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美業專業知識的重要性
時間:2023-11-24 10:41:1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美業專業知識的重要性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風景園林專業開展美育的重要性
1.1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
由于高新技術發展,新時代對大學生的要求是敢于創新、會做事做人、能獨立思辨的綜合性人才[5]。美育通過有形的藝術作品來感化和愉悅學生身心。美育對學生來說,不僅能提高審美能力、健全審美觀,還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有助于開發其智力和創造力、想象力[6]。美育不僅具有道德教化功能,也是通過具體形象認識世界的途徑;不僅促進了身心和諧發展、健全人格,也豐富和愉悅人的精神。因此,可以說美育“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6]。
1.2是風景園林行業發展的客觀需要
風景園林行業的宗旨是為人民創造美的生活環境,建設美麗中國。如果連美和丑都分辨不清,如何創造美、建造美、維護美?因此,從設計到施工再到養護管理,都需要從業人員有較高的審美素養,能夠鑒別美和創造美,才能讓人民感受美。加強審美教育,對風景園林專業學生至關重要。
1.3是弘揚中華美育精神的根本保障
美育的目的在于教人求真、務實、覓美、從善。青年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知識的傳播者和應用者。只有加強美育,才能促使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從而促使青年大學生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進而實現全民美育,推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2風景園林專業開展美育實踐的方法
2.1增強教師的美育意識,提高審美素養
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和課堂的管理者,只有教師足夠重視美育,才能統籌全局,從備課、授課全方面滲透美育,使美育有所成效。因此,首先應增強教師美育意識,其次要提高教師的審美素養,包括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道德、美學素養。只有形成正確的美育教育觀念,才能推動美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2.2明確目標,突出主題,彰顯特色
《風景園林藝術》課程內容主要包括風景園林藝術、美、園林美等相關基本概念,風景園林要素、園林布局、園林構圖、園林造景和園林意境是什么和如何賞析等。因此,將課程內容分為8大章節,每個章節根據內容設立相應美育主題,從而讓教師圍繞主題授課,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
2.3緊扣主題,精心策劃,協同育人
授課的重點仍是傳授專業知識,為實現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做到協同育人,可借助雨課堂或學習通等授課平臺,借鑒培訓技巧,精心策劃每次課程的導入和授課過程。首先,加大平時考核比例,與學生立課程公約,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討論。其次,采用實際案例,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從而導入課堂,如某一場地內有一墳墓影響建設,如何利用造園要素進行美化處理?又如,某高校要營造一個室外開放學習空間,如何利用造園要素進行處理?或利用心理測試、互動小游戲導入課堂。再次,利用學習通平臺,開展主題討論,選人或搶答,雨課堂開展彈幕討論和發紅包等增加授課過程中的互動。最后,借助思維對對碰、世界咖啡館、接龍等互動游戲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2.4巧點主題,大膽創新,能力遷移
