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對職業技術教育的認識

對職業技術教育的認識精品(七篇)

時間:2023-11-03 10:19: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對職業技術教育的認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對職業技術教育的認識

篇(1)

關鍵詞 技術異化;職業技術教育;定位

中圖分類號 G7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3)04-0016-04

日新月異的知識經濟時代將科技進步、經濟發展和教育繁榮緊密地結合起來,從而對教育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作為和社會經濟發展及科技進步聯系最緊密的一種教育形式,職業技術教育以培養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為其基本職能。然而,在技術理性主宰整個社會、技術異化充斥著人們視野的今天,到底什么是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職業技術教育又承擔著怎樣的社會責任和使命?只有闡釋和厘清這些基本問題,職業技術教育才能找準自己的定位,謀求進一步的發展。

一、技術異化給職業技術教育帶來新挑戰

(一)技術異化的內涵

從遠古時期到今天,技術一直伴隨著人類的成長。隨著技術在與人相關的眾多領域中蔓延和滲透,技術已經成為人類本質的展現方式,技術化生存也已經成為現代人的存在方式。然而在層出不窮的技術發明賦予人類改造自然的強大物質力量和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同時,技術理性壟斷、技術異化的陰影也將人類拖入技術的壁壘中難以自拔。所謂技術異化就是用來表征技術發明的目的和技術應用的社會結果之間相背離的一種現象。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技術異化具有多種表現:從自然層面看,技術異化表現為對自然生態的戕害[1]。從社會層面看,技術異化主要表現為技術專制、技術殖民和技術失業等所引發的人類現實生存的對抗。從人本層面看,技術異化主要表現為人類主體性、個性和生活意義的喪失。在技術社會中,技術的理性化、機械化、標準化、程序化特征不斷得到強化,其結果就是人的思維正逐漸被技術程序所取代,人的能力正遭到技術的拋棄。技術化生存方式還導致了人類生活意義的喪失和精神家園的空虛。對功利性的過分追求,使人類只注重物質利益,沒有遠大理想,精神生活貧乏。

(二)技術異化對職業技術教育的挑戰

第一,技術異化對職業技術教育存在合理性的反詰。職業技術教育的核心內容是技術教育,力圖通過培養高級技術人才推動科技進步,促進社會發展。于是科技發展和職業技術教育的親密關系在這里表露無遺:一方面,科學技術對社會的影響和作用是通過教育來實現的,其中作為培養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的搖籃和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載體的職業技術教育承擔著重要角色,其為科學技術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現實支撐;另一方面,科技的發展會對職業技術教育不斷提出新要求,使職業技術教育必須在不斷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向前發展。技術異化很顯然就是在以科技作為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和新狀況。這一問題的出現了傳統的“技術至上論”,從而使技術成為批判、反思甚至否定的對象。技術異化也由此成為對職業技術教育存在價值和意義的最大挑戰。如何看待技術異化現象,如何應對技術異化問題,成為職業技術教育必須面對的現實考驗,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將直接關系著職業技術教育存在的根基和價值。

第二,技術異化對職業技術教育培養目標的拷問。就其根本而言,技術異化不是由技術本身而是由技術的不當運用引發的。所以技術異化所表征的是人的異化,尤其是科技人員的異化。職業技術教育恰恰是以培養高級技術人才為目標的。那么技術異化的頻發就是在向職業技術教育的目標發出預警:到底何為高級技術人才?懂技術是否就是高級技術人才的全部?傳授給學生謀生的技術技能到底是職業技術教育的最終目標亦或僅僅是教育的起點?關于這一系列問題的拷問直接關系著職業技術教育的目標定位,更關乎其未來發展的基本方向。

第三,技術異化在職業技術教育過程中的凸顯。技術異化在充斥整個社會的同時,也悄然進入職業技術教育領域,使整個教育過程被技術理性所主宰。于是在目前的職業技術教育過程中,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異化現象:職業技術院校的生存權被用人單位的技術需求所掌控。為更好地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整個職業技術教育過程變成了商品生產和輸出的過程,學生則成為物化的商品對象。學校完全按照用人單位的技術要求來打造學生,其結果就是職業技術教育過程直接變成了社會技術系統控制學生的中介,技術的標準化、理性化、機械化、程序化特征通過教育活動直接移植到學生身上,從而使學生的身心自由被嚴格局限在技術的需求之內。在技術理性的統治下,職業技術教育活動正在失去其自主性,學生正在失去個性和創造性,日益成為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眼中的“單向度的人”。如何應對和解決職業技術教育過程中的技術異化現象,已經成為直接關系到職業技術教育能否健康發展的現實難題。這一問題的解決將引發職業技術教育內容、方法和手段的一系列變化和變革。

二、職業技術教育應對技術異化的定位反思

在如何消解技術異化的問題上,羅素提出了合理化建議,他指出要想擺脫由于科學技術的應用而導致的困境,就不能單純地依靠技術的進步,而要靠時代所要求的那些智慧的發展[2]。基于這一點,職業技術教育必須對其所承擔的社會使命、培養目標和教育過程進行重新定位,改變傳統的人才培養觀和培養模式,以期對技術異化的消解貢獻一己之力。

(一)職業技術教育的價值定位

價值定位是對職業技術教育存在意義的追問。在技術異化現象不斷消解和否定技術社會價值的現實面前,職業技術教育應該認真反思自身存在的意義和自我價值的體現。面對科技發展的困境,職業技術教育需要愈發理性地認識和評價科技的社會價值,以此作為自身價值定位的依據。第一,職業技術教育應為推動科技進步服務。科技自誕生以來就一直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雖然技術異化現象的頻發使人們開始不斷反思、質疑科技的價值,甚至提出種種代替科技的新的社會動力,但事實是直到今天這種嘗試也沒有真正獲得成功。所以技術異化并不能否定技術存在的價值,也不能否定職業技術教育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職業技術教育應該始終堅持為科技發展進步服務的理念,培養越來越多的高級技術人才。第二,職業技術教育不僅要為科技進步服務,更要服務社會、造福人類。這一價值定位中包含著對技術異化現象的憂思,更包含著對技術社會人類發展命運的關注。技術異化現象提醒我們:技術僅僅是人類改造自然的工具,不是解決社會問題的萬能鑰匙。基于對技術價值的考量,職業技術教育的價值就不應該僅僅定位于培養高級技術人才,迎合科技進步的需要。在當今時代,應該認識到技術的進步不僅僅強調技術人才數量的增加、技術發明效率的提高和技術成果的增長,還應當包含對技術社會效果的綜合考量,即技術社會價值的發揮。所以職業技術教育應致力于培養有社會責任感、有使命意識、懂得向善、具備反思和批判能力的技術人才來消解技術異化,維護技術發展的合理性,以此來保證科技為人類造福。

(二)職業技術教育的目標定位

目標定位是對職業技術教育發展方向的思考。面對社會、科技發展的諸多新變化和新形勢,相比于傳統的技術人才觀,職業技術教育必須對當今社會背景下高級技術人才的內涵進行重新解讀和定位,才能真正發揮培養優秀技術人才的職能。傳統的職業技術教育一直以科學精神的培養為目標,致力于把學生培養成具有較好專業知識、較強職業技能的服務于生產建設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這種培養目標使學生只注重于專業知識和技術應用能力的學習與培養,忽略了技術客觀性之外的人的需要和情感,漠視理想與責任,更不關心自身的價值與社會的命運。事實上,職業技術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追求真理,更要追求終極價值,幫助學生尋找精神家園。教育是人文精神積淀和傳承的主要方式。在職業技術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養更為重要。從一定意義上說,規避和消解技術異化首先就需要從改造技術工作者出發,職業技術教育無疑承擔著這一重任。努力培養不僅具有較強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更具有健全職業個性和人格、明確價值理想和人文情懷,身肩服務社會、造福人類的社會責任的技術人才,這是高科技時代對職業技術教育培養目標的新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說,傳授給學生一定的職業技能僅僅是職業技術教育的開始。

(三)職業技術教育的過程定位

過程定位是對職業技術教育過程的考核。為消解技術異化現象,職業技術教育有必要對整個教育過程和教育環節加以重新設計和定位,其定位的主旨和標準只有一個,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傳統職業技術教育過程之所以被技術理性主宰,出現技術異化現象的根源就在于錯誤地把教育過程定位于“把學生培養為適合某種職業的技術從業者”,于是學生從進入學校、進入不同專業開始,就被固定在某種職業技能培養上。在學生被職業技術教育過程不斷功能化的過程中,學生作為人的個性、主體性需求被抹煞或忽略,逐漸成為一個技術化的工具人,而非一個懂得生活、全面發展的職業人。由此可見,在傳統的教育過程中,技術再次成為我們追求的目標,成為職業技術教育的全部,也成為人自身發展的障礙。事實上愛因斯坦曾這樣描述學校的教育任務:“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像一只受過訓練的狗,而不是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而要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這取決于自由而全面的教育。”[3] 縱然職業技術教育以技術教育為核心內容,但技術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并不能因此成為職業技術教育的全部。職業技術教育必須擺脫傳統的生產式教育,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貫徹到整個教育過程的始終,凸顯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個性自由,通過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展使學生懂得技術是為滿足人的主體性需求服務的,從而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理性地對待技術發展。

