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2 16:30:5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旅游資源開發及管理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汕頭市旅游資源保護和開發條例全文第一條 為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旅游資源,促進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市行政區域內旅游資源的保護和開發管理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的旅游資源,是指能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游業合理利用,具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以及其他社會資源。
第三條 旅游資源的保護和開發,遵循保護優先、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原則。
旅游資源的保護和開發應當突出生態濱海與潮汕歷史文化特色,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統一。
第四條 各級人民政府統一領導、組織、協調旅游資源的保護和開發管理工作。市、區(縣)旅游行政主管部門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門負責本條例的具體實施。
市、區(縣)發展和改革、經貿、財政、規劃、國土資源、建設、交通、農業、林業、外經貿、文化、衛生、環境保護、統計、價格、水務、海洋與漁業、外事僑務、民政、宗教、城市管理、公安、公安消防、海關、工商、質量技術監督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實施本條例。
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協助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做好旅游資源的保護和開發管理工作。
第五條 市、區(縣)人民政府應當將旅游資源的保護和開發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第六條 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保護規劃、水環境功能區劃、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劃和海洋功能區劃,會同有關部門編制本市的旅游資源保護和開發規劃,經上一級旅游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后,報市人民政府批準組織實施。
編制旅游資源保護和開發規劃,應當廣泛征求有關部門、專家和群眾的意見,進行多方案的比較和論證。旅游資源保護和開發規劃報市人民政府批準前應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旅游資源保護和開發規劃,制定旅游資源保護和開發年度計劃并組織實施。
第七條 市、區(縣)旅游行政主管部門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門應當按照國家有關標準對本行政區域內的旅游資源進行普查、評估、論證,及時建立、補充、更新相關信息。
旅游資源普查信息應當作為旅游資源保護、開發和制定旅游產業發展規劃的依據,并向社會公布。
市、區(縣)人民政府對旅游資源的普查、評估、論證工作,應當給予資金保障。
第八條 開發旅游資源應當符合本市旅游資源保護和開發規劃,堅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相統一。
經營性旅游資源開發項目應當遵循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市場運作的原則,實行誰投資、誰受益、誰保護。
第九條 旅游資源保護和開發規劃確定的重要旅游功能區域,在其控制性詳細規劃組織編制階段應當征求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
有關部門在旅游飯店、旅游景區(點)、主題公園、大型游樂園等旅游資源開發項目修建性詳細規劃和建設工程設計方案審查階段,以及對上述旅游資源開發項目作出立項審批決定前,應當征求同級旅游行政主管部門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門的意見。
旅游行政主管部門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門對向其征求意見的控制性詳細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和建設工程設計方案,應當及時反饋意見。
第十條 旅游行政主管部門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門應當會同發展和改革、規劃、國土資源、建設、環境保護、城市管理、文化、林業、水務、海洋與漁業、宗教等部門,依法對旅游資源開發項目的開況進行監督檢查,督促有關單位和個人按期實施開發項目。
第十一條 旅游資源開發者應當在辦理立項、建設等手續前編制專項旅游資源開發保護方案,報送所在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門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門。
開發保護方案應當包括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的保護措施以及建成后旅游景區(點)的旅游資源保護措施。
旅游資源開發者和旅游景區(點)管理者,應當按照專項旅游資源開發保護方案做好旅游資源的保護工作。
第十二條 旅游景區(點)管理者應當設立專項資金,用于旅游景區(點)的環境保護、安全衛生保護和文物古跡保護等工作。
第十三條 旅游資源開發建設項目應當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開發建設項目的廢水、廢氣、廢渣、廢棄物及噪音的處理設施,防止植被、景觀、文物破壞及水土流失的保護設施,應當按照國家有關標準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
第十四條 在規劃開發或己開發利用的旅游區域,應當保護區域內的岸線資源、生物資源和水資源。
禁止在旅游景區(點)內從事下列活動:
(一)擅自占用岸線;
(二)捕獵野生動物;
(三)破壞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
(四)破壞生物資源和水資源;
(五)開山采石、挖沙取土、圍墾放牧、填蓋水面、砍伐樹木、建造墳墓;
(六)其他破壞景觀、污染環境、妨礙游覽,改變旅游景區(點)地形地貌的活動。
第十五條 旅游景區(點)的開發建設不得超過旅游景區(點)的環境容量,其性質、布局、規模、體量、高度、造型、質感、色調等必須與周圍環境相協調
旅游景區(點)內應當控制旅游資源的開發強度,加強綠化植被,降低建筑密度和容積率,嚴格控制建筑的體量和高度。
旅游景區(點)應當根據旅游安全、環境保護、文物保護以及服務質量等要求,確定旅游接待承載能力,實行游客流量控制。
第十六條 旅游景區(點)管理者應當根據旅游資源的特點,改善交通、服務設施和游覽條件,加強安全和環境衛生管理,提高旅游服務質量,制止擾亂旅游秩序、破壞景觀景物的行為,保障旅游者的安全。
旅游景區(點)及其沿線應當設置說明牌、指示牌以及界線標志,使用符合國家標準的公共信息圖形符號。
旅游景區(點)管理者應當制定和落實具體保護措施,對重要景物、文物古跡、古樹名木等旅游資源實行重點保護。
第十七條 開發古遺址、名人遺跡、歷史紀念地、古寺廟建筑、古園林特色建筑等具有歷史人文性質的旅游資源,應當保持其特有的歷史風貌,不得擅自改建、遷移或者拆除。
第十八條 禁止在已列入旅游資源保護和開發規劃但未經開發的旅游資源區域內從事旅游經營活動。確需開展有五十人(含五十人)以上參加或者其他較大規模的科學研究、體育運動、探險等非營利活動的,應當提前向所在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門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門備案。
第十九條 鼓勵境內外投資者開發旅游資源,建設旅游配套設施。鼓勵單位利用自身資源開發旅游項目,并向社會開放。
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
第二十條 市、區(縣)人民政府設立旅游發展專項資金,用于整合開發旅游資源、引導扶持重點旅游資源開發項目。
旅游發展專項資金應當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情況和旅游業發展需要逐步增加。
第二十一條 重點旅游資源開發項目涉及基礎設施建設的,由發展和改革、規劃、國土資源、建設、環境保護等部門統籌安排納入相關規劃。
