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30 14:41:3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法語交際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法語語法教學在目前存在諸多弊端,根據相關語言和教學理論以及教學實踐經驗,對高職法語教學中新的語法教學方法進行探討。
隨著交際教學思想的傳播,一直在語言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語法在教學中的地位被嚴重削弱。在我國,甚至有人把學生口頭交際能力較差的原因歸結于語法學得太多,因而也出現了“淡化語法”的現象。在法語教學中,語法是研究詞形變化和句子結構的規則體系,它是為培養技能,形成語言交際能力服務的。語法知識對高效率的交際起著制約的作用,語法是交際能力的一部分,語法教學要重視,決不能淡化和排斥。因此,怎樣使枯燥的語法規則具體化、生動化,并力求使學生在運用語言的實踐中比較輕松地逐步熟練和掌握語法就成了法語教師在當今的教學中不斷研究和探索的課題。
一、語法教學的理論基礎
在外語教學史上,圍繞該不該教語法以及如何教語法曾有過長期的爭論。語法教學受不同教學法理論的影響幾經興衰。由于Krashen的語言監控理論的影響和交際法的盛行,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前后語法教學在西方外語教學中受到嚴重削弱。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期,國外外語教學界對語法教學的重要性有了比較一致的看法,語法教學又重新受到重視。教育專家提出了兩種方法:顯性語法教學(“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和隱性語法教學(“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
顯性語法教學是指通過學習語法規則來達到掌握語法的目的,側重在教學中直接談論語法規則.語法教學目的直接明顯,強調的是教師一方的作用。在顯性語法教學課堂上,首先要求教師呈現或描述語法結構或語言點,然后組織學生進行語法練習。顯性法把法語語法看作一套知識體系。通過教師的系統講授和學生有意識的學習操練達到掌握的目的。隱性語法教學是指在教學中避免直接談論所學語法規則,主要通過情景讓學生體驗語言,通過對語言交際性運用歸納出語言規則,強調的是學生一方的作用。隱性教學法強調學生學習語法必須置身于有意義的可理解的語言環境中,才能盡可能自然地習得目標語語法。隨著顯性語法教學與隱性語法教學這一對立概念的出現,語法教學現在最關心的問題是什么樣的語法教學最有利于學生交際能力的形成。
二、法語語法教學的現狀分析
在過去的語法教學中,法語教師通常依賴于傳統的顯性教學法,即采用演繹法來教授語法規則。演繹法的教學模式為:規則-例句-練習。盡管演繹法直截了當,省時省力,學生壓力較小,但它也會養成學生消極的學習態度。對于教師灌輸的語法知識,他們更多地依賴記憶。在客觀上,這就造成法語教學中長期存在重視語法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交際能力培養的狀況。其結果是學生講起語法來頭頭是道,口頭交際的能力卻很差。
如今,在以培養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為目標的高職法語教學中,語法不再是教學的出發點,取而代之的是一整套按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等級來劃分的培養目標。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五種素養整體發展的基礎上。語法能力的培養只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中語言知識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為了達到培養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這一總體目標,這就要求法語教師重新認識語法教學的目的,改變語法教學的方式。不要把語法學習當成是簡單地記憶一些語言規則,而是應將語言的形式、意義和交際功能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實際語言運用中內化語言規則,從而使學生能正確地運用所學語言進行交際。
[論文關鍵詞]法語語法教學 顯性語法教學 隱性語法教學
[論文摘要]法語語法教學在目前存在諸多弊端,根據相關語言和教學理論以及教學實踐經驗,對高職法語教學中新的語法教學方法進行探討。
隨著交際教學思想的傳播,一直在語言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語法在教學中的地位被嚴重削弱。在我國,甚至有人把學生口頭交際能力較差的原因歸結于語法學得太多,因而也出現了“淡化語法”的現象。在法語教學中,語法是研究詞形變化和句子結構的規則體系,它是為培養技能,形成語言交際能力服務的。語法知識對高效率的交際起著制約的作用,語法是交際能力的一部分,語法教學要重視,決不能淡化和排斥。因此,怎樣使枯燥的語法規則具體化、生動化,并力求使學生在運用語言的實踐中比較輕松地逐步熟練和掌握語法就成了法語教師在當今的教學中不斷研究和探索的課題。
一、語法教學的理論基礎
在外語教學史上,圍繞該不該教語法以及如何教語法曾有過長期的爭論。語法教學受不同教學法理論的影響幾經興衰。由于Krashen的語言監控理論的影響和交際法的盛行,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前后語法教學在西方外語教學中受到嚴重削弱。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期,國外外語教學界對語法教學的重要性有了比較一致的看法,語法教學又重新受到重視。教育專家提出了兩種方法:顯性語法教學(“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和隱性語法教學(“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
顯性語法教學是指通過學習語法規則來達到掌握語法的目的,側重在教學中直接談論語法規則.語法教學目的直接明顯,強調的是教師一方的作用。在顯性語法教學課堂上,首先要求教師呈現或描述語法結構或語言點,然后組織學生進行語法練習。顯性法把法語語法看作一套知識體系。通過教師的系統講授和學生有意識的學習操練達到掌握的目的。隱性語法教學是指在教學中避免直接談論所學語法規則,主要通過情景讓學生體驗語言,通過對語言交際性運用歸納出語言規則,強調的是學生一方的作用。隱性教學法強調學生學習語法必須置身于有意義的可理解的語言環境中,才能盡可能自然地習得目標語語法。隨著顯性語法教學與隱性語法教學這一對立概念的出現,語法教學現在最關心的問題是什么樣的語法教學最有利于學生交際能力的形成。
二、法語語法教學的現狀分析
關鍵詞: 電影片斷 大學法語教學 選用原則 使用原則
列寧同志在1922年曾指出,在所有的藝術中,電影對于我們是最重要的[1]。電影以畫面和音響為媒介,集視聽說于一體,形象而直觀地再現了社會生活,深刻反映了人們的精神狀況。在課堂上播放與課堂內容相關的電影片段可以化枯燥為生動,化抽象為直觀,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和原汁原味的語言環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一、電影在大學法語課堂上的作用
1.法語電影片段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擴大詞匯量。
電影片段中的語言通俗、地道、真實,畫面生動形象,給學生造成強烈的視聽沖擊,可以瞬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不由自主地融入影片,輕松愉悅地接受課堂內容。教師可以采用多樣化的設計方式,讓某個電影片段服務于某個單詞,可以設計聽寫任務,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寫出所有聽到的單詞,可以選取典型句型讓學生造句,也可以在課堂結束的時候,選擇適合的電影片段串聯本堂課學過的所有單詞,從而使單詞學習趣味化、情景化、整體化。學生大多很喜歡電影并具有很強的好奇心,非常關心人物的命運,通常會在課后找來相關電影看完并相互討論,從而有效地將大學法語課堂延伸至課外,拓寬視野,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此外,電影臺詞為了更好地塑造角色會使用獨特的語言,包括方言和俚語,教師可以收集不同特色的電影片段,讓學生揣摩,多角度、全面地了解法語。
