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8 18:47:3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醫學倫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倫理學論文1900字(一):融媒體時代“辮子新聞”真實性的倫理學考察探析論文
摘要:在互聯網興起之前,傳統媒體是主要的消息生產者與者。但進入融媒體時代后,信息源與新聞觀點開始成倍遞增,許多公共事件或新聞故事均呈現出“辮子新聞”的特征,由傳統媒體、自媒體和社會性媒體共同編織。三方共同對事件進行報道,一方面拓展了新聞事件的廠度與深度,形成了觀點與意見的疊加與共振效應,另一方面,過于龐雜的信息量,也會讓新聞事件陷入虛虛實實的敘事迷霧中。為此,如何讓“辮子新聞”的產生與傳播更具規范性,并嚴格遵循新聞真實性的倫理原則,已然成為融媒體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
關鍵詞:融媒體;真實性;“辮子新聞”;考察
一、“辮子新聞”的缺陷
今天的融媒體呈現出一種矛盾性:既大又小,既真又假。首先大規模的主流媒介公司繼續存在,而且只增不減。但不計其數的個人自媒體與社會陛媒體,又頻頻在新聞陣地上不斷發力,甚至將自己打造成了更為搶眼也更具存在感的信息傳播者。且相對于傳統媒介,這些自媒體與社會性媒體在對“辮子新聞”的參與與傳播上,由于不受時間、空間與體制的限制,更能及時有效地發揮傳播的巨大功能與潛力,以最快的速度對突發事件進行報道與傳播。
許多新聞發布者沒有經過專業素養的培養,對傳播內容的選取相對盲目、主觀,甚至是偏見。同時,有些自媒體人出于“制造話題,引發關注”的企圖,也很少會從價值角度去對報道的內容進行評估與取舍,因而存在著非常嚴重的來自真實性層面的缺陷。而且,這些內容空洞、觀點偏激的話題性新聞一經產生,就會以轉載、轉發等方式快速進行片面化傳播,極大地挑戰了傳統新聞媒體人所稟持的真實性與準確性的專業操守。
而且,越來越多的媒介公司與知名門戶網站,也正在向不聚合類平臺轉型,并將自身的聚焦點放在為用戶提供信息、交換和共享的場所上,由此催生了大量雜合著流言、事實、猜想的信息內容,嚴重影響了受眾的認知與判斷。
二、“辮子新聞”的反思
“辮子新聞”雖然存在著諸多的問題與缺陷,但依然沒有改變其作為新聞的本質,也必須要遵從最基本的行業準則。不實的內容和偏頗的觀念,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公眾的認知與行為。
畢竟人們都是通過所有個人接觸范圍內的資訊,去了解這個世界和社會正在發生著的時化與未來趨勢,從而為自己的即將要做的決定選擇正確的方法與路徑。如果信息失真,不能客觀反映事物的本源與真象,就會讓人們的思想與行為發生偏差和錯誤。
三、“辮子新聞”的規范化路徑
(一)政府法制層面的治理
由于受質疑的“辮子新聞”越來越多,負面影響也在不斷擴大,我國不得不針對互聯網的新聞傳播開展了大規模的治理行為,嚴懲了為謀私利、枉顧正義的信息傳播者,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知名的法規,但鑒于融媒體時代的良莠不齊的特殊屬性,既不能一概而論地予以否定,但也仍然需要跟進“辮子新聞”傳播的現實問題,繼續完善和加強法律化的規范治理。
(二)主流媒體的論證與引導
雖然自媒體的風頭正盛,但傳統媒體在民眾中的公信力與影響力還是毋庸置疑的,只要能對一個事件或現象剝繭抽絲地進行客觀深入的報道,并充分發揮出專業記者對專業媒體人對于新聞事件和社會問題客觀、公正的還原能力,就此形成兩個--觀點與境界不同,但又相互論證、競爭的輿論模式,在這個過程中,廣大的人民群眾既是旁觀者,又是參與者,同時還是評判者。相信這種互動越深入,越能引導民眾對新聞真實性倫理的認知與接受。
(三)公民素養的培育與提升
著名的傳播學者克羅斯曾經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認為謠言的產生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事件的重要性、模棱兩可的程度與公眾判斷能力的對比,直觀地反映出了批判能力在甄別真假信息時的關鍵作用。
而且相較于傳統媒體時代,確保新聞真實性的行業倫理只是對專職業人員提出的要求。但在融媒體時代,這個倫理法則卻覆蓋了社會輿論場中的每一個人,傳播權力不再只屬于職業媒體人,普通老百姓也同樣成為了內容的生產者和傳播者,因此培育和提升他們對謠言和真假的判斷力,也應該納入倫理規范的完善路徑中,必須讓人們明確地意識到,自己對的信息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和社會義務。
四、結語
“辮子新聞”雖然存在著很多倫理層的缺陷與問題,但它作為融媒體環境下的一種新聞形態,只要在政府、主流媒體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良好的競爭生態與法治環境,反而有助于增加新聞的多元性與人性化的一面,也更有利于促進融媒體的長遠發展與繁榮。
倫理學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醫教協同背景下高校醫學倫理學教學改革分析論文
【摘要】醫教協同背景下,實施醫學倫理學教學改革,主要重視對學生進行職業素質教育,其目的是對學生醫德有效提高,以各種不同方式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促進醫學倫理學教育改革的穩定順利發展。
【關鍵詞】醫教協同;醫學倫理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8..01
醫學倫理學主要對問題和現象進行研究,重視關心和尊重病患尊嚴、價值、利益等,對學生的職業道德和素養的培養和提高有重要作用。因此,醫教協同背景下,高校醫學倫理學實施教學改革要有新思路和新思想。
1進行課程定位提高,實施課程設置優化
現在的很多醫學院校都設置醫學倫理學,并設置成專業必修課,可是與醫學專業的必修課比較,地位比較弱。進行課程設置優化能幫助提高醫學倫理學課程定位。一些學校只是在低年級設置醫學倫理學課程,學生也只是把它作為結業考試拿學分的課程。醫學倫理學和臨床醫療實踐關系密切,醫學倫理意識與臨床思維互相促進和影響[1]。醫學院的低年級學生接觸臨床的機會很少,進而不能做到醫學倫理學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不能對這門課程的作用和意義進行深刻體會,也不能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素養。而歐美有些國家的醫學院會在各年級開設醫學倫理學課,有不同開設方式。課程時間安排也分多個時期,比如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等各種教學時期,也有的學校設置在臨床實習時期。
