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8 10:19: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重癥康復護理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 要 目的:總結小兒重癥病毒性腦炎的康復護理經驗。方法:收治小兒重癥病毒性腦炎患兒56例,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8例,兩組治療方法相同,即:急性期采用對癥處理。施行給氧、保持呼吸道通暢、鎮靜、降顱壓、給予神經營養藥、激素等處理。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積極配合醫師采用相應的康復護理手段。結果:觀察組顱神經障礙為(顱神經障礙),肢體功能障礙936±278天,驚厥164±024天,意識障礙104±024天,對照組顱神經障礙1550±231天,肢體功能障礙1981±238天,驚厥636±215天,意識障礙577±235天,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
關鍵詞 小兒 重癥病毒性腦炎 傷殘 康復護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9.276
病毒性腦炎是由各種病毒引起的中樞性神經系統的感染性疾病1,在兒科比較常見,病情輕重不等,危重者呈急進性過程,若治療不及時,會導致死亡2,整個治療過程中的康復護理有著重要的意義。2010年1月~2011年6月收治小兒重癥病毒性腦炎患兒90例,進行康復護理,提高護理質量,降低死亡率,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5月收治小兒重癥病毒性腦炎患兒90例,男60例,女30例,年齡2~8歲,平均56歲。所有患者均經腰穿、腦電圖、頭顱CT檢查確診為重癥病毒性腦炎,根據CT表象分為為假腫瘤型20例,彌漫型腦炎39例,腦干腦炎型21例,根據臨床分型其中假腫瘤型腦炎表現21例,腦干腦炎型表現40例,以彌漫型腦炎表現19例。腦脊液細胞數主要表現為輕、中度升高。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臨床分分型等方面比較無顯著性差異。
方法:兩組治療方法相同,即:急性期采用對癥處理。施行給氧、保持呼吸道通暢、鎮靜、降顱壓、給予神經營養藥、激素等處理3。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積極配合醫師采用相應的康復護理手段。急性期后,有功能障礙的患兒采用康復治療配合康復護理。早期干預運動療法能明顯改善肢體運動障礙患兒的運動功能恢復,降低肌張力,提高肢體的運動能力。在急性期主要是做好患兒的基礎護理,待患兒生命體征穩定,神經癥狀不再發展后,48h即可開始早期康復訓練。方法可以多樣,要適應兒童心理,必須與藥物,運動療法,作業治療,語言治療,理療,針灸,高壓氧,中頻療法等治療相結合。有針對性對患兒制定個體化的綜合康復措施及各階段的康復方案。通過游戲與音樂,寓教于樂。同時提高患兒的語言認知能力,要求家長參與。指導家長康復的手法,為日后家庭康復奠定基礎。
結 果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體征恢復時間比較:觀察組顱神經障礙為(顱神經障礙),肢體功能障礙936±278天,驚厥164±024天,意識障礙104±024天,對照組顱神經障礙1550±231天,肢體功能障礙1981±238天,驚厥636±215天,意識障礙577±235天,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
兩組治療1年后傷殘情況比較:觀察組行為異常2例(44%),肢體障礙1例(22%),語言障礙3例(67%),智力低下2例(44%);對照組行為異常9例(20%),肢體障礙16例(356%),語言障礙19例(422%),智力低下15例(333%),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
討 論
(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河南 鄭州 451100)
摘 要:目的:探討康復護理在小兒重癥病毒性腦炎護理中的臨床應用效果以及注意事項。方法:選取我院自2009年10月~2014年10月期間收診的58例小兒重癥病毒性腦炎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兒分為觀察組(n=29)和對照組(n=29),觀察組患兒給予康復護理措施,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護理措施,選擇治療有效率、驚厥恢復時間、肢體功能障礙恢復時間、顱腦神經障礙恢復時間、意識障礙恢復時間、平均住院時間以及傷殘率作為指標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治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驚厥恢復時間、肢體功能障礙恢復時間、顱腦神經障礙恢復時間、意識障礙恢復時間、平均住院時間以及傷殘率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康復護理在小兒重癥病毒性腦炎護理中的臨床應用效果確切,可以明顯提高治療有效率,縮短驚厥恢復時間、肢體功能障礙恢復時間、顱腦神經障礙恢復時間、意識障礙恢復時間以及平均住院時間,降低傷殘率,建議在臨床上大力推廣使用。
關鍵詞 :小兒重癥病毒性腦炎;護理;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3-0178-02