2.電影片段可以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
電影片段為學生提供了地道的聽力材料和優秀的口語范例,便于學生模仿。比如大家都比較喜歡的電影“Le 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天使愛美麗》)開頭部分講了Amérie父母的喜好,出現了很多常用的短語和單詞,比如,pisser à c?té de quelqu’un;surprendre sur ses sandales un regard de dédain; sortir de l’eau et sentir coller son maillot de bain; arracher de grands morceaux de papier peint; aligner ses chaussures et les cirer avec soin; vider sa bo?te à outils, bien la nettoyer et tout ranger enfin; avoir les doigts plissés par l’eau chaud; être, par quelqu’un qu’elle n’aime pas, effleurée de la main; avoir les plis des draps imprimés sur la joue le matin ; faire briller le parquet avec des patins; vider son sac à main, bien le nettoyer, et tout ranger enfin; voir les costumes des patineurs artistiques sur TF1。教師可以打亂順序讓學生聽,要求他們快速選擇Amérie的父母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模仿電影中的表達方式,談談自己的喜好。如此交際情景具體,交際任務明確,且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學生的聽說能力會得到較大提升。
3.電影片段可以將語言和文化有效結合。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文化學習是外語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電影是現實生活的再現和升華,直觀而生動地反映了民族思想、生活方式和人文氣質。電影中包含許多語言外信息,使學生處于真實的語言環境中,各種感官都受到刺激,正如Rihcdars和Godron所言: “以視頻為工具的教學有助于學生利用視覺信息增強對內容的理解。”[2]通過觀看法語電影,學生在興趣盎然地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不經意間吸收豐富多彩的文化知識,熟悉不同法語國家的民族氣質,克服交際中的人文障礙,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電影片段的選用和使用原則
盡管,在法語課堂上播放電影片段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學習地道的語言知識,避免枯燥和效率低下,但是電影片段在法語課堂的選用和使用并非隨意、不講科學性。
1.選用原則。
(1)電影片段要緊扣教學內容。單純出于欣賞,漫無目的地播放電影片段,對學生沒有太大益處。教師必須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播放不同的電影片段,并設計不同的交際練習。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其他多媒體手段,比如歌曲、廣告、戲劇等藝術形式,將教學內容化零為整,使學生深刻理解和扎實記住課堂主要內容。
(2)電影臺詞要發音清晰、難度適中。大學法語課堂上不能選用速度太快、發音含糊、太過晦澀的電影片段,否則只會使課堂顯得毫無章法,混亂無序,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只有發音清晰、難度適中、易于模仿的電影片段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教學產出,提高學生的交際水平。
(3)電影內容健康、時尚、多元。大學法語課堂不能選用含有宗教、政治、種族主義色彩或者的電影片段,必須有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除非名著改編或者相當經典,否則大學法語課堂上不建議播放太過陳舊的電影。此外,電影片段應該從所有法語國家的時尚電影中選取,不應僅局限法國,有容乃大,這樣才能呈現一個多姿多彩的、有深度、有內容的優秀法語課堂。
2.使用原則。
(1)選擇法語原版電影。大學法語課堂上使用的電影片段大都結合教學內容,難度適中,所以建議使用法語原版電影,不要有字幕。這樣,學生完全沉浸在純粹的法語學習環境中,借助畫面輕松地理解話語的含義,主動模仿影片中的人物對白。如果有字幕,則只會增強學生的惰性和依賴,分散他們的注意力,不利于他們語言水平和交際能力的提高。
(2)背景知識介紹必不可少。教師在播放電影前要先作鋪墊,介紹電影的導演、演員和獲獎情況,以及故事背景和故事梗概,添加一些花邊新聞,這樣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吊足他們的胃口,為后面的深入學習作鋪墊。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前收集大量與電影相關的背景材料。教師可以先銷掉聲音,只播放畫面,讓學生猜測發生了什么事情,練習口語,然后加上聲音,對比之前的猜測,使學生更透徹地理解影片內容,更深刻地記憶所學內容。
(3)使用方式多樣化。大學課堂上播放的電影片段可以采用多種形式,避免形式單一。即使再優秀的電影片段,如果每節課都采用一種形式,則也會單調乏味。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配音、聽寫、填空或翻譯等多種方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持久的注意力,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寫情節梗概、影評,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邏輯分析和寫作能力,增強教學效果。
綜上,電影片段是一種有效的大學法語課堂調劑手段,只要教師在電影片段的選用上嚴格把關,在電影片段的使用上巧妙安排,靈活使用,就可以極大地助推大學法語教學。
參考文獻:
關鍵詞: 中醫藥研究生學術論文 英語摘要 語類分析
一、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一)語類分析
語類分析是篇章語言學重要的研究內容之一(Thompson,1999;Hyland,1999,2004a,2005a,2005b;Paltridge,Starfield,2007)。語類是為實現某一交際目標,得到特定交際社團公認的語言交際類型(葛冬梅、楊瑞英,2005;龐繼賢、葉寧,2009)。語類分析主要在語篇層面結合功能進行,目的是闡釋學術文體的語篇推進結構和語言特征,體現了學術文體寫作的規范要求。
語類分析學說認為,每個學科的語類都有自己的特點,都遵循該學科的寫作要求,都采用相似的范式和步驟安排結構和語言形式,學術論文作者通過適當的語步構建學術空間,發出自己的聲音,并得到所在交際社團的承認(Swales,1990)。當前有許多論文對期刊論文摘要的語類分析(如劉勝蓮、魏萬德,2009;余莉、梁永剛,2006等),但學位論文摘要和期刊論文摘要在語篇結構和語言特征上不盡相同(Hyland,2005b),需要認真研究。
(二)摘要研究述評
學位論文摘要是位于學位論文正文之前對論文整體內容進行概述的獨立學術語類。《MLA格式指南與學術出版準則》(1998)對論文摘要的要求是長度不超過350字,內容包括該論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問題、研究方法和結論。英語摘要,在中醫藥研究生學位論文中,除標題外,是唯一用英語寫作的部分,其質量直接影響著論文的整體質量,是評判研究生論文質量的重要指標。