重點旅游資源開發項目涉及新增建設用地,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可以在全市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指標內優先解決。
重點旅游資源開發項目投資回報周期較長的,各級人民政府以及有關部門應當依法給予扶持。
第二十二條 開發汕頭港內灣等公共旅游資源從事旅游經營活動,依法實行特許經營。
第二十三條 市、區(縣)人民政府對積極發展旅游業,保護和開發旅游資源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二十四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旅游資源的義務,有權對旅游資源的保護和開發提出意見和建議,對破壞旅游資源的行為進行檢舉和控告。
第二十五條 旅游行政主管部門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門應當依法對本行政區域內旅游資源的保護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發現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應當予以批評、教育,責令停止,并配合規劃、國土資源、林業、建設、城市管理、環境保護、水務、海洋與漁業、文化、民政、宗教等部門,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按各自職權予以處罰。
對在旅游景區(點)內實施破壞景觀、污染環境、妨礙游覽的開發建設項目,由旅游主管部門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門提請本級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權的部門依法責令恢復原狀、限期治理或者搬遷。
第二十六條 違反本條例,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七條 本條例自20xx年2月1日起施行。
旅游資源保護的方式和內容保護方式
世界各國在旅游資源保護方面,所采取的方式大致有兩類:
一是運用法律手段,實行立法,加強法制。
二是根據旅游資源質量,將其劃分為不同的級別加以保護。
保護內容
旅游環境
旅游資源是旅游業發展的先決條件,旅游環境是以旅游資源為主體的自然、經濟、社會諸條件的綜合。處理好旅游資源與環境的關系,合理地開發與保護,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保證。因此,將保護內容分為旅游資源和旅游環境兩部分。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真實性是社會旅游資源開發的基礎和核心。文章基于建構主義真實性理論,對社會旅游資源開發提出對策和建議(即范圍選定、符號提升、帷幕設置、社區參與、動態建構),為社會旅游資源開發提供了新的理論視野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社會旅游資源 真實性 建構主義真實性
引言
隨著“深度游”的興起,旅游者已不再滿足于游覽單一的旅游景點,更希望能接觸到旅游地真實的社會生活。這促使越來越多的開發者把那些跟人們當下社會生活緊密相關的社會資源納入旅游資源開發的范疇。
然而在社會旅游資源開發方興未艾之時,部分地區的開發卻受到了質疑。社會旅游資源開發不僅需要滿足游客的真實性體驗需求,還需要充分考慮社會倫理和日常功能等方面,只滿足單一需求的社會旅游資源開發無疑是片面的。有鑒于此,本文從建構主義真實性的角度,提出了社會旅游資源開發的思路與策略,以期為社會旅游資源開發提供新的理論視角和實踐指導。
建構主義真實性理論指導社會旅游資源開發的合理性
社會旅游資源是指“以一定的空間和時間為載體、具有旅游吸引力的當代人類,及由當代人類所創造的、不以旅游為主體功能的,與人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事物、現象和活動”。從該定義可以看出,社會旅游資源反映了人們日常的生產生活,具有真實性的內涵。為保障社會旅游資源的主體功能,這個“真實性”是需要被重新“建構”的。
建構主義真實性理論認為,絕對真實是不存在的,真實是社會建構的結果。絕對客觀的、靜態的起源或“原物/作品”是不存在的。真實性是旅游產品生產者和旅游者根據自己的想象、期望、偏好、信仰和權力賦予旅游產品的某種真實。建構主義真實性將真實性理解為一種“象征”的真實,是社會建構的結果,適宜作為社會旅游資源開發的理論基礎。具體理由如下:
首先,建構主義真實性契合社會旅游資源的“真實性”內涵。社會旅游資源的“真實性”并非絕對意義上的真實,它往往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而變化,體現出明顯的動態性特征,因此社會旅游資源的真實性是時代建構的結果。
其次,建構主義真實性契合旅游者對社會旅游的預期。旅游者在社會旅游中追求真實性體驗,但是否體驗到真實取決于旅游者對旅游地的預期和想象,而旅游者的預期和想象是可以通過宣傳等方式建構的。
最后,真實性建構的過程契合社會旅游資源開發過程。社會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是開發者和旅游者對真實性互相探索并最終認可的動態過程。社會旅游資源開發者需以開放的心態廣泛聽取各方意見,根據旅游市場真實性需求,不斷建構和完善社會旅游產品的真實性。
基于建構主義真實性理論的社會旅游資源開發策略
(一)范圍選定:“真實性”代表甄選
“真實性”代表甄選是社會旅游資源開發的首要步驟。經過甄選的社會資源應反映旅游地真實的社會狀況,符合旅游者對旅游地的預期與想象。具體原則應立足以下幾個方面:
1.代表性。社會旅游資源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充分展示當地人民生活、社會建設成果或地方形象,幫助旅游者了解旅游地真實的社會文化狀況。比如浙江杭州市在甄選代表時,從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六大領域(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工農業旅游示范點、社會文化、社會政治和節慶會展等)選出了100個社會資源國際旅游訪問點,就具有典型的杭州特色。
2.市場需求。市場需求是社會旅游資源開發能否持續經營的前提。由于旅游者存在著個體差異,具有不同的真實性期望,對社會旅游產品會形成不同的真實性體驗動機。開發者應根據市場調研, 選擇出具有針對性、有市場需求的社會旅游資源。
3.整合難度。社會資源由于功能屬性、管理體制等方面存在著差異性,整合難度各有不同。真實性開發過程中會影響社會資源的正常運轉和安全性,從而會加大開發和整合的難度。如北京市在甄選代表時,最初將110指控中心列入開放點,但由于公安部門的可進入性不強,整合難度大,最終只能放棄。另外,由于社會資源隸屬不同的管理部門,旅游部門只能通過其主管部門協同管理,因此,開發者還需考察社會資源點的管理體制,評估其整合難度。
4.社會倫理及道德。社會旅游資源有別于自然旅游資源,在某種程度上真實反映了當地的生活、信仰和文化習俗,涉及社會倫理和社會道德的領域,因此并非所有的社會資源都適合進行旅游開發。開發者需要具有人文關懷的精神,選取的社會資源應符合社會倫理和道德的規范。如上所述,巴西將貧民窟作為旅游資源,就是一個反例。
(二)符號提升:“真實性”符號建構
社會旅游產品因其獨特的真實性屬性而具有吸引力,但這種真實性僅是社會旅游資源開發的前提。通過符號提升,使社會旅游產品成為真實性符號代表,并借助市場營銷手段被旅游者認同,才是社會旅游資源開發成功的關鍵。具體而言,對“真實性”符號的建構可分符號提煉、景觀命名、功能改造、宣傳推廣四大步驟。
1.符號提煉。首先,社會資源作為旅游產品進行開發應該被賦予某種價值與意義,這種價值能使其成為真實性的符號代表,并符合旅游者的真實性預期,讓游客在旅游的過程中能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將社會旅游資源進行價值賦予的過程是符號提煉的過程,也是旅游產品定位的過程,為以后的社會旅游資源開發各環節奠定了基礎。
2.景觀命名。其次,將社會資源冠以某種名稱,使符號的價值得以彰顯。景觀命名的原則,一是主題明確,符合旅游產品定位;二是易于宣傳,通常可從典故、歷史、人文、習俗等方面考慮,景觀命名應具有豐富的外延,容易使人產生聯想,具有一定的情感色彩。
3.功能改造。再次,對篩選的社會旅游資源進行功能改造,以使其更符合旅游者的真實性體驗預期。社會資源主體功能并非旅游,當確立其為旅游資源進行開發時,便要在保持基本功能不變的情況下,增加其旅游的功能。在改造的過程中,應以提煉的符號為準繩,以景觀的命名為參考,增加缺失的符號元素,凸顯已有的符號元素,使“真實性”更加飽滿和立體。
4.宣傳推廣。最后,根據建構的符號以及旅游者的心理認知,借助市場營銷手段,通過旅行社、網站、海內外組團社、編印宣傳手冊等進行推廣。需要說明的是,由于社會旅游資源分散,如果依靠單位或者個人力量進行宣傳營銷,難以形成鮮明統一的旅游形象。應借助政府的力量,將形象宣傳推廣提高到城市文化建設與打造文化品牌的高度。
(三)帷幕設置:“真實性”時空營造
