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1 10:15:5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音樂欣賞教學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音樂課已不再是單一的教會學生認識“do、re、mi”,會唱一二首歌曲了。現在的音樂課更加重視豐富學生的樂理知識,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表現能力、欣賞能力和樂器的演奏能力。音樂欣賞教學作為小學音樂教學大綱規定的一項重要內容而進入了課堂。通過欣賞教學,可以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開闊音樂視野,從音樂中獲得情感的體驗和理性的認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認知,辨別能力,使之形成良好的情操,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然而由于小學生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知識層次有限,以及教師對音樂欣賞教學的理解不同,使得音樂欣賞課比起其它的課更為難上,容易上得枯燥乏味,失去欣賞的情趣。如何使音樂欣賞課上的生動、活潑、有趣起來呢?下面是我在教學中對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一些做法和粗淺的體會。
一、營造氛圍,激發學生音樂欣賞興趣。欣賞課不像唱歌、舞蹈等內容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因此,我在教學中選擇適合學生心理、年齡特點和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欣賞習慣和音樂想象能力。如:欣賞蘇聯作曲家羅科菲耶夫的交響童話,《彼得與狼》,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從童話故事本身入手,將生動有趣的故事畫面展現在學生面前,利用形象的畫面,讓學生通過看,張開想象的翅膀,引導啟發學生敘述故事內容,讓學生分角色扮演故事中的人物和動物來幫助學生理解主題。學生對童話故事主題的理解為欣賞交響童話主題的理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提高了音樂欣賞教學的效果。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表演的技能,又培養了學生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能力。其次,我還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音樂氛圍,精選好音樂作品入課堂。人們都知道一個良好的環境,有利于促進人的健康發展,尤其是兒童、青少年,試想在一個校風差,校風歪的學校里,學生將如何健康接受教育?這又何談讓學生得到美的熏陶呢?作為老師,對社會的大環境,我們難以改變,但可以在這個音樂小堂里,精心選擇優秀的音樂作品,創造良好的音樂環境,充分發揮“環境育人”的作用,除了要讓學生欣賞分析一些好的歌曲、樂曲外,還經常播放一些富有時代氣息和教育意義的音樂作品,如《讓我們蕩起雙漿》、《閃閃紅星》等佳品,自然而然地激發學生對祖國、對黨的崇敬和熱愛,感受歡快活潑的氣氛,使學生的高尚情操等審美能力都得到培養,如:在欣賞《青春舞曲》時,我播放有關新疆風景的一些畫面,還讓學生欣賞新疆的一些樂器,好聽的歌曲,優美的新疆舞蹈,從而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美的熏陶,促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
二、 以欣賞為主,將唱歌、樂理知識、基本技能和技巧訓練融會貫通。欣賞是音樂教學的基本內容,應該把欣賞作為教學的基本內容,占有主導地位。因此,在教學中,我把欣賞作為教學的基礎和前提,通過歌唱和樂器演奏對欣賞起到一個再認識的作用。同時,將基本樂理知識與基本技能技巧訓練融于欣賞、唱歌練習和樂器演奏之中,這樣做是對學生自身能力提高的一項重要手段。如欣賞歌曲《小白船》時,我先利用多媒體出示幽靜的畫面,接著我在用鋼琴演奏《小白船》的旋律,最后在通過播放歌曲《小白船》的旋律,這樣將視聽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幫助學生感知歌曲的節奏、速度、力度和情緒起伏,使學生更加投入到音樂所展現的情景中,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和主旋律的記憶,更好地感受到作品的美。
三、“聽、看、唱、想、動、說”全方位引導,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知識的飛躍。在教學中,我主要采用“聽、看、唱、想、動、說”的參與方式。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音樂藝術的一切實踐活動都必須依賴于聽覺,因此“聽”是參與音樂欣賞教學的關鍵。而對比法聽是聽的深入,也是音樂欣賞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傾聽中的對比有節拍、節奏、速度、力度、音色、風格、形式等方面的對比,可以從同一作品中進行對比,也可以對不同的作品進行對比。“看”是讓學生在聆聽音樂的同時通過視覺的結合來感受美,這一點我在平時教學中里利用多媒體的教學來實現的,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具有好奇、好動、模仿力強的特點,因此我借助多媒體,通過觀看動畫、繪畫、剪貼畫及情景表演進行直觀欣賞教學。其次,音樂欣賞是以聽為主的。但“唱”主題是欣賞作品的基礎,因為音樂主題是作品的核心,是音樂形成和發展的基本要素,引導學生聽前唱主題,有利于學生把握主題形象,使學生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準確辨認主題的重復和變化,使學生的音樂思維真正調動起來,更好地獲得音響體驗。而“想”是學生在聆聽音樂中,根據音樂展開聯想和想象。由于音樂藝術不同于文學和美術,它由情而動,由感而發是有抽象性、多樣性、模糊性等特點。因此,通過音樂欣賞能開闊學生思維視野,培養學生想象的廣闊性、獨立性、新穎性和創造性,這也是我們欣賞教學的最終目的,接著“動”是讓學生在聆聽音樂的同時與美術相結合使學生動起來。音樂與美術作為藝術的兩種不同形式,有著難以割舍的情緣,在音樂欣賞教學當中正當地添加美術成分,大膽地嘗試,讓學生親自動手描繪所欣賞的音樂情景,培養他們的情趣、動手、動腦能力,有效地將美術融入音樂中,讓學生從聲音、圖像兩方面去感知美、欣賞美,并創造美。最后“說”就是讓學生說出了聆聽作品后的感受。我在教學中注重學生說的參與,及時引導學生說出聽后感,這樣不僅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有利于教學信息的及時反饋,使我們及時了解教學目標與教學效果間的差距,使學生的欣賞過程能在理性認識的指導下,步步深入,達到深刻、高級的階段,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和表達能力。
關鍵詞:中職音樂;欣賞教學;措施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13-006-01
