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針對雙減政策的對策建議

針對雙減政策的對策建議精品(七篇)

時間:2023-12-29 15:04:2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針對雙減政策的對策建議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針對雙減政策的對策建議

篇(1)

【關鍵詞】歐債危機,中歐,貿易摩擦

隨著歐洲債務危機逐漸升級,債務危機的負面影響給整個歐盟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而危機國不可能袖手旁觀,讓本國的貿易逆差越來越大,則扛起貿易保護主義的大旗,通過改變貿易政策,以達到增加本國出口、刺激經濟增長的目的。

一、歐債危機下的歐盟對華貿易政策

1.對華發起的雙反案件調查處于上升的趨勢。歐盟對華發起的反傾銷、反補貼申訴依然很強勁。中國似乎是歐盟實施貿易救濟措施的首要目標。以2013年1-7月歐盟發起的反傾銷和反補貼案件為例,所有的調查對象均是中國。并且歐盟委員會在2013 年4月公布了貿易救濟體系的修訂方案,其中,當歐盟產業存在威脅時,歐委會即使沒有接到企業申訴,也可以自行依據職權展開調查。而生產同類產品的歐盟制造商,則必須配合歐委會調查。這在無形之中降低了歐盟國家發動貿易救濟調查的難度。其造成的后果就是需要調查案件增多。

2.歐盟增加了對其他自由貿易區的貿易優惠政策。歐盟在2012年公布的5年貿易戰略――《貿易、增長和世界事務》提出,歐盟將推動與貿易伙伴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作為拓展歐盟貿易增長新空間的重要途徑,并希望至2015年與自貿伙伴的貿易額覆蓋其50%的對外貿易。歐盟為挖掘新的經濟增長點,轉而尋求通過簽署自貿協定加大開拓貿易伙伴市場的力度。

二、歐盟對華貿易政策的轉變對中歐貿易關系的影響

1.加快了歐盟自貿區的貿易轉移。歐盟的FTA 戰略開展的如火如荼,為其對外貿易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然而對我國的出口貿易造成的影響卻是毀滅性的。以歐盟韓國自貿區為例,按照歐韓自貿協定,歐韓雙方在服務貿易和雙邊投資方面互相提供了很多優惠待遇,并加強了在知識產權、政府采購和技術貿易壁壘等領域的合作。

結果表明,因為中韓以及中歐的貿易相似度較高,歐韓自貿區的實施將惡化中國的貿易條件,產生了明顯的貿易轉移效應,譬如,中國的食品、服裝、化工制品等行業的出口將明顯下降。隨著歐盟 FTA 戰略的進一步深入,歐盟可能在未來幾年里與更多的國家達成自由貿易協定,最終這會削弱我國商品在歐盟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嚴重影響我國對歐盟的出口。

2. 歐盟針對中國的貿易制裁愈發加劇。歐盟近年來絲毫沒有停止過發起對華反傾銷或反補貼調查,中國屢次成為歐盟最為“關照”的對象。以對華發起的“雙反”調查數量為例:1979~1988年間為23起,1989~1998年間為46起,1999~2010年間為92起,幾乎每10年翻一番,當時應該是是建立在中國對歐順差快速增長的基礎上。自從歐債危機爆發后,盡管我國對歐盟的順差比例總體上有所下降,但歐盟對我國出口歐洲產品的申請調查數量并沒有明顯的下降:在2009~2012四年間,分別達到了7、10、8和7起,在所有被調查國家中依然是鶴立雞群。雖然在危機期間歐盟對華反傾銷或反補貼調查的強度,即調查數量占對外調查總數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降幅與歐盟對華逆差占對華總貿易額的比重相比,還不夠明顯。更值得關注的是,2013年1~7月,歐盟就對原產于我國的產品作出4次反傾銷終裁,1次反補貼終裁、3次反規避終裁和2次反傾銷日落復審終裁,終裁結果均為對涉案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

三、完善中歐貿易關系的對策和建議

1.積極開展自貿區談判。以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歐盟在幾年內完成與印度、日本、東盟甚至美國的自貿協定談判極有可能。而且美國也在積極推進區域性貿易協定的談判,世界范圍內區域性貿易安排的力量將會超過多邊貿易安排。而中國目前僅與20 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12項自由貿易協定,自貿伙伴國多為亞洲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如果中國不積極參與自貿區建設,若干年后中國可能會游離于主要的自由貿易區。可見,面對歐盟的 FTA 戰略,中國不能只作為旁觀者,而必須擴大自貿區談判的領域和范圍,否則將會喪失加入大市場的機會。

2.出口企業要提高產品質量,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并積極拓展出口市場。我國的外向型企業在歐債危機的嚴峻形勢下,需做好兩手準備,既要重視產品質量,又要積極拓展更多的出口市場。毋庸置疑,歐盟是全球實施技術貿易壁壘最多的地區,因此他們在很多行業上的技術標準都遠超其他國家。我國企業應踏實做好基本功,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同時,加大研發工作,這不僅有利于產品達到歐盟的技術標準,還對出口其他國家時,通過技術型貿易壁壘大有好處。此外,外貿企業還應該努力拓展其他出口市場,通過參加各種貿易博覽會、行業協會等獲得國外市場的信息,力爭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分散歐盟貿易政策變化帶來的風險。

3.進一步提高談判能力,善于駕馭國際規則。盡管入世多年,中國的部分企業對世貿組織規則和國際慣例還不能做到駕輕就熟。并且由于這方面知識的缺乏,導致一些企業主動放棄了打官司。但如若我們善于駕馭國際慣例和規則,在處理與歐盟發生的貿易摩擦問題中能夠據理力爭,提高談判能力,并且能夠駕馭世貿組織的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反傾銷與反補貼、知識產權保護等規則,尤其是建立預警機制,作好預案工作,則結果會大不相同。

篇(2)

關鍵詞 能源消費;二氧化碳排放;LMDI

作者簡介晗(1986—)女,江西師范大學財政金融學院碩士研究生。(江西南昌 330000)

一、引言

發展低碳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題中之義。而碳排放作為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的新標識,得到學者們的廣泛研究。那么碳排放的影響因素有哪些?這些影響因素如何影響碳排放的?關于碳排放影響因素的問題,許多學者也做出了探究。例如陳彥玲,王深認為高速的經濟增長產出規模是經濟碳排放的驅動因素,而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的調整和能源效率的提高降低了碳排放量的增長。1唐志鵬等依據突變級數法基本原理,構建了我國CO2減排的影響要素指標評價體系,該指標體系主要包括一次能源消費結構、產業結構、能耗技術以及管理水平等2。馮相昭,王雪臣,陳紅楓(2008)、宋德勇,盧忠寶2009、王偉林,黃賢金2008、徐國泉,劉則淵,姜照華2006等均采用指數分解法對碳排放的影響因素進行定量研究3-6。

《江西省低碳經濟社會發展綱要白皮書》指出,“到2020年江西省建設低碳經濟社會的目標是:產業、能源結構趨于合理,生產方式基本實現向低碳型轉變;低碳技術的研發能力全面提升,若干技術和產業規模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溫室氣體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碳匯能力明顯提高;與低碳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法規、政策和管理體系基本建立;在低碳領域與國內外交流合作的平臺全面建立,國際低碳經濟交流合作中心的地位得到確立。”

減少能源消耗,降低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排放,需要我們對江西省能源消費及碳排放現狀及影響有素有清晰的認識。本文從能源消費及二氧化碳的排放角度出發,結合江西省實際情況,分析“十五”中期至“十二五”初期各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二氧化碳排放情況,并運用LMDI法對二氧化碳排放影響因素進行總體分析,從而為江西省的減排工作提出建議對策。

二、研究方法

一碳排放計算方法

本文采用《2006年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中推薦的基準方法來計算江西省各產業部門的CO2排放量。計算公式如下:7

Ct=∑iCi,t=∑iECi,t·efi

式中,Ct為t時期各種類型能源消費導致的CO2排放總量104t?鴉i為能源消費類型,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鴉EC為能源消費總量?鴉efi為能源i的CO2排放系數,CO2排放系數參考相關文獻并經過簡單的計算獲得參照下表1。本文未將工業生產過程中被用作生產原料的那部分能源的固碳量列入到研究范圍內,為此不考慮能源固碳化率對估算結果的影響。

二碳排放因素分解方法

近年來的研究不斷表明,能源消費碳排放除了與能源消費規模及經濟產出有直接聯系,而且與能源結構、能源效率及主導產業類型等有較為密切的關系8。因此,本文引入能表示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及能源效率的變量,對Kaya恒等式9進行了擴展。擴展后的Kaya恒等式表達為:

式中:POP表示國內人口總量;C表示碳排放總量,指能源燃燒釋放出的熱量所對應的碳量,用i區分不同的產業類型,用j區分不同的能源類型,則Cij表示第i種產業中第j種能源產生的碳排放;PEij表示第i種產業中第j種能源的消費量;PEi表示第i種產業的能源消費量;GDPi表示第i種產業的國內生產總值。

則能源消費碳排放分解模型表達式為:

式中:fij表示不同類型的單位能源所排放的碳量,即碳排放系數;mij表示第j種能源在第i種產業的能源消費中所占比重;ti表示第i種產業單位GDP的能源消費量,即該產業的能源強度;si表示第i種產業在GDP總量中所占比重;g表示人均GDP;p表示人口數量。

由此,將能源消費碳排放的變化分解為排放因子效應(fij)、產業能源結構效應(mij)、產業能源強度(ti)即能源效率效應、產業結構效應(si)、產出規模效應(g)及人口規模效應(p)等6種因素。

LMDI方法10采用“乘積分解”和“加和分解”兩種方法進行分解,兩種方法最終分解結果是一致的。對于公式C=∑i∑j(mij·fij·ti·si·g·p)所示模型,設基期碳排放總量為C0,T期總量為CT,用下標tot表示總的變化。采用加和分解,將差分分解為:

