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8 16:59:0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市場經濟趨勢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知識經濟對營銷的影響
在知識經濟的趨勢下,營銷需要不斷調整才能滿足時展的需求,下文將對營銷理念與指導思想等方面進行分析。1.對營銷理念的影響。在傳統的營銷中其理念為滿足顧客的需求,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其營銷理念逐漸轉變,在市場營銷中主要涉及四方面,即:產品、價格、渠道與促銷。這一理念對現代化的市場營銷與營銷實踐有著深遠的影響,使其適應了日益激烈的市場營銷競爭。隨著市場營銷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市場營銷的理論圍繞消費者、成本、便利與溝通四方面,這一理念符合顧客的需求,降低了顧客的購買成本,并為其提供了便利,同時通過有效的溝通,最終實現了市場營銷。在知識經濟的環境中,營銷理念再一次發展,形成了全新的營銷策略,即:關系營銷,其中最為重要的要素便是關聯、反應、關系與回應。它具有動態性、持續性、互動性與互利性等特點,適應企業發展的需求。2.對營銷指導思想的影響。在傳統的市場營銷中,其指導思想注重顧客的需求與社會利益,依據此目標進而制定相應的營銷策略,但它存在諸多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其一,面對不成熟的消費者,企業的營銷具有盲目性;其二,忽視了技術的更新,新的技術將影響消費者的需求;其三,企業的資源不能為市場營銷提供可靠的保障,其資源未能實現合理配置,不能適應市場營銷的發展。在知識經濟的趨勢下,營銷的市場指導思想逐漸得到重視,主要是由于信息化、網絡化的快速發展,電子商務與網絡顧客,要求營銷要以市場為導向,才能適應全球化經濟發展的需求。
二、知識經濟趨勢下我國的國際營銷戰略選擇
在知識經濟趨勢下,市場營銷具有了國際化、全球化的特點,面對激烈的國際化競爭,在一體化、全球化的經濟環境中,我國的營銷戰略要逐漸發展與創新,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國際營銷戰略,才能獲得持續的發展。但我國市場營銷中存在一系列的問題,急需解決,下文對其進行分析,并介紹我國國際營銷戰略的選擇。
1.我國市場營銷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的是市場經濟體制,在市場營銷中,傳統的營銷仍舊影響著我國的經濟,部分企業未能實現改革與創新,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逐漸喪失了優勢,嚴重的將導致企業的破產,其營銷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企業營銷的理念存在問題,部分企業的營銷理念比較落后,沿用傳統的營銷理念,未能意識到在知識經濟的環境中,消費者的需求在逐漸轉變,企業盲目的進行營銷將影響企業的發展。同時部分企業面對國際市場,急于進行國際營銷,使其喪失了國內市場,而參與國際市場的能力還不足,最終制約著企業的發展。企業營銷管理存在問題,主要是由于營銷管理具有局限性與模糊性,不能發揮其管理的積極作用,導致企業營銷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營銷的工作效率偏低,營銷人員工作的主動性弱,同時,營銷的方向不明確。企業的營銷未能形成系統的、科學的戰略,同時營銷的創新能力弱,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2.我國國際營銷戰略的選擇
2.1理念創新的戰略。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趨勢進一步加強,知識經濟的到來,使全球經濟成為了統一的市場,市場營銷要根據國際市場進行調整與創新,首先營銷理念要進行創新,創新的營銷理念才能逐漸提高企業的綜合競爭力,進而在國際市場上才能有所發展。企業要樹立全球化的營銷理念,積極利用網絡技術,完善網絡經營,拓展自身的業務,使其營銷覆蓋到全球,同時,跨國企業要逐漸實現當地化,使其經營活動更加符合當地經濟與文化的需求。企業要形成網絡營銷的理念,在電子商務迅速發展的時代,其營銷將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通過電子將完成各種交易與服務,企業要積極利用互聯網,進而全面實行網絡營銷。
2.2產品創新的戰略。知識經濟使企業的營銷逐漸實現了全球化,在全球化的經濟中,企業面對著巨大的挑戰,企業要積極進行產品創新,才能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首先產品的標準要有所創新,根據消費者的需求確定其標準,從而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并使其產品具有競爭力,同時提高市場的占有率。其次產品的種類、樣式與包裝等方面要不斷創新,根據世界的流行趨勢,創新其產品,在創新過程中要根據產品的特點與價值,積極利用現有的資源,從而降低產品的成本,促進企業的發展。