隨著游客的涌入,或多或少會造成對社會旅游資源主體功能的沖擊(如北京胡同游的尷尬),“帷幕設置”則有助于解決這個矛盾。所謂“帷幕”是“前臺”與“后臺”的一個“緩沖區”和過渡空間,其功能類似于舞臺上的帷幕。 “真實性”帷幕設置可防止過度旅游化影響社會旅游資源日常功能的正常運轉,保障其功能屬性和政治安全性,弱化政治敏感度。具體而言,帷幕設置有兩種形式:時間帷幕和空間帷幕。
1.時間帷幕。時間帷幕主要是指社會旅游資源點在特定的開放時間,通過提前預約的方式,形成一段特殊的緩沖及準備時間。如北京市設立旅游開放日的單位在每年5月19日“中國旅游日”和9月27日“世界旅游日”免費開放。其他時間各單位可根據實際情況自行確定,這便明確了游客的參觀時間。
2.空間帷幕。空間帷幕主要是在特定開放區域通過設置 “帷幕區”,形成后臺的緩沖空間和保護性空間。如北京市金融資產交易所在正常工作不擾的前提下,對交易大廳進行適當整修,并設立接待區、參觀通道、休憩點和游覽標識,明確了游客參觀范圍。與此同時,空間帷幕的設置不僅僅是單純的隔離開放區,還可以通過符號運用、文化主題設計等形式來營造真實性體驗氛圍,引導旅游者的真實性體驗,滿足游客的預期。
(四)社區參與:“真實性”體驗塑造
社區居民及工作人員的參與對于真實性建構有著重要的影響,他們為增強旅游者真實性體驗起到了獨特作用。社會旅游資源開發,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將當代居民生產生活的常態以特殊的表現形式展現出來,只有充分尊重當地居民(包括旅游從業人員)的意見,注重社區居民的參與,才滿足旅游者真實性互動體驗。
具體而言,社區參與可通過背景及知識講解、社區文化展示、游客互動參與等形式來創造體驗氛圍,增強體驗效果。需要強調的是,為調動單位及社區居民的積極性,政府應引導資金投入及建立利益分配機制。
1.背景及知識講解。旅游地社區居民,尤其是旅游從業人員的人文背景介紹和專業知識講解在旅游體驗塑造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它是從服務方面保證旅游體驗質量的基礎。在人文背景介紹上,社區居民對社區文化介紹的全面性、深入度、自豪感和投入程度將直接關系到旅游體驗氛圍的“人氣”營造和旅游者對“真實性”的判斷,進而影響旅游者的體驗質量。在專業知識講解方面,旅游從業人員特別是講解員的專業講解程度、敬業精神等因素也直接關系著旅游者的“真實”感知。因此,社會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應培養一支專業的人才隊伍,引導社區居民加強對歷史及社區文化的了解。
2.社區文化展示。社區居民是社會旅游資源社區文化及當地生活的活性載體,他們的生活習慣、服飾語言、生活習慣本身就是真實性的旅游載體,而且他們本身也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因此,可在社區居民生活基本不受干擾的情況下,發揮社區居民(包括志愿者、單位職工等)的積極性,鼓勵開展社區表演、體育、娛樂、比賽活動。如杭州市珠兒潭社區,組建了10支文藝團隊及16支志愿者服務隊伍,招募志愿者940人,既豐富了社區文體生活,又為旅游者真實性體驗營造了良好氛圍。
3.游客互動參與。旅游者通過各種互動參與活動可刺激感官知覺,加深記憶,從而提升真實性體驗效果。因此,社會旅游資源開發應加強互動交流環節,并注重互動參與的文化性、愉快性、體驗性。如北京在開發四合院旅游產品時,有意識的加入了拉家常、包餃子、對春聯、貼窗花、扭秧歌等參與互動活動,增強了游客對老北京生活的認知和體驗。
4.資金投入與利益分配。在資金投入上,旅游開發初期,政府可設置鼓勵社會旅游發展的專項基金,對有開發前景的重點社區建設給予一定的政策及資金扶持,減免相關稅收及行政事業收費;在中后期,以政府主導、自主發展、利益分享為原則,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參與開發建設。在利益分配上,要確保參與的社區居民或工作人員能公平的分享到旅游開發的經濟成果。
(五)動態建構:“真實性”建構的提升
社會旅游資源開發的真實性建構應該是一個不斷更替與循環的動態過程。隨著時代的發展,旅游者的真實性需求會出現新的趨勢,社會旅游資源內涵也會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城市的發展不斷充實?;诖耍鐣糜钨Y源的開發應不斷自我優化,與時俱進,動態地實現真實性建構的不斷提升。
結論
通過上文可以看出,社會旅游資源開發的過程是社會旅游產品真實性建構的過程。本文從社會旅游資源開發的關鍵因素——“真實性”入手,引入了適合社會旅游資源開發的建構主義真實性理論,并據此提出了開發對策與思路,為社會旅游資源開發開啟了一個全新的理論視野并提供了實踐指導方向。但由于社會旅游資源涉及面較廣,功能屬性與載體形式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因此,針對各專項社會旅游資源如何進行真實性建構以及對社會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涉及的各利益相關主體(政府、社會資源點、專家學者、媒體以及旅行社等)所扮演的角色和職能,還需做進一步研究和完善。
參考文獻:
1.毛衛東等.社會旅游資源的概念及范疇探析[J].企業經濟,2008(7)
關鍵詞:喀納斯;旅游資源;可持續發展;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7740(2010)02--0010--03
被譽為“人間凈土”的喀納斯,自然景觀優美獨特,文化景觀琳瑯稱奇,既具北國風光之雄渾,又有南國水鄉之嬌秀,是新疆旅游資源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也是新疆旅游業的龍頭。然而,在喀納斯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中,由于對旅游資源價值認識的不足,在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中短期行為較為普遍??{斯景區是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和敏感的地區,生態環境一旦遭到破壞就很難自然恢復和逆轉,或者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才可得以彌補,因此,迫切需要加強對旅游資源的保護,對旅游資源的開發管理應更加科學、規范,以實現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一、喀納斯旅游資源開發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旅游資源的保護意識不強,旅游資源開發缺乏科學的規劃
喀納斯景區旅游資源獲得了許多殊榮,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地質公園等。這些殊榮使人們看到更多的是眼前的利益,這些榮譽也成為了喀納斯旅游業的招牌,在人們欣喜地看到一撥又一撥旅游隊伍紛至沓來的時候,似乎已經忘卻了那一塊塊金匾背后所寓意的旅游資源的價值。自然保護區在沒有對資源的價值進行充分評估、在缺少深入地調查研究、全面科學地論證與總體規劃的條件下,便匆忙地進行旅游資源的開發,在保護區內修公路、造賓館,甚至修建一些缺少審美意識、與自然景觀不相稱的人工建筑和景點,導致自然和人文景觀極不協調,破壞了景觀的整體性、統一性及和諧性。當人們逐漸認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又將這些建筑拆除,而留下的是的沙土,自然本身已很難再回復它的原貌。這不但使自然資源和景觀遭到破壞,而且過高的基礎建設投資使保護區背上沉重的經濟負擔。保護區不但沒有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反而嚴重地破壞了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
(二)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遭到破壞
由于特殊的氣候條件,喀納斯旅游景區旅游的黃金季節較短,在旅游旺季游客數量龐大。受經濟利益的驅使,景區對游客數量尤其是旅游高峰期的游客數量不加控制,致使游客數量嚴重超出了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環境容量和旅游承載力。加之,游客總體的環境保護意識差,景區內又缺少必要的防護措施和監控手段,導致草地踐踏、沙土、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其次,開發前期在保護區內修建大量的旅游設施,開山炸石、砍樹毀林,導致水土流失嚴重,野生動植物賴以生存的環境遭到破壞并大面積減少,造成開發性污染,這將引起生物多樣性降低,引起生態系統退化甚至失衡。景區內的游覽設施大都沒有使用清潔能源,釋放出的廢氣、廢料對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還有很多的外來車輛可以直接駛到景點,這一點與九寨溝有很大不同,九寨溝所有的外來車輛禁止駛入景區內,景區內行駛的區間車全部使用清潔能源。
(三)旅游資源管理體制不順,管理能力欠缺