各分解因素貢獻值的表達式分別為:

排放因子效應:

能源結構效應:

能源強度效應:

產業結構效應:

經濟產出效應:

人口規模效應:

總效應:

由于各能源的碳排放因子即為該能源的碳排放系數,在實際應用中取常量,所以,在進行因素分解時,Cfij始終等于0,可以不作為考量因素。故總效應公式可簡化為:

3.基礎數據處理

為方便計算,本文將工業劃分為10個產業部門,具體劃分見下表。

本文工業部門能源消費量來自江西省統計年鑒(2004~2012年)11,經濟數據采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并依據產業分類加以合并整理。

通過碳排放計算公式得出江西省規模以上工業各部門碳排放量如下:

三、能源消費碳排放LMDI分析

通過能源消耗計算得到2004~2011年江西省規模以上工業內部產業部門能源碳排放情況。并在此基礎上進行LMDI分解,得出能源結構效應、能源強度效應、產業結構效應、產出規模效應、人口規模效應,得到各分解因素的效應結果如下表。

1.產出規模效應分析

從LMDI分解結果可以看出,工業部門能源消費的碳排放因素中影響最大的是產出規模正的增效應,即經濟增長的正影響。

經濟增長所衍生的能源需求是各產業部門CO2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由經濟增長所帶動的CO2排放增量效應較大的產業包括:能源產業、石化產業、鋼鐵及有色金屬產業、建材產業、采選業等。此外,從時間序列分析,2004~2011年間各產業的增量效應總體上處于增強趨勢。部分產業,如紡織服裝業、造紙和印刷產業、裝備制造業、其他工業部門產出規模效應在2008年前后出現波動,其原因可能由于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全國實行寬松的經濟政策,擴大內需,整體經濟水平獲得穩定增長,能源消費導致的碳排放也隨之增長,江西省亦不例外。但隨著時間推移,金融危機的影響逐漸滲入各個領域,經濟增長腳步放慢,產出規模相應相對減弱,但整體上仍處于上升趨勢。

2.能源強度效應分析

從表7和圖5可以看出,各產業部門能源強度變動所產生的減量效應漸趨明顯。能源強度變動所產生的減量效應較大的產業包括:能源產業、鋼鐵及有色金屬產業、紡織服裝業、裝備制造業等;由增量效應逐漸轉變為減量效應的產業為:采選業、食品加工和制造業、石化產業、建材產業、其他工業部門;而由減量效應轉變為增量效應繼而又轉變為減量效應的是造紙和印刷產業。結合江西省具體情況來分析,隨著戰略性新型產業的發展,江西省對傳統的能源消費較高產業,逐步進行生產工藝和生產設備技術改造,積極引進節能降耗的設備,提高能源的綜合利用效率,同時發展新型產業,逐步降低對能源的消耗。

3.產業結構效應分析

從LMDI數據分解結果來看,產業結構對整體產業部門的CO2排放由增量效應逐漸轉變為減量效應。從各產業部門來看,產業結構的減量效應的產業包括:食品加工和制造業、造紙和印刷產業、石化產業。產生增量效應的產業包括:采選業和紡織服裝業。由增量效應轉變為減量效應的產業為:鋼鐵和有色金屬產業、能源產業。其中能源產業在2004年后成為減量效應的主要貢獻產業,而隨著國家對鋼鐵及有色金屬產業結構的調整及限制,其能源消費及碳排放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緩解。由減量效應轉變為增量效應的產業為:建材產業、裝備制造業和其他工業部門。可見近年來這些產業的產業結構不盡合理,造成產業重復率高,產能過剩。綜合上述分析,盡管能源產業、鋼鐵和有色金屬產業、石化產業是工業部門中主要的CO2排放源,卻因產業規模縮減或產業結構調整而帶來一定的減量效應,因此可以看出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可以實現CO2的減排。

四、結論及建議

本文通過碳排放影響因素的對數平均迪氏指數方法(LMDI),從能源消費結構、能源消費強度、產業結構效應、產出規模效應、人口規模效應五個方面對江西省能源消費碳排放進行分解分析,通過分析可以看出2004~2011年產出規模效應、產業結構效應、人口規模效應是影響江西省的能源消費CO2排放的增長因素。能源結構效應、能源強度效應的優化則對控制CO2排放有負的減效應。雖然高速的經濟增長會帶來能源消費CO2排放正的增效應,但以經濟增長換取低碳排放是不實際的。因此,在能源強度下降的同時,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控制人口在合理的水平增長對江西省能源消費碳排放至關重要。

針對以上分析,給出如下建議:

(1)提高能源消費強度是減排的重中之重。江西省能源強度效應在碳排放影響因素中負的減效應最大,因此,要繼續推進工業內部重點部門的節能工作,要進一步強化能源產業、鋼鐵和有色金屬產業、石化、建材、采選、食品加工及制造等高耗能產業的節能減排責任,加強重點耗能行業設備、產品單位能耗管理,開展技術改造項目、淘汰落后工業及設備,提高能效,逐步完善以政府調控為主、市場主導為輔、行業為主體,全社會共同推進的節能減排局面。

(2)提高清潔能源比例是減排工作的深化。使用低碳清潔能源代替高碳能源是江西省減排工作的重要方面。一方面,依托西氣東輸工程,提高天然氣在江西省能源消費中的比例;另一方面,積極開發使用太陽能、風能電站建設,增加無碳電力的生產,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適當提高外來電力消費比例。

(3)碳捕捉及埋存是減排工作的可能途徑。碳捕捉及埋存指將CO2從相關排放源中分離出來,運輸到封存地,使CO2長期與大氣隔離的過程。目前江西省尚無次碳處理方法。但我國上海石洞口第二熱電廠碳捕捉項目的建設,可以提供經驗、設備及技術指導。另外,江西省還需將分散燃燒的煤炭集中用于發電部門,這樣,可以利用大型發電鍋爐高的燃燒效率,依托先進技術,減少煤炭分散燃燒,大幅提高煤炭利用效率,也為日后CO2捕捉及埋存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陳彥玲,王琛.影響中國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析J.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學報2009254~58.

2唐志鵬等.基于突變級數法的中國CO2減排的影響要素指標體系及其評價研究J.資源科學2009111999~2005.

3馮相昭王雪臣陳紅楓等.1971~2005年中國CO2排放影響因素分析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8142~47.

4宋德勇,盧忠寶.中國碳排放影響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動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318~24.

5王偉林,黃賢金.區域碳排放強度變化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實證分析J.生態經濟20081232~35.

6徐國泉劉則淵姜照華.中國碳排放的因素分級模型及實證分析:1995~2004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166158~161.

7IPCC.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M.TokyoIGES2007.

8李國璋王雙.中國能源強度變動的區域因素分解分析——基于LMDI分解分析方法J.財經研究200834852~62.

9Kaya Yoichi.Impact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on GNP Growth Interpretation of Proposed Scenarios R.Paris Pre-sentation to the Energy and Industry Subgroup Response Strategies Working Group IPCC 1989.

篇(3)

關鍵詞:節能產業 趨勢

節能產業是指在國民經濟構成中,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節約和合理使用能源為直接或間接目的而開展的技術產品研發、設備制造、節能咨詢、診斷、改造和服務等一系列產業活動的總稱,是為節約能源提供物質基礎、技術裝備和服務保障的跨產業、跨領域、綜合性新興產業。節能產業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理解,廣義來看,國民經濟各行業中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合理使用能源直接或間接相關的生產活動都屬于節能產業范疇;狹義來看,節能產業主要包括節能技術裝備制造、節能產品和節能服務產業三部分內容。從各國發展歷史看,伴隨科學技術進步和國民經濟結構不斷優化,以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強度度量的各國宏觀能源利用效率水平都呈不斷提高態勢。其中,節能產業發展是支撐能效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也是各國能源和節能戰略關注的焦點。

一、國際節能產業發展現狀

(一)全球節能產業快速發展,市場前景廣闊

隨著各國對可持續發展、能源安全、環境保護以及應對氣候變化日益重視,節能和環保發展逐漸成為人類共識,帶動全球節能產業快速發展。研究表明,2010年全球節能和可再生能源領域投資達2430億美元,比2009年增長30%,比2004年增長630%。國際金融危機后,各國普遍把加大節能產業投資作為推動經濟復蘇和結構優化的重要手段,2010年,在各國政府財政刺激支出中,直接和間接針對節能產業的總投入達472億美元。隨著能源生產和利用技術加快變革,節能潛力空間將進一步增大,節能產業發展面臨的市場前景非常廣闊。研究表明,到2030年,全球節約能源潛力將達其他能源品種新增供應量的2倍以上,節能將成為滿足未來世界能源需求最重要的途徑。特別是,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背景下,溫室氣體排放約束成為越來越多產業持續發展面臨的首要挑戰,也為節能產業發展創造了巨大機遇。國際能源署(IEA)預計,為實現205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濃度穩定在450ppm的發展目標,2010—2030年全球節能領域新增投資需求將達10萬億美元,占2030年全球GDP的1.1%,主要包括購買先進的節能裝備、技術和產品,建設高效交通基礎設施、節能型建筑,以及支持節能技術研發等。節能產業加快發展,并與全球化、信息化深度融合,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模式。有觀點認為,節能等清潔能源產業快速進步,可能為人類社會帶來一次新的產業革命。

