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24 10:55:3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營績效的評價方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企業;績效評價;問題;改進;方法
企業經營權與所有權的分離,導致了委托理論的產生。正是因為信息的不對稱,可能引發經營者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從而產生了需要對高管層進行績效評價來衡量其經營業績以及企業的運營情況。因此,必須加強企業績效評價方法的研究。
一、傳統的績效評價方法及其存在的問題
傳統的績效評價方法所用的評價指標基本上都是財務指標,主要有凈收益、投資報酬率(ROI)、剩余收益和現金流量等。這些績效評價指標中經常使用的指標ROI(Return on Investment)是19世紀初Dupont Powder公司發明的,用于管理垂直型綜合企業的輔助方法。計算ROI的目的是通過比較營業收入和投資資本來評價公司及各部門的經營業績。其基本公式是:ROI= 營業收入/資產投資=(營業收入/銷售額)×(銷售額/資產投資),從中企業可以通過兩種途徑提高其ROI:提高銷售利潤率或提高資產周轉率。一般來說,企業所屬部門的收入水平與各自的規模(投入額和資產的投入量)成正比,這一指標充分考慮了部門規模差異對績效評價結果的影響,衡量的是各部門占有資產的使用效率。但是,如果僅僅基于ROI評價與獎勵管理者,有可能在實際上鼓勵管理者從自己的最大福利出發而不是從公司的財富最大化出發做出投資決策。
同時,其他傳統的績效評價指標存在局限性。首先,這些指標多采用會計收益和會計收益率方法,認為扣除了債務成本的會計利潤就是權益資本增加值,而忽略了權益資本成本。因此,不能客觀地確定經營者的經營業績。其次,這些方法可能會使經營者過分地注重短期財務成果,使公司不愿進行可能降低當前盈利目標的資本投資,弱化了追求長期戰略目標的動力。
二、引入戰略性經營業績評價模型EVA和BSC
1.目前我國存在的一種現象是權益資本成本的觀念非常淡泊,更談不上資本成本的概念。EVA作為績效評價標準相對于會計利潤的優點之一在于一致性和準確性較高,能夠比會計利潤指標更準確的結合以反應股東財富的增減情況。它相比于傳統的業績評價標準有以下獨到的優勢:其一,它考慮了資本成本,將其從稅后利潤中扣除,能真實地反映通過生產經營創造的新增經濟價值。其二,通過剖析EVA的計算公式,得出提升公司價值的三條途徑:①更有效的經營現有的業務;②投資預期回報業務;③放棄對公司價值的毀損業務。
2.卡普蘭和諾頓的BSC。由Robert Kaplan和David Norton提出的平衡記分卡作為一種績效考核體系,對公司戰略的實施具有重要的作用,提出一個關注關鍵管理過程的框架。平衡記分卡是圍繞企業戰略目標制定的對企業各個部門的綜合考核體系,它把企業的戰略轉化為具體目標。它以企業遠景為核心,從財務、顧客、內部運作流程、學習和成長四個不同方面提供了一種考察企業價值創造的戰略方法。但平衡記分卡在具體運用的過程中會受到企業信息化程度的制約。由于BSC的實施需求大量的關于企業經營各個重要領域的一手資料,因此企業運用它之前必須在信息獲取、整理和運用方面具備先天優勢。而這一必要條件是為許多中小型企業所不具備的。事實上,即使是某些大型企業在信息系統的建設方面也還有許多工作有待完成。
三、有效的績效評價方法應考慮的問題
績效評價經歷了由單一的財務指標到財務與非財務指標相結合的過程。隨著企業所處環境的變化,企業的目標也隨之發生變化,進而企業業績評價系統中評價目的、評價指標、評價標準都會發生變化。無論是出于實踐還是理論需要,一個合適的績效評價系統是易于被企業掌握并運用的,可以比較全面的記錄企業過去的經營狀況、控制企業當前的經營過程并指導企業的未來發展與變革。這種績效評價方法應具備以下特征:
1.績效評價的過程導向和結果導向并重。 在以往的績效評價過程中,對于經營過程的績效評價往往得不到應有的重視。過程導向的績效評價,可以有效地對企業當前的經營狀況給予有利的監督和控制,從而直接影響到未來的產出結果——遠期的經營績效。另外,以往績效評價均以經營戰略為起點,即在假設企業經營戰略已經明確的前提下實施績效管理和評價工作。實際上,戰略的制定往往與企業自身能力、周邊環境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因此起始于戰略制定之后的績效評價工作并不能給予企業經營全過程的充分支持,由此可以得出績效評價方法應該把企業的目標和愿景包括在內。
關鍵詞:企業 績效評價 措施
一、企業績效評價
1. 企業績效評價的概念
企業績效就是企業在某一特定的時期內它的經營效益和經驗業績。它主要通過盈利能力、資產運營能力、償債能力等方面和經營者在經營企業的過程中對企業經營、成長所取得成果和貢獻。企業績效評價它是以企業法人為評價的對象,它是通過評價企業的各種與經營有關因素進行科學的評價,最終得出一個科學的結果,企業在績效評價時主要用綜合應用財務報表分析有關的數據。
2. 企業績效評價的意義
企業績效的目的就是及時的掌握企業的經營情況,根據評價的結果及時的引導企業的經營決策,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率,實現企業的現代化管理。
第一科學合理的績效評價可以為出資者形式經營權提供重要的依據。合理的績效評價可以考察經營者的管理能力,使得投資者及時的了解企業的經營情況,避免投資者的投資主觀性隨意。第二科學的績效評價有利于對企業的經營者形成監督力,通過績效評價可以形成對于企業的經營者的監督,避免他們在經營企業的時候出現隨意性,保證他們的企業管理科學化。
第三科學的績效評價可以改變經營者的經營觀念,績效評價可以幫助經營管理者強化他們的意識,增強他們的管理水平,提高他們的認知。
