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談談對漢語言文學的認識
時間:2023-12-25 14:43:4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談談對漢語言文學的認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一門波及面積廣、涉及范圍多的人文學科,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習慣將重點放在文學理論知識上,因而很少對學生進行實踐培訓。而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學科復合型人才的欠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要想在今后的社會競爭中立足,就需要其專業教師在原有的基礎上創新教學觀念,注重學生對學科間融會貫通的能力的培養。在此,本文針對漢語言文學的應用性教學中的相關問題,做以下論述。
一.漢語言文學的教學重要性
隨著我國教育制度的不斷完善,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我國傳統的人文學科,不僅承載著我國傳統文化與民族意識,同時還是我國傳統精神文明的根本體現。而作為當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大學生,在學習漢語言文學各科知識的過程中,除了體會其中的理論知識外,還應學習其中的精神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健全自己的人格體系,才能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
隨著當前就業壓力的不斷增加,大學生在就業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用人單位的“刁難”。面對大學生數量的不斷增加,用人單位在招聘人才的過程中也逐漸趨向于復合型人才。而這些則使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工作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如何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進行有效的改革,將學習理論與實踐活動結合,成為教師教學中的首要難題。此外,針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特殊性,我們應正確看待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實用價值,即所謂的社會效益,即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愛國思想、社會公德等。由此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正確看待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社會價值及應用價值。
二.漢語言文學的教學新方法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漢語言文學作為理論性較強的學科,單純的理論教學已無法適應我國社會的發展需求。由此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創新漢語言文學的教學方法,使其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而在其創新的過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內容
語言文字是人類思維和交際的重要工具,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式。漢語源遠流長,承載著整個國家的輝煌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然而現實生活中對漢語語言文字的應用總有偏差,由于歷史、文化、區域差異,錯字別字、不規范用語的現象屢見不鮮。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包含《現代漢語》、《古代漢語》、《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等十余門課程,針對上述出現的問題,筆者認為有必要從以下三個角度對課程進行優化:精簡課程內容,每門課都要根據對本領域最新知識結構的分析來設計教學內容,強化核心內容;優化課程結構,按照學科發展的當下高度來考慮學科基礎,設計課程內容體系;整合各課程之間的內容,避免內容交叉重復,如寫作學和文學概論中的文體學知識。
(二)實踐應用能力的強化
強化漢語言文學的實踐應用能力,不僅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就業水平,同時還能幫助學生在扎實的專業基礎上具備過硬的實踐操作能力,使學生在就業的過程中具備較強的優勢。而結合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就業方向,其核心在于“讀”“寫”“說”這三個方面。由此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對其進行強化。而漢語言文學的專業優勢在于寫作能力、口語表達能力以及信息分析能力。例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模擬招聘情境,鍛煉學生口才:自我介紹、面試問答……。因為口才并非單純的能說會道,它是一個人德、才、學、識的綜合體現,是用人單位在較短時間內最快獲取對應聘者的能力的一種綜合檢測手段。教師在模擬招聘或面試結束后對學生的各個環節進行具體的指導,使學生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對自己進行完善。 “腹有詩書氣自華”,通過實踐,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及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這樣,單純的詩詞鑒賞等理論教學就與學生的才思泉涌、妙語連連的實際運用能力結合起來了。
(三)理論與德育實踐相結合
漢語言文學作為理論性較強的一門學科,在教學的過程中,若一味的強調理論的重要性則違背了我國“應用型人才教育”的倡導。由此就需要在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的過程中,既要力爭“實踐、創新、應用”還要遵從我國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將漢語言文學推向更廣的社會層面,尤其是發揮“文以載道”的傳統思想。例如:2011年4月1日,上海浦東機場一名留學生因學費問題與來接機的母親發生爭執就拿出行李中水果刀刺傷母親。這雖是個案,但也要引起重視。教師教授先秦諸子散文孔子的《大學》:“為人子,止于孝”時可將“孝”作為一個專題。讓學生認識到符合孝道,是為人子女的最基本的要求。不愛父母焉能愛他人?不愛家庭焉能愛祖國?以此類推,將“愛國”、“禮儀”等美德也作為專題,既學前人文才,又品思想,使學生受到“潤物細無聲”的道德教育。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以及我國教育制度的不斷完善,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本科院校以及大專院校中不可缺少的專業,不僅是我國傳統文化承載的核心專業,同時也是國家或民族高等教育結構中的主流專業。漢語文文學專業教育,不僅關系著我國人民人文素質的提升,同時還關系著我國民族道德素養以及思想品質的形成。由此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不斷的創新教學模式,同時能夠采取相應的教學措施,將漢語言文學中的理論教師與實踐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復合型人才,才能為其今后的就業奠定結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永春. 關于高等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開設少數民族文學課的建議——以內蒙古民族大學教學實踐為例. 民族教育研究, 2010, (5): 43-46.
[2]蘇曉芳. 漢語言文學專業雙語教學初探. 安陽工學院學報, 2005, (1): 144-147.