首先,在授課過程中滲透美育教育。例如,在第1講的風景園林藝術概述中,為使學生認識本專業,利用漫畫補充講解風景園林專業的范圍和將來就業方向,告訴學生雖然從事本行業比較辛苦,但是能為建設美麗中國,建設生態文明環境做貢獻,希望學生能樹立“做綠水青山建設者”的遠大職業理想。又如,第2講的美與園林美,通過講解中西方美學歷程,引入案例,讓學生認識美的內涵,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其次,授課后進行美育小結。結合園林要素本身的特點,進行美育教育。例如學習假山置石要素,希望同學們能學習石的堅韌,遇到困難迎難而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也希望同學們能學習山石的樸實無華,面對信息爆炸和各種誘惑的當代社會,能夠不浮躁與虛華,能腳踏實地的做好自己的事。又如,植物有較多的文化寓意,通過講解植物寓意,讓學生學習植物不屈不撓精神的同時,學會用“園藝療法”陶冶情操,也有意識將我國傳統文化應用于景觀設計之中,提升設計作品內涵。最后,注重專業知識與美育的運用。如利用慕課進行第8講園林藝術賞析課程的翻轉,提前分享學習資料,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整理,然后結合學校或周邊的景觀,引導學生進行辯證的美學鑒賞。又如,引導學生圍繞弘揚美育文化精神主題,為學校設計園林建筑小品等;讓學生能力遷移,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 職業道德 意識 訓練 培養
一、以日常生活為載體,強化職業道德行為自覺性
自覺性是職業道德行為的最大特點。培養人的自覺性,最好的載體就是日常生活。
在我們學校,大部分學生是住校生。他們遠離父母家人和熟悉的生活環境,在學校吃住,面臨許多日常生活的巨大挑戰。為了充分發揮日常生活對學生職業道德行為養成自覺性的重要作用,我嘗試著從點點滴滴的生活小事來幫助學生培養自覺性。
(一)自覺遵守作息時間。遵守作息時間看似小事,但是對于培養學生自覺性而言,是最有效的途徑。我發現,那些能夠認真遵守學校作息時間的學生,往往比不能遵守作息時間的學生更具有自覺性。我們中職學校的住校生,因為正處于青年早期,自覺性還沒有形成,所以從遵守作息時間這樣的小事情做起,對培養和強化他們的自覺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自覺參加課外活動。在我們學校,各類課外活動豐富多彩。這些活動既滿足了學生的身心需要,同時,也成為了培養他們職業道德行為自覺性的現實載體。所以,我十分重視讓學生參加各類課外和校外活動,藉此培養他們的自覺性。例如,組織學生參加學校的體育或文藝競賽時,有意識地引導他們要自覺遵守競賽規程,在競爭的同時,誠實守信、公平公正地展示自己的實力或與對手較量。又如,在帶領學生去春游過程中,不失時機地教育他們自覺遵守團隊紀律和社會公德,引導學生用眼睛去欣賞美、用心靈去感受美、用感情去體會美,讓學生的情操受到美的熏陶,從而產生自覺維護團隊利益、愛護美麗環境的良好社會公德。
二、加強專業學習,夯實職業道德行為基礎
專業知識和技能是職業道德行為養成的重要基礎。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才能把自己職業道德的知、情、意轉化為實際行動,實現職業道德知、情、意、行的辯證統一。
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需要平時的學習和訓練。為了讓學生獲得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我要求學生把握好每天的學習生活、珍惜每一個實習和實踐機會、重視每項技能的訓練。
(一)刻苦學習專業知識。獲得專業知識的主要途徑就是在學校的學習活動。我們學校開設有酒店管理、烹飪、財會、軟件設計、航空服務、幼師等專業。只要學生能安心學習,肯下功夫就一定能學到扎實的專業知識。但是,我們學校的學生由于基礎知識比較薄弱,在學習專業知識時,往往非常吃力。這樣就需要他們付出更多大努力,也需要更多的鼓勵和強化。因此,每當我看到學生用功學習,我總要給他們送去真誠的鼓勵,強化他們刻苦學習的意志品質,從而學得一技之長。
(二)珍惜專業實習機會。專業實習是學生了解專業情況,了解職業及其相關崗位規范,培養職業意識,養成良好職業習慣的主要途徑。所以,通過專業實習能夠為促進學生職業道德行為養成打下好的基礎。
(三)重視專業技能訓練。專業技能是學生將來從事相關職業最基本的職業素養。任何職業都有專門的職業技能。平時教學中,我要求學生一定要重視技能訓練,向專業老師、實習師傅學習請教,刻苦鉆研,強化訓練,培養過硬的專業技能。
三、參加社會實踐,拓寬職業道德行為養成途徑
心理學研究證明,實踐是道德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所以,社會實踐是職業道德行為養成的重要途徑。學生如果沒有社會實踐經歷,就無法深刻理解職業道德的內涵,也無法將職業道德品質和專業知識技能轉化成為為大眾提供服務、為社會奉獻力量的實際行動。
