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08 07:41: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演化經濟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對外貿易 產業集聚 Krugman-Livas模型
■一、理論淵源
對外貿易屬于國際貿易理論范疇,最早可追溯到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經過歷代國際經濟學家的發展已是經濟學分支下最成熟的學科,但是有關空間區位的區位理論卻由于一直不能建立,一般的經濟學均衡分析框架而長期以來游離于主流經濟學界的邊緣,正如伯特爾?俄林所說的那樣“每個撰寫經濟學論文的作者……在分析問題時候都或多或少地考慮時間因素,但是對于空間因素,最初只有在考慮租借理論時才提到,而且在其他理論中基本被忽視”。中間盡管也有艾薩德、亨德森等天才經濟學家做出過嘗試和努力,一度創立了區域經濟學、城市經濟學,但是由于空間理論的復雜以及建模方法的局限,始終不能成為成熟的經濟理論。
但貿易理論與區位理論本是“同一硬幣的兩面”。俄林也強調只有產業區位論和貿易理論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解釋產業區位和區際貿易問題,為此他在《對當代國際貿易理論的看法》一文中指出:“國際貿易理論是接近于區位理論的……區位理論比國際貿易理論更為廣泛,貿易理論的一大部分可以看作是區位理論的一小部分。”克魯格曼更是在普及新經濟地理學的小冊子《貿易與地理》里直截了當地說道“國際經濟學和區域經濟學之間的界限已經變得越來越模糊了”,并舉歐洲1992年的例子作為說明。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城市作為產業集聚的一個極端例子,考察城市經濟學與國際貿易政策之間的關系就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事實上許多對外貿易影響國內地理的研究正是從城市經濟學中開始的。
Williamson(1965)等就證明了對外貿易的發展會打破大城市的主導,打破城市的主導也即說明對外貿易會在總體上促進產業從大城市向周邊分散。Henderson研究了韓國隨著對外經濟的開放,其制造業如何從首爾分散到周邊地區。Ades、Glaeser(1997)在分析了85個國家后發現:一個國家最大城市的人口與該城市的進口份額成反比,與關稅水平成正比,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經濟一體化(貿易自由化)能促進產業區位的分散。Krugman(1991a)考察了歐盟和美國的制造業分布情況,通過構造地區(國家)差異指數得出結論:歐盟的成立雖然能促使歐洲市場的融合,但是和一個統一的聯邦國家美國相比,其內部還是存在著明顯的貿易壁壘,這使得歐盟的產業集聚度較低,進而專業化程度也較低。
在國內,Hu(2002)通過對中國制造業數據的模擬發現:隨著經濟的開放,制造業的總體集聚程度在增加,并且向沿海地區集聚。葛嬴(2004)通過對1985年到1999年數據的研究,證明在接近國外市場的沿海地區,高度依賴外貿與外資的產業集聚對外貿易成為推動產業集聚的重要原因之一。黃玖立(2005)、趙偉(2007)也認為對外開放對中國制造業區域集聚具有正相關關系。
然而,漢森(Hanson,1993)認為在墨西哥實行進口替代戰略時,大部分工業集中在墨西哥城周圍,當《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簽訂之后,墨西哥貿易自由化進程加速,墨西哥的工業開始從墨西哥城分散并遷向北部地區。
■三、結論:Krugman-Livas模型
Krugman-Livas模型來自克魯格曼等受到漢森的墨西哥案例的啟發,建立了理論模型:如果一國的制造業服務于一個狹小的國內市場,這個時候產業的前向和后向聯系就會發揮強大的作用,最終導致墨西哥城這樣的超級大城市出現。該模型可以推導出很多有啟發意義的結論,如:國內地區之間存在層級結構;貿易自由化在使人口分散的同時也促進某些產業的集聚;貿易可以導致內部經濟地理的重新組織,它既在總體上促進制造業活動變得更加分散,同時又促使某些產業產生集聚。從理論角度看,運用此模型進行實證檢驗和基于此模型的演化形成的文獻比較豐富,如果Murata(2005) 、黃玖立(2009)等,可見此模型的解釋性、適用性及拓展性較強。
對外貿易的長足發展,中國國內產業集聚也越來越明顯:制造業、服務業越來越向東南沿海集聚,形成了目前的東-中-西橫向差異化格局,而這些地區恰恰符合兩國三地的對稱模型――Krugman-Livas模型的核心假設條件:兩地的對外貿易成本(距離)可以近似認為是相等的。
參考文獻:
[1]Ades, A.F and E.L Glaeser, 1997, ‘Trade and circuses; explaining urban giant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Henderson, J.V ,1999, ‘The effects of urban concentration on economic growth’, Brow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