【關鍵詞】少數民族學生 漢語言文學 教學
這里的漢語教學是指在少數民族學生中開展漢語語言的教學,其中漢語教學包括教授漢語課程和利用漢語語言教授其它專業課程。自開展漢語教學活動以來,本人謹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教學問題。
一、改善少數民族漢語言文學教學水平
1.提高師資水平。師資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要提高民族老師的漢語水平,主要通過(1)對在職教師漢語水平的再培訓,提高教師漢語水平的實力。(2)開展漢語文化活動,讓民族教師更多地了解漢語文化的背景、底蘊,了解漢語文化的意境,增強民族教師的軟實力。(3)對于教授漢語語言老師的資格進行嚴格把關,選用優秀老師。另一方面實施漢語老師援助少數民族漢語教學,讓漢語老師作為“外教”給民族學生授課,注重提高民族學生的漢語發音,以及漢語用語的語境選擇。此外,少數民族漢語教師在教授知識的過程中還要注意表達方式,要注重口頭語與書面語的結合、與姿態手勢的結合,這就要求教師們“民漢”兼通。講解內容時要用簡潔,條理清晰的書面語言,而在具體事理如描繪景,啟發誘導時要用生動、自然的口語表達,以增強感染力。
2.教學結構的改善。漢語語言博大精深,語法結構復雜多變,字形相近,相似者甚多,教與學都存在一定困難,所以教與學都要抓重點,而不是全部灌輸,對于音節一定要一次性通過,即第一次教授時就要求學生準確發音,一旦一次發音不準,以后就很難糾正,這是因為學習具有慣性式“原始記憶”第一次錯,一旦形成慣性想改都改不了;對于語法,不宜講過多,過繁,講的太多反而會擾亂學生對語法的記憶,以前掌握的都可能變的模糊不清。語法教授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把日常生活中及寫作中常用語法知識講通即可,也就是語言知識的講授一定要精要好懂,讓學生學后有實際用處;對于字形相近者采用區別法即找出不同點,通過比較字形的不同來加以記憶。
3.使用新穎的教學方式。在教材選材合理的基礎上,再適當應用多媒體教學將最現實、最實用的漢語生活語言帶到課堂,提高學生學習語言學以致用的能力。由于漢語語言方式靈活,同時又具有很強的語言環境性,不同場合、環境都可能造成語意的變化。所以一定要讓學生在多媒體信息中如身臨其境般的親自體驗漢語言的應用。例如:充分利用語言學習資源,在新疆地區漢族人數幾乎占半,這給少數民族漢語教學提供了良好的語言環境,在我校也有不少漢民同宿,所以同學之間可以很方便地交流,以促進民族同學漢語言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少數民族漢語教學中可以盡可能的采用民漢同宿、同習,促進民漢學生的語言交流,以實踐來提高民族同學的漢語水平。
4.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注重教授學生學習方法及學習習慣,讓學生掌握漢語語言學習的規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知識性、學習化社會的到來,對學習者的要求也隨之提高,不僅要求他們掌握大量的知識信息, 還要求他們掌握一定的學習技能,以便利用這些技能自主學習,為適應這個“終身學習型社會”打下基礎。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點就是培養其閱讀習慣及寫作習慣,通過大量的閱讀,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及技巧,在慣性閱讀中讓學生逐漸摸清漢語語言的規律,這些都是少數民族漢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內容。
二、具體授課方式上要把握以下幾點
1.全面系統地講解漢語語法知識。語法是語言構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揭示了語言結構的組合規律,通過語法知識的講授和訓練可以使學生更加自覺地、能動地認識和把握漢語語言的內在規律。漢語語法體系不僅豐富多彩,而且別具一格,與其它類型的語言,特別是表音文字類語言的語法體系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進行全面系統地講解,并充分運用實例來闡明漢語語法的規律和特點,必要時還可開設現代漢語講座來輔助教學,使學生對漢語語法有一個完整的把握和深刻的理解。
2. 加強漢語語法知識的應用訓練。學習是為了應用,并在應用中進一步得到提高,學生對漢語語法知識的掌握也要通過作業練習來進行檢驗。作業練習包括記憶練習和能力練習,應以能力練習為主,讓學生在作業練習中直接體驗和把握漢語語法的知識要點,辯認各種詞類和詞組,正確分析句子成分和判斷語句的正誤。老師則通過作業講評對學生進行啟發和指導,提高他們的漢語語言修養和表達能力。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專業 文學課 審美鑒賞教學
近年來針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文學課的這一尷尬現狀,不少學者提出了諸多教學改革建議。筆者認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文學課的教學要堅持以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為目標,注重審美鑒賞教學,注意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傳授基本審美鑒賞方法,使之在將來的漢語教學當中能夠學以致用,成為跨國際文化交流中中國文化的優秀傳播者。
一.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文學課加強審美鑒賞教學的必然性
1.專業學生審美鑒賞能力培養的必要途徑
作為中學語文課與高校中文專業文學課中一種常見的教學方法,審美鑒賞教學同樣適用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文學課。從教學目的而言,不同專業的學生通過文學課的學習來提高人文素養的目標是一致的,但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其他文科專業的區別決定該專業文學課開展審美鑒賞教學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文學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文學課的開設,除了人文精神、文學素養的培養,更重要的目的在于通過文學學習文化、了解文化,進而完成文化傳播與文化國際交流的目的。而漢語國際教育文學課中開展審美鑒賞教學,不僅是加強學生的人文精神、文學素養,更是要培養其審美鑒賞能力。學生只有審美鑒賞能力提高了,才能讀懂文學作品,領略文學作品的美,進而理解文學背后的文化內涵。近些年來不少高校開設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課,文學課不僅被壓縮,教學方法上也存在偏差。如課堂上教師講解古文作品時,注重字詞句的分析,注重文字和內容分的理解,卻往往忽略了對文學作品的美的分析。誠然,課堂上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基礎文字、內容的講解上,這可能跟學生的語文底子差有關,但如果把文學課上成古代漢語課或現代漢語課,當學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時候不震動于詩歌奇詭壯麗的想象之美,當讀到巴金的《家》中“鳴鳳之死”時,感受不到動人心魄的悲劇之美,這就違背了開設文學課的初衷。尤其與其他文科專業如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相比,他們可以有更多課程、更多方式加強對審美鑒賞能力的培養,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因專業課程的限制,有限的文學課學習,不僅是對文學知識的掌握,更是培養、提高自己的審美鑒賞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在文學課開展審美鑒賞教學是一種必然。
2.漢語國際教育文學課教學的重要教學方式