(二)主要發達國家在戰略上對節能高度重視

長期以來,歐盟、日本、美國等主要發達國家一直把節能和提高能效作為能源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的核心內容,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發展目標,帶動節能產業快速發展。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各國進一步把節能產業作為經濟創新發展的重要領域,努力爭奪新的國際競爭優勢。2007年,歐盟就提出到2020年節能20%的目標,在2010年通過的新的《2020年能源戰略》中,進一步強化了保障上述目標實現的法律和政策框架體系,提出建設“節能歐洲”的發展目標,并把節能產業作為歐盟實現“知識型、可持續、包容性”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力爭保持節能技術和產業領先地位。英國提出到2050年溫室氣體排放至少減少80%的目標,專門出臺了《氣候變化法案》,通過建立碳預算制度和溫室氣體排放交易機制,保障約束性減排目標實現。日本提出到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下降25%的目標,出臺了《地球溫暖化對策基本法案》,明確了國家、地方、企業及國民的減排責任,并規定了具體的行動計劃和政策措施。美國2011年公布了《未來能源安全藍圖》白皮書,把節約能源作為首要戰略,提出要成為“能源經濟的領導者”。目前,在《清潔能源安全法案》立法過程中,提出到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下降17%的目標,并計劃建立“總量控制與排放交易”機制,促進清潔能源技術和產業發展。

(三)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推動節能產業發展壯大

為推動節能產業發展壯大,發達國家普遍從需求和供給兩方面,綜合運用法律、 經濟和行政手段, 完善促進節能產業發展的政策和市場環境。一方面, 從擴大需求角度, 以法律形式規定長期節能或減排目標,明確主要用能單位節能責任, 實施能源稅或建立排放交易機制, 為企業增加節能投入提供清晰、穩定的政策信號, 擴大節能產業市場需求。例如, 歐盟對成員國提出每年節能1%的強制性指令要求, 要求將目標任務具體分解到能源供應、 工業、建筑、交通、家用電器等具體行業, 并制定動態調整細則。英國將減排目標分解到主要耗能企業并簽訂氣候變化協議, 對完成能效或減排目標的企業給予碳稅減免優惠。同時,政府部門帶頭, 加大對節能產品、技術和服務的采購力度, 對公共部門建筑率先實施節能改造。 例如, 英國要求政府辦公建筑到2012年前率先實現“零碳排放”, 法國要求政府優先采購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等,美國要求政府采購必須是“能源之星”標識產品。

另一方面,從增加供給角度,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強化官產學研合作,支持節能技術研發、示范和商業化推廣,增強節能行業技術競爭力。同時, 運用財政補貼、稅收減免、貸款優惠等手段, 支持企業和居民購買節能設備產品、實施節能技術改造,降低交易成本, 發揮杠桿撬動作用。許多歐洲國家還實施“生態稅制改革”, 利用征收能源稅、 碳稅收入, 對節能領域項目給予支持。例如, 歐盟在第七個研究與開發框架(2007—2013年), 對節能技術的研發投入達47億歐元,美國2009年在“先進能源計劃”中對清潔煤等技術的研發投入達44億美元,日本2009年新能源與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NEDO)用于節能技術研發的資金達460億日元。在支持方式上, 發達國家對重點基礎性研究普遍給予全額補貼,對示范、推廣階段技術項目給予1/3—1/2的資金補貼。英國、德國等對企業節能診斷、審計、節能培訓等費用給予補貼,并對節能改造項目提供低息貸款支持。

二、我國節能產業發展現狀

“十一五”時期, 我國政府首次把節能提升到基本國策高度, 提出到2010年, 單位GDP能耗相比2005年下降20%左右,并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約束性指標, 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加快轉變。2010年, 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國發[2010]32號), 把節能產業作為重點發展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首, 進一步完善促進節能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五年來, 通過實施一系列促進節能的法律、 經濟和行政措施, 不斷完善節能政策體系, 節能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產業規模和競爭力逐步提升, 創新能力有所增強, 為全國實現能耗強度下降19.1%目標做出重要貢獻。據測算,2009年我國節能產業總產值達3800億元, 從業人員530多萬, 節能產業領域不斷擴大, 取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非常顯著。

(一)節能裝備技術

在節能基礎裝備方面,行業成套設備能力得到提升, 國產化、自主化發展取得積極進展, 先進、成熟裝備技術行業普及率明顯提高。發電領域, 清潔高效發電技術和大容量高參數機組得到普遍應用, 國產百萬千瓦超臨界火電機組已批量生產、投入運行,百萬千瓦空冷火電機組已經完成研發,即將投入運行。我國自主開發的60萬千瓦循環流化床鍋爐,一些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進入國際市場。工業領域,鋼鐵、建材、有色等行業裝備大型化趨勢明顯,一批較為成熟的節能技術裝備實現產業化發展。鋼鐵行業干熄焦技術、低溫煙氣回收利用技術、高爐煤氣余壓透平發電技術、高溫空氣蓄熱燃燒技術等開始大范圍推廣;水泥行業大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相繼投產,我國自主開發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單壓、閃蒸、雙壓、復合系統”四大低溫余熱發電熱力系統廣泛普及,并出口到其他國家;電解鋁行業300KA及以上的大型預焙槽已成為主流裝備, 500KA、600KA電解槽技術也逐步成熟并開始建設。

截止2010年, 與“十一五”初期相比, 電力行業300兆瓦以上火電機組占火電裝機容量比重由47%上升到71%,鋼鐵行業1000立方米以上大型高爐比重由21%上升到52%, 干熄焦技術普及率由不足30%提高到80%以上, 建材行業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產量比重由39%上升到81%,低溫余熱回收發電技術由開始起步提高到55%,燒堿行業離子膜法燒堿比重由29.5%提高到84.3%。行業結構明顯優化升級,技術水平和競爭力得到提升。

(二)節能產品

“十一五”時期, 為擴大內需,促進節能減排, 推進產業升級,我國實施了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措施, 采用財政補貼的方式, 推廣高效節能空調、節能汽車、節能燈、三相異步電動機和稀土永磁電動機等高效節能產品。實施以來,共推廣高效節能空調3400多萬臺、節能汽車100多萬輛、節能燈3.6億多只,進一步擴大了節能產業市場規模, 帶動產業研發、制造水平顯著提升。

空調行業,高效節能空調市場普及率明顯提高,已達到80%以上,先進的定頻、變頻空調技術得到應用,行業整體水平進一步提升。汽車行業,節能汽車市場占有率大幅提升,自主品牌汽車技術不斷進步,截止目前,1.6升及以下節能乘用車型號由推廣前的101個增加到427個,其中自主品牌車型達到59%,自主品牌節能汽車推廣比重達到36.5%,有力促進了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升汽車能效水平的積極性。照明行業,2009年我國熒光燈產量達55.2億只,占全球產量三分之二,行業機械化、自動化生產比重不斷提高,產品結構趨于優化,一些自主品牌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大幅提高。電機行業,高效節能電機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逐步縮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稀土永磁無鐵芯設計技術等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三)節能服務

節能服務產業是利用市場化機制推進節能的朝陽產業,也是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的重點。為加快節能服務產業發展,2010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意見》([2010]25號),從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實行稅收扶持、完善相關會計制度、改善金融服務等方面,進一步完善推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政策和體制環境。各級政府在節能減排專項資金中,也對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實施節能改造給予重點扶持。

“十一五”以來,我國節能服務產業迅速發展,產業規模大幅增長、服務范圍不斷擴展、服務水平顯著提高,已經成為我國節能事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到2010年,我國節能服務公司數量達800多家,從業人員18萬人,節能服務產業規模達840億元,其中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投資達290億元,形成年節能能力1300多萬噸標準煤。“十一五”期間,節能服務產業拉動社會投資累計超過1800億元,為實現全國節能目標做出重要貢獻。

三、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目前,我國節能產業面臨加快發展的巨大機遇。從政策環境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強化約束性節能目標、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已經成為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長期戰略任務,節能體制、機制進一步理順, 政策扶持力度將不斷加大。 從市場空間看, 節能技術發展孕育新的革命性突破, “十二五”時期我國技術節能潛力超過3億噸標準煤,投資需求近萬億元, 節能產業發展市場前景廣闊。從行業基礎上,我國節能產業已經具有一定規模,產業體系較為齊全, 設備制造、技術服務能力明顯增強, 具備加快發展的有利條件。

同時,制約節能產業健康發展的挑戰依然存在。一是產業規模較小,地區和企業之間水平參差不齊,對節能事業的支撐能力不足。二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強,掌握的關鍵核心技術少,集成和系統服務水平不夠,自主發展能力薄弱。三是有利于節能產業發展的長效機制不健全,公平、規范的市場競爭環境尚未形成。

四、加快我國節能產業發展對策建議

一是擴大節能產業長期市場需求。在《節約能源法》中明確節能目標、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目標任務要求, 加強節能與其他產業發展規劃銜接, 加快能源等資源性產品價稅費形成機制改革, 研究建立碳排放總量和交易機制, 為節能產業發展提供長期、 穩定、 透明的政策支撐和保障條件。

二是營造良好的市場發展環境。逐步取消能源補貼,明確政府和市場職責,充分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調動企業積極性。完善節能法規、標準體系和市場準入制度,將節能降耗納入法制化軌道。積極培育能源審計、節能量檢測、節能融資等第三方機構,提高技術服務能力。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嚴格節能監察執法,規范市場秩序,為節能產業發展創造公平的市場環境。

三是完善經濟激勵政策。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著力支持重大關鍵技術、設備研發、應用示范和產業化發展,支持高效節能產品推廣應用。落實節能技術改造、節能設備和產品購買稅收優惠政策,研究鼓勵節能產業發展的稅收支持政策。擴大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實施范圍,重點向西部地區、農村地區和城市低收入階層傾斜。發揮媒體、公眾監督作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四是提升節能產業核心競爭力。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鼓勵在引進、消化和吸收基礎上,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針對節能產業發展面臨的關鍵核心技術,組織實施科技攻關項目,集中企業、高校、科技機構力量進行突破。加強科技成果產業化,選擇應用面廣、具有引領帶動作用的重大節能裝備、技術和產品,加大示范推廣力度,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國發[2011]26號),2011

[2]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國發[2010]32號),2010

[3]中國工程院.中國能源中長期(2030、2050)發展戰略研究[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4]王偉光,鄭國光.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1)[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5]European Commission. Dire-ctive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n Energy Efficiency and Repealing Directives 2004/8/EC and 2006/32/EC, 2011