3. 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主要包括:
(1)基本指標。它主要包括八項基本的指標。它是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第一層。
(2)修正指標。十二項修正指標是以對基本指標進行校正的輔助指標,它是績效評價體系的第二層次。
(3)評議指標。它是績效評價中實施定性評價的指標,是績效指標體系中的第三層。
二、我國企業績效分析存在的問題
1.評價指標都是以歷史為基礎進行縱向對比分析,忽視了橫向比較
我國的企業在績效評價的參考上都是以過去企業的經營情況作為基數的,這樣不利于績效評價的真實性,因為一些企業經營情況不好的,他們的往年經營情況不景氣,數據比較低,而在績效評級接近的時候只需要進行輕微的經營改善就可以保證企業的績效出現進步,而企業經營一直很好的企業他們的盈利水平一直很好,他們的經營情況一直穩定,而這樣的績效評價肯定與往年的的數據基本相同,甚至與往年的績效評價還落后了,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經營。因此這樣的績效評價方式最終會不利于企業的評價科學,就會導致企業對于自己的經營情況不能如實的反應,造成國家對于企業的真實經營情況不能及時的掌握,造成經濟發展的失衡。
2.評價所依據的基礎資料失真,影響評價結果的客觀公正
績效評價所依據的主要就是企業的材料數據,因此有的企業為了獲取較好的績效評價,他們會對于企業的材料進行弄虛作假,隨意的對企業經營數據進行修改,造成績效評價結果不真實。同時有的會計核算過程也為企業績效評價弄虛作假提供空子,在會計核算企業財務的過程中他們由于會計制度遵守不規范或者核算的過程不嚴格就會為績效評價不真實提供空子,影響評價結果的客觀公正。3.缺乏對管理者和員工系統培訓
績效評價需要企業的多層次人員共同參與完成,他們之間需要廣泛的進行溝通,需要各層次人員站在企業的高度進行績效評價信息供給,但是在企業的績效評價匯總中,企業忽視它的作用,沒有給予管理者或者員工進行系統的培訓,他們不能及時的了解企業的績效評價方面的知識,其結果是他們不能積極地投入到績效評價的工作中來。
4.考核結果運用不當
現在許多的企業對于績效評價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工作,他們不重視績效工作,忽視它的實質內容,在一些企業中在完成績效評價之后,往往會計人員會把結果送到企業的管理者手中,但是企業的管理者在評定企業人員工資等的時候他們還是依據管理者的態度,不把績效評價結果考慮其中。
三、完善我國企業績效評價的政策措施
1.企業績效評價應以橫向對比為主、縱向對比為輔
對經營者經營業績的考評,采用橫向比較更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和政府職能轉變后的管理需要。建立企業績效評價的橫向評價體系,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評價指標的可比性,二是評價標準的客觀性。為了增加評價指標的可比性,應以相對指標為主,如投資報酬率、資產負債率等指標。為了使評價標準客觀公正,可以借助電子計算機,根據評價目的的需要,以全國企業的實際水平為基礎,統一測算和頒布不同行業、規模、區域等條件下的評價標準值,作為橫向對比的依據,確定不同企業在各自行業、規模、區域中的水平和地位。這種將相同條件下的企業進行橫向比較的方法,排除了外部環境的影響因素,更加客觀地反映企業經營管理者主觀努力的結果,使企業的績效評價結果更加客觀公正,充分體現公平競爭原則。
2.企業績效評價應將定量評價方法與定性評價方法相結合
企業的績效評價所采用的方法具有結合性,因為定量評價方法與定性評價方法都有缺點與優點,如果我們采取任何一種都不能很好的反應企業的績效評價,對此我們要加強對于他們的結合,根據我國企業績效評價的現狀,應以定量評價為主,定性評價為輔,通過定量評價指標的計算得出基本評價結果,再利用定性評價指標對基本評價結果進一步進行校正,彌補定量評價方法的不足和缺陷,使最終的企業績效評價結果更加接近其真實水平。
3.綜合運用網絡分析方法進行研究
在評價機制方面,針對在企業績效評價過程中不同利益相關者所組成的網絡型組織結構,將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法,對該網絡的穩定性特征、互動關系以及網絡關系的緊密性特征進行研究。重點在于分析網絡特征對評價的影響,分析各利益相關者對于不同的評價內容所掌握信息的不對稱情況,并針對不同的評價內容,利益相關者在所形成的價值網絡中的信息分布情況及對評價過程、評價結果的影響。研究信息分布的變化對評價結果的影響以及評價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其中包括利用系統論的方法,分析通過信息的交流,圍繞績效評價所形成系統的信息熵的變化情況,分析信息交流所帶來的不確定性。
4.建立相應的績效評價培訓機制
績效評價使企業所有人參與的一項企業制度,它需要企業所有人員對它有所了解與認知,因此企業要建立相應的培訓機制,提高他們的績效評價能力。首先,通過企業工會等組織對企業員工進行績效知識的培訓,增強他們對于績效評價方法的了解。其次培訓企業的管理者,讓他們明白績效評價對于企業的重要性,最后積極增強員工參與績效評價工作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秦境澤 淺談企業業績評價 《管理觀察》 2011年第30期