2進行課程教學內容和目的分時期設置
2.1基礎醫學教學階段的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
基礎醫學教學時期是這門課程教學的第一個時期,其教學對象是低年級學生。主要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初步了解倫理學與醫學倫理學基論知識,打好理論基礎,使學生明確醫德不是簡單的道德說教。這個時期的教學內容通常會有傳統醫德、醫德理論、醫療人際關系、生命倫理等內容,其重點是醫療人際關系和生命倫理。如今醫患關系是社會熱點話題,要對醫療人際關系的性質、方式進行理解,給醫療實踐的醫患矛盾、和諧醫患關系打好基礎。
2.2臨床醫學教學時期的教學目的和內容
臨床醫學教學時期是第二個時期,教學對象是高年級學生。其主要教學內容有臨床常規診治、臨床特殊科室和特殊疾病診治、醫學科研、醫學決策等倫理,他們具有很多理論知識點,可是因為和醫學科研及診療等實踐有密切關系。所以,高年級學生了解了醫學科研和臨床工作,接著實施教授,有些教學可以在醫院門診或病房實施,會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個時期的教學讓學生利用醫學倫理學理論及原則進行醫學研究基臨床醫療實踐活動中倫理難題有效解決,明確進行醫德規范遵守的重要意義。
3不同教學時期應用的教學方法不同
3.1基礎醫學教學時期應用的教學方法
基礎醫學教學時期,教學內容只是倫理學、醫學倫理學基礎理論知識和倫理原則。這些內容具有很大理論性,要有選擇性講解知識點,可以應用問題式的教學方法[2]。老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設計問題,在課前或者課堂中讓學生對這些問題思考和解決,并提出自己的想法,老師結合課程內容實施講解,同時給出問題解答的方法和理論根據,使學生對不同解決方法進行比較和區別,進而深入理解并掌握相應知識。另外也可以應用案例教學法,并注意選擇案例及實際實施過程。應用的案例有教學和時事案例兩種形式。教學案例比較簡單,主要闡述和講解知識點,使學生和案例結合理解理論含義,教學案例選擇時,要重視例子的有針對性。而時事案例比較復雜,時事案例的選擇要關注其典型性和時效性,比如,進行基因倫理講解時,會選擇“基因編輯嬰兒”作為案例,進行患者知情權知識點講解。
3.2臨床醫學教學時期應用的教學方法
臨床醫學教學時期主要使學生對醫學研究基臨床醫療實踐中的倫理難題進行分析和解決。所以,教學方法要調動學生積極主動性。可以應用情景教學法,要根據場合不同應用不同實例,使學生融入情景,以當事人的心理進行分析、解決問題。這個時期的教學比較重視實踐,可是要注意實踐和理論相結合,需要老師進行指導和引導,幫助學生尋找問題重點,并總結選擇依據及利弊,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1.1我們不能不清醒地認識到,與世界上很多國家相比較,我們的醫學倫理教育從內容到形式,從理論到實踐都存在著許多問題與不足。目前,在美國、法國、英國、日本等國家已經進行了多年系統穩定的醫學倫理學教學。在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各年級醫學生中均開設醫學倫理學課程,并進行跨學科教學。教學基本上圍繞當前醫學領域的重點熱點倫理問題進行,如醫學實踐中知情同意、人體實驗、腦死亡、稀有資源分配等。哈佛大學醫學院對醫學倫理學采取以問題為基礎進行跨學科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對醫學倫理問題從不同角度、不同學科進行研究和探討,并邀請不同學科的專家參加,例如邀請臨床醫學專家、基礎醫學專家、社會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行為科學家等[1]。
我國則多以開設醫學倫理學課堂教學為主,進行其他教學模式的學校還很少,教學模式還有待完善。僅在少數醫學院校的醫學倫理學教學中,采取了對重點熱點問題進行討論,課題調研的形式。比如哈爾濱醫科大學,其在上世紀末已經開始采取這種課題調研討論的教學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2]。但是目前國內對這些模式還缺乏系統的研究,也沒有很好的推廣。
1.2對醫學倫理學重要性的認識不足。
醫學倫理學在醫學教育中的地位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才導致目前我國醫學院校醫學倫理學課時嚴重偏少的現狀。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大部分醫學院校在第五學期開設醫學倫理學或在政治課中開設醫德課,總課時約為30學時,不及美國、日本等國家同類課程學時總數的1/5。在如此有限的時間內,不大可能指望學生對醫德范疇、醫德規范等有較為系統的了解,更談不上為他們提供將理論付諸實踐的機會了。
2002年2月,國際醫學教育學會公布了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包括醫學教育的7個基本方面: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和倫理,醫學科學基礎知識,臨床技能,溝通技能,群體健康和衛生系統,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維和研究。[3]這一標準闡述了醫學院校畢業生必須具備的一系列基礎核心能力,從中可以看到,醫學倫理學和醫德教育在醫學生綜合素質中占有重要地位。
1.3授課形式單調是我國醫學倫理學教學中亟待改革的又一弊端。
目前醫學倫理學教學中通行的是單純由教師講授的方法。限于學時,教師較少考慮,也無從考慮實際效果。這種“布道式”的教學方式,很難引起學生對醫學倫理學的興趣,更不用說掌握指導他們終身職業生涯的倫理準則與規范了。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美國醫學院該門課程的教學形式顯得生動活潑。其中最常見的是各種形式的討論和以病例為基礎的教學模式。日本的醫學倫理學課程則主要由相關臨床教研室的教授主講及讓學生參加病區實習的形式來予以實施,注重培養學生判斷醫療實踐中發生倫理問題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拿大的醫學倫理學課程大多采用案例教學法和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法。