三、職業技術教育應對技術異化的建議

職業技術教育應從技術批判的視角入手,以教育技術為核心,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宗旨,在現有教育模式中,增加和貫穿以下三方面內容。

(一)樹立科學的技術觀,提升學生的技術批判能力

在高新技術主宰人類社會發展變遷脈搏的今天,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從未像今天這樣強烈,簡單高揚唯技術論或消極否定技術價值都無益于技術異化問題的解決。職業技術教育應該幫助學生樹立一種辯證的、合理的技術價值觀,在充分肯定技術社會價值的基礎上,理性地認識和評價技術發明、運用過程中伴隨著的社會責任問題,并將其轉化為自己的教育理念,通過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傳遞給學生,以引導學生的價值取向和能動性,增強學生的技術批判能力和社會責任感。職業技術教育應使學生認識到,只有在合理的技術價值觀指導下,技術才能真正發揮其正向功能,才能真正為改善人類的生存條件服務,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技術人才只有在技術發明和應用過程中擔負起應盡的社會責任,有節制地發展、利用技術,綜合考量技術應用所引發的社會效果,才能減少和避免技術異化現象,實現技術為人類造福的價值旨趣。

(二)加強道德教育,培養學生的科技倫理意識

為消解技術異化現象,掌控技術開發和利用的合適尺度,科技倫理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不容忽視。科技倫理是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一個重要領域。科技倫理觀主張以“關注人的生存、人的現實需要,維護人的權利和尊嚴,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科技發展的合法性根據,在保護和促進科技健康發展的同時使科技更好地為人類造福,而不是危害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在科技的發展過程中,倫理能為科技發展提供價值導向,科技則會因為道德的評價和約束而減少盲目性。通過建立和完善科技倫理能夠更好地對科技研究和利用加以向善的引導,使其符合人類的利益需求,科技倫理問題也由此成為21世紀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重視科技倫理的必要性對職業技術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應將科技倫理意識納入職業教育培養目標體系中。在職業技術教育培養方案中,增加科技倫理相關課程的設置,以實現培養有倫理道德意識的技術人才的目標。

篇(2)

關鍵詞:職業技術教育 重要性 發展前景

中國的教育體制備受詬病,隨著高等學歷畢業人數的增長卻沒有出現人才的飽和,許多需要技術人才的部門出現了極為罕見的用人荒,于是曾經不止一次地出現了看似極為矛盾的現象:一方面,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許多單位找不到合適的人才。貌似矛盾的人才現象凸顯了我國職業技術教育的尷尬處境,或者說表露了我國職業技術教育的缺陷和不足。職業技術教育的尷尬在社會的多個層面上表現出來,各有各的特點,本文擬把職業技術教育放在農村背景下加以觀察和研究。

一、職業技術教育對于農村發展的重要性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經這樣描述職業技術教育:它是可以有效消除貧困的、有利于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能幫助社會人終身學習并進入某一就業領域或者某種職業的以培養工作能力為主的培訓手段。我國地域廣闊,農村人口眾多,如何轉移農村社會勞動力,幫助他們實現小康,是一件必要而緊迫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必須重視職業技術教育。

長期以來,在中國工業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雖然都充當著重要的建設者角色,但所從事的卻是技術含量低、條件艱苦而收入低微的工作。這是因為這些勞動者不具備較高文化水平,缺少系統的職業技術教育。要想改變這一現狀,使農村經濟更好的發展,就必須加強農村職業技術教育,讓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者進入職校進行學習,以具備更高的素養。

現階段,農村經濟逐年增長,許多農民企業辦得有聲有色,甚至逐漸出現了家族化、集團化的規模化趨勢。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為了提高競爭力,對于各種職業技術人才的需要越來越多,從而加重了人才的缺口。由此可見,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性,我們要加強職業技術教育,為社會、企業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

二、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現狀

據相關部門統計,在我國現有的農村勞動力中,“接受過初級職業技術教育或培訓的有3.4%,接受過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僅有0.13%,接受過短期培訓的有20%,而沒有接受過任何技術教育和培訓的則高達76.47%”。這里是從數據統計上得到的結果,如果詳加分析,還必須認識到這個數字是培訓機構紙面上的功績,落實到實處則會大打折扣,再考慮到取得的實際效果,真正接受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并取得較好成績的人員顯然非常少。究其原因,這和農村勞動力文化水平普遍低下是有因果關系的。相關數據顯示,我國農村勞動力中初中文化程度的不到五成,高中以及中專文化程度的才剛剛11.7%。文化水平影響了農村勞動力對于職業培訓的看法,他們認為沒有必要培訓、學習。

更關鍵的問題在于,在農村的教育背景中,許多人對于職業教育沒有正確和積極的認識。農民不僅自己沒有主動接受職業技術教育的習慣,也不支持甚至是反對自己的孩子讀職業技術學校。在他們的觀念里總以上普通學校為正途,視職業技術學校為末路,導致農村職業技術教育跟不上社會的發展需求。

三、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前景

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變化、社會的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成為了不可或缺的國民素質培訓方式。在即將展開的高考改革中,把職業技術教育和普通的學術型教育做了明確的分離,這有助于人們用客觀的、積極的眼光去看待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目前,農村職業技術教育還存在一些偏頗,比如在課程設計上存在某些缺陷,有些職業技術學校往往急功近利,對于能夠短期發生效力的課程就開設的多,而不能很快見到效力的課程就開設的少,且課程設計變得浮躁而功利,課程內容距離農村的需求遠。此外,教學方式上太過注重理論知識的宣講,對能力培養欠缺,教學實踐也越來越少。這些都不利于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

以后的職業技術教育應立足當地經濟,以農村企業為目標、訂單式培養為重點,不僅要注重對農民進行農村科技技術培訓,還要俯下身來問農民所需,抓住農民的需要,真正把他們需要的技術送到他們的手中。尤其是對于青少年的職業技術培訓,更要要眼光放得開、放得遠。一方面,向外輸送勞動力,使他們掌握熱門專業需要掌握的技能和知識;另一方面,還要使他們做好服務地方經濟的準備,和當地企業結成聯盟,把職業技術教育辦成沒有圍墻的大學。此外,農村的職業技術教育還要為農民和學生的長期發展做出規劃,為他們構建更廣闊的平臺。

未來的職業教育應為國家的經濟建設承擔主要的培養功能,走精專的道路,使更多的人得到具有針對性的職業技能的培訓,以最終改變我國大學生高分低能的尷尬現象。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職業技術教育學學科建設內涵內容內功

職業技術教育學是教育科學體系中的新興學科。隨著當今國家和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廣泛關注,職業技術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已經逐漸為人們所接受,在解釋職業教育現象、影響職業教育的實踐中發揮著積極作用。職業技術教育學學科如何進一步發展、成熟,成為職業教育學研究者們思考與探索的一個重要課題,關于職業技術教育學學科建設的成果也相繼出現。但目前關于職業技術教育學學科建設的眾多研究成果,多停留在理論層面的論述,針對職業技術教育學學科建設的實踐研究卻是鳳毛麟角。本文從學科的本質和構成要素人手,結合天津市重點學科“職業技術教育學”多年來學科建設的經驗,以期為本學科尋找一條科學發展之路。

一、職業技術教育學學科建設之內涵

何謂學科?對于“學科”一詞,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會有不同的界定,較有代表性的定義主要從有下幾個角度:一是從學科與科學知識的關系角度將學科定義為“按照學問的性質而劃分的門類”①;二是從學科與教學的關系角度,認為“學科是教學的一種組織形態”②;三是從學科與知識以及教育的聯系角度,認為“學科(discipline)”是“A branch of knowledge,typically one studied in higher education”(知識,特別是高等教育中學習的知識的一個分支)③;四是從學科的根本特征角度理解,“學科是主體為了教育或發展需要,通過自身認知結構與客體結構(包括原結構和次級結構)的互動而形成的一種具有一定知識范疇的邏輯體系”④;五是從學科形成的條件來理解,認為“學科應具備其理論體系和專門方法的形成;有關科學家群體的出現;有關研究機構和教學單位以及學術團隊的建立并開展有效的活動;有關專著和出版物的問世等條件”。在上述認識的基礎上,我們認為,職業教育學科是指在獨特領域、項目和平臺上對研究對象、研究范式、研究體系和研究學派的構建。實踐上主要指學科分類、科研項目和學術平臺的整合;理論上主要指其學科性質、研究對象、研究范式、理論體系和研究學派的集合。⑤

何謂學科建設?學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學者從社會需求角度出發,認為學科建設主要指“學科主體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學科發展的規律,結合自身實際,采取各種措施和手段促進學科發展和學科水平提高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⑥;也有的學者從學科本身理解,認為學科建設“就是按照一定的學科方向,對學術隊伍和學科發展條件進行規劃與建設,從而形成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綜合實力。”⑦通過對學科與教育要素的關系分析及對職業技術教育學學科的認識,我們認為,實踐層面上職業技術教育學學科建設是指對職業技術教育學學科發展進行科學規劃,培養“雙師型”的創新團隊,培植“雙贏性”的研究機制,培育“雙元制”的創新平臺,旨在促進培養社會經濟和產業發展所急需的高素質、高技能的“雙高”應用人才的進程。