自然資源屬于準公共產品,自然保護區是具有生態公益性和科學基地性質的“自然特區”。自然保護區內的森林、水系等生態系統具有無可否認的國有資產產權。然而,目前喀納斯自然保護區旅游資源分屬于林業、宗教、文化、環境等不同的部門,在開發建設中各部門各自為政,缺乏統一的規劃,客觀上造成了開發建設以及管理上的無序局面。盡管對組織機構進行了重新架構,但仍然沒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業務重疊與業務真空地帶同時存在,不同部門的政策也難免會有交叉甚至沖突,還需要很好的磨合。其次,景區管理人員缺乏對這種大規模、高質量旅游資源的管理知識和專業知識,缺乏對整個旅游資源宏觀管理的駕馭能力,一方面,眼前利益的驅動使得旅游資源的開發不斷升級,而另一方面,管理滯后,管理的水平跟不上開發的速度,造成事實上的對旅游資源的掠奪性經營,旅游資源的價值受到極大地損害。
(四)管理隊伍人才匱乏、不能滿足旅游資源管理的需要
首先是管理隊伍數量不足??{斯旅游管理局在編人員未達到核定編制數,大部分科室工作人員配置不足,普遍存在一人多職的現象,工作量超負荷、壓力大。其次,管理隊伍結構復雜。在編的干部職工中,既有全額預算管理事業單位編制,又有自收自支事業單位編制和公安專項編制,工人的比例較高,干部隊伍結構比較復雜,干部人事管理難度較大。第三,缺乏人才?,F有干部職工中,學歷水平普遍不高,個人能力參差不齊,缺乏專業人才,尤其是缺乏既懂業務又懂管理的高素質人才,缺乏專業型、復合型人才,干部的管理水平和業務素質離工作的需要還有較大的差距。
(五)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在開發中受到沖擊
喀納斯是人類農耕文明之前游牧文化的活博物館,區內保存著戰國時期至元代的大量巖畫以及世代游牧民族留下的各種石人、鹿石、石堆墓等草原文化遺跡。圖瓦人作為蒙古族的一個支系,在中國僅存2 000余人,千百年來,喀納斯一直是他們唯一的聚居地,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圖瓦人過著淳樸的游牧生活。隨著喀納斯旅游資源的開發,當地游牧民接待著一批又一批來自不同地區的游客,市場經濟的浪潮夾雜著各種文化正沖擊著圖瓦文化這個古老而脆弱的文化。旅游業的發展正加速著當地文化的變遷,具體表現在該地區服飾、思想、道德觀念、價值觀、生活方式等都在發生著變化。
二、喀納斯旅游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喀納斯旅游資源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自然賦予人類的寶貴遺產,如何珍惜好、利用好這一獨特的自然資源,提高旅游資源的利用價值,使喀納斯旅游資源得以永續地給人類帶來美的享受和體驗,是我們必須要認真面對的一個問題?;趯{斯旅游資源開發管理中存在問題的分析,從喀納斯旅游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角度來思考這一問題,有如下幾點建議:
(一)增強對資源的保護意識,樹立可持續發展觀
旅游資源開發不應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它要求人們合理的利用旅游資源并有責任保護旅游資源和生態平衡。因此,必須牢固樹立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的思想,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通過廣泛的宣傳教育等手段,讓人們都樹立起環保的意識,提高公眾的生態旅游意識。首先,對景區所在地的管理人員、開發商、從業人員定期進行培訓,使他們在開發、經營、管理中自覺保護資源環境。其次,提高游客的生態意識、環境意識,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指導人們的旅游活動、規范人們的旅游行為。再次,對當地居民和社會公眾進行宣傳,普及資源和環境保護知識,使旅游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 橋梁。
同時,喀納斯旅游資源也包含著非常獨特的文化資源,在旅游資源開發中要特別防止旅游開發對傳統文化旅游資源的沖擊與破壞,要注重對民族傳統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傳承。從中外各地旅游開發的經驗和教訓看,任何景觀如果只限于其觀覽層面,都是不能長久的,必須依附于獨特的文化價值才能有持續的生命力。要實現旅游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必須把保護和挖掘其獨特的文化價值作為開發戰略的核心部分,只有這樣,才能使旅游資源開發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二)科學規劃、適度開發
自然保護區旅游資源開發必須要在充分調研、嚴格論證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的規劃和總體設計布局。規劃必須以保護旅游資源為基本前提,從生態學角度對旅游環境容量進行測評,以確定適度的開發規模,維持景區的生態平衡;對旅游設施、設備和場所的規模數量、材質色彩、造型風格等進行規定,以確保人造景物與環境協調;科學規劃并進行功能分區,功能區不同,在開發要求上也要有所區別;制定嚴格的環境標準和經營準入條件,以確保景區高起點開發;依據功能分區和開發規模,做好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布局與規劃;規劃好游覽的景點、線路、方式等項目,并統籌規劃旅游服務設施、旅游商品開發等內容。開發條件不成熟時,切不可匆忙開發。同時,做好旅游資源開發經營的基礎工作,如:對景區內準備開展的項目要進行可行性分析;對將要開展的經營項目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對旅游資源的類型、生物資源的種類數量、旅游資源的現狀等進行全面評估,并實施監控;對旅游資源的價值進行評估,這是出讓旅游資源開發經營權的前提。
(三)實行旅游資源資產化管理
喀納斯旅游景區的管理目前由喀納斯景區管理委員會負責,雖然將眾多的管理部門歸在一個口子下統一管理,解決了一些過去在管理中職責不清、交叉重疊的矛盾和問題,但一些根本性的問題仍然存在,如資源的所有權及如何實現所有權的問題,以及由此產生的經營權、管理權問題及部門間的權限、職責問題。這些深層次問題的解決除了從體制、機制上加以糾正,實行資源的資產化管理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通過資源的資產化管理將所有權、管理權與經營權分離,既可以避免現有的條割分塊、多頭管理,又可以形成一種相互監督的機制,各行其職,互相監督,從而嚴格保障經營管理的到位。資源的資產化管理,其前提是核算出資源的價值根據資源的價值確定經營管理權出讓的標準,通過經營管理權的出讓,逐漸建立起旅游資源市場化經營的經營機制,推進旅游資源的市場化運作,提高旅游資源利用的效率。
(四)合理定位,提高經營企業進入門檻
喀納斯旅游資源具有很高的價值和極高的品位,應在保護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其旅游資源的內涵和價值潛力,將潛在的價值轉化為現實的價值,以期更好地實現其旅游價值及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對于喀納斯這樣的生態環境脆弱區,其生態容量有限,因此,喀納斯景區應適當控制游客數量,尤其在旅游旺季,可以通過提高門票價格的方式利用價格杠桿來調節游客數量。目前,旅游淡季和旺季雖然實行了不同的門票價格,但旅游旺季游客數量仍然龐大,超出了它的承載力,調查顯示旅游旺季門票仍有進一步上調的空間。與此相適應,應根據喀納斯旅游資源的特點開發更加豐富的、有吸引力的旅游項目,以延長游覽時間和提高旅游體驗質量,以充分發掘旅游資源的潛在價值。為此,對旅游資源必須高起點開發、高質量經營管理,轉變旅游經營方式,以獲得更高的經濟價值;要重視改善旅游服務條件,提高服務質量,更好的滿足游客的需求。這就要求開發經營企業必須具備相應的資金實力、資格條件和經營管理能力,因此,在項目招標時,應建立高標準的準入制度,設定嚴格的企業進入的門檻,精心篩選、嚴格控制,把好企業進入關,進而把好開發經營關。
【摘 要】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與環境保護意識逐漸深入人心,如何在開發旅游資源中注重環境保護,貫徹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促進旅游區域、旅游產業甚至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課題。本文結合河北省承德市旅游資源開發和旅游業發展的情況,對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的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進行分析,提出當前在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
【關鍵詞】旅游資源開發;可持續發展;旅游環境保護
一、旅游資源開發的發展趨勢
