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06 14:50:1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品格教育的方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步入新世紀,隨著經濟發展,物質文化越來越豐富,社會道德品質以及人內心的缺憾也越來越多地展現出來,導致了一系列社會問題被曝光,例如由扶起摔倒老人被反咬而引起的誠信危機,由地溝油毒饅頭而引起的道德危機,這一切都是對傳統美好道德的挑戰,而對于新時代的中職生,他們必定會受到社會上一些事情的潛移默化的負面影響。在情感方面,他們大多數不能自控,處于叛逆期的他們,或是非常自閉,心里容易受傷,或是太過叛逆,情緒暴躁異常,甚至難以自控;在行為方面,逃課上網、打架斗毆,甚至違法等事件常有發生。這些不僅體現了中職生的自身缺陷,還有就是中職生品格教育的方式方法的合理性,也使得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致命缺陷暴露無遺。德育就是針對中職生品格缺陷的培養而提出的措施,它不僅僅能使個體以健康良好的心態面對這個社會,還能培養個體的合群能力,使其能在紛雜的社會中融入自己。如果德育在這一方面完全實現,那么一個人就既能好好地把握自己的生命,關愛自己和他人,積極投身社會,以良好的姿態面對明天,又能把集體利益放在第一位,積極地為社會做貢獻,設身處地地考慮他人,這不正是和諧社會嗎?眾人都能以良好的心態助人為樂,為國家為大家無私奉獻。
一、中職生品格教育現狀
對于中職生品格培養,是宜早不宜遲的。俗語云:“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中職生正處于人生的黃金時間,青春花季,正是塑造良好品行的好時間,具有很好的性格“可塑性”??追蜃右苍缭趦汕Ф嗄昵熬驼f過:“習慣成自然?!笨梢姡瑢τ谥新毶钠沸信囵B,不單單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強制上,要從內心潛移默化地改變,養成良好的習慣,自然就改變了壞習慣,塑造了良好品格。另外,部分家長學校只在乎學生的知識學習是否到位,從不對學生的品格進行考核或是敷衍了事,這樣培養出來的只能是有嚴重精神缺憾的人才,并不會有大用處。只有在學校和家庭的雙重塑造下,中職生才能做到習慣成自然,培養品格才能達到一定的目的。在筆者看來,這種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品格教育要從小抓起,何必等到中學生時才大費周章,進行一系列他們不喜歡的思想品德教育,青春期的中學生不適合太多的品格品質教育,反而,從小就耳濡目染才不失為一種兩全其美的辦法,從根本上引導才是最正確的方法。
二、中職生品格教育方式方法
1.立足根本,對教材進行必要改變
就現在的品格教育現狀來看,主要方式是通過上一系列思想品德教育課來實現品格教育,方式方法一成不變,這就導致了隱患的產生,就小學到大學的課程教材來看,課程上有大量重復,初中進行過的課程,又被應用到高中的教材中,如此繁瑣的重復,學生怎么能不厭煩,另外,教材的編寫還不夠完備,或是缺少了心理輔導的重要性,或是忽視了學生的接受能力,致使教學過程中跳躍性過大,知識斷層嚴重,學生不能有一個完整的理解體系。最后就是品格教育教材還未形成一種對學生層層引導進步的體系,知識不能銜接。造成一系列或大或小的問題。就筆者看來,教材的編寫應該統一進行,對于不同年齡段、不同年級、不同接受能力的學生進行分析,整理出一套可供參考的完整品格教學體系,以便于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品格,更好地進行品格教育改革。
2.品格教育應該由各方面密切配合進行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自古以來便有曾子殺豬等的故事傳為佳話,父母的言行舉止在孩子的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孩子會有意識地去學習父母的所作所為,他們沒有是非辨別能力,如果父母能在生活中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自己誠實友愛,那么孩子也會被潛移默化地向好的方向發展,如果父母并不考慮孩子,一味地給孩子留下壞的印象,那么,孩子也會跟隨。因此,家庭教育是孩子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第一環節,對孩子的影響也非常明顯,也會輔助決定孩子將來的發展道路。
學校教育則是人生品格教育中第二個必備的階段,這勢必是一個漫長的階段,學校是一個小集體,孩子從進入學校起,就要不斷地和各類人打交道,不斷地成長。交一個好的朋友是人生的幸事,學校在此過程中就起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教會學生如何辨別是非,如何審視一件事,學生的品格將在不斷鍛煉和知識豐富的過程中繼續塑造。
社會教育就是一種考驗,當中職生跨出校門之后,就要和各色各類的人群打交道,這就考驗一個人在學校接受教育的多少,是對一個人的綜合素質的全面考查,然后在不斷地或是碰壁或是在成功中總結經驗,不斷完善自身品格,以適應社會的千變萬化。
就此看來,這三種教育只是一系列完善的體系,但其實不僅如此,這三種教育缺一不可,互相獨立卻也密不可分,在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上,家庭教育為學校教育奠定了基礎,同時這二者也相輔相成,只有學校同學生父母聯系起來,了解好中職生情況,才能制訂完好的培養計劃,已達到為社會培養全面人才的目的。在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上,學校要定期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機會,讓學生初步體會到社會的酸甜,鍛煉學生的品質品格,定期組織交流經驗、總結經驗,為學生將來的良好發展鋪平道路。在中職生的品格教育中,只有以上三者相互輔助,才能更好地完成中職生德育,進行更好的品格教育。
參考文獻:
[1]伯格.人格心理學[M].陳會昌,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
[2]丁錦宏.品格教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關鍵詞: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品格教育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5-000-01
根據2010年全國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推算,我國2015年留守兒童數據已達6102.55萬人。留守兒童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轉型期出現的呈現一定規模而且將長時間存在的獨特現象。從我國目前研究留守兒童問題的理論研究成果來年,留守兒童的生存環境、家庭經濟情況和家庭成員知識水平等因素直接決定了留守兒童人格的形成,留守兒童家庭品格教育起決定性影響。
一、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基本狀況
品格教育主要指以道德為核心的行為習慣的培養。主要包括穩定的人格因素、良好的道德修養、積極的生活態度、良好的溝通交往能力等基本內容。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品格教育是兒童失去父母陪伴后接受的教育。這既有對兒童品格形成不利的影響,也同時造就了留守兒童在某些方面的特殊品格。目前我國留守兒童家庭品格教育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狀態。
1.隔代監護人在家庭品格教育上的弱化
留守兒童往往與隔代監護人生活在一起,照顧留守兒童的往往是祖父輩的長者,他們對留守兒童有著天然的溺愛成份,隔代監護人的教育目標主要是保證留守兒童的身體健康和學習文化知識,很少關注到兒童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培養,認為只要孩子能平安的長大就可以,不少留守兒童在這種情況下錯過了品格形成的關鍵期,使本就沒有父母參與的家庭品格教育更加缺失。
2.家庭品格教育內容單一乏味
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環境較為簡單、接觸社會事物相對較少、隔代監護人的文化素質也相對較低。在這種情況下,家庭品格教育主要被道德認知教育所替代,除了教給孩子基本的善惡觀念外,其它重要的人格品質、行為習慣養成方面的教育很少能有效傳遞到孩子的思想世界。很多留守兒童只形成了基本的道德認知,還沒有形成應當在這個年齡具備的人格體系,一些重要的主流思想、價值觀念沒有傳遞給孩子,造成留守兒童在人格上的缺憾。
3.家庭品格教育方式簡單直接
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方式十分簡單,既沒有復雜的形式,也沒有過多的教育手段。隔代人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有相當一部分選擇了以溺愛的形式進行,不少隔代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為要么不聞不問,要么對孩子行為放任不管,要么就對孩子的行為采取包庇縱容的太度,還有的隔代監護人對兒童教育采用暴力的試,打罵恐嚇留守兒童,對不遵守行為規范的兒童只采用棍棒下的管理等粗暴手段,這種方式嚴生踐踏了留守兒童的自尊,使留守兒童在心理上留下了恐懼的烙印和叛逆的行為原因。
4.家庭品格教育有極大的實踐色彩
留守兒童雖然在沒有父母的監護下成長,但是他們要比同齡孩子更有機會處理社會問題,需要更堅強的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往往在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隨著孩子社會實踐機會的增多,留守兒童有更多的機會實踐家庭品格教育中學到的常識,如果大從對孩子的教育引導得當,會使留守兒童可以獲得更好的成長,從而使留守兒童形成較好的家庭教育效果。
二、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應對策略
1.引導隔代監護人樹立正確的家庭品格教育觀念
提高留守兒童家庭品格教育的質量,首先要提升隔代監護人的教育能力和素質,要對隔代監護人的家庭教育理念進行充分的轉變,使家庭監護人在注重道德觀念教育的同時,注重兒童人格的完善和行為能力的培養。要改變傳統家庭教育中重養輕教的觀念,要想辦法讓隔代監護人不能只注重孩子的身體健康,更要注重孩子的心理成長。具體來說,應當在農村舉辦必要的家庭教育培訓活動,廣泛的宣傳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從而有效改變隔代監護人的家庭教育觀念,起到促進家庭品格教育質量提升的目的。
