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1 10:16:0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市場經濟走向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西化適應走向”,認為道德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必須成為社會生產力和市場體制內在的 推動力。道德教育模式的設計要以發展生產力為根本目標,培養市場體制所需要的理性的“經濟人”。認為西 方的道德和道德教育模式是發達的市場經濟和工業文明的產物,也是我們走向現代化、確立市場體制所最缺少 、最需要的東西。因此,必須以“西化”為具體方向,設計和建設與市場經濟相匹配的道德教育體系。把培養 市場主體“經濟人”做為培養目標,把“合理的功利主義”和“合理的個人主義”作為道德教育的主導價值觀 念,把平等、誠實、守信、負責等市場倫理規范作為教育學生的主要內容,把多元價值下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 的培養做為道德教育目標的重要方面。
“西化適應走向”,正確地看到了市場體制在中國建立的這一必然趨勢,道德教育作為上層建筑的一部分 必然被生產力和經濟基礎決定,注定要為發展與變革服務;看到了市場體制不僅將解放生產力,而且也解放和 提升人,總體上趨于提高社會的倫理道德水平,表現在市場參與的獨立人格、自由與權利、競爭與效率、公平 與守規則等觀念的確立;看到了西方和中國市場經濟對道德、道德教育的共性和一般要求;看到了我國政治依 附型的理性道德教育模式對個人自由的過份約束和對生命激情的壓抑,以及其對于市場倫理要求的抵觸,對市 場經濟發展的阻礙;提出了對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傳統道德教育和以計劃經濟為基礎的政治化道德教育的合理 否定和超越。
然而,“西化適應走向”對市場經濟給社會道德帶來的負面影響估計不足。道德教育除了直接為社會經濟 規定并為經濟服務,要不要有一定的獨立性,從道德教育提升人的終極目的上對市場經濟可能帶來的負面道德 影響給予適當的抑制呢?即要不要在培養追求合理利益的“經濟人”基礎之上,將他提升為高尚情操的“道德 人”呢?或者說,道德教育有沒有超越市場經濟要求的其他終極性追求呢?“西化適應走向”似乎忽視這些。 不同國家,市場經濟有自己的特殊性,無視中國幾十年的社會主義實踐、特別是公有制占主體地位以及儒家思 想傳統的影響這些事實,主張道德教育的全盤西化,顯然是行不通的。
“傳統適應走向”,同樣認為道德教育必須為市場經濟服務,并應成為其精神支撐點。但認為道德教育不 是通過培養市場所需的“經濟人”直接為市場經濟開辟道路,而是通過以“性善”和“仁愛”為核心的教育來 提升“經濟人”,為他們尋到失落的精神家園,批判和抵御現代化和市場化帶來的道德滑坡等負面效應,從而 反向的、間接地完善市場經濟;認為傳統道德教育與現代化、市場化沒有根本的沖突,象東南亞那樣,只要將 傳統道德教育模式加以合理的轉換,同樣可以成為我國市場經濟建立的精神支柱。因此,主張在傳統的視野里 重建當今的道德教育模式。如提倡愛國主義教育以提高民族凝聚力,張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主張人與人 、人與自然的和諧教育等。
“傳統適應走向”,正確地看到了市場經濟這一不可回避的現實,肯定了傳統道德教育是我們今日重建道 德教育模式的根基,看到了我們無法割斷歷史的深厚聯系,同時也清醒地看到了西方個人主義、功利主義、拜 金主義可能帶來的道德教育中非常嚴重的問題,看到了道德教育在完善市場經濟中的作用。
然而,“傳統適應走向”只是無可奈何地承認市場經濟的存在,不是直接性、促進性地為市場經濟服務, 是用間接地、糾偏、完善、補充的形式為市場經濟服務,是一種被動的適應。似乎不愿意承認,由于小農經濟 的眼光和封建專制政治的限定,傳統道德教育的主導精神同市場化、現代化是相抵觸的。過分渲染和夸大了市 場化、現代化的負面,以致不承認西方現代化的成功與其相匹配的道德和道德教育體系是分不開的。
“融合超越走向”,主張道德教育有其相對獨立性,不要一味地為政治、經濟服務,充當社會的工具,培 養社會需要的“政治人”、“經濟人”,應該有其本位的價值,即培養人格完善的“道德人”,對人格進行提 升。主張從中西道德教育融合的角度重構道德教育模式。吸收那些人類共同性永恒性的道德價值規范作為道德 教育的基本規范,以人類共同性終極性的道德追求作為道德教育對個人激情和欲望的壓抑,倡導傳統道德教育 的民族性、理想性,反對西化道德教育中的利己主義、功利主義。強調道德教育要把人從物欲、利己中提升出 來,實現人的精神本質,從禁欲、社會的壓抑中解放出來,實現人的主體性本質。
“融合超越走向”正確地看到了道德教育單純作為政治附庸、經濟工具的時弊以及道德教育有相對獨立于 政治、經濟而直接提升人、解放人的根本性的一面;清醒地看到了中西道德教育各自的優缺點;看到了道德教 育中的終極價值以及永恒的共同性的理想與規范在當今中國道德失范的情況下的重要意義。然而,“融合超越 走向”似乎回避市場經濟對道德教育建設提出的現實要求,更多地看到市場經濟對道德倫理帶來的負效應,看 不到市場經濟本身的倫理內涵和對人的提升與解放的重要意義,不懂得道德教育之于人的提升與解放是一個歷 史的生成過程,而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教育正是其中的一個環節。盡管“融合超越走向”以一種超然于現 實經濟和政治之外的態度,但從客觀效果來看,它實質上是以一種不變應萬變的方式來適應經濟和政治要求的 ,也無法回避現實。即使如此,它對于現實的態度仍是消極的,其超越的理想注定要落空的。
我們認為,上述三種道德教育走向的選擇都只是基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某一階段、某一方面的重點性 需要而提出的。如果我們把市場體制的建立與完善看成一個生成發展的過程,我們就會發現以上三種選擇都有 其存在的價值。同時,它們都包涵在道德教育自身演變的邏輯之中。作為上層建筑的一部分,道德教育模式的 存在和演變、歸根到底要由市場經濟這個經濟基礎和現有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然而道德教育又決非市場體制 的簡單附屬物,相反它經常落后于或走在經濟制度變革的前面,對市場體制的形成與完善起著阻礙或推動作用 ,同時道德教育又有它相對獨立的追求,即對人的直接提升和解放。換言之,面對市場經濟、道德教育既要適 應,又要超越,這是它的主體性的表現。而這種適應與超越的主體性表現在自身發展的內在邏輯和市場經濟發 展變化的需要之中。
中國雖然已經初步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還存在兩個方面的缺陷:一方面,計劃經濟體制的核心部分尚未徹底觸動,深層問題沒有完全解決;另一方面,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是框架性的,尚不穩固,在具體實施中還有不少漏洞。因此,建設一門能反映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特點和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特色的中國經濟學是有必要的。這也是中國經濟學的根本目標所在,而中國經濟學的具體目標可分為體制結構、經濟運行和經濟發展三個部分。
體制結構目標主要從中國的漸進式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來分析,所有制結構和個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保障體系較為完善。經濟運行目標主要包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經濟運行目標和宏觀經濟運行目標。微觀經濟運行目標主要包括企業和企業制度的完善及國企改革的推進、社會主義市場機制、市場體系、社會主義市場秩序和規則較為完善。宏觀經濟運行目標是實現總供給與總需求及其相互關系的平衡、宏觀經濟調控目標順利實現、政府職能得到完善等。經濟發展的目標就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增長目標(包括經濟增長的目標和經濟增長方式等)和經濟發展目標(包括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發展與經濟結構、中國二元經濟結構、對外開放和經濟全球化的關系、科學發展觀及經濟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等)。
2中國經濟學面臨的困境