[6]European Commission. Act-ion Plan for Energy Efficiency:Realizing the Potential, 2006

篇(4)

一、上半年工作完成情況

(一)及時編制計劃,做好固定資產投資工作。年初,在對全市各鎮、縣直有關部門、經開區投資項目摸底調查的基礎上,編制完成了全縣2020年固定資產投資及大項目初步計劃。本年固投計劃數257.2億元,全年增幅22%;本年新開億元以上項目計劃數122個,其中3億元以上項目計劃數30個,5億元以上項目計劃數12個,10億元以上項目計劃數4個。會同市統計局,按月召開全縣固定資產投資形勢分析會,加強對全市固定資產的運行監測,加強培訓和計劃指導工作;按季度摸排上半年固投大項目入庫計劃,逐月調度;對重點指標主載體單位強化現場督查、調度;及時通報重點指標完成情況,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提出對應措施,及時報市委、市政府決策參考。1-5月份,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2.4億元,增長7.2%,高于市平均水平7.9個百分點,列4縣(市)第3位。其中:5000萬元以上項目增長10%,房地產開發企業增長5.1%。預計上半年完成固定資產投產108億元,增長6%,力爭8%。其中:5000萬元以上項目增長14%以上、工業投資增長25%、技術改造投資增長20%,民間投資占比達到77%,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

(二)認真整理匯總,做好重點項目編報工作。一是全面摸排2020年重點產業項目。經與各鎮、開發區及招商局的的反復對接摸底,2020年全市共摸排重點調度產業項目125個,總投資510.5億元,年度計劃投資121.38億元。其中:續建項目57個,年度計劃投資79.11億元;新開工項目45個,年度計劃投資42.27億元;儲備項目23個,總投資222.47億元;并對每個項目排出了分月推進計劃,確保按計劃有序推進。二是積極申報2020年省市重點產業項目。提前謀劃、精心篩選,全面摸排出2020年續建、新開工和儲備產業項目,并加強與上級發改委的溝通、銜接,積極準備基礎材料,爭取更多項目列入省“高大新專”計劃。經過努力,2020年,我市列入省“高大新專”計劃的重點項目75個,項目個數居全市第一,其中:續建項目50個,計劃新開工項目19個,儲備項目6個。項目總投資469.7億元,本年計劃投資112.9億元,年度計劃竣工項目24個。上報擬列入市重點項目建議計劃項目共121個,項目總投資453.88億元,2020年計劃投資135.62億元,其中:續建項目48個,新開工項目43個,儲備項目30個。同時,積極爭取比亞迪跨座式單軌鋼結構產業基地項目列入市領導調度重大產業項目,項目總投資15億元,年度計劃投資5億元。三是反復論證完成市本級政府投資計劃編制。按照“保三大攻堅戰、保重點民生項目、保續建項目完工”的原則,2020年全市共安排政府投資項目136個,總投資148.4億元;年度計劃投資61.26億元,其中:續建項目40個,年度計劃投資28.43億元,市政府計劃投資1.58億元;新開工項目13個,年度計劃投資10.93億元,市政府計劃投資2.29億元;備選項目83個,年度計劃投資21.89億元。并對每個項目排出了年度時間節點,確保今年的政府投資計劃有序推進。四是積極推進央企合作項目及省重點項目新增及謀劃工作。上半年,全市央企合作項目完成投資22.5億元;新增2020年省大新專項目庫謀劃項目12個,總投資約21.5億元;入庫謀劃項目34個,總投資66.2億元。

五是積極申報全省貫徹“六穩”集中開工重大項目。上半年,我市參加省集中開工的重大項目共14個,總投資46億元。7月份集中開工活動將在我市舉行,目前已摸排集中開工項目16個,總投資59.4億元。六是扎實推進重點項目謀劃工作。上半年,①圍繞生態環保類謀劃西河防洪治理工程(馬口河治理工程)、花渡河防洪治理工程(環城河段治理工程)、城區雨污分流治理、環城河“活水”工程等重點項目10個,計劃總投資27.46億元;②圍繞疫情防控、衛生健康、物資儲備等,謀劃市傳染病醫院、密切接觸者隔離中心、市急救中心、市中醫院高溝院區等重點項目18個,計劃總投資28億元;③編制納入國家重大項目項目47個,總投資105.6億元,擬爭取中央投資40.2億元。擬申報新增中央投資專項項目31個,總投資89.03億元,擬申請中央投資33億元。④編制擬申請2020年第二批專項債項目清單共10個,總投資25.53億元,資金需求14.4億元。⑤謀劃新基建項目18個,總投資27.5億元;謀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重大項目29個,總投資34.56億元;初步建立“十四五”謀劃項目庫,謀劃項目307個,總投資1043億元;謀劃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項目76個,總投資87億元。⑥編制2020年穩投資重點項目119個(不含房地產項目),計劃總投資643億元,年度計劃投資96億元。其中:續建項目38個,年度計劃投資61億元;新開工項目45個,年度計劃投資35億元;儲備項目36個,總投資220億元;謀劃上報省“十四五”規劃重大工程項目77個,總投資366億元。

(三)提前謀劃準備,積極做好項目爭取工作。積極與上級對口部門溝通銜接,通過多匯報、多交流的方式聯絡感情,項目爭取工作開展較為順利。截止目前,納入國家重大項目庫擬爭取新增中央投資項目12個,總投資30.9億元,擬爭取新增中央投資9.19億元;上報2020年第一批棚戶區改造和公租房配套基礎設施中央預算資金需求項目9個,計劃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0.79億元,其中:保障性安居工程獎勵項目4個,擬申請中央預算內投資6790萬元;保障性安居老舊小區改造項目5個,擬申請中央預算內投資1190萬元。已下達資金計劃的項目5個,累計爭取資金3965萬元,分別是縣公安局業務技術用房、縣救災物資儲備庫、市森林語*錦苑、市東悅府小區棚改安置房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市安納小區改造項目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市春蘭山莊改造項目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對已下達計劃的項目,督促項目單位抓緊完成前期手續,確保項目按期開工。

(四)加強項目復工復產及日常調度,推進項目建設提質增效。一是建立重點項目復工復產包保責任制。對續建和新開工重點產業項目市發改委成立了10個包保責任組,政府投資項目成立了3個包保責任組,分別由委負責人牽頭負責,實行分單位、分項目的網格化管理,加快推進全市重點項目復工、復產或達產。截止6月底,省重點項目均已復工;重點產業項目除1個項目暫停投資外,均已復工;政府投資項目應復工項目42個,已復工38個,復工率90%。二是堅持重點項目縣級領導包扶推進制,落實重大項目縣政府與責任單位“雙組長”制,按照重點項目“六項機制”、“四督四保”的要求,狠抓推進落實。按月對市政府投資項目、重點產業項目、省重點項目進行全方位調度。每月形成問題清單,及時通報,實行消帳式管理,并對問題項目進行現場調度,督促項目快投快建。市分管負責人也按期召開重點項目推進調度會,加強項目推進工作督導,著力解決重大困難與問題,全面推進項目建設。三是按月召開固投及大項目入庫調度會,分析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形勢及大項目入庫完成情況,及時下達月度指導計劃,督促責任單位完成每月指定計劃任務;按月通報固定資產投資等指標的完成情況,確保完成階段目標任務及全年任務。四是加強爭項目爭資金前期工作指導。主動聯系爭項目責任單位,認真做好項目謀劃、入庫及項目申報材料的編報工作,密切配合相關市直部門,加快推進項目前期審批手續,確保申報項目和申報材料質量,做到有的放矢,提高項目申報的成功率。五是開展“項目建設提效年”活動。重點是確保省“高大新專”項目開工率、竣工率、投資完成率及轉化率四項指標均達到100%;同時,努力推進波司登羽毛羽絨園中園項目、光隆水洗羽絨及制品項目開工建設;超翔光伏電纜項目、東隆羽絨深加工項目等項目竣工投產;比亞迪跨座式單軌鋼結構產業基地、金世紀五星級酒店項目、楚江年產30萬噸綠色智能制造高精高導銅基材料項目、溫氏禽養一體化項目等加快建設。六是圍繞疫情防控開展“四送一服”專項行動。擬定全市《包容普惠創新提升行動方案(送審稿)》;對2020年計劃實施的132個政府投資項目及125個重點產業項目建立保責任制,明確項目責任單位、責任人及牽頭市領導;強化重點企業及項目包保服務,建立全市“四送一服”聯系包保重點企業及重點項目月走訪制度,及時下發工作提示單,按月調度收集企業反饋的問題,壓實包保責任人主體責任,幫助協調解決問題,并根據走訪情況下發走訪通報。

(五)加強制度建設,推進政府投資項目管理。一是貫徹落實《政府投資條例》,修訂完善并出臺了《市政府投資管理辦法》,進一步規范政府投資項目管理。二是繼續加強概算審查管理,上半年,共完成14個政府投資項目概算審查,上報總投資9.65億元,核減1.06億元,批復8.59億元,核減率11%,有效地節減了政府投資,充分提高了政府性資金的使用效益。

(六)完成委領導和上級發改委以及兩辦交辦的其他工作。一是完成《加強政府投資管理實現投資效益最大化》調

研報告初稿;二是完成市縣委辦、政府辦《關于加強戰略性、網絡型基礎設施等建設情況的匯報》、《市多舉措加快重點項目建設》等約稿材料;三是完成《市抓項目穩投資增動能確保“六穩”、“六保”》供市宣傳部作經驗介紹宣傳材料;四是完成縣政協魏先榮委員《關于加快實施S319(G347)通江大道市政化拓寬改造工程項目的建議》議案的回復;五是按市央企辦要求,及時梳理上報全縣央企合作開展情況;七是按月匯總并及時向市委辦報送黨委書記“抓項目、穩投資、增動能”項目匯報材料;八是積極做好巡視整改相關工作。一是積極配合市巡查辦巡視工作需要,及時提供相關單位歷年實施的政府投資項目。九是按月開展政策研究。圍繞政策要點、爭取政策支持和落實重大改革的結合點、項目支撐情況及工作建議,形成政策研究送閱材料,供市委、市政府決策參考。

