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推動農業技術創新

推動農業技術創新精品(七篇)

時間:2023-09-26 09:52: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推動農業技術創新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推動農業技術創新

篇(1)

關鍵詞:農業發展;技術創新;經濟增長;分析與研究

在先進科學技術的推動下,我國農業得到新的發展與挑戰。我國是人口大國,國土面積廣闊,但人均占有量少,成為影響我國農業技術發展的重要因素。為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推動城市化發展與建設,通過對農業技術進行創新與改革,加快我國農業經濟增長。

1農業技術創新與農業經濟增長的概念

1.1農業技術創新概念

在傳統農業生產技術與現階段農業生產工作中,對農業生產技術進行創新與改革,針對農業生產中所存在的問題,結合現階段科學技術的發展,深入探討、合理開發,生產出具有科學性、合理性、高效性、實用性的農業生產設備,提升土地資源的利用率,提高農業生產質量與效率,加快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為我國農業提供源源不斷的發展資金與發展動力。

1.2農業經濟增長概念

通過運用具有科學性、合理性的運行管理方式,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發展的經濟效益,為我國農業發展營造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與氛圍。

2農業技術創新與農業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

2.1技術創新與技術推廣之間的關系

受農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將具有時代性、便捷性、高效性、安全性、使用性的農業生產技術廣泛的運用到農業生產、運行、管理工作中,能夠提升農業生產質量,增加農業生產量,提高農業經濟發展效益。在農業技術創新與改革的推動下,能夠加速農業經濟增長;且農業經濟對農業技術創新與改革具有反作用,能夠有效調動農業主體開發與創新的自主性。

2.2技術推廣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將先進的科學技術廣泛地運用到農業生產、運行、管理工作中,能夠改變傳統、單一、落后的農業生產方式、運行方式與管理方式。從農業生產地的地理因素、人文因素入手,選用具有先進性、科學性合理性的農業生產技術、運行技術與管理技術,提升農業生產質量與運行效益,減低農業運行成本,加快確保農業經濟效益穩步提升。因此,農業生產技術水平能夠調動農業發展的自主新型、穩定性與協調性,使農業生產技術能夠與社會發展步伐相互協調一致。

2.3技術創新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農業技術創新在發展前期不會對農業經濟發展造成太大的影響,在發展后期對經濟發展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能夠將技術創新轉變成最佳農業生產力,加快農業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對技術創新具有反作用,加快農業生產技術的研究與推動。

3農業技術創新與農業經濟發展的改進策略

3.1政府做好宏觀調控

市場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宏觀調控工作,政府應全面分析市場發展現狀與農業發展水平,結合現階段農業技術發展水平與應用水平,科學的制定出具有可實施性的農業技術研究政策與技術推廣政策;農業技術的創新與推廣的要依靠政府的支持,通過增加推廣資金的投入,且不可盲目的注入推廣資金,應根據農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制度出合理的資金投入策略,并制定出具有科學性、合理性的政府宏觀調控管理方略。

3.2增加資金扶持力度

在農業技術創新與探索中離不開資金的投入,如果一味依靠政府資金的投入遠遠無法達不到達到農業技術發展的要求,需要同社會發展的各個角度入手,加大社會發展中多范圍資金的扶持力度。在現階段財政體制改革的背景下,我國政府部門對農業技術研發資金投入量逐漸減少,為保證農業技術研發工作能夠有序開展,需改革傳統農業發展方略,加強農業合作組織的發展,調動社會企業對農業發展資金的投入,維持農業技術研發的正常進行,轉變農業資金投入方式,開拓資金投入途徑,使農業資金投入方式能夠多樣化,加快技術創新與改革。

3.3加快科技成果轉變

農業技術創新能夠有效推動農業經濟的曾展,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加快科技成果的轉變,使其能夠快速轉變為農業生產力。為加快科技成果轉變,應處理好科學技術研發方與技術使用方的關系,轉變政府宏觀調控機構,做好治理工作,調整好技術研發單位與農業技術創新之間的關系,健全農業合作機制,營造良好的技術研發氛圍,加快科學技術成果的轉變,農業科技產業組織的轉變,使農業發展中各部門能夠均衡發展,降低發展風險,促進農業技術成果的轉化。

3.4構建技術推廣體系

在現階段農業技術研發活動中,注重技術投入,將農業科研力量集中在農業技術創新與改革中,忽視農業生產前、生產后的發展,做好技術追蹤工作,加強技術推動力度,完善農業服務體系,構建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可行性的技術推廣體系。借助網絡遠程遙控教育技術,做好農業技術研發培訓工作,借用農業科研技術,提升農業發展水平,加強農業生產技術創新隊伍建設。

4總結

發展與創新是我國新時期發展的基本理念,將該理念運用到農業生產技術與農業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政府做好宏觀調控工作,增加資金扶持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轉變,構建技術推廣體系。

參考文獻

[1]魏金義.要素稟賦變化、技術進步偏向與農業經濟增長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16.

[2]張勝戚.陜西省財政支農支出與農業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D].西北大學,2010.

篇(2)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的消費觀念也由“生存型”轉向了“健康型”,消費者對未來農業發展及農產品的要求不單體現在數量上,而更多地體現在質量與品種的優選上,需要更多的衛生、營養、無污染的農產品。同時,為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2003年我國就提出未來農業發展的基本方向將是綠色農業,在保持農業高產、高效、低耗的同時,產出無毒、無害、無污染的綠色農產品。因此,當前形勢的發展對農產品的生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農業生產技術要求有更高的突破,需要在優良品種選育、綠色循環生產等“綠色技術”上實現農業技術的創新。相對于工業企業來說,唐山市的農業企業比較少而且規模都很小,上市企業就更少,受人員與資金的限制,作為農業技術的主要需求者對技術創新的參與有限,農業技術創新還主要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為主。然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往往是“自己有什么就推廣什么”,而農業企業是“政府給什么項目就做什么項目”,農民則是“什么賺錢就種什么”,這就導致供求雙方不能通過市場機制完成技術交易,造成了產學研的脫節,大量農業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閣,停留在科技創新階段,無法實現農業科學技術的產業化,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這就影響到了農業企業的發展和整個農業的競爭力。構建和發展農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能夠打破界限,有效整合農業生產經營單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間的資源、信息和服務,通過建立協同創新機制,聯合突破重大共性技術,并快速實現創新成果的產業化,推動產學研、農科教的緊密結合,是解決農業科技與產業發展脫節問題的重要舉措。唐山市首先在農業領域開始了建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步伐。2010年9月,唐山市遷西縣板栗研發中心、河北省板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河北科技師范學院聯合17家板栗生產基地、相關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成立了河北省板栗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總體來說,唐山市農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建設才剛剛起步,尚未形成規模,為提高唐山市農業的整體競爭力,其他農業領域的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的步伐還有待加快。