對公司進行財務績效評價可以為管理者制定科學合理的經營策略,增強企業競爭力。評價績效可以從許多方面加以衡量,現有研究大多是采用企業獲利率、營業額成長率、利潤增長率、投資回報率或資產回報率等財務性指標作為衡量績效的方法(Li & Atuahene-Gi-ma,2001)。1990年Robert S.Kaplan和David P.Norton注重股東和客戶這兩個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對美國12家知名企業進行實地調研總結后,于1992年提出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card, BSC)這一戰略績效管理理論。安迪·尼利和克里斯·亞當斯(2002)為了從多方面來評價企業的業績,強調利益相關者價值的重要性,而提出了績效棱柱法(Performance Prism)。申嫦娥和王曉強(2003)針對“平衡計分卡”多因素綜合評價要利用人們的主觀判斷以及評價結果的模糊性,提出了模糊綜合績效評價法。楊金輝、趙晉、馬添翼、孫延風(2008)提出了上市公司綜合績效評價的PCA-SOM模型法。肖彥和毛小芬(2010)利用突變級數法去評價企業績效。科學評價企業財務績效,對各公司管理層和董事部門都非常重要,管理者通過財務績效評價,可以更科學合理地制定企業經營策略,對企業的投資籌資融資等進行合理分配規劃;董事部門通過財務績效評價可以更了解管理者管理公司情況,評價管理者的業績,減少信息不對稱。而對公司財務績效評價是一個多層次復雜評價系統,不能單一通過幾個財務指標去分析,需要建立一個科學全面反映實際情況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并在該指標體系中,建立一個量化的評價方法,直接進行量化比較。基于此,在參考國內外財務績效評價中,本文給出一種新的評價方法,首先建立一個多目標多層次的財務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利用模糊優選理論逐層逐級比較排序,最終評價企業績效。該評價方法能夠將各層各指標之間都聯系起來,通過數據量化,逐步反映到最終財務績效評價中。
二、上市財務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為了評價公司財務績效,本文從企業規模、經營能力、經營安全能力、盈利能力、發展能力和其他相關方面去綜合考慮,對每個一級指標,再下設具體若干個二級指標去反映。通過建立這種多層次多目標財務績效指標體系,評價公司財務績效水平,提升企業競爭力。
第一,經營能力。經營能力是企業內部條件及其發展潛力在內的經營戰略與計劃的決策能力,以及企業上下各種生產經營活動的管理能力的總和。通過引入經營能力,能夠觀察經營目標實現和建立可持續的競爭優勢情況。
第二,經營安全能力。為了實現企業可持續經營,平衡投資風險和投資收益之間的博弈。
第三,盈利能力。企業投資生產經營的主要是為了使企業的資金或資本增值。
第四,發展能力。考察企業在未來擴大規模,擴寬市場,壯大自己的潛在實力。
第五,企業規模。規模經濟原理廣泛應用在各公司戰略管理中,在規模內部經濟和規模外部經濟作用下,企業都十分重視各公司的規模狀況。企業規模的大小也對公司財務績效產生重要影響。本文選用2003年國家統計局制定的《統計上大中小型企業劃分辦法(暫行)》中劃分企業規模的指標。
第六,其他因素。影響企業財務績效還有很多其他因素,組織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股東獲利能力等。
四、實例分析
五、結論
本文通過分析國內外研究公司財務績效評價方法,首先建立科學全面的財務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再根據該指標體系,構建了多層次多目標的模糊優選評價法。本文選取了7家紡織類上市公司,利用構建的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進行財務績效比較評價,進行實例驗證。該評價方法不僅可以對不同公司的財務績效進行對比評價,還可以對同一公司不同年份的財務績效進行縱向分析評價。通過橫向評價,可以了解本公司的財務績效在所處行業中的狀況,分析優、劣勢各在哪方面,從而制定公司新的經營管理策略;通過縱向評價,可以了解公司財務績效改進狀況,有沒有實現預期效果,調整方向是否正確,尚需繼續實施哪方面的改革。此外,管理者通過制定計劃,采用模擬仿真技術,運用MATLAB等統計工具軟件,對各個指標變量進行調整設置,仿真預期財務績效情況,有利于制定更加科學的經營策略,提升公司競爭力。后續研究可以通過擴大財務指標以外的其他定性定量指標,擴大指標范圍,并對定性指標先予以量化,根據本文構建的評價方法,可以直接綜合全面評價公司經營管理績效情況。
參考文獻:
[1]姚錚,金列:《多元化動機影響企業財務績效機理研究:以浙江民企雅戈爾為例》,《管理世界》2009年第12期。
[2]支曉強,戴璐:《組織間業績評價的理論發展與平衡計分卡的改進:基于戰略聯盟背景》,《會計研究》2012年第四期。
[3]羅伯特·西蒙斯(Robert Simons)著,張文賢譯:《戰略實施中的績效評估和控制系統》,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4]彼得·F·德魯克,李焰、江婭譯:《公司績效測評(《哈佛商業評論》精粹譯叢)》,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5]任紅焱:《中小板上市公司財務績效評價體系研究》,《財會研究》2009年第2期。
[6]陳守煜:《多目標決策系統模糊優選理論、模型與方法》,《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
[7]劉金祿:《二元對比法優選水庫正常蓄水位》,《第六屆中國青年運籌與管理學者大會論文集》2004年7月
[8]Kaplan.R.S,David.P.Norton:The Balanced Scorecard-
Measures that Drive Performance.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2.
