣本信息推斷一個人一生的命運) 的最為顯著的特點。
因為這些原因,概率論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推斷統計學的發展,特別地,概率論提供了很多數學概率模型,可用于對母體的概率分布進行建模。因此,統計推斷就轉化為從樣本數據推斷數學概論模型參數值以及其他重要特征等信息。這樣,推斷統計學就主要表現為數理統計學的形式。數理統計學有兩個主要內容,一個是模型參數的估計,另一個是參數假設的檢驗。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數理統計學發明了很多推斷理論、方法與工具。這些推斷理論、方法與工具能夠從樣本信息推斷母體特征、性質與規律,并提供所獲結論的可靠性判斷。由于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大多是從實驗數據或觀測數據推斷所研究的系統或過程的內在規律,因此,數理統計學被廣泛而迅速地應用于各個學科和領域的實證研究。數理統計學之所以成為現代統計學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就是因為它作為一門嚴謹的實證研究方法論,符合人類科學探索的過程與需要,即從有限樣本信息推斷系統或過程的性質與規律。隨著中國科學的發展與研究水平的提高,包括人文社會科學在內的各個學科,對實證研究的方法論的需要將與日俱增。
因此,統計學特別是數理統計學今后將得到日益廣泛的應用與迅速的發展。描述統計學幾十年來也有長足的進展,在包括實驗或調查方案設計,數據的搜集、整理以及分析,無論在方法論、調查手段還是工具方面,都有極大改進。數據挖掘作為一門關于數據分析方法與技術的新興學科,可視為描述統計學的范疇。在描述統計學和推斷統計學之間,描述統計學發揮著基礎性作用,因為描述統計學牽涉到數據的搜集、解釋、整理、測度、表示、刻畫與分析,而數據及其質量是推斷統計學結論科學性的重要前提和基礎。描述統計學在刻畫數據特征時所使用的一些統計方法與統計量,也是推斷統計學的基礎工具。與描述統計學相對應,經濟統計學是對經濟系統中各個主體、部門、變量和各種經濟現象的一種數量描述。經濟統計學的本質是經濟測度學。經濟統計學可視為描述統計學的一個分支,但不是描述統計學在經濟學領域的簡單應用,而是描述統計學和經濟理論的有機結合。前蘇聯以及中國改革開放前的計劃統計,特別是部門統計,就是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理論和實踐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隨著中國經濟從計劃經濟模式轉為市場經濟模式,部門統計乃至計劃統計越來越不適用于描述中國經濟的實際運行。經濟統計學需要經濟理論的指導。這其實是著名經濟統計學家錢伯海( 1997)在他的晚年將精力從研究經濟統計學轉向研究社會勞動價值論的主要原因,因為傳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理論已經落后于中國經濟轉型以及中國經濟統計學發展的需要。經濟統計學主要是在描述統計學和經濟理論兩者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具有統計學與經濟學雙重學科屬性。
由于研究對象經濟系統的復雜性,經濟統計學中量化描述經濟現象與測度經濟變量的理論、方法與工具,比描述統計學標準教科書所介紹的理論、方法與工具要豐富和復雜得多。這也是經濟統計學的魅力所在。同經濟學可劃分為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一樣,經濟統計學也可劃分為宏觀經濟統計學、中觀經濟統計學和微觀經濟統計學。所謂宏觀經濟統計學就是國民經濟統計學,主要是搜集和整理整個國民經濟運行全過程的所有數據信息,對包括存量與流量、總量與結構、國內與國外,靜態與動態等各種方面進行量化描述與分析。
微觀經濟統計學也稱為企業經濟統計學,主要是對企業本身各種經濟活動、經濟行為、經濟現象進行量化描述。以企業財務為主要對象的會計學,在某種意義上是微觀經濟統計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即企業財務統計學。所謂中觀經濟統計學,是指對介于整個國民經濟與企業之間的中觀部門,如政府部門、產業部門,不同地區的經濟活動和經濟現象進行以數據為基礎的量化描述。與經濟統計學密切相關的一門學科是計量經濟學。計量經濟學假設經濟系統是一個隨機過程,服從某一客觀運行規律; 任何觀測經濟數據,都是從這個隨機經濟系統產生出來的。計量經濟學的主要任務就是基于觀測經濟數據,以經濟理論為指導,利用統計推斷的方法,識別經濟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揭示經濟運行規律。有關計量經濟學的學科定位與方法論作用,可參看洪永淼( 2007,2011),李子奈和齊良書( 2010)。
可以說,計量經濟學是推斷統計學在經濟學的應用,但并不是簡單的應用,而是統計推斷理論和經濟理論的有機結合。
首先,在數理統計學中,統計推斷是通過數學概率模型對樣本數據建模。在計量經濟學中,計量經濟模型不僅僅是數學概率模型,其模型設定需要經濟理論的指導( 如選擇哪些經濟解釋變量) 。
其次,數理統計學的一些方法論并不能直接用于對經濟數據的統計推斷,因為經濟數據有其特殊性。比如很多高頻金融數據,有所謂的波動聚類現象( volatility clustering) ; 在勞動經濟學中,很多數據存在所謂的內生性,這種內生性對識別經濟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造成很大困擾。另外,一些計量經濟模型,如宏觀經濟學和金融學領域的動態資產資本定價模型( Hansen、Singleton,1982),是通過歐拉方程條件矩刻畫的,其中經濟理論( 如理性預期理論) 并沒有假設相關經濟變量的概率分布已知。因此,數理統計學沒有現成的方法可用于估計、檢驗這個模型。這就是為什么2013 年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Hansen( 1982)提出廣義矩( GMM) 估計方法的原因。
第三,使用什么樣的計量經濟模型,要由所研究的經濟問題來決定。什么時候需要用回歸模型,什么時候需要用波動模型,什么時候需要用整個概率分布模型,這并不是由研究者個人隨其偏好而定,而是取決于所研究的經濟問題的本質。例如,用歷史數據研究市場有效率理論以及資產收益率的可預測性時,合適的計量經濟模型是時間序列回歸模型( 即條件均值模型) 。這是因為預期收益率可由條件期望來刻畫( 陳燈塔和洪永淼,2003)。
第四,計量經濟學是經濟計量模型的推斷方法論,包括如何估計參數和進行檢驗參數假設,判斷模型是否正確設定,以及如何進行經濟解釋。參數假設與原始的經濟假說既密切相關又有區別。經濟學家關心的是經濟理論、經濟假說的正確與否,為此必須首先將經濟理論和經濟假說轉化為可檢驗的計量經濟模型的參數假設,然后利用經濟數據進行參數假設檢驗,并解釋參數假設檢驗結果的經濟含義。計量經濟學建立在經濟觀測數據的基礎上,即建立在經濟統計學的基礎上。經濟統計學對經濟變量和經濟現象進行量化測度,這些測度首先表現為經濟數據。經濟數據是計量經濟學實證研究的原材料。計量經濟學的推斷結論的科學性很大程度取決于原材料即經濟數據的質量優劣。
絕大多數經濟數據是現實經濟生活中的觀測數據,不能用可控的實驗方法獲得,因此經濟數據的測度具有巨大的挑戰性。同時,由于經濟觀測數據的不可實驗性,計量經濟學需要一些基本假設,如假設經濟系統是一個隨機過程,經濟觀測數據是經濟隨機系統的一個( 偶然) 實現,經濟隨機系統滿足某種平穩性或同質性條件,等等。這些假設是否符合客觀經濟現實也會影響計量經濟實證研究結論的科學性。對經濟變量、經濟現象的準確測度,是經濟實證研究的先決條件與基礎。沒有高質量的經濟數據,任何經濟實證分析及其結論將毫無意義。