2.有效彌補父母教育的缺失樹立起榜樣的力量
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品格教育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的缺位造成的,任何隔代監護人的教育都比不上父母積極正確的引導。而且榜樣的力量在留守兒童的教育中是十分關鍵的,必須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形象。經常讓外出打工的父母多與子女溝通,多采用現代科技手段彌補父母教育的缺失,多讓父母傾聽孩子的心聲,多讓父母與孩子進行情感的互動,從而彌補父母不在身邊對孩子的影響,要在尊重理解的基礎上對孩子進行合理的人格教育,要在心理上幫助孩子健康的成長,從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形成學校與家庭品格教育的有效銜接
家庭品格教育缺失對農村留守兒童來說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就要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替代作用,要使學校與家庭做好有效的銜接,利用學校教育盡量彌補家庭品格教育的缺失。例如,采用家庭作業的方式,布置盡可能豐富的家庭品格教育作業,使家庭品格教育始終處于學校教育的影響下,使家庭有針對性的履行好對孩子的教育義務。
4.創設實踐環境培養行動能力
家庭品格教育不是說服教育,而是要有效改變孩子的行為。讓留守兒童真正通過家庭品格教育來改變他們的行為才是教育的目的。為農村留守兒童創立更多的品格實踐機會,允許他們依據自己的主觀想法獨立完成某些實踐活動,例如購買簡單的物品、幫助需要幫助的同學,參與家庭或社會公益活動等等。
三、結論
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留守兒童的家庭品格教育需要監護人、父母、學校的共同努力來完成,針對留守兒童家庭品格教育存在的教育方法簡單、教育內容缺失和教育行為的失當,可以采取提高監護人素質,加強父母與孩子的溝通,給留守兒童創設更多實踐機會的做法,促進留守兒童家庭品格教育的實現。
參考文獻:
[1]何建云.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現狀調查與對策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2,01.
[2]郭紅霞.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品格教育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雅安職業技術學院報,2014,03.
[3]董偉偉.我國農村留守兒童人格教育問題初探[J].三農問題,2013,08.
一、西方學校德育的基本特點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西方國家形成了眾多的倫理學說和道德流派,折射到學校德育領域,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發展樣態。盡管歐美國家的各種德育理論主張各異,德育模式不拘一格,呈現出不同的發展樣式,但是,通覽西方的學校德育,我們依然可以捕捉到一些基本特點和共同特征。
(一)堅持以人為本,倡導人本化的道德理念
西方文化以個性解放和個人自由為基本維度,具有濃厚的個人主義傳統。具體到學校德育領域,反對外在強制和高壓對個體道德自由的剝奪,尊重個體的尊嚴、價值和地位,追求和向往人本化的道德教育,是西方學校德育的重要傾向和表征。始于古希臘的“人是萬物的尺度”說,成為歐美學校德育凸顯人的意義與價值的指南。他們認為,道德是由人制定和設計的,人創造道德是為了增進人類的福祉,使之更好地生活。因而,在人與道德的關系上,道德是為人而存在的,而不是相反。學校德育應堅持以人為本,以成就人的德性和德行為己任??档拢↖mmanuelKant)“人是目的”的論斷,使得西方學校更加重視德育的本體價值和內在價值,即德育的主旨在于“成人”,而不是推動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外在工具和手段?!胺侨说摹?、“無人的”,甚至是“反人的”道德教育,是一種工具主義教育方式,是對人權、自由和民主的背叛,不僅違背了人道主義原則,而且褻瀆了道德教育的本真。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Rogers)所倡導的“非指導性教學”,深受歐美國家的歡迎,在德育工作中被廣泛實施和貫徹,這也是歐美國家踐行人本化道德理念的重要體現。在西方的學校德育中,教育工作者以學生為中心,適應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尊重學生的道德主體地位,滿足其發展情感的、心理的和精神的需要,讓學生建構自己的而不是他人的道德系統,以尊重和落實學生的道德主體地位。當前,以學生為本,堅持人本化的道德教育,已成為歐美學校德育的重要理念和實踐行動。
(二)反對道德灌輸,提倡道德自主
反對灌輸,建立一種“無灌輸的道德教育”是人本主義道德理念的拓展和延伸,是西方學校德育的一貫傳統。柯爾伯格(LawrenceKohlberg)指出,道德灌輸“既不是一種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種道德的教育方法。之所以說它不是一種教授道德的方法,是因為真正的道德包括對于那些有可能處于沖突之中的價值作出審慎的決定;之所以說它不是一種道德的教育方法,是因為合乎道德的教學意味著尊重學生正在發展著的推理能力和對他們所學內容的評價能力。”[1]因此歐美國家均反對道德灌輸,提倡發揮兒童的主觀能動性,加深兒童對道德的領悟與接納,進而心甘情愿地實踐道德,成為真正的道德主人。杜威(JohnDewey)強烈反對道德說教和道德注入。他既指責康德所提倡的絕對道德律令和普遍道德法則的空洞性,也抨擊黑格爾(Hegel)思辨道德哲學的空疏性。杜威認為,他們的錯誤在于剝奪了兒童道德需求和道德自主的權利,扼殺了兒童道德創新精神,于兒童的道德生成無益。他主張學校德育要給兒童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兒童在實際的道德權衡、道德體驗和道德判斷中領會道德的意義,促進兒童各道德因素統一協調地發展。在杜威看來,傳統形式主義道德教育的失敗之處在于把兒童當作一臺機器,無視兒童的興趣、喜好、需要和個性等自然稟賦,因而無法有效激發兒童的道德動機,不僅無法促進兒童道德的發展,反而導致了兒童道德批判精神的缺失。教育并不是把外在特定的道德規則和信條灌輸給兒童,遠離兒童現實生活的任何外在約束都不利于兒童道德的健康成長。引導學生內化道德,實現道德自主是學校德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職責。在杜威看來,兒童是在活動中經過道德推理和思維訓練而最終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爸挥心切┰谒季S訓練基礎上形成的習慣才能代表真正的道德行為?!保?]因此,他提出了“從做中學”的教育方法,讓兒童在實踐活動中自主地學習,自由地探索,進而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
(三)注重認知,推崇理性的道德范式
主知主義是貫穿西方學校德育發展的一條重要線索。在學校德育中培養學生的道德選擇和判斷能力,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已成為西方諸多德育工作者的共識。“問題中心法”、“發現法”、“小組討論法”以及“辯論法”等在歐美學校德育中得到廣泛的運用。早在古希臘,蘇格拉底(Socrates)關于“知識即美德”的命題,將提高個體的道德認知、獲得道德知識同擁有道德等同起來,開創了道德教育中理性研究的范式,拉開了西方學校德育強調知識和理性的帷幕。隨后,在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JohanAmosComenius)“把一切知識教給一切人”以及英國哲學家培根(FrancisBacon)“知識就是力量”的確證和擴充下,道德理性在學校德育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學校德育將傳授知識作為主要的甚至是惟一的任務。20世紀以來,在皮亞杰(JeanPiaget)和柯爾伯格的推動下,認知主義德育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皮亞杰和柯爾伯格在兒童道德發展的研究中表明,兒童的道德是一個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的過程,既不是兒童固有內在善性的自然展開,也不是兒童在無條件地服從社會道德規則的活動中所獲得,而是主體因素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據此,皮亞杰把兒童的道德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即感知覺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并研究了不同階段兒童道德發展的表征??聽柌裨谄喗苎芯砍晒幕A上,依據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把兒童道德的發展分為三個水平:前習俗水平、習俗水平和后習俗水平,每個水平包括兩個階段。前習俗水平包括服從懲罰的定向階段和相對功利的定向階段;習俗水平包括“好孩子”的定向階段和親社會行為的定向階段;后習俗水平包括社會契約的定向階段和良心的道德原則的定向階段??聽柌裾J為,“刺激所有兒童的道德向上發展,如果方法得當,直至達到第六個階段乃是一個正當的、合理的教育目的?!保?]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柯爾伯格在反對灌輸方法的基礎上,提出了道德討論法和公正團體法兩種學校德育方式。道德討論法旨在提高兒童道德認知,促進兒童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而公正團體法的目的則是通過建立有利于維護集體利益的共同行為規范,培養個體的責任感、義務感、合作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這兩種方法的有機整合,不僅有益于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而且也可以實現道德認知到道德行為的轉變。