音樂欣賞,是中職學校音樂教學中一個重要的學習領域。通過欣賞教學培養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學生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但在教學中發現,大多數學生對音樂欣賞的積極性不高,導致課堂氣氛沉悶,教師講授與學生學習完全脫節,沒有真正發揮出音樂教育在全面發展教育中的作用。不能就如何通過音樂欣賞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談了幾點建議。
一、現階段音樂欣賞的重要性
音樂欣賞是現階段音樂教學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與此同時,它也應該是有效地培養學生音樂興趣的一個重要途徑,對于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提高他們的音樂鑒賞與感知能力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某個人的音樂鑒賞能力不僅僅只是體現了他自身的審美修養,還應該是考察這個人文化底蘊的一個顯性的標志。我們通過對音樂進行有效而又冷靜的欣賞,往往能夠使學生獲取到豐富的音樂知識,這種手段也會對學生道德情操的培養有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與此同時,它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學生的內心世界得到豐富,對于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有著很重要的培養作用,從而激發他們內心深處對于真善美的渴求與希冀,使他們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在音樂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音樂感知的培養是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的。
二、完善中職音樂欣賞教學的措施
1、根據中職學生特點,實施音樂欣賞教學
中職學生大多數是16歲至18歲的青少年,生理和心理都向逐漸成熟的方向發展,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情緒變化很大,若不進行正確的引導,會產生錯誤的、不健康的審美觀念,如刻意追求新潮、時尚,認為當下最新潮的歌和最流行的音樂就是最高雅的、最有品位的音樂藝術。而且在上課時發現,由于大多數中職學生來自偏遠農村,小學和初中基本沒有受過音樂教育,對音樂基礎理論知識基本上無任何了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既要不斷向學生提供新鮮感,激發他們的好奇心,促進他們對未知事物積極主動地探索,也要注意不能一味地迎合、遷就、放任自流,應該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學習音樂基礎知識,欣賞藝術音樂。
2、開展“創造性學習”的欣賞教學模式
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創造生動活潑、民主寬松的課堂氣氛,鼓勵學生多想、多問、多實踐,開發創新意識,發展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個性品質。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音樂欣賞,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使欣賞過程提高到另一高度,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水平。
3、組織課堂創作活動,實現課堂教學生成
課堂教學中的生成一般有預設之中和預設之外的生成。音樂課教學中“創作教學”是一個特定的概念,它是培養和發展學生創造精神和音樂創造能力的一種教學過程,也是音樂課堂生成的一種的重要途徑。創作教學作為音樂教學改革的實驗,我們可以作為一節課中的一個環節來實施,結合教學內容來組織學生進行創作活動。用即興的方法進行簡短節奏的創作;進行簡短曲調、歌曲的創作;用聲音模仿與創造;還有運用包括音樂、詩歌、戲劇或舞蹈的形式相結合的創作。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鼓勵,多誘導、多啟發,少批評,少強制、少替代,這種活動的創設一定是以學生為主體的。
4、注意情境渲染,發展音樂感受與情感體驗
感情,是伴隨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活動和意志行為而出現的心理體驗。音樂是一種善于表現和激感的藝術。在音樂欣賞中,情感體驗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因為音樂欣賞的過程就是情感體驗的過程。它既是欣賞者對音樂情感的內涵進行體驗的過程,同時也是欣賞者自己的情感和音樂中表現的感情相互交融,發生共鳴的過程。中職學生由于學業上多數不太成功,在情感方面則比普高學生更為敏感,體驗入微。而作為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對于真摯感情的需要更為強烈,而音樂欣賞正是要求欣賞者通過音樂的外部形式與內部情感的溝通,達到情感的共鳴與升華,音樂鑒賞恰恰可以滿足提高他們的審美需要。因此,培養學生高層次的鑒賞能力,關鍵是要使學生具有鑒別音樂格調高低好壞的能力,使學生具有劃清真善美與假惡丑的界限的能力,掌握分辨是非的標準,使學生有能力判斷音樂作品的社會價值及藝術價值。
5、營造良好的音樂環境,引導欣賞高雅音樂
在適當地聽一些流行音樂的同時,還要大量地欣賞中外古典音樂。教師要設法創造良好的欣賞環境,如每天通過課余時間在校園里播放古典音樂,并由播音員講述音樂家故事、創作背景以及分析作品中的音樂表現手段,這樣在全校范圍里,學生們共同欣賞,充分發揮群體效應,耳濡目染,使欣賞藝術音樂成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三、總結
音樂的價值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來說音樂創作者賦予音樂特有的情感聯系,從而音樂有了自己的生命力,人們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感受到了這種情感特質,從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獲得不一樣的全新體驗,另一方面音樂欣賞在對提高人們對音樂鑒賞力,藝術審美力和思維拓展等方面都有不小的促進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注意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教學體制的改革,以增強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
參考文獻:
[1] 謝 華. 談中職音樂欣賞課有效的教學設計[J].職業技術. 2011(07).
[2] 李萍萍. 淺談如何上好音樂欣賞課[J]. 絲綢之路. 2010(22).
[3] 徐小鳳. 淺談音樂欣賞在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性[J].北方音樂. 2011(05).