篇(4)

論文關鍵詞:經濟發展;不確定性;職業技術教育;改革對策

中國歷經30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社會發展有了長足進步,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巨大成就,2010年中國經濟規模已經躍居世界第二,成為引領世界經濟走出困境繼續前行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然而,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中國依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的基本國情依然沒有改變,經濟成長方式粗放,增長質量不高,結構不合理,整體競爭力不強,史上最窮的“世界老二”讓人倍感尷尬。面對內外交織的各種矛盾,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毋庸置疑,職業技術教育對于解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遭遇的棘手問題扮演著關鍵角色。經濟全球化不斷加劇,中國即使已經取得了勞動力成本的競爭優勢,也必須在勞動力職業技能方面確立比較優勢,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健康發展。為此,深化職業技術教育改革需要契合國民較高的期望值與較為完善的社會支撐體系,實現職業技術教育“計劃指令式”辦學模式的輕盈轉型,增強職業技術教育的“巧實力”,完成國家設置的特定教育目標,承擔社會賦予的責任,全力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不遺余力地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全面提高勞動力的職業技能,應對發展經濟、擴大就業、最終實現社會和諧的重大挑戰。

一、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給職業技術教育帶來挑戰

不確定性(uncertainty)是指事物發展處于變化無常、捉摸不定和不可預知的狀態,不能夠確認運動軌跡,不能準確知道某個事件或某種決策的結果,難以用一定之規去捕捉和約束,造成人們認識上困惑不已,實踐中不知所措。

本質上,不確定性源自社會系統本身固有的層次性、開放性、動態性、相干性、臨界性、自組織性和自強化性。只要事件或決策的可能結果不止一種,就會產生不確定性。根據不確定性的特點,一般可把不確定性分為四類:

客觀不確定性。是指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而客觀存在的不確定性。在自然界、在生產生活中、在經濟管理領域里,客觀不確定性大量存在,十分普遍。從表面上看,客觀不確定性似乎是或然的、隨機的、雜亂無章的、不得而知的,但實踐表明,如果同類的隨機現象大量重復出現,它的總體就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

主觀不確定性。是指對于同一個客體,不同的主體或同一主體在不同的時刻會得出不盡相同的判斷,有時甚至迥然有別,其差異事先難以預見。主觀不確定性的根源在于人的有限理性和認知模式的差異性。除了每個人遺傳基因先天的、固有的差別外,人的成長經歷、教育背景、價值取向、文化特質、性格氣質、生活習俗、決策偏好乃至對事物做判斷時的心情和天氣,都是產生主觀不確定性的誘因。

過程不確定性。是指在執行、推進的過程中發生的不確定性。即便客觀環境和任務是確定的、既定的、可預見和可控的,主體的指令和決策也是清晰的、正確而堅定的,但由于普遍存在的隨機干擾、偶然事件、突發、信息時滯或不可抗力,聯結主體與客體、愿望與結果的過程,仍然充滿不確定性。

博弈不確定性。是指在對局、博弈和互動中所產生的不確定性。它表明人們在思考問題時不能一廂情愿,自說自話,只考慮自身,還要充分考慮到競爭對手或利益相關者的動態,要對競爭對手可能的反應提前加以反應。

從一定意義上講,客觀不確定性、主觀不確定性和過程不確定性等前三種不確定性與博弈不確定性無法等量齊觀,因為這些不確定性差不多都是一次性的、單向的、靜態的、單層次的、自身的、可控的、小概率的、信息充足的、部分可相互抵消的、有統計規律的,化解不確定性的時間也是相對從容的。然而,博弈不確定性涉及的卻是多次、雙向(甚至網狀)、動態、多層次、多方、多因素、不可控、非小概率、信息不足,非但不能相互抵消,反而互為因果且不斷強化,無統計規律可尋,無先前經驗可借鑒,化解起來常有時間壓力。

不確定性是當今時代的基本特征。無論是自然災害的頻繁爆發還是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無論是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幻莫測還是社會矛盾沖突的不斷加劇,都意味著穩定性、精確性、可預測性已日益被變革性、模糊性和不可預測性所代替。

當今世界,經濟發展最為突出的特征就是急促的“不確定性”,在人們還沒有來得及充分享受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巨大利益的時候,又不得不體驗經濟成長帶來的煩惱,一切都似乎來無影去無蹤,讓無限期待的愿景充滿了懸念。

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一再表明職業技術教育和經濟發展的關鍵驅動力之間存在著動態的交互作用關系。尤其在當前,勞動力、商品生產和服務以及社會生活的較高成本伴隨著不斷增加的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科技創新步伐加快,強化了勞動力市場變化的不可預見性。為此,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贏得主動把握先機,勞動力就要擁有較高的職業技能,個體需要具備更加寬泛的職業勝任能力。應該說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帶給職業技術教育空前的挑戰。

(一)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增加了勞動力就業和勞動力市場治理的風險

勞動力就業群體在經濟發展中存在著似乎要失業、職業資格失去其價值并被廢棄、遭遇勞動力市場排斥以及就業渠道萎縮等一定程度的風險。這些風險也為經濟發展帶來了變革的機會,就業人員需要經常在職業技術教育和職業技能開發的不確定性之間做出取舍,由于個體并不能夠保證所做出的選擇在勞動力市場里具有其特定的價值,因此,做出良好選擇通常是困難的而且極具風險性。

(二)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造成了勞動力市場選擇行為的短期性

未來關鍵經濟領域的發展具有不可預見性,人們難以做出自信的預測,造成個體、企業和組織行為選擇時限的短期性。經濟發展不斷增加的不確定性導致人們行為策劃的時限縮短,時間越長,風險越大,職業技能開發的公共政策以及個體和公共機構的決策必須基于有限知識盡可能在短期內做出,個體只能基于自身所具有的職業資格在短期內開發職業技能,為此,必須調整就業和職業技術教育之間的銜接,縮短持續時間,以便降低風險。

(三)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導致了勞動力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

首先,需求波動導致更大程度的就業不安全感,職業技能和職業資格更加難以描述和預測;其次,伴隨著傳統集體性工作組織的日漸式微,企業員工個體主動創業的重要性凸顯出來,新工作方式的采納必然產生新的工作組織形態,在這樣的工作組織中開展職業技能開發必然影響個體行為和集體行為之間的磨合,使個體在就業時產生所需職業勝任能力的不確定性;第三,新近投放到勞動力市場的就業人員增加了高齡和邊緣化在職員工的不安全感,前者只具有最起碼的職業資格并依據勞動力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來確認個體需要接受的職業技術教育,維系自身工作崗位的安全性,而后者雖然享有絕大多數企業的長期就業保障,但兩者的互動增加了勞動力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

(四)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增強了職業技能開發的復雜性和工作崗位輪廓界定的模糊性

隨著工作組織的轉型,涌現出許多與傳統的工作崗位輪廓迥異、輪廓特征難以描述的新型工作崗位,產生了并不完全適合用傳統方式來界定的職業資格,傳統工作崗位的特征和分類越發難以反映職業活動的現實狀況,而且不確定性勞動合同對招工、就業指導以及職業技術教育的作用產生重要影響,導致個體和企業難以預測未來就業和職業技能開發的雛形,職業技術教育機構、政策制訂者以及利益攸關者難以認清職業技術教育和就業之間的有效銜接。

(五)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導致職業技術教育與就業之間的關系難以確定

不斷變化的就業類型、不斷擴大的勞動力市場讓職業技術教育體系中職業技術教育與就業之間業已存在的一致性規范支撐關系遭受到新的基于職業勝任能力獲取途徑的挑戰,要維系職業技術教育體系中職業技能與就業水平之間的一致性異常艱難,即使職業技術教育和就業之間已經形成了較為緊密的正式紐帶,但其開端職業技術教育(IVET)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也難以適應勞動力市場的不確定性變化,需要重新分析工作崗位和職業技術教育之間的需求關系,解構傳統職業技能,用專門的“活動”元素來建構職業勝任能力,開發企業管理實踐的新型工具,更加關注職業行為所需要的橫向認知能力。

(六)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導致接受職業技術教育的路徑更加復雜,需要重新調整開端職業技術教育和繼續職業技術教育模式

當前,傳統職業技術教育的獲取路徑遭受質疑,而向職業勝任能力導向路徑轉換的新型職業技術教育又充斥了不確定性:首先,人們尚不能夠清晰區分開端和開端后職業技術教育與繼續職業技術教育之間的關系并使它們相互切換、重新調整對職業技術教育的投資,以便個體的整個人生都從中受益;其次,人們并不知曉如何才能給予個體更大的優先發展權,基于自身先天稟賦與所預測的職業技能差距,在任意時間挑選特定的職業技術教育形式,自主開發和確認職業勝任能力,把失業風險降低到最小程度,實現職業技術教育投資和就業回報率的最大化。