與此同時,經濟統計學可以揭示、刻畫重要經濟變量的性質以及它們之間的數量關系,也就是通常說的典型經驗特征。這些典型經驗特征實際上是經濟實證研究與經濟理論創新的重要基礎與出發點。測度與刻畫經濟變量的數據特征,包括它們之間數量關系的特征,是經濟統計學的范疇。如何更進一步地揭示經濟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以及內在規律,則需要經濟理論與統計推斷。經濟理論在某種意義上就像概率論一樣,可以指導對經濟現象的建模。因此,在經驗典型特征事實基礎上,以經濟理論為指導,對經濟現象進行建模( 所建模型即為計量經濟模型) ,并基于經濟觀測數據對計量經濟模型進行統計推斷,從中找出經濟變量的因果關系及經濟運行規律,并解釋經驗典型特征事實。這是計量經濟學的范疇??梢钥闯觯嬃拷洕鷮W是經濟統計學、經濟理論( 包括數理經濟學) 與數理統計學三者的有機結合,是一個交叉學科。正如著名計量經濟學家Goldberger( 1964)指出的,計量經濟學可以定義為這樣的社會科學: 它把經濟理論、數學和統計推斷作為工具,應用于經濟現象的分析。
隨著中國經濟學研究從定性分析為主轉為定量分析為主,特別是轉為實證研究為主,可以預計,計量經濟學作為實證研究最主要的方法論,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綜上所述,經濟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有不同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范疇。經濟統計學是對各種經濟現象、經濟行為和經濟主體的一種量化描述,其本質是經濟測度學。而計量經濟學是在觀測經濟數據的基礎上以經濟理論為指導進行計量經濟學建模與統計推斷,從而檢驗經濟理論和經濟假說的有效性與正確性,并揭示經濟變量的因果關系和內在經濟運行規律。
很明顯,經濟統計學是計量經濟學的重要前提與基礎。經濟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兩者結合在一起,構成了經濟實證研究的完整的方法論。經濟統計學是經濟研究的基礎方法論,是整個經濟研究過程中的一個前置環節。計量經濟學的推斷方法,包括計量經濟學模型的構建( 由經濟理論指導) ,模型參數的估計、檢驗及其經濟解釋,是經濟實證研究的主要內容。1970 年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薩繆爾森曾說過,計量經濟學可以定義為實際經濟現象的數量分析,這種分析基于理論與觀測的并行發展,而理論與觀測又是通過適當的推斷方法得以聯系。換言之,計量經濟學是建立在經濟理論和經濟測度兩者基礎上的,而經濟理論和經濟觀測又是通過統計推斷方法,即通過數理統計學而聯系在一起。與經濟統計學一樣,計量經濟學同樣具有統計學與經濟學兩種學科屬性,并不是數理統計學的一個分支。以上各個相關學科之間的關系,可用圖1 表示。
三、經濟統計學的地位與作用
前文分析指出,經濟統計學是對經濟現象的量化描述與對經濟變量的測度,而計量經濟學則是在觀測經濟數據的基礎上,以經濟理論為指導,結合統計推斷,揭示經濟變量的因果關系與經濟運行規律。經濟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一起,構成經濟實證研究完整的方法論,其中,經濟統計學是經濟實證研究與計量經濟學的重要方法論前提,它起著一種基礎性方法論的作用。那么,經濟統計學在社會經濟管理和經濟研究中具體能夠發揮什么樣的作用呢?
首先,作為經濟測度學,經濟統計學用數字描繪經濟系統的各種經濟現象、各個經濟主體、各個經濟部門、各個經濟層面在不同時間的動態立體圖景。Samuelson 和Nordhaus( 2000)指出,雖然GDP 和國民經濟核算似乎有些神秘,但它們是20 世紀最偉大的發明。如同人造衛星探測地球上的氣候,GDP描繪出一幅經濟運行狀況的整體圖形。這種對經濟現象的數字描述,為經濟學者、政府官員、企業家以及社會公眾了解整個經濟現狀以及進行相關的經濟決策,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信息??梢哉f,在現代經濟學中,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是經濟理論的基礎,而在經濟統計學中,國民經濟統計學是宏觀經濟學的統計版本,企業經濟統計學則是微觀經濟學的統計版本。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是對經濟系統的理論描述,而宏觀經濟統計學和企業經濟統計學是對經濟系統的一種現實描述,以數量的形式描繪了整個經濟運行的實際狀況。
第二,統計學有一個重要思想,是通過構造簡單、方便、易于解釋但又具有科學性的統計方法與統計工具,從大量數據中概括其最主要特征與最有價值信息。經濟統計通過收集每時每刻都在產生的大量經濟數據并且進行分析,從中獲取最有價值的信息,這是經濟統計的最主要任務與最主要功能。在信息爆炸時代,從海量數據中總結有價值的信息,并及時地以簡單、方便、易于解釋的方式將信息傳遞給政府官員、經濟學者、企業家、社會公眾,這些重要經濟信息是政府宏觀經濟管理與決策、企業微觀管理與決策及社會公眾了解社會經濟現象的重要基礎。舉幾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各國中央銀行的一個重要任務,是控制通貨膨脹。根據通貨膨脹率的變化趨勢,及時調整央行的貨幣政策,而通貨膨脹率,主要是CPI 的測度,其有效性、精確性與科學性是央行制定政策的依據。第二個例子是經濟增長率。GDP增長率是政府進行宏觀經濟決策與經濟管理的一個主要目標,是衡量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如何測算GDP 是一個重要問題。第三個例子是如何測算中國的人力資本( human capital) ,這也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一段時間以來,社會公眾對官方的經濟統計數字經常表示質疑,這種質疑一方面表明,中國經濟統計學家與經濟統計工作者還需要做大量的解釋工作和改進工作,另一方面也表明經濟統計學知識在中國的普及勢在必行。
第三,經濟統計學是經濟研究特別是實證研究的前提與基礎。經濟統計學提供的數據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實證研究結論的科學性。眾所周知,經濟學研究的最主要任務是通過對所觀察到的各種經濟現象進行理論思維與理論創新,揭示經濟運行規律。經濟統計學可以從觀測經濟數據中找出重要的經濟變量之間的數量關系。這些數量關系構成經驗典型特征事實。經驗典型特征事實是對復雜經濟現象的一種概括性刻畫,是經濟學實證研究與理論創新的重要基礎。在宏觀經濟學中, Phillips( 1958)從英國宏觀經濟數據中發現貨幣工資增長率和失業率之間存在負相關的關系,這后來被轉化為刻畫通貨膨脹與失業率之間的負相關關系并稱為菲利普斯曲線。菲利普斯曲線作為宏觀經濟學的一個經驗典型特征事實,構成了凱恩斯以后宏觀經濟學理論發展的基礎。所有宏觀經濟理論都必須能夠解釋為什么通貨膨脹和失業率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上個世紀70 年代,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經濟陷入了滯漲階段,菲利普斯曲線變為正斜率,這個新的經驗典型特征事實推動了后凱恩斯宏觀經濟理論的發展。另一個例子,是由Mehra 和Prescott( 1985)提出的所謂證劵風險溢價之謎( equityrisk premium puzzle) ,即美國證券市場收益率遠高于無風險債券市場收益率。這一經驗典型特征事實,對宏觀經濟學與金融學領域的資本資產定價理論的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微觀經濟學中,有所謂的恩格爾曲線,即一個家庭消費所占的比例隨收入的增加而逐漸減少。這是恩格爾通過微觀經濟統計數據發現的經驗典型特征事實。在金融學方面,早在1960 年代,金融經濟學家就發現,股票市場存在波動聚類現象,即今天一個大的波動,明天常常伴隨另一個大的波動; 今天一個小的波動,明天常常會伴隨一個小的波動,這兩種變化交替進行,而不是大小波動均勻分布。2003 年經濟學諾貝爾獎獲得者Engle( 1982)提出的著名的ARCH 波動模型之所以流行,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可以解釋金融市場波動聚類這個重要經驗典型特征。在中國,引起中國經濟學者、政府官員和社會公眾關注的很多重要經濟問題,其實都有經濟統計學的貢獻。