1.4如何讓醫學倫理學的教學內容更系統、更穩定、更具時代性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醫學倫理教育的教學內容也同樣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眾所周知,任何一種道德理論或倫理學說,都是有其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背景。隨著經濟改革在我國城鄉相繼取得巨大成功,人們開始對醫療衛生保健行業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新的醫學模式要求醫務人員不僅應具備精湛的醫術,而且要求他們能自覺尊重生命價值,在努力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的同時,還要深諳倫理學、心理學等人文科學知識。所以原有的教學內容自然跟不上時代的需要,而即使是已經更新的教材內容,也會因為目前新的倫理學問題的層出不窮而同樣有了時代的局限性。傳統的醫學倫理學考核形式,主要以考場筆試(閉卷或開卷)以及論文撰寫常見。前者強調的是書本理論知識的檢測,特別是閉卷形式。開卷形式雖然有一定的開放,但總之都是以理論知識考核為主,與傳統課堂授課形式相適合。這種考核方式容易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考查到學生學習醫學倫理學課程后的思想觀念以及倫理決策能力上的變化,也不能真正鼓勵學生學習醫學倫理學的主動性。后者雖強調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助于學生自我能力的培養,相比較應該是一種進步。但是仍然還有不足之處:沒有貼近臨床和實踐,學生的任務僅僅是在完成論文,所以相關材料可以不必從實踐中獲得,減少了倫理學的實踐機會;論文撰寫相對簡單,教師的指導成分相對較少,實用性不足。因為以上這些因素,所以目前的醫學倫理學考核方式難以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迫切感,那么進行醫學倫理學考核制度的改革就更加勢在必行。
2醫學倫理學教學的對策
2.1加強國際合作,提高中國醫學倫理學的教學水平。醫學倫理學的發展和醫學科學的發展密不可分,一種新的醫學科技的發展,必然引起相應的倫理學的方法論等多種角度,深入研究高等學校教學方法,使我們的教學在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啟迪學生創造性思維以及培養學生表達思想、交流觀點的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4]。此外,對
學生的成績考核,要考慮改變以理論考試為主的形式,積極嘗試多種考核方式,使考試內容注重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分析一些具體問題。
2.2創新教學內容。
自1982年以來,我國高等和中等醫學院校和醫療部門陸續開設了醫學倫理學課程,從事醫學倫理學教育和研究工作,先后編寫了許多版本的醫學倫理學教材。這些教材的出現,對于醫學倫理學的教學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21世紀是生命與健康科學發展的世紀,因此醫學倫理學內容體系“應以義務論為主線,將價值論、公益論貫穿其中,既反映傳統醫德精華,又突出生命與健康主要內容,并包括哲學、倫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美學等相關學科進行理論與實踐的論證。既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又能幫助醫學生和醫務工作者解決在學習和醫療實踐中的各種倫理問題。其具體內容應突出科學性、系統性、規范性和實踐性的統一”。[5]
2.3改革教學方式。
教師講授不應該是醫學倫理課唯一的教學方式。我們應該借鑒國外一些比較好的教學方法,依據我國的國情和目前醫德醫風的現狀,摸索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學模式。在方法上,我們應改單調乏味的說教為多種形式并舉。可以嘗試用師生對話、小組討論、專題討論的形式。在醫學倫理學教學過程中,“應特別重視選擇與應用正反典型事例進行倫理分析,這對于幫助醫學生和醫務工作者加深對醫療實踐中所遇到的倫理紛爭的理解,提高醫學行為分析判斷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法效果好,深受大家歡迎”。[6]同時還“應重視對啟發式、講授法、多媒體教學法、考評法等方法的應用,不斷提高醫學倫理學教育教學質量”。
2.4加強師資培養,提高教學水平。
為解決師資隊伍發展滯后的現狀,首先,應盡快成立醫學倫理學教研室,建立一支結構合理的、專兼結合的教學隊伍。其辦法:一是建立專門教學研究機構,配備專門從事醫學倫理學教育的人員,尤其重視選拔有培養前途的碩士生、博士生。二是以中華醫學會醫學倫理學教育委員會名義舉辦全國性醫學倫理學師資培訓班和專題研討班,2004年8月在廣州舉辦的全國醫學倫理學教育培訓班,受到有關部門和與會者的好評。同時,各省市醫學倫理學會也應定期召開醫學倫理學教育會,不斷培養醫學倫理學隊伍,還應選派有培養前途的年輕教師出國作訪問學者進修學習,從而達到提高醫學倫理學師資隊伍素質的目的。
2.5完善并規范人文教育體制。目前我國醫學倫理學教育體制不夠完善,同時還尚無相應的規范。
全國僅有醫學倫理學會及教育等專業委員會,而各省市沒有相應的專門機構,也缺乏統一和明確的要求。雖然國家教育部、衛生部在課程建設上把醫學倫理學列入教育計劃,但全國醫藥院校缺乏統一的安排。有的院校成立了醫學倫理學教研室,但大多數院校是在社科部或德育教研室中成立一個小組,教材不夠統一,教育與研究相脫節等。我們認為,必須制定統一的計劃和提出明確的要求,“把醫學倫理學作為整個醫學教育的重要內容,納入教育衛生主管部門的議事日程,列入教育計劃,作為必修課程開設,作為精品課程和重點學科來建設”。[7]同時要大力開展醫學倫理學的教育研究,定期召開地區和全國性醫學倫理學教育研究會,總結交流經驗,表彰先進,依靠全體醫學倫理學教育工作者和理論界、醫學界的同仁,共同為建設符合國情的醫學倫理學理論及教育體系而努力。新晨
參考文獻
1伍天章.以教學內容改革為突破口,加強醫學倫理學教材建設.中國醫學倫理學[J]2001,(1)34~35