(四)整合德育力量,構建立體化的德育網絡
家庭、學校和社會既是青少年學生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環境,也是對他們實施德育活動的教育機構。隨著西方德育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歐美學校開始擺脫傳統單純依靠學校進行道德教育的片面思維,將學校德育輻射到整個社會,注重整合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的道德力量,發揮道德合力,構建系統、綜合化的德育網絡體系。杜威認為,學校就是一個小型的、雛形的社會。他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學校即社會”的口號。杜威強烈反對將學生束縛在學校這個狹小的天地中。他認為這是一種偏離學生實際生活和社會現實的片面做法,忽視了社會道德資源的綜合組織和有效運用,無益于學生的個性成熟和德性完善。他主張將學校德育擴展到家庭,延伸到社區,在整個社會環境的大舞臺上組織有益于學生道德成長的德育素材。杜威的德育思想,不僅緊扣時代脈搏、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而且有利于優化組合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等方面的德育力量,因而備受歡迎。經過歐美學校德育的廣泛實踐,逐漸變成現實,在構建和完善縱橫交錯的立體化學校德育網絡中,發揮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
此外,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將互聯網作為學校德育的信息平臺與交流工具,將道德教育擴展到虛擬的網絡空間,也是當前歐美學校德育的一個基本特點。為了充分利用和發揮互聯網在學校德育中的積極效應,歐美許多學校均建立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網、中小學思想政治教學網、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網等網站,通過德育信息、搜索、瀏覽以及采集等形式,實現了學校德育資源的共享。同時,學校德育工作者通過BBS論壇、實時在線交流、網絡視頻等形式進行網絡思想教育、網絡政治教育、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等,將德育教師的課堂教學、網絡德育教學、網絡德育沙龍等有機結合起來。網絡負面信息對學生思想的侵蝕和毒害,催生學生網絡道德失范行為的滋生和蔓延,弱化甚至抵消德育效果,為了預防、減少、杜絕這一問題產生,歐美學校不斷加強網絡道德建設,制定學校網絡文明公約和學生網絡道德行為規則,加強學生的網絡道德自律教育,將現實世界和網絡虛擬空間的德育工作緊密銜接起來。
二、當代西方學校德育發展的基本趨勢
與時俱進是德育創新的永恒主題。當代西方的德育理論經過歷史的洗滌和積淀后,適應時代呼喚和德育發展的訴求,呈現出了一些新的變化和發展趨勢。
(一)各國政府日益重視德育,加強對學校德育的督導
“如果沒有一套具體的道德觀念和指導原則,人們就不能解決道德問題?!保?]自20世紀后半葉,面對層出不窮且日漸嚴峻的青少年學生道德滑坡和行為失范,西方各國通過制定教育政策、建立德育組織以及完善德育管理體制等形式,加強了對學校德育的領導和管理。20世紀70年代后,美國出臺各種教育文件和政策,意圖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具有“強烈的對國家的忠誠感”的美國公民。1983年,《國家處在危機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報告出臺,將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提升作為解決危機的重要措施。1988年,美國前教育部部長貝內特(WilliamBennect)在教育改革總報告中,以能否在“道德課”、“紀律秩序”和“勤奮學習”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作為衡量學生“增強成功的民族精神”和“富有愛國精神”的評判標尺。英國實施國家指導學校德育、管理德育課程的改革方案。1978年,英國建立了“社會道德委員會”和“社會道德教育中心”指導學校的德育工作。1988年,英國頒布了《國家課程》,將培養“有德行、智慧、禮儀和學問”作為學校德育的基本目標。俄羅斯重視愛國主義教育,為了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結,制定了《俄羅斯聯邦國家2001~2005年公民愛國主義教育綱要》和《俄羅斯聯邦愛國主義教育構想》等等。歐美各國重視并加強對學校德育督導的另一個重要表現,就是不斷加大政府的財政性教育投資。例如,從1960年至1980年的20年間,美國對教育投資增加了60%。20世紀80年代,美國前總統里根(RonaldWilsonReagan)再次重申增大道德教育投入的重要性,他指出,美國教育領域中問題之所以層出不窮,并非源自教育經費短缺,而是因為經費分配不當,尤其是在道德教育中缺乏充足的人力、物力與財力。進入21世紀以來,美、英、德、法等國不斷追加教育經費,并通過政策保障和制度規范,確保教育經費落實到位,同時加強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德育的督促和檢查等系列措施,作為推動本國學校德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保障。
(二)注重汲取傳統德育思想,品格教育呈現回歸和復興的態勢
“二戰”之后,歐美各國產生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和道德問題,具體到學校領域,由于深受道德相對主義和道德自由主義的影響,違反校規、校園暴力、少女早孕和學生吸毒等現象層出不窮。面對學校的紊亂和失衡,歐美各國憂心如焚,他們希望回歸傳統,吸納傳統德育思想,尤其是要傳授“自尊”、“責任”、“關愛”、“誠實”、“關心”、“勤勞”、“同情”、“容忍”、“合作”、“寬容”和“自律”等核心價值觀,克服、消解相對主義和自由主義對青少年學生的影響,切實增強學生的道德責任和社會義務,并以此化解道德困惑。由此,自20世紀80年代后,以美國為代表,品格教育在歐美學校開始興盛起來。品格教育在學校中復興的表現,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產生了大量的品格教育著述。如凱文•瑞安(KevinRyan)和麥克林(Macleans)編著的《校園內外的品格發展》(1987年)、雅各布•本寧加(JacobsBenninga)的《道德品格與小學公民教育》(1991年)、格拉斯•西斯(GrasseSith)的《希望的學校:培養今日青少年的精神與品格》(1994年)和《品格教育:指導學校管理者》(2001年)等。在這些研究成果中,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品格教育伙伴”提出的有效品格教育的11條原則:1)有效的品格教育應進行核心倫理價值觀教學,以此作為學生良好品格的奠基;2)品格是一個包含思想、情感和行為在內的復合體;3)有效的品格教育應采取一種有意識的、積極的和全面的方式,在學校的各個環節推進核心價值觀;4)學校理應是一個充滿關愛的社區;5)有效的品格教育應為學生提供實踐道德的機會與條件;6)有效的品格教育應開設富有意義的、具有挑戰性的學術課程,此種課程滿足所有學習者的需要,有助于他們獲得學業成功;7)品格教育必須激發和維持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8)學校教職員工應當成為一個學習型的道德集體,共同承擔品格教育的責任,并努力遵守和維持核心價值的一致性,以引導學生品德的發展;9)有效的品格教育倡導來自于教職員工和學生所組成的道德領導力量;10)有效的品格教育要求家長和社會成員成為品格教育的伙伴,共同參與品格教育活動;11)有效的品格教育應把學校生活的品格、教職員工作為品格教師的實際情況、學生展現良好品格的程度納入評價范疇。[5]另一方面,大量的品格教育組織和品格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如品格發展基金會、品格教育研究協會、品格教育聯盟等。這些機構通過編制品格教育計劃、選擇品格教育方式、開展品格教育評價等活動,將學校的品格教育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三)拓寬研究視野,重視德育理論的多學科整合
20世紀是歐美國家經濟、科技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德育理論繁榮和發展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涌現出形形的德育理論流派,如存在主義理論、認知發展理論、精神分析理論、社會學習理論、價值澄清學說、關心模式、體諒模式和人本主義理論等。由于各種德育理論的視角不同,所關注的道德問題不同,因此,任何一種理論都無法解決全部的德育問題,也沒有任何一種理論是完美無缺的。越來越多的歐美教育學家認識到,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社會道德的進步,并非任何一種德育理論所能奏效。因此,歐美國家注重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加強不同道德教育理論流派在學校德育中的整合。誠如康內爾(W.F.Connell)在《20世紀世界教育史》中所指出的,德育是一個需要多學科共同解讀的領域,倘若僅僅通過某一門學科來探述這一范疇,不僅是有限的,而且也是極為危險的。在當代歐美國家的學校德育中,德育工作者嘗試采用哲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文化學等視角綜合思考學校德育中的沖突和困惑,并通過實施學科德育,不斷推進和改善青少年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而且,借助學校這個平臺,德育的各個理論流派也改變了競爭和對立的僵局,彼此之間也展開了廣泛的對話和交流,增進了共識,取得了積極的成效。經過學校德育工作者的積極倡導和努力實踐,各種德育理論流派逐漸走向融合,呈現出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從當代西方學校德育發展看,這些理論派別正從以往的對立狀態走向趨合,相互對立中實現相互借鑒,從中達到新的發展,這是隨德育人性化所實現的趨向。表明德育的目的是培養完整人格的個體,任何單一理論都是無法達到的?!保?]
