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2 09:50:2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新農村建設政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農發行運城市分行通過運營這一項目,得到了啟迪,那就是:只有把農發行的服務廣角著眼于運城經濟發展的大環境,責任共擔,農發行的事業才能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只有把農發行的業務經營全面置于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整體規劃之下,合作共贏,才能有更好的效益增長點。
多方合力,加快進度,東郊城鎮化項目取得新成效
項目建設進展順利。2010年6月,山西省委書記袁純清深入運城調研后提出,運城要建設成百平方公里、百萬人口的中心城市,成為山西向東向西開放的大通道和橋頭堡。面對省委省政府的殷切期望,運城市委市政府在制定“十二五”規劃時提出把運城建設成黃河金三角區域明星城市、先鋒城市,同時做出了建設東部新區、北部新區和南山生態區,實現由地方中小城市向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轉變的具體規劃。其中,加快建設東部新區是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重中之重。東部新區建設是指南起鹽湖區張家坡、尉村,東到安邑、蘆子溝,規劃面積12.9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5萬,總投資49.85億元,主要內容包括:村莊搬遷改造與農民集中居住房建設、道路修建和湖泊濕地治理保護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土地收儲與一級開發。項目建成后,將促進城區東郊1.5萬名農村勞動力轉移,并改善當地生產生活條件,實現城鄉統籌和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獲得該項目建設信息后,農發行運城市分行雷厲風行,果斷決策,先后六上北京,八到太原,在農發行總行和山西省分行的大力支持下,終使該項目落地開花,是全省農發行系統和運城市金融系統單筆貸款額度最大的一筆信貸業務。在項目簽約儀式上,山西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李小鵬對該項目給予高度評價,稱贊“作為山西省市域城鎮化建設重點項目的實施,將為山西省推進市域城鎮化、城鄉一體化進程創造新經驗、探索新途徑?!彪S后,被山西省政府確定為“全省城鎮化建設重點項目”、“全省轉型跨越標桿項目”。在農發行信貸資金的強力推動下,總體進度較規劃提前三個月。全長3公里的安東路、1.5公里的魏南路已全面竣工,全長342米、寬37.6米的八一湖大橋和1.55公里的韓信路已投入使用,全長3.3公里的河東東街延長線已修建1.7公里,已收儲土地11240畝。該項目的經濟、社會效益初步顯現。項目的建成將加快運城市城鎮化建設步伐,有效改善城郊農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實現城鄉統籌和一體化協調發展。在未來五至八年的時間里,東部新區將成為融“文體休閑、商務金融、節能住宅”為一體的具有現代、低碳、健康、宜居、宜商的城市綜合體,成為現代文明與古老河東文化交相輝映的現代化新城區,成為新運城的核心區域和標志地帶。
農發行經濟、社會效益雙豐收。農發行運城市分行通過成功支持該項目,進一步拓寬了支持領域和空間,對改善和優化資產結構,提高信貸資產質量,實現又好又快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截至目前,該行貸款總額達到64.5億元,集中支持了以永濟粟海、忠民、稷山晉龍飼料和絳縣維之王為代表的一批國家級、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快速發展,形成了糧食、棉花、油脂、板材、農資、農業科技六大產業鏈條。一年來,隨著貸款大幅投放,一改多年來經營利潤小幅增長的局面,實現利潤成倍增長。在全省系統2011年度業務經營考核中獲得“信貸支農”、“經營效益”和“中間業務”先進行稱號。同時,該項目的實施體現了農發行支持新農村建設的辦行宗旨,對于提升品牌知名度、提高核心競爭力起到決定性作用。農發行的社會形象得到根本改觀,社會影響力空前提高,運城市委、市政府對農發行的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在該項目標桿作用引導下,各縣、市(區)政府也主動與農發行尋求合作,農發行的社會認知度和“新農村建設銀行”的品牌效應更加凸顯。
乘勢而上,搶抓機遇,支持新農村建設取得新進展
一年來,農發行運城市分行借著成功支持東郊城鎮化建設35億元貸款項目的東風,積極加強與市委、市政府的聯系,及時掌握政策和信息,與當地政府建立銀政交流合作機制,打造信息共享平臺。各縣市支行也加強與當地相關部門聯系,及時獲取項目信息。按照“政府協調、銀行融資、企業承貸”的原則,進一步加強“政府推薦項目、銀行自主審貸”機制的建設,搞好貸款項目儲備,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特別是發揮高端營銷優勢,提升營銷層次,對重大項目實施整體營銷,提升農發行的社會知名度與影響力。
截至2012年10月底,農發行運城市分行已陸續營銷11個大型支農項目,其中4個已經進入辦貸程序,涉及貸款總額6億元;7個正在辦理有關手續,貸款總額45億元。涉及到運城市城區北部新區土地收儲、夏縣溫峪引水、部分縣(市)土地儲備、市區“三庫一灘”城鄉水系綜合治理、運城農業物流園區土地一級開發等項目,均屬于符合國家政策導向、當地黨政關切、有利于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具有顯著支農效果的水利和新農村建設項目。項目的建設將有利于招商引資、增加就業機會,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和城市可持續發展。這些項目的成功營銷,對于保持業務發展良好勢頭,持續改善資產結構,提升農發行知名度奠定了堅實基礎。
精心謀劃,協調服務,及時解決信貸支農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
【關鍵詞】農業政策性金融 農業發展銀行 西部 新農村
在西部欠發達的農村地區,經濟基礎薄弱,農業資源得不到充分開發利用,這是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緩慢的主要因素。農發行作為以服務“三農”為根本宗旨的農業政策性銀行,如何結合西部實際,確定支持領域和重點進一步發揮在農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從農發行貴州分行看農業政策性金融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支持作用
作為農業政策性銀行,農發行貴州省分行已覆蓋全省9個地州市,建立了56個縣市的組織網絡和金融服務體系,并在其他33個無機構的縣市區,設立了29個客戶服務組從事農業政策性金融服務。近年來,針對貴州特色農產品資源較豐富,但規?;a業化水平較低的實際,農發行貴州分行充分發揮自身在信貸規模、資金、利率等方面的優勢,全力支持全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貸款規模從2006年初的60億元發展到目前的193億元,其中,在黔東南州就投入了13億元信貸資金,重點支持凱里市“兩河”治理、凱雷農村公路等建設項目的實施。其信貸投入力度、貸款增長速度均位于全國農發行系統前列。2009年,農業發展銀行貴州分行加快加大信貸支農力度,僅上半年就投入40億元信貸資金,為支持貴州新農村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