為了發揮社會實踐作用,豐富學生職業道德行為養成的途徑,我要求學生一定要充分認識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做到知行統一、體驗成功。
(一)正確認識社會實踐的作用。社會實踐是幫助中職學生職業道德行為養成的基礎,是實現“知行”統一的主要途徑和方法。我們中職學校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要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通過社會實踐,增加學生接觸社會的機會,使學生對職業道德規范和要求產生心理體驗,幫助學生把職業道德的認識轉化為具體的行動。學生通過在學校實習點的親身體驗,就會自覺地懂得了職業道德是從事具體工作的精神動力。通過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學生在親身感受中,提高了對職業道德行為養成的認識。
(二)學做結合,知行統一。職業道德行為養成必須以實踐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學生在課堂上掌握了職業道德行為規范之后,一定要把那些規范條文應用到實踐當中,做到“學做”結合,才能將知識轉化為現實精神動力,實現“知行”統一。為了幫助學生能做到學做結合、知行統一,我們學校按照教學計劃,結合學生實際,積極聯系有關廠礦企事業單位,給學生提供社會實踐的機會。
為了提高社會實踐對學生職業道德行為養成的實效性和針對性,我們學校特別注意做好在社會實踐全過程中對學生的引導、幫助和監督。
關鍵詞:核應急;跨學科;知識型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1-0114-02
一、跨學科知識型核應急人才培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國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規劃》明確將核能作為新能源領域的首要技術手段,安全發展核電是實現十八屆三中全會“發展市場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建設和諧社會”戰略目標的必然選擇。核能與核輻射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國家核應急工作對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增加,核應急人才培養日趨重要。
(一)核應急需要跨學科的知識復合型人才
切爾諾貝利、福島等事故的教訓表明,若未能迅速將事故控制于場區內,就容易引發火災、核泄漏、社會恐慌、人員傷亡等相互影響的衍生事故場景,形成非常規的災害鏈式演化效應,影響范圍廣、危害程度大。此類問題機理復雜,往往需要核電、環安、醫療救援等不同行業的專業知識人才在應急管理人才的統一組織和協調下,運用多學科知識來協同應對與處理。這對核應急人才的知識體系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除了在縱向上,作為處理特定核事故場景的專業人才,要具備堅實的學科知識和技能;且在橫向上,作為復雜非常規突發事件響應的應急人才,需要清楚了解核事故演化的一般規律,理解應急管理基礎的、共性的知識,掌握與本專業緊密相關的核應急知識與自救他救的基本技能,以形成跨學科知識溝通、交流與協作的能力(圖1)。
(二)跨學科核應急人才的培養是核特色高校的歷史使命
遵照主席關于加強核安全應急能力建設的指示和《國家核應急工作“十二五”規劃》的統一部署,依據國家核事故應急協調委[2014]6號文,設立以南華大學、蘇州大學等為依托單位的國家核應急宣傳和培訓基地。南華大學已建成以“核燃料―核技術―核環境安全―核能經濟產業―核應急管理”為主線的核能安全開發與應用的學科鏈,基本具備培養核應急縱向專業知識與橫向跨學科知識的教學與實驗環境。因此,培養具備核安全專業技術和綜合管理能力的核應急人才,已成為部分核特色高校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強化跨學科知識型核應急人才的培養,將跨學科應急管理共性知識教育與專業技術教育進行有機結合,對拓寬學生就業面,全面增強學生學習與就業自適應性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可及時有效地根據社會發展的需求輸送優秀的核應急人才,對我國核能產業安全、有序、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性意義。
二、現行培養模式的局限性
(一)院校長期培養模式的局限性