馬克思說過:“對于不懂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沒有意義。”如果學生缺乏必要的音樂欣賞能力,那么,音樂的美感就不能為學生所感受,音樂本身也會黯然失色。因此,要全面完成中小學音樂教育的任務,中小學音樂課就不能不重視音樂欣賞這一環節。音樂欣賞教學歸根到底不是學生 “學到什么”或“了解到什么”,而重在學生“是否真正參與”以及“參與中是否獲得了美感體驗”。必須拓展課堂聆聽開放度,也只有開放的課堂才能放飛學生思想,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所以音樂教學應該是共同體驗、發展、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
音樂欣賞,其實也就是“第二度創造”。筆者認為音樂欣賞至少有三個方面的益處:
一、可以發展學生的音樂聽覺能力、記憶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
音樂本是一門極富創造性的藝術,音樂的非語義性、非模擬性及自然性是音樂欣賞中拓展感受內涵的基礎。在欣賞作品時,當我看到很多學生和著那詼諧、活潑的音樂旋律,隨心所欲地搖晃著腦袋、扭動著身體,一副頑皮、神氣的樣子,自己仿佛就是音樂中的小主人,吹著歡快的口哨,心愛的小狗在身邊搖著尾巴蹦來跳去,我不禁為學生的音樂感受力所激動,更為音樂欣賞的魅力而折服。
二、有助于弘揚民族音樂藝術,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在欣賞《義勇軍進行曲》時,我給學生講述了人民音樂家聶耳的故事,寓教于樂,學生既增長了知識,又激發了他們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熱愛偉大祖國、建設偉大祖國的豪情壯志。又如民族器樂曲《百鳥朝鳳》是我國民樂中的瑰寶,學生通過欣賞,可以引起自己對民族音樂的興趣。
三、可以使學生接觸古今中外、風格各異的經典之作
許許多多的音樂作品是經過錘煉、考驗的藝術生命力較強的精品。學生欣賞后,可以開擴其音樂視野,提高他們的音樂鑒賞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那么,如何在唱歌課教學中,讓學生展開“音樂欣賞”的翅膀,提升音樂課堂的魅力呢?
1、簡介背景是“音樂欣賞”的前提。
音樂教材中的一些歌曲常有特殊的創作背景,有些歌曲還具有創作的故事或創作花絮。
如果在學唱歌曲前把它們簡要地介紹給學生,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一步一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音樂欣賞”的空間里。例如在教《賣報歌》時,可以把聶耳當年在上海認識了一個叫“小毛頭”的報童,了解到他的生活十分艱難后,寫下這首歌的經歷講給學生聽。通過介紹,讓學生體會到報童無依無靠、吃不飽、穿不暖的滋味,想象一下報童忍著饑餓和內心痛苦,在凄風苦雨中奔跑叫賣的情景,從而在學生心田里埋下了對報童無比同情之感,為接下來學唱時展開“音樂欣賞”作好了先導與準備。
2、歌詞教學是“音樂欣賞”的基礎
歌詞是經過藝術加工的文學語言,是構成音樂形象的“物質”基礎。基礎教育階段的音樂課本里所選歌曲的歌詞大都鮮明生動,是內容美、聲韻美、節奏美和意境美的統一。有表情地朗誦歌詞,細致地分析、體會歌詞、吟誦歌詞,可以使學生在文字的引導下,進入想象的空間。在此基礎之上再來學唱歌曲,學生就會把文字描寫的形象與音樂描寫的形象結合起來理解,展開“音樂欣賞”的翅膀。教材中有的歌詞內容豐富、形象生動,既敘事,又抒情,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教學時,通過對歌詞有感情地朗讀,學生了解了音樂歌詞的生動故事和背景,腦海中會出現一幅生動感人的畫面,從而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做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然后引導學生對歌詞進行分析,理解每段歌詞演唱時不同的感情處理。教學實踐證明,由于重視歌詞教學,打開了學生“音樂欣賞”的大門。
3、課本插圖是“音樂欣賞”的橋梁
音樂課本中的插圖,是最直觀的教具。它把歌曲的主要內容通過視覺形象地表現了出來,符合學生對形象事物樂于接受、容易理解的認識特點。因此,教學中應充分發揮課本插圖的作用,一定要把插圖很好地運用起來。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邊唱邊看彩色插圖。在彩圖的視覺作用下,隨著美妙的旋律,學生的思維就會很快進入神秘的夜空,插上“音樂欣賞”的翅膀。重視觀看彩色插圖,可以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促使學生的音樂思維形象化,幫助學生感受優美、廣闊的音樂情景音調,從而把學生帶入那美麗的圖畫。
4、舞蹈表演是“音樂欣賞”的展現
自古以來,舞蹈與音樂就是一對有機的結合體,是形體美與音樂美的交融。
一、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內容
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個重要關鍵點在于,讓學生自己能夠真切的感受音樂欣賞帶來的快樂,這將是學生在音樂欣賞過程中收獲樂趣的主要來源。因此,教師要深入的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內容,以一種直白、生動、形象的方向向學生來呈現這些內容,快速的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激發其學習興趣。那么,我們如何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內容呢?如何進行呈現呢?不同的教學內容其挖掘的點與呈現的方式是不同的,教師在考慮這些問題以前,一定要結合學生的興趣點來開展教學設計,找到兩者的共通之處。下面我結合一個教學案例來進行說明。