2曾釗新、李建華.道德心理學[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2,134
3伍天章.以教學內容改革為突破口,加強醫學倫理學教材建設.中國醫學倫理學[J]2001,(1)34~35
4李傳俊、李本富.醫學倫理學案例教學的實踐與評價.醫學教育[J]1995,(2)9~11
5張金忠.關于醫學倫理學教學方法、效果的討論.中國醫學倫理學[J]1999,(3)27~28
6翁宗奕.醫學院校必須把醫學倫理學列為“兩課”教學的重點來建設.中國醫學倫理學[J]1999,(5)20~21
7伍天章.新版醫學倫理學.[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8
論文摘要:動物實驗是醫學基礎課程實驗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對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職業素養的形成、科研素養的啟迪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動物實驗是護理教學、科研的重要內容之一。教學中,動物實驗以其獨特的直觀性加深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能起到可觸、可感、可悟的功效。近年來,我校在醫學基礎課程實驗教學中充分利用條件開展了小白鼠、家兔、豚鼠、牛蛙、蟾蜍等動物的實驗。通過動物實驗,讓學生感受到近似于人體對各種藥物、各種刺激的反應。因此,動物實驗是護生適應護理教學、工作的第一關,只有讓學生逐步接觸動物,才能使護生不斷適應專業。同時,通過動物實驗,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形成、科研素養的啟迪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動物實驗在護理專業的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 為學生學習專業知識打下良好基礎
醫學基礎課程包括《人體解剖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原生物與免疫》、《病理學》、《藥理學》等課程,是護理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學生在尚未學習專業課程、在沒有臨床體驗的情況下學習這些課程有一定難度。因此,積極開展動物實驗,在動物實驗教學中給學生以臨床真實情景的呈現,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動手能力,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如《病理學》的空氣栓塞實驗,實驗中由指導老師指導學生在正常的家兔靜脈內注射空氣,然后及時觀察并記錄家兔因空氣栓塞而發生的一系列病理變化,讓學生既復習了解剖生理知識,又加深了空氣進入血管后可以引起靜脈栓塞導致死亡的認識,為其今后從事護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又如《病原生物與免疫》的豚鼠過敏反應實驗,讓學生觀察給豚鼠注射發敏物質后迅速出現煩燥不安、全身抽搐,呼吸急促、大小便失禁、休克直至死亡的過程。讓學生真實體驗到Ⅰ型起敏反應對豚鼠(人體)的危害性,增強了護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注射青霉素等易引起過敏性休克藥物必需做皮試重要性的認識。
2 為學生職業素養的形成打下較好基礎
護理工作涉及病人的身體健康及至生命,護理人員除要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精湛的專業技能外,并要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目前,職業教育迅猛發展,學生素質良莠不齊;加上入學的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由于父母的過度關心和寵愛,學生嬌生慣養,常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表現出自私自利、缺乏愛心、缺乏工作責任心的現象。因此,職業學校要加強對學生進行職業素養教育,使學生在校期間接受良好的素質教育,并逐漸養成良好的職業行為。就教師而言,在教學中要注重職業素養教育的滲透。
3 為學生科研素養的養成打下一定基礎
高職護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是要為各用人單位培養具有扎實的基本理論知識和精湛的專業技能,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高職護理專業學生要初步具備從事研究工作的能力。醫學科研通常采用動物實驗來進行,而醫學基礎課程的許多實驗也要通過動物實驗和動物模型來完成。因此,職業學校應充分利用醫學基礎課程的實驗教學有意識地向學生灌輸科研活動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科研素養的養成打下基礎。老師在設計動物實驗時,可穿插科研基本程序,如《生理學》心血管活動的神經調節實驗,可引導學生來設計實驗。因為這個實驗涉及到神經調節,要研究的是反射弧,即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中不同部分在調節心血管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這些作用可用人為的方式來改變,以此觀察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與心血管活動的關系。設計時要確定觀察心血管活動的指標,如血壓,可以設計一個具體的反射弧,用頸動脈竇主動脈弓壓力感受器反射來設計實驗項目。實驗結束時應向學生解釋,作為科研過程的實驗觀察必須反復多次的重復,結果需經統計學處理才能做出結論,使學生大致了解科研的基本程序[1]。 轉貼于 4 為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素養打下堅實基礎