現階段,專門針對跨學科核應急人才需求的院校培養模式仍十分罕見,傳統教育觀念只重視縱向專業知識人才的培養,圍繞特定職能展開,為了更好地迎合各行各業對專業技能人才的需求,大學人才培養的類型和主要方式仍是按學科、專業進行劃分,認為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掌握本專業內的知識,側重于給學生傳授一般定向管理和技術工作所需的技能,強調在一個穩定的環境中如何進行最優決策。這種培養模式沒有將跨學科的通識教育提升到與專業知識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割裂了學科、專業間的橫向協同作用,培養出的定向專業人才不具備環境自適應性,無法滿足復雜、不穩定環境下的核應急響應需求。
(二)專業機構短期培訓模式的局限性
德、美、英、加等先進核大國以提高核應急管理人員的應急能力、提高自愿者的核應急響應知識和技能、強化公民的核應急救援意識、普及和提高核應急救援知識和技能等為目標,形成了一套涵蓋培訓制度、課程體系、培訓方法等各方面科學系統的核應急培訓模式(IAEA 2010;蔣銘敏 2009;姜文華2012),為國內剛起步的核應急培訓事業提供了指導和參考。專業機構的核應急培訓模式以核應急響應亟需的橫向跨領域知識與技能培訓為主要內容,具有專業化、效率高、知識覆蓋面廣等特點;然而,與院校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相比,培訓時間過短,內容不夠深入,人才知識結構缺乏系統性,培養出的應急人才環境適應性不足。
三、跨學科知識型核應急人才的培養思路
核應急人才既要精通學科的專業知識又要通曉跨學科的應急管理共性知識,這對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焱 2011)。南華大學核應急培訓基地和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交叉學科)的優勢教研資源,積極探索跨學科知識研究與教學的人才培養思路:
(一)建立縱橫結合的跨學科培養框架
跨學科人才在具備堅實理論知識基礎的同時,也應具備較強的實際操作與應對能力。國內雖已形成成熟的“專業培養”與“雙學位”“輔修”培養相結合的培養方案,但學科知識間的緊密結合程度,學生的知識融合運用程度均未真正達到跨學科培養的內涵要求。因此,有必要設置縱向專業知識與橫向共性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基于現行各專業培養方案探索具體的跨學科培養模式框架,整體考慮綜合結合的跨學科培養流程。
(二)建立系統的跨學科知識課程體系
全面、權威、實用的理論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的基礎。現行高校均已具備較為成熟的課程體系,而針對特殊的跨學科的橫向核應急共性知識需求,缺乏可參考借鑒的規范與成功案例,相應的課程與教材設置尚處于探索階段。結合我國實際核安全現狀與趨勢,在現有專業課程體系的基礎上擴展相應的跨學科共性知識課程體系,是成功培養核應急管理人才的必要途徑。
(三)設計有效的跨學科技能實訓機制
系統、高效、可靠的技能實訓體系與理論課程體系相輔相成,為理論知識的鞏固理解與熟悉運用提供實際操作與訓練的環境,是核應急人才培養的關鍵。因此,需要圍繞特定核事故對應急技能的需求,結合高校現有“核應急設施、設備”等專業實訓資源,設置如“核應急演練”、“核應急仿真”、“指揮協調”、“協同決策”等跨學科應急共性知識相應的實訓計劃與流程。
(四)建立高素質的跨學科教師隊伍
跨學科知識教學對教師的個人素質、能力均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作為某學科專業教師,不僅要精通專業知識,也要具備跨學科核應急共性基礎知識;作為跨學科知識教師,不僅要通曉核應急共性知識,還要了解應對核事故災害鏈不同場景所需的專業知識。因此,必須加強跨學科教師隊伍的建設,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需要將專業知識與共性知識進行有機結合的能力。
參考文獻:
[1]LaurentF.Carrel.TrainingCivilservants For Crisis Management.JournalofContigenciesand CrisisManagement,vol.8. 2000,(4).
[2]姜文華,孫健,來永芳.h核發達國家核應急培訓的特點及啟示[J].中國輻射衛生,2012,21(2):214-215.
[3]盧文剛.中國應急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公共安全:學術版,2014,(2).