旅游資源開發指借助現代科學技術手段與管理方法,識別可以滿足社會需求的潛在旅游資源,并把潛在旅游資源改造、建設、發展成旅游吸引物,創造旅游消費環境,促使旅游活動得以實現的技術、經濟活動。
1.旅游資源開發的系統性增強
現代的旅游資源開發不僅是將潛在旅游資源本身開發成對游客具有吸引力的吸引物,還需要為其提供滿足旅游活動需要的其他要素條件,如餐飲、住宿、交通、娛樂、購物等,共同形成旅游產品的消費環境,形成完整豐富的整體旅游活動。在區域旅游的范疇內,旅游資源開發的系統性越來越受到重視,單獨企業的對單項旅游資源的開發越來越緊密的整合到區域經濟、社會、自然的發展過程中,成為社會系統的一部分,這也使得企業的資源開發行為越來越具有系統性。
2.旅游資源開發的持續性日趨顯著
隨著旅游活動逐漸發展與成熟,旅游資源開發不再是一次性的開發行為。旅游地政府與企業依據生命周期理論,對于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的探索、起步、發展、穩固、停滯、衰落或復興等階段認識更加深入。旅游資源的開發更多的變現為一個隨著社會需求的不斷發展與變化而發展的漸進與持續的過程,貫穿于旅游吸引物的生命周期全過程中,保持旅游吸引物與周邊自然、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
二、承德市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
1.可持續發展理念認識不夠深入
隨著我國黨政機關對于科學發展觀的學習與實踐,在各項工作中不斷的貫徹與落實,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收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同時環境保護理念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自然環境被破壞后給生產生活帶來不利影響,讓人憂慮。但是從政府行政部門、企業和廣大群眾,更多的是關注工業、農業和生活直接相關可持續發展問題。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的一部分,對于旅游資源開發中如何貫徹可持續發展觀和如何做好旅游環境保護工作還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不同地區在將旅游業作為重點發展產業的同時,沒有將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納入到所在區域整體可持續發展的宏觀構架當中。同時對于旅游環境保護的范圍與特點認識不足,簡單片面的認為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做好旅游游覽區周邊自然環境的保護就可以了,沒有將周邊區域與旅游目的地整體環境保護與之相整合。很多地區也忽略了旅游活動對于社會人文文化環境的依賴,沒有將對于人文文化環境的保護與自然環境保護有機的整合起來。在河北省承德市相關問卷調查的統計中,對于可持續發展理念和旅游環境保護意識了解程度的數據如下:
2.缺少旅游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可持續發展理念受到社會廣泛的認同,但是作為一種社會發展理論,不但要有概念和理論,更需要能夠在社會生活中指導具體行為的方法。在這點上,不光是承德市存在這樣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對這方面的研究還想對不足。在當前的旅游業發展和旅游資源開發中,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更多的還是停留在理念有口號階段,缺少實際的標準和指導。很多的地區對于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的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還停留在定性要求的階段,沒有建立明確具體的可持續發展評估體系,沒有按照個地區不同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發展現狀與趨勢確立適合于自己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沒有將總體目標轉化為系統分析過后的監督體系和評價指標體系。這也就造成了造成了政府相關部門缺少監督目標與標準,企業也不明確自身的差距與行動方向,而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也只是作出負面評價。
3.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監管環節不足
旅游資源開發項目進行可行性分析的過程中需要進行環境保護方面的評估。當時由于專項法律法規的缺失,僅僅對項目規劃中對于自然環境的直接影響有一定的約束。當前旅游資源開發具有持續性的特點,從資源的初次開發到融入所在地的社會環境,到在經營發展過程中的不斷再次開發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對于旅游環境保護的監督與管理缺少實時性,更多的體現在如果出現問題時的補救與整改,這樣的情況無法適應當前的旅游資源開發實際。
三、基于可持續發展與旅游環境保護的旅游資源開發對策
1.加強可持續發展理念與旅游環境保護意識的宣傳與普及
對于可持續發展理念與旅游環境保護意識的宣傳與普及分為幾個不同方面。首先是旅游資源開發所涉及的政府相關部門,深刻領會可持續發展理念與旅游環境保護意識,才能在政策規劃制定和旅游資源開發監管過程中將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其次是旅游資源開發企業,作為旅游資源開發的執行者,理解并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與旅游環境保護意識才能在旅游資源開發的全過程中進行旅游環境保護,保證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2.建立旅游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為了能夠客觀準確地評價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狀況,明確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存在的不足,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不同地區可以首先根據自身旅游資源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設定自身的發展目標;然后根據自身的發展目標參考國內比較成熟的旅游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例如王良健開發的旅游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建立符合自身情況的指標體系框架;其后應用層次分析法(AHP法)確定指標權重;最后經過指標的量化與標準化處理,確定可持續發展評價標準,建立完整的旅游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通過這套體系,可以評價一個區域的旅游可持續發展現狀,并通過數據分析發現當前所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的開展整改措施。
3.加強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監管
在完善旅游資源開發計劃審批過程中的前置監管和出現環境突發事件之后的后置監管的同時,應該按照旅游資源開發持續性的特點,在旅游資源開發項目開始建設后,對于建設開發、產品投入市場、持續開發等過程中的旅游環境行為進行過程性監管,確保資源開發過程符合法律法規與相關規劃。同時依據旅游資源開發的系統性,對于區域內的不同旅游資源開發項目和不同要素門類的開發項目進行監管,保證區域旅游經濟的整體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章杰寬.國外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進展述評 [J].中國人口,2013,23(4):139-146
[2]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WTO).Guide for Local Authorities on Developing Sustainable Tourism[M].Madrid: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1998
[3] 魏小安,韓健民.旅游強國之路[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3
第二條本規定適用于我縣范圍內旅游資源的保護和開發管理。