例如,經濟學家在分析中國經濟統計數據過程中發現,勞動收入在整個國民經濟收入中所占的份額在過去近20年中逐步降低。這個經驗典型特征事實成為一段時間以來中國經濟學者的熱門研究課題。中國經濟研究特別是實證研究水平的提升,關鍵就是要能夠在細致、準確地搜集與分析中國經濟數據的基礎上,總結反映中國經濟在轉型期的經驗典型特征事實,在此基礎上提出經濟轉型理論解釋中國經濟的運行及發展趨勢,并運用計量經濟學方法驗證經濟理論的有效性。如果中國經濟學能夠遵照這種研究范式,那么中國經濟學的研究水平將得到很大提升,并對經濟轉型理論做出自己創新性的貢獻。但是,目前中國經濟統計學家、計量經濟學家和經濟學家在總結中國經濟經驗典型特征事實方面,做得還很不夠,對重要經驗典型特征事實在經濟研究與理論創新過程中的作用與重要性,也認識不足。
第四,經濟測度對計量經濟學的學科發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首先,經濟測度的質量決定了計量經濟學實證分析結論的科學性。其次,經濟數據,特別是經濟數據的類型,對計量經濟學學科發展影響巨大。舉幾個例子: 首先是經濟數據觀測的誤差( measurement errors) ,對計量經濟學的推斷,包括參數估計和參數假設檢驗,有很大的影響,如導致不一致的參數估計。為了研究測度誤差的影響,計量經濟學很早就有了一個分支,即變量誤差的計量經濟學。當然,變量誤差也可能由其他因素而非測度誤差引起。第二個例子是時間序列計量經濟學的發展。Nelson 和Plosser( 1982)在一個實證研究中發現,絕大部分宏觀經濟時間序列,包括GDP、CPI和股票價格,都是非平穩時間序列。這對當時以平穩時間序列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時間序列計量經濟學提出了挑戰,因為平穩時間序列計量經濟學的理論與方法,不適用于分析非平穩時間序列。
后來的單位根和協整等現代時間序列經濟學理論,就是為了研究非平穩時間序列而發展起來的。第三個例子是不完全識別計量經濟學( partialidentification econometrics) 。在微觀經濟數據中,有一些經濟變量不能獲得精確測度,比如在美國問卷調查一個人或家庭收入時,因各種原因只能調查收入處于哪個區間,不能獲得一個精確測度。這種不精確經濟測度,對計量經濟學實證研究造成了很大影響。特別地,在估計計量經濟模型參數值時,不能獲得點估計,只能得到區間估計。這種統計推斷的方法催生了一個新的計量經濟學分支,即部分或不完全識別計量經濟學。第四個例子,在大數據時代,各種以前沒辦法獲得的數據,現在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得到,比如在金融市場,可以獲得每筆交易數據,即tick by tick data,每次交易的價格、交易量以及交易的時間點,都可以完整地記錄下來。這種新型的交易數據,包含很多交易行為和市場微觀結構的信息。除金融市場外,超級市場或商店通過信用卡完成的交易,其交易以及交易者的信息,也同樣可以獲得。對這種實時交易數據進行計量經濟學建模及推斷,產生了一個新的計量經濟學分支超高頻數據計量經濟學( econometrics ofultra-high frequency data ) 。更多討論參見Engle( 2000)和Engle Russell( 1998)。
最后一個例子是面板數據。以前大部分經濟數據,要么是時間序列數據,要么是橫截面數據?,F在,越來越多的二維數據,即對每個橫截面單位( 如個人、家庭、國家等) ,可以在不同時期跟蹤并測度。這種二維數據稱為面板數據。一個很著名的例子,是美國密歇根大學PSID 調查數據。這個數據庫調查了很多美國的個人和家庭,而且在不同時期跟蹤測度,對研究美國勞動力市場與收入分配發揮了重要作用。這種數據推動了面板數據計量經濟學的發展。實際上,不僅是面板數據,現在也可每天觀測到一個曲線,如IBM 股票價格每天從開盤到收盤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又如不同城市每天溫度隨時間變化的曲線,這些在統計學上稱為函數數據,有相應的統計模型,更多討論參見Ramsey 和Silvema ( 2005)。上面幾個例子表明,數據的類型,即經濟測度的類型,在很多方面都推動了計量經濟學學科的發展,這其實是經濟統計學對計量經濟學發展的影響和重要貢獻。第五,一個多世紀前,有一位美國學者說過,統計思想與統計思維總有一天會和要求一個人能夠讀、寫一樣,是一個人在現代社會中所具備的基本能力。培養大量具有經過系統訓練的經濟統計人才,對完善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與提高治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中國經濟統計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培養大量高素質、具有系統的經濟統計學訓練的專門人才,推動中國市場化經濟轉型、提高宏觀與微觀經濟管理水平,提高國家社會治理水平。尤其是,現代社會是信息爆炸的社會,需要培養大量懂得搜集數據、分析數據、解釋數據、基于數據進行決策與管理的經濟統計人才
四、如何推動經濟統計學的發展
如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提升與發展經濟統計學?第一,堅持經濟統計學是經濟測度學這個基本學科定位。經濟統計學用數字描繪各種經濟現象、各種經濟主體、各個經濟部門和各個不同層次在不同時間的動態全景圖像。經濟統計學的最主要任務是經濟測度方法論的創新,發展能夠更精確地測度經濟現象、經濟行為和經濟變量的理論方法與工具,并應用于實踐。這個基本定位將保證經濟統計學在經濟學中的基礎地位,從而不會受到包括數理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在內的其他相關學科在中國興起的可能沖擊與影響。一些學者曾提出廣義經濟統計學的建議,將作為推斷方法論的計量經濟學作為其中一部分。
這種想法符合統計學的范疇定義,即如統計學分為描述統計學和推斷統計學那樣,經濟統計學也可分為經濟測度學和計量經濟學。然而,由于歷史的原因,計量經濟學作為一個學科在國外已有80 多年歷史,在中國也有30 多年發展歷史。如果將計量經濟學作為經濟統計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有可能會出現計量經濟學取代經濟統計學的情形。因此,堅持經濟測度學的基本定位可以更加明確經濟統計學的學科特色,有利于經濟統計學的長遠發展。在這方面,邱東( 2013)對國民經濟統計學科的定義與內涵、外延發展,做了精確闡述。