二、下半年工作安排

(一)進一步加強項目管理。一是繼續加快政府遺留問題的解決。督促建設單位盡快對項目進行審查,盡快報送。二是繼續實行重點項目領導包扶推進機制,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三是嚴格執行重點項目月報制度和督查制度,及時通報重點項目進展情況,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對策,幫助協調加快建設進度,確保完成目標任務。四是扎實推進省重點項目開竣工工作。確保開工率、竣工率兩項重點指標在下半年能達到序時進度。加快推進“項目提效年”重點項目,確保項目按期開工、竣工及快速推進。五是針對已下達資金的項目,督促項目單位抓緊完善開工條件,盡快開工建設,盡早形成實物工程量。按月完成網上調度工作,并定期督查,及時掌握進展情況,

(二)繼續做好項目爭取工作。一是加強與省市發改委溝通銜接,督促住建局抓緊完善未申報的老舊小區項目前期手續,做好后期申報準備工作;督促住建局、水司、城管局等單位完善新增中央投資項目申報材料。二是對各類已謀劃的重點項目,進一步摸排明年擬爭取資金項目,督促項目單位做好前期工作。

(三)繼續做好固定資產投資及大項目日常調度工作。

篇(5)

    一、“德班氣候大會”的主要進展

    2011年底,第17屆聯合國氣候大會(以下簡稱“德班會議”)在南非德班召開。雖然會議期間出現了加拿大退出《京都議定書》等事件,但總體而言,與會各方表現出更為理智的態度和務實的談判策略,按照“巴厘路線圖”推動談判的意愿也比較清晰。經過反復磋商,德班會議取得了一定的積極進展。從中方的角度來看,德班會議的成果集中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基本實現了“三個堅持”,即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京都議定書》和“巴厘路線圖”,堅持雙軌制的談判模式,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二是對《京都議定書》的第二承諾期達成妥協,這無疑是發展中國家最為關心的問題;三是啟動綠色氣候基金,在減排資金安排上有所突破;四是在2010年坎昆協議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了減排技術、能力建設以及透明度等方面的機制。另外,德班會議還對2020年后進一步加強《氣候變化公約》的實施進行了深入討論,并設定了相關進程。然而,德班會議也有不盡如人意之處。會議未能全部完成“巴厘路線圖”的談判,坎昆協議和德班會議成果的落實也尚需時日,而發達國家自身減排以及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轉讓的政治意愿仍明顯不足,這成為影響應對氣候變化全球合作的主要障礙。

    同時,回顧過去20多年來的談判歷程可以發現,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一直是步履蹣跚,各方矛盾和紛爭不斷,談判主導權爭奪激烈。由于約束力有限,一些通過反復討價還價艱難達成的減排方案在各國執行過程中大打折扣。在談判機制和模式上,發達國家力推“并軌”,以在國際氣候談判中最終達成單一的協議,進而使發展中國家承擔更多的減排責任,而發展中國家則堅持“”談判,堅守“巴厘路線圖”的原則[3](P9-16)。這表明現有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機制越來越顯現其局限性,迫切需要創新談判機制,以推動氣候變化談判取得實質性進展。如何破解歐盟、美國、日本等主要發達國家之間及其與三個發展最快的新興經濟體——中國、巴西、印度之間的利益糾葛,避免國際氣候變化談判淪為國際政治新格局的博弈工具,是未來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機制創新的核心和關鍵所在。

    盡管德班會議及其取得的成果對維護現行的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機制具有積極作用,但在歐債危機、“頁巖氣革命”、“棄核風潮”等因素的影響下,全球特別是發達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溫室氣體減排的整體氛圍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值得注意的是,與哥本哈根會議前后的“喧囂與鼓噪”相比,“氣候變化”的話題不再熱得燙手,而是似有轉冷的跡象。在法國等主要發達國家,有關德班會議的報道很少見諸主要媒體,這與哥本哈根會議形成了鮮明對比,一些科學家和政治家將氣候變暖由一個邊緣概念變為全球主流共識的努力似乎正面臨新的挑戰和質疑[4](P36-37)。碳捕獲與封存技術(CCS)應用前景不明朗、相關研究資助力度減弱、公眾關注度下降等因素,使未來應對氣候變化的形勢更加錯綜復雜,全球減排資金機制和技術應用的不確定性加劇。

    二、“后德班時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新動向

    (一)在歐債危機和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影響下,發達國家資金支持受限

    2011年以來,歐洲債務危機持續發酵,并加快向歐盟的核心國家蔓延。由于引發危機的制度性因素短期內難以消除,使得救助難度增大,危機存在長期化的可能性。歐債危機的陰影使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增加,歐元區和發達國家的經濟形勢尤其嚴峻,而新興經濟體雖維持較快增長,但增速也有所放緩,這勢必抑制全球能源消費,進而減少各產業部門以及交通、建筑和居民等領域的碳排放。撇開歐債危機這一特定因素的影響,從長期趨勢來看,即使實施“再工業化”戰略,主要發達國家也不可能依靠傳統高耗能產業重振實體經濟,而必然要通過開發綠色、低碳技術,并通過對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投資,創造新的就業崗位,恢復經濟活力。因此,主要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快速、大幅度增長的可能性減小。

    同時,國際金融危機及后續的歐債危機對發達國家財政狀況的影響尤為突出。目前,歐盟、日本、美國應對危機的經濟刺激計劃產生了大量財政赤字,而地震則給日本造成了巨大財產損失,災后重建所需的巨額資金使日本政府的財政情況雪上加霜。這將使主要發達國家對本國減排的財政支持捉襟見肘,綠色低碳技術研發的政府投入以及新能源市場化發展的財政補貼受限,進而對其溫室氣體減排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在應對氣候變化談判中,如果我國繼續在提供減排資金方面施壓,將使發達國家很難承受。

    (二)“頁巖氣革命”正在改變全球能源格局,增強了美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底氣和實力

    以頁巖氣為主的非常規天然氣開采技術成熟,進入量產階段是美國溫室氣體減排壓力下降的重要原因。為降低能源外部依賴,美國自20世紀70年代起對頁巖氣開采的大量投入終于在21世紀頭十年為其帶來了豐厚的回報。關鍵技術的突破使美國頁巖氣已具備商業化開采能力,產量急劇擴大。2010年,美國頁巖氣產量達1 379億立方米,占其天然氣總產量比重由2006年的1%大幅上升到23%,超過俄羅斯成為全球第一大天然氣生產國,其頁巖氣產量為中國當年天然氣總產量的1.46倍。2011年,美國已由燃料進口國轉為燃料出口國,這在過去半個世紀從未有過。據預測,全球頁巖油儲量約11萬億~13萬億噸,而世界常規石油儲量僅為4 000多億噸。按目前需求測算,頁巖氣將保障美國百年以上的天然氣使用。到2040年,美國頁巖氣產量將占其天然氣總產量的40%以上。隨著頁巖氣產量快速增長,美國天然氣價格大幅下降。其中,2012年1月,天然氣井口價格、居民用價、商業用價、工業用價和發電用價分別比近期價格高位的2005年下降了68.2%、34.5%、25.2%、60.0%和66.2%①。天然氣價格持續走低使美國能源消費結構發生變化,天然氣替代煤炭,導致發電用能成本下降、排放減少,而且價格下降后,美國貨車開始使用天然氣作燃料,陸路交通部門也將減少對汽油的依賴。

    雖然頁巖氣開采中的環境問題被一再質疑和詬病,但被稱為“能源領域新革命”的頁巖氣成功開采使得非傳統化石能源在全球能源市場上異軍突起。美國頁巖氣產量擴大不僅有助于緩解其國內天然氣供求矛盾,而且還將削弱俄羅斯、伊朗等能源出口大國的國際影響力。據美國貝克研究所的一份報告預測,俄羅斯占西歐天然氣市場的份額將由2009年的27%降至2040年的13%。目前,波蘭等歐洲國家正加緊頁巖氣開發利用,以重塑歐洲天然氣市場,加拿大、阿根廷、中國、澳大利亞等國也在積極開展頁巖氣勘探開發。正如《世界能源展望》(2011)指出,全球將進入“天然氣的黃金時代”。除了頁巖氣之外,加拿大的含油砂、委內瑞拉和俄羅斯的特稠原油等新資源可提供13 000桶石油,從而增強了全球非傳統化石能源的樂觀預期②,而這些因素都將給世界能源格局帶來重大變局。同時,作為低排放能源,天然氣生產和消費增長將對溫室氣體減排前景產生深遠影響,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美國等國家的減排壓力,進而影響這些國家和地區應對氣候變化的策略。可以預見,頁巖氣開采將為美國左右中東、北非地緣政治添加重要砝碼,成為其主導全球氣候變化談判的有利條件。

    (三)新能源產業需求波動,貿易摩擦加劇

    根據英國BP公司的《世界能源統計回顧》,201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增長15.5%,為1990年以來的最快增速,其中風電保持強勁增長,增幅達22.7%,而OECD國家仍是全球可再生能源的主要生產國,占全球產量的77.5%[5](P38-39)。雖然可再生能源產量保持快速增長,但新能源領域的投資卻出現波動。以美國為例,隨著天然氣價格不斷下降,風電和光伏發電的成本劣勢進一步凸顯。在日本、歐盟的技術優勢和中國制造優勢的兩面夾擊下,美國風能和太陽能產業的市場潛力被擠壓,投資收益下降。同時,經濟低迷導致能源需求不旺,政府支持新能源發展的財力不足。這些因素使得私人資本對風能、太陽能產業的投資熱情減弱,金融危機后出現了一輪風能、太陽能投資低潮。2011年,美國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投資強勁反彈,第二季度投資額達105億美元,約占全球該領域投資的1/4。盡管投資回升,且投資者仍看好新能源的長期前景,但太陽能等新能源在美國的投資吸引力卻已不如先前。