例如,《苗嶺的早晨》這首曲子主要用到了小提琴的音調來表現旋律的明,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先詢問班上是否有學生學習小提琴,如果有學習小提琴的同學,可以讓該同學結合自己的音樂知識來給其他同學解讀這首曲子的內涵。在引導學生欣賞該音樂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選取合適的多媒體教學資源,比如與曲子內容相關的動畫類視頻,在播放該曲子的時候也播放該動畫視頻,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接著詢問學生是否有去過苗族這類少數民族的地區旅游過?讓曾經去旅游過的學生,對比課堂上播放的曲子與自己親耳感受過的民俗音樂,尋找兩者的共通點。通過這些方式,不僅能讓課堂教學的氛圍變得輕松,對于有音樂才能的學生也提供了一個展示的平臺,而有音樂欣賞經歷的學生則要求要注重相互分享,活躍課堂的交流套路氛圍。
二、教師要注重對自身教學水平的改善與提高
一般說來,學生喜歡上一門課程,不僅僅是因為課程內容本身所具備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往往是因為喜歡這門課程的教師而愿意積極的參與課堂學習活動。可以說,教師自身在建立學生與學科之間興趣點的過程中,其發揮的作業是巨大的。那么,教師如何才能真正獲取學生的喜愛和認可呢?教師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對自身進行改變:第一,改善與學生的交流方式;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弱化自身在班級建立的權威者形象,嘗試者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傾聽學生的想法與意見。第二,改變課堂教學模式;開展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模式,給予學生自由發言的機會,鼓勵學生發言。第三,引入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內容;教師要去主動了解學生,知道學生普遍喜歡的音樂類型,并從中選取合適的作為教學材料,這樣才能有效的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
三、引導學生欣賞音樂中情感內容
1.教給學生音樂欣賞的基本知識
單憑聽去體會音樂作品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情感內容,學生對于音樂的欣賞還只能停留在較為淺薄的層面。教師要想真正讓學生具備完整的音樂欣賞能力,必須要全方位的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即音樂的基本樂理知識以及對于音樂力度與音色的認知。樂理知識主要指的是一些旋律、拍子、速度以及簡單樂曲的認識;音樂力度與色度則是音樂中的重要表現手段,不同的樂器其音色與力度是不同的。對于這些學習內容,教師要在日常的音樂欣賞教學中,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擴充與積累。
2.構建音樂欣賞的橋梁
什么樣的音樂才是好音樂?對于這個問題有一個最為普遍的回答,即能引發聽者共鳴的音樂才是好音樂。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音樂都能輕易的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這并不是說這些音樂不好,而是學生本身所具備的音樂水準還不能理解這些作品。尤其是初中音樂教材中存在一批民俗的、古典的音樂,對于大多數聽慣了流行樂的學生來說,聽這類音樂是很難讓他們產生共鳴的。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欣賞這些音樂時,首先要構建起一座幫助學生理解這些音樂的橋梁。比如,通過給學生放音樂文化紀錄片,讓學生感受一種音樂興起、繁榮的過程,體會這些音樂符號背后所蘊含的深意;或者多多開設以傳統音樂或者古典音樂為主題的班會,鼓勵學生學會自主的去欣賞這些優秀的音樂,讓這些音樂能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發表個人的音樂看法,與老師以及同學進行及時的學習交流,只有這樣,音樂才能真正在學生心靈里棲息。
(一)教師在幼兒音樂欣賞的主導作用教師在幼兒音樂教學活動中一直處于主導作用
幼兒教學的目的是與幼兒互動,建立互相信賴,互相喜愛的真摯的感情渠道。在這種互動當中,教師要培養幼兒積極陽光的興趣愛好,傳遞給幼兒所需的知識信息,建立幼兒學習的第一階梯。
1.教學不僅僅是一項任務,同時也要把它當作一件樂事。只有如此,才可以在教學中投入真情實感。也只有如此,才可能得到真實的回應。
2.從幼兒的發展角度來考慮問題。除了簡單的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還應注意考慮那些音樂是適合幼兒欣賞的,要注意節奏與歌詞朗朗上口,適合幼兒接受。同時在幼兒發展興趣上,又采用多種教學手段,例如在幼兒有所進步的時候,有及時給予贊揚。樹立幼兒的自信心,使他們增強信心,樂于表現自己在音樂方面的能力。當幼兒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要及時幫助他們并且適當穿插其他內容,再次引起幼兒們的興趣與注意力。
3.改變授課狀態。眾多青年教師,習慣于板著臉,以此樹立在學習中的威信。不得不承認,這個方法在某些方面是有效的。但是對于幼兒來說,他們的求知心來自于喜愛、新奇,并不喜歡死板、冰冷的東西。因此這種方法對于幼兒教育并不適用。另一個極端是,過度的熱情,動作聲音都經過修飾,象演員一樣教學,這樣過度的熱情,并不一定能獲得他們的喜愛。因此過冷或者過熱的態度,都是不可取的。在幼兒教學中注意肢體動作與聲音的配合,隨時注意他們的表情與狀態,塑造出一個快樂和諧的學習環境,才利于幼兒學習。
(二)發揮幼兒在音樂欣賞中的主體作用:幼兒對音樂的學習,往往是對音樂的感知、欣賞與最初級的模仿。他們理解音樂的方式是最原始,最自然的方式,會伴隨著肢體的簡單活動,咿呀學語的呢喃以及表情的變化。喜悅、好奇、煩躁這些表情是幼兒表現最多的。所以幼兒音樂教師不應該設定幼兒學習音樂的固定模式,幼兒天真浪漫,沒有那種固定的模式是適合所有幼兒的。幼兒音樂教師應該讓幼兒自由的發揮,自由的去享受他們心中理解的音樂。在幼兒們需要幫助的時候,進行指導,或者以伙伴的身份出現在幼兒面前,在他們的世界里,共同享受音樂。伙伴是最適合幼兒的;是最能吸引他們注意力的;是他們最喜歡的“身邊人”,通過觀察發現,幼兒在看見年齡相仿,外貌相似的同年齡段的孩子時,注意力是最集中的,幼兒音樂教師,雖然在年齡上不同于幼兒,但讓他們感覺是另一個伙伴和他分享著音樂時,溝通也就不再困難。也就消除了填鴨式教學,在教學中枯燥無趣的弊端。所以積極調動幼兒的自主性積極性,才能使幼兒迅速的接受音樂,理解音樂,學習音樂。