1、農發行在支持糧油生產和流通中發揮了主導作用
農發行貴州省分行自成立以來,堅持把做好糧油收購資金供應管理作為立行之本。根據國家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政策的變化,該行適時調整信貸政策,積極支持國有糧食購銷企業開展糧油購銷,確保國家糧改政策的實施和全省糧油收購、儲備、調銷等業務的正常運行。2008年,農發行貴州分行全年累計發放各項貸款67.66億元,其中,政策性糧油貸款14.6億元,同比增加12億元;糧油收購貸款11.89億元,同比增加1.28億元。
2、農發行推動了當地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是發展農村經濟,方向是發展現代農業,而現代農業的理念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以此帶動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促進和推動農民增收。近年來,根據貴州省委、省政府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農發行貴州省分行累計發放產業化龍頭企業貸款76.38億元,大力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擇優扶持省級以上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加工企業發展,有效發揮了產業化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了“三農”發展。國家首批循環經濟試點項目――投資22.7億元的竹漿林紙一體化項目一期工程在貴州省赤水市建成投產,該項目是農發行貴州省分行針對貴州林業資源豐富的實際、累計發放貸款16.4億元支持的產業化發展項目,也是農發行業務范圍拓展以來、全國農發行系統審批單筆金額最大的貸款項目。該項目投產后,預計每年可季節性地為社會提供50萬個閑置勞動力的就業機會,通過種植出售竹原料、支持基地建設等,種竹農民每畝可增收100元/年,每年可增收2700萬元,種竹農民實際增加收入1.03億元。
3、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結合貴州省情,農發行明確將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工作的重點,圍繞新農村建設重點、骨干項目,加強對農田水利、農村路網、農村電力、能源、信息網等農村基礎設施的信貸支持。截至2008年3月底,該行累計投放各類貸款29.24億元,其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貸款22.15億元,占一季度貸款累放額的75.8%,是2007年全年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貸款總額的6.33倍。
4、為涉農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
近年來,農發行貴州省分行不斷完善中小企業金融服務,截至2008年3月底,該行涉農小企業貸款戶數已達136,占全行總貸款戶的30%,涉農小企業貸款余額達2.5億元,在支持貴州“三農”發展中發揮了積極的影響和作用。2008年4月,農發行貴州省分行與貴州省鄉鎮企業信用擔保中心,就促進貴州省涉農中小企業發展簽訂擔保合作協議,以拓展涉農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化解和分散金融風險,強化政策性銀行支持涉農中小企業功能,貫徹落實國家支農、惠農政策,促進農村和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
二、農發行支持西部新農村建設中的制約因素
1、不能充分發揮骨干和支柱作用
西部貧困地區一邊是“缺血”的窮財政,有大量資金需求,一邊是農發行能夠提供政策性的金融支持,而這一需一供卻不能有效結合。在商業銀行逐步退出農村金融的現實下,農發行的業務范圍又受到諸多限制,應該取消對農發行業務范圍的單一申請審批制,凡是有利于農村(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有利于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的行業、產業、項目,都應準予農發行介入,成為農發行的業務范圍,從業務范圍和功能上,讓農發行成為發揮骨干和支柱作用的政策性銀行。同時,由于農發行現行的項目管理模式,基層行沒有主動權,貸款門坎高,辦貸程序繁瑣、成本高,造成農發行辦貸難、辦貸慢的現象。
2、缺乏有效的信用擔保體系
目前,農發行商業性貸款的主要方式是擔保和抵押貸款,而西部的社會信用擔保業處于萌芽期,還沒有形成可為農業企業提供擔保的信用機構。新農村建設中與“三農”關系密切的項目,即農村基礎設施、農業綜合開發、農業小企業等業務,多數屬于貸款期限長、風險大、利潤率低的項目,按照商業性貸款管理要求,欠發達地區大多數項目很難獲得信貸資金支持。
3、農發行開展商業性支農信貸業務僅處于起步階段
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就是發展縣域經濟社會,而縣域經濟發展的瓶頸往往表現在資金投入的嚴重不足??h域經濟項目投入大,回收期長,風險高,商業性金融機構網點不斷收縮,存差不斷擴大,大量資金不斷從農村抽走,農村資金流出嚴重。支持商業性新業務的開展,必須堅持謹慎積極的原則,這為欠發達地區本身難以開展的客戶營銷增加了壓力。農發行基層貸款權上收后,從貸款到調查、審批到發放,手續復雜,供求時間不對稱,有時銀行貸款到位,企業商機已失。
4、農業政策性金融內部經營管理方面仍存在不足
在營運管理方面,農發行服務于客戶、服務于新農村建設的理念有待進一步加強;有的基層行還不適應上級行針對支農需要、針對市場變化的信貸計劃調整,信貸計劃的準確性不高,結算手段相對單一,不能滿足客戶的服務要求;一些行對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必要性認識不足,對現有的數據資源尚未充分開發利用,實現信息化建設跨越式發展的任務還十分艱巨。在隊伍建設方面,員工素質與信貸支農的現實需求還不太適應,人才結構不盡合理,項目評估、風險管理、國際業務、法律事務、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專業人才明顯不足,崗位激勵約束機制亟待完善。
三、對農發行支持西部新農村建設的幾點思考
1、鞏固傳統糧油購銷業務
按照國家糧棉改革和購銷政策,農發行應適時調整信貸政策,堅持不懈地做好傳統的糧食收購、儲備、調銷信貸工作,鞏固好原有的糧油儲備、購銷企業,全力支持糧油產業發展。根據貴州糧食加工企業規模小、發展潛力大的實際,貴州省分行積極支持糧油加工產業鏈發展,促進一批高質量、高效率、高附加值的糧油加工產業鏈品牌的創建,真正形成產業化經營,充分發揮輻射和帶動作用,有力地推動了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帶動了當地及周邊地區農民大幅增收。
2、以支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為重點