審美鑒賞教學不僅能讓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感受文學作品的美,培養審美鑒賞能力,更可以學以致用,在成為漢語教師后,把這一教學手段,即對文學作品進行審美鑒賞的方法運用到將來的漢語教學當中。漢字教學僅僅是低級漢語教學,有學者認為,當前越來越多的留學生、漢語學習者已經不再把漢語當作一種全球交際語來學習,而是希望能更進一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1]。因此,文學課進入漢語國際教育是學習了漢字之后的必然。文學承載了一個民族成長的歷史,以獨有的方式紀錄了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情感以及心里縮影,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總能展現出一個民族的某些文化特性。同時,文學作品以其豐富的語言表達,書寫方式、修辭技巧,使學生在學習文學的過程中,能更進一步學習文字與文化。
文學課既然會在中高級漢語教學中出現,那么如何教好文學課,讓漢語學習者們能真正把握文學作品,不僅要讀懂,了解文學作品體現的文化特征,更能從中領略文學作品的美,提高對中國文學作品的審美鑒賞力,是文學課教學的重要目的。因此,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文學課教學,審美鑒賞教學同樣是重要的教學方式。
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文學課審美鑒賞教學策略
1.強化審美思維訓練
在文學課上老師常常會聽到學生面對文學作品時“讀不懂”的抱怨。其實很多時候,讀不懂文學作品的原因不是文字看不懂,句子不明白,而是審美鑒賞能力的不足。在對文學作品的閱讀中,審美鑒賞力可以理解為運用審美思維鑒賞分析文學作品的能力。因此學生“讀不懂”文學作品很大原因就是不能用審美思維來理解作品。審美思維作為人類認知世界的一種特殊思維方式,從感性體驗開始,以理性認知為審美活動的結束。審美思維活動讓人們辨別或者認識什么是美,并且人們可以通過長期的學習和訓練來強化這一思維活動。“通過審美活動,人逐步在頭腦中儲存了審美信息,經過加工整理,即理性認識,這些信息形成某種審美習慣和思維定勢”[2],在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文學課上,教師應該有意識的開展審美思維的訓練,鍛煉學生的審美直覺,強化學生的想象能力,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這是審美鑒賞教學的核心思路。
文學課上文學作品的講析可以與訓練學生的審美思維相結合。例如分析詩歌時可以訓練學生的審美想象思維,引導學生運用聯想與想象,通過激發想象力,充分調動個人的感覺器官,并結合個人生活體驗,用心體會文學作品所表達的、形象、內容、情感。如分析戴望舒《雨巷》,可以引導學生結合作品想象“丁香姑娘”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可以想象詩中“雨巷”的畫面(或場景),并用語言描繪出來。審美思維訓練也包括對文學作品情感體驗的激發?!氨仨毰囵B學生具有真、善、美統一的審美觀念,使所從事的藝術創作與鑒賞能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符合客觀發展規律,達到人的本質力量的感性顯現?!盵3]文學是人學,任何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都記載了作家的人生體驗,表達了作家對人生的思考。文學課的教學中要激發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情感體驗,感受作品表達的真善美,在情感力量的感染中培養自己的健全人格和審美情操。
2.以作品為“體”,以方法為“用”的教學方式
“體用”作為中國哲學的一對概念,在此“體”指的是文學課教學的根本,即作品的分析解讀。但漢語國際教育的文學課畢竟不是單純的作品欣賞課,也不能上成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文學史課,教師應在分析作品的基礎上,有意識的介紹分析作品的方式和方法,即是“用”――用什么方法對文學作品展開審美鑒賞。不僅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文學課上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人文情懷與同時學習審美鑒賞方法兩者并不矛盾沖突。
文學作品審美鑒賞方法在運用上有共性,例如文學作品審美思維有其一致性,文學作品的閱讀和理解離不開想象和聯想,閱讀文學作品的必須融入讀者的情感體驗與共鳴等等。但具體到不同的文學類型,審美鑒賞方法是不同的,例如對詩與小說的鑒賞方法的不同:詩歌作品更強調從意象的運用、語言的優美、修辭的運用、意境的表達等來鑒賞,小說體裁則注重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節的設置、敘事技巧等。因此要結合文學作品的體裁類型,抓住特點分析鑒賞。同時,文學課的審美鑒賞教學方式是靈活多樣的,問題教學法、任務驅動法、情境教學法等其他課堂上常見的教學手段,同樣可以圍繞審美鑒賞教學目的,通過精心設計,運用到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文學課堂上。有效利用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媒體教學手段,能更好的幫助學生領略文學作品的美,例如講解郭沫若的《鳳凰涅》,考慮詩歌的特性,結合學生對那個時代的歷史隔閡,可以安排聽一聽朗誦音頻,身臨其境的感受詩的音韻之美,在民族覺醒的激情宣言中體會五四時期狂飆突進的時代精神。
另外,突出對文學作品語言美的鑒賞,把文學和語言的學習融合起來。文學是的語言藝術,教師要注重對文學作品語言文字美的分析,注重引導學生體會文學作品語言的內涵與形式,分析語言的凝煉、音韻的優美,感受特定語境下的語言表達之美,這也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注重語言學習的要求。
3.注重中外文學的審美比較
文學課應注意比較方法的引入,針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培養方向有意識的拿別國的文學與中國文學進行比較學習,培養跨文化比較意識。例如筆者所在學校開設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主要培養面向東盟方向的漢語教師,因此在講解《三國演義》的時候,可以提到《三國演義》對泰國文學的影響,如泰國文學史上的新散文體――“三國體”,更可以把《三國演義》與由《三國演義》衍生開來的各種泰國文學作品進行比較,讓學生了解兩國文學作品的差異性,并通過文學了解不同民族的審美特性。
兩國文學的比較可以是多方面的,從審美鑒賞教學的角度說,教師在課堂上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中外文學的審美比較。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之間文學在審美思維方式、審美價值、美學追求等方面的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通過比較,看到相同與差異,透視共性與個性。張愛玲可以與艾米麗?勃朗特比較兩者間的審美特性;分析沈從文《邊城》的審美理想時,可以給學生布置一個閱讀川端康成作品《雪國》,比較兩者審美理想的學習任務;學習古詩文,必然會涉及中國傳統文化“求善”的審美價值觀及重道德教化的審美功能,但不妨也談談西方文學“求真”的特點及重審美愉悅的功能。這種學習方式也可以看作比較文學的介入,樂黛云曾把比較文學定位為“跨文化與跨學科的文學研究”,認為比較文學“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對話,并希望相互懷有真誠的尊重和寬容?!瓘倪@個意義上說,比較文學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促進文化溝通”[4]??偠灾處煈龑W生用一種寬容的、開放的意識看待中外文學的審美差異。文學審美差異的本質其實是文化的差異通過中外文學的審美比較,將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聯系起來,將中國傳統文化與別國文化聯系起來,從而培養學生對異文化理解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楊加印.漢語國際教育背景下的文學課程[J].社會科學戰線,2010(7).