事實上,在國外,經濟統計學主要也是定位在經濟測度學方面。第二,發展經濟統計學必須立足本土化。在中國,經濟統計,特別是現代統計學意義上的經濟統計,歷史不是很長。中國地大物博、不同地區之間、城鄉之間與不同群體或階層之間差異巨大,經濟統計不但水平較低,而且面臨的挑戰與困難也特別巨大。這種基本國情為在中國發展經濟統計學提供了一個很大的空間,比如,關于宏觀經濟數據的構建,一個重要問題是處理季節性因素。在西方的經濟統計工作中,季節性因素對經濟變量的影響,比如感恩節、圣誕節、元旦等等,其處理都有一套成熟的方法,但是這些方法并不完全適合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季節性因素。比如中國的端午節、中秋節、春節,都是根據中國農歷而定,而不是根據西方公歷而定的季節性因素。這些季節性因素的處理方法將與國外季節性因素的處理方法有所不同,這是中國特色。
又如,中國在過去30 多年,成功地從計劃經濟模式轉為市場經濟模式。但是,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市場經濟發育、成熟的程度還比較低。中國經濟統計學家能否提出一套刻畫中國市場經濟發展成熟程度的指標,以測度中國市場經濟完善的程度? 還有,中國過去30 多年,以要素投入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已經面臨一個轉折點。中國經濟必須經濟轉型,以確保持續穩定發展。對中國過去30 多年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所帶來的一些不可持續的因素制約,如對環境污染的經濟成本,在統計方法上還沒有一個系統的、有說服力的量化描述與估計。最后,中國正處于實現以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夢過程中,對中國夢的量化指標的構建,包括對人民幸福感指數的構建,也是中國經濟統計學家,計量經濟學家與經濟學家可以做的具有理論與現實意義的研究工作??傊?,立足本土、立足國情、服務國家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將使經濟統計學煥發出巨大的發展活力。第三,大力促進學科交叉與融合,通過學科交叉與融合,推動中國經濟統計學的發展與現代化。上文在描述經濟統計學的重要作用時,討論了經濟統計學對發展其他學科,特別是計量經濟學的重要作用。同樣地,包括經濟理論、計量經濟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學在內的其他相關學科的發展,對發展經濟統計學也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前面提及,著名經濟統計學家錢伯海在他的晚年,集中精力從事社會勞動價值論的研究,他從經濟統計學研究中深深感受到要發展經濟統計學,特別是國民經濟綜合平衡核算體系,必須有新的經濟理論作為指導。作為經濟測度學,經濟統計學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統計抽樣調查。
在這方面,數理統計學特別是抽樣理論的最新發展可以提供很大幫助。在國民經濟統計學中,對宏觀經濟變量的測度,以及對宏觀經濟變量之間數量關系的描述及解釋,也需要經濟理論的指導。宏觀經濟變量是微觀經濟變量在一定時期內的加總( aggregation) 。由于微觀個體的異質性,加總以后的宏觀經濟變量的性質,以及宏觀經濟變量之間的數量關系,與原始的微觀經濟變量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可能有很大的不同。在微觀經濟學中,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需求函數,即微觀個體需求與個體收入之間的關系,如果對微觀層面個體的需求函數加總,所獲得的總需求與總收入之間的關系與原來個體的需求函數將有所不同,除非微觀個體消費者的效用函數滿足所謂的hypathetic utility function 假設。由此可以看出,對宏觀經濟變量的測度( 類似加總) 之后,如何理解宏觀經濟變量的性質以及它們之間的數量關系,需要有微觀基礎,而這就涉及到經濟理論。另一方面,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學對理解宏觀經濟變量的性質也是很有助益的。例如,Granger( 1980)討論了微觀消費函數的加總問題。他假設個體之間的邊際消費傾向系數有所不同,而且微觀個體的邊際交易傾向的數值可視為是從 分布中產生的實現。
加總以后的宏觀消費變量與原始個體消費變量的統計性質將出現本質區別: 雖然微觀個體的消費是一個短記憶的時間序列,但是加總以后的宏觀消費變量將具有長記憶( longmemory) 的時間特性??傊?,推動各個統計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將促進各個學科的發展,包括經濟統計學。不管是計量經濟學、經濟統計學或是數理統計學,這些相關學科都有它們共同的基礎,即統計思想與統計思維。因此這些學科完全能夠在互相交叉融合中不斷完善。同時,也有可能因此產生一些新的交叉學科。例如,實驗產生的數據與現實觀測經濟數據有很多不同特點。特別地,經濟觀測數據是各種因素聯合作用的結果,而且具有不可實驗性( 即不能通過重復實驗獲得) ,因此一般情況下沒有辦法將其中某一或某些因素所產生的經濟后果準確地分離測度出來。而實驗經濟學則借鑒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通過控制實驗條件排除其他因素的影響,從而可以較精確地測度所關注因素所產生的后果。實驗經濟學實質上是通過可控實驗改進經濟測度,從而可以更好地研究經濟行為與經濟規律,包括經濟因果關系。
事實上,實驗經濟學與經濟測度學及計量經濟學的交叉與融合,正在產生一個新的交叉學科,即實驗計量學( experimetrics)。第四,為了發展經濟統計學,必須大力推動國際化,通過國際化推動經濟統計學的發展。在中國,經濟統計的歷史相比西方國家短得多,特別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只有30 幾年歷史,而西方成熟的市場經濟已有幾百年歷史,我們在統計資料搜集、統計方法與工具等各個方面,還有較大差距。上個世紀70、80 年代,中國國家統計局和廈門大學合作,提出了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這是西方經濟統計學、現代經濟學和中國經濟實際相結合的一個范例。今天中國的經濟統計學同樣可以從國外相關學科學到很多有益于自己學科發展的知識。例如,眾所周知,GDP 大體反映了一個經濟體社會財富水平。但是GDP 作為描述經濟發展的指標,有很多缺陷,既不能精確地反映總量,也不能反映經濟活動的質量與效益,更不能反映經濟結構、社會分配、民生改善、以及對環境破壞的程度等等。
認識到GDP 的種種缺陷,國外學者,包括經濟統計學家、經濟學家,過去幾十年提出各種指標,試圖修正GDP 的缺陷,比如Nordhaus 和Tobin( 1972)提出了去除環境污染和交通堵塞等成本的凈經濟福利指標; Repetto等( 1989)提出了扣除資源損耗成本的國內生產凈值; Daly、Cobb( 1989)提出了將財務分配狀況、社會成本等因素計算在內的所謂可持續經濟福利指標; Pinter、Hard( 1995)提出可持續發展指數; VonWeizsacker 等( 1997)提出了綠色GDP 概念,等等。這些對構建適合刻畫中國宏觀經濟增長與發展水平的指標都有很好的借鑒意義。第五,必須順應時展潮流,與時俱進地發展經濟統計學。我們正處于一個大數據的時代,大數據提供了極其豐富的信息。如何有效地獲取大數據中的有用信息,統計學無疑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方法、理論與工具。與此同時,大數據也為包括經濟統計學在內的統計學等分支學科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廣闊空間。例如,包括跨境電商在內的電子商務,正在中國蓬勃興起,深刻地影響了貿易、購物、消費乃至生產形態。如何統計電子商務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經濟統計問題,這也為經濟統計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遇,又如,大數據使得以較高頻率測度宏觀經濟變量成為可能。目前絕大多數的宏觀經濟變量( 如CPI) 最高頻率只有月度數據,在大數據條件下,完全有可能獲得更高頻( 如每周) 的宏觀經濟數據,這樣可更及時反映客觀經濟運行情況。第六,加速經濟統計學教材更新換代,盡可能地全面反映幾十年來中國乃至世界上經濟統計學和現代統計學的研究成果。在國外,不論是統計學還是經濟學相關專業,大都沒有經濟統計學課程設置,因此也就沒有相應的教材。這與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等其他經濟學課程有很大不同。因此,中國經濟統計學教育必須更加注重教材建設,在明確學科定位的基礎上,總結國內外各個相關學科以及經濟統計的理論與實踐,盡量汲收國內外所有有用的研究成果與經驗,爭取使經濟統計學的研究與教育不但成為中國經濟學教育的一大特色,同時也成為引領世界前沿研究的國際化學科。