本規定所稱的旅游資源,是指能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發展旅游業所開發利用,能作為旅游項目,并由豐順縣人民政府(以下簡稱縣人民政府)或上一級人民政府評估、界定,向社會公布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以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以及歷史文物古跡作為旅游資源進行保護和開發管理,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三條旅游資源管理工作,堅持嚴格保護、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原則,旅游資源保護開發應當與城鄉經濟建設同步規劃、協調發展。
旅游資源的保護和開發,應當注重溫泉之鄉旅游特色和潮客兼容歷史文化內涵。
第四條旅游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必須納入各級人民政府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第五條縣人民政府統一領導、組織、協調旅游資源的保護和開發管理工作。
豐順縣旅游局是我縣旅游業行業主管部門(以下簡稱縣旅游主管部門),依法對全縣旅游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實行統籌、協調??h人民政府有關職能部門根據各自的職責依法對旅游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實施規劃、監督和管理。
第六條旅游資源保護和開發的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由縣旅游主管部門在符合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縣域城鎮體系及村莊規劃的原則下,會同有關部門進行編制,報縣人民政府批準后實施。
編制旅游資源保護和開發的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應當廣泛征求有關部門、專家和群眾的意見,進行多方案的比較和論證。
第七條鼓勵內資、外資和各行各業投資開發旅游資源,建設旅游配套設施,保障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第八條開發建設旅游區(點),包括旅游度假村、游樂場(園)、主題公園、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旅游飯店等建設項目,應堅持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的統一。
第九條各旅游區(點)管理機構應當集中專項資金用于旅游區(點)的環境保護、衛生設施建設和文物古跡保護工作。
第十條興建或改建經營性旅游資源開發建設項目,建設單位必須提交書面申請報告,并編制旅游資源開發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書,報縣旅游主管部門組織初步評審。
旅游資源開發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書應當包括:
(一)選址、區域范圍和功能劃分;
(二)性質、建設規模、投資總額和資金籌措;
(三)環境影響評價、環境保護措施和環境容量分析;
(四)文物古跡的保護措施;
(五)市政配套設施;
(六)水土保持配套措施;
(七)旅游服務配套設施;
(八)安全、消防防護配套設施;
(九)客源市場的定位、接待容量和預期效益;
(十)其他需要申報的事項。
第十一條縣旅游主管部門在收到申請報告和旅游資源開發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后,應及時組織有關單位進行初審。
建設單位應憑縣旅游主管部門頒發的“旅游資源開發建設項目評審意見書”,按建設項目基建程序依法向發改部門辦理立項等審批手續后,再報有關部門審批方可動工。法律、法規規定需報國家、省、市有關部門批準的,從其規定。
第十二條開發和建設經營性旅游項目必須請有資質的旅游規劃設計單位編制項目總體規劃和詳細建設規劃,項目規劃必須服從全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
第十三條經營性的旅游資源建設開發項目實行誰投資、誰受益、誰保護的原則,由建設單位負責開發經營,并負責組織編制該旅游項目區域內的旅游資源保護和開發規劃方案,方案包括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的保護措施和建成后景區的旅游資源保護措施。經縣旅游主管部門和發改、規劃、國土資源、林業、城管、環保和建設、文廣、水利等部門評審,報縣人民政府批準后執行。
第十四條縣旅游主管部門應會同發改、規劃、國土資源、林業、環保和建設、城管、文廣、水利等部門對旅游資源開發建設項目進行監督檢查,保證建設項目按期實施。
第十五條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侵占或非法買賣、租賃景區土地及旅游資源。
禁止建設單位非法轉讓旅游資源開發建設的經營權或部分經營權。
建設單位不得以任何理由閑置旅游資源開發建設項目。對超過法律、法規規定時限開發建設的項目,由縣人民政府依法收回。
第十六條在旅游區(點)內從事開發建設活動,應遵守國家有關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的規定,符合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要求。開發建設前,應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制定資源保護計劃和措施。開發建設項目的廢水、廢氣、廢渣、廢棄物及噪音的處理處置設施,以及防止水土流失和植被、景觀、文物破壞的措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
禁止在旅游區(點)興建破壞景觀、污染環境、妨礙游覽的開發建設項目。對已建的,由縣旅游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提請縣人民政府或其授權的部門責令限期治理或限期搬遷。
第十七條禁止在旅游區(點)興建宣傳封建迷信活動的設施。
第十八條在規劃開發建設或已開發利用的旅游區(點)內,嚴格禁止任何單位或個人爆石、爆魚、電魚、捕魚;禁止倒放垃圾淤泥和排放污水污染環境;禁止捕獵野生動物,禁止破壞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保護生物資源和水資源;禁止開山采石、挖沙取土、圍墾放牧、填蓋水面、以及未經批準擅自攔河或筑壩;禁止砍伐樹木、土葬造墳以及進行可能改變旅游區(點)地形地貌的其他活動,保持地形地貌景觀。對于已經造成生態破壞的,必須限期整治恢復。
第十九條旅游區(點)的開發建設和旅游活動的規模,不得超過旅游區(點)的環境容量,其性質、布局、規模、體量、高度、造型、質感、色調等,必須與周圍環境相協調。
旅游區(點)內應控制旅游資源的開發強度,加強綠化植被,降低建筑密度和容積率,嚴格控制建筑的體量和高度。
第二十條開發和利用古遺址、名人遺跡、歷史紀念地、古寺廟建筑、古園林特色建筑等人文資源作為旅游項目,不得改變其特有的歷史風貌。
第二十一條旅游區(點)管理機構應充分利用旅游資源特點,開展健康合法的文化娛樂活動,改善交通、服務設施和游覽條件,提高服務質量,加強安全管理和環境衛生管理,及時制止擾亂旅游秩序、破壞景觀景物的行為,保障旅游者的安全。
旅游區(點)應當設置說明牌、指示牌以及界線標志,使用符合國家標準的公共信息圖形符號。
對重要景物、文物古跡、古樹名木等旅游資源,旅游區(點)管理機構應制定和落實具體保護措施,實行重點保護。
第二十二條對潛在的旅游資源,縣旅游主管部門應組織有關部門、專家進行統一調查、評審,納入保護范圍。
第二十三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旅游資源的義務,并有權對旅游資源的保護和開發提出意見和建議,對破壞旅游資源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
第二十四條對積極發展旅游事業,保護和開發旅游資源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由縣人民政府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二十五條違反本規定第十條規定,建設單位不編報旅游資源開發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書的,縣旅游主管部門不對其進行組織初審;報告書內容不實的,由縣旅游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責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不發給初審意見書,有關部門不予辦理建設項目審批手續。
第二十六條違反本規定第十五條、第十六條、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第十九條、第二十條、第二十一條規定的,由縣旅游主管部門和規劃、國土資源、林業、環保和建設、城管、文廣、水利、民政、宗教等部門按各自職責權限依法予以處罰。