[2]凌繼堯.美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3]鈕燕楓.審美思維的培養[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1(1).
一、語文學科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
“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边@就意味著在語文課程中,工具性與人文性既是相互對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他們既是一個事物的兩個側面,又有內在的一致性[1]。那么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到底該怎么去理解呢?“課標”肯定語文是一種工具,其中有關語言文字應用能力,質疑批判探究能力,讀、寫、口語交際能力應該屬于語文工具性的范疇。但事實上,語文課程又是充滿人文性的課程,人文性是指以人性、人道本位的價值取向。語文的人文性更多地表現為學習的意志、品質、責任感、人的情感態度和對母語的摯愛之情等。
然而筆者在聽課實習的過程中,發現有一部分的老師在教學時輕工具性重人文性。正如有研究者所言:“自1997年‘語文大討論’以來,大家逐漸認識到必須重視語文教學的人文性,但又出現了離開語文來講人文的傾向,而且日趨嚴重。”一位教師,在教《春》時,先讓學生交流課前收集寫春的詩句,然后逐個展示關于春天的多媒體課件,各種各樣春天美麗的圖片,欣欣向榮、多姿多彩,全方位地展示了春天,學生大呼:“哇,春天真美?。 弊詈笞寣W生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表達對春天的贊美。學生有的用繪畫匯報,有的用唱歌展示,有的用朗誦展示。整節課非常熱鬧,互動非常高。然而這樣的課好像只是媒體展示課,活動課。這樣的課堂刻意追求學習形式的變化,教學情境的變換,盲目追求多學科的整合,卻脫離了學生的讀、寫、聽、說實踐,架空了文本和語言,其實憑空追求的所謂“人文性”,也不是語文課所需要的人文性。教師必須明白,語文課對人的關注和培養并不是空洞的,語文教學所追求的人文性是通過語言學習實現的。人文性是在掌握和提高語言文字能力的過程中完成的,當學生在認真閱讀、品味那些文筆優美、富有思想情感的文章時,自然會受到感染熏陶,自然會受到潛移默化的教益。
語文課的基本屬性不是“人文性”,而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所以,當教師大力弘揚人文性的時候,也應該讓學生積累知識、形成語感、理解詞語、訓練思維。語文課程的工具性是在人文關照下的工具性,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也是與工具性相統一的人文性。過去語文教學中出現的那種肢解文本、繁瑣分析、刻板操練的教法,不僅扼殺了人文性,也扭曲了工具性。
所以,對于語文教育工作者來說,著重看待和解決的,不是工具性與人文性兩者之間的區別,而是兩者的統一,兩者的聯結。語文學科教學應堅持“工具性”這一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還應該不斷加強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性”熏陶。
二、新課改下語文姓語問題
語文就是語文,語文課就是應該要姓“語”。語文是基于語言的學問,以語言文字為載體,是語文的基本特征。語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核心,是其它學科教學的基礎[2]。所以在語文課堂上一定要十分重視對語言的積累、揣摩、感悟、品味和鑒賞。但教師在實際教學實踐中出現了過分強調學生個性發展、情感熏陶、內心體驗,而忽視了語文必要的讀寫訓練。教師用大量的時間去深究文本思想內容,而削弱了對語言形式的把握。教師不范讀、不板書,這樣不僅淡化了教師的指導作用,而且讓很多非語文的活動占據課堂。古人說得好“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語文教學就應該要重朗誦、重語感、重表達、重寫作,讓學生自己學習,自己感受,在訓練中自己掌握運用語言的技能技巧。
語文教學要重讀,這對于語言的積累、揣摩、感悟、品味和鑒賞,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新課標提倡讀中思,讀中悟。讀是手段,在讀中落實語言文字的訓練,體會文章人文的情感,讀出語氣語調,讀出輕重緩急,讓學生領悟語言的藝術魅力,從而提高語文素養、語文水平。常言說得好“讀會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謅”“讀書破萬卷,下筆信如神。”想要與文本深入對話,更需要在讀中思考,在讀中感受,讀出作者,讀出理解,讀出情感。所以現在的語文課堂上,老師都十分重視讀,讀的分量很重,形式也很多,都實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自己讀,相互讀,扮演角色讀。但是我們也遺憾地看到,課堂上書聲瑯瑯,卻缺少了教師的引導和點撥,顯得有點機械與虛浮,表面上的抑揚頓挫,卻缺少了對文本的真切體悟,顯得空泛與膚淺。老師應該勇敢地擔當教師的引領作用,以老師良好的語言面貌給學生提供模仿的榜樣。教師應對文章的背景、難點作必要的介紹和疏通,對段落層次的劃分、句式的特點進行點撥,讓學生真正讀出抑揚頓挫。但是又應切記講的過細、過多,因為許多東西還是應該讓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自己領悟。學生熟讀、背誦多了,語言的積累也就越多,語言表達能力也就相應提高了。
三、語文教學與多媒體的運用
隨著教育現代化的普及,多媒體計算機在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多,也正在影響并改變著語文的教學活動。現在多媒體教學已經是一種非常普遍而受歡迎的教學方式,與傳統教學相比它的優勢也是顯而易見的。例如它改變了傳統教學中粉筆加黑板的單一、呆板的表現形式,能使抽象、生澀的知識直觀化、形象化,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能讓一些在普通條件下難以實現、觀察的過程形象化地顯示出來等等。但是,如果多媒體教學使用不當,不但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反而會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對于多媒體輔助教學這個現代化教學手段,教師應該更努力地去尋找它和傳統教學手段的最佳結合點,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其自身優勢,使它在教學中恰到好處地應用。