目前對學術論文體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論文引言的研究。普遍認為引言的組織結構與整個論文的結構基本一致,即Swales的CARS語篇模式(Create a Research Space),包括導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結果(result)―討論(discussion)四個語步,即I-M-R-D模式(Swales,1990)。在導言部分,Swales(1990)有詳盡的語步分析,如下表1(改動自黃婷婷、許明武,2003)。目前對于方法(method)、結果(result)、討論(discussion)三個語步的語步分析較少。
Swales的CARS語篇模式已經成為學術論文體裁研究的通用分析模式,為學術界所公認。而國內大多數對學術論文體裁的研究,也沿襲Swales的CARS語篇模式,對論文的引言部分進行體裁分析,而鮮有用此模式對學術論文的英文摘要進行分析。實際上,摘要和引言屬于不同的體裁,Graetz(1985)認為論文摘要由四語步構成,即問題的提出(problem)―方法(method)―結果(result)―結論(conclusion)。Bhatia(1993)認為,摘要由以下語步構成:(1)介紹研究目的;(2)描述研究方法;(3)總結研究結果;(4)討論研究結論。因此,學術論文英語摘要區別于引言,一則在于摘要由于字數限制,較少涉及研究領域的前期研究成果,側重點在于提出問題和介紹研究目的;而引言部分必須從文獻綜述入手,否則很難建立自己的研究領域,無法開展下一步的討論(徐有志等,2007)。二則摘要語篇較之于引言語篇,更需要有效提供研究結論,而不宜占用過多篇幅展開討論。因此,一方面,鑒于國內對于學術論文摘要部分研究較少,而另一方面,學術論文摘要區別于引言,在第一語步和第四語步有其獨特特點,所以,有必要借鑒Swales(1990),Graetz(1985),Bhatia(1993)等前人研究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
國際上對學位論文摘要的研究,包括對機械工程、西醫外科學、應用語言學文、社會學的研究,當前對中醫藥英語摘要的研究,關注的焦點是偏誤分析(如段平、顧維萍,2002;戈玲玲,2002;王高生,2005),沒有對碩博士學位論文摘要的研究,也沒有在更高層次上對中醫藥期刊論文摘要的語類特點進行考察。
二、研究方法
本項研究的語料是中醫藥碩士學位論文英語摘要(500字左右)、中醫藥博士論文英語摘要(500―1000字)、中醫藥期刊論文英語摘要(50―100字)各20篇。以上論文從中國知網期刊論文庫和碩博士論文庫中隨機抽樣。論文上傳的時間在2009年、2010年及2011年。為了保證本項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結合中醫藥類學術論文實際,在對論文進行編號后我對語料進行預分類,分類標準如下。
(一)理論研究類
就某一時間內,作者針對中醫藥類某一專題,對中醫理論進行分析梳理,或者對大量前人經驗、數據、資料和主要觀點進行歸納整理、分析提煉而寫成的論文,如文獻綜述、醫案研究、名家經驗總結。
(二)實驗研究類
在實驗室中,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進行較為嚴格的變量控制,觀察假設中各變量之間是否存在相關關系或因果關系,從中探索中醫藥作用規律的一種研究方法,受試往往為實驗動物。如觀察某經典方對受試的治療效果。
(三)臨床研究類
在臨床研究中,或在臨床實際運用中,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進行較為嚴格的變量控制,觀察假設中各變量之間是否存在相關關系或因果關系,從中探索中醫藥作用規律的一種研究方法,受試往往為患者。如觀察某經典方對受試的治療效果。
同時,根據Swales的CARS模式,并借鑒黃婷婷、許明武(2003)的研究方法。我對論文摘要進行四大語步的分類:導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結果(result)―討論(discussion)。判斷摘要的文字的語步范圍,來自于該文字使用的關鍵詞和關鍵句型。
三、研究結果和討論
(一)語步及體裁分類
通過對語料進行初步分類。分類結果如下:
如表2所示,中醫藥學術論文摘要并不完全遵循傳統的論文英語摘要寫作模式。首先,理論研究類是區別于其他學科領域論文的特有類型。由于中醫藥研究重視對傳統醫學知識的集成和積累,因此文獻綜述、醫案研究、名家經驗總結是不可或缺的論文體裁,而其他學科領域中,尤其在理工科和西醫學術論文中,除期刊論文可以有文獻綜述的體裁,一般不允許碩士學位論文和博士論文以純理論研究的形式出現,因而在摘要中也不會出現理論研究的類型。
其次,通過實際分類發現,在中醫藥學術論文摘要中普遍存在混合研究的情況,即介紹和討論理論背景后,通過實驗室或者臨床應用證明理論指導下對受試進行實驗,或者對患者進行施治的情況。而期刊論文摘要由于篇幅所限,往往選擇省略對理論背景的討論,使用直接描述實驗或者臨床應用的寫作策略。同時,在碩博士學位論文中,也存在省略背景討論的情況,只對實驗過程或者臨床作用進行討論。
最后,可以發現,在類型分布上,碩士學位論文學位摘要的種類數量比較平均,以理論研究稍多;而博士學位論文明顯以理論研究加實驗室研究的混合研究類較多,可以推斷,博士論文在理論深度上要求更高,博士生也更多參與實驗室研究工作,故而此類較多。同樣,因為大多數博士論文的摘要中會包含理論背景,臨床研究類的論文數量較少。期刊論文除不存在混合研究外,在其他三種類型中分布平均。這可能和期刊論文的篇幅有限有關,側重點往往只在一方面。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二)語步分析
1.理論研究語步分析。
通過對理論研究的基本語步進行分析,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理論研究類并不遵循Swales的CARS模型,往往只有導言部分(introduction)。另外,學位論文和期刊論文雖然長度不同,均涵蓋導言部分的三大語步,即M1:建立研究領域(Establishing a territory);M2:建立研究地位(Establishing a niche);M3:占據研究地位(Occupying the niche)。以碩士學位論文A7每段開頭為例:
The virus pneumonia is a commonly significant disease in clinic (M1 S1) .
That the Chinese medicine treats virus pneumonia has the unique superiority and has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M2 S4).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Xuanchangfeiqi Tang on virus pneumonia and its clinical utilization rule of ventilating lung (M3 S1).
在期刊論文全文中有相似語步,以C2為例:
Di dang Decoction, a classic prescription of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remove blood stasis,was used to treat stagnated blood syndrome in ancient times (M1 S1).
Recently,physicians have found that interior stagnant-heat syndrome is manifested in many kinds of internal damage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so the prescription can treat diseases of different systems (M2 S4).
This paper aims to review the recent clinical reports of Didang Decoction (M3 S1).