2推進唐山市農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的對策建議

2.1加強政府職能部門的引導和支持

農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構建是一項系統性很強的工作,不但涉及與農業生產經營單位、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還涉及農業、科技、教育、工商、財政、稅務、金融等多個政府職能部門,政府行為對聯盟的組建和運行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其中,各級科技部門負責全面的指導和協調工作,負責制定聯盟成立的程序和管理辦法,并圍繞農業重大技術創新需求,溝通協調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同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的聯系,做好組織推動聯盟構建的日常工作。其他政府職能部門也應當強化自身職能,積極有效地引導和支持聯盟的建設,營造有利于聯盟發展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

2.2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協議

聯盟成員共同簽署具有法律效力的協議是各方利益分配、風險承擔、知識產權歸屬的重要依據,是保證聯盟成功運行的關鍵。聯盟協議的制定應盡量明確、具體、具有可操作性。聯盟協議首先應規定聯盟的目標、成員任務、運行機制以及制定與聯盟運行相關的項目管理辦法、財務管理辦法等文件。聯盟協議的重點則在于要對合作創新的投入、知識產權的歸屬和產業化收益等問題的分配進行說明,對技術研發失敗、技術泄密、市場變化等風險的控制、承擔進行約定。同時,還要提高聯盟成員欺詐和背叛行為的懲罰力度,以使技術創新者的利益在技術轉讓過程中不受侵害。此外,針對聯盟運行中出現的問題要及時對協議進行補充,從制度環境上為聯盟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2.3構建溝通交流平臺

研發機構與農業生產經營單位之間農業科技的合作創新涉及投融資、技術研發、中期試驗、成果轉化、營銷管理等多個階段,由于信息不對稱等原因,聯盟成員間容易產生爭議、摩擦,影響其技術創新的效率,切實加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農業生產經營單位之間的有效溝通,構建溝通交流平臺,是聯盟穩定發展的基石。首先,建立聯盟信息交流平臺,通過制定情報互通、技術交流、人員交流等制度,加強聯盟各方知識與經驗的交流共享。其次,建立聯盟合作學習平臺,通過正式學習形式如講座、報告和非正式學習形式如座談、研討等,加速聯盟成員間創新知識的流動速度,促進科技創新成果盡快產業化。此外,聯盟還需建立沖突協調、爭端處理制度,以妥善處理聯盟成員間的摩擦,增強彼此的信任,最終實現技術創新聯盟各方的多贏局面。

2.4鼓勵金融機構提供多樣化的融資支持和金融服務

科技部門應會同有關部門營造有利于聯盟發展的經濟環境,如引導資本市場充分發揮其重要作用,促進科技和金融的結合,拓寬融資渠道,創新金融產品,加大對聯盟成員技術創新的金融支持。具體來說,可對農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項目給予優先或低息貸款,鼓勵各大商業銀行充分運用融資租賃、買方信貸、賣方信貸等金融工具支持參與聯盟的運行,并增強金融政策的針對性,鼓勵各大商業銀行開發推廣知識產權和股權質押貸款等金融產品,對聯盟企業給予上市融資的優惠政策,加快培育和完善科技保險市場,積極開發適合農業科技創新的保險產品,以轉移聯盟技術創新的風險。

2.5完善財政資助、稅收減免等政策

政府財政稅收部門應當建立健全財政性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把有限的R&D資金向農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傾斜,完善有關農業技術創新的財政資助、稅收減免等政策。如給予新成立的聯盟一定的財政資金支持或獎勵,加大對農業重點領域中的關鍵性技術和共性技術聯合研發的補貼力度,并制定專項引導資金,支持聯盟組建農業技術研發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對積極參與農業技術創新聯盟的企業獲得的創新收入給予稅收優惠政策,實行稅前扣除或稅收抵免、稅收優惠的結轉或追溯、加速折舊、提取技術準備金等。

2.6建立監督考核機制

篇(3)

關鍵詞:農業技術;創新;農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 F303.2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6.20.002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科學技術是農業產品產量的有力保障,農業技術的創新是提高農業產品產量、提升農業生產作業效率最有利的途徑。但在目前我國的現實環境下,農業技術卻面臨創新乏力的尷尬窘境,使得我國的農業生產能力落后于發達國家,導致我國的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薄弱。

1 農業技術創新所面臨的障礙

一直以來,農業科學技術之所以發展不快,是因為在農業科學技術的創新道路上存在著眾多難以克服的障礙,阻礙了農業技術的進步,其中因素眾多,基本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1研究體制限制農業技術的創新

我國的農業技術研究單位多為高等院校,而現如今農業技術已經不再是學術熱點,在所屬研究單位得不到重視,使得在農業技術方面的投入較少,研究人員不能全身心的投入,而且所做的研究往往是脫離生產實際的理論研究,不能結合現如今我國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滿足不了農業生產的實際需要。而且在現有的體制下,農業技術研究還存在研究成果轉換率低的問題,因為技術研究單位是單純的科研院校,并不能直接面對市場,成果不能轉化成可用的產品交到農業從業人員手中使用,不能帶來實際的社會價值。

1.2缺乏創新的動力

由于我國農業自身的特點是以個體農戶為主,相比于發達國家大型的農場主,個體農戶的耕地面積較小,自身的經濟實力差,雖然有提高其生產效率的農機具的需求,但是僅靠其個人負擔不起,而現有的先進的農機具更適合于在大面積耕地上作業,才能真正發揮其高效率的優勢。現如今我國處于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的時期,導致大多數農民離開土地,進入城市成為打工者,其打工所得收入大大超過種植農產品所得,使得越來越多的農民不再從事農業生產,對農機具和農業技術的需求自然越來越少,所有因素綜合在一起,導致我國的農機市場規模較小,對農業技術的需求也逐類漸減弱。需求反作用于研發,因為缺乏需求使得相關技術的研發缺乏動力。

1.3政府投入資金有限

雖然政府出臺了眾多扶持“三農”的政策,而且投入了大量的資金,這些政策多數是偏向于農民和農業生產本身,所投入的資金也多數用在了補貼農民上,而相應的農業技術研究并沒有得到更多資金的支持。農民得到了實惠,進而有了繼續從事農業生產的熱情,可是其所使用的農業生產工具依然是陳舊的技術,生產效率上并沒有得到提高,生產出來的產品在市場上仍然沒有競爭力,所以在農業技術上資金投入的不足,也是阻礙農業技術創新的因素。

2促進農業技術創新的對策

要解決農業技術創新所面臨的問題,就需要對癥下藥,通過上述對農業技術創新所面臨障礙的分析,本文提出了以下幾點對策。

2.1實行研究單位與農業企業聯合研發的創新機制

讓農業技術的研發單位參與到市場競爭當中,根據市場的實際需求來確定相應的研究方向。而企業則給研究單位提供資金支持,將研究單位的研究成果轉化為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并且將這些產品作為推廣重點。讓科研單位農業技術的研究人員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到企業去任職,由企業給予研究補助,提高研究人員的工資待遇,提升其研究熱情。