科學、恰當地使用多媒體計算機工具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激發學生興趣、增強教學效果。多媒體技術融入了聲音、圖片、視頻等功能,將一些傳統教學手段難以表達的教學內容以圖文并茂、聲像結合的形式清晰直觀地展現給學生,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可極大地改變傳統語文課堂的教學模式,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但是如果運用不科學、不恰當,為“用”而用,盲目亂用,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這會使教學流于形式,不利于學生想象力、創造力的發展和良好語感的形成,會阻斷學生個性化感受和體驗之路。語言文字的魅力在于“有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畫面直觀、形象,便于理解,但卻剝奪了學生親自感受、理解、品味、想象語言文字的機會,從而也抹殺了學生的創造力。良好語感的培養和個性化的感悟也成了紙上談兵[3]。其實語文課堂教學的靈活性是很大的,師生們在分析、探討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課堂教學的一切活動對話都應圍繞文本,或者說以文本為基點來展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及時憑借畫面的內容,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回放和還原,回歸文本,探究作者到底是運用哪些語言材料和藝術手法,來塑造人物或描繪景物,注重內容的展示和評價及討論的有機結合,幫助學生梳理、思考、合作等等,從而讓學生憑借影視畫面更直接地領悟語言大師是怎樣用典范、優雅的語言來表述特定的人物和事物,以達到增強課堂教學真正互動性的效果。在課堂上,教師想做到一個真正的組織者、引導者,只有引導學生吃透文本,才能引導學生親自感受、理解、品味、想象語言文字。按照文本的要求與特點輔地使用多媒體才是正確使用多媒體之道。
語文教學改革已經到了一個關鍵時期,教師在反思的同時,更應該積極思考,合理建構最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有效的教學理念。通過努力,語文教學定會革除弊端,朝著健康、高效的方向發展。
(本文屬于“媒介素養教育與中隊建設融合實踐研究”項目(SSK201309)階段性成果,“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4+2模式研究與實踐”項目及“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應用與實踐能力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項目階段性成果。)
注釋:
[1]李紅俠.語文課切莫夸大“人文性”而忽視“工具性”[J].甘肅教育,2005,(05):27.
[2]李遠怡.立足語言教學 凸顯漢語魅力――《大學語文》教學探析[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04):21-23.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 非專題性研究 專題性研究
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探究解決語文學科的問題為主,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使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筆者根據教學實踐認為,只要處理好設計研究、組織專題探討和延續性研究這三方面的有關問題,語文學習必能教學相長。語文研究性學習的類型多種多樣。就其特點來說可以分兩大類:其一是專題性研究。其二是非專題性研究;就其內容來說,也可以分為兩大類:其一是關于語言的研究,其二是關于文學的研究。下面就專題性研究和非專題性研究談談有關體會。
一、非專題性研究
這里所說的非專題性研究是指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非系統性地研究學習。,它結合課本內容,體現教材的知識點,貼近高考指揮棒,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做到既體現課本中“傳其道,解其惑”的要求,又能貫徹研究性學習的精神,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學習課本內容的過程中,得到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1.本體性研究。即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設計有研究意義的深層次的問題供學生研究學習。這類問題最好是具有較大的開放性的,不過也可以是對課文的理解有較大價值的。如《為了忘卻的紀念》一文是魯迅先生在五位革命作家遇難兩周年時寫的紀念文章。經過分析,此文只要解決三個問題就可以透徹的理解全文的主旨,即:“為了忘卻的紀念”這個題目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作者為什么要記敘和五位烈士交往的經過;.“慣于長夜過春時”一首詩在全文中的作用。在預習時,先把作者的生平簡歷,寫作的時代背景,有關的參考資料介紹給學生,然后再把這三個問題布置給學生,鼓勵學生結合教材,獨立研究,在課堂上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生的研究結論未必正確,但只要能有理有據,自圓其說,言之成文,暢所欲言,就達到了目的。當然,最終必須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在大家充分討論的基礎上統一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2.涎續性研究。根據課文內容,派生出有延續性意義的問題繼續研究,主要在課外時間里完成。在課堂上不可能把所以的問題都一一解決,學生也可能有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需要解決,這就有必要把這些問題延續到課后。有的問題學生可以自己擬定,有的問題由教師來擬定,如《滕王閣序》的問題是“有人評論王勃的《滕王閣序》具有‘四美’,談談你的看法”;《諫太宗十思疏》一文中闡述的問題有什么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石鐘山記》的問題是“如何認識蘇軾關于石鐘山得名原因的考察經過和結論的偏頗”,等等。不要求學生課課都寫,可以在一學期中布置的十幾個題中選擇一兩個來研究。學生可以自己寫,也可以幾個同學合作來寫。研究過程由確定研究專題、調查研究并收集資料、撰寫匯報論文等步驟組成。延續性研究的內容緊緊扣住課文的要求和知識點,是課文內容的延續和深化。