2.1經濟學被邊緣化,研究成果和研究團隊萎縮
在中國經濟學被邊緣化,甚至已無立身之地。目前,高校馬思主義經濟理論課程已被嚴重壓縮,中國經濟學界研究成果,主要是有關西方經濟學的內容,有關經濟學內容的不到十分之一;有的雖然打著經濟學的招牌如《勞動價值論》,卻在宣揚資產階級要素價值論的觀點。
其次,經濟學專業的研究生對經濟學的學習不感興趣,更談不上研究。在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十七年招收的330名博士生中,他們在學期間發表的經濟學論文一千多篇,其中真正研究經濟學的不到10篇。經濟學專業的教學隊伍中從事經濟學的教學與研究者也日益縮小。
2.2中國經濟學傳統教學體系與教學方式嚴重滯后于國際化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學教學體系與教學方式改革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教學體系與教學方式仍嚴重滯后于國際上經濟學專業的新發展。首先,教學內容重復。以經濟學專業學生為例,大學本科階段學習的政治經濟學內容在高中就曾經完整的學習過,研究生階段則開設專題性課程,但在體系性、知識抽象性程度上基本沒有差異。其次,理論體系被人為割裂。一是將政治經濟學從體系中分割出來。二是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和社會主義部分在范疇與原理上沒有科學銜接,尚未建立整體的政治經濟學體系。再就是,教學方式的“封閉性”。當前中國經濟學教學缺少足夠的教學參觀或社會調查等課外活動。
2.3經濟理論脫離經濟現實,教學方式扼殺學生的創新精神
首先,理論脫離經濟現實,難以滿足本土化的要求。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理論來源于實踐,目前,中國經濟學的教學方法基本上都是教師選定一本教材,以教材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國內經濟學教材出版周期一般較長,教材內容與現實經濟問題極易產生距離與脫節;再者,由于國內教材大多直接照搬西方理論,西方理論與中國經濟現實本身也有距離。其次,“滿堂灌式”教學,忽視教學過程,扼殺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在課堂教學中,老師不可能講清楚全部的經濟學理論,這就要求老師主要傳授學生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和解決分析問題的能力;而偏重于死記硬背和機械化訓練,則缺乏課堂交流和學習能力的培養。
2.4理論研究缺乏規范性,對兩個范式關系的認識上存在偏差
在過去幾十年間經濟學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相當數量的重大基礎理論問題還認識模糊。這一點在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認識問題上表現得尤為突出。例如:以什么作為切入點開始經濟學分析?用什么作為主線將這種理論體系貫穿起來?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特征究竟有哪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市場經濟怎樣才能真正與社會主義、與公有制有機結合起來?對這些根本問題的認識尚缺乏基本規范,認識相當混亂。
在研究過程中,明顯地存在著對兩個范式關系的認識上的偏差問題。學術界存在兩種片面傾向:一是排斥和輕視西方經濟學理論,對于現代西方的經濟學理論采取一種簡單否定的態度;一是把西方經濟學特別是主流經濟學當作唯一科學的經濟學理論,忽視它所具有的意識形態的成分,否定經濟學的科學意義和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作用。總起來看,后一種傾向在當前呼聲甚高。此外,中國經濟學研究中也存在諸如選題過于寬泛、研究結論草率等其它問題。
3中國經濟學的構建
在這種背景下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將西方經濟學中意識形態理論與市場經濟理論相分離,將市場經濟理論的科學成份嵌入經濟學的分析框架之中,實現兩種經濟學說的整合不僅必要而且可行。
3.1整合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和西方經濟學均衡分析理論
勞動價值論更多關注的是市場經濟運行的本源性問題,為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及其運動規律提供了理論依據。均衡分析理論更多描述的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外在表現,為揭示價格與供求的內在關系及其資源優化配置規律提供了分析工具。中國經濟學研究對象和任務已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資源優化配置,將均衡分析工具嵌入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可以克服馬克思經濟學說價格變動分析的不足,賦予勞動價值論以新的時代內涵。
3.2整合馬克思關于未來社會勞動者行為動機假設和西方經濟學經濟人假設
馬克思關于未來社會勞動者行為動機假設注重全社會成員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并認為勞動僅僅是謀生手段,這種分析框架揭示了社會主義勞動者之間生產關系及其行為動機的本質特征,但難免帶有計劃經濟的局限。西方經濟學中關于經濟人“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假設,反映了市場經濟主體行為動機的某些重要特征,但卻“往往具有非社會性和非歷史性的傾向”。將兩種行為動機理論整合為在全社會各階級各階層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經濟人“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假設。
3.3整合馬克思廣義政治經濟學思想和西方發展經濟學
馬克思晚年時期未能構建起以發展中國家為研究對象的廣義政治經濟學。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西方興起發展經濟學,先后經歷了從結構主義到新古典學派,再到以人為本的發展經濟理論;從宏觀模式的經濟增長理論到微觀分析的人類發展理論。這些理論均從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經濟落后國家擺脫貧窮落后、實現工業化、經濟市場化、社會化、現代化的發展規律。將西方發展經濟學的科學因素嵌入馬克思廣義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建立中國特色的發展經濟理論,是中國選擇適合國情的科學發展戰略的需要。
3.4整合馬克思階級分析理論和西方新制度經濟學
在馬克思的分析模型中,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遺漏的所有因素:制度、產權、國家和意識形態。然而他未能深入分析未來生產方式技術持久進步、經濟充滿活力的動力源及各勞動者階級之間以及階級成員內部潛在的利益矛盾對其的影響。而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制度經濟學則從供求關系、均衡價格的技術分析轉向了產權關系、交易費用的制度分析,從而揭示了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在私人成本和收益與社會成本和收益不一致條件下,產權界定、國家干預以及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制度創新和制度安排對技術持久進步、經濟充滿活力的重要作用。盡管新制度經濟學自身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但不妨礙我們將該學說中的科學因素嵌入經濟學階級分析理論框架中。
4中國經濟學的發展趨勢
4.1走向規范和實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學的研究視野不斷開闊,方法不斷創新,比較成功地實現了傳統經濟學研究范式向現代經濟學研究范式的轉型,越來越走向規范化。但是,中國經濟學從總體上看還是不成熟的。基礎理論還比較薄弱,研究方法還比較落后,學科規范還不夠嚴格,中國經濟學作為一種科學體系還在形成,中國經濟學必須堅持走向規范。建立學術規范,發展學術評價,是中國經濟學進一步發展和提高的重要條件和必由之路。