2.3營銷戰略的選擇。現階段,營銷理論在不斷發展,各種營銷理論層出不窮,在知識經濟的時代,企業面對眾多的營銷策略,要對其進行全面的分析與研究,根據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營銷策略,才能實現企業的全球化與國際化發展。目前,營銷策略紛繁復雜,主要的營銷戰略有風險營銷、知識營銷、綠色營銷、網絡營銷與整合營銷等。網絡營銷戰略是最為有效的一種營銷戰略,能夠促進企業的發展,使其趨于國際化與全球化。網絡營銷主要是對網絡技術的應用,主要分為網上營銷與在線營銷兩種,此種營銷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同時,還能夠促進企業市場的拓展,并使企業獲得較好的經濟收益。隨著網絡環境的日益改善,企業的網絡營銷將能夠促進企業產品的銷售與傳播,從而提高企業的知名度。整合營銷得到了跨國企業的廣泛關注與應用,是一種最為現代化的營銷戰略,此種營銷將消費者作為核心,以市場為導向,對企業的各種資源進行綜合的協調,并在統一的目標、形象的基礎上,與消費者進行有效的溝通與交流,最終實現營銷。在應用整合營銷時,企業要根據自身產品的價值,進行精準的定位,從而才能有效的占領市場;企業要根據目標消費者的需求調整其廣告,使其符合消費者的需求,能夠與之進行良性的溝通與交流,從而提高廣告的效果;同時,企業要積極利用價格策略,刺激消費者的消費。
三、結語
關鍵詞:城市園林;綠化;經濟
近年來,城市園林綠化已成為各地城市建設的重要工程,綠化覆蓋率也成為一個城市文明建設的重要指標,由此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正孕育著一個新興的產業,即環境產業。綠化的環境功能,是潛在的生產力,融合在社會、生產的全過程中,作為一項重要的環境資本,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條件之一。許多城市和社區出現了“以綠引資,因綠興市”的連鎖反應,因環境改善、景觀美化而招來投資者、旅游者,從而發展、繁榮了經濟。
一、城市園林綠化對城市經濟的推動效應
綠化的環境功能,是潛在的生產力,融合在社會生產的全過程中,作為一項重要的環境資本,是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條件之一。許多城市和社區都出現了“以綠引資,因綠興市”的連鎖反應,因環境改善、景觀美化而招來投資者、旅游者,繁榮了經濟。建設者、開發商,為了適應當今人們注重環境選擇“擇綠而居”的時尚,自覺地投入土地、資金興建綠地,成為決策的熱點。因為有了綠色的環境而房價上升,樓盤熱銷,綠化與物業市場出現了密不可分的“經濟波瀾”。城市綠化形成的“經濟波瀾”滲透在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結合城市建設工程進行綠化建設,以及在人口稠密、建筑擁擠的地區進行“拆房建綠”,對國家和建設單位來說,都是一筆不小的投入。但是綠化建設所形成的經濟動力,涉及許多經濟領域。首先是提高了環境質量,提升了地區的物業價值,改善了居住條件,造福人民;拉動了房地產市場、金融市場、裝潢市場、建材市場、勞動力市場、搬運市場等。除了投資者直接受益以外,對社會經濟的拉動作用是很大的,只要進行綜合核算,其經濟效益將大大超過投資額。由于經濟效益的誘導效應,提高了投資主體的“綠化覺悟”,推動了綠化建設的自覺性、主動性。
二、綠地貢獻與綠化經濟外部效益應趨均衡
城市綠化所形成的環境效益,不受區域限制,無論投資者還是非投資者,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在自然空間里均衡地得到享受,由此形成了環境效益普遍性的特點。市民作為納稅者,享受綠化的環境效益是合情合理的。但是,當某些經濟實體因城市的綠化環境使他在經濟活動中受益時,他不需要通過市場付出代價,又形成了綠化經濟效益外部性的特點。對那些沒有依法負擔應有的綠化建設任務或沒有達到法定綠化數量的單位來說,實際是他們占用了社會的環境資源。對這類單位應該以環境評價、計量為標準,他們應該向社會做出補償。把外部化的經濟成本轉向內部化,才能從利益驅動的高度,調動其綠化建設的自覺性、主動性。同樣,某些依法進行了環境綠化建設達到或超過法定指標的單位,他們投入了土地、資金,對城市綠地系統做出了貢獻,他們是城市環境質量的生產者。政府對這類單位在稅費負擔方面給以優惠才比較合理。但是,目前對綠化的環境效益,還處在有認識無評價或有評價無計量的狀況。多數單位對綠化的效益還停留在從概念到概念的水平上。現在有一些先行單位,對綠化的環境效益進行了經濟效益評價、計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根據市場經濟體制和城市綠化事業發展的新階段,增加“依法治綠”迫切性,需要以法制保障綠化事業的發展。目前應該清理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在《城市綠化條例》的基礎上,對改革開放以來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修改與市場經濟和“入世”不相適應的法規、條例。確立綠化建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社會各方的職責和權益;確立全社會發展綠化和維護綠化的法律保障;建立相應的中介機制、監管機制。
三、園林綠化經濟市場導向與展望