2.2開拓更多的農業技術市場需求

市場需求小,一方面是市場的原因,另一方面是產品的原因。農業技術并不是高精尖技術,農業技術更多的是實用技術,實用技術的第一前提是要實用,如果不實用再先進也沒有意義,技術創新也不等于是由不先進發展為先進,而是以提高生產效率為原則的,所以在農業技術創新的道路上應該結合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多少,家庭經濟負擔能力低的特點,走出中國特色的農業技術創新道路,創造出小型化、高性價比,農民能夠負擔得起的產品,同時只有這樣的產品才會切實提供農民的需求,才會有市場,反過來就會更加刺激農業技術的創新,形成良性循環。

2.3政府加大對農業技術創新的扶持力度

政府應當轉變觀念,振興農業并不是靠單純的補貼就能夠實現,更多的應通過政策和資金的投入來提升農業生產的競爭力,提升農業產品的利潤率,讓農民通過農業生產能夠真正賺到錢,而不是僅僅靠補貼,而是將資金投入到農業技術研究領域,通過農業技術的創新可以提升農業生產的效率,降低農業生產的成本,使得農民種地可以得到更可觀的收入。

3 結語

綜上所述,農業技術是我國農業發展與進步的基礎,在農業技術創新的道路上仍存在著諸多障礙,筆者對其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對農業技術創新改革和相關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借鑒意義。農業是國家農業經濟與農村發展之本,農業技術的創新仍然任重而道遠,需要更多的農業專家、技術人員進行不懈的努力,才能將農業技術的科研與創新工作推向更高的平臺,實現我國農業強國的夢想。

參考文獻

[1]賈延華,段宜超.探討農業技術創新與農業技術擴散[J].北京農業.2016,(02).

篇(4)

根據誘致性技術創新理論及其對技術類型分析結論[1],農戶在不確定性條件和制度環境約束下,根據要素價格相對變動和產品市場供求變化,形成以勞動密集型技術和勞動節約型技術為主的兩類技術創新偏向,以獲得總要素投入邊際收入最大化。近20年,國內外學者針對具體技術特征和采用不同方法,對農戶技術創新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展開豐富的實證研究,在驗證誘致性技術創新理論合理性的基礎上[2-4],證實通過農業推廣服務體系渠道獲取技術信息,是農戶技術創新的關鍵外部因素[5-6]。同時,根據誘致性技術創新理論,農業技術創新具有公共產品性質,不能完全通過市場交換,其供給需要公共部門通過制度變革來保證,后來的實證研究也有效支持該觀點。如,Jaffe等[7]分析證明,由于技術市場具有公共品特性和外部性而導致技術市場失靈,進而強調農業技術創新過程中政府職能的重要作用。可見,農戶技術創新行為受到技術市場的影響。特別是在以政府為主導的農業技術市場中,常常會發生農戶的個體理性與政府的集體理性之間存在不一致性,因而技術創新是政府為主導的技術創新及推廣供給主體與農戶共同博弈的結果。國內學者結合我國農業科技管理體制及技術市場的特殊性,關注技術市場對農戶技術選擇行為影響的研究。討論焦點集中于農業技術市場的概念界定等方面,并重點驗證以技術推廣機構為渠道獲取的技術信息對農戶采用新技術的影響及其差異。其中代表性的文獻認為,農業技術市場的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農業技術市場的狹義概念是指農業科技成果流通交換的場所。農業技術市場的廣義概念是指農業技術商品交換中供求雙方之間各種經濟關系和經濟活動,是實現農業技術商品開發、流通、應用環節的總和[8]。農業技術市場的客體是農業技術,主體是農業技術的供給者和需求者[9]。而且農業生產過程的自然屬性和經濟屬性,決定農業技術市場具有地域性和季節性特征[10],并且是誘致性技術創新的必要條件[8]。在實證研究方面,學術界側重于針對具體的某類生產技術,探討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對農戶技術創新的影響,并認為技術信息[11]和技術培訓[12-13]是影響農戶技術創新意愿的關鍵因素。然而以往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于將農業技術市場視為“黑箱”,僅僅分析農業技術市場中的個別因素對農戶技術創新行為的影響,并未從理論上系統、深入地闡明農業技術市場中的技術創新供給主體行為特征對農戶技術創新行為的具體影響機理與影響途徑。綜上所述,西方國家基于其成熟的市場經濟制度背景、優良的農業科學研究及技術市場環境,以及現代化的農業,建立起較為完善的農戶技術創新理論體系。其市場經濟環境、技術創新體制與技術擴散機制、農業生產力發展狀況,均與我國農業發展環境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尤其是隨著我國農業經濟市場化改革和農業結構調整,相比糧食等大宗農產品,多年生、高價值農產品成為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其在生產過程中凝結更高的科學技術含量和市場附加值。這就誘導經營多年生、高價值農產品的農戶根據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供求變化進行農業技術創新優化決策。但政府主導的、供給導向型的農業技術市場,容易忽視農戶在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調節和誘導下的技術需求,技術創新存在錯位、技術供給存在扭曲,從而對具有有限理性特征的農戶市場誘致性技術創新決策產生約束。針對上述問題,本文從農業技術市場供求關系視角,構建基于農業技術市場約束下的農戶市場誘致性技術創新行為分析框架,揭示農業技術市場中的技術創新及推廣供給主體對農戶技術創新決策不同階段(包括技術認知態度、技術決策實施、技術集成采用)的影響機理,為政府制定改進農業技術市場效率的制度安排,形成技術有效供給與技術有效需求相匹配的有效市場機制提供理論借鑒。

2農業技術市場供求主體及其特征

根據現有研究成果,本文界定的農業技術市場是指,在以生產要素為載體的生產技術交換過程中,農業技術創新及推廣供給主體行為與技術需求主體,即農戶技術創新行為決策之間形成的經濟關系的集合。農業技術創新及推廣供給主體行為與農戶技術創新行為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換,以促進農業技術供給和技術需求達到有效均衡、投入要素達到有效配置。農業技術市場中的技術創新及推廣供給主體行為既為農戶技術創新行為達到預期目標提供激勵和引導作用,又對農戶技術創新行為實現預期目標產生約束和制約作用。