【關鍵詞】績效評價 方法 探討 選擇
自從市場經濟制度建立以來,我國的企業的發展經歷了一場制度性的變革,各個企業進行了資產調整與結構重組,建立了現代化的企業經營管理制度,近年來世界經濟朝著一體化發展,各國之間的交往不斷加強,企業要想實現長遠的發展,就要走向世界,與國際接軌,科學的績效評價方法是實現企業經營目標的有力保障,從目前我國國有企業的經營管理來看,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多的缺點不足,傳統的績效評價方法不能夠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無法公平準確和評價企業的綜合效益,建立新的科學的現代企業績效評價方法,是國有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的大勢所趨。
一 、公司績效評價的簡介與意義
“績效”這一詞匯最早來自于英語詞匯中的“performance”一詞,早時候他被用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中,被翻譯成“業績,效益”可以解釋為:正在進行中的工作或者已經被做完的工作;矚目的成績,由于做某項事業取得的成就。績效可以被解釋為一個過程也可以被解釋為一個工作過程后產生的成績或者結果。
企業的績效評價是通過借助統計學或者運籌學的原理,運用一定的指標系統與統一的評價指標,通過某一程序進行定量的對比分析,來評價企業員工的工作業績與企業的整體經營效益,對企業與企業員工的成績給出客觀、公正、準確的評價,企業的績效評價方法是企業經營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在人才備受重視,人力資源日益發展的現代企業里,做好企業績效評價工作,對人力資源的工作業績以及企業的經營效益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是企業改革與發展的依據,只有運用科學的績效評價方法對企業的經營活動進行管理,才能確保企業實現經營目標,實現企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企業就是一個經濟組織,這個組織是由不同的成員組成的,對每一名成員的工作表現、工作結果與他們對企業做出的貢獻進行評價管理,根據評價結果實行優勝劣汰的競爭管理制度,表彰先進者,懲罰落后者,是對員工工作熱情的激勵,也是對企業的人才資源良好儲備的維護。在人才資源越來越重要的現代社會,績效評價制度是企業進行有效經營管理的必要手段。
在企業績效評價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跨國公司的經營績效評價方法引起了社會人們的關注。
二、企業績效評價的現狀分析
1、績效評價系統不完善。
公司的績效評價涵蓋了:績效計劃、績效實行、績效監督與控制、績效考核與反饋等等,然而現今的國有企業沒有把績效評價簡單地理解為績效考核,以考核的方式對企業的績效進行單一的評價,使得企業的績效評價制度出現了很多問題:
第一 ,國有企業的績效評價沒有嚴密的制度體系,缺乏可操作性,一般的績效計劃都是由單個人來完成的,評價人與被評價人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評價缺乏客觀性與公正性。
第二 ,一些企業簡單地認為績效考核就是績效評價工作的目的,對于績效評價運行中的寶貴的反饋信息視而不見,這樣就使得績效評價的作用發揮大打折扣,失去了績效評價的意義。
2、績效評價的動機不科學
正確的公司的績效評價應該有多元目標,應該涉及到企業職工的責任分配,職位的分析,職工的培訓,企業管理制度以及經營方式的優劣等方面,實行績效評價的目的是要深刻認識到企業經營中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探究解決的方法,以此解除阻礙企業發展的不良因素,不斷改進企業的經營制度,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然而現實中的一些企業把績效評價簡單地作為企業員工晉升的依據,根據員工的績效評價成績來決定實行對應的獎勵或者懲罰措施,這樣的動機無法實現績效評價活動的意義。
3、績效考核方法不科學
第一,缺乏一致的考核指標。一般的國有企業的績效考核工作都是從上到下進行的,在沒有對不同工作崗位的工作性質、工作量與工作難度做出分析與分類的情況下,就盲目的實現一個評價標準,這就自然導致了評價的不合理、不公正的現象,例如:同樣的工作量,難度較大、技術含量較高的崗位往往比技術含量低的崗位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更高級的技術,更多的時間,如果這部分明明完成了工作,結果因為超時或者超成本,被給予不公平的評價,就會導致該崗位工作人員工作熱情的銳減,導致權力之爭或者推卸責任,甚至造成人才資源的浪費。
第二,考核過程不實際。雖然在一些企業內部已經制訂了具體的績效考核評價制度與評價標準,但是卻沒有將這些制度或者標準真正地付諸實踐,多數表現在開始時滿腔熱血,在平時中卻表現得十分懈怠,只是在年末對結果進行評定,這樣就會使員工在常規的工作中出現放松、懈怠的現象,在最后的年末總結中,沒有科學的依據可言,僅憑關系或者印象打分,這樣的績效評價工作失去了實際意義,一切流于形式。
第三、缺乏科學的考核標準。考核標準是對員工進行評價的準則與指標,然而現在一些企業中沒有形成一套適合自身的科學的評價指標。