僅以“國家園林城市標準”為例,要達到其基本要求,需要投入的土地即接近城市土地面積的1/3,城市中任何行業都沒有這樣多的土地投入。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用建設中,對綠化的投資,都占有相當比例。城市綠化產業正蒸蒸日上地活躍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全社會對綠化建設的投資,以及市民對綠化的消費,都是通過市場實現的。各種個人的相關企業,構成了豐富多彩的綠化市場。其中包括:規劃設計、科學技術、綠化施工、綠化養護及游覽服務等。千萬家企業在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原來計劃經濟體制已經為市場體制所代替。綠化業的經營領域已經向國外開拓。尤其是“入世”以后,需要建立與國際貿易相一致的市場規則,把經營活動納入國際法規和國際慣例的軌道之中。從事綠化行業的法人上千人,分布在各個專業、各個地區,具有不同的所有制和經營方式。他們的經營成果是社會經濟成果的組成部分。他們的誠信經營、生產質量、技術水平,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在城市綠化的質量、造價等諸多方面。政府主管部門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不可能、也不應該對各個法人進行直接管理。為了獲得理想的市場效應,維護市場秩序,保障綠化產業的健康發展,政府應該運用相應的產業政策、發展規劃和發展計劃引導市場的運行,運用法律、法規,規范市場行為,使行業的經營方向、發展規模、資源配置符合城市綠化發展戰略的需要。確保這一工程的連貫性和延續性。建立健全自然資源有償使用機制和生態環境恢復補償機制,充分發揮價格杠桿在園林城市建設中的調節作用,依靠合理的價格引導社會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制約浪費資源、破壞生態的行為。完善考核激勵政策,科學地設置考核指標,合理地考核評價干部政績,引導各級領導干部既抓當前又考慮長遠,既抓發展又抓保護。
四、總結
總而言之,要保障綠化產業的健康發展,政府應該加強宏觀調控,運用相應的產業政策、發展規劃和發展計劃引導市場的運行,促進全社會綠色經濟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夠確保工作能夠順利的開展并且完成。
參考文獻:
[1]任寒英.關于城市園林綠化經濟管理趨勢的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09,(32).
[2]于杰,于華.城市園林綠化的經濟管理趨勢初探詳[J].科技咨詢導報,2007,(18).
關鍵詞:傾銷;反傾銷;歐盟反傾銷法
傾銷與反傾銷是近年來國際經濟關系中的熱點問題,因為傾銷對國際貿易和進口國工業具有相當程度的不利影響,所以各國及有關國家間組織紛紛通過制定和實施反傾銷法對外國出口商的傾銷行為進行抵制和制裁,但另一方面,進口國政府濫用反傾銷措施片面保護本國民族工業則會損害出口國的利益,阻礙國際貿易的正常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外貿工業的發展和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的增強,外國對我國出門產品提起反傾銷調查和征收高額反傾銷稅的案件不斷增多,并已成為我國產品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的重大的法律上的障礙。歐盟是世界上最早對中國提起反傾銷措施的地區,目前,我國已成為歐盟反傾銷措施的首選目標和主要受害者,本文試從國外、國內兩方面探析我國屢遭歐盟反傾銷的原因。
1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和歐盟歧視性的反傾銷政策
1.1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
世界經濟史表明,每當世界經濟陷入不景氣時,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就要盛行,通常,反傾銷案變化比世界經濟趨勢滯后一年。也就是說,全球反傾銷案增減是受上年世界經濟狀況影響的,或者說世界經濟狀況是國際反傾銷的超前指標,隨著我國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全球通貨緊縮,國外對我國產品采取的反傾銷措施進一步增加,歐共體也不例外。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歐貿易額已呈十幾倍地增長,2003年超過了1000億美元,并且歐中貿易之間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巨大的貿易逆差。歐洲的經濟事務官員在2004年召開的第五屆亞歐經濟部長會議上接受中國記者采訪時,也坦言“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迅猛,產品大量涌入歐洲,涉及中國產品的反傾銷案件增多也在意料之中”,“歐洲國家需要中國產品,中國的產品成本較低,在歐洲市場具有較明顯的價格優勢,的確給歐洲企業帶來不少壓力”,隨著關稅額普遍降低反傾銷因為其使用方便、任意性、不易遭到報復性等特點而越來越成為各國用來保護國內產業的手段。歐盟也不例外。
1.2歐盟歧視性的反傾銷政策
雖然我國已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歐盟仍將中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適用反傾銷規則時區別于市場經濟國家的產品。雖然把中國從非市場經濟國家的名單中排除出去,但是以符合其提出的嚴格的市場經濟標準才能適用市場經濟國家產品的反傾銷規則。實踐證明能夠獲得市場經濟待遇的企業寥寥無幾,歐盟對華反傾銷政策的變化更多的是體現出一種政治姿態。因此,“類比國制度”、“一國一稅制度”仍然是適用中國產品的反傾銷一般規則,用這些辦法來衡量中國的產品是否構成傾銷導致了許多我國沒有傾銷的產品被裁定構成傾銷或本來之輕微傾銷的產品被裁定存在高幅度傾銷,目前,俄羅斯已經獲得了市場經濟待遇,許多經濟學家認為,中國在許多領域市場經濟的程度要遠遠高于俄羅斯。
2我國出口產品的自身問題