二、專題性研究
所謂專題性研究是指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就某一社會現象、某一學術課題、某一文學現象、某一發現構想等進行探討研究,從而得出某種結論,形成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當然這種結論或者成果或許是幼稚的,甚至是可笑的,錯誤的。但是,就學生而言,我們重視的是過程而不是結論。這個過程是學生增長知識的過程,是培養能力的過程,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是學生在老師指導之下的自主學習,它會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的,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充分展示自己才華的舞臺。教師要為學生確定一些研究的專題供學生選擇研究。這種類型的研究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確定研究方向。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結構,知識層次,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因素,擬定一些具有探討性和可行性的專題供學生研究學習。如《瑞安玉海樓文化的探索研究》、《溫州鼓詞的淵源和發展狀況》、《溫州方言的特點和歷史沿革》、《高則誠的生平和創作》、《中國楹聯文化的淵源發展與繼承》、《甌劇的特點和發展狀況》、《東西方影視文化的異同初探》、《金庸古龍梁羽生武俠小說的差異》等。
2.指導研究方法。在向學生布置專題時,必須對每一個專題作一說明,使學生選擇專題時能夠做到心中有數,目的明確。這種說明實際上就是解題釋疑,即說明某一專題研究的內容、目的、價值、研究過程中需要運用的知識、查找的資料。同時,要指導學生如何去索取資料,如何調查研究,如何撰寫論文。如《瑞安玉海樓文化的探索研究》這一專題的研究,需指導學生從以下方面人手:瑞安玉海樓文化是怎樣形成的;孫怡讓先生的教育思想;玉海樓文化的底蘊;玉海樓文化在瑞安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
關鍵詞:快樂數學;思考;前提
受我國數千年傳統文化的影響,數學科目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一直被學生公認為最讓他們頭疼的科目之一。在初中階段,數學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展現在學生面前,當孩子們告別了六年的小學生活,當他們正由孩童而逐步成為一名青少年的時候。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工作,對教師們來說是一項艱巨而又沉重的任務。學習應該是一種快樂的過程,而其中的關鍵是看教師怎么去掌控。如果在初中階段教師不能轉變學生對數學科目的認識,那么這將會對他們以后的學習和成長產生巨大的影響,基于此,現筆者嘗試以一種展現“輕松”教學的筆端,來談談對“快樂”數學的思考與實踐。
一、實施快樂數學的前提
面對即將而來的中考壓力,剛剛步入初中階段的學生們大概還不知道他們肩上的擔子有多么的沉重。孩童時代是快樂的,然而真正的緊張將從初中階段開始。因此,從七年級數學的第一堂課起,即著手做好對學生的引導工作,增強學生對數學科目的認識,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關鍵。這時,興趣培養應當緊隨著課堂教學工作共同開展,花大力氣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讓他們的壓力與輕松感并存,尤其使他們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輕松的氛圍,使他們擁有快樂的學習心態。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柏拉圖曾說:“良好的開端即是成功的一半?!比绻麛祵W教師能夠首先做到這一點,那么接下來的教學工作將會更加的順利,因為準備工作已經就緒,而后,就只剩下快樂教學的實施與開展了。
二、關于快樂數學的思考與實踐
筆者認為,無論教師教學的過程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其實都是一段快樂的旅程。當學生在學習中發現了數學中的奧秘,他們是快樂的,當學生通過自己努力解答出一道難題,他們是快樂的。而數學教師會因為學生的快樂而快樂,會因為看到由于自己教導而起到的成效而快樂。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要想達到這樣一個預定目標,就要注重教學中的細節,而具體實施的過程,是由數學教師來掌控的。
1.加強學生的學習成就感
對學生的鼓勵是一種教學策略,而其中的關鍵是教師的教學態度。對于成績差的學生,教師應該能夠體會到他們的苦惱與煩悶。這時,數學教師更不能把他們當做反面教材來激勵其他的學生。而是讓他們把心里的話說出來,讓他們自己分析造成學習成績差的原因,并且根據他們反映出來的問題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筆者認為這是增強學生的學習意識、提高學生學習成績最有效的途徑。當學生終于通過自己的努力而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或哪怕僅僅是自主解答了一道數學難題,這時,教師的肯定對他們來說都至關重要。要抓住學生的心理,通過一切手段讓他們感受到學習中的快樂,摒棄那些老生常談式的教學方法,我們只采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來激勵學生。快樂只是一種教學手段,而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才是我們教學的最終目標。
2.使學生自主掌控學習過程
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學習中的快樂,這比采取任何教學手段都更加有效。使學生自主掌控學習的過程,讓他們切身感受到在破解數學謎題過程中自己的焦躁、憂慮、急切以及自己投入的那種精神狀態,而這,也是一種快樂。這時我們可以給學生適當的壓力,通過他們迫切想表現自己的心理,給予他們一個表現的機會,讓他們感受解題后的輕松與愉悅。