績效評價指標沒有形成科學、完備的體系,例如:崗位業務素質、學習能力、專業技術水平以及溝通能力、同事之間的關系等都應該成為評價的標準,但是,現實的企業只是將其中的業務能力與工作成績簡單地作為評價的標準,失去了公平性。
三、公司績效評價方法的優化措施
首先,根據企業的類型與現狀進行客觀評價與管理
不同的企業擁有不同的經營項目與經濟目標,各個企業要根據自身的經營狀況、資本運營方式采取與之相適應的科學的績效評價方法與管理制度。
例如:鐵路企業績效評價標準應該基本從日常工作人員的出席情況、鐵路的建設的質量以及施工進度,施工成本以及內部工作人員的流動狀況等方面進行評價分析。
其次,以資金流量為基礎進行科學評價
流動資金是企業經營與發展的重要保障,可以通過設置資金流量指標對企業的經營能力、收入狀況以及債務償還能力進行評價,可以運用:銷售現金比率、每股經營活動現金流量以及主營業務收入現比率等指標。
再次,多方面入手、全方位綜合評價
企業的績效評價應該是多層次、全方位的綜合評價。一方面要對企業的經營狀況做出客觀的評價,另一方面要順應經濟的發展形勢與國家的制度規定。企業要采取全面的、全方位的權重評價標準。
企業應該根據不同的需求主體建立合適的評價權重標準,應該給予更多的評價主體更多的權利,具有代表性的評價主體包括:政府相關部門、投資人、企業自身等,而且不同的評價主體要實行不同的評價指標,設置全面的權重體系,還要指明不同權重體系的適用范圍、適用對象等,以適應不同的評價主體,在對公司的績效評價結果進行公開時,也要對對應的權重體系進行公布,提高績效考核的透明度。
總結:
建立科學的績效評價制度是企業經營管理的有效舉措,只有通過建立完善的績效評價制度,企業才能清楚地看出自身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才能制定科學的建設目標,采取積極的改進措施,為企業的持續、健康、穩定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康宛竹.如何從績效考核走向績效管理,[J] 中國勞動,北京:2002年第2期,P32.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外對經營績效評價的研究較多,孫永風、李垣(2004)指出企業績效評價的研究中最活躍的兩個領域分別是企業績效評價內容的不斷拓展和評價方法技術的完善與創新。總體而言,當前企業經營績效評價研究主要集中在:
1.以經濟效益為主要維度進行評價。Bernadin(1995)認為,“績效應該定義為工作的結果,因為這些工作結果與組織的戰略目標、顧客滿意感及所投資金的關系最為密切”。基于這一思想,C.K.Prakalad and Gayr Hmael(1990),理查德.S.威廉姆斯(2003)都認為應以表現企業經營結果的經濟效益(achievement)來體現績效,并認為應采用合適的方法才能反映組織績效的全貌。
經濟效益的評價中,從Donaldson Brown (1903)將投資報酬率法發展成為一個測評部門效益手段的杜邦分析系統后,杜邦體系一直在財務績效測評中居統治地位。當前研究中,趙麗瓊、柯大鋼(2009),王大飛、曹佳(2010)等應用因子分析法利用財務指標對企業績效進行評價。李婧、鄧晶(2009),邵祥理(2010)等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對企業經營績效進行了分析和評價,這些研究都以杜邦財務評價為基礎,主要借助財務性指標和多元統計方法以財務的測評反映企業經營狀況。
2.以效率為主要維度進行評價。Murphy(1990)認為績效是工作的組織或組織單元的目標有關的一組行為。Campbell(1990)也指出績效是行為,應該與結果區分開。受此觀點影響很多研究關注企業績效的過程性,一般采用效率和生產率的變動體現績效。效率一般指消耗的勞動量與所獲得的勞動效果的比率,新經濟增長理論認為經濟增長來源于要素投入量和要素利用效率,部門或組織所有經濟活動的影響因素利用效率度量稱為全要素生產率,它包括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資源)開發利用的效率,代表了技術進步、規模經濟、管理水平等因素對產出的作用。
從當前的效率研究看,外文文獻中對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業與產業層面的技術效率測算及差異分析,也有不少研究對這一層面上影響技術效率的因素進行分析。Subal C.kum-bhakar(1999)、Rafael(2000)、Liao H(2003)等分別就不同區域的農業、造紙業、制造業等的效率進行了測算和分析。國內方面,楊力(2011),劉秉鐮(2010)對我國鋼鐵企業績效進行了估算測度 。莊玉良(2009),解百臣、杜綱(2010)、汪旭暉(2009)分別用物流上市公司、火電類上市公司、零售業上市公司的效率和生產率的變動來反映企業績效狀況。