(七)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加大了職業技術教育課程開發供給的難度

課程是教學內容的集中展現,基于經濟發展不確定性的職業技術教育教學內容必然也是變化不定的,以便滿足不同社會化伙伴以及各種利益攸關者對各自利益訴求的需要。由于它們對學習目標的定位、教育資源的使用方式千差萬別,導致課程研發供給更加困難,需要綜合考量各級各類學校之間的銜接、學習內容和學習質量之間的相關性、人生不同階段的學習以及正式的與非正式的學習結構之間的聯接等復雜因素,讓職業技術教育切實體現終身學習的精神本質。

二、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是深化職業技術教育改革的必要前提

當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迫使整個社會處于永恒的變化之中,造成了經濟和社會發展進程的高度不確定性,也迫使現代經濟需要市場、組織和企業擁有相當的靈活性,企業、職業經理人、企業員工、投資者和國家必須在一個更加不確定的經濟發展環境里制訂當前難以預測的經濟發展計劃,這對職業技術教育必然產生深遠的影響。同時,職業技能和職業資格的開發過程更加復雜,個體和組織對職業技術教育的投入以及就業途徑的獲得充滿了風險性,接受職業技術教育的必要性變得撲朔迷離,所有這一切都成為開發勞動力市場和開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恒定因素,成為預測未來勞動力市場職業技能需求和供給不可回避的要素。可以說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是深化職業技術教育改革的必要前提。

首先,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成為深化職業技術教育改革的基礎性驅動力量。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加劇了職場、崗位培訓以及職業資格、職業技能之間的不匹配度,迫切需要職業技術教育進一步找尋自身發展的邏輯原點,挖掘內涵,拓展外延,加強與就業的關系,增進與實際工作之間的聯系紐帶,消除職業技術教育到就業過程的轉換障礙,提高應對全球化經濟發展壓力的能力,滿足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企業組織變革以及人力資本開發等多方面的需求。

其次,大規模勞動力流動的不確定性是深化職業技術教育改革的內生性驅動力量。勞動力跨國、跨地區、跨界流動是開放型經濟成長的決定性因素。中國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里都處于“工業化、城市化、城鄉一體現代化”發展的“黃金期”,勞動力跨地區、跨城鄉大規模流動成就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更加開放的中國經濟也導致勞動力在世界范圍跨國、跨界縱橫馳騁,不斷增強的勞動力流動性客觀上要求中國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更具靈活性、兼容性和參與性,逐步建立起更加便捷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建構更加有效的結構化職業資格體系,完善各國各地區各行業職業資格體系的認證和對接機制,實現跨時空勞動力資源的有序流動。

第三,基于經濟發展不確定性的創新既是經濟發展的永續動力,也是深化職業技術教育改革的有力支撐力量。科技創新、尤其是通信技術領域的全球化擴散在給現代生產和現代服務帶來空前繁榮的同時,也造成先進制造業體系建設、現代企業組織變革以及就業前景的不確定性,“極化”了職業技術教育對數字工具等新技術運用能力培訓和再培訓的需求,需要職業技術教育建立適宜的職業資格體系,在更加寬泛的領域對職業勝任能力、職業知識更新以及職業技能做出恰如其分的詮釋。

第四,生產實踐過程的不確定性是深化職業技術教育改革的活水源頭。實踐出真知,“計劃趕不上變化”是生產實踐的常態,人們慣常的行為模式經常遭遇到職場環境不確定性的侵擾,而開展持續性的學習是員工在不確定性的職場里應對變換情境的不二法則。為此,職業技術教育需要傳授自我導向的學習方法,努力增強員工職場在職學習的能力,提供的學習內容不僅要聚焦在技術性知識的獲取上,還要擴展到新型價值、新穎行為密碼等“軟性”技能的獲得以及對過去知識經驗的重新模塊組合,增進就業,提高個體的經濟社會地位,拓展公民意識和行為模式等教育價值,掌握靈活多樣的個性化職業技能。

三、基于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深化職業技術教育改革的有效對策

世界經濟的飛速發展及其高度的不確定性、勞動力市場開發對于擁有較高職業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無處不在的技術革新步伐以及先進國家和地區人口結構的變遷,導致整個世界對職業技術教育高度關注。以美國和日本為代表的一些國家在普及中學階段教育之后已經開始拓展以職業技術教育為核心的高職教育。與此同時,許多歐洲國家已經在普及全民義務教育、中學階段教育以及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的基礎上,加快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滿足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實踐表明:凡在職業技術教育培訓上投資巨大的國家和地區,它們在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獲得的利益也最大,那些生產了最多知識和信息的經濟體也是最有效率的現代經濟體。為此,中國必須奮起直追,基于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深化職業技術教育改革。

(一)強化職業勝任能力的培養

隨著不確定性經濟環境的加劇,職業技術教育需要深刻認識勞動力市場變化的復雜性,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職業勝任能力的培養和強化上。職業勝任能力是實施職業技術教育和獲取職業資格之間的橋梁,是建立勞動力市場關系的基礎,是特定職業領域正式學習的結果,滿足特定工作崗位的需要。職業勝任能力的價值體現在特定的工作崗位上,體現在特殊的工作環境中,它是職業技能和職業資格的“內核”,是職業技術教育的“靈魂”。深化職業技術教育改革必須從過去主要關注工作崗位職業技能的獲取轉到今后職業勝任能力的培養上來,把個體職業勝任能力的強化置于職業技術教育的中心地位。

(二)加快落實終身學習戰略

在知識經濟社會里,人們需要建立終身學習的適宜模式,提升職業技能,應對勞動力市場職業技能長期需求的不可預見性。終身學習倡導在人生的任何階段都要堅持學習,強調繼續職業技術教育的補償作用,通過繼續職業技術教育等路徑獲取必要的職業技能。為此,職業技術教育要不斷增強主要由供給與需求策略之間的不匹配所產生的吸引力,增加職業技術教育供給的有效性。

(三)不斷增長個體才干

在不確定的經濟發展環境里,個人具有自身建構職業開發路徑的“才干”、構建有效的學習策略、建立勞動力市場風險治理的個性化策略異常重要。為此,個體首先要選擇具有較高安全系數的勞動力市場,接受適宜的職業技術教育,降低勞動力市場的不確定性風險,確保安全、穩定的就業;其次,個體要延伸接受職業技術教育的時間,積極參加繼續職業技術教育,提升擁有更高學歷和就業資質等職業資格的保障水平,確保個體擁有較為寬泛的職業技能和職業勝任能力,實現就業資本的最大化,防范和控制風險;第三,個體要變換職業培訓類型,改變行為模式,選擇短期職業技術教育培訓,實現靈活就業和自我就業,規避勞動力市場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風險。

(四)在不確定性環境中實現“教”與“學”之間技術創新

在職業技術教育中全力開發先進的教育技術,重視開發職業勝任能力數字化的學習工具和文件,加速遠程學習平臺的建設,開發網絡在線工具,分享職業技術教育培訓課程,靈活選擇學習路徑,優化學習進程,勾畫網絡時代的個性化教育計劃,增強網絡學習的實踐技能,實現個性化路徑學習,滿足終身成長和人格塑造的個體需求,顯著提高“教”與“學”的質量。

(五)設立職業技術教育的教學獎勵基金,提升經濟發展不確定性職業技術教育的教學水平

設立教學獎勵基金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職業技術教育教與學的中心地位,促進教師更好地駕馭職業技術教育的教學過程,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教學獎勵基金應該主要面向教育教學工作業績卓越的專家型教師,鼓勵他們深入研究教學藝術和規律,組織召開各種學術會議,出版學術性期刊,提供教師職業技能開發的特殊培訓課程,交流教學經驗,改進教學方式,增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篇(5)

[關鍵詞]職業教育 互動發展 經驗 啟示

[作者簡介]熊翔(1966- ),女,湖南湘潭人,湖南科技職業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高教管理。(湖南 長沙 410004)

[課題項目]本文系湖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高職院校對接產業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0ZK3093)

[中圖分類號]G7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24-0021-03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應用型、高技術性人才培養的主要承擔者,在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產業結構轉型的不同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走出了一條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互相促進、不斷完善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對我國高職教育如何適應當前經濟增速放緩、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深化的大環境,調整其發展策略具有一定的啟示。

一、經濟發達國家職業教育順應經濟社會互動發展的概況

1.第一次工業革命在使得學徒制走向衰落的同時,也催生了一種全新的、取代學徒制的學校職業技術教育形式的發展。工業革命前,以農業為主的家庭手工業和逐步發展的城市手工業在英、美、法等國盛行。這些手工業作坊以師傅、工匠和學徒為基本構成形式,接受行會的控制和管理,工匠負責生產,師傅負責學徒培訓。學徒跟隨師傅在作坊中邊學邊干。在英、美、德等國家,近代學徒制由行會或直接由國家管理,被認為是職業技術教育的緣起。發端于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導致手工制作機械化,以及由之而來的生產方式的改變。隨著機器的大規模使用,手工制作由于生產效率低而受到排擠,手工作坊不得不轉向工廠化生產。生產過程被分化,工人被安排在分割后的工序崗位,只需要短時間培訓就能較熟練地掌握某道工序的規定動作,學徒制開始喪失依托的基礎,并走向衰退。