2.1出口的迅猛增長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出口增長最快的國家,“中國制造”在全球市場的占有份額不斷攀升,21世紀以來,中國出口繼續保持高增長。從2001年的6.8%增長到2005年的36.9%。尤其是,中國對歐盟出口,以平均27.6%的增長率,從2001年的6.8%高速增長到2005年的36.9%。可以預見,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產品會與歐盟產品產生更為激烈的競爭,如果中歐貿易繼續增加。客觀上會導致歐盟針對中國的反傾銷案件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保持較高的數量。所以只要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和出口歐盟的商品繼續保持發展,歐盟對華反傾銷案件就不會減少。2.2出口結構不合理
(1)出口產品結構。
中國在出口產品結構中,制造業出口基本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如雜項制品、加工層次低的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和簡單的機械運輸產品占有很大的比重,有些出口產品即便屬于中端或高端產品,但這些產品的核心部件往往依賴進口,在中國經簡單的加工組裝再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大規模出口必然會對發達國家的相關產業及其就業造成較大沖擊,從而成為在發達國家市場上招致頻繁的反傾銷指控的主要原因之一。
(2)出口市場結構。
中國出口市場過于集中,研究表明,中國對美國、歐盟、香港地區、日本和東盟的出口占據了很大比重。2005年,中國對這5大出口市場的出口占出口總額的比重一直在7。%以上,由于香港轉口貿易的比重很高,尤以轉口到美國、歐盟、日本。2005年與1997年相比,這一比重有所降低,但出口市場高度集中的狀況沒有顯著改觀。這些對某一國家或地區的出口比重偏高勢必會對當地市場造成沖擊,從而容易成為反傾銷的對象,例如,1993年中國向歐盟出口不到100噸金屬鎂,到了1996年增長到11000噸,這種情況就很難阻止歐盟不采取反傾銷措施。
3我國企業應訴不利助長外國對我反傾銷
關鍵詞:金融危機;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協調配合;實施策略
一、財政、貨幣政策協調配合的必要性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具有緊密的聯系,這種緊密聯系從根本上說植根于雙方政策調控最終目標的一致性。兩大政策調控的著眼點,都是針對社會供需總量與結構在資金運動中表現出來的有悖于貨幣流通穩定和市場供求協調正常運行狀態的各種問題;兩大政策調控的歸宿,都是力求社會供需在動態過程中達到總量的平衡和結構的優化,從而使經濟盡可能實現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兩大政策的緊密聯系還來源于雙方政策手段的互補性以及政策傳導機制的互動性,一方的政策調控過程,通常都需要對方的政策手段或機制發揮其特長來加以配合策應,經濟學理論對此可以做出很好的闡釋(如蒙代爾—弗萊明模型)。從社會總資金的運動來看,財政政策對資金運動的影響和貨幣政策對資金運動的影響,相互間必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和連鎖反應,各自的政策實施及其變動,必然要牽動對方,產生協調配合的客觀要求。
二、我國財政、貨幣政策配合中存在的問題
1.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缺位”和“越位”并存。第一,兩大政策的功能定位不準。過去我國對兩大政策的功能并未嚴格區分和界定,各自調控的對象重點與方式,調控中應發揮什么樣的作用和怎樣發揮作用均未能明確,導致宏觀經濟運行秩序紊亂,宏觀調控失效。第二,兩大政策相互“越位”。如銀行貸款充任財政撥款和財政補貼,用銀行貸款維系虧損與日俱增的國有企業,用銀行貸款支撐巨額“自籌投資”,用銀行貸款支付改革成本和納稅,財政信貸嚴重扭曲。第三,兩大政策的調控功能不到位。近年來社會資金結構扭曲嚴重,資金總量持續快速增長,資金規模急劇擴大與資金結構嚴重失調并存,資金供需失調與資金盲目流動并存。
2.財政部門和金融部門配合不默契。20世紀末以來,中國人民銀行連續8次降低存、貸款利率。而在這期間,財政部發行國債與銀行下調利率的步調并不一致。財政與金融配合的步調不一致,使財政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國債的成本大幅度增加。為了刺激國內需求,拉動經濟增長,中央實施了一系列積極的財政政策,如向國有商業銀行增發1000億元國債,向國有獨資銀行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等政策,但這期間金融部門很少有重大的政策出臺,基本上實行的是通貨緊縮政策,使國家財政的壓力不斷加重,不僅影響了擴大內需的效果,而且加大了國家財政的風險。
3.財政與貨幣政策更深層次上的配合問題。一是財政與貨幣政策的調控分工不明,責任不清。通常情況下貨幣政策更適合于總量調節,財政政策更適合于結構調節,但在實踐中,財政政策沒有發揮調節結構的作用,導致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緩慢。二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制定缺乏充分協調。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兩部門之間缺乏充分的協商,兩大政策在宏觀調控中難以形成合力。三是在經濟運行和體制改革的某些重大問題上,兩大政策配合不夠。如在公債發行、利率調整、國企改革、住房商品化改革等方面,均存在配合不當的問題。