病毒性腦炎是指由各種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原發性的顱腦急性炎癥,是腦炎中比較常見的一種[1]。該病的好發季節不固定,一年四季均有發生,所以病毒性腦炎又被稱為散發性腦炎[2]。該病主要是精神和意識障礙等為臨床表現的一系列中樞神經系統的感染性疾病。臨床上主要表現為頭疼、發熱、驚厥、昏迷、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肢體障礙、意識障礙等。該病具有發病急驟、病情嚴重以及病情進展快等特點。病毒性腦炎必須及時治療,一旦治療不及時或者治療不合理將會影響患兒的預后,嚴重者將危機患兒的生命安全。在治療及時、合理的基礎上,有研究指出,得當的護理有利于提高患兒的治愈率,有利于患兒的預后[3]。本研究對康復護理在小兒重癥病毒性腦炎護理中的臨床應用效果進行研究,旨在探討小兒重癥病毒性腦炎的護理方案,以期為其今后更好的治療和護理疾病提供參考依據。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自2009年10月~2014年10月期間收診的58例小兒重癥病毒性腦炎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的患兒均經腰穿、腦電圖、頭顱CT等常規檢查確診為病毒性腦炎。其中男性30例,女性28例,年齡在2-1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58±1.22)歲;病程在1-5d之間,平均病程為(2.07±0.35)d;根據頭顱CT檢查結果:假腫瘤型腦炎患兒18例,彌漫型腦炎患兒21例,腦干型腦炎19例;腦脊液細胞數輕度升高43例,中度升高15例。所有的患兒均未患有肝臟、腎臟等重大疾病。
1.2 研究分組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兒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患兒29例,其中男性患兒16例,女性患兒13例,年齡在2-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57±1.23)歲;病程在1-4d之間,平均病程為(2.06±0.34)d。對照組患兒29例,其中男性患兒14例,女性患兒15例,年齡在3-1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59±1.21)歲;病程在1-5d之間,平均病程為(2.08±0.36)d。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病程、分型以及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 治療方法
所有患兒均給予同樣的西醫治療方法,主要是在患兒發病急性期進行營養神經、降顱壓、激素以及鎮靜治療等常規方法,同時確保呼吸道保持通暢。所有患兒均給予病情護理、呼吸道護理等基礎護理措施。在上述基礎上,觀察組患兒在渡過急性期之后給予康復護理,包括:心理干預、針灸治療、理療、中頻治療、運動療法、語言療法等措施,針對患兒的具體情況擬定合理的康復計劃。
選擇治療有效率、驚厥恢復時間、肢體功能障礙恢復時間、顱腦神經障礙恢復時間、意識障礙恢復時間、平均住院時間以及傷殘率作為指標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3 治療結果
3.1 統計學方法分析
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兩組兩兩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基準a=0.05,檢驗標準ɑ=0.05,以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P<0.01為有極顯著性差異。
3.2 療效判斷標準
明顯顯效:3d之內臨床癥狀完全消失;
有效:4~7d臨床癥狀消失;
無效:7d臨床癥狀消失甚至加重。
治療有效率=(明顯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3.2 結果
兩組患者的各觀察指標對比結果見表1。
由表1看出: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驚厥恢復時間、肢體功能障礙恢復時間、顱腦神經障礙恢復時間、意識障礙恢復時間、平均住院時間以及傷殘率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觀察組在小兒重癥病毒性腦炎護理中的臨床應用效果確切,可以明顯提高治療有效率,縮短驚厥恢復時間、肢體功能障礙恢復時間、顱腦神經障礙恢復時間、意識障礙恢復時間以及平均住院時間,降低傷殘率。
4 討論
重癥病毒性腦炎的患者,病毒感染累及腦實質,導致腦組織炎癥、腦水腫、顱壓升高、腦細胞壞死等,還可能會累及心臟,引起心肌缺氧、缺血等。病情的嚴重程度也隨患者不同而不一,病程大多呈良性,時間較短[4]。
對于重癥病毒性腦炎醫學上已經有很多好的方法來對其進行治療,經過合理的治療大多數可以恢復健康。但護理工作跟不上有可能無法達到藥物的治療效果,甚至將影響患兒的預后。同時由于部分患兒在發病期間腦組織出現一定程度的損傷,從而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遺癥,經過對癥治療大部分后遺癥可以治愈[5]。為了幫助患兒提高今后的生活質量,可以給與患兒康復性護理,幫助患兒最大程度的恢復至正常水平。因此目前臨床上的治療重心偏向護理,特別是康復性護理,以期通過康復性護理可以幫助治療患者,增強藥物治療效果,幫助提高患兒的身心健康,減少患兒在身體恢復期和日后成長中的負擔[6]。
我院將康復護理應用于小兒重癥病毒性腦炎護理中,在進行及時治療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所有患兒均給予康復護理,包括:心理干預、針灸治療、理療、中頻治療、運動療法、語言療法等措施,針對患兒的具體情況擬定合理的康復計劃。結果顯示,其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驚厥恢復時間、肢體功能障礙恢復時間、顱腦神經障礙恢復時間、意識障礙恢復時間、平均住院時間以及傷殘率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康復護理在小兒重癥病毒性腦炎護理中的臨床應用效果確切,可以明顯提高治療有效率,縮短驚厥恢復時間、肢體功能障礙恢復時間、顱腦神經障礙恢復時間、意識障礙恢復時間以及平均住院時間,降低患兒傷殘率,建議在臨床上大力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李娜。翁迪華。何俐早期康復護理對腦炎患者運動功能障礙恢復的作用[J]-內蒙古中醫藥,2014,33(27):138-139.
(2)王英。早期康復護理應用于病毒性腦炎患兒的臨床效果觀察[J]。Medical Information。2013,26(7):261-262.
(3)唐玉紅,劉霞。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病毒性腦炎患者肢體運動能力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2):286-287.