二、幼兒音樂欣賞的教學方法
(一)、使幼兒學習變被動為主動寓教于樂。
通過實踐活動,以幼兒為主,進行幼兒團體表演,幫助幼兒扎實掌握所學的歌曲。同時通過表演過程讓幼兒更好的理解歌曲的含義,增強幼兒的學習興趣。從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樂于學習。比如以班級或者幼兒園為單位,組織故事配樂。把音樂融合進故事,表現出當時的環境。讓幼兒熟悉歌詞。唱好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表演過程中可以通過多媒體手段,通過屏幕放映,令環境更加真實。在老師的指導下,幼兒理解整個故事的發生,想象自己扮演的角色應該有那些表現,伴隨音樂作出各種動作。互相配合完成表演。而老師在幼兒歌唱和表現時,給予適時的指導,使學生表演更加恰當合理。這種以幼兒為主,教師進行指導的活動,常常會產生極好的效果。所以要多組織這樣的活動,讓幼兒們自主學習。這樣學習效率會更高。
關鍵詞:音樂教學 欣賞 培養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882(2014)05-029-02
馬克思曾經說過:“欣賞音樂,需要有辨別音律的耳朵,對于不辨音律的耳朵來說,再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誠然,作為聽覺藝術,“聽”是音樂最為本質的特征,音樂內在魅力的散發和對人類情感的觸控都建立在音樂欣賞能力基礎之上的聽音辨音。感悟音樂,離不開一雙耳朵,更離不開良好的欣賞能力。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如何在音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日益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重視。欣賞教學逐步成為了音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以及幫助學生感知和體會音樂的深層魅力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在音樂教學中,提高對音樂欣賞重要性的認識,大力培養和提升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意義頗深。
一、音樂欣賞概述
對于音樂而言,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并非只是五線譜之上音符連綴而成的樂章,更是表達人類情緒,抒發人類情感的一種載體和寄托。通過音樂,人們可以獲得精神與情感上的愉悅感受,達到豐盈內心,深化思想的目的。但音樂的情感極其難以準確把握,其深層次內涵和獨有的魅力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感悟得到,只有具備了良好的音樂欣賞能力才能充分挖掘和體會音樂之美。
而音樂欣賞即是一種審美活動,它歷經感官與情感的欣賞,逐步升華至理智的欣賞,從而使聽眾全面體會和把握音樂,獲取愉悅的藝術感受與藝術享受。
對音樂欣賞能力良好培養的最佳時期為教育階段。通過音樂教育中音樂欣賞的引入,將音樂作為學生審美的對象,促使學生在聆聽音樂的同時逐步體會音樂的內涵與魅力,把握音樂的情感與實質,形成對音樂的審美。
因而,音樂教育中的音樂欣賞即是指學生通過對音樂的聆聽,獲得精神上的美感和享受,繼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契合素質教育的培養理念。
二、音樂欣賞在音樂教學中的作用
在音樂教學中引入音樂欣賞有著重要作用和意義,它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音樂知識,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還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促使學生美育素質的發展,實現全面進步。
(一)拓展學生的音樂知識,豐富學生的音樂常識
將音樂欣賞引入音樂教學中,目的在于提升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促使學生的音樂素養和綜合素質得到提高。這一目的的實現除了需要教師教授學生正確的聽音辨音方法,掌握一定的欣賞技巧外,還需要向學生講解音樂背后的故事。這既包括一些樂理知識,譬如五線譜的識別記憶等,還包括相關拓展知識,例如作者的生平簡歷、作品創作的背景等。通過這些知識的教授,使得學生形成對音樂的總體印象,對樂曲有一個充分直觀的把握,為正確有效地欣賞音樂奠定基礎。
這就在無形之中拓展了學生的樂理知識,在幫助學生積累音樂詞匯的同時擴大了音樂視域,強化了學生對于音樂的認知以及感知,使其更加游刃有余地進行音樂學習。與此同時,一些作者的介紹以及音樂作品的創作介紹也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音樂常識,使得學生得以了解國內外的音樂家以及眾多優秀的音樂作品,促使學生音樂知識體系的不斷完善。
(二)提升學生的音樂感知力,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音樂欣賞中,通過對音樂的聽、唱以及音樂知識等的了解,學生各相互聯系環節的音樂技能都將得到極大提升,其對音樂的感知將更為準確和深刻,在音樂方面的表現力也會隨之提升。這就有利于建立學生對于音樂的熱情,將音樂欣賞從課上延伸到課后,促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欣賞音樂的良好習慣。
與此同時,學生擁有了正確的音樂欣賞能力,其對于音樂的體會和感悟將會更加深入,也更能體味音樂的深層次內涵和魅力,音樂素養將會得到較大提升。通過對音樂美感的體會和感知,學生的審美能力也將進一步提高,其對于美的認識和定位更加貼合實際,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三)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學生的智力水平