三、優化財政、貨幣政策協調配合的制度建設
總體來看,近年我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配合取得了諸多進展,特別是在兩大政策的結合部實施了一些頗具創新性的措施安排,對實現我國經濟又好又快平穩運行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約,相對于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而言,兩大政策的協調配合仍存在著較大的改善空間。為了提高宏觀調控的有效性,更好地維護我國在開放條件下的經濟利益,兩大政策需要在協調配合的各個領域,提高協調配合的及時性和有效性,開拓協調配合的廣度和深度。首先,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作為政府最重要的兩大宏觀經濟政策,其本質上具有經濟運行共同目標決定的協調要求。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又都要服從和服務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戰略任務。
四、促進財政、貨幣政策協調的對策與建議
1.繼續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完善和成熟是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充分協調配合、充分發揮效用的基礎。并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還伴隨著金融體系、財政體制、國有企業制度等一些列的改革。具體來講,財政體制的改革要以完善現行分稅制體制為基礎,進一步規范居民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國家稅收征管機制,不斷提高中央財政收入占國家財政收入的比重、財政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切實強化財政政策的宏觀調控能力;至于金融體系的改革,則繼續將精力放在非銀行金融機構調整、國有商業銀行體制改革方面,不斷開創國有商業銀行依靠市場競爭、自主經營的新局面,不斷消除影響貨幣政策發揮效用的種種不利因素。
2.宏觀調控中處理好兩者政策的主次地位。經濟發展階段不同,經濟調整的主要任務各異。因此,宏觀調控過程中應該時刻處理好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的主次地位。當前,在我國宏觀經濟的運行中,比較突出的問題有經濟總量失衡和經濟結構弊病,而在一個時期又不可能同時有效地解決兩個問題。經濟總量問題上,應該運用貨幣政策來處理好貨幣供給和需求之間的關系,強調貨幣政策發揮效用;經濟結構問題上,則需要財政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引導。經濟總量和經濟結構是宏觀經濟運行的必須考慮的兩個方面,因此,我們要正確認識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經濟調控中的角色和地位,避免任何過分依賴貨幣政策調控而忽略財政調控的情形,努力實現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一致。
3.財政貨幣政策的協調要與經濟形勢相適應。隨著全球經濟的初步復蘇,我國的財政、貨幣政策的實施要把握好度,要考慮到中國經濟趨勢變化對世界的影響,同時還要考慮到世界經濟變化趨勢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因此,財政、貨幣政策的協調組合不僅要視中國經濟狀況而定,還要根據國際金融、經濟的發展形勢而定,要保持實時地檢測與變更,以期達到政策協調配合的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王銀枝.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配合問題研究[J].經濟經緯.2008年(05).
[2]蘇楊.“5.12”地震后我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配合研究[J].經濟前沿.2008年(07).
[3]賈康,孟艷.關于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配合的簡要認識[J].財政研究.2008年(06).
關鍵詞:城市綠化;環境產業;發展趨勢;經濟;策略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8-0-01
在當今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園林綠化行業發展成一個覆蓋全社會的產業,年產值不斷增加,已經成為城市經濟中不可替代的、越來越重要的一部分。園林綠化是與該城市的歷史發展、經濟狀況、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密切相關的,如何壯大和發展園林綠化經濟已成為園林綠化行業所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城市園林綠化建設與經濟管理有機結合,將創造出一條新的經濟發展道路。
一、園林綠化經濟概述及發展背景
園林綠化經濟包含廣義和狹義兩個層次的內容。所謂廣義上的園林綠化經濟,是指在園林綠化活動全部過程中即從設計、施工到綠地建成過程中的所有的經濟現象。除了園林設計和綠化施工以外,還包括園林綠地所具有的物質生產功能。狹義上的園林綠化經濟特指的是在綠地設計及施工過程中的經濟活動。廣義上的園林綠化經濟,綠地作為產品具有典型的公共屬性和正外部性,狹義上的園林綠地經濟則遵循經濟活動的基本規律。