(4)劉玉波??祻妥o理在小兒重癥病毒性腦炎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29):66-67.
【關鍵詞】腦卒中;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R15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11-0277-02
1 對腦卒中急性期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的重要性
早期康復介入可顯著降低病死率及致殘率[3~6],使病人最大限度地從身心殘障中恢復,重返社會。腦卒中后中樞神經系統結構和能力上存在代償和功能重組自然恢復能力[1],早期康復護理可創造損傷神經修復或代償的條件,使遭到破壞的運動反射弧在良好的條件刺激下重新建立起來[2]。早期康復護理可大大減少肌肉萎縮、關節脫位、關節攣縮畸形、足下垂或內翻等,這一點是沒有任何藥物可代替的。因此,超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恢復和整體療效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2 康復時間
我國學者多認為:在腦卒中發病早期,應以床上活動為主。有的在發病24 h內介入[3],如重癥腦出血病人,在監測、維持病人生命體征的同時介入康復護理(保持良肢位)。也有的提倡腦梗死后3 d、腦出血后3~5 d介入。多數意見是在病人生命體征穩定、神志清楚、神經系統癥狀不再惡化48 h后再行康復介入[4-7]。卒中急性期病人病情變化快,對護理技術要求高,既要求對生命體征的護理,也要求較多預防性和對癥性康復護理。一般的治療開始時間為病人生命體征穩定,神經學癥狀不再發展后48h。
3 功能康復
腦卒中后的功能訓練內容包括兩部分,即患側的恢復和健側的代償,重點在患側的恢復。
3.1 在床上正確的姿勢擺放 急性期臥床階段正確姿勢擺放,有利于預防褥瘡,預防關節變形和攣縮,同時預防異常痙攣模式。保持肢體處于功能位患者臥床時要求保持患側上肢處于伸展位(肘、腕、手指諸關節均伸展),患側下肢處于屈曲位,防止髖內、外旋,足底墊起,使足背與小腿呈90°角,防止足下垂,可用軟枕幫助置放[8]。
3.2 在床上翻身 腦卒中病人患側肢體無自主活動,翻身很困難,如果在床上固定一種姿勢,容易出現壓瘡,也不利排痰,久之可能造成肺部感染,所以應每2h翻身1次,以防止并發癥,鼓勵患者取患側臥位,可加強患側的感覺刺激,同時有利于健側肢體的活動。翻身時 患者雙手交叉握住伸直,由健側上肢帶動患側上肢,健側腿伸到患腿膝關節下方。以軀干為軸向患側或健側轉向,護士站在患側協助。每2h翻身變動臥位1次,患側臥位每次不要超過1h[9]。
3.3 關節的被動活動 病人肢體癱瘓,關節不活動,將導致靜脈淋巴回流不暢,如果制動超過3周,關節內周圍組織發生粘連。加上關節囊韌帶肌肉等固定不動,就會攣縮,即引起關節強直和變形。因此,應早期進行關節的被動和 活動,以保持關節的活動和防止關節攣縮。先健側后患側,由大關節到小關節,循序進行,既要注意各方向活動到位,又要注意動作幅度,切忌粗暴,尤其注意改善肩、肘、膝、踝關節的活動[10]。
3.4 定時按摩 包括按、摩、揉、捏四法,順序應由遠心端至近心端。用紅花酒精對患者的上肢從手指至前臂、肩關節周圍進行輕柔的按摩,原則為先輕后重,由淺及深,由慢而快,每天2次,每次20min[11]。
4 家庭康復護理 腦卒中偏癱病程長、恢復慢、經濟負擔重,所以很少能夠達到完全康復后才出院,患者出院后如不能繼續進行正確的康復訓練,往往前功盡棄,出現各種功能減退。因此在住院期間,加強健康教育,讓患者及家屬懂得繼續進行康復鍛煉的重要性,掌握自我康復鍛煉的方法,并制定出院后家庭隨訪康復指導計劃。出院后康復訓練主要為平衡、協調和速度訓練,并可借助步行器或拐杖到室外活動,同時還要進行各種日常生活的精細動作訓練[12],爭取做到生活自理。開展家庭護理,既可縮短患者住院時間,節省醫療費用,減少家庭經濟負擔,又有利于患者盡早回歸社會。
綜上所述,康復的實質是“學習、鍛煉、再學習、再鍛煉”重組和再建腦功能,旨在建立患者主動運動為主,是一個改變“質”的訓練,因此是一個艱苦奮斗的過程,要求病人理解并積極投入康復才能取得成效;另外腦卒中的特點是“障礙與疾病共存”,故康復應與治療并存,應對伴有的常見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進行全面的監護和治療。腦卒中偏癱患者超早期施予良肢位的擺放可以防止患肢的攣縮和關節畸形;縮短患側臥位時間,可避免影響靜脈和淋巴回流而加重病情;按摩、被動運動促進血液、淋巴循環,刺激肢體感受器調節新陳代謝及神經營養功能,從而預防肌肉萎縮、關節僵硬;促進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減少傷殘程度,提高生活質量??祻妥o理應盡早介入,并取得患者、家屬的緊密配合。
參考文獻
[1] 姜從玉,胡永善.康復訓練促進腦梗死后功能恢復機制的基礎研究進展[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2,24(7):443-445.