縣域經濟是連接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實現工業反哺農業的紐帶。農發行以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平臺,給縣域經濟繁榮注入新鮮血液,對推動整個縣域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3、進一步完善經營管理機制
切實落實現代銀行要求,不斷推進農發行現代企業制度的建設。一要建立健全信貸管理制度體系,二要努力防控經營風險,三要繼續強化資金計劃分類管理。牢固樹立“內控優先”的理念,有針對性地建立和完善內部控制機制,逐步把農發行辦成發展空間合理、治理結構科學、體制機制健全、經營管理規范、操作手段先進、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現代農業政策性銀行。針對2008年產生新增不良貸款的實際,貴州省分行在全省系統開展了歷時3個多月的信貸管理與風險防控集中學習實踐活動,通過組織全行員工集中學習信貸管理各項規章制度,全面排查信貸管理和風險防控工作的薄弱環節,著力解決信貸管理和風險防控工作上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為進一步夯實信貸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礎。
4、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立足地域經濟特點,積極支持特色農業發展,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以貴州省為例,雖然其特色優勢農業產業較多,市場很大,但是開發嚴重不足。農發行可以依托產業化龍頭企業平臺,依托政府的組織優勢和農發行的網點、資金優勢,通過不斷加大信貸,重點扶持市場前景廣闊、產業覆蓋面廣、附加值高的特色產業。如支持優質稻、茶業、雜交玉米、種子和中藥材生產基地建設,把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進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帶動農民增收。對于豐富的中草藥資源,貴州省分行近年著力支持了一批在國內有一定影響力的神奇、益佰、信邦等藥業企業的發展。
5、創辦農業政策性擔保公司
農業項目特別是新建項目,風險高、信貸投資風險大,亟須有一個政策性的信用擔保機構來支撐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發展銀行除了自身要切實加強風險防范外,還應建議政府籌建農業政策性擔保公司,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信用擔保服務。農業擔保公司可建在縣一級,由政府提供注冊資本金、初始擔?;稹9究梢劳朽l鎮政府、農業企業等,采取會員制形式,吸收會員資金,壯大擔保基金。在擔保公司成立初期,政府財政應為擔保公司提供費用補貼,待其逐步發展為自負盈虧的經濟組織后,政府可停止補貼,以實現擔保公司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海林:農業政策性銀行與新農村建設[J].河北金融,2007(11).
[2] 李景春:以科學發展觀指導欠發達地區農業政策性金融發展[J].農業發展與金融,2009(2).
關鍵詞: 經濟 現狀 建議
一、 雙河彝族鄉經濟發展的基本概況
雙河彝族鄉位于昆明市晉寧縣縣城昆陽西南方,南與玉溪紅塔區、北與安寧市接壤,距晉寧縣城---昆陽30千米,是昆明市9個少數民族鄉(鎮)之一。境內直距長24千米,寬距長15千米,最高海拔2511.3米,最低1900米,總面積152.03平方千米,耕地面積9098.94畝,林地面積183688.5畝,全鄉轄6個村民委員會,2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9786人,其中,彝族人口7633人,占總人口數的78%。財政供養人員283人,全供養人員145人,其中:教師95人,半供養人員138人。雙河彝族鄉屬于滇中高原淺割中心地帶,年平均氣溫13度。境內自然資源豐富,有鐵、鉛、鋅等礦產資源。境內風光秀麗、景色怡人,森林覆蓋率高達77.8%為昆明附近少有。1990年,雙河彝族鄉被昆明市政府劃定為“昆明市雙河磨南德水源保護區”,1999年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批準為云南省革命老區鄉(鎮)之一,是一個集少數民族、革命老區、水源保護區、森林保護區為一體的山區農業鄉。
雙河彝族鄉財政收入主要包括鄉鎮所屬的不同所有制企業上繳的除教育費附加以外的流轉稅和其他稅收;烤煙農業特產稅、契稅、耕地占用稅;縣屬改制后下劃鄉鎮的企業上繳的除教育費附加以外的地方稅收;鄉鎮以各種方式引入的企業上繳的地方稅收(不含國家、省、市直接投資的重點工程建設項目的各種稅收);鄉級各部門上繳非稅收入;鄉財政支出包括:鄉鎮所屬的各項事業費、行政管理費,建設性支出和其他支出??h對我鄉實行“劃分收支、核定基數、定額補助,超收分成”的分稅制包干管理。收支矛盾突出,全鄉經濟實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 當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當前,雙河彝族鄉的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具體表現在:
(一)農業產業結構單一。由于群眾文化素質低、科技意識不強,無論是種糧還是種煙,推廣科技的難度都很大,造成產量低,產品技術含量不高。如在烤煙生產中,中后期管理水平參差不齊,煙葉質量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速度慢,洋薊、草烏等新興產業推廣難度較大,不能形成規模。大部分群眾再生產資本缺乏,不敢干,不敢試,缺乏市場信息,部分干部群眾怕擔風險,不敢放開手腳大規模進行結構調整。農業基礎仍較薄弱,農民增收困難。
(二) 鄉鎮企業和非公經濟發展不夠。由于受自然環境、區位、交通及人口素質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雙河彝族鄉的招商引資工作進展緩慢。投資數百萬元建起的狩獵山莊因多方面的原因,沒有發揮到預期的作用,經濟效益不明顯,沒能形成全鄉旅游業的龍頭。引進的一些生產性項目也因國家宏觀調控政策(雙河彝族鄉屬水源林保護區)、區位等多方面的因素影響而難以實施。
(三) 鄉財政收入單一,村、組集體經濟薄弱,面臨財政收支矛盾突出的嚴峻形勢,缺乏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由于財政收入的單一,當地沒有足夠的建設資金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基礎設施的缺乏,進一步造成了當地經濟的發展緩慢,要打破這樣的經濟循環怪圈,就必須加大投入,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這不僅有利于當地的經濟主體的發展,從“栽得梧桐樹,引得鳳凰來”的角度營造一個良好的外來投資環境也是十分有利的。
(四) 基本對策及建議
要加快當地經濟的發展,作者認為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努力:
關鍵詞: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
中圖分類號:S891文獻標識碼: A
一、生態農業發展的現實意義