目前國際上已提出一個響亮的口號:“城市必須與自然共存”。城市園林綠化的空間就是城市中的自然空間。現代園林價值觀的轉變首先是由部分人的需要向人類共同需要轉變,園林所創造的綜合效益為廣大社會公眾所共享;由僅供觀賞、娛樂的單一價值趨向向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等多元價值轉變;園林體制上從封閉型向開放型轉變,初步形成了社會辦園林,園林社會化的格局。由院墻里的封閉式園林走向街道、走向廣場、走向市區和郊外。從改善城市環境質量來看,城區綠地和城市周邊綠色植被所產生的新鮮空氣和城區污濁空氣形成氣流交換,已為許多研究所證實。園林發展的好壞不僅標志著城市的活力和文明,同時派生出旅游業和改善城市的投資環境等多種經濟效益,經濟的發展必須與環境建設同步,就城市的發展而言,園林至關重要,城市環境的好壞還體現了社會的進步狀況。
二、園林綠化經濟的發展趨勢
近年來,我國城市綠地面積增長很快,1998年、1999年、2000年,分別比上一年提高了9.14、9.58、8.95個百分點,都接近于國民經濟的增長幅度。這個成就的取得,歸功于全民環境覺悟的提高,增強了綠化祖國的自覺性;國家法律、法規,把綠化建設列為各級政府的職責,并且規定為各行各業以及公民的義務;在城鄉建設中,把綠化列為必須同步進行的建設項目之一。總的來說,在國家法律、法規的調控下,綠化事業與經濟發展形成了相互促進、互為基礎的態勢。
在綠化事業的發展過程中,城市綠地系統的結構發生了變化。據《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報》測算,在城市綠地中,公共綠地占15.8%~16.95%,公園占9.8%~10.1%,屬于園林專業部門以外的占61.19%~62.82%。苗圃占城市綠地的3.67%,其中屬于園林專業部門以外的占40.58%~59.16%。
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城市綠化熱潮持續升溫,城市綠化經濟滲透到城市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城市的管理、規劃者通常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綠化建設。雖然投入大,但是園林綠化產業的產出將大大超過投資額。城市園林綠化建設不僅能提高環境質量,提升地區的物業價值,改善城市形象以及居住條件,造福人民,還可以帶動其它相關社會經濟的發展。正因為它本身的經濟價值以及對其他產業的巨大帶動作用,在將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園林綠化經濟將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綠化業的經營領域已經向市內外、省內外、國外開拓。
三、關于發展城市綠化經濟的幾點建議
目前,我國城市綠化事業進入一個飛速發展的新階段,我們必須要改變城市綠化的傳統觀念,堅持科學綠化、可持續發展。
1.統籌發展,科學規劃。從建設生態園林城市出發,遵循生態設計原則,布置大型生態綠化,科學地配置植物群落,將規劃設計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降到最小,維護生物多樣性和防止污染。同時,還可以將園林規劃設計與當地的生態旅游、農業觀光旅游等結合起來,因地制宜、經濟節約。
2.提高園林綠化行業自身水平。提高園林綠化行業的整體水平,必須要切實提高設計師、施工人員的專業素質,使園林綠化產業中的生產活動真正凝聚有創造力和附加值。同時,在園林設計中應加快對新技術的采用以及推廣,使得方案設計與施工圖出圖實現無縫接軌。
3.健全園林綠化行業的行業規范。市場經濟條件下,城市園林綠化經濟主體是企業。對園林綠化行業的管理,要通過建立行業協會、制定必要的標準化行業章程、嚴格資質審查、提高監理水平及監督質量等多種手段來加強行業自律、減少惡性競爭、保障施工質量。
4.加大宣傳力度,發動群眾參與園林綠化。建園林城市是一項公益事業,具有社會性、群眾性,對此,相關部門要加大有關園林綠化和人類關系的宣傳教育,普及樹木花草種養知識,以提高其認識,力爭把愛護園林綠化形成社會風氣,成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5.加強園林綠化企業自身建設。園林綠化企業必須積極參與市場競爭,在城市園林景區的規劃設計、招標投標、施工建設、養護管理、工程項目管理等各個方面引入市場競爭機制,規范操作行為,不斷提高施工養護管理水平。
四、結語
總之,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城市園林綠化經濟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我們要用科學發展觀做統領,努力探索、積極借鑒先進的園林理念以及園林綠化方法。今后,應注意加強維護城市綠地的可持續發展,調整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協調城市園林建設與國家經濟建設的關系,使綠化建設、養護管理法制化、規范化,依靠園林綠化產生效益必須有專業技術作為保障,運用相應的產業政策,制定可行的發展規劃,引導市場的規范運行,把城市園林綠化的經營管理活動納入國際法規和國際慣例的軌道之中。
參考文獻:
[1]張祥平.園林經濟管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6.
[2]管懷慶.對城市園林經濟發展創新機制與途徑的探討[J].園林工程,2007(01).
[3]左美麗.淺談城市園林綠化經濟管理趨勢[J].山西林業,2008(03)..