關鍵詞:幼兒園;品格教育;重要性;實施;開展
幼兒是祖國的未來,要提高社會道德素質,必須從幼兒做起。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品格習慣,不僅是幼兒成長的需要,也是社會文明發展的需要,因此在幼兒園實施品格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幼兒園品格教育的重要性
1.為什么要在幼兒園階段開展品格教育
從古至今留下一句諺語:“3歲看大,7歲看老”,也就是所謂的幼兒行為養成的最佳期是3歲~6歲,這個階段養成的品格會跟隨人一生。如果錯過行為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品格習慣就很難形成。例如,《狼孩》的故事,狼孩剛被人們發現時,她們要手腳并用走路,跑的時候手腳要同時著地,害怕火和光,喜歡吃生肉,用牙齒撕開吃,每天凌晨三點左右,就像狼似地嚎叫。正是因為她們在行為習慣養成的最佳期與狼生活在一起,因而形成了狼的生活習慣。
后來人們用了很長的時間幫她們適應人類生活,而她用了兩年時間才學會站立,用了六年時間才學會走路,跑時還得四肢并用,直到死也沒有學會說話。狼孩的事實說明了,如果錯過了兒童行為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之后再進行改變就很困難。因此,在幼兒園開展品格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2.幼兒園品格教育的內容
在多年的幼兒園教學實踐中以及遇到人們品格教育方面的實際問題,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等,也是幼兒園要進行品格教育的直接原因。通常都是一家人圍繞著一個孩子,生怕孩子受一點委屈,家長嬌慣、溺愛、順從,幼兒不懂得謙讓、分享、感恩,使得孩子的品格意識越來越弱。經??吹胶⒆訉议L的語言和行為不尊重,或者是在活動中缺少專注、耐心,不會感恩、分享和寬容等。那么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幼兒身上折射出來的品格問題,我們應對幼兒進行這些品格的培養,如,“耐心、誠實、勇敢、專注、感恩、愛心、自信、慷慨、守時、責任、尊重、寬容、分享、節約”等。
二、幼兒園品格教育的實施
1.創造品格教育環境,推動幼兒品格成長
環境創設是促進幼兒能力、水平發展的有效條件,是實施品格教育的有效基礎。環境創設以無聲的環境教育人,讓環境會“說話”,例如,我們在做“誠實”主題活動的時候,讓幼兒通過主題墻上圖片與提示語圖文并茂的結合,通過幼兒大膽的猜測、教師的引導、幼幼探討,去了解誠實的代表動物是獅子,雖然獅子很兇猛但它不偷吃同伴的食物;誠實就是準確地報道過去的事實來換取未來的信任。在圖書區我們還投放了故事書《皇帝的新裝》《獅子爸爸的頭發》《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狼來了》等去通過區域的作用促進幼兒良好品格的養成,還在班級設置“品格寶寶宣傳欄”“每日品格小明星”等激發幼兒建立良好的品格。因此,環境對幼兒園品格教育的促進具有重要的作用。
2.提高教師品格素質,塑造幼兒品格意識
我們經常在幼兒園聽到這樣一句話:“怎樣的老師會帶出怎樣的孩子,”幼兒園都是3~6歲的幼兒,他們的心理和生理尚未成熟,不能真正的區分是非。
他們就像一個接收器一樣,不經過濾地去吸收外界各種新事物。記得有一次新學期我們班來了一位注意自己形象和禮儀細節的新老師,她的每一個姿態都那么的舒服、優雅。一個多月過去了,我在孩子們的身上發現她的影子了。因此,我覺得要塑造幼兒的品格意識,必須先提高教師的品格素質,這樣才能讓幼兒良好的品格通過模仿、形成最終內化。
三、幼兒園品格活動開展
1.將品格教育與五大領域活動巧妙結合
亞里士多德曾提出:“求知是人類的本性”,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推動著人們的成功,而良好的習慣更是學習成功的翅膀。它是通過長時間反復的說,反復的提醒、練習而形成的。在幼兒園里實施品格教育的手段之一,就是將品格教育滲透到五大領域教學活動之中,使幼兒時時刻刻受到語言行為的熏陶,如在五大領域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時刻用品格用語去表揚、鼓勵、引導幼兒,如,“表揚某某小朋友你聽故事的時候很專注、某某小朋友你很尊重同伴的想法等等”,從而促使幼兒理解品格行為的形成、內化。
2.開展豐富多彩的品格活動
我們還可以通過貼近幼兒生活,促使幼兒建立良好品格,例如,“九九重陽節、濃濃敬老情”,教師帶領讓幼兒走進社區,關愛老人,為老人說一句貼心的話、送一張自制賀卡、給一個擁抱,請自己的爺爺、奶奶來幼兒園為長輩端茶、按摩、捶背”等。還可以在秋季開展“環保小衛士”實踐活動,讓幼兒幫助清潔工撿落葉美化環境,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讓幼兒體驗幫助他人、關心他人的快樂,了解不同崗位工作的辛苦,培養幼兒尊重不同崗位的人,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等。在每年的兒童節、元旦可策劃專場演出,如“品格大舞臺,有我更精彩”,在演出活動中通過不同的節目形式,讓幼兒及家長感受品格教育對幼兒的影響。
3.家園共鑄良好品格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教師和家長是幼兒社會學習的重要影響源”。家長的言行舉止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幼兒良好品格的形成。我們只有家園一致,將幼兒園的品格教育延續到家庭、社會的每一個行為當中去,才能真正起到內化的作用。
因此,我們應該定期召開“品格家長學?!?。介紹每個品格主題元素的家庭配合方法、要求。如,進行尊重主題活動開展的時候,我們要讓家長了解尊重的重要性、尊重的行為體現等,只有家長了解清楚的情況下才能起到有效的配合作用,因為品格的成長需要堅持和練習。只有家園共同努力、配合才能真正地促進幼兒良好品格的養成。
總之,幼兒園品格教育的開展,對孩子品格習慣的養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幼兒園教育的需求,社會文明發展的需要。為了幼兒的健康成長,社會道德素質的提高,讓我們所有的幼教工作者共同努力吧!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2001.