多年來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中國經濟學理論仍然落后于實踐,中國經濟學理論的發展仍受著傳統思維方式的束縛。為此,中國經濟學必須堅持走向實際。對于中國經濟學來說,當務之急是要從實際出發,搞清楚中國所面臨的究竟是什么樣的經濟問題,仔細分析問題背后的原因,找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和途徑并且揭示出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
4.2走向開放和世界
關鍵詞:中華文化;滿足各國;消費需求
中圖分類號:F76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13-0136-02
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已經成為當前和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國際戰略任務。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加強對外文化交流,集中優秀人才,增強中華文化對外影響力,增強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實施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推動文化產品走向世界,可以提高中華民族的軟實力,改善中國對外貿易結構,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增長。
一、要有在世界先進文化基礎上開發文化產品的思路
要有利用世界各國先進文化資源,開發文化產品的戰略觀念,中華文化才能躋身于世界先進文化的前列,才能增強在世界文化中的競爭力。文化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化資源都是有限的,尤其是先進文化資源更是短缺的。要想使文化產品走向世界,使中華文化成為在國際文化市場上擁有較強競爭力的世界先進文化,必須要有利用各國文化資源意識,尤其是要有利用發達國家先進文化資源來發展中華文化的戰略觀念。只有文化開放,才能帶來文化繁榮;只有利用世界先進文化資源,才能把中華文化建設成世界優秀文化。
唐朝文化能夠成為當時中國和世界最繁榮、最燦爛的中華文化,與唐王朝實行開放和兼容的對外文化政策是分不開的。唐王朝十分重視各民族文化交流,實行開明、兼容的民族文化政策,努力吸收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如吐蕃醫書《四部醫典》代表了少數民族醫學對漢文化的豐富,唐朝樂舞也吸收了少數民族樂舞等等。同時,唐王朝與亞洲、歐洲甚至非洲一些國家的文化往來頻繁,吸收了眾多外來文化的優秀成分。如唐朝吸收了西亞和南亞國家的宗教文化,周邊鄰國的藝術、音樂、舞蹈、服飾等優秀文化。
美國文化能夠成為當今世界的強勢文化,也與大量吸收世界各國先進文化成分是分不開的。早期移民把歐洲各國文化帶到美國,形成美國獨有的移民文化。而移民文化實際上是各國的精英文化。移民具有開拓精神、創新意識、容納能力,他們不斷移民到美國,實際上就是把世界各國文化中的優秀成分移植到美國,匯集成美國現代文化。這也是美國文化能夠成為當今世界文化中的主流文化之一的主要原因。由移民文化演變成的當今美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折扣”就低,“文化親近”度就高。這是美國文化產品容易被各國民眾接受,稱霸世界文化市場的主要因素,也是“天生”因素。而其他國家文化在這一方面與美國文化相比卻“先天不足”。
在21世紀的今天,中華文化要走向世界,文化產品要進入國際文化市場,首先要有在世界先進文化基礎上發展中華文化的戰略思路。大膽學習和吸收各國先進文化,在消化世界先進文化的基礎上,實現中華文化的再創新,形成進入國際文化市場的后發優勢。
二、要有在世界市場經濟基礎上開發文化產品的思路
在經濟全球化的21世紀,市場經濟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共同基礎,也是文化產品走向世界的經濟基礎。市場經濟運行的核心機制是競爭機制。在市場經濟基礎上,文化產品要走向世界,只能通過文化競爭進入各國文化市場。因此,文化產品走向世界的前提條件是要有文化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任何一種文化的競爭力都來自兩大因素:一是能夠生產出不斷滿足各國人民文化生活需求的文化產品;二是能夠創造出滿足各國人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新的文化需求市場。滿足世界文化市場需求和創造世界文化需求市場是文化產品走向世界的“硬條件”、“硬道理”。
從文化水平來看,世界文化又分為生存性文化、發展性文化、競爭性文化。生存性文化以傳統文化為主調,維護傳統、維持現狀成為人們生活觀念的主流意識。發展性文化以兼容文化為主調,在傳統優秀文化基礎上吸收外來優秀文化,在維持現狀的基礎上強調自我發展成為人們生活文化觀念的主流意識。競爭性文化以創新文化為主調,在不斷自我完善的基礎上強調科學發展和開拓新的發展空間成為人們生活文化觀念的主流意識。如對這三種不同發展層次文化的特性進行比較,生存性文化較為封閉,甚至拒絕外來文化;發展性文化較為開放,善于消化外來文化;競爭性文化善于創新、創造,不斷輸出新興文化。
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化都包含著生存性文化、發展性文化、競爭性文化這三種不同層次的文化,但是,在一般發展中國家把生存性文化作為主流文化;在新興經濟國家把發展性文化作為主流文化;在發達國家把競爭性文化作為主流文化。在21世紀,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是不斷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努力達到發達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
三、要有在世界現代文化基礎上開發文化產品的戰略思路
要有實現把以傳統文化為主的文化產品轉變為以現代文化為主的文化產品的戰略觀念。首先要明白,中華文化產品走向世界是當代中國人的思維觀念、當代中國人的現代文化走向當今世界,并不是古代中國人的思維觀念和傳統文化走向世界,也絕對不是當代中國人的傳統文化走向當今世界。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文化產品的重要內容,但不是中華文化、文化產品的主要內容,更不應該成為現代中華文化的主流文化。
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能力不足,理由有二:一是中國傳統文化并沒有使中國強大起來,說明傳統文化的價值尤其是現代價值是十分有限的。在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中國曾經成為對周邊各國有很強影響力的封建帝國,但是并沒有使中國成為對當代世界有很強影響力的世界強國。二是中國傳統文化有局限性,影響力是有限的,世界各國不可能完全接受。目前,中國傳統文化只能讓世界各國感興趣,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成為世界文化的點綴,但是,不可能成為當今和未來世界的主流文化。
在中華文化、文化產品走向世界的過程中,必須正確理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個口號。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個口號并不完整,不是所有的民族文都能自動成為對世界文化有影響力的、并被世界各國所接受的國際主流文化;也不是所有的民族文化的東西就應該成為被世界各國所接受的國際文化。只有對外來文化進行本土化改造,對本土文化進行國際化的改造,形成能夠滿足現代文化生活所需要的新興的現代文化產品,民族文化的東西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世界文化、世界性文化產品。
當代世界文化的新知識、新技術含量較多,代表著當今世界的高水平、先進水平的國際文化潮流。因此,我們必須要有在世界現代文化基礎上建中華文化、開發文化產品的戰略思路。
四、要有在世界經濟全球化基礎上開發文化產品的思路