(一)提高口腔醫學生的審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口腔醫學生需要具備豐富的色彩學、美學等相關知識,并能夠將其運用到口腔治療中。口腔醫學生需要利用審美能力對口腔進行美的創造,從而治療疾病,同時重塑患者容貌。口腔醫學生的審美能力與專業技術決定了患者形象是否美觀。通過對口腔醫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使其具備美術造型能力,進而創造美。
(二)提高口腔醫學生對容貌、空間的把握能力
對口腔醫學生進行美術造型訓練,提高學生對空間感和物體結構、質感的把握能力,通過大量訓練,將手與眼統一并提升至一定高度。為提升口腔醫學生對器官的空間把握能力,可對人物面部進行寫生或是解剖,進而提高口腔醫學生的動手和觀察能力。
(三)提高口腔醫學生的審美實踐能力
1.色彩的重要性人們對于色彩有著天生的辨別能力,這種能力要強于對外形的辨別。色彩能夠影響人們的情緒和感覺,進而引起不同的生理反應。因此,把握好色彩對口腔醫學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例如修復義齒時需要對義齒進行比色,參考患者臉色、唇色以及光源,設計適當的義齒顏色。
2.義齒修復與個性化修飾醫師對于色彩的把握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義齒的美觀程度。口腔醫學生應了解色彩原理和相關基礎知識,并對配色有一定了解。在進行色彩訓練時,加強訓練學生對于色彩的辨識和搭配,為了避免學習枯燥,可將色彩運用至繪畫。
(四)提高口腔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和專業修養
良好的審美教育可以提高口腔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并且以此提高學生的藝術思維,培養學生專業修養,將自身的美學理念融入專業知識,促進全面發展。
二、口腔醫學生審美教育現狀及內容
(一)口腔材料美學教育
以往選擇口腔材料時,只是考慮材料的機械強度與相容性是否達標,但是,近些年,口腔材料是否符合美學標準已經成為了選擇材料時必需考慮的因素,這是口腔美學的一大進步。過去常用的金屬冠橋已經被樹脂和陶瓷材料所取代,原因在于較強的金屬色澤在口腔中過于突兀,遠不如陶瓷材料美觀,而且陶瓷、樹脂的性能優于金屬材料。
(二)口腔色彩美學教育
由于計算機光電測色技術的發展與進步,使得口腔色彩美學得到了更好的發展,利用計算機調色、配色,將色彩數值化,消除了人眼誤差,提高了配色技術。另外,利用計算機測色,可研究出各種影響因素對口腔材料色澤的影響。
(三)顏面美學教育
正畸治療是改善面部軟組織的重要治療方法,但是以往的治療只是注重矯正錯咬合,卻少有人關注對面部容貌的影響。目前,研究人員對正畸治療的作用進行改觀,不僅要矯正牙列,還應矯正面部異常。
(四)牙周病審美治療
我國對牙周病的審美治療已經獲得了一定的成效。牙周病包括牙齦增生、牙齦暴露過多、高笑線等,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容貌,可通過切除牙齦、修復生理冠等手術治療牙周病,從而有效改善面部美觀程度。對于青年人的牙周炎,可配合正畸治療、咬合調整,進行牙周手術,進而解決牙列不齊、咬合紊亂等問題,提高口腔美觀性,同時治愈疾病。對于成年人的牙周炎,可配合牙周夾板進行常規治療,從而固定牙齒,恢復牙列。
三、提高口腔醫學生審美教育的具體措施
(一)充實教育內容
在進行課堂教育時,應選擇豐富、優秀的教材,并以此為載體,制定相關教學計劃,并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豐富課程,使教師有所教,學生有所學。
(二)提高教師審美素質
教師在審美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只有提高教師自身的審美素質,才能提高口腔醫學的審美教育。這就對進行審美教育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需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在此基礎上還應具備一定的美學知識以及審美經驗。將口腔學與美學相融合,提高自身的口腔審美素質,才能為學生帶來更好的教育。
(三)加強學生審美興趣
在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前,首先應激發學生對口腔美學的學習產生興趣,然后鼓勵學生發散思維,使用美學理念去看待專業知識。在講授專業知識時,應融合入美學知識,并同時講解醫學與美學的基礎知識,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另外,還應培訓學生的審美技能,通過實踐提高學生發現、創造美的能力。
四、小結
一、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的的高校
教育教學重要性分析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因此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必須從培養應用型人才出發,使高校學生既有著豐富的理論知識,而且還具有較強的技術能力,從而更加適應社會生產需要,滿足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最終使我國成為人力資源強國。