一、里克納品格教育思想的社會背景
二戰以后,美國取代歐洲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同時,前蘇聯人造衛星上天,軍事實力強大。 世界格局分化為美蘇兩極,美國開始進入軍備競賽階段,并觸發了一場大規模的教育改革運動,將學校教育重心轉向數學、物理等科學教育方面,忽視了道德和倫理等人文教育。到了 60 年代, 新的價值觀還沒有確立。 1966 年,價值澄清論開始風靡美國,代表人物拉思斯、哈明和西蒙,由他們共同創作的《價值與教學》掀起了美國德育的第二次浪潮。 價值澄清論理論的最大特點是過分強調個人價值選擇的自由,將價值教育的重點從價值內容轉移到澄清個人已有的價值的過程中去。學校老師以及家長在教授學生時,沒有幫助他們解釋你應該做什么? ,只是告訴他們你想做什么? ,沒有明確的道德教育內容灌輸,徹底將小孩的價值觀成人化,沒有給予孩子正確的價值引導,告訴他們對錯之分。 這直接造成了當時美國社會的道德滑坡。 學校面臨的問題,包括青少年早孕、吸毒、打架等等, 這對社會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甚至擾亂了社會秩序。 托馬斯里克納針對這種情況,在他的著書中反思價值澄清學派的教育思想價值中立。 在此基礎上提出品格教育,認為要有明確的核心價值觀。
二、里克納品格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里克納品格教育思想主張學校教育需要樹立核心價值觀,將品格教育作為重要教育內容, 以理論灌輸為教育方式,通過教學課程和校園文化將品格教育融入其中。品格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傳授以尊重和責任為核心的價值觀。品格由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行為三個部分組成,這三個部分互相關聯。 道德教育有兩大目標:助人聰慧,助人善良,品格教育從微觀教育環境出發,包括學校環境、家庭環境、社區環境,提出教育策略,幫助學生達到道德教育的教育目標,促使學生成為聰慧、善良的人。同時,托馬斯提出了關于品格教育的11 條 基本原則 , 這 11 條 基本原則基本上反映了新品格教育的主要思想,它既是學校和其他組織實施品格教育、策劃品格教育活動的準則,又是一個評價品格教育方案、著作和課程等的標準。
1. 品 格教育把促進核心的道德價值觀作為良好品格的基礎;
2. 必須對品格進行綜合的界定,以便把思維、情感和行為都包括在內;
3. 有效的品格教育要求采取一種有目的的綜合的觀點來促進學生在各階段學校生活中形成核心價值觀;
4. 學 校必須是一個充滿關懷的社會群體;
5. 要發展品格,學生必須有進行道德行動的機會;
6. 有效的品格教育包括有意義的、充滿挑戰的學術課程,這種課程尊重所有的學習者, 并且幫助他們獲得成功;
7. 品 格教育應當努力發展學生本身的動機;
8. 學 校的員工必須成為一個學習和道德的社會群體, 其中所有的人都負有品格教育的責任, 并且努力堅持同樣的核心價值觀, 用這種價值觀來指導對學生的教育;
9. 品 格教育要求員工和學生都發揮道德的領導作用;
10. 學校必須召集家長和社區成員全面參與學校的品格教育建設;
11. 對品格教育的評價應包括評價學校的品格,作為品格教育者的學校員工的作用和學生表現出良好品格的程度。
將品格教育作為教育目標, 里克納從施教者角度出發,提出了 12 條課堂和學校范圍的策略。 他認為品格教育一定要在社會大環境中發揮作用, 家庭、社區, 尤其是學校一定要創造出良好的道德環境, 引導學生向善良樂善的方向發展。 這 12 條策略,從空間上來說,將學校、家庭、社區三者聯結,合為一體;從人群上來說,凝聚了教師、家長、社區人員等群體力量,從方法上來說,采用了榜樣示范和合作學習等多種方式, 由不同層次、多種途徑全面深化學生的道德教育,培養品格思想。
三、里克納品格教育思想對我國學校教育的啟示
(一)以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重點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同時世界處于逐步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世界格局呈現多極化,不同性質和多種層次的思想觀念相互交流沖撞。由于學生群體自身生理和心理發展規律的特點,決定了他們極易接受新想法、新事物,但同時也難以明辨是非。 一旦思想政治教育引導作用缺失,會對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造成一定影響。因此學校教育亟需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價值觀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點。 當前我們要堅持核心價值教育,反對價值相對性,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統領青少年中存在的多元價值取向;用社會核心價值占領我們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陣地;把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納入其中, 進行重點規劃;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生動具體地融入到青少年成長的全過程,營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和諧環境。
(二)重視和開展隱性教育里克納把隱性教育理念運用到道德實踐教育中,認為品格教育應該滲透在學校、家庭、社區等環境中,通過學習及生活教育潛移默化的灌輸給學生。 因此,在我國學校教育中,一方面,可以通過管理者、教師、家長、社區人員等共同建設良好的道德文化氛圍,形成一種積極向上、嚴謹公正的環境。另一方面,在學校教育中,除了道德教育的課程外,還可以利用其他課程滲入品格教育。在其他課程中也蘊含著豐富的道德資源。 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知識,也可以通過其他課程挖掘到更多的道德教學資源,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
為了貫徹國家關于創新人才培養的有關精神,近年來基礎教育界積極開展創新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 然而,我們通過文獻綜述和相關實地考察,結合我校創新教育實踐,發現現行高中物理創新教育研究與實踐中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較多地注重認知領域研究與實踐,而缺乏非認知領域的研究與實踐,這些研究與實踐對于培養具有較為全面創新素養的創新人才是遠遠不夠的;較注重理論領域的研究與實踐,而缺乏實踐領域的研究與實踐,不利于培養社會需要的多樣化創新人才;物理創新教育研究比較零亂,缺乏系統性和課程建設.
物理理論的發現和建立是一種原質創新過程,物理實驗是實施方法、技術創新的重要領域,物理理論、研究方法應用實際過程是進行移植創新的過程,物理學與其他學科的綜合是進行綜合創新的重要源泉.因而,物理學科是實施創新教育的一個重要領域.針對現有創新教育中存在問題和物理學科巨大的創新功能,我們認為高中物理創新教育的重點是培育拔尖創新人才所需要的創新素養.根據創新素養培育的一般性,在分析我校物理教育特色和創新教育條件的基礎上,我們提出“基于創新素養培育的物理課程建設”這一研究課題.該課題研究對于科學地構建創新素養培育物理課程體系,促使高中物理創新素養培育規范化、系統化、多樣化,突破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基于創新素養培育物理課程建設整體框架的構建
(一)高中物理創新素養培育的內容
我們根據拔尖創新人才所需創新素養的一般性結合高中物理教育的實際,確定如下高中物理創新素養培育的內容.
1.物理創新個性品格
(1)物理創新意識
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意識.具有質疑批判習慣,優化探究愿望,能運用相關方法發現和提出問題.
求證否定意識.具有嚴謹的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能運用實驗和一般性原理例證或論證新的猜想,能運用實驗和科學的方法揭示原有理論和方法存在的問題,能進行反思并及時改進自身存在問題.
(2)物理創新動機
創新的求知欲望.具有探究新知識、尋求新方法、進行新設計、解決新問題的強烈愿望.
創新的興趣.樂于探究自然界奇異現象和奧秘,喜歡探究奇異和矛盾的問題,沉浸在物理學探究創新活動之中.
創新的熱情.感受物理創新的成功感,體驗和領略科技創新的科學價值和人文價值,具有從事探究物理學的專業抱負和志趣志向.
(3)創新的意志和精神
創新的自覺性.認識物理創新的價值,明確創新的目標,能自覺地進行創新活動.
創新的果斷性.能及時地決定創新行動,堅決和有信心地執行創新計劃.
創新的堅韌性.有旺盛精力和拼博精神,克服創新過程中種種困難,能持之以恒地進行創新活動.
2.物理創新思維方法
(1)一般性創新思維
發散思維.能通過觀念、知識、方法和技術等信息的重新組合,多角度發散思維,提出和解決問題.
直覺思維.能運用思辨思維、想象思維、聯想思維、靈感思維提出問題、分析思考問題.
側向思維.能從橫向視角另辟蹊徑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
逆向思維.能從已有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問題,創新解決問題.
(2)物理創新思維方法
等效思維方法.能運用等效思維方法提出探究問題,創新解答物理問題.
類比思維方法.能運用類比思維方法提出探究問題,創新解答物理問題.
移植構建思維方法.能移植構建熟悉、簡單物理模型解答陌生領域復雜的物理問題.
對稱思維方法.能運用對稱思維方法創新提出問題,解答疑難物理問題.
3.物理創新技法
(1)列舉缺點法.能在實際探究過程中對原有解題方法、實驗設計方法、物理技術進行質疑,從不同角度考慮,揭示存在的問題,提出完整的思路和方法.
(2)組合方法.能綜合應用不同的知識和方法以及技術和實驗設備,多角度進行物理實驗的設計和應用,產生創新的整體功能.
(3)移植方法.能移植應用相關的物理實驗思想、實驗原理和方法、實驗技術,創新進行相關實驗儀器的設計和改進,應用性地解決生活、生產中的實際問題.