同情之心、仁愛之心是醫學人文觀的主要內涵,是每一位醫務人員必須具有的職業素養。患者不僅需要護理人員具有精湛的技能,更需要護理人員具有濃濃的人文情懷[2]。動物實驗是醫學教育不可或缺的手段,在醫學基礎課程的動物實驗中必須培養學生的同情之心、仁愛之心,要求學生具有尊重一切生命的理念,嚴肅對待實驗,在實驗中最大限度地人性化對待動物,尊重試驗動物的生命,在人道的實驗過程中培養醫學生的人文關懷素養。如在實驗中,不任意折磨有感覺的動物,不讓動物處于疼痛難忍的狀態,不能將未完全死亡的動物隨便扔進垃圾箱或掩埋等處理,培養學生樹立善待一切生命的理念。
5 為培養學生的倫理道德打下良好基礎
目前,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形勢發生了變化,在全面推進醫改的大背景下對醫務人員的倫理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強對醫學院校學生開展倫理道德教育意義重大。護理教育應抓住醫學基礎課程開展動物實驗課的機會,加強倫理道德教育,幫助學生認識到護理工作中處處有倫理,鼓勵學生自主思考護理中的各種道德問題,促使護生養成忠于職守的素養,為今后工作中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能以高度的同情心和責任感去護理每一位病人、為提高護理效果打下良好基礎;在動物實驗課中,鼓勵學生提出、維護、質疑或反省各種護理中的道德評斷,讓學生認識到因為動物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而引起的各種爭議,努力按動物保護法規定的有關動物福利與實驗倫理進行操作[3],促使護生養成良好的尊重病人生命、尊重病人人格與尊嚴、尊重病人生命價值等職業道德素養。
綜上所述,醫學基礎課程的實驗教學中常要開展動物實驗,衛生職業學校在開展動物實驗教學時要與專業崗位相結合,在實驗教學中,讓人體的正常和病理反應在動物身上呈現,促進學生對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注重職業素養教育的滲透,促使學生工作時能做到一絲不茍,具有有強烈的責任心;適當傳授科研的基本知識,培養學生的科研素養;樹立善待一切生命的理念,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倫理道德,為用人單位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朱智勇,周文琪.在學生生理實驗中培養科研素質[J].昆明大學學報,2006,17(1):74~76.
英文名稱:Chinese Medical Ethics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主辦單位:西安交通大學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陜西省西安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1-8565
國內刊號:61-1203/R
郵發代號:52-83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8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較早提出“大語文觀”概念并以此涉及語文教學整體改革方案的張孝純認為中學語文課必須沖破當前“狹的籠”,而走向“大語文教育”的廣闊天地。“大語文教育”認為,語文來源于生活,與生活是源頭與活水的關系。美國教育家華特提出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
語文學習完整的結構由3個部分組成:
(1)語文課堂教學;
(2)第二語文教學渠道;
(3)語文學習環境。
課堂教學是主體,第二語文教學渠道和語文學習環境是“兩翼”。尤其是在后示性時代,學生在信息的獲取上絲毫不滯后于教師,甚至多于教師,以往教師在信息占有上的優勢地位逐漸被削弱了。如果語文教學仍然秉承“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舊教育觀念,只會與當今變化迅猛的信息時代格格不入。“大語文教育”要落到實處,就要沖破“三中心”的舊教育觀念的牢籠,要以課堂為基地,并延伸至廣闊的社會生活、家庭生活中。因此,“大語文教育”觀具體化到操作層面,即為“大教材觀”、“大課堂觀”、“大教法觀”。
2受大語文教育啟發對醫學倫理學教學的思考
醫學倫理學教學的目標是喚起醫學生敬畏生命的理念,塑造和完善學生的道德人格、醫德素質和職業價值觀、豐富的醫學倫理知識、良好的醫學倫理意識和較強的醫學倫理思維能力。與傳授知識相比,醫學倫理學教育更注重信念的培養,而信念的培養是道德主體經由他律到自律、內化為主體生命一部分的過程,這就決定了達到教學目標的教學手段的開放性。這與重在培養學生情感、信念等的語文學科在教學目標上具有相似性。受“大語文教育”的啟發,筆者試圖從大教材觀、大課堂觀、大教法觀出發,為醫學倫理學教學提出建議。
2.1大教材觀醫學倫理學的研究內容十分廣泛,既要研究醫學倫理學的基本理論、基本原則、規范和范疇體系,又要研究在醫療衛生機構應用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如醫患關系問題、醫療衛生資源分配問題等,還包括醫學科學所特有的道德問題,如人體試驗、器官移植、克隆等。因此,內容涉及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醫學倫理學教學僅僅局限于教材是不夠的,不能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求知欲,不能有效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醫學倫理學研究內容的開放性決定了要以一切適合的素材作為教材,包括課本、報刊雜志、新聞媒體的相關熱點、相關的影視作品及醫學人文著作、臨床案例等,其根本特點是課堂教學的目的不是把教材的學習當成唯一的學習任務,而是把能力的提升、知識的積累、素養的積淀作為教學的目的。例如,大多數教材對知情同意權的論述主要為知情同意權的概念及理論上如何應用,缺乏與現實應用對接的橋梁,也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介紹患者知情同意權這一應用性較強的內容時,要應用一切有價值的素材,包括通過教材以了解其理論應用、相關的學術論文以了解學術前沿及動態、影視資料如《死亡工廠》以明白知情同意權的起源、醫學臨床領域出現的一些典型案例,以使學生更直觀生動地了解其臨床應用。在介紹其他內容時,同樣需要將一切與之相關且有價值的素材引入課堂,一方面使學生掌握相關內容的全方位的理論介紹;另一方面由于理論與實踐往往有差距,進而通過多種素材的結合生動地呈現其在現實中的應用,以提升醫學倫理學的教學實效性。