五、結論
本文從統計學和經濟學統一的視角出發,分析論述了現代統計學若干分支,特別是概率論、統計學、描述統計學、數理統計學、經濟統計學、計量經濟學以及經濟理論( 包括數理經濟學) 之間的內在聯系,包括它們的區別與聯系,以及發展前景。分析表明,統計學的這些相關學科,各自定位非常清晰,在各自學科發展方面,都有自己不可替代的發展空間。其中,經濟統計學既是統計學的分支,也是經濟學的分支,是統計學與經濟學結合的交叉學科,具有統計學和經濟學雙重學科身份。經濟統計學本質是經濟測度學,是經濟測度的方法論,是經濟學實證研究的前提與基礎。這是經濟學其他任何相關學科,包括計量經濟學,經濟理論,數理經濟學等無法替代的;也是統計學的其他相關學科,包括數理統計學無法替代的。
隨著中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發展,作為推斷方法論的數理統計學與計量經濟學,因為有日益增加的需求而得到迅速發展。作為從樣本數據推斷母體特征的一般方法論,數理統計學因為符合科學研究與探索的過程與需求而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很多領域有廣泛的應用。作為經濟實證研究的推斷方法論,計量經濟學在中國過去30 多年來有了巨大的發展。在《經濟研究》、《統計研究》、《管理世界》等國內頂尖學術期刊,可以看到大量應用計量經濟學理論與方法的實證研究,而專門研究經濟測度的經濟統計學的文章的數量則相對減少,這主要是因為經濟實證研究對推斷方法論日益增加的需求。計量經濟學方法的大量使用,顯著地提升了中國經濟實證研究水平與規范程度。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經濟學;生產理論
作者簡介:劉鳳義(1970-),男,滿族,河北圍場人,經濟學博士,南開大學經濟學院經濟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經濟學、制度經濟學和企業理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F014.3;F091.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096(2007)03-0006-04 收稿日期:2007-02-04
生產理論是經濟學的基礎理論,無論是西方經濟學還是經濟學,都有著豐富的內容,而且他們關于生產理論的淵源、具體內容等還有著相同或相似之處。很多人因此認為,西方經濟學中的生產理論是關于資源配置的一般理論,且有著較為成熟的模型,所以,我們搞市場經濟,完全可以拿過來“為我所用”。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有一定的片面性,西方經濟學的生產理論在經濟運行和經濟管理層面的確有可借鑒之處,但在方法論上卻存在一定局限性。下面,本文就對兩種范式的生產理論的研究方法進行比較,以期為經濟學的創新拋磚引玉。
一、西方經濟學的生產理論是以“經濟人”假設為出發點,把勞動者僅僅作為生產要素研究;而經濟學的生產理論是以“歷史的、現實的人”為出發點。把勞動者既看作生產要素,又作為生產主體來研究
西方經濟學的生產理論是研究生產者如何通過對生產要素的組合,實現利潤最大化的決策行為,這一研究是以“經濟人”假設為出發點的。以此為基礎,他們建立了以生產函數為基礎的生產者的決策模型?!吧a函數是一種技術關系,被用來表明每一組具體投入品(即生產要素)所可能生產的最大的產出量。在每一種既定的技術條件下,都存在著一個生產函數。”(薩繆爾森,1992)為了分析方便,生產函數通常表示為:Q=f(L,K)。生產理論基本內容就是通過生產函數,來研究在各種不同約束條件下,資本和勞動力之間如何通過不同組合形式,實現產量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最終實現利潤最大化。
應該說,從資源配置的角度看,西方經濟學通過建立對現實生產過程高度抽象的數學模型,用簡潔方式描述物質生產過程中普遍存在的投入和產出的技術關系,是一種有用的分析工具。比如運用一般形式的生產函數可以分析生產過程中要素投入產出的數量關系,對物質生產過程做技術分析,找出資源配置的最佳方式;用定量方法分析科技進步和管理水平對產出的影響;掌握生產過程中的突變機理,不失時機地調整資源配置方式以促進生產力的飛躍發展。等等。
然而,進一步研究會發現,西方經濟學以“經濟人”假設為出發點,建立起的生產理論存在嚴重悖論:即“經濟人”假設把每個人作為自由選擇的主體與生產理論中把勞動者僅僅作為生產要素之間的邏輯悖論。
在西方經濟學家那里,“經濟人”被看作是對人性的最好描述,在他們看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充滿了自由、平等和博愛,每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性追求利益最大化,最終必然達到全社會福利的最大化。按照這一信條,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資源配置是在自由交易中進行,每個行為主體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最大化目標進行理性選擇。資本所有者可以自由選擇勞動者;同樣,勞動者也可以自由選擇資本所有者。所以,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人與人之間的是平等、自由的契約關系。可是,我們從西方經濟學的生產理論看到的卻是與“經濟人”假設相背離的另外一番圖景,在那里,能夠按照“經濟人”行為行事的只能是資本所有者(或稱之為廠商)。他們可以依據等成本曲線、等產量曲線等函數關系,通過自己的理性選擇,為實現最大化目標,任意選擇各種生產要素,進行排列組合。而勞動者,則僅僅被視為同資本一樣的、服務于廠商最大化目標的生產要素。在這里勞動者在生產中的主體地位完全被剝奪了,更不可能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為選擇。
正是由于把勞動者僅僅看作同資本、土地一樣的生產要素,所以,很自然地得出資本、土地和勞動力一樣,都具有生產性,在生產的過程中,它們共同創造了商品的價值。每個要素對價值創造的貢獻率,可以通過邊際生產力來衡量。西方經濟學的生產理論也就成為分配理論的依據。對此,薩繆爾森(1992)直言不諱地指出生產理論是作為對收入分配理論討論的序曲,“在經濟學的生產論中,可以找到這種要素定價的關鍵?!彼裕皩洕鷮W中的生產論的一個概略分析可以給理解市場經濟的收入分配提供一把不可缺少的鑰匙?!苯酉聛?,他們自然就把薩伊的“三位一體”公式搬出來:基于價值創造的貢獻,資本獲得利潤(或利息)、土地獲得地租、勞動力獲得工資。在他們看來,這是一個多么公平的社會制度呀!