如七年級數學教材第四章:解一元一次方程,在這節課中,通過課堂講解,筆者首先讓學生掌握了解題的方法,隨后在課尾為學生們準備了這樣一道解答題:在學校最近幾周安排的植樹活動中,本班每個同學每天可以種10棵樹,一共利用了2個周六且植樹成活率為90%,活動結束后,據統計總共成活了900棵樹,請問:本班一共有多少同學參與了周六的植樹活動?請同學們結合本課學習的內容,在5分鐘內解答。就本課題而言,細心的學生可以通過活動當天本班的缺席情況計算出有多少同學參加了植樹活動。然而,經過筆者再次強調要求有計算過程,因此學生們都在努力回憶本課的學習內容,最終,通過學生的自主解答,筆者看到了解答正確的同學臉上所流露出來的愉悅表情。而對于解答錯誤的同學,筆者讓他們說出了自己的解答方式,并要求他們再次復習本章的學習內容,以得出正確的答題過程。
對學生們而言,這是一個實際與理論并重的問題,而對教師而言,這卻是一個重要的啟發過程。這其中,讓學生自主解答問題是筆者的初衷,而讓學生在解答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則是筆者的預定目標。自主解答問題是實施快樂教學的關鍵所在,尤其是對于數學教學而言。對學生來說,語文科目有我國傳統漢語言文學的魅力;初中英語科目有其國際語言特性的魅力;物理有其實驗的趣味以及天文地理無所不容的教學魅力,而數學呢?枯燥、繁瑣且缺乏實際教學案例,然而這只是學生的認為。要想切實加強初中數學的教學魅力,讓學生體驗在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快樂,教師就必須要加強學生的自我解答能力,配合教師的思想教育灌輸,讓學生認識數學,看到數學學習當中的樂趣。
關鍵詞: “語言學概論”教材 國內外經典概論教材 編寫要點
“語言學概論”課程是高等學校漢語言文學、對外漢語、外國語言文學等專業的一門基礎理論課程。國內外目前使用的“語言學概論”教材比較多,然而一部“語言學概論”教材應該包含什么內容,采用什么樣的知識體系比較合適,教材的配套教學材料如何編寫等一系列基本問題一直沒有引起學者和授課老師的注意。本文以國內外經典“語言學概論”教材為例,就這些問題談談“語言學概論”教材的編寫要點。
本文涉及的國內外經典概論教材主要有:葉蜚聲和徐通鏘主編的《語言學綱要》新版(第四版)和舊版(第一、二、三版)、(英)雷德福等著《語言學教程》、(英)羅賓斯著《普通語言學導論》第四版和(美)弗羅姆金等著《語言導論》第七版。①
一、教材的內容涵蓋
作為理論語言學的入門課程,“語言學概論”教材應該寫入什么內容,這是我們首先應該關注的。
從目前國內外比較通用的教材來看,概論教材基本上都包含了以下內容:語言學的研究對象和分支學科的介紹、語言學史、語言的性質和功能、語言的本體研究(包括語音、語法、詞匯等)、語言與文字、語言的發展等。
然而,我們也看到,在一些我們所熟悉的語言學領域和學科分支中,很多教材并沒有將其納入。比如語義學一般都認為是語言學的一個基本研究領域,不少學者將語義、語音和語法并稱為語言的三大要素。然而不少經典教材如舊版《綱要》和雷版《教程》都沒有具體介紹語義學。再如語用學,要不要納入概論教材,這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新版《綱要》第五章直接將舊版標題“詞義”改為“語義和語用”。而羅版《導論》和弗版《導論》都未涉及語用學的內容。即使是上述基本內容,不同的教材也有所偏重,比如羅版《導論》就全面綜述了現代西方語言學不同流派的理論基礎,旁征博引地闡述了各學派之間的歷史源流和承繼發展關系??梢娏_版《導論》更偏重語言學史和語言學流派。
此外,語言學研究領域的一些新成果要不要編入教材,也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新版《綱要》在第二章“語言是符號系統”中加入了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成果,第九章增加了語法化研究的新成果。羅版《導論》也已經是第四版,比起舊版來內容也是大大豐富和深入了。②尤其是弗版《導論》已經出到了第七版。雷版《教程》只有三個部分:語音、詞匯和句法,而每一個部分都分專節討論發展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神經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的研究成果。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概論教材編寫由于其導論的性質,一般是無法做到大而全的,也無需大而全,有所側重也無妨。這跟編著者自身的學術素養和專長有關,也正體現概論教材內容的豐富和獨特性。但應當注意的是,我們在使用教材的時候,要注意在課程設置上與后續課程形成互補,比如缺少語義學的內容,可在后續課程中增加專業選修課語義學來彌補。另外,編寫教材還要注意不斷修訂,把語言學領域的一些新的研究成果納入到教材中來。
二、教材的框架體系問題
關于教材的知識體系和結構框架的處理,基本有兩條路線:一是全書基本采用一個學派的理論貫穿全書;二是兼收并蓄。這兩種編寫方法各有所長。前者的好處是全書結構完整,便于學習者深入全面掌握某一學派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然后由此及彼,通過后續課程了解其他。而后者的好處是便于學生掌握語言學各領域和分支學科的全面知識,對于感興趣的領域也可以通過后續課程進一步深化學習。
前者的典型代表是舊版《綱要》和雷版《教程》。舊版《綱要》基本采用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用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這兩條主線貫穿全書,線索分明。比較而言,新版《綱要》雖然保留了這兩條主線,但由于增加了語用和語義部分,完全無法用組合和聚合關系來統攝,主線已經不那么分明了,這與結構主義對語義和語用的忽視是有關聯的。雷版《教程》全書把轉換生成語法學派的理論和方法作為主線貫穿到語音、詞匯和語法這三個部分的敘述中去,簡直可以看作是轉換生成語法的入門書。值得一提的是徐通鏘先生《基礎語言學教程》,也是將其“字本位”理論貫穿全書,但是作者自己也說,“字本位”理論并不是比較成熟的、學界公認的研究成果,其實并不適合作通用的教材使用。③
后者的典型代表是羅版《導論》。該書系統闡述了語言學領域內各部門和流派的基礎理論,兼收并蓄,綜合融通?!白髡咴诮榻B語言學理論方法的同時,注意指導讀者進一步開拓深入研究語言科學的門徑”。④
總的來講,國內的語言學概論教材采用結構主義語言學作為主線的教材偏多,但是普遍的問題做不到比較恰到好處的貫通,主線顯得不清晰。有些教材雖然也想做到兼收并蓄,但是限于學識和素養,很難做到客觀公允。所以,我們認為教材的編寫者無論采用哪種框架體系,做到恰到好處、融會貫通即可,要避免把學界爭議較大的“一家之言”編入教材。