1.具有現代化農村城鎮化尋求新的途徑。生態農業吸取我國傳統農業的精華和國外農業發展的經驗教訓,從我國國情出發遵照生態學的原理和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進行農業生產,能大大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發展戰略的轉移和加速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2.對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有一定促進。發展生態農業對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起到關鍵作用,并能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發展生態農業,可以避免對自然資源掠奪式經營和濫用,對農業的可更新資源注意增殖,對不更新資源注意保護和利用,使自然資源能得到持續的利用,促進生態良性循環,為農業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3.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發展生態農業能促進農業長期穩定地發展生態農業能大大提高經濟效益。生態農業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護和增殖自然資源,加速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有顯著的生態效益。它又能為社會創造數量多、質量好的多種多樣的農產品,滿足人們對農產品不斷增長的需求。因此生態農業的發展,必將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全面發展。
二、“三農”政策在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1.生態農業是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生態農業是遏制生態環境惡化和資源退化的有效途徑。隨著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急劇增加,農業生態環境不斷惡化,資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區農業環境污染相當嚴重,已經成為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要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從根本上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建立以資源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為基礎的可持續農業生產體系[1]。生態農業建設是優化農業農村經濟結構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2.生態農業是發展市場經濟適應“三農”政策的需要。生態農業適應市場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合理組織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活動,調整農業產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并結合地區優勢和產業特點,確定農業發展主導產業,培育龍頭企業,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措施??梢娚鷳B農業不僅保護生態環境,而且促進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持續高效發展,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有效途徑之一。
3.生態農業建設也是今后生態農業建設長期追求的目標所必須。發展生態農業,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就是不以破壞農業可再生資源、降低環境質量為代價換取農業的發展,把保護環境和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與滿足人類需要相結合,達到生態合理和持續發展之目的[2]。把傳統農業技術的精華和現代農業技術按照生態優化的規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態合理、經濟高效的現代化持續農業發展模式,使農業經濟的增長與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結合起來,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這是生態農業長期追求的目標。
三、“三農”政策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無論是農業生態學家的觀點,還是農業經濟學家、農業地理學家的觀點,其從不同視角所提出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概括起來看主要試圖集中研究解決困擾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三個最基本問題,即食物安全、農業現代化及農村發展問題,它們構成了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的核心。
然而,目前研究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仍主要側重于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研究,還未真正將其轉向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問題、農村社會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研究[3]。從而反映出當前中國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仍然是“重經濟,輕生態”“重視農村經濟發展,忽視農民生活質量提高等社會發展”,這應引起政府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四、“三農”政策對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建立適合新時期生態農業發展的創新機制。發展生態農業,必須增加資金投入、強化技術支持,必須完善有關的法規制度和有效發展機制,使資金和技術投入真正發揮作用。當前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要進一步理順管理和運行體制,建立有利于生態農業發展的組織管理體系和監督機制;完善各項配套政策措施,盡快制定全國生態農業發展規劃;建立生態農業建設的多元化投入機制,調動社會各方面參與生態農業建設的積極性;加強法制體系建設,制定和完善生態農業的法律、法規,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2.建立生態農業技術保障體系。為進一步適應生態農業發展的需求,必須要加強生態農業技術標準和關鍵技術的攻關研究,包括生態農業評價指標、管理認證方法、環境友好技術、不同要素的時空優化組合技術、適宜物種的挑選與改良技術等各個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態農業的生產資料、生產基地標準、生產技術標準體系和產品標準體系,為生態農業建設和科學管理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撐。