2.2大課堂觀大課堂觀就是打破傳統的有限課堂的時空觀念,立足課堂并超越課堂進行學習。通過上述對醫學倫理學教學目標的介紹可以看出,與醫學專業課相比,醫學倫理學的教學目標更多的是培養醫學生理念、素質、價值觀、情感等更為柔性的素質,這些素質的提升需要的不僅是理論知識及實踐技能的傳授,更需要的是循序漸進、潤物無聲般的人文氛圍的熏陶。如果只是局限在一個學期固定的教學時數中,遠遠達不到教學目標。因此,在教學安排上,不能只以課堂為醫學生唯一接受醫學倫理素養培育的基地,而應當貫穿于醫學生整個學習階段。筆者認為可分三個階段進行:
(1)醫學生在基礎學習階段:以講座形式進行啟蒙教育,內容主要為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國醫學生誓詞、對生命的敬畏、對生與死意義的求索等思想教育,以端正學醫的動機和學習目的;
(2)醫學生進入臨床學習階段:開展理論教育及實踐教育,即多種教學方法并用進行醫學倫理學的醫德、臨床決策能力、生命高新技術應用出現的倫理問題等內容的教育,并進行專題討論;
(3)醫學生進入臨床見實習階段:加強實踐教育,以床邊教學、案例分析、調查討論等形式,提升醫學生的臨床決策能力,使醫學倫理學的理論、規范在學生動手親身實踐過程中內化為其生命過程的一部分。
2.3大教法觀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大教法觀是打破固定的教學模式,改變課堂的程式結構,倡導學生自主學習,鼓勵教師個性化教學。按照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內因(自我教育、內心陶冶)是變化的根據,外因(外部約束)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外部教育和約束歸根到底要通過學生自我教育才能產生教育意義。道德準則只有被學生自己去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醫學倫理學教學要運用一切能提升醫學倫理學理論與實踐教學效果的教學方法。理論教學如CBL教學法、PBL教學法、敘事教學法、故事引入法、模擬講座法、專題論辯法等,減少說教式的灌輸,以增強學生對醫學倫理學課程的興趣,從而促使醫學生在社會交往與實踐中進行自我倫理教育;實踐教學方面要引導學生走向社會,走進大課堂,創設更多接觸患者及醫療工作的機會,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開展各類專項調查。調查可以是座談式、訪問式、問卷式等,讓學生深入到醫療實踐中去,與醫務人員、患者和社會人群直接打交道,根據調查目的搜集第一手資料,掌握實際情況。目前國家級、省級、校級鼓勵大學生參與到創新及科研的課題中。醫學倫理學方面的選題可以共同討論,在指導教師的引導下鼓勵學生分組調研,將調研結果匯總整理并分析,寫出調研報告,盡可能使每個學生都感受并了解到醫療領域的問題所在。我校思政部每學期組織1~2次實踐教學活動,教學活動的基地選擇一般會傾向于紅色革命基地、基層醫療、基層教育等。醫學倫理學的教學實踐也可以借助這個平臺,使學生將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形象化。此外,還可以開展暑期“三下鄉”活動、義務支醫活動等,使學生通過親身感觸,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運用醫學倫理學的原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以提升其社會實踐能力,使醫學倫理學的教學目標得以實現。
3小結
畢業論文提綱格舉如下,請參考:
一、序論:
1 知情同意權的概念;
最早見于1946年《紐倫堡法典》規定:不取得病人或當事人在自由意志下的知情同意,就不許對他們進行任何醫學實驗。
(簡介一些學者有代表性的定義,及筆者認同的概念。)
2 知情同意的法律依據、內容;
《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執業醫師法》、《醫療事故處理條例》。
從合同方面而言,患者的知情同意權與醫生的充分說明義務是醫療合同中兩項相對應相聯系的重要內容。
(依據上述法律法規以及合同權利義務的相對性原理,概述知情同意的內容。)
二、本論:
3 知情同意的實施;
3.1知情同意的主體;(依據《民法通則》中關于民事主體的有關規定分析知情同意的主體范圍。)
依據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知情同意權的主體主要有以下幾種:
3.1.1患者本人;
3.1.2法定人;
3.1.3委托人
3.2知情同意的表示形式;(分別闡述各種知情同意表示形式在實踐中的具體適用。)
《民法通則》中關于民事活動形式的規定同樣適用于知情同意。知情同意的實施形式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3.2.1口頭告知形式;
3.2.2書面告知形式;
3.2.3特定告知形式;如行為認可形式,數據電文形式(包括電報、電傳、傳真、電子數據交換和電子郵件)。
4 知情同意的條件;(分析知情同意所應遵循的條件或原則。)
4.1患者享有全面的知情權利;
4.2患者有作出決定的認知及行為能力;
4.3患者作出的決定是其個人意志的真實表示;
5 知情同意權實施的例外;(論述特殊情況下,從保護患者的決定權及醫師的專家職業特點出發,承認知情同意權實施的例外是十分必要的。)
這些例外情況可分為客觀事由和主觀事由兩類:
5.1客觀事由;
5.1.1緊急情況時;
5.1.2危險性程度非常輕微的情況下;
5.1.3法律有特別規定時;
5.1.4醫師治療的特殊權利;
5.2主觀情況;
如患者及其人以口頭、書面以及其它形式棄權。
6 知情同意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對策或建議。)
6.1強調患者家屬的知情同意,忽略了患者本人的知情同意;
6.2某些醫生忽視患者的知情同意,擅自作出醫療決定;
6.3知情同意的實施未充分遵循法定的程序、形式;
6.4醫生沒有真正向患者提供全面真實的信息;
三、結論:
知情同意是一個重要的倫理原則,它與人的尊嚴、權利和利益密切相關。是否尊重人們的知情同意權,歷來都是醫事法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尤其在涉及人體受試者的生物醫學研究中,這個問題更加突出。在進入新的市場經濟時代,現代醫患關系正在向著指導、合作型以及新型的共同參與型醫患關系改變。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權實際上是對患者的人格權、自主權、健康權充分尊重的具體體現。