經濟全球化決定了文化全球化是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向。從發展規律看,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不僅是物品、技術、資本、人員等經濟要素在全世界范圍內自由流動,而且包括文化產品、文化資本、文化信息和文化觀念在世界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尤其是在信息技術和網絡系統等現代傳媒設施日益國際化條件下,經濟全球化導致了思想意識、價值觀念、文化藝術、行為方式、生活方式、交流方式在國際范圍交往碰撞,推動了文化全球化。
隨著全球傳播技術的不斷發展,各國的文化交往日益頻繁,文化貿易數量增大,導致了一種大量的文化交換和適應。文化全球化趨勢的增長將不斷促進世界范圍內文化消費市場的形成,使各國文化消費種類、文化消費時尚、文化消費價值觀念日趨國際化。這些文化情形的產生有利于各國文化產品在全球范圍內的生產和銷售,從而根本上推動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
中國產品全球化推動著中國產品文化全球化。產品出口既是一種貨物出口,也是一種文化出口。產品出口含有一個國家的文化理念的出口。各國消費者在接受中國產品的同時,意味著同時接受中國的傳統習俗和文化理念。中國“春節”正逐漸演化為世界“中國年”。目前,春節正成為中國傳遞給世界的一張傳統“文化名片”。在2008年春節,巴黎的家樂福超市掛起“吉祥如意”的橫幅,紐約帝國大廈用代表中國的紅黃兩色燈光點亮自己,巴西總統為華人朋友的兒子包起了紅包,這些意味著中國年文化已進入世界各國[1]。
如何借助中國的經濟全球化、產品全球化,來推動中國文化全球化,實現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戰略目標。如何有效地把貨物出口和文化出口有機結合起來,通過貨物商品出口帶動文化產品輸出,推動觀念、思維、文化出口。這是中國文化界和產業界需要思考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
五、要有在世界文化強國基礎上開發文化產品的思路
在21世紀,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是不斷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努力達到發達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中國要實現第三步發展戰略目標,不僅在經濟發展水平上達到發達國家的先進水平,而且在文化發展水平上也要達到發達國家的先進水平。
要有成為世界文化強國的意識,大膽制定開發國際文化產品市場的戰略思路。中國經濟能夠持續高速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擁有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的雄心。同樣,我們應該擁有成為世界文化強國的決心,來制定中國文化發展戰略的思路。
同樣,在促進中華文化、文化產品走向世界這個戰略問題上,我們要像制定經濟發展戰略那樣,制定中華文化發展戰略;要敢于開放國內文化市場,要敢于進軍世界文化市場,占領國際文化市場。只有文化開放才能帶來文化繁榮;只有文化繁榮才能聚集走向世界的文化能量。中國文化產品的發展戰略應該是,使中華文化快速發展,并成為全球現代文化發展的發動機,拉動世界文化水平不斷提升。
當今世界文化市場確實是由美國文化支配,但未來的世界文化不一定完全由美國文化來支配。中華文化正在成為當今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完全有可能成為未來世界文化的支配力量。因此,我們既要有成為經濟強國的發展戰略,也要有成為世界文化強國的文化發展戰略。
[關鍵詞]市場經濟;大學生;人生觀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7 — 0130 — 02
市場經濟體制的實行引發了我國社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尤其是經濟生活的變化,導致社會經濟結構和利益關系都發生了重大的調整,而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加之大學生正處于學習、吸收各種知識、文化的特殊時期,是社會中最敏感的群體之一,容易受社會上豐富多彩、令人撲朔迷離現象的影響,所以市場經濟的興起和發展必然會對大學生的人生觀產生深刻的影響.
一、市場經濟對大學生人生觀的影響
市場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商品經濟,市場經濟實行等價交換原則和優勝劣汰原則。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想要成功,必須具備一些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比如我們必須具備競爭意識、效率意識和獨立意識等,可以說這對我們大學生來說是有利的,但是市場經濟是一把雙刃劍,它對我們大學生也會造成一些消極影響,它會導致一些大學生走向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誤區。
(一)市場經濟對大學生人生觀的積極影響
第一,市場經濟的發展提高了大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在市場經濟中,各個經濟活動參與者之間競爭激烈,遵循的是優勝劣汰的原則,他們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勝利,必須提高自己的實力,以實力來打敗對手。所以大學生懂得如果沒有真才實學,沒有真正的本領和實力,就難以適應人才市場的競爭。而他們想要將來在社會上立足必須通過競爭來實現, 只有在競爭中憑借自己的能力和才華打敗了對手,才有可能體現出自己的生命意義,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所以大學生越來越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在學好自己專業知識的同時,在課余時間也會利用學校的圖書館博覽群書,不斷拓展自己其他方面的知識,拓寬自己的知識面,開闊自己的眼界,盡量使自己在專業知識方面做到“精”,在課外知識方面做到“博”,扎實地掌握好各方面的理論知識。除了學習一些理論方面的知識外,很多大學生也注重一些應用性較強的技能的學習,并且利用寒暑假積極參加相關的實踐活動,把自己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把理論知識學活了,盡量在避免以往的理論和實踐相脫節的現象的發生和出現,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以便在以后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增加一份競爭實力,從而最終取勝,在社會中站穩腳跟。
第二,市場經濟的發展有利于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意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商品生產的直接目的有兩個,一是要達到滿足社會全體成員需要的目的,二是在商品生產中能夠取得最大限度的經濟效益。為了達到這兩大目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只有采用新的機械設備,改進生產手段,提高生產技術,改善生產經營管理方式,提高工人的技能水平,才能提高生產效率,在單位時間里生產出更多的產品,從而在和其他商家賣同樣的價格條件下,仍然能夠獲取更多的利潤。市場經濟的這一特點激發了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如果他們想要在之后的就業競爭中找到理想的工作,自己只有具備創新能力才能給公司企業帶來利潤,才能受到公司企業的歡迎,同時也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所以市場經濟的發展,促使大學生開始自覺地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在學習中有意激發自己的創新意識,爭取培養自己開拓創新的能力,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第三,市場經濟的發展有利于人的個性發展和才能發揮。在商品經濟中,社會分工非常明確而且細化,商品生產者想要實現商品的生產和交換,只有和其他商品生產者進行廣泛的交流和溝通,這樣才能保證商品整個生產過程的順暢,完成商品的生產和商品的交換。所以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會帶來十分廣泛的社會發展和人際交往,而在龐大復雜的人際交往圈中,隨著接觸和交往人數的增多,自己的才能和個性發揮和發展的可能性也會隨之加大,因為在龐大復雜的人際圈中,人們的思想觀念會千差萬別,人們所能接受的個性和才華也會種類各異,社會的包容性會有很大的提高,這樣在廣泛的人際交往圈黃總,每個人就有可能碰到欣賞自己才華和喜歡自己個性的“伯樂”,所以市場經濟會為大學生的成長和成才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在這種有利的社會大環境下,每個人都會看到希望,知道自己只要有才能有個性總會碰到自己的“伯樂”,在良好的環境下人們產生的這種心態就有助于激發個人的積極性,有利于每個人個性的充分發展和才能的充分發揮,為人生價值的正確選擇創造良好的條件。