[2] 徐善芬,崔智娟,吳遠美.急性重癥腦卒中患者的監護及其意義[J].護理雜志,2002,17(5):22.
[3] 盧青英,王秀玲,張圓鳳,等.35例重癥腦出血進行分期康復護理效果評價[J].中國康復,2000,15(2):115.
[4] 刁利華.腦病變患者康復的研究及護理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0,35(3):177.
[5] 馮秀艷,馬艷輝,崔靜宜,等.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早期三段式康復訓練[J].中國臨床康復,2004,8(28):192
[6] 周寶玉,孫啟良,桂德超,等.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的預后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0,15(5): 269.
[7] 龐圖娟.腦卒中偏癱早期康復護理體會[J].實用護理雜志,2002,18(4):14.20(2):18-19.
[8] 鄭燕紅.腦卒中偏癱的康復護理進展[J].護理學雜志,2000,15(10):614-616.
[9] 鐘燕萍.腦卒中急性期的康復護理[J],工企醫刊,2001,14(4):80-81.
[10] 張玉愛,孟素萍.腦卒中偏癱患者肩痛訓練方法及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
【關鍵詞】早期康復活動;重癥監護病房;呼吸衰竭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6-0-01
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內人口老齡化趨勢越來越嚴重,呼吸系統病癥的患病率顯著提高,尤其是呼吸衰竭最為常見,而機械通氣是對重癥監護病房(ICU)呼吸衰竭病人較好的治療手段。然而,由于長時間的機械通氣,身體處于制動狀態,就易于導致各種并發癥,對病人的身體康復造成影響,還會出現對呼吸機的過度依賴,難以及時撤機,更甚者會引發生命危險。據相關研究發現,對ICU呼吸衰竭病人采取早期康復活動能夠減少機械通氣的時間及各種并發癥的發生,這也是近期研究的熱門課題[1]。本文選擇某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治療的呼吸衰竭病人80例進行研究,分析早期康復活動對ICU呼吸衰竭病人康復的影響,現探討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選擇某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治療的呼吸衰竭病人80例進行研究,按照所采取的康復護理方法進行分組,包括對照組40例,采取常規的康復運動,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齡60~79歲,平均(65.5±6.3)歲;觀察組40例,采取早期康復活動,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齡61~78歲,平均(66.3±6.9)歲。對兩組病人的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差別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有著可比性。
(2)方法。對照組依照呼吸衰竭病人的具體情況,采取常規的康復運動,主要是主動性或被動性的關節以及肌肉活動,2次/d,20min/次。
對照組則是采取早期康復活動:①首先是要制定計劃:護理人員依照病人臨床情況進行分析,制定出詳細的呼吸衰竭病人早期康復活動計劃,并安排專門人員每隔二十四小時對病人的肌肉、緩解能力及活動能力做出評估,再制定出第二日的活動量?;顒痈深A的目的在于提升病人的耐受力及穩定性,并在活動期間利用呼吸機給以氧氣支持[2]。②床上臥位活動:在病人清醒期間,將床頭抬升65°,使得病人維持半臥位進行有關活動,每次堅持20min左右,2次/d。③床邊坐位活動:維持坐位進行有關活動,特別是進行下肢鍛煉,每次堅持20min左右,2次/d。④離床坐位:依照病人的康復狀況,使以抬腿活動,通過有關人員的幫助在床邊維持站立5min,3次/d。⑤下床活動:病人借助于步行車獨自行走10min左右,3次/d。⑥獨自行走練習。
二、結果
觀察組康復后的呼吸頻率、心率、二氧化碳分壓等都要低于對照組,氧分壓、FEV1等都要高于對照組,觀察組的機械通氣時間、ICU治療時間等都要低于對照組,數據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P
三、討論
對于呼吸衰竭病人來說,大部分情況下都需要應用到機械通氣,構建氣道口與肺泡之間的壓力差,為身體提供正壓呼吸幫助。進行機械通氣時,一般需要采取鎮靜、鎮痛處理,病人多數情況下會處在休眠情形下,降低身體氧代謝、氧損耗,為關鍵臟器機能的盡快恢復提供氧氣。這就要求病人長時間的不能活動,如此就會對病人身體造成不利影響,肌肉蛋白發生某些變化,還會干擾到微循環的實現,對于神經、機體組織的營養供給、胰島素抵御都會引發不利影響,出現肌肉萎縮、神經遲鈍,難以運行正常的機體活動。所以說,ICU呼吸衰竭病人需要進行適度的活動,進而增強機體的活動能力,確保病人生理活動以及循環系統的穩定性,并減少并發癥的發生[3]。
本文選擇某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治療的呼吸衰竭病人80例進行研究,按照所采取的康復護理方法進行分組,包括對照組40例,采取常規的康復運動,觀察組40例,采取早期康復活動。其中,常規康復活動主要用來幫助病人下肢血液循環,對于長期制動引發的某些并發癥護理效果并不明顯。早期康復活動的實施不但促進了肌肉力量的恢復,細胞信號的傳導以及機體的抗氧化能力,還能夠防止胰島素抵抗、微循環障礙,幫助下肢血液回流,減少神經肌肉功能障礙以及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研究結果證明,早期康復活動能夠幫助病人更好的進行吸氣、呼氣,加強呼吸肌肉活動力度,增強身體氧分壓水平,改善肺功能,確保呼吸頻率及心率的穩定性。觀察組的機械通氣時間、ICU治療時間都要低于對照組,這就表明早期康復活動保障病人呼吸肌功能,幫助他們更好的咳嗽、排痰,顯著的改進了機體的循環能力,減少了治療時間,增強了恢復效率,減少了病人ICU治療及住院天數。觀察組有關并發癥的發生也遠遠低于對照組,表明經過早期康復活動,病人能夠更快的去掉呼吸機,盡快的實現正常呼吸,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有關并發癥的發生率。
總的來講,早期康復活動在重癥監護病房呼吸衰竭病人中的應用,能夠顯著改善病人的血氧分壓以及肺功能,減少治療時間,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陳玉婷,蔣雅瓊.探討早期康復活動對重癥監護病房(ICU)呼吸衰竭患者康復的影響情況[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2(6).