(4)轉化方法.能運用物理理論、方法和相關硬件設備(例如傳感器)實施力學、熱學、電學、光學、聲學等不同特性物理量間的轉化,創新設計物理實驗和設備.
(5)放大方法.能運用相關物理理論、方法、技術放大微弱物理量,精確測量難測物理量,實現創新測量技術的目的.
(二)基于創新素養培育物理課程建設的目標
我們根據上述高中物理創新素養培育內容,結合創新素養培育的一般要求和物理學科課程建設實際,確定如下創新素養培育物理課程建設目標.
1.學生層面目標
使參與實驗項目的學生在達到較高學業水平的同時,價值素養、科學和人文素養、學習素養、身體和藝術得到較好培養,物理學術研究、物理實驗創新、物理設計創新、科技創新等特長得到和諧發展,使他們的創新個性品格、創新思維、創新技法得到良好的培養.
2.教師層面目標
使參與實驗項目研究教師的物理專業水平、課程開發能力、實施能力、科研能力、創新教育水平和熱情得到較大提升.撰寫發表多篇相關創新素養培育的論文,出版體現物理創新素養培育策略和成果的專著以及課程講義多部.
(三)基于創新素養培育物理課程體系的構建
1.構建多層次基于創新素養培育物理課程結構
根據拔尖創新人才所需的物理學科知識、價值素養、體藝素養、學習素養、人文素養、科學素養、創新素養等要求,結合高中物理教育實際,遵循學生認知發展規律、情感需求和價值取向,構建如圖1所示的物理創新通識課程、物理學科基礎課程、物理學科拓展課程、物理創新特色課程、創新專家講席課程等多層次創新素養培育物理課程體系,并明確目標指向.
2.確定創新素養培育物理課程的內容
我們根據創新素養培育物理課程結構和目標指向,結合學校物理師資條件確定了如表1所示的創新素養培育的物理課程類型、具體內容、課時和學分.
三、基于創新素養培育物理課程建設的實踐探索
(一)開設創新個性品格培育的系列課程,培養學生的創新個性品格
1.開設“物理創新素養通識教育”課程,提升學生創新理論水平
通過開設“創新素養通識教育”課程,使學生認識創新的背景和意義,了解創新的特點和內容、創新素養內容,提升學生創新理論水平和品質,為創新人才培養打下良好基礎.
2.開設“物理創新個性品格培育”課程,培養學生創新個性品格
物理創新個性品質課程包括物理學家創新個性品格分析、物理課題探究、物理實驗創新等內容.通過物理學家創新個性品格剖析,使學生明確創新個性品格的內容(創新意識、創新動機、創新意志等),認識到良好的創新個性品格在創新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通過物理課題探究、物理實驗創新等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在經歷實際創新活動中養成良好的創新個性品格.
3.實施“物理悖論探究”專題教育,實施創新品格專題教育
針對科學悖論探究中科學家創新個性品格的重要作用,我們根據高中物理學習與科學探究在認識和思維、情感需求、價值取向等方面的相似性,實施高中物理“物理悖論探究”專題教育,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實施創新品格專題教育.
(1)運用導致悖論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興趣和發現、提出問題的意識
例1 如圖2所示,水平金屬導軌間距為l,導軌左端接有阻值為R的電阻,質量為m的導體棒垂直跨接在導軌上,導軌和導體棒的電阻均不計. 矩形區域內勻強磁場磁感應強度為B,方向如圖.導體棒始終在磁場區域內,當磁場以速度v2勻速向右移動時,導體棒受到大小為f的恒定阻力.試求金屬棒運動的最大速度.
分析:部分學生解答為:由E=Blv,I=■,Blv=f,解答vm=■.運用特殊化方法導致悖論:當f=0時,vm=0.但事實上,當磁場運動時,通過閉合回路的磁通量發生變化,棒上有感應電流受磁場力作用而運動,vm≠0,從而導致“最大速度”悖論.這個悖論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發現動生電動勢公式E=Blv的局限性,教師再引導學生提出新的探究問題:“磁場運動情形下E=Blv中v的含義是什么?”
(2)強化悖論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志
例如,針對“最大速度”悖論,要求學生探究導體棒切割磁場的一般情形下感應電動勢規律:磁場以v1速度水平向右運動,導體棒在導軌上以v2速度也水平向右運動.探究t時間導體棒產生的感應電動勢為ε=■=■=■=BL(v1-v2)=BLvr(vr為相對磁場的切割速度).學生經歷上述悖論的艱辛探究過程,遇到了多次失敗,克服了種種困難,從失敗到成功,從錯誤到正確,培養了創新的意志和精神.
(3)消除悖論,探究規律,培養學生創新熱情
例如,通過“最大速度”悖論原因探究,不僅揭示了錯誤原因,消除悖論,使學生認識到原有認知的局限性,探究出導體棒相對運動磁場運動時動生電動勢的規律ε=Blvr,更為重要的是使學生獲得創新的成功感,進一步培養學生創新熱情.
通過實施 “物理悖論探究”專題教育,使創新個性品格教育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切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個性品格.
(二)開設物理創新思維培育課程,培養學生物理創新思維
我們重組原有物理競賽社團活動,開發開設物理創新思維培育課程,由原有以競賽獲獎為主的目標轉變為培養創新思維為主的目標;整合原有物理競賽課程資源,探索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靈活運用知識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創新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探究新的物理知識和物理方法. 鼓勵學生積極撰寫物理創新小論文,提高學生的物理創新思維和學術研究水平.
例如,在物理拓展課程的“靜電場”章節拓展教學中,我們通過如下途徑來培養學生的物理創新思維.
1.運用移植、構建思維方法,創新探究新的知識
例2 如圖3所示為單位長度帶電量為λ的無限長直帶電體,試證明:在距離直線為r處產生電場強度為E=■.
分析:這個電場強度公式往往運用大學物理中的高斯定理推導.在物理競賽教學中,學生構建如圖3所示,在帶電半圓中,由于半圓線電荷和無限長直電荷在O點產生電場強度相等,且半圓線電荷在O點產生的電場強度容易求解,因而移植運用半圓線電荷電場規律可以求解無限長直帶電體產生的電場.從而實現在知識創新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2.運用等效、類比思維方法,創新求解復雜電荷運動問題
例3 如圖4所示,一個質量為m、帶電量為q的點電荷約束在一個很大的固定接地金屬板上方很近的位置,當它們之間的距離為d時釋放點電荷.重力的作用忽略不計.試求:這個帶電質點到達金屬板需要多長時間?
分析:為了簡化非均勻分布感應電荷,首先運用等效方法構建對稱鏡像電荷-q,再運用等效方法把運動的原鏡像電荷-q等效為在板上O點的固定不動的電荷q1=-■.再把點電荷直線運動視為偏心率很小的橢圓,運用類比思維方法把點電荷運動與天體運動類比,求出點電荷運動時間近似為繞O點運動橢圓運動半個周期(具體解答略).通過綜合運用等效、類比思維方法,不僅使這個復雜問題提到初等化降解處理, 更重要的是有效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方法.
(三)開設物理創新實驗課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技法
我們整合物理實驗資源、選修課程和研究性學習時空,開設實施物理實驗創新課程.該課程主要以高中物理實驗中存在和遇到的實際問題為研究課題,引導學生進行物理實驗創新活動.通過物理實驗創新活動,不僅解決高中物理實驗中存在的問題,而且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技法.
1. 運用列舉缺點方法揭示原有實驗存在問題,提出設計課題
教師向學生演示物理選修3-4課程(第19頁)中“受迫振動”和“共振”演示實驗,揭示原有實驗存在問題(例如,“共振”實驗中,單擺之間會產生耦合作用而相互影響,擺線容易擾亂;“受迫振動”實驗中振幅較難測量,不利于定量或半定量研究).通過列舉缺點方法,提出實驗創新設計研究課題.
2.運用移植方法,設計改進實驗方案
學生受復旦大學天欣儀器公司制造“音叉受迫振動”實驗(如圖5)相關原理和設計思路方法(調節音頻交變電頻率,改變電磁驅動力的頻率,探究音叉振幅與驅動力頻率的關系)和高中電磁打點計時器原理的啟示,移植轉化的設計思想方法,把傳統的力學驅動轉化為可調節的電磁驅動,創新設計如圖6所示的受迫振動實驗方案.