3.考慮了績效的過程性,從內部過程和經營結果結合體現企業績效。Andy.Needly(2002)等認為績效是效率和效果,是體現過程和結果的統一,很多研究嘗試體現這一思想:①劉克、楊雪(2010),張偉、袁顯平(2011)提煉了體現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成長能力,償債能力、擴張能力和資產管理能力的經營業績綜合評價體系,在結果性指標中加入幾個單因素的效率指標如:人均產出、單位資產投入收益率、庫存周轉率等表示效率方面。②陳培友、師瑞濤(2011)基于EVA對我國19家煤炭上市公司2009年的經營業績進行了評價,EVA綜合了公司的投入資本規模、資本成本和資本收益,因而能較好的反映公司資本經營增值的狀況。③王韜(2010)、張浩(2011)都使用平衡計分卡來分析企業的經營業績問題,平衡計分卡用顧客滿意度、內部程序、組織的學習和能力的提高來補充財務衡量指標,綜合反映績效的主要內容。④徐光華等(2007)構建了時鐘業績測評模型,將經營、財務和社會業績統一到戰略業績測評標準。池國華(2006)指出業績測評系統設計需遵循權變觀念、整合觀念、系統觀念。溫素彬、薛恒新(2005)從經濟、生態、社會三個方面選定企業業績測評標準并構建三重業績測評模型。
4.關注了企業績效的外部性,強調經濟績效和社會績效的結合。任何經濟活動都具有其外部性,很多學者關注了企業經營的外部影響。榮莉(2010)從低碳經濟角度出發,在財務業績的評價體系中增加衡量其安全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程度的指標。構建了企業戰略經營業績評價體系。黃世英(2010)從社會責任的角度建立業績評價體系,涵蓋了社會貢獻、員工貢獻、資金貢獻和公司貢獻四個方面。溫素彬、薛恒新(2010)從經濟、生態、社會三個方面選定企業業績測評標準分別從戰略、流程、能力三個方面構建了三重業績測評模型。
二、當前經營績效評價問題的評述
一、利益相關者對經營績效評價的指標偏好
(一)政府
政府獲得企業的經營利益,主要的方式是稅收,因此政府關心的是企業的納稅能力。國家的滿意度,通常表現在稅率和納稅額、納稅及時性兩個方面。另外,對于國有企業而言,還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要加入公益項目投資、安置弱勢群體數量的指標。
(二)股東
股東和企業的經營利益直接掛鉤,是企業資本的持有者,同時也是風險的承擔著。為了企業發展,股東關注企業所有的指標,其中最重要的是投資和收益。另外,股東也關注其他利益相關者設計的指標。從指標的類型看,股東關注的指標主要是股東滿意度和股東獲利能力兩個方面。
(三)雇員
要想提高企業的經營水平,就必須滿足雇員的需求。在企業中,技能較高、技術較強的員工,決定了企業的發展成敗。在當今時代,知識和技術發展迅速,人才的作用越來越明顯。雇員是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經營績效評價和工作滿意度密切關注。
(四)顧客
站在顧客的角度,顧客想要得到的是質量好、價格低的產品,因此,顧客的滿意程度和產品的服務、利益息息相關。企業應該保證產品的質量,確保產品交付時間的及時性,從而才能保證產品的優勢。因此,企業在產品質量、交付時間、價格管理上的控制,都是為了得到顧客更多的滿意程度。
(五)債權人
債權人和股東的角色類似,都是企業的資金提供者,因此也會關注資金的安全性。不同之處在于,債權人對資金借貸利息的獲得感興趣,會擔心借貸資金的拖欠和破產損失。所以,債權人主要關注的指標是滿意度和財務杠桿的獲利能力。
(六)供應商
一般情況下,在利益相關者中總會忽略到供應商的存在。然而對企業尤其是制造領域的企業而言,和供應商建立良好的關系是十分重要的。因為,企業只有保證原材料的供給,才能保證正常生產,使庫存量較低,減少庫存成本和缺貨成本。另一方面,原材料價格越低,生產成本就越低,從而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
二、以利益相關者為基礎的經營績效評價指標設置
(一)和政府有關的經營績效評價指標
政府能夠通過政策制度來規范企業行為,同時也能夠對企業進行扶持。因此,在制定和政府有關的經營績效評價指標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第一,企業是否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繳納稅款是否及時、足額。第二,企業在經營運作中是否利用了國家的優惠政策。第三,企業是否能夠理清和政府部門的關系。
(二)和股東有關的經營績效評價指標
股東最關注企業資本投入的收益情況,可從當期收益指標和長期收益指標來評價。在當期收益指標上,常用凈資產收益率來表示收益情況,其計算方法為凈資產收益率=(凈利潤/平均凈資產)×100%。對于上市公司,多采用股利支付率來表示收益的分配,計算方法是:股利支付率=(每股股利/每股凈收益)×100%。對于長期收益指標的評價,主要在于利潤和資本的積累。
(三)和雇員有關的經營績效評價指標
雇員管理的目標,是提高雇員的滿意程度,從而促使雇員對企業作出更大的貢獻。所以,和雇員有關的經營績效評價,主要參考雇員的滿意程度和為企業做出的貢獻。在雇員滿意度上,使用流動率作為評價指標,計算方法是雇員流動率=(人才辭職數/雇員總數)×100%。在雇員對企業的貢獻上,使用雇員生產率作為評價指標,計算方法是雇員生產率=當期銷售收入/職工人數。
(四)和顧客有關的經營績效評價指標
和顧客相關的經營績效評價,主要是衡量企業滿足顧客要求的滿意程度和顧客對企業的貢獻。在顧客的滿意程度上,評價指標是客戶保持率和客戶獲得率,計算方法分別是:客戶保持率=(當期客戶與新增客戶之差/上期客戶)×100%,客戶獲得率=(當期新增客戶/上期客戶)×100%。在顧客對企業的貢獻上,評價指標主要是市場占有率和客戶利潤率,計算方法分別是:市場占有率=(本期產品銷售額/本期產品市場銷售總額)×100%,客戶利潤率=(客戶凈利潤/客戶服務成本)×100%。
(五)和債權人有關的經營績效評價指標