在音樂教學中,學生面對的是古今中外眾多體裁不同、風格各異的音樂作品,在對這些音樂作品進行的欣賞過程中,學生需要由淺入深,從聽到辨再到感知和把握。當到達一定的水平和層次時,學生便需要對眾多音樂進行綜合的分析和透徹的理解,從而做到對各個類型的音樂作品的準確定位,真正欣賞其實質和內涵。
因而,學生除了獲得了豐富的樂理知識和音樂常識外,其綜合分析和深入理解音樂能力也將會得到提升。在音樂的模糊和粗線條表現形式中,一些具體的情境無法展現,此時,學生便會自覺構建相關場景,引入具體的人物、景物等,使得音樂更加充實和飽滿。譬如在對貝多芬的《月光曲》進行欣賞時,如果單純欣賞旋律很難充分把握樂曲的真正美感,這就需要發貨想象力和思維力。在腦海中構建出具體的景物,想象皎潔的月光透過層層云霧,輕盈地灑在湖上,伴隨著湖面的粼粼波光一起閃動。此時再結合音樂欣賞,將會更好地體味到音樂的變化,從溫暖柔情到激蕩癲狂,再到沉寂靜穆,猶如月光隨著湖水的波瀾變幻莫測。形與音結合,欣賞也將更加透徹。
由此可見,音樂欣賞過程中音樂場景的構建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其擺脫了枯燥無味的音樂學習方式,在“興趣”這個最好老師的指引下,學生對于音樂的熱情和水平都會提高。同時,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激發也將帶動學生智力水平的提升,使其綜合素質能力得到拓展。
三、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和提升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方法
鑒于欣賞能力在學生樂理知識拓展、審美觀提升以及想象力和創造力激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師在音樂教學中應注重對學生欣賞能力的培養,通過適宜的對策和方法,促使學生欣賞能力的普遍提升。
(一)營造良好的音樂欣賞氛圍
在音樂教學中,環境對于音樂欣賞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良好、適宜的環境往往更能促使學生融入音樂環境,用心體會音樂內在,激發其對音樂的想象,使學生建立起對音樂的興趣和熱情。
因而,教師在音樂教學中要注重對音樂欣賞氛圍的營造,通過環境與音樂作品的結合,創造出與作品最為匹配的環境氛圍,給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欣賞音樂提供鋪墊。一方面,要努力營造良好的物質環境氛圍,開設專門的音樂教室,配備齊全的音響、幕布、鋼琴、古箏等音樂教學中需要的器材和設備,以藝術化的環境對學生進行熏陶,使學生充分融入藝術氛圍之中;另一方面,還要努力營造輕松的心理氛圍。教師要引導學生將音樂欣賞作為身體和心理放松的一部分,通過得體的言語舉止對學生進行示范和引導,調動學生在音樂欣賞中的熱情,對其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進行大力挖掘。
以著名的北派箏曲《漁舟唱晚》為例。在教學開始前,教師要事先對環境進行布置,準備好古箏、音響、視頻圖片等設備器材和資料。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要以輕柔舒緩的話語引導學生放松心理,繼而對箏曲的創作環境和背景進行介紹,通過親身的古箏演奏示范帶領學生遐想步入夕陽西下的晚景中,想象漁船逐次歸航,在古箏樂曲的聲調變化中體會漁船歸來時刻的喧囂熱鬧以及江面的歌聲四起。在良好的物質環境氛圍和心理氛圍中對音樂進行深入透徹的欣賞。
(二)注重情感與言語的溝通交流
音樂作為一種聲音形式,“聽”是其本質特征。但要欣賞到音樂的內在魅力,實現對音樂內涵和實質的理解,就必須在“聽”的基礎上融入思考與感悟,全面分析音樂的各方面要素,從而掌握正確的欣賞技巧。
在音樂教學中,學生欣賞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從無到有,再到提升的過程,只有到達了一定的層次和水平,才能形成對音樂的個人思考與間接。在學生欣賞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和教授必不可少。教師要通過對音樂作品的介紹與欣賞方法的講解逐步帶領學生向音樂欣賞的更高層次邁進。
一方面,教師要與學生進行情感的溝通和交流。教師首先要對音樂作品有一個深入的認識,充分醞釀適宜作品演奏和講解的情感,在音樂欣賞教學中通過自身的言語舉止以及范唱等向學生傳遞這種情感,以情引人,以感促學,通過情感的交流傳遞激發學生的情感和熱情,引導學生積極正確地欣賞音樂;另一方面,教師還要注重與學生的言語交流,在講解、范唱以及欣賞之后,教師可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對于音樂的感知以及體會,逐步幫助學生掌握音樂作品的旋律、節奏以及力度等,為學生自行欣賞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
譬如在貝多芬著名的《暴風雨奏鳴曲》中,教師要實現了解和掌握貝多芬的創作背景,向學生講述《暴風雨奏鳴曲》是在貝多芬耳疾加重,生活的困苦和挫折一同襲來的背景下創作的,引導學生在接下來的欣賞中大膽構建各種音樂意象,真實回放暴風雨來臨的情景。教師要通過影音播放和鋼琴演奏使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樂曲,傳遞音樂情感。在欣賞之后,教師要鼓勵學生結合作品背景各抒己見,具體闡明自己對于每一樂章的感受,并適當予以指點。在語言交流之后,再次進行樂曲的回放和彈奏,讓學生重新去欣賞和感知,從而實現深入透徹欣賞音樂作品的目的。
(三)靈活授課,博引古今中外經典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要采取針對性的策略,結合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和性格特征靈活授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建立其對于音樂作品和音樂欣賞的興趣,從而更加有效地實現欣賞教學的目的。
與此同時,為了全面提升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教師在授課內容逐步深入的基礎上要博引古今中外的經典,在與教學曲目互相映襯的同時,擴大學生的音樂知識面,使其對于國內外優秀的音樂作品都能廣泛涉獵,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以及相關的人文歷史,并在對眾多音樂作品的欣賞中實現精神的舒緩,在繁重的課業之余有一個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良好方式。