伴隨著機器大工業的到來,英、美、法、德等國先后意識到職業技術教育在促進國家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多種形式舉辦學校職業技術教育,同時紛紛開始建立培養高層次技能人才的教育機構。如18世紀末,法國各地創建了一批商業學院和礦業學院等。這些專門學院由政府各部門管理,主要以某一特定學科領域為主或按照某一職業開設相關課程,內容多為近代新興實用性科學和技術。專門學院的建立是對高等教育的一次重大變革,它們被統稱為“大學校”,為法國工業化培養了大批實用型、專家型人才,直接推動了法國工業化的進程。19世紀初,德國建設了一批多科技術學院,開設包括工程、農業、建筑等課程,直接服務于工業發展需要,同時為國家政府部門輸送人才。日本的工業革命起步最晚。19世紀中葉以后,日本開始進行明治維新,一邊學習、移植先進國家的文化、技術和近代產業,招聘外籍技術員;一邊在工礦業界及其他業界設立礦業學校、教育機構,培養技術人才。職業技術教育與產業的移植緊密相連,通常一個產業興起,就有為其服務的職業技術教育學校隨之開辦。職業技術教育在工業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明治維新以后,日本的國力迅速增強。

2.第二次工業革命在促進技術進步和新興產業發展的同時,也引發了職業技術教育的變革發展。第二次工業革命進一步密切了技術與科學的關系,科學技術被廣泛應用于生產領域,涌現了電力、化學等嶄新的工業。隨著大工業文明的建立,產業化隊伍迅速擴大,歐美各國都采取相應的措施推行義務教育、發展中等教育,將原始的學徒制轉為正規的學校職業技術教育,納入整個教育體系,形成“雙軌制”。同時,各國興起“新教育運動”“進步教育運動”,紛紛開辦了培養新式人才的“新學校”,重視手工操作,采用實際工作的方法訓練學生,推動教育面向社會生產實際,促進了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

如德國早在19世紀前半期形成的“雙軌制”進一步得到鞏固,到20世紀后逐步制度化。1919年德國頒布《魏瑪憲法》,把職業技術教育納入了義務教育的框架之內。同時,由于大企業的快速發展,企業內部開始實施有計劃地傳授職業知識和技能的職業培訓。1900年,許多大城市將學徒期青少年的學校補習教育定位義務教育寫入法律,并決定讓企業參與職業培訓,承擔培訓的主要責任,使獨立于生產的實訓工場及跨企業培訓場所得到迅速發展,同時以職業學校教育補充企業實訓。這樣,一個以工作崗位、實訓工場及跨企業培訓場所為依托的企業實訓培訓體系逐漸完善,企業和學校實施職業技術教育,二者互相合作、互相補充,形成了職業教育的“雙元制”,并發展成為德國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形式。

在1904~1914年的十年間,日本的工業生產增加了1.5倍,職業技術人才缺乏與日益發展的產業革命之間產生了尖銳矛盾。日本先后頒布《實業補習學校規程》《實業教育費國庫補助法》等法律,推動職業學校的迅速普及和發展,并于1899年頒布《實業學校令》,使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趨于體系化、制度化,從而建立起適合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中等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培養產業界需要的中等技術和管理人才。1903年日本政府頒布《專門學校令》,促進了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機構的迅速發展,以順應產業界加速發展和技術更新對更高層次技術人才的需求。從19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中期,日本各級各類職業技術教育獲得重大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為各產業部門造就了大批專門技術人才,加快了資本主義工業化進程。

3.20世紀60年代以后世界范圍的科技革命促使各國加強職業技術教育發展來振興經濟和社會。“二戰”成為各國展示技術實力的一個大舞臺。各種新式武器的使用迫使各國政府不得不重新審視技術與職業技術教育。同時,戰后的恢復與重建,物資匱乏帶來的市場需求旺盛,大批退伍軍人離開戰場進入勞務市場,這些都使得職業技術教育成為首選的措施和途徑。因此,各國都把發展各級各類職業技術教育作為加速戰后重建、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措施。“二戰”后期軍事科學技術轉向應用于民用工業,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技術的發展導致產業結構以及就業結構的變化。美、日、法等國先后經歷了三次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及各產業就業人口比例的變化。職業結構的變化直接影響到職業教育的規模和結構。戰后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使人們對教育與國家命運、科技和工業的關系有了清晰的認識。各國為了迎接技術革命,努力推進教育的現代化,把職業技術教育作為發展國家經濟的一種重要措施。

“二戰”期間,美國的軍事技術得以空前發展,同時推進了相關工業如電子、航空等的發展。軍人職業技術教育成為“二戰”后美國職業技術教育的一大亮點。社區學院紛紛參與其中,開設短期訓練課程,為戰時軍隊培養大批技術人員。戰后,大量退伍軍人進入社區學院參加職業課程學習。因此,戰后社區學院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成為美國高等教育結構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為了滿足戰后重建的需要,日本改革高中教育,設置普通和職業高中,加大對職業高中教育的財政支持力度,有力地促進了職業高中教育的發展,基本適應了日本各個時期經濟發展對人力的需求。日本還通過頒布法律,規范學徒、年輕工人的職業訓練,引入終身訓練體制的理念,設置了養成訓練、提高訓練、能力再開發等,使企業的培訓制度逐步走向成熟。完善的企業內職業技術教育體系使得日本能夠保持極高的工作效率,贏得競爭。1952年,日本打破高等學校的單一結構,開始增設理工科大學和高等專科學校。在整個20世紀60年代,理工科院校、高等專科學校培養了許多高、中級技術人員,為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作出了貢獻。20世紀70年代以后,日本經濟轉向低速增長,其產業結構開始由勞動密集型向知識集約型轉變。為此,日本政府調整高中職業技術教育和設置新型職業技術教育專門機構――專修學校,使日本的高中階段職業技術教育向綜合化、基礎化方向發展,使專修學校教學質量得到保證,發揮更大的作用。

4.20世紀80年代后,經濟全球化及其發展方式的轉變加快了職業技術教育的改革和發展。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資本、勞動力和生產技術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也日益頻繁。新的職業領域不斷涌現,原有領域的硬件設施及生產組織方式發生變化。生產技術的更新周期加快,對較高文化素質和較高技能的知識型工人的需求更加迫切。在這樣一個背景下,職業技術教育開始成為支持區域國際聯合經濟行動的重要措施。各國失業青年人數的增多,終身教育理念的提出,等等,都對職業技術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帶來一定的影響。

面對挑戰,美國積極采取措施,強化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國家戰略,先后實施《帕金斯職業和應用技術教育法案》,增加經費投入,并開展了一系列職業技術教育改革,使教育界、產業界合力強化職業技術教育。德國政府制定和頒布了相應的改革計劃和法律,要把青年人和企業對職業技術教育的權利和義務的期待納入一個能確保其人口、質量并具備動機與創新能力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中,承認職業技術教育與普通教育學歷等值等。同時,德國還提出了“關鍵能力”的概念,認為關鍵能力是跨職業的基本能力,對勞動者未來的發展起關鍵性作用。關鍵能力的培養成為職業技術教育課程開發和教學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并滲透在職業分析、培養目標、教學過程和考試中,在歐盟各國和澳大利亞得到廣泛應用。澳大利亞為了解決部門間協調不力的問題,把教育部與勞動部門合為一體,于1987年成立了聯邦就業、教育和培訓部,對職業技術教育、訓練、就業工作的政策和資源進行了整合,從體制上解決了協調不力和效率不高的問題。

20世紀90年代以來,各國高度重視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美國設立了“全國職業技能標準委員會”,以促進產業界推出全行業的技能標準體系,負責確認七類職業的技能標準供學校和企業采用。英國政府1986年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NVQ),90年代又創立了普通國家職業資格制度(General 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GNVQ),各類職業資格課程成為綜合中學和繼續教育學院、技術學院中職業技術教育課程的主體。1995年澳大利亞實施國家教育培訓證書框架(Australi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AQF),規范了全國各行各業的教育培訓證書,并把職業資格分為12級,從半技術工人到技術員證書,從學士學位到博士學位,全部列入證書體系。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不僅在各國內部推行,而且逐步走向世界。歐盟制定了適用于歐盟各國的“歐洲職業技術教育通行證”,個人只要持有用英、法、德三種文字印制的證書,就可以在歐盟各國的勞動市場通行無阻。

二、發達國家職業技術教育與經濟社會良性互動的經驗

1.政府高度重視、實施干預,是推進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關鍵因素。職業技術教育的興衰通常與國家的干預有著直接關系。尤其在工業化初期,即職業技術教育產生、發展的薄弱時期,政府的積極措施顯得尤為重要。制定和實施法律是政府干預職業技術教育的主要手段,它對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起著導向和規范作用。發達國家職業技術教育從制度建立到快速發展,各國先后采取立法的手段把職業技術教育納入正規教育體系,有效地促進了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