【關鍵詞】腦血管偏癱;早期康復護理;效果
腦血管偏癱多由于血管阻塞引起,患者多表現為頭痛,惡心嘔吐,隨病情的惡化,患者的肌體運動功能受到嚴重影響,從而導致患者偏癱。及時接受治療對有效控制患者病情、改善其肌體功能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配合護理能提高治療效果。我院為研究63例腦血管偏癱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效果,均于患者處于康復早期各個階段實施護理干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以63例經我院確診為腦血管偏癱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9例,年齡37-76歲,平均(47±3.5)歲;女34例,年齡38-75歲,平均(49±3.5)歲。所有患者病程為5-9年,其中,急性腦梗死26例,腦出血37例。
1.2康復護理
1.2.1急性期的護理患者處于急性期階段,護理人員對其進行優質護理服務:①貼心的給予慰問,采用肢體語言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消除患者心中的恐懼、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告知我院醫師具有多年臨床經驗,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管理能促使病情得到緩解。②護理人員對患者實施按摩干預,針對患者已癱瘓的肢體部位進行按摩,力度保持適中,經護理人員規范按摩后,有利于患者已癱瘓的肢體部位淋巴循環、血液循環,從而提高局部皮膚與肌肉的營養支持,改善癱瘓部位的狀況[1]。③護理中,被動運動的運用主要是在改善患者癱瘓肌體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護理人員對患者實施被動運用正確規范操作,采取“由上往下,由近至遠”的被動運動形式引導患者進行被動運動,護理人員協助患者四肢進行舒展,四肢重復彎曲、伸直等動作能改善癱瘓部位的狀況。
1.2.2恢復期的護理護理人員在恢復期護理階段需著重于加強患者的肌體運動,鼓勵患者積極參與難度適中的運動,提高癱瘓部位對運動壓力的敏感度,逐漸恢復肌體功能?;颊叻e極參與護理人員為其制定的運動方案能有效恢復其神經功能與肌體功能,降低其殘疾率。運動改善患者的肌體功能可有利于提高其日常生活質量,達到生活自理的目的,為及早出院重返家庭奠定保障。
1.2.3心理護理因絕大多數患者對腦血管偏癱缺乏必要的認識,心理多表現為恐懼、緊張及焦慮等不利于治療的負面情緒,護理人員可為患者開展知識講座會,會上由我院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醫師向患者進行健康宣教,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疑惑。與此同時,我院護士長對患者普及護理管理在該疾病治療上的應用價值,同時詳細講述我院護理管理實施的具體方案及患者需配合的相關事項,讓患者對護理有較為全面的了解,從而增強積極配合護理的自信心,消除心中恐懼的情緒。
1.3觀察指標分別對每位患者接受康復全程護理各階段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利用醫學測定儀對患者恐懼、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指數進行測定,同時記錄患者運動時間。
1.4統計學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7.0軟件實施統計學分析,數據選擇(χ±s)表示,兩組比較進行t檢驗,P
2結果
2.1康復護理效果腦血管偏癱患者康復護理期心理狀態優于護理前,證實了對處于康復期的腦血管偏癱患者實施護理能促進其維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兩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
2.2護理效果分析從我院研究結果中可以看出,63例腦血管偏癱患者經我院醫護人員共同精心護理后,均獲取了護理效果,加快其預后進程,具有重要意義?;颊咴缙诳祻妥o理前后的心理狀態具有明顯差異,護理前,患者恐懼、焦慮、緊張指數分別為77.1±23.2、83.2±31.7、79.6±12.5,護理后,患者的恐懼、焦慮以及緊張指數均有所下降,分別為52.4±14.6、67.1±13.3、66.3±10.4,因此,護理前后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腦血管偏癱是不容忽視的重癥,若沒有及時得到治療,隨著病情的惡化,患者可完全喪失肌體功能,嚴重者處于癱瘓狀態,不僅制約了正常的日常生活,且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臨床診斷中,腦血管偏癱的發病人群較為廣闊,年齡38-76歲,因此,步入中年的男女應尤為注意對該疾病的預防。定期體格檢查是最有利于預防腦血管偏癱的措施,前往醫院進行體格檢查能徹底了解自己的全身狀況,為疾病治療爭取最佳時機,促進疾病的治療效果[2]。例如,常見疾病中風,該疾病是導致患者出現癱瘓的罪魁禍首,若及早發現該疾病并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中風完全可以預防,恢復患者正常的生活狀態。
一旦確診患者已患腦血管偏癱,對其進行及時的治療至關重要,治療期結束后,對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管理能加快其身體機能恢復的進度,提高生活質量[3]。我院對63例腦血管偏癱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均取得了顯著療效,患者的心理狀態相對于護理前有所緩解,促進患者維持良好的心理狀態,進而加快了肌體功能改善的進度。
綜上所述,我院對63例腦血管偏癱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獲取了令人滿意的效果,患者運動時間為(40.3±12.5)min,與護理前對比,兩者具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李福.早期護理管理對腦血管偏癱患者的應用分析[J].中國殘疾雜志,2011,03(15):102-103.