債務資本的收益,反映的是債權人對于企業做出的貢獻,同時也顯示了債權人投入資本的盈利能力。因此可以用負債收益率作為評價指標,其計算方法是負債收益率=(企業稅前利潤/平均總資產)×負債比重。該指標從側面上,能夠反映出企業對財務杠桿的利用情況。負債收益率越高,說明財務杠桿的利用越好。但如果收益率過高,就會在增加企業的財務風險。
(六)和供應商有關的經營績效評價指標
和供應商有關的評價指標能夠考核企業和供應商對合同的遵守情況,從而維持兩者之間的關系,使用貨款支付及時率作為評價指標,計算方法為:貨款支付及時率=(當期拖延支付貨款/當期支付總貨款)×100%。另外,通過供應商價格和市價比,能夠反映出供貨商對企業的貢獻率。
關鍵詞:企業績效;財務績效;評價方法
企業績效評價是指采取特定指標體系并運用數理統計方法,按照相應的統一的評價標準,在通過一定的評價程序后運用定量定性的對比分析,對企業一定經營期間的經營效益及經營者業績進行客觀、公正和準確的綜合判斷。通常將企業績效評價分為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兩部分。企業財務績效評價就是指運用財務指標對企業的經營效益和經營者業績進行科學的評價,主內容就是財務指標的選取、建立指標體系以及評價方法的選擇等,財務績效評價主要是針對財務范疇進行的評價,相對而言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區分非財務指標有可以使得績效評價的層次性比較突出;由此可以推斷出財務績效評價是企業績效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比較核心的部分。本文僅從財務的角度來考察企業的經營效益,不包括對經營者業績的評價。
一、財務績效評價方法
(一)主成分評價法
潘淡和程小可(2000)的研究中通過你借鑒財政部與中國誠信公司的財務指標體系,建立了包括總資產報酬率、凈資產收益率、流動比率、資產負債比率、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利潤增長率、總資產增長率、營業利潤率等9個財務指標在內的經營業績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所選取的上海證券交易所的1998年的30家股份公司的經營業績進行綜合評價。史本山等(2005)的研究當中把我國上市公司按照他們的主營業務范圍分劃分成17個行業,并根據國家財政部頒布的企業績效評價體系,建立了包括10個財務指標的經營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在用主成分分析法的基礎上,以全國上市公司1996一2002年的財務數據為樣本數據進行經營績效綜合評價。
(二)因子分析評價法
徐國祥等(2000)研究中通過構建包括償債能力、盈利能力、成長性、資產管理能力、股本擴張能力和主營業務狀況等六方面指標的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評價指標體系并結合因子分析法的運用對滬深兩市812家公司的1999年和1998年的財務業績做出了綜合評價。馮根福和王會芳(2001)的研究中指出對上市公司績效進行評價指標體系應當反映的是公司的主要利益相關者的評價需要和目的,他們提出了一套從多角度分析的綜合評價體系,運用因子分析法對選取的28家電子行業的上市公司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利益相關者的不同,所得出的績效評價的結果也是不同的。杜龍波和黃業德(2010)使用因子分析法對所選取的33家魯中地區的上市公司的有關的財務數據進行研究,得出其因子得分,從而評價上市公司的財務績效。
(三)熵值法
朱順泉等(2003)的研究中采取了包括獲利能力、成長能力、運營能力、償債能力、和資本結構等五個指標的評價體系,并運用熵值法對財務指標進行了客觀賦權,使用模糊評價模型對公司財務狀況進行了合理的評價。楊賀等(2004)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建立了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相結合的指標體系,運用熵值賦權法對上市公司進行經營業績評價。陳艷艷和張瑞龍(2007)在充分學習了熵權的相關理論的基礎上,通過運用所持選取的財務數據構建出了熵權法評價模型,充分運用了Excel的功能實現了對公司經營效益的動態評價。胡玉柱等(2008)選取了50家高新技術上市公司作為其相關研究的樣本并在其中應用嫡值法模型對樣本公司的2005年和2006年的經營業績進行了實證分析,并將評價得到的結果與總資產利潤率進行了相關性分析檢驗,驗證了這種評價方法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四)層次分析法
楊淑萍和趙秀娟(2009)的研究在平衡計分卡理論模型的基礎上,將商業銀行的績效指標劃分為財務和非財務兩大類,通過內部經營流程、客戶與銀行財務、學習和成長等方面進行全面的考核,研究并選取了商業銀行為樣本按照選定的指標并結合層次分析法的應用對樣本進行了綜合的評價。吳潤衡等(2004)在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建立經營業績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專家評議的方法對各指標判定等級標準,然后得到評價的隸屬矩陣,最后采用多因素層次模糊評價模型對目標公司的經營業績進行評價。溫素彬等(2009)的研究中提出了以企業經濟績效、社會績效和生態績效等三重績效的共生模式和矩陣式評價指標體系,以權變理論為基礎構建出企業三重績效的層次變權綜合評價模型,從而對三重績效能夠進行均衡化處理,最后使得績效評價能夠更加具有全面性和科學性以及決策相關性。