3.生態農業建設要堅持“科學發展觀”。針對農業發展新階段的要求,生態農業建設要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從我國國情出發,寓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于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農業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實現資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達到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無公害糧食生產是我國糧食生產區生態農業建設的重點。從全面提高我國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角度分析,畜牧業、蔬菜和水果、水產等產業要保持持久的市場競爭力,就必須確保將其發展納入生態合理的軌道,加強現代農業的科學發展。
4.進一步拓寬生態農業發展思路。一是要立足于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農藝措施,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步快速發展提供生態安全保障;二是著眼于質量和效益,解決農產品地區性和結構性過剩,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三是解決農產品污染問題,保障國民消費安全,增強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區域布局要按照“重點突破,穩步推進”的原則,在鞏固和提高全國生態農業試點、示范縣的基礎上,有重點、分區域地全面推進生態農業建設向縱深發展,使農村經濟向新的可持續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賁可平.對可持續發展的探討[J].農業發展論叢.2011(2)
1.加強領導,強化督導,切實發揮組織的領導作用
為全面加強對新農村建設的組織領導,縣、鄉、村層層成立了新農村建設領導組織,制定下發了《東遼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職責分工》,明確了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的職責任務,形成了縣、鄉、村及幫扶部門四級組織網絡和部門聯動點面結合的工作機制和組織體系;組建新農村建設督導組,加強對全縣新農村建設工作的檢查指導,對新農村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反饋,及時解決,推廣典型經驗,并將新農村建設工作納入鄉鎮和縣直部門工作目標責任制,進行績效考評,并作為干部任用的重要參考指標,全面調動了全縣各級組織支持、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有效促進了東遼縣新農村建設的全面開展。
2.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切實發揮典型的示范作用
規劃是新農村建設的龍頭,東遼縣主要在兩個方面進行了規劃。一方面,在發展現狀上規劃,對全縣所有的村進行分類,針對不同的自然環境、區位條件和經濟基礎,將全縣234個行政村劃為標準型、一般型和落后型三個層次,并從三個層次中按照一定比例確定新農村建設試點村、推進村和示范村。對不同類型的村確定不同的目標、不同的任務、不同的重點、不同的措施,從而使每個層次都有試點村和推進村,每個試點村、推進村和示范村都有不同的工作任務,不搞一張圖紙、一個模式、一個方案。另一方面,在產業特色上規劃,根據東遼縣低山丘陵區的地貌特點,將全縣234個村進行細化分類,劃分為產業支撐型、城鎮工業型和生態農莊型等類別,力求實現“發揮優勢、打造特色、彰顯個性”的目標。在農戶較少、居住分散的地區推行分散村落式規劃建設模式,重點突出村屯的層次美、錯落感,體現農村的山水田園風光。在住戶較多、居住密集的城郊和平坦開闊地區,推行農村社區式、城鎮集中式等規劃模式。同時,注意研究探索區域布局的科學性、合理性,堅持“公路沿線、集中連片,中心輻射、節點聯接”的布局原則,科學合理確定試點村和推進村,重點向沿線和具有輻射帶動功能的村鎮發展。突出打造了五個區域布局,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充分發揮了試點村、推進村和示范村的輻射帶動作用,推動了全縣新農村建設的均衡發展。
3.分類指導,突出特色,切實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
對于試點村、推進村和示范村,根據他們不同的自然環境、區位條件和經濟基礎進行分類指導。對于經濟基礎和自然條件較好的村制定相對較高的目標和要求,通過扶持引導,努力使之達到經濟繁榮、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生態良好、文明進步的標準;對于具備加快發展基礎的村,制定中等層次的目標和要求,引導農民通過產業培育、規模發展,實現有較強的支撐能力、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優美的村容村貌的目標;對于自然條件較差、經濟薄弱、農民收入較低的村,制定實事求是的目標和要求,以提高收入、改善環境等急迫問題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按照新農村建設“二十字”的要求,東遼縣還確定了“壯大一批特色主導產業、完善一套農民增收機制、培育一種和諧文明風尚、打造一個優美環境、建設一支過硬隊伍”的“五個一”新農村建設目標,打造特色,完善功能。東遼縣還從群眾最關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見成效的事情抓起,把村屯整治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切入點和突破口,以“六改四普及”(改路、改房、改墻、改水、改廁、改環境,普及清潔能源、普及有線電視、普及太陽能、普及自來水)為抓手,優先解決涉及到農民切身利益的問題,在把鄉村環境整治作為新農村建設重點內容來抓的同時,還連續三年組織實施了新農村建設鄉村環境綜合整治年活動,對城鎮街道實施秩序整頓,對村屯垃圾實施定點清運,對地表實施綠色覆蓋,重點開展了綠化美化一條街、綠化美化一條路、綠化美化一個村屯、綠化美化一條河的“四個一”綠化杯等競賽活動,美化綠化了農村環境,使農村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促進了全縣新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活動的深入開展。
4.創新機制,加大投入,切實發揮政策的引領作用