有人可能會說,勞動者也是“經濟人”,西方經濟學已經論證,作為消費者,勞動者可以按照效用最大化的原則進行理性選擇;作為勞動力的要素提供者,他們可以按照最大化的原則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對于這種觀點,馬克思(1867)早就指出:“勞動力的買和賣是在流通領域或商品交換領域的界限以內進行的,這個領域是天賦人權的真正樂園。那里占統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權和邊沁?!浑x開這個簡單流通領域或商品交換領域,……原來的貨幣所有者成了資本家,昂首前行;勞動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隨于后。一個笑容滿面,雄心勃勃,一個戰戰兢兢,畏縮不前,象在市場上出賣了自己的皮一樣,只有一個前途――讓人家來鞣?!敝劣趶南M者的角度把勞動者當作“經濟人”的說法,馬克思也作過深刻分析,馬克思指出,消費是由生產決定的,所以,一個社會的消費水平、消費結構從屬于一定的生產關系,決不是單純由個人的理性選擇決定的。
與西方經濟學不同的是,經濟學關于生產理論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歷史的、現實的人基礎上的。
應該說,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人”,這一點看上去似乎與西方經濟學沒有區別。但馬克思這里所說的個人,決是不是西方經濟學所講的“經濟人”,而是現實生產關系中的人。在馬克思看來,只有理解這種生產關系,才能理解這種關系中活動的人。馬克思之所以批判斯密、李嘉圖把那個時代的個人不是看作歷史的結果,而是看作歷史的起點,并認為合乎自然的個人不是歷史中產生而是由
自然造就的觀點,就是因為他們脫離開生產關系來研究人的經濟行為。馬克思把經濟學分析的人概括為“社會關系的總和”,他反對把人的本質“理解為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個人自然地聯系起來的普遍性?!币卜磳ξ鞣浇洕鷮W把人看作生來是追求自身私利的經濟動物,并認為個人動機決定社會生產過程。在馬克思看來,既然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個人的經濟行為就不完全由個人的意志支配,在其現實性上,他必然受同他們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制約。
馬克思強調人的經濟行為的社會性和客觀性,同時認識到人的主觀能動性,在的生產理論中,勞動者絕不僅僅是生產要素,更為重要的是他們構成能動的生產主體。在創造財富的生產過程中,人作為獨特的生產要素,與生產資料的性質完全不同,因為勞動這一要素是能動的。勞動過程是人的主觀能動性與物質生產過程的客觀實在性的統一。勞動不僅創造了人本身,而且創造著人類自身不斷發展和完善的社會條件。勞動者作為生產活動的主體,他們的活動是精神能力和軀體能力的有機統一。他們總是有目的性、計劃性,即主觀能動性,用馬克思的話說,再蹩腳的建筑師也比蜜蜂建房有“計劃性”。正因為人的勞動有主觀能動性,所以在商品生產過程中,勞動才不僅轉移生產資料的價值,而且創造新價值。社會發展既是人類改造和利用自然的過程,同時也是人自身不斷走向自由和全面發展的過程。
同時,作為生產要素的人,其勞動也必然是在具體的社會生產關系中進行,這使得勞動不再是單個人的孤立行為,而是群體或階級行為,勞動創造的價值也會因社會生產關系不同而有不同占有形式。比如,勞動可能是在共同勞動、地位平等、產品平均分配的社會生產關系中進行;也可能是在一部分人占有生產資料,憑借經濟權利強迫另一部分人勞動,產品歸生產資料所有者所有這樣一種階級地位不平等的生產關系中進行。這種生產關系的性質,最終決定了產品的分配形式。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資本是資產階級社會的支配一切的經濟權力”“資本和雇傭勞動的關系……決定著這種生產方式的全部性質?!辟Y本家之所以獲得剩余價值,是因為他們擁有占有剩余的經濟權力,決不是西方經濟學家所認為的那樣,是對這些要素創造價值的回報。
正是因為從歷史的、現實的人出發來研究生產過程,所以,經濟學中的資源配置不僅僅包含人與自然的關系,還包含人與人的經濟關系;經濟學的生產效率含義,不僅僅來自于生產要素之間的技術組合,還來自于對勞動者積極性的調動、勞動者之間、勞動者與資本所有者之間的分工協作的協調、組織管理的科學等等。
二、西方經濟學的生產理論只研究生產一般,因而使用價值(即效用)范疇是其研究的核心;而經濟學則不僅研究生產一般,更注重研究生產的具體社會形式,因而把價值范疇作為研究的核心
薩伊是把西方經濟學生產理論引向純粹對生產一般分析的始作俑者之一,他把生產定義為:“所謂生產,不是創造物質,而是創造效用。”薩伊這個關于“生產”的定義,表面看來無非一個關于“生產一般”的定義,但實際上這背后隱藏著經濟學研究的內容將發生重大轉變:即這個定義把經濟學引向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研究,回避了斯密、李嘉圖等古典經濟學家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研究。薩伊的生產觀對后來西方經濟學家產生了重要影響,繼薩伊之后,約翰?穆勒、馬歇爾、薩繆爾森等,都把研究財富生產一般作為生產理論的基本內容。比如萊昂內爾?羅賓斯1932年在他的著名方法論著作――《經濟科學的性質和意義》一書中,明確強調了西方經濟學只研究生產一般的觀點,他把經濟學定義為“把人類行為當作目的與具有各種不同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間的一種關系來研究的科學?!边@樣經濟學純粹成為一門關于“選擇”的學科。經濟學的內容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我們不再探究生產和分配變化的原因,而是探究在某些初始資料給定的情況下,各種經濟‘量’達到均衡的條件,……我們不再把經濟系統視為一架生產總產量的機器,不再探究哪些因素決定這種產量的多少以及按何種比例分配這種產量,而是把經濟系統視為人與經濟貨物之問的一系列相互依賴而在概念上又獨立的關系……”顯然,在羅賓斯那里,西方經濟學研究的前提是“某些初始資料給定的情況”,所以,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這一制度性因素被徹底隱藏起來了;與之相適應,經濟學的研究內容只是“人與經濟貨物之間”的關系。
當然,我們并不否認對生產一般研究的理論意義,然而,抽象掉生產過程中的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只研究生產一般的生產理論,就必然使經濟學“使用價值”成為研究的核心范疇,從而導致經濟研究存在諸多局限性。這些局限性突出表現在:(1)它是建立在薩伊的生產三要素論的基礎上的,把資本等同于生產工具,把資本主義生產歸結為生產一般,掩蓋了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價值形成過程的同時就是價值增值過程;(2)它混同了產品和商品、使用價值生產和價值生產的區別,抹殺了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是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二因素的根源;(3)它沒有從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去考察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分配問題,卻被用來為替資本主義分配做辯護的邊際生產力分配論做佐證;(4)目前西方經濟學的生產函數的數學抽象方法只能說明漸變的有連續性的生產過程,不能反映生產過程中的突變現象。也就是說,它既不能很好地反映科技革命時期生產力飛躍發展的生產過程,也不能正確地描述生產力突破了不合理的生產關系桎梏時生產過程的躍變。因此,有必要以馬克思的經濟理論為指導,批判地汲取西方經濟學的生產函數中有參考意義的東西,建立基于勞動價值論的、不同層次的生產函數(吳易風、王健,1994)。
西方經濟學只研究使用價值,不研究價值,更不理解價值本質,所以,長期以來,以新古典經濟學為基礎的廠商理論始終回避對企業內部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分析。在他們那里,企業始終是一個“黑箱”。以科斯為代表的新制度主義者,看到了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抽象掉人與人之間關系分析廠商行為的局限性,所以,他們試圖運用“契約”的分析方法,以交易費用為分析工具,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引入廠商理論,提出了分析廠商內部人與之間關系的基本框架,從而建立西方經濟學的所謂的企業理論。
然而新制度學派企業理論仍然是建立在抽象掉社會生產關系的基礎上的,因此,他們研究人與人之間經濟關系時拋開了生產領域,而是局限在交換領域;他們所說的制度,不是生產關系,而是上層建筑層面的一些具體規則。本來,科斯在他的《企業的性質》一文中,試圖通過視企業為等級制度,把企業內部雇主與雇員之間的命令與服從的關系與市場交易的自愿平等關系區別開來。循著這一思路,人們可以進一步研究企業內部契約關系不平等的深層原因問題。但在1988年的論文中,他又否定了這種認識,他甚至認為這個觀點是那篇論文的主要缺陷之一,因為它誤導了人們的注意力,使經濟學家