2.實驗研究、臨床研究語步分析。
在具體語步分析中,我們發現實驗研究、臨床研究語步極為相似。碩博士學位論文均采用IMRC的結構,即introduction(objective)―method―results―conclusion的結構。有兩點值得注意:(1)與表1進行對照,論文作者在摘要的導言(introduction)部分只闡明研究目的(Outlining purposes),達到占據研究地位的效果(Occupying the niche)。但很少有作者提及Swales的導言部分的其他語步。(2)IMRC結構與Swales(1990)的IMRD結構略有不同,討論部分(discussion)為結論部分(conclusion)所替代,實際上印證了Graetz(1985),Bhatia(1993)的觀點,可見摘要語篇篇幅所限,作者往往選擇突出研究方法、步驟和結果的策略,而省略導言語步和討論語步。
3.混合研究語步分析。
首先,在三種英語論文摘要中,在期刊論文摘要中混合研究數量為零。我認為,并非期刊論文的實驗過程和臨床應用沒有結合理論,而是在語步中理論并沒有體現。
同時,博士學位論文英語摘要的語步特點最完整,使用IMRD或IMRC的語步推進模式,對理論研究部分的描述最全面。以博士論文B9為例,有清晰的元語篇標記(meta-discourse)完成語步轉換:
In theoretical research, the article holds that ...(第二段第一句)
In experimental research,we reproduce the mouse model of ...(第三段第一句)
然而,并非所有的元語篇標記在碩博士學位論文中都十分明顯。在博士論文B19中文摘要中,然而,并非所有的元語篇標記在碩博士學位論文中都十分明顯。在博士論文B19中文摘要中,原作者在首段介紹感染性肺炎的定義和分類,提到此病“一般屬于中醫風溫、咳嗽等范疇”。第二段的元語篇結構為:
“本文分為理論研究和臨床研究兩個部分。理論研究方面,運用溫病學理論、認識感染性肺炎的病因病機及辨證論治,重點探討中醫與現代現代醫學之感染性肺炎在病因、病理認識上的契合點。”
第四段出現對應的元語篇結構:
“臨床研究方面,根據癥狀表現,對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江蘇省中醫院收治的105例感染性肺炎住院患者進行辨證分型,總結臨床用藥,結果顯示,感染性肺炎臨床常見證型為痰熱壅肺與風熱犯肺型;最常用具有宣降肺氣以透邪的中藥屬解表、清熱、怯濕、止咳、化痰等類。”
在英文摘要中,相對應的原作者的表述為:
Pneumonia is classified under Feng-wen,or Ke-sou (cough) categor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Literature study showed that both conventional and TCM shared similar views on causes and pathology of pneumonia.However,in terms of treatment,TCM has its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which is currently still being recognized as clinically effective.
對比后可發現,原作者的中文摘要中用第一段中對感染性肺炎的分類代替了對本文結構的闡述。而臨床研究部分合并縮短至理論研究之后。我檢查全文,此后的段落中,只有對研究意義的闡述,而沒有對臨床研究中更詳細的闡述,如中文摘要中涉及的患者人數、所在醫院情況,都沒有再提及。由此可以判定,原作者雖然對中文摘要的語步和元語篇功能具有有效應用,然而該意識沒有順利轉移到英文摘要中,導致英文摘要內容空泛,語步不清晰。
最后,我們發現,和實驗研究、臨床研類的語步不同的是,碩博士學位論文摘要中混合研究的語步更多出現討論部分,或者討論和結論并存,更符合Swales(1990)的IMRD的語步推進模式。主要原因是篇幅容量足夠進行討論,以及論文評審的要求。
四、結論與意義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發現中醫藥學術論文英語摘要的語類分析從兩個方面體現復雜性。首先,在前人研究中(Swales,1990;黃婷婷、許明武,2003),也發現類似的語步分析。但前人研究并沒有對論文進行分類,中醫藥論文類型復雜,除學位論文和期刊論文長度不同造成內容取舍外,中醫藥論文本身也有理論研究、實驗研究、臨床研究和混合研究分類,劉勝蓮、魏萬德(2010)指出,國外論文摘要的IMRD語步出現頻率很高,而國內論文作者常省略方法語步,或者將方法語步和引言或結果語步并合,而我們發現,在中醫藥論文摘要中,理論研究甚至會省略方法、結果、討論等多語步,實驗研究部分有獨立式的結論語步。此外,在論文抽樣中沒有出現混合研究的期刊論文摘要,原因可能是篇幅所限無法展開導言(introduction)部分,只能完成實驗研究和臨床研究的語步推進。因此,中醫藥學術論文英語摘要除IMRD語步推進模式,還有I及IMRC語步推進模式。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本文對中醫藥學術論文摘要的語類進行了探索性的分析和歸類,對中醫藥研究生英語學術論文寫作教學和研究具有借鑒意義,在教學中應當注意規范學生對論文寫作語篇規范和論文分類的意識。同時,由于選取的語料數量有限,抽樣樣本較小,而不能和摘要作者進行交流,不能了解論文摘要建構過程。最后,論文作者可能的中醫藥文化背景和教育經歷可能對語篇建構產生的影響。這些都是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的研究思路。
參考文獻:
[1]Bhatia,V.K.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 [M].London: Longman,1993.
[2]Graetz,N.Teaching EFL Students to Extract Structural Information from Abstracts[M].In J. M. Ulijn and A. K. Pugh. Reading for Professional Purposes. Leuven: ACCO.1985:123-135.
[3]Paltridge,B.& Starfield,S.Thesis and Dissertation Writing in a Second Language:A Handbook for Supervisors[M].London: Routledge,2007.
[4]Swales,J.M.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Cambridge: CUP. 1990.
[5]Thompson,P.Exploring the Contexts for Writing:Interviews within PhD supervisors[M].1999. in P. Thompson (ed.) Issues in EAP Writing Research and Instruction. Reading:Centre for Applied Language Studies.
[6]Hyland,K.Talking to students: Metadisourse in introductory coursebooks [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999,18:3-26.
[7]Hyland,K.Disciplinary interactions: Metadiscourse in L2 postgraduate writing [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004a, 13:133-151.
[8]Hyland,K.Metadisourse:Exploring Interactions in Writing[M].London: Continuum.2005a.
[9]Hyland,K.Stance and engagement: A model of interaction in academic discourse [J].Discourse Studies, 2005b, 7:173-192.
[10]劉勝蓮,魏萬德.英文摘要方法語步中體裁結構及語言特點分析[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10,32,(14):197-200.
[11]段平,顧維萍.醫學論文標題與摘要漢譯英常見錯誤分析[J].中國翻譯,2002,23,(4):47-55.
[12]葛冬梅,楊瑞英.學術論文摘要的體裁分析[J].現代外語,2005,28,(2):138-146.
[13]戈玲玲.科技論文摘要英譯的語用失誤――對非英語專業本科生的一項調查[J].中國科翻譯,2002,15,(2):44-46.