每當經濟社會發生大的變革、職業技術教育面臨發展的關鍵時刻,政府通常都要實施立法。進入20世紀尤其“二戰”后,各國相繼擴大職業技術教育規模,調整學科結構,以適應產業結構變化。如英國頒布《1944年教育法》,推動了戰后英國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日本1951年頒布《產業教育振興法》,促進了職業技術教育適應產業振興的需要而發展。1963年美國政府根據國內產業結構急劇調整,繼續大力推進勞動力再培訓的社會現實,制定了《職業技術教育法》,以提高職業技術教育立法的適應性。各國對職業技術教育立法既注意到法律的嚴肅性、穩定性,同時注意結合各自實際及時穩妥予以修訂。通過立法,職業技術教育有了資金保障,充分體現了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必須有物質保障的原則。1963年美國政府頒布《職業技術教育法》,對職業技術教育注入大量資金。財政的支持極大地促進了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反過來,職業技術教育的大發展又促進了國家經濟實力的整體提升。各國通過立法明確培訓企業和受培訓者的關系,以及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對培訓機構與人員資格的規定;對實施培訓條例的監督和考試;對職業教育的組織管理和職業教育研究的規定等,使職業教育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依法治教、違法必究的法律體系,以法律形式完善了職業教育的管理和運行,促進了職業教育健康有序的發展。

2.學習和借鑒是促進職業技術教育快速發展的重要環節。19世紀中期的世界博覽會既是各國經濟和技術互相交流的重要場所,又暗含著競爭和較量,成為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推進器。各國紛紛采取措施加強職業技術教育。1870年在彼得堡舉辦的博覽會上,俄國提出了技術教育新方案,其教學組織嚴密而細致,運用分解技術,并按順序進行教學。“俄羅斯法”直接影響了美國職業技術教育的改革。日本代表團從“俄羅斯法”中大受啟發,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極大地推動了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日本的職業技術教育之所以在其經濟社會振興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原因在于擅長對別國職業技術教育的學習和借鑒。如果說日本對別國教育經驗的學習模仿多于創新,那么美國在學習的同時則更注重結合本國實際加以更新創造。南北戰爭后,美國大學致力于向德國學習,并于1862年通過《莫雷爾法案》,創辦農工學院,面向工農業實際培養專業人員,適應了各州發展經濟的迫切需要。

3.產教結合是確保職業技術教育成功的唯一途徑。目前,國際上比較公認的成功的職業技術教育模式主要有三種:德國的“雙元制”、加拿大的“以能力為基礎的教育”和澳大利亞的“技術與繼續教育”,其共同特征就是產教結合。發達國家通過立法的形式明確了企業和學校在職業技術教育辦學中的權利和義務,形成了政府、社團、產業界、學校共同舉辦職業技術教育的機制。企業負責提供職業訓練場所,開發提供實習教學大綱,同時選派精通業務、受過職業訓練的實訓教師負責實習教學,使得產教結合在“產”的這一環節取得實效。

4.面向大眾是職業技術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歸宿。終身學習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項重要內容。各國通過舉辦各種社區學院、職業訓練、就業培訓、老年大學等形式,承擔了職中和職后的職業教育,使職業技術教育的功能得以擴展,成為面向社會、面向大眾的“大職業教育”。

三、對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啟示

隨著經濟增速放緩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產業結構趨于合理化方向調整,高職教育的發展迎來了良好的契機。筆者以為還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改進。

1.補充和完善職業技術教育立法,確保立法的可實施性。1996年9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雖然也明確了企業、學校和學生的權利和義務,但沒有給實際操作帶來法律依據,難以在各界推行。筆者認為,職業教育立法要把產業、行業、企業納入到辦學主體中,統合教育、培訓及就業資源,改變由教育部門獨打包唱的現狀。縱觀發達國家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無不以立法的形式對職業教育經費進行明確規定,并給予較大的資金支持。

2.實施二個“準入”,著力提高勞動者的綜合素質。第一個“準入”是指通過合理設計,嚴格職業院校教師資格。在德國,要成為職業教育理論課教師必須在普通大學畢業后參加兩次國家統一考試。第一次考試為知識和技能鑒定,合格后經歷兩年預備教師期和1年企業實踐,再參加第二次考試,對經驗與能力進行測試,通過后才可以獲得職業技術教育教師資格。這樣教師既受過教育教學訓練,又具有行業和社會工作經驗,可以為學生的職業教育發展提供良好的指導。擔任實訓的教師更要具備企業的實際工作經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但并不要求大學畢業。德國政府還制定法規,要求職業院校各類教師每年參加進修培訓,并作為應履行的義務。當前國內高職院校沒有實施教師準入,師資大都為普通高校畢業生,理論略強,實踐能力和經驗缺乏,不利于職業院校學生的培養。第二個“準入”即通過立法規定企業用工必須持有職業教育證書。我國已經實行了中等職業教育免費制,對初中后實行分流的學生除升入高中,其余應全部進入職業學校,接受規范的職業教育。實行企業用工持證準入,既有利于普及提高國民的文化素質和勞動素質,也有利于防止企業推卸職業教育責任。

3.改進現有的評價體系,嚴格考試制度。設立由行業、企業代表組成的職業資格考試委員會,采取統一標準,實行教考分離。德國的職業資格考試很嚴格,由各類行業協會負責組織實施本行業職業培訓考試,與培訓學校無關。我們現在也實行了“雙證制”,但舉行考試的方式和程序都不同,有些證書在一年級下學期就可以通過考試獲得,不需要經過系統的學習與實踐,行業、企業對證書的認同度不高,致使各方對待考試不夠嚴肅。

4.加強政府職業教育研究機構建設,發揮其咨詢決策功能。政府可以通過設立職業教育顧問委員會或職業教育促進會等階段性機構,從產業界聘請各行業專家與學者、教育家組成委員會,負責研究發達國家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狀況、成功模式、對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研究本國職業教育是否充分適應了當前經濟的發展、存在哪些問題等,提出解決對策或措施,為政府進一步立法提供決策建議和依據。

[參考文獻]

[1]高育奇.德國職業教育的特色及其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啟示[J].教育與職業,2007(7).

篇(6)

關鍵詞: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比較研究

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已經成為推進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主要力量之一。眾所周知,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有別于普通高等教育,這種區別主要體現在人才培養模式上。

一、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具有一些共性特點,例如,都要服從和服務于經濟社會的建設和發展,所以在人才培養方面可以彼此借鑒。前者偏重技能和實踐教學,而后者偏重學術和理論教學;前者所培養的是兼具高技能與一定理論修養的應用型專門人才,而后者培養的是理論功底深厚、具有一定實踐能力的研究型人才。

但是,必須認識到,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具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基本特點,即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實踐教學以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為主要目的,并在教學計劃中占有較大比重;以學校與社會用人部門結合、師生與實際勞動者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作為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以“雙師型”(既是教師,又是工程師、會計師等)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提高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教學質量的保證;所培養的畢業生應具有基礎理論知識適度、技術應用能力強、知識面較寬、素質高等特點,等等。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基本特點可以歸納為職業性、應用性和實踐性。這3個特點決定了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的成敗。

(一)職業性

職業性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最顯著特點之一。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強調以高等職業技術為核心,“技術”的概念是相對“工程”、“操作”而言的,包含在“應用性”這一特征范圍內。而“職業性”要求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要符合職業崗位群或崗位的具體要求,要從職業崗位的角度來培養人才,要以培養人才適應崗位的工作能力為重點。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與普通高等專業教育的區別主要在于:普通高等專業教育以學科為重點,以某一學科的基本理論、方法、技術為教學內容,并不強調職業要求;而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強調職業性教育,由于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必須掌握上崗所必需的知識和能力,即要取得某種或某類職業的資格,所以不需強調基礎理論教學的系統性、完整性,而需要強調職業技能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和鍛煉。目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提出基礎課要以“必需”、“夠用”為度,強調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學時數不少于總學時數的1/3等,實際上就是其“職業性”的反映。

(二)應用性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應用性特點是與其培養目標相關聯的。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總體上可分為2大類:一類為發現和研究客觀規律的學術型人才,另一類為應用客觀規律為社會謀取直接利益的應用型人才。應用型人才又可分為工程型、技術型、技能型3種。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培養的主要是技術型人才。技術型人才的主要職能是將工程型人才的設計、規劃等轉化為物質形態或使之對社會產生具體作用。技術型人才要掌握必需的理論基礎知識,但不必像學術型和工程型人才那樣具有系統深厚的理論基礎,而是更強調理論的應用形態。由于現場工作的復雜性和變化性,所以對技術型人才綜合應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應變能力和操作能力方面。只有這樣,技術型人才才能適應技術迅速發展和職業不斷變化的需要。因此,高級應用型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必須以“應用”為主旨進行構建。例如,高等職業技術院校開設的外語和計算機等工具課。應主要強調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

目前,許多高等職業技術院校都在推行以能力為主線的人才培養模式,強調培養學生的新技術應用能力,這是符合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特色的。因此,應用性作為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顯著特征,更強調的是在工作現場和生產一線的直接應用性,與學術型人才培養的理論應用于研究、工程型人才培養的理論應用于設計,是有較大區別的。

(三)實踐性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第3個重要特點是實踐性特點。這個特點與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的方式、途徑、手段等相關聯,體現在教育教學過程的各個方面。例如,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專業構建基礎是工作現場與生產一線的職業(如會計、護理)、職業群(如輕工產品制造)或覆蓋若干職業的知識構成的某一類技術,而不是按學科的分類構建的。