忽視企業的主要活動――企業經營??扑惯@一觀點表明,他批評把企業看作不平等關系所結成的契約的思想,進一步強化了企業的經濟性質就在于節約交易費用的主張,從而把新制度主義者通過對人與人的經濟關系的研究,來揭示企業經濟性質的道路徹底堵死了。因而,他們的企業理論的局限性是顯而易見的(劉鳳義,2004)。
與西方經濟學不同,經濟學的生產理論側重研究生產的社會形式。與人類社會的物質生產的雙重關系相適應,生產中的資源配置也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抽象的生產一般的資源配置,另一方面是具體生產方式下的資源配置。屬于生產一般的資源配置體現在一般的勞動過程中,它是一切社會形式的生產所共有的。它表明,不論生產的社會形式如何,都要在不同用途間對生產資源進行合理配置,這是人類社會進行生產永恒的主題。然而僅僅研究生產一般,無法真正理解具體社會生產方式下的資源配置問題。所以,經濟學認為,研究物質生產只能是某一特定社會發展階段的生產,抽象的生產一般,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
正因為經濟學研究生產理論時強調生產的具體社會形式,所以,“價值”范疇而不是“使用價值”范疇才成為其生產理論研究的核心。馬克思批判古典經濟學時指出: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缺點之一,就是它始終不能從商品的分析,而特別是商品價值的分析中,發現那種正是使用價值成為交換價值的價值形式。恰恰是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最優秀人物,像亞當?斯密和李嘉圖,把價值形式看成一種完全無關緊要的東西或在商品本性之外存在的東西。這不僅僅因為價值量的分析把他們的注意力完全吸引住了。還有更深刻的原因。勞動產品的價值形式是資產階級生產方式的最抽象的、但也是最一般的形式,這就使資產階級生產方式成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生產類型,因而同時具有歷史的特征。因此,如果把資產階級生產方式誤認為是社會生產的永恒的自然形式,那就必然會忽略價值形式的特殊性,從而忽略商品形式及其進一步發展――貨幣形式、資本形式等特殊形式。由此可見,馬克思在科學方法論基礎上,確立了勞動價值論,而勞動價值論又為進一步理解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內部的生產關系提供了“鑰匙”。西方經濟學家對此并不理解,他們認為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無非就是確定商品交換的量的比例的理論而已。對此,斯威齊一針見血地指出:很多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誤解和攻擊,在于他們看待價值問題的態度,使他們有偏重交換比例的傾向,而忽視那隱藏在表象后面的社會關系的性質。所以,對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批評,連篇累牘,而難得有一個字談到抽象勞動。
正是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上,馬克思科學區分了勞動和勞動力范疇,進而指出在資本生產關系條件下,資本家利用形式上平等的契約,占有工人勞動創造的剩余價值。同時,資本家用剩余價值進行資本積累,從而再生產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這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本質特征及其運動規律,就通過價值范疇逐漸被揭示出來了。也正是運用價值范疇,馬克思把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企業內部人與人之間經濟的關系科學揭示出來了。國內一些學者談到企業理論,也是言必是科斯、威廉姆森等新制度學派的觀點。筆者認為,從方論的角度看,馬克思提出了比新制度學派更為科學的企業理論方法論。突出體現在:馬克思以歷史的、現實的人作為企業理論研究的出發點;從資本統治下的分工與協作關系中揭示企業的起源與演變;在對生產過程的考察中揭示資本主義企業中資本與雇傭勞動的關系;通過科學區分勞動和勞動力范疇,破譯“契約自由”的神話(劉風義、沈文瑋,2004)。這些深刻的內容,在新制度學派企業理論中都無法揭示出來。
三、西方經濟學用個人主義方法,把生產理論僅僅置于微觀領域來研究,致使其理論體系在微觀與宏觀上形成脫節;而經濟學則運用唯物辯證法,在宏觀和微觀的有機聯系中研究資本主義的生產和再生產問題
西方經濟學家把生產理論僅僅視為微觀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與他們的個體主義(或個人主義)方法論密切相關。西方經濟學的個體主義方法論認為,社會與個體之間的關系僅僅是量上的差別,社會就是個體的集合,總體等于個體的簡單相加。基于這一方法論的生產理論,只需要在微觀領域研究就可以了,宏觀經濟問題無非是微觀經濟問題的在量上的簡單加總而已。所以,我們看到西方經濟學在研究總量問題時,是通過以微觀領域的生產函數為基礎的加總來進行的。他們假設,從資源配置的角度看,如果每個廠商都是理性“經濟人”,都能夠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則投資,那么全社會的資源配置就是最優的。新古典理論以生產函數和效用函數為基礎,建立了技術關系的稀缺資源有效配置理論,其核心是表明商品和要素稀缺性的相對價格,這種相對價格也是稀缺資源有效配置的指數。該理論所要研究的是資源配置問題,即給定偏好和技術,可以求出最優解。但新古典經濟學家在討論宏觀經濟問題時,創造了異質品模型中的總量生產函數這一與相對價格完全不同的理論。顯然,如果是單一產品模型,總量生產函數的使用是沒有疑義的,但把總量生產函數套用在異質品模型中卻背離了新古典資源配置理論的宗旨。
盡管西方經濟學家中出現了像薩繆爾森這樣的新古典綜合派,但至今,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仍處在嚴重的矛盾中。盡管,以斯蒂格利茨代表的新凱恩斯主義者試圖把宏觀經濟學建立在微觀基礎上,從而使西方經濟學微觀與宏觀有機結合起來。但問題是“以新古典總量生產函數為基礎的主流宏觀經濟學的實物分析,與凱恩斯的貨幣經濟分析和現實經濟根本不能融合”(柳欣、靳衛萍,2005)。
與西方經濟學不同,經濟學的根本方法是唯物辯證法,在這一方法論指導下,經濟學不僅克服了經濟學研究的形而上學思維,正確處理了微觀與宏觀的辯證關系,而且通過在商品生產中抽象出價值范疇,建立了微觀與宏觀有機結合的橋梁。的唯物辯證法認為,個體是作為有機組成部分的個體,而整體又是相互聯系的個體組成的有機整體,二者是辯證統一關系。作為經濟學研究方法,個體分析和整體分析都是必不可少的,不能把二者簡單對立起來。但二者的結合又不是簡單相加,它們之間通過人與人的經濟關系有機聯系起來的(胡釣、劉鳳義,2003)。
在經濟學中,沒有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嚴格界限,這是因為微觀與宏觀是相對概念,只有二者的有機融合才能揭示經濟規律。在馬克思的《資本論》中,無論是從三卷內容的整體安排上看,還是從每一卷具體內容的分析上看,處處都能體現出個體與整體、微觀與宏觀的有機結合。在第一卷研究資本直接生產過程時,馬克思以單個資本主義企業作為分析的起點,接著從第2篇到第6篇,通過對單個企業的剖析,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本質上是剩余價值的生產。然后,在第7篇研究資本主義再生產,則是從整體上來研究資本主義生產的特征,從而進一步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
從《資本論》三卷整體來看,對資本主義生產和再生產的研究,也是微觀與宏觀有機結合的。馬克思通過提出價值、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剩余價值等微觀概念,逐漸上升到平均利潤、生產價格等宏觀概念,把資本主義生產特征及其實現形式徹底揭示出來了。
【關鍵詞】經濟學原理 高職 教學 制約
《經濟學原理》是高職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作為基礎理論課對學生學習運用經濟學基礎原理,研究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了解現實社會經濟和世界經濟發展,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實用型人才的需求,無疑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大多數經管專業學生感到《經濟學原理》是難度較大且較枯燥的一門課程,學生綜合學習效果欠佳,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一、目前《經濟學原理》這門課程在教與學方面存在的制約
(一)高職經濟管理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與課程性質相制約