    另從新能源設備國際貿易的情況來看,受歐債危機、美國天然氣價格下降等因素影響,發達國家對太陽能等新能源產品補貼減少,國際市場上多晶硅、太陽能電池板等產品的需求下滑,企業生產萎縮,導致價格競爭向新能源等產業蔓延,貿易摩擦開始滲透到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新能源領域的貿易摩擦中,首批主要受害者仍是中國企業和中國產品。2011年11月,美國商務部對6家光伏企業起訴中國輸美光伏產品正式立案,這是美國首次對我國新能源產品發起“雙反”調查。盡管2012年3月美國商務部初裁結果所征收的懲罰性稅率比預想得要低,但仍產生了嚴重的負面示范效應。緊接著,德國太陽能經濟聯合會準備在歐盟27個成員國針對中國光伏產品提出反傾銷訴訟,而美國也意欲對中國的風電產品實施貿易救濟措施。歐美等國采用這些貿易保護手段,不僅旨在遏制中國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的勢頭,進而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分工中占據主動,而且在“雙反”調查過程中,一些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新能源企業股價頻繁波動,為國外金融資本向我國優質實體資產滲透帶來可乘之機。

篇(6)

關鍵詞:碳金融;金融機構;清潔發展機制;碳金融業務

一、引言

在全球變暖的境遇下,2003年英國政府在能源白皮中初次明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便得到了各國廣泛認可。哥本哈根氣候會議與《京都議定書》的生效更是引起各國的密切關注與高度重視,加快了低碳經濟的發展步伐。與此同時,國內外專家在理論方面做出了諸多貢獻,碳金融理論體系逐步完善。Crocker與Dales(19世紀60年代)提出了可交易的排放權,后經Montgomery(19世紀70年代)用理論證明可交易的排放權是具有成本有效性的政策工具;史密斯、斯威舍與阿烏哈(1993)將碳排放權所遵循的公平原則劃分為兩類,即基于累積人均排放的責任指數和支付能力;Folmer(1995)表明若用可交易的碳許可證來替代碳稅,這樣各國在碳金融市場上交易碳許可證的同時,每一單位碳所產生的減排成本也會隨之趨于一致,從而得到碳排放量的最優成本一效率分布曲線;肖特嘉、菲格等人(2000)發現了企業在環境管理方面的投資隨公司業績的提升而增加;Uhrig及Wagner(2006)提出若在碳交易過程中使用期權,其套期保值的作用必會保證交易者的高收益;斯特恩(2008)說明了治理溫室氣體的長期目標與各國的治理分擔量。以上這些有關碳金融的理論只是國外學者提出的冰山一角。而我國學者在理論方面做出的貢獻還較少,曾剛,萬志宏(2009)簡述了國際碳金融業務的市場構造、參與者和交易工具,意識到了碳金融業務面臨的風險、成本及市場的劃分;孫力軍(2010)根據探究我國碳信用的發展情況及碳金融產品的設計運行情況,提出了相應的設計對策;涂永前(2012)則從國際公法角度出發,認為我國在發展碳金融市場的同時應該加快推進碳金融國際公法的建立;曹原(2014)認為我國應加強建設自上而下的碳金融市場監管制度,并完善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碳金融市場監管制度的有機結合等。碳金融的發展需金融機構來帶動,金融機構的潛力需政策支持和新的理論來激發。雖然我國在“十二五”期間給予了政策上的支持,明確提出要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建設資源與環境友好型的社會,讓經濟向節能、減排、低碳、綠色轉型,但金融機構發展碳金融過程中仍出現了類似于該怎樣通過機構自身來促進碳金融領域的創新與發展等諸多難題。

二、碳金融的起源與內涵

(一)碳金融的起源

在經濟、科技快速發展的同時,能源無節制的消耗導致排放量逐年遞增,全球普遍變暖。為了保證各國在低碳發展的同時能有效地處理好全球變暖問題,兩項國際公約,即《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與《京都議定書》,成為“碳金融”發展的源頭。在150個國家的協商下于1992年6月共同制定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承諾到205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會減少50%。1997年,作為UNFCCC補充條款的《京都議定書》也得到了通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的《京都議定書》中明確規定了國際排放權交易(IET)、聯合履行機制(JI)和清潔發展機制(cDM)這三種互補的市場機制。國際排放權交易(IET)是指《公約》附錄一中的發達國家根據合約中對本國碳排放指標的限定來進行的針對配額排放單位的交易機制。聯合履行機制(JI)是指《公約》附錄一中的發達國家與東歐轉軌國家進行的碳排放單位的交易機制。清潔發展機制(CDM)是指《公約》附錄一中的發達國家和非附錄一國家之間開展的直接投資或直接買賣碳排放單位的交易機制。在這三種機制運行的過程中,國與國之間的交易便逐漸演變成了“碳交易”。同時,碳交易市場的迅速成長也增加了各國人們的金融需求,“碳金融”便應肘而生。

(二)碳金融的內涵

由于碳金融正處于一個起步階段,各方面都相對不成熟,因此迄今為止對于碳金融還沒有一個統二的定義。廣義上講,碳金融泛指所有服務于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金融制度和金融活動;狹義上講,碳金融是指對與碳排放有關的碳排放權及其衍生品進行的交易或投資,包括與碳排放權有關的期權、期貨、基金的交易、綠色信貸等等。本文所指的碳金融是把碳金融轉化為對有形商品的交易,即把溫室氣體(主要是COs)作為一種可以進行買賣、投資、交易的特殊商品,通過采取直接投資的方式或以金融機構為媒介進行交易的方式來減少溫室氣體的產生和排放,最終促進經濟低碳發展的金融活動。

三、金融機構在碳金融領域的發展現狀

(一)銀行業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將主要財力與人力用于開展清潔發展機制(CDM)融資項目和綠色信貸業務。在清潔發展機制項目上,浦發銀行以財務顧問的方式將清潔發展機制項目引入陜西水電項目;招商銀行推出CDN融資解決方案及有關產品;中國農業銀行開展的清潔發展機制項目受到了聯合國的認可,并通過了注冊。在綠色信貸方面,信貸規模逐年擴大,興業銀行以及浦發銀行在這方面的發展較為突出和領先。2006-2013年,興業銀行與浦發銀行總計貸出了六千三百多億元的企業綠色信貸。

此外,部分銀行也推出了與碳金融有關的金融中介服務和金融理財產品,如:有關碳金融本外幣的理財產品、綠色文明生態理財產品等等。某些銀行也不斷創新,開發出了低碳信用卡,即持卡者用此卡進行消費結算,卡中的消費額按一定標準轉化為碳排放量后,持卡者就需要到商業銀行買賣碳排放量來抵消消費額,通過此方式來增強人們低碳環保的意識。

(二)碳排放權交易所

從碳金融在證券業的發展狀況來看,早在2011年11月,中央就已經確定北京、上海、深圳等七地作為碳排放權交易點。不久之后,重慶地區也建設了碳排放交易試點。2014年12月24日,除上海以外的七個交易試點均向個人投資者開放。到2015年3月31日為止,各交易試點的交易量共計2000萬噸,累計交易額近13億元,預計2020年,每年碳排放許可所產生的市場價值約600-4000億。

浦發銀行為響應節能減排的號召開拓碳金融市場,與廣和風電有限公司進行合作共同推出了首單附加碳收益的中期綠色債券,并在碳金融交易市場上成功發行。2015年3月9日,國內第一單由上海寶碳新能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與龍源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進行的CCER(即“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線上交易在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廣碳所)完成。這不僅彌補了與碳市場相關的直接融資產品和CCER方面的空白,還標志著直接債務融資工具的多元化發展和CCER與配額市場的互聯互通。

近年來,我國在碳排放配額回購方面也有了很大的突破。2014年12月30日,由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華運意通熱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署的國內首筆碳排放配額回購融資協議在北京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完成。這也是一個新的飛躍。

(三)保險業

從我國保險市場領域來看,已經開展碳金融業務的保險公司數占保險公司總數的比例少之又少。再加上面臨著“碳保險”產品品種單一、風險大、需求與供給嚴重不足的問題,更加限制了保險業在此領域的發展。

2010年以來,_些保險公司推出了低碳保險項目,但市場反應效果并不理想。目前,我國已經開展的碳保險項目有:碳信用交付擔保保險,即企業間相互交易未用完的碳信用時會產生交易風險,而對這種風險進行規避的保險就是碳信用交付擔保保險;光伏產品質量保險,是指投保方對光伏產品質量進行投保,將日后發生的質量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太陽能電站營業收入保證保險,是指投保人對太陽能電站營業收入進行投保,當年收人低于預期的90%時,由保險公司進行賠付。

與碳保險有關的法律方面也僅有《保險法》和2012年的《農業保險條例》,因此無法高效高質量解決在碳保險方面遇到的法律問題。

(四)信托業

國際上碳金融在信托業領域上逐步發展,這一良好的前景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內信托公司的目光。國內首單碳信托――“中建投信托一涌泉一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在2015年由中建投信托推出,其對外的發售也開啟了國內碳信托的大門。隨后,我國首個碳信托基金在武漢正式啟動。

四、金融機構在發展碳金融過程中面臨的機遇

一是我國目前碳排放資源巨大,與別國相比有潛在的上升空間。到2006年,我國的排放量約62億公噸,已成為擁有碳排放資源最大的國家。截止到2011年2月,我國CERs已突破了3億噸,同期,全球核證年減排量為5億噸,獲得的CERs占世界總量的60%左右,給國際碳金融市場供應了較大比重的減排權。如此大的碳排放資源再加上我國科技的快速發展,為金融機構在碳金融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先決條件。