為了加快新農村建設,東遼縣不斷強化政策的引領機制,用政策的引領作用激發干部群眾的積極性。首先在政策制定上傾斜。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任務,必須建立科學合理的政策導向機制。根據全縣新農村特色鎮、示范村、提升屯建設的實際情況,以及省、市對新農村建設階段性目標要求,在前幾年組織實施的“8+1”、“10+1”、“10+X”建設模式的基礎上,又對全縣以獎代補政策進行了完善,制定并實施了《東遼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335”工程以獎代補實施方案》,在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公益事業發展等方面實施以獎代補,增加了特色鎮和提升屯的獎補項目,以獎代補政策面向全縣所有特色鎮、示范村、提升屯,提高了獎補數額,擴大了獎補范圍,更具現實性和可操作性。2010年,以獎代補建設項目達到20類158個,項目總投資超過1.2億元,各類獎補資金總額超過1200萬元,項目總投資是獎補資金的10倍;其次在資金投入上傾斜。在解決資金問題方面,東遼縣將一些涉農資金整合起來,打捆使用,盡量向新農村建設上傾斜。在公路橋涵、牧業小區、人畜飲水、沼氣池、衛生廁所、安全糧倉、產業基地建設等方面,將這些建設項目全部投向新農村特色鎮和示范村,并引導各類資金向新農村投放,進行集約使用,集中投入,加快建設。同時,采取財政投一點、群眾籌一點、集體經濟擠一點、社會各界捐一點、幫扶部門助一點和優惠政策減一點的“六個一點”等辦法,探索建立了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的投入機制。
5.示范引導,強化宣傳,切實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
東遼縣將尊重農民意愿,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貫穿于新農村建設的全過程。如在試點村、推進村和示范村的確立上,實行自主申報,政府按梯次把關,進行動態管理,搞不搞、怎么搞都由農民自己說了算;在建設資金的籌集上,積極倡導自已的家園自己建、自己的事情自己辦,鼓勵自愿投資、投勞;在組織方式上,創新推廣新農村建設理事會、監事會制度,由村民自己推選的老黨員、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師和青年積極分子組成,增強農民的責任意識,放手讓農民自己拿“大主意”,自己定“大方向”,自己做“大手筆”,建立自主管理、自主實施、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村民自治機制,實現了農民的事農民辦,農民的錢農民管。在促進發揮農民主體作用方面,東遼縣主要采取了四項措施:一是強化宣傳,增強主體意識。專門抽調業務素質高、組織能力強的人員組成宣傳組,駐村入戶面對面地宣傳,并向每個農戶發放了《東遼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宣傳手冊》。同時,采取制作電視專題欄目、播出《暢談東遼新農村》電視專題片、創辦《東遼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簡報》等形式多樣的宣傳方式,全面介紹新農村建設政策、法規及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涌現的典型,不斷提高農民對新農村建設的認識,增加農民的主體意識;二是強化培訓,提高農民素質。整合全縣教育培訓資源,組織農業局、牧業局、農機局、婦聯等相關部門,以實施“新時期農民素質提高工程”、“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為載體,在新農村建設示范村中廣泛開展了教育培訓活動,進一步提高了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動意識;三是強化引導,提高參與意識。通過組織村民外出參觀學習和典型現身講解等方式,使農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明顯提高,投資投勞熱情高漲;四是強化責任,提高管理能力。本著教育引導農民自我決策、自我作主、自我發展的原則,強化了村規民約在新時期的針對性,增強了項目的可操作性和實效性,切實增強村規民約對村民日常行為的規范引導和約束作用。
6.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切實發揮部門的幫扶作用
今天,我和××、××同志,××××××縣政府的領導,以及市直有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來通河調研,先后到樺樹村、三站鄉、依山村,實地察看了新農村建設情況。剛才,通河縣委、縣政府介紹了全縣新農村建設情況,市直有關部門的同志也發表了很好的意見,很受啟發。總的感覺是,通河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態度是堅決的、認識是到位的,工作起步早,規劃有特點,工作抓得也比較實,創造了一些好的經驗,很值得學習。比如,在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方面,確定“通、改、延”工程;在發展農村經濟方面,注重“穩、調、服”思路;在思想作風和組織建設方面,加大“轉、提、強”力度。這九個字都有具體內涵和量化指標,內容比較清晰,任務比較具體,對啟發基層干部的積極性,拓寬思路,具有積極意義。下面,就推進新農村建設,講幾點意見。
一、充分認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把各項工作任務落到實處國家、省對新農村建設提出了總體要求和部署,月日召開的全市農村工作會議,確定了我市“十一五”時期新農村建設的思路、目標和措施,即:以縣(市)財政和農民“雙增收”為核心,以壯大縣域經濟為根本途徑,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以構建新體制、發展新產業、建設新村鎮、培育新農民、組建新經濟組織、樹立新風尚和創建好班子為主要內容,加大投入力度,堅持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一起抓,把傳統村鎮整治建設成規劃科學、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環境優美、服務健全、管理民主、社會和諧、生活富裕的新農村。重點實施新農村建設示范帶動工程、產業化工程、科技化工程、公路通暢工程、飲水安全工程、康居工程、動力工程、信息化工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工程和生態村建設工程等“十大工程”。可以說,新農村建設的序幕已經拉開,我們必須迅速把思想認識統一到國家、省、市的要求和部署上來,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當務之急,要盡快把各項工作目標和任務落到實處。
一是以良好的精神狀態投入到新農村建設當中。建設新農村是黨和國家提出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是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政治、經濟以及社會事業等各個領域。完成這一歷史任務,需要一定的物質投入,但關鍵是要有良好的精神風貌,真抓實干,務求實效,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思想保證。各級、各部門必須適應新形勢,著眼新實踐,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采取更加奮發有為的措施,以更加堅定的決心,付出更加艱苦的勞動,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好頭、起好步、筑牢基礎。