2.1農業技術市場供給主體構成及特征

2.1.1主體構成

農業技術市場中的技術創新及推廣供給主體是對農戶技術創新行為產生直接影響的技術創新及推廣供給主體及其關聯關系機制的集合。按照供給的農業生產技術屬性,農業技術市場中的技術創新及推廣供給主體主要包括以政府農技推廣機構為代表的公益型技術創新及推廣供給主體,以涉農企業為代表的商業型技術創新及推廣供給主體,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代表的俱樂部式技術創新及推廣供給主體,以政府技術扶持機構為代表的基礎服務式技術創新及推廣供給主體。政府農技推廣機構在財政專項資金的支持下,遵循官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制度安排,依托具有農業技術創新優勢的中央和地方科研資源,對農業產業鏈中的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進行自主研發。在此基礎上,開展農業產業綜合集成技術的實驗、示范,并為農戶提供公益性、公共性的技術產品,以及生產管理技術指導和培訓咨詢服務,屬于自主創新模式。涉農企業以市場為導向,在自身利益驅動下以開拓農資銷售市場或是獲取農產品為目的,通過各種利益聯結方式與農戶建立合作關系,按照市場制度安排提供商業化的技術產品及服務。由于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不高,目前涉農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以一次性買斷利益模式為主,合同式、訂單式利益聯結模式為輔。因此,涉農企業的技術創新及推廣活動主要表現為向農戶出售農資產品,并從促銷視角提供生產管理技術指導和培訓咨詢服務,屬于自主創新和模仿創新兼有模式。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農戶社員技術需求的聯合體,按照合作經濟制度安排在其社員內部主要提供俱樂部式的技術產品及服務。由于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組織制度及治理結構不完善,人力資本不足,自主技術創新的知識產權意識淡薄,使得其技術創新模式主要是根據其農產品屬性、區域特殊性,對政府、科研機構等組織的技術創新進行選擇性吸收、應用,屬于模仿創新模式。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技術培訓、技術指導在社員中實現技術信息集成、傳遞。此外,社員接受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農資采購服務,如品種、化肥等統一采購,統一使用,實現生產作業、經營環節協調。中央及地方政府技術扶持機構則是以信息傳播、財政政策、信貸政策和基礎設施投資為核心開展技術公共服務,引導農戶技術創新行為。其中,政府技術扶持機構通過電視、書籍等大眾傳播媒介向農戶傳遞技術信息;通過生產資料財政補貼和小額信貸優惠來引導農戶技術調整;通過生產性基礎設施投資來為農戶技術創新提供物質條件。此外,政府技術扶持機構通過科技投資、科技政策、科技服務來指導和引導政府農技推廣機構、涉農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技術供給行為,創造技術市場運行條件,促進技術市場基礎性作用充分發揮。除政府農技推廣機構、涉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政府產業扶持機構外,其他的技術創新及推廣供給者還有由生產、加工、儲運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企業、有關科研及技術推廣服務等單位和個人自愿結成的民間科技推廣型專業協會。民間科技推廣型專業協會以技術服務為扭帶,聯合涉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依靠科研機構,以培養“農民老師”的技術推廣新模式,補充了部分產業技術創新及推廣服務。由于這些民間科技推廣型專業協會可分為政府農技推廣機構主導型、涉農企業帶動型、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型的技術創新及推廣模式,因而本文在以下分析農業技術市場對農戶技術創新影響時,未包括民間科技推廣型專業協會。

2.1.2特征

成熟的、有效的農業技術市場應該是一個開放的、非線性的、具有自組織和運行機制的有機系統。筆者認為,農業技術市場的發展驅動力是價格機制,并促進技術創新的供給與需求有效均衡,投入要素達到有效配置。一方面,農業技術市場中的技術創新及推廣供給主體提供了可供農戶進行選擇的創新技術集合,即技術供給。另一方面,在趨利性和風險規避性導向下,農戶以要素相對價格變動和產品相對價格變動作為市場信號,形成自己的技術需求傾向。當技術供需不相匹配時產生技術創新要素流動的勢能,通過調整制度安排,驅使技術供需實現有效均衡。而這個過程又會促使農業技術市場內部的技術創新及推廣供給主體行為特性(組織方式、管理機制)及其關聯關系發生變化,進而導致農業技術市場出現新的狀態并要求新的技術創新供需均衡。由此,技術創新供需曲線的變化推動整個農業技術市場不斷發展進化。農業技術市場中的技術創新及推廣供給主體在組織特點、運作機制和職能作用方面存在并列和重疊,使其在技術創新及推廣中具有獨立、耦合和互斥的相關關系特征。

首先,農業生產技術特性決定了技術創新及推廣供給主體行為具有獨立關系。具體表現為:由于政府農技推廣機構的運行成本主要由財政支付,其供給的農業技術表現出公共產品特性。這類農業技術(如栽培管理技術)具有經驗型特征,容易被模仿,因而具有很強的外部性。涉農企業在自身利益導向下,其技術供給行為的驅動力來自對利益的追逐和對自身形象、品牌狀況的改善。因此,涉農企業供給的農業技術具有較強的私人物品特性。這類技術(如種苗、化肥、農藥)在應用時難以被模仿,不存在明顯的外部性問題。農民專業合作社是由具有相同或相似技術需求的農戶在自愿互利的基礎上建立的自組織。其供給的農業技術表現出俱樂部產品特性。這類農業技術(如合作社社員共同出資購買,或合作社運作過程中積累的技術經驗)具有地域特征。合作社社員消費其技術不具有競爭性,而對非社員具有排他性。

其次,由于農業技術體系是眾多技術因關聯性形成的產業技術群,技術之間具有不可分性。因此,不同的技術創新及推廣供給主體在向農戶提供創新技術時,會形成耦合關系,即不同技術創新及推廣供給主體對同一農戶的技術創新行為的約束相互配合。例如,政府農技推廣機構利用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技術服務優勢,將生產經驗豐富的合作社能人吸收為示范戶,在技術上進行重點指導,并給予一定物化補貼。通過政府農技推廣機構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合作,提高了技術創新及推廣的效率和規模。再例如,政府農技扶持機構的政策導向、投資力度等因素決定著農業技術創新及推廣的方向,進而對政府農技推廣機構、涉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技術供給行為產生直接影響。最后,由于利益機制及運行目標不同,政府主導的公益型技術創新及推廣供給主體對以涉農企業主導的商業型技術創新及推廣供給主體具有排斥性。這是由于涉農企業利潤最大化的決策目標與公共性技術的本質相悖,因而其技術供給行為會忽略對社會利益的影響。

2.2農業技術市場需求主體及特征

誘致性技術創新理論認為,農業技術是一種在投入和產出之間轉換的生產函數,農業技術創新實質上是現代生產要素增加、減少或改變的結果,即農業技術創新是現代生產要素的組合。借鑒誘致性技術創新理論,本文將農戶技術創新行為的內涵定義為:從事市場化、專業化生產經營的農戶在不確定性條件和農業技術市場約束下,以生產要素相對稀缺程度(即生產要素相對價格變動)和產品市場供求變化(即產品市場價格變動)作為市場信號,對各類現代生產要素(勞動力、化肥、農藥、機械等)進行不同組合、調整的多元選擇決策過程,以獲得家庭收益最大化。

由上述定義可知,農戶技術創新的行為動機符合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即農戶作為“有限理性小農”,其技術創新動機及行為傾向具有趨利性和風險規避性[14]。受到農業技術變遷和農業技術市場的影響,農戶技術創新行為具有以下特征:

(1)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機制完善,在競爭導向和效率驅動下,農戶技術創新行為的專業化、市場化導向特征更加突出。即要素價格和農產品價格作為市場信號,是農戶技術創新決策的依據。