應用型人才對實現充分就業具有決定性作用,大學生在理論學習,專業知識掌握的基礎上,還能夠通過實踐學會專業技術操作技能,在實際工作中能夠盡快地適應崗位工作需要,并且依托自身具有的專業知識和理論還可以繼續提高專業技術水平,不但能夠為更好地完成崗位工作,而且還可以技術創新,可見這樣的應用型人才是符合市場人才需要的。
我國高等教育改革需要以市場為先導,以提高人才質量為重點,將原來精英式教育教學模式向大眾化進行普及,使更多的人能夠接受高等教育,增長知識和才干,這與教育的最終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一致的。
二、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的的高校
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
(一)狠抓專業知識理論教育教學工作
專業知識理論學習是高等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前提條件,高校學生如何不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即便操作能夠再強,也是不可能成為應用型人才的,因此高校教育教學工作始終要圍繞著滿足高校學生專業理論知識學習這一中心任務來抓,高校教師要不斷豐富和完善專業知識理論教學內容,在教育教學中要始終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教學工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將專業理論知識消化和吸收,在此基礎上,教師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科學合理的設計專業課程教學內容,以理論教學的基礎性和應用性為出發點,明確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和能力發展要求,整合更新專業知識內容,逐步構建出符合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完整的、系統的知識理論教學體系。
(二)積極構建實踐教學體系
高校教育教學要始終圍繞著培養應用型人才這一核心展開工作,在狠抓專業理論知識教育教學工作的前提下,還要積極構建實踐教學體系,通過建立實訓基地、實訓中心、校企聯合、產學研一體等形式,讓高校學生能夠動手實際操作,提高技術應用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應用型專業人才,實踐教學體系應當以培養學生的專業核心能力為主線,根據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能力需求進行構建,盡最大可能的開展學生的實驗、實習、實訓等教育實踐活動,從而提升高校學生技術操作能力。
(三)認真強化素質教育
應用型人才是社會所需要的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高校教育教學要立足培養具有全面素質的應用型人才,要認真強化素質教育,使高校學生在學會做人的基礎上,掌握知識理論和專業技能,只有這樣才能在社會上有用武之地,高校教育教學要從培養學生思想和行為入手,幫助學生確定自己職業規劃和發展方向,注重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創新能力,幫助學生樹立好的道德感、責任心、身心素質和意志品質,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高校學生只有擁有較高的素質,才能實現就業,成為社會急需的人才。
[關鍵字]高職院校;通識教育;就業競爭力
通識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念, 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所強調的是關于人生活的各個領域知識技能的教育,其涉及的范圍寬廣全面,它旨在培養具有健全人格、良好品德的全面發展的學生,符合當代用人單位對大學生核心就業競爭力的要求。但在我國目前的高職院校中,實施通識教育,理論研究滯后,社會關注度低,導致進展緩慢,在一定程度上對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成為高職院校的重要任務和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1.通識教育理念和高職教育
通識教育是融合了古希臘、歐州中世紀大學時期的普通教育(general education)理論和英國自由教育(1iberl education)理論的教育理念,是一種素質教育或普通教育,它是指學生在整個教育過程中,首先作為人類的一個成員和一個公民所接受的那部分教育。正如盧梭所說:“在使愛彌爾成為一名軍人、教士或行政官員之前,先要使他成為一個人”。
通識教育在大學階段是指對全體學生所進行的基礎性的語言、文化、歷史、科學知識的傳授、高尚道德的陶冶、個性品質持的訓練,以及個人所共需的一些基本能力的培養。因為“一個人要能完全勝任工作并充分享受工作的歡樂,就應懂得工作的社會學的、歷史學的、心理學的、文學的基礎藝術的各個方面”。通識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學生具備基本思維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價值判斷能力。其目標是:有效的思考,思想的溝通,恰當的判斷,分辯各種價值。它強調了人的自主性,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力求協調教育過程中的博與專的關系。