[14]黃婷婷,許明武.中外經濟類期刊英文摘要語步結構分析[J].外語教育,2003:34-38.
[15]龐繼賢,葉寧.語類意識與英語研究論文寫作.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3):34-36.
[16]王高生.論文摘要的撰寫及英譯[J].中國科技翻譯,2005,18,(2):9-12.
[17]徐有志,郭麗輝,徐濤.學術論文體裁教學不可或缺――英語專業碩士學位論文引言寫作情況調查[J].中國外語,2007,4,(4):47-51.
[18]余莉,梁永剛.英語科技論文摘要的寫作范式研究[J].外語教學,2006,27,(1):34-37.
關鍵詞:企業簡介,語類分析,語步結構,語氣,人稱系統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推進,尤其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越來越多的中國民營企業跨出了國門,參與到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拓展海外市場,樹立良好的公司形象,企業的英文簡介無疑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此,已有不少學者(如:寧海霖、許建忠,2008[1];潘小玨,2010[2];陽瓊,2009[3];徐曉曄,2009[4];徐芳芳、徐馨,2005[5]等)從翻譯的角度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較為可行的翻譯策略。然而,企業英文簡介面對的是外國客戶語類分析,如果中國民營企業的英文簡介只停留在對中文簡介的照搬直譯,不去考慮社會和文化因素對語類的制約作用,那必將導致英文簡介光有英文的外表,卻無法實現向外國客戶有效宣傳企業的產品及服務信息的交際目的,最終將影響到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
那么,我們如何才能寫出更加符合目標讀者的文化背景和思維習慣的企業英文簡介呢?本文擬在語類分析的框架下,對中美民營企業的英文簡介進行語類對比分析,以發現兩者在語步結構、語氣、人稱系統等方面有何差異,同時,我們將綜合Hofstede的文化理論中的權力距離、個體主義/集體主義、及不確定因素的回避程度對導致該異同產生的社會文化因素進行探討。
一、語類與語類分析
語類的概念源于法語genre一詞,原指各類文學作品體裁,如小說、散文、詩歌等。20世紀50年代,蘇聯學者巴赫金首先將該詞擴大到非文學領域,用來指各種語篇形式,如促銷話語、學術報告、法律文件。中國學者將其譯為語類、文類、體裁等。語言學家們對“語類”有著不同的理解。Swales認為,語類(genre)是交際事件的一種分類,把一組交際事件歸為同一語類的主要標準是他們所共同擁有的一套交際目的[6],也就是說,語類是實現交際目的的一種工具中國。Bhatia根據Swales的觀點將語類進一步概括為一種可辨認的、內部結構特征鮮明、高度約定俗成、具有能被該社團確認和理解的一整套交際目的的交際事件[7]。Martin從功能語言學的角度出發,把語類定義為一種“有步驟的、有目標指向的社會過程”,在特定的文化內運作,并通過利用語言資源達到目的[8]。他認為語類是體現意識形態的,是文化的組成部分。Guenthner & Knoblauch(1995:6)則認為語類是文化的產物,在不同的文化中可以有不同的語類[9]。因此,語類與文化密不可分:它產生于文化,反映文化特點,體現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類分析,反過來又可以影響文化,建構文化和調節文化[10]。
近年來,隨著話語分析與篇章語言學等領域研究的深入,出現了語類分析。語類分析以研究交際目的和語言使用策略為根本宗旨,超越了對語篇語言特征的簡單描述,力求解釋語篇建構的理據,探討語篇結構背后的社會文化因素和心理認知因素,揭示實現交際目的特殊方式和語篇建構的規范性[11]。語類分析通常通過語步分析來進行,語步是“書面語篇或口頭語篇中實現交際功能的語篇單位或修辭單位。它是功能單位,而不是形式單位。”[12]一個語步可以是一個句子,也可以是幾個段落,但至少包含一個命題[13]。語步可以通過交際目的和語界來辨認并劃分。不少研究者(如:Bhatia, 1993[7]; Connor & Upton, 2004[14]; Henry &Roseberry, 2001[15])對求職信、協商函、基金申請計劃書等促銷語類進行了語步分析。而對于相對缺少固定結構的企業簡介卻少有研究,因此,筆者擬對企業簡介進行語步分析。
二、中美民營企業英文簡介的語步結構分析
本文選取了中、美民營企業各6家(其經營范圍均為踏板車、安全門、小家電等),并提取其網站上的英文簡介做對比分析。這12家企業分別為:中國群升集團、中國星月集團、中國王力集團、鋼海集團有限公司、泰龍集團、超人集團有限公司以及Athens Scooter Company、The Ohio Door Company、First Impression Security Doors、Security Door Controls、Razor USA (scooters)、Conair (Hairdryer),為分析方便,筆者將它們分別編號為CCP1(Chinese Corporate Profile),CCP2 ……CCP6,及ACP1(AmericanCorporate Profile),ACP2…… ACP6。這12篇英文簡介的字數統計如表1所示。
表1:企業英文簡介的總字數及平均長度
簡介編號
字數
簡介編號
字數
CCP1
496
ACP1
158
CCP2
434
ACP2
247
CCP3
434
ACP3
226
CCP4
469
ACP4
347
CCP5
135
ACP5
136
CCP6
265
ACP6
123
總字數
2233
1237
平均長度
372
論文摘要:現代教育改革中,對現代教育技術的掌握和應用只是教育改革的手段之一,如果不配合對傳統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變革,改革的成效往往不甚顯著,甚至極端情況下還會倒退。因此,結合現代教育思想的現代教育技術才更有生命力,在改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改善教學效率與質量,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等方面才更能發揮最大的作用。文章首先簡要地回顧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主要內容和特征,繼而探討和分析了其與現代教育技術結合下的法語教學改革。
一、引言
隨著對傳統教學模式所存在的弊端認識的逐漸深人,目前,在高等學校的外語和其他課程的教學中,借助于現代教育技術的教育改革正方興未艾,現代教育技術也逐漸在法語教學中得到普及和應用。這也主要得益于目前高等學校的先進教學設備的不斷更新完善,同時也是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多媒體、網絡、計算機等先進技術在教育領域中得到應用的結果。
傳統的法語教學設備僅包括黑板、課本和錄音機等,絕大多數教師僅依賴于口授和板書的教學手段,這種教學模式對于部分法語教學內容來說,尚可以應付,但是現代社會對法語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法語水平上提高了聽說能力為重點的交際能力的要求,要求學生聽、說、讀、寫、譯能力的全面提高,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綜合法語技能。對于法語教學來說,除了傳統的系統的語言知識外,更應注重培養學生法語交際能力和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獲取知識、創造知識的能力。在這種背景下,單調、抽象、刻板的傳統教學模式無法營造語言的學習環境,不利于師生互動,學生訓練機會少,學習效率低下,很難達到綜合法語能力的培養目標。在這種背景下,對傳統法語教學模式的變革勢在必行,而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以及網絡技術等的發展,為教育模式的變革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和強有力的支持與保障。
同傳統的法語教學手段相比,現代教育技術所包含的內容廣泛,并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更新。總的看來,現代教育技術在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區別于傳統的教學手段。硬件方面主要包括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以及基于此而發展起來的多媒體技術和其他先進的教學設備等;軟件方面主要包括應用于上述硬件中的音頻及視頻資料、基于各種軟件所開發的多媒體課件及學習工具、基于網絡技術的信息交互平臺及軟件等。綜合利用上述各種技術,可以通過聲音、圖像、文字、動畫以及真實的視頻等,全方位地向學生傳送直觀形象的、生動有趣的、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語言資料,能夠利用“聲、色、光、電”創造出融真實性、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的法語語言教學環境;可以將更大的信息量帶入課堂,加大教學信息容量,擴大教學的“空問”,延長教學的“時間”,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對于學生來說,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見識,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能夠讓學生多角度、更深層次地理解所學的知識,并且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獲取知識。可以說,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實現傳統教學手段無法達到的諸多教學效果。