(五)經濟增加值評價法
王國順和彭宏(2004)的研究采用的是我國A股市場的非金融業的1051家企業作為研究樣本,對我國上市公司的EVA和傳統財務績效指標進行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以判斷EVA方法是否具有有效性。結果表明,運用EVA方法對我國上市公司績效進行評價的結果與傳統財務績效指標在絕對有效性上是可以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在相對有效性上卻與傳統的績效指標表現出相對一致。王宗軍、楊琳(2005)的研究選用了在滬市僅發行A股票的607家上市公司,以2002年的財務指標數據為樣本,選取的因變量是公司市場價值,自變量是傳統財務指標和EVA進行回歸分析,實證的結果表明,EVA評價法能夠較好地解釋出公司市場價值,而且EVA評價模型評價價值創造公司的績效的效果更好。池國華和張智楠(2008)在結合中國企業環境的情境下深入探討EVA在價值管理領域的應用,指出了思騰思特公司所提出的調整事項其自身的高額管理成本及其復雜性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EVA的推廣,該篇文章對會計事項的調整和計算的資本成本中的難點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馬方和趙金杰(2010)通過對EVA評價方法在推廣的分析出其在應用中存在的難點和問題,即資本性的收入和股權資本成本的計量問題,并指出由于以上問題很大程度上阻礙了EVA考核指標的推廣應用,并且支出目前已有多個省(區)向國資委正式提出申請,并指出應當暫緩實行該考核評價辦法。
(六)平衡計分卡法(BSC)
呂鵬(2002)通過以在平衡記分卡法分析作為基礎,提出我國企業業績評價方
法的改進的建議,同時文章中也指出了BSC方法的缺存在點并提出在借鑒BSC評價對企業績效進行評價時應注意的問題。宋文武和胡國良(2007)在著重分析了國內平衡計分卡在很多企業實施失敗的原因后,文章指出了BSC方法只是為企業績效評價提供了一種平衡的理念,并指出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不能生搬硬套,反而是要在能夠充分理解BSC方法的理念的基礎上,并結合企業自身的實際打造一套“合身”的績效管理體系。田俊芳和盧楊(2007)分析了A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原有績效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及成因,通過對A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應用平衡記分卡的案例研究指出BSC在企業中成功應用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在理論與實踐中反復摸索和嘗試。曹陽(2009)通過對比分析了國內眾多企業的平衡積分卡方法實施失敗的原因,指出了平衡記分卡的實施過程,即是確定關鍵績效指標、評價實施、評價面談、制定績效改進計劃和績效改進指導等過程,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能夠解決相關問題的對策。
二、結論
綜上所述,盡管前人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在公司財務績效評價的研究中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l)在評價指標的選取上,大多研究是基于對指標內涵的理解或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存在很大的主觀隨意性。而評價指標的選取直接影響著評價結果,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采用主客觀相結合的方法構建財務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以彌補這一不足。
(2)在指標賦權方法的選擇上,大多數的研究采用的是某一種主觀賦權或客觀賦權的方法,在研究中如果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賦權方法,針對不同的評價結果,分析不同賦權方法在評價中的不同側重點,進而分析上市公司的優勢和劣勢,有利于全面、客觀地評價上市公司的財務績效,有利于中小投資者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投資經驗與投資偏好做出理性的選擇。
參考文獻:
[1]溫素彬,黃浩嵐.利益相關者價值取向的企業績效評價――績效三棱鏡的應用案例[J].會計研究,2009(4):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