強調專業教育的高職教育與通識教育不同,它是面向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適應就業市場的實際需要,培養生產、服務、管理一線需要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的教育。它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專業教學內容按照職業崗位群的職業能力要求來確定。
2.通識教育對提升就業能力的積極作用
2.1 通識教育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全面的科學文化素質,形成良好的知識素養
知識素質是指個體具有的知識結構狀況和掌握的知識量的狀況。知識素質內容包括兩部分,即專業知識素質和相關知識素質。專業知識素質通過專業教育獲得,而相關的知識素質則主要由通識教育課程獲得。高校通過開設通識必修課、選修課開展通識教育,課程涵蓋文、史、哲等人文科學及物理、化學、數學等自然科學領域,全面提升學生的知識素養,為應對用人單位需求打下良好的基礎。
2.2 通識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新思維
到了21世紀,邊緣學科在增加,文科和理科的滲透能不能達到?真要創新,應該從這地方創起。”文理知識的融通,會更容易產生新的聯想和獨特的創見,是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礎。通識教育作為一種實現人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對大學生而言,是其實現文理知識融合、構建創新能力基礎的重要途徑。
2.3 通識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健全人格,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
通識教育重視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強調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并重,重視大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往往通過學習書本知識、開設人文課程、舉辦人文講座來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和精神境界,使學生同時擁有強壯的體魄、健康的心理和豐富的內心世界。
2.4 通識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適應能力、實踐能力
通識教育通過人文、社會、自然科學三大知識領域的統整學習,使大學生文理科學知識融通、社交素質和實踐能力提升,有利于大學生提高自身學習能力、學習效率、判斷能力。更好地培養大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所必需的智力習慣、自主學習能力和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
2.5 通識教育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就業技巧,培養良好的就業心態
通識教育重在“通”,培養學生能力和學識的全面性,在理論學習的同時還應融入實踐教學。高校通識課設置既強調理論學習,同時又針對學生素質現狀加強技能培養,比如開設求職簡歷協作專題、求職面試技巧、人際交往技巧、職業規劃等素質拓展課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就業觀念,加強學生顯性就業能力培養。
3.高職院校通識課程建設的思考與建議
為了學生的發展潛力,高職院校的通識教育應特別強調培養有EQ、有氣質、有人文素養的人格特質,具備通用于職場的的核心就業能力。高職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提升是一項傘局性、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各個部門和方面應統一部署、協調合作。從當前高職教育發展的實際看,應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首先,學校層面應將通識課程融入辦學理念之中,達到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相互滲透與整合,全力推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適應未來職業變化的需要,加強通識教育,推進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結合,已成為國際職業教育發展的趨勢。通過課程結構的調整與教學內容的配置,可以為專業與通識的融合奠定堅實基礎。在課程實踐中,應對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結合作了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形成頗具特色的“通專”結合的高職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并以此作為指導學生學習、生活、就業的依據,對學生三年的學習進行整體規劃。