(2)農戶技術創新行為是一個包括技術認知、技術決策、技術采用在內的多階段、連續性決策過程。在每一個階段內,農戶從農業技術市場中獲取技術信息和物質能量投入。

(3)農戶技術創新行為呈現市場化整合趨勢,即農戶會對同一技術體系內的各子技術進行聯合決策。

3農業技術市場對農戶誘致性技術創新的影響機理分析

根據誘致性技術創新理論,農戶作為“有限理性小農”,在趨利性和風險規避性導向下,會以要素相對價格變動和農產品價格變動作為市場信號,遵循技術認知態度、技術決策實施、技術集成采用的過程進行技術創新。也就是說,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供求變化是誘致農戶技術創新的需求因素。由于農業技術市場是技術創新及推廣供給主體與農戶技術創新行為決策之間形成的經濟關系集合。有效的農業技術市場能實現技術供給和技術需求達到有效均衡,投入要素達到有效配置。因此,農業技術市場中的技術創新及推廣供給主體行為是誘致農戶技術創新的供給因素。以下將從農戶技術創新的決策過程,就農業技術市場對農戶技術創新的影響機理展開分析(圖1)。

3.1農業技術市場對農戶技術認知態度的影響

農戶技術創新行為是一個多階段、連續性的決策過程。其中,技術認知是影響農戶技術創新決策的首要環節。在技術認知階段,農戶在根據前期要素相對價格變化和農產品價格變化,在已有技術經濟評價的基礎上,對創新技術的存在進行認識并理解其功能,因而農戶技術認知在本質上是對創新技術屬性信息進行搜尋、加工,以降低創新技術因果聯系(即技術是否取得預期結果)的不確定性的行為。也就是說,農戶在技術認知過程中,主要圍繞“這項創新技術是什么?”、“這項創新技術為什么有效?”以及“這項創新技術怎樣操作?”這3類問題進行技術屬性信息搜尋及加工。這3種認知類型中的第1種是關于創新技術存在信息的意識認知,第2種是關于創新技術原理信息的認知,第3種是關于創新技術正確使用信息的認知。農戶依據其在認知階段獲取的技術信息,會從心理上對創新技術的特性形成主觀贊成態度(即潛在技術需求)或否定的態度。這個農戶技術認知技術說服(態度)潛在技術需求的過程受到農業技術市場的影響。這是因為農業技術市場中的技術創新及推廣供給主體的職能之一是通過技術信息披露和技術公共服務,向農戶傳遞關于上述3類技術屬性信息,以此來引導農戶技術認知及潛在需求意愿。在農業現代化推進、城鎮化、工業化的多重背景下,農業技術市場中的技術創新及推廣供給主體在運行目標和功能方面呈現出獨立關系。具體表現為,政府主導的政府農技推廣機構提供的技術創新產品及服務,連同政府技術扶持機構提供的技術公共服務,表現出公共產品的特性和政府意志。涉農企業在自身利益驅動下供給的技術創新產品及服務具有較強的私人物品特性。以規制社員行為和優化社員利益為目的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創新推廣的技術產品及服務,表現出俱樂部產品特性。這導致不同技術創新及推廣供給主體通過技術信息披露和技術公共服務,傳遞給農戶的創新技術屬性信息從數量和質量方面均缺乏一致性,進而導致農戶市場誘致性技術認知產生分化。

3.2農業技術市場對農戶技術決策實施的影響

在完成技術認知階段,即農戶將技術認知轉變為潛在技術需求之后,進入選擇采納接受或拒絕技術創新的決策及實施階段。在技術決策及實施階段中,農戶通過搜尋當期要素相對價格信息和農產品價格信息,對是否將技術潛在需求轉化為技術真實需求進行決策。此時,采用某創新技術預期后果的不確定性仍然存在,因而農戶在該階段需要繼續對創新技術信息進行搜尋、加工。而這一階段農戶主要圍繞“從哪里以及如何獲取這項創新技術”、“如何結合自己生產經營模式運用這項創新技術”等問題進行創新技術應用信息搜尋及加工。而這些創新技術應用信息主要來源于技術交易市場,因而農戶在進行技術決策及實施時,會與農業技術市場中的技術創新及推廣供給主體形成不同的技術交易制度安排,即“涉農企業+農戶”模式、“政府農技推廣機構+農戶”模式、“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在這些技術交易制度安排下,農戶與技術創新及推廣供給主體進行技術交易過程中所產生的交易成本,對農戶技術創新決策及實施產生影響。

由于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不高,當農戶作為獨立的市場主體參與“涉農企業+農戶”模式,涉農企業主要采用一次性買斷利益模式,按照市場交易價格與農戶進行技術交易,因而農戶面對的是公開市場交易制度安排。當農戶參與“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時,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章程,由農民專業合作社根據社員需求提供技術交易服務,農戶遵循內部交易制度,與農民專業合作社之間完成技術交易。而“政府農技推廣機構+農戶”模式的技術交易市場化程度介于“涉農企業+農戶模式”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之間,即當農戶參與“政府農技推廣機構+農戶模式”時,按照政府農技推廣機構協定,由政府農技推廣機構提供技術交易服務,農戶遵循準內部交易制度,與政府農技推廣機構之間完成技術交易。由于這3種技術交易制度安排的契約穩定程度不同,農戶在技術交易信息搜尋、技術合約談判及執行過程中付出的努力不同,導致農戶面臨的技術交易成本有差異,從會對農戶市場誘致性技術決策及實施產生約束。

3.3農業技術市場對農戶技術集成采用的影響

根據小農技術創新理論[15],農業技術可劃分為可分割和不可分割兩類。具有不可分割性的技術主要以技術包(technologypackage)的形式進入技術市場。一個技術包包括了多個可辨別的技術元素(子技術),并且這些技術元素之間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密切相關的綜合體。農戶在采用技術包內的某一項子技術的經歷必然會影響其對同一技術包內其他子技術的態度,即農戶具有技術集成采用傾向。而農戶技術集成采用的過程受到農業技術市場的影響。這是因為農戶在該階段主要圍繞“這項創新技術與已有技術存在什么關聯?”、“這項創新技術與已有技術如何交叉融合?”等問題,進行創新技術集成信息搜尋及加工。農業技術市場中的技術創新及推廣供給主體的職能之一是通過技術推廣培訓和技術公共服務,在品種選育、種植模式、土壤管理等一系列技術環節中向農戶傳遞技術集成信息,以此來引導農戶形成完整的技術創新體系。但是,由于技術創新及推廣供給主體在組織特點、運作機制和職能作用等方面存在的差異,不同技術創新及推廣供給主體在農戶一系列生產環節中傳遞的創新技術集成信息存在沖突和矛盾,進而對農戶市場誘致性技術集成采用行為產生制約。