譬如在我國少數民族民歌《小河淌水》中暢想充滿詩情畫意的深遠意境,在優美的旋律與柔婉的歌聲中體會作品所寄托的深厚情誼;在莫扎特的《搖籃曲》中感受樂曲的舒緩柔美,充分放松身心;在俄羅斯民歌《伏爾加船夫曲》中體味樂曲憂郁深沉的格調,想象船夫的敦實質樸……通過眾多音樂作品的欣賞,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樂感和美感,豐富學生的音樂素養,從而使其更加深刻地欣賞音樂。
[關鍵詞] 音樂欣賞 聆聽方式 能力培養
音樂是聽覺藝術,它通過聲響對人的情感產生影響。因此,音樂教學必須突出音樂性、藝術性、審美性的特點,從感受入手,遵循聽覺的感知規律,豐富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聽覺體驗是學習音樂的基礎,發展學生的音樂聽覺應貫穿音樂教學的全過程。音樂欣賞教學,無論采取何種形式或方法,都應堅持以聆聽音樂為主的教學原則,要把那些具有審美價值的音樂作品傳承給學生,成為他們的精神食糧,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他們的優良品格。羅杰•諾斯曾說過:“音樂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純凈之和聲愉悅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動或激發人的熱情。”任何一首歌曲或樂曲都是人類情感的產物,都能使人受到美的熏陶和情的感染。因此,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重視音樂的情感體驗,把情感作為首要目標,一切教學活動也都應圍繞著審美體驗而展開,而最重要、最有成效的審美莫過于聆聽音樂了。在音樂教學中,聆聽是基礎,也是根本。對學生來說,“聽”是接觸、認識和熟悉音樂語言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積累音樂語言的過程。欣賞教學中重視并運用恰當的聆聽方式更能接近音樂的本質,更能有效地引導學生感知音律之美,能讓學生更積極主動地接受音樂。
一、背唱主題,重點聆聽
主題旋律是一首樂曲或歌曲的核心音調,音樂的發展、變化都與主題息息相關。它可以很快的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入音樂課堂,激發他們的求知欲,開拓他們的思維能力,從而使他們產生豐富的聯想,隨心所欲,積極創新。正如門德爾松所說:“在真正的音樂中,充滿了一千種心靈的感受,比言語更好得多。”因此,在音樂欣賞中,要讓學生懂得聆聽,學會聆聽。而要讓學生盡快記住音樂作品的音響,背唱音樂作品主題旋律是不可忽視的一個方法,尤其是較大型的器樂曲,更是如此。另外,背唱音樂作品主題旋律對學生理解音樂也有很重要的作用,記住了音樂作品的主題音樂,才能感受到作品主題的發展和變化。熟悉了主題,就等于找到了欣賞的向導,最好在欣賞作品之前的教學中就將主題唱熟或背記下來,當學生在生疏的樂曲中聽到了熟悉的主題音調,就如同在旅游風景區遇到了向導,馬上會和樂曲親近起來,激起聽音樂的興趣。學生只有專注地聽了,才能為記住打下基礎。一般情況下,一些短小的單段體結構的音樂或段落連接緊密的音樂,如“牧歌”等作品,由于音樂的整體性強,很難將其片段拆分,提供的音響應該考慮相對連貫和完整。當然,更多的時候將作品重點片段的聽和完整的聽相結合,可更有效地達到欣賞的目的。例如,在欣賞斯美塔那的《沃爾塔瓦河》時,我往往將音樂作品的主題音樂先單獨進行聽賞并范唱,用優美如歌的旋律和主題的來歷背景將學生帶入如詩如畫的境界,從而激發學生對欣賞全曲的興趣,同時也達到了加深作品主題印象的目的。有時也可以在欣賞全曲,使學生對音樂作品有了整體感受后,由學生聽辨出印象深刻的段落,這些段落往往就是樂曲的主題音樂,要求學生記住這段旋律,而后哼唱或指辨主題譜例,或以語言描繪,或畫出圖譜等,根據學生的音樂感受再進行重點聆聽和分析。這種方式就是引導學生用心聆聽,重點聆聽,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自主學習理念。
二、動中取靜,靜心聆聽
學生的欣賞過程,就是他們對音樂作品感受美、理解美、表現美、創造美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生動的引導固然必要,但過多的鋪墊與說明,不僅會干擾學生自主的去聆聽音樂,使學生不能專心致志地有意識地參與音樂欣賞活動,而且將會框住學生的思維,使他們的思維得不到發散性的感受與體驗。郭沫若先生曾說過:“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自己學習,自己研究,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來看,用自己的手來做的這種精神。”因此,教師應該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聆聽環境和條件,不給學生過多的任務,將學生的靜心聆聽放在第一位。精選作品重要片段,合理安排教學節奏,適時把握講解時機,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聆聽,自己去感受,自己去體驗,自己去想象。也許有些想象并不符合我們的審美標準,甚至天馬行空,有時令我們難以理解,但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對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肯定,將會給學生帶來巨大的鼓舞,并成為學生自主感受音樂,學習音樂的強大動力。
在教學八年級欣賞《卡門序曲》一課中,在請學生初聽樂曲前,先引導學生注意聆聽“卡門序曲”和“春節序曲”有什么區別,給我們怎樣的不同感受。在學生發表了自己對音樂所表現場面的見解后,我向學生揭示“謎底”,簡單介紹創作背景,并鼓勵學生繼續欣賞,“看誰能聽出‘婦女和兒童在斗牛場上歡唱跳躍的旋律’和‘斗牛士之歌的旋律’”。前面猜想成功的學生對這一挑戰躊躇滿志,而失利的學生則因不服氣而更加專注于再一次的聆聽。果然,“斗牛士”神氣、威武的形象在孩子們的腦海中浮現,表現這一形象的音樂主題也在大家的模仿中脫穎而出,這為后面環節的再度欣賞和創作實踐活動奠定了極好的基礎。孩子們理解了作品,仿佛自己就是那位勇敢、威武地斗牛士,對作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幾年后的某個街頭,我還仿佛聽到有人在哼唱這首作品的主題。沒有過多的輔助手段,只是引導學生靜心聆聽,但卻有效地將學生帶入到了作品所表現的意境中,只是因為每一次的引導、啟發都是圍繞著音樂本身而預設與生成,都是給學生之所需,都是在為學生更好地專注于音樂創造條件。