3.運用放大方法,創新實驗儀器
通過實驗發現,如圖6所示實驗中振片振幅較小,而且振幅大小不能定量測量.學生通過深化研究,運用放大的方法,在鋼片上放一個小強磁鐵增加磁性,同時在振片頂端固定一個較長的輕質指針,并標上刻度,再用閃光燈照射以顯示指針的振幅,設計創新出如圖7所示裝置,該實驗效果良好.
4.運用組合方法,進行拓展創新
關鍵詞:商科人才;素質結構;模型構建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是國家賦予民辦高校的一項長期而重要的任務。民辦高校在發展過程中如何避免模仿或抄襲公辦高校的做法,形成個性特色鮮明、競爭能力強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擺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課題。成功素質教育理論認為,學業成功是就業成功的基礎,就業成功是事業成功、創業成功的前提。我們以商科應用型人才素質構成作為研究重點,以就業成功為研究依據,分析大學生素質構成與就業成功的相關關系,為創新民辦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提供借鑒,進而為大學課程設置提供理論參考。
一、研究背景
課題源于社會用人單位對商科高素質人才的特質要求,探索高素質應用型創新人才素質結構與大學商科課程體系設計的內在聯系,為商科的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提供理論指導。
(一)商科界定
商科涵蓋面廣,涉及經濟學,管理學及營銷學等領域商科的范圍。一般包括專業有:會計、金融、經濟、市場營銷、工商管理、運營及物流、組織行為學、人力資源管理、企業戰略管理、房地產管理等。主要有兩類,一是管理類商科,一是金融類商科。而每個國家的商科專業都各具特色。如加拿大大學規定,商科包括:工商管理、會計學、企業管理(含財務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旅游管理、技術經濟及管理、農林經濟管理、農業經濟管理、林業經濟管理、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教育經濟與管理、社會保障、土地資源管理。
本次調研以武昌理工學院商學院現有各專業為主體。主要包括經濟管理類商科:工商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會計學、物流管理、國際貿易;金融類商科:金融與證券。
(二)問卷設計
調查問卷以學生成功就業的職位領域(如人力資源、財務會計、金融類、考公考研類、工商管理、市場營銷、國際貿易等)為引導,對《大學成功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中的品格、觀念、知識、能力和方法五大體系,設計38項特質要素。由商科畢業生判斷自己獲得成功的影響因子,并按“非常重要”、“重要”、“較重要”、“一般”和“無關”5個等級程度計分。
(三)問卷回收
課題組以商學院近年的三屆畢業生(2011屆、2012屆和2013屆)為調查對象,收集若干成功就業學生的行為特征,以分析整理出就業成功學子的素質要素構成。
三年發放問卷800份,回收有效問卷623份,有效回收率78%。參與人數占同期畢業人數35%。
二、商科應用型人才素質結構模型的構建
(一)構建思路
以趙作斌教授提出的成功素質教育理論為指導,在觀念、品格、知識、能力和方法五大素質體系上尋找商科應用型人才與其他類別人才素質上的差異點,研究歸納影響商科人才就業成功的若干特質因子,形成素質結構模型。
(二)構建方法
1. 依據回收問卷的就業領域,按管理類、金融類、財務類、國際貿易類、考公考研類等歸類匯總,得出相關不同職業領域的素質構成數據。
2. 按年度對各職業領域素質依據評價分數的高低進行歸納整理。通過年度之間的橫向素質比較,得出相同特質因子的變動規律。
3. 綜合近三屆畢業生各素質要素得分,運用概率論、數理統計、測評學、試驗技術的相關理論,分析出素質因子的頻率、平均數、中位數、眾數分布規律,總結提煉出商科應用型人才素質因子體系。
4. 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通過成功就業的關鍵事件與優秀績效相關關系分析,以數學模型方式平滑模擬出商科應用型人才素質結構模型。
5. 文獻研究和重點調查基礎上,提出商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指導思想、課程體系、培養路徑及測評方法的相關建議。
(三)模型構成
商科應用型人才素質結構模型由五大素質體系組成,分別是觀念素質、品格素質、知識素質、能力素質和方法素質,呈“正三角”樹態。如圖1所示,模型圖體現如下思想。
一是專業素質與非專業素質同等重要。從重視程度的量化標準看,觀念素質與品格素質兩項之和與知識素質、能力素質與方法素質三項之和相當。
二是知識素質與品格素質具有互補性,能力素質與方法素質具有互動性。
三是觀念素質是方向,品格素質是核心、方法素質是基礎。知識素質與能力素質構成人才素質的主體。
對商科人才而言,注重觀念素質的塑造和能力素質的培養至關重要。“你能干什么”、“是否愿意干”這兩個問題的回答,表明能力素質體系與觀念素質體系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支持作用。
數據來源:根據近三屆畢業生問卷調查結果模擬
當然,知識素質與品格素質的培養以及方法素質的掌握對能力素質與觀念素質的形成,起著奠基價值。能力是對已有知識的運用,知識是獲得能力的基礎。觀念素質與品格素質之間相互依存和影響,相互促進與轉換,正確的觀念確保品格的健康發展,品格又在新的層面上推動觀念更新。他們之間在良性互動中促進人的價值實現。
商科應用型成功人才素質體系由40項素質因子構成,分屬于觀念體系、品格體系、知識體系、能力體系和方法體系之中。每個體系的8項因子依對就業成功的影響重要程度,可分為“強影響因子”、“一般影響因子”和“弱影響因子”三個層面。見表1。
1. 商科應用型人才必須注重非專業素質的培養
《大學成功素質理論》指出,專業素質與非專業素質同等重要。非專業素質因素是進入社會的第一道門檻。以獲得“重要及以上”評價的素質因子排序為例,有75%的學子認為,讓他們獲得成功的28項因素中非專業素質因子占22項,占75.8%,而專業素質僅為7項,占24.2%。非專業素質因素的貢獻率是專業素質的三倍以上。
2. 用人單位最看重的素質是觀念素質、品格素質與能力素質
3.在所有調查的38個素質因子中,以“25分位”計算,排在前8位的“用人單位最看重的素質”構成,依次是觀念素質4項,品格素質2項,能力素質2項。如圖2所示。
課題組對五大體系素質分別取其前三位的素質因子進行排序,其結論與上述研究結果相似。
其一,總得分率。品格體系為170%,觀念體系為159%,能力體系為137%,知識體系為75%,方法體系為55%。也就是說,品格、觀念和能力三項得分是知識與方法得分的3.58倍,占總得分比率的78.2%。如圖3所示。表明在就業成功視角下,對學生品格的塑造、觀念的斧正、能力培養比僅教授其知識、傳授其方法更為關鍵。
其二,單項素質支持率。以前三位素質因子分析,素質體系的支持率在商科人才中的得分,分別是品格體系為57%、觀念體系為53%、能力體系為46%、知識體系為25%、方法體系為18%。其中品格體系的支持率是知識體系的2.28倍,是方法體系的3.16倍,表明商科人才的品格素質對就業成功有重要影響。如圖4所示。
3.就業領域崗位對素質要求有所差異,但核心素質的集中度高
無論是在何領域就業,都有7項素質因子是大家共同認可的。他們是觀念素質體系中“道德誠信”、“工作激情”和“個人責任心”;品格素質體系中的“敬業精神”和“團隊精神”;能力素質體系中“解決問題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由于就業方向的差異,管理類崗位學生認為除上述共同的必需素質外,“承受壓力的能力”、“個人學習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三項也非常重要。財務會計類崗位學生認為,“理解問題的能力”、“辦公自動化熟練程度”和“工作的獨立性”有重要影響,這與會計類崗位的特殊要求相關。金融類學生認可會計類崗位的“工作獨立性素質”和管理類崗位的“口頭表達能力”外,還增加“較快適應環境的能力”??佳锌脊惖膶W生認為,除了其他就業領域學生確認的“熟練的辦公自動化使用”和“口頭表達能力”外,還應該具備“個人價值觀”因素。國際貿易崗位就業的學生增加了以下三項素質因子,即“工作獨立性”、“理解問題的能力”和“精神面貌”,這與國際貿易崗位的工作環境密切相關。人力資源管理崗位學生也認為,“精神面貌”、“個人學習能力”與“承受壓力能力”三項素質極為重要。市場營銷類崗位學生則認為,“口頭表達”、“個人學習能力”與“承受壓力能力”三項素質對一位營銷員來說也是非常關鍵的。以上的研究結果,為我們培養各專業人才的就業競爭力提供了參考。
4.重點素質因子呈現較大的差異性,升降趨勢明顯
(1)“非常重要素質”支持率可分為三個層次