相關推薦:
計算機畢業論文提綱
關鍵詞:90后 醫學生 責任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3)01(a)-0-02
針對“90后”醫學生特殊群體的主要特征,從以往責任教育工作中忽視醫學生生活環境的營造、責任教育工作中對學生自我管理的重視不夠、醫學生責任教育弱化的根源等問題入手,全面研究解決對策。同時為強化醫學生責任教育提供理論支持,為醫學生責任教育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補充說明,為醫學生責任教育提供可參考的建議。
1 國外研究現狀
西方發達國家如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等高校德育教育重視責任教育,責任是他們德育的主要內容,并且在很多領域提倡責任教育,尤其是醫學領域,他們重視醫德。美國非常重視德育,德育被奉為“教育最本質和最高目的,是學校的重要職責之一”美國教育強調學生的實踐能力,強調對青年參與社會生活及邏輯推理能力的培養。與此同時,責任教育也被拔到一個相當高的位置,這樣美國教育在關注學生創造生活質量的同時也在塑造學生的社會責任。舉列來說,在20世紀70年代末,“責任公民”的理念在美國傳播開來,“責任公民”在享有國家法律規定的權力的自由的同時,也要相應地履行社會義務并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不僅如此,美國還通過立法的手段推進了道德教育及責任教育的貫徹落實,20世紀80年代末,聯邦政府接連頒布了500多個教育法案,要求學校制定相應的道德教育評估標準,并在這些標準中突出了責任教育的傾向。在醫學教育領域,美國大學比較注重學生醫德的塑造和培養,以哈佛大學為例,哈佛大學成立了“哈佛醫學院道德期刊編輯部”并通過課外活動來加強醫德的課外教學,其對學生醫德養成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由此可見,西方的國家特別注重德育教育,尤其突出責任。在經濟發展的同時非常重視人的思想和道德的培養,重視公民的責任和義務教育,強調做人的基本準則。反映出教育意識和大學的辦學理念,即不僅要教會做事更要教會如何做人,做一個對國家、社會、他人有益的人。作為醫學生承載人類健康之大任,責任教育顯得尤為重要。針對醫學生這個特殊群體,責任教育就應放在教育中的重要位置。
2 國內研究現狀
當今社會,大學生人文知識缺乏、人文精神缺失、人文理念淡薄、人文教育薄弱等等眾多問題逐漸凸顯,大學生道德責任標準語觀念的堅守正遭受到嚴峻的挑戰。這些現象引起了我國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可以說“責任心”、“責任感”幾乎成了大學教育工作者的口頭禪,大學生責任教育也得到越來越多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理論工作者的重視。他們通過對大學生責任教育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現在以下
方面。
2.1 對大學生責任教育存在問題的研究
謝志遠、夏春雨在《加強責任教育,注重方法創新》一文中,指出當前我國大學生責任教育面臨的三個突出問題,即責任教育方法僵化、責任教育內容空泛、責任教育實效性差。王燕的《當代大學生的責任觀及其培養》認為,加強對當代大學生責任觀的教育既是現實之所需,又是國際道德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就目前的實際狀況來看,當代大學生的自我責任觀尚需引導,利他觀念較為缺乏,集體責任觀還處于他律階段,承擔社會責任的自覺性也有待提升。彭定光的《論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認為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性在當今社會里凸顯出來。可是,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部分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卻趨于淡化,這使大學生難以擔負起歷史的重任。對于部分大學生呈現重才而輕德的現象,高等教育沒有承擔所需的社會責任,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不強。石麗萍在《加強醫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若干作法》中提出了社會責任感的涵義,認為醫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現狀,一方面,醫學生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國情感,另一方面,在現實的選中,許多醫學生卻把追求個人價值、個人利益和個人奮斗放在了突出的地位,不再滿足傳統意義上的賢人和完人,而是注重追求成為現代社會競爭的能人和強人。這種自我意識的增強與膨脹,使很大一部分醫學生集體觀念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同時分析了醫學生缺乏社會責任感的根源,給出了加強醫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途徑。許多學生對醫學倫理學等課程的興趣不大,部分醫學院校學生對醫德教育課程比較反感。
道德培育內容呈現滯后性醫學院校學生道德培育在內容上跟不上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缺乏時代性、先進性。調查問卷顯示,您怎么樣看待您的醫德教育課程的內容,認為醫德教育課程“內容豐富,資料新,能夠跟得上時代”的只有37人,占14.9%,不到20%,認為“內容豐富,但資料陳舊”有116人,占46.8%,還有38.3%的醫學院校學生認為“醫德教育課程的內容跟不上時代”。李明濤在其《互聯網時的代道德》中表示:互聯網正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各醫學院校均已普及多媒體教學,它在給醫學院校德育帶來難得機遇的同時又使醫學院校德育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信息網絡化的飛速發展,為醫學院校學生的學習、交往提供了便捷渠道。但網絡上“垃圾”信息對尚未完全形成穩定價值觀的醫學院校學生產生諸多消極影響。網絡的虛擬性和隱蔽性弱化了醫學院校學生的道德觀和責任意識。“90后“處在網絡這個完全開放的信息環境使德育工作者很難了解醫學院校學生受到了哪些信息的影響以及他們在網絡中干了些什么,從而增加了把握教育對象思想狀況和日常行為的難度。醫療行業中的不正之風往往是使醫學院校學生產生價值困惑的重要因素。一旦接觸到一些行業中的不良風氣,醫學院校學生常會有感于醫德信念原則和社會現實之間的差異。傳媒的大量負面報道,亦使醫學院校學生并不穩固的醫德信念觀產生動搖。