三、教材的插圖、附錄與參考文獻
教材插圖具有直觀、形象、生動的特點,以圖代文傳遞信息,能啟迪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習興趣。比如講授發音原理,需要熟知發音器官,如果有一幅直觀的發音器官示意圖的話,學習起來就方便得多了。然而,我們發現語言學教材的插圖一般都比較少。以新版《綱要》為例,全書共26幅插圖;雷版《教程》的45幅插圖,另有3幅地圖和32個表格。插圖最為豐富的是弗版《導論》⑤,全書幾乎每翻一兩頁就會有一幅插圖,尤其是該書配有大量的具有故事性的卡通漫畫。例如該書為說明語言知識和語言運用的不同,在教材中配了一副卡通漫畫。這幅漫畫化用了電影《人猿泰山》中泰山和簡初次見面的故事。泰山發現簡在樹枝上,于是蕩著藤蔓去見她,心中盤算著如何打招呼:“你好,我叫泰山,我相信你就是簡吧?”“請允許我自我介紹一下,我叫泰山,叢林之王,你呢?”“你一定是簡吧,我是泰山,很榮幸認識你?!比欢?,當他來到簡的面前時只說出了這樣的句子:“我,泰山!你,簡!”⑥教材以此為例,生動地說明語言知識和我們對這一知識的運用是有區別的,使得枯燥的“語言學概論”教材變得生動有趣。
教材的附錄和參考文獻也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好的補充和索引的作用。而國內的教材往往不太重視這些,如新舊版《綱要》既無附錄,又無參考文獻。國外的概論教材大多在每一章末尾附有進一步閱讀的文獻資料,如羅版《導論》導論僅第一章就列有參考文獻64篇。雷版《教程》還附錄了本書中出現的重要術語的索引,弗版《導論》不僅有索引,還附加了一個小型的語言學詞典。附加語言學詞典的好處在于,在教材的編寫中我們可以不用板著臉給每一個術語都下一個科學嚴謹的定義,否則容易增加語言學的枯燥度。學生通過學習理解這個定義即可,科學的定義附錄在后,供學生查檢。
所以,我們建議編寫概論教材的時候,不妨借鑒國外這些教材的方法,增加豐富有趣的插圖和供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參考文獻,最好在教材的末尾配上基本的語言學術語的科學解釋。
四、教材的配套練習題
從廣義上看,配套練習題也該納入教材編寫的范疇。概論教材一般都配有相應的練習題,但總體上講比較死板,偏向于編寫知識類的習題,簡單重復教材的教學要點,偏重考查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而非理解和操作。舊版《綱要》有相應的學習指導書,對每一章的重點難點有比較細致的解說和學習指導,每一章都配有一定數量的練習題,相對而言做得已經不錯了。即使如此,該書編寫的習題基本上也是以記憶和理解為主,實踐操作類的習題偏少。題型也以填空、選擇、判斷和簡答類為主。雖然也有少量的分析題,但偏容易。以語音部分為例,舊版《綱要》的分析題編寫了三個:(1)指出下列音素的發音特點;(2)根據描寫指出音素;(3)指出漢語普通話中下列音位的區別特征。顯然這三個分析題仍偏重于知識性的考查,操作性不強。而語言學作為一門操作性比較強的學科,這種習題顯然是起不到應有的作用的。
比較起來,新版《綱要》的學習指導書在這一點上比起舊版有了進步。同樣語音部分的練習題,明顯增加了操作性和綜合運用能力的考查。比如歸納音位,傳統的命題方法就是用“舉例說明歸納音位的原則”這一類的題目來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即使有操作性的題目往往也是以漢語音位系統為例。其實,對陌生語言的音位系統歸納,更能反映學生的真實學習水平,突出這門課的性質。如新版《綱要》學習指導書第三章練習題第二大題第九題,先是列舉芬蘭語一些單詞的語音形式及相應意義,然后要求學生回答:(1)每個音素的分布情況;(2)[s]和[z]是否可能歸納為一個音位;(3)[t]和[d]之間屬于什么關系。這種題目操作性很強,如果沒有真正理解掌握音位原理,根本無法入手。這個題目,編者特別注明編選自霍凱特《現代語言學教程》??梢姡掳妗毒V要》在編寫習題時,借鑒了國外教材的優點。再以弗版《導論》為例,該書語音部分,每一節都設計了練習題,僅音位原理部分的練習題就有15道,題量明顯比國內教材要大,題型基本都是操作性的,沒有填空、選擇、判斷、問答之類的題目。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國內外概論習題編寫在理念上存在差異。國外的練習題更強調實踐性,國內偏重于知識記憶。我們建議國內概論教材的編寫者都要在編寫習題時,增加操作性強的題目,減少知識記憶類型的題目。
綜上所述,我認為“語言學概論”教材的編寫,在內容涵蓋上沒有必要做大而全,只要有嚴謹的課程設置體系即可彌補教材的不足。另外,在教材的編寫中要注意不斷地更新教材的內容,將學科前沿中公認的最新成果不斷補充到教材中來。對于教材的框架體系問題,無論是運用某一具有影響力的學派的理論體系一以貫之,還是融合各學派的理論,兼收并蓄構建理論框架都無可厚非。只要做到體系嚴謹,融合恰到好處即可。教材編寫中要重視插圖、參考文獻和附錄的編寫,做到插圖豐富有趣,每一章都有可引導學生進一步閱讀的較完備的參考文獻,盡可能地為教材編寫簡單的語言學詞典作為附錄。教材的配套練習題要突出對實踐操作技能的考查。
注釋:
①《語言學綱要》第四版改動很大,增改了很多內容,而前三版改動不大,為討論方便本文將第四版稱作新版《綱要》,前三版統稱為舊版《綱要》。后三本教材,行文中分別簡稱為雷版《教程》、羅版《導論》和弗版《導論》。
②參見申小龍《譯者前言》,羅賓斯著《普通語言學導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6頁。
③參見徐通鏘《作者序言》,《基礎語言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版,第1頁。
④參見申小龍《譯者前言》,羅賓斯著《普通語言學導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5頁。
⑤羅版《導論》由于是譯本,暫不統計。
⑥參見[美]弗羅姆金等著《語言導論》第七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影印版,第13頁。
參考文獻:
[1]王洪君等.語言學綱要學習指導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徐通鏘.基礎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第3版.
[4]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第4版.
[5]弗羅姆金(Fromkin.V)等.語言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