【關鍵詞】 旅游資源 評價方法 評價體系
旅游資源評價源于20世紀60年代,我國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有學者投身旅游研究。經過30年的發展,我國制定了相關國家標準,各種旅游資源評價方法也層出不窮。但是由于旅游資源內涵的界定不清,旅游資源評價的目的性不明確,導致許多盲點和爭論的出現。本文試圖以旅游規劃、旅游資源開發為目的,完善旅游資源評價的內容和方法。
一、國內外旅游資源評價綜述
1、國外旅游資源評價研究進展
國外旅游資源研究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具有良好的外部環境。一些國家通過立法的形式將旅游資源評價作為環境決策的重要內容,公眾對其研究的認同性與參與性也逐漸增加,旅游資源評價正向系統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其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增強。
在研究方法上以定量研究方法為主,主要為供給―需求評價,在供給評價的基礎上,進而對現實的和潛在的旅游者的需求(結構、類型等)做出調查,然后就供給和需求結合起來做出的評價。這種方法從游客的需求出發來評價旅游資源,并根據游客需求指導旅游資源如何轉化為旅游產品,以客觀的數據做支撐,減少了旅游資源評價的主觀性導致旅游資源開發偏向不合理的可能性。
在研究內容上主要集中在旅游資源的視覺質量評價、人類文化遺產的評價、旅游資源的貨幣價值的評價三個方面。旅游資源的視覺質量評價從取樣到數據處理盡量做到客觀,從黑白還是彩色照片對樣本評價的影響到景觀俯視視角與水平視角對評價的影響,甚至得出了觀看樣本的顯示器的最佳分辨率,這些都反映了國外旅游資源評價做到了量化到細微處,尊崇資源的客觀價值。
2、國內旅游資源評價研究進展
國內旅游資源評價從改革開放至今,借鑒國外的方法同時結合我國特色形成了一系列的旅游評價方法。從最初的以保護為主到以深度開發為主最后到保護與開發并重,從以定性評價為主到定性、定量相結合,從各學派各抒己見到國家統一標準的制定,國內旅游資源評價逐漸走向成熟。近年來,國內旅游資源評價主要圍繞國家標準《旅游資源的分類、調查和評價》在實踐中應用、在應用中出現的不足以及如何完善而展開;其次是根據國家標準研究對各種不同的資源中進行評價,如探討生態旅游資源、鄉村旅游資源、紅色旅游資源的評價。研究方法主要為德爾菲法、層次分析法,通過專家打分,判斷矩陣得出相應權重,最后將專家打分乘以權重得出景區得分與相應等級。這種方法減少了定性評價的主觀性,但專家打分對旅游資源的評價也存在一定的隨機性和以個人愛好為轉移的問題,忽略了從游客需求角度來評價旅游資源。
二、旅游資源評價在旅游規劃中的應用及不足
1、旅游資源評價在旅游規劃中的應用
《旅游規劃通則》中明確規定旅游資源評價應參照國家標準《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執行,目前旅游規劃中的旅游資源評價基本按照這個標準執行,但在執行的過程當中出現了爭論,國標并不能完全指導其評價,出現了一些偏差。有學者提出,旅游資源評價與旅游資源開發評價不能劃等號。因此,本文避開討論國標的可執行性,探討如何完善以旅游規劃為導向的旅游資源評價。筆者參加了華中地區高校主持的旅游規劃近十項,總結其旅游資源評價內容如下。
資源分類與賦存狀況概述:將景區的旅游資源按類進行歸類分析,用簡潔的語言描述各種資源的特征。
旅游資源定量評價:根據《資源的分類、調查與評價》對景區各個景點打分評價,并將整個過程以表格的形式予以呈現。最后得出五級資源分別有多少個、景區擁有的總類別占整個分類類別的比例以及整個景區的得分。
景區旅游資源的特色定性評價:通過以上對景區的分析結合實地考察對景區旅游資源的主要特色以精煉的語言加以概括,這里的概括是對整個規劃文本的指導,為旅游產品設計提供方向。
資源利用結構分析:將旅游資源分為基礎層次、輔助層次、核心層次,以引導哪些旅游資源作為開發的重點,分別賦予不同的開發對策,具體如圖1所示。
2、旅游規劃中旅游資源評價存在的不足
(1)概念界定不清。在旅游規劃中,旅游資源的概念一般沿用國標《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中的定義,但在定性評價中卻把這個概念無限延伸。有的學者認為“差異就是旅游資源”,有的學者卻反對將旅游資源無限化,國外一些專家認為“事物對游客有吸引力才是旅游資源”。旅游資源概念的泛化導致旅游規劃中的旅游資源的界定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在評價對象尚且不明確的前提下,評價當然會出現一些偏差。筆者認為,在旅游規劃中的旅游資源評價應該以資源開發為導向,如何讓資源開發適合游客需求,經得起市場檢驗,才是關鍵所在。
(2)目的不明確?,F階段,旅游規劃中的旅游資源評價僅僅停留在資源本身的評價,從美學角度評價的比較多,就資源談資源,但旅游規劃中旅游資源評價的目的是合理地利用旅游資源,并根據市場、游客的需求開發成旅游產品。一般旅游資源評價的目的有三個方面:一是確定旅游資源的質量,評估每項旅游資源在整個旅游區以及周邊旅游區中所處地位,確定其有無比較競爭力;二是結合其開發條件,確定是否可以開發,以及開發成何種旅游產品;三是根據其所處地位,開發潛力大小,確定開發重點與時序。對照目前旅游規劃中旅游資源評價一般只停留在主觀、武斷地確定旅游資源的質量與級別,沒有對比確定其比較競爭力,對其是否能開發為旅游產品更不關心。評價目的不明確,導致資源開發方向與市場需求背道而馳,投資得不到回報。
(3)主觀隨意性強。旅游規劃中旅游資源評價的主觀隨意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定性評價中給出的評價結果沒有確切的數據支撐,大多數以規劃者的主觀感受和臆想為依據;二是在定量評價中,各因子的權重確認很少通過分析調查得到的數據后利用判斷矩陣法等算出權重,更有甚者只是某一個人通過個人主觀判斷得出權重;三是只通過專家打分來判斷資源的等級,沒有通過大量的調查得出游客對資源的偏好,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
三、以旅游規劃為導向的旅游資源評價體系構建
隨著產品的升級換代,旅游需求的深度發展,以旅游規劃為導向的旅游資源評價,僅僅按照國標《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的內容進行,已經遠遠不夠。結合旅游資源評價的發展新方向,本文試圖探討更能指導旅游規劃實踐的旅游資源評價體系構建,主要包括旅游資源自身價值評價、環境區位評價、旅游資源開發潛力評價、R―P關系評價(旅游資源轉化成何種產品評價)。
1、旅游資源本體價值評價
國標已經給旅游本體價值評價提供了規范和指導,包括旅游資源的分類、定性和定量評價。定性評價建議采取比較分析法,對旅游資源進行競爭力評價。也就是說評價時應把旅游資源放到周邊區域的大環境中做比較分析,單體資源的某種特性還可以將其放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范圍同類資源中進行比較,得出相應的結論,這樣增加了量化支撐和說服力的同時,也便于明確旅游資源的開發方向,避免重復、雷同開發。定量評價應建立在真實的調查數據基礎上,從專家與游客兩個側面進行量化評價。
2、旅游地環境區位評價
不管是按照國標中旅游資源的定義,還是旅游資源的無限化定義,在旅游規劃中評價旅游資源都應包括對其所處環境和區位進行評價。旅游環境主要包括視覺環境(原生態景觀等)、自然環境(天空潔凈度、氣候舒適度、水的質量等級、植被覆蓋率等)、人文環境(城市風貌、地域民俗風情、服飾、美食)、社會環境是否安全、所處區位以及其可進入性等。有的旅游資源等級較高,但開發后卻游客稀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對其環境和區位認識不夠。
3、旅游資源開發潛力評價
旅游資源開發潛力評價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它不僅關注旅游資源的質量,還將旅游資源開發不可或缺的環境條件和開發效益等納入評價范疇,便于根據開發潛力大小確定其可開發性以及科學地對旅游資源的開發時序進行安排,從而為旅游地管理和決策提供依據。開發潛力評價因子有承載力、可進入性、可利用性等,根據不同地區有不同因子組合,目前并未形成統一的觀點。評價方法國內目前采取的是多層次灰色方法。
4、R―P關系評價
通過旅游資源本體價值評價得出旅游資源的質量與等級,結合旅游環境區位評價得出旅游資源開發潛力大小,哪些旅游資源開發成旅游產品的經濟、社會、環境效益高,最后通過資源―產品關系評價那些適合開發為旅游產品的資源開發成何種旅游產品。旅游產品從類型上包括觀光型、文化型、休閑娛樂型、度假型、社會型、康體健身型、商務會展型、獵奇刺激型、生態型等。根據旅游區的資源特征及開發潛力確定幾種主要產品類型。定位旅游產品類型,宜精不宜多。最后列出各項旅游資源對應的產品類型。
總之,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評價對象評價方法有不同的側重點。評價分類、內容以及量化方法也有待進一步發展、完善。
【參考文獻】
[1] 梁存修、丁登山:國外旅游資源研究進展[J].自然資源學報,2002(3).