一、財務風險的種類
在企業開展經營活動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財務風險,主要表現為四個大類:籌資風險、投資風險、資金營運風險、收益分配風險。
籌資風險是指由于企業籌資決策失當,而造成的資金來源結構不協調而形成的風險。投資風險是由于某種原因使投資收益不能達到預期目標的可能。資金營運風險是生產、銷售、資金收回過程中因不確定因素引起的計劃收益與實際收益發生背離的可能。在市場經濟條件業經營環境復雜多變,由于經營決策、經營方式的失誤,原材料價格變動等都可能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給企業帶來風險。分配風險是指不恰當的利潤分配政策給企業今后的生產經營活動帶來的不利影響。利潤如何分配,涉及國家與企業、企業與職工、企業與企業等多方面的利益關系,影響企業的經營決策。分配不當就會影響企業的長遠利益和近期利益,給企業帶來潛在的風險。
二、加強財務風險防范的意義
財務風險是在企業資金運動的整個過程中存在的不確定性。企業財務風險防范是指企業在充分認識其所面臨的財務風險的基礎上,采取各種科學、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對各類風險加以預測、識別、預防、控制和處理,以最低成本確保企業資金運動的連續性、穩定性和效益性的理財活動。財務風險防范是企業風險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1.有利于為企業創造一個相對安全穩定的生產經營環境。企業對財務風險不重視、防范意識差、高負債將給企業帶來嚴重的財務危機,因此只有加強財務風險防范,建立相應管理機制,才能為企業創造安全的生存環境;
2.有利于企業全面、經濟和有效防范風險。企業進入市場,如若對市場風險認識不足,無法把握市場變化,必然使財務風險加大。
3.有利于穩定企業財務活動,加速資金周轉,實現資金的安全性、完整性和盈利性。資金沉淀對企業而言是一種正常現象,因為資金的使用表現為各種資產,但是作為一個高效運轉的企業,加速資金周轉,縮短資金沉淀時間,防范資金沉淀過程中的不良財務風險,無疑有利于保證資金的安全、完整和獲利能力。
三、現代企業財務風險防范的具體措施
現代企業財務風險的防范,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分析經濟趨勢及財務管理的宏觀環境和變化。財務管理的宏觀環境雖然存在于企業之外,企業無法對其施加影響,但并不是說企業面對各種經濟環境變化就無所作為。為防范財務風險,企業應對不斷變化的財務管理宏觀環境進行認真分析研究,把握其變化趨勢及規律,適時調整財務管理政策和改變管理方法,從而提高企業對財務管理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以此降低因環境變化給企業帶來的財務風險。
2.樹立正確的風險意識、區分風險責任。企業要從法律上、經濟上明確風險承擔者的職責,要給予風險承擔者一定的投資決策權、資金籌措權、資金分配權,使風險承擔者在行使權利的同時能充分考慮日益變化的企業內外環境,慎重考慮資金的籌措、使用、分配活動,要使風險承擔者享受風險報酬。
3.加強會計基礎工作,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會計信息是企業決策者進行決策的主要依據。虛假的會計信息不僅使決策者對以往企業經營成果做出錯誤的評價,而且會導致企業未來的決策偏離經濟規律,造成巨大的財務風險。因此,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對防范,企業財務風險至關重要。
4.完善組織結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首先,要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風險擲怕自力、實現科學決策;管理,形成完整的決策機制、激勵機制、制約機制;其次,建立監督控制機制,特別要加強授權批準、會計監督、預算管理、內部審計,再次,財務和會計應該分設,單位分管領導分開,分別設置管理中心,各行其責。最后;充分發揮內部審計機構和人員的作用,搞好內部控制的評審和風險估計。
5.建立高效的風險預警系統。風險管理系統包括風險預警、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分析、風險報告等。企業應根據自身需要建立健全本企業的財務風險控制指標體系。在實施過程中,結合本行業的特點、市場情況、融資環境等宏觀因素,制定出本企業的財務風險預警區間。通過對預警指標的分析研究,對處于預警區和危險區的業務實施重點監控,將風險可能造成的損失降到最小化。
6.動態平衡企業的現金流量和資產負債率。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一定的現金流量,而資產負債率則制約著企業的發展規模與結構,要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必須改善企業的資產負債結構,優化現金流量。企業在經營過程中,要根據所處的行業特點確定其發展的速度和總體規模。優化企業的現金流量,主要通過建立有效的財務信息系統,強化財務預算管理,合理調度資金,加快資金周耪提高投入產出率:動態平衡自有資缸借貸資金和預收資金的規模與結構,當企業的現金流量充裕時,可以適當她提高資產負債率;當現金流量不理想時,應降低資產負債率,以有效降低企業財務風險的發生,確保資金的邊際效用最大憶擬提高公司簧金的流動性、安全性與盈利性。
問題是,政府政策為什么會在執行過程中出現“異化”,生出與政策目標相背的結果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從政府政策的運作機制來分析。政府對宏觀、微觀經濟活動的調控,是從調控政策的制定開始,經政策的貫徹實施,最終實現政策目標的。在這一過程中,還需要一個良好的社會制度環境作保障。下面我們就從這幾個環節來分析政策被異化的原因。