二是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農民始終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也是最終受益者,衡量新農村建設的成敗,關鍵是看能否真正發動群眾,調動起農民參與建設的積極性。因此,在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的同時,要把各項政策與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有機結合起來,培養農民自立、自強、勤勉、自助的精神和意識,動員和吸引農民自覺投入到改善自身生產生活條件的偉大工程中去。要通過工作發動、政策引導、宣傳教育、典型帶動等多種辦法,激發廣大農民建設新農村的熱情和信心,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要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同時,要花必要的時間,采取必要的形式,大規模、高質量地培訓基層干部,讓干部真正成為新農村建設上的明白人,帶頭人,組織人。
三是完善市直部門幫扶鄉鎮的工作機制。為強化新農村建設的組織領導,我市成立了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同時,市委、市政府把市直黨政部門幫扶試點村鎮,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個具體措施,舉全市之力,合力推進。各部門在幫扶工作中要防止形式主義,防止脫離實際,防止強迫命令。要及早介入,開展工作,讓農民真正體會到全社會都在幫助他。要妥善處理好個關系,即:積極推進和量力而行的關系、全面規劃和分期實施的關系、政府引導和群眾自愿的關系、先期試點和全面推進的關系、全面建設和突出重點的關系,使新農村建設能夠扎實、有效地推進。
四是把發展經濟作為第一要務。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把壯大農村實力、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和質量,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努力調整種植業結構,大力發展畜牧業,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推進“農工換位”。要把勞動力轉移作為一項產業來抓,搞好農村勞動力培訓,加快勞動力轉移,拓寬農民增收空間。
五是用足用好資金,發揮投入的最大效能。按照國家和省的要求,堅持財政資金存量向農村增加、增量向農村傾斜,保證新農村重點建設資金的投入。目前,市財政、金融信貸、市直有關部門投入新農村建設資金預計億元,這些資金如何使用?第一要打捆使用,按照規劃和農民意愿,依照輕重緩急按計劃逐步實施,集中使用,集中投放,集中管理。第二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可以以獎代補、以物抵資,既可以投入資金,也可以投入物資。第三堅決防止鄉村舉債,向農民集資籌勞要通過“一事一議”,堅決禁止向農民硬性攤派。第四堅決防止形象工程,要從農民最迫切、最直接、最切合實際的事情入手,利用好有限的資金和人力、物力。
二、搞好試點工作,實現新農村建設良好開局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當前,我們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實施“百鄉千村”試點工程的總體要求,集中力量抓好試點鄉鎮和試點村建設,及時總結經驗,發揮典型示范帶動作用。通河作為省扶貧開發重點縣,農業經濟不發達,農村基礎設施落后,但他們不等不靠,有計劃、有重點地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著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發展農村經濟,率先開展了新農村建設,他們的做法值得全市借鑒和學習。結合通河的經驗,在推進新農村試點建設中,必須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搞好新農村建設規劃。目前,市政府正組織有關部門研究制定全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各區、縣(市)要根據本地實際,統籌搞好農村產業發展、城鎮體系建設和村莊布局規劃。要突出重點,在近期內完成重點試點村規劃,由點到面,逐步推開。
二是從廣大農民最關心、最迫切、最容易見效的事情抓起。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量力而行、盡力而為,針對不同村屯、不同情況、不同條件,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做到不急于求成、不搞一刀切,讓農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通河縣堅持把創新工作機制作為工作重點,把分散項目集中向重點村屯傾斜,把單純依靠部分幫扶向政府主導、部門協調、社會參與上轉變,把單一資金向捆綁資金上轉變,這些做法很值得在全市推廣。
三是必須明確責任,創新機制。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把責任落實到各級領導,明確新農村建設的責任單位、責任人和完成時限,層層簽訂責任狀。要落實目標管理,對各鄉(鎮)、各部門的工作完成情況進行定期檢查和不定期抽查,把新農村建設作為市直部門主要領導和縣(市)領導政績考核的重要依據。
四是重點傾斜,盡快制定新農村試點鄉鎮扶持政策。試點鄉鎮作為我市新農村建設的先行者,必須給予特殊的政策扶持,促使其加快發展,為全市新農村建設積累經驗。要結合實際,緊緊圍繞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完善新農村投融資機制和吸引人才等方面,盡快研究制定和出臺我市試點鄉鎮扶持的相關政策,既要有可操作性,又要有普遍性,要做到邊研究、邊完善、邊細化。
五是加強調查研究。各區、縣(市)、各部門的領導同志,要經常深入到試點村,幫助農民解決新農村建設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要認真總結試點村的建設經驗,不斷研究新問題、開拓新思路、探索新辦法,更好地指導新農村建設的各項工作。要加強對全局性、戰略性課題的研究,及時、全面地認識和把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情況、新特點。要善于學習省內外其他地區的經驗,結合本地實際加以借鑒。