關鍵詞:疼痛;心理康復;護理
疼痛作為疾病最主要的一種臨床癥狀,也是繼體溫、呼吸、血壓、脈搏之后的第五大生命特征元素。在疾病的治療與康復過程中,疼痛可能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甚至會誘發一系列不良心理或者行為反應,若不能對患者的疼痛影響進行評估及給予必要的疼痛應對措施,則極易導致患者出現心理障礙。筆者在2012年12月~2013年10月對本院的68例疼痛患者實施了心理康復護理及常規護理對照研究,研究成果顯著,現將研究過程及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本文研究中筆者隨機抽取本院2012年12月~2013年10月收治的68例疼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入選病例中男性44例,女性24例,平均年齡(47.4±7.5)歲;在研究中采用數字分組法將病例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3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干預措施 雖然疼痛主要依靠藥物治療,若能夠給予必要的心理康復護理仍然可以起到緩解疼痛的效果,同時還可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本文研究中,對照組患者均接受常規護理,而實驗組則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心理康復護理,具體護理措施如下:
1.2.1營造舒適、安靜的病房環境 疼痛患者在康復治療期間,醫護人員盡量為患者提供一個舒適、安靜的住院環境,保持病房內空氣清新,溫度、濕度適宜,定時通風,環境衛生良好;控制每日探訪人數、時間,減少外界干擾,保障患者擁有足夠的休息、睡眠時間,有利于患者保持舒暢心情[1]。
1.2.2 積極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 在疼痛患者的康復治療期間,積極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可減輕心理壓力,提高患者的疼痛閥值。在康復治療期間,醫護人員以情切、和藹的態度,充分尊重患者的尊嚴,及時解答患者的任何問題,增強患者接受治療的信心;對于重癥康復患者,治療、護理操作時應熟練、敏捷,便可出現慌亂現象,以此來增強患者的安全感,避免出現恐懼心理;若患者疼痛因神經衰弱而引起的,則需要注重傾聽患者的主訴,并細致患者的病情及康復進展,重視患者反應的疾病反應。
1.2.3指導深呼吸緩解疼痛法 在疼痛護理中,醫護人員指導患者采用深呼吸法緩解疼痛感,具有方法:首先閉合雙眼,深吸氣,再慢慢呼出,之后反復多次,想象新鮮的空氣慢慢的進入自己的肺臟,同時指導患者自己進行冥想放松訓練,讓其能夠學會通過意念的方式來改變神經的興奮性,增強機體對內、外環境的刺激調節能力[2];鼓勵患者在身體條件允許下進行適量有氧運動,改善臟器的生理功能,以此來緩解患者的疼痛感。
1.2.4采取多種措施分散注意力 患者在康復治療期間,除了依賴藥物改善病癥、緩解疼痛以外,必要的心理干預也可起到緩解疼痛功效,尤其是心理分散注意力法。在康復治療中,醫護人員盡量多于患者溝通、交流,掌握患者的需要并積極滿足,如:患者喜歡聽音樂、看電視等習慣時,當出現明顯疼痛感時可給予播放音樂、電視,讓患者保持愉悅心情,消除或者減緩因疼痛而引起的緊張狀態,從而達到緩解疼痛感之目的。
1.2.5堅持醫療秘密保守原則 在康復護理期間,醫護人員必須堅守職業道德,嚴格執行醫療保密制度,尤其是疼痛患者。在實施康復治療、護理時,既要做到保護患者秘密,也要對患者保守秘密,而其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存在頑固性、持續性疼痛患者,主要是由于此類患者長期受到疼痛的折磨,極易喪失接受治療的信心且容易產生輕生念頭,因此在護理中需注意說話的方式、方法,避免出現意外事件[3]。
1.3護理效果評價 ①不良情緒采用HRSD(漢密頓抑郁量表)進行評估,其中主要涉及焦慮癥、抑郁等24項評估項目;②疼痛程度采用NRS(數學評分法)進行評估,以0~10數字代替疼痛程度,其中0分10分表示從無任何疼痛感劇烈疼痛。
2 結果
3 結論
疼痛表示人體的機體健康受到影響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人體最強烈的應激反應,可能引發機體產生一系列的心理、生理、病理改變。由于受到疼痛因素的影響,導致患者出現大幅度的心理波動,極易出現不良心理反應。筆者在長期護理實踐中,對康復科存在疼痛的患者實施心理康復護理干預措施,幫助患者調整了心理紊亂問題,糾正了患者的不良心理反應,緩解患者的疼痛感,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均經過HRSD評分、疼痛改善程度評估,效果顯著。總之,隨著現代醫療模式的不斷完善以及對疼痛康復護理認識的不斷加深,在康復護理中開始越來越重視對疼痛換水實施心理康復護理,旨在解除患者因疼痛而引起的痛苦,提升患者的康復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李小寒,尚少梅.基礎護理學[M].5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30.