二是作槿〈《京都議定書》的氣候協議,《巴黎協定》于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氣候大會上通過,初步達成了全球氣候的新治理框架。巴黎協定包含減緩、適應、資金、技術、能力建設、透明度等各要素,呼吁各國共同應對氣候的變化,把工業化前的氣溫作為基準,使目前氣溫變化幅動范圍控制在2℃以內,努力將升溫調控在1.5℃以內。2016年10月5日,歐盟批準《巴黎協定》后,該文件達成"55個締約國加入協定,且涵蓋全球55%以上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生效條件。如今,《巴黎協定》已于11月4日正式生效。相信這必會激勵金融機構不斷創新現有業務,擴大服務范圍,更好地發展碳金融。

三是國際上相對完善的碳金融市場,為我國金融機構提供了諸多經驗進行借鑒。這會激勵金融機構學習國外的理念與技術,并將其進行合理調整,設計出適合我國國情的碳金融機制與碳金融產品。

四是目前我國政府、企業、公民的環保意識越來越強,只要做好碳金融方面的宣傳,企業和公民便會積極響應號召,減少的排放、引進節能減排的先進技術、用低碳方式經營或生活。

五、金融機構在發展碳金融過程中面臨的制約因素及挑戰

(一)法律體系不完善,政策支持力度不夠

金融機構在開展和創新碳金融業務時常面臨許多問題,這就需要完善的法律體系進行監管。并且,相比于金融機構提供的傳統業務,碳金融業務會面臨類似于信用、法律、交易風險等諸多風險,而恰恰我國在這方面的法律體系不夠健全,這會打消金融機構開展碳金融業務和產品創新的積極性。

同時,政府在碳金融領域的扶持力度不夠,也缺乏減稅、對風險的擔保與賠償等優惠政策,使金融機構在開展碳金融業務時面臨著高風險、高成本的問題。因此,國家對碳金融的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和政策上的扶持是很有必要的。

(二)中介市場發展不全面

清潔發展機制下的碳排放額有較強的涉外性,被嚴苛的交易規則和交易機制、繁瑣的開發程序所制約。在國外,都是由中介機構來完成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的評估及交易,而我國能提供中介服務的金融機構尚處于起步階段,經驗較少,獲得的信息不對稱,不具有這方面的開發能力和執行能力,難以開發和消化大量項目。

(三)認知度不夠,相關人才建設滯后且質量不高

碳金融對于我國金融機構來說是一個剛剛起步的業務,傳播時間較短,多數金融機構對其認知度不強、積極性不高,金融機構業務人員也常常有數量沒質量,都是寬度的了解而不是深度的認知。

對碳金融這個專業性強、技術含量高的新興行業,要想不斷創新、持續發展對于高素質、高質量、綜合性強的人才需求是非常大的。而國內對該領域人才的建設與培養還相對滯后,這必會阻礙和限制金融機構在碳金融領域的前進步伐。

(四)基礎建設不夠成熟,碳金融產品創新不夠

雖然自2008年起,我國成立了最早的碳交易平臺:上海環境交易所、北京環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山西呂梁節能減排項目交易中心,并且隨著碳金融逐漸推廣,武漢等地的環境能源交易所也隨之成立,但是國內仍沒有一個全國性的碳交易中心來將碳金融的交易平臺規范、將碳金融的交易機制和交易方式統一。且對于碳金融交易機制,交易體系、交易平臺的建設都不夠成熟,不但使消費者不敢也不愿承擔風險,而且限制了金融機構在這方面業務的創新。所以,才導致了我國金融機構在發展碳金融領域的創新較少且滯后,碳金融產品局限性大,無法滿足國內和國際上消費者的需求、難以拓寬國際市場等問題。

(五)缺少國際話語權和定價權

一國在某一領域的發展情況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在國際上的地位和話語權。雖然我國作為最大的碳排放資源國,在國際上提供的碳減排量占國際市場的1/3左右,CDM項目數量常居世界第一,但是由于起步晚,各方面都不夠成熟,使金融機構在國際交易上受到了諸多方面的限制。沒有話語權只能聽從國際上的安排,沒有定價權只能以低價銷售碳排放權(國際成交價格是我國碳排放價格的二倍),使金融機構在這方面的收益大大降低,在碳金融領域處于被動的局面。

六、金融機構發展碳金融的相關建議

(一)建設中介服務機構,提高政府、企業、公民的支持度

金融機構應強化與碳金融有關的咨詢、預算、風險測評、審計等中間服務的建立,形成碳金融中介服務體系。可以先把上海等一些經濟發展領先的城市定為實驗基地成立碳金融投資公司,開始為投資者提供相關的一條龍服務,再逐步將碳金融中介服務機構遍布到各個省市區。

政府也應加大宣傳力度,推出各種優惠政策來為節能減排企業的發展和創新提供動力。例如:給予適當的補貼、降低貸款的利率、減少對他們的稅收、建立專項基金、增加對技術專利的獎勵等等。鼓勵低碳企業到證券市場上去發行債券、股票等來融資以擴大企業規模。公民對這類企業發行的債券和股票也應給予支持,通過增加需求來帶動供給,激發企業擴大市場的積極性,大力支持市場主體進入碳金融市場。

(二)增強對碳金融的認知度以及人才的引進與培養

目前,國家高級政府層面對低碳經濟下的碳金融認識還是比較充分的,但地方及地方以下的政府及金融機構對于碳金融還未完全理解和接受。因此,政府可以加大宣傳力度、擴大宣傳范圍,改變固有思維與偏好,將低碳金融理念傳人每一個個體腦中,增強他們認識的廣度與深度。

同時,引進與培養碳金融領域的高針對性人才是金融機構發展越來越好的重要前提之一。高針對性的人才不僅可以提出在碳金融領域的創新,還能通過研究出該領域的先進技術來獲得更多的減排單位。一方面,可以對金融機構的在職人員進行碳金融領域的專業培訓,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去碳金融發展較好的國家去學習或者聘請在該領域的專家或高端人才;另一方面,國家可以將碳金融引入高校或研究所,讓高校或研究所的學生在未走人社會前就學習這一領域的知識,增加人才的供應。同時,金融機構可以將人才組成專業的團隊,團隊人員集思廣益會帶來更好的創新與飛躍。

(三)完善碳金融交易平臺、交易機制及交易制度

就目前來看,國內有關的交易機制、交易平臺、法政策還不健全,沒有一個完整規范的體系,這必然加大了金融機構開展碳金融業務的風險與難度。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國政府可以引進國外的成功案例,完善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制定出和我國國情相適應的金融領域制度體系,增加交易市場的透明度,為相關機構的發展提供保障。與此同時,可以由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信用等級評估系統,即對客戶每一次碳金融交易的信用情況進行評估,來確定其貸款的利率或提供的碳金融產品的種類。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市場面臨的風險、明確碳排放權的產權,在公平、公正、公開的基礎上進行買賣,確保碳金融市場的穩定。

(四)增強在國際市場的定價權與話語權

看任何一個國家在某一領域是否有話語權與定價權,關鍵是看這個國家在此領域是否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影響力。因此,只有讓碳金融領域的發展領先于國際發展的速度,才能在國際碳金融市場上擁有話語權,發出更多的中國聲音、注入更多的中國元素;只有加強我國在碳金融領域的風險控制、創新、監管與支持,才能使金融機構推出的碳金融產品更好地滿足國際上的需求,更好地鞏固和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只有讓本國貨幣獲得國際上的認可,才能讓人民幣擁有定價權,成為碳金融的計價和結算的貨幣,化被動為主動。

(五)對碳金融產品不斷進行創新

1.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問題一直是關注的重點,金融機構可以嘗試推出與低碳有機農業有關的保險與信貸,將碳金融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如可以推出與森林防火防砍伐有關的保險、將樹木所吸收的轉化為減排單位在碳金融市場上進行交易、政府發行債券來為低碳有機農業提供發展的資金等等。

2.在信貸方面,可以將信貸利率和信貸期限與信用和技術相聯系,即實行利率一期限一信用和利率一期限一技術的雙掛鉤模式。各金融機構可根據企業的信用和節能環保技術來分出不同的級別并建立相應的數據系統,對信用良好的、有節能低碳環保的技術或專利的、有發展前景的大中小型企業提供低利率、期限長的貸款;對于信用較差的、風險較大且發展前景不好的大中小型企業實施高利率、期限短的貸款。

3.可以建立與碳金融領域相關的、因氣象變化引起的自然災害的基金和期權,如洪水、地震等。為那些普遍金融機構都不愿提供的保險險種如自然災害損失,提供套期保值,減少造成的損失。為引起損失相對不大的類似于干旱、蟲災等的自然災害提供相應的保險。

4.開發與水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能等節能能源相關的碳排放交易項目,嘗試并研發之前不敢涉獵領域的碳基金、碳證券、碳信貸、碳保險等衍生品。最終,保證所有種類的標的都有相應的碳金融產品,以此形成低碳、節能、環保的全覆蓋。

篇(7)

 

一、問題的提出

 

在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的新形勢下,長期以來的大規模投資造成多行業產能過剩,與此同時,以化解產能為目的的大規模產品出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貿易摩擦和糾紛,使得我國陷入化解產能過剩與頻遭貿易摩擦的雙重壓力。毫無疑問,要加速化解國內過剩的產能,出口貿易依然是主要的也是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在我國利用出口貿易加速化解產能過剩過程中,遭遇貿易摩擦亦不可避免,要更好解決這一對難以避免的問題和矛盾,必須做到內外兼顧,對內繼續加速推進供給側改革,既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又要提升國內經濟發展質量,對外則既要擴大產品出口,又要積極應對各類貿易風險。本文不再贅述這兩難境地產生的根本原因,主要就未來我國去產能格局下的出口貿易如何更好防范風險、減少貿易摩擦提出對策建議。

 

二、去產能格局下防范出口貿易摩擦的對策

 

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在世界經濟處于新常態和各國爭相恢復本國經濟的特殊時期,作為我國各經濟主體而言,必須理性面對所處的經濟發展環境,不能僅追究對方進口國超越邊界的貿易制裁,還需從提升國內經濟發展環境和質量,以及產業本身的可持續發展來全局謀劃,正確選擇合理規避貿易摩擦、降低貿易風險的路徑。