在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中,專業實踐課的學時所占比例較大,目的是使畢業生能較快地適應崗位工作的需要。所以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專業開發、課程設計以及教學計劃的制訂等,都要求有來自生產一線與工作現場的專家參與。

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專業教師,則要求其具有“雙師”的素質,既要能從事專業理論教學,又要能從事專業實踐教學,還要能進行技術開發和技術服務。所以產學合作教育不僅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也是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的主要方式。

總之,高等職業技術院校與企業和行業開展經常、廣泛、類型多樣的聯系與合作,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

二、人才培養模式的要素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在培養目標、培養方式、專業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重點、師資要求、評價要求、辦學形式等方面都有著自身的特點。

(一)培養目標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以現代科學技術、文化和管理知識為基礎,以技能性的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為主。而普通高等教育以學科為基礎,以高深學問的教學為主。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職業教育中最高層次的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一樣都歸屬于我國現行的高等教育體系。

但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不同:前者所培養的人才具有職業技術性的特點,主要是為生產、管理、服務等行業第一線培養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是培養能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具有特定專門業務知識技能的技能操作型人才,包括能把科研與開發設計成果應用于生產中去的以工藝技術為主的專門人才,以及能把決策者意圖具體貫徹到實際工作中去的一線管理人才;而后者所培養的人才具有學術性和研究性的特點,主 要是培養科學創新型人才,以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

由于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培養目標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所以兩者的關系應該理順,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替代。具體說來,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有如下特點。

1.應用型人才層次的高級性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以其培養的人才具有較強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區別于研究型和工程型教育;以其培養的人才具有較寬的知識面及較高的技能和操作水平,區別于中等職業技術教育。

高等職業技能主要有2個特點,一是這種技術技能必須是同一崗位最先進的;二是這種技術技能是以滿足崗位實際應用和具體操作為宗旨的。無論這種技能崗位多么趨前、工作內容多么具體、動手程度多么高,都必須通過屬于高等教育范疇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才能獲得。

2.知識、能力的職業性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針對職業崗位群來培養人才的一種教育,對學生進行的是某種職業崗位的生產技術技能和管理知識的教育;是以職業崗位群的實際需要為依據安排教學計劃,在對職業崗位群進行工作分析的基礎上確定具體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是在明確高等職業技術院校所培養學生應具備的職業道德、職業知識和職業能力的前提下組織教學的。

在21世紀科技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應針對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不斷更新教學內容,調整課程結構;應注重知識的橫向拓展與結合,注重專業知識的先進性和應用性;應注重培養學生掌握新設備、新技術的職業能力。總之,高職人才培養所強調的知識、能力的職業性,充分體現了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本質屬性。

轉貼于 3.應用型人才的技術性、技能性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所培養的人才,不但應掌握某一專業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應掌握某一崗位(群)所需要的生產操作技術技能,能夠將研究型、工程型人才的設計意圖或工藝思想應用到具體的技術技能操作實踐中去;并能在生產現場進行技術指導和組織管理,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此外,還應善于處理、交流和使用各種信息,能夠指導設備、工藝和產品的改進等。因此,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所培養的是專業理論夠用、生產技術操作熟練、組織能力強的技能型人才。

4.人才培養手段的多樣性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決定了其培養手段的多樣性。在教學形式上,不僅要有一定的理論教學,而且尤其要注重實驗、實習、設計、實訓等實踐教學,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這就要求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以產學研結合為人才培養的主要手段。因此,實施高職教育的教育者,既要有學校的專職教師,又要有校外的兼職教師和實習單位的指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實施雙向教學;在教學手段上,更要注重計算機等新技術手段的廣泛應用,以擴大教學的信息量,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二)專業設置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專業設置必須與當地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戰略相銜接,必須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大致吻合,并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及時進行調整。因此,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專業設置要以社會職業崗位分工的需要為中心來考慮;教學計劃與課程設置應按照適應職業崗位群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要求加以確定;人才培養要按崗位建立模塊,而且強調到生產單位進行實踐這一環節,即組織學生到生產單位進行實訓實習。

(三)教學內容

與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專業教學內容強調實用性、應用性、針對性,而不強調基礎理論的完整性;教學計劃、課程設置也不是按學科要求來安排,而是按適應職業崗位或職業崗位群的職業能力要求來安排。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要求實踐與理論并重,特別重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尤其強調通過設置和實施大量真實的實踐環節或模擬未來職業崗位實際需要的實踐與訓練課程,以促進學生相應技藝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和素質的形成。因此,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在基礎課的設置與學習方面,應堅持以“必需”和“夠用”為尺度,強調基礎理論的選擇與學習必須能為專業實踐和實現專業培養目標提供更有效的服務。

(四)教學方法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重視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重視“教、學、做”的合一,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實踐為主導的教學理念,為學生提供了團隊協作、發揮潛能、實踐創新的空間。因此,其具體的教學方法更多的不是采用普通高等教育通常所用的講授法、討論法、實驗法,而是案例教學法、模擬教學法、項目訓練教學法和頂崗實習法等。

在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中,以案例和課題組織形式出現的教學內容,在整個知識體系中占較大的比重,所以在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中案例、課題教學法和案例、課題考核法成為重要的方法和形式。例如,建立以“闡述案例、課題背景一自學/查找資料一課堂講授輔導/現場教學/按組分析和討論一情景模擬/實驗分析/計算機分析和仿真一提出報告、實施結果、實驗分析結果”為主要過程的教學模式,使學習過程變成學習、應用、發展知識的過程,使教師與學生在平等的雙向互動關系基礎上通過討論、研究的方法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實踐證明,較多地運用案例教學法、模擬教學法組織和貫通知識,可形成較為豐富、系統、完整的知識體系。

(五)教學重點

技術型人才在社會勞動總體鏈環中處于終端,是社會財富的直接創造者,是社會運行過程中的具體執行者。這類人才除了要具有較寬廣的技術理論基礎和一定的學術水平外,還要有很強的實踐能力和綜合職業素質。因此,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必須增加實踐性教學的分量,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生職業經驗和職業技能的獲得。一般而言,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學時比大體應為1:1左右。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理論教學是為實踐教學服務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實踐教學與普通高等教育的實踐教學雖然都能增加與職業相關的經驗和能力,但有著性質上的差異。前者旨在培養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實踐能力,促進學生職業經驗和職業素養的形成;而后者旨在驗證專業理論,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六)師資要求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師資應為“雙師型”,即既懂理論,又會實際操作;既是教師,又是工程師或會計師等。為此,高等職業技術院校除了要加強專職教師實踐技能和職業技能的培訓以外,還應大量聘請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較高的實際操作技能的工程技術人員或能工巧匠承擔高職院校的教學和實訓任務。

(七)評價要求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只有著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才能使學生適應就業的需要。能力,尤其是實踐能力,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優勢所在。因此,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的畢業生必須取得“雙證書”或“多證書”,即在取得代表其學識的學歷證書的同時,還應該取得代表其職業能力和技術水平的職業資格證書或技術等級證書。而“雙證書”或“多證書”的獲取率也應成為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評價的標準。

(八)辦學形式

篇(7)

關鍵詞:湘西自治州;職業技術教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民族地區職業技術教育是推進民族地區區域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而湘西自治州的職業教育水平不僅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還遠遠落后于東部地區,并且存在著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視程度、規模、專業設置、師資隊伍與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等現象。

一、湘西自治州區域經濟的發展現狀

(一)湘西自治州的地理位置與區域經濟的現狀

湘西自治州全稱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貴高原東側的武陵山區,現轄七縣(包括鳳凰縣、瀘溪縣、花垣縣、保靖縣、古丈縣、永順縣、龍山縣)和一個縣級市(吉首市),國土面積1.55萬平方公里,境內居住著土家、苗等30個民族,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也是湖南省進入國家“西部大開發”的唯一地區。①自從西部大開發以來,雖然湘西自治州區域經濟發展持續增長,但由于地處山區,湘西自治州交通十分不便,至今仍無高鐵、地鐵,甚至一些地區只有三級公路或沙土路來承擔運輸重任,招商引資比較困難,因而區域經濟發展緩慢。據湖南省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全省地區生產總值27048.5億元,比上年增長9.5%。而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全州總共只實現生產總值457.0億元,僅占全省的1.7%,比上年增長8.3%。②