[關鍵詞]格林巴利綜合征;康復護理;呼吸鍛煉;肌力恢復;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3.7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3)21-126-03
格林巴利綜合征也被稱為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炎,以侵襲患者運動神經和周圍神經為主要表現,是臨床中一種發生率極高的急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這種病癥對患者身體機能影響較大,可導致肌力下降、四肢癱瘓,嚴重者還會出現呼吸肌麻痹現象[1],威脅患者生命。因此,在臨床中加強對患者的康復護理對于提升其生存率和生存質量具有積極意義。本次研究選取2008年8月~2012年11月間入我院進行治療的格林巴利綜合征患兒60例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8月~2012年11月間入我院進行治療的格林巴利綜合征患兒60例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納入研究患者均符合臨床診斷標準,獲得家屬同意?;純号R床表現以呼吸困難、聲音低壓、肢體癱瘓和吞咽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其肌力情況分布如下:0級(完全癱瘓)患兒7例,1級(肌肉可收縮但不能動作)患兒24例,2級(可移動但不能抬起)患兒22例,3級7例[2]。7例患兒在發病前伴有感冒和腹瀉情況。將60例患兒根據入院時間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2~14歲,平均(5.3±2.1)歲,研究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2~13歲,平均(5.1±2.5)歲,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研究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增加康復護理。兩組患者在護理期間均接受相同的常規護理、藥物治療和神經內科基礎護理。護理人員為受過專業訓練護士,實行24h全方位護理制度。護理內容包括心理護理、呼吸肌訓練、作業治療、運動訓練和中樞沖動傳遞訓練[3],由護理人員和家屬共同操作完成,每天進行2次??祻妥o理內容如下。
1.2.1 臥床和昏迷患者的護理 對于臥床和昏迷患兒,護理工作要從預防并發癥、被動關節活動和擺放功能位三方面做起。要加強患者的身體清潔,定時翻身,及時更換被褥,調整,防治褥瘡等情況的發生?;純旱年P節要每天定期進行正確的被動活動,保證每日最少進行兩次[4]。被動運動過程中,可適當進行按摩推拿,放松患兒肌肉,并與家屬做好溝通與教育,共同完成關節的運動。功能位的擺放以上肢屈曲位、下肢伸展位為主,腕關節進行背伸,膝關節屈曲,幅度由小到大規律遞增,可適當依靠加班或支具進行固定和支托[5]。
1.2.2 肺部康復護理 呼吸肌麻痹導致的呼吸障礙和吞咽困難是格林巴氏綜合征比較典型的癥狀,對于嚴重患者要應用氣管切開手段輔助呼吸,內容包括腹式呼吸訓練法、咳嗽訓練和縮唇呼吸訓練。腹式呼吸:幫助患兒調整到適宜再開始練習,將患兒手分別放在腹部和胸部,指導其閉嘴使用鼻子吸氣,確保呼吸深長而緩慢,用鼻吸氣用口呼氣。腹式呼吸訓練每次持續5~15min,每天2次,對于情況較好的患兒可適當延長屏息時間,呼吸節奏盡量放慢加深[6]。身體差的患兒,可以省去呼吸??s唇呼吸:呼吸時先用鼻吸氣再用口呼氣,呼氣時盡量將口唇縮攏似吹口哨狀,持續緩慢呼氣。由護理人員和家屬進行把握指導患兒,每次10~15min,每天堅持30min。咳嗽訓練:指導患兒凝息屏氣,閉緊聲門,以便抬高膈肌增加胸內壓,然后進行咳嗽,打開聲門,時肺內液體或氣體咳出[7],每次練習10~15min,每天25~30min。
1.2.3 不同肌力的康復護理 根據患兒肢體肌肉受累程度和肌電圖檢查結果,實施針對性的肌力護理。對于檢查結果動作電位較少或無電位患兒,采用ROOD技術,對關節進行被動活動、中樞沖動傳遞訓練,延緩、減輕肌肉神經萎縮程度[8]。對于檢查出現較多動作電位患者,加強肌力訓練并進入康復訓練,由護理人員和家屬從旁進行看護指導,進行抗阻力運動,方法以漸進式為主,力量根據患兒抵抗程度調整,以增強肌力為根本目標。
1.2.4 身體護理 對于感覺功能異常患兒進行感覺功能訓練,通過冷熱刺激或肢體接觸、抓摸各種物品來完成訓練,期間注意保護患兒安全,禁止使用危險物品,防止燙傷或皮膚損傷等?;純荷w征穩定后,可適當開始坐位訓練,保持正確坐姿,早期可在創傷進行站立訓練,并適當增加傾斜角度,訓練期間要預防骨質疏松、低血壓、墜積性肺炎等,確保患兒心肺功能的正常和運動功能的恢復[9]。
1.2.5 心理護理 由于格林巴氏綜合征進展迅速,發病突然,患兒家屬及患兒均會出現恐懼、焦躁、絕望等不良情緒,護理期間要先與患兒家屬做好溝通與宣傳教育,緩解家屬心理壓力,調整不良情緒,并配合治療與護理提升康復信心,對于患兒要通過親切的態度和得體的行為、放松其心情,轉移其注意力,緩解身心痛苦。要幫助家屬正確認識和了解格林巴氏綜合征,制定切實可行的康復目標,叮囑好各項禁忌事項,共同支持患兒完成治療和護理,提升康復質量。