三、精心選擇,比較聆聽
比較聆聽法既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又能培養學生們的探究意識。我在利用這種方法進行教學時,先是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和自己的授課意圖確定具體的教學目標,然后根據教學目標去選擇相應的作品,讓學生感到一堂生動有趣的音樂課在不知不覺中就結束了。我國有一些優秀的音樂作品沒有被列入教學內容中,我在授課時,會有意地選擇一些優秀曲目加入到課堂中。例如,為了讓學生了解民歌的特點及民歌與創作歌曲的區別,我根據江蘇民歌《茉莉花》,進行了一節題為“中國茉莉齊爭艷”的課,給學生們欣賞了流傳在河北、江蘇的兩首民歌《茉莉花》和創作歌曲《親親茉莉花》。通過兩首《茉莉花》的比較聆聽后,學生很快得出結論:相同點在于,都是表達了一位姑娘想摘花,又擔心受責罵的愛情類歌曲。不同點在于,河北名歌《茉莉花》旋律多跳進,曲調明快、硬朗,體現了北方人爽朗的性格;江蘇民歌《茉莉花》的曲調柔美,比較含蓄。當我問學生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差異時,學生回答:(1)民歌有即興演唱、隨即而來的特點,在流傳的過程中經歷了不斷的再加工和修改及再創造,因此同一題材會產生許多不同的曲調。(2)不同的區域,造成了人土風俗與性格的不同,從而造成了同一題材不同區域的民歌色彩的不同,反映了中國民歌的同宗性和多樣性。當現代氣息濃厚的《親親茉莉花》呈現在學生們面前時,學生們會總結出讓人欣慰地“創作源自生活”;“民歌是作曲家們創作的源泉”等結論,這不是新課改中所提出的“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嗎?這正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啊!
四、表演創作,深化聆聽
音樂是音響的藝術,它的情感表現源自音響和精彩的形式。獲得情感深入體驗,首先要聆聽音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聆聽音樂,喚起學生情感,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使學生對音樂的情感有更深層次地感受和理解,引導學生產生美的體驗。在音樂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音樂要素將聆聽和表演活動有機結合,讓學生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針對音樂要素展開想象,理解作品是用什么樣的手段達到表現情感的目的的,并闡述自己的理解。從而達到調節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比如,在教學中,有意將速度、力度、情緒、節奏對比幅度極大的《新疆之春》和《春江花月夜》進行對比性分析欣賞,讓學生討論發現音樂要素與表現內容的關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又如,在教學拉威爾的管弦樂舞曲《波萊羅》時,我讓學生邊聽音樂邊以拍手、跺腳、捻指等方式加以律動,對音樂段落進行歸類區分,從而更直觀地理解了波萊羅舞曲的音樂特點。在介紹中國管弦樂合奏曲《瑤族舞曲》中,讓學生和著音樂,配上自己制作地打擊樂器的敲打。這種“音樂領、聽者和”的律動形式,更能讓學生感覺到喧鬧歡騰的瑤家慶賀節日的場面,從而加深對音樂形象的理解。又如,在欣賞教學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時,可讓學生在聽音樂的同時做自由走步或大幅度的華爾茲搖擺動作,這樣的體態律動雖然形式簡單、直接,但它說明學生已經體驗到樂曲本身的內容。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演唱樂曲的主題音樂,讓學生從自己的演唱中進一步體驗情感,感受歌曲的內在美。同時,這樣的律動表演將更有助于體會音樂的形象,深化聆聽的效果。
在對音樂進行一定量的聆聽積累后,鼓勵學生進行詞、曲、表演和創作,可以全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加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體驗更加完整和全面,并從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在教學《華夏古樂》一課中,學生聽賞了塤獨奏曲《陽關三疊》以及古詩詞曲《念奴嬌•赤壁懷古》等作品后,對古風古韻的音樂作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極具熱情地完成了李白的《靜夜思》,白居易的《憶江南》等一些簡單詩詞歌曲的創作。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是在有了情感之后,才去歌唱的。作為新課程的執行者、實踐者、探索者和研究者,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應該更加深入地理解新課標的精髓與內涵,不斷反思,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端正對音樂教學的價值取向,完善課程評價機制,不以課堂表面氣氛論英雄,為培養學生“音樂的耳朵”而努力,引導學生去感受音樂之美,觸摸音樂之魂,從而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
參考文獻:
[1]章連啟.音樂教育教學經驗.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2]金亞文.初中音樂新課程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中國音樂教育.人民音樂出版社.
[4]李春艷.當代音樂教育理論與方法簡介.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