然而,目前在對現代教育技術實踐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對于先進的教學設備,教師在教學時只使用其中最基本的功能,而真正能使學生參與到教學中的示范、討論、提問等功能幾乎不用;二是教學軟件非常缺乏,多媒體課件只是起到了課本搬家的作用,并無充分利用其他影音像的教學效果;三是在課堂教學方式上,仍以“填鴨式”教學為主,以計算機灌輸代替了原來的粉筆加黑板的灌輸;四是盲目且過度依賴多媒體技術,教師成為簡單的解說員,人成為機器的附屬,忽略實際教學需要,排斥傳統教學手段。可見,對于法語教學來講,如果現代教育技術運用得當,便能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反之,可能影響甚至降低教學質量。事實上,造成上述現象的根本原因是,相當一部分教師,尤其是非師范類專業畢業的教師,對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解僅限于純粹技術的使用,而忽略了與現代教育思想相結合并應用,這樣,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地位,缺乏參與意識,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進一步進行探究的愿望,不利于學生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潛能的發揮,不利于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技能。可以說,上述現代化的技術只是為教學提供了物質基礎,豐富了教育信息資源,如果不同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結合,就無法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而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語言教學模式是目前被最為廣泛接受的教學模式之一。探討兩者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對法語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及其教學理念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又稱結構主義,是認知心理學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在眾多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的努力下,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并逐漸形成了較完整的理論體系。這一理論揭示了人類學習過程的認知規律,闡明了學習如何發生、意義如何建構、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學習環境所包含的主要因素等。該理論認為個體會主動去體驗外部世界,不斷吸納知識并自我學習,學習是以舊有知識為基礎的逐漸地吸納,層層地建構,遇到新知識相沖突時,會反復測試舊知識,且比較新舊的差別,最終將自我調適原有的知識,將新舊知識融合達到學習的效果。因此,建構主義認為個體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認識,從而使自身的認識結構得以發展。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可概括為兩個基本過程,即同化(Assimilation)和順應(Accommodation)。同化是指學習個體把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吸納并整合到原有的認識結構內的過程,它是對原有認知結構的擴充,其結果是認知結構量上的擴展,即個體將外在的信息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使其成為自身的一部分,以豐富和加強已有的思維傾向和行為模式。順應是指個體的認知結構因外部刺激的影響而發生改變,而原有的認知結構無法同化新環境提供的信息,致使認知結構自身發生重組與改造,形成新的認知結構,以適應新環境的變化,也就是說學習者原有的認知結構和新的外在信息產生沖突而引發原有的認知結構的量變,從而建立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隨著同化和順應的循環就形成了人對外部世界的認識過程,也就是知識的建構過程。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反對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刺激一反應模式,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景性。根據上述理念,基于建構主義所發展出來的教學理念強調三個方面的內容:(1)教師要成為學習者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課堂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而不是知識的灌輸者。(2)學習者自己控制學習過程、建構學習目標,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習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3)強調情景的重要性,知識離開了情景就失去了實際意義,對于學習者來說就不是有意義的學習。建構主義強調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教學情景。
綜上所述,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模式就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組織者、指導者和合作者的,利用情景、協作和會話等環境要素來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獲得所需要學習的知識。
三、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法語教學
可以看出,在法語教學中,如果將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理念引入進來,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病,也將極大改善現代教育技術應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1.教師的角色。傳統教學模式中,由于受到教學設備等的限制,教師的角色很難從以教師為中心的角色中脫離出來。在現代教育技術的支撐下,教師節省了大量的板書時間,可以用更多的時間進行課程的設計,提供教學資源,在教學過程中起著示范和咨詢者的作用,同時還可以控制著教學的進程。在課件設計上,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與學并重的課件設計方法。這樣,教師的角色就變為促進、啟發、引導、組織和激勵學生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學習的條件,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吸取知識。
[關鍵詞]語言;SIA;日語
一、前言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力度日益加強,我國與世界各國都建立了友好關系,包括和日本。中日兩國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領域開展了全面交流和合作。在這種形勢背景下,日語學習開始受到重視。越來越多的英語專業學習者在選擇二外時開始青睞日語。然而,很多學生一開始興致勃勃地選擇日語作為二外,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面對日語語速較快、詞匯繁多、語法結構復雜的情況,開始出現興趣遞減的現象。這極不利于學生學習日語語言。那么,應該如何利用英語專業學生的語言優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采用合理的二外日語教學方法來提高日語學習效率呢?這是當前二外日語教學必須研究的重要內容。本文以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為切入點,探討其日語教學中的應用,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