從農業技術市場對農戶技術創新認知、技術創新決策實施和技術創新集成采用的影響機理分析看出,由于農業技術兼有公共產品性質、私人產品性質和俱樂部產品性質,需要由私人部門(涉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公共機構(政府農技推廣機構、政府農技扶持機構)共同向農戶提供商業性和公益性的技術創新產品及服務。即在農業技術創新管理體制及科技政策等制度誘導下,技術創新及推廣供給主體通過技術信息披露、技術交易、技術培訓、技術公共服務等傳播方式,在農戶根據要素市場信息和農產品市場信息進行技術認知、技術實施和技術集成采用的技術創新決策過程中提供創新技術屬性信息、創新技術應用信息和創新技術集成信息。當技術創新及推廣供給主體根據自身組織特點、運作機制,在農戶技術創新的各個階段中充分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實現技術創新及推廣供給主體的技術供給與農戶市場誘致性技術需求之間達到有效均衡時,農業技術市場具有有效性。此時,在真實、公開的農業技術市場信息(包括創新技術屬性信息、創新技術應用信息和創新技術集成信息)引導下,技術供需水平及結構均衡,農業技術市場運行機制能對技術創新資源進行有效配置。當技術創新及推廣供給主體由于農業技術創新管理體制及科技政策等制度不適當干預,未能在農戶技術創新的各個階段中有效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導致技術創新及推廣供給主體的技術供給與農戶的市場誘致性技術需求之間產生扭曲、錯位時,農業技術市場缺乏有效性。此時,技術創新及推廣供給主體與農戶均因無法及時獲取真實、必要的農業技術市場信息而產生無效供需或過度供需等行為,農業技術市場運行機制無法對技術創新資源進行有效配置。

4結論與啟示

篇(5)

關鍵詞:農業企業;技術創新;市場營銷

中圖分類號:F30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332070

1 農業企業技術創新的風險研究

綜合現有資料來看,針對我國農業企業技術創新的研究較少,李萬君和李艷軍通過對我國農業企業科技創新模式和風險的總結研究,確定在當前企業發展過程中,由于面臨企業主體意識較低、創新水平不足、市場環境復雜等風險,我國農業企業的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肖更生等人則確定在農業企業技術創新的創新決策階段、研發階段、生產階段和市場階段共存在包括技術、人力資源市場、經濟、政策等10個風險因素,同時確定了針對不同階段風險因素的管理策略。高啟杰通過農業科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及其影響因素的分析,確定企業需要從自身和外部環境2方面進行建設,以保證企業總體創新能力的提高。

綜合現有研究來看,針對我國農業企業技術創新風險的研究集中于對企業面臨總體風險的研究。美國工業協會統計表明,在技術創新失敗的原因中,產品技術失敗率僅占據農業企業技術創新失敗率的22%,另外有經濟方面的原因占據總體失敗率的14%,剩下的63%則是市場營銷的原因。尤其農業市場的不確定性和營銷市場的變化加大了企業的技術創新成本。因此,從市場和營銷角度來說,積極明確市場需要和社會發展要求,能夠有效確定農業發展需要和技術創新成本,進而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2 農業企業技術創新的市場營銷風險分析

本文將農業企業技術創新分為決策階段、技術研發階段、農產品生產階段、市場階段等不同的階段,結合50家農業企業技術創新工作在不同階段面臨的政策、經濟、自然、技術、市場、營銷、管理等風險情況,利用樣本收集和量表分析的模式,同時借助SPSS計算工具確定市場風險因素和營銷風險因素的風險系數,進而確定2種風險因素對于農業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

2.1 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在農業企業技術創新過程中主要表現為新型科技產品往往無法站到合適的市場,利潤低下、分散經營的模式不利于對于科技成果的把握進而也不利于科技產品的進一步推廣。在創新決策階段,市場風險得分在7分以上,技術研發階段在6分以上,生產階段再次達到7分以上,市場階段接近9分。

創新決策階段,消費者和市場潛在能力對新型技術應用具有直接影響;研發階段,企業無法準確判斷該新型技術是否具備市場推廣空間和利潤空間,因此同樣需要面臨市場風險。生產階段和市場階段則需要考慮新技術生產的產品是否符合市場需求等,面臨的不確定因素更多。

2.2 營銷風險

由于農業技術創新型產品的特殊性,其需要在充分考慮市場需要的基礎上制定合理的I銷策略,進而提高市場的產品接受度。創新決策階段,營銷風險得分在6分以上,技術研發階段在5分以上,生產階段則達到7分以上,市場階段更是達到8分以上。

由以上數據分析也可以表明,營銷風險直接關乎企業是否能夠推動新型技術和新技術產品的市場應用,影響企業市場價值的實現。而企業營銷策略的失誤,不僅會影響其知名度,而且會對企業后期技術創新發展造成影響。

3 農業企業技術創新的市場營銷風險考慮

3.1 提高市場營銷風險意識

農業企業技術創新在決策制定階段,即需要將市場風險和營銷風險納入考慮范圍。企業需要轉變只重視生產的營銷理念,在追求產量第一的同時,不斷提高產品的質量,同時利用成熟的營銷手段、充分的市場預估等,借助新產品打開市場空間,進而幫助企業激發總體生命力,實現技術創新服務于市場開拓,市場開拓再次推動技術創新的模式,促進新時期農業企業技術創新的有效應用和發展。

3.2 加強農業市場環境的調查

加強農業市場環境的調查,做好市場環境的預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加強市場環境調查,集中于對我國當前農業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政策、現有農業經濟形勢、農業發展的科技水平以及市場內其他競爭對手的發展情況等進行調查。

利用對社會和自然環境的調查,了解企業所在地域的消費水平、文化水平、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明確企業所在地的氣候條件、地理條件,進而為企業科技創新尋求合理發展依據。

通過對企業現有文化、企業運營制度、企業基本規模、企業獲得的國家政策支持條件等的調查,了解企業現行技術創新基礎。

通過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的全面調查,了解農業企業現有市場運營條件,進而保證市場營銷活動效果的最大化。

3.3 完善商品生產和營銷策略

農業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商品策略和營銷策略的轉化,提升商品的技術內涵,提高企業綜合實力,進而利用品牌效應推動新型技術市場營銷的有效展開。

從商品策略來說,為提高技術創新的針對性,促進新型技術的有效推廣,可以利用粗放農業、多種經營的模式,實現商品的組合營銷;引進新型農產品品種,并結合地域條件進行模仿創新,加速當地農產品的更新換代速度;開發綠色農業和觀光產業,利用綠色農業進行新型農業技術的推廣;利用觀光產業促進企業綜合實力的提升,為技術創新提供資金和動力支持。

從營銷策略應用角度來說,需要注重人才培養,保證人才盡快熟悉新型農業企業技術;保證科研人才工作動力的持續性激發。當然也可以利用人才引進的方式,補充現有人才結構,促進科研氛圍的形成;利用廣告策略樹立良好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進而也為農業技術創新的推廣提供必要的空間支持。

3.4 強化市場營銷重點內容關注

在市場營銷過程中,為提高新技術的接受程度,促進新型技術的有效推廣,需要重視市場經營過程中潛在市場容量的開發,同時及時把握消費者對于新型產品的接受程度。需要著重提升新產品的質量,重視企業營銷推廣能力的提高。而在創新技術決策方面,則需要以消費者需要為準繩,以市場需要為標準,為技術創新方案的制定提供決策依據。在不同的階段,需要加強對于該階段重點內容的關注,以便最大限度提升新技術產品的應用力度,滿足消費者的新型消費需要,當然也為企業后期技術調整和研發方案的進一步完善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李萬君,李艷軍.農業企業科技創新的模式、風險、問題及對策探討[J].科技管理研究,2015(21).