(二)市場經濟對大學生人生觀的消極影響
市場經濟的發展無疑對大學上產生了很多積極的作用,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市場經濟對大學生的思想影響,除了積極的方面還存在消極的影響,它會引起大學生人生觀的扭曲和變態,影響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其消極影響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市場經濟容易使大學生走向拜金主義的誤區。在社會生活中,我們會發現社會在理論上不斷為人們追求物質利益尋找正當的理由,在社會生活中又過分重視金錢的效用,這些做法極易讓大學生在價值取向的選擇上發生錯誤走上彎路,使大學生產生拜金主義的錯誤觀念。在大學校園里,我們也會發現大學的校園變成了市場,有的學生為了眼前的利益,搞第二職業, 利用課余時間,在校園里擺攤設點賣書賣煙,有的替商業部門推銷商品,從中取利。這樣肯定會使學生對學習不重視,在學習上花費的時間大大減少,造成學習成績不斷下降;有的學生干脆向學校提出申請要求退學,要下海經商,這些現象都反應了市場經濟對大學生金錢觀的消極影響,他們認為只有錢才能解決問題,學習帶來的效益比較慢或者根本不見效,從而走向拜金主義的誤區。
第二,市場經濟容易使大學生走向個人本位主義的誤區。目前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健全,相應的規章制度也存在缺陷存在漏洞,在經濟生活中還存在淡化集體, 強調個人利益至上的現象。這些在大學生中則表現為忽視班集體的利益,強調自己的利益和需要的實現,過分追求個性解放、個性獨立,把個人利益放在社會集體利益之上,只追求個人的成功和自我實現,而不顧集體的利益,甚至有的學生認同“主觀為自己, 客觀為別人”的合理利己主義,對利己主義的人生價值觀持肯定的態度。
第三,市場經濟容易使大學生走向功利主義的誤區。商品價值的實現有賴于市場交換來解決,而市場交換又依賴于價值規律的調節,價值規律導致商品生產的自發性,使得商品生產者優勝劣汰。一些利欲熏心者想在交換中獲取勝利,不惜采用不正當的手段謀取私利,這種不正當的掙錢手段一旦與權力“聯姻”就容易使一些人手中的權力為金錢服務,從而毒害社會風氣,產生腐敗現象。大學生在生活中也看到這樣的現象,他們片面的認為有關系可以辦成一切事,他們學會了拉關系走后門,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看成是互相利用的關系,認為不存在真正的友誼和純真的感情,淡化了人們之間的感情。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影響下,大學生逐漸學會了用虛偽的手段討好將來可能對自己有用的人,不珍惜以往對自己有恩的人,學會了過河拆橋,人與人之間沒有感情可談。這種社會價值觀念的傾斜, 必將對大學生產生十分不利的影響,產生功利主義。
二、抵制消極影響的措施
(一)充分發揮大學“兩課”教育的作用,改進“兩課”教育的內容和教學方法。
在理論課中要注意讓學生學習和理解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提高大學生的理論素質和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思想品德課中要注意讓學生理解的基本理論當中與大學生的成長有著密切聯系的政治觀、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等方面的問題,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生活中能夠辨別是非、抵制各種錯誤思潮的影響,在政治上、思想上和道德上不斷成熟。
在教學方法上應該改以往的灌輸方法為啟發引導方法,激發大學生的能動性,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環境下自己思考,自己做出抉擇,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這樣可以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充分發揮黨團組織、學生社團的作用,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大學生眼界得以開闊、思想得以活躍,才干得以增長,所以我們要抓住這個有利時機,采用多種多樣的形式 ,例如寒暑假的社會調查、社會科技服務活動、參觀訪問、勤工助學等等,讓大學生積極主動的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增強社會實踐能力。同時,還可以在校園中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參與的積極性,使他們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培養能力、提高素質,加深對人生理論的理解,從而更好地指導他們的行動。
(三)高度重視校園環境對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樹立過程中的影響和作用。校園環境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所謂環境育人。如果一個學校擁有良好的育人環境,那么其培養的學生質量就高一些,反之亦然。因此,我們要高度重視環境在大學生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教育的作用, 有計劃、有步驟地改造和發展育人環境。
總之,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于祖國未來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應該高度重視大學生人生觀的教育,抵制市場經濟帶來的消極和錯誤觀念的影響和滲透,幫助大學生培養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參 考 文 獻〕
〔1〕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人生觀通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劉兆吉.高等學校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3〕 王宏維.社會價值: 統攝與驅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4〕王建利,宋振銳.論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教育〔J〕.建材高教理論與實踐,2000,(06).
〔5〕李建明.市場經濟與大學生人生觀教育〔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報,1995,(04).
〔6〕國振江.市場經濟對大學生人生價值取向的沖擊和我們的對策〔J〕.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1993,(04).
〔7〕黃雅蓮.論市場經濟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992,(05).
〔8〕歐陽霞,汪曉鶯,張發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大學生價值取向的影響〔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2010,(09).