二、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內涵
第二語言習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簡稱SIA,是指人們在獲得母語(第一語言)的基礎上習得另一種或幾種語言的過程。我們生活在一個人類占統治地位的星球上,構成人類的不同人群講著不同的語言,如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德語和日語等。為了和講不同語言的人們進行交際,人們除了要學習本民族的語言(母語或第一語言)外,還需要學習與掌握其他的語言。這種學習與掌握其他語言的過程,就叫做第二語言的習得。
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一般認為是從1967年科德(S.P.Corder)發表其經典論文“學生偏誤的意義”(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和1972年塞林克(selinker)發表的題為“中介語”(Interlanguage)的論文開始的。此后,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得到了蓬勃發展,各種研究理論不斷更新,研究隊伍日益擴大,研究手段也正朝著科學化邁進。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出現,使得人們不再用靜止的、機械的、片面的眼光去看待語言學習,而是把語言學習看成是心理機制、認知行為、社會環境、文化歷史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過程。
根據第二語言習得理論,我們可以得知,首先,第二語言習得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發生的。情境既可以決定語言輸入的性質,又可以影響學習者習得時所采用的方法和策略,這種情境既可以是宏觀情境,又可以是微觀情境。其次,要學好第二語言,必須掌握詞的、音、義聯系和語言的語法。,這對學習者的語言輸入至關重要。再次,第二語言的習得是一種認知活動,是學習者接受信息、加工信息、儲存信息和提取信息的過程,具有一定的規律性。
從以上關于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第二語言的習得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取有效措施方能完成這項教學任務。
三、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在日語教學中的應用
根據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理想的日語課堂教學應該為學生創設這樣一個日語學習環境,即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直接使用日語的機會和場所,讓學生沉浸于使用日語的環境之中,進而有效培養起日語交際能力。具體而言,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在日語教學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日語教學要更加自然,并注重內容
教師在日語教學中要盡可能地使學生的注意力放到日語的信息溝通上,而不糾結于所謂的語言結構,對于學生所犯的錯誤,只要不影響交流,教師就應該給予學生表揚,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減少怕犯錯誤的心理壓力,這樣才可能提高日語習得的成功率。
2、日語課堂教學要讓直接參與
第二語言的習得有賴于大量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而要達到這個目的,不僅需要習得者能廣泛接觸到語言材料,還要直接參與交際過程。所以,在日語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接觸到大量的日語材料,并讓學生通過說明、修正和重新組織等手段變為自己可理解性的語言材料。
3、教學內容要變抽象為具體
根據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第二語言的習得要在一定的情境中進行。所以,教師可以根據日語教學內容將課堂教學延伸至具體的社會交際場所,如商店、超市、車站等,讓學生根據具體情境恰當地使用語言。如此一來,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日語的興趣,還能調動他們積極參與交際活動的主動性,從而使語言習得更加有效。
4、教師要轉變課堂角色
在學生習得第二語言時,教師不能以知識的化身出現在課堂中,而應該成為學生的朋友,以幫助者和組織者的身份出現,將課堂還給學生,與學生打成一片,這樣不僅有利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還能為學生構建一個輕松的語言習得環境,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日語。
四、結語
關鍵詞:外國語言-文化教學;法國外語教學;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1)06-154-03
外國語言一文化教學是一門既古老而又新興的學科。說它古老,因為西歐早在文藝復興之后就已經開始了學校型外語教學,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傳統的語法一翻譯教學法;說它新興,因為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人們才真正認識到文化因素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并開始實踐將文化教學融入到語言教學中去。早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法國著名的外語教學法專家羅貝爾,加利松(Robert Galisson)首先提出將外語教學法更名為“外國語言和文化教學法”,1985年后又創立了“語言一文化教學法學”。同一時期的法國語言教學專著和論文等也對語言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做了系統闡述。對法國在外國語言一文化教學方面的理論構建和教學實踐(教學法)進行考察和解讀,以期對我們的外語教學有所啟示。
一、外國語言-文化教學從課堂教學方式方法到教學法的演進
直到20世紀70年代,外語教學的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基本上停留在“教師如何在課堂上教外語”的層面上。無論是直接法、聽說法,還是后來的視聽法,教師都是通過聲音或影像等輔助教學設施來訓練學生的聽說,使其達到聽懂外語并運用外語進行表達的目的。“這種以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為出發點和終極目標的教學思路發端于19世紀末,并一直在世界外語教學界擁有廣泛的影響”。這個時期的法國外語教學,不論是師資培訓,還是常規教學,其主要內容就是語音、語法、拼寫、詞匯、講解課文等。
外語教學是一個內涵深刻、外延廣闊、相互關聯的系統工程。其中每一個問題的答案只能是“非惟一的、非完美的、特定的和臨時的”。這樣,人們就把外國語言一文化教學的研究對象從以前的專注于課堂“如何教”擴展到“如何學”,以及“教”和“學”二者的關系問題上。這種思考的結果便產生了外語一文化教學法的雛形(見圖1)。
這一圖表形象而直觀地反映了教師、學生和教學內容(語言文化)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與以往的課堂教學方式相比,教師開始由以教案和教材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教師早已準備好的課堂內容(語言文化),他們可以對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內容、教學效果等作出反應;教師也要對學生的個體情況、教材選用、課程進度、講授方式方法等進行觀察和反思。通過師生互動,促成教與學的良性循環。并且,教師還要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幫助其獲得個性化的學習方式方法,最終要讓學生運用適合自身特點和習慣的學習方式方法進行自主學習。這也正是當今社會所倡導的現代化學習方式。
二、外國語言-文化教學從教學法到教學法學的演進
正如教學法是對課堂教學方式方法的宏觀思考那樣,教學法學則是對教學法的宏觀思考。它同樣發端于法國,但起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全名為外國語言-文化教學法學。其創始人和積極推動者為羅貝爾?加利松。
羅貝爾?加利松是一位在法國和歐洲外語教學界享有盛譽的外國語言和文化教學法專家,著作豐厚,如:(論思考型外語教師的培養),(論外語教學法上的倫理道德),