2.2 對大學生責任教育問題產生原因的
研究
(1)個人因素方面,閻海潮和柳靚的《缺失與構建:當代大學生責任感問題的思考》,苗春霞和盧建科的《論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以及張眾的《論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論文研究從大學生責任缺乏的內部原因出發,指出大學生責任缺乏的內部原因在于大學生主觀心態上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對自我人格、自我修養的理解和重視程度嚴重缺失。陳文的《大學生責任教育的再思考》認為素質和責任感都受一定的先天條件和遺傳因子的制約,但主要的影響因素還在于后天的教育,主要體現在:第一,片面的個性教育使學生過分強調個性發展與其身邊同學格格不入;第二,缺乏人生的目標教育,他對自己的人生目標沒有明確的概念,不知道自己讀書是為了什么,不知道現在該做什么。連自己人生目標都不明確的人如何承擔起自我責任,社會責任和人生
責任。
(2)社會因素方面,從徐文才,何洪英的《當代大學生責任感弱化的原因分析及對策》、段志光《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形成與發展的影響因素》、苗春霞和盧建科的《論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等已有的研究來看,市場經濟的發展在沖破計劃經濟的桎梏,激活經濟新一輪的高速發展的齒輪的同時,也擊潰了人們的信仰與道德的價值尺度,激起了靈魂最深處的貪邪之念。再加上大眾傳媒不適宜的導向作用,人們的價值觀發生了潛移默化的改變,這在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和大學生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具體表現就是對自我的過分關注以及社會責任感的缺失。
(3)家庭因素方面,苗春霞和盧建科的探究中還論及了家庭因素對當前大學生責任感低下的影響。事實上,“90”后多生長在獨生子女的家庭結構中,他們在家庭中往往處于被關注的中心,從小衣食無憂,習慣了父母的寵愛,比起對他人的關注,他們更強調自己的主觀感受和個體
意識。
(4)教育機制方面,在劉范美、李萍及張眾的研究中均提到我過教育機制不完善,應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沒有得到有效的改觀,家長常常為了孩子能得到一個好分數而包攬一切,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孩子的責任感,不利于社會責任感的養成。雷巧霞的論文《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研究》中提到這樣一種觀點,我們應當根據大學生責任感培育所處的現實社會背景和當代大學生責任感所存在的問題和現狀兩方面,同時積極借鑒英美等國的教育實踐經驗,從社會實踐、優化人文環境等角度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王宏宇在論文《大學生責任感教育研究》中也表明了這一要點,要結合哲學與倫理學的觀點,全面分析了解責任感的內在含義和構成要素,并針對大學生責任感教育所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原則與途徑。韓小香,馮基聰的《大學生責任教育的必要性及對策思考》論文從當代大學生責任教育對其本人、學校、社會等的重要性影響的角度出發,認為加強當代大學生責任教育有賴于激發大學生的責任情感,深化大學生責任教育的切身體驗,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責任教育模式,并建立責任教育管理評價機制。
3 結語
綜合目前國內外有關責任教育的研究,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尚存在一些不足,特別是一些研究大多僅僅是停留在分析現象的層面,理論上尚有待進一步挖掘和深化,且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不夠緊密,研究產生現象的原因較少,提出加強責任教育的對策少,雷同的較多而創新的較少。如相關研究不夠系統化,對醫學生責任教育的專門及論述尚不多見,研究專著更是少之又少。研究大學生責任教育的論文較多,但將醫學生的責任教育作為研究主體的文獻則相對有限,而作為培養和提高廣大醫學生責任感的理論指導,現有的研究成果是遠遠不夠的。除此之外,現有的研究文獻本身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如選材相對寬泛缺乏針對性,大多是針對整個大學生群體的研究,而對不同學科大學生群體的差異性沒有足夠的關注;另外,研究的時效性較差,缺少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研究以單純的現象描述為主而缺少有理論深度的剖析,因而其研究結果的普適性值得懷疑。當前醫學生的責任教育拯待加強,對責任教育的研究尚須深化。
參考文獻
[1] 羅國杰.倫理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01.
[2] 吳來蘇.大學生人格教育與修身[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9:97.
[3] 李威新.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學習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5.
[4] 何兆雄.中國醫學道德史[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2009:18.