[2] 鄭建瑜、賀寶根:區域旅游資源的分類和評價方法[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2(4).
[3] 尹澤生等:旅游資源調查需要注意的若干問題[J].旅游學刊,2006(1).
關鍵詞:旅游資源開發;都市型旅游業;都市文化旅游資源;上海
一、上海都市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概述
1.都市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概念
旅游資源開發是一個經過資源調查和評價,區位分析,市場預測,確立規劃方案進而動工實施,最終形成向游客開放的旅游產品的技術經濟過程[1]。張國洪在其著作《中國文化旅游》中提出,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是指對有關類型和層面的文化旅游吸引事象做出以經濟目的為主的適合文化消費的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據此,筆者對于“都市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概念理解為,在都市文化旅游開發中,對有關類型和層面的文化旅游吸引事象做出以經濟目的為主的適合文化消費的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
2.都市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原則
參照國內外學者的旅游資源開發原則,關于上海都市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筆者主張主要堅持以下五條原則:
2.1堅持分類開發原則
就是重新對上海市都市文化旅游資源進行分類整合,在資源開發中做到因類制宜、突出重點、統籌規劃、分步實施。
2.2突出地方特色原則
壟斷性與競爭性并存是旅游資源的一個特點。“獨特性”是旅游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核心。都市文化旅游資源的獨特性愈明顯,其市場競爭性愈強,即其吸引力和競爭力就越大。
2.3堅持市場導向原則
任何旅游產品的價值都需要通過市場交換來實現。所以,都市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應以市場為導向,只有在充分進行市場調研與分析的基礎上,才能夠開發出適合當今消費心里的都市文化旅游產品,以實現都市文化旅游資源預期的開發價值。
2.4堅持開發與保護相協調原則
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2]總原則,實行嚴格的都市文化旅游資源保護措施,提高都市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利用水平,特別是都市文化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都市文化旅游旨在實現經濟、社會、美學價值的同時,尋求適宜的經濟價值或利潤和文化旅游資源價值的平衡。鑒于都市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雙重效應,要從源頭上來約束開發商和旅游者的行為,使之共同分擔維護都市文化旅游資源價值的成本,力求對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從而達到保護都市文化旅游資源的目的。
2.5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
都市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不僅要考慮到旅游者的文化享受之外,更要考慮由旅游活動對都市文化資源本身以及資源所在地周邊的市民所帶來的影響。不僅要能夠滿足當代人的精神文化社會需要,同時還要以不犧牲后代人的潛在利益為代價。
3.上海都市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條件
據統計,2007年,上海接待國外入境旅游者為665.59萬人次,外匯收入47.37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了9.9%和19.6%。國內旅游人數10210.23,旅游收入達1611.32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了5.4%和13.5%。[3]
上海都市型旅游業的飛速發展,主要取決于其旅游業的配套發展和都市旅游資源開發的同步性綜合優勢。張媛在《上海旅游資源開發研究》中認為,上海都市型旅游業的飛速發展主要取決于資源稟賦、區位條件、客源市場和區域背景等四個方面的條件。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成功申辦2010年世博會,為上海都市型旅游業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預計2010年世博會舉辦期間將有超過7000萬人次的中外游人入園。上海市政府無論是積極籌辦2010年上海世博會,還是投巨資建設浦東國際機場二期工程等眾多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所有這些,都為上海都市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帶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4.上海都市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歷程
自1978年底以來,有三件大事對上海都市旅游業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即1984年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上海就在其列)、1990年宣布浦東開發和2002年申辦世博會成功。根據上海市1986-2004年上海入境旅游人數和外匯收入統計數據顯示,游客接待數量的增長曲線恰好與這三次重大事件發生的周期相吻合。
據此,張媛在《上海旅游資源開發研究》中將上海都市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改革開放-1989年,開發重點是古文化遺址,為以后的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奠定了基礎;第二階段,1990-2001年,開發特點是旅游資源的開發進入了一個快車道時期,注意旅游資源開發與城市建設規劃的統一性問題,都市旅游業出現了一個高增長的態勢;第三階段,2002年至今。在這里,筆者主張把第一階段界定為:1984-1989年,是對前面兩個階段的總結、揚棄和深化,注重資源的整合利用和系統配置。
二、上海都市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對上海都市型旅游業發展的正效應分析
1.上海都市型旅游業的綜合環境得到進一步優化
如對發展和優化都市旅游的公共交通系統方面,近幾年來,在不斷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統的基礎上,連續開設10余條旅游專線,基本上滿足了不同層次游客在上海市進行觀光游覽活動的需要。如對城市市民休閑、娛樂和游憩活動空間的優化配置方面,上?,F有博物館、美術館、歌劇院、電影院等各類文化娛樂場所15000余家,基本上形成了相對完備的城市休閑、娛樂和游憩活動體系。如對都市旅游生態系統優化方面,從“九五”計劃到今天,上海共投入資金近千億的資金新增綠地面積數千公頃,已經建成沿虹橋路、新華路和淮海路一線的綠色景觀道路,浦東陸家嘴中心綠地、世紀公園等一大批都市旅游綠色生態景觀。
2.上海都市旅游資源的結構配置愈趨合理
旅游資源的配置是指旅游地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和市場發展需要,通過各種合理有效的途徑和方法,使有限的旅游資源在用時、用地與用途上實現一種合理搭配,其最終目標是要實現旅游資源的效益最大化。上海市的旅游資源開發定位從20世紀90年代初的以觀光為主到如今的多元化綜合性功能指向,不僅體現了上海市都市型旅游業的發展與進步,也是上海經濟發展與旅游事業發展日漸成熟的證明。
3.推動了都市文化旅游產品經營方式向集約化方向發展
上海都市文化旅游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不僅提高了都市文化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也加快了都市文化旅游產品的升級換代,優化了都市文化旅游產品的結構,使得上海的都市文化旅游產品始終能夠滿足國內外旅游者的需要,甚至創造需求,引導需求。同時注重對都市旅游形象的推廣和宣傳,實施旅游品牌經營戰略,從而大大提升了上海都市文化旅游的整體形象,有力地推動了上海都市文化旅游產品經營方式向集約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