“根據羅貝爾,加利松的界定,外國語言一文化教學法學是一門主要面向外語教學第一線教師的學科,其宗旨是努力使外國語言一文化知識和技能的傳授進程實現最優化”。羅貝爾?加利松的外國語言一文化教學法學的理論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在認識論和方法論上,加利松堅持認為,外國語言一文化教學法學必須從觀察教學實際情況出發,找出教學中的具體問題,通過教師個人和集體的思考討論,形成自己的認識理論,提出解決實際問題的措施和辦法,然后回到實踐中去,接受實踐的檢驗。外國語言一文化教學的豐富多彩和錯綜復雜性決定了這一領域的所謂理論只能是“非惟一的、非完美的”,而且是“特定的和臨時的”,亦即是說,理論必須與動態的實際相結合。僅就認識論和方法論而言,羅貝爾,加利松的外國語言一文化教學法學的重要意義在于,一方面,它從根本上揭示了理論與實際、理論與實踐在外國語言一文化教學領域不應有天然的鴻溝;另一方面,它將激發外語教師重視科研。用羅貝爾,加利松的話說,一個外語教師完全有能力既是教學法專家,又是教學法學專家。
2 在語言和文化,特別是二者的關系上,羅貝爾?加利松的外國語言一文化教學法學有許多獨到之見。如果說目的語與目的語文化在外語教學上的不可分割性現已成為外語教學界的普遍共識,羅貝爾?加利松則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知識文化”和“大眾共有文化”之分,并積極主張將后者教學法化,引入學校的外語課堂。根據羅貝爾?加利松的定義,“知識文化”是人們描述、表述出來的一種顯型抽象文化,屬知識范疇,因此屬理性思考,理性認識類。講授“知識文化”的目的是使學生了解和理解目的語文化中那些能夠反映其民族文學、歷史、地理、藝術和科技等成就及其發展進程的背景性系統知識。講授的方式多為獨立于語言的專門的文化課程。所謂“大眾共有文化”,主要指人們具體實踐的日常生活文化,國內有學者稱之為“交際文化”,屬感性認識,其首要特質是隱含在目的語語言和非語言當中,卻常常反映目的語國家的價值觀念、道德取向、社會習俗、心理狀態和思維方式等。因為是隱含的,所以目的語國家的人常常只需意會,無須言表。傳授“大眾共有文化”的目的是通過比較目的語文化與本族語文化的異同,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目的語中蘊涵在字里行間的為目的語國家的絕大多數人所共有共享的文化,最終實現成功學習和有效交際。“大眾共有文化”與語言形式的互為依存性決定了語言和文化教學必須同步進行。羅貝爾,加利松一手開創了“法語詞匯文化語用學”,長期致力于“法語形象表達法”、“法語拼接詞”、“法語大眾共有文化詞”、“法語隱跡文化詞語”、“境遇詞”、“法語成語諺語”和“法語委婉語”等的深入、系統的研究,成果卓著。
3 在外語教學法上,以羅貝爾?加利松為代表的當代法國語言一文化教學理論將外語教學視為一個由學員主體、學習對象(目的語及其文化)、教育者(教師)、班級或小組、學
校、社會、人際和物質空間、時間等要素組成的開放性系統,其內又可細分成若干子系統,幾乎涵蓋了外語教學的所有方面。通過它,既可進行橫向比較研究,找出每個因素的內在聯系、發展規律和存在的問題;也可開展縱向分析,找出各個因素之間的互動關系,發展規律和存在的問題。不言而喻,如此豐富多彩、錯綜復雜的外語教學工作絕非某一特定的、現成的教學法所能駕馭。
三、外國語言-文化教學理念在漢語教學中的體現
20世紀末期以來,漢語學習的熱潮在全世界洶涌而起。法國作為歐盟多元語言文化政策的主導者和積極推動者,在漢語言文化教學方面更是一馬當先,獨樹一幟。由于中西語言文化之間存在巨大差異,所以,在漢語教學實踐中,中國文化元素和文化課程被置于特別突出的位置。在這方面,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Institut Nationaledes Langueset Civili,sations Orientales)的教學理念和課程設置非常值得我們探究和借鑒。
關于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概而論之,“語言和文化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文化包括語言。語言既是文化的制造者,又是文化的產品”。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有著二百多年歷史、從誕生之初教授三門外語到如今教授93種外語的法國東方語言學院就一直奉行“語言和文化緊密結合,培養一專多能的開放型外語翻譯人才”的辦學宗旨。現任校長吉爾,德盧什(Gilles Delouche)先生說:“我校的與眾不同就在于除了語言課外,還開設了涉獵廣泛的目的語國家的文化課程。學生的任務不僅是掌握一門外語。還要學習目的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知識,并負有傳播目的語國家文化的使命”。前校長安得烈,布爾熱先生(hndr6 Bourgey)也曾強調指出:“多學科性是東方語言學院的古老傳統,應該傳承下去。如果我們只單一地教授語言,學校便失去了精髓,也就沒有了存在的理由”。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中文系的法語名稱是“Departement Chine”,并非“Departementdechinois”,直譯應為“中國系”。一字之差,內涵相去甚遠!恰恰與法國東方語言學院亙古未變的辦學宗旨和教學理念一脈相承,這就是立足語言,著眼文化,培養東西方文明交流和傳播的使者。這一理念在該學院開設的中國文化課程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該學院中文系的哲學、科技、歷史、社會、宗教、語言學、經濟、政治和文學藝術等具體學科大致分類見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中文系中國文化課程構建的是一種中國觀念文化知識體系,也就是要讓學中文的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逐步形成的價值觀念、倫理道德、宗教情感和思維方式。東方語言學院一向有著語言教學緊密結合文化的歷史傳統,但如此豐富的中國文化課程從來沒有削弱或者取代漢語語言教學的主體地位。語言與文化互為依托,相互促進,才能最大限度地達成現代外語教育的既定目標。
四、對我國外語教學的啟示
1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作為外語教學之目的語的法語或英語等語種都是西方工業化國家流通的語言,承載著新興的科技文化,外語學習者無不追求這種文化。因此,我們在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估上都向西方看齊,以西方理論為改革取向和評估準繩。然而。西方理論是立足西方學校、學生、語言、教學環境而研制出來的,決不可能原封不動地為我國外語教學導航。所以,探索與中國的外語教學環境,教學內容與教學主體相適應的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手段和活動才是我國外語一文化教學界的當務之急。
2 外語教師不能滿足于按照現有的教學方法和模式來組織教學活動,更要與時俱進,既要學習、吸收外語教學理論,也要總結教學經驗,包含師生代代相傳的經驗和自己探索出來的經驗。外語教師既要廣泛學習、借鑒中外的教學理念和主張,但又不能生搬硬套,只能借助這些理論通過反思去提煉代代相傳的經驗和自己的經驗,從而形成適合具體教學環境的自己的理念,并不斷更新、豐富自己的外語教學理念。
3 正確認識和處理好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關系。文化教學應該是在外語教學的語言教學過程中教學目的語相關文化知識的教學過程、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同時也包括開設與語言教學有關的語言文化專業課程(如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中文系設置的中國文化課程)。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相輔相成,密不可分。一方面,語言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是文化的重要載體,語言理解包含著文化理解,同時語言理解需要文化理解;另一方面,豐富的文化知識為語言表達提供了大量潛在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2][3][4][5][7]傅 榮,解讀外國語言一一文化教學的三個層面及其相互關系[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6):2―7,
[6]張占一,交際文化瑣談[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2,(4),
[8]傅 榮,對法語教學法I,6electisme現象的理性思考[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5,(2):122, [9]Robert Galisson,Dc la linguistique appliqu6e。la didac,tologic des langues―cultures:vingt ans dc r6flexion diseiplinaire[j],Etudes dc Linguistique Ap必qu6e,Paris:Didier Erudition,Sept,1990。 [10][11]Delouehe,Deuxsi~clesd,histoiredel,EcoledesLangues orientales[M]。Paris:Hervas,199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