(二)湘西自治州的區域特色

湘西自治州雖然經濟欠發達,但自古以來為湘川咽喉之地,歷史文化深厚,民俗風情濃郁,山水風光奇異,自然資源豐富,有著明顯的區域特色。首先,湘西自治州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擁有湖南省首個世界文化遺產永順老司城、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鳳凰古城、里耶古城及13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涌現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和熊希齡、沈從文、黃永玉、宋祖英等一批名人;其次,湘西自治州具有濃郁的民俗風情。湘西自治州境內有民族30個,土家族、苗族占總人口的78%,是武陵山區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再次,湘西自治州有著奇異的山水風光,擁有猛洞河漂流、紅石林、坐龍峽等132個國字號文化旅游品牌;最后,湘西自治州的自然資源特別是其水能、生物、山地、農業、礦產等資源蘊藏量豐富,素有“錳都釩海”之稱。國家級名酒“湘泉”、“酒鬼”享譽海內外,“古丈毛尖”茶系全國名茶。土家織錦、苗家繡品以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很是受到人們的青睞。這些區域特色都是湘西自治州廣闊發展前景的基礎,若能依托資源優勢,合理開發與利用,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將會為湘西自治州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二、湘西自治州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為了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培養技術性人才而非理論性人才,職業技術教育的作用開始凸顯。湘西自治州的職業技術教育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但發展緩慢。據湖南省民族事務委員會的2014年統計數據顯示,湘西州共有各級各類職業學校20所,其中僅有高職院校1所、中等職業學校19所,另有中職部1個。在校學生3.2萬人,教職工2281人,共開設專業55個。總的來說,湘西自治州的職業技術教育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起步-發展--低谷-恢復。③每次發展都與國家頒布的一系列政策有著緊密的聯系。這次,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教育部等六部門又頒布《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規劃2014年———2020年》,提出到2020年建成“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湘西自治州可借此機會在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州政府的努力下大力發展本民族本地區的職業教育。

三、湘西自治州職業技術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協調現象

(一)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視程度與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

據調查訪問,社會對職業技術教育的偏見仍然明顯,大部分學生和家長還是認為職業技術院校不如本科院校。湘西自治州的一般工薪階層家庭都希望子女高中畢業后考上本科院校,哪怕花高昂的學費就讀于三本,也不愿意甚至覺得很沒面子去讀本地的職業技術學校。有些偏遠地區的家庭甚至還不知道有職業院校可以培養人才,以及國家提供的各種補貼政策可以大大減輕負擔,以至于很多貧困戶在子女完成九年義務教育,讀完初中后就放棄繼續求學,在家務農干活或外出打工。這些都源于人們對職業技術教育的認知不足,也源于國家相關部門以及各縣市對職業技術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不高,宣傳不夠才會導致社會認同率低。

(二)職業技術教育的規模與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協調

湘西自治州的職業技術教育情況不盡如人意,與當前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據2014年最新統計數據,湖南省共有高職院校66所,大多集中分布于長沙、株洲、湘潭城市群,而整個自治州內只有1所高等職業院校———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可想而知,僅1所高職院校的力量對應湘西自治州8個縣市的區域經濟發展是遠遠不夠的。事實上,唯一的1所高職院校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也是在2001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召開的全省職成教工作會議指導下才創辦的,基本上由中等職業院校改建而成,學院發展還處于摸索階段。

(三)職業技術教育的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

全州20所職業學校,各職業學校開設的專業主要有幼師、汽修、畜牧獸醫、模具設計與制造、數控技術應用、服裝制作與營銷、計算機應用與維修等這些主要專業。總的來說,雖然個別職業學校有自己的辦學特色,但專業發展不均衡,人才培養質量參差不齊,缺乏對本區域經濟結構的深入了解和細致分析。就整個湘西自治州來看,某些職業技術學校的文化教育類這些專業的畢業生供大于求,卻沒有在招生上進行疏導或對專業設置進行及時調整,而在民族特色類等專業上資金投入還明顯不足,跟不上教學的需求。此外,各中等職業學院各自為陣,規模小,專業建設重復,設備購置重復,卻沒有立足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如旅游服務、農林牧漁、民族特色類,造成資源浪費。

(四)職業技術教育的師資隊伍與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

目前,湘西自治州職業技術教育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有待提高,還存在著學歷結構、職稱結構不合理,雙師型教師缺乏,流失現象嚴重等諸多問題。整個州內就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經過這幾年的快速發展情況還算過的去,現有教職工687人,正、副教授159人,碩士及以上學位109人,“雙師型”教師占60%。④而其他中職學校情況則遠遠不能滿足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教師普遍學歷層次偏低,具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僅占24.43%,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只有64.84%,合格率只有65%。⑤同時,職業技術教育的時代性較強,知識更新較快,但是州內師資培訓經費投入較少,以至于大部分教師專業技能與實踐經驗跟不上區域經濟發展對職業技術教育的要求,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與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四、湘西自治州職業技術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

(一)加強積極的輿論引導,提高社會對職業技術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擴大職業技術教育的規模

國家、當地政府和相關教育部門,應該做好積極的宣傳工作,通過網絡、媒體等媒介方式加強宣傳,提高學生和家長對職業技術教育的充分認識,從觀念上進行改變。同時,鼓勵企業和高職院校合作,企業為職業技術學院提供就業崗位,職業技術學院給企業員工提供在職培訓機會,為畢業生的就業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這樣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提高職業技術教育學校的生源數量與質量。其次,可以嘗試擴大學生生源的渠道,為社會各種人群提供繼續教育平臺。企業的一些在職員工,包括下崗工人,只要他們對自己的技能知識要求有提升期望,職業技術院校都應該給予他們一個再深造學習的機會。

(二)多渠道籌集經費,加大職業技術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職業技術學校的軟、硬件設施

職業技術教育的經費短缺,職業技術學校的軟、硬件設施滯后是制約湘西自治州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渠道進行籌資建設:首先,加強校企合作。湘西自治州職業技術院校可以通過與行業、企業、社區建立戰略聯盟來獲得經費支持;其次,通過一些實質性的措施積極鼓勵社會團體、個人捐資助學;再次,對于民族貧困地區,國家應該要加大經費投入力度,而當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在經費發放上要區分職業技術院校與普通院校的不同,在考慮公共教育經費支出的同時,還要考慮職業技術院校的實訓基地建設和“雙師型”教師結構這兩大塊費用的額外分項投入。

(三)宏觀調控職業技術教育布局,優化專業結構和課程設置,與區域經濟發展相協調

湘西自治州雖然是湖南省經濟欠發達的民族地區,但自然資源豐富,保留著濃厚的民間風情與民族特色。當地政府和教育相關部門應針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指導職業技術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宏觀調控職業技術院校的布局。而各職業技術院校要充分利用本土資源,建議緊緊圍繞湘西自治州的主導產業如水能、礦產、竹術、食品、中醫藥和旅游資源等,根據本地勞動力狀況和自己的優勢準確定位,突出獨自的辦學特色,打造具有競爭力的品牌專業。在專業結構和課程設置上,各職業技術院校要革新觀念,主動貼合市場經濟并結合區域經濟產業結構的特點,建立在對勞動力市場分析的基礎上,制定合理的勞動力培養方案,主動調整專業結構和設置新專業以及更新掉落伍的專業,確保培養出市場所需求的高質量畢業生,使職業技術教育更好的服務區域經濟的發展。

(四)提高職業技術院校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加強師資培訓基地的建設,引進渠道多元化

湘西自治州職業技術教育要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高素質的人力資源,首先必須要提高職業技術院校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各職業技術院校要以《教師法》和《職業教育法》為依據,建立和完善相應的配套政策和激勵機制,加強師資培訓基地的建設,注重培養中青年骨干教育、學術帶頭人,和“雙師型”教師。對于職業技術院校的教師,必須既要有扎實的業務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還需要加強自身的實踐教學能力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同時,在引進師資上,可以使來源渠道多元化,優化隊伍結構。當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支持或扶助各職業技術院校采取積極措施,制定優惠政策,從外地高校引進高素質人才或從當地企業中聘任一批實踐經驗豐富的專業技術人員或邀請德高望重、技術熟練的老師傅來進行指導教學,從而改善師資的來源和結構。

五、結束語

民族地區職業技術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十分密切,研究兩者的協調發展,有利于促進民族地區職業技術教育和區域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少數民族地區大多數與湘西自治州一樣處于偏遠山區,交通不便,經濟不發達,職業技術教育難以滿足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因此,要發展民族地區的職業教育,必須立足于民族地區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基礎上,腳踏實地地探索出一條適合民族地區區情,具有民族特色的職業教育改革之路。

作者:鄧平 單位: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彭琰.少數民族地區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研究———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為例[J].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3):50-52.

[2]王海花.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研究-以湖南省為例[D].湖南師范大學,201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入口|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sm| 在线亚洲精品国产二区图片欧美| 国产男同志gay网站|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真人新婚之夜破苞第一次视频| 国产亚av手机在线观看| 香蕉久久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国产av无码无码精品 | 五月综合缴情婷婷六月| yw尤物av无码国产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 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中国片| 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 女同性av片在线观看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香蕉成人网在线观看|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蜜芽| 亚洲日韩小电影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国产综合视频| 国产精品99久久99久久久动漫| 99精品电影一区二区免费看| 欧美激情乱人伦| 日本乱偷互换人妻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精华液2020|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亚洲sv| 99久久超碰中文字幕伊人| 国产人澡人澡澡澡人碰视频| 色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不卡| 亚洲色大18成人网站www在线播放|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蜜芽直播| 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无码不卡| 人妻av中文系列| 18禁美女黄网站色大片免费网站|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9仓本| 中文字幕人妻伦伦| 午夜视频在线瓜伦|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最近在线更新8中文字幕免费| 青青国产揄拍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