[2]肖更生,姚瓊,李崇光.技術創新的風險識別:農業科技企業的實證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10(10).

[3]高啟杰.農業科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8(7).

[4]張艷玲.關于企業進行市場營銷創新的若干思考[J].科技創新導報,2015(32).

篇(6)

關鍵詞:新形勢;農業技術;推廣;創新問題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三農”問題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目前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政策的推動下,如何解放農村生產力,轉變粗放型生產模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已經成為政府開展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科技興農是我國在信息技術時代對農業發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解決農業問題的有效手段。通過農業技術的研發與推廣不僅可以提高農作物產量,提高農民收入,更能夠增加農民生產的信心,進而夯實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地位。然而目前我國雖然在農業技術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但是由于在技術創新、人員素質、農民應用新技術態度等方面的問題,導致農業技術推廣中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

1目前農業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

目前農業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技術推廣體系落實不到位,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需要一系列的環節加以落實;技術研究的研發力度不夠,新技術是推廣建立的核心,但是在農業技術創新方面,由于農業生產還未真正實現規模化,相關部門的創新積極性不高,難以調動農民參與技術推廣的積極性;農民的綜合素質不高。農民長期生活在農村閉塞的環境中,對于傳統生產技術過于依賴,由于收入的限制,缺乏冒險、創新精神,因此,面對技術推廣,多數農民寧愿保持著原有的生產習慣,也不愿應用新技術;推廣隊伍的業務能力有待提高。有些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知識結構單一、技術講解能力不足,難以調動農民參與技術推廣的熱情,從而影響了技術推廣效果。

2新形勢下農業技術推廣創新問題思考

2.1完善農村科技推廣

制度是技術推廣的基本保障,只有建立了完善的推廣制度,才能將農業技術的推廣轉化成一種常態,并在長期的落實中真正體現科技興農的效果。在制度建設中,各級政府應該通過預算管理,建立專門的農業技術推廣資金項目,在農村設立技術推廣組織機構,以配合技術研究部門的農業調查以及技術推廣工作;建立技術推廣激勵機制,免除農民應用新技術的后顧之憂,調動農民參與技術推廣的熱情。

2.2提高技術推廣人員的綜合素質

技術人員負責與農民溝通,因此其業務能力直接影響著農民對新技術的態度。在推廣人員隊伍建設的過程中,相關部門要注重推廣人員的專業水平培養,保證他們能夠從專業的角度對新技術進行解釋,并及時解決農民在技術推廣中遇到的問題;還要提高其與農民溝通的技巧,放下專業技術人員的架子,以緩解農民的抵觸心理。

2.3加大技術研發創新的力度

技術研發是技術推廣的基礎,只有研發的技術能夠符合市場的發展要求,才能夠在推廣中取得農民的信任,并逐漸提高農產品的市場化、商業化水平。在技術研發中,政府要重視研發配套設施的投入,以保證技術人員工作的正常開展,還應該通過市場調查與農業調查,收集信息,以保證技術研發既能夠符合當地的農業生產條件,也能夠適應市場需求。

2.4提高農民的科技素養

針對農民技術素養偏低的問題,技術推廣部門應該加強與農民的溝通,聯合村委會,在農村定期開辦技術講座,開辦農村培訓班,重點培養那些具有創新精神的新型農民,利用農民技術夜校、電視專題講座、技術刊物與資料的免費發放等活動,直接把科學技術送到田間地頭,以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養。

篇(7)

關鍵詞:沿海農業;可持續;發展路徑

農業是國民經濟基礎性的產業,如果沒有農業生產的發展,就不會有整個區域經濟的全面健康發展;因此,不斷優化農村的產業結構,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對于東部沿海經濟的發展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

農村發展是一個世界性的重大難題,即使發達國家也不例外。韓國、法國、日本等國家在發展農村經濟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為我們解決農村發展問題提供了樣板;中國農村問題研究經歷了農村聚落、農業生產布局、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新農村建設幾個階段,盡管曲折艱辛,但是還是推動著我國農村社會經濟的繁榮與發展。

一、東部沿海農業近年發展情況概述

(一)東部沿海省份農業對沿海經濟的貢獻率偏低

從上圖可以看出,即使是農業產值最高的山東省,2011年全省也才3900多億,而以經濟發達著稱的浙江省,全省農業總值區區1500多億,和福建不相上下。東部沿海的農業產值偏低,在GDP中的貢獻不強,和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程度不匹配。

(二)東部沿海農業增長速度明顯放緩

東部沿海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海南等10個省市,但是由于京、滬、津三個直轄市農業比重更小,以城市為主,故不采用三市數據。

從表1可以看出,東部沿海7省農業平均增長速度在4.0%——4.4%之間,除海南省因為基數較低而增長速度稍微好一點(均速6.56%)以外,其余6省平均增長速度只有近4%,落后于整體的經濟增長速度。

二、農業發展問題:系統論的視角

系統論是由美籍奧地利人、理論生物學家L.V.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在1932年提出的。系統論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處理的對象,當作一個系統,分析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研究系統、要素、環境三者的相互關系和變動的規律性,并優化系統。系統論給我們研究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很好的思路。農業當然是一個系統,要使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從其結構、動力、要素幾方面都得到優化,農業發展結構、農業發展動力、農業發展的業態三個維度就構成一個三維的立體動態結構。 這三個維度必須聯動發展、整體推進才能切實地推動沿海農業的持續增長。

推動農業發展的動力是什么?辯證唯物論告訴我們:農業自身內在的基本矛盾無疑是其根本動力,但是從表象上看,推動農業發展的直接動力卻是農業科技。農業科技可以作用于勞動者和勞動工具,致使農業主體改造對象能力的提高。

所謂結構就是系統內部各要素的聯結構造方式,從數量上表現為一種比例關系。結構往往會影響系統的功能和屬性。農業系統的結構就是其內部各要素的構成狀況。農業產業結構是農業系統的主結構,是農業的骨架。產業結構的優化為農業系統內部要素發揮作用提供了結構上的可能。

業態是農業的外在表象,也是農業系統依賴的載體。什么樣的業態才是最理想的形式呢?一個耗能最少、有利于能量的循環和充分利用的農業業態才是最好的選擇。業態的優化是最直觀的的外化表層。