其次,教師層面要促進教學策略的轉變,提高教師“通專”結合的素質高職院校教師應以培養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為目標,樹立“學生中心型”的教學策略,注重挖掘專業教育內容的通識內涵,讓學生在獲得專業知識、提高能力的同時,啟發哲學思考和藝術靈感。通過提高教師素質,進一步推進教師運用“學生中心型”教學策略,能順利具備有EQ、有氣質、有人文素養的人格特質,具備通用于職場的的核心就業能力。教學實踐表明,教師通識的學養、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為人師表的描行,對推進課堂教學中的“通專”結合非常重要。為了提高教師“通專”結合的素質和積極性,還需做好相關配套工作,引導優秀教師積極開展通識教育要以政策調整為導向,引導、鼓勵優秀教師為低年級高職學生講授通識教育課程。
最后,學生應深刻認識就業競爭力對自己未來工作生涯的重要性,努力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高職院校應該充分對通識教育的重要性,把通識教育作為必修課程,學生將通識教育的課程置于與專業課程同等重要的位置來學習,并將這些科目的學習視作提升自身就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來認識。基于此,除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外,高職院校學生更應深刻認識就業競爭力對自己未來工作生涯的重要性。在知識經濟時代,任何專業性學了一些基本的方法、定律、理念外。其它方面都有可能很快就過時,而擁有EQ、氣質、有人文素養的人格特質,具備通用于職場的核心就業能力,似乎才是學習的首要目標。高職院校學生應充分認識到就業競爭力對自己未來工作生涯的重要性,努力在求學期間,多充實與增進這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畢業時順利就業就業,為自己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美]約翰·S·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教育出版社,2001,(81-95).
[2]楊琴琴.通識教育的發展歷程及實施的困境[J].中國農業教育,2012,(3).
[3]鄭印樂.對高職學生進行通識教育的思考[J] .職教論壇,2010,(20).
一、醫療美容專業的特點
隨著我國醫學的不斷發展,我國醫療美容行業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關注,在醫療美容行業的實際發展過程中,已經取得了相應的成就。在很多醫學的高校教育教學活動中,醫療美容專業得到了全面的開展,當前很多人對醫療美容專業的興趣較高,從事醫療美容專業的人才越來越多。
對于醫療美容專業而言,主要為了培養具有一定技能且能夠從事醫學美容、美容衛生保健的技能型人才。臨床醫學與美容醫學的交叉部分屬于醫療美容專業,是一種新型學科,也屬于美容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很多高等醫學教育學校中醫療美容專業的實際教學情況的全面了解,發現這門學科主要教授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及醫療美容技能等,為醫療美容技術工作培養高級技術專業人才。
二、醫療美容專業組織學和胚胎學理論教學體會
(一)因人施教的教學模式
針對當前很多醫學高等學校醫療美容專業,通過對組織學和胚胎學教學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查和了解,發現在教學過程中已經采用的因人施教教學模式的應用效果并不理想,并沒有發揮因人施教的重要作用。例如在對結締組織中脂肪組織的結構進行講解時,可以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適當講解生物化學方面的相關知識。
很多高等院校醫療美容專業的學生包括文科學生和理科生,在很多專業知識的講解過程中,不同的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程度不同,因此影響對知識的整體掌握。醫療美容是在充分利用醫學知識和技術的基礎之上,對人體的健康進行維護,對人體的美進行再塑造。醫療美容涵蓋人體各個器官和部位。因此,在醫療美容專業知識講授的過程中,需要教師盡量將每一個復雜的知識進行細化,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進行教授,提高學生對組織學和胚胎學的學習興趣。
(二)PBL教學模式
隨著醫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在醫療美容專業的教學中,PBL教學模式得到了一定的應用。PBL教學模式主要以問題為導向,并以學生為中心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PBL醫學教育主要的基礎是醫學問題,教學主體是學生,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在教師輔導下對某一醫學問題進行全面的研究。
例如在皮膚章節的教學中,可以提出相應的問題,如皮膚的漂白是什么意思,可以適當擴充學生的知識面,適當講解白癜風的主要特征,通過師生共同探討學習整個章節。這種教學方式有利于提高學生醫療美容專業的學習興趣,
(三)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