在五大體系構建中,按得分高低將前三位素質因子排列,其細目一覽表見表2。呈現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排在前三位的成功因子——道德誠信72.5%,排第一位;個人責任心66.9%,居第二位,團隊精神56.8%,居第三位。平均得分率為65.4%。第二層次是處在第4-6位的成功因子——工作激情52.7%,敬業精神49.8%,解決問題能力47.6%。平均得分率為50%。第三層次是處在第7-9位的成功因子——團隊合作能力46.8%,工作獨立性42.5%,個人學習能力42.1%。平均得分率43.8%。
上述三個層次的平均差異度為11個百分點,表明在最重要素質因子之間存在著很大差異。前九項素質因子中尚未包括知識素質和方法素質體系中的因子。知識體系的最高得分因子——“專業背景”僅為29.7%支持率,體現方法素質的重要因子——“辦公自動化”的最高得分也只有30.9%支持率。這一數據說明商科學生初次就業時,用人單位對知識素質和方法素質的考察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是各高校普遍重視了知識傳授,為此,用人單位采用“優中選優”策略,將選人的注意力特別放在對畢業生的非專業素質考察上。同時,“態度決定成敗”的理念已被社會廣泛認同,畢業生的態度、品格等要素成為社會用人單位甄選人才的重要標準。
(2)三屆學子對素質的認可度正在發生變化
課題組分析了近三年素質認可的變動趨勢,從動態上揭示了知識素質和方法素質對未來的學生就業將會產生深遠影響。
以2013屆與2011屆畢業生問卷對比發現,素質因子得分有較大的波動,見表3。處于上升幅度最大的素質因子前五位是:“工作獨立性”、“學歷層次”分別上升17個百分點,“專業理論深度”上升16個百分點,“個人性格”和“相關領域知識”分別上升13個百分點。值得一提的是,“政治面貌”和“辦公自動化”兩項硬素質的支持率持續上升。“政治面貌”素質11屆、12屆和13屆分別為6%、7%和13%。“辦公自動化”素質分別為24%、33%和36%。
以上素質因子支持率的變化,表明社會用人單位對商科學生就業競爭力評價趨向理性思考,逐步關注未來的發展后勁,以及學業成功對一個人的成長重要性的支持。
相反,處于下降態勢有10項素質因子,見表4。部分素質因子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支持率有所下降,從兩屆畢業生的支持率變動分析看,處在下降通道的素質因子分別是:“書面表達能力”、“敬業精神”和“創新思維能力”三項下降6個百分點,“團隊精神”、“外語口語”和“分析問題能力”三項下降5個百分點,承受壓力能力下降4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素質盡管支持率下降,但得分仍處在支持率的高位,除書面表達能力和外語口語外,其他項目的支持率大多都在40個百分點以上。這一趨勢說明,能力素質內涵豐富,必須引起重視,但各能力細目之間會隨著崗位要求的變化將有所側重。
三、商科應用型人才素質模型的應用
(一)培養模式與目標定位
商科人才的最大特點是社會應用領域廣泛,滲透力極強,需要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高度重視人才的社會適應性,注重應用型人才特質的培養與塑造。
1. 在培養指導思想上,以成功素質教育理念為指導,一切為了學生成長為目標,促進學生個性發展與全面發展相統一。將非專業素質(觀念素質與品格素質的培養)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形成專業素質扎實、非專業素質過硬、個性特長突出的“立體多維”人才培養模式。
2. 在職業目標鎖定上,短期就業目標與中長期發展目標結合。以更加務實、有效的態度,有序勾畫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藍圖,形成多緯職業定位,如就業型、創業型、探究型、仕圖型、綜合型等多元就業路徑。
3. 在培養規格定位上,以專業核心素質和非專業核心素質的內化為導引,全面體現觀念、品格、知識、能力和方法五大素質體系內涵。素質化考核手段,確保人才培養質量標準。
4. 在人才目標層次上,立足應用型,突出創新性,著眼高素質,定位高級專門人才。
(二)課程體系的構建
課程體系構建是培養目標的保證。商科人才的課程體系構建要體現“三掛鉤”基本思路,即素質體系與課程體系掛鉤;實踐課程與理論課程掛鉤;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掛鉤。
課程體系與素質培養關系模式見表5。課程體系分為四個層次,即:國家統一課程、校級專業課程、院系方向課程和探究類課程。不同層次的課程體系對學生素質的支持度不同,不同層次的課程體系,素質測評的重點各有側重。增強了課程設置對核心素質的支撐價值。
1. 國家統一課程。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基本原理、軍事訓練、體育等。主要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正能量的品格特征。避免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2. 校級專業課程。以專業人才培養為主要目標,以國民經濟所需要的專業為載體,各高校按社會和經濟發展要求,自行設置的課程。專業教育必須遵循教育教學規律,一般將課程分為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專業課程由專業理論課和專業實踐課組成。課程設置的目的是培養專門人才所需要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商科人才的培養往往要突出重點、突顯特色,形成各自的競爭優勢。在重視專業知識和專業方法的傳統培養上,特別是注重專業觀念、專業品格、專業能力的打造。但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不同定位,對素質的支持不同。
3. 院系方向課程。以特定的就業領域或立志創業為基本取向設置的特色課程。課程的教學內容,不局限于知識的傳授,應該是某特定方向所需成功素質的全面塑造。所以,課程的考核重點將是五大素質體系全覆蓋。
4. 探究型課程。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學術人才和國家行政管理人才是商科院校的應盡職責。探究類課程是以培養學術人才或社會公共管理人才為目標的課程設置。課程體系遵循考研、考公的特殊考試而設計。突出知識、能力和方法素質的鍛煉。
(三)培養路徑
培養路徑可從課程體系和素質內化兩方面加以研究。
首先,從課程體系與素質依賴性上,采用互動式、研究性、自主型為主的教學方式。充分運用專業素質教育與非專業素質教育兩塊陣地,利用課堂內與課堂外兩個場所,發揮教師與學生兩個積極性。
(1)在專業素質教育中滲透非專業素質教育思想;在專業素質教育的測評中體現非專業素質教育的要求。
(2)理論類課程推行開發內化教學模式。實踐類課程實行案例教學、研討教學、實戰教學、仿真實訓多種方式。在互動中內化素質。
(3)方向類課程以研究性學習、自主性學習為主,輔之教師的點評與指導。重點加強技能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課題的研究過程也是品格和能力錘煉的過程。
(4)探究型課程的學習,應結合全國或全省統一命題考試的大綱要求,導師引路,縝密思考與反復訓練。突出知識體系的運用,培養探究與分析能力,掌握方法技能。
其次,從素質內涵與課程教學的重要環節上,重視素質要素的特殊性與培養模式的差異性。
(1)觀念素質與品格素質的培養,以“應知”-“升華”-“踐行”的內化路徑。一方面,在背、記、做中體驗觀念與品格的價值含義。針對公共課程、專業基礎課程設計校內外的社會實踐活動項目,并在培養方案中落實是觀念素質、品格素質養成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觀念素質與品格素質的形成,還需要不斷實踐,加深理解。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并指導自己未來的人生。
(2)知識素質的培養遵循循序漸進的認知規律,以主題式討論、案例式分享、模塊式對比、系統式歸納、測評式驗證為主要教學形式,要求學生對知識“點”、“面”、“線”的整理和分析。
(3)能力素質與方法素質的培養,重在實踐中記憶,在使用中升華,反復循環,達到“掌握”、“理解”和“會操作”的目的。動手、動腦是獲得此素質的唯一途徑。在課程教學中,通過設計專業實踐環節,讓學生在互動中練習、提高。如“頭腦風暴”、“企業家講壇”、“模擬演練”、社會實踐研究、創新課題思考等都是培養能力和方法素質的有效手段。
(四)素質測評方法
在傳統的筆試考試基礎上,實行方案設計、作品展示、實踐操作、互動提問、無領導小組討論、案例分析與總結等多元化的考試方法,以多角度、多視角驗證學生素質內化狀況。
參考文獻:
[1] 趙作斌. 大學成功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M].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