動力、結構、業態三個向量相輔相成構成農業發展的一個三維立體。

三、東部沿海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三維立體”路徑探討

(一)農業發展結構的優化

所謂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就是要對農業發展中的各種資源、要素進行整合,對各種資源和要素進行優化配置,提高農業生產率,提高市場競爭力,從而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雙增”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其內容主要包括:農業內部結構的優化和農業外部宏觀環境的優化。農業內部結構的優化,就是把農業內部各個比例協調好,使農業發展所需的一切物質資源、要素能夠優化調配,使農業內部各個行業互相依賴,互為所用;對農業外部宏觀環境的優化,指的是國家層面制定和頒布的各種法律、法規、政策、制度等,包括政府根據國內市場形勢和國際形勢變換所采取的一系列價格、利率方面的優惠措施等。

農業產業結構就是農業要素的鏈結與構成方式。產業結構的優化就是要實現農業內部要素組成結構的合理化,可持續發展的本質在于人與自然的和諧,不以“一次性”開發的方式讓資源枯竭。尋求經濟與環境之間的動態平衡,實現經濟、人口、資源、環境四個要素的協調發展。農業產業結構合理化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農村系統各子系統之間的比例協調,既彌補由于某些部門的滯后發展所造成的木桶短板,也要遏制某些部門的不合常規的發展超過市場需求的所謂“長處”。

(二)農業發展的業態優化

僅有結構的優化,對于農業系統來說,還是不夠的。還得從農業的業態上下功夫。農業的業態是農業系統的載體。生態農業是優質高效農業可供選擇的優質業態。

東部沿海農村生態環境惡化和資源退化,這將影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要遏制這一現象,必須走生態農業的路子。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急劇增加,耗費了大量的資源和能源,由于發展方式的落后,導致農業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東部沿海一些地區農業環境污染相當嚴重,已經成為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發展生態農業能夠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止污染,維護生態平衡,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資源性為持續發展,把環境建設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對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的同時,也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持續性,使農業發展后勁增強。

白和盛等人對江蘇省里下河地區稻麥雙鏈型“草-鵝- 稻+鴨”生態農業體系進行了研究和示范,分析了該體系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在“稻-蛙”模式中 經濟效益達2163~4693元/畝,而單純種植水稻的試驗地中 經濟效益僅2607 元/畝,“稻-蛙”模式是單純種水稻經濟效益的3.56~7.71倍,而且栽培出的水稻由于沒有使用化肥和農藥,其稻谷的質量要比對照單純種植水稻的稻谷更好。

發展生態農業的指導思想:一是要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二是著眼于質量和效益;三是解決農產品污染問題。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農藝措施,為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步快速發展提供生態安全保障,解決農產品地區性和結構性過剩,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確保區域經濟的健康協調發展。

綠色農業,是指以生產并加工銷售綠色食品為軸心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綠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按照特定方式進行生產,經專門機構認定的,允許使用綠色標志的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畜牧業。目前消費者喜好無公害產品,要提高市場競爭力, 蔬菜和水果、水產等產業就必須確保將其發展納入生態合理的軌道,建立起以資源高效利用和環境保護為基礎的生態型技術保障體系。

農業技術保障體系是發展生態的技術支撐。完備的農業技術保障體系包括生態農業評價指標、管理認證方法、環境保護技術、不同要素的時空優化組合技術、動植物品種改良技術等方面,農村基層政府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態農業所需要的的生產資料、生產基地標準、生產技術標準體系和產品標準體系,為生態農業建設和科學管理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撐。

(三)農業發展動力的優化

農業技術是推動農業發展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動力。農業技術創新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不竭源泉。人們對創新概念的理解最早主要是從技術與經濟相結合的角度,探討技術創新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是現代創新理論的提出者約瑟夫·熊彼特。他認為技術創新是把新發明或新發現引入生產體系,從而使生產系統產生震蕩效應。農業技術創新是一個從新的農產品或生產方法的產生,到普遍推廣應用的完整過程,它包括新思想的產生、研究、開發、商業化生產到擴散這一系列的活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技術創新是指政府、企業、公眾采用新的技術手段及相應的管理手段在農業生產中合理的開發利用資源、保護環境和維護生態平衡,推動包括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在內的廣義的經濟增長,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過程。

政策、科技、投入是推動農業發展的三個要素,在這3個要素中,只有科技進步是推動農業發展的持續動力,因為政策因素經過一定時期后會進入穩定期;勞動力和物質投入對農業推動的頂峰期則已經過去。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目標是要達到社會、經濟、生態三方面效益的有機統一。農業發展一定階段后,對科技的依賴性越來越強,隨著支持農業的各種政策因素的逐步到位,科技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將會越來越突出。

農業技術創新的關鍵措施保證:要充分利用農業專業合作社在推廣使用新品種、新技術、新農機具、改善農村信息條件的作用;改革政府公共農業技術創新和推廣體系;加大農業科技投資力度,農業研發投資比例占到農業總產值的2%左右;提高農業科技供給與需求的有效對接;引進農業投資的風險投資基金。

參考文獻:

1.白和盛, 張家宏, 王守紅等.草- 鵝- 稻- 鴨”生態農業體系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07(1).

2.趙宇,信惠雯.淺析農村可持續發展[J].商場現代化,2011(1).

3.趙詳杰.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與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J].經濟師,2011(1).

4.張富剛等.我國東部沿海地區農村發展態勢評價與驅動力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10(2).

5.周丕娟.農業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的技術創新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1(3).

6.歐陽濤,肖海燕,袁輝斌.湖南農業可持續發展實證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1(2).

7.于娟.中國生態農業建設初探[J].經濟師,201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在线亚州精品内射| 欧美性狂猛xxxxx深喉| 久久久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好吊妞视频这里有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精品白浆一区二小说| 天天爽夜夜爽夜夜爽精品视频| 亚洲午夜无码av毛片久久|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卡√| 粗壮挺进人妻水蜜桃成熟漫画|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无码视频| 摸进她的内裤里疯狂揉她动视频|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人成大黄瓜 | 亚洲成色www久久网站| 无码无遮挡又大又爽又黄的视频| 亚洲精品97久久中文字幕无码| 性猛交ⅹxxx富婆视频| 激情航班h版在线观看| 国产98在线 | 日韩| 18禁黄污吃奶免费看网站| 小雪好紧好滑好湿好爽视频| 人妻阿敏被老外玩弄系列| 中文天堂资源在线www| 男女啪啪免费体验区| 丰满女人又爽又紧又丰满| 色窝窝免费播放视频在线| 国产香蕉97碰碰久久人人|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综合伊人五月婷久久| 阳茎伸入女人阳道视频免费| 高清一区二区三区日本久|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gv| 精品无人码麻豆乱码1区2区| 亚洲熟妇色xxxxx欧美老妇y|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 久久婷婷五月国产色综合| 亚洲av日韩av女同同性| 超薄肉色丝袜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麻豆| 日本亚洲欧洲色α在线播放| 别揉我奶头~嗯~啊~视频免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