 

(一)加速推進供給側改革,優化出口商品結構。理論和實踐都表明,當前我國正努力實施的去產能和供給側改革兩大舉措相輔相成、互為支撐。面對我國產能過剩的各行業,除了廣開市場尋找穩定的需求端以外,必須積極穩妥地策應中央的總體戰略部署,自主進行全方位的供給側改革,以全面提升全行業的國際競爭力。

 

其一,加速行業重組,以提升行業生產集中度。在國際市場競爭中,我國企業之所以頻頻遭遇貿易制裁和貿易風險,行業分散進而競爭力缺乏是重要原因之一。實踐表明,行業集中度低已成為諸多行業發展的核心問題,直接導致該行業的市場控制力差、產品出口低價競爭、過度出口、出口市場分散等問題,最終導致產品出口時遭遇貿易摩擦。因此,有必要借助市場調節和行政調控的雙重力量,提高行業集中度以增強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的交易話語權。近年來,我國各行業都在謀劃強強聯合兼并重組事宜,但效果并不明顯。以鋼鐵業為例,早在2008年前后就曾掀起過一股重組整合浪潮,但整合效應不盡如人意,行業集中度不增反降。而今,鋼鐵業重組規劃又被提上議事日程,如寶鋼集團和武鋼集團、河北鋼鐵和首鋼集團,其目的是更好地實現優質生產要素集聚、產業集聚,提升行業經濟發展質量,當然也是化解過剩產能的有效之舉。在當前較為復雜的市場環境下,通過市場調節作用,政府、行業協會以及企業的多方共同努力,制定合理政策,以行業兼并重組實現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以市場手段將那些不具競爭力的企業逐步退出市場,提升行業集中度,進而實現供給側改革的目標。當行業集中度越高,該行業在國際市場的話語權就越強,市場競爭力亦越強,即使遭遇貿易制裁,在協調應訴方面也更具優勢,有助于減少和解決貿易摩擦。

 

其二,加速產品轉型升級,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在進出口貿易中,我國頻頻遭遇貿易摩擦和糾紛的幾個重要原因如技術標準(安全標準)不符合進口國要求、出口產品違反了進口國知識產權規定、違反“碳”排放相關制度等等。尤其是我們發展中國家,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遭遇進口國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管制和阻礙。正如產能過剩較為嚴重的鋼鐵產品出口來看,我國雖然每年鋼鐵出口規模較大,但出口鋼鐵產品的門類結構構成并不合理。我國現在出口的鋼鐵產品大多附加值低、技術含量不高,中高端汽車板材、高牌號硅鋼和高端建筑所需的鋼材以及其他一些船舶、航天工業所需的高品質特鋼基本沒有出口甚至要從國外進口,尤其在當前去產能背景下出口的產品更是如此。因此,在當前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積極加強自主技術研發,采取新的工藝和技術,推進產品的更新換代,加速出口商品結構優化,靠產品技術、品質和品牌贏得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減少自身的失誤,不給國外企業發起貿易摩擦的借口,以此將貿易摩擦降到最低點。

 

(二)全面對接“一帶一路”,擴大對外貿易。近年來,我國產能化解取得了明顯實效,以鋼鐵業為例,“十二五”期間,我國已淘汰落后鋼鐵產能9,000多萬噸,根據規劃,在未來5年將再壓減1億~1.5億噸鋼鐵產能。在此過程中,雖然出口規模較為客觀,但遭遇的貿易摩擦也十分頻繁。2015年,國外針對我國鋼鐵產品的反傾銷、反補貼案件達37起,是前兩年案件數量的總和。進入2016年以來,“雙反”案件依然只增不減。4月26日,美國鋼鐵公司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提出申請,請求對中國出口美國的碳鋼和合金鋼產品提起337調查;6月22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進行的終裁投票一致認定,中國輸美冷軋板對美國國內產業構成了實質損害,美國商務部將對中國此類產品征收256.44%的反補貼稅和265.79%的反傾銷稅;7月11日到7月21日,巴西決定對原產自中國的高碳鋼絲產品、鋼絞線、熱軋鋼板啟動了3起反傾銷調查;8月4日,歐盟委員會對原產于中國的冷軋鋼板產品做出反傾銷調查終裁,決定實施稅率為19.7%~22.1%的最終反傾銷措施,并采取追溯征稅措施,最終的反傾銷稅將持續5年。諸如此類的針對中國的貿易制裁在智利、越南、澳大利亞、印度、哥倫比亞、加拿大和馬來西亞等多個國家都時有發生。

 

綜觀對我國實施貿易救濟制裁的國家,以幾個傳統的貿易伙伴國表現最為活躍。在我國對外貿易地理方向相對集中的情況下,同一進口國因為進口數量激增而引致“雙反”調查是在所難免的。盡管如此,為了早日實現我國去產能的目標,又不能直接減少產品出口數量,所以有必要進一步拓寬我國的對外貿易地理方向,積極實施對外貿易市場多元化戰略。

 

當前,正值我國大力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從地域空間上來看,“一帶一路”貫通中亞、南亞、東南亞、西亞等區域,連接亞太和歐洲兩大經濟圈,是世界上跨度最大、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合作帶。近年來,這些沿線國家大多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尤其是一些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國家,其產業發展不完善,基礎設施投資欠缺成為其最大的發展瓶頸,對于境外的產業投資需求、工業品需求顯得十分迫切。所以,其巨大的市場容量將給我國在保持以往傳統的貿易伙伴的同時,開拓新的國際市場提供了良好契機,也這正好為我國化解國內產能過剩提供了新的機遇和動力。這些沿線的新興市場經濟國家,不僅能夠成為我國新的貿易對象,還可以嘗試產能合作的方式,依照產業梯度轉移理論,將我國部分生產環節轉移到國外,直接到當地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利用我國的優勢技術,提早在這些國家生產布局,也給發展中國家的貿易伙伴帶來實惠,實現多贏的局面。

 

但需要強調的是,在未來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作為新的出口增長點,這些國家的市場條件、信用環境、營銷渠道等與發達經濟體都存在顯著的差別,因此即使存在廣闊的市場,也必須更加嚴格地控制出口產品質量,建立完善的營銷網絡和售后服務體系。

 

(三)用足用活WTO組織,謹防貿易伙伴政策偏差。當前中國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越來越重要,在各世界經濟組織中的政治、經濟話語權亦日益提高,但依然發揮不夠。在世界貿易領域,除了我們自身嚴格履行WTO的各項義務以外,還必須充分運用該組織賦予我國的各項權利維護利益、防范風險、解決糾紛。

 

第一,要求各國盡快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關于中國“市場經濟國家”的身份問題,我國政府和企業這么多年來一直在與發達國家進行博弈爭取,是否具有為“市場經濟國家”直接影響和決定著一國在遭遇“雙反”調查時的糾紛解決。近年來,在與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貿易往來和利益博弈中,中國難以在“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上勝訴,形成了我國在貿易規則體系中的“軟肋”,直接導致針對中國的貿易救濟措施愈演愈烈,相關國家利用中國的非市場經濟地位條款,濫用反傾銷手段。有些國家還將非市場經濟地位的解釋擴大到金融、企業并購等方面,指責中國政府和企業的經濟行為。所以,我國政府以及企業等一方面對外要繼續積極爭取發達國家早日承認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以避免頻繁的由于“非市場經濟”的原因而遭到不公平的反傾銷調查;另一方面對內要繼續不斷加快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在供給側改革、進出口貿易等經濟行為嚴格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并且積極推進與主要貿易伙伴國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我們以為,盡早爭取到“市場經濟地位”的身份不僅可以減少貿易糾紛,更能在遭遇反傾銷時免遭不公平的待遇。

 

第二,敦促WTO維護好國際貿易秩序,防止貿易對象國濫用貿易規則。仔細分析當前各國間摩擦發生的原因,其重要原因還是因為世界經濟低迷時期,很多國家制定貿易壁壘實施貿易保護主義所致,從法理和制度上來講,這都是違反WTO的自由貿易主義原則的。面對此情形,中國作為WTO的重要成員之一,要利用我們在全球貿易中至關重要、不可或缺的關鍵地位,不僅要在國際貿易規則制定中發揮好作用,同時要敦促WTO積極履行好全球貿易秩序維護者的重要職責,防止發達國家濫用WTO制度的行為發生。同時,要敦促WTO利用貿易政策審議機制,積極矯正各國與WTO規則不符的相應政策制度,減少和消除貿易壁壘。這樣,WTO不僅提高其國際貿易摩擦的預警能力及時地預防、解決摩擦問題,而且可以讓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公平的規則制度環境中開展自由貿易往來,共同營造一個公平合理的國際貿易新環境,最大限度地實現互利共贏,減少貿易摩擦。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真人无码永久在线| 黑人操亚洲女人|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男人吃奶摸下挵进去好爽 | 美女极度色诱视频国产|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永久免费看| 亚洲国产成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影院| 国产又色又爽又黄的在线观看| 人妻丰满熟av无码区hd| 人妻有码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久久性潮| 粉嫩少妇内射浓精videos| 日日av色欲香天天综合网| 国产精品无码免费专区午夜| 9久9在线视频 | 传媒| 中文字幕av在线一二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不卡| 日本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网站国产| 艳妇乳肉豪妇荡乳av无码福利| 97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无码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三级a∨在线欧美|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中文lv| 性按摩无码中文| 韩国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蜜桃|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果冻传媒| 女人被狂躁c到高潮| 国产精品国产亚洲精品看不卡|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丝袜足控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福利09不卡片在线机视频 | 吃奶揉捏奶头高潮视频| 黑人巨大跨种族video| 婷婷色婷婷开心五月四房播播| 色欲狠狠躁天天躁无码中文字幕| 毛片无码免费无码播放| 日韩高清国产一区在线| 欧美国产激情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