黨的十六大明確指出,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國企改革就其實質而言,是經濟機制的轉變和企業制度的創新,是一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過程;就其目標而言,是要把國有企業從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附屬物改制為獨立自主的市場競爭主體和經營主體,由市場來優化配置資源,實現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因此,國企改革必須堅持市場化取向。
第一,加入WTO的需要
WTO的所有基本規則和運行方式都是建立在市場經濟制度之上的,中國加入WTO,實質上就是按照統一的市場經濟規則參與國際經濟競爭。
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國有企業普遍存在效益低,冗員多,債務包袱重,生產力水平低的狀況,難以融入國際經濟發展的大潮。觀念不新,體制不順,機制不活,動力不足,發展缺乏后勁是阻礙國有企業發展的桎梏。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逐步加大,特別是我國加入WTO后,本土國有企業所處的競爭環境、競爭平臺與90年代初相比,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面對外資強大的資金實力和先進管理經驗,本土企業生存和發展空間逐漸縮小,面臨日益嚴峻、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對這些變化,我們不得不思考一些深層次的問題:我們的國有企業以什么形態與世界經濟接軌,憑什么與“狼”共舞,等等。市場經濟的發展史啟示我們,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前提下,不論是國有企業、股份制企業,還是個體私營企業等各類形態的企業,都應該是社會化的,不應存在體制的區別。因此,我們必須按照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加快我市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迅速消除融入國際經濟軌道的體制。
第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要求
從市場經濟本身的性質和特點看,市場經濟是自主性的經濟,要求有獨立的市場主體;市場經濟是契約經濟,各市場主體之間通過契約發生經濟關系;市場經濟是競爭性經濟,通過競爭達到優勝劣汰,合理配置資源;市場經濟是主體地位平等性的經濟,必須有法律上的平等地位,才有各市場主體間的平衡;市場經濟是開放性的經濟,它既要求有開放的國內市場體系,又要求市場國際化。
從傳統國有企業的特點看,首先,國有企業不是獨立的市場主體,企業和職工都依附于政府,缺乏人格化的載體。其次,企業之間普遍存在著有行政級別的上下級關系,沒有平等的獨立法人主體。再次,企業的各項經濟活動都通過計劃實現,沒有合同、契約約束經濟行為;同時,又因為企業的產、供、銷都是按計劃進行的,企業之間不存在相互的競爭。第四,企業的產權主體不明晰,所有者虛置。
比較分析傳統國有企業與市場經濟的特點,兩者的根本區別在于后者要求具有獨立的市場主體和明晰的產權主體,而前者都不具備。因此,在計劃經濟體制基礎上徹底改革國有產權制度,打破傳統的計劃經濟進入市場經濟的障礙,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進一步消除影響國有經濟活力和競爭力的體制和機制障礙,使出資人真正到位,使企業和職工走向市場,成為最基本的市場要素,是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要求。
第三,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必然選擇
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產權制度,關鍵在于產權清晰,而要使產權明晰,就必須建立多元化的產權結構。傳統國有企業的國有產權屬于一元投資主體,沒有人格化的載體,其主體處于虛置狀態。通過置換國有企業的產權關系,打破由國家一元投資導致的單一、僵化不變的產權格局,按市場取向,形成包括國有法人股權、其他法人股權和個人股權等在內的多元化、流動化的產權格局,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必然選擇。
第四,增強企業競爭力的必要前提
市場經濟是競爭的經濟,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命脈,沒有競爭就沒有市場經濟。沒有競爭就沒有活力,沒有活力就產生不了好的效益,缺乏效益的企業各種矛盾和問題積重難返,政府雖認賬但又力不從心,如企業冗員多,債務重,企業辦社會職能等逐步壓垮了國有企業。因此,改革暮氣沉沉的國有企業,從經營機制上賦予企業以生機和活力,是增強企業競爭力使企業走出困境的必要前提。
國企改革要堅持市場化取向,在實踐當中就必須牢牢抓住以下方面:
――轉變政府職能,是國企改革市場化取向的前提。如果政府不放權,不轉換職能,國企改革寸步難行。因此,政府轉換職能是國企改革市場化取向的前提。
――置換職工身份,是國企改革市場化取向的關鍵。按照的基本原理,生產力由勞動者、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三要素構成,勞動者作為生產力三要素的第一要素,與其他要素一樣同樣必須實行市場化配置。原國有企業的職工,由政府統一安排就業,雖有就業保障,卻失去了擇業和支配自身的權利,根本不可能形成勞動力市場,因此,國企改革必須置換職工全民身份,全面理順勞動關系。
今天,電視媒介在面臨競爭之后,終于開始重新檢討,認真對待自己那份事業,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已經認識到,作為行為主體的電視臺,應該用市場營銷觀念去重新調整和變革。表現在一方面,媒介市場日益細分化,就電視面對的對象而言它已經從面向大眾的籠統的全面廣播走向了非大眾的具體的細分窄播;對電視傳播內容的認識,已經從新聞為主的綜合內容走向了單一的新聞、經濟、影視等專業化頻道和專業化欄目,尋求個性化、風格化和規范化經營,占據自己獨有的市場。另一方面,電視媒介逐漸走向市場化和產業化的模式和道路。
電視媒體的產業化整體發展方向是:立足本業經營和拓展本業之外的多種經營多元化的發展。有些電視媒體在發展多種經營的過程中,也遇到了明顯的困擾:善于經營電視媒體的電視臺在經營電視之外的產業上缺乏經驗,缺乏善于進行一般企業的經營管理人才,缺乏對市場分析、發展目標的理性依據。這些實際反映出,在現有的經營觀念指導下,多數電視臺還不具備發展電視以外的產業的素質,因此仍將選擇“本業回歸”,從本業的發展中積累資金和經驗,逐漸發展以本業為依據的多種經營,筆者思考后認為專業化頻道特別是專業化欄目的發展將是電視產業化的突破口,這也是專業化欄目本體的外延拓展。
經濟欄目專業化的內涵:節目細分化
在美國電視業中有一句老話:“人們不看電視臺,他們看的是節目。”這就是說人們根據節目來選擇看哪個臺,而不是根據電視臺來選擇什么節目。審視我國電視節目的空中大戰,以省會城市濟南為例,每天有省內、外幾十個頻道的節目在播出,盡管出現了新聞、經濟、生活、影視等專業頻道的分類,但是專業臺特征模糊,節目風格更是雷同與接近,專業欄目大都在某一方面的邊緣進行循規守矩地說教,節目個性不強,既不“廣”又不“專”難以滿足受眾獲取信息的欲望,形成了頻道多,而好看節目少的現象,造成電視媒體的萎縮。