當前,經濟管理類專業的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備了一定的理論知識,能熟練運用經濟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決經濟管理中的實際問題的技能型、實用型人才,以適應企業對一線操作人員和中基層管理人才的需要,并為企業提供高級管理人才的后備力量。學生畢業后能夠勝任的工作崗位基本是會計、統計、文秘、促銷員、營業員、物流管理員等。因此,高職院校在培養目標上對于專業基礎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常被忽略。而經濟學恰恰是一門邏輯性、系統性、完整性、連貫性較強的專業基礎課,造成學校培養目標與課程本身性質的相制約。
(二)由于《經濟學原理》課程自身特點造成的制約
《經濟學原理》的核心在于理解社會如何實現稀缺資源的利用配置和利用問題。課程揭示了現代化大生產條件下各種經濟活動的規律,具有內容抽象、邏輯性和系統性強的特點。它是一個完整、嚴密、前后緊密銜接的理論體系。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數理基礎和邏輯推理能力,而且必須緊跟教師講授,一旦前面的課程落下幾節后面的課程便難以理解。盡管許多學生認為這門課程具有很高的學習和使用價值,但課程的這些特點導致學生感到枯燥、缺乏趣味性、晦澀難懂,致使一部分學生中途放棄學習。
(三)高職院校學生自身不足與課程要求較高之間的制約
要想學好《經濟學原理》這門課程需要許多領域的知識,比如需要高等數學、英語、國際社會經濟的發展及現狀等綜合知識,因而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高職院校的經濟管理類專業一般是文、理兼招,且文科學生偏多。他們與工科類學生相比,有其自身的知識特點和思維特點,大多數學生人文知識豐富,數學基礎相對薄弱。這一明顯的知識結構特點,導致學生普遍對定性分析感興趣,對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驟不愿深入。而且,他們的思維方式偏重于感性認識。教學中講到經濟學的案例、經濟學的淵源時,學生非常感興趣,而講到邏輯推導、圖、表、公式、數學模型等內容時,則不容易接受。再者,大部分學生是從校門到校門,缺乏對企業和社會的深入了解?,F代社會的發展特點決定了學生迫切需要了解國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指導企業運營管理的微觀經濟學理論和引導國民經濟運行的宏觀經濟學理論,了解我國現實企業的管理體制、管理現狀及其深層次原因。但學生在這方面的實踐活動相對較少,少數同學甚至對國家的基本經濟方針都難以理解。同時,學生中存在一種片面認識:高職院校主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只要會操作、能實踐就行了,沒有必要掌握那么多理論知識。所以,很多學生把《經濟學原理》看成是可有可無的課程,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學習技能性較強的課程上。
(四)課程的教學模式與高職院校的教學要求之間的制約
《經濟學原理》課程屬于理論經濟學范疇,由于課程的自身特點的因素,大多數高職院校教師仍然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即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但就高職的教學而言,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被認為是其一大特色,這門課程似乎缺少了這一環節,而且由于課程自身特點的因素在向實踐性教學方面的教學改革也存在著一定的難度。這些問題嚴重地阻礙了高職院?!督洕鷮W原理》教學質量的提高,使教學效益始終在較低的層面上徘徊。
二、高職院?!督洕鷮W原理》提高教學質量的思考
高職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職業教育一樣,都是對人的能力培養,但社會對其的客觀要求及其產生發展背景與空間決定了其辦學思路與理念的特殊性,它既不同于注重學科體系建設和理論研究的本科教育,也不同于以培養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為重點的中等職業教育,而是介于本科教育和中職教育之間的一種具有高等教育特點和職業教育特色的雙重特性的高等教育形式。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在辦學過程中,在課程體系的設置上必須結合學生的特點,精心組織各門課程的教學?!督洕鷮W原理》作為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教學質量不僅關系到學生對該門課程內容學習掌握的程度,而且對后續各門專業課的教學也有一定的影響。針對目前高職院校學生《經濟學原理》課程學習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結合多年來對高職層次經濟學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提高《經濟學原理》的教學質量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基于高職的人才培養目標,整合教學內容,協調教學中的制約
基于高職院校是培養適應社會生產、管理與服務一線需要的實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對《經濟學原理》的教學內容應作如下整合和處理: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將來主要從事企業管理工作,又必須關注宏觀經濟環境,因此,本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微觀經濟學為主,宏觀經濟學為輔,微觀部分從經濟學的基礎講起,并重在應用,近似于管理經濟學。宏觀部分僅介紹一些基礎的知識,但強調微觀基礎和宏觀政策對企業決策的影響。突出主體,淡化經濟領域。經濟學是研究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的科學,任何經濟活動都是按照經濟主體行為進行整合的。在《經濟學原理》的教學過程中,首先,應按照經濟主體行為分章教學,盡量結合一些實例來講解,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其次,重在應用,淡化理論。由于《經濟學原理》這門課程比較抽象,難度較大,加之剛入校的新生不具備一定的基礎,因此,在授課過程中,應盡量淡化理論,比如涉及高等數學方面的公式推導和理論論證,要進行淡化,通過一些案例來講授經濟學原理;聯系中國國情,力求洋為中用,力求本土化。在授課過程中所用的數據、案例應盡可能采用我國的資料,結合我國的實際進行實證分析,以便于學生學以致用。
(二)結合課程特點,改革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為了提高學習效果,還要對《經濟學原理》傳統的從書本到書本的課堂教學方法實行全方位的改革。聯系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廣泛采取案例教學法、課堂討論法、調查研究法和互動教學法,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例如講授到影響供求的因素就可以讓學生調查一個季度內影響學校周邊市場的某種商品變化的因素有哪些,并且采用課堂討論的方法,討論中各種觀點的相互碰撞,鍛煉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講授宏觀經濟政策時,要經常布置一些時事的宏觀經濟學熱門話題,讓學生課下查閱有關資料,培養學生課下閱讀經濟類書籍報刊的習慣。這樣,既考核了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程度,又讓他們學以致用,用成熟的理論分析現實問題,即提高了他們的專業素質和文化修養又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強化他們運用書本知識,分析現實經濟現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傊?,在針對經濟、管理類學生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既要彌補這類學生數學基礎薄弱的特點,又要調動他們的參與意識和主動性,增強學生走向社會的實踐能力和適應能力。
總的來說,在高職《經濟學原理》課程的教學中,要整合教學內容,改變傳統教學方法,縮短理論與實際的差距;同時,要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革,使學生參與其中,感受到學習經濟學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學生培養成為適應社會生產、管理與服務一線需要的實用型、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陳偉民. 簡述西方經濟學教學中亟待處理的幾個關系. 商業研究,20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