三、及時破解難題,確保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當前,我市的新農村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面臨的矛盾和問題還比較突出,主要表現為:一是建設資金缺口較大。僅通河縣新農村建設的資金缺口就高達億元,其他縣(市)也同樣存在著嚴重的資金缺口,為推進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二是基礎設施欠賬多。我市還有萬多公里農村公路需要建設,座橋梁需要改造,個鄉(鎮)、個行政村需要高等級路面貫通,個行政村需要修建公路,個屯沒有吃上自來水,涉及農村人口萬人。三是城鄉二元結構還沒有破除。全市以城帶鄉的機制沒有完全建立,城鄉分割的局面還沒有打破,這已經成為制約新農村建設發展的嚴重體制。為此,我們必須不斷完善新農村政策制定、公共資源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及產業發展布局,逐步克服和解決制約新農村建設發展的阻力和障礙。
一是扭轉思想認識上的偏差,增強自我發展能力。隨著形勢的發展,城市支援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力度將不斷加大,國家、省、市也會拿出更多的資金對新農村建設給予支持。但是,有限的資金只能用在“刀刃”上,近期內還不可能關照到每一個村莊事業的發展。即便是爭取到了上級財政支持,許多情況下分到手上的也只能是啟動資金,杯水車薪。大量村務工作的開展及集體事業的發展,仍需要廣大農村干部帶領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如何尊重民意、發揮民智、匯聚民力,自力更生干大事,農村干部的引導和模范帶頭至關重要。這就要求廣大農村干部自覺增強時不我待、加快發展的緊迫感和責任感,樹立起自主創業、開拓創新的信心和勇氣,在困難中找機遇,在發展中求突破,更好地帶領群眾自力更生干事、干成事、干大事。
二是引入市場機制,多方籌措新農村建設資金。要抓緊制定出臺扶持政策,積極引導外商資本、工商資本、城市資本等向農業和農村投入。同時,通過對扶持新農村建設的招商引資項目適當減免稅費,對引資人給予物資和精神獎勵等形式,逐步形成較為完善的新農村建設投入機制。
月日隨市委新農村建設考察團一行,帶著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個課題。對、、、等市縣鄉村進行了考察學習,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了解了新農村建設方面的一些有益經驗,實實在地說,收效很大,但回過頭來,光看人家不行,自己怎樣做,值得深思,照搬照抄?還是別出心裁?想通過考察學習,結合我鄉的實際,認為建設新農村不僅要把握好“主人、主體、主導”關系,而且要明確新農村建設“為了誰”誰來干”怎么干”問題。
一、抓好新農村建設農民認識問題
直接的答案十分明確,新農村建設為了誰?這是一個主人的問題。當然是農民,但深層次答案并不簡單。通過十二天的考察學習,感觸最深的一點就是新農村建設群眾的思想工作必須做好,群眾要有積極性,考察的一些村當中,有經濟實力強的各種基礎建設村里全包,如的興城四家村、壽光的三元朱村,村級集體經濟實力非常強,建一個村部50多萬元,不用群眾拿一分錢。的石城縣大壩新村、益蘭花村,經濟較落后,資源困乏,但新農村建設有聲有色,有特點,得到中央的肯定,關鍵是思想工作做得好,農民參與積極性高。做法是通過民間理事會解決新農村建設,做得很好。理事會成員由村中德高望重、奉獻意識濃、組織能力強的五老”村干部、黨員和致富能人組成。理事會出面與廣大群眾協商化解矛盾,讓群眾做群眾工作,真正讓農民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因此,認為新農村建設重要的教育群眾,因為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人,要改變群眾無政府狀態,目前我市農民(包括我鄉農民)對新農村建設認識有許多偏見,認為新農村建設,國家和政府要給群眾多少好處,一切都由國家和政府掏腰包,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解決這些問題,首要的問題要對農民進行思想教育,通過媒體的廣泛宣傳等活動,讓農民真正認識到即是新農村建設的主人又是主體,通過建立理事會制度,使村屯很多事通過理事會來解決,堅持走群眾路線,既要尊重群眾意愿,又要有政府的主導作用,讓農民群眾無異議、滿意。
二、抓好新農村建設農民主體問題
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農民的主體地位如何體現?這是一個“誰來干”問題。農民最擔心的自己會全部成為買單者。過去有不少類似“人民某某人民辦”口號,新農村建設決不能穿新鞋走老路。為此,新農村建設要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群眾主體、社會廣泛參與這樣一個指導思想。黨委領導就是要解決各級干部的思想問題,思想和思路必須統一。政府主導,就是抓各項工作的落實、著實、抓投入。農民主體就是農民自己的事自己辦,不能指望政府包辦一切。社會參與就是解決全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人的出人,有智的出智,有錢的出錢。當然,發展生產必不可少,要千方百計讓農民增加收入,凡是典型投入必須慎之又慎,避免政府投錢,個別人滿意,而多數人不滿意,雖然政府在主導上有“雞”隨“米”走的情況,但“米”必須是引導性的投米是讓農民主體作用發揮得更好,調動農民積極性,使新農村建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決不能什么事都由政府包辦。
三、抓好新農村建設主導問題
也不是靠短期就可以完成的事,政府的主導作用如何發揮?這是一個“怎么干”問題。新農村建設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既等不得,又急不得。推動新農村建設,政府責無旁貸,必須發揮主導作用。主導作用的前提,必須尊重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首要的問題規劃必須先行,根據各村屯情況的不同,經濟發展不同,做出既適合于本村,又體現出本屯特點的規劃,讓村民理解和把握規劃的科學性和超前性,不失時機地把握和利用好上級政策。對于基礎設施建設要盡可能讓群眾早日享受到陽光普照,抓住中央的政策能解決一件就先解決一件,享受改革帶來的好外,同時又不脫離實際,不改變群眾好的傳統生活習慣。
所有的事由村里全部包辦,雖然沒有像“四家村、三元朱村”那樣的經濟基礎。但我也不能完全按大壩新村和益蘭花村那樣完全用農民腰包里的錢辦自己的事,要多掌握國家政策,充分利用好國家的政策,多渠道、多方面爭取資金、物質和社會幫助,調動農民積極性,讓農民積極行動起來。
結合實際,努力開創我村新農村
建設新局面
有幸隨市委、市政府組織的新農村建設考察團對、等四省進行了為期11天的考察,通過聽取經驗介紹,實地參觀,走訪農戶和座談討論,提高了認識,開闊了視野,增強了工作信心,學到了寶貴經驗。同時,也感到了自身存在的差距。所考察村屯,既有比較富裕的村,也有經濟比較落后的村,但他們的新農村建設干得有聲有色。
回來后,我們村黨支部就考察情況進行了討論,一致認為,新農村建設必須克服“等、靠、要”依賴思想,必須更新觀念、主動迎上。做為橫道河子文華村雙河社作為市里的新農村建設示范社,我們準備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繁榮農村經濟,解決農民“錢袋子”。充分利用好現有耕地,進行科學種植,增加單產,提高糧食的產量和質量,增加農民收入;發展畜牧業,利用現有的資源發展養牛、羊、豬等;搞毛皮動物養殖:狐貍、貉、獺兔、貂等;鼓勵支持剩余勞動力外出打工、創業,增加收入;利用現有的玉米皮資源搞藝術品加工(拖鞋、地毯、壁掛、兜、筐、各種墊件等),還能出口創匯,增加收入。要走一條在建設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搞建設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