電視欄目專業化的構架。
1、專業化欄目的定位。
電視節目的定位已從面向大眾的綜合性走向了面對細分受眾的專門性。專業化欄目的定位除了具有“節目的新鮮感,節目的成熟感,節目的品質感”等優點外,節目的對象感是有別于其它節目的突破點。
節目對象感,節目是針對目標受眾的,特別是分眾化趨勢明顯的今天,指望一個節目照顧所有大眾的需要是不可能的。電視目標的對象化,要求節目的對象也細分化,因而專業化節目已從面向所有受眾,走向細分受眾,進而走向適位受眾和一對一受眾。
濟南電視臺經濟部的《生活雜志》欄目,開始嘗試欄目專業化定位,一周七天的節目,每期節目長度20分鐘,每天的節目定位于專業化的版式,分別設定為“家電版、保健版、環保版、電腦版、汽車版、房產版、時尚版”等七大專業板塊,定時、定期、定量播出,固定了自己獨有的收視群。
比如:電腦版的定位,欄目名稱為:“電腦總動員”,從觀眾對電腦興趣和知識的需求來設置小欄目。有“電腦信息快遞”、“電腦行情”、“電腦俱樂部”、“電腦經典”,既有電腦業宏觀信息的傳播,又有電腦使用方面指導性的手冊;既有著名品牌電腦科技含量的展示,又有電腦價格變化的報告。立體專業地為電腦使用者和愛好者服務,同時激發對電腦不太了解觀眾的興趣。
2、欄目專業化培養了專業記者。
專業化欄目每一版的編導,長期較為固定地制播某一專業領域的節目,已逐漸成為這一領域的專家型記者。他既是這一領域的傳播者,又是這一方面的實踐者。他既具備以往所需要的政治素質、新聞業務素質外,又具備另外一方面即商業經營素質。
3、欄目的形象包裝。
形象包裝是強化欄目個性和特色并提高欄目品牌知名度的手段。專業化欄目應重視和加強欄目的整體形象包裝,從欄目名稱的確定,標志的設計,片頭的制作,節目主持人的包裝,到欄目開始曲、結束曲都帶有專業化的色彩。
4、專業化欄目的宣傳。
即將跨入下一世紀的今天,電視節目之間的競爭尤為激烈。誰了解自己面對的受眾,誰會向受眾推銷自己和自己的產品,自己的形象,就會在競爭中占據優勢。作為專業化欄目,一些固定的領域是節目研究的對象,同時也有一批固定的受眾,這樣以欄目名義開展一些受眾參與的經濟活動和公益活動以贏得社會的好感,同時也能獲得經濟利益。比如《生活雜志》的環保版將與南孚電池公司共同操作一次大型社會公益活動--回收廢電池,這樣既宣傳了欄目,也提高了人們的環保意識。另一方面,在宣傳中努力推銷自己的重點節目,以便受眾對自己感興趣的節目可以提早留心、注意收看。
電視傳媒競爭日趨白熱化,優勝劣汰是市場競爭一條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規律。一個媒體要想在殘酷的競爭中站穩腳跟,并求得致勝和發展,唯一出路就在于全面提高節目質量,努力建構自己的品牌個性,用專業化、科學化、規范化的品牌欄目把現觀眾粘合到電視屏幕上。專業化欄目的成功就是專業頻道的前奏,專業頻道的資源就會象其它礦藏一樣得到開發,為電視臺走向市場化、產業化的道路奠定基礎。
[page_break]
經濟欄目專業化的外延:市場化。
總書記到人民日報社視察時指出,過去我們傳媒只講宣傳,如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新聞媒介既要宣傳,又要經營。
總書記的講話,在肯定新聞傳媒的政治功能的同時,也強調新聞傳媒應具有經濟行為。
探討經濟欄目的市場化,應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背景下認識我們的電視媒體。
自70年代末至今,中國經濟體制完成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巨大轉變,從而實現了經濟的市場化。經濟的市場化成為電視媒體市場化的外在推動力,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①電視媒體逐漸推動了國家財政供給的保證,形成了巨大的經濟壓力,這種壓力同時成為電視在市場中追求利益的動力。
②生產的發展需要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而面對越來越多的可選擇的商品,消費者也需要更多的關于產品的信息,電視廣告信息節目無疑適合承擔這一功能。廣告市場的恢復和發展首先為電視媒體開拓了一個巨大的經濟財源,而且使媒體對于廣告獲利能力產生了自覺。
③市場方式的出現帶來了傳媒間的競爭,市場方式的發展又使媒介間的競爭逐步升級。因為失去了經濟保障的媒介不得不依靠自身的經營謀求生存,而首先面對的是廣告市場,這個市場非常大,但并不是無限廣大,生存于有限的市場中的媒體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就需對廣告市場進行爭奪,在市場的爭奪中,媒體的市場運營行為也不斷發展,市場營銷能力不斷提高。
因此,經濟的市場化推動電視媒體向市場化邁進了一大步。但是同時也看到,以往計劃經濟受到嚴格控制的媒介在經濟方面獲得空前自由,而這種自由又使得媒介追求利益的愿望和行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高漲。近年來,國家經濟不景氣,廣告收入下滑,它不再僅僅滿足廣告市場的爭奪,開始開拓信息利益外的多種經營,走產業化道路,電視媒體以所有可行的經營手段創造前所未有的利益。但是電視媒體的經營的市場化、產業化運作也暴露出資金的短缺與人才不足,更多的是行為的超前與能力和觀念的滯后,有些媒體一直沒有發展起來,于是又回歸到電視的本體--電視節目來探討媒體產業化的突圍。有些專業人士認為電視經濟欄目專業化,或許為媒體走向產業化積累更多的資金和經驗。
電視經濟欄目專業化,以其科學性、專業性、權威性的建立,相對穩定了一批收視群體,占據了屬于自己的收視市場,同時培養、鍛煉了一批專家型記者,他們除了具備節目本體的業務素質外,也學會了一些商業素質,其中包括經營意識。傳播著市場的經濟信息,也逐漸意識到信息是一個巨大的獲利潛力市場,從而使信息的傳播行為與利益行為結合了起來。電視經濟欄目市場化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
1、欄目的市場意識。
a.以受眾需求為出發點的節目策劃和節目優化。
觀眾是欄目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終源泉。隨著欄目市場觀念的引入,觀眾不再被認為是被動的接受的群體,而成為左右節目的消費者,根據受眾的需要來設置和調整節目。節目面對的受眾越來越準確化和窄化,即從面向廣大受眾,走向面對細化受眾,適應受眾。專業化欄目應以自己獨有的窄播收視群占據其它欄目難以替代的位置。
b.以節目包裝和推介手段的節目營銷。
基于以觀眾需求為節目發展的主導認識,專業化欄目運用市場營銷手段進行欄目包裝,主持人形象宣傳,欄目推介乃至頻道包裝。
這樣,節目營銷不僅作為一種策劃和宣傳欄目的方式,還有深化電視媒體節目運作的主導思想,以此來協調和規范電視臺的整個節目運作和廣告經營。
2、專業化欄目在“節目核心論”的理念指導下嘗試多種經營。
欄目除了信息利益經營外,還包括廣告經營和多種經營。廣告經營主要是以欄目時間為主的經營;多種經營是利用電視臺專業化欄目的廣告時間和資金積極開拓空間,根據有關規定和專業化欄目本身的條件,發揮其信息、人才、技術、知識、設備器材等方面的優勢,開展國家政策允許的,本身業務有關的服務和經營活動。
以濟南電視臺的《生活雜志》欄目為例。
a.專業化欄目努力開拓電視信息和娛樂功能。
欄目的時尚版是向觀眾推薦服飾的最新流行趨勢是其中內容之一,這樣利用欄目自身的條件與廣告公司、企業、商業單位合作通過組織時裝表演、產品推介會、大型音樂會等戶外直播活動,與信息服務相結合,提升欄目品牌的知名度,同時也獲得多元發展的經濟利益。
b.利用專業欄目的專業人才參與企業活動。
房產版、汽車版為例。
以欄目廣告時間作為參與經濟活動的投資,與房地產公司共同操作房地產生意活動。