一、從政策的制定環節看政策異化
一個正確合理的政策是保證政策執行效果的基本前提。但是,要制定出正確合理的政策,需要掌握大量的信息,在此基礎上,經政策制定者的理性思維才能形成。現代經濟學理論已經證明,政府在制定政策時所掌握的信息可能有缺陷,政策的制定者也非完全有理性的。這些因素均會導致所制定的政策會與現實需要發生偏差,結果使政策在實施過程中發生偏離政策目標的異化現象。
一是現代經濟中存在信息不完全和不確定性。現代經濟中,經濟當事人往往存在信息障礙。例如,廠商一般只會對和自己的產品直接相關的產品的價格較熟悉,對和自己產品關系不密切的產品和要素價格則并不了解;工人也只知道自己的勞動價格而不能確切知道其他商品和勞務的價格。因此,廠商、工人在不完全信息條件下會對相對價格的判斷出現錯誤,從而采取錯誤行動。而所有廠商和工人的行為匯集后就成為政府制定宏觀經濟政策時所要收集的信息。可見,廠商和工人在不完全信息指導下的行動,將導致政府所獲的信息不完全和不真實。
二是政策制定者的行為和偏好。在傳統的經濟分析中,常常僅將政府看作是社會總體利益的代表,忽略了政府自身利益的存在;也常假定政府不需要任何激勵便會自覺的形成完全的公眾利益動機。這種假定在現實中并不存在。在“公共選擇”理論看來,政府制定者的行為符合“經紀人”的假設,他們也是從個人的角度看待問題,并按個人面臨的誘因行事。他們可能有反映公眾利益的愿望,但這種愿望只是決定政策制定者目標的許多誘因之一,當其它誘因更加強有力時,反映公眾利益的愿望可能被壓倒。政府在制定政策時,既有自身利益的驅動,也有集團利益動機的作用,正是這種利益動機的多元化,導致缺乏激勵和約束的政策制定過程,會產生偏離反映客觀經濟趨勢和社會整體利益最大化要求的政策目標,使政策與經濟活動的實際需要相背離。
二、從政策的傳導機制看政策異化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政策必須通過稅收、國債、投資、信貸、利率、價格等經濟杠桿的傳導作用,引導微觀經濟主體的市場行為發生改變。但從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看,政策要發揮作用所需的這些傳導機制是不完善的。
一是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中的微觀經濟主體發育不完善。事實上,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效果不佳,其主要原因是以企業為主導的微觀市場經濟主體的缺位。在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中,由于改革的不徹底,造就了我國經濟中所特有的微觀經濟主體的二元格局:一方面,作為改革后形成的新生力量,非國有企業具有產權明晰的特征,能對市場價格信號做出靈敏反映,其行為由市場機制調節,是真正市場經濟意義上的微觀主體;另一方面,國有企業雖然也歷經了不斷深入的改革并在日益向現代企業制度轉變,但無論在產權結構還是在治理結構中,它仍存在著明顯的政企難分的特征,因而其行為具有對市場與政府的雙重依賴性,是不完全市場經濟意義上的微觀主體。由于到目前為止,國有企業在我國經濟中的地位依然很重,因此,它的發育程度直接影響著我國市場經濟主體的整體情況,它對市場反應的遲鈍也導致了我國宏觀調控政策的失靈。
二是我國財稅體制改革不深入導致稅收機制無法正常發揮作用。我國財稅體制改革已取得了較大成效,但在使地方政府參與地方經濟建設的積極性和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大問題。例如,盡管分稅制改革力圖通過分權、分稅和建立轉移支付體系等方式,明確界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的權、責、利關系,但由于許多客觀原因還不得不照顧到一些地方的既得利益。另外,這些年為了充分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還賦予了地方政府在預算外收費、建立政府專項基金等方面的權限。因此,地方政府為保護自身“隸屬稅”的財政收入,擴大財源,必然利用一切手段保護隸屬自己的企業,也必然動用一切財力支持這些企業去追逐市場上的熱點項目。
三是我國投融資領域改革的滯后使銀行信貸機制僵化。
我國金融領域進行的改革,使我國國有銀行的商業化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但就目前的實際情況看,銀行內部經營機制和管理體制的改革還不徹底,嚴重影響了銀行作為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傳導中介的作用正常發揮。同時,由于投融資管理體制改革滯后,政府對投資活動不正常的干預,使我國的投資領域存在著較為嚴重的退出壁壘,致使一些效率低下的企業不能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退出競爭,而高效率的企業卻在過度的競爭中被逐出市場。其結果是,被保護的低效率企業在任何情況下均有較高的信貸需求,對他們銀行卻不敢貸;另一方面,高效率的企業因預期的資本邊際效率下降而對投資需求不足,對他們銀行是想貸卻貸不出。這樣,銀行的信貸機制對微觀經濟主體的調節作用失靈。
四是價格、利率等信號的失真使它們對微觀經濟主體產生誤導。盡管二十幾年的改革已使我國市場上多數商品的價格基本上是按供求關系來決定的,但價格的非市場決定現象依然存在。例如,存在地方保護價格;一些重要的生產資料價格還被政府所控制;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上存在壟斷價格,等等。諸如此類的非市場定價,使得市場上的價格信號不能真實反映經濟活動的內在要求,導致價格杠桿的效率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