1.2.6 出院指導 在患兒出院前,對家屬和患兒做好指導教育,對于禁忌注意事項要重點叮囑患兒,指導家屬做好監督工作,并定期回訪和復查。
1.3 療效評定[10]
對患兒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選用改良Barthel指數進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評定,對比入院前后變化情況。
1.4 統計分析
所得數據均使用統計軟件SPSS17.0進行統計分析,數據以()表示,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
2 結果
治療前后兩組患兒生活能力評分比較情況,見表1。從表中對比情況來看,研究組患兒治療后評分提升情況顯著,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肢體運動障礙、呼吸麻痹和感覺障礙是格林巴利綜合征臨床中最典型的癥狀,在護理過程中也要針對這三種典型癥狀實施針對性護理[11]。目前格林巴利綜合征的臨床護理主要以保持呼吸道通暢、呼吸訓練、臥床休息、切開器官護理等為主,對患者的功能恢復和指導康復訓練研究較少,只重視生命的搶救而忽略運動功能殘疾的預防,大多被動地等待其運動功能和感覺功能的自然恢復。一些患者可在幾周到幾個月內自然恢復,另有25%患者形成殘疾[12],如掌指關節攣縮、拇指外展受限、足下垂等,主要原因是肌肉無力、肌肉萎縮、關節攣縮等,在康復訓練方面研究和實踐還有待深入[13]。此次治療患兒因年紀小,在急性期病情危重時自身缺乏處理能力,因此需要護理人員配合家屬加強支持工作,在重視藥物治療的同時,多方面、全方位的加強肢體功能康復訓練,防止肌肉出現萎縮和關節痙攣[14]。通過康復訓練,格林-巴利綜合征患者肌力及生活自理能力有明顯提高[15]。此次康復護理不僅有效縮短了患兒康復時間,提升了其生活能力,改善機體肌力狀況,患者家屬也較為滿意,對于護理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總體來說,早期康復護理取得了很好的臨床應用效果。
綜上所述,早期康復護理能夠有效提升格林巴利綜合征患兒生活能力和肌力,縮短康復周期,臨床應用效果較好。
[參考文獻]
[1] 楊芳.格林-巴利綜合征患兒33例的早期康復干預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10(20):4849-4850.
[2] 胡桂芳,任忠夫,張曉霞.格林-巴利綜合征康復護理與常規護理效果的對比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8(33):5019-5020.
[3] 吳晉艷.護理干預對格林巴利綜合征出現呼吸臨床價值[J].中國醫藥導報,2012,7(16):138-139.
[4] 何小朋,朱晶.1例中西醫結合救
護格林巴利綜合征并發重癥肺炎的護理體會[J].當代醫學,2012,22(7):135-136.
[5] 彭曉艷,馬蘭,黃知秀.格林巴利綜合征48例護理體會[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9(10):186-187.
[6] 李紅梅,孫菊華,楊映天.機械通氣治療重癥格林巴利綜合征的護理體會[J].內蒙古中醫藥,2011,22(5):157-158.
[7] 王維治.神經病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04-105.
[8] 胡艷飛,胡桂芳.腹式呼吸訓練在頸髓損傷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與康復,2010,6(4):217-218.
[9] 李潔輝,紀樹榮.運動療法對格林巴利綜合征肢體癱瘓的康復作用[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2,8(1):45-46.
[10] 李素明,羅惠玲,蘇慧敏.格林巴利綜合征護理體會[J].河北醫藥,2011,1(3):150-151.
[11] 吳晉艷.護理干預對格林巴利綜合征出現呼吸臨床價值[J].中國醫藥導報,2012,5(16):138-139.
[12] 彭曉艷,馬蘭,黃知秀.格林巴利綜合征48例護理體會[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0(5):186-187.
[13] 楊莉霞.40例格林巴利綜合征護理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27(4):263-264.
[14] 郭曉蓮,邱榮珍.特重型格林巴利綜合征1例護理[J].福建醫藥雜志,2011,1(3):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