采用電視直銷的方式,與汽車生產廠家合作汽車直銷,從中獲得利潤。
c.以貨物抵頂廣告信息費用的形式,開發那些廣告經費緊張的企業潛力。
利用抵頂來的貨物舉辦一個購物商場,以電視媒體自身的信譽取得顧客的依賴。
作為一名記者,我認為,當前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做好對農廣播宣傳,爭取農民這一龐大的受眾群,贏得更多的聽眾,拓展廣播發展空間,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時機。
伴隨著我國農業與國際市場接軌,農村經濟和農業生產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農民面臨的競爭更加激烈,農民的生活節奏更加快捷,對信息的渴求更加迫切。
此刻,收聽方便、信息傳播迅捷的廣播成為了廣大農民獲得信息的重要來源。廣播新聞工作者需從農村發展形勢和農民生活現狀出發,從廣播發展戰略的高度,重新審視廣播對農宣傳的必然性和可行性,要充分認識到,做好對農村的宣傳,不僅是農業作為國民經濟基礎地位的需要,也是新時期在眾多媒體的激烈競爭中,廣播開拓聽眾群、拓展發展空間、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需要。由此,新時期廣播新聞工作者要以新的認識、新的方法,延展農村廣播陣地,做好對農廣播宣傳。
一、走向市場與國際接軌的農業和農村經濟是重要的新聞報道資源,是新聞報道的“富礦”
農業走向市場并與國際接軌,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農村經濟模式。農村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以及組織形式在面向國際市場的同時,正逐步走向社會化大生產,大市場把農業和農村經濟聯結成一個整體,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系統,農村和農業的內涵發生了新的變化,農業及農村經濟的新聞報道范圍更廣泛。比如,我們過去所說的農業,現在僅僅是指狹義的農業――種植業,只是大農業農、林、牧、副、漁中的一部分。其實,農村經濟不僅包括農、林、牧、副、漁,還包括鄉鎮工業、小城鎮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等。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在發展中同樣遇到了諸多問題,例如:土地制度,如何搞活土地,科學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加快農業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收入等。可以說,農村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所發生的巨大變化,特別是新氣象、新事物及眾多的社會新聞都是人們所關注的。農村和農業是新聞報道的廣闊天地。
伴隨城鄉一體化的快速推進,城市與農村的聯系愈加緊密,城市與農村的新聞信息具有很好的互補性,不僅農村和農民需要城市的各種信息,同樣,城市也需要農村的信息。農民通過了解城市的需要,來確定自己的種養殖業品種和產量,而農村糧、油、雞、蛋、豬以及蔬菜的價格和產量,也是城市極為關注的。這幾年,一些城市市民通過了解農村信息,到農村投資,發展種養殖業,承包山地、果園,興辦旅游業等。可見,把握并利用好農村和農業新聞報道資源,會吸引更多的聽眾。
農業和農村經濟還是出產好新聞的“金礦”。多年來,在國家、省、市新聞獎的評選中,農村題材的獲獎作品每年都占重要地位。當前各新聞媒體在激烈的競爭中,都已開始看到農業豐富的新聞資源及其新聞價值。一些報紙、電視等新聞媒體有針對性地開辟了農村經濟版及農村和農民欄目,圍繞農村新聞報道資源展開競爭。廣播在眾多媒體的競爭中,獨具對農廣播歷史長、經驗豐富的優勢,利用并占有農村這個寶貴的新聞資源,獨辟蹊徑,開辟農村新聞、經濟專題等欄目,豐富報道內容,吸引廣大農村聽眾,進一步拓展廣播發展空間。
二、農民是一支龐大的聽眾群體,是擴大廣播市場的潛力所在
我國農村人口占大多數,就盤錦來說,農村人口有60多萬,幾乎占全市人口的一半。辦好對農廣播,對于吸引農民聽眾,拓展廣播發展空間,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具有重要的意義。
多年來,電臺在城市掀起的廣播熱,使眾多的廣播人把注意力和目光及熱情都傾注到了城市聽眾這個群體,而對農村和農民卻冷落一旁。“重城輕農”,使廣播出現了“一手硬”(重城市)“一手軟”(輕農村)的不正常現象,喪失了大批的農民聽眾。在當前媒體激烈的競爭中,廣播應該把農民作為一個重要的聽眾群體來爭取,把農村作為重要的廣播市場來開拓。
隨著農民生產意識、生活觀念、生活方式的轉變,廣播對農民的作用越來越顯著。一項調查表明,目前在農村,農民看電視的時間大幅度減少,聽廣播的時間和人數則呈現上升趨勢。在農村,廣播受到的沖擊主要來自于電視。而現在,一年四季,農民都在圍繞市場經濟忙碌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白天看電視的時間少了,甚至晚上天天看電視的習慣也在悄然改變。由于農民勞作方式與城市工人不同,他們或在田間,或在大棚,或在家庭農場里等等。廣播收聽的便捷性,著實成為農民重要的信息來源。他們不僅收聽新聞、經濟信息,很多農民還把廣播作為娛樂消閑的工具。記者在農村采訪中,經常看到農民把半導體掛在腰間,或擺放在蔬菜大棚里收聽廣播。可以說,農民是人群眾多、收聽時間和狀態比較穩定的受眾群體,這就為廣播拓展受眾群,開辟創收渠道,提供了巨大的潛力。而報紙在農村發行量較少,普及率較低,再加上收看電視的不便性,這必將使廣播在農村發揮獨特的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贏得越來越多的農民聽眾。
三、新時期廣播對農宣傳要注意實用性、信息性和服務性
以往我們對農村宣傳,宣傳教化的東西較多,實用有效的信息少,對農民缺乏吸引力。自我國加入WTO后,農民徹底走向市場,成為市場的主體,農民的一切生產經營活動都要依據國內國際市場的各種信息來進行。瞬息萬變的市場,成為農民和農業經濟運行中最為活躍的環節。因此,對農廣播宣傳,必須為農民提供各種信息,并且有實用性、針對性,才能抓住農民的心,我認為,只要抓住以下三個方面,農村廣播一定會受到歡迎。以科技信息服務農民。激烈的市場競爭,需要依靠科技來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檔次;調整種養業結構、引進新品種,需要科技知識做指導。科技信息對農民有著很強的吸引力。
以市場信息服務農民。市場經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信息經濟。當前農村的社會化服務體系還很不完善,而市場經濟對農民的影響和沖擊卻越來越大,農民迫切希望通過媒體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通過信息來指導生產,通過信息來銜接市場。
以法律和政策信息服務農民。市場經濟使農民確立了主體地位。而由于種種原因,很多農民對法律和有關政策幾乎一無所知。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面臨的經濟糾紛越來越多,他們渴望了解相關的法律知識和有關政策來保護自己。結合具體事例和案件給農民群眾闡釋政策、講解法律知識,會引起農民的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